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屏谷先生文集/卷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 屏谷先生文集
卷五
作者:权榘
1797年
卷六

杂著[编辑]

读易琐义[编辑]

理。只是气之所以然。然理无象而气有迹。无象者难见。有迹者可知。故必因其可知者。推得难见者。然后始有个头緖可寻。程子所谓以气明道。朱子所谓要就气上看也得者。此也。所以象数之学。亦不可废也。盖天下万事万物。无非数。而其理则易也。如论孟及诸经。各有一定不易之义。而易不是绷定底物事。苟不失变通之宜。而自然有相合处。则不妨自为一说。亦不可一槩横断也。中庸亦然。盖易。以天道明人事。主体而言。以及于用。中庸。以人事明天道。主用而言。以及于体。

先天。阴阳混成之体也。后天。五行生克之用也。后天八卦位置。与先天不同。然亦于先天自在之体而交易变易。四正位交易。四隅位变易。以行其用。初非破前而补后。引此而就彼也。阴盛胎阳。则坤为坎而为生物之源。阳盛胎阴。则干为离而为成物之始。离火决其上。则动而为震而生物于东。坎水塞其下。则止而为兑而成物于西。阳进而出于上。则震反为艮。阴退而伏于下。则兑反为巽。一阴始于下。有以消阳而有静极之义。则巽变为坤。一阳止于上。有以制阴而有动极之义。则艮变为干。震兑。阴阳相交。故动而变。巽艮。阴阳不交。故静而变。且四隅补空。则西南乃太阴之位。西北。乃太阳之位。固自有乾坤之象矣。此后天之位也。相交之卦。动而居正位。当时用事。不交之卦。静而居四隅。挟辅成功。盖水火气也。气主动。动者不止则形不成。故艮居东北。止水而为木之根。坤居西南。泄火而为金之母。气阳而形阴。水火各一卦。金木土各二卦者。形有老少。气无老少之别故也。且气止而后可以成物。坎离之所以必得坤艮之助也。金木形也。形主静。静者不进则气不生。故巽之长木。居东南而生离火。干之盛金。居西北而生坎水。形必盛壮而后能生物。故方盛者居正位。动而用事。已盛者居隅位。静而生之。此后天之用也。

坤退而遇干。则止于西南。与干为偶而逆生干中之阴。以胎阴于南。干进而遇坤。则止于西北。与坤相守。而顺生坤中之阳。以胎阳于北。干得坤之中爻为离。阴生于天也。坤得干之中爻为坎。阳生于地也。此亦互根之义。且居成物之方。以终其事。则主造化之权者乾坤。而乾居西北。又兼终其事。始其事之象。则虽若无用。而实为有用之本矣。且干三画。分居震坎艮三卦。则体坤而用干也。坤三画。分居巽离兑三卦。则体干而用坤也。一阳之卦。阳为主。一阴之卦。阴为主。亦以此也。

乾坤互藏其用。而北本坤位。南本乾位。故先天自坎至震。皆以坤为地。而乾行乎其中。自离至巽。皆以干为地。而坤行乎其中。坤得干而生物。干得坤而成物。及其为后天。则虽易其位。其实乾坤。固自在其所也。父母老而各从其子。干进西北。坤退西南。然亦有以就其运用之地而主其权。六子亦倚以为根本而各行其用。天地造化之都出于乾坤者。可知矣。坤彖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西南兑离巽。本干体而变为阴。是得朋。得谓无而有也。东北震坎艮。本坤体而变为阳。是丧朋。丧谓有而无也。

艮之一阳。在上而有动极之义。则变而为干。巽之一阴。在下而有静极之义。则变而为坤。始于下者终于上。则震之为艮也。极于上者反于下。则兑之为巽也。

先天主相生。三八木之位。木生火则离火居之。四九金之位。金生水则坎水居之。二七火之位。火生金则干金居之。一六水之位。水生木则震木当居之。而水非土。不能生木。且土本生于水。故坤土居之而震木承之。火生金则金胎于离。水生木则木胎于坎。金生水则水胎于干。木生火则火当胎于震。坤中亦有木。故胎于坤而生于震也。

万物皆生于阳而成于阴。然阳仪相交之卦。与阴仪相交之坎。分居四正位。阴仪不交之卦。与阳仪不交之干。分居四隅位。相交者属阳。不交者属阴。生成之权。阳实主之矣。且西北。为阴盛阳尽之方。阴不可不抑。阳不可不扶。故太阳之干。兑居之。阳画之聚最多。如天下方屯之时。非强健之君。众贤之聚。无以拨乱反正。而回阳复之休。正汤武之为君。是也。

正位之卦。动而行其气。四隅之卦。静而承其化。正位之卦相交。故动。四隅之卦不交。故静。动故属阳。静故属阴。阴阳取义无竆。如七九为生数之阴。亦此类也。

坎离。气之动也。震兑。形之动也。动必止而造化生。故艮以承坎。坤以承离。止气之动也。物盛则止。干巽。金木之盛。故巽以承震。干以承兑。止形之动也。洛书。四正位奇。奇以行之。四隅位偶。偶以止之。

河图。外圆而内方。洛书。外方而内圆。动于外者止于中。止于外者动于中也。

一者。数之源。数。起于一而归于一。故至于十则更为一。河图五十五。洛书四十五。合而为百。则百亦一也。

先天主于生。故五行皆居方生之位。后天主于成。故五行皆居方盛之位。然坤艮居西北。巽木居西南者。土本水之渣滓。水旺则土始兆眹。故坤艮居水旺之次。震木既受生于水。而巽居水生之次。亦皆以生为主也。且水必依土。火必附木。然后始行其生成之化。故坤艮承坎水。巽木承火王之次。即体而已藏其用矣。坤居水位之上。巽居火王之下。乃水伏土中。火附木上之象。水非土。无以生物。木非土。无以为根。故先后天。皆以土承水。以木承土。如后天坤艮居先天震巽之位者。亦以木必根土故也。

物禁太盛。然亦必扶阳抑阴。然后生物之功可成。故东方之阳。则至其极盛而始以坤承之。以其极盛之阳。非坤无以制。然恐其有害于阳。则又以兑乾居其下。以扶护之阴。不可不预防。故西方之阴。则未及其太盛。而便以干制之。犹患其或肆。则又以艮止之于东北。

河图。以十为主。然卦与画。皆相对成九。如干一对坤八。干三画对坤六画之类。洛书。以九为主。然位数皆相对成十。如北一对南九。东三对西七之类。

河图未尝无九。洛书未尝无十。

太极。动而一生焉。静而二生焉。三则静极复动也。四则动极复静也。一动一静。相推于无竆。而数亦无竆。然其总会在五与十。五为生数之终。十为成数之终。五自一二三四来。十自六七八九来。一二三四。为五者二。地二之象也。六七八九。为十者三。天三之象也。五与十。乃先天之终。而后天之始。故后天四围之数。都将一个十破分来。而五则又为十之体。有一便有五。有五便有十。一为五之源。五为十之体。所以极于十者。以五各有阴阳。盖一中已包得五与十。故犹依旧居中也。盖自河图已成之后而观之。则四围生成之数。皆不出十五之中。然原其所以为河图者而观之。则十五。乃四围生成之数所凑泊成。故为河图之终。生数极于五。成数极于十。故曰河图之终。而又为体中藏用之象也。数至十五而后。始完全无馀欠。而造化复从这里推出来。此所以河图去十五。而洛书全用十五者也。三其十五而为四十五。乃洛书之总数也。

洛书。自河图中数来。纵横斜正皆十五者。以此。盖洛书十五。已于河图中胚胎成。

先天属动。后天属静。然五与十。又为动静之主。故一三得五而为六八。则动者复静。二四得五而为七九。则静者复动。至于河图行合皆奇者。一与六为七。二与七为九之类。得五则还成偶。一六得五而为十二。二七得五而为十四之类。洛书位合皆偶者。一合九为十之类。得五则还成奇。十得五为十五之类。而十之分一而为一九。分二而为二八。分三而为三七。分四而为四六。阴阳之所。由以为动静之数者。又不出于五与十也。

河图圆。圆者动。河图截自动而生阳。以下为始。故主于动。然静亦在其中也。动故行合皆奇。一与六为七之类。然动必有静。故数偶。洛书方。方者静。洛书截自静而生阴。以下为始。故主于静。然动亦在其中也。静故位合皆偶。一与九为十之类。然静必有动。故数奇。河图动而以静为用。洛书静而以动为用。

伏羲则河图以画卦。盖天地间无非阴阳动静之数。河图是象数最著者。特于此发端耳。虽无河图。卦可无画耶。原初画卦时。亦非比并其数求与之合。只见河图无往而非阴阳动静之数。只将一个动静。模写画去。然图只是阴阳动静之数。卦只是阴阳动静之象。故既成卦则自然有吻合之妙。至其旋转一过二七四九之相易。亦莫非自然之理。先儒之说。备矣。苑洛以为斯岂圣人则图画卦之本然。有若以圆图为犯著人力者然。恐未安。自此以下五条。幷见传疑。

中一圈。太极也。动而生却一画阳。静而生却一画阴。生来生去。左右互易。以至三画则自成先天图。乃阴阳流行之本形也。于其混成中。以其分阴分阳阳先阴后而言。则干一坤八。以其对待流行阴逆阳顺而言。则干与巽接。莫非自然。何可以一说而疑一说也。苑洛之言。甚见其无情理也。

潜室陈氏以为若一依横图之次。乾坤相幷。寒暑不分。故伏羲悉以阴阳相对而立。有若伏羲有些犯手者然。未安。盖圆图。阴阳顺逆。自尔浑成。其干一坤八之序。自在其中。如圆图一岁卦气之运。可见初非以横图挨转作圆图也。

八卦混成。序其次第。则阳顺阴逆。自然相符。而一二三四之次第。自在其中矣。

胡氏四隅补空。各从本位逆布。不但齐整。亦有顺逆相涵阴阳配合之义。且以八卦言之。则巽兑生于阳之阴。故得南方之偶数。巽兑生于太少阳。巽得四兑得二。震艮生于阴之阳。故得北方之奇数。震艮生于太少阴。震得三艮得一。而阳卦得阳数。阴卦得阴数者。皆有自然之象。何可以一说而废一说也。且体数。阴阳均敌。用数。阴阳相错。老阴之居四含六。少阳之居三含七。少阴之居二含八。老阳之居一含九。以奇偶加倍而得者。则四象之体数也。一六为老阴。二七为少阳。三八为少阴。四九为老阳。以阴阳配合而成者。则四象之用数也。体数。所谓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也。用数。所谓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者也。二说本不相碍。而苑洛执定一边。攻玉斋大苛。未可知也。至如图本。虽自有意见。而可疑处非止一二。不必多辨。

自北内转而东出南外。极于西。复始于北者。阳仪也。自南内转而西出北外。极于东。复始于南者。阴仪也。就其两仪流行之中。而一连九。二连八。三连七。四连六。阴阳各以类从者。四象之体数也。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阴阳自相配合者。四象之用数也。体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象也。用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之象也。

一六二七三八四九。阴阳流行自然之本形也。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于其中分阴分阳之分限也。

体数如男女。用数如夫妇。体数既成。交于西北东南而为用数。二气交感之象也。用数既具。交于东北西南而生造化。化生万物之象也。四隅。乃阴阳交会之地。故易中四隅之卦。皆以夫妇取义。咸恒渐归妹。是也。

河图之数。阴阳并位。男女配合之象也。洛书之阳数居四正。阴数居四隅。夫妇居室之象也。

阴阳配合之后。阳依旧居正位而主其事。阴便退藏于隅位。以夹辅于阳而行造化。洛书。阳居正位。阴居隅位者。以此。非河图之外更有洛书也。但河图之一三七九。流行之体。流行者。主于进。故九居西。洛书之一三九七。成物之用。成物者。主于退。故九居南。东北。生物之方。西南。成物之方。生者顺而相生。故一三不变。成者逆而相克。故七九变。虽七九相易而未尝不与河图同也。

河图则十五是四围生成之数所凑泊。洛书则四围生成之数。是十五所分布。十五未尝不在其中。为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之主。故去十五不用也。

凡卦相交者。动而属阳。阳仪之震离兑。阴仪之坎。相交。不交者。静而属阴。阴仪之巽艮坤。阳仪之干。不交。易不可为典要者。此也。胡氏四阳卦配四正。四阴卦配四隅云者。恐以此。

精湿而气燥。湿者为水。燥者为火。然湿之极则水而为木。燥之极则火而为金。木虽生于水而木是阳。金虽生于火而金是阴。且精之凝聚而为貌属阴。然视之发散而向外属阳。言之发散而向外属阳。然听之收敛而入来属阴。皆阴阳互根之妙。勉斋说。不必有以木与视为阴。金与听为阳之意。而老先生定论如此。当更详之。

先天气化。气化者。火生金。故先天兑干。承离而居火王之次。后天形化。形化者。土生金。故后天兑干。承坤而居金盛之位。五行家。金生于巳。亦以此。然气化者为体。形化者为用。而阴阳诸方。皆以用为主。故不言火生金。

易之道。阴阳动静而已。静而动则动为主而静为客。动而静则静为主而动为客。如五行之水为阳。火为阴。八卦之震为阳。巽为阴之类。盖已然者往。将然者来。而少则一而专。多则散而乱也。如考变占。一爻二爻变则以变爻占者。全卦静多而动少。所以取静中之动也。四爻五爻变。则以不变爻占者。全卦动多而静少。所以取动中之静也。四五爻动则一卦将变。已变者去。将变者来。去者散来者专。专则一一则变。虽用七八。其实亦用变也。苑洛以为除六爻变者外。馀皆用爻。三且犹疑。至四五爻变者。果孰为主而孰为客而定其吉凶也。又以为不见用九用六之义。三爻变六爻变者。皆不取变爻。则亦用九六乎。用九六者。易之常。用七八者。易之变。何可绷定说也。若三爻变。占本之卦彖辞。则义尤精微。阴阳之用。在一动一静。六爻不变则主于静。静极则复动。动意在本卦。六爻皆变。则主于动。动极则复静。静意在之。卦。将动将静之际。阴阳真情之所在。不变卦。用本卦彖辞。皆变卦。用之卦彖辞者。皆以此。而三爻变。则一卦。已半在不变皆变之间。为本卦之卦际接之交。而前者将往。后者将来。动而静静而动之机。会在本之两卦。又三则已疑散无适从。故用本之两卦彖辞。与不变用本卦彖辞。皆变用之卦彖辞。一例也。泰之九三。已有将否之戒。否之九四。亦有将泰之渐。一卦已半。则本卦内。已有之卦之象。其用半在此卦。半在彼卦。相对为主客矣。

伏羲八卦。就阴阳动静上摸写成画。体也。文王八卦。将此已成底卦。定其位置。用也。如今见行周易。却就人事上。兼体用说。先天。天道也。后天。地道也。周易。人道也。理虽一而所指却不同。圣人制礼作乐许多事功。与伏羲画卦相似。只因阴阳动静本面上摸写。初无一毫犯著人手势。

先天。阴阳流行之体。后天。五行生克之用。

天地之间。有自然之数。无物不著。人之四肢九窍。花五雪六之类可见。河图洛书。乃其最灵最著者也。

数者。动静之次第。卦者。阴阳之形象。数动而阳。卦静而阴也。

第一第二者。位也。为一为二者。数也。数始于动。一分为二之一。非数也。

易之理。因数而明。然理可测而数不可竆。

盈于天地之间者。皆数也。如人兽之一发一毛。草木之一茎一叶。以至一尘之微。何莫非数也。

数生于动静。卦成于奇偶。数以明其用。卦以著其象。数奇而卦偶。

阳主于动。阴主于静。然二阴中之动。五阳中之静。五数本以四数。向内凑泊而成。更无去处故也。

数之五。犹卦之八也。数之五。十五犹卦之六十四也。数至五十五。卦至六十四。始完具无馀欠而万事万物之盈虚消息。尽在其中矣。

先天图。节气分排。两卦当一节。三卦当一气。似不齐整。然节则内两卦相交而为各卦。如冬至坤复内卦坤震之类。气则内三卦分布而幷一卦。如颐屯益内卦皆震之类。且节则外卦。必父母主之。而皆正对。气则外卦。必六子主之。而皆一正二反。内卦既有虚实之异。外卦又有正反之别。则二卦非不足。而三卦非有馀者。可以见矣。父母主其节。六子行其气者。尊卑之义也。此下四节。为张敬堂消长图而发。

节是相禅处。气是流行处。相禅处。有传授之义。故在两卦相交之间。如冬至是坤震之间。节之所以主二卦也。流行处。有运用之义。故在一卦分布之内。如大小寒在震卦之内。气之所以主三卦也。

节有定叠意。故以两而立。气有动用意。故以三而行。不两不立。不三不行。

自元会运世。至岁月日辰。各自有消长。只一个先天图。随处可用。若只用一图。则一亦有馀。若欲改移。万亦不足。所谓交易变易云者。只以一图中。八卦之往来。六爻之升降。变化无竆而言也。非元来混成之体有可以移动改易也。太虚无垠。凡有形质可见可接者。皆气也。此气忽然聚而有。忽然散而无。聚散无竆。化化不息者。其必有无形质者为之主宰也。有形质者。有而归尽。无形质者。无而常有。此所以气有聚散而理无有无也。

阴阳动静。万象森然已具。圣人取象制器之类。虽在未画前。亦必有自然相符之理矣。

伏羲画卦。是先天而天不违也。文王系辞。是后天而奉天时也。

上经首乾坤。以气化为主也。下经首咸恒。以形化为主也。然气化形化。皆以坎离为用。故乾坤之后。上下卦得六坎而后否泰生。否泰。乾坤之合而气化之相乘也。咸恒之后。得四离二坎而损益生。损益。咸恒之反。而人事之得失也。然气化人事。未始不相参。故泰之通也。而损下益上则为损。否之塞也。而损上益下则为益。治乱兴废之相承。不可专委之气数。而制治保民之要道。亦可知矣。

圣人见天地间只有阴阳动静。就其上摸画成画。天地间万事万变。尽在其中。卜筮是其中一面道理。如十翼中都发明义理处及方外诸家用各不同者。亦可见。

象。天道也。占。人事也。天道人事之所以如此者。理也。周文就象占说。孔子就理上说。但伏羲昼卦之意。周文之辞。为卜筮而发。故朱子以为易本为卜筮而作也。

易之大用有五。曰时。曰豫。曰艰。要其归则中与正而已。大抵易。只于阴阳二字上。看得阴是何物。阳是何物。所以一阴一阳者是何物。然后始知天地万物。都只如此。可心会而不可言喩也。自四圣人以下。诸家言语。皆是卦画以下。若卦画以上。则虽圣人。亦无说著处。至沉没于象数之间者。则本不足道矣。

三百八十四爻。自是一奇一偶。因其所居之位。所遇之时。而用各不同。无一相似。易只是一个变通法。

易是天理性命之原。固未易学。然学而不明乎易。则虽依样圣贤之言。十分无差谬。终是一个死法。而亦不出于常俗苟且之见。

天地间。只有阴阳动静。动静无竆。而万事万物。皆从此出。卦画奇偶。只是摸画出此个形象。故亘古亘今百千万变之盈虚消息。尽在其中。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一卦一爻之中。所包无竆。不可以一事一义。限定包杀。故圣人即就其卦爻中依俙地相近似有形象物事。立象命辞。使占者得以互相推变。以知吉凶。朱子本义。盖本于此。

易本为占筮而作。然自有义理而教在其中。所以避凶趋吉者。要其归则亦不出于中与正而已。故如十翼中。大象文言等诸篇。专以义理推说。程传盖本于此。

有此理故有此象。因其象以为占。如干有此四德。故其占为大亨而利于贞。他卦放此。孔文所指虽异。而理未尝不同者。可以见矣。

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观变玩占。以归于正而已。然其所以能得正而吉者。其本在于文言。乾九二坤六二两爻诚敬二字。其学易之本乎。

大象。因卦象立义。专以义理为主。小象。各因其辞。发挥其义。然就本文上说其象如此。故其辞如此者一例。因其辞。直解其义者一例。因其爻象及辞。以示劝戒者一例。

易。本以天道明人事。然若只就个人事说。则一事是一事。无以尽其灵变不测之妙。故就其卦爻中。即其时位。玩其理数。依俙地装影立象。以为随时随事推变之地。

读易之法。要须领会得一个大原后。自可推广去。不可从一象一辞上强安排。

读易不必就玄妙处求索。只于寻常地。眼前物事及日用常行上。比拟推变可通。若其终始疑晦难明者。则姑置之而已。

周易之周。固周国之周。然连山。以艮为首。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故曰归藏。而周易以干为首。则亦或兼取干之周而变易之义耶。三易之名。已见于周礼。周易。是文王之所自名耶。抑周公名之耶。未可知也。

昼夜之去来。四时之循环。是孰使之然。天地一四时。四时一昼夜。久暂虽殊。本自一理。苟知昼夜之所以为昼夜。四时之所以为四时。则易之为易。盖可知矣。

二五交感图[编辑]

周子太极图说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又曰。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推演此意作二图。又取邵子离当寅坎当申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之说。足成一图。合而名之曰二五交感图。极知谬妄僭率。获罪具眼。然图已成则姑不去。以备朋友讲习之一助云尔。

流行者。阴阳之气也。定位者。五行之质也。水阴盛故始于阴而终于阴。火阳盛故始于阳而终于阳。金木阴阳相半而木阳渐长而阴渐消。故始于阴而终于阳。金阴渐长而阳渐消。故始于阳而终于阴。

阴掩阳则生水。阳掩阴则生火。阴为阳燥则为木。阳为阴缩则为金。水火互根。金木亦然。迭为首尾。流布相纠而土未尝不在其中也。

土。四行之馀气。河图中五外四点。是四行之象。中一点。是四行凑泊为土之象也。气之精者结聚而为四行。其麤者。委坠于下而为土。四行却反受其滋养。五行家。水养未。木养戌。火养丑。金养辰。如人之生子。精气为子。馀气为胎。反以养儿也。五行家。水胎午。火胎子。木胎酉。金胎卯。医家胎属土。盖四行。非土不成。非土不行。故一行始胎。土已并生。本行旺时。土亦俱旺。四行既旺则土却坠下。如胎虽养儿。及其分解。儿与胎却相分。如果谷百物之成颗。细观之。无不皆然。土之坠下者。渐流入委积于内。此土之所以居中而最盛于四行也。

土为包育之母。故四行成数。皆得土之生数。土为四行之馀气。故土之成数。亦并得四行之生数。四行阴阳各一位。而土各二位者。土本生于四行也。

土之成数。得四行生数。四行生数。各入其受生于我之乡。三与二为五。四与一为五。两五成十。四居戌亥则后天干金之位也。三居辰巳。则后天巽木之位也。四与一合于丑寅而为五。则后天艮土之位也。三与二合于未申而为五。两五成十。则后天坤土之位也。且坤艮居阴阳进退之门。而艮生物之土。故五数凑焉。坤成物之土。故十数凑焉。却于先天之体。而已藏后天之用者。亦可见矣。

水生于南。火生于北。木生于西。金生于东。流转相涵。积渐成数。方得土五。始成旺。然其土数。亦积渐而成水火气也。未及成质。故其为五者。并本数而常不足。金木。形也。本受气于水火。故其为五者。得水火已成之数而常有馀。

土是水之渣滓。遇火而燥者。金是火之刚阳。遇水而缩者。土本生于水。金本生于火。然成质之后。形气推荡相禅者。与先天气化者。自不同也。先天。阴阳变合而五行成质。后天。五气相推而大用流行。五行家。以水土同宫。又曰。湿土。又曰湿则土生。干则土死。又金胞于寅而生于巳。又真金入火不耗。又天地运气。天之六气。燥金继相火之后。地之六气。燥金继湿土之后。气化者。水生土火生金。形化者。火生土土生金。先天。艮坤居水乡。兑乾居火乡。后天。坤居离下。兑乾居坤下者。以此。

此图。与先天八卦相符。子午。阴阳俱盛。乾坤之象也。卯酉。阴阳相半。坎离之象也。坎离上画之阴阳。乃方盛之气。浮动于上而未及定叠者。故居震兑艮巽之间。而有阴阳相半之象。如节气春秋分之配坎艮离兑两卦之间。可见。又以八卦二十四爻。配二十四气。则冬至起子半坤之中爻夏至起午半干之中爻而春分秋分正当坎离中爻。此又阴阳相半。为坎离之象也。丑寅。三分一之阳居下。震之象也。辰巳。三分一之阴居上。兑之象也。未申。三分一之阴居下。巽之象也。戌亥。三分一之阳居上。艮之象也。则先天图。浑然自成者。亦可以见矣。大抵金木。本得气于水火。故各占水火之位。而阴阳相衔。或分或合。可以为一。可以为二也。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天地间只有此四个。循环不竆。其理则元亨利贞也。其气则水火金木也。其运则春夏秋冬也。以至万事万物之终始。莫非此四个物事。周而复始。自开辟以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只此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观于先天图卦气。只是一岁之运者可知。

金内水。故融则为水。木内火。故钻则生火。金外阳。故面光。木外阴。故皮麤。

一六二七之类。是五行所得生成之数。非五行生出次第也。且如一六。亦非一先而六后也。

邵子曰。金火相守则流。火木相得则然。从其类也。

勉斋曰。以水生木。以火生金。又曰。水便生木。火便生金。又曰。肾水上生肝木。心火上生肺金。火之生金。勉斋必有所见。然火之生金。气化也。火之克金。形化也。成质之后烈可敌刚。而金反畏火。故季夏虽土王。而以其与火相传而有三伏。则既已成质之后。心火上生肺金之说。终始可疑。老先生以为火生金之说。勉斋亦误矣者。或以此耶。盖气化而体立。形化而用行。故阴阳家诸方。皆以后天形化为主。至如医家制药生克之用。亦无以火生金之说。

五分地方去一。馀四分为经。又于四分内去一。五分去一。土本在四行之内也。四分去一。体虽具四。其一不用之象也。如水圈内一分。为火土所占。馀即三分。即用三之象。馀三分。三四相乘为十二。围之作圈。各从本位安置。则前不及一分。旁不及半分。一分五分。五行之数也。以半计五分。为十。五行阴阳各一之数也。五行相交。节节相当无馀欠。又其流布相交。皆在土位之内。土之承载。四行无往不在之象也。四分。一年四时之象也。三分。一时三月之象也。十二。十二月之象也。四行相交各六。四六二十四。二十四气之象也。以三乘十二则为三十六。又以四乘十二而还去径一。则亦为三十六三百六十日之象。而一岁之运。周矣。又中三分。天三之象也。外二分。地二之象也。二三互乘。亦生节候时气。见下圈。

土之委积于中者。流衍四出。向四隅去。此辰戌丑未之所以各居四隅者也。土仍盛载四行。各作界限。生者不得骤进而生之以渐。克者不得冲射而克不为害。各定其位。运用中和者。皆赖于土也。

南一分水土之位而火居之。北一分火土之位而水居之。东西亦然。虽去一土。未尝不在。而亦互藏之义也。

寅申巳亥。居上而交为四孟月。子午卯酉。居中而交为四仲月。辰戌丑未。居下而交为四季月。

气交而形成。故水火交于卯酉而金木旺。形交而气生。故金木交于子午而水火旺。形气相交而造化生。故木交水于寅而木旺。火交木于巳而火旺。金交火于申而金旺。水交金于亥而水旺。旺则便衰。火交金于丑而金终。金交水于辰而水终。水交木于未而木终。木交火于戌而火终。终则复始。大抵相交者。一盛一衰。一往一来。一降一升。一合一分。生克制化。皆从相交处生。

子午卯酉。正位属阳。故居中而交辰戌丑未。寅申巳亥。隅位属阴。故上下而交一时。始于上而终于下者。四时有分限也。终于下始于上。上下相叠者。一气相接续也。正位用事之地。故相克相交。隅位辅成之地。故相生相交。辰戌丑未在下相交者。土本居中位也。火本生金。然成质之后。烈可敌刚。故火又克金。金反畏火。此坤艮所以必居金火相交之地。

五行常并行。只衰旺相乘。

三交而旺。三交而终者。六气。三阳而三阴也。相克相交者。内外相生。相生相交者。上下相克。

此图。与后天八卦相符。正位之相克相交者。震兑坎离之动而当时用事也。隅位之相生相交者。乾坤艮巽之静而挟辅成功也。

木金交于水旺火生之地则为冬至。金气降而为小寒。木气升而为大寒。木水交于上则为立春。水气降而为雨水。木气升而为惊蛰。火水交于木旺金生之地则为春分。水气降而为清明。火气升而为谷雨。火木交于上则为立夏。木气降而为小满。火气升而为芒种。金木交于火旺水生之地则为夏至。木气降而为小暑。金气升而为大暑。金火交于上则为立秋。火气降而为处暑。金气升而为白露。水火交于金旺木生之地则为秋分。火气降而为寒露。水气升而为霜降。水金交于上则为立冬。金气降而为小雪。水气升而为大雪。四季。五气伏藏之地。故不当节分。

四行生数为十者一。成数为十者三。亦体一而用三之象也。四行。皆各以一分为位。三分为用。

邵子曰。天有四时。一时四月。一月四十日。各去其一。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体虽具四而其一常不用。故用者止于三而极于九。此图五行圈。皆四分具四之象也。圈内一分。又为他行所占。去一不用之象也。中三分用三之象也。自乘为九。极于九之象也。又如蔡氏所谓四时。春夏秋生物。冬不生物。天地东西南可见而北不可见云者。皆此也。

五气图。五分。地方五行之全数也。五分去一。四行兼土之数也。中三分。天三之象也。外二分。地二之象也。天包地外。然以后天生成之用而言。则形载于外。而气聚于中。故三居中而二居于外。以二三乘四五而生节候时气。○左阳为主而阳得兼阴。故二合于三而成五。右阴为主而阴不得兼阳。故二自乘为四。以四减五则馀一。乃土位故居中。左五行流布。故土与四行并立而为五。右五行总会。故土在四行之内而为四。以四减五则馀一。乃土位故居中。○三乘五为十五。二乘十五为三十。三乘三十为九十。三乘四为十二。二乘十二为二十四。三乘二十四为七十二。三乘一为三。二乘三为六。三乘六为十八。皆二三互乘而成。以五乘七十二为三百六十。以四乘九十为三百六十。以四乘五为二十。又以二十乘十八。亦三百六十。皆四五互乘而成。○河图去五则为五十。以五除之则十。洛书。去五则为四十。以五除之则八。河图之所以为十者。以五行各有阴阳也。洛书之所以为八者。以土二包在四行之中也。左五应河图。右四应洛书。

运气生于二三而成于四五。摠会于四九。故以四除三百六十。为四者九。以九除三百六十。为九者四。终不出四九之外也。

阴阳五行。动静流转而四时成。然土于四行无不在。居中主其权。故中四数。左右乘除。上下相求。而无不与运气合。且土数兼四行。故五四幷一。则为十中一之象也。十五十二幷三。则为三十中三之象也。下仿此。

二三数之源。九十七十二数之委。左阳数之积。故以三乘九十。得干之策数。右阴数之积。故以二乘七十二。得坤之策数。然九十本兼十八土数。土数居中。不系左右。故以三乘十八。得五十四。以减二百七十。然后方还本数。又五十四幷九十。则得坤策。又幷七十二则得乾策。

邵子先天曰。离当寅坎当申。后天曰。离终于申。坎终于寅。先后天水火流通之意。可见矣。○水火始生而未及成质。犹在形气之间。为造化之始。故造化生成。无非水火之用。先后天坎离。各在东西南北正位者。此也。○先天之阴仪。终于丑半。而后天之坎终于寅。先天之阳仪。终于未半。而后天之离终于申者。气进而溢也。○阴阳。造化之源而五行。造化之具。然水火之用最盛。地有五行而万物皆生于水。天有六气而万物皆养于火。故水火之用最盛。故坎当西北先天四阴卦之位。离当东南四阳卦之位。各当时而用事也。○盈于天地之间。往来相荡。变化无竆者。无非水火寒煖之气。故在地而草木人物。在天而风霆云雨之类。皆水火相感而成。推之一岁寒暑之运。可见。○水火相交之地。必须有物隔之。故坤艮居之。然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故水火相交。则艮以止之。水火相违。则坤以顺之。以行其化者。土之用也。○寅申为阴阳进退之门。生成用事之地。故万物皆自辟户出。皆从阖户入。水火交际之间妙矣。○天上无往而非火。地中无往而非水。阳中有阴则生火。阴中有阳则生水。天是积阳而阳不能无阴故天上无往而非火。地是积阴而阴不能无阳故地中。无往而非水。以先天之乾坤。为后天之坎离。可见。木是水之发散底。金是火之收敛底。土是水之渣滓。遇火而成质。○坎离。第一圈先天。第二圈后天。第三圈兼及后天之用也。○飞禽卉草。得东南离火之气多。走兽树木。得西北坎水之气多。人则俱得坎离之气。精生于坎。神发于离。○方生者居内。方旺者居外。此先天之坎离在内圈。而后天之坎离在外圈也。

易卦取象。此三四条。注中不言取象之义。故揣摩为说。或近穿凿耶。盖彖辞爻辞立象。莫不就其卦爻中所自有。无一语悬空说。[编辑]

渐取鸿象。互有坎离。坎为水离为鸟。有水鸟象。又互居内外之间。有去来象。又坎离为寒暖。象鸿是水鸟。而随寒暖去来。故取鸿象。

中孚取豚鱼象。豚鱼皆阴物。而外刚内柔。豚毛鬣皮革皆坚。而骨小肉柔。内脏又不备。鱼亦外有鳞鬣而腹中无物。皆有中虚象。又艮巽。皆外刚内柔。故易中取豚鱼象。皆在艮巽。如大畜之豮豕。剥之贯鱼。姤之羸豕包鱼之类。而中孚亦外巽互艮也。

易中三字取象。凡十九卦。皆卦有坎离。惟渐巽蛊损四卦。无坎离。然渐巽有互坎互离。蛊损有厚坎厚离。先儒以为坎中有离。离中有坎。亦取厚坎厚离象。象以阳仪卦。顺数至离。阴仪卦。逆数至坎。皆居三故耶。

颐四取虎象。龙内阳而外阴。故属坎。虎内阴而外阳。故属艮。阳在内阴在外。则生水。故龙能作雨。阴在内阳在外。则生风。故虎能啸风。艮之取虎象以此。履革虎象。以卦中有离。离亦外刚内柔。而颐又厚离也。虎虽刚而内实㥘。亦以外刚而内柔也。注。汪彦章以颐损益为离象。耽耽取厚离象。

易中记疑不遵正义。旁穿孔穴。学者大病。然见既未到。不能无疑。则亦不敢强。姑记之。以为就正之地云尔。[编辑]

蒙上九。初六。柔而在下之愚蒙。故发之。上九。强而在上之愚蒙。故击之。盖上九虽刚阳。不中不正。处蒙之极。又阻险而在荒远之地。与二无相应之义。而刚戾不率。教不可化。刑不可服。则势不得不击。然亦不可竆兵渎武。如禹之格苗。乃利御寇而上下顺也。蒙初上爻。噬嗑初上爻。皆以治本爻之道言之。其取义同也。九二。为蒙主。发蒙击蒙者。皆二也。纳妇以诸阴爻而言。包蒙兼一卦而言。

遁六二。姤之初六。又为遁之六二。卦之所以为遁。以二之进也。虽其方进之势难遏。居中得正。又艮体犹有可止之理。故姤之初六。则系于金柅。而遁之六二。则执用牛革。盖姤之初六。则居刚不正。故有蹢躅之戒。然遁之六二。则居柔中正。故既不进而害于阳。则反有相应之理。当小人方长之时。果能以顺道止其进。而以中正相应。则其说尤不可胜言矣。金柅刚物。牛革顺物。故姤初居刚。则以金柅。遁二居柔。则以牛革。

解六三。解下卦坎。互亦坎。本有难未尽解之象。而三以不中不正之阴柔。附丽于两阳之间。隐伏于重险之中。又居下卦之上。一卦腹心之内。武三思之类是其难根犹存。已解之难。将必有更作之机。当急拔夙去。故卦辞。有夙吉之戒。而诸爻皆以去三为义。卦中阴爻。初虽居刚而在下。上得位皆正。又在两外无用之地。非如六三之不中不正。隐伏盘据。将为乱首。则当大乱始解之初。包容驾御。以制其命。使不为害而已。何必一一爬梳。以起骚扰之端乎。去其首恶后。此等小小底类。在我伸缩中矣。大难既解。一小人之未去。似不至甚害。而一卦之辞。皆以此为急。君子小人进退之机。其不可忽也如此。二以阳刚得中之才。应六五之君。为解之主。而三间之与九四大臣。为君子之朋。而三间之。去三之间然后五得九二之应。四得九二之朋。故此二爻独言解。盖三在下卦而居初二之上。有拇象。坎有飞鸟象。互又离离鸟象而三以阴居阳。有鸷象。又有小人象。居内卦之上。又有高墉象。各爻皆以三取象者。又可见也。大抵坎本狐象。而三又居互离两阳之间。昼伏之象也。居坎之中。入穴之象也。昼伏夜行而入穴者。狐也。又坎有三象。爻又居三。则九二之三狐。疑指三而言。然传本义不然。似不敢疑。但丘氏小注。谓获狐者。获三也。岂非易本不是绷定底物事。故苟不悖爻义。亦不妨自为一义耶。九二之狐。三也。六三之寇。二也。二非寇也。自六三而言故曰寇。随爻取义不同也。○荀九家。以阴居阳者狐象。以阳居阴者鼠象。

泰初否初。泰初否初。皆以一辞系之。其为君子则同。而只以征与贞别之。卦爻初终之义大。而君子进退之节。于否泰之时尤重。故于此不取本爻义。只取初终之义。而以君子处否泰之道言之。他卦如师初上。履上九之类。亦此也。君子当否时。固守其节而不进者。非忘君也。以时不可。故象特言之。

明夷上六。诸卦。五皆君位。独明夷。以上六为君位者。明夷。是乱极之时。天命已绝。人心已离。名虽为君。已失君位。乃独夫而但居上者。故可去暗除害。然以下伐上。出于不得已。而三又离体。而以刚居刚。故又以不可疾贞戒之。如汤之进伊尹。犹望其改过。武王以为不可而还。及其不悛而伐之。是不可疾贞之义。虽贞疾之君。犹在五而三乃欲取其大首。非逆乎。此爻之义。尤当细玩也。六五。以箕子系之者。明君位之不在于五。而五之中正。又非明夷之主也。

困九二。当困时。九二。以阳刚之才。陷于险中。而九五。又非阴阳正应。未易即合。故中正自守。不得进为于世。而只飮食宴乐以待时。以九二之才之德。未施于用。但孚于飮酒而已。则二虽处困而亨。自他人视之。可谓困矣。故曰困于酒食。然九五。以同德相应。必来相求。而其所以自乐待时者。终必展其所抱。以济一时之困。故曰中有庆也。

涣六四。聚然后可以济涣。而聚合之功。阴实主之。故二五虽以阳居中。有济涣之才。然二但奔其机而悔亡。五但汗其号而无咎而用拯之吉。其群之元吉。在于初与四也。但阴必承阳。然后可以有成。故必两爻相比。二奔于初而四同于上者。此也。六四之群。谓三也。四居大臣之位。而与三相聚于一卦之中。合内外卦而互艮。同类相聚。上下相比。以成九五济涣之功。此所以四之群为元吉。而又有有丘之象也。有丘。是覆解其群字。盖涣散之聚。必自中始。而中既聚合。则固可以济涣。而四既居一卦之中。以阴居阴。又在外卦之初。当涣散将聚之际。故一卦之中。四为最吉。

震六二。当初九震奋之时。势有不可御者。故二三。皆以行去为义。九四。在四阴之中。不能自震。又初九之震。至此而止。故五六皆以不去为义。二既远避于九陵之上。与六五正应。同类相援。终不离中正。而时移事定。还复其故。此所以勿逐而还得者也。盖互艮有陵象。六五又在九四互艮之上。则九陵之上是六五。而自二至五。自五还二。又有七日象。

期三百注解[编辑]

以二百三十五。一日月行全分乘二十九。得六千八百一十五分。又以乘四百九十九。得一十一万七千二百六十五。以九百四十约之。得一百二十四分七釐半。四百九十九。月行分数。以二分五釐。乘四百九十九。或以四约之。亦得。合得六千九百三十九分七釐半。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以九百四十约之。亦得。二五乘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或以四约。皆得。以十九约之。得三百六十五度。度下四分七釐半四分十九之一。以九百四十乘之。以十九约之。二五。以九百四十乘。

以二百五十四。乘二十九。得七千三百六十六分。又乘四百九十九。以九百四十约之。得一百三十。下四千五百四十六未约者。倂得七千四百九十六。以十九约之。得三百九十四度十分。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七釐半。为月行周天之数。二十七日。以二百五十四乘之。倂八日二百五十四之八十一分七釐半。以十九约之。馀二十九度五分二釐五毫。为与日会之数。二十八日二百五十四之一百七十二分二釐五毫。二十九日二百五十四三十日一百三十倂之。得五百五十六分二釐五毫。以十九约之。度下五分二釐五毫。以九百四十乘之。得四千九百三十五。倂上未约者。四千五百四十六。以十九约之。为四百九十九。

以十二乘九百四十。得一万一千二百八十。又以十九乘之。得二十一万四千三百二十。又七分。以九百四十乘之。得六千五百八十。倂得二十二万九百。一日月行积十九者。以九百四十。乘二百三十五。亦得。以乘二十九。得六百四十万六千一百。二十九日月行积十九者。以二百三十五。乘二十九。又以九百四十乘之。亦得。又以二十二万九百。乘四百九十九。得一百一十万二千二百九十一。以九百四十约之。得一十一万七千二百六十五。四百九十九月行积十九者。以四百九十九。乘二百三十五。亦得。合得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为实。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月行积十九者。以九百四十。乘六千九百三十九分七釐半。亦得。九百四十。与十九相乘。得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九百四十积十九者。为法。约之得三百六十五度。度下四千四百六十五。二百三十五。积十九者。二五。

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以二百五十四乘之。得七百五万七百八十六分。以一七八六除之。得三百九十四度。度下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六。以十九约之。得七百三十四分。三百六十五度二百三十五。为月行周天之数。二十七日。以二百五十四乘之。幷二十八日二百五十四之八十一分七釐半。得六千九百三十九分七釐半。又以九百四十乘之。得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以下。馀二十九度四百九十九。为与日会之数。二十九日九百四十三十日四百九十九。幷之。以二百五十四。乘之。得三十六万五千五百六分。二十八日二百五十四之一百七十二分二釐半。以九百四十乘之。得一十六万一千九百十五分。幷之。得五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一分。以一七八六约之。得二十九度。度下九千四百八十一分。更以十九约之合数。○五十二万。以下十九与七十六相乘约之。亦得。

又九百四十。与十九相乘。以二百三十五约之。得七十六。又四与十九相乘。亦七十六。以约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得。以七十六约九百四十得十二度。度下二十八。以二百三十五乘之。九百四十约之。得十九分之七。○日行十九分。月行二百三十五分。日行七十六分。月行九百四十分。

又以七乘二十九。幷一百二十四分七釐半。十九约之。幷全度三百四十八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玑衡注解[编辑]

六合仪[编辑]

十二辰八干四隅者。二十四位也。○侧立者。以天之全体言之。则北极似当嵩高之上。而还在近北三十六度。故曰侧立。○去极度数。自极南至冬至日道。一百一十五度。周环幷刻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脊。自子直跨至午也。○斜倚。平分天腹。而结于卯酉。则自尔斜倚。○天腹。极南九十一度春秋分日道也。○圆轴。欲其回转也。状如钜铁两头小木样。○内向。将以絜三辰四游环也。○六合仪。所以定上下四方。故相结定使不动。

双环。结于单环之子午。使双环。半在地平之上。半在地平之下。则子午结处。俱成十字样。地平之环。正在中间。天纬之环。又倚于天腹。而结于卯酉。三环相结而上下四方定。双环。六十七度。九十一度。一百一十五度。皆表识。

三辰仪[编辑]

赤道者。春秋分黄道中日所躔次。以其在南北极正中。一日一夜周天之际。横跨天腹而去。故设色以记。非别有行天之道也。在极南九十一度。○外倚天纬者。既结于卯酉。则与天纬自相倚叠。天纬常不动。赤道常动。○黑双环之卯酉。即极南九十一度。赤道之卯酉。即赤道之腹也。黑双环赤道相结处。自左至右。自右至左之正中。为赤道之腹。○黄道。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一日一度退躔。恰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所由之度也。南至极南一百一十五度。北至极南六十七度。自尔斜倚于赤道之腹。○赤道结于黑双环之卯酉。黄道结于赤道之卯酉。○黄赤道。交结于卯酉。卯为春分日之躔次。一日一度退躔而北至。酉为秋分。又一日一度退躔而南至。卯又为春分。故内为春分后日轨。外为秋分后日轨。大抵北为内南为外。自两分交结处。分内外也。○白单环。虽不设无妨。图本亦阙之。

赤单环。倚于黑双环之卯酉。黄单环。南倚于黑双环之极南一百一十五度。北倚于六十七度。自然相交于卯酉。三环相结。以象天运。

四游仪[编辑]

回转迟速任之。如某时某宿。当到某处。四游宿度。随东西南北。与六合仪度数亭当。后以衡依四游宿度。横觇天度。以察三辰运行。与天合与否。

直距[编辑]

四游环内。设直木以距南北曰直距。以其要中受玉衡小轴。使之随环东西。又可南北低昂。

十字准[编辑]

如绕丝麻木格样。因立四柱。维系于地平。乾坤艮巽四位。又于十字当中。立短柱橕擎天经。使不得动挠。

下设机轮。以水激之。[编辑]

不言其制。有不可考。然以下设机轮之语观之。或可意推。南极圆轴。仍出长柄。稍长下端。设毂如车毂样。周毂面分。树十二矢如辐辏。毂阔狭轻重长短均亭。又于其端。各设水壶。大小轻重。亦均亭。仍注漏其上。前者既满。后者继至。渐满者渐倾。势当次第相承。循环不竆。时刻如或不应。速则减漏。迟则添漏。一以漏穴大小。水壶浅深。有所斟酌。矢长随宜。然当稍长。方始引动来有力耳。

宿度[编辑]

天纬黄赤道。俱刻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自辰起角向卯。分配二十八宿。限定各其度数。又依起至度数。分十二辰。三环星宿方位。一从地平。虚在子而星在午。昴在酉而房在卯。○黄道。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内。东交于角五度弱。西交于奎十四度强。考图本亦然。但注只言结于卯酉。则虽交于房昴。两宿亦准法。○尧时。日在虚七度。宋时。在斗。元顺帝至元十八年辛巳。在箕九度。以今考之。正月中气。似当与尧时冬至相符矣。天一周。地为一日。月一周。天为一月。日一周。天为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