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四库全书本)/卷04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十五 太平寰宇记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
  宋 乐史 撰
  河东道七
  蒲州
  蒲州河东郡今理河东县禹贡冀州之域史记谓毕为实沈晋之分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度觜参晋魏益州之分汉蒲坂县地属河东郡本尧舜所都州初为虞魏耿杨芮之地春秋晋献公㓕魏以地赐毕万十代之后至文侯都方列为诸侯文侯与韩赵同列武侯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洎战国时即魏地故三晋记云魏寿馀伪以魏叛士会既济而噪而今蒲津是也又史记云惠王三十一年秦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至大梁秦并天下为河东郡地汉高元年项羽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今晋州二年豹降从汉王在荥阳谒归侍亲疾至则绝河津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地九月韩信虏豹定魏地复置河东郡两汉不改至魏少帝正始八年分河东之汾北置平阳郡晋亦如之后魏初于河东郡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后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因取蒲坂为名仍领郡隋初罢郡大业三年又废州复改为河东郡唐武徳元年罢郡置蒲州置桑泉县领河东桑泉猗氏虞乡四县二年置蒲州总管府管蒲虞秦绛邵浍六州三年移蒲治河东县仍旧总管府其年置温泉县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秦五州仍省温泉县其年罢都督府贞观八年割虢州之永乐来属十年以废虞州之安邑解县废秦州之汾阴来属开元九年改为河中府外为中都时丽正殿学士韩皋上䟽陈其不可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当损况更建中都乎昔汉帝感锺离之言息幸徳阳之殿赵王采续咸之谏止造邺都之宫臣请下明诏罢中都则天下幸甚至七月诏停复为州又以陜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升为四辅天宝元年改为河中郡乾元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大历中元载为相又上建中都议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尝不用天因地故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考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验古往之事切当今之务则莫若建河中为中都隶陜虢晋绛汾潞仪石慈隰等十城为藩卫长安去中都三百里顺流而东邑居相望有羊肠羊肠在潞州壶关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底柱之险孟门之限孟门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二十六里即龙门上口○以轘辕为襟带以关中为表里娄敬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即此之谓推是而言之则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将欲外制边疆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势壮关河之气色每岁白露既降凉风已高陛下据金城汤池内绥华夏发信臣骁将外驭戎翟出于仲秋还于农隙有漕运泛舟之便无登履途远之虞不伤财不害人得养威而时狩如此则国有保安之所家无系累之忧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后每岁八九月间京师恟恟常惧戎翟复至虽将相之家皆理储糗为行李之备载知人情不安遂献此疏冀因置制窃有兵权议亦博尽当时利害然代宗探见载意议故不行皇朝为䕶国军节度
  元领县十一 今九
  河东 河西 虞乡 临晋 宝鼎 猗氏 永乐龙门 万泉龙门万泉自绛州割到
  二县割出
  解县 安邑二县入解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九百三十六里 东至西京五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三百二十五里 东至绛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虢州一百七十八里 西至同州八十一里 北至绛州八十一里 东北至绛州取桐乡路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华州一百四十七里东南至陜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同州韩城县一百四十里
  
  唐开元户七万二百七皇朝管户主二万一千八百八十八客三千五百九十三
  风俗
  汉书地理志云其俗刚强多豪杰尚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衣冠大族三代皆衰绝通典云山西土瘦其人俭勤而河东魏晋已降文学盛兴始自魏封乐侯杜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东特多儒者然市闾之间习于成法
  姓氏
  河东郡九姓 裴 柳 薛 费 吕 满 聂茹 廉
  人物
  霍光河东平阳人父仲儒给事平阳侯家通侍者卫少儿生去病归家取妇生光少儿女弟子夫得幸武帝为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 张敞河东平阳人为妇尽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 王乔河东人为叶县令 焦先河东人皇甫谧曰焦先者弃荣味释衣裳离室宅绝亲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关羽河东解人也 裴寂蒲州桑泉人唐起义功臣 薛收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道衡之子为文学馆学士收之子元超相高宗元超从子稷相睿宗 唐张嘉贞蒲州猗氏人子延赏孙弘靖三代为相 杨国忠蒲州永乐人 张巡蒲州河东县人 柳宗元河东人柳州刺史时人呼为柳柳州
  土产
  有盐铁之饶 竹扉 经纸 毡毯 五味子 天蒸枣 蔺席 麻布 绵绢
  河东县旧十三乡今五乡即汉蒲坂县地属河东郡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后魏移郡于县理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 三山在县南三十里即舜耕历山是禹贡谓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之名又汤伐桀升自陑注陑在河州之南地 三辂山郡国志云三辂山北曰大辂西曰小辂东曰荀辂 长郡即蒲坂也在县东二里汉志始皇东巡见长坂即此也其原出龙骨又北五十三里有朔坂即汉水所经西南入海尧山在县南二十八里注水经云河东有尧山上有尧城即尧所理处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潼关相对有风陵城在其上 中条山经邑界 首阳山即在雷首山南阜也昔夷齐守节于首阳 虞坂一名吴坂在虞城北二十三里 蒲津关在县西二里亦子路问津之所后魏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即此也后魏大统四年造舟为梁九年筑城亦关河之巨津 妫妠水源出县南三十里首山此二泉南流者曰妫北流者曰妠异源同归浑流西注而入于河即釐降二女之所今有舜祠存焉即后周宇文䕶所造 涑水冀州地图云东从绛都界入至长阳城南为陂水经云涑水出河东县雷首山一名雷水经桑泉界 铁牛开元十二年于河东县开东西涧各造铁牛四铁人十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尺馀并前后铁铸人六桥跨河至今存故陶城在县北三十里史记谓舜陶于河滨即此是皇甫谧以为在定陶不在此 羁马故城在县南三十六里郡国志云今谓此涉州即左传谓剪我羁马 蒲坂故城郡国记云州南二里有蒲坂城旧地理志书相传曰汉蒲坂城即今郡所理大城后人増筑大河在其西雷首山在其南后魏太武帝神䴥元年自安邑移郡于此城 涑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左传曰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 风陵故关一名风陵津在县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关北渡即在此处也舜祠在州理城中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伯夷叔齐祠在县北三十五里 二妃陵帝舜二妃之陵也在县东十一里俗谓娥皇女英陵 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唐贞观十一年诏禁樵苏 伯乐墓在县南四十里又济定陶亦有伯乐塜未详孰是河西县西四里旧八乡今三乡本同州旧朝邑县之地唐上元元年以朝邑之地置河西县属蒲州至大历三年同州复置朝邑县仍析朝邑五乡割河东三乡依旧为河西县贞观七年河中尹浑瑊奏于古安远府城内置县理县境东西十四里 蒲津关在县东二里通西北鄜延银夏之路 河渎庙在县正西北外一里虞乡县东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解县地属河东郡周明帝废南解县别置绥化郡今县西北三十里绥化故城是也至保定元年改绥化为虞乡复属河东周末置解县于虞乡城东于解县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即此邑也 坛道山在城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山海经云虞乡有梯山山上有帝台之浆也今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谓之盎浆其顶方平如坛多产良药百梯方可升故曰百梯山南有投龙穴莫测深浅 白陉山在县东五十里 洗马泉在县东二里 石碓山在县东二十四里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谓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又曰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俘我王官 解州故城左县东三十里左氏传云晋𠅤返国许秦解梁 绥化故城后魏绥化郡及绥化县所理也在县西北三十里周废 方山祠在县西二十里 五老仙人祠在县西一十七里
  临晋县东北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解县地按汉县在今县东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改为临晋三嶷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山鼎足因名焉 河水北自汾阳县界流入经县西四十里入河东县界 涑水东自猗氏县界流入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桑泉县城在县东一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注曰桑泉在河东解县西谓此也 故解城在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废城在今县东一十八里晋𠅤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注曰河东解县也 瀵水源出县西三十八里尔雅谓瀵水出尾下郭注今河东汾阴有水口如车轮沸涌其深无限与河合 故司空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墓碑即秘书虞世南之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宝鼎县北一百一十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纶地在夏为少康之邑汉为汾阴县属河东河水南流过县故曰汾阴高帝封周昌为侯即此地也今县北九里汾阴故城是也后汉至晋不改刘元海省汾阴入蒲坂县后魏大和十一年复置汾阴县于后土城周武帝又移于殷汤古地复置汾阴郡以汾阴县属之隋开皇三年废汾阴县属蒲州大业三年罢蒲州县改属河东郡义宁元年改汾阴郡为泰州移泰州理龙门县又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属蒲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宝鼎县 黄河北自龙门县界流在县北一十一里又西入临晋县界赵简子沉佞臣栾激曰吾常好声色而激致之吾尝好台榭而激为之吾尝好良马而激求之吾好士六年矣而激未尝进一人是长吾过而出吾善也遂沉之 汾水自龙门县界东际汾阴堆去县三十五里 后土祠在汉汾阴故城西北一十一里汉武帝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丘之上成帝建始三年复汾阴后土祠如故绥和二年复徙于长安北郊哀帝建平三年复徙于汾阴平帝时复徙长安北郊唐元宗开元十年幸之亲祀兼建碑及御制文及书 万岁宫在县九里汉宫也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神鱼舞河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后魏太和中有县人张恩破陵求货先有石弩以铜为鏁盗开埏门矢发中三人皆毙恩更为他计卒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钟磬及诸乐器再得其铭恩恐人知以铭投之汾水后事泄为主司所理乃于水取得其铭铭曰我死后二千年终困由是执事不复深加其罪刘向云汤葬地盖不没其处也黄泽左传文公六年晋改蒐于黄即此与绛州闻喜县接界 古北乡城在县北三十一里汾阴北乡城即采桑津也
  猗氏县东北一十里旧九乡今六乡古为郇国之地本汉旧县史记云猗顿以盐起孔丛子曰猗顿鲁之穷士陶朱教畜五㹀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地理志猗氏属河东郡在今县南二十里猗氏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不改西晋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县为猗氏县属汾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川自安邑县界流入经县南六里又西南入临晋县界 故郇城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谓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杜注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有郇城 令狐城左传曰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城在县西十五里又有刳首梁在令狐西三十里 龙门山连亘邑界永乐县南九十里旧六乡今十乡本汉河北县地后周武成二年改河北县为永乐县保定二年省以地属芮城唐武徳元年分芮城县置于今理东北二里永固堡以属芮州七年移于今理九年改属鼎州贞观八年改属蒲州 郎山隋图经云永乐郎山汉武戾太子以巫蛊事出奔其子遁于此山因名郎山君祠下有郎山君之次子触峰将军庙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黄河在县南二里 渠猪水一名蓼水今名百丈涧源出县北中条山山海经渠猪之水南流注于河是也 河水西自河东县界流入经县南二里又东入芮城县界永乐涧水源出县北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升因号
  龙门县北一百九十八里旧十乡今八乡古耿国殷王祖邑所都晋献公㓕之以赐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按皮氏县在今县西一里八十步古皮氏城是也后汉属郡不改魏属平阳晋不改后魏太武改皮氏为龙门以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州废隶绛州大顺二年与玉泉割属蒲州 汾水东自稷山县界流入北去县五里又南入汾阴县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伏龙源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自慈州太宁县界流入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之西界水经云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大禹所凿通其河广八十步岩际䥴迹遗功尚存慎子曰河水之下其流𫘝竹箭驷马追之不能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栉疾风凿龙门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得上则𦢊腮龙门水经注云尔雅云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溲龙门得渡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十六国春秋左贤王豹妻呼延氏祈子于龙门有白鱼至于祭所其夜梦见鱼化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鸡子授呼延曰日精服之生贵子以是十三月而生刘元海 蜚廉故城在县南七里史记曰蜚廉生恶来飞廉善走恶来多力父子俱事纣王武王伐纣杀之 龙门关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上有禹庙隋末摧毁唐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唐高祖庙在禹庙南绝顶上尽作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故万春县唐武徳五年割龙门县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地入龙门县
  万泉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一乡本汉汾阴县地属河东郡后汉及魏晋不改前赵刘元海时废后魏孝文帝又于后土城置汾阴县北一里故后土城是也又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天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元年赫连勃勃僣号夏州东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西去汾阴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唐武徳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等五县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以县东谷中有井泉百馀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大顺二年来属 介山一名孤山在县南一里晋太康地记曰晋文公臣介之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隐乃绵山也文公封以为介推田因号其山为介山杜注曰在西河介休县言在此非也
  解州
  解州解郡今理解县本蒲州解县唐天授二年析虞乡所置也即夏桀鸣条之野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汉乾祐元年蒲帅李守贞反榷盐置使郑元昭奏请于解县置解州以捍㐫渠于是授郑元昭为刺史仍割蒲之安邑绛之闻喜与解县为三邑以属焉
  元领县三
  解县 安邑 闻喜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一十五里 东至西京三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三百七十里 东至河中府一百里南至虢州九十四里 北至河中府猗氏县界三十
  里 东南至陜府七十里经中条山白径岭路过不通人马 北至陜府经安邑县南过上柳谷山路至陜府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陜府芮城县界二十一里 东北至绛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河中府虞乡界三十里
  
  皇朝户主七千二百五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七风俗
  按左传曰吴公子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徳之后谁能若是今民有上古之风则唐尧之风俗也
  土产
  升麻 黄芩 瓜蒌根
  解县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后汉及晋不改后魏改解县为北解县属绥化郡周省按此前解县在今临晋县界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解县属蒲州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县理即今县理是也唐武徳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贞观十七年废虞州县属河中府皇朝属解州 中条山在县南卄里 坛道山经县界 盐池在县东五里春秋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曰盐池也地志云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说文曰盐盐池其池东西长五十一里南北广六里周回一百四十四里按穆天子传至于盐池是也吕忱云河东盐池谓之盐水出石盐自能成印朝取夕复终无减损但广狭深浅古今不同盖以年代久远所以盈缩不一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土人引水沃畦水耗土自成盐味小苦不及县东大盐池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总谓之两池官置使以领之元和时毎岁收利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西二十里后魏正始三年穿以停舡今废陂似熨斗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陉趣陜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曰白陉岭焉盎浆在县南一十五里坛道山东岭上一名锺山水澄渟为池呼为天池上有盎浆山山海经云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甚寒而清谓之帝台之浆郭璞注云今河东解县南坛道山有水泉出渟而不流即今现在 明公神在县东南八里故老传昔有女在中条山得道今名其处曰圣女崖亦名玉女溪后有刘明于此学道后人为明立祠因名焉今其碑尚存文曰维汉安二年按汉安即后汉顺帝之年号也
  安邑县西南四十五里元管四乡本汉冀州之域帝王世纪尧以二女妻舜为筑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也三代以降为晋之境汉书地理志云河东土地平衍有盐铁之饶晋太康地记云舜受禅安邑或云蒲坂又帝王世纪禹或营安邑即虞夏之两都也魏义宁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徳元年废置虞州贞观十七年又废虞州县隶河东郡今虞邑县东三里即废州之地也 龙池宫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唐开元八年置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 塩宗庙在县东南十里按吕忱云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 分云神祠在县西南四十里中条之阴特标诸峰山顶出云东西分散遂号分云又有风谷每风出吹沙飞石树木皆摧俗谓之盐南风其祠见存 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周武王封吴泰伯之弟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之虞坂昔骐骥驾盐车即此坂也春秋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稷山在县东北六十七里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
  饥汝后稷播时百榖孔安国曰弃后稷也按左氏传宣公十五年晋侯理兵于稷杜预曰河东闻喜县西有稷山是也山海经云其山多锡旧名玉山后稷播时百谷于此遂以名山东自陜府夏县界经县十二里 玉钩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山东西一十里势如玉钩因此为名 涑水在县东北三十四里春秋晋侯使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注涑水河东闻喜县西南流至蒲坂入黄河是也水经云涑水出河东闻喜县界 藜葭谷谓之苇谷其水东自陜府夏县界来经县四十里西入河中府界 银谷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中条山下隋开皇十九年于此置盐治 司盐城在县西二十里 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管子记曰雍孤之山出金蚩尤爱之以为劔㦸史记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按皇览冡墓记曰蚩尤冡在东平郡夀张县坟高七丈常十月祀之冡上有赤气如一疋红练人谓之蚩尤旗其肩髀冡在山阳郡钜野县与身异处故别葬之孔子三朝纪云蚩尤庶人之贪者而有喜怒故恶名归之其城今摧毁 盐池在县南五里其池周回一百一十四里山海经云景山南望盐泽今在河东猗氏县又按地理志云盐池在安邑县西南许慎谓之盐池吕忱曰宿沙氏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盐水今池水紫色湛然不流造盐贮水深三寸经三日则结盐 苦池在县东一十八里其水咸苦牛羊不食因以名之亦名红花池卫瓘墓在县东十七里高堠原上按晋阳秋曰太保淄阳侯卫瓘河东安邑人也瓘子恒恒子玠旧传云卫瓘葬高樗今墓前有高樗故道 鸣条陌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按地理志云鸣条陌在安邑西北尚书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孔安国云地自安邑之西桀逆拒汤陑在河南之南其地在县北二十里是也 昆吾亭旧图经云在县西南一十里为夏方伯助桀拒汤汤师先伐昆吾然后伐桀春秋左传注昆吾以乙卯日与桀同诛宋永初山川记安邑有昆吾亭古昆吾国也 清源在县北五十里春秋僖公三十一年晋蒐于清源作五军以御狄即此也
  闻喜县西南去州一百五里元三乡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武帝元狩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按汉闻喜县在今县西南八里桐乡故城是也后汉废左邑县移闻喜县理之至后魏改属正平郡周武帝移于柏壁在今正平县西南二十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十年自柏壁移于甘谷口唐武徳以来县属不改元和三年河中节度使杜黄裳奏移神䇿军于县宇官吏权止桐乡佛寺至十年刺史李宪奏复置县于桐乡故城即今理也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山海经景山草多薯芜薯蓣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左传季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计乎注云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蒲杨桞可以为箭其泽东西七里南北三里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隋图经云俗以此城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书云桐葬地也按今尸乡有放太甲处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按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亦非此也 龙头壁后周绛州及正平郡所理也在县东北二十八里武帝又移于柏壁事已具上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裴光庭墓在县东三十里为唐侍中太师与父太尉茔相近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