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常变通考/卷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 常变通考
卷十
作者:柳长源
1830年
卷十一

本宗服[编辑]

《图式》〈本宗服图〉:姑姊妹女子子在室,服与男子同,嫁反者亦同,适人无主者亦同。【案】适人无夫与子者,为其父母犹服期,大功亲以下亦降,是其异也。

[编辑]

【本注】正服斩衰三年。为所后父,义服,斩衰三年。星湖曰:“以所后父为义服,自《开元礼》始,《家礼》未及改正。”○〈丧服〉斩衰:父。传:为父者,何以斩衰?父至尊也。疏:天无二日,家无二尊。父是一家之尊,尊中至极,故为之斩也。○为人后者。传: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支子可也。○女子子在室,为父三年。疏:通已许嫁者。女子十五许嫁而笄,身既成人,亦得为父服斩也。要至二十,乃嫁于夫家也。○〈小记〉:女子子在室为父母,其主丧者不杖,则子一人杖。注: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无男昆弟,使同姓为摄主,不杖则子一人杖,谓长女也。许嫁及二十而笄,笄为成人,成人正杖也。

古今沿革[编辑]

《诗序》:桧风〈素冠〉,刺不能三年也。○《通典》:汉文帝遗制,革三年之丧服,大红功同。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服虔曰:“皆当言大功小功布也。纤,细布衣也。”应劭曰:“凡三十六日而释服。此以日易月也。”师古曰:“此文帝自率己意创而为之,何以为以日易月乎?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七月,岂有三十六月之文?”○《大学衍义》:文帝率意变古,然详其遗诏,盖为吏民设,景帝乃冒用其文,自短三年之制,岂非万世之罪人乎?成帝时,丞相翟方进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视事。自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典。然而原涉行父丧三年,名章天下。河间惠王,行母丧三年,诏书褒称,以为宗室仪表。是则丧制三年能行者,贵之矣。○后汉安帝初,长吏多避事弃官。乃令自非父母服,不得去职。是后,吏又守职居官,不行三年丧。桓帝永兴二年复令,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至延熹元年,又绝之。○晋武帝泰始元年诏,诸将吏二千石以下,遭三年丧者,听归终,庶人复除徭役二年。○《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并同《家礼》。

[编辑]

【本注】正服齐衰三年。○〈丧服〉疏衰三年:父卒则为母。疏:直云‘父卒为母’,足矣,而云‘则’者,欲见父卒三年内而母卒,仍服期,要父服除而母死,乃得申三年也。○继母如母。疏:继母谓己母早卒,或被出之后,续己母,丧之如亲母,故云‘如母’。传:继母何以如母?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为所后者之妻若子。疏:妻即为后者之母也。○《开元礼》ㆍ《宋制》ㆍ《大典》同。○《会典》:斩衰三年。‘并有丧’章‘父丧中母死’条参考。

父在为母[编辑]

〈丧服〉疏衰杖期:父在为母。疏:母之与父恩爱本同,为父所压屈,而至期。是以,虽屈,犹伸禫杖。传: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疏:心丧犹三年。○〈杂记〉: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注:此谓父在为母也。○〈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尊。故父在为母期者,见无二尊也。○朱子曰:“丧礼须从《仪礼》为正,如父在为母期,非是薄于母,只为尊在其父,不可复尊在母。然亦须心丧三年。”○退溪曰:“父在为母降服,又有心丧之制,以申孝子之情,可谓义之尽,仁之至也,”‘并有丧’章‘母丧中父死’条参考。

沿革[编辑]

《通典》:唐前上元元年,武后上表,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诏依行焉。开元五年,右补阙卢履冰上言,‘准礼,父在为母,一周除灵,三年心丧,请仍旧章,庶叶通礼。’于是下制,令百官详议。刑部郞中田再思建议云,‘上古丧期无数,曁乎中叶,方有岁年。自周公制礼,孔子刊经以来,方殊厌降之仪,以标服纪之节,轻重从俗,斟酌随时,循古未必是,从今未必非也。’履冰又上疏曰,‘天无二日,土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理之也。所以父在为母服周,避二尊也。’左散骑常侍元行冲奏,‘今舍尊厌之重,亏严父之义,事不师古,有伤名教。’百僚议,竟不决。后中书令萧嵩,与学士改修五礼,又请依元敕,父在为母齐衰三年为定,遂为成典。○《宋制》:父在为母,与父卒为母同。程子曰:“古者父在为母服期,今则皆为三年之丧,家有二尊矣,可无嫌乎?处今之宜,服齐衰一年外,以墨衰终月筭,可以合古之礼,全今之制。”○朱子曰:“卢履冰议是,但条例如此,不敢违耳。”○临川吴氏曰:“为母齐衰三年,而父在为杖期,岂薄于其母哉?服虽除,而不飮酒,不食肉,不处内三者,居丧之实如故,则所杀者,三年之文而已,实固未尝杀也。后世有所增改者,皆溺乎其文,昧乎其实者也。古人所勉者,丧之实,而后世所加者,丧之文。诚伪之相去,何如哉?”○《会典》:斩衰三年。○《大典》:父在杖期。解官心丧三年。

嫡孙父卒祖在为母[编辑]

《备要》:嫡孙父卒祖在为母,疑蒙祖在为祖母,更详之。○明斋曰:“父殁祖在,而遭母丧者,当依本服齐衰三年,祖不厌孙故也。《备要》初疑其当用父在母丧之礼,而其后慎斋诸先生之论,皆以不可降服为定矣。”

三年内立后[编辑]

〈小记〉疏:大宗子在殇中而死,族人为后大宗,为后之后,如有母亡,而犹在三年之内,则宜接其馀服,不可以吉居凶。若出三年,则不追服矣。○《通典》:宋何承天问;“妇人夫先亡,无男,妇人亡未周,宗从之儿乃继其后。今既更制庐杖,未知当及亡月一周,便练?为取出后日,为制服之始?”荀伯子答;“出后晩,异于闻丧晩税服也,应以亡月为周,不以出后日为制服之始。”司马操难;“为人后者尽礼于彼,致降于此,所以全受重之道,成若子之义。岂不父子之名定于受命之辰,加崇之恩起于辞亲之日,大义昭然,无厌夺之变。”论云;“甲死,甲儿持服,已练,甲儿死,甲弟乙方以子景后之,景无缘为伯持周服毕,复更制二十五月服。”难曰;“景以甲练后方来后甲,彼丧虽杀,我重自始,更制远月,于义何伤?且昔以旁尊,服不逾齐,今为其子,礼穷于制,事乖义异,深浅殊绝,岂宜相蒙,共为三年。”论云;“甲妇女无缘持三周服,又不合先景除服。”难曰:“甲妇女二周终讫,何事三周?吉凶有期,何必顾景?”论云;“或疑甲服垂除,而景出后,景应服斩,旬日而除。意谓延待服除而出后。”难曰;“丧位无主,骨肉悼心,既为置后,宜及三年之内,岂得迟疑以俟吉,视再周之徒过哉!”论曰;“甲死,妇女持服再周,弟乙二子远还,以景后甲,景弟丁为伯父追周,景以出后之故,更居綅缟,旬日而除,舛错浅深,不复是过。”难曰;“乙之子景今来后甲,既不可与弟丁同税周服,又不可暂居綅缟,旬日而除,则景于甲之丧,终阙征服。亲为甲子,而反不如丁有周月之制,处之于三年之地,而绝之于一日之哀,待吉之义,于此为踬。”论曰;“甲妇女无缘避此凶居,别卜吉宅,又不可妇女歌于内,继子哭于外。”难曰;“甲妇虽复缞麻去身,号咷辍响,然素服嫠居,与代长戚,夫何图于吉宅,何务于讴歌!”

祖父母[编辑]

【本注】正服不杖期。女适人不降。○〈丧服〉不杖:祖父母。传:何以期也?至尊也。○大夫为祖父母为士者。传:不敢降其祖。○《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父卒为祖父母[编辑]

【本注】嫡孙父卒为祖承重者,加服斩衰三年。为祖母承重者,加服《开元礼》:祖卒则为祖母。齐衰三年。○〈丧服〉斩衰:为人后者。疏:雷氏云:“此当云‘为人后为所后之父’,阙此五字者,以所后之父或早卒,今所后其人不定,或后祖,或后曾高祖。”传: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小记〉: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开元礼》同。○《通典》:后汉吴商曰:“礼,贵嫡重正,所以尊祖祢继代之正统也。夫受重者,不得以轻服服之,是以孙及曾玄,其为后者,皆服三年,受重故也。○《宋制》:诸嫡子死,无兄弟,则嫡孙承重。嫡孙为祖母及为曾高祖后者,准此。无嫡孙,则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则众长孙承重。○《会典》:嫡孙为祖父母承重,俱斩衰三年。○《大典》同《家礼》。

父卒祖在为祖母[编辑]

【本注】嫡孙父卒祖在为祖母,正服齐衰杖期。○〈小记〉注:祖父在则其服,如父在为母也。○《图式》:嫡孙祖父在为祖母服,如父在为母杖期,虽期除,犹心丧三年。○《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父死未殡祖父母死[编辑]

见‘并有丧’章。

父亡在祖后为祖母服重[编辑]

〈小记〉疏:祖卒时父在,己虽为祖期,今父没祖母亡,亦为祖母三年。○《通典》:后汉刘表云;“父亡在祖后,则不得为祖母三年,以为妇人之服,不可逾夫。孙为祖服周,父亡之后,为祖母不得逾祖也。”或问;“若祖父先卒,父自为之三年,己为之服周矣。而父卒祖母后卒,当服三年否?”刘智答云;“己虽不得受重于祖,然祖母今当服己周,不得不为祖母三年也。〈小记〉曰,‘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特为此发也。”侍中成粲云;“礼有嫡子则无嫡孙,然则己受重于父,不受重于祖,不得为祖母三年。”庾蔚之谓;“刘景升以妇人之服不可逾夫,成粲云‘己自受重于父,不受重于祖,谓祖母不应三年’,可谓殊涂而同谬者矣。”○吴商曰:“假使为人后,为本父服周,而所后者更自有子,己即还家,而母后亡,当可以不得逾父,不三年乎?诸如此比,妇服重于夫甚众,不得逾夫之说,经传无据。”

高曾祖母及祖母俱存卑者先亡亦服重[编辑]

《通典》:晋刘智《释疑》,问:“高曾祖母与祖母俱存,卑者先亡,则当厌屈否?”曰:“姑不厌妇,妇人不主祭。已承先君之正体,无疑于服重也。”

祖父母丧中父死代服[编辑]

见‘并有丧’章。

嫡孙持重在丧而亡次孙代服与否[编辑]

《通典》:晋人问,“嫡孙承重,在丧中亡,其从弟已孤,又未有子侄相继,疑于祭祀。”徐邈答,“今见有诸孙,而祖无后,甚非礼意。《礼》‘宗子在外,则庶子摄祭’,可依此使一孙摄主,摄主则本服如故。礼,大功者主人之丧,犹为之练祥再祭,况诸孙耶!若周既除,当以素服临祭,依心丧以终三年。”宋江氏问,“甲儿先亡,甲后亡,甲嫡孙传重,未及中祥,嫡孙又亡,有次孙,今当应服三年否?”何承天答曰,“甲既有孙,不得无服三年者,谓次孙宜持重也。但次孙先已制齐衰,今不得便易服,当须中祥乃服练居垩室耳。昔有问范宣云,‘人有二儿,大儿无子,小儿有子,疑于传重。’宣答,‘小儿之子应服三年。’亦粗可依。”裴松之答何承天书曰,“礼,嫡不传重,传重非嫡,皆不加服,明嫡不可二也。范宣所云次孙,本无三年之道。次孙宜为丧主,终竟三年,而不得服三年之服也。”何承天与司马操书论其事,操云,“有孙见存,而以疏亲为后,则不通。既不得立疏,岂可遂无持重者,次孙岂不得服三年耶?嫡不传重,传重非嫡,自施于亲服卑,无关孙为祖也。”○宋庾蔚之曰:“嫡孙已服祖三年,未竟而亡,此重义已立,正是不得卒其服耳,犹父为嫡居丧而亡,孙不传重也。次孙摄祭,如徐邈所答。何承天ㆍ司马操并云‘接服三年’,未见其据。”○葛庵曰:“次孙虽摄祀,只当仍服期。小祥后,以素服主馈奠等事,以示摄祀之意,似当。”

嫡孙亡无后次孙为祖持重与否[编辑]

《通典》:晋蒋万问范宣;“嫡孙亡无后,次子之后,可得传祖重否?”宣答曰;“礼,‘为祖后者三年’,不言嫡庶,则通之矣。无后犹取继,况见有孙而不承之耶?”○宋庾蔚之曰:“嫡孙亡无为后者,今祖有众孙,不可传重无主。次子之子持重,范宣议是也。”○长源问:“近见一礼家,嫡孙先亡而祖死,次孙为摄主,祝文及旁题,皆以摄主名为之,而期服既除之后,便著吉冠服,与平人无异,此恐未安。谨按《通典》云云。见上条。近世南溪朴氏以为长孙之弟,当服祖父重三年,待立嫡孙后,告祠改正,明斋尹氏亦以为承重孙无后而夭,遭祖母丧,其弟当承重,主丧奉祀,待立后,改题归宗。今按朴尹之说,俱有所据。然以一时摄祀之故,而遽然服重,亦似未安,又恐有后日难处之端。今依徐裴之议,摄祀孙周除之后,仍持心丧,以布直领缁笠缁带,奉馈奠以终三年,恐为允当,未知如何。”先师曰:“来谕所引何范之议,恐太重,依徐裴之论,周除之后,持心丧,奉馈奠以终三年,恐合情礼耳。”

父有废疾孙为祖服[编辑]

《郑志》:赵商问;“已为诸侯,父有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而为其祖服,制度之宜,年月之断,云何?”答曰;“父卒为祖后者,三年斩,何疑?”商又问;“父卒为祖后者,已闻矣。所问者,父在为祖,如何?欲言三年则父在,欲言期,复无主斩杖之宜。主丧之制,未知所定。”答曰;“天子诸侯之丧,皆斩衰,无期。”○《通典》:晋贺循云:“父死未殡,服祖以周。”虞喜难以为;“假使祖为国君,己为嫡孙,祖之群臣服三年,而己服一周,斩杖无主,虽云‘尸在未忍’,如大父何!”庾蔚之谓;“祖为国君,五属皆斩,孙无独周之义。贺循所记,谓大夫士也。”○朱子〈丧服箚子〉:嫡子当为父后,以承大宗之重,而不能袭位以执丧,则嫡孙继统而代之执丧,义当然也。间者遗诰初颁,太上皇帝偶违康豫,不能躬就丧次,陛下实以世嫡之重,仰承大统,则所谓承重之服者,在礼经,所宜代太上皇帝,躬执三年之丧。○〈书奏稿后〉曰:“《郑志》,有‘诸侯父有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之问,而郑答以‘天子诸侯皆斩’之文,方见父在而承国于祖之服。向来入此文字时,无文字可检,且以礼律言之,亦有疑父在不当承重者,归来稽考,始见此说,方得无疑,乃知学之不讲,其害如此。”○君丧皆斩说,已分明,天子无期,丧有服,必斩三年。○〈尤庵年谱〉:有闵世益者,狂易丧性,其父嶪死,而不知执丧。其家问处变之道于朴和叔,和使其子慎,代世益服丧,以从朱子〈丧服箚〉之意。○眉叟曰:“七十老而传,礼固然也,至于丧,大不可。设言之,朱子老而有斩衰之丧,则以老不斩,使孙代己斩乎?父有废疾,而子为之加服,则父未亡而用父亡之礼。礼莫重于丧,而亦莫重于父子。今以私家之礼,上比天子诸侯,父在而为祖后,则其服加服耶?正服耶?正服则为祖期,加服则父在不三年。父有废疾,而为祖三年,邦君之礼也。父在不以祖斩以君斩。《郑志》严尊尊之大义也。”

曾祖父母[编辑]

【本注】正服齐衰五月。女适人不降。○〈丧服〉疏衰:无受者。曾祖父母。疏:直云曾祖,不言高祖。按,‘缌麻’章注云‘族祖父’者,亦高祖之孙,则高祖有服明矣。此兼曾高而说也。不言者,见其同服故也。传:何以齐衰三月也?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注:言小功者,服之数,尽于五,则高祖宜缌麻,曾祖宜小功也。据祖期,则曾祖宜大功,高祖宜小功,高祖曾祖皆有小功之差,则曾孙玄孙为之服同也。重其衰麻,尊尊也。减其日月,恩杀也。疏:既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故重其衰麻,谓六升衰,七升冠。此尊尊也。减五月为三月者,恩杀故也。○为所后者之祖父母,若子。疏:死者祖父母,则为后者之曾祖父母。○唐贞观十四年,侍中魏徵奏:“谨按,高祖曾祖,旧服齐衰三月,请加为齐衰五月。”问:“魏徵加服。”朱子曰:“观当时所加,曾祖之服,仍为齐衰,而加五月,非降为小功也。今五服格,仍遵用之,虽于古为有加,然亦未为不可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嫡孙为曾祖父母[编辑]

【本注】嫡孙为曾祖承重者,加服斩衰三年。为曾祖母承重者,加服齐衰三年。○《开元礼》ㆍ《宋制》ㆍ《大典》同。○《会典》:俱斩衰三年。‘父卒为祖父母’及‘父卒祖在为祖母’两条参考。

高祖父母[编辑]

【本注】正服齐衰三月。女适人不降。○《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曾祖父母’条参考。

嫡孙为高祖父母[编辑]

【本注】嫡孙为高祖承重者,加服斩衰三年。为高祖母承重者,加服齐衰三年。○《开元礼》ㆍ《宋制》ㆍ《大典》同。○《会典》:俱斩衰三年。‘父卒为祖父母’及‘父卒祖在为祖母’两条参考。

四世以上凡逮事皆当齐衰三月[编辑]

《通典》:晋袁准曰:“〈丧服〉曾祖父母齐衰三月,此通远祖之言也。今有彭祖之寿,无名之祖在堂,则不可无服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皥’,蒯聩祷康叔,自称‘曾孙’。高,远也。无名之祖,希及之矣。故不复分别,而重言之也。故三月以著远祖之服,故齐衰以见高祖以上之服。远祖尊,故以重服服之。○朱子曰:“沈存中云;‘高祖齐衰三月,非特四世祖为然。自四世以上,凡逮事,皆当服齐衰三月。高祖盖通称耳。’”【案】宗人绝属者,服大宗子齐衰三月,以尊祖也,则远祖齐衰三月,尤更无疑。

父为高祖持重其子所服之疑[编辑]

《通典》:晋徐农人问殷仲堪曰:“玄孙持高祖重,玄孙之子来孙,本无服。父服三年,而子吉服,惧非差降之义。”殷答曰:“礼有子姓之服,苟恩尽亲毕,缟冠玄武,非为无变矣。”【案】齐衰三月,以服远祖,既除则缟冠玄武,以尽未纯吉之节,尤似得宜。

四世以上祖承重当否[编辑]

长源问:“五世祖,古人不为制服,而如或有逮事者,则其生存之时,自为一家之尊,而承宗庙之重,其殁也,独无继世传重之义乎?且其生时,自奉四世之主,而子以下至玄孙,皆附于祖祢之龛,及其身死,便无承重之人,又不立主,则是中间一世断而不续,其于群庙递迁之节,同堂合享之际,其无未安之事乎?愚意,则五代祖承重,虽是无于礼者,以礼到穷处,不得不变而通之,逮事五代祖者,当服承重之服,未知如何。”先师曰:“礼小宗有四,而极于继高祖,五代以上,则亲尽于上,而宗易于下矣。高祖有传重之义,故其孙有承重之服。五代以上,亲尽而服竭,主祧而宗毁,初无传重之义,又何重之可承乎?没而当祧主毁宗,则其可以逮事,而遽有传重服斩之义乎?礼曰;‘嫡孙父卒为祖若曾高祖承重者,服三年’,《语类》云;‘自四世以上,凡逮事,皆当为齐衰三月。’夫承重之服,只及于高祖,而五代以上,皆以三月为断。今乃立宗法于代尽之馀,持重服于泽斩之后,未知其于守经信古之义为如何,而无或近于以礼许人之汰乎。”‘五代孙为后者服’条参考。

[编辑]

【本注】义服杖期。○〈丧服〉疏衰杖期:妻。疏:妻虽义合,妻乃天夫,为夫斩衰,为妻报以禫杖。但以夫尊妻卑,故齐斩有异也。传:何以期也?妻至亲也。疏:妻既移天齐体,与己同奉宗庙,为万世主。故云‘至亲’也。年月禫杖与母同。○〈杂记〉: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勉斋黄氏曰:“按〈丧服〉疏,为妻亦伸。”○《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同。○《大典》:期。

父在为妻不杖[编辑]

〈丧服〉不杖:大夫之适子为妻。传:何以不杖也?父在则为妻不杖。疏:适子为妻,通贵贱。妻本在杖期,直以父为主,故降入不杖章。○〈杂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赠也,拜。注: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也。疏:此谓适子为妻。父母见存,不敢为妻杖稽颡。按,〈丧服〉云‘大夫为适妇为丧主’,父为主,故父在不敢为妇杖。若父殁母存,为妻虽得杖,而不得稽颡。不杖属于父在,不稽颡文属母在。故云:‘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母在为妻,寻常拜宾,不稽颡。有他人以物来赠己,其恩既重,其谢此赠之人得稽颡,故云‘其赠也拜’。○杨氏曰:“父母在,则为妻不杖。”《备要》:按,〈杂记〉注说,父殁母在,似当杖。○《备要》:父主丧,则夫不杖,父不主丧,则夫杖。不惟大夫为然,士庶人亦同。○问:“适子父没为妻,当杖期,以父丧内服母期之说推之,父虽殁,若在丧内,则恐不当杖如何?”明斋曰:“此段实可疑。故《备要》于齐衰三年为母条,略发其疑,以见不可从之意。父殁后,则于凡服丧之节,恐难用未忍变在之义也。”【案】以父死未殡服祖周之义观之,为妻杖不杖,以殡未殡为节恐当。

庶子为妻杖[编辑]

〈小记〉:父在,庶子为妻,以杖即位,可也。注:舅不主丧,子得伸也。○《问解》:庶子为妻杖,长子则父殁然后为妻杖。盖适妇丧,父主之,故其夫不杖。众子妇丧,父不主,故其夫杖得伸也。○明斋曰:“今无贵贵异宫之礼。虽或异居,似不可以异宫论,则众子亦似不得为主而杖。”

长子[编辑]

【本注】父为适子当为后者,加服斩衰三年。母为嫡子当为后者,加服齐衰三年。○〈丧服〉斩衰:父为长子。注:不言适子,通上下也。亦言立适以长。疏:适子之号,惟据大夫士,不通天子诸侯。若言太子,亦不通上下。‘亦言立嫡以长’者,欲见适妻所生,皆名适子,第一子死,则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若言适子,惟据第一者,若云长子,通立适以长也。传: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注:重其当先祖之正体,又以其将代己为宗庙主也。疏:以其父祖适适相承于上,己又是适承之于后,为宗庙主有此二事,乃得三年。承重不得三年者有四种。一则正体不得传重,谓适子有废疾,不堪主宗庙也。二则传重非正体,庶孙为后是也。三则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是也。四则正而不体,适孙为后是也。○疏衰三年:母为长子。疏:子为母服齐衰,母为之不得过于子为己也。子为母,父在期,母为长子,不问夫之在否,皆三年者,子为母有降屈之义,父母为长子本为先祖之正体,无厌降之义。故不得以父在而屈也。传:何以三年也?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通典》:宋雷次宗曰;“父子一体也,而长嫡独正。故曰;‘体既为正体,又将传重。’兼有二义,乃加其服。”○问:“周制,有大宗之礼,立适以为后。故父为长子三年。今大宗之礼废,无立适之法,而子各得以为后,则长子少子不异。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者,不必然也。父为长子三年者,亦不可以适庶论也。”朱子曰:“宗法虽未能立,然服制自当从古,是亦爱礼存羊之意,不可妄有改易也。岂可谓宗法废,而众子皆得为父后乎?”○《开元礼》ㆍ《宋制》同。○《会典》ㆍ《大典》:期。

父在为长子不服三年[编辑]

〈小记〉疏:《礼》,‘有适子者无适孙。’虽己是祖正,若父在则己未成适。父没后,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也。

次嫡传重服[编辑]

〈丧服〉疏:第一子死,则取适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详上条。○传‘妇人不贰斩’疏:丈夫容有贰斩。故有为长子皆斩。详‘出嫁女为本宗服’章‘父母’条。○己亥五月,孝宗大王昇遐,吏曹判书宋时烈议定慈懿王大妃服为期年。掌令许穆上疏曰:“大丧成服大王大妃持期年之制,当初丧急遽议,臣不得详尽而有此失耶?〈丧服〉‘斩衰’章‘父为长子’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释曰;‘嫡妻所生,皆名适子。第一子死,则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齐衰’章‘母为长子’注,‘子为母齐衰,母为之,不得过于子为己。’传曰;‘何以三年也?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也。’昭显早也,孝考以仁祖第二长子,承宗庙,大王大妃齐衰三年,礼无可疑也。今降为期制,臣不知其何所据也。请令礼官儒臣杂议,追正丧服之失于礼者。”○宋时烈议:“所谓长子死,谓已成人而死。其父服斩,然后又立次适,而次适死,又为之服斩三年耶?则其于无二统不贰斩之意,何如也?抑以为死在幼穉,不含不赠不立主,其父不为之服,不成为嫡,然后立次适,而谓之长子,此长子死,乃服三年,则许穆之说,不得为定论也。盖帝王之家,以社稷为重,古固有舍长立庶者,然其制礼立法,未尝不谨于伦序。故文王传国,则舍伯邑考立武王,而周公制礼,则必眷眷于长庶之辨。今之所论,只是礼文,则当考周公所制之意,可也。且疏说既曰;‘次长亦为三年’,而又曰;‘庶子承重,不为三年’,此二说,自相矛盾。故许穆以庶子为妾子,而次长不与焉。今必得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然后许穆说可从也。”○右议政元斗杓议:“长子服必三年者,无他,为其将继祖也,将传重也。将继祖,将传重者,亦为之三年,则况已继祖,已传重者乎。大夫士犹然,况帝王家乎!诸侯夺宗,圣庶夺适,古训也。继序受重,为宗庙社稷之主,则宗在于此,适在于此。汉之文帝,唐之太宗,虽以旁支入承,便是汉高之适,唐祖之长。汉唐相传之统,舍此安归乎?今我大行大王,非疏所谓适妻所生第二长者乎,至于所谓不贰斩,为为人后言也。既为所后斩,又为所生斩,是二本,而人道乱矣。父母之为长子,本为尊祖重统,则其第二第三之承重者,莫不有尊祖重统之义。虽二三其斩,安有二本之嫌?”○许穆又上疏曰:“臣所言者,立适以长之义也。所以为长子三年者,为继祖祢之正体也,非为第一子斩也。〈丧服〉传注曰;‘适妻所生,皆名适子’,又曰;‘适妻所生第二长者,是众子’,又曰;‘庶子是妾子之号’。至于‘虽承重不得三年’注,‘有适子庶孙庶子适孙之别,一适一庶,且甚明白。适妻所生,不曰适子乎?庶子之称,不曰妾子之号乎?孝考以仁庙继体之适子,既已承宗庙,而君一国矣。今丧不用三年之制,降而为期,则是体而不正之期欤?正而不体之期欤?抑传重非正体之期欤?臣不知其故也。”

立庶子为后不服三年[编辑]

〈丧服〉疏:承重不得三年者,有四种,二则传重非正体,庶孙为后是也,三则体而不正,庶子为后是也。详‘长子’条。○〈小记〉注:父母于子,舅姑于妇,将所传重者非适,服之皆如庶子庶妇也。○《通典》:晋范宣曰:“庶孙之异于适者,但父不为之三年,祖不为之周,而孙服父祖,不得殊也。”

庶子不为长子斩[编辑]

〈丧服〉传: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注:庶子者,为父后者之弟也,言庶者,远别之也。疏:云‘庶子者远别之也’者,庶子,妾子之号,嫡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与妾子同号也。○〈小记〉: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注:尊先祖之正体,不二其统也。言不继祖与祢,则长子不必五世。疏:郑注〈丧服〉云,‘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则是父之适子,即得为长子三年。此经云,‘必为父适祖适,乃得为长子斩。’己虽是祖庶,而是父适,则应立庙。立庙则长子传重,而不为斩者,以是祖庶厌降,故不敢服斩。○《通典》:宋庾蔚之云;“用恩则父重,用义则祖重。父之与祖,各有一重之义,故圣人制礼,服祖以至亲之服,而传同谓之至尊也。己承二重之后,而长子正体于上,将传宗庙之重,然后可报之以斩衰。故传记皆据祖而言也。若继祢便得为长子斩,则不应云‘不继祖’。〈丧服〉传及〈大传〉,皆云‘不继祖’,以明庶子虽继祢,而不继祖,则不服长子斩也。”○朱子曰:“凡正体在乎上者,为下正犹为庶也。正体谓祖之适也,下正谓祢之适也。虽为祢适,而于祖犹为庶,故祢适谓之庶也。”○《问解》:《语类》‘庶子之长子死,亦服三年’,分明是记录者之误,无乃亦字是不字之误耶?

子是继后或父是出后为其子不服斩之辨[编辑]

南溪曰:“为长子三年云者,自祖以下四世皆嫡嫡相承,然后方成斩衰之服。若庶子与继后参于其间,则不得为,乃礼经大义也。”○问:“长子传重之服,玄石主嫡嫡相承之说,以为四世传嫡,乃可制服,此果合于礼意,而出后大宗者,不可为长子斩衰欤?”明斋曰:“嫡嫡相承云者,谓父祖承统传重云尔,不可局看。且四种说中,只说子孙,而不言父祖,不可刱立此一种也。昔年修撰从兄之丧,仲父亦出继,而为之三年矣。”○星湖曰:“以所后父为义服,自《开元礼》始,今世或子是继后,又或父是出后者,为其子皆不服斩。问之则曰:‘既是继后,则乃正而不体,非适子之例也。故不为其子斩’,而卒乃以《家礼》义服为证。愚按,其说出于孔颍达。礼注谈经,岂不难哉!为父三升衰,为母四升衰,礼也。斩衰之义服,三升半,齐衰之义服,六升。今既为其子而制服,与亲父有别,已是大骇,而为世叔父母,正服五升,亦礼也。出而为世叔父母之后者,亦降五升正服,而为六升义服,似无此理。子既如此,则父亦当相报如此。兄弟之子,亦正服五升,以兄弟之子为子,而反降在六升,不得视不为后者,宁有是乎?《家礼》之文,不过未及改正者也。礼疏所谓养他子为后者,分明出于《开元礼》‘养子为后’之文,而本指异姓而言。不然,三礼文字,岂复有养子养父之称乎?彼出后之礼,为宗也,非为养也,目之以养,已涉鄙俚,固不可以继后当之也。魏晋以后,四孤之论,诸儒异说。至庾蔚之曰;‘己族无所取后而养他子者,与父命后人,何异?’此又唐典之所由本,而孔氏参混于注经文字,使后人错看,不得叙其天伦,可胜叹哉。”○先师曰:“今之议所后长子之服者,每以正而不体养他子为后不得三年之说为证,然终觉有未安者。星湖所论,极有证据,足以破世俗流传之误,且有一说。父之为长子三年,将以继体而传祖重也。夫既继体传重而其服之也,徒以己出与否而异斩齐之制,则是所生之恩反重,而继体之义隐,传祖之礼轻矣,恐其不然也。”

长子妇[编辑]

【本注】义服不杖期。○〈丧服〉大功:嫡妇,疏:妇从夫,而服舅姑期,舅姑从子,而服其妇大功,降一等者也。传:何以大功也?不降其适也。○唐贞观十四年,侍中魏徵奏,嫡子妇旧服大功,请却为周,众子妇旧服小功,今请与兄弟子妇同,服大功九月。朱子曰:“礼经严嫡。故《仪礼》,嫡妇大功,庶妇小功,此固无可疑者。但兄弟子之妇,则正经无文,而旧制为之大功,更重于众子之妇。虽以报服使然,然于亲疏轻重之间,亦可谓不伦矣。故魏公因太宗之问而正之。然不敢易其报服大功之重,而但升嫡妇为期,乃正得严嫡之义,升庶妇为大功,亦未害于降杀之差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嫡妇不为舅后服[编辑]

〈小记〉:适妇不为舅后者,则姑为之小功。注:谓夫有废疾,若他故,若死而无子,不受重者也。小功,庶妇之服也。○《问解》:魏徵,升众子妇大功,同于兄弟子之妇,又升嫡妇期,则今嫡妇虽不得主祀,当与众子妇同为大功。‘妻为夫党服’章‘嫡孙不为后妻不得服重’条互考。

众子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不杖期。○〈丧服〉不杖:为众子。注:众子者,长子之弟及妾子。女子子在室,亦如之。士谓之众子,未能远别也。大夫则谓之庶子,降之为大功,天子国君不服之。○〈小记〉:大夫降其庶子。○《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众子妇[编辑]

【本注】义服大功。○〈丧服〉小功:庶妇。○贞观十四年,升大功。详‘长子妇’条。○《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嫡孙[编辑]

【本注】加服不杖期。○〈丧服〉不杖:嫡孙。传:何以期也?不敢降其适也。有适子,无适孙。孙妇亦如之。注:周之道,适子死,立适孙,是适孙,将上为祖后者也,长子在,则皆为庶孙耳。孙妇亦如之,适妇在,亦为庶孙之妇。疏:长子为父斩,父亦为斩。适孙承重,为祖斩,祖为之期。不报之斩者,父子一体,本有三年之情,故特为斩,祖为孙,本非一体,但以报期,故不得斩也。○大夫为适孙为士者,传:不敢降其适也。○《通典》:成洽云;“适孙为祖如子,则祖为适孙,亦当如父为长子。”后汉吴商曰;“祖为孙正服九月,今适孙为后,祖加之周,孙亦加祖三年,经之明义也。孙为后,加一等服三年,祖亦加一等服周。如使祖加孙二等,而孙加祖一等,此岂经例?”○《图式》:祖服孙大功,若传重,亦三年。《问解》:所谓三年,必是字误。○《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案】《大典》〈夫族图〉,祖母为适孙大功。祖父既服适孙期年,则祖母之独降适孙,恐亦字误。

嫡孙妇[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其姑在则否。○〈丧服〉疏:嫡孙之妇,小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案】《大典》〈夫族图〉,嫡孙妻缌麻,恐讹。

众孙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大功。○〈丧服〉大功:庶孙。注:男女皆是。○小功:大夫ㆍ大夫之子ㆍ公之昆弟为庶孙。注:庶孙谓为士者。○《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家礼》。

众孙妇[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丧服〉缌麻:庶孙之妇。○《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嫡曾孙[编辑]

【本注】加服不杖期。○〈丧服〉传注:凡父于将为后者,非长子皆期。○《开元礼》ㆍ《宋制》同。

嫡曾孙妇[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其姑在则否。○《开元礼》ㆍ《宋制》同。

曾孙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缌麻。○〈丧服〉缌麻:曾孙。疏:曾高同,曾玄亦同。○〈小记〉疏:曾孙服曾祖三月。故曾祖报亦一时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曾孙妇[编辑]

无服。

嫡玄孙[编辑]

【本注】加服不杖期。○《开元礼》ㆍ《宋制》同。‘嫡曾孙’条参考。

嫡玄孙妇[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其姑在则否。○《开元礼》ㆍ《宋制》同。

玄孙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缌麻。○《图式》:缌。○《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曾孙条’参考。

玄孙妇[编辑]

无服。

五代孙为后者服[编辑]

《周礼》〈司服〉疏:天子诸侯,绝旁期,正统之期,犹不降,其正服大功,亦似不降也。〈服问〉云,‘君所主,夫人妻ㆍ太子ㆍ适妇。’既言‘君所主服不降也’,如是则为适孙之妇,又当小功。然则王为适子斩衰,其为适孙ㆍ适曾孙ㆍ适玄孙ㆍ适来孙,皆齐衰。‘不杖’章‘嫡孙’传曰;‘有适子者,无适孙,孙妇亦如之’,玄谓‘凡父于将为后者,非适子,皆期’,然则王礼,亦适子死有适孙,适孙死有适曾孙,向下皆然也。‘四世以上祖承重当否’条互考。

兄弟姊妹同[编辑]

【本注】正服不杖期。○〈丧服〉不杖:昆弟。注:姊妹在室,亦如之。○大夫之庶子为适昆弟,注:适子或为兄,或为弟。传: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注:大夫虽尊,不敢降,其嫡重之也。疏:大夫适子,得行大夫礼,故降庶,庶又自相降。○大功: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为昆弟,注:妾子也。传:何以大功也?先君馀尊之所压,不得过大功也。○大夫之庶子,从乎大夫而降。疏:公之庶昆弟,公卒犹为馀尊之所压,不得过大功。大夫之子,父在有压,卒则得伸。○《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兄弟妻[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檀弓〉:嫂叔之无服,盖推而远之也。○唐魏徵等议曰:“谨按,嫂叔旧无服,或有长年之嫂,遇孩童之叔,劬劳鞠育,情若所生,其生也爱同骨肉,其死也推而远之,求之本原,深所未喩。今请小功五月报。”制可。○程子曰:“《礼记》曰;‘推而远之’,此说不是。古之所以无服者,只为无属。今上有父母,下有子,有妇。叔父伯父,父之属也。故叔母伯母之服,与叔父伯父同。兄弟之子,子之属也。故兄弟之子之妇,与兄弟之子同。若兄弟则己之属也,难以妻道属其妻。此古者所以无服。今之有服,亦是。岂有同居之亲,而无服者也?”○问:“嫂叔无服?”朱子曰:“便是合有服。但安排不得,故推而远之。若果是鞠养于嫂,恩义不可已。是他心自住不得,又如何无服?”○嫂叔之服,先儒固谓制服亦可,则征议未为失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妻为夫党服’章‘夫兄弟’条互考。

伯叔父母姑同[编辑]

【本注】为伯叔父,正服不杖期。为伯叔母,义服不杖期。○〈丧服〉不杖:世父母叔父母。传:何以期也?与尊者一体也。然则昆弟之子,何以亦期也?旁尊也,不足以加尊焉,故报之也。世母叔母,何以亦期也?以名服也。疏:世母叔母是路人,以来配世叔父,则生母名,既有母名,则当随世叔而服之。故云以名服也。○〈小记〉疏:若据祖期,则世叔宜九月,而世叔是父一体,故加至期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兄弟之子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不杖期。○〈丧服〉不杖:昆弟之子。○〈檀弓〉:〈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小记〉疏:父为子期,兄弟之子,宜九月,而兄弟一体,兄弟之子,不宜隔异,欲见犹子之义,所以至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兄弟子之妇[编辑]

【本注】义服大功。○《图式》:大功。【案】〈丧服〉‘大功’章‘夫之世父母叔父母’传曰:‘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今以是而更推旁尊相报之例,则兄弟子之妇大功,已在其中矣。○朱子曰:“兄弟子之妇,正经无文,而旧制为之大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父兄弟姊妹同[编辑]

【本注】正服大功。○〈丧服〉大功:从父昆弟,注:世父叔父之子也。其姊妹在室,亦如之。疏:谓之从父昆弟,世叔父与祖为一体,又与己父为一体,缘亲以致服,故云从也。○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皆为其从父昆弟之为大夫者。注:尊同则不降。其为士者,降在小功,适子为之,亦如之。○《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父兄弟妻[编辑]

《会典》ㆍ《大典》:为堂兄弟妻缌麻。○退溪曰:“从父兄弟妻,《会典》ㆍ《大典》皆缌麻,《翰墨全书》ㆍ〈家礼图〉无服。盖程朱只加兄弟妻小功,未加此条故也。”【案】《家礼》无文,而卷首本宗服图,‘从父兄弟妻无服’,夫党服图,‘夫堂兄弟缌’,必有一误。当考。○‘妻为夫党服’章‘夫从父兄弟’条互考。

从祖祖父母姑同[编辑]

【本注】为从祖祖父从祖祖姑,正服小功。为从祖祖母,义服小功。○〈丧服〉小功:从祖祖父母。注:祖父之昆弟。○〈小记〉疏:祖是父一体,故加至期。祖之兄弟,非己一体,故加亦不及据期,断杀五月。○《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兄弟之孙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小功。○〈丧服〉小功:从祖祖父母,报。○《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兄弟孙之妇[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丧服〉缌麻:夫之诸祖父,注:夫之从祖祖父。报。○《开元礼》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祖父母五寸叔父母○姑同[编辑]

【本注】为从祖父从祖姑,正服小功。为从祖母,义服小功。○〈丧服〉小功:从祖父母。疏:从祖父者,从祖祖父之子,父之从父昆弟。○〈小记〉疏:据祖期,则世叔宜九月,而加至期,从世叔,加所不及,据期而杀,是以五月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父兄弟之子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小功。○〈丧服〉小功:从祖父母,报。○《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父兄弟子之妇[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图式》:缌。○《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姊妹同[编辑]

【本注】正服小功。○〈丧服〉小功:从祖昆弟。疏:从祖父之子,己之再从兄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族曾祖父母五寸曾大父母○姑同[编辑]

【本注】为族曾祖父族曾祖姑,正服缌麻。为族曾祖母,义服缌麻。○〈丧服〉缌麻:族曾祖父母。注:族曾祖父者,曾祖昆弟。疏:族,属也。骨肉相连,以其亲尽,恐相疏,故以‘族’言之耳。○《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兄弟之曾孙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缌麻。○《图式》:缌。【案】〈丧服〉经,为族曾祖父母缌麻,则为兄弟之曾孙缌,亦在其中矣。○〈小记〉疏:兄弟曾孙,亦为三月。○《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族祖父母六寸大父母○姑同[编辑]

【本注】为族祖父族祖姑,正服缌麻。为族祖母,义服缌麻。○〈丧服〉缌麻:族祖父母。注:族祖父者,亦高祖之孙。○《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父兄弟之孙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缌麻。○《图式》:缌。【案】〈丧服〉经,为族祖父母缌麻,则从父兄弟之孙缌,亦在其中矣。○〈小记〉疏:同堂兄弟之孙,缌麻。○《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族父母再从叔父母○姑同[编辑]

【本注】为族父族姑,正服缌麻。为族母,义服缌麻。○〈丧服〉缌麻:族父母。疏:族父母者,父从祖昆弟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从祖兄弟之子再从侄○女同[编辑]

【本注】正服缌麻。○〈丧服〉缌麻:从祖昆弟之子。○《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三从兄弟姊妹同[编辑]

【本注】正服缌麻。○〈丧服〉缌麻:族昆弟,疏:己之三从兄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妻为夫党服[编辑]

〈丧服记〉:夫之所为兄弟服,妻皆降一等。注:兄弟犹言族亲也。疏:妻从夫而服,其族亲,降一等。○【案】妇人于夫党,尊属从夫服降一等,于卑幼,与夫服同,于兄弟,从有服而无服,于娣姒,从无服而有服,于姑姊妹,降二等。此云‘皆降一等’,言其大槩耳。至宋乾德以后,为舅姑,与夫同服斩齐。○〈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殁也服。

[编辑]

【本注】义服斩衰三年。○〈丧服〉斩衰:妻为夫。传:夫至尊也。疏:妻者,齐也,言与夫齐也。虽是体敌齐等,以其在家天父,出则天夫,是其男尊女卑之义。故同之于君父也。○〈小记〉:姑在为夫杖。注:姑不压妇。○《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舅姑[编辑]

【本注】妇为舅,义服斩衰三年。为姑义服齐衰三年。○〈丧服〉不杖:妇为舅姑,传:何以期也?从服也。○《开元礼》:不杖期。○宋乾德三年,秘书监大理寺尹拙等言,“按律,妇为舅姑服期,《仪礼》〈丧服〉传ㆍ《开元礼》ㆍ《义纂》ㆍ《五礼精义》ㆍ《续会要》ㆍ《三礼图》等所载,妇为舅姑服期,后唐刘岳《书仪》,称妇为舅姑服三年,与礼律不同。然亦准敕行用,请别裁定之。”诏百官集议,尚书省左仆射魏仁浦等二十一人奏议曰:“谨按〈内则〉云:‘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即舅姑与父母一也。古礼有期年之说,虽于义可稽,《书仪》著三年之文,实在礼为当。盖五服制度,前代损益已多伏,况三年之内,几筵尚存,岂可夫服麤衰,妇袭纨绮?夫妇齐体,哀乐不同,求之人情,实伤至治。况妇人为夫有三年之服,于舅姑而止服周,是尊夫而卑舅姑也。况昭宪皇太后丧,孝明皇后亲行三年之服,可以为万代法矣。”十二月丁酉始令,妇为舅姑三年齐斩,一从其夫。张子曰:“古者为舅姑,齐衰期正服也,今斩衰三年,从夫也。”○《大典》同。○《会典》:为舅姑,并斩衰三年。

夫继母嫡母[编辑]

《问解》:问,“妻为夫之继母嫡母,夫为妻之嫡母等服,礼无明文。故《国典》〈横看图〉阙而不录,殊为可疑。”答,“继母嫡母,与生母无异。故不别言之。”○《辑览》:近年沈相守庆著书云,‘妻为夫之继母无服’,而且于洪相暹夫人之丧,‘以妾子妻,为嫡母无服’,使之不服,其诬经背礼,使人得罪人伦,为害甚矣。

夫祖父母[编辑]

【本注】义服大功。○〈丧服〉大功:为夫之祖父母,○《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曾祖高祖[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图式》:缌。○《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张子曰:“为夫之高曾,宜无服,而缌者何?此亦古无明文,至唐《开元礼》,始为之缌,宋朝犹然。”

夫承重则从服[编辑]

【本注】夫为祖若曾高祖承重,则从服斩衰三年。为祖若曾高祖母承重,则从服齐衰三年。○《通典》:晋贺循云;“其夫为祖曾祖高祖后者,妻从服,如舅姑,齐衰周也。”○《开元礼》:从服不杖期。○《宋制》ㆍ《大典》同《家礼》。○《会典》:俱斩衰三年。

夫承重而母若祖母在则其妻从服与否[编辑]

《通典》:晋孔瑚问虞喜曰;“假使玄孙为后,玄孙之妇,从服周,曾孙之妇,尚存才缌麻,近轻远重,情实有疑。”曰;“有适子者,无适孙。又若为宗子母服,则不服宗子妇。以此推,玄孙为后,若其母尚存,玄孙之妇,犹为庶,不得传重,传重之服,理当在姑矣。”○宋庾蔚之谓:“舅没则姑老,是授祭事于子妇,至于祖服,自以姑为适,所谓‘有适妇,无适孙妇也’。【案】此谓传重之服在姑,而不在于妇。祖以适统惟一,故子妇尚存,其孙妇以下,未得为嫡,犹以庶服之。【案】此谓祖服,孙妇其姑在,则以庶妇之服,服之。即《家礼》‘小功’章,‘姑在则否’,是也。孙妇及曾玄孙妇,自随夫,服祖降一等,故宜周也。”【案】此谓孙妇之服祖也。自以从夫而服,故虽姑在,而犹为之周也。○退溪答郑道可曰:“礼,曾孙为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则其祖母或母服重服,妻不得承重。”○答金而精曰:“丧者之妻,既服,其母与祖母,似不当服,来谕引《家礼》‘小功’条为嫡孙若曾玄孙之当为后者之妻,其姑在则否之说,谓此必其姑当服,故不为其妇服云云,来谕近是。疑其夫虽服重服,姑或祖母以冢妇服之,则妇可以不服,故礼意如此也。且孙妻曾孙妻并服之疑,又恐未然。窃意孙妻曾孙妻俱在,则似孙妻服,二妻一在,则在者服矣。然此等事亦甚重大,难以率意而轻言之。”○又答郑道可曰:“妇人之于夫之祖父母,夫承重则从而服,今曾玄孙之服曾高祖也,其妻则当从服矣。若其母,恐所谓舅没则姑老,已付主妇之事于妇矣,疑若不当服矣。然〈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疏,谓‘属从三,妻从夫服夫之党,其一也’。据此则其夫虽已死,其妻亦当服矣。盖传重而至曾玄之服,其已上死不服者与服同也,更详之。”○《问解》:承重孙妻,姑在则不从服,恐未然。《朱子家礼》与时王之制,皆云‘夫承重,则妻从服三年’,更无其姑在则否之说。礼律甚明,今何可舍已定之论,而从诸家牵补之说耶?至如玄孙承重,则其间孙妻曾孙妻服,诚亦可疑。退溪前后三说各异,莫可适从,当质知礼者。○或曰:“玄孙承重,则孙妻曾孙妻,亦皆服三年。”恐是。盖其夫生时,既为祖父若曾祖父承重,其妻亦从服三年矣。其夫死后,其祖母若曾祖母死,则其妻以其夫已死,委重于子若孙妇,只服本服而已,则是一人之身,齐斩之丧,前则重,而后则轻。非徒人情有所不忍,其夫虽亡,传重之义犹在,恐不当如是。设令虽非前日从服之妇,若无继世传重之义,则中间代序断而不续,其曾玄孙何自而陟为承重耶?其孙若曾孙虽已死未服,犹服也,必孙妇若曾孙妇皆服正统服,然后代序始继,而传重有本耳。退溪先生所引‘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一段,实是的确明证,恐不容有他议。”○愚伏曰:“夫承重则从服,而有姑在则不服。盖亦丧不二孤之义也。然则只当服其本服耳。”○南溪曰:“承重者妻之服,虽尝以沙溪所引退溪说为准,今考其书,不见于文集中,此却可郁。《通典》虞喜庾蔚之所论,皆以有嫡子无嫡孙为言,固亦明白有据矣。然《家礼》所谓‘其姑在则否’之义,是以尊服卑之常制,只当用之于孙妇而已,非可以此废今日承重者妻,为夫曾高从服三年之礼者,不啻审矣。然所谓‘虽没也服’,亦似有二例。若夫承重而死者,正当〈小记〉之文,追服无疑矣。若元未承重而死者,其夫犹未成为当服之人,正所谓‘有嫡子无嫡孙’者,其妻何从而为之服重乎?《问解》或说固有云云,然代序传重,在于祖祢正体之间,而恐不当在于孙曾妻之为服与否。”○礼只云,‘夫承重则从服’,更不云‘姑或祖妣在则否’。此实为的据。○葛庵曰:“母在则主丧者之妻不得承重,已有老先生定论。至于以孙妇之服行主妇奠献之疑,盖亦有说。《仪礼》〈丧服〉,舅姑之服,以不杖期断,岂可以服轻之故,不主馈奠之事乎?然则孙妇虽服大功,与于奠献,恐无所碍也。”○密庵曰:“《仪礼》〈丧服〉传曰,‘宗子之母在,则不为宗子之妻服’,《家礼》‘小功服’条曰,‘为嫡孙及曾玄孙为其后者之妇,姑在则否’。退溪先生答寒冈问曰,‘礼,曾孙为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则其祖母或母重服,妻不得从服云云’。故南中士大夫家,一遵此说。不但嫡孙持重服时,其母在则妻不得从服,虽曾玄孙承重,祖母曾祖母在,则其母若妻,不得从服,已成通行规例。”○先师曰:“《通典》虞喜曰,‘玄孙为后,若其母尚存,玄孙之妻,犹为庶,不得传重,传重之服,理当在姑矣’。庾蔚之曰,‘舅没则姑老,是授祭事于子妇,至于祖服,自以姑为嫡,所谓有嫡妇无嫡孙妇也’。据此则其姑在而遽持重,是以嫡妇自处也。恐当从愚伏说为是。”○兰谷曰:“从服与承重,自是两项事。夫承重则从而加服,有宋以前为期,有宋以后则为三年。自是统于尊,哀乐与同之义,与承重之服,略有差别,不可以其姑与祖姑在否有间也。夫承重而其姑在,则妻虽从服,而不害为庶妇,嫡妇之名,依旧在姑。其承曾高祖之重者皆然,则其服乃庶妇之服,非承重之服也。老先生答寒冈书所谓‘其祖母或母服重服,妻不得承重’云者,不曰‘不从服’,而曰‘不得承重’,则无乃从服承重之别,已了于裁鉴之中,而后之人不善读耶?”

嫡孙不为后者妻不得服重[编辑]

《问解续》:嫡孙未承重而亡,又已移宗,其妇不当服承重服。‘本宗服’章‘嫡妇不为舅后服’条互考。

夫兄弟[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丧服〉传:夫之昆弟,何以无服也?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注:道犹行也。谓弟之妻为妇者,卑远之。故谓之妇。嫂者,尊严之称。嫂犹叟也,叟,老人之称也。是为序男女之别尔。若己以母妇之服服兄弟之妻,兄弟之妻以舅子之服服己,则是乱昭穆之序也。治犹理也。父母兄弟夫妇之理,人伦之大者,可不慎乎?○朱子曰:“传意,本谓弟妻不得谓妇,兄妻不得谓母,故反言以诘之曰:‘若谓弟妻为妇,则是兄妻亦可谓之母矣,而可乎’,言其不可尔。非欲卑远弟妻而正谓之妇也。注疏皆误。故今论于此。”○《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并同《家礼》。‘本宗服’章‘兄弟妻’条互考。

夫兄弟之妻[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丧服〉小功:娣姒妇,报。传:何以小功也?以为相与居室中,则生小功之亲焉。《通典》:蜀谯周曰:“父母既没,兄弟异居,又或改娶,则娣姒有初而异室者矣。若不本夫为伦,惟取同室而已,则亲娣姒与堂娣姒,不应有殊。妇人于夫之昆弟,本有大功之伦从服,其妇有小功之伦。于夫从父昆弟,有小功之伦从服,其妇有缌麻之伦也。夫以远之而不服,故妇从无服而服之。然则初而异室,犹自以其伦服。○《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姑姊妹[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适人者不降。○〈丧服〉小功:夫之姑姊妹。注:夫之姑姊妹,不殊在室及嫁,因恩轻,略从嫁降。○《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伯叔父母[编辑]

【本注】义服大功。○〈丧服〉大功:为夫之世父母叔父母。○《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兄弟之子女同[编辑]

【本注】义服不杖期。○〈丧服〉不杖:夫之昆弟之子。注:男女皆是。○大功:为夫之昆弟之妇人子适人者。疏:在家期,出嫁大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明斋曰:“孙妇之于夫祖父母,侄妇之于夫伯叔父母,服大功者,降于夫一等也。于夫之侄子服期者,报服也。服必有报,故如此。”【案】妇人之于夫党,本是路人,与夫胖合,从而为之服。故以妇服之,则降于夫一等。其夫属乎父道,则妻皆母道也。故以母服之,则与夫服同,非特为服必有报而然也。

夫兄弟子之妇[编辑]

【本注】义服大功。○《图式》:缌。【案】〈丧服〉,夫之世父母叔父母大功,则世母叔母,亦当报以大功。已论于‘本宗服’章‘兄弟子妇’条,《图式》缌,恐误。○《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并同《家礼》。

夫从父兄弟[编辑]

〈卷首图〉:缌。‘本宗服’章‘从父兄弟妻’条互考。

夫从父兄弟之妻[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丧服〉缌麻:为夫之从父昆弟之妻,传:何以缌也?以为相与同室,则生缌之亲焉。○《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夫兄弟之妻’条参考。

夫从父姊妹[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适人不降。○《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从祖祖父母[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丧服〉缌麻:夫之诸祖父母。注:诸祖父者,夫之从祖祖父母。○《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兄弟之孙女同[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丧服〉小功:从祖祖母,报。○《图式》:缌。【案】〈丧服〉,明报以小功,而《图式》缌,恐误。○《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问:“为夫兄弟之孙女适人者,合有缌麻,而《备要》图无服,何欤?”尤庵曰:“恐《备要》传写之误。当以降一等之文,照断矣。”

夫兄弟孙之妇[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丧服〉缌麻:夫之诸祖母,注:夫之从祖祖母。报。○《开元礼》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从祖父母[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图式》:缌。○《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从兄弟之子女同[编辑]

【本注】义服小功。○〈丧服〉小功:从祖母,报。○《图式》:缌。【案】《图式》之误,已论于‘夫兄弟之孙’条。○《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从兄弟子之妇[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兄弟之曾孙女同[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从兄弟之孙女同[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从祖兄弟之子女同[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ㆍ《大典》同。

夫外祖父母[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丧服〉缌麻:夫之诸祖父母。注:诸祖父者,夫之外祖父母。○〈服问〉: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注:为公子之外祖父母,缌麻。疏:外兄弟者,谓公子之外祖父母也。○《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同。

夫从母及舅[编辑]

【本注】义服缌麻。○〈服问〉注:为公子之从母,缌麻。○《开元礼》ㆍ《宋制》ㆍ《会典》同。○朱子曰:“舅于甥之妻有服,甥之妻于夫之舅,却无服,可疑。恐是舅则从父身上推将来,故广,甥之妻则从夫身上推将来,故狭。”【案】甥妻及夫之舅,以〈丧服〉则俱无文,以《开元礼》ㆍ《书仪》则俱有服,朱训恐是记误。今考《开元礼》及《书仪》,甥妇有服,舅母无服。据此,则‘甥之妻于夫之舅’七字,当作‘甥于舅之妻’五字,‘甥之妻则从夫身上’八字,当作‘甥则从母身上’六字。如此则舅于甥之妻有服,甥于舅之妻无服。政因从父从母推而不同也。

夫之甥[编辑]

《辑览》:甥为舅妻,既有服,《通典》:开元二十三年制,舅母缌麻。则舅妻当为之报而不著,恐是阙文。

被出者为夫党服[编辑]

【本注】凡妇服夫党当丧而出,则除之。○问:“女被出者,为其舅姑,当以义绝,而无服欤?若守信者,当只服其夫,不服其夫党欤?”明斋曰:“中国则出妻,夫即改娶,而妻亦有改适之道,义已绝矣。故凡服夫党当丧而出则除,其为舅姑无服,可知矣。若守信者,虽被出,而其心则不改也。其心在夫,则夫党之服,亦不必以被出自处而不服也。似当服夫党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