太平寰宇记 (四库全书本)/全览2
太平寰宇记 全览2 |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七
耀州
耀州华原郡今理华原县本雍州之地在秦为北地郡泥阳冨平隶焉后为华原县汉魏至唐皆为畿甸唐末李茂贞据凤翔僣行墨制建制耀州仍为义胜军节度使割同州美原为鼎州以为属郡温韬为节度使梁贞明元年韬降于梁乃改耀州为崇州义胜军为静胜军又改鼎州为𥙿州依旧以温韬为节度使后唐同光元年改为耀州顺义军并割雍州之冨平三原云阳同官美原以属焉三年降为团练州周显徳中降为刺史皇朝升为感徳军节度
元领县六
华原 冨平 三原 云阳 同官 美原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一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正东偏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正东偏南至西京一百六十里 东至同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汾州三水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丰军一百六十里北至坊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华州一百八十里西至永兴军泾阳县界六十七里 东北至坊州
宜君县界八十三里 西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户
旧户载雍州皇朝户主一万九千八百客六千一百八
风俗
与雍州同
人物
唐李靖本京兆三原人 田游岩 韩瑗并三原人柳公绰华原人弟公权
土产
柏板出云阳 啖马药出同官 芍药 石脂 青石出华原
华原县四乡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魏晋皆于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废帝三年改为通川郡领泥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京兆唐垂拱元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定元年废神龙元年复为华原县后唐同光初于此置耀州县属焉 土门山在县东南四里水经注云宜水南出土门山西 祋祤故城在县东北一里汉县也宣帝神雀二年凤凰集祋祤城是也 汉步夀宫在县东北三里汉宣帝于祋祤凤凰集处得玉宝乃起步夀宫焉 漆水自东北同官县界来经邑界 沮水自邠州入县界合漆水入富平石川河 清水谷在县西三十五里十道志云即谷先生所居也水自云阳界来 姚苌殿在县西北十七里晋书苌事苻坚为龙骧将军从坚子叡讨慕容为所败叡死坚怒苌惧奔此自称大单于秦王此殿即苌之所造也
富平县南五十里旧四十乡今十乡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前汉理在今灵州回乐县界后汉移于今宁州彭原县界晋又移于今县西南怀徳城后魏大统元年自怀徳城移于今理周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隋废郡县属雍州唐开元中又移于义亭城盖古之乡亭也后唐同光初割属耀州 荆山在古雍州境尚书禹贡曰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孔注荆在岐山东非荆州之荆山也汉志怀徳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徳之地有荆山今其山下有荆渠 漆沮水其下亦名石川水西北自宜州华原县界流入尚书禹贡曰导渭水东至于漆沮一名洛水出冯翊北 怀徳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徳县也盖后汉末及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为名今有废城存 直市按三秦记云直市在冨平西南十五里即秦文公所创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 天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峯相对类乳形北卤川在县北五里 八公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其塠两畔各有小谷象公字中心有堆因以为名又有万户塠黄金塠 雨金堡在县东南三十里有一泊每有天雨流入似金色俗呼为雨金堡 咸泉在县东南五里 郑白二渠在县南二十里 魏献文帝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唐中宗定陵在县西北一十五里龙泉山 魏孝文帝陵后魏武帝陵二陵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后周太祖文帝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唐代宗元陵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檀山 唐顺宗丰陵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瓮金山 唐文宗章陵在县西北二十里 唐懿宗简陵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节愍太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县东一十七里 薄昭墓在县西一十三里薄太后之弟封轵侯 李光弼墓在县西十里颜鲁公为碑 重耳冢在县东三十里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章邯长史降项羽封为塞王
三原县正南五十里旧二十四乡今十四乡本汉池阳地始因苻坚于嶻嶭山北置三原䕶军以地南有酆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为三原〈山在今县西北六十里〉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罢三原䕶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毛洪宾立义栅捍贼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俗呼洪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县于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雍州后唐割属耀州 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西连嶻嶭山 尧门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嶻嶭山水自云阳县界流入一名谷昔苏张师事谷先生即在此谷中也 太白渠在县南一里黄白城在县南十五里后汉李催辅政天子东迁三辅饥歉乃移保黄白城即此地 秦曲梁宫在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永安故城亦名洪宾栅在县北五十五里即后魏北雍州城是也周地图记明帝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关右洪宾立义栅以捍贼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以洪宾为刺史故俗呼为洪宾栅其年又割北地郡之三原县于此置建忠郡属北雍州又按北魏书毛遐洪宾兄也亦有功于魏故肃宗诏曰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其兄弟功也孝武永熙元年移北雍州于今宜州仍于城中置永安镇 唐高祖献陵在县东一十八里 唐武宗端陵在县东十里 唐景宗庄陵在县西北五里 唐永康陵在县西十八里 于谨墓在县北十八里
云阳县西南七十里旧十一乡今七乡本汉旧县亦为美阳县地方有云阳宫即秦谓之林光宫汉谓之甘泉宫也亦是匈奴金人祭天之所按地理志云昭帝立此县属左冯翊后汉末省县西北八十里故城即汉理也魏志曰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县置抚夷䕶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䕶军后氐羌反又立䕶军刘石苻姚因之后魏罢䕶军更于今理别置云阳县隋因之唐武徳元年分云阳县仍于县治南十五里水冲城以安之贞观元年废泉州改石门县为云阳县至八年废云阳入池阳县仍改池阳县为云阳武后垂拱二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于云阳置鼎州以三原泾阳醴泉等四县属焉久视元年废州县仍隶府焉神龙初复旧为云阳县后唐同光初割属耀州 嶻嶭山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慈峩山俗名嵯峩山王褒云阳宫记东有慈峩山今土人谓之嵯峩顶上有云起即雨里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 甘泉山一名石鼔原俗云磨石岭关中记云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按汉书云单于烽候以应甘泉即此山也又有甘泉水经县北 中山史记云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曣㬈有黄云盖焉徐广云关中亦有中山非冀州者也金泉云阳宫记泉有数穴清澈无底按雍州记云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照水往取得金故有此名五龙谷泉水经注五龙水出云阳宫西南 洷水水经注东流历峡谓之洷浃 冶谷云阳宫记冶谷去云阳宫八十里封襌书所谓谷口是也其山出铁冶铸之所因以为名入谷便洪潦沸腾飞泉激射两峯皆峭壁孤竖横盘坑谷懔然凝沍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暑当昼暂暄凉秋晚候缊袍不煖所谓寒门者也又云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树树北有泉名曰金泉今按此树犹存在金泉西南百步谷中今有毛原监 云阳宫按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关中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故县西北甘泉山上周回十馀里三辅黄图云甘泉宫汉武帝建元中増广之周回十九里汉仪注曰甘泉宫去长安二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开山图曰云阳先生之墟也中有神书铁券玉石之记又曰武帝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宫室有芝生甘泉殿房内中汉旧仪又云芝有九茎金色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三辅黄图曰汉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镂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秦畤神光降于紫殿今按甘泉谷北岸有古槐树在故宫之南云阳宫记甘泉宫北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二三百年木色青葱耆旧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杨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者也 黎园云阳宫记车箱坂下有黎园一顷树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 通天台史记武帝元封二年公孙卿言于帝曰仙人好楼居帝乃使卿持节候神作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台高三十丈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城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男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己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既下见有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行宫望拜汉仪注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云表之露元凤间台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訬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辬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 郑国渠按始皇元年韩闻秦好兴事欲疲之乃使水工郑国间说令凿泾水自仲山西扺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国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成渠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关中无㐫年命为郑国渠后至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岁倪宽为左内史又奏请穿六辅渠以益溉郑渠旁高卬之田后十六岁赵中大夫白公又奏穿泾水注渭中溉田四千五百馀顷人得其饶而歌之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详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馀顷今为富啇大贾兢造碾硙止溉一万许顷于是高宗令分检渠上碾硙皆毁撤之未㡬所毁皆复广徳二年李吉甫之父文献公为工部侍郎复陈其弊代宗亦命文献拆去私碾硙七十馀所岁馀文献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历中水利所及才六千二百馀顷 太白渠汉沟洫志武帝大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 径路神祠汉志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音义云匈奴祭天处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后徙休屠故地郊祀志径路祠神祭休屠王也 钩弋陵者汉武帝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列仙传钩弋夫人齐人姓赵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召到姿甚佳武帝披其手得玉钩而手寻展遂生昭帝后武帝害之及殡尸香一月昭帝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彩履云阳宫记钩弋夫人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馀里葬云阳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 汉武帝庙在县西北一百里 唐宣宗贞陵在县西北四十里 唐徳宗崇陵在县北一十五里嵯峨山李陵母冢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古石蛇在县西北
四十里 流金冶在县东北十里
同官县东北五十里旧六乡今四乡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为频阳地苻坚于祋祤城北置铜官䕶军属北地郡后周除金字作此同字属宜州隋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雍州唐贞观初又属宜州十七年州废还京兆府后唐割属耀州 白马山在县西北 铜官川在县北五十里水经注铜官水出祋祤东北西南迳同官川谓之铜官水 女华夫人祠在县北三十里女华山上其山高峯秀出毎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传云华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祷有验焉美原县正东三十里旧十乡今四乡秦汉频阳县地旧县在今县南三里故城是也因界内频山取名属左冯翊本秦厉公置苻秦时置土门䕶军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割入同官县景明元年分同官县置土门县因频山有二土门状如门故曰土门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贞观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复置仍改为美原县即今理后唐同光割属耀州 频山在今县西北十一里秦厉公于此山之南置频阳县又秦将王翦即此县人也䕶鼎按汉书宣帝时扶风美鼎县民得鼎献之下
有司议多以宜荐见宗庙如元阳时故事京兆尹张敞议今鼎出周都之地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对扬景命以臣详之即周赐大臣之鼎不足以见宗庙制曰京兆尹议当 频阳故城在今县南三里汉为县后魏省今废城存 义林旌义二乡唐元和三年敕割隶冨平县以奉丰陵 玉女山在县西三十五里 明月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乾州
乾州今理奉天县本京兆奉天县唐末李茂贞建为乾州乾宁中以覃王出镇建为威胜军割奉天好畤武功盩厔醴泉等五县以隶焉至庄宗同光年中改为刺史属凤翔其武功醴泉二县还京兆府盩厔入凤翔只领奉天好畤二县至明宗天成三年又割好畤还京兆府只领奉天一县皇朝干徳二年割好畤永夀二县属焉
领县三
奉天 好畤 永夀
州境
东西八十九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四百五十里 东至西京一千三百里 东至长安一百八十里 西至凤翔一百十八里 南至武功县五十里 北至邠州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永兴军平县七十里 西北至凤翔府一
百一十里 西南至永兴军武功县五十里 东北至永兴军醴泉县七十里
户
旧户载京兆府皇朝管户主七千三百六十九客一千七百五十六
风俗
与长安同
土产元无
奉天县旧十九乡今六乡本汉醴泉县地唐光宅元年以高宗乾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武后分醴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夀五县之地以置此额奉陵寝属京兆府因名奉天至建中初有术士桑道茂请城奉天其后朱泚反车驾幸焉兴元元年升为赤县乾宁中置乾州于此今为果下郡 莫谷水在州西北从永夀县麻亭岭流入至县界西南流入武功 甘泉在州东北从永夀县温秀岭流至县界却入醴泉合泾河 乾陵唐高宗皇帝与则天同一陵在州西北五里 靖陵唐僖宗皇帝陵在州东北一十里与乾陵相隔豹谷 陆贾墓在州东北二十里岑阳甘雨两河西原 妲己墓在州西五里莫谷河西半崖波内 好畤故城在州东岑阳乡一十五里 五味坡在邑界 梁山即禹贡云壶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逾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好畤县西北三十五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旧县畤者神明所依止也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泰畤以郊上帝诸神祠皆聚焉后汉省故县在今县东南四十三里奉天县界好畤故城是也晋元康中复于汉好畤县城东南二里再置好畤县周建徳三年并入莫西县隋开皇十八年又改莫西县为好畤大业三年省唐武徳二年分醴泉县置因汉旧名属雍州三年改属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县仍属旧二十一年移于废上宜县置即今理也其上宜县隋开皇十八年废后唐同光中割好畤属凤翔长兴元年却还京兆皇朝干徳四年割属乾州 梁山史记周本纪曰古公亶父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即此是 岐下秦有盗缪公马于此而食缪公饮之酒与野人相接 梁山宫史记秦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即此也 莫谷水经县界 苏武冢在县东三十里今里名守节焉 武亭河自凤翔麟游县界流过当县入武功县界 石门山在县西美川乡一十五里 明月山在县西一十五里与凤翔扶风县分界
永夀县西六十里旧十一乡今六乡盖豳国之地公刘之居汉为漆县地后魏大统十四年于今县北广夀原上置广夀县周大象元年改为永夀隋开皇三年省入新平唐武徳二年又分新平县南界于今县北永夀原西置县因原立名属邠州四年又南移于义丰塠置贞观二年又南移于今理神龙三年割属京兆府景龙元年复属邠州兴元元年又南移于顺义店皇朝干徳中割属乾州 高泉山在今县北三十里郦道元水经注甘泉即高泉山也 温修山一名温秀山开山图云温修山实三阳山也谓之温秀盖习俗相讹耳 永夀原名广夀原避隋炀帝讳改为永夀原在县西北 莫谷水其源出高泉山名安阳泉南流历莫谷改名莫谷水后魏于水西制县因名莫西县也 南𡺳故城后魏时所筑在县北据山其东西南三面险绝实控御之地齐难故城齐难即姚兴将名也屯军筑垒在今县西其南西北三面一如南豳之险 莫营关后魏所置在县西南 泾水自新平县界流入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后废唐贞观四年置醴泉监兼置屯五所隶司农寺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二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八
陇州 泾州
陇州渭阳郡今汧源县周为岐陇之地春秋时属秦国文公曽都于此今郡南三里汧水南故汧城是也秦并天下属内史汉为汧县属右扶风自魏至晋亦然永嘉后废魏初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今州即陇东郡故郡也孝明正光三年分泾州岐州之地兼置东秦州于故汧城领陇东安夷汧县三郡至孝昌三年为万俟丑奴所破孝武永熙元年于今州东南八里复置东秦州仍于州所理置汧阴县西魏大统十七年改东秦州为陇州因山为名周明帝二年移州于今所武帝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宣帝大象二年复置隋开皇五年改汧阴为汧源县仍废而陇州如故炀帝二年州废以属县并入扶风郡义宁二年又于县理置陇东郡唐武徳元年复为陇州以南由县置舎州领南由一县四年废舎州复以南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陇州至徳宗升为奉义军节度以旌韦皋杀朱泚伪使之故也今为防御州
元领县五 今四
汧源 汧阳 吴山 陇安新置
二县废
华亭入汧源 南由入吴山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四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七百五十里 东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 东至长安四百五十五里 东至凤翔府一百五十九里 南至凤州山路四百三十六里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泾州一百六十五
里 西南至秦州界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凤翔府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原州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泾州一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千八百五皇朝管户主一万九百七十一客八千六百六
风俗与凤翔小异尤类秦州
人物
唐秀实汧阳人以笏击朱泚徳宗赠太尉
土产
龙须席 鹦鹉 山丹 雉尾 羊 马 狨
汧源县旧八乡今七乡汉汧县之地属右扶风晋地道记云汧县属秦国故城在今县南汉置陇关西当戎翟今名大震关在今县西后魏废帝改为汧阴县周明帝移州并县于今理隋改为汧源县唐元和三年并华亭县入 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说文陇山天水大坂也辛氏三秦记引俗歌云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州肝肠㫁绝又云震关遥望秦川如带郦道元注水经云一水出汧县西山谓之小陇山岩嶂高峻不通车辙故张衡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周地图云其山高处可容百馀家三秦记陇谓西关也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得越绝高处可容百馀家下处容十万户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东望秦川如四五里人上陇者想还故乡悲思而歌有绝死者又秦州记登陇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墟宇桑梓与云霞一色其上有慂溜吐于山中𣾀为澄潭名曰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其歌曰陇头之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是此也 汧山在县西六十里禹贡导汧及岐至于荆山 鱼龙川郦道元注水经云有一水出汧县西山人谓之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鱼㡣水自下亦通谓之鱼龙川 蒲薮周礼职方氏雍州其泽薮曰蒲晋太康地志云汧县有蒲谷乡中谷乃雍州之蒲也按汉书地理志雍州有蒲薮 汭水周礼职方氏雍州有蒲薮 汭水周礼职方氏雍州其川泾汭 大震关在县西六十里后周武帝天和元年置今为陇山关在县西六十一里汉武帝至此遇雷震因名 张女郎祠故老相传云汉张鲁女死于此时人为立祠民祷有验 秦城在州东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汧渭之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 郁夷故城汉为县后汉省按汉志注云郁夷有汧水祠又诗云四牡𬴂𬴂周道倭迟韩书作郁夷字盖在今州西五十里大宁关侧近汧水源今验诸处因水置祠多在源下又自关上陇盘纡屈曲逶迤而进与县名相符晋大康中曽于此置陇关县又地道记郁夷省并郿盖因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郿界因倂于郿 废华亭县在州西北一百里本汉泾阳县地今原州平凉县界泾阳故城是也后魏为长地县隋大业元年于此置华亭县在白马华亭三川口盖因水为名三年改为亭水县属安郡唐元和三年三月废入汧源县 小陇山在废县西四十里水经注芮水出小陇山其川名汭 秦王庙秦穆西征至此回军因之立庙
汧阳县东八十里旧八乡今十一乡本汉喻麋县地以县东八里喻麋泽为名属右扶风阚泽县道记云喻麋县因原以为名今县东古城是汉理之所晋省后周天和五年于今县西四十里马牢故城置汧阳县及汧阳郡以在汧山之阳为名寻废郡以县属陇州建徳四年移于今理 汧水经县南一里 段太尉冡在县西北四十里万善乡黒草僻川西 秦王铸剑炉在县东南二十里石上有人马踪迹又有秦王马迹泉在节义乡真珠泉在三泉乡县西二十五里
吴山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汉喻麋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今南由界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隋开皇十三年自长蛇川故地置长蛇移于今县十八年改长蛇为吴山县西吴山以称邑唐元和三年并南由县入 吴山在古县西南五十里周礼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孙炎曰雍州镇有吴岳山也郭璞曰吴岳别名开石汉志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国谓之西吴秦都咸阳以为西岳注水经云汧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峯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漰𣾘震荡发源冗川北注于汧 龙盘山在县东南七里泾水经县南东流 白环谷注水经云南由县有白环水源出白环谷 废南由县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在今县东南十里汉之汧县地也后魏明帝孝昌年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隋开皇三年属岐州唐贞观四年割入陇州元和三年倂入吴山县 故安夷关在废县西一百四十六里 长蛇川在废县西一百步 渭水在废县南四十里
陇安县去州八十五里四乡本县由镇即古南由县之地国朝开宝二年割汧阳县之四乡于陇州界置陇安县从转运使李守信之所奏也 秦岭山在县西南过渭河接凤川界 西秦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内有秦王试剑崖 渭河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自秦州陇城县流入 马颊社在孝感乡社内有古时铸钱监基㳂山有溪出九节菖蒲
泾州
泾州安定郡今理保定县禹贡雍州之域秦始皇并天下属北地郡汉武帝又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汉书云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安定即六郡之一焉宋永初山川记安定昆戎壤也其郡在今原州高平县后汉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郡寄理美阳即今雍州武功界美阳故城是也永建四年移于今所按晋太康地记云安定郡领临泾朝那乌氏鹑觚阴密西川六县属雍魏晋亦为安定郡及魏神䴥三年于此置泾州盖因泾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定安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唐武徳元年太宗西讨会举死因平举子仁果遂改安定郡为泾州皇朝为彰化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三
保定 灵台 良原
二县割出
潘原唐末割置行渭州 临泾唐末割置行原州州境
东西七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长安四百五十里 东至凤翔府麟县长武镇界四十里 西至渭州潘原县界三十里 南至凤翔府普润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原州临泾县界三十里 西南至陇州汧阳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宁州丰义县界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三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客五千二百九
风俗
水土杂于河西人烟接于此地故安定处山谷之间其实昆戎旧壤迫近边外修习武备士则高尚气略人以骑射为先盖与邠陇之俗同尔
姓氏
安定郡四姓 梁 席 安 皇甫
人物
梁统安定乌氏人为酒泉太守子竦常登高而叹李恂安定临泾人为兖州刺史 张耽安定人好学程卓孝友著名 皇甫谧安定人
土产
龙须席 羊 马 駞毛 红花 麻布 黄耆毡 麝香 秦胶
保定县旧三乡今十一乡本汉安定县也后汉省后魏文帝大统元年自高平城移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以县属泾州唐至徳二年改为保定县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昔皇帝学道于广城子是此 弹筝峡自原州百泉县界都卢山泾水所出南流山谷之间水声清响有如弹筝 振履堆故老云夸父追日振履于此阜上 胡卢河本名尉茹水源出原州西南类沙山下入泾 乌亭史记云秦恵王取其地置乌氏县属安定郡莾曰乌亭有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其西今亭即汉为县所也 瓦亭续汉志云乌氏县有瓦亭一名薄洛亭 三水故城汉书地理志三水县属安定郡有监官后汉末卢芳据三水在山谷间魏攻三水即此也晋太康地志云西川属安定郡 西王母祠周地图记云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武其后帝巡郡国望彩云以祠之而云五色屡见于此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祷祈时有验焉 左右谷城在今县南 乌氏故城即乌亭也 废城在今县东焉 泾川水在县南十里从潘原来入邠州宜禄 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从潘原县来入泾水
灵台县南一百里元七乡按梁氏志即汉鹑觚县地属北地郡后魏大统中自鹑觚故城移今所周地图记云鹑觚县属平凉郡天宝元年八月改为灵台县理即古密国之地 蒲川郦道元注水经云蒲水出南山蒲谷东北合细川水又东北流合且氏川水焉 阴密城诗曰密人不恭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王曰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杜预云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阴密县史记周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汝而何徳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密即此城也三交川水在县东南五里亦名三香水源从麟游县卧龙原在县东十里 左邱明庙在县东北三十里牛仙客祖墓在县西一里蒲川水西石关前有石碑存祖赠泾州刺史父赠户部尚书
良原县西南六十里旧三乡今七乡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分安定鹑觚二县之地置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白石原其原自起县西南三十里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南三十里更名良原一原东北四十里更名梁杜原汉书地理志属安定县朝那城后魏大统元年置原州百泉县朝那城于此
其地今割入临泾县界 望儿原在县东三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九
原州 庆州
原州平凉郡今理临泾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秦至始皇时属北地郡汉之安定高平县地至安帝永初五年避羌冦移郡寄理于今武功县美阳故城顺帝时复还高平自移郡入户稍小至曹魏废后魏太延二年于今理置高平镇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改为原州盖取高平曰原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平原郡后陷冦中唐武徳元年平薛仁杲复其地为原州贞观五年置都督府管原庆会宁亭达要等七州十年省亭达要三州维督四州天宝元年改为平凉郡乾元元年复为原州自禄山乱后西戎犯边洮兰秦陇尽为敌境贞元七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置于平凉县至元和三年移于泾州临泾县置行原州遂命镇将郝珙为刺史始珙以临泾地宜蓄息西番每为冦即屯其地尝白于其帅请城以控之前帅不从其后段祐为节度使珙复白祐多其䇿以表请城之故诏珙镇其地自是西戎无敢犯境者珙出自行间前无强敌在边三十年生得番人辄刳剔而归其尸番人畏之如神下令得贼者赏以等身今番人小儿啼号者但连呼郝珙以怖大中三年本道节度康季荣收复关陇归旧原州唐末黄巢作乱复陷城壁再移原州投临泾县置
元领县四 今一
临泾唐末自泾州至原州
三县落番
平高 百泉 平凉
一县割出
萧关
州境
东西五十五里 南北九十五里
新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七百九十里 东南至西京九百四十里 东南至长安五百四十里 东至宁州彭阳县五十五里 西至当州开边堡三十里壕外番界 南至渭州潘源县九十里北至宁羌县九十里 东南至泾州保定县
界四十里 西南至当州新城县镇西奄堡番界七十里 北至宁羌县四十五里 东至彭阳县界三十四里
戸
唐开元户八千七十五皇朝领县一管户主三千四百三十六客三千五百四十九
风俗
地广人稀质木不冦盗
人物
皇甫规安定朝那人为度辽将军 皇甫仪真朝那人少在文武志好诗书 皇甫谧安定人
土产
贡覆鞍毡 白毡 黄香 白药 赋麻布
临泾县旧十乡今四乡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于今县理置湫谷县十二年复为临泾县唐贞元十一年泾原帅刘昌奏自临泾县定城堡移于今所元和三年改为行原县今复旧名 阳晋小水在县南一十五里自罗使堡番界来入本州八十里入泾州保定县界原州川水自番界入州界五十五里入宁州彭阳县界来 和戎原在县南二十五里 唐广徳己前旧县平高县三乡本汉高平县地理志云属安定郡后魏太武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高平县属高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原州大业三年以原州为平凉县仍旧焉 马屯山十六国春秋云姚苌与苻登战于高平登败奔于马屯山是此也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史记云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即此山也汉书开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鸡头山水经注云盖大陇山之异名耳荘子谓皇帝学道于广成子盖在此山按今萧州又有崆峒山未详孰是今此见柏堂在山之顶上不知何代所置后汉隗嚣使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 朝那湫祠史记湫渊祠朝祠苏林曰湫渊方四十里停水不流冬夏不増不减不生草木师古曰此水在今泾州界或諠污辄兴云雨亢旱毎于此求之故有祠存 木峡关在颓沙山上县南一百一十里陇山上有南陇山与此有别 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败北地也汉亦谓之障关 瓦亭关在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后汉书隗嚣使牛邯军瓦亭即此也 刘表墓按从征记云刘表冡在高平郡表子琮𢷬四方珍香数十石著棺中永嘉中郡人卫熙发其墓见表貎如生香闻数十里熙惧不敢犯 唐监牧贞观中自京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县入东原州之西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以管西使北使东使
百泉县东九十里五乡亦汉朝那县故地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后魏正光五年于今县西阳晋川置黄石县废帝二年改为长城县隋大业二年改长城为百泉武徳八年移于今理 弹筝峡注水经云泾水经都卢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鼔舞而去又云歌之山峡口水流风吹洒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之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汉书地理志泾阳笄头山禹
贡泾水所出水经云泾水出安定泾阳县高山泾谷山海经曰高山泾水出焉东流注于渭入关谓之八水可蓝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都卢山十六国春秋赫连定胜光二年畋于阴盘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之事俄有群狐鸣于山帝命射之无所获
萧关县北一百八十里四乡本隋楼县唐贞观六年置縁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他楼县御史中丞侯全徳以去州阔远奏于故白草军城置萧关县大中五年置武州周显徳五年废潘原县 蔚茹水一名胡芦山巴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中 废楼县本汉高平县地隋时为楼县唐贞观六年于此置缘州领突厥降户
庆州
庆州安化郡今理安化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夏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翟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春秋时周为义渠戎之土秦灭之得其地以属北地郡后汉至晋戎翟所侵不立郡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故后魏书云大统十一年置为朔州后周废隋文帝改置合州镇十年废镇十六年割宁州归徳县置庆州以庆美取其嘉名也炀帝初改州为弘化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庆州领合水乐蟠三泉马领弘化五县三年改三泉为同川县六年置总管府改合水为合川县又置白马蟠交二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及合川县仍割林州之华池县来属二年置洛源县四年复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县来属北永州五年又罢都督府八年又以废北永州之洛源县来属开元四年复置都督府二十六年升为中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徳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改为庆州今郡城亦名尉李城在白马两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元领县十一 今三
安化 华池 乐蟠
三县所并合
同川入安化 延庆入安化 合水入乐蟠
五县旧废
马岭 洛源 方渠 怀安 蟠交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二里 南北四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一十四里 东南至长安五百六十四里 东至乡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宁州一百二十七里 西至原州三百七十里 北至䀋州五百五十里 东南至鄜州三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泾州三百二十三里 西北至灵州六百四十里 东北至延州四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皇朝管户主四千二百九十四客七千五百八十七
风俗
与邠宁略同
人物
傅介子北地人为平乐监刺史楼兰王封义侯 廿延夀北地都郅人少以良家子为羽林 傅燮北地人为汉阳太守
土产
胡女布 香子 龙须席 牛酥
安化县旧二乡今七乡本汉都郅县北地郡自后汉迄晋戎翟所侵不立州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周地图记云都郅城今名尉李城在白马岭两川交口即今县是也注水经云尉李城亦曰不窋城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城西南一里置合水县属庆州唐武徳元年改为顺化皇朝复为安化 白马水出北塞夷中水经注云洛川南经尉李城东北合马岭水号曰马水合于渭洛北川与合水县相接 废延庆县本汉都郅县地 柳谷城后魏于今县理置朔州隋开皇中改置合水县唐武徳六年移丰州住户于此分合水县置白马县以县西临白马川为名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周显徳三年并入安化县 子午山亦名桥山 马岭山亦名箭括山 寡妇原白马川皆在县界 废同川县在州西八十里本汉都郅之地隋义宁二年分宁州之彭原县于县西南五里于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属弘化郡唐武徳三年自三泉故城移于今所为同川县因同川故城为名皇朝干徳二年并入安化 刘灵墓在县北三十里延庆乡出旧图经
华池县东一百五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本汉归徳县之地即洛源县也西魏时为华池以隶蔚州后废至隋仁夀二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又置华池县西有华池水因旧额为名属庆州大业元年自库多汗城移于今所 子午山旧名翟道山一谓鸡山水经云有乌鸡水出焉西北注于洛水
乐蟠县南四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略畔道之城地汉书县有蛮夷曰道又为冨平县地后汉延晋为翟所侵无复州县后魏大统六年于此置蔚州后周建徳二年置北地郡义宁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弘化郡取乐蟠城为名 略畔故城在县东北五里地理志略畔道北地郡 冨平故城在县西八十里宁州彭原县界富平故城是也 废合水县在州东五十里后魏为襄乐县之地唐武徳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取蟠交故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显德三年并入乐蟠废马岭县在州北七十里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后汉
省马岭复为灵州县之地后魏为朔州之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于此置马岭县复汉县之名以山形似马岭为名按韦述十道录与同州怀安方渠等四县并废马岭山俗名箭括岭与青山相连亘在县西一里
有马岭坂左右带川相传汉之牧地也又有水出县西北注水经云与青山水合 灵武城地理志灵武县属北地郡今废故城在岭北 弘州城周武帝太和四年筑置长城镇后改为长川镇开皇十六年废镇立弘州唐初州废 秦长城在县百八十里汉旧县后废其地入马岭县至唐景隆元年分马岭县以置焉因方渠水以名也 废怀安县在州东北一百六十里隋柳谷城也居近党项民无产税唐开元十年以检括逃户所置故以怀安为名 废洛源县在州东北二百七十里本汉归徳县地属北地郡后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徳侯谓此也后魏大统元年复置归徳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处为名 白牧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女郎山山海经云上多松柏下多檀栎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其阳东流注于渭 洛水源出县北白牧山经上郡雕阴县秦望山南道洛襄郡又东南过冯翊县衙地也 废芳池州都督府寄在庆州怀安县界管小州十獯土濮尹位长宝等州并党项野利名种落 废安定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党桥乌西戎州利州朱州还州 废安化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沧州儒州宗州 以上三州并唐朝所置今废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四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
邠州 寕州
邠州新平𨛦理新平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之地本周公刘所居故诗谓豳国公刘卒子庆节复立于此古颛顼之𭏟秦并属内史汉为右扶风北地安定三郡地后汉兴平元年分安定之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𨛦理漆县徐广注汉书云新平汉之漆县地以漆沮之水在焉县东北有古邠亭即古之邠邑也历魏晋因之晋武帝分漆县置邠汾邑县符秦时改漆取郡名为新平县姚苌乱郡县俱废后魏大统十四年分泾州之新平县置南豳州以北别有豳此为南废帝三年废北豳州此遂去南字后周因隋开皇三年于今州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移白土县入州城中四年又改为新平县大业二年省豳州以县属寕州其年又改寕州为豳州三年改豳州为北地𨛦以其地属安定此地二郡至义寕二年割北地之新平三水二县置新平郡复后汉末旧名唐武徳元年改为豳州复西魏旧名二年分新平置永夀县贞观二年又分新平置宜禄县开元十三年以豳与幽字相涉改为邠字天宝元年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皇朝为静难军节度
元领县五 今四
新平 三水 定平 宜禄
一县割出
长寿割出入乾州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五百三十二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三里 东西至长安二百八十二里若至奉天县一百三十里 东至坊州三百三十五里 北至宁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泾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凤翔府一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坊州三百十五里 西北至泾州三百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一皇朝管尸主一万四千一百十二客五千七百八十五
风俗
汉书云公刘处邠其人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邠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焉其俗尚勇力习战备戎狄处势使之然天水陇西安定颇同也
姓氏
新平郡三姓 古 附 异
人物
李育习公羊春秋为同𨛦班固所重为尚书令唐侯君集三水人将上军伏诛
土产
蜡 麻布 羊 马 麞 鹿 铁器 汉于漆县置铁官 甘草 贡剪刀 大箸 荜豆
新平县旧十七乡今十卿本汉漆县属右扶风建武八年隗嚣悉众攻略阳上至漆进止未定会马援夜至上喜闻之援聚米以为山谷上前指军所从入上笑曰虏在吾目中遂进兵姚苌之乱郡县不立后魏于今县西南至北地县属新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于今州城中置邠州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唐武徳元年以新平县又为邠州县属焉 五龙原原侧有五泉水出焉因以为名 漆水按郦元注水经云漆水自宜禄界来又东过扶风漆县北以水经验之即邠州所理是也汉志注云漆水在县西今县西九里有白水川水东北流白土原东陈阳原西又东北流注于泾水或恐白土水是汉之漆也但古今异名耳今凤翔府东北一百六十里麟游县东南亦有一漆水南流与枉阳水合非汉之漆水也故举此以明之 爰得城汉书地理志云爰得县属安定郡后汉省即此城也 符坚墓十六国春秋符坚建元二十一年坚至五将山姚苌将吴忠围坚坚众奔散神色自若宰人进食俄而忠至执坚以归新平幽之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睁目叱之曰小羌乃敢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苌乃缢坚于新平佛寺时年四十八 槀邱堡在县西十八里东西南三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唐武徳二年置贞观元年废
三水县东北六十里旧十三乡今十二乡汉旧县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流为名今县东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汉理所魏改三水县为西水县仍旧属后魏初于今县西二十八里置三水县复汉旧名属新平郡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东三里新平故郡白马堡隋开皇三年移理于邠州西北十五里隋大业元年自故郡城移于今理唐武徳元年以新平郡为豳州三水县属焉元和十二年移县于陇堡下旧城初大历中吐蕃焚县城又移堡上人民不便为邠师郭钊所请复移下之 三水并经郡界 马岭山俗名箭括岭底庆州界有马岭水出焉 翟道山一名千子山 华池女郎山并在郡邑 浴源浴水源出女郎山 石门山王褒云阳宫记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纨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甘泉赋云封峦石关迆靡虖延属 郇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郇邑属右扶风有邠乡应劭注云左氏传毕原鄷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汉为县 古邠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古邠城在厐川水西盖古公刘之邑即此城也国都城记邠国者后稷之曽孙曰公刘始都焉邠国名也与故栒邑城相去约五十馀里汉志注云邠乡是也宜禄县西十八里依旧八乡本汉鹑觚县也周地图记云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鹑觚县置东阴盘县废帝元年以县南临宜禄川又改为宜禄县属赵平郡隶泾州鹑觚源一名浅水泉 宜禄川一名汭水西自泾州
鹑觚县界流入周礼职方雍州其川泾汭水又东经宜禄县俗谓之宜川界 芹川注水经云出罗山县千子山山一名千子岭东流经宜禄北过即此水也 废鹑觚县在县西十里按周地图记云鹑觚县者秦使太子扶苏及蒙恬筑长城见此平原水浅因欲筑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鹑鸟飞升觚上以为灵异因以名县汉书地理志云后汉永建四年属凉州石勒改为赵平郡建武十年泾州东南置赵平郡此县遂废 废阴盘县西北按汉书武帝元鼎元年立阴盘县属凉州徙于新丰其县遂废 圻墌城唐武徳元年薛举冦泾州屯兵于新安县圻墌城太宗亲征相守十有馀日会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人十馀万来挑战上遣总管厐玉自浅水源南出贼之右因高而阵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斩首万馀级贼大溃仁杲惧而请降俘其精兵万馀人男女五万口故城犹在今县北五里 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唐武徳初废大历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 废浅水县在县北五里后魏大统十四年废
定平县北六十里旧四乡今六卿本汉泥阳之地后汉不改又为独乐县今县东北三十里独乐故城也后魏及周并为安定郡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枣社驿唐武徳二年于驿城分置定平县仍移于今所唐末丧乱会为衍州周世宗显徳五年废为安平郡县隶于邠州寻又属寕州皇朝又隶邠州 五柞亭续汉书云泥阳县有五柞亭是也
寕州
寕州彭原𨛦今理定安县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公刘邑也周时为义渠戎国史记匈奴传曰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窜于西戎邑于邠至秦穆公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岐梁山泾漆之地有义渠大荔为氏朐衍之戎在此地其后义渠之戎筑城以自守而秦稍吞食至于惠王拔义渠二十城秦昭王时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残伐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𨛦筑长城以备胡秦本纪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洎秦并天下是为北地郡汉为泥阳县之地亦为北地上郡二郡之地后汉兼属安定按顾野王舆地志云汉末北地𨛦但有泥阳富平二县魏晋亦然晋愍帝时䧟入刘聦郡县之名所不详悉按后魏书地形志云皇兴二年于今州郭置华州至太和十一年改为班州以班师振旅取其郡名十四年改为邠州二十四年改邠为豳取古地名也至废帝三年改邠州为寕州以安寕取称也后置分州置赵兴𨛦隋初如之至炀帝又改为豳州寻废豳州改赵兴郡为北地义寕元年领定安罗川襄乐彭原新平三水六县二年分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唐武徳元年改北地𨛦为寕州其年以彭原县属彭州二年分彭原县置义丰县属彭州又分定安置定平县贞观元年废彭州以彭原丰义二县来属仍于寕州置都督府十七年废归义县天宝元年改为彭原𨛦乾元元年复为寕州
元领县六 今五
定安 彭原 贞寕 襄乐 丰义
一县割出
定平入邠州
州境
东西二百十六里 南北一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八百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十四里 东南至长安四百五十二里 南至邠州一百四十二里 东至坊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泾州一百七十三里 北至庆州一百二十七里东南至坊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泾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泾州临泾县二百三十三里 东北至鄜州直罗县三百八十九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八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一百四十八客六千八百三十三
风俗
同邠州 人物无
土产
亦仝邠州尤有草豆 白 防风充贡
安定县旧九乡今八乡本汉泥阳县地后汉为富平县后魏太武真君二年置定安县在今县理西北三里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仍旧属寕州 扶苏冡秦太子冡在嵩城原 洛水按水经云一名马岭川郦元水经注云洛水又南经栒邑入洛 九陵水出庆州华池县界千子山川中有九堆似陵故谓之九陵水 珊瑚谷水水经云珊瑚水东南至栒邑入洛 函寕在郡西班叔皮赋云至于函寕
彭原县西北一百里旧二乡今五卿本汉彭阳县地后汉又为富平县地后魏破赫连定后于此复为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寕州十八年改为彭原县因彭池原为名在郡西 富平故城后汉富平县今废 天固堡隋置在县南甚险固
贞寕县东西八十里元四县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陈馀与章邯书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后魏置泥阳惠涉二䕶军孝文复置阳周县隋改为罗川县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寕州天宝元年改为贞寕县 桥山一名子午山在县东八十里 黄帝冡在桥山上汉志上郡阳周县桥山有黄帝冡皇览冡墓记黄帝葬桥山史记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于桥山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冡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于此罗川水自彭原县界流入又曰罗山水出罗山 大陵水注水经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经寕阳城故豳诗云夹其皇涧陵水即皇涧也 通圣关唐开元二十三年八月元宗夣群星现于罗底乃诏访焉于彭原罗川县东王堡村底家庒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见一白兔入穴遂掘得二十七仙并玉石之象各题名姓遂得去处并老人亦一仙之数以应二十八宿仍于本县置观曰通圣别塑真容改县曰贞寕 要册湫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封真宁县界要册湫普济王为显圣王
襄乐县东八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汉襄乐县地属上郡后魏孝文改洛为乐县城本后魏燕州城也周地图记云文帝大统十六年置燕州因筑此城后周属北地郡隋废周而县属寕州 大延水注水经云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经襄乐县于延城西二水合流油水水经云油水与追语川水并出东翟道亦出襄
乐界
彭阳县西八十里旧二乡今三乡本汉彭阳县地后魏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为丰义塘武徳二年分彭原县为丰义县属彭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寕州其城即后魏云州城是也开元八年四月割隶泾州寻复属寕州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一
鄜州 坊州 丹州
鄜州洛交郡今理洛交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国秦始皇时地属上郡汉为上郡雕阴之地暨晋䧟于戎羯不置州郡于今防州中部界置杏城镇后魏太和十五年改镇为东秦州孝明二年又改为北华州废帝二年改为鄜州因秦文公夣黄蛇自天下属地遂于鄜立鄜畤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置乐城郡其年自杏城移理于五交城即今州理唐武徳元年改为鄜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内部鄜城六县二年以内部鄜城隶防州三年置直罗县贞观二年置都督府六年为大都督九年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洛交郡乾元元年复为鄜州皇朝为保大军节度
元领县六 今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罗 鄜城坊州割到一县割出
甘泉入延州
州境
东西二百六十七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东南至西京九百八十里 东南至长安五百里 东至慈州一百里 南至坊州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庆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寕州一百五十九里 西北至蕃部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丹州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二百八十皇朝𬋩户主八千九百一客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八
风俗
秦塞要险地连京师汉时匃奴频入朔方故塞外烽火照甘泉即今渭北九𡽀山是也白翟故地俗与羌浑杂居抚之则怀安扰之则易动自古然也
人物无
土产
㡣须席贡 赋麻布 大黄出直罗县今贡
洛交县元三乡本汉雕阴县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阴魏省上郡晋为戎狄所居符坚时为长城后魏及周为三川县隋文帝分三川洛川县以置此额取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属鄜州 秦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因河为塞史记云秦将蒙恬所筑 汉武庙有仙宫城在今相思川是也 杏城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 朝那肤施汉书云匈奴南侵至朝𨚗肤施谓此地也 雕山县地在山阴故曰雕阴 洛交水在县南一里洛水交会之所 大塞门川水在县西北四里小塞门川水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白水按水经云白水源出分水岭 伪夏太后城在县南三十六里赫连勃勃闻裕灭姚令其子仪直等守自将兵入长安刘太后于此筑城以居之
洛川县东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置县因洛川水以立名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鄜州自高槐移于今所 蒲川水水经云蒲川水东南流入坊州
三川县西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翟道县地按翟道县在今坊州中部县古城是也地志云翟道属左冯翊符秦于县南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后魏废帝三年改为三川县取古三川郡为名属中部郡隋开皇三年隶鄜州 三川水谓华池水黒源水洛水同会谓之三水古为三川郡也 苇谷水水经注云自苇谷水东南流入三川 黄原水水经注云破罗谷水南流经黄原祠东合苇川是也
直罗县西南九十里旧一乡今三乡本汉雕阴县地魏省雕阴县晋时戎狄所居后魏置三川县隋使户部尚书寉仲芳筑城以居之城枕罗原其川平直故曰直罗城唐武徳三年分三川洛交于北置县因城为名 罗川在县南二里
鄜城县东一百三十里旧八乡今三乡本汉鄜县地属左冯翊后汉省后魏于今县理置敷城县隋大业元年改敷为鄜属鄜州唐武徳二年改属坊州唐末李茂贞建为翟州梁开平三年改为禧州又改其县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复为鄜城县依旧隶鄜州 杨班祠周地图记姚苌时立节将军姚班居黄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来无水夜中忽有人语就班借车牛十具云欲移徙我是湫神寻则声绝班即备车牛十具置门前至明车湿牛汗乃寻车辙至干谷处忽有水方二百馀步其水极深不可测冬亦湛然每水旱祈祷有应今按杨班湫水周一里馀二十步
坊州
坊州中部郡今理中部县禹贡雍州之域古白翟之国秦属内史汉书云朔方为西部都尉休屠为北部都尉渠搜为中部都尉故此为中部郡焉又郡国志云鄜城本三秦高奴之地翟道故城是也俗谓高楼城即春秋白翟所居魏晋䧟于狄不置郡县刘石符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重兵守之后魏文帝改镇为东秦州孝明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后周天和七年世祖元皇帝作牧鄜州于今州界置马坊结构之处尚存唐武徳二年高祖驾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马坊为名天宝元年改为中部郡乾元元年复为坊州
元领县四 今三
中部 宜君 升平
一县割出
鄜城入鄜州
州境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四百三十里 东至西京八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五里 西至寕州三百二十五里 北至鄜州一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同州二百七十五里 东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庆州三百八里 东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户主四千七十五客八千八十
风俗
白翟故俗与羌浑杂居抚之则怀安扰之则易动自古然也
人物无
土产
龙须席贡 弓麻
中部县旧四乡今八乡本汉翟道县属作冯翊汉书渠搜中部都尉理所魏晋戎翟所居后秦姚兴于今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都尉郡后魏太武帝改为中部县文帝大统九年县移理杏城后兼立郡隋开皇九年避庙讳为内部大业三年罢鄜州为上郡县自杏城移于今理仍属上郡武徳二年复于此立郡 洛水在州东四十里按山海经云白祚山地理云洛水出北地归徳县北蛮夷中从鄜州洛川县西南入中部鄜城二县过入同州白水县 沮水自升平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禹贡云漆沮二水出冯翊北即子午水下合榆谷慈乌等川遂为漆沮 石堂山注水经云褚水西出翟道县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又穆天子传云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野迳绝翟道升于太行翟道即县之西石堂山也郭璞以为陇西狄道非也 浅石水经云浅石川出翟道山 香甘水水经云香川水源出中部县北香水在县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县界来南香水在县三十五里出于遗谷 泥水水经云泥水出翟道县泥谷今按图经泥谷水在县西北五十里源自栲栳谷来 蒲水水经云蒲谷水源出中部县蒲谷源 桥山按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又史记云黄帝葬于桥山今陵冡尚在大历七年置庙开元二年敕修庙祭祀在州西二里 故杏城在县西五里汉将军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因名杏城镇姚苌置杏城镇在今县东七里 赤沙城在
今县西七十里古成城也 翟故城在县西北故城是也周三里有馀址在后汉省宇文周曽于此城置利人县寻废
宜君县西南一百里旧三乡今六乡按县即中部之地前秦苻坚于祋祤古城北置宜君䕶军后魏真君七年改为宜君县大统五年又移于今华原县北为理唐贞观十七年废地入雍州二十年于此置玉华宫仍于宫南四里置宜君县永徽二年县与宫俱废龙朔三年坊州刺史窦师伦奏置宜君县即今理也 废玉华宫在县西四十里唐贞观十七年于宜君县凤凰谷置正殿覆瓦馀皆葺茅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曰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萧成殿元装法师于此院译经毎言此寺阎浮之兜率天也 慈乌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源自升平分水岭东流入当县界 石盘水在县东五十里源自耀州同官县大石盘出东流入县界
升平县西九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唐天宝十二年刺史罗希奭析宜君西北界升平乡等三乡以置之以乡为名东南去宜君县三十五里寻以吐蕃侵破移县在横棒州 子午水在县一百里出子午岭东南流入中部县合沮水
丹州
丹州咸寕郡今理宜川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因之魏文帝省上郡晋时戎狄所居符姚时为三堡镇后魏大统元年割鄜延二府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为丹州因丹阳州为名领义川乐川郡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安郡十三年为边贼刘步禄所据义寕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丹州领县五二年于州置摠管府管北连北广二州贞观元年罢府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天宝元年改为咸寕郡乾元元年复丹州
元领县四 今三
宜川 云岩 汾州
一县割出
咸宁并入宜川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五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至西京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五百五十里 东至慈州界黄河岸八十里 自黄河岸东至慈州六十里 南至同州三百二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三里 北至绥州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同州韩城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十二里 东北至湿州四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二皇朝管户主四千一百四十六客二千六百二十八
风俗
〈阙〉
人物无
土产
龙须席 蜡烛 香子 苦参〈已上旧贡〉
宜川县旧四乡今五乡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至晋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𨛦因川为名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县属延安𨛦义宁元年于旧城复置丹州县在城内永徽中随州移于今理皇朝开宝九年改为宜川县 凤翅山在县南形象凤翅县廨宇在其上 公字山在县西北三里山形象公字 丹阳川在县西南水经蒲川水自鄜州洛川县流入丹阳川 赤水川在县西北二里阔三百步从西延州临其县界入 库碢川在县西北二十里从云岩县界入合丹阳川按图经云川南是汉川北是翟人汉之人于川内共结香火故唤香火为库碢因此为名又有小库碢川 古丹州城在县东北二十九里永徽二年移于丹阳赤石川口其城遂废 废咸宁城在州东四十五里一乡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县南白水川置永宁县属义川郡至大统十三年改为太平县为咸宁县以界内镇为名旧属皇朝太平兴国九年并入宜川云岩县西北七十三里元三乡后魏大统二年于今县西薛河川置永平县属义川郡十三年改永平为云岩县盖因邑界云岩山以为名大统九年大水漂荡移于桑枢原隋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大业三年隶入义川县唐武徳元年复置于回城堡又逄阴雨汲水不通咸亨四年移居库利川复为河水冲注至皇朝开宝三年移于东南一百步今理所 石阁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丹延两界山形似楼阁 云岩山在县十里山岩重叠如云 库利川在县西从西延州临真县界入当县土谚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利因此为川名 渭牙川在县北二十五里从西延州延长县界来五十里却入延州门山县川内有水稽胡唤水为渭牙因以为名 废可野寺在县北十五里古老相传刘萨河坐禅处稽胡呼堡为可野四面悬绝惟有北面一路通人马
汾州县东北七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上郡地魏太和八年置安平县在薛河川属北汾州其州在河西三堡镇东更有南汾州魏大统十八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阳川号立汾州县初理高树山南若多村周保定二年移就库利川甚寒原隋大业十年边贼郝仁郎攻䧟人移于土壁堡唐开元二十二年移于甘泉坊今理所是也 狗岭水经云汾州县西有杀狗岭 安乐山在县南十里故老传云昔屯兵于此因名安乐 黄河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从北延州门山县来经县界七十里南流入鄜州郡城县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理水凿石导流之处 孟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二
延州
延州延安郡今理肤施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城项羽三分秦地以董医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晋䧟于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后魏灭赫连昌以为统万镇孝武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以为延州以界内延水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隋开皇八年废摠管为延州炀帝为延安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州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广达三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开元二年复置都督府领绥丹浑等州天宝元年改为延安𨛦乾元元年复为延州皇朝为彰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
丰林 甘泉鄜州割到 金明 延川 肤施 延长 延水 门山 临真 敷政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四里 南北二百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九百里 东至隰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至庆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东至慈州三百九十四里 西南至鄜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夏州长泽县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隰州黄河界二百二十里至河自湿州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九客四千二百七十二
风俗
略与鄜州仝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尤出麝香 黄蜡贡 秦胶
肤施县凡二乡本秦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中山迁其人于肤施汉书奴匃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魏䧟戎狄隋大业三年分置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 五龙山有帝原水出焉有帝皇五龙祠四所在山上地志亦谓之仙人神泉祠 龙尾水出郡北龙尾溪故名龙尾水 清水注水经云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谓老人谷水又东经高奴县合丰水 伏龙山在县西北五里南北一带按山形似卧龙是上郡之名山 濯筋川水去县〈阙〉九里自金明县南流入县界至州城一十五里入丰林县界耆老云昔日尸毗王割身救鸽身肉并尽于此水中濯其筋骨因此为名
延长县东一百二十里依旧二乡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兵头原置广安县隋开皇二年移于谭信原以广字犯太子名改为延安唐武徳移就濯箸川西南广徳二年改安为长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旧县一百步靠坡置 髑髅山神庙在县六十里耆老相传古时斗战相杀収入人数十万于此山因置祠庙 独战山县北四十五里山高峻崄一人独战可以当千延水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元七乡本汉临河县地秦灭六国使蒙恬将兵十万击匈奴悉収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有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民县并安民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置安民戍唐武徳二年重置安民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弘风神龙元年更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今在旧县西骨胡川骨胡川自绥州绥徳县界四十里合黄河古老云胡名骨胡川汉干名川今无水 盟津黄河在县东八里按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㡣门山海经云河出昆仑其水从绥州绥徳县界南流入县界 五龙泉在县东一里平石缝中涌出有雄吼之声其水甘美可济一方上有五龙堂故曰五龙泉
门山县东二百四十里元三乡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云岩二县于本县南六里置门山县北有山其形象如门因以为名唐武徳八年移于崇斯堡不通人马总章二年移于原上广徳二年割属延州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北自延长县界过八丹州
重复山在县东二十七里山形重叠因名重复山 渭牙川在县三十里自延长云岩二县界来七十五里却入黄河
临真县东南一百三十里依旧四乡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武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天和元年稽胡判攻破城遂移于流川隋大业十二年贼张诮攻破又移就曷鸡城权住义寕元年稽首领国武徳三年郡废县隶延州从曷鸡城移就流川旧处即今理所 库利川在县北一十五里耆老相传云土田沃壤五榖丰饶胡称贮旧榖为库利 黒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库利东流洛交口赫连勃勃置大象二年于此置郡其城縁山坡﨑岖不正遂名黒城
敷政县西一百二十里依旧六乡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固城县隋开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镇唐武徳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为敷政县 三塠山在县北一里其山土石相杂上有三冡远望如塠物因以为名 洛河在县西十七里穿蕃部来至城下 金蹄犊子殿在县西三里有古城昔有犊子出于石缝中金蹄银角化见坡犁王立此庙城今毁丰林县东南二十里旧四乡今三乡亦高奴之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后魏太和元年置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为丰林县隋初废唐武徳二年复置青化水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出自嘉泉东流入濯筋河嘉泉耆老云水涌出飞流一丈似碾可嘉因以名
之 鸟耶水谷在县东北出本界南流入濯筋河甘泉县南七十一里元旧二乡本汉雕阴县晋为狄所居其地有阿伏斤谷水源隐伏于川陆故名伏陆唐武徳元年分洛交县于此置伏陆县属鄜州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以其泉甘美为名 伏陆山在县理东北故雕阴县在今县南四十里 雕阴山在县二十里山夹土石为雁雕之所居在洛水西二百步 甘泉在县南岩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炀帝游此饮之取入内又泉侧有奇鸟一只身胸项白足赤尾如小山鹊上黒下白其声数种 洛水在县西源出庆州洛源县汉书地理志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又按洛源县即汉归徳县 阿伏斤水川在县二十九里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人名也金明县北五十里旧四乡今三乡亦汉高奴之地楚汉之际董翳所都后魏太武十二年于此置广洛县以界有洛水所经故立广洛为名耳隋仁夀元年改为金明县避炀帝名也大业十二年省入肤施县唐武徳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金明县水自县北蕃部来一十五里西过南流入肤施县界 浑州川水在县二十里自阁门府来至县西前合濯筋水
延川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旧二乡本临河县地后汉省后魏分安民县于此置交安县以稽胡未淳取文徳以来之之义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延川县取内吐延川为名大业十三年改为文州唐徳武二年废城南有歌基川遂置基州歌基者胡云濯筋川是也五年改为北基州贞观八年废属延州为延川县 青眉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耆老云后魏有吐蕃青眉家簇居 吐延水在县北自绥州绥徳县及蕃界来
灵州
灵州灵武郡今理回乐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及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即富平县之地后汉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地池阳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后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旧赫连菓城也孝昌二年置灵州按括地志云薄骨律镇城以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䧟没故号曰灵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统六年于菓园复筑城以为州即今州城是也按陆恭之风土记云朔方故城太和十年改为沃野镇至后周又置普乐郡隋开皇初郡废又置灵武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灵州总管府领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五县二年以鸣沙县属西会州贞观四年于回乐县界置回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回环二州灵州都督入灵镇二州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废皋兰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舎依契等六州摠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皋兰燕然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节度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使理所天宝元年改为灵武郡至徳元年肃宗于灵武即位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皇朝为朔方节度
元领县六 今一
回乐
五县废
怀远 灵武 弘静 温池 鸣沙
今领镇七管蕃户
清远 昌化 保安 保静 临河 怀远 定远州境
东西五百八十里 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盐州三百里 西南至凉州九百里 南至寕州五百里 北至碛岭弥娥川水一千里 东南至庆州六百四十里 西南至丰安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丰州九百三十七里
户
唐天宝户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六皇朝户二千六百六十一蕃汉相杂
风俗
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秦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人物
傅诏灵州人晋司隶校尉咸七世孙诏博览古今世称学府
土产
甘草 青虫子 鹿皮 红花 鸟翎 杂筋 野马皮 鹿角胶 麝香 白鹘翎 花从容 野猪黄
盐池在回乐县周回三十里
浑怀鄣注水经云河水东北经浑怀鄣 菓洲水经云河水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渚上旧赫连果城也桑菓榆林列植其上故谓之菓洲 鸣沙西枕黄河人马行沙有声异于馀沙故曰鸣沙因为县今即威州城是其地也 白马骝城十六国春秋云赫连勃勃时有骏马死即取毛为号故名其城为白马骝 㤗山在河之东北连亘弥远 警山时有警急即山先有大响 隐山多有灵雾隐多见少故以得名 石楼山山形似楼因以楼名 如意泉以供给人马如意充足故以为名 艾山渠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重开石渠通河溉田四万顷人今赖之 渌涟池赫连勃勃每畋于三交渌涟池 青盐泽按汉书云朔方县青盐泽在其南 千金坡 富平津 灵泉
回乐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今在县理西南宫平故城是也后周置回乐县城枕黄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顷人获其利孝文太和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高平为泽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运屯榖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设令载榖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䧟又榖在河西转运至沃野越渡大河计车五十乘运榖十万斛百馀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凿之业车牛艰阻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溯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民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之水次〈注〉在今源州高平县即今笄头山语讹亦曰笄屯山可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舡胜二十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舫舟顺流而五日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上十六日得三月一返从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计用人功轻于车用运十倍有馀不费牛力又不费田世祖喜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馀顷 长乐山一名达乐山亦曰铎落泉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名旧吐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以守之 大石山经云河水至此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俗号青山 黄河郦元注经云其间即上河峡谷谓之青山峡是此 白草水在县西南原出平地 富平故城汉为县故城在本县西南 温泉盐池在县四十里周回三十里出盐
五县废
怀远县北一百二十五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周建徳三年迁二万户于此置郡及县并名怀远隋开皇三年罢郡而县额不改复隶灵州县有盐池三所隋废 温泉山 貂泉 黄河水经云河西溢于窳浑泽汉书卫青绝梓岭梁北河谓此处也 兰山泽六镇三戍按陆恭之风土记云正始三年尚书源思礼侍郎韩贞抚巡蕃塞以沃野镇居南其兰山泽六镇不齐别置三戍隋长城隋大业中筑在县西北大河外 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筑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旧名千金堡
灵武县西北十八里四乡本汉富平县汉置浑怀都尉理所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经浑怀鄣西是也后魏太和初平三齐后徙历下人处于此遂有历城之名后周因置历城郡于此周天和三年废郡为胡城镇以统之至唐武徳五年移旧灵武县于此 薄骨律渠经县西南五十里 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 千金陵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弘静县东北六十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按隋图经云弘静县本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镇仓城也后新立弘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隋立为县至徳元年改为保静县 贺兰山在县西北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骏马北人呼骏马贺兰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因此山名 典农城按注水经云河水又东过朔方郡弘静县典农城是此也温池县东西一百八十里二乡本汉富平县地亦为弘静县地唐神龙元年置县
鸣沙县西一百二十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后周保定二年此处置会州建徳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文帝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此地人马行沙有声异于馀沙故曰鸣沙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唐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又废县归灵州神龙中为默啜所冦因而荒废远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今县理其旧县基咸亨三年归复因以其地置安乐州仍移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置安乐州以处之是后复䧟蕃中吐蕃尝置兵以守之大中三年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奏収复安乐州八月敕安乐州为威州仍领鸣沙县后州与县俱废 长乐山按十道记云安乐州在灵武南稍东一百八十里近长乐山下北山一名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以为名旧吐浑部落所居树楼山空青山并在邑界 黄河西自会州及兰州界流入 废定远县在州东北二百里唐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远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堠杳𣺌故置此城募徤兵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后信安王祎臾筑羊马城幅员一十四里 经略军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军今属武陵节度西南去灵武六百馀里
今管镇七 黄河南岸
城下管蕃部三
傍家外生族巡检使移香一族
媚家族巡检使保尾一族
越邦族巡检使罗香一族
清远镇管蕃部九
青天门一族 泥悉逋一族
罗泥一族 罗泥磨废一族
噤埋一族 嗓□也移一族
封家一族 宗家一族
越邦一族
汉户主客四十二
黄河北岸
昌化镇管蕃部一
吐蕃村巡检使委尾一族
汉户主客四十二
保安镇管蕃部一
傍家外生巡检使拓㧞第一族
汉户主客二百三十四
保静镇管蕃部六
吐蕃巡检委尾一族
右厢巡检使成悉逋等一族
右厢巡检使榜下义征阳尉等一族
右厢务下义征使罗庆等一族
狼咬村义征使埋庆等一族
鬼悉涡巡检使庾子等一族
汉户主客一百七十五
临河镇管蕃部三
小父儿义征使嘊悉逋一族
鬼悉涡巡检副使庾十一族
汉户主客六十七
怀远镇管蕃部六
罗悉逋族巡检使八竾一族
汉户主客二百二十二
定远镇管蕃部四
面冡族都指挥使面守荣面再遇等一务
竾浪族巡检使西逋等一务
富儿族巡检使越啜等一务
小阿父儿族巡检使遇悉逋等一务
右自唐贞观四年于回乐县界置回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回环二州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永徽元年废皋兰等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鱼丽塞舎依契等六揔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皋兰州寄鸣沙县界燕然州鸡鹿州鸡田三州寄回乐县界燕山烛笼二州寄温池县界并是突厥九姓部落所处唐末并废今但存七镇而已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三
会州废 盐州 夏州 通远军 保安军会州
会州会寕郡今理会寕县禹贡雍州之域右西羌地秦属陇西汉昭帝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为金城安定二郡此为枝阳县地属金城郡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后魏废帝元年置会寕县其地所属不改西魏为邱会州寻废至后周保定二年移于鸣沙省县改置会寕防隋改会寕防为镇寻又废镇却复县以属平凉郡唐武徳二年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寕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
元领县二
会寕 乌兰
州境
东西五百一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五十里 东至长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东至原州四百里 西至凉州六百里 南至兰州四百二十里 北至灵州六百里 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 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
里 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
户
开元戸三千五百四十蕃汉杂
风俗
同原州 人物无
土产
鹿胎 野马皮 覆鞍毡 鹿尾 靴 白角箪駞褐已上为贡
会寕县五乡本汉鹑阴县地周太祖置会寕县属会州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州县唐武徳二年又改为会寕黄河自西南兰州金城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过勇士县北东流是此处也 黄河堰唐开元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国团练兵起作㧞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渰没 会寕关东西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池其地生盐西去州一百二十里
乌兰县州西北驿路一百八十里其直路一百四十里三乡本汉祖厉县属安定郡后属武威郡前凉张轨収其县入于凉州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寕关西南四里后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
盐州
盐州五原郡今理五原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至战国皆为戎狄所居史记曰梁山泾漆之水北有义渠朐衍之戎谓此地也及秦始皇并天下以此地属雍州今州即汉马岭县地汉置五原郡地有五原所故为名故城在今榆林县界寻废后魏太武平赫连昌之后初置大兴郡至西魏改为五原郡复立汉名寻改为西安州东有安州故此加西字废帝三年以其地北有盐池又为盐州隋开皇初废之大业中为盐川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盐州领五原兴寕二县其年改州及县寄理灵州四年省兴寕入五原县贞观元年废盐州五原县入灵州平梁师都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兴寕二县隶夏州都督府其年改属灵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为都督府元和八年隶夏州
元领县二
五原 白池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八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三千一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五百五十里 东至绥州六百八十里 南至庆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会州八百里 北至宥州四十里 东南至延州五百三十里 西至灵州七百里 西北至灵州三百里户
唐开元戸三千三十五
风俗
以牧养牛马为业
人物无
土产
地居沙卤无果木不植桑麻惟有盐池百姓采漉以为业
五原县三乡今州南抵庆州马岭县北界即旧马岭县地贞观二年县与州同立以地势有五原旧有五原䦨因为郡邑之称 五原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 盐池四所乌池白池出盐唐増収利其瓦窑池细领池并废 五原盐川按郡国志云胡人谓之霞没城在郡邑内
白池县北九十里三乡按其地旧为蕃戎之地隋得之以其地有盐遂以城之即开皇九年置盐池也唐贞观二年改置兴寕县至景龙二年又为白池县取盐白池为名又水名白池乌池 井城葭芦泽按郡国志云井城葭芦泽在兴寕县亦盐池之异称耳
夏州
夏州朔方郡今理朔方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属上郡汉分置朔方郡故武帝纪曰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按地理志朔方理三封属并州部莽曰沟搜是也汉之三封县今在长泽县有三封故城是自汉至今常为关中之根柢西晋亦为朔方郡后赫连勃勃据之僭称大夏蒸沙以筑其城号为统万按十六国春秋录云凤翔元年勃勃下书发岭北夷十万人于朔方水河北黒水之南营起京城以一统天下君临万国为意故立名其城土白而坚南有亢敌峻崄非人力所攻迄今雉堞虽久崇墉若新至后魏始光元年为太武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至隋开皇初复为夏州炀帝初复为朔方郡唐贞观二年平凉师都为夏州都督府领夏绥银三州其夏州领徳静岩银寕朔长泽四县其年改岩银为朔方县七年于徳静县置长州都督府八年改白开州为化州十年废化州及长州以徳静长泽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朔方𨛦乾元元年复为夏州至五代陷于蕃皇朝太平兴国八年归顺今为定难军节度
元领县四 今三
朔方 寕朔 徳静
一县割出
长泽入宥州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五里 南北七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四百八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六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五十五里 东至银州二百里 南至延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至灵州五百五十里旧记云西至延州三百里 北至黄河八百里旧记云至安北府八百里 东南至绥州四百里 西至庆州五百九十一里 东北至胜州九百里 西至丰州七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二百皇朝管汉户二千九十六蕃户一万九千二百九十
风俗
汉武帝好大喜功开边置𨛦多从关中贫民或报怨犯法者以充牣其中故习俗颇殊地广人稀逐水草蓄牧以兵马为务酒醴之会上下通焉
人物无
土产
角弓 毡 苏 麻布 羊 马 駞 苣霜虀有乞物鱼 葱味辛
朔方县四乡本汉县汉末废后魏真君六年更名岩银县属化政郡隋开皇三年废化政郡以岩银县属夏州唐贞观三年改为朔方县 统万城水经注赫连勃勃于无定河北黒水之南筑北城勃勃书曰今城都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亢敌峻崄非人力可攻郦元云统万城蒸土加工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其城南门曰朝宋北门曰平朔东门曰招羌西门曰服凉其子城在罗城东门曰凤阳本有三门夷人多尚东故东向门 真珠楼通天楼皆勃勃建在城内 吴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赫连昌因山所筑隋置吴城镇后废 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朔方县故城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𨛦使校尉苏达筑朔方公孙弘数諌以为疲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使朱买臣难弘废十䇿弘不得一由是卒城之自汉至今常为关中根柢 黄河西自灵州怀远县界流入 契吴山在县七十里十六国春秋赫连勃勃北游契吴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已北大河已南未有若斯之壮丽雕山连亘郡界 无定河一名朔方水亦曰奢延水源出县南即汉李陵失利于此河之外 乌水旧名黒水以周太祖讳名曰乌水源出县北平地亦契吴之𪋤蒙水按注水经云朔方县有濛水合金河而流是也茄芦水
寕朔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二乡亦汉朔方县地后周武帝于此置朔方县属化政郡隋开皇三年罢𨛦以县改属夏州唐武徳六年于此立南夏州贞观八年废 三交城按赫连勃勃夏录云龙昇五年秋九月勃勃率众来拒十一月战于青石北原秦师败绩降其众四万获戎马二万匹因筑此城 贺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秦长城在县界
徳静县东北一百里二乡亦汉朔方地按其地在县西北按今朔方县界有什贲故城是也后周建徳二年于此置弥浑县以县南有弥浑水为邑名又立六胡州在邑之北隋开皇三年改弥浑县为徳静镇至大业九年废镇立县仍立朔方 无定河自朔方县界流入长城在县西二里
云中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郡朔方县界管小州五合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绰部州旨登州户一千四百三十
废呼延州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县界管小州三贺鲁州𨚗言州𨁂跌州户一百五十五
废桑干都督府寄朔方县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艺失州毕失州叱略州户二百七十四
废定襄都督府寄治寕朔县界管小州四阿徳执失苏农州㧞延州户四百六十
废达浑都督府延陀部落寄在寕朔县管小州五姑衍步讫若嵠弹州鹘州低粟州户一百二十四
废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四百八十三废寕朔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三百七十四废仆固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一百二十四
已上八都督府唐朝所置今并废
通远军
通远军本西蕃界灵州方渠镇晋天福四年建为威州仍割宁州木波马岭二镇隶之至周广顺二年避御名改为环州显徳四年以地里不广人户至简降为通远军管通远一县并木波石昌马岭等三镇徴科人户
领县一
通远
军境
东西一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约三千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里 东至东原棱蕃部界三里 西至甜水堡蕃部界五里 南至木波镇界四十里 北至灵武路乌仑寨三十里元无汉户四面并是蕃部 东南至蕃部独家族一十五里 西南至蕃部掶利族一十三里 东北至蕃部鼻家族一十里 西北至蕃部傍家族一十五里
户
皇朝管户主二千七百二十二客二千二百三十五风俗
蕃汉相杂
土产
生甘草 土山并无果木
通远县无乡以四镇管人户与州同置在郭下 咸河从土桥归徳州同家谷三处发源来咸苦不堪 甜河在城西从蕃界部鼻家族北界来供军城人户 古长城去城一里秦长城是也 古太州在军西北二里
保安军
保安军本延州之古栲栳城唐咸亨年中曽驻泊禁军于此至贞元十四年建为神䇿军寻改为永康镇属延州扼截蕃界迨至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升为保安军管三镇一十九寨
军境
东西一百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七百一十里 东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长安六百里 东至蕃部末𡗀族七里至延州金明县界七十里 西至蕃部悉逋族一十里至庆州金汤镇界三十里 南至延州敷政县界一百一十里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蕃部厥𡗀族一十里至宥州八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七百一十四客二百七十
风俗
蕃汉户相杂
土产
羊 地寒霜早不宜五榖
吃莫河在军北一十里源出蕃部吃莫川南流至军地四十六里入洛河不胜船筏 圣人道在军城东七里从蕃界末𡗀家族来经军界一百五里入敷政县界即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入长安时平山谷开此道土人呼为圣人道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八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四
绥州 银州 振武军废 麟州 胜州废府州
绥州
绥州上𨛦今理㡣泉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白翟所居七国时属魏秦为上郡蒙恬将兵于此公子扶苏监之处是也在汉为雕阴县地高帝元年项羽立董翳为翟王七月废后为上𨛦武帝徴六郡良家子上郡即其一也后汉末荒废年久俗是稽胡又赫连勃勃部落所居后魏明帝于此置上郡废帝元年郡内分置绥州今延绥等州并为右部都尉理隋开皇初郡废而军如故炀帝初改绥州为上州寻废州置雕阴𨛦以𨛦西南有雕阴山复汉县名唐武徳三年遂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总管府管西河南平北基银云真上珍北吉匡龙等十一州其绥州领上大斌城平绥徳龙泉延福五县六年移治所于延州县界七年又移治城平县界魏所废城平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罢府移州治上县其城则据山四面甚险真边陲之郡也天宝元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复为绥州自唐末蕃冦侵扰所管五县并废或䧟在蕃界亦无乡里其民皆蕃族州差军将徴科
元领县并废 绥徳 龙泉 城平 延福 大斌
州境
东西一千里 南北〈阙〉 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七百四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里 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门关东去石州九十五里 西南至延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西北至银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夏州四百里 东南至隰州石楼县西北黄河为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银州二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主客户二千八百八十五
风俗
与夏州同
土产
胡女布贡 蜡烛贡
废龙泉县四乡本秦肤施县二汉同后魏废帝元年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隋开皇三年上县属绥州唐天宝元年改为龙泉县以陇水为名
皇朝见管蕃户 长城一在州西一十五里大力川一在州北二十五里无定河川是蒙恬所筑之遗迹疏属山山海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
窳帝乃梏之疏属山桎其右足反两手与发系之于山西北汉宣帝使人发上郡疏属山于盘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发反械一足因问群臣莫能知惟刘向按山海经对宣帝惊异上始重学于是时人竞学山海之说 无定河一名奢延水北自抚寕县界银州入境 州城唐贞观元年筑四面石崖东面高八十尺西面高一百四十尺南面高四十尺北面高一百二十尺周回四里二百步 上郡古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始皇使扶苏监蒙恬之处 吴皃城在县西北四十里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仪真于长安遂掳其人筑此处以居之 秦扶苏冡在无定河东去州地八里 蒙恬冢在州之西大力州西上去州二里
废城平县西南一百里二乡本秦肤施县地二汉不改后魏神龟元年于本县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隋讳中改为城平县仍自库仁川移于今理今废为城平镇见差蕃人为镇将管蕃户 吉鱼山 阿班山青涧川水已上并在县界 保定岭在县界蕃部族帐内
废绥徳县南一百里元二乡亦秦肤施县地二汉不改魏省上郡后魏大统十二年分上郡南郡邱尼谷置绥徳县镇见差蕃人为镇将管蕃内户 旧石城在县东三十里今宽州是也仆射堡在县界 骨悉个堡在县界骨悉个者是胡音 科溪岭在县界蕃部族帐内废延福县南一百一十里元二乡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此置延陵县属抚寕郡隋开皇七年改为延福县此县城据崖三面夐绝攻守颇为边防险固之所今废为镇差蕃人管蕃户 青㡣山 洛阳山 横山太和川水并在县界 吴儿城在县南四十里 弥
溺堡弥溺者胡语此谷地塞因以为名 同突个堡在县界胡语今葱泽是也堡多此菜 圣佛崖 甬子山定仙岭并在县界 黄河北自抚寕县界流入 故
匡州城隋置此州在县西北五十里故城尚存唐武徳六年与六胡州又同置禄山之乱䧟入蕃界
废大斌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二乡亦肤施县地后魏神龟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属上𨛦唐武徳七年移于今城平县界魏城平故城以置之即今县也今废为大斌镇差蕃户 柱天山 小力山 大力山 小力川并在邑界
银州
银州银州𨛦理儒林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翟地秦并天下属上𨛦汉为西河𨛦圁阴县晋时为戎狄所居符秦元年自騘马城巡银戎狄其城即今理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于其城仍旧置银防三年置银州同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之内胡语骢马为乞银隋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阴郡隋末䧟于冦贼唐贞观二年平梁师都于此重置银州天宝元年改为银州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
元领县四
儒林 真乡 开光 抚寕
州境
东西二百七十一里 南北三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六十里 南至绥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 北至胜州柘珍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绥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绥州三交土
堠七十五里 西北至夏州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胜州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麟州五百里
户
开元户六千一百二十
风俗
与夏州同
土产
香子 贡女稽布
儒林县旧四乡本汉圁阴县地以其在圁水之阴故名隋开皇三年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三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唐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又属焉 无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乡县东北一百里依旧四乡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于今县理置中乡县以县割隶银州郡 茄芦水源出县西平地
开光县东北二百里旧三乡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于今理置开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废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置𨛦以县来属大业中县废以其地入真乡县唐贞观二年平梁师都于此复立开光县焉
抚寕县东南八十里旧三乡本汉圁阴县地后魏废帝于今县东抚寕故城置抚寕县属抚寕郡隋开皇三年置郡以县来属 无定河在县北二十里
废静边州都督府旧治银州𨛦界内管小州一十八
废归徳州寄理银州𨛦界内处降党项羌
已上二州并唐所置今废
振武军今废
振武军今理金河县旧为单于大都䕶府即汉定襄𨛦之成乐县也在阴山之阳黄河之北后魏所都盛乐县是也历周隋或没入蕃唐武徳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中都督府麟徳元年改为单于大都督府初阿史徳请册亲王为可汗徳曰单于者天上之天也上曰朕儿与卿为天上之天可乎徳曰死生足矣遂此立单于大都䕶府以殷王为单于大都䕶垂拱三年改为镇守使圣历元年改为安北都督开元七年以其地隶东受降城八年又置单于大都䕶府后为镇武节度兼神䇿军长武城防秋兵马使
领羁縻州八
金徽州 幽陵州 □休州 鸡田州 鸡鹿州赤野州 居延州 燕然州
右州民皆武徳已后降蕃部落所居
元领县一
金河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取太原府路一千九百三十里 南至朔州三百里东南至河东界静边军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 北至黒沙碛口七十里
户
自立军无户数
风俗
尚气强悍汉书曰定襄云中本戎狄之地其人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土产
香有榖拨甘松 药有麻黄 升麻 当归 庵闾柴胡 刺揪 远白 白角簟
金河县四乡汉盛乐县唐武徳四年于此立都督府遂立此县北为金河以为邑称天宝四年于城内置 善阳岭在县北一百四十里秦长城地汉书谓高祖困于平城即善阳岭也武徳四年平突厥置云中都督府于此地 青冡在县西北汉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冡 燕然按续汉书郡国志云和帝永元三年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逐至燕然山是在县北近地 李陵台叠石为之在府北单于探骑每多候于此五合城 云中城 金河在县西北 磨勒城水突
厥名鱼为磨勒此水出鱼倍美故以指名 濛水秋冬常有暖气濛然故以为名在县东南 延释伽水
麟州
麟州新泰郡理新泰县禹贡雍州之域汉武帝徙贫人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泰中盖其地周隋以降为银胜二州地唐开元十二年割胜州之银城连谷二邑新泰𨛦并县至十四年又废郡以属邑还隶胜州天宝元年复置寻改为新泰郡乾元元年复为麟州升为振武麟胜等州节度兼都䕶以胜为支都
元领县三
新泰 连谷 银城
州境
东西 南北
东南至东京一千九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六十里 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关 东至岚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东北至胜州四百里
户
唐开元不供户 长庆户一千七百五十四皇朝管户主二千三百五十
风俗
与振武同
新泰县旧三乡初武帝徙贫人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泰唐天宝元年置以为县取汉旧名
连谷县北四十里四乡本汉圁阴县地属西河𨛦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戍太业十三年废戍唐贞观八年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宝元年割属麟州银城县州南四十里元四乡本汉圁阴县地后魏时置石城县至废帝三年改属归真𨛦隶绥州至周保定三年移县于废石龟镇隋大业七年改为银城县以隶胜州开元中自胜州割隶麟州 成宜汉地理志成宜属五原中部都尉理 西安阳 河阴 武都 稒阳塞已上皆汉县城后废俱在银州界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渡辽将军邓隲出稒阳塞南单于出蒲夷谷遂至燕山 造阳史记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县西北之塞名也 五原塞城汉书云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筑城列障至庐朐山即今正北所谓光禄塞是也后魏曽于此立石城县后改焉晋太康地理志自此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至九百得造阳即此
废安北大都䕶府唐龙朔三年分丰胜二州界置瀚海郡都䕶府总章中改为安北大都䕶府北至阴山七十里至回纥界七百里去洛阳二千九百里在黄河北户二千六领一县阴山县天宝元年置其州与县今并废
胜州废
胜州榆林郡今理榆林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战国为晋赵地汉书云赵分晋国而有云中五原是也秦并天下为云中郡镇云中咸阳陶林桢陵犊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舆武泉阳夀等十一县王莽改曰受降属并州两汉之时云中𨛦在今州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云中故城是也按史记赵武侯自五源河曲筑长城东自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其一隅崩不得就乃改卜阴山河西祷焉昼见群鸿俳徊竟日不去夜见火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城乎乃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古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地遂空至晋末属赫氏后魏大武平赫连昌之后迄于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开皇二年置榆林戍七年又置榆林县属云州二十年割云州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十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唐武徳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䧟梁师都唐贞观三年平之五年仍于隋旧理置州时柴绍刘兰等破灭匈奴夺其河南之地因置胜州天宝元年改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
元领县二
榆林 河滨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正东至黄河四十里去朔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麟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里 正北至黄河五里去东受降城八里去单于府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合河关五百里去岚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 西北至黄河二十里 东北至黄河十里去云州四百里
户
唐开元戸四千九十五
风俗
与振武同
土产
鹿角
榆林县二乡本汉沙南县城属云中郡汉末北狄侵扰历魏晋及周此城并无县邑隋开皇七年于此置榆林县以榆林关为名属云州二十年改属胜州 拂云堆县北一百七十里 紫水河东北自朔州善阳西北一百七十里 金河泊在𨛦东北二十里周四十里上承紫河及濛水南流入大河 桢陵城莽曰桢陆在县西北地理志谓胜胡州是也属云中 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县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小葭芦水县西三百四十里其间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仓以通屯仓 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榆林关在县东四十里南临河秦却匈奴处隋置榆林关总管后䧟贼贞观十三年复置榆林关
河滨县南二百九十里三乡本汉县地属云中郡迄于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及周复为银城县地隋帝时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于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为名改云州为威州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一十五步阔不能半里不通船筏 河滨一在县东北唐贞观七年立 君子津水经云河水于二县之间有君子津昔汉桓帝十三年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困甚往役津长后死津长为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改其津为君子津
府州
府州今理府谷县本河西蕃界府谷镇土人拆大山拆嗣伦代为镇将后唐庄宗天祐七年有河朔之地将兴王业以代北部属为边患于是升镇为府谷县至八年麟州刺史拆嗣伦男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从阮为府州刺史寻以契丹与小蕃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是也晋高祖起义以契丹有援例之恩赂以云中河西之地尽去焉契丹欲尽徙河南之民以实辽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拒之晋少主嗣位北绝和好乃遣使诏从阮出师明年春从阮率众归之寻升府州为永安军析振武之胜州并㳂河五镇以隶焉乾祐元年从阮举族入觐朝廷命其子徳扆为府州团练使周显徳元年升府州为节镇复以永安军为军额就拜拆徳扆为节度使显徳二年夏州李彛兴以土壤相接府州恶其与已并为蕃镇乃扼塞道路阻绝使臣世宗因问宰臣如何宰臣以夏州地处边徼朝廷向来常与优惜府州甚为逼小近建节旄得之何利失之无害且宜抚谕彛兴上曰拆徳扆之数年竭尽心力御捍刘崇如何一旦弃之度外且夏州虽产羊马传易资货悉在中原倘与阻绝何能为者乃命使赍诏书责其悖慢谕以安危彛兴果俯伏听命皇朝因之
元领县一
府谷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七百二十里 东过河至火山军四十里 南过河至岢岚军一百四十里 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北至二十六府勒浪尾马直荡啜娘等蕃族四百八十里 东南过河至火山军桔橰塞四十里 西南至麟州杓枝谷三十里 西北至没儿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唐㡣镇一百五十里
户
皇朝管主客汉户五百七十
土产
羊马
府谷县一里一乡本府谷镇唐天祐七年升为县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九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十五
宥州 丰州 天徳军废
宥州宁北郡理长泽县即汉三封县之地自后河曲灵夏原等州有蕃故部落后周武帝乃六立胡州以统之唐贞观以后渐得其地至永徽中又置鲁契依塞舍丽六州用华人为刺史以管之谓之六胡州开元九年莤胡帅康待宾反朔方节度使王晙讨戮之遂废六州至二十年以六州之残人置宥州于夏州西南长泽县之地以宽为名及延恩怀徳归仁三县领诸降户天宝元年改为宁朔𨛦至徳二年改为怀徳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宥州尝寄理于经略军盖以地形居中可以总綂蕃部北以接应天徳南援夏州宝应以后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屡扰党项靡依蕃部之人抚怀莫及元和元年之二月复于经略军置宥州属夏绥银节度郭下置延恩县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夏州节度李祐复置唐末离乱三县俱废后立于长泽县即今理
今领县一
长泽
旧领县三俱废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南至桃子堡三十里为界 南至洪门镇八十里为界西至五原郡盐地一百八十里为界 北至神堆泽五十里为界以北属夏州 南东至古长城六十里属夏州界 西南至盘堆八十里 西北至黄堆八十里为界以西北至故宥州一百二十里为界属夏州 东北至市泽四十里为界以东北夏州八十里户
唐十道录云开元无户 长庆中户七千五百九十皇朝管汉户二百
风俗
同夏州
人物无
土产
青䀋 苏 驼 马
废延恩县三鄊元和九年因立郡故建此邑额
废怀德县五鄊
废归仁县五鄊已上二邑因元和中立郡析六胡州地以置
已上三县唐末废
长泽县二鄊三封之地汉地理志三封属朔方𨛦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属阐熙郡隋开皇中罢阐熙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十五年夏州节度使奏请立宥州于此邑仍就便移隶宥州 三封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界 百井戍在县南八十里勃勃与秃发炽檀战处 胡洛盐池在县北五十里周廽三十里汉有盐官 石□泉在邑界 六胡州按后周书云武帝曾立六胡州于灵夏两州界以按诸胡至隋又分鲁契依等三州于马岭县界置厈州亦以处胡人至唐永徽以前七州之名犹存洎开元中胡帅康待宾据六胡州反后破之至元和三年収复又置之寻又改置宥州复移于长泽县矣
丰州
丰州九原郡今理九原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戎狄之地战国属赵秦并天下为上郡之北境汉属五原郡地汉五原故城在今胜州榆林县是也后汉羌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之后属赫连勃勃后魏平之至周保定三年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置丰州因旧镇为名故贺葛真城是其地领九原永丰安化三县大业七年罢州以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以𨛦归顺武徳元年罢郡复为丰州仍置总管府六年省因徙百姓于今庆州白马县此地遂空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于此分灵州之境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惟领蕃户十一年废地入灵州二十三年又置丰州天宝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元领县二
九原 永丰
州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九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里 东至安北都䕶府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至黄河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灵州九百里正北至黄河四十里 西北渡河至受降城八十里东北至黄河八十里
户
按章述十道录开元领户县蕃户无定长庆蕃府共一千七百三十九
风俗
地居碛卤田畴每岁三易自汉魏以后多为胡羌所侵人俗随水草以畜牧迫近边外唯以鞍马骑射为事风声气俗自古而然
土产
兽多羱羊野马 禽多石鸡鸭凫 衣以駞毛褐布食以白面印盐 草有遏逻殷 卢年 沙蓬
茨箕 狠针 尤宜牧畜
郎君城在九原 白登汉高祖围处 高阙当在河之西也按史记赵武灵王筑长城自傍阴山下至高阙今在阴山之西汉书谓高阙塞 西河汉书云武帝元朔二年卫青渡西河至高阙破匈奴是也接此河自灵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馀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时帝都在秦故谓之西河即此处也其河自丰州东流千里在京师直北汉书亦谓之北河乃西河也 稒阳汉书云窦宪出鸡尘塞隲出稒阳塞遂至燕然山即此也 大同川旧连时六大同镇于北川按郡国志云大同镇今九原前鸡延城后难城是也 大碛绝塞 鸡鹿塞故安北都䕶府今中受降城是有横塞军朔方军之号于此也
燕然都䕶府领七州唐贞观中置兰皋等七州同隶焉形势西临河北望阴山 拂云堆解在下
九原县三鄊汉旧县隋复置㝷废至永徽四年又置县兼立郡于此
永丰县一百里二鄊本汉临戎旧地后汉末废周武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三年于镇置永丰县㝷为蕃戎所䧟唐武徳六年得其地永徽元年复置
天徳军
天徳军今置在中受降城构置军于永清栅本安北都䕶唐贞观二十一年在于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䕶以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并隶焉龙朔二年移于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䕶总章三年又改安北都䕶㝷移于甘州东北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镇城垂拱元年置大同镇城其都䕶移理删丹县西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㡣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天宝八载张齐邱又于可敦置横塞军十二载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元宗赐名曰天安军十四载筑城功毕移天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徳军縁居人校少遂西南移四里权居永清栅其城则隋大同城之旧墟在牟𨚗山钳耳嘴之北
州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取宁远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长安一千八百里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东至牟𨚗山钳耳嘴
三十里 西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黄河五里 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 北至碛石三百里 西北至横塞军二百里
东受降城
东受降城本汉云中𨛦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武节度
四至八到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二里 东南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朔州四百里 西南渡河至胜州八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 北至碛口七百里
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𨛦地在榆林汉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唐开元十年又于此城置安北大都䕶府后又移徙事其天徳军 敬北古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䖍军录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敬北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步城壕峻崄亦古之坚守贾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四至八到
东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东南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徳军二百里 南至灵州四百里 北至碛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今天徳军理于此城在丰州西八十里盖汉临河县故里处唐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说于古城东别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坏
四至八到
南至长安一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洛京取单于路二千五百里 正东微南至天徳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渡河至丰州八十里 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东北至碛口三百里 碛口西北至回鹘衙帐一
千五百里
右按天徳军与三受降城皆连贯不远即唐龙神三年张仁愿所置初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祷祀祈福牧马料兵而后渡河突厥默啜尽众西撃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此三城号曰受降首尾相应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保唐林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废力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馀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所去各四百馀里于牛头朝𨚗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初三城不置壅门及却敌战具或问曰此乃边城备御之所不为守备何也仁愿曰寇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贬之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一
并州
并州太原郡旧理太原晋阳二县今理阳曲县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高平曰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九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照馀祁川曰虖池呕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䑓骀之所居也左传曰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实沈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昩为元𠖇师生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曰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之于唐成王曰戯耳周公曰天子无戯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时为晋战国时为赵左传曰晋赵鞅入晋阳以叛颕客曰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后智伯复为韩赵魏所灭故其地属赵地里志曰赵西有太原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蒙骜攻赵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元年皇子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地里志曰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汉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初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为主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故败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石勒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后苻丕为慕容垂所迫奔于晋阳称帝一年为慕容永所㓕后魏复为太原郡周武帝建徳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为省六府置并州总管开皇三年废总管置河北道行䑓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废行䑓复置并州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隋季陵斥寇盗充拓炀帝以唐高祖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虎贲中郎将王成高君雅为副时贼帅历山飞众号十万来寇郡境刘武周又教太守王仁基举兵马邑俄又攻汾阳宫晋阳宫监裴寂晋阳刘文静劝高祖举兵旬月间众至数万成君雅有疑心高祖斩之以徇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关克定京邑高祖辅政义宁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唐武徳元年改为并州总管并州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夀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三年废总管其年置沁阳仍以盂夀阳二县置受州治盂县乐平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太谷祁二县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属沁州四年又置总管管并介受辽太榆沁七州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仍割汾州之汶水来属其年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其年置罗阴县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又以文水置汾州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阴二县又以文水来属八年以废受州之夀阳盂乐平石艾又割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箕岚四州十四年废燕然县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三年元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业所兴又建北都仍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二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河东道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后唐同光元年庄宗即位于魏州改太原为西京以镇州为北都三年改太原为北京后为伪汉所据至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平晋移州于三交塞阳曲县界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仍改晋阳县为平晋县
元领县十三
阳曲 平晋新置 清源 祁县 榆次 太谷文水 夀阳 盂县
二县废
太原入平晋 晋阳入平晋
三县割出
交城入大通监 乐平入广阳军
唐明建军
州境
东西 南北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西至西京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里 东至赵州五百八十九里 南至潞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石州三百九十五里 北至沂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辽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南至汾州二百里 西北取乾州烛谷路至岚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代州五百里户
唐开元户六万二千八百皇朝户主二万六千八百二十客二千五百二
风俗
其人有尧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嫁娶送死皆侈靡于他邦隋图经云并州其气勇抗诚信韩魏赵谓之三晋剽捍盗贼常为他邦剧汉书云韩信谓陈豨曰太原为天下精兵处后汉末天下扰乱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之援可以守焉又风俗介之推焚身民咸言神灵忌烧火由是人至冬中辄一月寒食不复烟㸑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举为并州刺史乃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寒去火残损人民非贤者之意使温食众惑稍解风俗颇革今有祠焉
姓氏
太原十一姓 王 武 郭 霍 廖 郝
温 阎 昝 令狐 尉迟
晋郡三姓 鱼 仪 景
人物
卫绾大陵人戏车为郎 常惠太原人使匈奴为长罢侯 闵仲叔晋阳人 温序字次房太原为䕶羌校尉 郭㤗字林宗太原介休人 王济字武子温峤字太真孙绰并太原人 孙楚太原人 王僧辨太原祁人平侯景加侍中尚书令 唐温大雅太原祁人 王珪太原祁县人侍中永宁公 王缙太原人为相十四年封齐国公 王涯太原人为相甘露事族诛 李憕太原文水人为洛京留守禄山反憕守皇城不降被杀赠司徒忠烈公少子源至孝温庭筠太原人 乔林太原人拜相八十日 张楚金太原人秋官尚书
土产
煎梨贡 马鞍贡 甘草 龙骨 人参 柏子仁牲生石 矾石 葡萄贡 铁镜 黄石矿
隋图经云榆次龙骨交城矾石并充贡
阳曲县旧十六鄊今十四鄊本汉旧县属太原郡晋城地史记云黄河千里一曲此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旧阳曲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魏末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曲阳故城是也后魏书地形志阳曲属永安郡仍移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六年改为阳直县十六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因汉旧县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今县属并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名也至皇朝为郭下县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入太原县界 狼孟在故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末省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今馀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八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孟丙为盂大夫汉以为县 石岭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干烛谷即羊肠坂也
平晋县北三十里旧二十五鄊今十四鄊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晋阳县理州城中高齐武成河清四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今太原县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县理置㡣山以为名开皇三年罢郡置并州十六年废龙山县移晋阳县理之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仍属焉皇朝平伪汉其太原城中晋阳太原二县并废毁为平晋县 悬瓮山一名龙山亦名结绌山在县十二里山海经曰悬瓮山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汾水又郡国志云悬瓮山多𫚖鱼食之不骄又有子推祠在山西 象山在县西北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前赵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之人逾象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忠碑忠为周将讨齐战胜隋文开皇二年追给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谥曰武元皇帝石室山后魏兴国土地记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
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识 婴山隋图经云婴山为并州之主 介山有子推庙甚灵 汾水在阳曲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汾水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合注又隋图经云泽在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漑稻田周围四十一里 䕶中水 滹沱河皆并水名 晋水在县西南水经注云晋水出悬瓮山东过其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没者三板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漑东南出城注于汾水其南渎于石塘下伏流东南出晋阳城又东南入于汾按今晋水所出处砌石为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一派即郦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流入汾水 洞涡水自东太原县界流入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水经注云刘琨为并州刘元海与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此水今按此水出沾县北山沾即今乐平也水经县东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旧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廽二十七里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故左传言董安于所筑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没者三板春秋后语云智伯攻晋阳决晋水灌之城中悬釜而炊今按城东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晋水入城而史记云引汾水后语云决晋水二家不同未详孰是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西南又有小城城内有殿号大眀宫即此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高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东北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高四丈周回八里故唐城在县北二里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爕父徙都
之所也 三角城在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一名捍胡城一名㸔胡城在县北二十二里 受瑞坛在州理仓城中唐义旗初高祖受瑞石于此坛文曰李渊万吉晋阳故宫一名大明宫在州城内今在大明城后语
云智伯攻赵襄子谓张孟谈曰无箭奈何对曰臣闻董安于简主之才臣也理晋阳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楉其墙之蒿至于丈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菌簵之劲不能过也公曰矢足矣铜少对曰臣闻董安于理晋阳公宫之室皆以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馀铜矣高齐文宣又于城中置大明宫 竹马府在州城中 汾桥架汾水在县东一里即豫让欲刺赵襄子伏于桥下襄子解衣之处桥长七十五步广六丈四尺 晋祠一名王祠晋唐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水经注云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源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虞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桥于梁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姚最序行记曰高齐天保中大起楼观穿渠筑池塘飞桥跨水自高阳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胜槩 介子推祠在县东南五里 唐叔虞墓在县西南十六里 斛律金墓在县南十七里即高齐相国咸阳王斛金 晋祠碑唐贞观二十年太宗幸并州所制御序并书 起义堂碑在乾阳门街开元十一年元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并书 讲武台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显庆五年置 夏禹祠郡国志云禹初受禅平阳后迁安邑都晋阳故城北有城存 风伯雨师祠隋图经云二祠晋刘琨所立
废太原县管十三鄊本汉晋阳地高齐河清四年今自州城中移晋阳县于汾水东隋文帝开皇十年移晋阳县于州城中仍于其处置太原县属并州大业三年罢州置太原郡仍属焉隋末移入州城唐贞观十二年还移于旧理在州东二百里六十步皇朝平魏后魏入平晋县 洞涡水东自榆次县界流入西去县三十里入晋阳县界阳曲故城在县北四十五里 阳曲故城在县北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改曲阳县此理 晋渠在县西一里自晋阳县界流入汾东地多咸卤井不堪食贞观十三年长史英国公李𪟝乃于汾河之上引决晋渠历县经𨞬又西流入汾水 牢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聪遗子粲袭据晋阳猗卢救之遂猎于受阳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其山出金□ 潜邱在县东南三里尔雅天下有名邱五晋有潜邱是其一开皇二年置大兴国观晋水在其傍左传谓智伯遏晋水以攻晋阳城 王陵城有晋太原王司马辅存文水县南一百一十里旧二十五鄊今二十七鄊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后魏省大陵仍于今处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水为名天后朝以枌榆故邑又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宽大约有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水经云文水东到大陵
县西南到平陶县东北 神福泉在故县西北平地俗云此水先有灵异土人每祈祷之 泌水郦元注水经云泌水出大陵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于文水 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今县北十三里史记曰赵武灵王游大陵夣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夣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平陶城汉平陶县也在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后魏改为平遥县后西湖内侵迁居京陵按在今汾州界 大于城在县西南一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蕃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太原王墓在县西北十五里即唐则天氏武士彟也䨇阙与碑石存祁县南九十里旧四十乡今三十乡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左传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与后魏并不改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属太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经注云贾辛以貎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娶而美三年不言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云贾国之大夫如以此而言则非辛射雉者郦元所引为谬赵襄子城在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
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熙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四十里序本祁人也为隗嚣将所杀死葬洛阳其子夣序曰久客思乡乃反葬焉 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后汉广武人世祖引见伏而不谒 高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 温大雅墓在县五里唐礼部尚书
榆次县南七十里旧三十乡今三十乡本汉旧县即春秋晋魏榆地也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注曰魏晋邑即榆次汉以为县属太原郡魏太武帝并入晋阳县宣武帝复置榆次县高齐文宣省自今县东十里移中都县理之属太原郡十年改中都县又为榆次县 𪋤台山俗名凿台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有祠号智伯祠 洞涡水东自寿阳县界流入经县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界中都故城在县东十里高齐移于废榆次城即今县理是也 凿台在县四里水经注曰洞过水西榆次县南水侧有凿池智伯瑶刳腹绝肠折颈折頥之处史记曰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韩魏杀之于凿台之下说苑曰智氏见伐赵之利不知榆次之祸皆谓此也今按其台为洞涡水所侵无复馀迹 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于王泽遇三人自带以上可见带以下不见与原过竹二节曰为我遗赵毋恤原受以告襄子三曰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予将使女反灭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拜受遂灭智氏祠三人于百邑使原过主之 一升泉隋图经云治岭上有泉名曰一升泉水旱无增减 台壁谷在县南六十里出产美枣
太谷县东南七十八里旧四十乡今十一乡本汉阳邑县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高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并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大谷为名唐武徳三年分大谷祁二县置太州六年省太州县复旧 白壁岭在县北七十五里 蒋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十里北入清源县界 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咸阳故城在县西南十里秦伐赵筑之以咸阳兵戍因名咸阳 萝䕷城俗名落漠城在县西北十九里大谷山山海经云少山有玉清漳水出焉又晋地记
云少山即太谷水出经祁县界
清源县西南三十九里旧十七乡今十乡本汉榆次县地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阳乡魏戍邑按梗阳在今县南百二十步梗阳故城是也自汉至晋皆为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因县清源水为名大业二年又为晋阳县唐武徳元年重置 汾水经县东去县九里又东南入文水县界 梗阳故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北二十步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其城内置清源县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晋阳秋曰永嘉元年洛阳
步广里地䧟有鹅二色苍者飞冲天白者不能飞苍离邑胡人之象刘曜以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 阎没墓在县西南三里左传曰梗阳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宗赂以文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女宽必谏皆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魏子问对曰或赐小人酒不夕食馈始至恐其不足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献子辞梗阳人 清源水出县西北平地东流经县北又东南入汾水
寿阳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乡今八乡本汉榆次县地晋于此置夀阳县属乐平郡卢谌征难赋云历夀阳而总辔即谓此晋末省后魏风土记云晋末山戎内侵徙夀阳之民于大陵城南置夀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夀阳县为文水县又于夀阳县故城置夀阳县属并州即今县是也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县仍属焉唐武徳三年置受州县改属焉贞观八年废受州县属并州也 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此地也 洞涡水东自乐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县界石姥祠郡国志云石形似姥今有祠焉 神武故城后魏神武郡也在县北四十里 故大陵城隋图经云赵武灵王游大陵夣处女鼓琴而歌是此城 燕岭隋图经云岭多鸷燕以名在县西三十里 方山在县北四十里
盂县东北二百二十里旧十一乡今八乡本晋大夫盂丙之邑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今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五里故盂县城是也后魏省地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也大业二年改原仇县为盂县从汉旧名属并州唐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寿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州 原仇县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县取此山为名 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云白马之山其阳
多玉石其阴多铁赤铜木马之水出焉有白马关俗传是后魏置 仇犹城即县之外城也俗名原仇城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犹国道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犹大悦除涂将内之赤单曼伯谏之不听断毂而驰仇犹因亡盖其地也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二
汾州 岚州
汾州
汾州西河郡今理西河县禹贡雍州之域其在虞舜至周之代皆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地昔金天氏之后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也又高阳之后封为晋国六国时属赵赵世家云秦侵我西河中阳是也秦并为太原郡之地两汉至晋为西河国汉文帝为代王都于中故介休县东南中都城是也后汉晋阳魏黄初三年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后魏于西河郡兼置汾州取汾河为名北齐又改为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初亦如之大业中废州后为西河郡义旗初依旧领隰城介休孝义平遥四县后割介休平遥二县为介休郡武徳元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来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
元领县五
西河 平遥 介休 孝义 灵石
州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九百里 东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里 东至潞州四百四十里南至晋州三百九十里 西至石州一百六十里北至交城七十四里 东南至管下孝义县四十
里 西至隰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岚州中间有界相隔山路险隘未详里数 东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五万三千七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一百八十九客二千三十九
风俗
与并州同
姓氏
西河郡出四姓 任 临 栾 相里
人物
唐叚文昌西河人宰相
土产
龙须席 石膏 赋麻布
西河县旧二十七乡今八乡本汉兹氏县也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晋改为国仍改兹氏为隰城县今有美稷乡汉美稷县地唐贞观二年改隰城县为西县今城内有西河王斌碑文字残缺 谒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隐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馀丈顶上平地可十顷相传以为子夏石室 文水西南自并州文城县界流入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水经云文水经兹氏故城东南为文湖多蒲鱼之利 八门城在县十五里十六国春秋云刘元海遣将乔崧攻西河县因筑此城以自固高九丈有八门俗亦名八门城 临汾宫隋大业十四年帝北巡至五原夏四月敕于汾州北四十里于临汾水起汾阳宫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处当盛暑之时临河盥漱即凉风凛然八九月其地多雨经夏罕晴一日之中倏忽而晴晴雨未曾经日虽高岭千仞岭山居人掘地二三尺深即清泉用之 比干山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卜商祠在县四十里
孝义县东南三十五里旧二十乡今八乡本汉兹氏县地曹氏移西河郡中阳县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唐贞观元年以县名涪州同改为孝义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以为名 胜水在县南一里 团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纡曲故名团城 魏文侯坟在县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雀䑕谷冀州图云在县南二十里长一百一十里至临汾郡霍邑县界汾水出于谷内南流入河即周书调鉴谷 板谷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 左部城在县南二十五里辰城在县北十里此本虢城也 六壁府后魏书曰太平真君五年讨胡人于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面因以为名在县西八里
平遥县东南八十里旧三十乡今四乡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晋改隶太原国后魏以大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宁元年于介休郡平遥县属焉唐武徳元年于此置介州县不改贞观二年省州县入汾州 中都故县在县西四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 谒戻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麓台山山海经云谒戻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 侯甲水按冀州图云侯甲水起北遥北流入太原界是 京陵在县东北七里礼记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泉即此处也注云九原卿大夫之墓地有城即周宣王所筑汉曾立京陵县焉
介休县东南二十里旧二十六乡今十二乡本秦汉之旧县在介山西北因以名之后魏明帝时为胡人所破至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为立南朔州仍属汾州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县为介休县义宁元年于县置介休郡唐武徳元年改郡为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归汾州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介山一名横岭地名绵上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遂与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杜注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此山即绵上田之故地汉以为县郡国志云介山上有子推冡并祠存 雀䑕谷在县西十二里昭馀祁吕氏春秋云大昭又名沤泽周礼并州薮俗名邬城泊是按薮自太原祁县连延西接至此 板桥城郡国志云刘渊击刘琨于此 中都城冀州图云中都县城东北五里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齐无宇于中都是此 郭林宗冡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诏特留
灵石县南一百二十里旧六乡今八乡本汉介休县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傍汾开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因分置灵石县以今县西获瑞石为名今县东南有高壁岭雀䑕谷汾水关皆汾西险固之所 静岩山在东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龙泉即文公封介推绵上之田是也 介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汾水在县北十步深一丈阔三丈北自汾州介休县界流入经绛郡西南流入河水经云汾水又南过冠爵津与桐水合按注云汾水关名也在雀谷一名爵津谷俗谓之雀䑕谷 灵泉郡国志云岳庙下有灵泉即五龙水是也以供祭祀鼓动即泉流声绝即水竭 岳庙冀州图云绵上田岳庙甚灵鸟鹊不栖其林猛兽常守其庭 贾河堡在县南三十五里义宁元年师次霍邑隋将宋金刚拒不得进屯军贾胡堡会林神语曰若向霍邑当东傍山取路八日两止我当助力破之高祖使人视之果有微路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负吾哉后如其言
岚州
岚州楼烦县今理宜芳县禹贡冀州之域历代所属与并州同春秋时晋国之分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惠文王灭楼烦而有其地以为县其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郡地在汉即汾阳县汉末其地无郡邑曹魏遂立新兴𨛦于此西晋末为刘元海之赵地石勒为后赵永和六年冉闵灭之即为魏地寻属前燕后为苻坚并之坚败后魏道武帝克并州围中山遂有其地后魏末于此置岚州因界内岢岚山以立名隋大业中于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唐武徳四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领岚城县又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其年分岚州城置会合丰润二县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废东会州置岚州旧领岢岚一县移旧岚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静乐县来属七年置临津县九年省合会岢岚太和三县贞观元年改临津县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县八年又省天宝元年复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
元领县四 今三
宜芳 静乐 合河
一县割出
岚谷入岢岚军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东京一千一百里 南至长安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东至忻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西至胜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麟州三百里 北至朔州三百里 东南至太原府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西北至胜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代州三百里 东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百二十六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三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二
风俗
与忻州同又与代州同
人物无
土产
智母 五色龙骨 术 松柏木 熊皮贡 食蜜麻
宜芳县旧一十三乡今六乡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后魏宋于今县北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汾源为静乐县八年分静乐县置岚城县属楼烦郡唐武徳四年改为宜芳县属会州六年省会州改属岚州 故郡城即魏置于此武徳中改为岢岚镇大定中加兵三千其后李迥秀又加兵六千号为岢岚军开元后废论者以此为突厥之要冲不可废镇故有河北之乱 秀容城即汉汾阳县城刘元海所筑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故自目其城在郡西南三十里 羊肠坂石凳萦委羊肠又古积粟之所也 岢岚山后魏以山名邑在县九十八里高二千馀丈与雪山相接 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
静乐县东四十五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汾阳县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后汉末属九原县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镇于三堆城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三年改为静乐县唐武徳四年于县置管州五年改为北管州因管涔山为名六年县属岚州 圣人山有古仙之迹故有此号 繋舟山在古秀容界尧遭洪水繋舟于此山因以名之 管涔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菅涔山山海经云汾水所出涔音岑菅音奸土人云其山多菅草或以为名又为管字前赵縁刘元海族子曜尝隐于管涔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在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名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变为五色 壶口山禹贡曰壶口治梁及岐汉书曰山在北屈东南水经云在北屈县故城北十里 燕京山水经桑干水潜通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天池也 风山水经注云风山其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冬夏长不止按九州志云马邑之地风多寒沍水长深二丈 白鸟山山海经云白鸟山其阳出玉其阴出铁 楼烦城冀州图云楼烦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史记云楼烦匈奴国赵武灵王有盐官是也 三堆城在县南八十里故县城于此置城内有堆阜三因以为名长城隋图经云因古迹修筑长城起合河县北四十
里东经幽州延袤千里 汾阳宫大业四年置末年废在县北三十里 大河河水北从马邑界南流至临泉入离石郡界 天池俗名祁连泊在东北一百四十里周回八里水经注桑干水潜通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天池池在京山之上俗谓之天池阳旱不耗阴霖不溢常有人乘车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泉其水澄停镜静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池中常无片草或风箨沦水辄有小鸟翠色投池衔出若会稽之松鸟也隋炀帝常于池南立宫每至夜风雨辄吹破宫竟不成今池侧有祠谓之天池祠也 汾水周礼职方冀州其浸汾按水出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合河县西一百八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汾阳县地后魏于蔚汾谷置蔚汾县属神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石州大业二年改为临泉县四年属楼烦郡唐武徳四年改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 黄河在县西二里合河图经云蔚汾水与黄河合故曰合河在县城下合河关在县北三十五里 蔚汾关在县东七十里隋长城在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三
石州 忻州 宪州
石州
石州昌化郡今理离石县禹贡冀州之域即周并州之域战国初赵离石邑后为秦魏二国之境史记云秦伐赵取离石是也秦并天下为太原郡地两汉为西河郡地有南单于庭即左国城前赵记曰今离石左国单于所徙庭是也晋惠帝以刘元海为离石都尉故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改为永石郡后魏改离石镇天保三年于城内置西汾州因改离石为昌化县后周建徳六年改西汾州为石州改昌化县为离石县隋大业二年又改为离石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石北和北管东会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都督六年又废之天宝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
元领县五
离石 临泉 平夷 方山 定胡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汾州一百六十里 正南微东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南渡河至绥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岚州二百九十里 东南至隰州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隰州石楼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岚州二百三十五里 东北至太原府三百九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三千七百三十二皇朝户主三千九百一十二客二千四百一十七
风俗
与并州同
人物无
土产
胡女布 麝香 蜜 爉烛 石英 松木 赋麻布 龙须席
离石县八乡汉旧县属西河郡县东北有离石水因取名焉后汉末荒废为南单于庭左国城是此地魏黄初三年复置后䧟刘元海石勒改为永石郡高齐文宣帝于此置昌化县属怀政郡周复为离石县属石州隋唐不改 卢城在县东二十里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以攻刘曜 胡公山在邑界 离石山今名赤洪岭在县西五十步又云离石水今名赤洪水东北从方山县界流入北齐高欢大破尔朱兆于赤洪水冈即此水之岸也临泉县西北一百七十里五乡本汉离石县界周大象元年于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改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三年郡废以县属石州唐武徳三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 临泉水在县北一百步县因此水为名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自岚州合河县西南流来
平夷县南五十里六乡本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割离石县西五十里置平夷县属石州 黄河县西一百四十五里 宁乡水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
方山县北九十里六乡本汉离石县地北齐天保三年于离石县北六十八里置良泉县唐武徳二年移就隋方山县城并置方州至三年省州县依旧至贞观十一年又移县就今理 三角戍在县北七十三里 赤洪水源出县东流入离石界
定胡县西九十里五乡本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县又置定胡郡在今县西以地厄险置孟门关唐武徳三年于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八年废镇为定胡县湫水冀州图云湫水河北从楼烦郡南入龙泉郡经
吕梁尸子云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为二吕梁在离石北以东可三十馀里 孟门关在今县西一百步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门津隋开皇六年改曰孟门关在黄河岸 黄河去县西二百步
忻州
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古并州之域春秋为晋国战国为赵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地黄河千里一曲此当曲之阳故曰阳曲后汉末于今州地置新兴郡按土地十三州志云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曹操集荒郡之户以为县聚之九原界以立新兴郡领九原等县属并州即此地后魏书云天平二年置肆州寄理秀容城领灵邱等八县后周武帝徙肆州于雁门郡至隋初立新兴郡及云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忻州取界内忻州水为名至炀帝初废忻云二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隋末为楼烦郡之秀容县义旗初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唐武徳元年改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忻州定襄者以汉有定襄城为名按河东记汉之定襄今朔州是也
元领县二
秀容 定襄
州境
东西一百四十五里 南北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约一千五百里 东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代州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岚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代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太原府及岚州两界各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岚州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代州界一百一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三十八皇朝户主四千一百六十八客三千二百四十
风俗
与蔚州同
人物
秦秀新兴云中人学行忠直知名 刘殷新兴人祖母思堇冬日视地忽生堇焉夣人曰西篱下有粟十五锺铭曰七年粟也
土产
麝香贡 豹尾贡 扇 赋麻布
秀容县元十八乡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末于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后魏庄帝于县东十里置平寇县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忻州又于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古城移后魏肆州所置秀容县于今理属忻州程侯山一名金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注水经云忻州东历程侯山北山甚层锐其下旧有采金处俗谓之金山系舟山尧时洪水系舟于此在县南四十里 大白
马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连小白马山 云舟山一名独担山在县西十五里其山出云母山上有穴四入五里出玉芝唐贞观十八年敕赐薛通度采云母玉芝于此山 忻州水在县东三十二里注水经云滹沱南历忻中口俯会忻州水水出西管涔东山也 蓝水经秀容界 肆灵州水今名云中水一名分岭水
定襄县东四十五里元一十一乡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并州太原县界仍于此置定襄县属新定郡高齐省武成帝移平冦县于此隋开皇十八年移平寇县于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唐武徳四年分秀容县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 圣阜今名圣人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迹犹存 滹沱水西自秀容县界流入三会水水经云三会水出九原县西岑流入滹水经定襄界 梁城东魏郡也 蒲城后魏县也 石岭关甚险固
宪州
宪州今理楼烦郡旧楼烦监牧也元隶陇右节度使至徳后属内飞龙使旧楼烦监牧岚州刺史兼领贞元十五年杨钵为监牧使遂専监司不系州司龙纪元年太原李克用为晋王时奏置宪州于楼烦监开元四年王毛仲所筑
元领县三
楼烦 元池 天池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五百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东至并州阳曲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石州方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交城县一百里 北至岚州静县界二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一千二百六十客五百六十九
风俗
与岚州同
土产
牧马之地无所出
楼烦县唐龙纪元年于监西一里置
元池县置在州东六十里北临大州
天池县置在州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卞 古长城在州东七十里下马城东北 独子州在公主山下基址犹存高丈馀西南接石楼山下有流泉入燕门注于汾河 雁门关在州东南六十里属天池县 雁门乡其关东临汾水西倚高山接岚朔州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四
晋州
晋州平阳县今理临汾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参宿尧舜所都平阳即此地书谓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亦此地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地里志云魏地尽河东赵分晋西有上党上党乃韩之别郡远韩近赵后卒降归赵秦并天下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北十县置平阳郡以在平河之阳以为名晋因之刘元海僣位称汉亦都于此故十六国春秋前录云河瑞元年太史令鲜于修之言于元海曰蒲子﨑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所都于是居平阳后魏真君四年于此置东雍州孝昌中改为唐州建义元年又改为晋州置总管府仍与郡同移故平阳城东北三十里白马城为理历东魏北齐后周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三年废郡又为州炀帝初州废又立为临汾郡仍移于白马城南一里义宁二年又改为平阳郡领临汾襄阳岳阳冀氏杨五县其年改杨县为洪洞唐武徳元年改为晋州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分洪洞置西河县三年置总管府管晋绛泌吕四州四年移治白马城改浮山为神山县贞观六年废都督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阳古城十七年省西河县以废吕州之霍邑赵城汾西三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晋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属绛州太和元年改属河中府梁开平四年升为定昌府节度后唐同光元年为建雄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十
临汾 洪洞 㐮陵 神山 霍邑 赵城 汾西冀氏 岳阳 和州
州境
东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九百里 东南至西京六百二十四里西南至长安七百三十里 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南至绛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慈州二百一十五里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 东南至泽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慈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皇朝户主二万八百八十九客四千七百六十六
风俗
诗含神雾云唐地硗确其人俭而蓄积外急而内仁地理志云晋之人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别传云刚强多豪杰矜功名薄恩少礼与河中太原同
姓氏
平阳𨛦六姓 柴 解 贾 马 路 邓 晋阳𨛦二姓 习 景
人物
卫青字仲卿平阳人也汉武帝时为大将军 霍去病平阳人武帝时为骠骑将军 尹翁归平阳人为扶风令语不及私 贾逵字梁道襄陵人为弘农太守魏太祖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矣唐员半千晋州临汾人
土产
爉烛贡 蜜蜡 葡萄 红豆 紫草 紫参 赋麻布
临汾县旧一十三乡今十乡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即今州城是也魏置平阳𨛦平阳县属焉自魏至宇文周属郡不改开皇元年改平阳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大业三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郡武徳元年罢郡置晋州县仍属焉 刘元海城晋永嘉之乱元海僣称汉于此置都筑平阳城昼夜兴作不然则崩募能城者赏之先有韩媪者于野田见巨卵傍有婴儿收养之字曰橛儿时已四岁闻元海筑城不就乃白媪曰我能成之母其应募媪从之橛儿乃变为蛇令媪持灰随后遗志焉谓媪曰冯灰筑城可立矣竟如所言元海问其故橛儿遽化为蛇投入山穴露尾数寸使者斩之仍掘其穴忽有泉出激流奔注与晋水合流东入于汾至今近泉出蛇悉皆以为灵异因立神祠焉 天井在县北五十里汾水东前赵录曰刘元海元熙三年晋将军曹抽袭赵平虏卜休于天井逆战㓕之即此也 襄陵故城汉襄陵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本晋大夫却城是也 平山一名壶口也尚书谓壶口治梁及岐即此地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足美石山海经宪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兾州图云西入文城郡以山为界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榖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尧见之窅然䘮其天下即此地也 石孔山有九孔相通深不能穷 潏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汾河水经云汾水出平阳壶口山东经狐谷亭兾州图云汾东水北从西河界入历𨛦西南入绛𨛦前赵录云晋永嘉三年刘元海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一寸二分龙钮其文曰新宝之印即王莾所造又南与平河水合流 沁水兾州图云沁水东北从上党至𨛦东南入长平界 平水图云平阳故县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其傍有故城宫阙基地皆刘聪遗迹 涝水源出鸟岭山俗名长寿水 臭水池郡国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大池其水六畜不敢饮一名翻镬即煮眉间赤点处镬翻因成池池水上犹有脂润 礼城尧妻舜二女之地 高梁城河北图云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杀怀公于此又郡国志云即高梁之墟 犨氏亭晋大夫郤犨食采之地今有亭 狐谷亭郡国志云即狄侵取狐厨今为亭 霍将祠在州西南天宝七年敕置尧庙在县南十里尧碑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移就今庙 姑射神祠在县北三十里姑射山东唐武德元年敕置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翁郁俯枕清流实晋州之胜境也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元海太子也欲诛刘聦为
聦所杀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元海第四子洪洞县东北六十里旧十六乡今四乡本汉杨县即春秋阳侯国也左传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注云八国晋所㓕杨县属平阳晋地道记曰杨故阳侯国晋㓕之以赐大夫羊舌肹汉以为县属河东郡后汉同魏置平阳郡杨县属焉后魏改属永安𨛦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炀帝罢州置临次𨛦县仍属焉唐义旗初改为洪洞县取县北故洪洞镇为名 霍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霍水出焉注水经云发源成潭阔七十步不测其深尔雅云霍山之多珠玉焉 又圣人崖崖有七穴相通水经云霍山北有雀䑕谷谷中道险左右悉结成桥阁道累石就路俗谓鲁班桥 汾水在县西六里霍水在县北三里水经云霍水源出赵城县东三十八里广胜寺大郎神西流至洪洞县 故杨城春秋时阳国汉杨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 洪洞故城在县北六里后魏镇城也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德五年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所部肉袒军门即此地也 擒昌故城后魏擒昌县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帝擒赫连昌置因名焉 师旷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郅都墓在县东南二十里河东大杨人为雁门太守匈奴患之以汉法中都景帝杀之 刘元海墓在县东八里称赵僣都平阳襄陵县东南二十六里五乡今六乡本汉旧县也属东郡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以襄阳属焉后以此地擒赫连昌遂于白马城置擒昌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周平齐自临汾县东北二十里白马故城移擒昌于今县焉亦隶平阳隋初罢郡置晋州大业二年改为襄阳县以赵襄子晋襄公俱陵于是邑因以名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隶之 三交水在县北十五里 襄陵故城兾州图云襄陵郡东南三十二里即故襄陵城也大业初曰擒昌后移就古城即在赵城东南六十里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充子公闾为车骑将军赠大宰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潏水一名巢山水源出县东南 巢山在县北十五里
神山县西七十八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陵县也高齐省襄陵县入擒昌隋后置襄陵县唐武徳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以东之地置浮山县隶晋州至三年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神人四年改为神山县 黑山在县东四十四里一名牛首今名乌岭山黒水出焉亦名涝水发源西流入临汾县界 羊角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见神于羊角
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开元十四年于旧庙置庆唐观县城故郭城也后魏书擒昌县有郭城即此其城东西高四丈南北三面绝崖险固周回五里 鸣山在县南十里每天欲雨此土飒然有声草木不动俗传为鸣山 肤投汾水在县南二十里出龙角山西桥山东北流入县水经注云潏水出巢山东谷北经浮山西入襄陵县界入汾肤投汾水即潏水也霍邑县北一百五十里元一十四乡本汉彘县也属河东郡因彘水为名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于彘即今县理是也后汉顺帝改彘县为永安县属郡不改魏分河东置平阳县又属焉后魏真君七年省及宣武正始三年又置于赵城县东南三里魏末复还今理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属吕州因霍山为名大业二年废吕州改属晋州隋末丧乱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于此义师之至也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当东南傍山取路我当助帝破之帝遣人㸔视果有微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我耶于是进师去城十馀里老生战败弃马步走堕身隍中刘弘基斩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吕州因吕乡为名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 霍山一名岳山在县东三十里禹贡曰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正义云今河东彘县有霍太山周礼职方氏冀州镇曰霍山是也 吕坡在县西南十里古今地名记曰永安县有吕乡晋大夫吕甥之邑也吕州取名于此 汾水自灵石县界流入经县西二里南入赵城县界 彘水源出霍山经县南一里西入汾水 普济寺贞观八年诏以破宋老生于此置寺寺碑许敬宗之文 观堆祠在县东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回十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惧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有三神与过竹二节令遗毋恤襄子齐三日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余将使汝反㓕智氏卒如其言遂祠三神使过主之俗谓其处为观阜 周厉王陵在县东二十九里厉王无道国人叛之王出奔彘死因葬此 轰匕庙在县西百里按碑文永徽五年百姓石罗县开国燕伯陇等立又神道碑云唐故云摩将军燕燕字伯陇即霍邑人也
赵城县东北九十里旧十五乡今三乡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也史记曰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骅骝绿耳献之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注曰赵城在河东永安县本汉河东𨛦之彘县自汉迄晋不改后魏太武帝废宣武帝又置至隋不改其赵城县唐义旗之初霍邑县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名武德三年废郡置吕州县仍属焉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入晋州县初置在故城县麟德元年为城内少水移向西立即今县理也 汾水在县西一里 赵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即造父受封于此 霍山庙在县南三十里注水经云霍山有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兽常守其庙有灵泉以供祭祀鼔动则泉流声绝则泉涸唐贞观五年重修更名霍山神 赵简子庙在县城内 姑射山在县三十二里 伏牛䑓在县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纪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常居此䑓伏牛乘马故曰伏牛䑓 女娲墓在县东南五里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沁水水经云出谒泪山在潞州界从和川县南流入 八十川水在县东三十里出潞州长子县界发鸠山西南入县界合沁水北川长八十里因名八十川
岳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依八乡本汉榖远县后魏孝庄帝建义元年于今县西北七十八里安泽故城置安泽县属义宁郡开皇十六年改属汾大业二年改安泽为岳阳县以太岳之南故名之十二年罢州置临汾郡县仍属焉唐义旗初属平阳武德元年罢郡改属晋州二年移于今理南三十三里东池堡贞观六年又移于今理 乌岭山在县东十四里 赤壁水在县南西北流合涧水其涧水一名通军水 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左氏穆侯夫人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即此地今原下有沁水所经 赤壁城在县西一里隋岳阳县理此 东地堡在县东三十三里今堡中贮义仓北面绝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一里和川县东北一百里旧管四乡今二乡亦谷远县之地后魏孝庄帝于今县南九十里置义宁属义宁𨛦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元年重置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隶晋州 乌岭在县西十六里 沁水在县东十里 叶波水在县八十步 兾缺墓在县南十六里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五
泽州 辽州
泽州高平郡今理晋阳县禹贡冀州之域虞舜冀州亦为冀州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后赵属上党本韩之别郡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使白起破赵于常平即今州北高平县北二十一里长平故城是也秦兼天下今州即上党郡高都县之地也二汉至晋因之后魏道武帝置建兴郡理高都城孝庄改为建州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盖取濩泽为名〈注〉濩乌虢反隋为长平郡武徳元年改为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又置盖城四县又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三县三年于今理置晋城县六年废建州自高平移盖州治之八年移泽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盖城贞观元年废盖州自端氏县移理泽于今治天宝元年改泽州为高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会昌四年九月中书门下奏河阳虽近制置土宇犹偏泽州全有太行之险固实为东路之藩垣将务远图所宜从便望以泽州隶河阳府诏从之
元领县六
晋城 高平 阳城 端氏 陵川 沁水
州境
东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四百六十二里 西南至西京二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里 东逾山至卫州四百一十里 南至怀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绛州四百五十里北至潞州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怀州武德县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孟州济源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晋州四百十六里 东北至相州六百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二千二百三十皇朝户主一万三千一百八客一万一百三十一
风俗
与上党同
姓氏
高平郡六姓 米 范 巴 翟 过 独孤人物无
土物
人参 紫草 白石英贡 石雄 茯苓 蜜 蜡
晋城县旧十四乡今八乡本汉高都县属上党郡后魏改属建兴𨛦孝庄帝改属高都𨛦周改属高平隋开皇三年改属泽州八年改为丹川县因县东丹水为名唐贞观三年改置晋城以三国分晋地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 太行山县南三十六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五门山在县西北八里其山五似门 丹山在县北一十二里司马山俗传秦坑赵众流血丹州故名丹山斯为不经也 司马山在县北一十二里昔晋帝巡狩北山因以帝姓为名 石人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有䨇石高标类人形 白水在县南二里源出河引水穿大行过与丹水合 莞谷水在县东四十八里地理志云丹水不出莞唯流在张黒水 浃石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有青莲寺下有掷笔䑓即远大师置涅槃经䟽藏之所 天井泉在天井关之南泉有三所极大至深莫测 天井关一名太行关在太行山上汉书成帝阳朔二年秋门东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院关者勿苛留也 午璧亭注经云午璧在晋城县界
高平县北八十里旧十六乡今八乡本汉氏县属上党郡西北在水之侧故名之竹书纪年谓梁惠王九年晋取氏县即此也汉为县属上党郡后魏改为立氏属建兴郡庄帝永安二年属长平郡高齐天保元年省氏县自长平高城移理之仍改高平县属高都郡周改为高平郡隋开皇三年改隶泽州 米山在县东一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处 髑髅山在县西五里永嘉中晋道陵迟刘聪举兵积尸为髑髅山 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榖之所山形象羊头 金门山在县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当赵垒门因号金门山 悬瓠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山形似悬瓠焉 水一名丹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伞盖山穿太行入河内县沁源水汉书地理志云水出上党县唐贞元中有县令决开丹河通县城泽人谓水泉 绝水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髑髅山阳谷汉书地理志云阳谷出绝水又俗云秦军筑绝不令赵饮 省冤谷东西南北各十六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一百步即括被杀馀众四十万降白起之处起惧赵变尽坑之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煞谷唐开元十年正月元宗行幸亲祭改名为省冤谷 炎帝庙在县北三十五里羊头山 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县西北五里上党记云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䑓丹水一名长平水水出长平故也 关山在县北三
十五里秦立关于此 光狼城史记云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赵㧞光狼城即此也 长平关兾州图云长平关在县北五十里 秦赵二壁对距数里赵括白起相攻之所又兾州图云都向二城在今县西三十五里秦据西城赵守东城秦坑赵卒在此
阳城县西一百二十里旧九乡今六乡本汉濩泽县地属河东𨛦因濩泽以为名今县西三十里故城即汉理墨子云濩泽舜渔于此又𨛦国志云今邑西有地云舜田是也后魏兴安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唐武德元年于此置泽州因后周之旧名也八年移泽州于端氏县仍属不改天宝元年改濩州为阳城县 析城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禹贡曰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应劭注汉书云析山在阳城西南即此也山领有汤王池俗传旱祈雨于此今池四岸生龙须绿草无林木 王屋在县南五十里仙经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广三千步号小有清虚洞天山高八千丈广数百里太行析山为佐命中条古锺为辅翼三十六洞小有为群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为众山之最实不死之灵乡真人之洞境也嶕峣山在县西三十里水经云鹿䑓经嶕峣山东南即此 百眼泉在县东二十里其泉鼎沸百流争腾 沁水在县东二十三里南入濩州
端氏县西北一百四十四里旧八乡今四乡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史记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复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汉以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即汉理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自故城移于今理按𨛦国县道记云今端氏所理即后魏文帝置安平郡故城之所 伞盖山在县东北九十里 沁水在县南一里 石门山在今县西四十一里安平故城后魏于此立郡废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 秦河源出县北西榆村谷南流入县合水河 纥鬛山在县西一十里
陵川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旧管八乡今四乡本汉氏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陵川县唐武德元年属盖州贞观元年改盖州为泽州仍隶焉 析城山兾州图云析城接陵川县 九仙䑓县西六十五里古贤村壁立万仞三面泉流古老相传昔九仙曾会于此 石勒陵高四十尺在县西南四十里天河内 太行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沁水县西北二百里旧管六乡今二乡本汉端氏县地后魏庄帝于此置泰宁郡及东永安县高齐省郡而县在开皇十八年改为沁水县仍属泽州 黒领山在县西五十里赞皇公诗乌岭全坑䟦扈臣是也周宇文讳黒改为乌岭按春秋后语鲁公七年晋侯蒐于黄公杜氏注黒壤晋地也在綘之东 鹿台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海经云有鹿台之山者即此也 东辅山在县西南九十二里其山及西辅山与析山相连有若相辅之势沁水在县西东北五十六里其水出沁州绵山县界
覆甑岭经晋州冀氏县界当州端氏县 害水在县南八十里出西辅山水经云害水在县南八十里出垣曲县界 马邑城置在山上县东二十里史记白起与赵括相战于长平之时筑此城养马其处峻险南临小涧北拒大川 王离城在县东北五十六里史记秦将王离击赵筑此城阻险临岸四面悬绝
辽州
辽州乐平郡今理辽山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秦为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郡之涅县地也后汉于此置阳阿县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属乐平郡后魏太武时并入武乡明帝改轑阳为辽阳隋开皇十年置辽山县属并州十六年属辽州即今州理唐武徳三年分并州之乐平和顺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其年置义兴县六年自乐平移于辽山仍以石艾乐平二郡属受州省义兴县以废榆州之榆社平城二县来属八年改辽州为箕州因辽山县界箕山为名先天元年以与元宗讳同声改为仪州因州东夷仪领为名天宝元年改为乐平郡乾元元年复为仪州梁开平三年以兖州管内有沂州仪州复为辽州
元领县四
辽山 榆社 平城 和顺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七百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八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四十里 东至磁州三百四里 西至并州三百四十五里 南至潞州三百三十一里 北至平定军乐平县一百七十里 东至潞州黎城县一百九十五里 东北至邢州三百四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五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一十七客四千七百五十四
风俗
蕃汉相杂好武少士
人物无
土产
人参
辽山县依旧五乡河东图云和顺县晋大夫梁馀子养邑秦伐阏与赵奢救之曰譬如两䑕闘穴中将勇者胜是此地也在汉涅县之地后魏于此置阳阿县俱属上党郡晋改为轑阳县属乐平郡后魏太武并入武乡明帝改轑阳为辽阳隋初改置辽山县属并州因县西北轑山为名 箕山在县西四十五里上有许由塜按伯夷列传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冡后魏风土记云太原郡箕山有许由冡别说又云在今洛州洛阳县不当在此其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书人莫能识又有谷 屋騋嶝郡国志云高齐之初镌山腹写一切释经于此也 五指山在县东五十里李穆叔赵记云辽阳东北有五指山岩石孤耸上有一手一足之迹其大如箕指数俱全又郡国志云北齐宣王遣人量之长七尺又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当生时北山上草木皆为铁骑之形矣 三台庙后魏书云武乡有三台庙 清谷水水经注云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亦云辽山县西南黄岩山畛出也 晋大夫先轸祠在县南二里辽阳山在县东三里南入潞州黎城县界 辽阳水
从平城县西北八赋岭下出名八赋水东南流经古辽阳城南过谓之辽阳水又东过合清涪水号漳水 清漳水出太原郡乐平县界沾岭下地理志前汉上党郡有沾县注水经云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 龙泉水在县东三十里山侧有穴阔一丈去地一百尺流水不绝如龙之吐故曰龙泉 辽阳川在辽阳城西东过至山东西二十里中间辽阳通流 千亩源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地方千亩平原膏腴人赖其利 祝融祠在县北二里
和顺县北八十五里依旧五乡本汉沾县地即春秋阏与邑也一名榆城史记曰秦伐韩阏与赵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大破秦师即此地也后魏孝昌二年于此置乐平郡及乐平县隋开皇五年复移于今所属并州十年又移于沾城仍于今所置和顺县因县界内东北古和顺城以为名也 九原山在县西十一里国语赵孟与叔向游于九原即此也 梁榆水注水经云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卢谌征难赋云方梁榆之虚郭乃阏与之旧都是也 首阳山在县东四十里按论语郑元注首阳山在河中蒲坂城南今阳区山俗号为首阳山南万水在县西南十八里出黄岭下又有南松子水
北松岭水 九经川在九京山北东西二十里 故赵奢垒在县东五十里 清漳水在县北
榆社县西一百一十里依旧管七乡本汉涅县地晋于今县西北三十五里置五乡属上党十六国前赵石勒即此邑人后魏改属武乡移于今理南韩州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榆社县属韩州今潞州之襄垣县理是也因今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大业二年省义宁元年又置唐武徳三年于县置榆州县仍属焉六年废榆州以县属辽州 武乡水在县西一里源从平城县西南八赋岭下出西入武乡县 石公泉在县东四十里源发武乡岭下是石勒饮马之泉 沤麻池在县北三十里即石勒布衣时沤麻于此与李阳所争处今枯涸不知处 古榆社城在县北三十五里魏地形志云武乡县北有榆社县城 古箕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地形志云太原二百一十里有箕城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即此也 县城即古武乡也石勒时筑前赵录曰石勒上党武乡人僭号后还令曰武乡吾之丰沛其复之三叶
平城县西北九十里依旧三乡本汉涅县地晋置武乡县地属焉隋开皇十六年于赵简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县属辽州大业二年改属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属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属辽州贞观八年改属箕州先天元年改属仪州 㫁孤山在县南一十五里其山南高于众山西面孤绝有㫁谷水出焉 北八赋水在县西北一十四里出北八赋岭东流辽山县界 南八赋水在县西三十里出南八赋岭东流入榆社县界 困闷城在县南一十五里旧图经云赵简子至此病笃遂筑此城由此为名又有困闷川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六
潞州
潞州上党郡今理上党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舆井二度本潞子国周礼职方氏曰河内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汾潞春秋时初为黎国后为狄境宣公十五年晋人数狄罪而㓕赤狄潞氏复立黎侯后三晋分地即归韩之别都战国䇿谓秦有安邑则韩必无上党以远韩近赵故卒归赵又隋图记云上党南阳古以为县寔都也秦并天下置郡以此为上党郡楚汉之际魏豹尽有其地豹㓕入汉分为河东太原上党三郡高后封恵帝子武为壶关侯即其地也自汉末至后魏因之不改后周建徳七年于襄垣县立潞州以其浸汾潞为名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韩州取三晋归韩为名大业初州废复为上党郡按释名云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又上党记云高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唐武徳元年改为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四县二年置总管府管潞泽沁韩盖五州四年分上党置壶关县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为都督府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所管襄垣等五县属州府开元十七年以元宗历职于此置大都督府管慈仪石沁等四州〈注〉按唐史上党故宫元宗皇帝尝为上党别驾后所居为启圣宫有明皇歌枕斜书壁存 天宝元年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改为潞州太都府本昭义军节度梁龙徳三年改为厈义军以李继韬归顺故也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义军长兴元年依旧名昭义军皇朝改为昭徳军
元领县十
上党 长子 潞城 屯留 襄垣 壶关 黎城渉县
二县割出
武乡建威胜军 铜鍉入威胜军
州境
东西二百九十三里 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七百二十里 南至西京四百七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三百三十里 东取亢陉岭路
至相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泽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晋州三百九十里 北至辽州二百八十三里东南至相州林虑县界一百四十六里 西南至晋州沁源县界一百九十六里 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太原府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洺州武安县界二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万四千二百七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七千九百一十一客六千九百六十一
风俗
汉书地理志云上党本韩之别郡去韩远去赵近后乃降赵土广俗杂其人大率粗急高气势轻为奸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弹跕躧游媚富贵姓氏
上党郡四姓 包 鲍 樊 上官
人物
东汉鲍永上党屯留人为司隶校尉后为太尉迺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帝尝曰贵戚宜敛手以避二鲍 唐苗晋卿潞州壶关人为吏部侍郎河北采访使归本县下马过县门以父母之乡故也事亲以孝闻官至侍中韩国公 孙逖潞州渉县人十五谒崔日用令为土大炉赋搦拙笔立成后拜中书舍人逖自以为通籍近闺而父官才邑宰乃上表乞减外官与父元宗优诏奖之
土产
石蜜 人参 墨 紫草 麻布
上党县依旧二十乡地本黎侯国今有黎亭存即西伯戡黎之所〈注〉黎在上党东北也汉立壶关县地因壶山有关以致名焉开皇十六年分壶关置上党县属潞州庆云山上党记云尧之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故曰
庆云山 太行熊耳王屋三山皆连亘邑界 羊头山郡国记云有神农城山下有神龙泉南带太行又有散盖即神农尝榖之所也 五龙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十六国春秋云上党五龙山慕容永时有五龙见于此山因置五龙祠以𥙊五方神 鸡鸣山一名太山在东南七十六里 柴团山地理志云此山出人参紫草 井谷关上党记云在天井谷内深邃如井因以名之 浊漳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河北记云源出发鸠山又冀州图云浊漳出长子西南流入渉县界与清漳合又东入魏郡 尧水在邑界 蓝水杜甫诗云蓝水远从千涧落 鸡鸣水出鸡鸣山 入谏水水经云谏水源出上党县西 州城汉壶关县也上党记曰曹公之围壶关起土山于西城内筑界城遮之也
长子县西南五十里旧二十乡今九乡本汉旧县春秋地名也左传曰晋人执魏石买于长子亦周史辛甲所封竹书记年云梁汉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长子即长子之地慕容永僭号于此称西燕为慕容垂所㓕隋开皇九年移冀氏县理此属潞州十八年改冀氏为长子县 武纥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风土记曰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白起遂至此因名武纥岭 鹿谷山冀州图云在山县大有道入壶口东出逹襄国西登奚斯巨以逹河东陉阻千里 发鸠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浊漳水出焉山海经云发鸠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状如鸠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相呼是炎帝之女名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 漳水源出县界一名浊漳水以渉县有清漳之称故此称浊其源出刀山又按兾州图云刀黄山在县西六十里亦名发瓮山漳水出焉即壶关三老上书明戾太子冤者死于此而冡存 神农井在县南五十里出羊头山小谷中上党记云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甘美呼为神农井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榖之所 羊头山在县东五十六里后汉安帝时西羌入冦以任尚为御史击破于羊头山即谓此也 废长平关在县南四十里平岭上
潞城县东北四十四里旧十四乡今六乡春秋时赤狄潞子婴儿国也晋㓕之汉为潞县属上党十三州志云潞县潞水出焉后魏太武帝改潞州为刈陵县属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潞县属潞州 三垂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前赵刘聪遣将乔衷攻晋上党太守厐和于壶关晋北将军王广韩柔救之聪将乔衷败之于三垂 黄阜山冀州图云潞县西三十里黄阜山有城亦名黄沙岭刘聪将綦母刿败晋将崔恕于黄阜斩之微子城在县东北二十里 关龙逢祠上党记云王屋山有关龙逢祠 漳水一名潞水在县北关崔骃曰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与慕容评相御于潞州评鬻水与军人绢一疋水二石则此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见惟漳水耳故土俗尚谓浊漳为潞水也 武王坞在县西北四十里坞东有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碑文曰建义元年东讨逆贼䜿葛荣军次上党武王祠东原上有二狡兔从贼方而来天柱弯弓祝之曰中则擒葛荣不中则否应而殪遂擒荣 玉女泉县在西北五里深五尺未尝盈竭泉内时白气腾出蒙其上有雨时人谓之玉女披衣恒以为侯
屯留县西六十四里元十七乡今八乡本晋邑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孙蒯于屯留又宣公十六年晋㓕赤狄甲氏及留吁一名戎屯与潞俱附中国晋遂㓕之汉以为县地理志属上党唐武徳六年从霍壁移于今所 鹿渎山冀州图元屯留县有鹿渎山即绛水源出此山 玉梭水在县西四十五里 盘秀山皆经邑界 鱼子陂上党记屯留有鱼子陂多鱼蒲之饶馀吾故城亦春秋地名汉为县废城在今县西北 绛山在县西南 方山去县八十四里
壶关县东南二十二里旧十五乡今六乡古黎国之地汉为县属上党也山形似壶古于此置关故名壶关今潞府所理城是也汉末董卓作乱以上党郡移理于此后魏宣武帝二年移壶关县于颕阳地即今县理隋开皇十六年分壶关县置上党县大业三年省入上党唐武徳四年又置 抱犊山道书福地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一里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角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颇甘取其叶末服之方寸二三日不饥宜五榖多食物无恶毒寇贼不至玉匮云抱犊山东北去恒山之南数百里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美阳县西七十里洞口 羊肠坂在县东南一百六里名洞口沾水出焉王莽命五威将军王嘉曰羊头之厄北党燕赵旧有关亦谓壶山后魏移县于此 鸡鸣岭舆地志云壶关有鸡鸣岭 䑕穴史记云秦攻韩阏与赵奢曰其道险狭如两䑕闘于穴中将勇者胜 曹公垒在县东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高干所筑 汉壶关三老令狐茂墓在县东北九里上书明戾太子冤者元隐东山中号微君
襄垣县北九十三里旧十四乡今七乡亦汉旧县属上党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后魏太武延和二年改属武乡郡后周建徳六年又于襄垣城置韩州唐武徳元年移于甘罗水南即今县也贞观中废韩州以襄垣黎城铜鞮武乡等五邑以隶潞焉 铜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铜鞮县界流入河也按水经注云铜鞮水又东南经项城西即白虎聚也 松门岭冀州图云松门岭在襄垣北一百三十里道通太原驿路 涅水在县西北六十里 天井关在县东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内深䆳似井因以为名魏武初迁邺于此置关周建徳六年废 浊漳水在县南二十里
黎城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八乡今四乡古黎国春秋曰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而还今县东一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汉为潞县之地后为太武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刈陵县为黎城县唐武徳元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 白岩山在县东北七里俗传岩赤则土离兵起皆恶其变恒以粉石污之故因为白岩 古壶关在县东二十五里春秋齐国夏伐晋取八邑有盂口即壶口也声相近故有二名 清漳在县东北三十里 浊浑水在县西北五十六里 望夫山今古望夫岭郡国志云有石人伫立于山上 冯奉世墓及昭仪墓在县东二里昭仪即奉世之女也昭仪之子为信都王
涉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因县南涉河水为名晋属广平郡后魏省周武帝自今洺州界移临水县理涉城属魏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于故涉城重置涉县属慈州十六年改隶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 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 清漳水一名涉河在县南一里西自黎城县界流入水经云清漳水东经涉县西屈从南郦元注水经云漳水于此有渉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庾姑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妇山地脉相连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七
蒲州
蒲州河东郡今理河东县禹贡冀州之域史记谓毕为实沈晋之分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度觜参晋魏益州之分汉蒲坂县地属河东郡本尧舜所都州初为虞魏耿杨芮之地春秋晋献公㓕魏以地赐毕万十代之后至文侯都方列为诸侯文侯与韩赵同列武侯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洎战国时即魏地故三晋记云魏寿馀伪以魏叛士会既济而噪而今蒲津是也又史记云惠王三十一年秦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至大梁秦并天下为河东郡地汉高元年项羽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今晋州二年豹降从汉王在荥阳谒归侍亲疾至则绝河津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地九月韩信虏豹定魏地复置河东郡两汉不改至魏少帝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置平阳郡晋亦如之后魏初于河东郡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后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因取蒲坂为名仍领郡隋初罢郡大业三年又废州复改为河东郡唐武徳元年罢郡置蒲州置桑泉县领河东桑泉猗氏虞乡四县二年置蒲州总管府管蒲虞秦绛邵浍六州三年移蒲治河东县仍旧总管府其年置温泉县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秦五州仍省温泉县其年罢都督府贞观八年割虢州之永乐来属十年以废虞州之安邑解县废秦州之汾阴来属开元九年改为河中府外为中都时丽正殿学士韩皋上䟽陈其不可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当损况更建中都乎昔汉帝感锺离之言息幸徳阳之殿赵王采续咸之谏止造邺都之宫臣请下明诏罢中都则天下幸甚至七月诏停复为州又以陜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升为四辅天宝元年改为河中郡乾元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大历中元载为相又上建中都议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尝不用天因地故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考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验古往之事切当今之务则莫若建河中为中都隶陜虢晋绛汾潞仪石慈隰等十城为藩卫长安去中都三百里顺流而东邑居相望有羊肠〈注〉羊肠在潞州壶关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底柱之险孟门之限〈注〉孟门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二十六里即龙门上口○以轘辕为襟带以关中为表里娄敬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即此之谓推是而言之则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将欲外制边疆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势壮关河之气色每岁白露既降凉风已高陛下据金城汤池内绥华夏发信臣骁将外驭戎翟出于仲秋还于农隙有漕运泛舟之便无登履途远之虞不伤财不害人得养威而时狩如此则国有保安之所家无系累之忧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后每岁八九月间京师恟恟常惧戎翟复至虽将相之家皆理储糗为行李之备载知人情不安遂献此疏冀因置制窃有兵权议亦博尽当时利害然代宗探见载意议故不行皇朝为䕶国军节度
元领县十一 今九
河东 河西 虞乡 临晋 宝鼎 猗氏 永乐龙门 万泉〈注〉龙门万泉自绛州割到
二县割出
解县 安邑〈注〉二县入解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九百三十六里 东至西京五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三百二十五里 东至绛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虢州一百七十八里 西至同州八十一里 北至绛州八十一里 东北至绛州取桐乡路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华州一百四十七里东南至陜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同州韩城县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七万二百七皇朝管户主二万一千八百八十八客三千五百九十三
风俗
汉书地理志云其俗刚强多豪杰尚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衣冠大族三代皆衰绝通典云山西土瘦其人俭勤而河东魏晋已降文学盛兴始自魏封乐侯杜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东特多儒者然市闾之间习于成法
姓氏
河东郡九姓 裴 柳 薛 费 吕 满 聂茹 廉
人物
霍光河东平阳人父仲儒给事平阳侯家通侍者卫少儿生去病归家取妇生光少儿女弟子夫得幸武帝为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 张敞河东平阳人为妇尽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 王乔河东人为叶县令 焦先河东人皇甫谧曰焦先者弃荣味释衣裳离室宅绝亲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关羽河东解人也 裴寂蒲州桑泉人唐起义功臣 薛收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道衡之子为文学馆学士收之子元超相高宗元超从子稷相睿宗 唐张嘉贞蒲州猗氏人子延赏孙弘靖三代为相 杨国忠蒲州永乐人 张巡蒲州河东县人 柳宗元河东人柳州刺史时人呼为柳柳州
土产
有盐铁之饶 竹扉 经纸 毡毯 五味子 天蒸枣 蔺席 麻布 绵绢
河东县旧十三乡今五乡即汉蒲坂县地属河东郡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后魏移郡于县理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 三山在县南三十里即舜耕历山是禹贡谓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之名又汤伐桀升自陑注陑在河州之南地 三辂山郡国志云三辂山北曰大辂西曰小辂东曰荀辂 长郡即蒲坂也在县东二里汉志始皇东巡见长坂即此也其原出龙骨又北五十三里有朔坂即汉水所经西南入海尧山在县南二十八里注水经云河东有尧山上有尧城即尧所理处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潼关相对有风陵城在其上 中条山经邑界 首阳山即在雷首山南阜也昔夷齐守节于首阳 虞坂一名吴坂在虞城北二十三里 蒲津关在县西二里亦子路问津之所后魏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即此也后魏大统四年造舟为梁九年筑城亦关河之巨津 妫妠水源出县南三十里首山此二泉南流者曰妫北流者曰妠异源同归浑流西注而入于河即釐降二女之所今有舜祠存焉即后周宇文䕶所造 涑水冀州地图云东从绛都界入至长阳城南为陂水经云涑水出河东县雷首山一名雷水经桑泉界 铁牛开元十二年于河东县开东西涧各造铁牛四铁人十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尺馀并前后铁铸人六桥跨河至今存故陶城在县北三十里史记谓舜陶于河滨即此是皇甫谧以为在定陶不在此 羁马故城在县南三十六里郡国志云今谓此涉州即左传谓剪我羁马 蒲坂故城郡国记云州南二里有蒲坂城旧地理志书相传曰汉蒲坂城即今郡所理大城后人増筑大河在其西雷首山在其南后魏太武帝神䴥元年自安邑移郡于此城 涑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左传曰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 风陵故关一名风陵津在县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关北渡即在此处也舜祠在州理城中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伯夷叔齐祠在县北三十五里 二妃陵帝舜二妃之陵也在县东十一里俗谓娥皇女英陵 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唐贞观十一年诏禁樵苏 伯乐墓在县南四十里又济定陶亦有伯乐塜未详孰是河西县西四里旧八乡今三乡本同州旧朝邑县之地唐上元元年以朝邑之地置河西县属蒲州至大历三年同州复置朝邑县仍析朝邑五乡割河东三乡依旧为河西县贞观七年河中尹浑瑊奏于古安远府城内置县理县境东西十四里 蒲津关在县东二里通西北鄜延银夏之路 河渎庙在县正西北外一里虞乡县东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解县地属河东郡周明帝废南解县别置绥化郡今县西北三十里绥化故城是也至保定元年改绥化为虞乡复属河东周末置解县于虞乡城东于解县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即此邑也 坛道山在城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山海经云虞乡有梯山山上有帝台之浆也今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谓之盎浆其顶方平如坛多产良药百梯方可升故曰百梯山南有投龙穴莫测深浅 白陉山在县东五十里 洗马泉在县东二里 石碓山在县东二十四里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谓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又曰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俘我王官 解州故城左县东三十里左氏传云晋𠅤返国许秦解梁 绥化故城后魏绥化郡及绥化县所理也在县西北三十里周废 方山祠在县西二十里 五老仙人祠在县西一十七里
临晋县东北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解县地按汉县在今县东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改为临晋三嶷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山鼎足因名焉 河水北自汾阳县界流入经县西四十里入河东县界 涑水东自猗氏县界流入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桑泉县城在县东一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注曰桑泉在河东解县西谓此也 故解城在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废城在今县东一十八里晋𠅤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注曰河东解县也 瀵水源出县西三十八里尔雅谓瀵水出尾下郭注今河东汾阴有水口如车轮沸涌其深无限与河合 故司空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墓碑即秘书虞世南之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宝鼎县北一百一十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纶地在夏为少康之邑汉为汾阴县属河东河水南流过县故曰汾阴高帝封周昌为侯即此地也今县北九里汾阴故城是也后汉至晋不改刘元海省汾阴入蒲坂县后魏大和十一年复置汾阴县于后土城周武帝又移于殷汤古地复置汾阴郡以汾阴县属之隋开皇三年废汾阴县属蒲州大业三年罢蒲州县改属河东郡义宁元年改汾阴郡为泰州移泰州理龙门县又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属蒲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宝鼎县 黄河北自龙门县界流在县北一十一里又西入临晋县界赵简子沉佞臣栾激曰吾常好声色而激致之吾尝好台榭而激为之吾尝好良马而激求之吾好士六年矣而激未尝进一人是长吾过而出吾善也遂沉之 汾水自龙门县界东际汾阴堆去县三十五里 后土祠在汉汾阴故城西北一十一里汉武帝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丘之上成帝建始三年复汾阴后土祠如故绥和二年复徙于长安北郊哀帝建平三年复徙于汾阴平帝时复徙长安北郊唐元宗开元十年幸之亲祀兼建碑及御制文及书 万岁宫在县九里汉宫也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神鱼舞河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后魏太和中有县人张恩破陵求货先有石弩以铜为鏁盗开埏门矢发中三人皆毙恩更为他计卒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钟磬及诸乐器再得其铭恩恐人知以铭投之汾水后事泄为主司所理乃于水取得其铭铭曰我死后二千年终困由是执事不复深加其罪刘向云汤葬地盖不没其处也黄泽左传文公六年晋改蒐于黄即此与绛州闻喜县接界 古北乡城在县北三十一里汾阴北乡城即采桑津也
猗氏县东北一十里旧九乡今六乡古为郇国之地本汉旧县史记云猗顿以盐起孔丛子曰猗顿鲁之穷士陶朱教畜五㹀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地理志猗氏属河东郡在今县南二十里猗氏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不改西晋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县为猗氏县属汾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川自安邑县界流入经县南六里又西南入临晋县界 故郇城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谓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杜注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有郇城 令狐城左传曰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城在县西十五里又有刳首梁在令狐西三十里 龙门山连亘邑界永乐县南九十里旧六乡今十乡本汉河北县地后周武成二年改河北县为永乐县保定二年省以地属芮城唐武徳元年分芮城县置于今理东北二里永固堡以属芮州七年移于今理九年改属鼎州贞观八年改属蒲州 郎山隋图经云永乐郎山汉武戾太子以巫蛊事出奔其子遁于此山因名郎山君祠下有郎山君之次子触峰将军庙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黄河在县南二里 渠猪水一名蓼水今名百丈涧源出县北中条山山海经渠猪之水南流注于河是也 河水西自河东县界流入经县南二里又东入芮城县界永乐涧水源出县北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升因号
龙门县北一百九十八里旧十乡今八乡古耿国殷王祖邑所都晋献公㓕之以赐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按皮氏县在今县西一里八十步古皮氏城是也后汉属郡不改魏属平阳晋不改后魏太武改皮氏为龙门以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州废隶绛州大顺二年与玉泉割属蒲州 汾水东自稷山县界流入北去县五里又南入汾阴县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伏龙源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自慈州太宁县界流入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之西界水经云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大禹所凿通其河广八十步岩际䥴迹遗功尚存慎子曰河水之下其流𫘝竹箭驷马追之不能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栉疾风凿龙门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得上则𦢊腮龙门水经注云尔雅云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溲龙门得渡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十六国春秋左贤王豹妻呼延氏祈子于龙门有白鱼至于祭所其夜梦见鱼化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鸡子授呼延曰日精服之生贵子以是十三月而生刘元海 蜚廉故城在县南七里史记曰蜚廉生恶来飞廉善走恶来多力父子俱事纣王武王伐纣杀之 龙门关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上有禹庙隋末摧毁唐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唐高祖庙在禹庙南绝顶上尽作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故万春县唐武徳五年割龙门县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地入龙门县
万泉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一乡本汉汾阴县地属河东郡后汉及魏晋不改前赵刘元海时废后魏孝文帝又于后土城置汾阴县北一里故后土城是也又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天元年赫连勃勃僣号夏州东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西去汾阴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唐武徳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等五县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以县东谷中有井泉百馀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大顺二年来属 介山一名孤山在县南一里晋太康地记曰晋文公臣介之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隐乃绵山也文公封以为介推田因号其山为介山杜注曰在西河介休县言在此非也
解州
解州解郡今理解县本蒲州解县唐天授二年析虞乡所置也即夏桀鸣条之野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汉乾祐元年蒲帅李守贞反榷盐置使郑元昭奏请于解县置解州以捍㐫渠于是授郑元昭为刺史仍割蒲之安邑绛之闻喜与解县为三邑以属焉
元领县三
解县 安邑 闻喜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一十五里 东至西京三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三百七十里 东至河中府一百里南至虢州九十四里 北至河中府猗氏县界三十
里 东南至陜府七十里经中条山白径岭路过不通人马 北至陜府经安邑县南过上柳谷山路至陜府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陜府芮城县界二十一里 东北至绛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河中府虞乡界三十里
户
皇朝户主七千二百五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七风俗
按左传曰吴公子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徳之后谁能若是今民有上古之风则唐尧之风俗也
土产
升麻 黄芩 瓜蒌根
解县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后汉及晋不改后魏改解县为北解县属绥化郡周省按此前解县在今临晋县界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解县属蒲州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县理即今县理是也唐武徳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贞观十七年废虞州县属河中府皇朝属解州 中条山在县南卄里 坛道山经县界 盐池在县东五里春秋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曰盐池也地志云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说文曰盐盐池其池东西长五十一里南北广六里周回一百四十四里按穆天子传至于盐池是也吕忱云河东盐池谓之盐水出石盐自能成印朝取夕复终无减损但广狭深浅古今不同盖以年代久远所以盈缩不一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土人引水沃畦水耗土自成盐味小苦不及县东大盐池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总谓之两池官置使以领之元和时毎岁收利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西二十里后魏正始三年穿以停舡今废陂似熨斗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陉趣陜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曰白陉岭焉盎浆在县南一十五里坛道山东岭上一名锺山水澄渟为池呼为天池上有盎浆山山海经云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甚寒而清谓之帝台之浆郭璞注云今河东解县南坛道山有水泉出渟而不流即今现在 明公神在县东南八里故老传昔有女在中条山得道今名其处曰圣女崖亦名玉女溪后有刘明于此学道后人为明立祠因名焉今其碑尚存文曰维汉安二年按汉安即后汉顺帝之年号也
安邑县西南四十五里元管四乡本汉冀州之域帝王世纪尧以二女妻舜为筑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也三代以降为晋之境汉书地理志云河东土地平衍有盐铁之饶晋太康地记云舜受禅安邑或云蒲坂又帝王世纪禹或营安邑即虞夏之两都也魏义宁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徳元年废置虞州贞观十七年又废虞州县隶河东郡今虞邑县东三里即废州之地也 龙池宫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唐开元八年置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 塩宗庙在县东南十里按吕忱云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 分云神祠在县西南四十里中条之阴特标诸峰山顶出云东西分散遂号分云又有风谷每风出吹沙飞石树木皆摧俗谓之盐南风其祠见存 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周武王封吴泰伯之弟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之虞坂昔骐骥驾盐车即此坂也春秋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稷山在县东北六十七里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
饥汝后稷播时百榖孔安国曰弃后稷也按左氏传宣公十五年晋侯理兵于稷杜预曰河东闻喜县西有稷山是也山海经云其山多锡旧名玉山后稷播时百谷于此遂以名山东自陜府夏县界经县十二里 玉钩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山东西一十里势如玉钩因此为名 涑水在县东北三十四里春秋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注涑水河东闻喜县西南流至蒲坂入黄河是也水经云涑水出河东闻喜县界 藜葭谷谓之苇谷其水东自陜府夏县界来经县四十里西入河中府界 银谷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中条山下隋开皇十九年于此置盐治 司盐城在县西二十里 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管子记曰雍孤之山出金蚩尤爱之以为劔㦸史记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按皇览冡墓记曰蚩尤冡在东平郡夀张县坟高七丈常十月祀之冡上有赤气如一疋红练人谓之蚩尤旗其肩髀冡在山阳郡钜野县与身异处故别葬之孔子三朝纪云蚩尤庶人之贪者而有喜怒故恶名归之其城今摧毁 盐池在县南五里其池周回一百一十四里山海经云景山南望盐泽今在河东猗氏县又按地理志云盐池在安邑县西南许慎谓之盐池吕忱曰宿沙氏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盐水今池水紫色湛然不流造盐贮水深三寸经三日则结盐 苦池在县东一十八里其水咸苦牛羊不食因以名之亦名红花池卫瓘墓在县东十七里高堠原上按晋阳秋曰太保淄阳侯卫瓘河东安邑人也瓘子恒恒子玠旧传云卫瓘葬高樗今墓前有高樗故道 鸣条陌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按地理志云鸣条陌在安邑西北尚书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孔安国云地自安邑之西桀逆拒汤陑在河南之南其地在县北二十里是也 昆吾亭旧图经云在县西南一十里为夏方伯助桀拒汤汤师先伐昆吾然后伐桀春秋左传注昆吾以乙卯日与桀同诛宋永初山川记安邑有昆吾亭古昆吾国也 清源在县北五十里春秋僖公三十一年晋蒐于清源作五军以御狄即此也
闻喜县西南去州一百五里元三乡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武帝元狩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按汉闻喜县在今县西南八里桐乡故城是也后汉废左邑县移闻喜县理之至后魏改属正平郡周武帝移于柏壁在今正平县西南二十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十年自柏壁移于甘谷口唐武徳以来县属不改元和三年河中节度使杜黄裳奏移神䇿军于县宇官吏权止桐乡佛寺至十年刺史李宪奏复置县于桐乡故城即今理也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山海经景山草多薯芜薯蓣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左传季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计乎注云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蒲杨桞可以为箭其泽东西七里南北三里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隋图经云俗以此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书云桐葬地也按今尸乡有放太甲处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按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亦非此也 龙头壁后周绛州及正平郡所理也在县东北二十八里武帝又移于柏壁事已具上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裴光庭墓在县东三十里为唐侍中太师与父太尉茔相近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八
绛州
绛州绛郡今理正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觜参虞舜及周并为冀州地春秋时属晋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左传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注曰郇瑕在河东解县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史记曰晋静公三年韩魏赵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河东郡地也楚汉之际魏豹尽有其地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今州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后魏太武帝于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孝文帝废东雍州其正平郡不改东魏静帝复置东雍州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仍移于闻喜县东二十里龙头城正平郡亦与州俱迁武帝又移于今正平县西南二十里柏壁建徳六年又移于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璧隋开皇三年罢郡自玉璧移绛州于东雍州城即今州理是也领县八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唐义师将西入关大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馀里隋守将陈叔逹坚守不下高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后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唐武徳元年置绛州总管府管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泰蒲虞苪邵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五县三年废总管府其年以废北浍州之翼城置翼城郡领翼城绛小乡三县武徳元年改为浍州二年改为北浍州四年州废三县并入绛州置南绛州又置绛县天宝元年改为绛郡乾元元年复为绛州
元领县九 今七
正平 太平 曲沃 翼城 绛县 稷山 垣县陜州割到
三县割出
万泉入蒲州 闻喜入解州 龙门入蒲州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五里 南北二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里 东南至西京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长安五百九十里 东至泽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陜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同州四百一十里 北至慈州三百七十里 东南至河南府五百里 西南至蒲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户
唐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皇朝户主三万九千九百三十二客六千六百三十八
风俗
与河南府同
人物
荀息 赵衰 介之推 董狐 吕相 祁奚 公孙杵臼 师旷 韩起 叔向 毌丘俭闻喜人欲袭司马晋王兵败习凿齿曰毌丘俭感明帝之顾命可谓忠矣 裴秀 郭璞 裴松之河东闻喜人注陈寿三国志又注司马迁史记 孙子野修宋史及宋略三十卷 王绩龙门人自称东皋子兄通号文中子 裴行俭闻喜人为安抚大食使生擒都支遮匐而还其少子光庭开元中为侍中 裴炎闻喜县人相高宗及则天谋覆唐祚被诛 敬晖太平人诛张易之拜侍中进封平阳郡王 裴度闻喜人六拜正司空
土产
墨黎 䗶蠋 防风 夹绶纱縠子 粱米 货布胡桃 羊马 干枣
正平县旧二十二乡今四乡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按汉临汾县在今县东北二十五里临汾故城是也魏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置平阳郡临汾县属焉隋开皇初改属正平郡三年罢郡属绛州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郡为名大业三年罢州置绛郡仍属焉唐因之 定境山在县西五十里唐长安年中郡人与慈州人争界因以青山为界天宝六年敕改为定境山 汾水在县南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 浍水在县南七里东自曲沃县界流入晋平公齐景公至浍上有犬狸身狐尾堕平公车即此 龙谷水在县东北一十八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见于绛郊即此处也 州城本后魏东雍州及正平郡城也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改郡即谓此也 临汾故城即汉临汾县也在今理东北二十五里 柏壁在县西二十里后魏明元帝于此置柏壁镇太武时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移此置绛州建徳六年又自此移绛于今稷山县西南十二里玉璧城按柏壁高二丈周八里 晋虒祁宫在县南六里左传云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凭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是宫也成诸侯必叛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馀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二十一里故长修城左传曰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晋齐姜墓在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骊姬墓在县南八里晋献公伐骊戎以骊姬归立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䜛太子申生自杀晋室大乱晋羊舌大夫墓在县西二里 九原一名九京晋大夫赵盾葬所礼记谓赵文子观处有水名古水出自原西王泽水经注引史记曰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
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王泽自带以下不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恤原过受之即此泽 临龙谷郡国志在县东南后周与齐王交聘路经谷侧使人多于此赋诗 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 故汾东城在今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荀城冀州图云荀城在县西十五里即重耳所居之所 蜚廉城蜚廉事纣所居有城存 长修故城郡国县道记云绛西北三十里长修古城是汉高帝二年封杜恬为侯国后汉省故城南有修水西流入 旋台夏桀所造言可以回旋 羲和庙在州内 殷之巫咸晋之赵盾皆有庙存
曲沃县东五十里旧二十乡今五乡本晋旧都绛县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今县南二里绛邑故城是也后汉加邑字属郡不改晋改属平阳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十里绛山北置曲沃县属正平郡因晋曲沃为名周明帝移长乐城于今县南七里乐昌堡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改属绛州十年又移于绛邑故城即今治也绛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鐡开山图绛水出绛山东
谷东距白马山 浍水经故城南西流合绛水 汾水西南去县二十二里自北太平县来 绛邑故城汉绛县本春秋晋都新田也在县南二里左传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谓土薄水浅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汉为县属河东郡周勃为绛侯即其地 陉庭故城在县西北左传曰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 台骀神祠在县西南三十六里左传曰晋侯有疾卜人曰台骀为祟问于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盖晋都绛时所立也 天井水一名石槌水三水皆经曲沃之地又水经云天井水西迳尧城南又西南入汾 桐乡城尚书云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是此地在县西南 程公祠祠在县界郡国志云龙头城有程公祠即晋贤士程本子与孔子相逢倾盖接毂与语孔子取束帛赠之死葬于此而冢存 晋里克墓在县界五里 骊姬冢在县界晋献公夫人䜛公杀太子申生者
太平县北四十五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自汉迄魏皆同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关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周改为太平县因关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年来属隋理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太平故城是也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东北二十七里太平关城贞观七年又移于今理 汾水北自临汾县界来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关城后魏太平县地在县北二十七里隋开皇七年自此移太平县于今理北三十里太平故城大业三年于此置太平关隋末废武徳元年又自太平故城移县理此贞观七年移于敬堡今理是也 白波垒在县东南一十二里后汉末灵帝中平六年黄巾馀贼郭大等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于此筑垒 子奇垒在县东三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后秦王姚兴遣弟安北将军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擒今按此垒西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奇投汾即此处也 赵盾祠在县西南一十八里 李牧祠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晋公孙杵臼墓并程婴墓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茔中 唐城尧年十六封唐侯于此翼城县东北一百里旧十八乡今六乡本汉绛县地属河东郡自汉魏不改后魏明帝置北绛县于曲沃县东属北绛郡周齐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改为翼城县属绛州因县东古翼城为名也义宁元年于此置郡城县属焉武徳元年废郡置浍州四年废浍州县属绛州 浍高山一名详高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山出铁又郡国志云晋平公与齐景公至浍上有犬狸身狐尾堕平公之车即此城也骊姬冢在其下浍水在县南二十里 羊角山在县东三十里 马岭山在县东七十五里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焉穆天子传云钘蹬即此也 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左传曰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诗谱曰穆侯迁都于绛曽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里命之为绛 故唐城在县西二十里都城记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也引春秋夏后孔甲时有刘累者以豢龙之术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及龙一雌死醢之以食夏后既而更使求之不得惧而迁于鲁县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至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㓕之而封其弟大叔虞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会所言在周为唐杜氏然则是唐叔虞初封之处至唐叔子爕北徙晋水之阳因改曰晋 古荧城在县东南八十五里春秋襄公二十三年秋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杜预注曰张武军谓筑垒壁荧庭晋地然庭在此城盖齐侯所筑也郦善长水经注云紫谷水东出白马川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干河合即教水之支川也按此城与紫谷相当是古荧庭也 晋厉公墓在县东南一十六里高一丈六尺葬在翼城东门之外杜预注云不以君礼葬按绛县晋文墓高一十文厉公不以礼葬故小墓耳 障壁城后魏北绛及此绛县也
稷山县西四十九里旧十六乡今六乡本汉闻喜县地属河东郡自汉迄晋不改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高凉县属高凉郡周文帝移高凉县于玉壁在县西南十二里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绛州十八年改稷山县以稷山为名唐末属河中府后唐同光二年割隶绛州 稷山在县南五十里左传曰晋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杜预注今河东闻喜西有稷山即此地也汾水东自正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
城在县西南十二里后魏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而自镇之八年高欢寇玉壁思政有谋略攻竟不克即谓此 稷祠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清原城冀州图记在县西北二十里晋文公蒐作五军之所 羲和墓在县东北十七里尧时羲氏和氏掌天地之官
绛县东南八十里旧十三乡今四乡本汉闻喜县地自汉迄晋同后魏孝文帝置绛南县其地属焉因县北绛山为名属正平郡孝庄帝改属南绛郡县理车箱城今县南十里车箱城是也恭帝去南字直为绛郡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武德元年自车箱城移于浍州四年废浍州属绛州 教山今名效山亦名罩山在县南八十五里山海经云教山之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备穷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出铁𨥥穴五所 绛水一名沸泉水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如黛素湍如练委极为奇观水西北注于浍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平阳绛水可以浸安邑于是韩魏之君共杀智伯水在县北一十四里晋文公墓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中有声如牛吼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樵苏 太阴山在县东南十里崖壁峭绝阳景不到因曰太阴 绛山在县西一十八里西入闻喜县界东距白马山 圣水在县西十里疾者饮辄愈耆老相传太和六年土人杨斛因耕忽有三泉黯然不流汲一泉二泉辄动亦如莒县九井汲一井而八井泉动即此类也古里车箱城去县东南十里在太阴山北四面悬绝
魏大统五年修其城东西长形似车箱因名 禹庙夏禹之庙始皇庙亦在此 禹台夏禹之所立 璇台琼室在城南门夏桀造
垣县东南一百十里旧六乡今四乡本河东郡之县名其地即周召分陜之所今县东北六十里有邵原祠庙下古棠树春秋襄二十三年齐侯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杜注云晋书地理志云汉属河东郡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置邵郡于阳壶旧城西魏大统三年置邵州移于今所隋大业三年废邵州置垣县以地近故垣城因以名县义宁元年置邵原郡唐武徳元年改为邵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入绛州龙朔二年隶洛乾封二年还绛天顺三年改属洛长安二年还绛贞元三年入陜元和三年又归绛 王屋山在县东北沇水所出 鼓锺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云鼓锺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 黄河孟津水在县南门五步从平陆县东雍州谷口经王屋山至县界 古阳壶城南临大河左传襄公元年春晋围宋彭城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寘诸瓠丘杜注云晋地河东东垣县东南有壶丘水经注云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即垣县之壶丘亭也 古清廉县在县西北二十二里后魏割闻喜安邑东界之人于清廉山北置县隶壶丘郡大业二年废唐武徳元年复置九年废 古亳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尚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即此也 古皋落城在县西北六十里一名倚箔城按左传闵公二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杜注云赤狄别种也注水经云清水东流注皋落城北故垣县在今县西北汉为县城东有泉西南流合清
水 五户祠在县西十七里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八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九
慈州
慈州文城郡今理吉乡县禹贡冀州之域赤狄廧咎如之国在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事同重耳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六国魏之封域汉为北屈县属河东郡汲郡古文有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应劭曰有南故称北也魏晋属平阳郡东魏初置定阳郡并置定阳县值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立为郡因以名之至天平元年以州南界汾水所经故置南汾州后周建徳六年又改南汾州为西汾州隋开皇元年改定阳郡为吉阳郡三年罢郡为县十年改为耿州以州南旧祖乙城为名十八年改为汾州仍改定阳县为吉昌县大业三年废置文城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汾州五年又改为南汾州贞观八年改为慈州以州城内旧有慈乌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文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州
元领县五 今三
吉乡 文城 乡宁
二废县
仵城并入吉乡 吕乡并入乡宁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一里 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 东南至西京七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六百八十五里 东至晋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绛州二百七十三里 西至黄河六十五里 正西微北至丹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隰州二百里 东南至绛郡太平县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同州韩城县界一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九十里 东北至汾州五百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五皇朝管户主五千三百一十一客六百三十
人物无
风俗
同晋州
土产
蜡蠋贡 赋麻布 绿矾 铁
吉乡县旧四乡今五乡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左氏谓屈产之乘即夷吾所居称此邑有骏马今县北二十一里古城即汉邑理于此后魏孝文帝移于今州置定阳郡并置定阳县会有河西定阳胡人渡河居于此因此为名隋开皇三年废定阳郡置石州其县属州十八年改定阳县为吉昌县大业三年改石州为离石郡县属不改唐贞观十八年改置慈州县依旧属焉后唐改吉乡避国讳 壶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禹贡曰既载壶口治梁及岐地理志云禹贡壶口山在北屈县东南风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未尝暂止当风冲略不生草故以风为名 黄河北自文成县流入去县六十里 羊求水出羊求川去县五十三里姚苌城在县西五十二里本姚苌所筑其城西接黄
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齐后主武平二年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于此城下遂立碑以表其功碑见存齐氏又于此置城镇开皇废唐武德二年又置镇九年废城高二丈周回五里
文城县西北六十五里旧二乡今一乡本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斤城县属定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汾州十六年复于今吉乡县置耿州改斤城为文城县属耿州十八年又改耿州为汾州县仍属之大业三年改汾州为文城郡县属不改 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 孟门山俗名石槽在县西南三十里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名曰洪水大禹䟽通谓之孟门水经注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与龙门相对即龙门之上也实为黄河之巨扼今按河南有山凿中如石槽东流悬注七十馀尺兼孟津之名矣 文公故城在县北三里故老曰此城晋文公为公子时避骊姬之难从蒲奔狄因筑此城人遂呼为文公城 石槽祠在县西临河东岸即龙门也 蒲水冀州图云蒲水北从龙泉郡南入昕川注于河 废仵城县本汉北屈县属河东郡后魏于此置仵城郡领京军县孝文帝改京军为仵城县开皇三年废仵城郡县改属文城郡唐改属慈州显德三年并入吉乡县 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其山石壁夹道如门因以为名 横岭山在县东六十五里 拓定故城在县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拓齐境因以为名周显徳三年废
乡宁县东南五十里旧二乡今三乡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分临汾县置太平县孝文帝又分太平县置昌宁县属定阳郡隋开皇元年改定阳郡为吉阳郡县仍属之十六年昌宁改属耿州十八年又属汾州大业二年改汾州为文城郡县仍隶焉唐又属南汾州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县又属焉后唐改乡宁 两乳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有山两岫望如乳形因以为名黄河北从吉昌县界流入去县七十九里 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里累石为之东西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二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有馀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高峻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见今存 禹庙在县西北一百五里龙门东岸上其碑是后魏孝文帝所立 晋荀息墓在县东北一十六里 废吕香县本汉临汾县地按郡国县道记云吕乡本汉之北屈地或谓之临汾地则误矣后魏太和四年于此置京军县 仵城郡即仵城县孝文改为平昌县隋开皇十六年省平昌入仵城县义宁元年于今县东二十里又置平昌县因后魏旧名贞观二年改为吕乡县以旧吕乡名焉高宗上元三年移于今即是周显徳三年并入乡宁县马头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如马首因以为名横岭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 骐邑郡国县道记云
骐汉县后汉省武帝封属国驹㡬为侯汉志云侯国又表注称在北屈界旧地书并失所在今郡东一百四十里则今邑是也按县东南约六七十里有马头山盖山形似马因以为名骐则马之骏异盖县因山为名即知今县是也
隰州
隰州大宁郡今理隰川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晋国地七国时属魏左氏传曰晋骊姬使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言于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乃使重耳居蒲城注曰蒲平阳蒲子城也按重耳所居今州北四十里隰川县界北蒲邑故城是也七国时属魏史记曰魏地东尽河东河内又曰西河魏文侯所兴吴起为西河守政化大行文侯既卒王错谮之于武侯吴起曰吾恐西河将为秦有遂奔楚未久西河果入于秦按魏西河今胜州富长县所理是秦为河东郡地在汉为蒲子县属河东郡后魏初属仵城郡孝文改蒲子为长寿县太和十二年于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元年于今州东百步置龙泉郡开皇五年改为隰州大业三年又改为龙泉郡武徳元年又为隰州领隰川温泉大宁石楼四县二年置总管府领隰中昌南汾中河西徳六州三年又置北隰州属焉贞观元年省中昌西徳北隰四州又以废昌州蒲县来属仍督隰南汾东和三州三年废都督府又以废东和州永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大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隰州尔雅云下湿曰隰以州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
元领县六
隰川 蒲县 温泉 永和 石楼 大宁
州境
东西二百九十四里 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一百四十里 南至西京七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九百九十里 东至汾州灵石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延水界一百二十八里 北至石州平夷县界一百七十里 东南至晋州临汾界一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慈州文成县界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石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绥州界巡福县黄河一百八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三皇朝户主八千七百五十八客七百七十二
风俗
其人本号部久归汉法
人物无
土产
蜜腊 胡女布 已上旧贡 龙须席温泉县出芜荑甚佳不产丝蚕
隰川县旧六乡今四乡本汉蒲子县地理志蒲子县武帝置属河东郡后汉同魏少帝分河东置平阳郡蒲子县属焉至晋不改十六国春秋曰刘元海僭号称汉初理于蒲子后徙平阳又于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属焉周宣帝大象元年改置长寿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隰川县县南有龙泉下湿因以为名属隰州 髑髅山古战场也 紫川水源出隰川县东与黄栌相近 昕州故城在昕川水内 石马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下有石马因以为名 古长守城在州北三十五里唐贞观二年袭逐北冀谷山上部落于此置寨下有仙洞直至代州 蒲水源出县东北蒲川石楼山经县西南又流入大宁县界 黄栌谷水出县东北黄栌谷 蒲邑故城在今县北四十五里晋公子重耳邑事已具上 蒲子故城在县东北一里汉蒲子县 长寿故县城在县北四十里后周置隋改为隰川县 龙泉故郡城在县东一百三十步周龙泉郡也 故横城在县南三十五里隋仁寿四年杨谅作逆遣伪将吴子通屯兵筑城于此横绝蒲川道因以名焉
蒲县东南九十里依旧四乡本汉蒲子县地自汉至晋不改后魏孝武帝于东南五十里置石城县㝷废后周大象元年于石城故县置蒲子县取古蒲子县为名隋开皇元年又移县于今东北三十里故箕城置大业二年又移于今县西南二里仍改为蒲县唐武徳元年移于今理 孤山在县北三十里黒儿岭下其山不广因号孤山 蒲谷川在县东北五十里徙黒儿岭下汾水合流入落阳川 长命谷在县东北一里其谷长十一里无水息壤多源俗呼为长命谷 黒儿岭东北五十五里从五鹿山下至县东长五十里昔有刘黒儿居此晋文公庙在县西南坡上唐武徳二年置 五秃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秃周回七十七里仵城故城在县东南六十三里后魏石城县周废
石城故县在县西南二里隋蒲县唐武徳元年移于东北二里今县理是也
温泉县北一百六十里旧四乡今五乡本汉土军县之地后魏于故土军县东七十里置新城县地形志云新城县属吐京郡太武帝改名岭东县太和二十一年又改为新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吐京郡以新城县属汾州为隰州县属不改唐武徳三年于县东南四十里置北温州及温泉县因县东温泉为名贞观元年省北温州县属隰州 远望山一名可寒堆在县西七十里高五里周回十七里 西阳泉水源出县东北去县十里温泉在县廨宇东北五十步有池方员十二步其水冬温夏冷因曰温泉今有五龙神祠 屈谷山在县南高岭煎炼绿矾之处 天井关在太行山上魏武帝转输之道羊肠是也接晋阳界 杀谷白起杀赵之谷 新城故县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后魏新城县也 高唐故县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唐武徳三年于王座堡置高唐县属北温州贞观元年废
永和县北一百里依旧三乡本汉狐讘县地属河东郡后汉省今县西南三十五里狐讘故城是汉理所曹魏初别置狐讘县属河东郡后魏太延二年废齐武平元年于曹魏狐讘县置临河郡并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三年废郡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以县西南永和关为名也大业三年罢隰州置龙泉郡又属焉贞观二年改属隰州十一年移理仙芝谷西即今县理也 楼山在县东南二十二里 黄河西北自石楼县界流入东去县六十里南入大宁县界 索陁谷水在县西北去县三十里西注仙芝谷 双山在县东二十里二山各高千馀尺峰岩秀异因名双山 永和关在县西南九十五里 狐讘故县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石羊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后魏太武筑置石羊军孝文移军于汉狐讘城其城遂废 楼山故县南十五里武徳二年置县东有楼因名贞观初废
石楼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元管二乡本汉土军县属西河郡晋省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于此城置吐京郡领岭东岭西二县属汾州水经注云吐京郡即汉土军县也盖土民俗音讹变故曰吐京孝昌中陷贼寄理西河隋开皇十八年改吐京为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名也大业三年罢隰州为龙泉郡县属不改唐武徳二年于此置西徳州石楼县属焉贞观元年废西徳州又属东和州二年州省县属隰州 石楼山在县东六十里水经云蒲水出石楼山下 团圆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东西一百八里其山高而团圆 京山在县内兼有吐京城 百井谷在县西六十里团圆山分水下西流八十里入黄河耆老云泉脉约百井 小蒜谷在县西北三十里出团圆山有圣女泉北流六十里入黄河 屈产泉在县东南四里土人相传昔有白马母饮此泉生得龙驹春秋曰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盖此地生良马也 黄河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北从石州界下合吐京谷至上平关南流 龙泉出县东南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龙泉之号 县理城汉土军城也其城圆而不方俗谓之团城
大宁县西南六十八里旧四乡今六乡汉北屈县之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南六十里置仵城县寻废周武保定元年于废仵城县西三里置大宁县开皇二十年移理于废浮屠镇即今县理大业二年省并入武城唐初于隋大宁县故城复置武徳二年于此置中州即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废中州大宁县属隰州孔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耆老传云此山顶上二孔
如车轮二所东西相去二丈其深不测因以为名 昕川水在县南源从隰川县及蒲县两界水并呼为昕川其水屈曲入黄河 退谷水在县东北二十里耆老云其谷内草牛马食之常痩因名退谷其水南注昕川二龙窝大历十一年黄龙养子于此山今县南三里其窝半崕之上有枯龙形焉其小龙窝在大龙窝南三百步 二龙窝水在县西南六十六里北从永和县界南流入当县却入慈州文城县界其水峻急不通舟船禹贡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此龙门地也 浮图镇齐和靖四年筑隋移大宁县理此即今县理是也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十
代州 宝兴军 云州
代州雁门郡今理雁门县古唐国之地禹贡冀州之域历代所属与并州同春秋为晋地其后三卿分晋其地属赵即赵有代句注之北是也按河东记云代句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门县界西经山也初赵简子杀代王而取其地至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关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后北境复属燕秦庄襄王三年攻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此地秦并天下并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地又云始皇十三年移楼烦郡于善无县今句注山北下馆城是也故续汉书云雁门郡领县十四理阴馆汉因之后汉书云建安二年赵人立新兴郡于太原北界后废之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魏文帝移雁门郡南度句注置广武地即今州西故城是也晋如之后魏之梁城繁畤畤郡即于此寻废之明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即今府城是也后周置四州大象元年自九原移四州于此隋开皇五年改为代州取古代郡为名大业中改为雁门郡开皇末䘮乱陷于寇境唐武徳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领雁门繁畤崞五台四县五年废总管六年又置管代忻蔚朔四州贞观四年又督灵州六年又督顺州十二年省顺州以怀化县来属今督代忻蔚朔灵五州高宗废怀化县证圣元年置武巡县天宝元年改为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代州
元领县五
雁门 五台 崞县 繁畤 唐林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八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一千七百里 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里 东至蔚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至岚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朔州界一百四十六里 东南取崩石岭至镇州五百四十里 西南至忻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朔州二百二十四里 东北至蔚州四百里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七皇朝户主三万一千六十七客二千四百一十五
风俗
雁门并州属郡也其风俗与太原略同然自代北至云朔等州北临绝塞之地封略之内畨民杂居刚劲之心恒多不测歉馑则剽劫丰饱则柔从萌报冤仇号为难制不惮攻杀所谓衽金革死而不厌者是也纵有编户亦染旧风比于他郡实为难理
人物
周党字伯况广武人少孤为宗人所养徴为议郎以病去职居渑池也 王霸字儒仲太原广武人少有清节建武中徴则称名不称臣有司糺问其故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
土产
麝香 豹尾 雕翎贡 赋麻布 青碌贡
雁门县十二乡本汉光武县地属太原郡后魏改属雁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避太子之讳也又图经云邑地井泉咸苦民皆辇车远汲魏牵招为郡凿原为渠注水城内迄今民赖其益 垒头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即句注陉西北三十五里山也 石鼓山郡国志云代郡石鼓在山下横卧高一丈八尺腰细有过䋲处 覆宿山一名牛心山一名伏牛山在县东南十五里 夏屋山又名贾屋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史记曰赵襄子北登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枓击杀之遂有代地 泃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三十里尔雅为北陵西隃雁门是也注水经云雁门郡北对泃注东陉其南九塞之一也晋宁元年句注碑曰盖此之险有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汉高祖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说械系于广武遂逾句注困于平城为此也 滹沲水在县南 河神祠在县南开皇九年并州刺史张说奏置 龙泉水源出县西北平地注水经云龙泉出雁门西平地其大三轮泉源涌沸腾波奋发以巨石投之水辄喷出亦云潜通燕京山之地也 常溪水郡国志云雁门有常溪水 广武故城汉故广武县城今郡在西南汉高祖械系娄敬于此地后败㝷封敬以侯之又冀州图云广武县在句注陉南口之南二十里 灵邱故城郡国志雁门灵邱县有捣药溪是也 故平城县城后汉末立故县城在西河 参合城汉代郡之县名柴武击韩王信于此地后废县城存 枣户城隋图经云初筑此城以地多枣树为名土人此枣多输北京 武州城在县西六十里东魏置武州领吐京齐新安三郡以统军户齐改曰北灵州是也 东陉关地甚险固在郡南二十里 西陉关在县西北五十里 武州塞在雁门汉武时单于将十万骑入武州是也 拓跋陵 郅都墓郡国志云汉郅都为雁门太守匈奴惮之不敢近塞葬雁门墓侧柏五千馀株今号曰郅君柏
五台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今五乡本汉虑虒县太原郡因虑虒水为名晋省后魏孝文帝复置即今理是也属新兴郡高齐改属雁门郡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因县东五台山为名 五台山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水经云五台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葰人县百馀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先驱因而不返遂宁岩野往还之士稀有望见村居者至诣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此山为仙者之都焉 中台山山顶方三里近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谓之太华泉盖五台之层秀仙经云此山名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内经以为清凉山 圣人阜水经滹沱水东流经圣人阜阜下有泉泉侧石有十二手迹其西覆有二脚迹甚大莫穷所自在县西南四十八里 仙人崕在县东南五十里石嵒上有人坐迹山腰石有手迹山下石上有双脚迹皆西向立 浑河出枝回山 虑虒水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县界汉因此水以立县 张公城十六国时石勒将张平筑城东有平碑
崞县西南十五里八乡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晋初又置后魏改为石城县至东魏曽置廓州于此以廓辟土疆为称寻废分为广安永定建安三郡以领军户后齐省郡又立北显州后周废隋开皇十年改县为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焉 云中城在县西一百里即管涔之异名也 楼烦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 石门关县西北八十里 滹沱水在县东二百步
繁畤县东六十里五乡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晋又置繁畤县后周省隋开皇十八年复置于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戍大业十二年移于武州城唐圣历二年以县在平州难以固守遂东移于今理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 秦戏山一名武夫山亦名平山亦曰氏夫山今曰𣲖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山海经云秦戏之山 滹沱河源出东南孤阜山山海经云滹沱之水东流注于娄水冀州图云又经繁畤故城西三里与五泉合又西南入楼烦郡秀容界又还入崞县又入秀容界东北入五台南入恒山界
唐林县西南一百一十里九乡本汉光武县地唐证圣元年分为五台崞二县于忻代州二州界置武延县神龙以后改为唐林梁开平二年改为白鹿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广武后复旧 连枷捧山名在邑界 滹沱水在县东
宝兴军
宝兴军者本代州烹炼之冶务刘继元割据之时建为地属五台山寺皇朝平河东因之不改
云州
云州云中郡今理云中县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后武灵王自代至高阙为塞至云中雁门代郡今州即秦雁门郡地在汉为雁门郡之平城县也史记曰汉七年韩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将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用陈平秘计得出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曹公鸠集散亡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又改属雁门晋乱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后魏道武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为甸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孝文迁都洛邑改置恒州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之地尽为邱墟高齐文宣天保七年置恒安镇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周平齐州郡并废又于其所置恒安镇属朔州自周迄隋仍为镇也隋乱陷贼唐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为啜默所破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及云中县天宝元年改为云中郡升大同军节度使乾元元年复为云州后唐同光二年复为大同军节度
元领县一
云中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四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 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九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六十里 东至天城军六十里 东至纳降守捉九十里〈注〉纳与幽州分界 东至清塞城一百零二里 东至桑干都督帐一百五十里东取宁武妫州路至幽州七百里 南至代州界一百六十里 西至都央谷五十里 西至静边军一百八十里 北至长城三百里即蕃界 北至土河四百里 东南至胜州四百里 西南至神雄镇栅九十里 西南至太原七百里 西北至蕃栅一百六十里 正西微北至单于都䕶府三百里 东北至阳河曲三百四十里即蕃界
户
唐开元户三千一百六十九
风俗
与代州同
人物无
土产
雕翎 羊马 苁蓉 犛牛尾贡
郡国志五原云中唾出口成冰言苦寒也
云中县七乡本汉平城县属雁门郡汉末大乱其地遂空魏武帝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后魏于此建都属代尹为恒州县属不改隋为云内县之恒安镇武徳六年置北恒州贞观十四年自朔北定襄城移云州于此因为定襄县永淳元年为贼所破因废云州及县开元二十年与州复置仍改为云中县 单于台在县西北四百二十里汉武元封元年冬制曰南越东瓯咸服其辜西蛮北夷颇来辑睦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执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于朔方临此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经千馀里威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代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此寒苦之地为匈奴詟焉盖其处也 都田贵山郡国志云后魏行宫在此山俗曰何头殿也 火山在县西五里水经云西溪水道源火山山有火井南北七十步广减百尺许深不见底炎热上升常若雷之发响以草㸑之则烟腾火发其山以火从地中出亦名荧台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亦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有火井祠岁时祀之井北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穴其大容人其深不测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亦须重裘凛冽人不可当 奚望山东郡东一百里 采掠山后魏孝文帝掠地之处在郡东 白登台在县东北三十里汉书匈奴传冒顿南逾句注攻太原高帝自将击之冒顿诱汉兵汉兵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万围高帝于平城之白登七日又冀州图云古平城在白登台南三里有水焉城东西八里南北九里 白道泉郡国志云白道高坂有土穴出泉即古曲谓之饮马长城窟 金河水郡国志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 街河水水经云街河水西南合桑干河水 君子津冀州图云云中郡南有君子津即大河之津又冀州图云河水西从榆林郡界入至州西南入马邑郡界 乙速狐隋图经云乙速狐代郡之浸名也源出马邑郡南 林胡此州即古云中郡林胡之地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置此郡 善无城后魏善无县隋废今故城存 桐过县城冀州图桐过城在郡西五十里汉为县即中部都尉理所 武晋故城东一百四十里汉西部都尉理所也 班氏故城汉为班氏县地理志属代郡又郡国志云俗名去留城今废城存 北学城镇北四十里汉古都尉理所 云中故宫后魏所都筑之在城东四十里
高柳 武周 道人 东安阳 且如 马城 桑干 平邑 阳原 昌平 参合 当城 柏山永固 已上并汉旧县也 紫塞长城兾州图云大
同以西紫河以东横亘而东至碣石绵亘千里崔豹古今注秦汉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故称紫塞 阴山道按冀州图云云中周围十六里北去阴山八十里南去通汉长城百里即白道川也南北远处三百里近处百里东西五百里至良沃沙土而黒省功多获毎至七月乃热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馀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是山阴路也从此以西及紫河以东当阴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轨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 青波道冀州图云青波道自平城西门东南四十里西北出至纥真山东北斜向平城西门东出经白登山南脚一百步仍东回二十里出渇钵口更北行六十里至阳门口其道始逹魏圣武田于山泽神女自天降圣武与之交后期一岁复会生一男即神元留之上升而去神元帝即魏始祖也按入塞图云从晋阳西北行一百八十里至新兴又西行二百五十里至马邑又东北行二百五十里至平城又直东行二百二十里至高柳城又东行一百八十里至代郡城又东北行一百七十里至大寗城当𣵠郡怀从县北三百里也从大寗西北行百里至怀荒镇又北行七百里至榆阙又北行二百里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又一道从平城西北行五百里至云中又西北五十里至五原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沃野镇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高阙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郎君戍又直北三千里至燕山又北行千里至瀚海自晋阳至瀚海有此路乂冀州图云入塞三道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惟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也一道东北发向中山经北平渔阳向日檀辽西历平冈出卢龙塞直向匈奴左地即左贤王所理之处一道西北发自陇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历伊吾塞匈奴右地即右贤王所理之处自晋阳以北地势渐寒平城马邑凌源二丈云中五原积水四五十尺唾出口成冰牛冻角折而畜牧滋繁 纥真山在县东三十里蕃语纥真汉之言十里其山下积霜雪 废单于都䕶府秦汉时云中郡城也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䕶府麟徳元年改为单于大都䕶府东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军在县城内置在长安东北三千三百五十里去洛阳二千里天宝时户二千一百
领县一
金河 与府同置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十一
威胜军 大通监 平定军 岢岚军 火山军宁化军
威胜军理铜鞮县本潞州铜鞮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于此建军仍割铜鞮武乡二县来属至太平兴国六年又割废沁州之沁源县以隶焉
领县三
铜鞮 武乡 沁源沁州割到
军境
东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三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新置军未有里数 东至黎城县一百五十六里 西至大通监棉上县九十里 南至屯留县一百四十三里 北至辽州榆社县一百五十三里 东南至襄垣县一百五里 西北至棉上县一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和州县二百三十二里东北至辽州辽山县二百二十里
户
旧户属潞州皇朝户主四千一百七十二客三百二十七
风俗
与潞州同
土产
人参
铜鞮县元十二乡本汉旧县以铜鞮水为名春秋时晋别邑左传郑伯如晋晋人执诸铜鞮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故晋大夫羊石赤邑时号赤为铜鞮伯华汉以为县汉置铜鞮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省沁州复还潞州唐武德六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复入潞州 阏与城今名乌苏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史记秦襄昭王三十八年秦伐韩军于阏与赵王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犹两䑕闘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汉高纪曰韩信破代擒代相夏说于阏与孟康注邑名在上党涅县也 断梁城在县东北三十里下临深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俗谓断梁城 铜鞮山在县二十里本名尧山天宝六年敕为铜鞮山山高一千五百五十尺 铜鞮水水经云铜鞮水出覆斧山经襄垣县道是也又冀州图云乌苏城在县西北二十里有铜鞮水是也 故甲水城隋开皇十八年置甲水县 故城在今县北七十里 石梯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注水经云铜鞮西有梯山高一千九百尺 铜鞮城在县南十五里本晋铜鞮宫上党记云铜鞮有晋宫阙犹存子产曰铜鞮之宫数里 叔向墓在县西十八里 晋大夫羊舌伯华墓在县南六十里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晋大夫羊舌食邑时号曰铜鞮伯华墓高一丈五尺
武乡县东北六十里旧管八乡今七本汉湿氏县属上党郡晋始置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郡涅沾二县置武乡郡县属焉后魏太和十五年自古涅城移郡于武乡郡之南亭州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潞州十八年置韩州县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县归潞州冀州图云今理即古榆社故城也 侯甲山今名䕶甲岭注水经云涅县故甲山有长岭谓之胡甲岭刘歆述初赋云登侯甲而长驱是此也 涅城冀州图云涅城在县西六十里后魏初于此立丰州北齐改曰戎州后周废之 秃顶山在县西北九十里 石臼岭在县北六十五里 䕶甲水在县西北八十八里 鞞山按石勒曽于此闻鞞鼓声因告其母母曰汝作劳耳鸣非有感也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武乡水在县西六十馀步源出辽州平城县南八赋岭西南流入榆社县界武乡故城下因名武乡水
沁源县西一百五里依旧五乡汉榖远县地原属上党旧县在今县南一百五十步沁源孤远故城是也按晋地记云榖远今名孤远因后语讹耳后魏建义元年于今所置沁源县因沁水名之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来属皇朝割隶军 霍山山阔故历于郡界太岳也县西七十八里 沁水在县东一里北自绵上县界流入 废沁州本阳城郡理沁源县州之分域自汉以前历代所属与潞州同又晋侯耀武徳之墟即汉上党郡之榖远地也按榖远县今在州南一百五十步沁源县南孤远故城是也语音讹故谓炀帝废州为沁源县以属上党郡义宁元年置义宁郡领沁源铜鞮绵上仍分汾源置和州凡四县唐武徳元年改为沁州因沁水为名二年分汾源置招远县三年省招远县六年以铜鞮属韩州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皇朝平魏晋废沁州以汾源县入威胜军绵上县入大平监和州县入晋州
大通监
大通监古交城县本汉晋阳古交城之地管东西二冶烹铁之务也东冶在绵上县西冶在交城县北山唐天授二年县移于却波村即今理是也先天二年又置卢川县开元二年废
领县二
交城 绵上
监境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 南至西京九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二百二十里 东至清源县四十里 西至石州离石县二百三十里 北至楼烦静乐县二百三十里东南至文水县四十五里 西南至文水县二十
五里 西北至离石县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晋阳县一百里
户
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九客五百二十二
风俗
与并州同
土产
出鐡 柏子出县北孤突山南毎年采进
交城县旧十二乡今管四乡本汉晋阳县地齐于此置牧隋开皇十六年析晋阳置交城县属拜州因县西北古交城为名唐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古交城移就却波村置 废卢川县在县东北九十五里唐天授二年移交城县于南山平川却波村置开元二年以卢川县非冲要因废 交城山在县北一百三十五里出磨石 西山冶在监西文谷内义泉社去监六十里此冶取孤突山铁矿烹炼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山海经云少阳之山酸水出焉其山多玉其下多赤银郭璞注云银之精者 羊肠山郡国志云万根谷山即羊肠坂也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名羊肠仓皇甫谧云羊肠塞在龙山即晋阳西北九十里古西河上郡置关于此隋炀帝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有故石墟俗云魏太武避暑之所地志云上党壶关亦有羊肠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 万根谷冀州图云万根谷即向交城道亦羊肠道也 汾阳场在县东北九十一里后魏曰阳谷曲城 童子谷隋图经云在县东六十三里齐天保七年有童子数人放牧见山上巨石遂发心见佛像高一百一十尺 阳曲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开皇六年改为阳直 孤突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出鋽铁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谷水出大陵县西山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三十里大陵故城是也发源此城东南流入文水县界棉上县旧四乡今三乡本榖远之地晋省谷远以其地属介休隋开皇十六年分介休县南界置此县属沁州取晋封介之推地为县名即棉上之地也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属本监 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所出 介山横岭即子推焚身之所 沁水一名源水源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南流入上党又左氏传齐侯伐晋戍郫邰封少水即谓此注曰封晋户于少水为京观即沁水也 霍山在县西八十里
平定军
平定军治平定县本并州广阳县皇朝平晋阳以此县先归于是乃立平定军仍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并乐平县以属焉
领县二
平定 乐平
军境
东南二百三十里 西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图经上未有至东西京里数 东至土堠岭一百五十里接镇州元民县界 南至辽州和顺县界八十里 西至并州寿阳县界八十里 北至镇州平山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娘子关接镇州井陉县界九十里 东南至赵州赞皇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并州孟县界九十里
户
旧户属并州籍皇朝管户主一千七百五十六客二百三十六
风俗
同并州
土产
同并州
平定县元五乡本汉上艾县地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改上艾县为石艾县属乐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辽州大业二年省辽州后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又属辽州今太原府乐平县理是也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后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广阳故城为名皇朝改为平定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毕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妒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服靓妆必兴云雨故曰妒女郡国志云子推妺也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鳖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井陉界 废受州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塞鱼城武德八年因故迹筑移受州理此贞观八年废 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苇泽故关在县东北八十里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毕发水经董卓垒东 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按唐书高宗将幸汾阳狄仁杰为支顿使并州长史李仲玄縁道出妒女祠俗传有盛衣服车马过者必致风雨之异遂徴十万馀众更开别道以避之公曰天子行幸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敢言而避之哉遂止其役还具以闻帝叹息曰真大夫也 井陉故关在县八十里即韩信破赵之所 旧广县城在军东南三里
乐平县南六十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沾县属上党晋于此置乐平郡沾县属焉又别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帝省乐平郡及县孝明帝于今仪州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县高齐移理沾城即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辽州县属焉大业二年省辽州以乐平属并州唐武徳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县改属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县西南十里福地记曰河逢山在乐平沾县高八百丈可避兵即此恒山之佐命也 沾岭在县西南三十里 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县城即汉沾县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晋阳㓕肥以肥子归七国时赵戍于此 乐平山在县东七十六里即古东山𦤎落氏之地汉县因山以名
岢岚军
岢岚军理岚谷县在楼烦郡北百里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押草成川贼路唐长夀中李迥秀置军三年于此置岚谷县神龙二年废开元十二年重置县今复为军旧取东北岢岚山为军名岢音贺
领县一
岚谷
军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元无至东西二京里数 东至雪山六十里与朔州分界至朔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岚州火山军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岚州宜芳县九十里 东北至朔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岚州定羌军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岚州合和县一百七十里
户
皇朝管户主一千三十二客三百一十八
风俗
同岚州
土产
同岚州
岚谷县旧六乡今四乡旧岢岚军也在宜秀县北界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押草成川贼路唐长安三年分宜芳于此置岢岚县神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一年复置县今于县复置岢岚军 岢岚山在县东二里 古长城从东北朔州界入本县界六十里北过西九十里入岚州和合县界即秦之长城也 雪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高三十里长六十里岚朔州分界 岢岚河在县东水从岚州宜芳县走马岭下流出去县四十里西入合河县界 焚台山地中出火因名焚台上复有火井
火山军
火山军在岚州火山下皇朝平晋复置控临边境仍以火山为名 火山在军东四十里
军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图经上未有至二京里数 东至白鸽塞七十里南至岢岚军一百六十里 西至黄河七里 北至雄勇镇界二十里 西南至定羌军七十里 西南至府州五十里 西北至黄河中心慈母滩一百里西北至朔州界六十里
户
皇朝户主二百五十五
宁化军
宁化军本岚州之故军东北接蕃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改为宁化军 汾河上源 雪山 芦衙尖山已上并在军界
军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东至忻州界从合寨九十里 南至岚州静乐县六十里 正南以西至岚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契丹界横岭六十里自徽至朔州一百里 东南至天门关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岢岚军一百五十里户
皇朝管主户四百十四客二百八十一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一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十二
蔚州 朔州
蔚州安边郡今理灵邱县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浸曰涞易今呕夷在灵邱涞易在飞狐皆在州境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赵襄子杀代王有其地其后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秦亦为代郡汉高帝元年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二年陈馀迎歇还赵歇又立馀为代王三年韩信斩馀置代郡领县十八年东魏孝静帝又于此置北灵邱郡周宣帝于今理置蔚州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之灵邱县唐武徳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阳曲县仍置灵邱飞狐二县七年寄治代州繁畤县八年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恒州城贞观五年移于今理天宝元年改为边郡至徳二年九月改为兴唐县乾元元年置蔚州
元领县三
兴唐 灵邱 飞狐
州境
东西〈阙〉南北〈阙〉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阙〉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三十里 南至长安二千里 东至易州山路三百二十里 南至镇州取秦岭路四百九十里 南至朔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定州取辘轳路四百九十里 西南至代
州路四百里 西南至朔州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妫州界孔岭关一百里从关至妫州又一百五十里户
唐开元户四千八百八十七
风俗
与代州同
人物
冯唐代人也已老为郎
土产
熊皮 豹尾 雕翎 金银 赋麻布 大韭 后魏孝文帝以土地沃壤虑军食缺山野多种大韭肥地皆长三尺叶广如马兰但味少甘食之御饥今图经所云大韭多生于山野及平川是也
兴唐县郭下本汉灵邱县地唐开元十二年于州东北百四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边县为兴唐县梁开平二年改为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初改灵仙县汉初复旧倒剌山在县东七十里又号雪山俗传灵仙所居与五台山略等 呕夷河亦曰瓠𤬛河上槽狭下流阔形有似瓠𤬛因名 横野军置在州城内
灵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五乡本汉旧县属代郡后汉省东魏静帝重置属灵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蔚州大业二年改隶代州隋末陷贼唐武徳六年又置属蔚州 高是山在县西北七里山海经云高是山滋水出焉土地记云卤城东三十八里有枚回岭北与高是逹麓接势通为高是山 太白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锺乳穴深不测仰望穴中乳如悬穗滴沥穴中有小水石井 石铭陉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谓之石铭陉 隘门山亦曰隘口今呼为龙门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古道极险隘后魏明元帝于此置义仓之所 呕夷水一名𣸦水出县西北高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呕夷谓此也 滋水出县西南枚回山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樵筏之士咸由此渡巨木沦湑久之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也 祈夷水经邑界 射台在县南十八里水经注云灵邱县有御射台台南有御射碑即后来文成和平二年南巡于此路左有山高七百仭命群射之不过半帝乃射之箭过其顶三十馀仭落山南三百步遂刻石其碑见存阴刊从臣姓 真谷关在县北七十里 开皇长城西自繁畤县经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赵武灵王台在县东三十里
飞狐县东南一百里十二乡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后魏属中山国魏封乐进为广昌侯即谓此后废晋又属代郡周大象二年于五龙城复置广昌县即此邑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夀元年改广昌县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隋末陷贼唐武徳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迁今所倒剌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出椒大黄 莱水
亦名具马河今名漆水源也 磨笄山一名靡笄山在县一百五十里史记赵襄子姐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箕自刎百姓悯之为立祠山上今与妫川郡山相连又隋图经云赵襄子登之以观代国一号看山按代地本姜姓之国周末强大在七国前称王以今云中马邑五原安边定襄皆为代国之地焉 长城按邢子励记云飞狐界古长城也 交牙城水经云广昌县南有交牙未详所筑以地名交牙川为名 板殿城水经云广昌郡南有古板殿城代城十三州志云古代城在飞狐界按卢植说异云初置郡时方就板干自移西南五十里大泽中板干自设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城 三河沿旧置𬬻铸钱唐至徳已后废元和七年宰臣李吉甫奏访闻飞狐县三河沿铜山约数十里铜矿至多去飞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绝省所以平日三河沿置四十𬬻铸钱旧迹犹存事堪覆实今但得钱本令本道接应人夫仍旧鼓铸则不三年已来其事即立救河东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置制一成久长获利诏从之其年某月起至十二月置五𬬻铸钱每岁一万八千贯时朝庭新収易定河东久用铁钱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汉书郦食其说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皆言一方之厄也又晋中兴书云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
次谓此道也 在县中城中
朔州
朔州马邑郡今理鄯阳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为北狄之地秦为雁门郡在汉即雁门之马县史记汉高帝以韩王信居太原郡为韩国以备胡信以晋阳去塞远请理马邑上许之后为匈奴围信数求救上赐书责信信惧以马邑降胡与胡同居参合汉将军柴武后屠参合以信归参合即代郡县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末武帝北征集荒郡之人又立马邑县属新兴郡至晋改属雁门郡晋乱其地为猗卢所据晋怀帝时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刲代公徙马邑县即其地也后魏都代地即今郡属畿内至孝文迁洛之后又于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置朔州领盛乐广牧二郡葛荣之乱州又废高齐天保六年又于今州西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八年仍移于马邑城即今城也武成帝置北道行䑓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置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唐武徳四年置朔州领鄯阳常宁三县其年省长宁县天保元年改马邑郡乾元元年复为朔州
元领县二
鄯阳 马邑
州境
东西四百八十里 南北九十七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 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七百二十里 西至蔚州四百六十里南至代州界一百四十六里 西至岚州三百七十四里 北至单于大都䕶府三百五十七里 东南至代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单于府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故云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百三十
风俗
同代州
人物
张辽字文远马邑人为魏征东将军 贺㧞胜字破胡神武人为仆射
土产
雕翎 肉苁蓉 豹尾贡 甘草
鄯阳县八乡本汉马邑县属雁门郡汉末荒废建安中又置新兴郡晋又为雁门郡晋末又废高齐于此置招远县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隶朔州大业元年改为鄯阳县 白登山在纥真山北十里 武周山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纥真山冀州图云在城东北三十里登之望桑干代郡数百里内宛然夏恒积雪故彼人语曰纥真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又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 元姬山后魏书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讴歌死葬此山魏王思之乐府为之曲其曲存焉 紫塞河源出州界马邑地一名金河南流合桑干河在县东十里 白楼郡国志云即后魏纳姚女为后悲思故国造此楼登望饰以铅粉故名之 马邑城即今州城是也搜神记云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忽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走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阴馆城今名下馆城地理志云阴馆县属雁门郡 太平城后魏穆帝所理此城冀州图云太平城城上埤垣却敌在内郭城东西南北各十里内有统万所送大釜二口在内各受二百石 新城一名平城即猗卢所都 安边县城唐开元十七年置县在横野军城内其后理不定 故武郡城冀州图云梁郡城在鄯阳北二十里即尔朱荣所居 秀容川按川东北接恒州南接四州西限大河北接朔州东西六百里南北四百馀里 杨泉冀州图云后魏太和中文明皇太后来幸遂钓得鲤鱼一双皆长三尺以黄金为锁穿腮放于池内后皆长五尺其一浮天为五色虹而去后一在池至孝昌元年行台兀渊北伐顿此决池取鱼鳞甲非常而渊忍而杀之得金二斤八两渊来年为葛荣所杀 句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河水在县西南三百里马邑县东三十里三乡本汉县属雁门自后魏末陷入蕃中唐贞观已来为大同军其地入鄯阳县理至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以戍边复于军内置马邑县徴旧名也此邑自置无税有户建中年河阳节度使马燧权移州于马邑县 桑干河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北山下 废单于都䕶府在州西北三百五十七里本秦汉时云中郡城也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䕶府麟徳元年改为单于大都䕶府振武军在城内管金河县一与府同置今并废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一
孟州
孟州河阳郡今理河阳县禹贡为冀豫二州之域即武王伐纣师会孟津在周为畿内苏忿生之邑后为晋邑故左传云文公大败楚师襄王自往劳之故曰天王狩于河阳是也后属魏魏哀王改为河雍至汉又为河阳县魏晋同之属河南郡后入后汉刘聦后秦姚弘亦如之后魏荘帝时梁陈废之来代克洛阳渡河守北中府城即今河阳城也按城本太和中筑之至北齐得其地天保七年省邑其赋舆入温轵二县以城即为军戍故北齐书云神武使潘乐镇北城又使高永乐守南城以备西魏其中潬城即东魏所筑仍置河阳关以是之后将帅有河阳三城使隋开皇十六年又置河阳县以属怀州唐武徳初改为大基县四年平王充隶盟州八年省之咸亨五年复置大基县于今理后以讳复为河阳县开元初先以温河阳氾水济源河清五县为东畿邑属河南府其税权隶三城使至德中李光弼御史思明之冦也光弼移留守河南尹令留司官坊市居人悉出避冦空其都城乃出麾下士马数万东守河阳三城贼初谓光弼自洛而西及闻保河阳出其意外久之不敢犯宫阙光弼训练招集威声大振贼虽入城惮光弼威兵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内陜州得修戎备关内无虞皆光弼保河阳之力会昌三年中书门下奏河阳五县自艰难以来割属河阳三城使其赋租色役尽归河阳河南尹但礼管名额而已使归一统便为定制既是雄镇足壮三城其河南望升为孟州寻有敕割河阳隶孟州河清还河南府时河阳县节度使以怀州为理所会昌四年又割泽州隶河阳节度使仍移理所于孟州皇朝为河阳军节度使
元领县五
河阳 温 氾水 河阴 泽源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四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十里西南至长安九百一十里 东至滑州四百四十里西至绛州五百六十里 南至汝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怀州七十里 东至郑州二百里 东北至衡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泽州二百里
户
旧户载河南府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五客七千五百五十七
风俗
河南覃怀之地于周为畿内今所管县本属河内故风俗与周地略同汉书云子男之国虢为大虢国即今汜水县也恃势与险崇侈贪冒
人物无
土产
古贡黄鱼鲊 今贡梁米 石榴
河阳县依旧三鄊本周苏忿生之邑城西临黄河即古盟津之地秦为河雍县汉为河阳县以在河之北为名属河内郡今县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即汉理冀州图云河阳在河内郡南六十四里有宫有阙魏晋如之潘岳曽为令高齐省入温轵二县隋开皇十六年分温轵二县重置属怀州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后割属河南府今属孟州 岭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冈岭横亘故以为名 孟津夏禹将兴神龟负图出洛并武王观兵皆此津也苏忿生十二邑有盟津今平阴县北津是也或谓之富平津或谓之小平津或谓之陶渚即其名也今在县南即魏尚书仆射杜畿试船沉没之所寻立为河阳关是也 南浮桥在县南一里即太始十年杜征南造晋武劳预曰非卿不能造此桥预对曰非陛下圣明臣不能施其功即此桥也 北中府城即郡城也洛阳记云太和二十年造北中府又有南城与县接乃东魏元象二年所筑高齐于其中置行台周武帝平齐又改为河阳镇隋炀帝又改置河阳宫后入唐宫废 古城在县三十里即天王所狩之地 坂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左传隐十年王以易郑馀邑即此地 践土城冀州图云在县东七里洛阳西北四十二里盟于践土 向城即春秋十二邑之一在今县西北三十五里古向国春秋谓向姜不安莒而归 阎坎左传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坎以为阎田今解县是也 遮马堤在今县西南十三里即后魏尔朱荣率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处温县东北五十里旧七鄊今五鄊本周畿内司冦苏公之邑春秋僖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劳晋文公而赐之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属怀州大业十三年自故温城移于今所唐武德四年隋温县令周仲隐以县归乃以县置平州以仲隐刺之因改邑城为李其年废州复为温县以属孟州后以建都河洛因以隶焉自天宝之后租赋输河阳会昌中于河阳置孟州以县隶焉马场原俗谓原为坎盖后魏迁都洛于此原牧马故
有原场之名 泲水在故城西东南流注于河按述征记云泲水经河内温县注于河又九州记云济水一名㶏水出济源山 李城今县城是也本李侯国史记秦围邯郸传舍吏李同说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佺广曰河南平皋城有李城 虢公台俗名贺酒台皇览云河内温城南有虢公台相传云晋宣帝故邑集温父老登此台宴饮父老捧觞庆贺因谓之贺酒台 古温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司冦苏忿生邑汉为县东魏静帝天平中移县于古城东北七十里大业十三年又移县于今理
汜水县东北九十里旧三鄊今四鄊古东虢国春秋之制邑汉为成皋县属河阳郡左氏传制岩邑也虢为郑所灭穆天子传云天子猎于郑国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畜之东虢号曰虎牢今邑界有虎牢城存焉战国属韩秦属三川楚汉相拒于荥阳城皋即此地后为县北临黄河后汉为成皋关洛置司州后魏明帝置北豫州太和十九年罢州置中郎将府静帝时天平元年罢府又置北豫州并成皋郡同理于此高齐天保七年省北豫州周宣帝宣政元年置荥州开元元年改为郑州三年置成皋郡十六年分郑州置管十八年改为汜水县唐武昌四年分置成皋县贞观六年省入氾县以属郑州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神龙元年改为汜水县垂拱四年改广武县会昌中属孟州 黄河自巩县界流入汜水出县东四十二里 三山山有峯故以为号 鹊山在县北窦建德阵败于此 方山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山海经云浮戏之山汜水出焉注水经云浮戏山俗谓之方山经武牢城东汉破曹咎于此 旋坂在县西南十里东京赋云东门于旋又东征赋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 汜水有二焉并在郑地春秋天王出居于汜是南汜在许州襄城县界非此也今在成皋城东按京邦要记云坂渚牛口俱在汜水县东北郡国县道记云汜水出县南方山经县东始合于河 厄井在县东北七十里风俗通谓汉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入蒲井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因名厄井又九州要记云丁公抱石欲填之是此井郡国志云尧井在县东十五里即厄井也未明孰是坂城城东北三十里有津亦谓坂渚 虎牢城即共
叔段之邑也 成皋故关在县东南二里南门名成皋北门名王门洛阳记云洛阳在四关之内左成皋关隋大业九年移成皋关于虎牢城西边黄河当汜水之上按故关在县东今在县西 □门关在县西南十里即八关之一也 牛口在县北坂渚迤逦相切唐初窦建德率众十万自坂渚列阵南属鹊山以临汜水太宗帅轻骑击之大溃建德窜于牛口渚将军白士让生获之先是童谣云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果败此 等慈寺在县东七里唐师既破建德有诏于战所起寺立功碑焉河侯神在县东北四十里隋开皇七年通渠之日于
大河分流之处立此祠今商贾祷祝不绝焉
河阴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旧三鄊今二鄊其地即汜水荥泽武陟三县之地也开元二十三年侍中裴耀卿奏以地当汴河口便于漕运宜析上三县之置县以顿之因在河之南故于输场东渠口北二百五十步立河阴焉即今理所 三皇山亦曰敖鄗山山上有三城即是楚汉相持于此 汴渠在县南三百五十步首受黄河一名通济渠一名莨菪渠汉书谓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水经云河水又连过荥阳北莨菪渠出焉郦元注云大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又后汉书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治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喜之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秘物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昊修筑筑堤起自荣阳东至千乘海口十馀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截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河縁积石为堰通淮亦名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増修石门以遏渠口又坤元录云自宋武北征后复加堙塞隋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为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游江淮于此泛龙舟至江都其交广荆扬益越等州运漕即此渠也 梁王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本汉平帝时汴河决坏至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梁堤其后通塞各计朝代隋开皇七年使梁睿増修古堰遏河入汴故谓之梁公堰济源县西北四十里依旧四鄊即周内地亦苏忿生之邑古今城尚存在县西北二里左传云襄王赐晋文公济西之田后属魏汉为轵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分轵地立济源县属郑州以济水发源于此为名隋末省轵入济源唐武德二年王世充将丁伯得以邑归顺遂于此置西济州以济源溴县蒸川召原四邑以隶焉仍以伯得为刺史四年省县入怀州显庆二年建都河洛以隶之会昌中复隶孟州 太行山相传谓皇母山也或名女娲山其上有祠祈福而岁祷焉其山起于邑界陵山尔雅曰大阜为陵俗以孤绝似陵因谓之陵山孔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自然成著非人功为就 沁水在县西北八里兼有故沁水城是也 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深不测西源周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源出王屋山山海经云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璞注云㶌沇水之流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孔安国注云济水入河并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按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颜师古云导沇水而为济截河又为荥泽陶丘在今曹州定陶西南过菏泽又与汶水会北折而东入海也按沇水出今王屋县山东流至济源县而名济水荥泽在今郑州荥泽县定陶今曹州济阴县是也菏泽在今兖州鱼台县汶水在今兖州莱芜县然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河南过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盖因旧名非本济水也而水经是和帝以后所撰乃言济水南过荥泽至于乘氏等县一依禹贡旧导斯不详之甚也郦元又从而注之其所纂序尤为纰缪矣又九州记云济源县有漫流水玉浆涧木沟皆会于济皮城在城东三十八里即春秋时阳樊邑 忿生邑
有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 轵县故城史记云秦昭王伐魏收轵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十三里即汉文帝封舅薄昭为轵侯是此高齐拒周使斛律光筑关于此以屯戍卒按郡国县道记云后魏自此城移县于今县东南三十八里皮城置大业二年省之 济源故城在古县西北九里即史记谓晋文公伐原 陵山在城之西北是也 灵井东魏以镇西将军平览为怀州乃于轵关筑城以防西魏新城少水有一土井随级即渇览乃具衣冠俯井而祝俄而井泉涌出合城不阙此井今在故城中 沁台在县东北三十里与古城相去五里故轵关在今县西十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二
怀州
怀州河西郡今理河内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张宿九度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太行山在焉殷时为畿内周时为三监𨚍鄘卫地亦为衡䢴雍三国及管蔡废黜封康叔以为怀侯于此地即为卫卫迁河南晋文公始霸启南阳又为晋地故左传云襄王赐晋文公阳樊温原攅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杜预注云在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也又云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冦其田有𬯎怀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史记云秦襄王伐魏取轵又竹书记年云秦师伐郑至于怀殷始皇并天下以今州地属三川河东二郡又按史记始皇六年㧞卫其君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之胡亥废卫君角为庶人以其地属三川河南二郡之境为河南郡之东境史记云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汉高初仍为殷国至二年即降以其地为河内郡治怀旧壌即覃怀故地汉书地里志云魏地东尽河内领怀等十八县属司隶后汉世南定河内难其守邓禹举冦恂世祖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恂遂伐淇园之竹治矢百馀万养马二千匹収租四万斛以给军士由是东汉之业济焉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治古野王城是也隋开皇三年郡废而州存十三年改野王县为河内县大业二年废复为河内郡唐武德二年陷于王世充其年于济源西南柏崖城置怀州领大基河阳集城长泉四县其年于济源立西济州武德县立北义州修武县东北故浊鹿城立陟州怀州置总管府管怀西济北义陟四州三年怀州又置太行忠义紫陵穀旦温五县四年移怀州于今野王城其年又于温县置平州以温县属之又省穀旦太行忠义紫陵四县后省平州仍于隋河阳宫置盟州领河阳集城温三县又省西济北义陟三州又于获嘉县置殷州其怀州总管管怀殷盟三州怀州领河内武德轵济源五县八年废盟州省集城入河阳以河阳温二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以废殷州修武获嘉武陟废郡州之王屋四县来属仍省怀轵二县显庆二年割河阳温济源王屋四县属洛州天宝元年改为河内郡乾元元年复为怀州
元领县五
河内 武德 修武 武陟 获嘉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七里 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八百七十九里 东至衡州二百六十里 南渡河至郑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河南府济源县七十三里 北至泽州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郑州一百五十六里 西南至河南府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河南府界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卫州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一百七十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风俗
河内覃怀之地于周为畿内今所管县本属河南故风俗与周地略同汉书云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国即今汜水县也
姓氏
河内郡八姓 梁 何 车 常 荀 淳于司马
人物
四皓河内轵人 张宇字子文河内轵人代王商为丞相 丁兰郭巨皆河内人 张奉河内修武人有行子表字公仪遭奉䘮后每弹琴恻怆不能成声司马卬温人九岁人道其父字卬曰慢人者不敬其亲也 常林年七岁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何不拜答曰临子字父何拜之有 向雄河内人为郡主簿太守王经被刑雄哭之尽哀后又葬之 锺会山涛河南怀人为吏部尚书 乐崧河内人天性忠朴为尚书郎 向秀河内怀人 唐李商隐怀河内人 司马承祯河内温人隐天台玄宗累徴至京授道录 穆寕怀州河内人有家法 张镐怀州人起家二年拜相
土产
丝 绢 绵 迤入贡 朱胶
河内县旧二十一鄊今六鄊春秋时野王邑左传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杜预云河内野王县也七国时属韩汉为野王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三年改野王为河内县因晋徙河内郡于此为名唐武德四年自柏崖城徙郡于此 太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云二山连迎接碣石左氏传齐侯伐晋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穆天子传曰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南征朔行迳绳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高诱注曰今野王太行山也今上有孔子庙石室太行陉在县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
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岩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在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 沁水在县北四里北自济源界流入丹水去县七里东北自泽州沁城县界流入分沟灌
溉百姓资其利焉 济水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大台水后汉光武遣王梁击赤眉贼处 新城垒在县东北九里唐武德三年刘德威于此置营 古轵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今轵城太行之南道出其中 紫陵涧唐武德三年置紫陵县县近涧因以为名 古野王城冀州图云野王城即今怀州理也史记云卫元君为秦所夺自汉阳徙此 稽康锻灶康即晋之七贤今有竹林尚存并锻灶之所宛在 孔子庙夫子欲北之赵赵鞅杀大夫窦鸣犊夫子至此闻之伤悼遂不过河今有夫子庙
武德县东北四十七里旧二十鄊今五鄊本司冦苏忿生之州邑汉属河内郡东魏于此置武德郡隋文帝十六年改为邢丘县大业二年改邢丘为安昌县唐武德二年改安昌为武德县 太行山在县北五十里 沁水在县北二里东流 平皋陂在县南二十三里菱莲蒲苇百姓资其利周回二十五里陂南即黄河 安昌故城在县东南十里汉成帝封丞相张禹为安昌侯即此地 南北斗城冀州图云南斗城在今县北三十里北斗城在县北五十一里又郡国县道记云武德有故雍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疑此是也 平皋城在今县西左传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注云邢丘今河内平皋是也汉置平皋县又高祖封刘它为平皋侯 故大斛关在县西一百六里
修武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十五鄊今五鄊本殷之𡩋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功于𡩋故曰修武左传曰晋阳处父聘于卫过𡩋注云汲郡修武县是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东魏置西修武县寻省高齐天保七年自今获嘉县移修武县于西修武故城隋大业十年又移于永桥即今武陟县其城又空移于今县东北二十三里浊鹿故城置即魏帝受禅所也唐武德二年于浊鹿城置陟州领修武县四年州废属殷州六年又移修武于废西修武故城即今理也贞观元年省殷州属怀州太行山在县北三十二里 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
在县西北三十七里以岩下可容百家因名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人云稽康所居图经云山岩有刘伶醒酒台孙登长啸台阮氏竹林稽康淬剑池并在寺之左右山阳城北有秋山即稽康园宅也 五里泉水经五
里泉在修武鄊 浊鹿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魏志文帝受禅封献帝为山阳公居河内山阳之浊鹿城即此城周回十五里尚在 禅陵在县北三十五里献帝陵也以禅魏故名焉 武陵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东魏备置大宁郡后周废 大宁城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旧名西郈阁城 习凿齿墓在县西南太平郡
武陟县东南一百里旧十六鄊今四鄊本汉怀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修武县置武陟县理故城今县东二十里武德故城是也属殷州唐贞观初省殷州属怀州沁水在县东一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楚汉之际司马卬为殷王理此 故怀县城春秋传云赤狄伐晋围怀即此在县十一里两汉河内郡并理之晋移郡理于野王
获嘉县南北一百六十里旧二十鄊今七鄊春秋即𡩋邑地汉获嘉按汉书曰武帝将幸猴氏至汲郡之新中鄊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立为获嘉县属河内郡此前获嘉县理在今卫州新鄊县西南十里获嘉故城是也西晋曽立为殷州高齐又移获嘉县于卫州之共城县隋开皇四年自共城移于今理十六年又立殷州唐初州废复为县还河内 黄河在县南四十里 清水郦元注水经云黒水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流屈瀑布垂岩悬河注𡐍二十馀丈又冀州图云清水出共城西北界白鹿山东南流入汲郡 吴泽陂在县西北十五里 七贤祠在县西北四十二里阮籍等游处水经云七贤祠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即此祠处也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此山
因名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时即为观扈之国星分毕𭥦春秋为晋地战国魏卫二国之境秦灭置东郡城赵置邯郸郡汉高祖使韩信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并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城县北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自汉至魏晋郡皆在邺前燕慕容𬀩都邺于今州理之贵鄊郡寻省周静帝大定二年又于贵鄊郡之东界置魏州隋大业三年罢兵为武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州又分置漳阴县领贵鄊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冦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冦氏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领贵鄊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六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仍省漳阴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殷王为都督督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元年置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元宝元年改为魏郡乾元元年复为魏州天祐三年割贝州之夏津临清永济宋城经城相州内黄成安洹水博州清平来属从魏府之所请后唐同光元年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晋天福初改为广晋府汉乾祐元年改为大名府周显德元年依旧为天雄军节度其名府额仍列在京兆之下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 今十七
大名 元城 南乐 魏县 馆陶 冦氏 莘县朝城 夏津 临清 永济 宗城 经城 已
上五县贝州割到 内黄 成安 洹水 已上三县相州割到 清平博州割到
二县割出
顿丘 临黄并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一十里 东至博州武水县一百三十七里 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相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相州一百一十里 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洺州平恩县界九十四里 东南渡河至
郓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里户
唐开元户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七十五皇朝户主五万五千九百八十七客二万九百八十五
风俗
毛诗云魏地陕隘其人机巧史记云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汉书云邯郸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
姓氏
魏郡五姓 申 暴 柏 鸭 苌
人物
盖宽饶魏郡人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皆惧 栾巴内黄人 唐谷那律魏州昌乐人 刘祥道魏州观城人相高祖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为相高宗欲令天后预知国政义琰固争不可 郭元振魏州馆陶人为相封代国公 路岩冦氏人在相位八年土产
绢 丝 棉 纯 䌷贡
汉书云冀州其利松柏
大名县旧三十鄊今六鄊本汉元城县地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分置贵鄊县因前燕慕容𬀩之贵鄊以名之属昌乐郡按水经注云沙丘堰有贵鄊谓此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唐武德初割属魏州后唐改为广晋县干祜为大名 惬山在县西九里古堰也今名惬山汉成帝时河决金堤使者王延世于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惬山大河故渎在县东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经云故渎
又东北经元城西北至沙丘昔禹治洪水播为九河自此始也 屯氏河俗名毛河注水经云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房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 西渠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夹水制楼百馀间以贮江淮之货故有西渠之名 州城前燕慕容𬀩所置也周宣于此置州理焉
元城县旧三十鄊今六鄊本汉旧县属魏郡应邵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国因氏焉又魏书吴质为元城令文帝枉节骑即谓此邑高齐省元城县入贵鄊圣历二年重置开元十年移于州东北三百步后唐改为兴唐县晋复为元城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亦名女姓丘春秋经云沙麓崩注云晋地也汉书曰王翁孺既徙魏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后六百四十五年当有圣母兴其齐田氏乎今翁儒徙居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麓地也后八十年有贵女兴天下云其后平帝幼小元后果临朝称制也 五鹿墟在县东左传谓晋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其处也 马陵在县东南十里魏攻韩韩急告于齐齐使田无忌将而孙膑为师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厐涓大喜曰我固知齐卒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乃倍行逐之孙膑度其暮至马陵乃斫大树白书曰厐涓死于此下于是令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见火举而俱发厐涓夜见砍木下白书乃钻火烛之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刎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汉书王翁孺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后之祖也 束晳墓在县南二十五里
南乐县南十五里旧三十鄊今七鄊本汉旧县属东郡后魏孝文于旧汉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今改名南乐 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平邑竹书记年云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按县图云在县城东界
魏县西四十里旧十六鄊今四鄊本汉旧县属魏郡后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县高齐省魏县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县置魏县依旧属魏州 漳河旧漳河在今县西北十里即史起所决以灌邺旁者新漳河在今县西北二十一里 白沟水北接馆陶界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渎故此渎有阿难之称矣又唐史开元二十年魏州刺史卢𬀩开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都注桥夹州置楼百馀间以贮江淮之货是此渠 盖宽饶台在县东南八里 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祠馆陶县北五十里旧十五鄊今五鄊本春秋时晋冦氏邑也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汉时属魏郡文帝改属阳平郡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以近河为称隋大业二年废毛州以馆陶县属魏州 金堤汉武时决馆陶及东郡金堤谓此地也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东去县四里 屯氏河俗名毛河在县西二里 白沟水炀帝号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冦氏县东北六十里旧十五鄊今四鄊本汉馆陶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冦氏县因古冦氏邑为名属毛州炀帝大业二年废毛州冦氏县属魏州 黄河郡国志云俗名黄垒 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莘县东七十五里旧二十一鄊今五鄊本卫地汉为阳平县属东郡周武帝建德七年于此置武阳郡在武水之阳因以为名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年于县置莘州十八年改乐平县为莘亭大业二年废莘州县属魏州其年改清邑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唐武德初又置莘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伋夀争相死即此地 冰井注水经云武阳大城西门有冰井门门内有古冰井犹在 莘亭在县北即左传云使盗待诸莘是也 武阳台水经注云武阳城有一石台在天城门外号曰武阳台 武阳故城在今县之南即后周置郡于此 二子祠顾野王舆地志云阳平之莘有卫宣二子争死处今有祠存 顿城郡国志云顿城在武阳东南十里臧洪为东郡守理此城
朝城县东南八十里旧十八鄊今四鄊本汉东武阳郡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后为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六年隶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为魏州唐贞观十七年县废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圣开皇十年改为朝城 武河在县东十步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南一步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夏津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三鄊今三鄊本汉灵县地汉初为鄃县按汉书高后封吕佗为俞侯田蚡奉邑亦在鄃即此地地理志鄃县属清河郡故城在今德州西南五十里是汉鄃县所理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于此立鄃县唐天宝元年改为夏津县今属魏州 润河枯渎在县东三十六里 屯氏河在县北
临清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鄊今六鄊本汉清渊县地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于此置临清县属魏州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临清县属毛州十八年州废县属贝州唐大历七年于县西南张桥店置永济县同时以沧州景城县隶瀛州贞元以后复自瀛州隶贝州贝丘在今县东南十五里有汉贝丘县故城存城中有贝丘高五丈周回五十步兼有后汉贝丘长博陵刘伯言北海苑盖兴二碑并文磨灭后魏初移县于故城东北十里今县东又有贝丘城即后魏所治 屯氏河在县西十五里
永济县北九十里元四鄊本汉贝丘县地隋以后为临清县地唐大历七年田承嗣请于张桥店置此县以邑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今属魏州 永济渠在县西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流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郡渤海入海此渠盖屯氏故渎隋氏修立因永济
宗城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旧十五鄊今五鄊本汉章帝分钜鹿地立广宗县属钜鹿郡后魏于县里置广宗县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仁夀元年改广宗为宗城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宗州领宗城县九年废宗州以县属贝州今属魏州 枯樟河在县东二十七里 袁公桥在今县东即后汉袁绍破公孙瓉于此桥故谓袁公桥焉 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七里
经城县西北二百三十里旧二十鄊今四鄊本后汉之经县地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后魏初省并南宫县太和十年又于今理置经县续于县理置广宗郡高齐天保七年省郡及县仍移武强县于此后周武建德七年复于此置广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六年移武强县于武强城南置复于此置经城县属贝州今属魏州 张甲枯河在县东十里
清平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十鄊今四鄊本汉清阳县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县界移贝丘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丘为清平县属博州大业二年省博州属贝州隋乱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属博州今属魏州 王莽河在县南十八里
内黄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十八鄊今四鄊本汉旧县属魏郡以河北为内河南为外以陈留为外黄此为内黄后魏省隋开皇六年于故城东南十九里重置内黄属相州唐武德二年于黎阳县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还相州今属魏州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博望冈在县东南十三里接汲县界 汤水水经曰汤
水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倪渠前汉倪宽迁内黄令吏民大信服开六辅渠以大灌溉民极获利因曰倪公渠 牵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左传云会齐侯于牵即此 繁阳故城史记云赵将廉颇伐魏取繁阳是此地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二十六里城因在繁水之阳以为名 辟阳城汉审食其封此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筑此城 永济渠北去县二百步
成安县西一百里旧三鄊今三鄊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春秋时干侯邑也土地斥莽故曰斥丘后其地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郡后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今属魏州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干侯邑汉以为斥丘左传曰公子如晋次于干侯蚩尤冡在邑界
洹水县西南九十三里旧十鄊今三鄊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孝文帝复为长乐县高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水为名属魏郡开皇三年割属相州今属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白沟今名永济渠水经白沟与洹水同
博州
博州平郡今理聊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平原郡聊城县东北有故摄城即故聊摄城也左氏传引晏子云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战国时亦为魏齐赵国交境之地也秦兼天下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东郡也在汉为东郡之聊城县也晋以聊城属平原郡宋分其地置魏郡后魏明元帝于此置平原镇孝文帝罢镇置平原郡葛荣之据冀州也又于今理置冀州寻废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于今理置博州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自江都举兵至此窦建德攻陷其城杀化及复自据之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置博州领聊城武水堂邑茌平仍置莘亭灵清博平高唐凡九县五年省莘亭灵清二县贞观元年省茌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博平郡乾元年复为博州
元领县六 今四
聊城 堂邑 高唐 博平
一县割出
清平入魏府
一县废
武水并入聊城县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九里 南北二百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东渡河至济州二百九十里 南至旧济州七十里 正西微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旧济州五十四里 南至魏州冦氏县八十六里 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皇朝户主一万六千二百七客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一
风俗 同魏州
人物
贾宗字孟坚东都聊城人 华歆字子鱼官至太尉华恒字敬则高唐人 唐吕才博州清平人善阴
阳书又明音乐为太子司更大夫 马周茌平人为中书令 梁载言聊城人仕历凤阁舎人撰十道志土产
绵 绢 平绸
聊城县旧三十鄊今三鄊本春秋时聊摄地鲁仲连射箭喻燕将之所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高齐改隶济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改属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郭水水经云郭水出聊城东北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 微子城纣之庶兄封邑于此故有城存 重丘在县东南即左传曰诸侯同盟于重丘杜预注云重丘齐地盖谓此也 茌平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因山著名石勒之贱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博固城隋图经曰或谓之布鼓城即石勒时筑在大河之曲 四口故关在水东八十里一名四渎郦元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流为四渎津盖其处隋初于此置四口关 郭城隋图经云郭城即亡国郭氏之墟 聂政冡烈士刺韩相者 华歆冡仕魏为司空郡人也 废武水县在州西南六十里旧八鄊后一鄊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年分清邑县置武水县取邑界水为名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也在武水之南隋大业二年废莘州改为魏州唐贞观元年改隶博州周广顺二年河决冲没显德二年割属聊城县 黄河在武水县南二十里 石柱后魏孝文帝所立为邺东之表水经云武水东流从石柱北是也堂邑县东六十里旧十五鄊今三鄊本汉清县拨于二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堂邑县属毛州因县西北有汉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三年改属魏州唐武德四年又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改属博州晋改属为河清县复旧 废毛故城汉为县废城在县西南王莽河北去县十里 乐平故城本汉清县也在县东南三十里后赵录曰东海王使征东将军茍晞撃汲桑石勒与晞相持战于平原阳平间为晞所败桑奔马牧勒奔乐平 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高帝五年陈婴为堂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
高唐县东一百十里旧十五鄊今二鄊本齐邑春秋夙沙卫奔高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赵人不敢东冀于河至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后魏属济州高齐又属平原隋开皇十六年改隶博州唐长夀二年改为重丘县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齐城县汉初复旧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大河故渎在县一十七里 鸣犊河今名鸣犊沟汉书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也 故灵城汉为县在今县西二十里高齐天保七年省按今博平县曽为河所坏权寄理此城 大河故渎在其南 爵堤十三州志高唐县有爵堤以捍河水
博平县东北七十五里旧九鄊今二鄊本齐之博陵邑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至博陵徐广注云东郡之博平也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改隶毛州十六年改属博州 王莾河在县北十八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邺郡今理安阳县禹贡冀州之域尚书曰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时属晋左传曰齐侯伐晋取朝歌入孟门登太行赵胜率东阳之师以追之即此也又为晋东阳之地郡城即齐桓所筑战国时属魏故史记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也后属赵秦并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高祖置魏郡理邺后汉冀州之理韩馥为冀州之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后魏于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王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按后魏书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迁都经邺郡登铜雀台御史崔光等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孝文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久长之地石虎倾于前慕容没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遂止东魏静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齐武帝又都焉改魏尹为清郡都尹周平齐后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移相州于安阳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废而州立炀帝初州废后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总管府相州领安阳邺林虑灵泉相临漳洹水尧城八县二年割林虑置岩州四年废总管府仍省灵泉县五年废岩州以林虑来属仍省鄊县六年割卫州之荡源来属其年置都督府管慈洺黎卫邢六州九年废都督府贞观元年改荡源为汤阴以废慈州之滏阳成安二县来属十年复置都督府管相魏黎卫洺邢贝七州十六年罢都督府十七年以废黎州之内黄临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梁贞明元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平乃割相州建节为昭德军寻军乱以地归于后唐荘宗入魏遂却为属郡依旧隶魏州晋天福三年复兴为彰德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一 今六
安阳 邺县 汤阴 临漳 林虑 永定
五县割出
滏阳入磁州 内黄 成安 洹水 已上三县入魏州 临河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卫州一百十二里 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澶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卫州一百五十六里 西北至辽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洺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七万八千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万一百二十六
风俗
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以实郡郭由是人情险陂至好为诉讼
姓氏
内黄郡 扈 路 骆
人物
前汉盖宽饶 牛牢立志不与光武交 后汉杜乔审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节 申绍字景祚魏郡人为复焦冠冕之宗弟𦙍与兄声望俱重 唐傅弈邺人晓天文历数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请去佛 杜正伦洹水人隋时与兄正玄俱以秀才擢第相高宗至中书令 源乾曜临漳人为相
土产
胡粉贡 凤翮席贡 花口胡芦 纱贡
安阳县旧二十七鄊今三鄊地即纣之都战国䇿云纣将甲百万左饮于淇洹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按邑地在淇洹二水之间本殷之故墟即此地七国时为魏宁新中邑史记曰秦昭襄王㧞魏宁新中更名安阳汉初废以其地属荡阴晋于今理西南置安阳县属魏郡后魏并入荡阴隋开皇十年重置安阳县属相州 韩陵山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刘公干诗云朝发白马暮宿韩陵东魏丞相高钦破尔朱兆兄弟于此山下仍立碑即温子昇之词陈尚书徐陵尝北使邺读韩陵碑爱其才丽手自录之归陈士人问陵北朝人物何如曰惟韩陵片石耳 铜雀台魏武帝所造遗令令施穗帐朝晡宫人歌吹望吾西陵谢玄晖诗云穗帐飘井干樽酒乐平生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云云 魏徴宅钜鹿人有宅存后为唐睿宗潜龙之地景龙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龙飞于此宅 南台后魏书云东魏迁邺高丞相以南台为定国寺作博浮图极高其铭即温子昇文 邺宫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大破邺宫烧之火旬有五日方灭石虎建武元年自襄国徙都之至邺道里相去二百里每一舍辄立一宫宫有一夫人侍婢数十季龙所起内外台观行宫凡四十四所 曹洪宅隋图经云曹洪宫南有景穆寺西有石窦桥 西河按隋图经云卜子夏田子方叚干木所游之地以魏赵多儒学齐鲁及邹皆谓此为西河非龙门之西河也 愁思冈隋文帝改曰崇义冈 洹水水经云西南自林虑县界流入东京殷墟北 魏郡城即汉以来为郡之所故城在今县东北 鲧堤尧城禹之父所筑以捍孟门今谓之两城是也 凉马台邺城记云安阳凉马台即石季龙所造凉马名之 高亭搜神记云相州高阳县南有亭宿者辄死后有书生宿夜半有人著黑衣来呼亭主此有宿客耶曰然喑嗟而去又有一人衣赤衣来问如前移时无复来生乃呼亭主问之向黑衣者谁曰北舎猪母赤帻者谁曰西舎老雄鸡汝谁曰我老蝎也明旦掘之得蝎大如琵琶毒长四尺并及猪鸡亭遂安静邺县北四十里旧十五鄊今四鄊本魏国之邺邑汉为县属魏郡后汉桓灵之间翼州刺史尝寄理于此晋书曰建兴二年避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又云石勒诸将佐议欲都邺将攻三台张宝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历来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移相州于安阳此复为邺县故邺城在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也自汉至高齐魏郡并理邺县今按魏武帝受封于此至文帝受禅呼为北都 黄戋谷九州要记云谷中有冡俗谓佛母冡今牛马不敢近 浊漳水在县东界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紫陌河此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 黄衣水隋图经云黄衣水经野马冈东南流注万金渠入鸬鹚陂即此水 紫陌桥地理志云漳水出上党邺口赵武帝于漳水造浮桥接紫陌故号曰紫陌桥桥之下有天井堰二十里内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相灌注即魏都赋云墱流十二同源异口 西门桥按邺城故事云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以溉民田因是户口丰饶今渠一名安泽陂高齐天保五年仆射魏收为碑存焉 西门豹祠隋图经云豹祠在县东南七里北临太平渠 佛图澄冡澄死葬于此经冉闵开视了无骸骨又邺中记云澄死后有人于陇上见之石虎令开视惟有一石虎曰石者朕也葬吾而去吾其死矣果然 凤阳门邺城门也按记云魏太祖都之城内诸街有赤关南面西头曰凤阳门上有凤二枚其一飞入漳水其一仍以锁绊其足邺人旧歌曰凤阳门内天一半上有金凤相飞唤欲去不去著锁绊 梁期城汉梁期县故城尚存 玄武苑又为新河水所经亦魏武帝新筑有钓台曲池焉长明沟水经云魏武引漳水入铜雀台下伏流入城谓之长明沟三台铜雀中台也金虎冰井南台北台也石虎于上藏冰三伏之月以赐大臣邺中记魏武于铜雀园西立三台魏都赋云三台列峙而峥嵘 石虎故城虎于正殿冬月施流苏斗帐用大小明光博山文锦系以房子绵施屈膝屏风烧集和名香又于魏武故台立大武殿窗户宛转画作云气拟秦之阿房鲁之灵光流苏染鸟羽为之以五色线编蒲心荐席又拣宫人皆才艺者为女尚书入座侍中纳言皆豹珰直侍又作戏马书令人立于马上屈一脚立书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倪作猕猴形走马或在头尾卧侧纵横名为猿骑又作金龙吐酒于殿前金𨱔可容五十斛供金禽又金华殿后作皇后滏室九龙衔水之象又种双长生树根生于室下枝叶交于栋上是先种树后立屋安玉盘容十斛于二树之间又皇后出从女骑千人为卤簿脚著五文织成靴手握雌黄婉转弓又作云母五明金簿黄雉等扇又虎每猎著金线织成合欢袴天乐寺石虎因佛图澄造寺内有文石香炉即澄所执供奉者又有鸣鹤飞龙等丹台 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皇后三陵华林苑石季龙发三万人筑苑垣周旋数十里天暴雪三尺冻死数千人太史奏非时雪降此变异乃诛尚书朱轨以塞灾高齐时名游豫园邺中记季龙于华林园植众果人间名悉有焉季龙作虾蟆车四博掘根去一丈深一丈合土载车中植之无不生 凌云城 光碧堂 金花洲 飞雪殿 御宿堂 五回路 䕷芜岛 杜若洲 贫人材 已上皆华林苑中
荡阴县南四十里旧十七鄊今三鄊古羑里之地在七国时魏之荡阴县地汉以为荡阴县属河内郡因荡水为名晋属魏郡后魏属齐隋开皇六年复于今县东十七里再置汤阴县十年废入安阳县唐武德四年分安阳置汤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复为汤阴从汉旧名 汤水在县治北源出县西半山去县三十五里 羑里一名牖城在县北九里即纣拘文王之所北临牖水夏曰夏台商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也浣衣里晋侍中嵇绍葬所按邺中记志帝师败汤阴千官皆走独绍端冕帝侧以身捍主遂至见害血溅御衣及事宁左右欲浣之帝曰此嵇侍中之血勿去也诏葬县南因名此地为浣衣里 羑里源出县西北山下水经云羑里经羑城过羑亦为牖里牖与羑同 防城隋图经云汤阴县有防城即纣囚文王于羑里筑此城以防之后因曰防城 长沙沟一名师宜沟在县南二十里
永定县东四十里旧十四鄊今三鄊本汉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高齐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八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县因尧所居此城为名唐末改为永定县朱梁开平中改为长平后唐同光初复为永定 洹水在县北四里 丹朱墓在县东一里尧之子也 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氏传晋荀盈如齐逆女卒於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羛与戏同
临漳县州北六十里旧十二鄊今二鄊本汉邺县地东魏静帝分邺县于邺中置临漳县周武帝平齐建德六年自邺城移临漳于今所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隶相州 东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东魏高澄于此积土为山引万金渠水为池作游赏之处因平齐湮池毁山 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与洹水县同利 袁绍墓在县西北十六里 平阳故城竹书记年梁惠成王败邯郸之师于平阳
林虑县西一百十里旧十三鄊今一鄊本汉隆虑县属河内郡应劭注曰以隆虑山在北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魏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太武帝省入邺县文帝复立又于此置林虑郡高齐郡废后周平齐复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置郡十六年于此置岩州大业二年废岩州又为县唐武德二年复置岩州五年废以县属相州按县城东魏天平元年筑又汉志注云隆虑有鐡官今县侧近山并多鐡𨥥可鼓铸 隆虑山一名林虑盖隋县改也在县西二十里山有三峯南第一峯名仙人楼高五十丈下有黄花谷北岩出瀑布水下注成池黄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千仭下有小山孤耸谓之玉女楼其南第二峯谓之玉女台高九百丈其山北第三峯名鲁般门注水经云仓石溪东北迳鲁般门其门立阙昻藏石壁霞举其北有偏桥即林虑之桥岭抱犊处也南接太行北连恒岳又有马鞍山栖霞谷又按颜修内传曰桥顺字重产有二子曰璋曰琮师事仙人卢子基于隆虑山栖霞谷教二子清虚之术服飞龙药一丸千年不饥故魏文帝诗曰西山有双童不饮亦不食谓此也 黄花水出县西北黄花谷北崖上高十七里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直㵼岩下状若鹤翘故谓之鹤翘洪盖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十里复出名曰桞渚是黄花水重源再发也东流注于洹水其谷号为黄花谷内有仙母冡颜修内传曰仙母即仙子王津母也墓前有大树有九株存又水经云黄花谷西北有洞穴谓之圣水窟 洹水出县西北俗谓安阳河即声伯劳涉之所源出林虑山东平地 王母祠隋图经云王津母有庙每春三月桃花盛发笼冠于庙宇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五
卫州
卫州汲郡今理今县禹贡冀州之域后为殷都在今州东北七十三里卫县界朝歌故城是今州理即殷牧之地周武王末殷分其畿内为三国𨚍纣子武庚尹之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人谓之三监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成王即伐管叔蔡叔以殷馀民封康叔为卫侯今东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之分其后十五叶懿公为狄所灭齐桓公更封于楚丘今滑州卫南县是也其河内殷墟更属于晋后又属齐战国时属魏秦属河东郡汉为汲县地属河内郡魏黄初中置朝歌属冀州晋武帝改朝歌为汲郡仍属冀州后魏帝移汲郡理枋头城按枋头城今在魏县界又于汲州置义州以处归附之人周武帝改魏州为义州大业三年改为汲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卫州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仍旧领卫清淇汤阴三县其年废义州以汲县来属六年以汤阴属相州贞观元年州移治于汲县又废殷州以共城新鄊博望三县来属六年废博望县十七年废清淇县其年又以废黎州之黎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汲郡乾元元年复为卫州
元领县四
汲县 新鄊 卫县 共城
州境
东西二百三十六里 南北一百四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百三十五里 西至西京三百九十
里 西至长安〈阙〉 东至〈阙〉
西至怀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阙〉
北至〈阙〉 东北至澶州二百
五十里 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二里 西北逾山至泽州陵川县二百四十里 正南渡河至郑州二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六百皇朝户主八千五百一十四客一千九百六十八
风俗
十三州志云朝歌纣都其俗歌谣男女淫纵犹有纣之馀风存焉
姓氏
黎阳郡四姓 蘧 桑 衙 柘
人物
卜商卫人 杜诗河内汲人为南阳太守方之召信臣号杜母也 向长字子平朝歌人隐居不仕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孙登汲郡共人 张弥字巨泰汲人聚众据武德城石勒攻得之弥曰当活健儿何以杀也勒㧞为牙门将
土产
丝布 绢
汲县旧十六鄊今三鄊本纣之都近郊十三里乃武王战于牧野即其地汉为县属河内郡魏立郡于此后魏于此置义州及五城郡五城县周改义州为卫州废五城郡其五城县属卫州隋开皇三年改五城县为汲县大业三年改属汲郡唐武德元年重置义州汲县属焉四年废义州县属卫州贞观六年卫州自卫县徙治所于汲县 苍山在县北十五里郦元注水经云山西苍谷有苍玉珉石故为名焉 博望冈在县东北五十里接内黄西界上有石坟云是张骞冡非也有二石柱俗云故原武典农高府君之神道呼为石柱冈 鐡丘春秋卫太子登鐡丘是也 清水在县北三里入河 黄河西自新鄊县界流入经县南去县七里谓之棘津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二十八年晋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宋元嘉中遣宣威将军垣䕶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也 老子祠后魏书云镇西将军廉侯事道于汲县置立堂宇镌石为老子像而祠之 太公庙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水经云汲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又有太公泉 凤台因凤所集为名 襄王陵魏襄王之陵也汉初有人于冡中盗金得竹简书十万馀言今号为汲县冡书是此陵所得 比干墓在县北十里馀有石题铭云殷大夫比干之墓魏太和中孝文皇帝南巡亲幸其坟吊焉刊石于墓 鄘城三监之鄘城今在县东北十三里 霖落泉在县界
新鄊县西四十八里旧十九鄊今四鄊本汉汲县获嘉二县之地汉书武帝将幸猴氏至汲县之新中鄊即此处也隋开皇六年于西县地古新乐城中置新鄊县属卫州取新中鄊以为名新乐城本晋太和五年燕慕容臧所筑唐武德四年属殷州贞观元年废殷州县还卫州清水去县北一里西自怀州获嘉县界流入与淇水
河东入白沟郦元注水经云里山县在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 大河西从绛郡界入怀州东又入当县界南入洛阳即龙门也 清淇西自魏郡朝歌县界入分为二派一在郡东一在郡西俱南流入河郦元注水经云淇水南与清水合而入白沟石会宿胥皆故渎之名古汲城在县东北四十八里 鄘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即鄘国也 故获嘉城冀州图云汉武元鼎六年上幸汲郡新中鄊至此闻得吕嘉首因以获嘉名县即此处在今县西南十里古城存高齐天保七年移获嘉于今共城西此城遂废 临清关在县东北四十八里自河内入汲郡大驿路 延津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东南过河入滑州大路 延津城左氏传郑伯弟叔叚侵郑至于廪延杜预注云汲郡南城有延津城魏志太祖使于禁将守延津以拒袁绍即此城也 万戈城在县界
卫县东北六十八里旧十九鄊今四鄊本古朝歌地即纣之都焉有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史记谓之殷墟淮南子云墨子不入朝歌是也汉为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歌郡晋武帝改为汲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入卫州大业中改朝歌县为卫县仍置汲郡于县治 延津在枋头桓温焚舟退步慕容垂以八千骑追之温战败于襄邑亦谓此也后苻氏克邺改枋头为永昌县十六国春秋曰晋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帅师至枋头以拒之知晋军盛乃退后魏尝移汲郡理此 鹿台在县西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仭馀址宛然在城内即纣自投火处纪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耳 苑城在县北四十里有沙丘台俗称妲己台又东二里南临淇水有上宫台诗云要我于上宫即此也 顿丘县在今县西北二里即古顿丘今置通灵台 永昌故城隋初置永昌县大业中废故城在今县之西 朝歌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纣之所都汉以为县后魏移朝歌于今卫县东一里此城因废 糟丘酒池冀州图云在朝歌南一里土人依约识之 阳河水在县西北平地即纣斮朝涉之胫处也
共城县东北六十二里旧十二鄊本共伯国也故城在县东一百十步尚存鲁连子云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流王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至十四年厉王崩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于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魏属朝歌汲郡后又属林虑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共县仍移就获嘉县古城以处之复为获嘉县焉隋开皇四年移获嘉县于修武故城于此又置共城县因此添城字以属魏州 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山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厥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又水经云长泉水源出白鹿山 共山在县北十里阚骃十三州记云昔共伯复归于国逍遥得意于共山之首 尖山向长字子平得仙之处长尝读易至损益卦曰吾知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未知死何如生耳 老子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天门山在县西五十里郦元注水经云石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又九州要记天门山有三水嵇康采药逢孙登弹一琴即此山 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步许百姓引之以灌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尝以荐御陂南通漳水 五穴水水经云苑水上承淇水东流历五军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故凡城古周公子凡伯国也左氏传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𦙍在今县西南二十二里 罗门按郡国县道记云共城县理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罗门即山峡陉东之所也内有南罗中罗北罗三城俱相去六七里其川南北约二十里东西约十五里两面并高山可为栖遁之地 𬯎城苏忿生十二邑此其一也 王莽城后汉王莽筑之在今县西北八十五里凡有三城如鼎足尚存焉 沮洳山在县西淇水出此山 共叔叚墓九龙泉并在邑界
磁州
磁州滏阳郡今理滏阳县本汉魏郡武安县地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及成安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于县置磁州以昭义县界有磁石山出磁石因取为名大业二年废州以县属相州唐武德元年复置磁州领滏阳临水武安三县四年割洺州之临洺武安邯郸肥鄊来属六年置磁州总管府领磁邢洺黎相卫六州其年废总管府以临洺武安肥鄊三县属洺州磁州领滏阳武安邯郸三县贞观元年废磁州以滏阳武安属相州以邯郸入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义节度使薛嵩请于滏阳复磁州领滏阳武安昭义邯郸四县天祐三年敕以与西慈州同名改为惠州天祐十三年却复为旧磁字
元领县四
滏阳 邯郸 武安 昭义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五百里 东至魏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潞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相州六十里 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相州邺县二十七里 西南至相州邺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辽州四百三十三里
户
旧无户籍皇朝戸主一万三百客八千三百二风俗
与洺州同
土产
磁石 磁毛
滏阳县旧六鄊今五鄊本汉武安县地属魏郡魏黄初三年分武安立临水县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又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滏阳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属成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相州十年于此置磁州滏阳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属相州唐武德元年重立磁州县又属焉 鼓山亦名滏山宋永初古今山川记云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里冀州图云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都赋云神钲迢逓于高蛮是也高齐末鼓鸣未几邺城有兵而齐灭隋文季年又鸣闻数百里也隋图经云滏口山磁石山本草云磁石鐡之碓今有出石鼓山者又魏地记云滏口山即魏帝邀撃袁尚于此八陉第四曰滏口陉山岭高深实为险厄漳水自林虑县流入有石漳渠焉 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岸下泉源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釜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山海经云滏水出神菌之山也 九侯城亦名侯城在县西南五十里盖纣时鬼侯为纣所杀也礼记曰脯鬼侯谓此也按隋图经云临水县分侯城即司马彪注云邺西有九侯城盖鬼侯国是也一作鬼口 东魏二陵即大司马孝静帝父亶与静帝二陵也隋图经云在县东即武城西北大冈高齐天保末诛诸元子孙欲平元氏二陵压杀数十人遂止 高齐神武陵在东魏二陵之侧去县三里今有天鹿石关尚存 岐安冡隋图经云岐安冡在魏陵东三里安死后鬼每语其子逸云吾冡近武帝陵见攻伐为吾辞逸等即以碑碣勒石谢乃止 季龙墓在县西南十四里 佛图澄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废安州城在县东北六里周建武六年置州隋开皇三年废
武安县西北九十五里元二鄊本汉县地七国时赵地赵将李牧封武安君即今县也汉属魏郡魏属广平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十年割属磁州大业二年废磁州属洺州唐隶磁州 武安故城在县西南五里六国时赵邑也史记赵奢之救阏与秦军鼓噪武安屋瓦皆振即此也 锡山山海经曰锡山其上多玉牛首之水出焉 三门山县西北八十里山有三足峻峙如门 百尖山在县西四十里 四见山在县西二十里 赭山在县东四十八里出赭土 紫山在县东三十里唐天宝六年改为朱衣山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鲋鱼石朱衣鲋鳞色若金肠似朱 洺水本名漳水源出县西北三门山山下去县八十三里水经云洺水出易阳县西山按隋图经云晋惠帝败于汤阴之岁乌桓鲜卑掠邺城妇女悉沈于洺水即此河也 白鸿水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邯郸县东北七十里元三鄊本卫地后属晋七国时为赵郡赵敬侯自章晋阳始都邯郸至幽王迁降秦遂灭赵以为邯郸郡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从邑故郸字加邑魏以为县属广平郡隋开皇十年置磁州邯郸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入洺州唐重置磁州县还来属 邯山在县东南五里 灵山隋图经云赵武灵王登灵山因以石凿人马之形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灵井 牛首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又名曲河源出县西前南平地汉书地里志云堵山牛首水所出 温明殿汉赵王如意所造其处即世祖昼卧此殿耿弇入造床下劝帝即位于此 丛台在县内东北隅冡墓记云在小城内 洪波台在县西三里亦汉县名也韩诗外传云周舎死后简子与诸大夫饮于洪波台酒酣泣曰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舎之谔谔阮籍诗云朝登洪波台日夕望西山 石子冈隋图经云历陵城西十里有石子冈实山也而高大有冡如砚子世谓之研子冡是赵简子冡石虎令人发之初得炭深一丈得连木板厚一丈又高八尺次得泉水清冷非常合牛皮为作绞车以汲之一月而水无极乃止筑城绕之气成楼阁 厨宰城隋图经云丛台在内 干将城在县东二十二里洺州记云城南门外有干将劔罏及淬劔池 赵简子台在县西十二里公孙杵臼程婴墓在县西十五里 赵奢墓在县西北七里 乐毅墓在县西南十八里 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昭义县西三十五里二鄊魏黄初三年于今滏阳县置临水县北齐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武建德六年移理故涉城即今涉县是也隋开皇七年移于西戍十年移于今理唐武德六年废永乐元年再置仍改名昭义滏口泉在县西一里半出鼓山南脚流至 漳河在县西南四十里从潞州涉县界至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六
澶州 德清军 通利军
澶州今理顿丘县本汉顿丘县地在魏之州南当两河之驿路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二县于今理置澶州取古澶渊为名又分置澶水县至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县依旧属黎州顿丘观城还魏州大历七年魏州节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领顿丘清丰观城临黄四县梁及后唐皆以刺史理之晋天福三年升为防御州仍自旧州移于此夹河造舟为梁至九年升为镇宁军节度汉乾祐元年移就得胜寨故基置周世宗又移于今理皇朝因之
元领县四 今六
顿丘 观城 清丰 临河相州割到 濮阳濮州割到 卫南滑州割到
一县废
临黄入观城
州境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六百七十里南至长安一千五百里 东渡河至濮州范县一百
十里 南渡河至滑州韦成县一百三十里 西至相州内黄县七十里 北至魏府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曹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卫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相州临河县八十里 东北至魏府朝城县九十四里户
唐开元户七千三百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三百一十七客四千二百二十三
风俗
左氏传吴季子过卫见蘧伯玉曰卫多君子
人物
京房顿丘人
土产
角弓贡 凤翮席 出桑白皮 茅香 香附子胡粉贡
顿丘县旧三十乡今五乡本汉旧县也因县东北顿丘为名属东郡故诗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此也旧城在今县北谓之阴平故城晋为顿丘郡隋属魏郡唐武徳初割属澶州州废还魏大历七年正月敕魏州之顿丘县又置澶州即今郡理晋天福三年随州移于今理所 秋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帝喾葬于秋山阴今陵见存 鲋鰅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今名广阳山山海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四虵卫之鲋鰅山者盖今广阳之别名也按郡国志云颛顼所葬俗名青冡山焉 干城郡国志云卫县有干城诗所谓出宿于干 五孝城孙盛杂语曰五郡孝子中山魏郡钜鹿赵国人也并少去乡里孤无父母所托相遇于卫国因结兄弟朝夕相事财积数万乃于空城见一老母以扫粪为事兄弟并拜为母卫大夫祠在县北十里戚城东即仲由也左氏传杜预
注子路为孔悝邑宰今庙在此 泉源祠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之处也鐡丘在县西北五里按春秋晋赵鞅纳卫太子蒯瞆于戚与郑战蒯瞆登鐡丘而望之蒯瞆惧自投于车下杜预云铁丘名也今县北十里有蒯瞆台 孔悝墓在县北三里春秋云孔悝为卫卿 颛顼陵在县西北三十里 帝喾陵在县西北三十里 王莽河在县北十里上接清丰县界下入南乐县界 金堤在县北十里上接清丰下入南乐县界 淇河在县北五里上接清丰县下入观城界观城县东北七十里旧二十乡今八乡畔观县古之观国左传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国语注曰观国夏启子大康之弟所封在卫县夏衰灭之汉以为县属东郡后汉改观为卫国县属东郡隋开皇六年改卫国县为观城县属卫州唐武德四年以观城属澶州州废还魏大历初复隶澶州 敦丘在县南二十里尔雅云一成为敦丘 牧鹤池在县东五十六里古老相传卫灵公养鹤之地 委粟城在县东南六十七里汉书云王翁孺免归为粟里之老即此地也 卫灵公墓在县东南四十二里 废临黄县在县东七十二里本汉观县地后汉改观县为卫县置临黄县以北临黄沟为名属顿丘郡隋属魏郡唐武德初割属澶州州废还魏大历初又割属澶 黄河南去县三十里 卢津关今名高陵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新台毛诗序云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即此也 黄沟西自观城县界流入东有山支出焉亦名为黄沟东南入虎掌沟 魏长贤墓在县南十五里唐贞观七年追赠定州刺史即魏徵父也
清丰县西南五十五里旧十一乡今四鄊本内黄县地唐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之四乡于清丰店置因以为名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 古顿丘县在县东南十五里后移入澶州此城废 金堤上源在县西十五里故老传云金堤头上有秦女楼下入顿丘县界
临河县东六十五里旧十二乡今三乡古东黎县也魏孝昌年中分汲郡置黎阳郡领县三黎阳东黎顿丘此即东黎也齐属司州周建德十年改司州为相州隋开皇五年郡罢置临河县南临黄河为名唐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县隶相州天祐三年属魏州天福九年隶澶州 澶渊在县东南十七里在黎州东北八十里左传公会诸侯于澶渊 淇河一名王莽河兾州图云河水西从河内郡界入至黎阳而东北至临河西十里而至王莽河出焉又东经澶渊东入武阳河南即东郡界 黄河南去县五里 繁泉土地十三州志澶水在顿丘西南三十里伏流至繁城西南颛顼庙在县东九里太和四年立在颛顼城皇朝乾德六年修 旄丘在县西四十步卫诗旄丘责卫伯也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永济渠在县西北三十三里自黎阳入界东北入魏州内黄界隋大业六年增修今名御河 废澶渊县在县西十里隋开皇十六年临河内黄顿丘三县置澶渊县南临澶渊春秋诸侯之卿会于澶渊杜预云澶卫地顿丘西今名繁源唐武德四年以国讳改名澶水贞观十七年废入临河县 颛顼城在县东北三里历代帝纪云颛顼居高阳故曰高阳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相土徙商丘本颛顼之墟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左传云阏伯居商邱祀大火相土因之商主大火故辰为商星于周为卫迁于帝邱杜预云帝颛顼之墟故曰帝邱 古淇水在县东南五里黄河北岸东经县界三十五里入清丰县诗云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又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即此也按山海经云沮洳之山淇水出焉 复关堤在县三百步黄河岸北卫诗云登彼垝垣以望复关复关即此也 鲧堤在县西十五里自黎阳入界尧命鲧治水筑堤无功其堤即所筑也 五女墓高五十尺在县西北三十里淳于公有五女公卒五女葬之于此汉书刑法志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当死公乃叹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女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求入为官婢赎父刑帝感之除肉刑赦淳于之罪后卒五女共葬于此濮阳县城东门外旧三乡今五鄊本汉县也属济阴古之昆吾国即帝邱颛顼之墟左传又曰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墟即此邑之地亦卫侯自楚丘迁于此城魏天平三年移濮阳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又于颛顼城内置昆吾县至大业二年改昆吾县为濮阳县晋天福四年诏移于澶州之南郭为理所 上宫诗云要我乎上宫即此地也 瓠子口汉武帝塞瓠子河口沈白马玉璧将军已下皆负薪在县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重华台王孙子曰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御数百随
珠耀日罗衣从风仲叔圉谏曰昔桀纣行此而亡今君宠妾无乃盛欤灵公乃出宫女百姓大悦焉 卫阳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居卫之阳 瑕丘在县东南三十里广三丈礼记檀弓云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注云二子皆卫大夫 延丘在县东四十里左传襄二十九年延陵季子适卫悦蘧伯玉等曰卫多君子未有患焉盖季憩于此邱 龙渊宫在县东十里坤元录云濮阳县有故龙渊宫俗名瓠子宫汉书河决瓠子汉武起宫于决河之旁又云濮阳县西南八里有赤龙涡有决口故道盖古之龙渊宫也非筑宫之所 五鹿城在县南三十里左氏晋伐卫取五鹿即此地也 汲黯坟在县西南六十里黯濮人也自淮阳太守归葬于此昆吾台在颛顼城内高二丈按旧图经左传五伯之
霸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是也卫南县南六十里旧十四乡今五乡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汉为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楚丘县属滑州以曹州有楚县改名卫南县此在卫之南垂故以名县今属澶州 九里沟在县北五里源从白马县东界入当县隋开皇六年通 古白马城在县西二十里建安五年曹公征东先主奔袁绍曹公擒关某拜为偏将军绍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关撃之关刺良于万众之中遂解白马之围 故鉏城在县东十五里左氏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即此也 须城在县东南二十八里诗云思须与漕注须卫邑也 楚邱城在县西北四里诗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城冡记云齐桓公筑楚邱之城是此也 成公绥城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三丈晋书成公绥晋中书令其先汉东郡人
德清军
德清军理陆家店地本旧澶州晋天福三年移澶州于得胜塞乃于旧澶州置顿丘镇取县为名至四年晋幸天雒军改镇为德清军开运二年十一月又移德清军于陆家店置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王莽河在城西南五里 尧堤在城东南五十里 金堤在城东南五里 潜龙院后唐明宗潜龙宅在旧澶州其僧院随军移至此
军境
东西〈阙〉 南北〈阙〉
四至八到
南至旧澶州二十五里至澶州七十里 北至南乐二十五里至魏府七十里 东至金堤四里 西至沙河十里 东南至观城县三十五里 西南至清丰县二十里 东北至水北镇五十里 西北至库固镇十五里
户
皇朝管户主八千八客三百三十八
土产并在澶州述
通利军
通利军理黎阳县唐属卫州晋天福中割隶滑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属澶州端拱元年建为通利军县仍属焉
军境
东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八里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二百三十五里 西至西京六百五十里东至白马县隔黄河二十五里 西至卫州卫县五
十七里 南至白马县隔黄河二十七里 北至澶州临河县四十三里 东南至白马县黄河中心一十五里 东南至卫州卫县界二十里 东北至澶州临河县界二十里 西北至相州汤阴县界四十五里
户
皇朝管户主客一千三百六十
土产
丝 绢 外无药物
黎阳县旧八乡今二乡本古黎阳之国汉为黎阳县在黎阳山北其地夹河为分有冀兖二州之域属魏郡魏置黎州及黎阳郡隋开皇三年州郡俱废为县属魏州唐武德二年重置黎阳县焉贞观七年废县归卫州晋天福三年割隶滑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属澶州端拱元年属通利军大伾山在县南七里尚书云至于大伾又名青檀山今黎阳东山刘澄山川记云古黎国也诗云黎侯寓于卫卫以中露泥中二邑处之国名也 枉人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俗名上阳三山或云纣杀比干于此山因得名 仓城冀州图云在县西南隅袁绍聚粮之所 黎阳镇故城在县东南一里古翟辽城也翟辽于此僣号唐朝改为白马镇 袁谭故城在县西南一百步 曹公故城在县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谭时所筑黎阳津在县东一里五步一名白马津史记郦食其
说沛公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胜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又十六国春秋慕容德率戸四万三千自邺将徙滑台至黎阳津燕鲁王遣船迎德会风飘船没魏军垂至三军危惧欲保黎阳昏而冰合是夜济讫旦而魏军至冰亦消泮若有神助焉德大悦改阳津为天桥津高齐文襄征颍城仍移石济关于此即造桥焉改名白马关周又名黎阳关口 桑弘羊墓在今县西北隅 东离故城本黎侯之居处一名东离狐城隋开皇中置邱县在郓城东四十五里故廪邱城是也侧近卑湿城居水阜诗云胡为乎泥中盖黎侯寓居之处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七
洺州 贝州
洺州广平郡今理永年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𭥦宿一度禹贡曰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衡漳在今州南肥乡县也春秋时为赤狄之地后属晋左传宣公十四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今州理城也七国时属赵敬侯始都邯郸至幽王迁为秦所灭秦兼天下是为邯郸郡地汉高帝分置广平国自汉至晋或为国或为郡永嘉末石勒据有其地石氏灭又属慕容儁至于𬀩灭又属苻坚后慕容垂得山东其城复属焉周武帝建德六年于郡置洺州以水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武安郡唐武德元年又改为洺州领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县二年陷窦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东道大行台又置曲州鸡泽二县五年罢行台置洺州大总管府管洺卫岩相磁邢赵七州六年罢总管以磁州之武安临洺肥乡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又以废磁州之邯郸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广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洺州永泰之后复以武安邯郸属磁州会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县入肥乡平恩曲周等县
元领县八 今六
永年 平恩 鸡泽 曲周 临洺 肥乡
二县割出
洺水入曲周 清漳入肥乡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七里 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六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二十里 东至天雄军永济县界九十五里 西至磁州武安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相州一百八十五里 北至邢州武安县界七十五里 北至邢州沙河县界四百五里 东南至天雄军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磁州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 直北落西至邢州九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七千七百五十皇朝管户主一万五千一十三客一万八千八百九十三
风俗
燕赵邯郸风俗丈夫多悲歌慷慨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多弹跕跴隋图经云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祭公孙杵臼及程婴二氏历代相传号曰祀客
人物
赵胜赵诸公子也宾数千 毛遂赵胜之舎人也以三寸舌说楚同却秦军 廉颇赵之良将也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赵人送璧于秦不屈节 李牧北边良将也匈奴不敢入边封为武安君 赵奢为马服君 石奋赵人与四子皆二千石号为万石君仕孝文时
土产
平绸 絁子 油衣 人参 绢
永年县旧二十八乡今只二乡本汉曲梁县地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北齐天保七年并曲梁县入广平县隋仁夀元年改广平为永年县避炀帝讳也属武安郡即今县赵奢救阏与秦军鼔噪武安屋瓦皆动即此地也 马服冈史记赵奢为马服君受封于此地 灵山风土记云灵山因赵武灵王葬其上故曰灵山 郁山一名紫山出紫石英菖蒲为仙方所尚 榆溪山洺州记云有榆溪水因以名之 王泽岭赵襄子奔晋阳原过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即此岭 漳水风土记云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门山西自肥乡县界流入赵地记云六国时此水名易水埤苍及水经云洺水之目不知谁改俗谓山之下地名洺故曰洺水按燕赵记云其分有三易漳为南易 洺水在县南三里西自临漳县流入 鸡泽在县西南十里春秋同盟于鸡泽今其泽鱼鳖菱芡州境所资 廉颇台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国春秋冉闵遇慕容恪于廉台十战皆败平刘黒闼垒在县西南十里洺水南唐贞观四年于垒东置昭福寺寺碑岑文本词 唐平故城汉于县废城在今县北 干将城洺州记云南有干将城即干将铸剑并炉池俱存语讹为韩子城 乐毅蔺相如冡并在平恩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属广平郡高齐天保七年移在斥漳城今洺水县是也开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 康台在县东五里
鸡泽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广平县地隋开皇于广平城置鸡泽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重置 洺漳三水在县东南二十六里合流入东北平乡县 沙河即湡水经邑界
曲周县东北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旧县属广平国郦商为曲周侯后属钜鹿郡魏属魏郡后魏宣武帝改置曲安县属广平郡高齐省郡隋开皇六年复置洺州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县西二十九里 阿难枯渠在县南四十里 邸阁城水经云衡漳水又北经邸阁西谓此城 巨桥仓纣所积仓尚书发巨桥之粟是也 废洺水县在州西五十里本汉斥漳县属广平国漳水经其城下以其斥卤故曰斥漳隋开皇六年以平恩移入旧地又于此立洺水县即今县也以西边滨洺水为称唐会昌三年正月并入曲周县 衡漳故漳俗名阿难渠在西二百步盖魏将李阿难所导故名 董塘陂在县西北十五里晋龙骧将军刘牢之北救苻丕追大将军慕容垂于董塘泉即此陂也 董仲舒祠仲舒广川人祠在县东五十九里 啸父即冀州人也在曲周县市中补履数十年人奇之不老
临洺县西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易阳县也属赵国魏属魏郡晋属唐平郡后魏省入邯郸县孝文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属广平郡今理是也隋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县十年移邯郸县理陟鄊在今邯郸县界仍于此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为名属磁州大业二年割隶洺州 紫山隋图经云临洺紫山春秋有紫气蓊郁山下有石其上菖蒲一寸九节岩涧有紫石英 狗山在县西十里山顶石上有狗迹因名唐武德五年太宗亲总戎讨刘黒闼因此立营 鸣犊冡在县西南十三里家语曰孔子自卫将至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遂不去
肥郷县东南四十里旧十三乡今三鄊春秋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即汉列人及邯郸蒲县三邑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邯郸等县立肥鄊县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磁州十六年割隶洺州 浊漳水上源即清漳也西自相州成安县界流入 列人故城在县东北十里汉为县按汲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列人即此也汉为广平国 邯郸故名柏公城在县西北十里 肥乡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二里葛渠故城隋图经云葛渠城俗呼葛鹅城即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 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毛遂墓在县南七里 废清漳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本汉列人城县地故城在今肥鄊县界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清漳县以南滨清漳水为名唐会昌三年并入肥鄊 列人堚或曰列人堤县居其上堚即堤类也后魏孝昌年中有人于此掘得破船仍是杉材尚堪用莫测其由盖是漳水久积泥淤遂成高岸也
贝州
贝州清河郡理清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𭥦宿五度春秋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钜鹿汉高三年韩信出井陉定赵地因分钜鹿地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理清阳景帝中改为清河国至后汉复为郡永嘉乱后石赵移郡理平晋城即今博州清平县也苻秦移理武城后魏清河郡及清河县于汉厝城置自高齐晋城移郡及武城县于今贝州西北十里故州城其城即汉信城县理后周建德六年平齐于郡理置贝州郡亦不废隋开皇三年废郡以郡所领县属州六年移武城县还于旧理自厝城移清河县于州郭大业三年罢州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贝州领清河武城漳南历亭清阳鄃夏津七县六年移治所于历亭八年还于旧治九年以废宗州之宗城经城来属又以废毛之临清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贝州咸通元年长史郑仁凯以旧居湫隘移于故州东南十里即今所理晋天福三年改为永清军节度周显德元年降为防御州皇朝复为永清军节度
元领县十 今五
清河 清阳 武城 漳南 历亭
五县割出
夏津 临清 永济 宗城 经城已上五县入魏州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九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六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六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二十五里 东至博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魏州二百一十二里 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博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洺州曲周县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冀州九十里 正东微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领县十户八万一千四百皇朝五县主户一万六千九百三十四客三千四百七十三
风俗 与魏州同
清河姓氏六 崔 张 房 尚 傅 靳
人物
崔林字德孺清河东武城人晩成仕魏至司空封安阳侯 王经字彦纬清河人为江夏太守将军曹爽附绛二十疋令市于吴经不发书弃官归母以经擅去兵马杖五十 张华字元宗东武城人父纯奇之以为必起吾族 房旷字思远清河人少神气英俊苻坚问王猛曰关东多士卿得㡬人猛曰二人半坚曰必是申绍韩𦙍一目房旷旷曽为流矢伤一目傅永后魏为安远将军平南长史帝曰上马能撃贼下马作露布唯修期耳 张正见清河人年十三献颂梁简文深赏之 窦建德清河南漳人代为农夫唐崔龟从清河人相宣宗朝 崔慎由清河武城
人高祖融弟安潜子𦙍俱为相 崔圆清河武城人张文瓘贝州武城人相高宗为大理卿时旬日决
疑四百馀条四子潜魏州刺史沸同州刺史涉卫尉卿洽殿中监时人谓之万石张家 崔邠贝州武城人兄弟六人官至三品
土产
白毡贡 靴毡贡 丝布 絁 绢
按隋图经曰清河绢为天下第一
清河县旧二十二鄊今四鄊本州之甘泉市地秦为厝〈注〉翅亦切○县汉为信城县属清河郡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续汉书州郡志省信城县属清河郡按郡国记云隋清阳城内有汉清河王庆陵在今郡东南三十里故厝城是也后汉安帝改名甘陵仍为甘陵国都后国除复为县晋省于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县魏又为清河县并清河郡于故厝城中高齐天保七年又移清河县于故信城隋开皇六年又移清河县于州郭即今县是也 末杯城在县东北五十里隋图经云末杯城即十六国时段疾六眷之弟初末杯自据辽西与石勒相持因筑此城号曰末杯城 信城故城汉县后汉并入清河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是也城东南去永济渠十里唐咸通前郡理于汉信城即此也 故斌强城后魏太和七年于其城置斌强县属广宗郡隋废 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南自汲县引清淇二水入界近孤女冡元号孤女渠隋炀帝征辽改为永济俗呼御河 枯上漳渠者浊漳渠也源自上党城冡记云邺城北有漳水即邺郡临漳是也 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邺县界来非浊漳也隋大业制使姚暹䟽决从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炀帝征辽回泛舟于此谓之回鸾河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广平郡又䟽此水入柳沟遂与永济合流 鲧堤在县西三十里自宗城县来鲧治水时筑 廉颇冡在县界
清阳县旧十二鄊今四鄊汉时属清河郡又为贝丘县〈注〉博昌亦有贝丘○古清阳之地故城在今县东南后汉并入甘陵晋省甘陵于此置清河县理置清阳县复汉名至唐永昌元年縁清阳地久积咸卤遂西移于永济渠之东孔桥置开元二十二年又移清阳县于今州城东永济渠之西即今邑也古清阳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汉桓帝改为甘陵郡后魏孝昌三年葛荣贼乱以城内有甘陵高大因据陵为堡贼平遂置清阳永昌元年移县于孔桥此城遂废 故夏津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以县东有王莽河又名古夏津城相连因以为名 故清河郡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汉高祖封王吸为清阳侯食邑于此又景帝三年封王子乘为清河王改为清河国并在此城桓帝改为甘陵郡至高齐天保七年移县于汉信城置今州西北故贝州城是也 故厝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按地理志云属清河郡王莽改为厝治汉安帝改为甘陵其地先出甘草土人号曰鹊城 古邸阁在县东二十七里按地理志云赵平原君封东武城为别邑于此筑城以贮器械因以名之 甘陵在县城内汉清河王庆陵即安邑之父也
武城县东北四十里旧三十鄊今七鄊七国时赵邑也史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城也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也汉书地理志东武城县属清河郡晋太康年去东字高齐天保七年移理汉信城隋开皇六年复旧理唐调露元年移于今理 歌台在御河北岸 故武城县在北十里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后汉光武封济南安王德为武城侯前秦苻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即此城也唐调露元年移于永济渠北义王桥西二里今县外城基是也 孙伏伽墓在县东北二十里高三丈唐时刑部侍郎
漳南县东北一百十里旧十八鄊今三鄊汉东阳县之地后汉省东阳其地属广川后魏太和十八年分广川置索卢县其地又属焉高齐天保七年省索卢县其地又属枣强隋开皇六年分枣强县于今县东北二十二里置东阳县十八年改东阳为漳南县取地居漳水之南为名唐武德七年移于今理 枯漳河在县北四十里 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界碑在县西北八里后魏孝文帝太和六年立当邺正东三百里
历亭县东北一百里旧十七鄊今三鄊本汉属东阳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东阳县其地属鄃〈注〉音输○自魏及高齐其地属鄃县不改按地里志历县属信都国在修县界王莽改为历宁隋开皇六年于今县东永济渠南置历亭县属贝州遥取汉历县为名后以其地下湿咸卤移就盘河置右历城西七十里今理是也 东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汉高祖以张相如为东阳侯 鲧堤在县东三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八
邢州
邢州钜鹿郡今理龙冈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𭥦宿三度禹贡曰大陆既作郑元云大陆泽名在钜鹿北书云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汉地理志曰故邢侯国也帝王世纪云邢侯为纣三公忠谏被诛史记曰周成王封周公旦子为邢侯后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于𡰥仪按故邢国今州城西南隅小城是也𡰥仪今龙冈县界𡰥仪是也春秋时属晋东南之地然则邢国为卫所灭之后其地便属晋申公巫臣奔晋以为邢大夫后三家分晋属赵秦兼天下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谥为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襄国今州理龙冈城是也前赵光初二年石勒僭称王国号后赵先是勒屯兵许昌张宾说勒曰王弥有王青州之心迟𮞉未发者惧明公踵其后也明公独无并州之思乎勒从之长驱冦邺攻晋北中郎将刘演于三台张宾又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王彭祖刘越石大敌也宜及其未有备密规进据罕城扫定并蓟桓文之业可济也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王业可图也勒于是进据襄国王浚遣都䕶王昌率辽西鲜卑等部落五万馀众来讨勒欲挑战张宾谏曰夫用兵当以已所便撃彼所不便攻守形便其力百倍今段末杯强悍且示之以弱凿北垒突门二十馀道伏精卒步骑五百候贼列守未定出其不意雷鼓奋撃直冲末杯帐卒既奔走馀自分散擒末杯乘胜追击枕尸三十馀里至是勒即皇帝位遂定都改元建平后石季㡣改置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后魏复为襄国县周武帝仍于县立襄国郡隋开皇五年以襄国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十六年割洺州龙冈南和平鄊三县及置青山沙河任三县置邢州取古邢国为名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冈青山内邱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邱属赵州仍省温和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鄊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割赵州之内邱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钜鹿郡乾元元年复为邢州晋初童谣云古在左让去言或入口果为石勒所据胡字古在左也让去言为襄或入口为国也梁开平二年是为义军节度使唐同光元年改为安国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九 今八
龙冈 沙河 南和 钜鹿 任 平鄊 尧山内邱
一县废
青山 并入内邱
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二里 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
正南微东至东京西路六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八百四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七百里 东至贝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洺州临洺县六十六里 西逾山至辽州二百二十六里 北至赵州一百七十九里 西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五百里 东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戸五万八千八百二十皇朝戸主一万五千四百八客一万四千四百二十
风俗
与赵州同
姓氏
钜鹿郡五姓 莫 魏 时 刘 舒
人物
路温舒钜鹿东里人为廷尉上书曰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张禹赵国襄人也父卒田宅推与伯父为扬州刺史志在理察枉讼 张𨀛钜鹿人也往汉郡宝石负啚任令问𨀛𨀛曰夫神以知来不追已往汉已久亡魏已得之何追与祥乎此石当今之变异将来之福祥养志不仕 张宾中邱人自言智筭鉴识不后子房提劔军门请见石勒 游明根任人字志远㓜年遭难为栎阳王氏奴牧羊以壶浆货人字书路旁画地学之于白渠坎为窟读书仕至员外常侍 魏收钜鹿人与温子昇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魏文襄曰今有魏收是国之光彩官中书令 唐宋璟邢州南和人为相 魏謩钜鹿人为相魏元同钜鹿人则天朝纳言
土产
白甆器 丝布 绵 鲜玉砂
西京杂记云霍光妻遗淳于衍散花纹绫陈光家
龙冈县依旧五鄊古邢国也秦以为信都县李公绪题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秦末赵歇据之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石勒僭号据之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以县西北龙冈为名十六年于此置邢州县属焉 大城隋图经云大城本石勒所筑因途路阳铜为翁仲二列于永丰门后擒刘曜尽得秦陇乃于此僭号为建平 响地郡国志云邢州尚书坊东井地周百馀步其所鸣响人马行上轰作雷声掘之即火出 土山在县东一百五十步十六国春秋后赵录云冉闵永兴二年攻石祇于襄国为土山地道于此石门山十六国春秋曰石季龙进据石门也 风门山
洺州记曰龙冈有风门山冬夏多风 百岩山洺州记曰龙冈县西北有岩山其山峻极有百岩为名 鹊山水经云鹊山有穴出云母又云其西有龙腾溪鹤渡岭百泉河在州东南八里水自平地而出其泉无数故
曰百泉是澧河之上源也 石井冈在县西北七里一名图郦道元注水经云蓼水出襄国石井冈冈上有井大如车轮隋区宇记图志云光武营军所凿傍有丛荆棘生皆蟠萦如人手结云是光武繋马处又石勒天旱沙门佛图澄于此掘得一死龙长尺馀济之良久乃苏咒而祭之龙腾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龙冈 夷仪岭在县西一百五十七里晋地道记云乐平东南有夷仪道通襄国夷仪山在城北故塞 故夷仪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 蓼水一名远活水出襄国西石井冈 千步口出洺水西北流至此今俗名千步口 湡水一名澧水一名鸳鸯俗谓之百泉源出县东南平地以其导源总纳众泉合成一川故也亦谓之鸳鸯水魏都赋所云鸳鸯交合 白鸡城隋区宇图经云板筑之所望其上有白鸡捕则无所见因以为名今俗说白珪城也 邢侯夫人冡北史云齐武平初有掘古冡得铜鼎受五六升腹有铭作科斗书字云邢侯夫人姜氏 石勒母王夫人塜在县西南 石勒塜在县西南十五里伪号高平陵按郡国志勒尸别在渠山葬之夜为十馀棺分道出埋以惑百姓
沙河县一百三十五里旧四鄊今三鄊本汉襄国县地沙河即湡水也水经云湡水赵郡襄国县西山东后魏书地形志云襄国后并在此后盖为任县地隋文帝改襄国为龙冈县十六年分龙冈县南境于此置沙河县以县南五里沙河为名 磬石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敏冀州论云淇汤磬石冶铸利器即汉时旧冶铸宫也黒山在县西四十里出鐡 汤山在县西北七十一
里山海经云汤山汤水出焉此汤今愈疾为天下最又按隋图经云汤后侧岩上有石室一户无尘秽号曰圣人室下经铜马庙有碑题曰漳河神坛 湡水在县西北七十一里俗名沙河水郡国志云牛缺遇盗于沙隅之间 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货黄金百镒黒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
南和县东南四十里旧五鄊今三鄊本汉省县城属广平国水经云北有和城县故此县云南后魏地形志并于任李公绪赵记云孝昌三年割广平郡之南和襄国任三县于此置北广平郡属殷州后周又置南和郡寻废郡而为县隋开皇三年罢南和县属洺州寻改属邢州 湡水经邑界 鸳鸯水冬日常温和又水经注云南和西官治东有便水一名鸳鸯水又赵记云俗谓之百泉水是也 烈家水在县西南一十里下至狼沟河漳河在县东三十里从平鄊县界流来 张宾墓在
西十二里石勒军师号曰右侯
任县东北三十八里元三鄊本汉张县地后汉省张县则为钜鹿郡之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又为广平郡之任县地后赵石氏于此置苑鄊县季龙又改清苑县属襄国郡隋废任县唐武德四年重置 张城一名渚阳城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汉县也晋将王浚遣段就六眷部众讨石勒屯于渚阳谓此也 古苑鄊县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溹水在县西一十五里从龙冈县北来 任水在县东南二十里从南河县界流入
平鄊县东九十里旧三鄊今四鄊本秦钜鹿郡也十三州志曰钜鹿唐虞时大鹿之地尚书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麓则林之大者也尧之禅舜欲使天下皆见之故置诸侯合群臣与百姓纳之大麓之野然后以天下授之以明已禅公也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钜鹿郡钜亦大称也史记曰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即此地也续汉书钜鹿郡之廮陶县后魏景明中移县于旧城东三十里后自平鄊故城移平鄊以理之至今不改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改属邢州 沙邱台在县东北二十里皇甫谧帝王世纪纣自朝歌北筑沙邱台多取飞鸟野兽置其中卫灵公卒卜葬沙邱吉穿冡得石椁铭曰不凭其子灵公夺我里子韦曰灵公之为灵也久矣又赵惠文王四年李兑围灵王于沙邱宫采雀鷇食三月而死又十三州志秦王东巡回死于沙邱 封爵观洺州志云封爵今在平鄊县长老云项羽救赵败秦师于此策勲封爵 浊漳水今俗名柳河在县西南十里 落汉水在县西南十八里古薄津也字讹故为落汉 平河在县东北三十里地理志云平鄊有台即此也 时苖冡在县东北二十里魏略云苖钜鹿人也晋末移葬于此 废南蛮县左氏传云齐国夏伐晋取蛮其后南徙故加南也汉兴因而县之汉书王子侯表曰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佗为南蛮侯即此地也唐初以其地并入平和县
钜鹿县东一百一十九里元三鄊本唐尧大麓之地禹为大陆之野在汉为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则为任县地后赵为南蛮后至太平真君中省南蛮更为柏仁县地隋图经集记云唐开元六年于此置钜鹿县属赵州遥取汉县钜鹿以名也按汉钜鹿县今平鄊郭是也事具平鄊唐武德元年于此建起州又立白起县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讨平罢州以县属赵州贞观元年于此建邢州 广阿泽一名大陆一曰钜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州在县西北五里尚书曰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郑康成注云大陆泽在钜鹿北按汉钜鹿县今平鄊尔雅云晋有大陆泽吕氏春秋曰晋之大陆赵之钜鹿是也十三州志云淮南九薮赵有钜鹿今其地即广阿泽也按其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 铜马祠在县西七里注水经云卫漳水经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光武击铜马于馆陶大破降之贼降者不自安光武令各归营乃轻行其垒因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将悉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故祠取名焉
尧山县东北八十里旧四鄊今三鄊其地本曰柏人春秋时晋邑战国时属赵秦灭赵则属钜鹿郡汉属赵国陈馀传曰汉王七年高祖从平城还过赵赵王敖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骂詈赵相贯高等谋杀高祖八年上从东垣过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去十六国春秋云石季龙建武六年分赵郡之柏仁立南蛮县是后魏柏人属南赵郡又改柏仁为柏人隋开皇三年罢钜鹿郡属赵州大业三年改属邢州唐武德四年又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县以唐大麓之地名县焉 干言山在县西五里李公绪赵纪云柏人有干言山诗云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是此山也 泜水在县西十二里赵州郭与山泜水出其阴溹水出其阳汉书韩信斩陈馀于泜水 南蛮古城柏仁故城在县西十二里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所都也柏鄊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与赵郡百鄊县东西中分为界城冡记云尧时所置 宣务山一名虚无山在县西北四里高一千五百五十丈城冡记云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其山西三里出文石五色锦章山上有凫祠 张耳台在县西北十二里内邱县北五十八里元三鄊李公绪赵志云古邢国地在汉为中邱县属常山郡十三州志云山海经谓西北有山邱在其间故曰中邱赵记云晋于此立中邱郡十六国春秋石季龙改为赵安县后魏省入柏仁县太和十九年于旧城东十九年复置中邱县即今理是也隋践阼改曰内邱开皇三年属赵州大业二年改属邢州 孤山在县西北一十七里其山孤峙天宝六年敕改为内邱山 鹊山亦名龙腾山在县西六十三里地理志云山邱蓬山长谷诸水所出注水经云中邱有蓬鹊之山郡县志昔扁鹊将虢太子游此采药因名之砺水在县西北一十三里源出撄山其水可以砺劔
刀 龙腾山之水在县西七十五里出龙腾山 沙沟水源出鹊山东流经县五里 废青山县在州北五十里本中邱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青山县属邢州以县界青山为名大业二年省县为龙腾府唐武德元年析龙冈内邱两县重置属邢州贞观八年徙于今理至文宗开成四年泽路节度使刘从谏奏废之 黒山一名青山在旧县西二十里列仙传云犊子邺人常在黒会牵一黄犊子来过邺城酤酒阳都女见悦之遂留相奉乃随犊子去俱入山焉都女生而连眉即魏都赋云犊妃连眉者也土地十三州志云黒山之险为逃逋幽薮隋区宇图志云周太祖讳黒獭因改黒山为青山 雷公山耆老传云魏时黒山群盗张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羖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贼保此山以为名也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九
赵州
赵州赵郡今理平陈县也禹贡冀州之域史记云西为大梁赵之分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即赵之分野周穆王以造父善驭遂封于此按赵之分川曰湾沲镇曰镇山左纳沧海右引并汾南绝邯郸北倚恒岳井陉之险春秋时属晋为鄗邑之地战国时属赵秦并天下此郡即邯郸钜鹿二郡地汉高帝更立赵国后又分为钜鹿常山二郡后汉又立常山国以钜鹿郡隶之兼于此置冀州领郡国九理于鄗今郡西南高邑县是也西晋又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理于今郡西南临城县即古房子城也后魏废国为赵郡属殷州至明帝二年于广阿城置殷州至高齐又改殷州为赵州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废赵郡之平棘廮陶二县并废钜鹿郡之广阿安国柏仁内邱等四县改置栾州取柏鄊县汉之高栾故城以名州也仁夀初又改广阿为象城县大业二年废栾城复为赵州以其旧属之地并隶之仍改旧象城县为大陆县五年又改为赵郡治平棘县高邑赞皇元氏廮陶栾城大陆柏鄊房子槀城鼓城十一县其年以槀城属廉州以鼓城属深州四年改大陆为象城天宝六年改为赵郡乾元元年复为赵州
元领县九 今七
平棘 宁晋 高邑 柏乡 临城 赞皇 昭庆二县割出
栾城 元氏已上二县入镇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八百三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九十里 正东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南至邢州一百七十五里 北至镇州一百里东南至冀州隔河相去一百里 西南至邢州一
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镇州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定州三百一十五里
户
唐元户五万一千四百三十
风俗
赵记云女子盛饰冶容习丝竹长袖倾绝诸侯姓氏
赵郡二姓 李 睦
人物
李左车赵之广武君说成安君不从卒及其难韩信师之 吾邱夀王字子贡赵人 耿弇字伯昭钜鹿宋子人率宗族宾客二千人迎汉光武封耿鄊侯前将军睦昶赵郡人也不拘小节年二十丧父鬓须致白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苏味道赵州栾城人拜相 李桥赵州赞皇人与男锡相继为相 李义赵郡房子人 李华赵郡人 唐李栖筠赵郡人御史大夫赞皇公子吉甫相 孙德裕相 李泌赵郡人相 李珏赵郡赞皇人拜相
土产
丝布 絁 帒 石榴
平棘县旧二十鄊今七鄊春秋晋棘蒲邑左氏传云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杜预云晋地名也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撃之武帝时又有平棘侯薛泽为丞相盖汉初为棘蒲侯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十六年改属栾州大业二年又属赵州 汶山水经云汶水又东经平棘县南有石桥跨水阔四十步长五十步桥东有两碑 槐水在县北二十五里一名白沟河水经云槐水出黄石山 石柱水经云平棘城南门夹道有两石柱翼路若阙焉 南平棘故城汉县废在今县南 鄗城史记云魏无忌救赵趣孝成王为无忌筑此城至汉初韩信败陈馀于此 故栾城在县西北十六里春秋时变武邑 宋子故城汉宋子县也晋书卫恒四体书势云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袁术所立师宜官书 冯唐宅唐此郡人汉时皓首为郎一遇汉文遂振大誉 十方垒在县南一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邓隲任尚讨羌无功而还后羌遂侵河内赵魏间百姓相惊北军中侯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六处此即其一也 李左车墓在县西七里
宁晋县东南三十五里旧二十鄊今五鄊汉杨氏县属钜鹿郡春秋时晋杨氏邑后汉书曰渤海王悝反降为廮陶侯晋省后魏于此置廮遥县属南钜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廮陶县复汉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唐天宝元年改为宁晋县 杨骏坟在县北十里高一丈晋太尉武帝之父晋乱无碑有石志存 廮陶故城在县南二十九里
高邑县西南五十里旧十鄊今五鄊战国时赵房子邑之地史记曰赵敬肃侯救燕燕与中山公战于房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书纪年作鲂子汉以为鄗县〈鄗呼各切〉○汉书地理志房子县属常山郡光武即位更名高邑至高齐天保七年移高邑于其城北五里今县是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赵州 恒山北岳连亘邑界赤石冈隋图经云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濯锦可致鲜洁一名赤石冈是也 光武碑水经云汉帝北巡至高邑亦光武即位于此有石坛坛有珪头碑即帝所建 房子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本汉房子县也 冯唐墓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赵人也柏鄊县南六十一里旧二十鄊今四鄊本春秋晋鄗邑之地齐国夏伐晋取鄗杜预注云鄗赵国高邑县也史记赵灵王二年城之惠文王以为魏公子无忌邑于此置鄗属常山郡后汉光武即位于鄗之南千秋亭五城陌因改曰高邑县齐天保六年移高邑县于汉房子县东界今高邑县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邑县城南十八里置柏鄊县遥取汉柏鄊之名属栾州大业二年改属赵州 高邑故县城在县北二十一里本汉鄗县地汉光武庙一名坛亭即千秋亭也在县北一十四里
光武于此坛登位亭下有赵万安冡
临城县西南一百里旧十八鄊今四鄊本汉赵邑也史记曰赵敬侯救燕与中山公战于房子是也魏都赋曰绵纩房子郦元水经云泜水东出房子城西出白土细滑如膏可用濯锦色夺霜雪光彩鲜洁异于常锦俗以为美谈言房子之纩也抑亦似蜀锦之得濯江吴岁贡其锦以充御府汉于此置房子县属常山郡天宝元年为临城县西南十里古临城为名 泜水山海经曰敦与山泜水出其阴东流注于彭水 百鸭亭水经云泜水东经百鸭亭亭在今县西 古临城在县西南十里因此以为县名 敦与山在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赞皇县西南七十里今三鄊本汉鄗县之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赞皇县以南有赞皇山因以为名赞皇山在县东南二十六里穆天子传云至房子登
赞皇山山上有庙及碑毎有灾旱公私祈请焉 孔子岭图经云赞皇县孔子庙有石室宽博其下石相拒状若檀柱时人谓之三梁九柱之室室内石人象类执卷故号曰孔子岭 槐水隋图经云槐水出赞皇山一名渡水亦曰济水去县十里此自别是一济即诗云出宿于济非四渎也水西山半有元石孤峙亭亭若楹垣故世谓之石茎东北水流积成泽泽侧有石上牛迹大小相兼十馀非人工可致 泜水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韩信斩陈馀处故李左车曰陈馀军败于鄗下身死于泜水是此也
昭庆县东南九十里旧十三鄊今三鄊本汉广阿县也属钜鹿郡后魏孝昌二年于广阿县置殷州齐天保二年又改殷州为赵州七年州废县属钜鹿郡自高邑县移于广阿城即今县也隋仁夀元年改广阿为象城县西有古象城因为名大业末改为大陆县属赵州唐武德四年复改为象城县天宝十三年又改为昭庆县 尧台隋图经云大陆县有尧台高与县城等今置楼其上世谓尧禅舜处 大陆泽尔雅晋有大陆吕氏春秋云晋之大陆赵之钜鹿按隋图经云大陆大鹿大阿即一泽而异名也汉书云路温舒取蒲于此泽尚书云纳于大麓是此也 古象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左传云舜弟所封之邑汉书地理志云钜鹿有象城县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县西七里高帝时为御史大夫封广阿侯
祁州
祁州理无极县本无极县地唐景福二年二月于此置祁州从定州节度使王处存之请也仍割无极深泽以属焉
领县二
无极 深泽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三十八里七十步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里 西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二十里 东至深州一千二十里 西至镇州七十里 南至古鼓城县三十五里 北至定州八十里 东南至深州束鹿县九十八里 西南至稿城县三十七里 东北至定州义丰县一百里 西南至定州新乐县六十里
户
唐开元二县户一万一百五十九皇朝户主四千四百一十二客一千二十三
风俗
与定州同
土产
与定州同
无极县旧十三鄊今九鄊汉毋极县属中山国今县西无极县故城是也后魏太武省高齐重置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唐武德四年属廉州今稿城县是也贞观元年廉州废复入定州万岁通天元年改毋字作无字 故安城在州东南六里水经云安城即魏昌之安鄊也魏志云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为安鄊侯嫡孙象袭爵青龙二年追谥后兄俨为安鄊侯即此城也 故新城在州西二十八里水经日后魏太武帝南巡行营筑亦曰资城 故魏昌城在州东西二十八里水经云李克书曰魏文侯时克为中山相苦陉之吏上计而入多其前克曰苦陉上无山源林麓之饶下无谿谷牛马之息而入多其前是苦我百姓遂执而免之汉光武封大将军杜茂为苦陉侯汉帝北巡改曰汉昌至魏文帝改汉昌为魏昌城 东门故城在州西南三十里后魏天平中东北道大将军扶风郡太守吕征公所筑因而家焉隋饶阳太守汤君绰又居焉今称大宛是也 滹沱河南去县三十里从西南镇州九门县东界便东流经南深泽县南入州山海经云秦戏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水出焉注云滹沱河出雁门冈城县南武夫山礼云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沱注云恶当为滹语声误也 资河从镇州九门县东北界资河入无极县东南入滹沱河两岸高阜无堤说文云牛饮山有陉谷立之 侯坊陵在县十三里耆老传云中山靖王七代孙封资廷侯弥子在匈奴有功薨谥曰武侯因葬此号为侯坊陵 前汉司空甄丰坟 前汉司徒甄邯坟 后汉车骑将军甄韵坟 前魏武威太守甄举坟 新室光禄大夫甄阜墓 后魏给事中甄逸坟 后汉司徒甄思伯坟 魏中书令甄备坟 魏特进驸马甄像塜 魏骠骑大将军甄□坟 已上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县西南二十五里唐冯翊太守墓
深泽县东北四十里旧十鄊今四鄊盖汉南深泽县也以涿郡有深泽县故此加南以别之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属中山国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分安平县于滹沱河北重置属定州唐朝因之景福二年隶祁州 危渡口在县东南三十里范晔汉书光武为赤眉所追南驰至滹沱河导吏还言水深无船左右惧上使王霸前瞻霸恐惊官属乃言可渡比至冰合军既渡尽其冰遂泮因名危渡口 五鹿津口在县南一十五里旧说昔有五鹿引军渡过遂名五鹿口盖滹沱河深不可测有掲衣所济处也 盘蒲泽河北记云深泽县盘蒲泽生萦委传云光武至此遇风雨系马于此后蒲生于此 南深泽城郡国县道记云在县二十五里有南深泽故城以城名言之即是涿郡之属县以去国里数校近即此是中山之属县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