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11之6
山东通志 卷十一之六 |
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卷十一之六
阙里志六〈世爵 世职 贤哲世职 庙祠 宅第学舍 祀田 官属 林墓 圣贤遗迹
周公祀典附〉
世爵
衍圣公爵宗子世袭
世职
翰林院五经博士二人〈北宗一人南宗一人〉
国子监学正一人
圣泽书院太常博士一人
尼山书院学录一人
洙泗书院学录一人
圣庙执事官四十员
曲阜县知县一人
四氏学录一人〈每科省试四氏学中式三人〉
宗子世爵
孔氏衍圣公〈按孔氏系出殷后周成王二年封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无嗣传弟微仲衍衍生宋公稽稽生丁公申申生闵公恭恭生弗父何何生宋公周周生世父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嘉生木金父迁于鲁木金父生祈父以孔为氏祈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生孔子是为圣系之一代自孔子而下二代鲤字伯鱼详见崇圣祠三代伋字子思详见四配四代白字子上尝游于齐齐威王召以为相不受五代求字子家楚召不就六代箕字子京为魏相七代穿字子高楚魏赵三国交聘不就著儒家之语十二篇名曰谰言八代谦又名斌字子顺仕魏为安釐王相后封鲁国文信君生子三鲋腾树孔丛子云家之族系一子相承延至九世始有三子焉九代鲋字子鱼秦封鲁国文通君拜少傅李斯议焚书鲋与弟腾蔵其家语论语尚书孝经等于祖堂旧壁中自隐于嵩山教弟子著书二十馀篇记先圣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与已行事名曰孔丛子生子随字元路四传至吉吉生何齐皆承殷后为宋公嗣绝弟腾字子襄汉高祖过鲁封为奉嗣君一云奉圣君后为惠帝博士迁长沙太守圣裔奉祀自此始生子忠十代忠字子贞文帝徴为博士封褒成侯生子二武安国十一代武字子威临淮太守子延年十二代延年武帝时为博士拜少傅迁大将军子霸十三代霸字次孺昭帝博士宣帝时以大中大夫授皇太子经为高密相元帝即位拜太师赐爵关内侯号褒成君生子四福捷喜光十四代福袭封关内侯子房十五代房袭封关内侯子均十六代均字长平袭封关内侯徴拜尚书郎平帝元始元年改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户按自汉以来虽以圣裔宠异之犹未袭封也至十三代霸封关内侯传福至房俱嗣侯是为尊帝师而封也至平帝始改封均为褒成侯则専奉先圣自是封爵不绝子志十七代志光武初拜大司马建武十四年袭封褒成侯子损十八代损字君益章帝永平十五年袭爵和帝永元四年改封褒亭侯子曜十九代曜字君曜袭封褒亭侯生子二完讃二十代完袭爵无子以弟讃之子羡袭爵二十一代羡字子馀魏文帝黄初元年拜议郎改封宗圣侯子震二十二代震字伯起晋武帝泰始三年改封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食邑二千户子嶷二十三代嶷字功成袭封子抚二十四代抚举孝廉袭封奉圣亭侯为豫章太守子懿二十五代懿东晋袭爵子鲜二十六代鲜字鲜之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袭封寻改崇圣侯子乘二十七代乘字敬山后魏举孝廉孝文帝延兴三年封崇圣大夫食邑五百户子灵珍二十八代灵珍授秘书郎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仍封崇圣侯食邑一千户子文泰二十九代文泰袭爵子渠三十代渠袭爵北齐天保元年改封恭圣侯后周大象二年改封邹国公食邑一千户子长孙三十一代长孙周武帝宣政元年袭爵生子二英悊嗣悊三十二代英悊陈光大元年改封奉圣侯无子弟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迁太子通事舍人袭封邹国公炀帝大业四年改封绍圣侯食邑一千户子徳伦三十三代徳伦唐高祖武徳九年改封褒圣侯太宗贞观十一年诏侯家祭服玄冕朝会位同三品食邑一千户按此后世召孔氏子孙朝会之始子崇基三十四代崇基中宗嗣圣十二年袭爵神龙元年制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子燧之三十五代燧之字蔵晖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改封文宣公诏位于文官二品之下除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食邑一千户子萱三十六代萱袭爵兼兖州泗水令子齐卿三十七代齐卿徳宗建中三年袭爵兼青州司兵参军子惟晊三十八代惟晊宪宗元和十三年授兖州〉
〈参军袭封文宣公子䇿三十九代䇿明经及第历少府监主簿国子监丞袭封文宣公迁国子尚书博士子振四十代振字国文懿宗咸通四年状元及第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监察御史员外郎袭封文宣公子〉
〈昭俭四十一代昭俭由兖州司马除秘书郎袭封文宣公累宰曲阜子光嗣四十二代光嗣哀帝天祐二年授泗水令林庙主五季之乱失其世爵故授是官为洒扫户孔末所害子仁玉四十三代仁玉字温如初孔末既害光嗣自为曲阜令时仁玉生始九月母张氏抱归育于外家长诉于朝乃罢未后唐时以仁玉袭封文宣公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谒圣庙及孔林召对授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卒赠兵部尚书生子四宜宪冕朂宣圣嫡裔几绝复续孔氏称仁玉为中兴祖四十四代宜字不疑历任宋太祖太宗朝太平兴国三年特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通判高密郡迁殿中丞生子三延世延泽延渥四十五代延世字茂先初为长葛令真宗即位访宣圣后召见授曲阜令袭封赐以祭器经书金帛子圣佑弟延泽赠谏议大夫生子宗愿四十六代圣佑祥符元年真宗东封驾幸林庙授祐太常寺奉礼郎天禧五年以光禄寺丞袭爵终于太子中舍无嗣以堂弟宗愿承袭宗愿字子荘延泽子仁宗至和二年用太常博士祖无择议以文宣为孔子谥号非子孙可袭改为衍圣公盖取袭封之义累迁尚书比部员外郎子四若蒙若虚若愚若拙四十七代若蒙字公明神宗熙宁元年袭封子二端友端操哲宗元祐元年改封奉圣公坐事废以弟若虚承袭诏令専主祀事不任他职每遇大礼许赴阙陪位视学必遣官取衍圣公及三氏子孙观礼若虚字公实宋哲宗元符元年袭封奉圣公改封衍圣公卒诏以若蒙长子端友嗣爵四十八代端友字子交徽宗崇宁三年袭封衍圣公偕叔父传侄玠随高宗南渡寓三衢无嗣以侄玠袭封于衢凡六世端操端友弟生子四瑄璠瑱玠金以端操权袭衍圣公于鲁端操卒以若愚之子端立权袭封爵至金熙宗天眷三年立孔子庙求圣裔得端操之子璠授承奉郎四十九代璠字文老袭封衍圣公未拜封而卒生子二拯总五十代拯字元济金熙宗皇统二年除文林郎袭封衍圣公无嗣以弟总袭爵总字元会大定二十一年世宗召赴阙下特授曲阜县令总増广林庙及尼防山殿庑五十馀楹终奉直大夫子二元措元綋五十一代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三年超授中议大夫七年行郊礼召元措赴阙侍祠位在终献之次承安二年袭爵诏衍圣公年及十七兼曲阜县令仍令世袭不得别行差占于是始世袭曲阜令天兴二年迁光禄大夫改太常卿无子弟元綋生子之固之固生子浈表以嗣爵因不事儒雅寻废若愚之子端立端立生琥琥生拂拂生子二元孝元用至是以元用权袭封爵卒复以元孝之子之厚袭爵五十二代之厚赠亚中大夫济宁路总管轻车都尉鲁郡侯子浣 自四十八代端友同侄玠随宋高宗南渡寓浙之衢州绍兴二年权知彬州卒无子以玠嗣高宗绍兴二年袭封衍圣公玠子搢搢子文远文远子万春万春子洙凡五代俱袭封衍圣公于衢宋亡入元至元十九年辞爵无嗣遂罢封按衍圣公以主祀为重南宗附见于此五十三代浣字日新元赠礼部尚书追封鲁郡侯生子一思晦初元用生子之全之全生子治成宗元贞元年特诏治袭封衍圣公卒以子思诚袭仁宗即位访孔子后以浣子思晦嗣爵五十四代思晦字明道武宗时举孝廉授教谕袭封衍圣公进嘉议大夫思晦奏请増修庙垣角楼重建金丝堂设司乐管勾典籍等官先是孔末之徒以伪乱真灭圣裔殆尽至是思晦稽析宗支刻于石族系悉明卒封鲁郡公谥文肃子克坚五十五代克坚字璟夫顺帝至元元年袭爵至正八年朝廷谓公爵与阶不称制授中奉大夫秩二品赐以银章召入为集贤直学士迁礼部尚书出为西台御史召拜国子祭酒谢病归守祖庭明兵取中原太祖手诏趋入觐待以宾礼而不名洪武元年受封特命班亚上相给二品银印子九希学希说希范希进希麟希凤希顺希尹希赟按孔氏分九门自此始五十六代希学字士行洪武元年朝京师诏问历代治理对甚悉上嘉之授资善大夫袭封衍圣公定制进秩二品赐银印子二讷谞五十七代讷字言伯洪武十七年袭封初行诰词吏部奏用资善阶帝谕之曰既爵公勿事散官但诰以织文玉轴为异耳遂为故事每岁入觐得给符乘傅班序列文臣首生子四公鉴公铎公钧公镗五十八代公鉴字昭文洪武二十三年袭爵子彦缙五十九代彦缙字朝绅永乐八年袭爵仁宗即位率三氏子孙朝贺赐第于东安门北景泰二年上幸太学特召观礼赐正一品服又赐三氏子孙冠带锦衣后朝会复赐三台银印玉带锦衣视一品子四承庆吉泽源六十代承庆未袭爵而卒景泰六年赠衍圣公子二弘绪弘泰六十一代弘绪字以敬景泰六年袭封时年八岁延入内宫赐金钮麒麟图书御篆谨礼崇徳四字弘绪卒子闻韶闻礼俱幼成化六年以弘绪之弟弘泰权袭封爵子闻诗六十二代闻韶字知徳弘冶十六年袭爵子二贞干贞宁六十三代贞干字用济嘉靖二十五年袭爵子尚贤六十四代尚贤字象之嘉靖三十五年八月袭爵万历七年诏衍圣公不在文武职官之列以宾礼待之子二允椿允桂六十五代允椿字懋龄万历二十二年袭爵弟允桂袭五经博士俱早卒无嗣尚贤以嫡次枝堂侄允植为后允植系五经博士贞宁之孙尚坦之子天启二年袭爵〉
皇清孔允植〈字懋申六十五代顺治元年奉〉
诏〈封爵如旧二年赐给三台银印子兴爕〉
皇清孔兴爕〈字超吕六十六代顺治五年承袭顺治七年晋阶太子少保八年加少保子二毓圻毓埏〉孔毓圻〈字翊宸六十七代康熙七年承袭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雍正元年十一月卒于京谥恭悫子传铎〉孔传铎〈字振路六十八代雍正元年承袭子继濩〉孔继濩〈字体和六十九代早卒子广棨〉孔广棨〈字理裕七十代雍正元年衍圣公传铎以病乞赞爵〉
〈诏准广棨承袭〉
世軄
翰林院五经博士〈北宗〉
〈述圣子思子中庸书院在邹县南门外即孟子受业处也明弘冶十六年诏以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子思子祀事从衍圣公闻韶之请也每岁春秋博士赴邹县书院主祭孔闻诗字知言六十二代衍圣公弘泰长子弘泰权袭封衍圣公闻诗承䕃于弘治十六年授职孔闻礼字知节衍圣公弘绪次子正徳元年袭职孔贞宁字用致六十三代衍圣公闻韶次子嘉靖二十五年袭职孔允桂六十五代衍圣公尚贤次子万历二十二年袭軄孔允隆字懋徳天启四年圣公借任前軄孔尚达六十四代崇祯元年借任孔允相六十五代崇祯十年借任孔允锡崇祯十四年借任至十六年以孔允钰借任〉
皇清孔允钰〈六十五代顺治元年任軄〉孔毓麟〈六十七代顺治七年借任〉孔毓瑛〈六十七代康熙五年借任加六级〉孔毓埏〈六十七代衍圣公毓圻弟康熙十八年袭职加六级〉孔传鋕〈六十八代衍圣公毓圻子康熙四十四年袭职加十级〉孔继溥〈六十九代衍圣公传铎子雍正十一年袭軄〉
翰林院五经博士〈南宗〉
〈圣裔四十八代端友宋衍圣公偕族叔传侄玠扈从宋高宗南渡寓居衢州府西安县卒无子以侄玠嗣自玠至洙凡五代俱袭封衍圣公详世系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召洙赴阙授国子祭酒提举浙东道学校事无子遂罢封今之衢族多系中兴祖仁玉五代孙传之后裔也明弘治六年从衢州守沈𤇍之请诏设五经博士一员奉衢州祖庙祀事孔彦绳五十九代由选举正徳元年授軄为南宗博士之始彦绳卒数代未袭〉
皇清孔兴〈六十六代康熙四十一年承袭博士主衢州祀事〉孔毓垣〈六十七代康熙五十三年袭軄〉
国子监学正
〈唐封褒圣侯孔徳伦先圣三十三代孙也在河南宁陵县敕建祖庙明正统九年诏迁庙于仪封嘉靖十四年准请祠官特授圣裔为国子监学正専主祀事孔承寅六十代嘉靖十四年授軄孔尚林六十四代崇祯元年授职〉
皇清孔允齐〈六十五代由衍圣公保举于顺治八年授軄〉孔毓璋〈六十七代康熙三十年授軄〉孔传钧〈六十八代康熙五十八年授軄〉
太常寺博士
〈圣泽书院即孔子宰中都地也明设太常寺博士一员以主祀事例以衍圣公三子承袭崇祯间五经博士孔允钰以违例罢軄〉
皇清孔允钰〈六十五代顺治九年衍圣公孔兴爕请以允钰暂主圣泽书院祀事〉孔毓琮〈六十七代康熙二十六年袭軄〉孔毓㻖〈六十七代康熙四十七年代袭〉孔传煦〈六十八代康熙五十五年袭軄〉孔继泰〈六十九代雍正四年袭軄〉
尼山书院学录
〈书院在尼山之麓圣母祷尼山而生孔子实毓圣之灵区也元至顺二年衍圣公孔思晦请设尼山书院洙泗书院山长各一员本年以彭璠为山长璠卒以益都路马犹子为山长至元三年以谿达识为山长是后听衍圣公保举族人之贤者任之孔思本五十四代由保举任山长陞般阳路学教授孔克信五十五代由泗水教谕陞山长孔克纲由丰县教谕陞山长明正徳二年衍圣公闻韶奏改山长为学录軄视国子监孔彦章字朝显五十九代由保举正徳中授軄孔弘誉六十一代嘉靖三十五年授軄孔允桐六十五代孔兴荣六十六代万历中相继授职孔弘谦六十一代由廪生崇祯九年授軄孔允统六十五代由廪生崇祯十一年授軄崇祯十四年以增生孔闻然代职〉
皇清孔闻然〈六十二代顺治元年授职〉孔贞纲〈六十三代由生员顺治四年授职〉孔毓玺〈六十七代康熙二十三年授职〉孔传钫〈六十八代康熙五十年授职〉
洙泗书院学录
〈书院在孔林之东二里许周敬王三十六年孔子自卫反鲁乃与弟子讲道于洙泗之上鲁记所载孔子讲堂即此也元时创建请额为洙泗书院至顺二年以衍圣公孔思晦之请设山长听衍圣公保举族人之贤者任之孔滨五十三代由保举授山长孔思迅五十四代孔克昌五十五代孔希孟五十六代以保举相继授职明正徳二年改为学录孔彦䆳字朝元五十九代正徳中保任洙泗书院学录孔弘述字以传六十一代嘉靖三十八年授职孔弘颙字以昻万历二十七年除授国子监学录主洙泗书院祀事学录加京衔始此崇祯六年以孔尚澄代职〉
皇清孔尚澄〈六十四代顺治元年授职〉孔尚仟〈六十四代康熙六年授职〉孔侦爝〈六十三代康熙二十年授职〉孔兴烒〈六十六代康熙三十一年授职〉孔毓坪〈六十七代康熙三十九年授职〉孔传本〈六十八代康熙四十三年授职〉
圣庙执事官四十员
〈雍正八年十一月奉谕旨增设执事官三品者二员四品者四员五品者六员七品者八贠八品九品者各十员各按品级给与章服各员由衍圣公于孔氏子孙内选择报部充补彚奏以闻每年给俸二十两俱经衍圣公选补如数〉
曲阜县知县
〈按史汉以前曲阜为鲁国故有从事督邮之官隋改为曲阜县始有令至宋以京朝官知县事故有以殿中丞知县事者有以光禄丞知县事者宋真宗改仙源县仁宗皇祐三年诏今自仙源县官复于孔氏子弟中选用徽宗崇宁间又诏文宣王后当听一人注兖州仙源县官有丞有簿有尉大抵皆世官也金元常以衍圣公兼知县事故有世袭县尹明洪武七年改为世职听衍圣公保举族人之贤者咨部选授万历元年两院题准挨取孔姓廪生六名学道考选四名送两院两院考选二名送吏部吏部考选一名授前职旧系世职不与黜陟以故不在应朝之例四年抚按题准如流官事例依期应朝听候考察著为令至 国朝雍正三年诏曲阜县知县由衍圣公会同巡抚拣选保举引〉
〈见钦授三载考绩举劾如制盖于厚圣裔之中寓以饬吏治之意也考之旧志可记者自唐始孔绪四十代唐曲阜令孔昭俭四十一代累宰曲阜孔仁玉四十三代后汉长兴初任曲阜令后周广顺二年复授县令孔宜四十四代宋干徳中任县令孔延世四十五代咸平中任县令孔朂四十四代大中祥符二年由太常博士授仙源县令时曲阜改仙源孔延鲁四十五代大中祥符四年知县事孔道辅四十五代大中祥符九年知县事孔圣佑四十六代天禧五年以光禄丞知县事孔宗亮即舜亮四十六代庆历五年以将作监丞知县事孔彦辅四十五代庆历十五年知县事孔宗翰四十六代嘉祐元年知县事孔淘四十八代嘉祐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县事孔宗夀四十六代绍圣元年知县事孔元用五十一代宝庆元年以通直郎任县事孔思逮五十四代金大定初任曲阜令时仙源复改曲阜孔总五十代大定二十二年以公兼县令孔克昌五十五代承安二年诏袭封衍圣公年及十七兼曲阜县令孔元用元太祖十五年诏复授元用为曲阜令子之全孙治俱袭县令孔思诚五十四代至元二十二年袭县尹孔济五十五代延祐中授孔思凯五十四代至治二年袭孔克钦五十五代元统初袭孔希大字士功五十六代至正十二年授从仕郎袭县令二十三年授希章为曲阜县令明洪武元年仍以希大为曲阜令改承事郎后坐废改世袭为世职孔克伸字刚夫五十五代洪武七年衍圣公希学保任世职始此孔克㽦字耕夫洪武十五年任孔希文字士周五十六代洪武十七年任孔希范字士则洪武二十八年任孔克中字正夫五十五代永乐九年任孔公镗字声闻五十八代宣徳九年任孔澳字蕴伯五十七代景泰元年任孔公锡〉
〈字赐文五十八代景泰庚午举人天顺五年任以考绩加兖州府通判衔仍管县事按世职加衔始此孔燮字理伯五十八代成化八年任孔希永字士毅五十六代成化二十三年任孔彦士字朝臣五十九代成化丁酉举人弘治二年任孔承泗字永道六十代正徳元年任孔承夏字永功正徳五年任孔公统字一文五十八代正徳十一年任孔承震字永器六十代弘治戊午举人嘉靖元年任孔公珏字栗文五十八代嘉靖十一年任孔公泽字仁文嘉靖二十二年任孔承业字永基六十代嘉靖二十五年任孔弘廓〉
〈字以任六十一代由岁贡嘉靖四十三年任孔承厚字永载由廪生隆庆二年举孝行授职孔弘复字以诚六十一代由廪生万历元年选用五年考满称职加陞济宁州知州衔仍管县事历官运使同知孔贞教六十三代由廪生选举万历三十五年以京卫武学教授县令孔贞丛字茂所由廪生万历二十七年选用四十三年加陞山东盐运使同知衔仍管县事孔闻简六十二代由廪生崇祯元年选用陞东昌府通判孔弘毅六十一代由廪生崇祯二年任孔贞堪六十三代由廪生崇祯十三年任〉
皇清孔允淳〈六十五代顺治元年由廪生衍圣公保举咨部题授世职知县五年加东昌府通判衔管县事〉孔兴认〈字缄三六十六代由廪生康熙十九年知曲阜县三十一年再任仁俭平易有惠政〉孔尚愉〈字俞心六十四代由监生康熙二十四年任〉孔尚恺〈字伯仁六十四代由监生康熙四十五年任〉孔衍泽〈字沛也六十五代由监生康熙五十一年任〉孔毓琚〈字季玉六十七代兴认子由岁贡生雍正三年保举引〉
〈见条奏称旨授曲阜县知县〉
四氏学学录
〈按建学始于魏文帝黄初二年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令就庙建学以训孔氏子系犹未设官也至干〉
〈兴元年孙宣公奭守兖州请以杨光辅为讲书转奉礼郎哲宗元祐元年置教授一员于举到文官内差或委本路监司保举有行义人充令教训本家子弟四年尹复泰以文潞公荐为教授本年又设学录一员此学录官名之始也金元间更置不一至世祖中统初诏立曲阜庙学选师儒充教授正录各一明洪武元年设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一员用异姓宣徳以后始以圣裔任学录听衍圣公同旅众公举年徳俱尊学问优长者咨部铨除至万历十五年增入曾氏子孙乃改为四氏学学录云孔克宴字尧夫五十五代于宣徳元年保任孔伦字经伯五十七代由儒士景泰六年任孔克旻字舜夫五十五代由儒士天顺八年任孔克昫字东夫由儒士成化三年任孔公璜字辅文五十八代由儒士成化十年任孔公𤇍字佐文由岁贡嘉靖十二年任孔公字举文由岁贡嘉靖十三年任孔彦衢字朝亨五十九代由岁贡嘉靖十九年任孔彦佩字朝鸣由岁贡嘉靖三十一年任孔承镐字永周六十代由生员嘉靖三十九年任孔承作字永则由生员万历八年任至十四年改为四氏学孔承佽由生员万历十七年任孔闻諌六十二代由生员万历二十八年任孔闻评由廪生泰昌元年任孔弘养六十一代由生员崇祯六年任〉
皇清孔尚璠〈六十四代由生员顺治十四年授职〉孔贞灿〈六十三代由生员康熙六年任〉孔贞綋〈由生员康熙十一年任〉孔衍侯〈六十五代康熙二十年任〉孔尚侃〈六十四代康熙十二年任〉 孔毓玒〈六十七代康熙三十三年任〉孔尚忻〈六十四代康熙四十三年任〉孔衍漳〈六十五代康熙五十八年任〉
贤哲世职
颜氏五经博士〈颜氏为曹姓周武王封曹侯于邾六传至邾武公字伯颜子友别封郳为小邾子其子因父字为氏始以颜为姓友生爽为下大夫爽生连连生𭋝𭋝生鸣自连至鸣皆鲁上大夫鸣生音为司寇音生羽羽生训训生简简生箱自羽至箱皆为下大夫箱生䖑䖑生景景生整整生恤恤生求自䖑至求皆司寇求生友为邑宰友生无繇娶齐姜氏生回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庚辰冬十一月丙申即鲁昭公二十一年也周景王三十年辛亥年三十二卒于秋八月丁巳即鲁哀公五年葬鲁城东防〉
〈山之阳娶宋戴氏生子歆宗子世系家乘具载具闻达子孙表著历代者如二代歆字子林三代俭元泰定三年俱从祀复圣庙十一代异汉大夫十四代�[1]会稽都尉十六代凯安成太守二十三代殷字士荣州举茂才官至御史大夫二十四代盛字叔台魏关内侯徙居琅琊临沂代传孝恭号孝悌里二十五代钦字公若封葛峄县子二十七代含字弘都东晋时以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二十八代髦光禄勲袭侯三十代靖之字茂宗御史中丞三十一代腾之字弘道巴陵太守三十三代见远南齐治书御史兼中丞三十五代之推字子介隋学士撰家训二十篇三十六代思鲁字孔归唐秦王府记室参军生子四杲卿真卿皆第三子勤礼之后也三十七代籕字师古唐秘书监奉诏撰定五礼进爵为子迁弘文阁学士四十五代文威五代时隐鲁之峄山号虚中先生四十七代仲昌宋淳化二年讲五经赐第仕终南京判官四十九代复字长道赐进士天章阁待制子孙南徙不知其传以弟端之子继为宗继进士居陋巷故宅五十七代池字徳裕明洪武中官三学教授主奉祀事至五十九代希仁字士元正统十一年钦定主祀景泰二年行取希仁之弟希惠特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寻以不系嫡派罢六十代议字定伯诏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成化元年赐第京师入觐驰驿著为例子公𬭎六十一代公𬭎字宗器成化十八年袭軄子五长重徳次重礼六十二代重徳字尚本正徳二年袭軄六十三代从祖字守嗣无后以重礼长子肇先为宗肇先字启元嘉靖四十一年袭职子嗣慎六十四代嗣慎字用修万历三年袭职子允宗允祚六十五代允宗字永昌未袭軄卒万历三十年赠修軄郎翰林院五经博士子二伯贞伯廉允祚字永锡以兄蚤卒万历中代袭及兄子伯贞长让职致仕六十六代伯贞字叔节万历二十七年袭軄子二光鲁光晋伯廉字叔清兄子幼不任祀事万历三十四年以例代袭六十七代光鲁字师旦天启二年承袭子绍统绍绪六十八代绍统字景宗崇祯十四年三月承袭五月卒无后八月以弟绍绪代袭〉
皇清颜绍绪〈六十八代字振宗顺治元年袭职子懋衡〉颜懋衡〈六十九代康熙五年承袭子崇敷〉颜崇敷〈七十代康熙四十一年承袭子怀正〉颜怀正〈七十一代康熙五十五年承袭子士基〉颜士基〈七十二代康熙六十一年承袭旋卒〉颜士埙〈七十二代雍正二年承袭旋卒无嗣〉颜怀襗〈七十一代怀正弟雍正二年承袭〉
曽氏五经博士〈曾氏夏禹之后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鄫鲁襄公六年邾人莒人灭鄫鄫世子巫奔鲁为鲁大夫去邑而为曾氏复圣曾子生于周敬王十五年丙申冬即鲁定公五年也宗子世系家乘略具二代元三代西俱崇祀复圣父莱芜侯庙庭其闻达子孙世次可考者自四代钦以下如八代伟汉尚书令九代乐都乡侯十三代宝车骑侍郎十五代据避王莽之乱迁居南丰十八代耀谏议大夫二十二代涣景阳侯三十六代荘唐侍御史三十七代庆御史大夫四十代崇范太子洗马四十八代延膺宋太宗时兵马都监至五十九代质粹字好古明嘉靖十二年吏部左侍郎顾鼎臣奏曾子为圣门高弟得吾道之正传虽配圣有灵而象贤无主当追求其后以主祀事十三年诏江西提学副使徐阶亲诣吉安府永丰县访曾子后时曾嵩曾衮皆以生长南方不乐北徙独质粹欣然请行乃送部以衣巾奉祀十八年照颜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六十代昊未袭卒六十一代继祖字绳之少病目嘉靖三十九年祖质粹故时曾衮以应贡到京替袭前职继祖具奏勘明罢衮官而继祖仍主祀事六十二代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职六十三代弘毅崇祯元年承袭子文达于崇祯十四年承袭〉
皇清曾文达〈六十四代顺治元年袭职子贞豫〉曾贞豫〈六十五代康熙七年承袭子尚溶〉曾尚溶〈六十六代康熙二十九年承袭加一级子衍橚〉曾衍橚〈六十七代雍正八年承袭〉
孟氏五经博士〈亚圣孟子鲁大夫孟孙氏之后也自公子庆父数传至激字公宜者娶仉氏于周烈王四年己酉四月初二日生孟子即鲁共公五年孔子殁后四十有七年也三岁父卒母三迁以教十五岁就学于鲁师事子思三十七岁礼聘至魏五十四岁魏惠王卒去魏适齐五十五岁在齐迎母奉养五十六岁母卒归葬于鲁五十七岁在邹居䘮五十八岁返于齐齐王以为客五十九岁齐伐燕胜之是年齐宣王卒六十岁鲁平公将见孟子嬖人臧仓沮之六十四岁滕文公问为国六十七岁作孟子七篇赵岐云孟子中外共十一篇今存中七篇外四篇亡八十四岁壬申周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孟子卒孟子娶白氏生子一世谱云即孟仲子也仲子之子名睾赵岐云仲子孟子从弟也朱注因之于慎行遂谓睾为孟子之子今按宗子世系家乘略具其闻达子孙世次可考者如五代舒汉云中太守八代但太子门大夫九代卿太博十代喜字长卿曲台署长十三代尝字伯周合浦太守二十二代嘉字万年晋参军三十一代说唐春官侍郎三十三代浩然隐鹿门山三十四代云卿校书郎三十五代华侍御史三十九代方立昭义节度留守至四十五代宁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辅荐于朝授邹县主簿奉孟子祀四十六代坚徐州知州四十七代宽四十八代钦四十九代津五十代徳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五十一代允植五十二代惟恭字彦通五十三代之训字曾甫元至正间为莒州学正五十四代思谅字友道明洪武元年授邹县主簿五十五代克仁字信夫天顺三年赠修职郎翰林院五经博士五十六代希文字士焕景泰三年诏颜子孟子有功世教嫡长子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氏世袭始此子二长元次亨五十七代元字长伯弘治二年袭职子公綮五十八代公肇字先文亨之子也因堂弟公綮少孤不克主祀嘉靖二年代袭公肇字槖文嘉靖十二年袭职子彦璞五十九代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袭职子承光六十代承光万历二十九年袭职天启二年同长子弘略剿贼殉难次子弘誉六十一代弘誉天启三年承袭侄闻玉六十二代闻玉弘略子崇祯二年袭职无嗣以弘誉之子闻玺承袭子贞仁〉
皇清孟贞仁〈六十三代顺治元年袭职子尚桂〉孟尚桂〈六十四代康熙五十五年承袭子衍泰〉孟衍泰〈六十五代康熙五十九年承袭加一级〉
闵氏五经博士〈先贤闵子其先鲁公族僖公元年季友请立闵公后以其子子鲁奉祀始姓闵氏子鲁生泽泽生伯衍伯衍生子建子建生子马父子马父初娶姜氏生损为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历朝从祀称笃圣闵子居十哲首坛宗子世系家乘略具其闻逹子孙世次可考者自二代法以下如十二代遵汉博士十七代道弘为明帝孝经师二十二代鸿晋尚书四十四代正宋太庙斋郎至六十四代炜明济宁庠生弟煌充四氏学奉祀生〉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闵煌援例陈情经
廷臣议准为先贤闵子设立博士查闵煌之先世自鲁迁歙复自歙迁济宁世为主祀其兄闵炜有子衍籕委系嫡裔于康熙三十九年奉
旨授闵衍籕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
闵衍籕〈六十五代子兴汶〉闵兴汶〈六十六代康熙四十年承袭〉
冉氏五经博士〈冉氏高辛氏之后先贤冉子耕鲁人按东原志伯牛子生于周景王二十〉
〈三年十一月初七日宗子世系家乘略具〉
皇清雍正二年三月恭逢
皇上诣学诏为先贤冉子伯牛设立博士经山东巡抚岳〈濬〉查明冉士朴委系嫡裔于雍正十三年具题奉
旨授冉士朴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
冉士朴〈六十五代雍正十三年十月授职〉
冉氏五经博士〈冉子高辛氏之后先贤冉子雍鲁人生于周景王之二十二年宗子世系家乘略具〉
皇清雍正二年三月恭逢
皇上诣学诏为先贤冉子仲弓设立博士经山东巡抚塞〈楞额〉查明冉天球委系嫡裔于雍正六年具题奉
旨授冉天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
冉天琳〈六十七代雍正六年六月授职〉
端木氏五经博士〈端木系出鬻熊鬻熊有少子曰端木子孙因氏焉先贤端木赐卫人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即卫灵公十五年也宗子世系家乘略具其闻逵子孙世次可考者自二代炅以下如十四代质字含文汉博士二十五代从矩晋举孝廉三十八代讷唐中书舍人奉祀事五十代高宋政和间请修先贤专祠至六十六代正迁居济宁六十八代文献明济宁学奉祠生六十九代秀奉祀生子谦〉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端木谦援例陈情经
廷臣议准为先贤端木子设立博士查端木谦委系嫡裔于康熙三十九年奉
旨授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
端木谦〈七十代康熙三十九年授职子派〉端木派〈七十一代康熙五十九年承袭〉仲氏五经博士〈仲氏高辛氏之后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仲曰堪子孙因以仲为姓其后有仲溶为鲁卞邑大夫遂居卞城乡生子奂奂生式式生度度生肇肇生拱北拱北生凫凫娶宋氏于周景王三年己未九月初七日生仲由即鲁襄公三十一年也子二子崔子启宗子世系家乘略具其闻达子孙世次可考者自二代子崔以下十一代光汉右扶风二十一代时鸣举孝廉二十三代泉晋尚书三十〉
〈五代子陵唐举贤良官常侍四十五代简宋进士官刑部郎仲氏自汉更始中十七代孙避乱移居济宁至明万历十五年五十八代吕复居泗水县为奉祀生六十代铨奉祀生六十一代则显奉祀生又至崇祯十六年以衍圣公孔允植之请为先贤仲子设立博士查明于陛应袭〉
皇清仲于陛〈六十一代顺治二年授职子秉贞〉仲秉贞〈六十二代康熙十一年承袭子承述〉仲承述〈六十三代康熙四十六年承袭子蕴锦〉仲蕴锦〈六十四代雍正四年承袭〉言氏五经博士〈言氏派出太原先贤言子游吴人生于周敬王之十三年宗子世系家乘略具〉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以江南提学张〈元臣〉之请为先贤言子设立博士查言徳坚委系嫡裔奉
旨授言徳坚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
言徳坚〈七十三代康熙五十一年九月授职〉
卜氏五经博士〈卜氏周礼有卜人氏以官为氏先贤卜子商卫人生于周敬王之十三年宗子世系家乘略具〉
皇清康熙五十九年以山东巡抚李〈树徳〉之请为先贤卜子设立博士查卜尊贤委系嫡裔奉
旨授卜尊贤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
卜尊贤〈六十四代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授职〉
颛孙氏五经博士〈颛孙本妫姓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先贤颛孙师陈人生于周敬王之十六年宗子世系家乘略具〉
皇清雍正二年三月恭逢
皇上诣学诏为先贤颛孙子设立博士查颛孙诚道委系的裔于雍正三年奉
旨授颛孙诚道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主祀
颛孙诚道〈六十六代雍正三年九月授职〉
至圣庙〈在鲁城内本距曲阜县八里明正徳中从佥事潘珍之请环圣庙为城迁县于此以卫之〉按旧制圣庙二门榜曰大中门宋仁宗御笔也三门之后曰书楼蔵赐书之楼也〈即今奎文阁〉楼后御路东西两碑亭次仪门门内御赞殿次杏坛即讲堂遗趾汉明帝幸孔子宅御此说经后世因以为坛坛之后即正殿殿榜乃宋仁宗御制飞白书也徽宗崇寕二年诏殿名大成其后为郓国夫人殿殿东庑祀泗水侯西庑祀沂水侯正殿廊西门外齐国公殿其后为鲁国太夫人殿次后为五贤堂〈宋时所建〉祀孟子荀卿扬雄王通韩愈正殿廊东门外曰斋厅即宋真宗东封谒庙驻跸之所〈真宗回銮次兖州诏去其殿制赐本宗为厅族人遇祭致斋于此遂名为斋厅〉斋厅之东门外其南客馆其北客位斋厅之后客堂孔氏接见宾客之所由客位东一门直北曰袭封视事厅厅后恩庆堂乃孔中丞道辅典乡郡时会内外亲族之所堂之西曰家庙堂之东北隅曰双桂堂孔氏舜亮宗翰尝读书于此皇祐元年同赐第故名庙左为衍圣公第第前为阙里坊古阙里也庙创于鲁哀公十七年汉魏唐宋代有修饰至金皇统大定间制乃加备元至元丁卯大徳戊戌至元己卯凡三修焉明洪武初奉诏重修永乐十四年又撤其旧而新之成化十九年始广正殿为九间规制益宏弘治十二年灾奉诏重进嘉靖隆庆以来守臣屡加修葺至
国朝康熙二十八年奉
诏重修雍正二年六月复灾奉
诏大加鼎建告成规制如左
金声玉振坊〈在棂星门南〉
棂星门〈在金声玉振坊北门前有水环流如带〉
太和元气坊〈在棂星门北〉左侧为徳侔天地坊右侧为道贯古今坊
至圣庙坊〈在太和元气坊北〉
圣时门〈在至圣庙坊北三间环洞如城门制左右各冇雁翅墙〉
泮池〈在圣时门北上有三墙〉池南左侧为快睹门右侧为仰高门〈每门三间东西对峙各通官道〉
弘道门〈在泮池北五间高一丈七尺面阔五丈四尺进深二丈八尺四围俱石柱左右皆冇掖门〉大中门〈在弘道门北五间高二丈四尺面阔六丈四尺进深二丈四尺左右各冇掖门〉同文门〈在弘道门北五间高二丈四尺面阔六丈四尺进深二丈四尺左右各有掖门〉奎文阁〈在同文门北七间三檐高七丈四尺面阔九丈进深五丈五尺前面擎檐俱石柱阁两傍各有便门三间门左右各有屋十五间〉左侧为宗子斋宿所〈门一正斋房五间西向南北房各三间〉右侧为有司斋宿所〈门一正斋房五间〉
大成门〈在奎文阁北五间高二丈八尺面阔六丈五尺进深三丈五尺前后擎檐中间盘龙石柱
两傍镌花石柱 诏用黄琉璃瓦檐下设罘罳列㦸二十四枝〉恭悬
御制御书对聫于明间中柱两掖门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与大成门并南向每门各三间〉左侧为毓粹门右侧为观徳门〈在奎文阁北大成门南东西对峙各通官道〉中列碑亭一十二座〈奎文阁后八座大成门前四座〉有新建
圣祖皇帝御制碑亭
皇上御制碑亭
杏坛〈在大成门北盖𥥟绿色琉璃瓦坛前东南有圣桧遗迹〉
大成殿〈在杏坛北九间两檐高七丈八尺面阔一十三丈五尺进深八丈四尺前面用盘龙石柱两山及后檐俱用镌花石柱诏盖黄琉璃瓦檐下设罘罳〉两庑〈在大成殿左右各五十间高二丈三尺每庑阔五十五丈三尺深二丈五尺盖𥥟镶砌黄瓦〉
正殿设
至圣孔子像南向 四配十一哲像分侍左右至圣殿内天花枋上恭悬
圣祖仁皇帝御书匾额殿外门枋上恭悬
皇上御书匾额殿外正间明枋恭悬
御书对聨 东庑祀先贤蘧瑗以下六十二位 西庑祀先贤林放以下六十三位
寝殿〈在大成殿北七间附檐高六丈四尺面阔九丈五尺进深五丈四围擎檐俱用镌花石柱盖𥥟镶砌黄瓦檐下设罘罳〉两配殿〈在寝殿左右如两庑制〉正殿祀
圣配郓国夫人 左殿祀泗水侯伯鱼 右殿祀沂国公子思
圣迹殿〈在寝殿北门一间殿五间高三丈八尺六寸面阔九丈六尺一寸进深三丈三尺〉殿内石刻
至圣事迹
崇圣祠〈在大成殿东〉
承圣门〈与大成门并列南向在金声门左三间高二丈面阔三丈一尺进深一丈三尺〉诗礼堂〈在承圣门北五间高二丈八尺阔七丈五尺深四丈二尺 堂西北为孔宅故井为鲁壁〉堂前左侧为礼器库〈九间高一丈六尺阔八丈五尺〉
崇圣祠〈在诗礼堂北祠门正一旁二祠五间高三丈面阔七丈二尺进深三丈六尺前面擎檐中二根盘龙石柱旁四根镌花石柱〉祠内祀
至圣先世五王
家庙〈在崇圣祠北五间为孔氏家祠〉
启圣祠〈在大成殿西〉
启圣门〈与大成门并列南向在玉振门右三间与承圣门等〉
金丝堂〈在启圣门北三间高二丈八尺面阔七丈五尺进深四丈二尺〉堂前右侧为乐器库〈九间高深如礼器库〉
启圣殿〈在金丝堂北祠门正一旁二殿五间高三丈阔七丈二尺深三丈六尺前面擎檐中二根盘龙石柱旁四根镌花石柱〉殿内祀
启圣王先贤颜无繇以下分侍左右
启圣寝殿〈在启圣殿北三间〉殿内祀
启圣王夫人
圣迹殿垣左有后土祠〈在家庙北门一祠三间〉右有望瘗所〈在启圣寝殿北门一〉东北有神庖〈门一神庖正室五间左右厢各五间〉西北有神厨〈如神庖制共屋十五间〉角楼四座〈庙垣四周二座在大中门左右二座在后垣艮干二隅楼高二丈面阔二丈三尺进深二丈三尺〉
阙里石坊在圣庙东南
衍圣公府〈在圣庙毓粹门之东〉
府门〈三间〉二门〈三间〉仪门其北为正厅〈五间〉东西司房〈各十间〉次为后厅〈五间穿堂与正厅相连〉为退厅〈五间〉东西廊房〈各五间左为东书房右为西书房〉退厅之后为内宅
四氏学〈在圣庙西魏黄初二年崇圣侯孔羡创建宋祥符二年殿中丞孔朂知曲阜县事奏准就庙侧建学称为庙学元延祐间益以颜孟二氏至明洪武二年改为三氏子孙教授各生止入学习礼未有生员之名间以儒士或应试京闱或由府学应试正统九年衍圣公孔彦缙始题准应山东乡试成化元年从衍圣公孔弘绪之请颁三氏学印开岁贡之例嘉靖十年设廪增各三十名万历十五年益以曾氏诏改铸四氏学印今名四氏学云每科乡试四氏学取中三名先孔氏而后及于三氏著为令〉学门 二门〈左右两角门〉明伦堂〈五间〉东斋曰启蒙西斋曰养正〈各五间〉其后为堂左为教授宅右为学录宅圣庙祀田〈按阙里志自北魏赐田以养孔氏子孙至宋大中祥符元年赐田百顷元祐间前后赐田三百顷历金至元皆有赐田明洪武元年赐孔庙祭田五屯地共计二千大顷拨给佃户承种租入以充本府祭祀正项支用外凡一应银役俸工尽于屯粮内支用馀由圣公府自行支销永乐五年拨瞻田四段共计七十三大顷〉
皇清恩赐衍圣公祭田二千一百五十七顷五十亩永不起科
佃户附〈按阙里志宋元祐间赐田许自召人耕种明宣徳间戸部踏看地土五屯佃戸共存五百戸计二千丁见丁百亩正统四年准定佃戸专一耕种差役俱免〉
皇清恩准衍圣公各屯佃户永免徭役
圣庙官属〈初公府止设掌书一人元延祐间始添设管勾典籍司乐各一员明洪武七年准衍圣公保举设管勾一员司乐一员典籍一员书写一名奏差一名司学一名知印一名官俸在衍圣公祭田支给〉
皇清诏设圣庙官属典籍司乐管勾各一员一如明代之制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幸鲁复设百户一员〈旧例百户由衍圣公札委今与典籍等一例题授〉典籍以教习礼仪掌管书籍及礼生司乐以典司乐舞掌管碑刻及乐舞生管勾以经理屯户掌管祭田及祭品百户以守卫林庙掌管祭器及洒扫守卫谓之礼乐兵农四司雍正八年十二月
诏以
圣庙执事之员向来未加爵秩特设执事官三品者二员四品者四员五品者六员七品者八员八品九品者各十员各按品级给其章服每逢
圣庙祭祀之时䖍肃衣冠骏奔趋事著衍圣公于孔氏子孙选择报部充补彚奏
乐舞生附〈按阙里志洪武七年文庙四时祭祀于府州县生员以及民间俊秀子弟内选取乐舞生一百二十名有奇俱照廪膳生员事例优免本身差徭仍免本户人二丁以应往来供给成化十二年添乐舞生八十名弘治九年添乐舞生二十六名国朝恩设优免如例〉
礼生附〈按阙里志洪武七年奉例止许于曲阜县十六社内选用礼生一百名应役其优免徭丁事例俱同乐舞生国朝恩设优免如例〉
庙户附〈按阙里志自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置守茔庙百户嗣后历代钦拨不一至明洪武元年拨民间俊秀子弟圣庙一百户尼山十五戸国朝恩设优免如例〉
书院祀典
尼山书院〈在曲阜县东南六十里尼山之上周显徳中创建宋庆历中文宣公孔宗愿大建祠宇元至顺三年衍圣公孔思晦请命重建赐额尼山书院〉南为大成门〈两重〉中为大成殿〈五间〉殿内祀
至圣孔子两庑〈各二间〉左祀伯鱼右祀子思后为寝殿〈三间〉祀
圣配庙之后为书院庙之西北为启圣祠〈三间〉祀
启圣王后为寝殿〈三间〉祀
启圣王夫人〈设学录一员奉祀事〉庙垣之外西南有尼山神毓圣侯庙〈宋皇祐三年敕封〉
洙泗书院〈在孔林东二里许昔孔子自卫反鲁设教于洙泗之间此其讲堂也汉光武东巡过鲁坐孔子讲堂亦此元时曲阜尹孔克钦因旧址创建赐额洙泗书院〉南为石坊榜曰洙泗书院有重门中为正殿〈三间〉殿内祀
至圣孔子四配十哲分侍左右两庑〈各三间〉列祀诸贤〈设学录一员奉祀事〉
圣泽书院〈在汶上县城内西南隅向在开河之东即孔子治中都地也兴置莫考魏孝昌丙午有断碑存焉元至元间东平教授马栎庵捐地十二亩构堂蔵书以授其徒都水少监马之贞建大成殿三楹明嘉靖初仅存遗址县令吴瀛改建于县城内西南隅〉南为牌坊榜曰圣泽
书院有重门中为拜殿〈三间〉后为正殿〈三间〉殿内祀
至圣孔子四配十哲分侍左右〈设太常寺博士一员奉祀事〉
四配
复圣颜子庙〈在孔庙东北六百步有园有井即陋巷故宅也历代颜族世守之宋熙宁间胶西太守孔宗翰构亭其上命曰颜乐苏轼为记岁久亭废元元贞间衍圣公孔治命颜族复构于故基缭以崇垣环植桃李教授张𩖕砻先师兖国公像于亭中亭之四匝有地广袤各五十九寻有五尺环亭古桧十有四株延祐四年七月南台监察御史段杰请修兖国公庙宇建正殿五间两庑神门泰定三年复买地二劵于园之北奉敕创建新庙致和元年八月落成元天历二年冬十一月壬辰衍圣公孔思晦暨曲阜县尹孔思凯等颜氏五十五代孙族长秘会集诸孙预行告礼迁圣像于新庙是日兖国公诞辰也明洪武十五年五十七代孙颜池请于官重修庙庑正统年间五十九代孙颜希仁奏请重建成化二十二年六十一代孙颜公𬭎奏请重修弘治十五年仍复倾颓公𬭎复闻于朝命有司会计银一万一千二百两有奇正徳二年鼎新修建〉庙制南为复圣庙坊左坊曰卓冠贤科右坊曰优入圣域北为复圣门〈三间〉又北稍西为颜井亭左侧为博文门〈三间通官道〉右侧为约礼门〈三间〉又北为归仁门〈三间〉左掖为克己门〈三间门内有斋宿房稍北有祭器库俱西向〉右掖为复礼门〈三间〉由归仁门入东西御碑亭二座又北为仰圣门〈三间左右有角门〉中为颜乐亭又北为正殿〈七间〉殿内祀
复圣颜子左右两庑〈各七间〉分祀颜歆以下八人后为寝殿〈五间〉祀 复圣夫人 仰圣门之东为见进门〈左列南向〉北为退省堂〈三间〉又北为颜氏家庙〈三间〉西为𣏌国公祠门〈左列南向〉北为
𣏌国公殿〈三间〉后为 杞国夫人殿〈殿后为焚帛所〉庙南有坊榜曰陋巷庙左为博士宅宗子居焉〈祭日用春秋仲月上丁博士王祭又滋阳儒学亦建有颜子庙〉
复圣庙从祀
二代颜歆〈字子林鲁大夫元泰定三年从祀〉三代颜俭〈鲁大夫元泰定三年从祀〉三十三代颜见远〈南齐御史〉三十五代颜之推〈字子介北齐黄门侍郎〉三十七代颜籕〈字师古唐弘文阁学士〉四十代颜杲卿〈字昕与唐常山太守〉四十代颜真卿〈字去惑唐太子太师〉六十五代颜印绍〈明河间太守〉
复圣庙祭田〈按会典复圣裔祭田五十顷并墓田地三顷三十三亩有奇永不起科佃户十戸概免差役〉
礼生〈按陋巷志曲阜县原额设礼生六十名〉庙户〈按会典庙户七户洒扫戸二十五戸并门子四名〉
宗圣曽子庙〈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创建无考明正统九年教谕温良以庙宇倾圯奏请诏守臣修建翰林学士许彬为记弘治十八年山东巡按金洪疏请恢廓如颜孟制阅七年而工竣〉
庙制南为宗圣庙坊左坊曰三省自治右坊曰一贯传心北为宗圣门〈三间〉门内有御碑亭又北为㦸门〈三间〉左右斋房〈各三间〉神库〈各三间〉由㦸门入中为正殿〈七间〉殿内祀
宗圣曾子以子思孟子配左右两庑〈各五间〉分祀阳肤以下十人又北为寝殿祀 宗圣夫人 㦸门之东为三省门〈并列南向〉北为三省堂〈三间〉又北为寝堂〈三间〉神厨〈三间〉西为莱芜侯祠门〈并列南向〉北为
莱芜侯殿〈五间〉左右两庑〈各五间〉分祀曾元以下四人〈东庑祀曾元曾申西庑祀曾华曾西〉后为 莱芜夫人殿〈三间春秋宗子博士主祭 又沂州城南五里亦有曾子祠〉
宗圣庙从祀
阳肤〈南武城人〉子襄〈南武城人〉沈犹行〈南武城人〉单居离〈南武城人尝问曰事亲有道乎曾子曰爱而敬之父母若行中道则从若不行中道则谏父母所忧忧之所乐乐之问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是故君子内外养之也〉乐正子春〈南武城人尝下堂而伤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之春曰吾闻诸曾子曰不亏体不辱身可谓孝矣故君子跬步不敢忘孝今予忘孝是以忧也〉公明仪〈南武城人〉公明高〈南武城人〉公明宣〈南武城人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问之宣曰夫子居庭亲在叱咤不及于犬马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居朝廷临下而不毁伤三者宣悦之学而未能也安敢不学乎〉公孟子高〈南武城人尝问君子之礼于颛孙子莫子莫曰去尔外厉与尔内折色胜而心自取之公孟不知以告曾子曾子曰大哉言乎夫外厉者必内折色胜而心自取之者必为人役是故君子徳行成而容不知闻识博而辞不争知虑微逹而能不愚愚旧志作遇〉孟仪〈南武城人曾子有疾仪问之曾子曰礼有三仪知之乎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不作若夫置樽爼列笾豆此有司之事君子虽勿能可也〉
宗圣庙祀田〈按会典宗圣裔祭田五十一顷六十亩永不起科佃戸槩免差役〉礼生〈按宗圣志明万历十九年宗子博士曾承业奏准照颜孟庙事例额设礼生六十名于民间遴选俊秀子弟除免民徭在庙执事〉庙户〈按会典庙户三十七户槩免丁差〉
述圣子思子祠〈在邹县南门曝书台侧元元贞中县尹司居敬建榜曰中庸精舍堂曰渊源肖子思孟子像祀之嗣县尹宋璋建讲堂于渊源堂之后题曰率性斋舍厨库具备请于朝名为中庸书院至正四年县令邓彦礼重葺即书院为子思祠明嘉靖三年县令张时鸾续修增建慎独斋又建修道堂明万历三十七年县令胡继先又修易修道堂为景贤堂〉
祠制南为棂星门次祠门中为正殿〈三间〉殿内祀述圣子思子以孟子配左右斋舍〈各三间〉后为率性堂〈五间〉左右斋舍〈各三间〉祠右为中庸书院内为景贤堂〈三间〉左右斋舍〈各三间〉后为慎独斋〈三间 春秋仲月上丁孔氏博士自曲阜来设祭〉
亚圣孟子庙〈在邹县城南道左宋孔道辅知兖州访孟子墓得于邹县东三十里四基山因于墓旁建庙政和四年奉诏重修赐祭田百亩以给守者后以距城辽远徙建东门之外宣和四年县令朱缶又徙今地金太和甲戌毁于兵元元贞间县尹司居敬重修元末复毁于兵明初知县桂孟与宗子思谅复鼎建焉弘治十年诏巡抚熊翀大加修建万历九年县令许守恩重修〉
庙制南为棂星门为亚圣庙坊左坊曰继往圣右坊曰开来学北为仪门〈三间〉次为承圣门〈三间〉左侧为钟灵门〈三间有碑亭〉右侧为毓秀门〈三间通官道〉自承圣门入中为正殿〈七间〉殿内祀
亚圣孟子以乐正克配左右两庑〈各七间〉分祀公孙丑以下十二人后为寝殿祀 亚圣夫人 庙左为启贤门北为
邾国公殿后为 孟母宣献夫人殿庙右为致敬门北为致严堂〈三间〉后为孟氏家庙〈三间〉仓库斋厨俱备庙西路右为博士宅宗子居焉〈春秋仲月上丁博士主祭〉
亚圣庙配享
乐正子克〈从祀孔庙〉
亚圣庙从祀
公孙丑〈从祀孔庙〉万章〈从祀孔庙〉浩生不害〈齐人宋政和五年封东阿伯〉孟仲子〈孟子之子见三迁志宋政和五年封新泰伯〉陈臻〈齐人宋政和五年封蓬莱伯〉充虞〈宋政和二年封昌乐伯〉屋庐连〈晋人尝著书言彭𣅧之法宋政和五年封奉符伯〉徐辟〈宋政和五年封仙源伯〉陈代〈宋政和五年封沂水伯〉彭更〈宋政和五年封雷泽伯〉公都子〈从祀孔庙〉高子〈齐人尝问孟子曰嫁娶非己所自亲卫女何以得编于诗孟子曰有卫女之志则可无卫女之志则怠夫卫女行中孝虑中圣怀常道而俟其权变故得谓贤 又乡人以韩愈孔道辅附祀孟庙〉
亚圣庙祀田〈按会典亚圣裔祭田五十一顷一十五亩皆不起科又佃戸三十二戸优免杂差〉
礼生〈按三迁志顺治四年礼生原额设五十六名又设八名赞相礼仪优免杂差由亚圣府遴选给札〉
庙户〈按会典庙戸二十五戸门子五名优免杂差〉
孟母祠〈在邹县城南子思书院之右传为孟子故居有台高丈许世称为孟子曝书台元县尹司居敬又于台西建断机堂元佥宪杨国宪重葺学士李泂记 又阳谷县东北四十五里亦有孟母祠世传孟母祈蚕之所后人立庙祀焉〉
先贤
闵子子骞祠〈一在济南府城钟楼寺街明县令张翼明建一在城东五里墓前宋熙寕间李肃之建宗子博士主祭 又沂水县闵公山下有祠明正徳八年知县王渊改创书院嘉靖十一年知县李汝节以祠旁有子路读书堂乃并祠之改二贤祠〉冉子伯牛祠〈在东平州西北十五里旧有祠宇岁久倾圮明正统间知州潘洪复新之祠旁有祭田三十亩有司春秋致祭大学士许彬知州刘元凯有碑记人郓城汶上均有祠〉冉子仲弓祠〈一在曹县东北冉堌集明洪治辛酉知县邹鲁建庙后有墓宗子博士主祀一在冠县北二十里有冉薛公祠明天顺二年训导徐节建学士彭时有记〉仲子子路祠〈一在济宁州南四十里仲家浅一在泗水县东郭汉更始元年十七代孙〉
〈避赤睂乱由泗水卞邑流寓济宁因建庙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也族人有未迁者尚留泗水其济宁嫡裔授世袭博士春秋主祀 按会典先贤仲子裔祭田六十五顷三十八亩庙宅基六十八亩皆不起科䕶丁四十六户优免杂差〉言子子㳺祠〈一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崱山西一在费县西南八十里武城东关一在武城县西十馀里祠前有歌台〉卜子子夏祠〈一在莒州治西南名〉
〈文学书院一在荷泽县北十里〉颛孙子子张祠〈在邹县南阙明万历间建〉澹台子子羽祠〈一在费县西南七十里一在曹县东三十里龙头冈〉二贤祠〈在单县旧城北台上祀单父宰宓子贱巫马期宋庆历间知县孔叔詹建因兵燹祠废〉
〈国朝康熙四十年知县金天定重建〉公冶子子长祠〈在诸城县西北五十里公冶山东北𪋤明正徳间莒氏巩宗玉于墓旁建祠有堂有寝左右有廊有重门绕以周垣知县韩肇为之记〉高子子羔祠〈一在济宁州东二十里高庙村明洪武间建一在宁阳县治前街东〉
〈国朝康熙二十七年移建东关外〉樊子子迟祠〈在济宁州东赧家村内〉曹子子循祠〈在济宁州外运河东岸祀〉任子子选祠〈在济宁州东关汶泗坊〉
先儒
伏胜祠〈在邹平县北十八里元至顺二年县尹曹明修重建礼部尚书张起岩记〉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徐政重修旁置讲堂曰敷文堂提学佥事施闰章记〉董仲舒祠〈一在徳州城北明洪武间巡抚王俨建程敏政记一在胶州治东万历间知县杨位建〉郑康成祠〈在高密县西北五十里墓上有唐刺史史承节碑记一在安邱县东南十五里〉诸葛孔明祠〈在沂州北三十里即故中邱城也孔明尝居于此后人称为诸葛城〉范仲淹祠〈在邹平县西南三十里醴泉寺东南元大徳中建又长山县有祠一在县治南二里一在天井泉旁又青州府西有祠祠内有范公并又博山县有祠在秋口〉
至圣林〈在曲阜县城北二里许史记孔子葬鲁城北泗水上是也前枕鲁城林门与县北门相直夹路桧柏森茂围径数十里缭以周垣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冢汉桓帝永夀二年鲁相韩敕修孔子墓复民吴仲初等若干家给扫除建宁二年鲁相史晨置史冢吏四人月与佐除〉
南为神道碑〈碑亭二座〉次为万古长春坊〈一座五洞〉次为至圣林坊〈一座〉坊之内东西列垣如翼其北为至圣林楼门〈楼在周垣之上即鲁故城北垣〉门以内东为辇路〈宋真宗幸林降舆乘马以后遂名辇路〉西为洙水桥桥北为享殿门左为思堂〈三间壁上有唐宋石刻〉前为思堂门〈三间〉堂之东为后土祠再东为神庖享殿门之北为享殿前列翁仲二〈左执笏右执剑〉石麟二石虎二华表二〈以上俱汉永夀元年鲁相韩敕所建〉殿之北稍西为
至圣墓〈封如马鬛周围五十步高一丈五尺〉墓前有碑题曰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永嘉黄养年书〉前为石坛其厚三尺方亦如之坛石纵横各七其数四十有九墓前一室东向即子贡庐墓处坛之东稍南为伯鱼墓〈商人尚右〉有碑题曰泗水侯墓坛之南为子思墓有碑题曰沂国述圣公墓其东有楷亭子贡所手植也亭之北为宋真宗驻跸亭
国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诣
圣林恭建
驻跸亭〈在宋驻跸亭之北〉是年
诏于孔林原额地外增扩地十一顷十四亩有奇除免粮
课
雍正九年五月奉
诏重修
至圣林墓〈坊门堂殿亭路桥垣悉皆修葺宏丽有加〉
启圣林墓〈配享先贤附〉
启圣王墓〈在曲阜县东二十里南对防山北环泗水礼记所谓合葬于防者是也墓前有齐国公庙正殿三楹廓庑重门具备前有神道墓之东南三步许伯皮墓在焉〉
𣏌国公墓〈在曲阜县东二十里防山之阳兖国公墓西北〉
莱芜侯墓〈在费县西南八十里南城山即曾子葬父处王符所谓南成之冢是也亦名曾子山〉泗水侯墓〈见前〉
邾国公墓〈在邹县北二十五里马鞍山之阳元成宗元贞间县尹司居敬始修墓树碑张𩖕记明万历间县令王一桢置地二十亩自为记〉
四配林墓
复圣颜子墓〈在鲁城东二十里防山之阳有石刻曰先师兖国公之墓墓前有石镌两甲士背负而坐一执斧一执金吾墓高丈馀其地广袤各一百五㝷有五尺少东有村曰上宋有祀田六十亩〉
〈岁收其租以奉时祭按任昉述异记颜林墓上石楠二株可四十围土人云颜子手植木也祀期春用清明冬用孟朔宗子博士主祭〉
宗圣曾子墓〈在嘉祥县南四十里距旧城约五里有碑曰郕国宗圣公之墓明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䧟入一穴中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镌曾参之墓弘治十八年山东巡按金洪奏请建享堂三间东西斋房各三间中门一座左右角门二座大门一座石坊一座匾曰宗圣墓祀期春用清明冬用孟朔宗子博士主祭〉
述圣子思墓〈在先圣墓南相去数十步墓前有碑镌沂国述圣公墓〉
亚圣孟子墓〈在邹县东北二十五里四基山下介于邹鲁宋兖州守孔道辅立有神道碑为建庙于墓之西南后庙移于县墓庙改为墓祠元元贞二年县尹司居敬重修墓立碑张𩖕记明宣徳五年鲁惠王重建墓祠嘉靖十一年邑令张时鸾复建祠庙始置祭田五十亩植柏数千株其制正殿五楹左右厢房各三楹大门三楹缭以周垣万历十四年县令许守恩重修 国朝康熙三十五年通政使吴涵重修享殿 额设守林人八名〉
先贤林墓
闵子子骞墓〈在历城县东五里一在范县东南三十里孟村一在曹州古乘氏县城内一在江南宿州北七十里骞山之阳〉冉子伯牛墓〈在东平州西北十五里东原初在汶上县西门外感化桥侧相传定公召孔子为司空以伯牛摄中都宰卒因葬焉元时刘尹修桥得石刻云伯牛卒葬汶上后遇刘太尹移葬东原刘以为䜟遂移葬焉明大学士许彬知州刘元凯有碑记一在滕县南三十里伯塜社一在直隶临洺之西五里〉冉子仲弓墓〈在曹县东北五十里冉堌村一在冠县西北二十里王叚村〉宰子子我墓〈在曲阜县东旧县西南二里〉冉子子冇墓〈在郓城县东三十五里冉村集墓前有唐咸通中题碑〉仲子季路墓〈在观城县东南四十二里负瑕村〉卜子子夏墓〈在荷泽县西三十里卜堌村〉澹台子子羽墓〈在费县东北三十里当祊浚二水交会处谚曰澹台墓离河十八步一在邹县西北三十里〉原子子思墓〈在费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旁有原宪城〉公冶子子长墓〈在诸城县西北五十里锡山东公冶山东北麓〉南宫子子容墓〈在邹县西十里〉公晢子季次墓〈在淄川县北见齐乘〉高子子羔墓〈在兰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故兰陵城北一在东阿县张秋镇荆门之阳〉樊子子迟墓〈在邹县西二十里陶城村〉司马子子牛墓〈在费县西南八十里古舆城〉申子子周墓〈即申枨在文登县东北一里文山北麓〉左邱子明墓〈在峄县东北七十里一在肥县西南五十里肥河乡〉万子章墓〈在邹县南十里万村一在长山县万城庄西北三里〉公孙子丑墓〈在邹县西北十里又城北三十里有公孙村以此得名齐乘载入滕州今在邹境〉
先儒林墓
伏胜墓〈在邹平县东北十八里〉高堂生墓〈在新泰县东三十五里龙廷庄 国初冢䧟旁有砖朱镂其上曰汉礼经博士高堂生墓邑人修葺之〉郑康成墓〈在高密县西北五十里砺阜山亦名碑产山墓旁有草绵如衣带所谓书带草者是也初葬于剧东因墓坏归葬砺阜今益都县东五十里郑墓店即剧东故城〉
至圣遗迹
夹谷〈在淄川县西南四十里夹山左传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甲山本名祝其山上为夹谷台台上一井握繘探之百尺不及底一云滕县东北有祝其城一云泰山东南有谷里古夹谷也一云莱芜县南三十里有夹谷峪一云汉置祝其县夹谷在其境内未详孰是说见博山县古迹下〉闻韶台〈在济阳县东北三十里曲堤镇又临淄县治南学宫之西世传孔子闻韶处〉杏坛乡〈在滋阳县东境寰宇记云因孔子杏坛为名〉
达巷〈在滋阳县西北五里论语有逹巷党人即其里也〉
阙党〈在滋阳县东北一里邑志云阙党童子渔畋分有亲者得多孔子常使之将命今有阙党泉〉郰邑〈在曲阜县东南境鲁下邑圣父叔梁氏为郰邑大夫左传注鲁县东莝城是也今有东郰村西郰村水经注邹山即峄山邾文公迁国于此古城在邹山之阳叔梁父所治之邑盖误以郰为邹也谨正之向属曲阜今入邹县在县北三十馀里〉
尼山〈在曲阜县东南六十里即颜母所祷处也其东有颜母山其西有昌平山山脉连络若尼山之翼云祖庭广记曰颜母祷于尼山升之谷草木之叶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叶皆下垂其山五峯连峙谓之五老峯中峯即尼邱迥出霄汉间所谓圩其顶者此也中峯之麓有先圣庙庙北为中和壑壑上有观川亭即子在川上处壑下沂水出焉流而下注为智源溪溪南为坤灵洞洞有邃室广可两楹内列石床石枕石几皆天成也度溪而东有文徳林〉
颜母山〈在尼山东三里两山相对中隔沂水上有颜母井及祠堂遗趾〉
昌平山〈在尼山西五里史记孔子生鲁昌平乡即此汉名昌平亭今名鲁原村〉
孔窦〈捜神记孔子生于空桑之地今名孔窦在鲁南山之穴 一作孔渎〉
五父衢〈在曲阜县东南五里礼记所谓殡于五父之衢是也〉
防山〈在曲阜县东三十里周围八里高二里山之北麓三里馀乃齐国公墓礼记所谓合葬于防是也〉
鲁太庙〈在曲阜县东北今为周公庙论语子入太庙即此〉
季氏井〈在曲阜县周公庙北一名双石梁井寰宇记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史记桓子穿井得土缶中似羊以问孔子即此井也〉
两观台〈在鲁城雉门之外周围各四十步高二丈东西相去一百步左传注雉门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孔子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即此〉
洙泗之间〈水经注泗水西南流经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有洙泗书院〉
归徳门〈鲁城十二门正西曰史左曰归徳右曰麦当时天下学者受业于夫子多由是门入故鲁人以此名之〉
雩坛〈在曲阜县城南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即此水经注沂水北对雩门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尺〉
矍相圃〈在圣庙西南一百二十步周围二里高一丈晋太康志矍相圃在鲁城内西南近孔子宅是也今圃中犹有旧井元泰和四年衍圣公孔元措筑台其中嗣改为儒学〉
观台井〈在曲阜县东北洙泗书院内孔子系易处〉
春秋台〈在曲阜县南十里孔子作春秋处见述异志郭璞注〉
端门〈在曲阜县圣庙东南子贡候赤雀于端门即此〉
阙里〈在曲阜县城内孔庙东居鲁两观阙右故名从征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背洙面泗墙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皆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步馀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从讲堂至里门鲍永为相因修飨祠〉
夫子庙堂〈即夫子故宅在鲁城归徳门内阙里之中矍相圃之东北也按世家孔子卒诸儒讲乡射于夫子所居堂鲁哀公因立为庙水经注夫子故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即以为庙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向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物也鲁人藏孔子所乘车于庙中汉献帝时庙遇火烧之永平中锺离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戸曹孔䜣治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寝堂床首有悬瓮意召孔䜣问何等瓮也对曰夫子瓮也昔有丹书人勿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𣣔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䕶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锺离意璧有七张伯怀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焉魏黄初二年文帝令郡国修起孔子旧庙置百石吏卒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柏犹茂庙之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像犹严有修栝五株〉
杏坛〈在大成殿前即先圣教授堂之遗趾汉明帝幸宅亦尝御此命皇太子诸王说经于堂上后世尝以为殿宋天圣中孔道辅监修祖庙增广殿庭移大殿于后因于讲堂旧基甃为坛环植以杏〉诗礼堂〈初名夀堂藏夫子衣冠车服礼器诸儒讲礼饮射于中旧制甚狭宋真宗幸阙里改建驻跸便殿帝还次兖州有司奏令撤毁命去鸱吻为孔氏延宾斋于东偏别设屋以藏礼器明弘治间改为诗礼堂堂前有太初石高丈馀唐槐在其旁又银杏一株亦千馀年物也〉
孔子旧宅〈在大成殿之东偏宅大一顷今毓粹门外南向小门夫子旧宅门也有故井在诗礼堂后〉
鲁壁〈汉鲁恭王好治宫室欲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忽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敢动已而孔安国发壁中得孔鲋所藏古文经书因名鲁壁宋建金丝堂〉
金丝堂〈旧在孔庙左庑之东东直井前直诗礼堂尝掘地得石刻知为孔子旧宅明弘治时移金丝堂于西〉
孔子𠙖几像〈先圣凭几坐手执麈尾侍十弟子顾𫖮之画圣像无须髯惟家庙小影为真〉孔子行教小影〈孔子衣燕居服颜子从行顾𫖮之画按刘禹锡新州庙碑载尧颈禹耳华冠象珮取之自邹鲁者即此也〉孔子立像〈吴道子笔〉孔子行像〈米芾笔〉孔庙古桧〈按阙里志夫子手植桧三株两株在赞徳殿前高六丈馀围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纽右者右纽一株在杏坛东南隅高五丈馀围一丈三尺其枝盘屈如龙形世谓之再生桧晋永嘉三年枯死隋义宁元年复生唐乾封元年又枯死至宋康定元年复生金贞祐甲戌宼犯阙里焚及三桧无复孑遗元至元三年复生东庑頺阯甓隙间时张𩖕为三氏学教授乃取植之故所渐矫如龙形高一丈围三尺明弘治十五年复毁于火尚有馀干在大成门内历二百二十三年仍为火所毁〉
孔林石坛〈先师殁弟子于冢前以瓴甓为坛方六尺至汉永嘉元年鲁相韩叔节始易之以石方三尺许厚如之纵横各七其数四十有九四方皆有题名〉
子贡庐墓处〈在圣墓西侧后人因子贡庐墓建堂表之水经注春秋孔演图曰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雀衔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说题辞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也〉
孔林古楷〈在圣林享殿后高四丈五尺围一丈枯而不朽相传为子贡手植皇览孔子冢茔百亩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传云孔子弟子各持其方树来种之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
冢壁〈秦始皇发孔子墓既启见冢壁上刻文云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浆唾吾堂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邱当灭亡始皇甚恶之欲发墓闻墓内琴声遂不敢动〉
白兔沟〈先圣墓北有虚墓五间皆石为之秦始皇发冢有白兔出于其中遂之至曲阜西八里沟而殁鲁人因以名其沟〉
孔里〈谯周曰孔子殁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馀室因名曰孔里〉
鲁亲里〈圣母颜氏之所居也〉安乐里〈圣配亓宫氏之所居也汉永夀二年鲁相韩叔节以二氏为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其邑中繇发见碑记地俱失考〉
成邑〈在宁阳县东北境孔子游于泰山行于成之野遇荣启期琴歌之乐是也〉
中都城〈在汶上县西郡国志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城也东游记汶上古之中都先圣宰于此署内有思圣堂又故平陆城在汶上县北境应劭曰古厥国也后有厥亭路史曰魏得厥西孔子所宰〉汶上旧讲堂〈在汶上县西南二十五里开河之东昔孔子宰中都政暇与群弟子讲习于此今建圣泽书院〉
鸣犊河〈在高唐州南三十五里孔子将见赵简子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临河而返即此也〉郯子国〈今郯城县也城内有问官祠昔孔子问官于郯子处〉
倾盖亭〈在郯城县北十里孔子之郯遇程子倾盖而语命子路以束帛赠之后人建亭于此〉望海楼〈在郯城县东南三十五里相传孔子之郯登此以望海故山有孔望之名〉孔子崖〈在泰山绝顶孟子所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即此〉
〈圣祖仁皇帝东巡登岱循览圣迹题曰普照乾坤〉
望吴圣迹〈在孔子崖侧即孔子共颜回子贡望见吴门白马处今建有孔子祠〉谢过城〈在泰山东北十五里夹谷之会诸侯归田以谢过鲁因筑城以旌孔子之功故名〉
廪邱城〈在郓城县西南齐景公欲以廪邱之邑为孔子养即此也〉
麟台〈在钜野县西十里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传曰西狩于大野即此台侧有获麟渡〉阿谷〈在定陶县西北十里髣山方昔孔子适楚南过阿谷之隧即此〉
孔子石室〈在夀光县故城之西南中有孔子像及弟子问经像见水经注又平阴肥城俱有夫子教书堂〉
先贤遗迹
颜子故居〈在滋阳县署前路南小巷相传即颜子陋巷也城南八里有颜子郭外田名曰陋地〉陋巷〈在曲阜县城东北隅颜庙前有坊曰陋巷庙内有井曰颜井宋熙宁间构亭其上名颜乐亭程颢苏轼俱有铭又有颜子退省随行二像俱唐吴道子笔勒石庙内〉颜林石楠〈在曲阜县述异记颜子墓前石楠二株可三四十围传是颜子手植〉曽子故宅〈在鲁城高门外水经注云昔曽子居此枭不入境〉舞雩台〈在曲阜县南三里曾点所谓风乎舞雩也后人建咏归亭〉成邑
〈在宁阳县东北古成城内子羔为成宰即此〉子思讲台〈在邹县治东相传子思授徒于此〉中庸精舍〈在邹县城东南隅相传子思作中庸处〉孟子故居〈在邹县北三十里傅村孟子所生地也宅前有池大数亩水冬夏不涸名孟母池一在邹县南门外世传三徙学宫旁也有曝书台〉断机堂〈在曝书台侧元元贞初建〉古邹城〈在邹县东南三十五里孟子居邹即此〉孟子石像〈在孟母祠内傍龛一小石像乃宋人修孟母墓于墓傍得之者又有孟子画像五十五代孙克明所蔵明洪武中邑令桂孟勒石〉子路故里〈在泗水县东六十里即子路之所居也今名仲村〉曾子山〈在滕县东一百一十里山上有台相传曾子读书处〉休城〈在滕县西二十五里孟子去齐居休即此〉上宫〈在滕县城外东南隅滕文公馆孟子于上宫是也〉性善书院〈在滕县儒学之在元时创建列于学官学士虞集有记院内有存心堂〉问津亭〈在鱼台县西北三十里今名桀溺里世传即子路问津处〉樊迟故里〈在济宁州北十里樊垞又名赧稼村有樊子讲书处〉任国〈今济宁州古任国孟子由邹之任即此也〉平陆〈今汶上县古平陆孟子之平陆是也〉南武城〈在嘉祥县南四十里以南武山得名世传曾子故里山下有曽子书院〉曾子琴台〈在嘉祥县治东相传曾子鼓琴于此金太和七年苏思志建〉耘瓜台〈在嘉祥县南四十里崱山之阳世传曾子耘瓜处〉子路堤〈在夀张县西南世传子路所筑〉孟馆〈在茌平县东关孟子游齐尝馆于此〉雪宫〈在益都县浊水北旧城隍庙西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即此寰宇记云在临淄东北六里〉昼邑〈在临淄县西北三十里孟子去齐宿于昼昼当作画水名〉伯牛埠〈在昌邑县西北五十里又东有闵子骞埠南有子游池三贤聨迹于此〉曾子故迹〈在郯城县西北七十里磨山上世传曾子授徒于此有一贯书院元至正二年提举管文通建明嘉靖间移于北门外〉思圣乡〈在费县东南六十里曾子山下曾子居武城即此〉武城〈在费县西南八十里关阳川之旁子游所宰邑也有古石刻云仰视高山俯听流水歌之声宛然如在今以嘉祥之南武山为武城并东昌之武城县为歌乡者皆循名而失实也〉澹台故居〈在费县西南关阳镇澹台灭明世居于此左传子犯为武城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今嘉祥武城俱有澹台故迹皆因武城之讹而附会之耳〉原孝屯〈在费县西一百一十里相传为原宪故居〉石门〈在费县西南即子路宿于石门处山巅二石柱犹存〉贤贤堂〈在莒州城内子夏祠东〉二贤庄〈在沂水县西北八十里闵公山上相传为闵子避地之所又有子路依栖岩山有曝书台试剑石〉冉伯牛故里〈在肥城县西五十里陶山阳野村有冉子伯牛父母墓相传即其故里也〉嬴邑〈在莱芜县孟子止于嬴是也后人建孟止亭今改为孟游亭〉琴台〈在单县南䕶城堤上寰宇记单父古鲁邑宓子贱为宰身不下堂弹琴而治县北有琴台高三丈今台本故城之北郭非故趾也〉听讼台〈在单县故城西一百步寰宇记巫马期碑在听讼台上〉孟望台〈在范县东南二十里古范城东〉
〈二里许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即此地也世以名台〉
历朝周公祀典
周成王以周公有大勲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禘祀周公于太庙
汉明帝永平二年诏天下学校皆祀周公孔子唐高祖武徳二年诏立周公庙于国子学〈诏见宣圣祀典〉七年帝诣国子学释奠于先圣先师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太宗贞观二年左仆射房玄龄请以孔子为先圣别祀周公从之
高宗永徽中复以周公为先圣 显庆二年以周公配享武王〈时长孙无忌等议曰成王幼年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为六君子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实贬其功请复孔子为先圣其周公仍依别礼配享武王诏从之〉中宗天授元年十月追封周公为褒徳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建庙于曲阜诏曰方岳盛仪克修于封祀古先茂烈允尚于追甄周文公昔在宗周蔚为上圣营鼎邑之宅王制建中授金縢之书忠规盖世诰东征而法正辅南面以道尊制礼乐之懿文配日月之久照姬诵所倚宣尼式瞻焕乎旧章垂之千载今以详求大典昭报元休陟降告成抚巡问俗弭节岱宗之域鸣銮少昊之墟逖览遗风缅怀前哲始公胙封寔惟是邦故其嗣君得用王祭而祠宇未构阙孰甚焉特议褒崇以伸旌显盛徳不泯载钦可久之贤列爵有加爰进通三之号式宣殊礼永耀鸿徽可追封为文宪王于曲阜县建庙委本州正官致祭置祭田叁顷以供祭祀〈庙在曲阜城东二里故鲁太庙之墟汉鲁灵光殿旧基即此〉十一月御制讃词序曰若夫夹辅文武垂范成康措刑辟而恵民制礼乐而正俗宜乎大公刘之业克致于隆周启伯禽之封遂成于东鲁者也朕以载新盛典肇建明祀既峻极于徽章复揄扬于懿美赞曰伟哉公旦隆彼宗周刑罚以息王泽斯流政成洛宅庆锡鲁侯式增庙爵用焕嘉猷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诏曲阜县每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周公庙仍置洒扫户四户
武宗正徳十三年诏赐周公庙祭田壹顷并置祭器神宗万历元年诏遣尚宝寺丞张孟男诣曲阜致祭周公庙文曰朕惟神圣挺生继天立极人文宣著泽被无疆兹予叨嗣丕图式修明祀仰祈鉴佑祚我邦家尚飨
国朝周公祀典
顺治初年
诏鲁周公与三十三公祀典如明旧制
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幸鲁既发曲阜
驻跸于兖州之西关
谕大学士明珠曰周公古大圣人制礼作乐垂示万世今
庙在曲阜应行致祭
特诏和硕恭亲王长宁及礼部尚书介山往曲阜周公庙
致祭文曰惟
公丕承圣绪懋叙人伦光烈觐扬成一家之继述官礼制作垂万世之经常道阐图书探六爻而易贡心传精一兼三代以𬣙谟启东鲁之典型犹存故泽入尼山之梦寐未坠斯文朕稽古省方瞻言至止郊原纵目遥深松桷之思庙貌崇观爰切羮墙之慕特申祗荐代以亲藩惟兾神灵尚克歆飨
二十四年
诏给周公庙祭田伍拾肆顷仍拨佃户十户耕种洒扫户
十户以供庙庭使役
是年二月
命以周公七十三代孙东野沛然为世袭五经博士
二十六年
诏修
周公庙既成
颁发
御制
御书周公庙碑摹勒上石立于庙庭其文曰世运代嬗隔越千载则必有神哲挺生其间以承大统以作名世惟
公体上圣之质绍祖考之徳孝友笃仁左右宁王厥勲烂矣及乎负扆能以勤劳寅恭惇大忠信之道翼赞其君太和洽而颂声作焉夫功莫大于致治绥邦业莫隆于制礼作乐
公身兼数器开物成务其厐鸿炳烁之烈既己载于诗书志诸史册至于系爻辞定官礼撰尔雅出言为经又何博奥难穷也昔孟子论列古帝王至于
公曰兼三王施四事而韩愈亦历数尧舜禹汤文武以至
公盖道统之传如此岂仅以治理之彰彰者与遥想风徽官
公遗嗣俾昭世泽于无穷既命有司新
公庙貌希慕之馀勒石颂徳而系之以诗诗曰
䆳古民朴混混茫茫列圣经纶肇轩迄商叙厥伦纪贲以采章
公监二代揆时立制有因有除礼明乐备体国经野成理万彚集武之勲绍文以孝化成𫍯民并孔立教为子为臣是则是效宗邦绵历忠厚所贻贞珉载镌作颂致思凫绎同恃亿禩为期
二十八年议准
周公庙设赞礼生二十名庙户十户佃户十户
题定仪注
一祝版用白纸墨书黄纸镶边
一供品
礼神制帛一〈白色〉 白磁爵三
圆降炷香一 细黄速香一觔
以上由太常寺预备
羊一 豕一
果品五 酒尊一
以上由地方官备办
一行礼仪节与告祭岳渎同
恩授东野氏五经博士
东野氏〈鲁公子鱼之后鱼为伯禽第三子为鲁贤大夫鲁公赐以东野之田因以为氏以鱼为一代其闻达子孙世次可考者自鱼以下如十四代毕事鲁定公以善御称二十三代备汉博士二十四代咏字诵之谷城令三十一代喜字文明避黄巾之乱迁于东海三十五代芳于宋永初二年还家于鲁三十六代逵宋元嘉中御史中丞五十二代纾克绍先业宋真宗访周公之后以东野氏数世同居孝义明著诏表其门五十五代观字光国海州刺史五十八代彦通金大定中授城武县令六十二代潜字刚克元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六十五代子仪字仲立明洪武初隐居开州六十六代玘字廷玉广资宰致仕还鲁六十七代礼明弘治中奉诏主祀六十八代兴六十九代韶七十代义七十一代武万历十五年承祀七十二代灵七十三代沛然奉祀生员授五经博士〉
皇清东野沛然〈七十三代康熙二十三年授职〉东野枝盛〈七十四代康熙三十三年承袭〉东野兴煇〈七十五代雍正元年承袭〉东野衍兆〈七十六代雍正八年承袭〉周公庙〈在曲阜县东二里故鲁太庙之墟鲁灵光殿即此〉
南为文宪王坊 左侧为经天纬地坊 右侧为制礼作乐坊 北为庙门〈三间〉 又北为仪门〈三间〉榜曰忠诚格天 左右有两掖门 中为灵光殿〈五间〉殿内祀元圣文宪王以鲁公伯禽配〈右设金人三缄像〉两庑各五间分祀鲁三十三公 后为寝殿〈五间〉祀
文宪王夫人 庙左为宰牲房 右为更衣亭 又增建问礼堂〈三间〉
山东通志卷十一之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 万历陋巷志卷3叶1作“�”,正德陋巷志卷2叶1作“�”。
- 1年 (提及)
- 72年 (提及)
- 92年 (提及)
- 442年 (提及)
- 473年 (提及)
- 495年 (提及)
- 580年 (提及)
- 578年 (提及)
- 567年 (提及)
- 608年 (提及)
- 626年 (提及)
- 739年 (提及)
- 863年 (提及)
- 952年 (提及)
- 978年 (提及)
- 1055年 (提及)
- 1068年 (提及)
- 1086年 (提及)
- 1098年 (提及)
- 1104年 (提及)
- 1140年 (提及)
- 1142年 (提及)
- 1192年 (提及)
- 1197年 (提及)
- 1282年 (提及)
- 1295年 (提及)
- 1348年 (提及)
- 1384年 (提及)
- 1390年 (提及)
- 1410年 (提及)
- 1451年 (提及)
- 1455年 (提及)
- 1470年 (提及)
- 1546年 (提及)
- 1556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628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641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705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702年 (提及)
- 1714年 (提及)
- 1444年 (提及)
- 1535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691年 (提及)
- 1719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708年 (提及)
- 1716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331年 (提及)
- 1636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711年 (提及)
- 前484年 (提及)
- 1559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681年 (提及)
- 1692年 (提及)
- 1700年 (提及)
- 1704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051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009年 (提及)
- 1011年 (提及)
- 1016年 (提及)
- 1056年 (提及)
- 1059年 (提及)
- 1094年 (提及)
- 1220年 (提及)
- 1285年 (提及)
- 1352年 (提及)
- 1382年 (提及)
- 1395年 (提及)
- 1411年 (提及)
- 1434年 (提及)
- 1450年 (提及)
- 1472年 (提及)
- 1487年 (提及)
- 1516年 (提及)
- 1522年 (提及)
- 1532年 (提及)
- 1543年 (提及)
- 1564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1640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706年 (提及)
- 1712年 (提及)
- 1426年 (提及)
- 1464年 (提及)
- 1467年 (提及)
- 1474年 (提及)
- 1533年 (提及)
- 1534年 (提及)
- 1540年 (提及)
- 1552年 (提及)
- 1560年 (提及)
- 1620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673年 (提及)
- 1694年 (提及)
- 前521年 (提及)
- 前490年 (提及)
- 1326年 (提及)
- 991年 (提及)
- 1446年 (提及)
- 1465年 (提及)
- 1482年 (提及)
- 1562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722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前567年 (提及)
- 前505年 (提及)
- 前372年 (提及)
- 前378年 (提及)
- 前289年 (提及)
- 1037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523年 (提及)
- 前537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735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前520年 (提及)
- 前542年 (提及)
- 1643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1720年 (提及)
- 1049年 (提及)
- 前478年 (提及)
- 1416年 (提及)
- 1483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221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531年 (提及)
- 1008年 (提及)
- 1407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476年 (提及)
- 1332年 (提及)
- 1317年 (提及)
- 1328年 (提及)
- 1486年 (提及)
- 1344年 (提及)
- 1524年 (提及)
- 1114年 (提及)
- 1115年 (提及)
- 1112年 (提及)
- 1701年 (提及)
- 169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296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1204年 (提及)
- 309年 (提及)
- 617年 (提及)
- 666年 (提及)
- 1040年 (提及)
- 307年 (提及)
- 1342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657年 (提及)
- 1518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