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常变通考/礼总论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伊川礼序 常变通考
礼总论
作者:柳长源
1830年

〈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祀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运〉: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

〈昏义〉: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程子曰:“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文过则奢,实过则俭,奢,自文所生,俭,自实所出。故林放,问礼之本,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言俭近本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绝民之欲,而强人以不能也。所以防其欲,使之入道也。

礼必须有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意,疑义之误。

行礼,不可全泥古,须当视时之风气,自不同,故不得不与古异,如今人面貌,自与古人不同,若全用古物,亦不相称。虽圣人作,须有损益。

礼之本,出于民之情,圣人,因而道之耳。礼之器,出于民之俗,圣人,因而节文之耳。圣人复出,必因今之衣服器用而为之节文。

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

张子曰:“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

礼者,理也,知理,则能制礼。礼文,残阙,须是先求得礼之意然后,观礼,合此理者,即是圣人之制,不合者,即是诸儒添入,可以去取。

礼,不可大段骇俗。不知者,以为怪。

人情所安,即礼也。故,礼,所以由义起。

蓝田吕氏曰:“敬者,礼之常,时者,礼之变,体常尽变,则达之天下,周旋无穷。”

朱子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五,庸哉。许多典礼,都是天叙天秩,圣人,只因而敕正之。所谓冠昏丧祭,与夫典章制度,文物礼乐,车舆衣服,无一件是圣人自做底。圣人,只是依傍他天理,行将去,如推个车子,本自转将去,我这里,只是略扶助之而已。”

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却只是这个道理。千条万緖,贯通来,只是一个道理,夫子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是也。盖为道理,只是一源,散见事物,都是一个物事,做出底。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理会不得,一事,各自是一事,一物,各自是一物。

揖逊周旋,不可谓礼之末。若不是揖逊周旋,又如何见得礼在那里?

《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只管巧至于情文极细密极周致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

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其中,不过有些少朝聘燕飨之礼。自汉以来,凡天子之礼,皆是将士礼来,增加为之。河间献王,所得《礼》五十六篇,却有天子诸侯之礼,班固作《汉书》时,此礼犹在。不知何代何年,失了。可惜可惜。

经礼三百,便是《仪礼》中士冠,诸侯冠,天子冠礼之类,此是大节,有三百条。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齐之类,皆是其中之小目,便有三千条,或有变礼,亦是小目。吕与叔云:“经,便是常行底,纬,便是变底。”恐不然。经中,自有常有变,纬中,亦自有常有变。

《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以至燕射之类,莫不皆然。

《仪礼》,只载行礼之威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经礼,如天子七庙,士二庙之类,当别有书,今亡矣。

礼,时为大。有圣人者作,必将因今之礼,裁酌其中,必不复取古人繁缛之礼也。孔子,从先进,恐已有此意。

圣人有作,古礼,未必尽用,须别有个措置。许多琐细制度,皆具文,且是要理会大原大本。曾子说,“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悖,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正是大原大本。如今所理会许多,正是笾豆之事。孟子,不说到细碎上,只说三年之丧,齐疏之服,𫗴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这三项,便是大原大本。

今若斟酌古今之仪,制为一式,须是一齐都整顿过,方好,未说其他琐细处。且如冠,便须于祭祀,当用如何底,于军旅,当用如何底,于平居,当用如何底,于见长上,当用如何底,于朝廷治事,当用如何底,天子之制,当如何,卿大夫之制,当如何,士,当如何,庶人,当如何,这是许多冠,都定了,更须理会衣服等差。须用上衣下裳,若佩玉之类,只于大朝会大祭祀,用之,五服,亦各用上衣下裳,齐斩,用麤布,期功以下,又各为降杀,如上纽衫一等纰缪鄙陋服色,都除了,如此,便得大纲正。今若只去零零碎碎,理会些少,不济事。

夫子,得志,大槩从周处多。

今所集礼书,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使后人,自去减杀,求其可行者而已。若必欲一一尽如古人也,行不得。

二程与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槩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

人能敬,则内自直,内直则看得那礼文,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