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工业必须大力支援农业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工业必须大力支援农业

——驳“支农吃亏论”
齐永红
1970年6月4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在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几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工业支援农业已做出了很大成绩,大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广大农村全面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巨大推动力。由于我国是有几亿农村人口的大国,这一工作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要彻底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就需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并继续落实工业对农业的支援。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同志对于工业支援农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搞支农产品“价格贱、利润低”,产品“简单粗糙”,技术上没有奔头。一句话,就是“支农吃亏”。

说支农产品“价格贱、利润低”,这只反映了一部分事实。我们应当进一步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农业搞上去,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在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为了加速发展农业,国家曾经发放了大量农业资金,帮助农民兴修水利,供应农用电力等等,特别是加速发展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部门,生产了大量低廉的支农产品。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建立了强大的基础。解放二十年来,哪一年的农业丰收了,我们的日子就更好过,工业发展速度就更快,这难道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吗?

毛主席指出:“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通过工农业品的交换也可以积累一部分资金。但是,我们主要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工业品是采取薄利多销的政策和稳定价格的政策,大力支援农业,同时增加国家积累。拿上海化肥农药公司为例来说,这个工业公司自从一九六二年成立以来到去年年底为止,化肥产品的成本下降了一半,而化肥的价格也先后经过四、五次调整下降了一半。公司下属的十一家小化肥厂的广大工人群众,在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大搞增产节约运动,目前实际生产能力已数倍于原设计的生产能力,在短短的几年间,总产量增加了五倍。这不就是既支援了农业生产,又为国家积累了资金吗?

有人会问:这几年农业大丰收,集体经济的力量雄厚了,为什么还要强调薄利多销呢?这种认识是有片面性的。为了保护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就必须继续坚持这样一个正确的价格政策,以促进农业中新技术、新农药、新机械的运用和推广。只有这样去做,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作为积累的来源更加雄厚,作为工业的市场更加宽广。这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远的根本利益。

片面追求利润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呢?后果是少销,结果就卡住了农业的发展,反过来也卡住了那些支农部门工业的发展。因此,如果钻进了“利润挂帅”的死胡同里,赚钱少的产品少干,产值低的产品少干,该超产的不超产,该完成的不完成,该投产的不投产,其结果,岂不恰恰正是既拖了农业发展的后腿,又拖了工业发展的后腿了吗?

还有些同志把农机产品斥之为简单的、低级的、粗糙的,以为搞它在技术上没有奔头。这是一种歧视农业机械化的错误态度。什么叫“奔头”?只看到一个单位或个人这个狭隘的小天地呢,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之后,必须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并抓紧实现农业机械化。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广大贫下中农对农业机械化发出了越来越迫切的呼声,正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地去逐步解决农民在这方面的需要。不管是搞主机还是搞配件,不管是搞制造还是搞维修,哪怕是生产一把锄头、一把镰刀,只要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就是好的。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我们的“奔头”。

农业机械是简单的、低级的、粗糙的吗?不对,它有着自己的很高的要求。农业生产是露天作业,生产机具要求坚固轻巧,一机多用。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地的生产机具都要适应当地的特点。我国有几亿农业人口,对农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等任何一种生产资料的需求量都是巨大的。我国广大贫下中农在向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在制造和使用农业生产工具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需要工业生产部门协同他们去总结、提高、推广。所以,在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面前,任何歧视农业机械的错误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要说有问题的话,那就在于你没有懂得农业发展的要求和生产的特点,没有虚心向贫下中农的实践经验学习。

有许多工业企业,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节约、代用等各方面大挖生产潜力,大搞技术革新,大大促进工业生产技术的跃进。上海有一个生产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厂,长期坚持组织专门技术队伍下乡访问,逐步摸到了农业生产的规律。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高效的农业植保机械,他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批判了过去一味抄袭仿造外国产品的爬行主义,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不仅自行设计、制造了大批新型机动植保机械,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钢材、铜材、橡胶、棉布、木材和机床设备,而且在工业生产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跃进。这个事实不是生动地告诉我们,为支农服务决不是什么在技术上没有奔头,而是大有奔头吗?只要我们的工业部门能够不断降低工业成本,增加产量,增加品种,那么就有可能大大加速我国农业的机械化,不断降低农业成本;并且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正是我们国家进一步繁荣富强的希望,怎么能说搞支农产品没有奔头呢?为了使广大贫下中农有更大的能力控制和改造大自然,还需要我们培养一批“土专家”,能够善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促进农业增产,并不断用化学、物理学、土壤学、昆虫学、微生物学等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来武装我们的农业。上海郊区农村正在推广应用的新型农药“九二○”生长激素,就是生动的一例。工人同志说得好:“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业,就不会真正懂得工业生产,就不会真正懂得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条朴素的真理,正是对“支农吃亏论”的深刻批判。

事物总是在矛盾斗争中前进的。在落实支农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工业生产还面临着其他重要任务,当然也会遇到各种矛盾。有矛盾,并不是坏事,它正可以激励我们努力作战。问题是要以积极的态度、革命的精神去解决矛盾。办法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保证重点、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各项任务,不搞“单打一”,避免片面性。有些人所以要把支援农业和支援其他重点建设对立起来,说穿了,就是认为支农任务不是“高、精、尖”,“掼不响”,而搞其他任务就可以伸手要资金、要设备、要厂房,话也说得响。这种思想,是完全背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我们有很多工厂,特别是广大的县、社工业,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搞出了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支农产品,他们自豪地说:“受到几亿农民兄弟的欢迎,是最大的光荣。”这是多么光彩的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豪情壮语啊!不管接受什么任务,我们都要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丢掉了这种精神,什么任务都完不成,这才是最大的不光彩。对于以支援农业为主要任务的县办工业,应当加强领导,予以充分的重视。

“支农吃亏论”的要害,是把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变成了“我吃亏你便宜”的买卖关系。这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根本不能接受的资产阶级观点,是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相容的。社会主义革命使工业和农业建立在公有制即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工业和农业之间应该是也只能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经济力量实质上是一种阶级斗争力量。工业支援农业,就是工人阶级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雄厚力量支持、巩固和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重要措施。毛主席指出:“大多数农民有一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和它的成就,正在日益促进他们的这种积极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社会主义工业为人民公社不断增加农业机械,是工人阶级支援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觉悟的提高、集体经济的发展,就能够充分调动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力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我们的经济政策》),使社会主义牢固地占领农村阵地,使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巩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新问题,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农民的大问题。对于我们无产阶级说来,这是一个关系着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难道还有什么“吃亏”可言吗? 长期以来,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为了复辟资本主义,疯狂推行一条破坏社会主义农业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支农吃亏论”就是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流毒的表现。我们要通过革命大批判,彻底清算和批判刘少奇破坏工农联盟、破坏工业支援农业的滔天罪行,批判各种阻碍工业支援农业的错误思想,深刻认识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方针的深远意义,把工业支援农业的任务提高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高度去认识,去落实。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新高涨,使工业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获得更大的成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