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好古窝先生文集/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好古窝先生文集
卷三
作者:柳徽文
1896年
卷四

[编辑]

上东岩先生问目甲寅[编辑]

问。心广体胖。北溪陈氏曰心广心正之验。体胖身修之验。然则此章单释诚意一事。不及正心修身之功。而今乃先言心正身修之验。何欤。

答。心广体胖。只是形容自慊之意。北溪说。恐推之太过。然八条目。虽有先后之序。而亦莫不交相为用。如是为说。亦自不妨。如何。

问。诚意章下。言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见用力之始终。窃意上章格致。是知止之事。此章诚意。是得止之事。则此始终二字。似带得经文始终字。如何。

答。如是说亦好。

问。胡氏所谓物物致察。朱子引程子说以辨之。然程子又言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不几近于物物致察者乎。

答。昔杨道夫问物物致察。与物物而格何异。朱子曰。文定所谓物物致察。只求之于外。如所谓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只因其物之如是而求之耳。初不知天如何而健。地如何而顺也云云。详味此训。则可以得其旨矣。

上损斋先生丁卯[编辑]

伏惟新秋。颐养道体神劳康福。徽文顽息不灭。而又荐遭堂内丧威。悼痛情地。无足仰闻。年前所禀疑目。腊月半间。伏见七月所下书批。不惟不以其猥屑而呵斥之。反赐一一勘破。开发其迷滞。三复擎玩。旋切汗恧。然窃伏闻櫽括之侧多枉木。岂可以自家见解之枉。终隐于斤绳之下哉。玆敢不揆烦渎。更举礼疑数条。别纸具禀。

别纸[编辑]

妇人绞带。卒哭时。斩衰男子既当变麻服布。则妇人服布固在其中矣。以经传所说妇人之带者考之。士虞礼言妇人说首绖不说带。檀弓言妇人不葛带。少仪言妇人葛绖而麻带。小记言齐衰恶笄以终丧。其注疏皆言齐衰妇人尚质重要带。则有除无变。凡此皆以妇人之带。与男子之绖对举说。详其文义。亦皆但指要绖而言。非兼包绞带也。盖绖与带虽同在要。而绖重绞轻。惟要绖之重者。是所谓不变所重。而与男子重首多变者对言也。若绞带之轻者。不可因此而不变也。郑注又言妇人重要而大功以下轻。卒哭幷变为葛。然则绞带本轻于五服要绖。齐衰以下直用布绞。斩衰麻绞亦作四股。比功服要绖亦轻可知。今功服要绖。亦以轻而变。犹不害于重要有除无变之文。况绞带之尤轻。而又自别于要绖者乎。与男子葛带三重。但指要绖者相发明。图式妇人卒哭斩衰下绞带。云七升布。练服斩衰下。幷无要绖与绞带。但卒哭受服一款。家礼既阙。今不可遽论。而至如练时。则今俗所行无定例。若换以葛绞欤。则妇人初无葛要绖。与男子因葛绖而谬袭者。事势尤异。且郑注至言功服要绖轻而变葛。而岂不幷及绞带之变葛乎。此尤验葛之独宜于绖而不宜于绞也。若仍存麻绞欤。则虽施之于卒哭。犹未见其合于古礼。况练后除带之时乎。丘氏以男子卒哭后葛要绖。移之于练后。盖以古礼练后亦用葛要绖故也。今若以妇人卒哭后麻带。移之于练后。则卒哭麻带。本非指言绞带。而今乃仍以初丧麻绞。谬袭少仪卒哭麻带之文。复随卒哭麻带上葛绖二字。引之于练后葛绖之时。似逦迤数三重。恐非古礼本意。以此观之。练后妇人绞带。无论斩齐。幷与要绖而除之。较然矣。若嫌于有衣而无带。则男子除首绖。亦是有冠而无缺项。比之常服。均为有阙。而其视初丧之服重者先除。似有渐杀之义。未知如何。抑又有一说。间传言小祥男子要绖不除。恐是所以别妇人则要绖当除也。其不言绞带之不除者。或是妇人亦绞带不除故欤。其下因言妇人除带先重。与男子除首对言者。亦似只指要带之重。而不兼言绞带。然则小祥齐斩妇人先除要绖之重。仍存所变布带之轻。使要有束。容或有义意否。

家礼为四龛章下附注朱子说。鲁季友桓公别子所自出。按季友桓公庶子。则是自为别子。而今曰别子所自出。此所自出三字疑衍文。礼大传云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朱子谓所自出三字疑衍。今朱子说中。不应有如此处。窃意古书传写。容或有此类欤。

出入必告章本注。主人由阼阶。主妇及馀人由西阶。然杂记云夫人入自闱门。升自侧阶。士冠礼适东壁见母注。妇人入庙由闱门。特牲少牢。皆主人升西阶。主妇先房中南面。而不言升西阶。盖亦由闱门也。窃意主妇由西阶。恐亦后世之礼。此特因书仪而未改。似当从礼记为正。然古今庙制不同。古者东房为主妇之位。家礼西阶上为主妇之位。则其升自西阶。亦为因时制宜欤。至今时则庙制室制又不同。主人主妇分庭行事。亦多碍俗。而祭庙祭寝时。主妇位多在近内之地。此虽不能反之。家礼亦稍为合于古而宜于今欤。若内寝则惟主人主妇由阼阶。如笄女主妇升阼阶是也。馀人由西阶。如冠者见母降西阶。婿导妇以入及妇见舅姑升西阶是也。然婿若是宗子。则亲迎恐当由阼阶。而仪礼亦不言者何欤。窃意新妇共牢之前。自不可由主妇之阶。宗子则平日虽由阼阶。恐是取妇之日思嗣亲。三日奠菜注云若生时见舅姑。然则取妇入门之初。恐亦如亲在时。故此时独犹用子道。导入西阶。朝祖升西阶注。犹用子道。与妇常由西阶。而独舅姑飨妇时。使妇降阼阶。以示著代者。可相发欤。

同注妇人四拜。谓之侠拜。谨按古者侠拜。皆就男女相拜时言之。见庙时丈夫再拜。妇人四拜。谓之侠拜者。古无明文。惟少牢馈食。主妇亚献。言侠拜。然亦指与尸相答拜。则此言见庙时侠拜。未知何据。盖侠拜云者。在相拜时。不是指其倍数于男子。恐是妇人先拜。男子答拜。妇人又拜。妇拜一在前一在后。男拜介在中间。有夹底意思。故少牢亚献时。主妇拜献尸。尸拜受。主妇拜送注。拜而后献者。当侠拜也。其下献祝不侠拜者。下于尸也。特牲馈食。主妇献尸不侠拜者。士妻下之。故仪简也。以此观之。在庙时惟大夫妻献尸有侠拜。士妻则在庙。虽与男子相拜。亦无侠拜。其他男女相拜。则皆有侠拜。如冠者见母。赞酳妇醴妇。妇见舅皆然。其见姑及酳。同是妇人。故一拜一答而已。婿见妇之母。主妇一拜。婿答再拜。主妇又拜注。必先一拜者。妇人于丈夫必侠拜。其见妇之父。则同是男子。故主人再拜。婿再拜而已。且冠者见母及婿见姑。拜与答均为再拜。则不必倍数。而亦以一在前一在后。故谓之侠拜。此注疏侠拜之说。朱子取之于通解者。恐当为定论。昏礼婿妇交拜附注。言女子与丈夫侠拜。而今俗交拜。妇先再拜。婿答一拜。妇又再拜。婿又一拜。盖交拜虽是俗礼。先儒或有于俗礼中从古礼者。如同堂异室附以昭穆。原庙仪用昭穆之类。今在亲迎礼席无侠拜。则恐遂无侠拜。妄意交拜。妇先再拜。婿答再拜。妇又再拜。则似得古人侠拜之礼。习俗每以一齐相拜为差胜。然拜数既不均。则其差池一也。恐不如只从古礼。未知如何。

大带本注。结于前。再缭之为两耳。此两缭。盖指两纽而言。然玉藻大夫带四寸。已上皆然。士二寸再缭四寸注。士练带惟广二寸。再缭腰是亦四寸。家礼补注。亦引此文。又士冠礼缁带注疏。俱与玉藻同。盖士带二寸。不再缭腰则无以见四寸之博。若以两纽为再缭。则士带惟缘其绅。而两纽只是二寸。礼焉有再缭四寸之文。窃恐书仪本文。与礼记注疏有不同处。家礼引而未改欤。

冠礼始加章本注。赞者取栉𢄼掠。置于席左。兴立于将冠者之左。盖将冠者立席右。赞在其左。栉𢄼掠又在其左。以士冠礼考之。筵于东序。奠纚笄栉于筵南端。则东序南端。亦是左也。今图则将冠者在左。赞者在右。栉𢄼掠又在其右。仪节图亦然。恐皆误矣。如何。妇见庙告辞云子某之妇。此某若是主人耶。则与仪礼舅姑殁。只祭舅姑庙之义同。然今则四亲之主。同奉一庙。却不用仪礼某氏妇来敢奠之辞。只用告舅姑之辞。亦无害义否。此某主人之子耶。则正合于同见四亲之仪。又与左传杜注受父命告庙之义同。然此注既言如冠子而见之仪。其告辞亦当言某主人之子某之妇。若某亲某之子某之妇。今五礼仪却如此。而今不言己名。又不及旁支。与家礼他例不同。疑此只言冢妇见庙之仪。仪礼庶妇不馈又祭行注。庶妇无此事。其他可无告辞欤。仪礼庶子三醮无祝。内则适子庶子见于外寝无辞。抑亦有之而包在其中欤。

题主。执事设卓子西向。祝出主置卓子上。若是西向设卓。则题主者当东面对卓。而今言西向题之。窃意神道尚右。恐无神主在东生人在西之理。此所言卓子西向。似指生人所向处言之。未知如何。下禫祭卜日。亦言设卓子置盘子西向。主人西向者。与此可一例看否。

此书小注。皆是杨氏附注。即所谓后来定论。悉附于逐条之下者。然往往有杨氏复曰云云。盖上饶周氏以杨氏附注。为间断家礼本文。别出于本书卷帙之后。其间有愚按二字者。不得不以姓氏标异之。今本虽还附逐条之下。而又以刘氏黄氏说添注。则亦不得不仍用此例。与启蒙小注。皆是玉斋通释。而于玉斋本说。后人加玉斋胡氏曰者似同例。如何。但俗节下小注。引朱子答南轩书。其下圈外。有杨氏复曰一条。幷是答南轩书中语。窃意杨氏引朱子此书全篇于又曰之上。后人但见时祭之上有愚意二字。不暇深察。遂以为杨氏说。别出之于朔朝家庙之下而加圈焉。仍加杨氏复曰四字。然未有他据。未知然否。

旁亲无后。以其班附。集览补注。大伯祖父在曾祖之左。大叔祖父在曾祖之右。此指从曾祖而言。然程子言成人而无后者。其祭终兄弟之孙之身。补注此说。未知何据。但从曾祖无后而殁。于从曾孙承祀之日。亦恐与常礼不同。未知何以处之。

上损斋先生戊辰[编辑]

一阳初复。伏惟百神劳相气体康福。徽文还巢浃月。连以冗忧。无歇泊时日。孤负眷诲之恩。悚息悚息。前者看大学本末章。使无讼明德也。是本也。无讼新民也。是末也。此章既释明德新民之本末。则当以无讼为末。而朱子言听讼为末。却与新民为末之末不同。寻常疑此。反复于中者久矣。窃意使无讼是我之明德既明。而民德亦新。为先其本也。听讼是我之明德未明。而徒事于治民。为先其末也。然则无讼是有本之末。听讼是无本之末也。此章释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之义。则必须以先其本先其末者对言。然后可见知本不知本之分矣。若有本之末。虽不言而在其中矣。愚见如此。不敢自信。伏乞裁教。

别纸[编辑]

太极阴阳。不相杂不相离。而玉斋启蒙注。以不相杂不相离。分属象数未形与形器已具。此语似明快。然窃意形器已具之后。理气亦非混为一物。则恐不可专属不离也。象数未形之前。象数之理。粲然已具。则恐不可专属不杂也。未知如何。抑玉斋说。亦有不可废者欤。

朱子论太极。谓康节之学。与周子程子所说不同。康节于那阴阳相接处。看得分晓。周子程子说无极而太极。与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说得周遍。若如周子程子之说。则康节所说在其中。窃意康节只论太极在阴阳之先。故以坤复之间。阴阳未生气象为太极。周程兼言太极在阴阳之先。又在阴阳之内。故既说体用一源。又说显微无间。此所谓说得周遍而康节说亦在其中者。以是欤。然朱子论先天。亦尝谓若论他濂溪太极中间虚者。便是他康节亦自说图从中起。他先天图两边生。即是阴根阳阳根阴。老先生亦言康节非不知此意。以此言之。此从中起之说。亦可该象数未形与形器已具时看。而似不可谓康节一向与周程说不同。未知如何。

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顷承指喩。但性理注勉斋说。以理与气相离合言之。是为可疑。若如此说。则其前后字。与上文微与著两端。不甚照应。离合字。与下文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相衬著。且上文言理与气不相离之意。已无馀蕴。则此著虽然字。更言理与气始无合终不离者。似却歇后。又近思续录建安熊氏注。以只有此理。解不见其始之合。以气行理亦行。解不见其终之离。此只以不杂不离。分属始终。与勉斋说亦似有不同。至如启蒙注云庄说。谓河图者生成之合。洛书者奇偶之分。然有分必有合。有合必有分。所谓推之于前。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不见其终之离。按此生成奇偶。即是阴阳动静。此则朱门人亦据象数形器之分合言之。今又以文势观之。前字似指象数未形之前。后字似指形器已具之后。自其微者观之。冲漠无眹。其动静阴阳。有若合而未判也。自其著者观之。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有若分而不合也。虽然推之于无象之前。亦可见其粲然而有条。所谓不见其始之浑合。引之于有形之后。亦见其浑然而无间。所谓不见其终之分离。此离合字。似只就气上说而理包在其中也。又言朱子虽尝言混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然其下亦言一元之前。又是一个大开辟。更以上亦复如此。直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亦可见其始之无合。又尝斥混沌死之说。以明前瞻无始后际无终之意。此亦可见其终之不离也。此下文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恐只是如此意。如是看则字义语脉。似与上下文相贯。未知如何。

上立斋先生癸酉[编辑]

自承眷诲之恩。铭佩实深。而积岁违拜。慕仰之诚。又靡日不切于中。伏惟霜令。神相道体康福。徽文肚中积湿。频年发作。重以丧威荐叠。既不能自力于钻纸数墨。又不得以时候谒。私切愧恨。而根本未立。且于切己入头处。窃有所戃慌却顾者。尝观古来圣贤指示下学工夫。必自容貌辞气视听言动上做去者。盖就明白有据依处下手。然后读书讲学。方为著己。而独见李弘斋所问。却云颜子四勿。只为不知孰为礼孰为非礼。今曰以博约为先。而四勿之戒。随其所知施之。应酬渐渐。望其贴近。庶有实效。朱夫子答曰既知如此。何不用力云云。妄意博约工夫。似不在克复之外。而博之约之。必须以视听言动为其本根。恐不可离那四勿而别求博约。今乃以博约先于四勿者。当若何而用工也。然朱子既不以为非。则是必有说矣。岂弘斋之病。或欠竆理一边。而不患工夫之无据依。故朱子姑许以先博约欤。抑博文约礼。是颜子自初承教于夫子。而请事斯语。乃在地位已高之后。是果有难易先后之可言欤。伏望裁诲。俾不迷于所趣。千万。

上立斋先生乙亥[编辑]

违拜门屏。洽周一年。伏惟道体际此康护。徽文向者日侍讲席。幸蒙提撕救拔之恩。况先志得遂素愿。将使幽竁有光。正古人所谓垂槖往而囷载归也。近有所疑数条。别纸仰禀。以俟一番印正。而前日猥请斋铭。倘垂省录否。顷于辞退时。宠以别诗两绝。复命步韵。而缘忙未果。归到银岭。始构得数转语。今始因便拜呈。伏望视至。

别纸[编辑]

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所发如见牛过阙等处可见。而朱子于克己。则云若待其发动而后克。不亦晩乎。此却言待发动而后明之者。盖以发其蔽痼。与克去私邪。自有不同。然愚意窃谓平居无事时。一个善念才萌动。亦见本体之明。便已昭著。须因此充养。不使断绝而昏塞。又如手容恭足容重。随处皆是明之之事。若只等待应事上恻隐恭敬之发。然后方施明之之工。则无乃于章句本旨。有未尽欤。

止于至善一句。兼知止能得两件事。而格致是能知至善之所在。诚正修是得止至善之地头。愚意窃谓须合知与止两截。方为止至善。若格致工夫。不可遽谓之止至善。而栗谷却于格致上。亦以止至善言之。是可自为一说。而恐与朱子本旨不同。如何。但格字致字诚正等字。俱有极至之意见。各条名目则固已带得至善意思。未知可如是看否。

大学不言存养。而南塘说。必以正心章当之。却以退陶所辨为未然。愚意窃谓明德。是因其发见处用工。故不论未发时存养。而若原其本则敬之一字成始成终者。便是存养之兼动静者。盖自小学涵养。根本已立。由是格物致知。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由是诚意正心修身。所谓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是皆未尝不以存养为之田地根本。而无须臾离也。若谓正心以前。全无存养。则亦安得有知至意诚境界。且以朱子所言敬以直之。为正心章。始言存养之证。则朱子所言敬以格之。敬以诚之者。独不可谓之存养乎。是皆不明言未发。而要皆以未发为本则一也。章句所谓审其几及一有之而不能察。惟其所向而不加察。其为省察之事则又一也。未知如何。

君子中庸之中。与中庸其至矣之中是一也。而中庸章句。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释之。论语集注改本。去不偏不倚四字。农岩说以集注为夫子本旨。愚意窃谓未发之旨。固子思始发之。然岂父师之传。全无此意。至子思刱见得到此耶。恐此许多中庸字。夫子本兼言未发已发之中。故子思遂因此而发挥之。是所谓述所传之意也。至若论语所载。无非就学者面前有据依处说与。故门人又随闻而类记之。是所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以故夫子一时说。在中庸兼就未发言之。在论语只据已发言之。一主传道上说。一主教人上说。使各从其类。而各得其本旨。非如常人之言浅近则终于浅近而已。如是读之。不悖于本旨否。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朱子尝以夷惠言之。然此章主言勇。乃是学者勉强而至之事。若夷惠清和。孟子俱以圣许之。而朱子皆以不待勉强自到极处称之。又以孔子为兼乎数子。则圣人不赖勇而裕如者。尤与此章勉强者有不同。愚意窃谓此一条。只论其气象之相似。不可谓夷惠之断案。如何。

三近者勇之次。大山先生以为次舍之次。盖谓三知为知。三行为仁。而勇之次舍则以三近当之。然次舍之云。视恒用次字。其义较深。未知朱子所指。果如此否。愚意窃谓朱子既以知之成功而一者为勇。则是与三知为知三行为仁者相参焉。至若三近虽不及知之成功而一。抑亦可以居其次云尔。盖使姿质庸下者。得思其次而勉焉。正所以对哀公不足以及此之问也。且夫子有曰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其论成人。是知仁勇之事。而集注以今之成人。为成人之次。此所谓勇之次也。语势恰恰相吻。其义恐不可异同看也。况或问曰利行可以为知矣。然学而知之则知之次。而非知之大者。此知之次。亦可如此看否。

朱子曰非礼勿视听者。防其自外入而动于内也。非礼勿言动者。谨其自内出而接于外也。内外交进。为仁之功尽矣。然愚意窃谓若只据大槩言之。当以视听与言动分内外。若细论之。视听言动。恐皆预防其外入而谨其内出。如视恶色听恶声。立恶人之朝。与恶人言。是视听言动之皆不当其可。是非礼也己私也。由不能防其外入也。如淫视倾听。鄙悖㬥慢。是视听言动之皆违乎天则。亦是非礼也己私也。由不能谨其内出也。恐须合此二者然后。工夫庶免于阙漏。今按仪礼士相见。有视礼言礼。自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至立视足坐视膝一章。是视之礼也。自与君言言使臣。至与居官者言言忠信一章。是言之礼也。是于视与言。俱就自家容貌上。无使一息之由于非礼而任其己私。则朱子所谓由细密工夫。一一入他规矩准绳之中。便是复礼者。盖包此等而言。从事于斯。果亦不违于孔颜所指欤。

上立斋先生丙子[编辑]

违拜后岁再易。瞻慕之怀。食息不弛。忽于洪兄行。伏承腊末下书。眷念不置之意。溢于言表。双擎展读。若复周旋于容丈之席也。仍伏审颐养道体。茂膺难老。精力之治。无损于谁昔。区区庆幸。曷可容谕。徽文每承开诲之恩。而自念滩舟之势。易退难进。辜负至意。只切惕息而已。别纸中段段提诲。便觉旧疑之渐就消释。而妄见之不敢自信者。亦蒙是正。幸甚幸甚。且末端所戒徒知而不能行。行之而不能久一语。固是通患。而在愚蒙。尤为膏盲之祟。敢不书绅以自励也。

答金矦鼎均[编辑]

徽文空踈暗劣。一无所长。而无实之名。误达崇听。遽加以邑志修补之任。夫上关乙览。事体之重大何如。追续舆图。义例之浩穰何如。苟非棕核秤停。不震不挠者。有不可容易承当。而今乃滥及于不当及之人。屡度勤谕。不胜惶懔。而恳辞未遂。盛眷愈挚。至有府吏之来禀。夫马之出送。区区私义。只当趋走承命之不暇。顾此山野踈拙。只是钻古纸。随分打乖底本相。实无规模力量。可及于此等繤辑。其不可苟冒也决矣。况又从前暑泄。重为近日霖涝所中。客地添发。进退不得者。洽满七八日。虽欲强策跛躄。亦不可得。玆敢干冒威尊。披沥以陈。幸蒙俯察。特许情愿。则明公终始之惠。敢不感诵于无极也。

上族叔壶谷先生戊辰[编辑]

秋凉乍动。伏惟神相气体康福。前年陪愚安族父。语及玑衡之制。得闻议论明快。但游环玉衡之用。有所不合。比闻前日徽文往复书及愚安所定著之说。俱已先彻几下云。其所论同异。书中已详。不须𫌨缕。只更略陈其所未罄者。以求勘正焉。窃谓三辰仪。备列日月星辰之度。此则天上既有此象。而器中亦有此仪。故随天自运。不暇人为。至于四游仪之设。非天上原有此象。只为人之仰察三辰运行。与天合否。故用手推转。惟意所欲也。方其仰察也。有环而无衡。则步览不明矣。有衡而无环。则度数不精矣。二者相须。其用在人。与三辰运行之在天者。既不重叠。而又不相悖。譬如彃九乌之羽。张弓矢而左右之者。惟意之所欲也。其在临时占候之外。则任其浮游纵横。无异虚舟之泛泛。初不责其回转与否。况其自转与否。尤何所用之哉。今若谓玑衡。是自转物事。著不得些子人力。幷于四游环之临时推转者。亦嫌其稍涉人为而不著手势。又以玉衡两端。结定双环。指其东出西没者而谓之南北低昂。则此游环之设。似涉重复。无甚紧要。反不如直以玉衡结于三辰环之为简便。此恐非别设游环之意也。况其低昂云者。当如桔槹样也。南北云者。指向南北极也。今此旋转出入。虽有微北之时。只居南北极之中要。黑双环之卯酉。则都是东西运转。而恐非集传南北低昂之意也。且两端既已结定。无事于低昂。则要中小轴。虽不设无妨。凡轴之得名。本能其圆转无碍。而今此一定不动。恐非设轴之意也。且只循赤环一路。而天上许多度数。皆不须以窍仰察。则衡中虽无孔。有何欠阙。而古制必设为横箫。则今此黏著一处。恐非置窍之意也。凡此四者。只举古人明证言之。则在贞观之制。虽水运之法未出。而三重之仪始起。其论直距。有曰傍转于内。此可以证游环别转于三辰之内也。其论游筒。有曰南北游。此可以证游筒俯仰于南北极之间也。集传有曰东西南北。无不周遍。此可以证环之东西。衡之南北。无处不宜也。孔疏有曰孔径一寸。下端望之。此可以证玉衡通中。必由下端而仰窥也。又如屏谷所言回转迟速任之者。指其无时需用。任其或迟或速。不关于时刻之准限也。其馀不暇一一分疏。至若天原发微。所谓斗星第一为魁。第五为衡。第七为杓者。只据每日北斗昏朝夜半所建之异。而有此三名。与器中之衡。大相不同。今若以此指为天上之玉衡。则与术家杓三星玉衡之说无异。此则已经朱子勘破。恐不可取以证之于器中玉衡之自转。盖北斗在北极三十六度之内。玉衡在器中地上地下之半。二者所处与所用。若是悬绝。决不可比而同之。且朱子与蔡西山论浑象之制。凿孔为星辰。又由南极瓮口之内。架梯而设玉衡。盖浑象比天之全体。而浑象诸星。凡有二百四十六名。无一不载。则如北斗之最著者。尤在其中。岂应叠设玉衡。以为北斗之象哉。若就天上。必要讨得玉衡之象。则天上又有所谓四游者。随日星而自转者耶。如周髀所谓四游升降三万里。本指地之升降而言。与浑天家冬夏日度高下之说相反者。先儒之论已备。则此游环玉衡。只为占候而设。非天象之本具。而必要其自转者。尤似分晓。愚滞之见如此。而不敢自信。伏愿一番赐览之后。参酌两间。开示一定之论。千万。

上族叔壶谷先生[编辑]

春序将半。伏惟静养体候神劳康福。徽文姑依前状。而所谓寻数之业。每多妨夺。愧悚愧悚。前冬伏承下书。眷诲勤挚。而前日未决之案。幸蒙一一勘定。擎读潜味。顿觉旧疑雪释。而列星准望之式。北斗升沈之辨。正可以破许多争辨矣。书末俯示屏谷集三端。亦是平日所欲请教者。今何敢率尔供对。然妄意推之。其曰以衡依四游宿度云云者。只当如下诲中内依四游。外准六合仪者云云之义。其曰回转迟速任之者。似亦不外乎下诲中随人回转之意。盖三辰仪运转。一从天运。紧些子不得。慢些子不得。而独此四游仪则不拘迟速。任其自在。非如三辰仪之局束于期会也。其曰四游仪宿度。与六合仪度数亭当者。似谓无论东西南北。就观某宿度。六合仪某度上引来。游环与之亭当然后。用衡依准以窥之。未知如何。李慎可所禀三条。其衡旋孔窥之说。画度加钉之法。似得之。且闻裵槐潭所制。亦里面画度。然舜典注背刻之背。或非外面高脊之谓欤。且夜望星辰。似便于从里手切。昼纳日晷。似易于从外目察。则外面刻度。里面加钉。亦似得宜。伏望裁教如何。其白道月环之说。前对慎可。亦略论其名物。且开元中梁令瓒所制。亦曰黄道内。施白道月环。用究阴阳朓朒。动合天运。今按月行有九道。一岁二十六次出入黄道内外。则此一个月环。若非逐月移动。则似未亲切。故舜典注。但承黄赤之交。以妨倾垫。然既存白道之名。则其所以备唐人月环数。亦可见矣。元授时历。月行九道改为白。盖指此也。未知可如是看否。此外又有大学疑目数条。别纸拜禀。

别纸[编辑]

大学序补其阙略。小注谓补传之第五章。盖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二句。当章句一篇。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二句。当格致一章。然窃观文势。自顾其为书。止。补其阙略。似皆据程子发挥大学书而言。若指经传本文而言。则经传恐非有可采者。其所言采辑。似谓取程子所定无疑。而此补阙略。亦似谓补程子之阙略。盖阙略。谓有所阙漏踈略。妄谓程子次其简编之时。或有阙漏踈略。而发其归趣之际。亦不免如此。如淇澳烈文及本末章之类。传文本有。而程子移附他章。且格致章有阙。而程子不论其阙。恐是次其简编中阙略也。如篇题所引程子说。只论大意归趣。且程子说不尽传于世。而小注亦言其未成书。恐是发其归趣中阙略也。故朱子每言某一生。只看得大学启蒙两件文字。透得前贤所未到处。其作启蒙序。多有此个意思。则何独于此序中。其发前人未发者。少不槩见。只以采辑二字。自述其定著章句一篇。其所附己意。则但归于补亡一章哉。以此言之。章句一篇所发前人未发者。都是补阙略。而补传特其中之一事。若无格致章补亡。则序文果只言采以辑之。以俟后之君子。而语意自圆满无欠耶。尝以此质之东岩。答曰此章谓之阙则可也。谓之略而不论则不可。又使人质之川沙。答曰此篇阙则有之。其略字若以他章当之。传文岂可谓有所略也。今以程子之阙略言之。则两先生之论。可合为一说。而恨未及以此更质也。又以朱子他说证之。朱子尝言礼经有阙略。不可谓后人一字不可增减。盖经礼三百。只存十七篇。其所存之中。辞语与节目。又多文不具者。是所谓阙略也。若大学只有阙文。未有元来未备者。则此谓程子之阙略似明矣。朱子尝于仪礼通解学记目录。曰旧注多失其指。今考横渠张氏之说。幷附己意以补其注。又贾公彦周礼序曰。兼揽二家之说。为备多遗阙。二家谓贾逵,郑众。韦昭国语序曰。郑注昭晣。至于细碎有阙略。贾君敷衍。时有遗忘。又曰窃不自料。因贾君之精实。采虞唐之信善。增润补缀。虞唐谓虞翻,唐固也。语意与此书正同。至如叶氏近思录序。自述其编入旧注之意。且云有阙略者。乃出臆记。其他文字如此类者甚多。则此指程子之阙略。似尤明矣。且庸学二序语序正相对。中庸序自恍然似有得其要领。止。以俟后之君子。通指章句一篇。则此序自忘其固陋。止。以俟后之君子。亦通指章句一篇者。似可相照。而采而辑之。与会众说相对。补阙略。与折其衷相对。彼序则以众说中有可取舍。故曰折其衷。此序则以采辑中多有未备。故曰补阙略。窃尝又谓中庸章句折其衷为主。故或问只记论辨取舍之意。大学章句补阙略为主。故或问备载许多精微之语。今以义理文势事证言之。如右方所陈。若果如是。则朱子章句中补阙略之功甚广。此恐不但文义所系。故区区所疑。固不敢自信。而亦不敢自隐。乞赐勘破而指教焉。

从古圣贤论竆理工夫。皆兼学之博择之精底意。朱子之论。尤多致意于辨别义理。且或问中斥博物洽闻条。有本末是非表里真妄等语。则格致章补传中。必兼择与精之意。而其言择之精意思。寻常未易觑破。愿赐开诲。且此书自诚意章恶恶臭好好色。至末章好恶公私之极。皆以是非善恶等语相贯。而格致为其本根。则此章似当有是非善恶等语而无之何欤。又按此章初本。吾心之分别取舍云者。似尤亲切。而必改以全体大用。抑何欤。

上壶谷先生[编辑]

伏承下书。谨审新秋。颐养体候康护。仰慰。徽文月前偶得瘇病。今才少可。而忽闻樗翁丈席奄启手足。公私之痛。曷有其极。前日大学疑目。伏蒙勘核指教。以砭其胶绕迷滞之病。擎玩数四。所以惕然感发于中者甚多。而况格致章疑义。向来所看未破说不透者。今乃似有得其要领。荷幸荷幸。前冬尝以分别取舍所改之义。面禀于杜陵愚山。杜陵以为分别取舍云者。似涉行上说。正与下诲略同。愚山以为分别取舍。与表里精粗对举说。则有若将他表里精粗。分别而取舍之。抑未知此说亦可相须否。

别纸[编辑]

下诲曰首尾命脉主张。止。得无换却主人之嫌乎。

前日妄论中。有曰发挥曰程书云者。下语诚为过当。足使人大惊小骇。今承诲谕。其所以大致谴何者。尤在于此。而其独言程子者。亦有所未安。不胜竦恨。然原其初意。则只以程本大学。唤做程子大学。如所谓费直易王弼易云尔。非敢换却主人而言也。今且以愚见言之。盖朱子所厘正大学。非他本也。只因程子所正本。而此序上文。既铺张程子之功。则顾其为书之书。非他书也。乃是大学旧文。经程子手定者也。犹颇放失云者。盖已大失于秦火之后。而程子所定之后。犹有所放失也。犹颇二字。据程子改定后而言。如淇澳烈文之移于末章。听讼之附于经文。格致结语之合于听讼。挈矩章之以类相从及诸章句之未定者。皆是犹有放失采而辑之云者。盖就程本。参以旧本。惟采取其尽善者而辑之也。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云者。凡程本与旧本。既采其可取者。则其不可取者。皆是欠阙处。古注之讹舛。程子亦未及是正者。亦是欠阙处。今皆以己意厘正焉发明焉。盖承上文归功于程子。而自家纂述则犹退让不居。故其辞婉转。但以修补遗阙自居。而今观窃附己意四字。其章句一篇中发前人未发者。已无不含包。则其自任之意。似有不敢辞者。然其所谓己意者。悉发传文之本义。非谓发传文之所未发也。向所谓朱子章句中补阙略之功甚广者。正指此也。未知如何。

下诲曰采辑不但采辑程训而已。止。抑谓就放失中采其可取者而辑之乎。

前日妄论独言采辑程本者。今承诲谕。果有欠却周遍。盖其改序错简。更正章句之际。或因程本。或从旧本。或出己意。则其不出己意者。皆是采取先儒也。然方其采辑之时。恐亦不必舍此近日之程本。只就郑本上采出来也。按朱子大全记大学后。有曰简编散脱。传文颇失其次。子程子盖尝正之。某不自揆。窃因其说。复定此本。传之一章二章三章以上并从程本。增诗云瞻彼淇澳以下。四章五章并今定六章从程本七章八章九章十章。并从旧本。其先贤所定衍文误字。皆存其本文而圈其上。旁注所改。又与今所疑者。幷见释音。此正说出采而辑之之事。盖据程子所定而参取先儒之旧者。于此亦可见矣。未知如何。

上壶谷先生[编辑]

拜违许久。日夕瞻慕之诚。盖与添线而俱长。此际静中摄养。伏惟神佑。徽文每承面诲书教。铭佩殊深。而渐觉前日汎滥不切之病。恐遂误了平生。悚汗悚汗。杪秋因事西游商颜。迤逦月馀而归。宿证更发。全废所业。而有所疑数段。不敢终隐者。近世先辈有云人心未发属形气。夫四七之发。朱子理发气发之训。勉斋气动理随理动气挟之说。与退陶说吻然相贯。而人心道心不外于是。则是足以破专主浑沦之谬。若于未发之前。已以本然气质。分说人心道心之根本。则似过于分开。朱子与蔡西山书。自其根本而已然一条。恐非定论。故节要删之。盖有深意如何。又先儒尝斥栗谷人道心源一流二之说。以明道观猎而有喜心。为是心藏在气质。盖虽以明道地位。才有偏著。不害为气质之累。其属气质。诚似有理。然以此便作七情未发。专属气质之证。则亦有信未及处如何。栗谷说云非特人心为气发理乘。天地之化。无非气发而理乘。阳动则理乘于动。非理动也。阴静则理乘于静。非理静也。若谓太极阴阳互动。则不成说话。是乃栗谷四七说之原本。夫理动理静。有朱子说明白可据者。有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有动静。又曰太极自会动静。决非块然自守之物。是足以破理无动静之说。若太极阴阳互动。徽文尝妄有所论辨。夫天地之化。亦可以浑沦分开说。如大易。元亨利贞主理言。而云行雨施。气行于其中。斯非太极之动乎。洪范雨旸燠寒风主气言。而休征时若。理寓于其中。斯非阴阳之动乎。是犹人之四端理发而气随。七情气发而理乘。此所谓分开说也。四德之体。只是一理浑然。及其四时之气流行迭用。而四德之用包在其中。是犹人之未发而一性浑然。已发而七情迭用。而四端包在其中。此所谓浑沦说也。须著如此说。方可以破理气无互动之说。亦可无专主分开阙却浑沦之疑。如何。近得恒斋说。已有论破栗谷说者。云元亨利贞之理。发见于生长收藏。譬如仁义礼智之性。发为四端。岂非所谓理发者乎。阴阳之气有所感触。而为寒暑风雨䨓霆霜雹。譬如气质之性。发为七情。岂非所谓气发者乎。是与徽文说。不约而会。心窃自幸。而第以四端为发于仁义礼智之性。七情为发于气质之性。是前所疑者。又以天地之生长收藏与寒暑风雨。分属本体上。元亨利贞之理及阴阳之气。以当本然之性气质之性。亦似未稳。夫就本体上说。则似当只以一个理字断之。盖万物资始。各正性命者。不免有清浊偏正之殊。故有气质之性之说。及论四七之本体。亦不须言气质之性。况论天地赋与之本体。与禀受者不同。尤不可以气质之性言之。若谓只著譬如字。未尝便以阴阳之气。唤做气质之性则似无妨。第其气质之性。为七情之根本。已是可疑。则其以阴阳之气。为寒暑风雨之根本。独非可疑欤。苟于天地上。勿以根柢苗脉差排说去。只以健顺之理。寓在穹然𬯎然底形体者。当了气质之性。抑或有髣髴相似处否。是则别是一说。而无关于理气互动。如何。伏望恕其僭妄。而一一勘破。开示定论。千万。

答壶谷先生[编辑]

日前所禀疑义。得蒙指诲谆备。如四七人道心。就其发处。溯其来历。及天地与人。不可一一排比说者。诚为的确之论。至于动静之不可专属形器。天地之不可言气质之性之类。折衷群言。毋使矫枉而过直者。亦得犂然而有契。荷幸荷幸。第朱子答蔡季通书。言理气苗脉。以明人心私欲者。节要刊补有不同。而蒙陋所疑。不但在理气苗脉。亦在人心私欲之说。又栗说有所自来。及辨别理气。兼就工夫上说。太极阴阳。亦各有所主而言者。窃有所论难。玆敢不揆猥越。更质管蠡之见。伏愿原其愚妄。俯赐订正焉。其所谓节要刊补有不同者。如第三篇问张敬夫书题注。言所论人心私欲。与今中庸序说不合。所以收此。欲见先生入道本末。第十篇答蔡季通书首。自其根本而已然一段直删去。而今刊补则不然。就张书中。引蔡书所论中庸序说。直以形气所发为人心者。以证其与序文未始不合。又就蔡书。还以所删附著之。以示根柢苗脉之说当为定论。因是锦水法川以后诸先辈。遂于人心私欲之欲。或作流而为人欲之欲。或作性之欲之欲。又于根柢苗脉说。或作人心未发属形气。或作气质之性发为七情。惟南野翁甲录。以为蔡书所谓中庸序文。非今序文。乃是改本。引答郑子上书中庸序后亦改定。及昨答季通书语未莹。不足据以为说之语以证之。又年前家兄以张书中营为谋虑。谓之人心。终不合于序文者。问诸损斋。答书亦言张书题注及蔡书所删。深有意义。而又引甲录所证。谓当以此为定论。窃尝反复参考。则节要去取既如此。后贤证援又如此。又退陶先生与金景纯书。谓朱子初从河南人心人欲说。至晩年义精仁熟尽性知命之后。作中庸序。以形气性命之说。阐明千古之疑晦。与奇明彦书。以本然气质之性。比况于四七。而不曾遂作本然之性发为四端。气质之性发为七情。后来犹自以所从来之说为未安。大山尝辨栗谷所引朱子说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一段。以为人心为不正者。自是一义。非人道心之定训。按心一也者。固与根柢苗脉说不同。而人心为不正。自与人心人欲说相似。则朱子答张蔡两说之为初说似无疑。而人心私欲之欲。不待轻看而似当阙之。理气苗脉之说。亦不必于未发之前。从头分析。要皆以中庸序定本为正。下诲所谓已发后溯其来历。亦不外是。但蔡书所言。却与序文及下诲有间。如何。若夫已发之后。亦不要分析。而只作气发理乘者。栗谷说也。下诲已切中其弊病矣。其所谓栗谷说有所自来者。盖栗谷以高才英识。于理气性情说。尽是新奇。然窃观当时之才器尤超迈。主张朱训而不觉其落于一边者。实始于宋龟峯。栗谷平日议论。多所让头而多所取资焉。牛溪与龟峯书。所谓叔献锋颖。专屈于老兄者。盖此类也。龟峯言动静者阴阳也。所以动静者太极也。是则固有所本。而栗谷遂言阴静而阳动。机自尔也。非有使之也。阳之动。理乘于动。非理动也。阴之静。理乘于静。非理静也。若是则朱子所谓动则太极之动。静则太极之静。在所当废。龟峯言心理气之合。而人心道心。皆发于此心。则不可以理气分属而言。知觉不同处。不可不以形气性命分言。是则亦或成说。而栗谷遂言性命形气。见其既发而立论。其原则只是气发理乘一途而已。若是则朱子所谓觉于理觉于欲。在所当废。龟峯言四端七情。何莫非理气之发。是则主于浑沦。而栗谷遂言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若是则朱子所谓乍见孺子入井时。心中本有之理。随触而发。心包畜不住。气著脚手不得者。在所当废。龟峯言偏言则四端。全言则七情。四端专向理一边而偏言者也。七情兼举理气而全言者也。是则落于一偏。而栗谷遂言四端者七情之善一边。七情之外。更无四端。四端专言理。七情兼言气。若是则朱子所谓理之发气之发。在所当废。至于所谓善者清气之发。恶者浊气之发。乃是数说之归宿处。而其为创新尤甚。今观所以动静与所以发者固是理。而朱子谓太极含动静。以本体言。太极有动静。以流行言。大山亦谓所以能动能静。与动静之不失其序。皆此本然之竗。是不但以所以动静为太极也。人之性情。尤不可但以所以发为理可知矣。夫栗谷非不乐取于人尊信于人。而独不取朱子理发气发说者。盖以理发为全无气。而气发为全无理故也。又不信退陶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说者。却以随字为理在前而气随后故也。其初从文义之差。而终归于大本之差。金农岩则虽以退陶说。为精详缜密。而犹以为名言之差者。盖亦以气随字作如此看也。其所谓辨别理气。兼就工夫上说者。盖语类四七理发气发之说。实与中庸序人道心性命形气之说。所言虽异。而分属则同。其为工夫亦相似。夫于理气性情。虽所言皆是。若但苦苦辨别其名状而止。则亦不济事。况辨别之未精乎。古圣贤于人道心。明其生于形气者。只患其危而易流于人欲也。明其原于性命者。只恐其微而难见者天理也。惟其微也。故必使原于性命者常为主宰。有如发号施令。指挥于三军也。惟其危也。故必使生于形气者每听命焉。有如汎彼中流。有柁以制之也。至于四七则与此固有小异。若以未发之中已发之和对举说。则四七俱可以发未发浑沦说。如中庸礼运好学论。皆言七情而包四端在其中。且不但七情为然。朱子答张敬夫书。以怵惕恻隐明心性情。真西山以四端明大本达道。皆是浑沦说。正退陶所谓相须而互在其中。岂可独以七情为全言。而四端不为全言也。若就发处。以四端与七情对举说。则亦须随其所主而分属理气。无异于人道心。朱子所谓人心喜怒也。道心恻隐羞恶之类是也。其七情之顺理处。虽与四端相近。而毕竟是生于血气。不可以此便作四端。正退陶所谓互发则各有所主。岂可独于四端专言理。而七情不专言气也。且其所以必分开说者。亦欲其理之才发。知皆扩而充之。有如火然而泉达。气之方发。约之使合于中。有如摧山而塡壑也。是皆于工夫。最为要切。彼专主浑沦者。只以天理都归于所以发。而其发处则专以气当之。以七情之善一边为四端。而四端为清气之发者。全是以气论理之病。而又极费辞说。只明其所以发与发之之名状而已者。在自己工夫。有何下落。试就工夫言之。孟子所谓扩而充之者。果指清气而言欤。程子所谓约其性。使合于中者。亦指防其浊气。求合于清气欤。从上圣贤许多遏欲存理说话。自丹书所谓义胜欲。无不皆然者。皆求于气之清浊。而理则全无主张管摄欤。朱子所谓专靠夜气。济得甚事者。正指此等病痛也。夫仁之端义之端。仁义字贴理字。端字贴发字。天理之发见。固非无气。而气著脚手不得。则谓之理发。有何不可。而必归之清气之发欤。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喜怒字固包仁义。中节字固包恻隐羞恶。然与恻隐羞恶相对看。则喜怒之顺理。固非无理。而只是气之清明纯粹。则谓之气发。有何不可。而必认此为四端欤。且退陶浑沦分开名目。亦不是创新为说。所谓浑沦说。出朱子理气混融之语。所谓分开说。出朱子人心有分别说之语。若夫乐浑全而厌分析者。正犯朱子太极图说后论。许多所讥也。其所谓太极阴阳。亦各有所主而言者。盖人之性情。须有遏欲存理工夫。然后皆得中节。故必要分别性命形气之发而用力焉。至若天之造化。非如人之有心而有工夫。则本无发未发之可言。而又无所事于分别理发气发。今此太极阴阳之互动与否。果不可与人之四七。一一推排看。然栗谷四七理气说源头宗旨。在天地之化无非气发理乘之说。故见人但就性情上极口辨难者。低视而眇看。且阴阳动静机自尔之说。亦大段差舛。苟从其源头上劈破。则恐不得不就天地理气。明加分析。窃观朱子已于阴阳太极。言其不可不开析说。是所谓分开说也。退陶以太极动而生阳及复见天地之心。分属理动气随气动理随。大山以朱子说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及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二条。明理动而气生。以朱子说气行则理亦行。及气有动静则所载之理亦安得无动静二条。明气行而理寓。以证理气之言互动。未为不可。惜乎当日牛溪之辨。不及于此也。若陋见以元亨利贞。与雨旸燠寒风。分属理气为未安。诚如下诲。然先儒既言太极阴阳各有所主。则元亨利贞。是太极之流行。雨旸燠寒风。是阴阳之迭运。故敢以此实之。而其言果有太偏。故今稍改前说而仰禀焉。夫雨旸燠寒风统言之。则实包元亨利贞在其中。然今以元亨利贞对举说。则元亨利贞之能生长收敛。得其正理者。可专属于理。有如四端之纯善。谓之理发也。雨旸燠寒风之顺其常道者。亦是由于形气。则不害专属于气。有如七情之顺理。不害谓之气发也。虽然天道自然。非如人之有勉强工夫。而必待人君之参赞燮理。使雨顺而风调者。亦犹心君之存省克复。使喜怒之中节也。以此推之。天人不患无相似处。而下诲所谓天地无互动。人心有互发者。与先儒所证。各自为一说。而似不相背。未知如何。

答默轩李丈万运[编辑]

陪晤数宵。只增馀怅。始觉朱先生所谓座中一人衰暮。足令满座作恶者。正道今日事也。便中更伏承手书下存。眷念之意。溢于言表。且感且慰。况伏审体候乍愆和节而旋复康复者乎。下询文字。至再至三。尤可见求蒙问寡之盛意。敢略陈愚见别纸仰禀。

别纸[编辑]

还相为宫。

十二律还相为宫说。见礼运注及律吕新书等书。今且略举其要领。大凡五声。宫为最浊。以次渐清。为商为角为征为羽。而其生出之序。则宫下生征。征上生商。商下生羽。羽上生角。然其为宫也不一。或有黄锺之宫。或有林锺之宫。以至十二律。皆可以为宫。其每律之宫。皆宫为最浊。而商角徵羽以次渐清则一也。如黄锺九寸为宫。三分损一。下生林锺。六寸为征。三分林锺益一。上生太簇。八寸为商。九寸三分之则三寸。于九寸内损三寸而为六寸。是三分损一。六寸三分之则为二寸。于六寸外益二寸而为八寸。是为三分益一。馀损益仿此。三分太簇损一。下生南吕。五寸三分而为羽。九分为寸。九釐为分。九豪为釐。是太史公说。三分南吕益一。上生姑洗。七寸一分为角。馀律之宫。各随其所生。以为四声。至若仲吕之宫。以黄锺为征者。虽若征长于宫。然损一生黄锺半数。是为半黄锺。其馀诸律之宫。凡四声之长于宫者。皆用半声仿此。自黄锺相生至仲吕。又三分益一。复生黄锺者。不满黄锺本数九寸。是为变黄锺。且其所用半黄锺者。亦是变黄锺之半。馀变林锺变太簇亦然。十二律各得五声。合为六十。各增变宫变征。则为八十四声。然礼运只言五声。不及二变。故今只以六十调图列如左。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变半
第十 变半 变半
第十一 变半 变半 变半
第十二 变半 变半

答默轩李丈庚午[编辑]

顷年龟山。竟违拜候。前夏下存。尚稽修复。歉悚之怀。愈切于中。新春向阑。伏惟神劳体候康福。徽文年徂业退。无足仰闻。蓍策说。自顾浅薄。何敢容易供对。只据闻见所及。谨就别纸。略陈其梗槩。其有见不到处。乞赐镌诲幸甚。年前编摩史书之役。今已汗青否。地步阻阔。从容承诲之期。似不易得。临纸益觉怅黯。

别纸[编辑]

图书中五云云。蓍策一百云云。

朱子曰。河图洛书之中数皆五。衍之而各极其数。以至于十则合为五十矣。又曰河图积数五十五。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后得。独五为五十所因。而自无所因。故虚之则但为五十。此二说相须而后。其义始备。启蒙所谓无往而不相值者是也。此外又有以五乘十。以十乘五等数。朱子又曰大衍之数五十。而蓍一根而茎百。可当大衍之数者二。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茎为一握。又曰不可道伏羲将揲蓍来立卦。此二说。可见先有象而后有蓍也。双湖所谓蓍策大衍为用易而生是也。

五数自无所因云云。居中自含五云云。

朱子曰。五数自无所因。虚之则为五十。见上。姚信乃谓图之五十五。除六画之数。为四十九者。似涉牵合矣。朱子曰。洛书积数四十五。其四十者散布于外。而分阴阳老少之数。惟五居中而无所为。则亦自含五数而幷为五十。王弼亦谓书之中五。为不用之用。而通无数之数。以成五十者。已得此意矣。其曰本体曰竗用云者。朱子所谓河图体之常。洛书用之变也。

太极之无形云云。五十之在一云云。

朱子答赵子钦书曰。太极形而上。两三四五形而下也。盖谓一者不可以数名之。形而上也。所以象太极之无形体无方所。岂有涉器囿形之失也。又曰太极虽不外乎阴阳五行。而亦不离乎阴阳五行。与其以握而未分者象太极。反不若以一策不用者象之之为无病也。盖谓一握之中。亦是数也。形而下也。终未见太极阴阳不相杂之妙。果有道器浑沦之嫌也。

挂小指揲食指云云。挂一策揲四策云云。

朱子曰。挂者悬于小指之间。揲者以大指食指间而别之。其字义不过如此。大传曰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其取象不过如此。若刘禹锡以挂一为归奇。则字义不明矣。郭冲晦以初变为挂象闰。后二变不挂。为再扐以象再闰。则其取象大晦矣。

再闰无馀分云云。配三而立人极云云。

五岁再闰。犹有盈缩分数。玉斋所谓举成数也。至十九岁七闰然后。方无馀分。然朱子举一行毕中和顾彖之说。皆得三变皆挂之法。以辨郭氏后二变不挂之误。按一行揲法传于毕中和。毕传蕫生。蕫传刘禹锡。且蓍卦考误。亦取苏氏所载一行揲法。则朱子本旨。举一行揲蓍而言。玉斋乃引大衍历本义。恐失照勘。配三而立极。本蔡西山说。或问第一揲。挂一以四十九。其奇一也。第二揲三揲。不复有奇矣。其挂何也。曰人与天地幷立为三。天地非人则无以财成辅相。故分二必挂一也。初挂者人极所以立。天地因乎人也。再揲三揲之挂。人因天地以为用也。今作玉斋说恐误。

虚一分二云云。为体为用云云。

蔡西山曰。虚一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乃天地四时之生万物也。奇数策数。以定阴阳老少。乃万物正性命于天地。又曰生蓍。以分二挂一为体。揲四归奇为用。立卦。以奇数为体。策数为用。此圣人所以知变化之道也。

蓍圆龟方云云。或谓蓍短龟长云云。

邵子曰圆者星也。蔡九峯亦曰河图体圆而用方。此皆谓无那四角也。若蓍圆龟方之说。以物之形状言。与河图体圆用方之方圆不同。大戴礼三正记。天子蓍九尺。诸矦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此乃言天子蓍三尺者误也。若蓍短龟长之说。乃卜人谏晋献公以骊姬为夫人之辞。与蓍长九尺之长不同矣。

与广濑李丈野淳[编辑]

向者历拜。多少承诲。率多未尽底蕴。旋不胜下怀𢝋𢝋。际此重午。伏惟气体冲适。徽文家兄目疾寝加。束书度夏。闷虑闷虑。前日所谓玄冠说。经文本无一处见成制度。只须旁搜遍证。缀凑照验。方成一部古制。俾无疑碍。而但其为说。大煞支蔓。不足仰尘尊听。而俯索之下。不敢终隐。殊切悚恧。伏望赐览之后。逐一斤削。俾此浅薄之见。有所藉重而得免大戾。区区之幸。

与广濑李丈丁亥[编辑]

自闻徒御千里返税。声尘一向辽阔。瞻慕之私。陡倍平昔。日舒江榭。伏惟颐养玩索之乐。日益崇卫。向日临瀛时江门镜浦之胜。亦想一入于品题咳唾中。恨不能亲承緖馀以袪此蒙陋也。徽文期除忽过。触境已成陈迹。嬛孑之怀。有不足言谕。顾先兄事行。粗有本末。而一生沈晦。不要人知。今不敢溢美张皇。以伤其遗意。而第恐浸远浸忘。终至于泯没无传。将竖小碣。以表羡道。而窃伏念知先兄平生。无如执事。能不朽我先兄。亦无如执事。略记言行之一二。送家侄扳控。伏愿曲察哀怜。毋惜一言之重。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