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工农子弟兵的光辉典型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工农子弟兵的光辉典型

——赞郭建光英雄形象的塑造
钟山 红钢工
1970年6月2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指出:“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人民战争,这是革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侵略的法宝。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所描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国的革命人民,用人民战争打败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范例。剧中的主人公新四军某部连指导员郭建光,就是在人民战争中涌现的无数英雄人物的光辉典型。

[编辑]

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刻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这一英明的论断,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精髓,是战争中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根据毛主席这一光辉思想,把郭建光等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的活动,置于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背景之中。它以极其动人的情节,描绘了我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群众并肩战斗的宏伟场面,塑造了郭建光这个热爱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工农子弟兵的光辉形象。

毛主席教导我们:“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郭建光等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他们一来到沙家浜,便和当地的群众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在朝霞满天,岸柳成行,波光荡漾的阳澄湖畔,剧本特意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争执”。热爱子弟兵的革命母亲沙奶奶,不让新四军伤病员离开沙家浜,并让郭建光给她提意见。对群众满腔热忱的郭建光,抓住这个机会,以“提意见”的方式,热情地表达了新四军伤病员对乡亲们关怀照料的感激心情。这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在革命妈妈沙奶奶面前,竟象是调皮的孩子。这充满喜剧色彩、情趣盎然的“争执”,既生动地描写了生活在群众之中的工农子弟兵郭建光的形象,又深刻地表现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剧本把沙奶奶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在风光如画的阳澄湖畔军民一家的亲密情景,穿插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反映了人民军队的阶级基础。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郭建光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民军队的指挥员。他来到沙家浜镇,就带着轻伤员帮助老乡收稻子去了。在《转移》一场中,他乘船而上,把一箩箩谷子搬到岸边,顺手又拿起扫帚,把院场打扫干净。但是,郭建光的劳动,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生产。他清楚地知道,日寇汉奸随时都有发动反革命“扫荡”的可能,他必须抓紧时机,做好一切战备工作,只有立足于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一上场就吩咐:“叶排长,把沙奶奶的稻谷赶快藏在屋后埋在地下的缸里,坚壁起来!”这句话,开门见山地表明了郭建光常备不懈的战斗观念。《沙家浜》通过描写郭建光和群众的共同劳动,表现他心里想的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他所做的是为了搞好战备,粉碎敌人的“扫荡”。这样,就使英雄形象焕发出夺目的光采。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郭建光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当鬼子要来沙家浜“扫荡”的紧急时刻,他第一个命令是“通知民兵,带领乡亲们转移出去”。在坚守芦荡,“云遮雾障”的艰难日子里,他最思虑的是“村镇上乡亲们要遭祸殃”。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经得起千磨万劫,顶得住严寒冰雪。同样,沙家浜的乡亲也最怀念工农子弟兵,尽管是湖水茫茫,敌人封锁,但也割不断人民和新四军伤病员的血肉联系。沙四龙冒险出船,王福根宁死不屈,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不惜用生命来掩护自己的阶级兄弟。最后,郭建光带领的新四军战士,在乡亲们和阿庆嫂的密切配合下,飞兵奇袭直捣匪巢,聚歼了日寇汉奸,重新解放了沙家浜。

团结在革命政府和人民军队周围的千百万群众,是任何敌人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铁壁铜墙!郭建光,正是在人民战争的烽火中巍然屹立的伟大英雄。

[编辑]

用“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是毛主席建军思想的核心。林副主席深刻指示:“我们军队的建设历来是把政治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打仗也主要靠政治。”郭建光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能够敏锐地抓住部队的活思想,用毛泽东思想对战士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表现了这个人民军队的政治干部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

郭建光深深懂得,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这是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因此,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他就越是注意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越是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当枪声报警芦苇荡,战士们想到“沙家浜的乡亲们又要吃苦了”,产生了“要杀敌人,冒险出荡”的焦躁情绪的时候,郭建光用毛泽东思想对战士们的情绪作了辩证的分析。他首先看到,战士们产生这种思想,是“阶级仇民族恨燃烧在胸膛”,这是本质和主流;同时,又看到这种焦躁情绪不利于保存革命力量,应立即防止它“蔓延滋长”。他以满腔的热情,鼓励战士沉着冷静,坚守在芦荡,把战士们的积极性引向正确的轨道。他把困难的环境,作为引导大家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生动课堂;他用豪迈的激情,朗诵了毛主席的教导:

“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一声掷地,铮铮作响,战士们随着他斩钉截铁的语调,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这时候,我们看到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破雾穿云,照彻了战士们的心坎。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红军的传统代代传。”在艰难困苦面前,郭建光经常用老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战士烈火之中迎考验,鼓舞战士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新四军伤病员将要转移到芦荡时,沙奶奶关切地说:“这芦荡无遮无盖,伤员同志们怎么受得住啊!”郭建光以豪迈的英雄气概回答说:“沙奶奶,我们有毛主席英明领导,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传统,什么也难不倒我们!”他用这豪壮的语言,表达了革命战士敢与困难争高下的坚强意志;他用老红军威武不屈的形象,鼓舞战士和群众笑迎困难,勇往直前。在芦荡里,面对着“粮缺药尽消息又断”的困难,郭建光以坚定有力的语气问:“难道说我们这支有老红军传统的部队,就被这小小的困难吓倒了吗?”想起当年红军千难万险脚下踩的英雄业绩,战士们豪情满怀,斗志更坚,他们坚决表示:“我们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样的困难都战胜了。我们也一定能坚持下去!”红军的传统,在新四军伤病员的身上开花结果,变成了战天斗地的伟大力量。郭建光不仅“言教”,而且“身教”。这位政治指导员,宁愿自己挨饥受饿,却把自己的干粮都省给重伤员吃了。伤员小王硬是要把年糕送给他,他紧紧按住小王的手,示意他把年糕吃下去。“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举一动,使我们看到郭建光的榜样的无穷力量。在他言教身教的影响下,战士们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郭建光战斗在前,吃苦在先的模范行动,生动地体现了我军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芦荡里,郭建光象革命的火把,点燃起十七个战士心头的革命烈火。这烈火放射着红军革命传统的光焰,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芒。

林副主席指示:“人的觉悟提高了,勇敢也有了,积极性也有了,创造性也有了,组织纪律性也有了,吃苦的革命精神也有了。”郭建光率领的新四军伤病员,面临着强敌包围,浪激水淹,粮缺药尽的险境;但是,由于郭建光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将革命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伤病员挺然屹立傲苍穹。没有粮食,英雄们以芦根充饥;日晒雨淋,他们齐心合力,盖起芦棚;消息隔绝,郭建光主动派人过湖侦察;敌人封锁,锁不住他们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倏忽间,舞台上霹雳交加,电光劈面,狂飙卷地,大雨滂沱。英雄们顶风冒雨,以矫健的群舞,雄浑的齐唱,显示了“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在英雄们的簇拥下,郭建光迎风挺立,这个我军优秀政治工作人员的光辉形象,就象一株在乱云飞渡中顶天立地的劲松,蓬勃旺盛,倔强峥嵘。

[编辑]

《沙家浜》塑造郭建光的英雄形象,不仅写他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而且写他能驾驭战争风云,善于指挥战斗。能文能武,多谋善断,这是郭建光英雄形象的性格特征。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郭建光正是这样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能够驾驭战争风云的优秀指挥员。他懂得毛主席的战略战术,能熟练地运用毛泽东思想指挥战斗。

毛主席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用四句话加以高度的概括,叫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战争中,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和敌我力量的对比,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这是毛主席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在日寇“扫荡”的时候,郭建光的处境是很不利的。当时,主力部队已经转移;在他身边,只有十多名伤病员。硬拼,显然会遭到不必要的牺牲。打不赢就走,郭建光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估计,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战术,迅速转移,使日寇“扫荡”扑空,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林副主席深刻指出:“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这个基本点上。我们承认必须的走,是在首先承认必须的打的条件之下的。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为着最后彻底消灭敌人。”郭建光率领战士向芦荡转移,并不是怯战,而是为了更有效地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他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利用大有回旋余地的河湖港汊,与敌周旋,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当主力部队回师东进的时候,他又率领战士们迅速转移红石村,配合主力部队,夹攻敌人。从沙家浜转移到芦苇荡;又从芦苇荡转移到红石村,这都是“必须的走”,是为“必须的打”创造条件的。《沙家浜》写郭建光两次转移,变被动为主动,深刻地表现了他作为战斗指挥员的胆识和智慧。

指挥员正确的决心,来源于他周密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郭建光两次转移,几回下令“隐蔽”,都是基于对周围环境有着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坚持》一场,对岸传来的枪声,使他心潮起落,反复思量。他看到“沙家浜云遮雾障”,这时唱词中的“障”字,拖了一个长腔,萦回缭绕,恰切地写出他对乡亲的惦念和对形势的捉摸;他想到“湖面上怎不见帆过船航”!“航”字声音突然吸住,配合着叉腰扬手抓拳的亮相,说明他发现了问题,正在冷静地分析;进一步,他考虑到“为什么阿庆嫂她不来探望”,于是得出“看起来大有文章”的结论。“文章”两字,拖腔再起,又表明了他还在继续的思索。这一段〔二黄慢板〕,迂回舒徐,形象地刻划了他当时的心境。他联系到发现的这一切现象,迅速作出对策:在目前战局不明、敌情不清的情况下,唯一正确的方针是鼓励战士“察全局,观敌情,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并立即派人过湖侦察,摸清敌情,主动为聚歼群匪作好了准备。在这里,《沙家浜》运用完整的音乐形象,结合着人物果断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郭建光多谋善断的性格,出色地展现了我军指挥员的军事才能,说明了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就能够明察秋毫,就能够力排万难。

如果说,《沙家浜》写郭建光能够熟练地运用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善于思考,善于判断,这是表现他的“智”;那么,写他雷厉风行,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写他一以当十,锐不可挡的战斗风格,则是表现他的“勇”。《奔袭》一场,郭建光怀着临战的喜悦,在幕后高唱“月照征途风送爽”。接着,他快步登场,抚枪亮相。蔚蓝的夜空,闪烁着疏星数点,更显得他的英姿勃勃。他目光如电,巡视四周,转身招手,战士们跟着疾驰而上。在他的率领下,突击排“穿过了山和水、沉睡的村庄”。他们如游龙,如奔马,在蜿蜒的山路和田塍曲径上纵横驰骋。这场戏,郭建光刚劲挺拔的唱腔,疾风流水的舞蹈,给人以一种快速进攻的印象。在进军中,他处处走在队伍的前头,显示了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英勇气概。

毛主席教导我们:“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奔袭、夜战、近战,最能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郭建光正是按照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来指挥袭击沙家浜的战斗的。经过长途奔袭,飞速前进,郭建光和战士们就象尖刀一样插进敌人的心脏。“突破”时,郭建光一马当先,腾跃过墙,指挥战斗;“聚歼”中,他又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刘副官缠住了他的手,他却抽空一枪射倒站在远处的敌人;三个敌兵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扑来,在“四击头”的锣鼓中,他连发三枪,枪枪命中,敌兵屁滚尿流的狼狈相,反衬出郭建光过硬的作战本领。最后他脚踩黑田,威风凛凛,结束了剧烈的战斗。郭建光一连串的动作身段,有如猛虎下山,狮子搏兔,集中地表现了这个英雄战士的矫健善战,所向披靡,生动地塑造了他“静如林,猛如虎”的英雄形象。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粉碎了彭真一伙的种种干扰和破坏,成功地塑造了人民军队代表郭建光的英雄形象,鲜明地突出了武装斗争的主题,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光辉的人民战争思想。这出闪耀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革命样板戏,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伟大真理:革命人民只要“坚持持久的人民战争,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取得彻底胜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