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实践出真知 写书为实践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实践出真知 写书为实践

——记《车工实践》一书的诞生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1972年2月7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由上海第一毛麻纺织机械厂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技读物《车工实践》一书,和广大读者见面以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这本书是怎样产生的呢?

前几年,一批青年工人来到上海第一毛麻纺织机械厂。开始,由于缺乏车工方面的理论知识,许多青年人虽然操作非常认真刻苦,但技术提高不快,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老工人看到年轻人这股火热的心情,恨不得一个早上把自己的全部技术掏给他们。可是,有些老师傅常常只能手把着手教徒弟,一下子却讲不清其中的道理。

怎样使这些青年人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在一次由老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参加的工人学哲学小组会议上,有人建议工人自己为青年人写一本介绍车工实践经验的小册子。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大家的拥护。大家说,把过去记在脑子里,写在本子上的几十年车工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整理出来,写成小册子发给青年人,一边讲,一边教,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可是个好主意。

“我们工人要写书了!”这个消息在厂里一传开,全厂都热闹起来了。工厂党组织坚决支持工人们的倡议,帮助他们组织了以车床工人为主,有革命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编写小组。工人群众把它当作是工厂的一件大事,争着为写好这本书出力。有的老师傅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本子,在散发着机油味的本子上,记载着他们千百次实践的经验和心得;青年工人们更是兴高采烈,盼望着早日得到老师傅亲手写的书。

由工人来写科技理论书,而且是由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厂的工人来写,这在某些人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在背后嘀嘀咕咕,说什么工人写书是异想天开,工人就是干活,不是著书立说的“料子”,等等。

但是,这样那样的议论,动摇不了编写组同志们的决心。他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哲学著作,认真分析了自己写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大家认为,工人写书有三个有利条件:第一,毛主席教导说:“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编写组的同志大多数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龄,对于车工实践有着丰富的感性知识;第二,写书得到上级领导部门、工厂党组织和工人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最重要的是我们工人阶级有着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红心,有着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有了这三个条件,文化低、没有写书经验等等困难,就都是能够克服的。共产党员、有着三十年工龄的车工纪石根老师傅说:“解放前,我从乡下到上海当学徒,资本家说我是‘天生的笨蛋’,不配捏摇手柄(车床的一种操纵杆),不准我靠近车床,只让我一天到晚扫地,买菜,抱孩子。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我不但学会了车、钳、刨,还当上了厂里的工人技术员。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什么‘料子’不‘料子’,还不是刘少奇一类骗子搞的鬼点子。我们工人能够造车床,开车床,还不能写出怎样操纵车床的书来!” 在编写过程中,他们努力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比如,车工们经常遇到刀具的强固和锋利这对矛盾。究竟是把锋利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强固放在第一位?编写组的同志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认真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分析了这对矛盾。他们体会到,操纵车床就象打仗一样,打仗,消灭敌人是主要的。要大量消灭敌人,就要以进攻作为主要手段。而车刀的锋利,就是“消灭敌人”的进攻手段。车刀的强固,则是“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车刀锋利了,切削的阻力就相对减少,对车刀强度的要求也可以相应降低一些。因此,他们在书上写道:“对于一把车刀,我们必须把锋利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考虑到车刀有一定的强固。车刀的锋利也只有在一定的强固下才能起作用,而强固则是为锋利服务的,强固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锋利的作用。”在《车工实践》这本书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工人们用简练朴实的语言,明白地分析了车床操作中的许多矛盾。

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初稿终于写出来了。编写组的同志认为,实践,是群众的实践。只局限于一个厂的直接经验还是不够的,必须集思广益,力求使这本书成为广大车床工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带着油印的初稿,走出厂门,四出取经。他们到过上海的几十家工厂,和这些厂的老师傅一起审阅初稿,参观这些厂车工的操作,把各个厂的先进经验充实到书中。

现在,《车工实践》已经发行全国,成千上万的工人在阅读它,在实践中检验它,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上海直流电机厂的青年车工说:“我们工人写的书,有理论,有实践,对工人充满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拿切削下来的铁末子来说,它容易溅到工人的眼里,划破手指,我们刚当工人的时候,常常吃它的苦头。《车工实践》就详细介绍了处理切削下来的铁末子的先进经验,这就保证了安全、高产、优质。要是让那些不开车,不磨刀,不知道工人操作甘苦的人来写这本书,就不会想到这些。”彭浦机器厂根据《车工实践》介绍的先进刀具切削加工橡胶制品零件,工效提高了好几倍。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2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