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宗统编年/卷之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宗统编年卷之十三

  穆宗壬寅长庆二年。

  祖住筠州黄檗。

  上堂。大众才集。祖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祖曰。月似弯弓。少雨多风。祖一日捏拳谓众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时有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祖曰。七纵八横。曰不放过时如何。祖曰普。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祖曰。道是何物。汝欲修行。自是黄檗门风。盛于江表。

  睦州道明禅师来参命居第一座。

  明。睦州人。江南陈氏之后。目有重瞳。面列七星。彰相奇特。持戒精严。学通三藏。参黄檗。契旨于祖。居第一座首众(后居开元织蒲养母。诸方高其风。咸以尊宿称) 发明(禅林职事不书。此书。以尊宿不忝其职也)。

  祥符荫曰。首座之职。眼目人天。辅成师学。如廷之一个臣。断断休休。尽公无私者。方可为之。青原一到曹溪今首众。以不落阶级也。睦州之在黄檗。乃能推毂济祖。后来发悟云门。令嗣雪峰。其心眼为何如者。丛林以得人乃兴。大书曰。睦州道明禅师来参命居第一座。继书义玄问法于其后。归启迪之功于首座者不小。而祖之命职得人。益可见矣。

  义玄问法祖三度赐棒。

  玄参黄檗。三年。行业纯一。首座顾而问之曰。上座在此曾参问否。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甚么。座曰。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玄便去问。声未绝。祖便打。玄下来。座曰。问话作么生。玄曰。某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不会。座曰。但更去问。玄又问。祖又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

  祥符荫曰。但向问声未绝便打处。一觑觑破。黄檗临济。无立地处矣。

  安隐忍曰。三问三打。古今惟黄檗一人。又止于接临济一用。若再用。则效颦者蜂然而起矣。况千问千棒。万问万打。可至今日而无毙乎。昔者昭觉勤禅师常曰。近来诸方尽成窠臼。五祖下。我与佛鉴佛眼三人。结社参禅。如今蚤见漏逗出来。佛鉴下有一种作狗子叫鹁鸠呜。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画西。如眼见鬼。我这里且无这两般病。妙喜曰。击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弄业识。举了便会了。岂不是佛法大窠窟。勤不觉吐舌。乃曰。休管他。我以契证为期。若不契证。断不放过。妙喜曰。契证即得。若只恁么传将去。举了便会了。硬作主。将击石火闪电光。业识茫茫。未有了日。勤深肯之。噫。证之一字。惟宗旨可以辨验。否则金𨱎混杂。孰敢谁何。

  义玄不契首座启令参大愚。

  玄白首座曰。蚤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不领深旨。愿且辞去。座曰。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座先启祖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玄来日辞祖。祖曰。不须他去。只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玄到大愚。愚曰。甚处来。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曰某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玄于言下大悟。乃曰。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搊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无多子。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玄于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义玄从大愚回黄檗。

  玄辞大愚。却回黄檗。祖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玄曰。只为老婆心切。祖复问甚处去来。曰奉慈旨参大愚去来。祖曰。大愚有何言句。玄举先话。祖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玄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祖曰。这风颠汉。来这里捋虎须。玄便喝。祖唤侍者曰。引这风颠汉参堂去(大愚住洪州高安。归宗智常禅师法嗣)。

  沩山举问仰山。临济当时。得大愚力。得黄檗力。仰曰。非但骑虎头。亦解把虎尾。

  安隐忍曰。临济当时在黄檗处吃棒。直得尽大地草木。一时放大光明。帝释梵王。赞叹不及。可惜许被大愚老婆蓦面印破未免平地上吃交。而今诸方老宿。道临济悟得棒头拂着的道理且道临济还肯么。诸仁者。只如腊月三十日到来。眼光落地了。锯解斧削。又不知痛。金抹香涂。又不知喜。正当与么时。这棒头拂着的。向甚么处着。还会么。我恁么道。且作死马医。又曰。睦州三劝问话。而黄檗三打。既不悟。又指参大愚。正见三老钳锤妙密处。临济立宗旨。尽在此也。今人但知黄檗三问三打。遂倚一棒为极则。若无郢匠之手。虽万打安能活人。

  宣鉴参龙潭付法。

  鉴剑南周氏子。蚤岁出家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尝讲金刚经。时谓之周金刚。后闻南方禅席颇盛。鉴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子指担曰。这个是甚么文字。鉴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鉴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鉴无语。婆遂指令去参龙潭。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见。信于屏风后引身曰。子亲到龙潭。鉴无语。遂栖止焉。一夕侍立次。信曰。更深。何不下去。鉴便揭帘而出。见外面黑。却回曰。门外黑。信点纸烛度与鉴。鉴拟接。信便吹灭。鉴豁然大悟。便礼拜。信曰。子见个甚么。鉴曰。某甲从今后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至来日。信升座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上立吾道去在。鉴遂取疏钞于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禅师双峰下第六世鸟窠道林寂。

  林径山钦嗣。见秦望山长松。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有侍者会通。一日辞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林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林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通先为六宫使。德宗甚眷遇。恳求出家。遂赐归休下。求师得度。执侍精勤。后居招贤寺。俗姓吴。名元卿。杭州人)白居易守杭时。入山谒林曰。禅师住处甚危险。林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林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林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林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二月十日无疾。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

  禅师石头支下邓州丹霞天然寂。

  然本业儒。入京应举。宿于逆旅。梦白光满室。偶遇禅者谓之曰。选官何如选佛。曰选佛当于何所。禅者曰。今江西马大师处。是选佛之场。仁者宜往。遂造江西。马祖一见。顾而抚之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遽抵石头。执爨役。凡三年。刬发后再谒马祖。锡号天然。杖锡参方后住丹霞。寿八十八。六月告门人曰。具汤沐吾将行矣。乃戴笠策杖。受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化。敕谥智通禅师。塔曰妙觉。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

  敬宗(名湛在位二年)。

  敬宗乙巳宝历元年。

  禅师北宗支下寿春三峰山道树寂。

  树唐州闻氏子。多才干。而沉静虚豁。遍历名山。得法于北宗秀。至寿州三峰。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谈诡异。化见种种神奇。如此涉十年。睹之者皆不能测。后寂无影响。树告众曰。野人作多般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寿九十二告寂。

  丙午二年。

  禅师义玄再参付法。

  玄半夏上黄檗山。见祖看经。乃曰。我将谓是个人。元来是唵黑豆老和尚。住数日辞去。祖曰。汝破夏来。何不终夏去。玄曰。某暂来礼拜和尚。祖便打趁。令去。玄行数里。忽疑此事。劫回终夏。后又韬去。祖曰。甚处去。曰不是河南。便归河北。祖便打。玄约住。与一掌。祖大笑。乃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几案来。玄曰。侍者将火来。祖曰。不然。子但将去。已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去在。

  安隐忍曰。济悟后。棒喝交驰。机锋颕脱。诸方老宿。业已称之。又云中路忽疑此事。盖济上纲宗。所由设也。宝觉曰。但有纤疑在。便不得天回地转。然岂欲天回地转。以夸耀其能。盖以毫末不通。即是遮障。障者。无明也。非黄檗尽其机用。与之连根截断。古今到此者几人。是故临济初住镇州。便立种种宗旨。以锻学者之病。曾为浪子偏怜客。其悲愿可想见也。

  禅师马祖支下常州芙蓉山大宝太毓寂。

  毓金陵范氏子。礼牛头忠出家。内外精融。深诣虚襟。众无能测。受印于大寂之室。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道俗归化。相国崔群。出镇宣城。以宝历元年。延居禅定寺。明年告归齐云山。九月朔俨然示灭。寿八十。腊五十八。相国韦处厚奏谥大宝禅师。楞伽之塔。

  文宗(名涵在位十四年)。

  文宗丁未太和元年。

  禅师马祖支下南岳西园昙藏寂。

  藏嗣江西。贞元二年。深入衡岳。后结茅西园。尝东厨有一大蟒长数丈。张口呀气。毒焰炽然。侍者请避之。藏曰。死可逃乎。彼以毒来。我以慈受。毒无实性。激发则强。慈苟无缘。冤亲一揆。言讫。其蟒按首徐行。倏然不见。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禅师马祖支下天目山千顷院明觉寂。

  觉河内猷氏子。风流蕴藉。力学性成。入大寂之室。遍历衡岳天台。于径山负薪数夏。面皯手胝。不以为劳。结茅西湖之畔。范阳卢中丞向风。躬请住大云寺。元和十五年。隐天目山。是山特秀。基跨四郡。有上下龙潭。深不可测。觉栖遁未久。有白鹿。毛质诡异。俯首来归。土人谓为山神。共营禅宇。尝大旱。野火蔓延。将及林际。僧惶懅。觉曰。倘与此山有缘。火当速灭。少选。雷雨骤作。火遂熄焉。远近惊叹。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八年。

  青原下第三世澧州药山祖示寂。

  祖久不升座。一日院主白云。大众久思和尚示诲。曰。打钟着。时大众才集。祖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云。和尚许为大众说法。为甚么一言不措。祖曰。经有经师。律有律师。争怪得老僧。十月六日临示寂。连声呼曰。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柱撑之。祖挥手曰。不会我意。乃告寂。塔于院东隅。

  祥符荫曰。药山祖于大寂言下。悟得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底道理。一物不为。石上栽花。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非情识到。宁容思虑。潜行密用。如愚若鲁。此宝镜三昧之所由立也。故曰力在逢缘不借中。

  禅师马祖支下尊宿池州南泉普愿寂。

  大夫陆亘。与太守护军等。皆北面尊礼。寿八十七。腊五十八。冬十二月二十五日示疾之时。有白虹贯于禅室。西峰巨石崩。闻数十里。当昼有乳鹿绕禅座而号。众咸异之。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逝。墨巾泣血赴丧。会葬者相满道涂。哀号之声。震于崖谷。门弟子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膳部员夜郎史馆修撰刘轲。撰次道行。

  祥符荫曰。当马驹蹴踏之时。王老师高风大化。振拔汪洋。如大海回澜中。天柱苍寒。屹然攀仰莫及。其垂尊宿之范。于今古者乎。

  青原第四世祖

  讳昙晟。锺陵建昌王氏子。生有自然胎服右袒。少出家。参百丈二十年。后嗣药山。住潭州云岩。

  乙卯九年。

  青原下第四世云岩祖嗣药山宗统(七年)。

  禅师药山支下潭州道吾山修一大师宗智寂。

  智豫章海昏张氏子。密契心印于药山。居长沙道吾。海众归附。年六十七。九月十一日示疾而逝。塔于石霜。敕谥修一大师。宝相之塔。南岳高行僧玄泰撰碑颂。

  丙辰开成元年。

  相宗法师大安国寺大达端甫寂。

  甫天水赵氏子。母梦梵僧出囊中舍利使吞之而娠。传唯识于安国素法师。德宗征见。大悦。赐紫。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亲之如昆弟。恩礼特隆。宪宗待之若宾。数幸其寺。常承注问。皆契真乘。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诏率四众迎请佛骨于内供养。掌内殿法仪。讲涅盘唯识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寿六十七。西向右胁而寂。茶毗得舍利三百余粒。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裴休撰碑。柳公权书。

  禅语价造云岩有省。

  价初参沩山。问无情说法话不契。沩山指令造云岩。价遂承命来参。便问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祖曰。无情得闻。曰和尚闻否。祖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曰某为甚么不闻。祖竖起拂子曰。还闻么。曰不闻。祖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曰无情说法。该何典教。祖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价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丁巳二年。

  行僧五台山善住无染焚身(苦行励众。故书)。

  戊午三年。

  相宗法师镇国清凉大师澄观寂。

  观历九朝。(玄宗以至文宗)为七帝门师。(代宗以下。皆师事之)春秋一百有一。僧腊八十有八。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目光夜发。昼视不瞬。才供二笔。声韵如镜。三月六日将寂。谓其徒曰。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理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见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而逝。帝以圣祖崇仰。辍朝三日。臣民缟素。奉全身塔于终南山。赐塔号曰妙觉。相国裴休奉敕撰碑。

  己未四年。

  禅师良价过水睹影悟旨。

  价问云岩祖曰。某有余习未尽。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还欢喜也无。曰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又问。拟欲相见时如何。祖曰。问取通事舍人。曰见问次。祖曰。向汝道甚么。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抵对。祖良久曰。祇这是。价沉吟。祖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价犹迟疑。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禅师马祖支下明州大梅山法常寂。

  常襄阳郑氏子。幼通群籍。性度刚峻。谒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常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处。结茅幽栖。寂闻。遣僧征验之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向道非心非佛。常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即心即佛。寂曰。梅了熟矣。山旁有石库。相传神仙贮药之所。每有灵气光怪。一夕梦神人语之曰。君非凡夫。石库中有圣书。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亦为帝王师。常于梦中答曰。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盘为乐。岂羡天仙耶。居四十年。衲徒六七百众。九月十九日示众曰。来莫可抑。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吾今逝矣。言讫示灭。茶毗收五色舍利建塔。进士江积撰碑。

  庚申五年。

  武宗(名炎在位六年)。

  辛酉会昌元年。

  禅师大鉴支下第五世圭峰草堂寺定慧宗密寂。

  密果州西充何氏子。元和二年谒遂州圆。圆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次谒荆南忠公。洛阳照公。皆以大乘期之。诣上都。以师资礼见清凉观。观曰。毗卢华藏。能从我游者。其唯汝乎。回住鄠县草堂寺。未几迁终南圭峰。太和中征至都。天子而下。悉归慕参叩。相国裴休。独称入室。密以禅教相非。乃着禅源诠以通之。赐紫方袍。相国萧俛。尚书温造。咨受法要。开成中伪甘露事。宰臣为中官屠戮。王涯贾𫗧舒元舆李训等。奔入终南山。训求剪发。寻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捕密入左军。面诘其罪。将加害。密怡然曰。识训年深。岂遇厄而不济。今日之事。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奏释之。朝士闻之。扼腕出涕。寿六十二。腊三十四。坐灭。塔于圭峰。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青原下第四世潭州云岩无住祖示寂。

  冬十一月二十六日。祖唤主事僧令备斋。来日有上座发去。遂示寂。寿六十。茶毗得舍利一千余粒。敕谥无住大师。净胜之塔。

  宝镜三昧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着。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通宗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马-(烈-列)+廾]。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禅师惟政入终南山避雠(后二年武宗毁法)。

  政平原周氏子。得法于普寂。为北宗秀第三世。结庐太乙。太和中文宗嗜蛤蜊。海民供递甚劳。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焚香祝之。乃开见菩萨形仪。梵相具足。遂奉贮以金粟檀合。赐兴善寺。令僧众瞻礼。宣问群臣。斯何祥也。相国李德裕奏曰。臣闻终南山有惟政禅师。大明佛法。可召问之。乃诏入宣问。政曰。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见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政曰。陛下睹此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帝曰。希有之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闻说法竟。帝大悟。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留政内道场。累乞归。诏住圣寿寺。武宗即位。政急入终南山。或问其故。曰吾避雠乌可已乎。及后废教。其菩萨像。忽失所在(高僧传作恒政)。

  曹洞宗首建第一世祖

  讳良价。会稽俞氏子。礼五泄默禅师出家。受具嵩山。首参南泉。次参沩山。嗣法云岩。住洞山。

  嗣洞山法同建宗旨曹山祖。

  讳本寂。泉州莆田黄氏子。少业儒。年十九。出家于福州灵石。二十五圆具。寻谒洞山。得旨嗣法。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大阐洞山宗猷。共设法药。道合君臣。位彰偏正。天下翕然宗之。共称曰曹洞宗。

  壬戌二年。

  青原下第五世曹洞宗第一世洞山祖嗣云岩宗统同法嗣曹山首建曹洞宗。

  书法(书嗣统。同临济。书同建。同沩仰)。

  安隐忍曰。单传之道。自大鉴已后。裂为五宗。言诠虽异。未有不因事建立者。据悟繇可考也。洞山初见云岩。已悟无情说法之旨矣。又于默然良久处沉吟不决。非得其半。而昧其全乎。故云岩曰。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后过水睹影大彻。述偈云云。曹山亦有偈曰。渠无我即死。我无渠即余。渠如我即佛。我如渠即驴。父子祖孙。立言垂教。何其似欤。石头参同契。多明暗回互之旨。云岩实阐明之。而洞山父子大彰其道。师法渊源。其来尚矣。

  或问祥符曰。世尚唐虞。不闻并称帝历。周开文武。何同纪王年。今沩仰曹洞。岁月后先。旺化彼此。何以并纪宗统。同编岁年。祥符曰。法王宗统。不侔于世主之治统。治统无二王之经。虽同时闰位。而大统必有专归。宗统有大同之化。是以一世界佛说此法。不可说世界佛说亦然。主伴圆融。远近互合。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初非儱侗之言。抑岂瞒盰之说。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非惟理事无碍。实乃事事无碍。入斯法界。乃可明宗。会此宗趣。方堪垂统。道并行而不悖。何彼此之殊。法交互以相彰。宁后先之别。沩仰曹洞。并纪同编。正如放勋重华。合称唐虞之盛。文谟武烈。丕肇成周之隆。纪岁年而不局岁年。在世史亦有之矣。孟子不云乎。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岂欺我哉。

  禅师马祖支下杭州盐官海昌院悟空齐安寂。

  安唐系之英。深避世荣。终秘氏族。母梦日兆祥而诞。有神光下烛。数岁。异僧款门。见而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终之业。其在斯乎。及丱。亟请出家。父母诃止之。安曰。禄利之养。止于亲耳。冥报之利。不其远耶。珪组之荣。止于家耳。济拔之益。不其广耶。二亲感其言。听依本郡云琮禅师剃染。诣南岳智严律师乞戒。闻大寂祖开法江西。振锡造焉。寂委蜕。安尽礼心丧。时春秋已逾七十。游越之萧山法乐寺。见古屋颓垣。荒寒可掬。乃宴坐烟萝。未久之间。海昌有法昕者。肇葺禅居。请安主法。四方参众。翕然麇至。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庑。无流盻。无倾听。而挺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毫绀垂。颅犀圆耸。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曾无测其高深也。时宣宗为武宗所忌。隐曜缁林。周游丛席。将至海昌。安悬知之。接待有异。乃语之曰。时节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而津之行。后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讽宰臣百官迎而立之。闻安已寂。怆悼久之。敕谥悟空大师。御制诗篇追悼焉。

  癸亥三年。

  毁像法筑望仙观于禁中 发明(书毁像法于上。筑望仙观于下。见为方士所惑也。明矣)。

  时有方士赵归真。授帝以延年之术。宠遇无比。每一对扬。排毁释氏。与罗浮道士邓元起。南岳刘玄靖等。同谤佛法。欲尽芟除。乃下诏废天下释教。

  法宝大师玄畅抗表论谏弗听。

  畅纂辑古今经史。上表笺论谏。帝为赵归真蛊惑已深。不省。

  祥符荫曰。宇文邕灭佛法。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极罪。寄语文帝拔救。周世宗澄汰勒立僧帐。大渐之时。见招恶报。亦有入冥。见其与赞成澄汰者。同受刑狱。此皆记载闻见。彰彰不诬。然则武宗不悔于后来归真能登于仙籍者。未之有也。噫。以一时之愚惑。受无穷之剧报。凡诸王臣。其慎鉴哉。

  甲子四年。

  乙丑五年。

  丙寅六年。

  宣宗(名忱在位十三年)。

  宣宗丁卯大中元年。

  诏复兴佛法禅师龟洋慧忠隐迹入山。

  忠嗣草庵义。义嗣曹山。会昌初。诏天下废释氏教。及宣宗即位。诏重兴之。而忠笑曰。仙去者未必受箓。成佛者未必须僧。遂过中不食。不宇而禅。迹不出山者。三十年。以三偈自见曰。雪后始知松柏操。云收方见济淮分。不因世主令还俗。那见鸡群与鹤群。多年尘土自腾腾。虽着伽黎未是僧。今日归来酬本志。不妨留发候然灯。形容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试读善财巡礼偈。当时岂例是沙门。

  禅师宣鉴开法德山全奯来参。

  武陵太守薛延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请鉴居之。大阐玄风。上堂。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寂而妙。若毫端许言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为无益。奯泉州柯氏子。少落发。禀戒习经律诸部。值沙汰。隐于鄂州湖边。来参德山。上法堂瞻视。山曰。作么。奯便喝。山曰。老僧过在甚么处。曰两重公案。乃下参堂。山曰。这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问讯。山曰。阇黎是昨日新到否。曰是。曰甚么处学得这虚头来。曰。全奯终不自谩。曰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禅师义存自洞山来参德山有省。

  存泉州南安曾氏子。久历禅会。在洞山作饭头。淘米次。洞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存曰。沙米一时去。洞曰。大众吃甚么。存遂覆却米盆。洞曰。据子因缘。合在德山。遂谒德山。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山打一棒曰。道什么。存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存有省。

  祥符荫曰。古人一言半句。能洞见学者之精神。如洞山之于雪峰者。不一而足。师资之间。岂不在眼明心直哉。德山之道。以岩头雪峰而大。峰一传而得云门。三传而得法眼。两宗发源于雪峰。而皆浚自洞山。阡陌无分。水乳一色。古人何尝有彼此之见乎。

  戊辰二年。

  第十世洪州黄檗断际祖示寂塔曰广业。

  祖晦迹洪州开元。刺史裴休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及镇宛陵。建刹延祖。亦以黄檗名之。休一日托一尊佛于祖前跪曰。请师安名。祖召曰。裴休。休应诺。祖曰。与汝安名竟。休礼谢。休一日以所解一编呈祖。祖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祖曰。若便恁么会去。犹校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休乃呈偈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祖答偈曰。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低揖等闲人。祖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宣宗为沙弥。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祖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沙弥曰。用礼何为。祖便掌。沙弥曰。太粗生。祖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

  寂音洪题祖录曰。断际之所养。峻严广大。其语言断断如药石。深可以治晚世学者之病。是知其言盖所养也。卷舒放肆。驱逐邪妄。开辟正信。直明一心。以归合佛祖之言。可谓深渺宕肆。大哉洋洋乎。光明之言也。

  历年表曰。自南岳青原分嗣大鉴于开元二年。至大中二年。凡一百三十五年。南岳中更大慧大寂大智断际四世。大慧以无相三昧。心地法眼。直接上根。六人共证法体。而大寂独得吾心。三十年不曾少盐酱。江西宗旨。从此建立。般若多罗之谶。大寂躬实膺之。振威一喝。三日耳聋。大机大用。隐显莫测。如神剑光芒四照。望其锋而影慑心伏矣。清规定千古之法式。譬之三代之始。制礼作乐。而教化备焉。断际三顿棒下开悟临济无多子佛法。一时分付。坐断天下人舌头。愈密愈严。愈广愈大。精微变化。杰立弘施。于是乎不可端倪矣。青原中更青原石头药山云岩四世。青原垂一足以示石头。石头着参同契。全提明暗回互之旨。药山一物不为。石上栽花。有一句子。百味具足。待特牛生儿时。向汝道。云岩以宝镜三昧示洞山。洞山得曹山。深明的旨。共唱嘉猷。洞上玄风。播于天下。参同契及宝镜三昧。历历数百言。亦如虞廷允执厥中而授禹。则增为一十六字也。沩山从百丈拨火得悟。建立门风。得仰山。父子投机。交互增辉。垂范设教。总之从曹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中流出。因时错综。设化随机。于以护持涅盘妙心。阐明正法眼藏。悟处端的。体道精深。所以纵横合妙。绝毫绝厘。如山如岳也。

  宗统编年卷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