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四部丛刊本)/卷第一
孝经 卷第一 唐 李隆基 注 景建德周氏藏宋刊本
|
孝经一卷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仲尼孔子字居谓闲居〉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侍谓侍坐〉子
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
下无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
〈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女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
何足以知之〈参曾子名也礼师有问避席起荅敏达也言参不达何足知此〉
〈至要之义○女音汝下同〉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
〈为德本○夫音符后并同〉教之所由生也〈言教从孝而生〉复坐吾
语女〈曾参起对故使复坐○语去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
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立
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言能〉
〈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荣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夫孝始
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
〈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也〉大雅云无念尔祖聿
修厥德〈诗大雅也无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义取恒念先祖述修其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恶乌路反〉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广敬也〉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
于百姓刑于四海〈刑法也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则〉
〈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尽津忍反〉盖天子之孝也〈盖犹〉
〈略也孝道广大此略言之〉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甫刑〉
〈即尚书吕刑也一人天子也庆善也十亿曰兆义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赖其善〉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可谓高矣而能不骄〉
〈则免危也〉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慎行礼法谓之〉
〈谨度无礼为骄奢泰为溢○溢音逸〉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
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列国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
〈言富贵常在其身则长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离力智反〉盖诸侯之
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
〈恐惧兢兢戒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慎○兢居陵反〉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
〈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
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法言谓礼法之言德行谓道德之行若言非法〉
〈行非德则亏孝道故不敢也○德行下孟反注之行下择行行满同〉是故非法
不言非道不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口无择言身无择
行〈言行皆遵法道所以无可择也〉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
下无怨恶〈礼法之言焉有口过道德之行自无怨恶○恶去声〉三者备
矣然后能守其宗庙〈三者服言行也礼卿大夫立三庙以奉先祖言〉
〈能备此三者则能长守宗庙之祀〉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
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懈惰也义取为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
〈君也○懈佳卖反〉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
而敬同〈资取也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故母取其爱而君
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言事父兼爱与敬也〉故以孝事君
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
〈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
位而守其祭祀〈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永守𥙊祀〉盖士
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忝辱也所生谓〉
〈父母也义取早起夜寐无辱其亲也○忝吐簟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分地之利
〈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公赋既足则私养不阙○养羊尚反〉此庶人
之孝也〈庶人为孝唯此而巳〉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
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始自天子终于庶人尊卑虽殊〉
〈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无此理故曰未有〉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常〉
〈也利物为义孝为百行之首人之恒德若三辰运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为义也○行下〉
〈孟反下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则〉
〈天地亦以孝为常行也〉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法天明以为常〉
〈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先王见教之可
以化民也〈见因天地教化人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
民莫遗其亲〈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陈之以德义
而民兴行〈陈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先之以敬
让而民不争〈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
和睦〈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示之以好恶而民知
禁〈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好如字又呼报反恶如字又〉
〈乌路反〉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赫赫明盛貌也尹氏为太〉
〈师周之三公也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言先代圣明之王以〉
〈至德要道化人是为孝理〉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
伯子男乎〈小国之臣至卑者耳王尚接之以礼况于五等诸侯是广敬也〉故
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万国举其大数也言行孝道以〉
〈理天下皆得懽心则各以其职来助祭也〉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
而况于士民乎〈理国谓诸侯也鳏寡国之微者君尚不敢轻侮况知礼义〉
〈之士乎○侮亡甫反鳏古顽反〉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
君〈诸侯能行孝理得所统之懽心则皆恭事助其祭享也〉治家者不敢
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理家谓卿大夫臣妾家之贱者妻子〉
〈家之贵者〉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卿大夫位以材进受禄养〉
〈亲若能孝理其家则得小大之懽心助其奉养〉夫然故生则亲安之
祭则享之〈夫然者然上孝理皆得懽心则存安其荣没享其祭〉是以
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上敬下懽存安没享人用〉
〈和睦以致太平则灾害祸乱无因而起〉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
也如此〈言明王以孝为理则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致如此福应〉诗云有
觉德行四国顺之〈觉大也义取天子有大德行则四方之国顺而行之〉
〈○行下孟反下之行同〉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曾子问明〉
〈王孝理以致和平又问圣人德教更有大于孝否〉子曰天地之性人
为贵〈贵其异于万物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者德之本也〉孝
莫大于严父〈万物资始于干人伦资父为天故孝行之大莫过尊严其父也〉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谓父为天虽无贵贱〉
〈然以父配天之礼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
配天〈后稷周之始祖也郊谓圜丘祀天也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乃尊始祖以配〉
〈之也〉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周〉
〈公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是以四海之内各以
其职来祭〈君行严配之礼则德教刑于四海海内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也〉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言无大于孝者〉故亲
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亲犹爱也膝下谓孩幼之时也言亲〉
〈爱之心生于孩幼比及年长渐识义方则日加尊严能致敬于父母也○养羊尚反〉圣
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
〈之教故出以就傅趋而过庭以教敬也抑搔痒痛县衾箧枕以教爱也〉圣人之
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圣人顺民心以行爱敬制礼则〉
〈以施政教亦不待严肃而成理也〉其所因者本也〈本谓孝也〉父子
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
〈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
〈于斯〉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谓父为君以临于已恩义之厚莫重于斯〉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
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于人违此〉
〈则于德礼为悖也○悖蒲对反〉以顺则逆民无则焉〈行教以顺人心〉
〈今自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善谓〉
〈身行爱敬也凶谓悖其德礼也〉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言悖其德礼虽〉
〈得志于人上君子之所不贵也〉君子则不然〈不悖德礼也〉言思可
道行思可乐〈思可道而后言人必信也思可乐而后行人必恱也○行下孟〉
〈反乐音洛〉德义可尊作事可法〈立德行义不违道正故可尊也制作〉
〈事业动得物宜故可法也〉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容止威仪也必合规〉
〈矩则可观也进退动静也不越礼法则可度也〉以临其民是以其民
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君行六事临于其人则下畏其威爱其德皆放〉
〈象于君也〉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上正身以率下下顺〉
〈上而法之则德教成政令行也〉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善〉
〈也忒差也义取君子威仪不差为人法则○淑常六反忒他得反〉
纪孝行章第十〈○行下孟反〉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平居必尽其敬〉养
则致其乐〈就养能致其懽○养羊尚反下同乐音洛〉病则致其忧
〈色不满容行不正履○疾甚曰病〉丧则致其哀〈擗踊哭泣尽其哀情〉祭
则致其严〈斋戒沐浴明发不寐〉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五者阙一则未为能〉事亲者居上不骄〈当庄敬以临下也〉为下
不乱〈当恭谨以奉上也〉在丑不争〈丑众也争竞也当和顺以从众也〉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
兵〈谓以兵刃相加〉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
不孝也〈三牲太牢也孝以不毁为先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虽日致太牢〉
〈之养固非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谓墨〉
〈劓剕宫大辟也条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过不孝〉要君者无上〈君者臣之〉
〈禀命也而敢要之是无上也○要于骄反〉非圣人者无法〈圣人制作礼法〉
〈而敢非之是无法也〉非孝者无亲〈善事父母为孝而敢非之是无亲也〉此
大乱之道也〈言人有上三恶岂惟不孝乃是大乱之道〉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
悌〈言教人亲爱礼顺无加于孝悌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
〈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曰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
〈也〉礼者敬而巳矣〈敬者礼之本也〉故敬其父则子恱
敬其兄则弟恱敬其君则臣恱敬一人而千
万人恱〈居上敬下尽得懽心故曰恱也〉所敬者寡而恱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教以孝所以
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
之为人兄者也〈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举臣道以为教〉
〈则天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恺乐也悌易也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恺苦亥反悌徒礼〉
〈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以孝事君则忠〉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以敬事长则顺○长丁丈反〉居家
理故治可移于官〈君子所居则化故可移于官也〉是以行成
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修上三德于内名自传于后代○行下孟〉
〈反〉
谏争章第十五〈○争去声篇内并同〉
曾子曰若夫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事父有隐无犯又敬不违故疑〉
〈而问之也〉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
〈不可故再言之○与平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
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
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降杀〉
〈以两尊卑之差争谓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士有
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吿故不失其善〉
〈名○离力智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失则谏故免〉
〈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
可以不争于君〈不争则非忠孝〉故当不义则争之从
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焉于虔反〉
应感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
事地察〈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敬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长幼顺
故上下治〈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天地明
察神明彰矣〈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祐故曰彰也〉故虽
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父谓诸父兄谓诸兄皆祖考之胤也礼君䜩族人与父兄齿也〉宗庙致敬
不忘亲也〈言能敬事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修身慎行恐辱
先也〈天子虽无上于天下犹修持其身谨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宗庙
致敬神著矣〈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享于克诚故曰著也〉孝
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能敬宗庙〉
〈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无所不通〉诗云自西
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上谓君也〉进思尽忠〈进见于君则思〉
〈尽忠节〉退思补过〈君有过失则思补益〉将顺其美〈将行也君有美〉
〈善则顺而行之〉匡救其恶〈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故上
下能相亲也〈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诗云心
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遐远也义〉
〈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爱君之志常藏心中无日暂忘也〉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生事巳毕死事未见故发此章○丧如字又丁〉
〈浪反〉哭不偯〈气竭而息声不委曲○偯于岂反〉礼无容〈触地无容〉言
不文〈不为文饰〉服美不安〈不安美饰故服衰麻〉闻乐不乐〈悲哀〉
〈在心故不乐也○不乐音洛〉食旨不甘〈旨美也不甘美味故䟽食水饮〉此
哀戚之情也〈谓上六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
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
〈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殒灭〉丧不过三年示民有
终也〈三年之丧天下达礼使不肖企及贤者俯从夫孝子有终身之忧圣人以三年〉
〈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周尸为棺〉
〈周棺为椁衣谓敛衣衾被也举谓举尸内于棺也○椁音郭〉陈其簠簋而
哀戚之〈簠簋祭器也陈奠素器而不见亲故哀戚也○簠音甫簋音轨〉擗踊
哭泣哀以送之〈男踊女擗祖载送之○擗婢亦反踊音勇〉⺊其宅
兆而安措之〈宅墓穴也兆营域也葬事大故⺊之○兆卦也广雅云葬地〉
为之宗庙以享之〈立庙祔祖之后则以礼享之〉春秋祭
祀以时思之〈寒暑变移益用增感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生事爱
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爱敬哀戚孝行之始终也备陈死生之义以尽孝子〉
〈之情〉
孝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