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寒冈先生文集/卷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 寒冈先生文集
卷十
作者:郑逑
1680年
卷十一

[编辑]

五先生礼说分类序

[编辑]

节文乎天理。而仪则乎人事。散之为三百三千之有秩。统之为一身一心之所干。未尝斯须去乎君子之身。道德仁义以之而成。君臣父子兄弟以之而定。所以古之人。自视听言动之近。达之家乡邦国之远。无所不用其诚敬焉。然而常礼惟一。变礼万殊。虽在音博识之上。尚未免临机滋惑。是非相眩。议论多歧。聚讼构嫌。至于举天下而莫辨。积世代而留疑。其精微之难审。真是之莫睹。果如是哉。天相斯文。五星重明。有若两程先生,涑冰先生,横渠先生与夫晦庵朱先生辈出迭兴。大道以阐。宣揭人文。以礼为本。随事剖析。如指诸掌。大而宏章巨论。约而片言单辞。无非一循乎天则。曲尽乎人情。精深恳到。明白昭晰。其所以开牖乎后学之耳目者。岂但为车之指南。烛之炳幽乎。惟是散编于文集语录等书及诸经传注。虽有意于寻考。渺然若沧海之求珠。仓卒急遽之际。其何能遍阅而拈出也。一既放过而差了。则虽或追而有得。亦莫及于己误矣。况或至于终始罔觉。率意做错。明白定论。自昭昭于方册之中。而我乃漠然。与之背驰而不省。岂不为不幸哉。近世或有采摭成帙者。有曰丧祭礼录。有曰朱门问礼焉。而皆只取朱子之书。亦不备焉。且门类不分。间见杂出。犹夫旧汗漫也。此余所以辄不敢自揣而。有此类辑之役。庶机或有一分之助。而温公书仪与本集。既不得见。又僻处穷山。他书多不能广考。其所分而门焉者。亦安能秩秩各从其类。得不为具眼者所诮乎。至于旁采前后诸贤所论。间或附入。且于各门题下。略证古礼。或暂记事审。以便考据。亦未必尽然而有阙之者焉。初不敢为广播远传计。只为我老境临疑考证之便。而精力衰耗。取舍紊舛。则亦其势之所不免也。书成近十年。置在乱稿中。近有士友辈图欲净写。既不敢辞。因叙其所为本末。僭题首简。若能深体五先生折衷之本意。而取正于朱黄通解之书。有以仰溯周孔之大原。则所以为义之实。可以自得。所以本于太一者。可以默会。而三纲五常之大体。其斯立矣。万历辛亥夏四月任午。后学西原郑逑序。

五先生礼说。既讫类辑。人有见而问之者曰。为五先生礼说焉。而朱子家礼。尚不在编中。宁有说邪。诸先生之语。率多一时随事门答。初非为行礼节次。有为而施教。故或重复而繁蔓。或阙漏而疏脱。若使家礼随门类入。则节目咸备。次第靡阙。亦可以据而行之。岂不为礼家之完书哉。余谓言固然矣。余亦初有是意。亦尝试入于冠昏等礼矣。既又思之。所以为此书者。实非有求多于古人。只缘诸书散载之言。殊不便于仓卒之考阅。故今故为抄集便览地。若家礼之书。夫既盛行于当世矣。家无不有。人无不讲。今复取而编入。则岂不为重复而烦猥者哉。况家礼既为一部成书。此书当不过考证羽翼而已。尤不合破彼而补此。此所以欲入而还之者也。今亦不敢强从人言。复虑他人之见而疑之。有司前诘。故辄录其语。以见鄙意云。逑谨识。

心经发挥序

[编辑]

人惟一心之微。而为尧为舜者在是。为桀为跖者在是。上焉而参天地赞化育者在是。下焉而同草木归禽兽者亦在是。吁其可警也。夫要其几。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自尧舜精一之训。而所以精之一之者。非敬矣乎。肃然如上帝之临。惕然若君子之友。邪思闭而诚思存。忿思惩而欲思窒。善必迁而过必改。改又必于不远。孰非以敬为主乎。故圣人胸襟旷然若无物。而答为仁之问则因材之笃。亦不出于克复敬恕。至于子思子之戒惧。子曾子之诚正。盖无非敬焉。而求之礼乐之本。则亦敬也。邹孟之所以寡欲存心。扩四端而充恶欲者。皆非敬而能焉乎。然而先古圣贤。实未有名言敬之一字提掇而表章之。推之为圣学之纲领者。爰自伊洛万古道统之要。昭乎其有的矣。西山先生又历选前后经传之训。编为此书。以立心学之大本。于是敬之为公于此心。益明且显。使学者而无意于此心则已。如其有意。宁可一日一时之舍此书而他求乎。自尧舜以至于程朱。所以由此心而入圣域而参赞焉者。一开卷而秩然可见。禀乎若先圣先师之指示此心。吁其可敬矣。夫皇朝程篁墩为之附注。而吾退溪李先生最爱此书。之于系后论于篁墩之书。而引鲁斋神明父母之喩。西山之后。唯先生为深知此书之味。而自西山而言之。亦未为不遇后世之子云矣。求之愚陋。自少受读。亦尝亲质于先生矣。唯其鲁莽作辍。今且老而无得。诚此书之羞。而亦非书之过也。惟幸天诱其衷。酷嗜一念。尚不能自已于摧颓之馀。耿耿常思所以不终负此书者。隐微幽独之中。盖有欲已而不能者矣。常怪程氏之注其所取舍。或多未莹。至于程朱发明开示之大训。颇多未入编中。不能不为此书之遗憾。于是拈取表出。分门缉录。其于敬之一字。则略仿西山之例。特加条详。欲使人知程朱诸先生之反复丁宁于此一字。其功如是。则当竦然思所以加励。宜无所不用其力。不敢他求。皆所以为羽翼此书之地也。诸先生之言而有注解之说。合当分脚细书。而缘不便老人之目。只空一字。以标其为注而联书其下。且附录周子太极图说程子定性书伊川好学论横渠西铭朱子仁诚等说与夫程朱行状略。遂目之曰心经发挥。岂敢为播示外人计哉。只为便此残年检阅翫读之资耳。因念昔者请问于李先生。至朱子血气已衰。心志亦不复强之云。先生嘅然以为朱夫子尚尔有此叹。如我当如何。当时虽窃奉承。而犹不能深知先生心事。今而真知之矣。先生且云尔。则况我今日复如何哉。每到此段。未尝不三复感叹。掩卷而忘言也云尔。万历癸卯秋八月壬辰。西原郑逑序。

治乱提要小叙

[编辑]

一治一乱。在于君子小人进退之间。观一代相臣之邪正。而可以卜世道之隆污矣。只录其姓名除拜。他不暇详焉。而某也忠。某也佞。当世举措之得失。皆不能遁焉。为人国者。可不深鉴于玆。而慎其所取舍哉。且夫人臣去就。大义亦有寓焉。所以提其要也。万历丙午孟秋旬三日郑逑识。

咸州志序

[编辑]

抱病支离。既不克社宦京师。辜负圣恩。杜门惕息。天度包荒。除旨屡下。继有咸州之命。则扶趋伸谢。有不敢自已。而事有不便。再辞不获。此余所以初赴咸也。德不合长民。才不克制烦。辛勤半岁。非不劳苦。而泽不下究。过惟日滋。俯仰上下。悔吝山积。重以宿痾沈剧。不可以自力。此又余所以将去咸也。咸之为郡。地广而物不能阜。民质而俗不能淳。求之于古。非无搢绅之辈出。而质之于今。尚无文献之可征。胡为其然哉。岂非咸之可羞乎。余之不敏。既叨于玆。使后于今者。复有问焉。则余亦将何以为辞哉。余于郡。求单父之所友。得武城之直径。李汝宣称宽厚长者。朴仲思齐仁隐德有操。李汝涵瀞才行俱高。皆余所畏。而每见而每喜者也。吴太源沄。亦以邑中先进。方提督郡学。公私相聚。屡与之从容。相与见余所集山川民物之录。以为盍撰而成为郡志乎。则余志也。意见既符。缉录斯共。濡翰旬日。功乃告讫。非诸君之诚而勤敏而谨。何其事之速成。而其緖之有条乎。先国都之程途。次封域之远近。藩臣捧日。当为开卷第一义。而疆界之正。亦在所当先也。沿革邑号。不可不知。而形胜风俗所必先问。则可以为亚。而各里风土田结户口与夫民之所以为天者。亦岂在所当后者乎。山川有险易。土产有贵贱。馆宇之所以安。城郭之所以固。坛庙之事神。学校之教士。既各相为之序。而贫旅不可忘。寇盗不可玩。农桑当劝。果木当植。亭榭之荡胸。桥梁之利涉。亦皆可以为次矣。佛宇之盛衰。古迹之兴废。皆足以使人兴感。而既列前任姓名。继之以表章名宦。此固为吏者最所省发处。而姓氏焉。人物焉。寓民也。流配也。既往之善。见今之行。莫不详具而谨书之。邑人于此。其又何如哉。阅岁九十。于百为近。而于世为大老。于法为可书。而唯今日见存是书。盖志修于今日也。文武司马。随耳目之所及而并书之。岂不以亦明时之不可已也。冢墓而使有考其所藏。旌标而使备究其实迹。册板赤卫道之一资。而题咏亦可以观所怀之得失。占世运之升降。至于郡中前后有事可录。有迹可征。虽不必为可传。而亦不可以不传。俚谚俗谈。尚可为世教所关。则不敢遂为之泯没也。裒录丛话。以足其后。于是凡郡之可考可述可鉴可戒者。无复有馀蕴。而诸君之所以为志者。其斯毕矣。然余犹不能无感者焉。郡之可书者虽已书。而安知复有不可书者。有不能尽书乎。民贫虽由于地瘠天灾。而赋役之烦。刑政之苛。叫嚣堕突之不暇。则虽使沃土之民处焉。其有能自保者乎。俗漓虽由于风土之旧。而教化无本。礼让不兴。惟法令绳律之是严。则虽使淳质之士当之。其有能自淑者乎。况文移日委。边警日剧。征毒是烦。诃责是峻。为守令者方且困于期会簿书之间。而不阅是忧。曷遑有留意于生民之要。迪士之方者乎。至于贪邪残暴之吏。巧饰干誉之士。诚非吾之所欲闻。而亦岂保必无于其间哉。然非今日之所宜道也。唯今日之所望。则为长民于玆焉者。有以深警夫前之所言者。而审其几之所在。益可勉乎其本。而毋忽于安民善俗之要。则其效之所及。殊非余之所敢言。而亦有非余之所敢量者。余虽欲不言。而又安得不言哉。至于为编户于玆焉者。亦退而思所以自安夫其分也。力穑懋学。俛焉日惟孜孜。上既谨乎公家之赋。而下不失指身居家之方。亲邻相睦。少长顺序。磨礲讲究。深造自得。俾一郡之习俗。共相跻于仁义道德之场。而无愧于当宁文明之化。则斯今日所拳拳者。而余之所以发叹之深意。实在于玆云。万历丁亥秋八月壬申。郡守西原郑逑序。

此序。作于丁亥之秋。其时余归计已决。辞官当在朝夕。既又有不能遽去者。迟回黾俛。更留一年。而后始归。盖于其间。过益积。病益深。忧恼益甚。而费尽多少辛苦者矣。志中如厉祭坛之重修清直秱之新建。皆后日事而追入者也。独城隍之坛。旧在郡北。中迁于南。厄陋褊迫。不容不还于其旧。而偶与方伯之见不同。往复数三。而竟以辞牒已申而不果改。此事固为追恨。然能致诚于奉神之所。而有以尽其美。岂无后来之贤。然所贵以此心而能精思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迁与不迁。亦不足道也。余归适在戊子中元之日。泛舟东洛。溯流而来。天高水清。枫菊满岸。素月扬辉。思致渺然。不许郡人之相送。而平日相从士友。犹多来别于江上。把酒赋诗。或咏歌以道其怀。又值李季郁,朴德凝头流之行。寻山问路。行色自异。而其忘形寓怀。乐其所以为乐。则不可谓不同也。尽日同舟。共与追想乎李郭之遗风。此事他时亦未必不为咸州志之故事矣。闭关山中。偶阅是编。不能无感慨于余衷者。遂援笔而书之。以备丛谈之一款云。己丑上元前一日。桧渊野人书。

沙村洞契序

[编辑]

寓形宇字内。获同一世。固非偶然。而又同一国。又同一道。同一乡而同一洞。则其不为偶然者。又复何如哉。然而苟无礼义以将焉。则背公逐利。各私其身。其不为偶然者。反成楚越之不若。宁不为同洞之深羞乎。此吾洞契之所以作也。列书同员。下及贱隶。礼俗之交。吉凶之问。既略仿古仪。而相劝相规。亦不敢忽焉。且不敢曰都约正副约正。而名之以有司。尤谨于患难之救。此吾契之所以。酌古参今。而为不负同洞之义也。凡我契员。深察此理。庶几相与勉焉。而终始无懈。则真不为偶然者。其不在玆矣乎。万历己未夏六月乙卯。西原郑逑书。

广嗣续集序

[编辑]

余尝念自人道之继天地而始开于寅。世世相续。以至于今。而或不幸见绝于一人之身。生为独夫。死为穷鬼。岂不诚恻然可悲哉。如有可救之道。仁人之所当尽心处也。此所以古今方书皆立子嗣之门。而俞子木之为编全书。名之以广嗣者也。余晚始得见而甚喜之。仍思其间良方至论。犹多见漏。既曰要语。则固不得不然。而于求嗣博采之道。不免为病。故更取家藏医书。取其类而增续之。亦未必不为人物䌓殖之一助云。万历甲寅季夏。上浣寒冈书。

西原郑氏族会图序

[编辑]

吾郑氏。自分派于雪轩,雪谷两先生之后。散居京乡。会合渺然。或至通一生而有不得相接者。其宁有往来湛洽之望哉。视古人韦家花树之会。何如也。余之此来。病败百出。失计之悔。固不足言。而犹与吾诸郑。时与之晤语。有若平生之欢。亦足幸矣。顷约相会。少长咸集。而疾病人事之不齐。预者小而不预者多。然而以世列坐。一杯相酬。共讲其初分自一人之身。宛然兄弟叔侄之亲。顾不乐欤。许令诸婿群甥。幷来同参。以为我姊妹女子子闻之。其必有相望感叹之怀也。噫。观吾图者。油然而生孝悌之心。古人之言。宁诬我哉。图上诸君。服尽而亲竭。信乎所谓喜不庆忧不吊者。而自清河府君视之。则鸤鸠至仁。奚有间于彼此哉。推所爱亦爱之义。则吾先祖之所爱而不爱之乎。此余所以眷眷不能已于吾弟吾侄也。噫。观吾图而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今人何独不然也。上将军府君。著忠西京。笔光史册。章敬清河风节德业。历世不磨。岂非吾后孙所共仰。至于轩谷两祖友爱之盛。则诵咏遗稿。情溢词外。吾诸侄诸孙。其不体奉而服膺也哉。不敢以一毫利害之心。有以乱其秉彝天伦之至情。则其庶几矣乎。余所恳恳之望。实在于此。惟我诸公。尚念之哉。余既图成一轴。仍诵所感以书焉。万历丁未初吉。安东大都护府使郑逑述。

成川守臣题名案序

[编辑]

丁酉夏。余到成。问前此守臣题名录。吏以一破册进之曰。昔吾郑大夫搜访裒集而成书。失于壬辰之变。只有此草本矣。壬辰之贼。未曽入境。而此册尚不能保乎。即令备纸缮写。而适值多事。吏亦不谨。奉令今始讫了。余又有感焉。卷中诸贤。行已有邪正。为政有淑慝。不能避人之指点。或肃然而生敬。或蹙尔而唾鄙。是孰使之然哉。后人视今。其不犹今之视前也邪。吁其可畏也夫。万历己亥閠四月既望。西原郑逑识。

忠原志序

[编辑]

去年仲春。余赴忠原与崔提督镇邦,金处士培。共议撰志。未几将。承召而还。深恨其未及成焉。则崔金两君。许以共图必就。且请柳正郞德种,安乡老聦,李秀才德载。各分面以编。余既示旧所为咸州志。复留西都志。令观其规样。胜览本州之录。则所以资其参考矣。然今既久。而余不能望其果见矣。昨者。崔君忽以小册三个见寄。虽所记详略各悬。挂漏万计。又安李之录不来。不足以为成书。不足以为忠之所徴。然能不负所诺。而至于专人以来。则其志厚矣。或继此而裒粹详悉。以成完书。则非所蕲矣。万历癸卯初秋下浣。寒冈书。

医眼集方序

[编辑]

余素无眼疾。用眼力倍于他人。耽文艺之奇奥。穷山水之胜赏。不计寒暑。不问晨夜。田猎风霜。虽无所犯。而劳役冷热。岂能守禁。年未五十。而已茫茫觉其不如前日也。常以早暗为恨。而犹不为剧痛遽盲。乃有今日也。去年夏在成。右目忽赤痛数日。人有教以汤泡散薫洗者。未几获效。冬间仍患偏头。连眉骨眼眶。如破如坠。有不可忍。遂蒙然而不能视物。皆右目也。左亦如戛沙石。昼歇夜剧。鍼药并试。亦未収功。屡月而犹然。少犯风冷。痛辄为苦。以此既解成绂。未获谢命。投卧峡中。掩目度日。间或少阅医方。毒必聚目。年老之人。虽极意钻研。犹有日暮程遥之叹。况兀然终日。古人书籍。全不敢近。静坐涵养之功。虽不敢废。而读书进学之方则。盖无所尽其力矣。不幸孰甚焉。或不能以时洽之。则其不得全而归之。将何如哉。良由平日不克自慎而致然。此余所深忧且惧。而思博考诸方。庶几复睹日月之眀。余其可以已乎哉。良方散在诸书。闭目之人。难于逐一看检。令抄写摠为一册。幷及本草单方鍼灸诸经。名曰医眼集方。山中无书册。所集不广。亦不得精采而类聚。然而一寓目而前后名医之所见了然具萃。岂不为病视者之便哉。然余之所以为调护之大法。则绝念调息。屏外观专内视。神气相聚。水火相交。自然本源清明。昏翳尽袪。岂非回光复照之至要。而为主静凝道之一助哉。聊用书于卷首。以为内省自勖之助云。万历庚子中春念后二日。郑道可在阳岩之龙渊村舎书。

[编辑]

咸安社稷坛记丁亥

[编辑]

万历丙戌冬。西原郑逑受本郡之命于朝。以十月癸未。到任所。其明日。斋戒沐浴。越三日乙酉。祗谒于社稷之神。礼讫。谨按省封壝。不觉喟然而叹。懔然而惧。不唯制度舛错。迫陋有不如式焉。而坛倾砌倒。门垣废破。斋庐厨舍。并无其所。苟且草率。不成摸样。藩守之臣所以钦崇命祀者。岂合如是哉。水旱札瘥之灾。人心风俗之坏。盖亦无怪乎莫之救也。诚愚不敏。既此叨冒。遂不敢容已。辄谋所以修正者。询之父老。得李喜成,吴溍。俾属其役事焉。李精敏,吴谨确。皆曾业儒而谙事。相与恊心而效力。盖有我指画之或不及。而营度料理。无不详备。仍旧址而开新规。恢其中而坧四隅。内坛而外壝。崇以砌而缭以垣。砌三尺而为坛。垣倍砌而拥壝。坛经二十五尺。壝方七十五尺。坛之西南。土室一间。以安神版。壝之四方。各立两柱以门之。而蔽以朱槅焉。垣外西北隅。立斋舎神厨各三间。复周以小墙。舎具堂室。厨有监视之所。北门之内。有币祝之坎。西门之外。有丽牲之栍。坛之四面。各涂方色之土。上具布幕莞席而皆新之。又限四方各三十步。以为樵牧之禁。以丁亥仲春。因上戊而告事。事不敢必速。民不敢夺力。惟隙是窥是觇。以渐而就。以秋七月戊申。修祝号而告讫。于是。扃𫔎严固。庭庑净洁。直守不敢离。喧嚣不敢近。于所以妥五土之神。奉原隰之祗。其庶几矣乎。又将备祭器而藏之。书祀仪而习焉。使士之从事于登陟进退者。有所稽考而不敢迷。又窃惧后来继今与为一乡之士民者。或不能深究今日拳拳之意。其于馈奠之礼。修葺之时。或有所未遑焉。且李,吴之勤。不可以不识。兹谨具颠末而并书云。丁亥七月日记。

咸州任官题名记

[编辑]

逑之不敏。获接诸贤之后。是万历丙戍之阳月也。问君子之曾至于斯焉。则往迹茫然。遗风莫㝷。无征圣叹。尚不免于二代之后。况偏邦一邑之足云哉。题名一帖。仅得于虫鼠损污之馀。乃康侯之倩笔仲氏。而又自手序者也。侯讳伯珍。字子鞰。仲氏讳仲珍。字子韬。两贤遗迹。实出好事。而今至如是。修饬装缮。谨护而敬藏之。亦在所不已也。既又不能无感于余之心者。卷中诸贤。居官有久近。为政有巧拙。民孰乐于当时而不能忘于愈久邪。孰公孰廉而孰真出于无所为邪。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卷中诸君。谁非可师者。康侯之为此。未必无意。而吾与后来之君子。庶几当为思齐之师。母为内省之师云。西原郑逑识。

降仙楼记

[编辑]

成州。乃松壤故国东明圣王之所都也。多古事异迹又土壤肥美山河险固前史所传国人所知宜为关西之第一焉。而不可得者。直缘降仙有楼。而他不预言者。何哉。楼在东明馆之西沸流江之阳。直屹骨城之东南。不知创于何年。建于何人。亦何所取义而名焉。其以峯峙十二。而用楚王神女之古说云。则盖荒矣。余观夫斯楼也。前山相远。不满百步。而奇岩怪壑。峭蒨膴媚。水汪洋乎其间。而澄清渺弥。萦纡回绕。以出乎山之后。或渗透汨㶁。声呜若沸。于是焉而翚飞乎其上。显敞瑰玮。若与山而争高。与水而争丽咫尺之间。神目莫定。四时之交。变态万状。飘飘乎不觉驭冷然而度阆风。超汗漫而映云天。世外奇赏。吾不得以议焉。评人间胜槩。而求潇洒靓妆之观其复有右焉者乎。如是焉而压倒一境之形胜者。实未为过焉矣。神仙有无。眇茫而不可信。然古人多言之。吾又安知其必无也。岳阳之三入。华表之一游。如不以诬焉。玆楼也而又不为之一降乎哉。黄鹤留名。赤松有亭。则侈一楼之表德。期羽盖之翩翩者。信有征而非夸矣。况体势之高明。结构之精致。尤足以称楼居之好焉者邪。夫既降而好之。则其必有留焉者矣。亦必有伴焉者矣。学焉者矣。心通焉者矣。所以楼之东。诸观阁之竞秀而争雄者。名各有其意。而蓬莱者。非仙之所庐。玄虚玲珑者。非仙之所适者邪。余又名楼之内楹曰集仙。德不孤。必有邻。易称盍簪。诗咏伐木。朋来之乐。何至独不然其于以留焉。则不于以集焉者乎。余安得亲逢诸仙子之降且集而留焉。与之讲参同,黄庭之微旨。且为之学焉而伴焉邪。吾有俟而将伫见焉。然此间岂有仙者。如有之。吾游于斯三年矣。尚未之一见乎。有焉而不吾见。吾又不信其为仙也。仙岂有异形而别种。心清道通。胸次莹净。无物欲之累。则吾斯仙矣。舍吾之方寸。而别求所谓仙者。则吾不见其为真仙焉。吾于是而登临乎玆焉。徙倚乎玆焉。其不为之降仙楼乎。后之登此楼者。其不以仙之仙而求焉。而求诸吾本心之仙。则其庶几乎。万历纪元之二十七年岁在己亥腊月中旬后二日。清州养真道人书。

六一轩记

[编辑]

六一翁。既以六一名其轩。而居而乐之者且十年矣。一日求余记。余以为翁之六一。取古之六一也。所以为六一。则又自不同。异乎翁之为六一也。何不以古之六一为六一。而自以其六一乎哉。岂有慕于屈子之夕餐。靖节之盘桓。子猷之看。和靖之咏。与夫周夫子之独爱者。而参之以居士之一翁乎。然则所取者虽不同。而所以得意于五物。而自以乐且适焉。则盖未始不同其所同矣。噫。翁之托为幽贞之契。而资以待老焉者。诚非偶然。而轩裳珪组之劳。又不于翁之形。其为趣味之深。又孰与古之六一哉。想翁之处斯轩也。翛然独坐。寓意黄卷。其必有得味于人所不味之乐。不待外物之相助。而时又独酌。时又独步。悠然同我襟期者。唯有东篱粲然。冬岭偃蹇。疏影横斜。清阴婆娑。而复有出乎淤泥。而清香远播。各一其性。自全其天。而相与环绕乎一轩。俯仰目击。实有沕然而相值。茫然而不违者。一原无间之理。此亦足征。而乐而玩之。足以终吾身而不厌。外此而其复有慕焉者乎。古之所欲。而恨不得极焉者。翁则初无所愿慕。而享之有馀。不待与容问答。亦不烦握手之笑矣。是知名不嫌于古今之同义。自殊于所性之适。而唯闲者而后真能乐此。则翁之不遇。岂不为五者之所遇乎。夫如是焉。而谓之人不相及者。吾不信也。此翁之所自以为六一者。而不可为不知者道也。余尝入翁之轩。观夫所谓六一者。以谓某与某也。岁寒而不变。某与某也。有霜下雪中之操。某也。清水以濯之。可敬而不可亵也。某也。矜式乎五者。而日勉焉其进而不已者也。夫然则六一者。其亦以为知己之遇乎哉。余亦有园矣。月下黄昏。暗香动百。园上三迳。得以时理。而又将开塘。移玉井之旧植。喜翁之所乐与之相合也。乐为翁道焉。翁方欲自晦。故不露其姓字。亦不斥五者之名。亦不标月日焉。所以助翁之隐德也。凄风带霜。黄芬满阶。渊上芧茨。独扫枯叶。煎茶而自酌者。是余为记之时也。余之为某。亦不必自著云。

画砚记

[编辑]

余平生不知画而犹爱之。其为无味之味。而且付之不癖之癖矣。尝得一画砚。亦爱而藏之。然其画法笔意。则亦不晓也。余又自哂其爱之者何心。而时一摩挲而奇赏之。自然不可舍也。近李秀才宜润来。相从问学之暇。又出而观之。李能一一指点。其郁乎偃蹇者曰松也。森乎其竦瘦者曰竹也。片片孤飞者曰云也。而月则团团乎其间。波浪粼粼而成文者曰水也。而凿凿乎其上者则石也。又有数茎山葡萄。蔓延于一遇。而交络苍髯古根。就其下。有独从岩隙。缘崖而上者。有相对而立。仰而攀钩其实者。皆楚山狂道士之未化者也。有跳腾于叶间者。草虫之类。而名各不同。挺身半蹲。睨而有所视者。两部之小种以青衣者也。置小卓于岩上。开一樽而举杯问月者。未知其真谪仙与否。而长须古貌。独坐山中。飘然有出世之意。踞水边之危矶。而竹竿籊籊。无心得鱼。物外雍容。余亦犹觉其依俙有渭上风度也。吾砚长不满尺。广仅其半。而人物略备。幽闲潇洒。环一团墨场。成一别区。不知桃源之外。果有此一面世界。而武陵渔父之足迹。亦不能到得否。昔不知而犹爱之。况今既闻而一一辨认。更与幽情相契哉。且想其秉刀运思。而神与趣会。手与心应。兀然穷日。而不自以为劳。信乎养叔之射。庖丁之牛。岂外慕之可徙哉。然后能精且热如是。而有人不与知之妙。其独苦胸襟。则余又不能无感焉。噫。不如是。不足以成此砚矣。云山水石之间。得见古之人。亦人情之所欲而不得者。余于此宜不敢忽焉。钓罢前溪。松月婆娑。独酌无与。虫鸣唧唧。开砚相对。其必有泯然而雨忘者矣。吾所以为文房之友者。夫岂独尔砚之为用哉。李生更会得此意思否。生。晦斋先生之嗣孙也。勉矣哉。专心刻苦。其不负家学云。己丑季夏日。渊上翁书。

[编辑]

武夷志跋

[编辑]

武夷为山。奇秀清丽。固已甲于天下矣。而又得托为吾未夫子道学藏修之所。使万代之下。仰之若洙泗泰山然。诚为宇宙间不可更有之地也。吾生偏晩。既不得抠衣函丈之下。亦无由濯缨九曲之下流。岂不甚不幸哉。旧有武夷图。尝窃摩挲。以寓其瞻想之怀。近又得所谓武夷志六卷者。披阅吟诵。不觉此身周旋于隐屏铁笛之间。仰袭道德之馀芬。亦不可谓全不幸也。即谋誊写。留置山中。以为床榻展玩之资。第所得者。亦写本也。颇有误字处。编首十一图子。亦皆阙焉。图则将欲求画史。据旧本而模入。虽不如面对落笔之逼真。而开卷寓目。不犹愈于全缺而无所睹乎。见编中朱子武夷诸作。多不见在。山川所识。亦与一统志。互有详略。既曰武夷志。则岂合如是。彼两杨。不知为何如人。朱夫子之诗文。而敢有所取舍于玆山之志哉。况于他人之可取者。与夫山川之不可舍者又安保其不遗乎。如仰高堂,趋真亭及梅村,月山之诗。亦加验矣。乌得为无憾也。余于传写时。就大全诗集。全取其及于此山者。以为之主。仍幷采一统志。山川之见漏者。逐篇追入。又以附录简霄胡琏等诗。收入于各类。又所编诗文条界不明。则稍变旧例。列行分书。九曲诸诗。亦皆凑聚于逐曲之下。又以吾东方退陶李先生诗跋。系于其丁。诚知僭率。人或疑讶。而神山好事之书。唯在详备明白。初宁有一定难动之嫌哉。为此志而顾不遍于朱夫子者哉。其名胜处已为著闻者。而尚亦不录哉。此余所以不能已焉者也。且地未有远近。道未有内外。退陶先生一生潜心我朱夫子。则其所慕望吟咏之篇。尚不得见班于元明诸子哉。写讫。辄书其由。以为人之见而疑之者。其果不至于甚不韪否乎。万历甲辰阳月戊申。后学西原郑逑。谨跋。

宣城九老会帖跋

[编辑]

人之处于世而享期髦之寿者。盖亦不易事也。在上古天地气全之时。固不敢尚已。降及叔季。渐不多得。香山七人。只五百八十有四岁。洛阳十有一人。仅馀八百。以中国之盛。当四方之中。而其难尚如是哉。犹且以为非常之奇会。而图绘之。诗咏之。至今以为人间之盛谈。我东国之人。自丽朝为仿古尚齿之会者。亦非一二。亦有诗有序。多载名家集中。皆可考而知也。然孰如宣城李氏一家传三四世而不匮。联翩作会。数必盈九。抑或过之。皆不出于一县数十里之境者哉。余少时闻有诸贤之作。积成卷秩。而不得以见焉。既又毁于壬辰兵火。则深惜其旷世之异事。不得为传久之宝赏也。间者。余卧病陇庵。南生孝懿来访。与之言及。叹尚不已。则即送寄以六会一帖者。而求余跋语。盖收拾尹上舍而直氏口诵之馀。上舍亦曾预于斯会。今迫九袠。聪明不减。虽所传未盈十分之一。而犹有赖而有征。宁不为不幸之幸也。噫。天上南极。著象唯一。人间得寿。古来稀有。文王善养。仅得二老。商山群皓。数才至四。玆其会之数而数之伙如是矣乎。通三代以下。既不能多有。有亦不能再世。至如至道之老。有意而莫遂。今乃连世屡会而不辍。一境之老亦多。世集为常。且香山无九十之老。洛阳无八十之年。玆会则尚多近百之寿。尤可贵也。然余有感焉。人之有寿。固不易。而寿而为人所爱慕而称道者。为尤难。向使香山非有乐天之高逸。睢阳非有杜老之重望。洛社无文富诸贤。而又无司马端明为之贲一会之盛焉。则其所以感发后人之心性者。能如彼乎哉。聋岩相公。位跻崇品。脱屣世荣。风流雅量。庶几无愧古人。其为高年之会。亦初为荣养其亲焉。则盖又老莱之所未遑者。其为人景慕而传诵者。不亦宜乎。况又有退陶李先生参集乎其间。自谓不敢拟真率之涑水。只以子弟陪仲氏。至诚谦逊。不敢追援古人。而道德之懿。辉映一会。累世之不。想望歆艶。逾久而不歇。此岂为宣城一邦之好事。抑当为东方远近之所共称美。而群老世出。继继为会。至于六七。而犹未艾。则求之古而未有闻。虽谓之字宙间。不多有之盛事。亦未为过言矣。又闻见今稀寿之人。殆过十有五六。若复为会而数限以九。则楚正叔王不疑之龄。皆不得与焉。何寿星之集独。偏于宜城欤。李先生之生。人谓之德星所钟。然则玆一县而两星备焉矣乎。山川孕毓。人物挺生。安知后死者之不如今邪。在天者诚不敢预卜。而在我者吾谓不可以不勉而俟之也。余固不敢辄缀名于斯帖之末。而吾老先生实在会中。心窃感慕。遂不揆而敬书焉。万历纪元之三十有八年龙集上章阉茂春正月下澣。西原郑逑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