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平御览 (四部丛刊本)/卷之六百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六百一 太平御览 卷之六百二
宋 李昉 等奉敕撰 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
卷之六百三

太平御览卷第六百二

 文部十八

  著书下      㓜属文

     著书下

吕氏春秋曰吕不韦为𥘿相国集诸儒使著其所闻为十

二记八览六论合十馀万言名为吕氏春秋𭧂之咸阳市

门悬千金于其上有能増损一字者与之金时人无能増

说者以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然其书以道

德为准的以无为为纪纲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捡格

与孟轲孙卿相表里也

列仙传曰李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

养精气贵无名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吏积年乃知其真人

也仲尼师之去入大秦过关令尹喜待迎之彊使著书作

道德上下经二卷鹖冠子或曰楚人隐居衣弊履穿以鹖

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事冯煖常师事之

西京杂记曰淮南王著鸿列二十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

明礼教也号为淮南子一曰刘安子自云字中有风霜之

气杨子云以为一出一入字直百金

又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又曰葛洪家世有刘子骏汉言百卷首尾无题目但以甲

乙丙丁记其卷数先父𫝊之刘歆欲撰书编录汉事类未得

构而亡故书无宗本止杂记而前后无事类后好事者以

意次第之始甲之癸为十帙帙十卷合百卷洪家有小同异

又曰杨雄著太玄经梦吐白凤皇集其顶上而㓕

杨雄传赞曰雄好古而乐道其志欲穷文辞成名于后丗

以为经莫大于易于是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

桓谭新论曰杨子云才智闻逹卓绝于众汉兴巳来未有

此也国师子骏曰何以言之荅曰通才著书以百数唯太

史公为广大馀皆藂残小论不能比之子云所造法言太

玄也人贵所闻贱所见故轻易之(⿱艹石)遇上好事必以太玄

次五经也

抱朴子曰王充作论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尝到

江东得之叹其文高度越诸子及还中国诸儒觉其谈论

更远嫌得异书或搜求至隐处果得论衡捉取数卷将去

伯喈曰唯我与尓共之勿广也

又曰卢生问曰蔡伯喈张平子才足著子书正恐言远旨

深丗人不解故不著也余难云(⿱艹石)如来言子云亦不应作

太玄经也瓦甂木柸比门所饶金觞玉爵万家无一也

又曰孔郑之门耳听口受者灭绝而托竹素者为丗宝也

又曰余家遭火典籍荡尽困于无力不能更得故抄掇众

书撮其精要用功少而所収多思不烦而所见博或谓洪

曰流无源则干条离株则悴吾恐玉屑盈车不如金璧余

荅曰咏圎流者采珠而捐󠄂蚌登荆岭者拾五而弃石余之

抄略譬犹擿翡翠之藻羽脱犀象之角牙

又曰𥞇君道问二陆优劣

抱扑子曰朱淮南尝言二陆重规沓矩无多少也一手之

中不无钝利方之它人(⿱艹石)江汉之与潢潦陆子十篇诚为

快书者其辞之冨者虽覃思不可损也其理之约者虽潜

笔腐豪不可益也陆平原作子书未成吾门生有在陆君

军中尝在左右说陆君临亡曰穷通时也遭遇命也古人

贵立言以为不杇吾所作子书未成以此为恨耳余谓仲

长统作昌言未竟而亡后董袭撰次之桓谭新论未备而

终班固谓其成琴道今才士何不赞成陆公子书

颕容春秋例曰著述之事前有司马迁杨雄后有郑众班

固近即马融郑玄其所著作违义正者略举一两事以言

之迁史记不识毕公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姓杨雄法言

不识六十四卦云所从来尚矣

论衡曰𦘕工好𦘕上丗人不𦘕秦汉士者尊古卑今杨子

云作太玄经法言张伯松不肯一观与并肩故贱其言也

(⿱艹石)生周丗则为金匮也

又曰淮南吕览文不无累害所以出者家冨官贵也人有

难充书者繁重云不在多以为龙少鱼众少者为神充荅

曰文众胜寡财冨愈贫丗无一分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

有万言孰为贤也充仕数不遇以章和二年徙家避难扬

州丹阳入为治中才小任大职在刺劾笔札之思历年寝

章和三年罢州还年渐七十时可悬舆发白齿落日月

逾迈贫无供养志不娱快乃作养生之书凡十六篇论衡

造于永平末定于建𥘉之年耳

新论曰余为新论术辨古今亦欲兴治也何异春秋褒贬

耶今有疑者所谓蚌异蛤二五为非十也谭见刘向新序

陆贾新语乃为新论庄周寓言乃云尧问孔子淮南子云

共工争帝地维绝亦皆为妄作故丗人多云短书不可用

然论天间莫明于圣人庄周等虽虚诞故当采其善何云

尽弃耶

风俗通应邵撰序云风者天气有寒煖地形有阴阳泉水

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俗者含血之类象而生之百里不同

风千里不同俗周𥘿尝以月遣𬨎轩使采异代方知载之

秘府及羸氏之亡遗弃殆尽蜀人严君平有千馀言林陶

翁儒才有挭槩与杨雄续注二十七年凡九千字犹不如

尓雅之宏丽张竦云县诸日月不刊之书余不才敢比隆

于斯人

金楼子曰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

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班

又曰刘辅性矜严有盛名沉深好经书善说京氏易论集

经传及图䜟文作五经通论丗号之曰沛王通明帝甚敬

重之赏赐恩宠加异

又曰或问余曰子何不询之有识共著此书SKchar为区区自

懃如此予曰夫荷旃𬒳毳者难与道纯绵之致密羮藜唅

糗者不足论大牢之滋味故服𥿭𫄨之凉者不知盛暑之

郁燠袭貂狐之煖者不知至寒之凄怆予之术业岂宾客

之能窥斯盖以筳撞锺以蠡测海也予常切齿淮南不韦

之书谓为宾游所制毎至著述之间不令宾客窥之也

又曰桓谭新论华谭又有新论杨雄有太玄经杨泉有太

元经谈此多误动形色或云桓谭有新论何处复有华谭

杨子但有太玄经何处复闻太元也皆由不学使之然矣

隋大业拾遗曰大业之𥘉敕内史舎人窦威起居舎人崔

祖濬及龙川赞治侯伟等三十馀人撰区宇图志一部五

百馀卷新成奏之又著丹阳郡风俗乃见以吴人为东夷

度越礼义及属辞比事全失修撰之意帝不恱遣内史舎

人柳逵宣敕责威等云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

人物故晋武帝云江东之有吴会犹江西之有汝颍衣冠

人物千载一时及永嘉之末华夏衣缨尽过江表此乃天

下之名都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尓

等著其风俗乃为东夷之人度越礼义于尓等可乎然于

著术之体又无次序各赐杖一顿即日敕追秘书学士十八

人修十郡志内史侍郎虞丗基惣检于是丗基先令学士

各序一郡风俗拟奏请体式学士著作佐郎虞绰序京兆

郡风俗学士宣惠尉陵敬序河南郡风俗学士宣德郎杜

宝序吴郡风俗四人先成以简丗基丗基曰虞绰序京兆

文理俱赡优博有馀然非众人之所能继陵敬论河南虽

文华才冨序事过繁𡊮朗杜宝吴蜀二序不略不繁文理

相副冝具状以四序奏闻去取听敕及奏帝曰学士修书

颇得人意各赐物二十叚付丗基择善用之丗基乃钞吴

郡序付诸头以为体式及图志第一副夲新成八百卷奏

之帝以部秩太少更遣子细重修成一千二百卷卷头有

图别造新様𥿄卷长二尺叙山川则卷首有山水图叙郡

国则卷首有郭邑图叙城隍则卷首有公馆图其图上山

水城邑题书字极细并用欧阳肃书即率更令询之长子

攻于草隶为时所重

     㓜属文

东观汉记曰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赋颂因数入读书禁

中毎行巡狩辄献上赋颂

魏志曰陈思王植年十岁善属文太祖曰汝倩人耶植跪

对曰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愿当靣试时铜雀台新成太祖

悉将诸子登台使各赋之植援笔立就亦出思疾门

又曰文帝八岁属文

魏氏春秋曰阮籍㓜有奇才异质八岁能属文性恬静兀

然弹琴长啸以此终日

又曰𢈔阐字仲𥘉少孤年九岁能属文郷里重之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南凉录秃发傉檀子归年十三命为

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傉檀览而异之拟之曹子

亦出思疾周

后魏书曰胡叟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

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彦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

常待叟不足聊与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

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

君相知何夸言(⿱艹石)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

族一𪧐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具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丗

有恊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思其笔丗犹传诵之

以为𥬇狎

齐书曰张率字士简性宽雅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

一篇或数日不作则追𥙷之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作

二千馀首有虞讷者见而诋之率乃一旦焚毁更为诗示

焉托云沈约讷便向之嗟称无字不善率曰此吾作也讷

惭而退

南史曰刘孝绰本名冉㓜聦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

王融深赏异之与同载以适亲友号曰神童融毎曰天下

文章(⿱艹石)无我当归阿士阿士即孝绰小字也

又曰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诗从舅王筠奇之谓所亲

曰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尤善左氏春

秋工草隶虫篆

后周书曰李旭㓜年巳解属文有声洛下时洛阳刱置明

堂旭年十岁数为明堂赋虽优洽未足才制可观见者咸

曰有家风矣

三国典略曰萧大心字仁恕小名英童与大临同年十岁

并能属文尝雪朝入见梁武帝咏雪令二童各和并援笔

立成

梁书曰柳恽早有令名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

首秋云飞琅邪王融见而嗟赏因书斋壁及所执白䦨圑

又曰太祖文帝讳纲字丗讃六岁能属文高祖惊其早就

不之信也及于御前面试辞彩甚美高祖难曰此子吾家

之东阿也

又曰丘迟字子希年八岁便属文父灵鞠有才名常谓气

骨似我徴士何点见而异之

又曰𢈔肩吾八岁能赋诗特为兄于陵所友爱

又曰何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郷范云

见对䇿大相称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文则伤俗

其能含清浊守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

又曰陆从典字由仪㓜聦敏年八岁读沈约集见回文妍

丽援笔拟之便有佳致十二作柳赋其辞甚美从父瑜特

所赏爱

隋书曰李德林㓜聦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十馀日便

度高隆之见而嗟叹遍告朝士云(⿱艹石)假其年必为天下伟

器邺京人士多就宅观之月馀日中车马不绝年十五诵

五经及古今文集日数千言俄而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

不通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

又曰于宣敏字仲逹少沉密有才思年十一诣周赵王王

命之赋诗宣敏为诗甚有幽贞之志王大奇之坐客莫不

嗟赏起家右侍上士

文选人名录曰曹植年十岁诵读诗论及赋数万言能属

又曰谢灵运㓜而聦慧善属文举笔立成文章之盛独绝

当时

㓜童传曰谢瞻字宣远㓜而聦悟五岁能属文通玄理

又曰孙士潜字石龙六岁上书七岁属文

金楼子自叙曰余六岁解为诗奉敕为诗曰池萍生巳合

林花发稍周风入花枝动日照水光浮因尓稍学为文也




太平御览卷第六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