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名单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名单

一、 古遗址(共计4处)

顺序号 分类号 名称 时代 地点 说明
1 1 红巾军祭旗起义烽火台遗址 番禺区大奶岗 元末义兵元帅屈仲舒起兵保邑,筑烟台于大奶岗。清咸丰四年(1854)红巾军陈显良率众在此祭旗起义。
2 2 贪泉遗址 东晋 白云区石井镇的石门 相传酌饮此泉的人会变得贪婪。东晋元年间(402—404),广州刺使吴隐之赴任经石门,有意酌贪泉而饮之,以证贪心与否与泉无关。宋元两代都以“石门返照”为羊城八景之一。明万历立“贪泉”碑。
3 3 黄大仙祠遗迹 芳村区茶滘镇大凼尾 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庙宇,后毁,仅存石雕华表,“黄大仙祠”石额和“叱羊传□□”的晋朝残联。现黄大仙祠建筑是1995年修建。
4 4 1 塘潭古采石场遗址 番禺区大岗镇 石壁长110米,宽65米,座高23.7米,山壁上有钎凿的痕迹。

二、 古墓葬(共计5处)

顺序号 分类号 名称 时 代 地点 说明
5 1 李昴英墓 增城市朱村镇神岗村丰湖山 李昴英,番禺人,宝庆二年(1226)探花,吏部侍郎,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死后谥封“忠简公”。
6 2 百花冢 天河区沙河镇梅花园(原称梅花坳)    墓已毁,现存高3米的花岗岩妆台石,顶部正面刻隶书大字“百花冢”,背面刻“隐心”两字。张乔,工诗书琴棋画,19岁去世,安葬于白云山梅花坳,文人墨客执花一束送葬。张乔墓亦由此号“百花冢”。
7 3 陈邦彦墓 增城市仙村镇雅瑶九头山尾大坑坜    陈邦彦(1603—1647),广东顺德人,在江西与清兵激烈作战,俘后被害。其子陈恭尹将其葬于此。墓为交手椅状,灰沙砌筑,1932年重修。
8 4 陈莘隐墓 白云区云台花园内    元朝名人墓。现墓为清制,正中嵌一辉绿岩墓碑,碑中刻宋体“元朝列大夫惠州路总管莘隐陈公之墓”为清嘉庆十五年重刻。
9 5 莲池寺普同塔 天河区沙河镇天平架蝻蛇山    连池寺僧人墓。正中立有柱状塔,山手处两侧嵌“广州莲花寺普同塔记”碑。连池寺已毁,此墓是唯一见证物。

三、 古建筑(共计40处)

顺序号 分类号 名称 时 代 地点 说明
10 1 淡墨流芳牌坊 白云区钟落潭镇 2湖村 含从化市太平镇邝氏祖墓。 三间四柱五楼牌坊。明太祖朱元璋因赏识进士邝儒真之淡墨书艺而赐建。邝儒真的始祖邝贵其墓碑记述邝氏族人自南宋末年从南雄迁居钟落潭的历史。
11 2 大江埔村古建筑群 从化市江埔镇 古村落民居。村口门楼上有清末状元林绍棠所书的“大江埔”石匾。村内能缘公祠、武馀公祠、怀山36公祠、乐秋公祠和居贤公祠并列建造,布局整齐。
12 3 朱村塔 增城市朱村镇朱村 实心塔,俗称“硬塔”。原五层,残存四层。
13 4 刘氏大宗祠 增城市石滩镇麻车村 三进两廊,祠前广场石栏板的雕刻栩栩如生。
14 5 汇津桥 明至清 海珠区宝岗大道马涌直街 清代花岗石梁式桥, 俗称马涌桥。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桥身两侧刻“汇津”二字。桥的南侧立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宣统二年的《禁占官涌碑记》、《续重修汇津石路碑》和《桥神》碑。
15 6 石王庙 明至清 增城市荔城镇夏街村 为纪念南宋将军石文光的功绩而建。始建于1279年,1770年重修。深两进,硬山顶。
16 7 跨龙桥 明至清 番禺区石 3镇新桥村中心 拱券形石桥。原名接龙桥,始建于明,木构桥,明隆庆至清同治年间多次重修,已改为花岗石砌筑。
17 8 岗埔围垄屋 增城市福和镇坳头岗埔村 广州唯一的小围垄屋。围垄屋由28间房子组成,中轴为二进深祠堂,头进面宽、进深均三间;二进略同,保存尚好。
18 9 金花庙 黄埔区长洲镇白鹤岗下 广州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座金花庙。庙内保存“重修金花古庙”碑四块。最早一块为道光九年(1829),最晚一块为光绪二年(1876)。
19 10 龙母庙 天河区沙河镇猎德村东南大街7号 始建时间不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光绪五年(1879)间曾五次重修。庙二进两廊,硬山顶。两廊镶嵌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各朝重修碑记5方。其中康熙三十二年的碑记记载了清初广州的交通情况。
20 11 玉虚宫 天河区杨箕村泰兴直街 曾称“玄帝庙”“北帝庙”。二进深,硬山顶。天井两廊嵌石碑共10块。其中乾隆七年(1742)和乾隆十年的两块碑记记述冼村、簸箕村村民的用水纠纷及解决办法。
21 12 晴川苏公祠 天河区东圃镇车陂村祠前大街2号 含苏绍基墓。 三进两廊,硬山顶。苏绍基字嗣良,号晴川,其父为苏轼次子苏迨,绍基官至太尉,葬白云山月溪寺后。
22 13 小蓬仙馆 芳村区新隆沙(过江隧道芳村出口西侧) 康家花园建筑的一部分,现仅存小蓬仙馆头进。硬山顶,砖雕雕刻精细。解放后由康有为后人捐献给国家。
23 14 文塔 荔湾区龙津西路 六角攒尖顶塔,高两层,青砖砌筑,首层的门头和二层的窗口分别有“南轴”和“云津阁”的石额。
24 15 梁家祠 荔湾区龙津西路梁家祠街34号 广州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祠堂建筑。深三进,青砖砌筑,梁架的雕刻简朴古雅。
25 16 天后宫 海珠区新滘镇小洲村东边大街3号 当地村民称之为“娘妈庙”,始建年代不可考,据碑文记载,清乾隆和同治年间有重修,为两进的硬山顶建筑,宫内保存有《重修天后宫碑记》等碑刻7块。
26 17 西溪祖祠与松柏堂村 从化市街口团星村 古祠堂与古村落。村前是一大池塘,塘边有一棵年代久远的柏树,故名松柏堂。村中民居建筑井然有序,排列整齐。村的西溪祖祠规模宏大,木雕、斗拱、梁架较好。
27 18 钟楼村古建筑群 从化市神岗镇 古村落依山势而建,规划布局对称、整齐。该村以欧阳山公祠为中心,左侧分别建有4条青云巷,巷的两边建有整齐的民居住宅,村的四周筑高3米多的围墙,村后有炮楼,墙外建有护村河。
28 19 “古之楚庭”石牌坊 越秀区越秀公园内 两柱一间一楼,坊额东面刻“粤秀奇峰”,西面刻“古之楚庭”,均为篆体。同治六年(1867)重建。
29 20 “佛山”石牌坊 越秀区越秀公园内 四柱三间的花岗石牌坊,坊额上刻“佛山”两字。山顶上原有观音阁,后改为佛寺。
30 21 张氏大宗祠 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 始建于宋,历代有重修,现为清光绪二年(1876)的建筑。三进两廊建筑,正门石额阳刻楷书“张氏大宗祠”,为晚清广东学者陈沣所书。
31 22 凌氏宗祠 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 始建于明末,清光绪重修。祠深三进,硬山顶,雕梁画栋,手工精细。
32 23 友兰公 祠 花都区 炭步镇朗头村朗西 建于明,清代有重修。三间两进,头门内有接旨亭(拜亭),相传为乡贤黄嗥、黄学裘父子为迎接圣旨而建,故名“接旨亭”。
33 24 贞寿之门牌坊 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 为旌表洛郑氏而立,三间四柱式,花岗石结构,明、次间石额分别有石刻文字。
34 25 梁氏宗祠 花都区北兴镇京塘村 含千乘流芳牌坊。 宗祠三间三进,砖木瓦结构。牌坊建在天井中间,为四柱三间,青砖砌筑,砖雕造型生动传神,刻工精致。
35 26 节孝流芳牌坊   清 花都区赤坭镇蓝田谢屋村 为旌表谢黄氏守节六十五年而建。牌坊是三间四柱形式,水磨青砖砌成。
36 27 贞寿之门牌坊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四柱三间三楼花岗石牌坊,有“菩山第一门”之称。明间上的石额刻述陈姓人氏之妻妾守节养儿的事迹。
37 28 盘古神坛 花都区狮岭镇振兴村的炉山 始建于1809年,竹木搭建,一进三间的建筑,绿琉璃瓦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
38 29 洪圣古庙 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 供奉海神。 三间三进,两侧有青云巷,建筑工艺较高。
39 30 龙津桥   清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两孔拱券形石桥。桥身和拦板由红砂岩石砌筑,两侧刻“龙津”二字,栏板上雕刻有莲花等纹饰。
40 31 龙门桥 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红砂岩单孔拱券形桥,东面桥匾刻“龙门”二字,西面桥匾刻“鹿洞真源”四字。始建年代不详。1917年重修时,桥面铺上花岗石。
41 32 利济桥 海珠区南村与隔山之间的小涌上 原名待月桥,木结构,后改为石桥,易名为利济桥。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损坏,八十年代重修栏板望柱,现为隔山与南村一带的交通桥。
42 33 复昌桥 增城市新塘镇石吓村 石砌三拱墩柱式平桥。石栏板的浮雕工艺精湛。
43 34 步云桥 增城市朱村镇大岗村 半月形单券孔桥,青石砌筑,桥中部略高,无栏,桥体坚固。
44 35 大魁阁塔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州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文塔。楼阁式砖塔,高三层。现塔内楼板、楼梯保存完整。
45 36 云阁塔 增城市石滩镇联和田心村 空心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平面呈六角形,塔基为红砂岩,青砖砌壁,顶尖装琉璃葫芦。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
46 37 古氏大宗祠   清 番禺区石 4镇傍东村 始建于宋,深三进,历代有重修。中堂里悬挂着由海瑞题写的“流芳堂”匾额,祠堂保存完整。
47 38 稼宝堂   清 增城市三江镇张岗尾村 含当 铺。“官船”形建筑,故称“船厅”。祠堂居左,书房居右,中有青云巷,富有特色。当铺位于其北面,保存完好。
48 39 何仙姑家庙 增城市小楼镇小楼村 深三进,硬山顶, 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八年(1858)有重修。何仙姑本是小楼镇人,被后人传说列为八仙之一。
49 40 官洲岛陈氏大宗祠 海珠区官洲岛 祠堂由三进两廊、东西衬祠组成,头门梁架木雕、樨头砖雕和两廊壁画较精美完好。

四、 石刻 (共计12处)

顺序号 分类号 名称 时代 地点 说明
50 1 常春岩 黄埔区南湾村 “常春岩”三字镌刻在古海蚀岩上,为明朝大书法家陈献章、哲学家湛若水游经此处时,由陈献章手书。
51 2 “寿”、“小桃源” 摩崖石刻 从化市灌村乡新南村 “寿”和“小桃源” 摩崖石刻,署“韶山子书”,均为明代书法家黎民表所书。
52 3 佛迹洞 1850年 黄埔区南岗镇笔岗村 石洞依山势而凿,洞内有一巨石卧佛雕像。
53 4 伊秉绶书叶氏墓表 白云区白云山郑仙岩畔 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为南海叶花溪所书之墓表,粤中名刻之一。伊秉绶,福建汀州人。清乾隆己酉进士,工书法,尤精隶体。
54 5 听松园门额石刻 芳村区新隆沙 听松园是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别业。咸丰六年(1856)遭英军炮击而毁,仅存“听松园”石额。1888年在此建培英书院,后石额随书院迁此。张维屏(1780—1859),番禺县东澳(今清水濠)人,曾在湖北、江西等省任官职。鸦片战争爆发后,回乡参加抗英斗争,写下《三元里》、《三将军歌》等诗篇。
55 6 文澜书院清濠公所石碑 荔湾区恩宁路逢庆首约 文澜书院于1882年刻立,旧时西关地势低洼,西濠经常堵塞,嘉庆十五年(1810),由西关士绅何太清等人与洋行巨商潘仕成、伍怡和等发起成立清濠公所,为清濠的机构。此碑是西关濠渠公所文告。
56 7 九善堂碑 1920年 太和镇百足桥附近 此碑为石湖村(属太和镇)和南村(属龙归镇)村民解决多年以来的水利纠纷而立。
57 8 石人窿蓄水湖碑 1946年 天河区棠下上社村石人窿蓄水湖畔 广州目前发现的有关国际善后总署与广州关系的唯一碑刻。碑文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善后总署派人协助棠下村建设水库问题。
58 9 “天医处”石刻 民国 从化市温泉宾馆松园区内 梁培基主张“天医”,用清幽静雅的环境来养疾,在温泉建珠江颐养园分园,并书“天医处”等文字铭记。
59 10 “枕流漱石”摩崖石刻 民国 从化市温泉宾馆松园 民主革命家胡汉民于1936年到温泉休养时感怀而书。“枕流漱石”,意以山石为枕,以清流漱口,比喻隐居山水间之意。
60 11 “百丈飞涛漏泻天” 摩崖石刻 民国 从化市温泉天女池边 当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到天女池边游览,触景生情,摘苏轼诗句“百丈飞涛漏泻天”书于池边巨石上。
61 12 开越陆大夫驻节故址碑 无注录 荔湾区西村广州发电厂南门围墙内 为纪念陆贾而建。陆贾曾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和文帝元年(公元前79年)两度出使南越,诏谕赵佗,为赵佗归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开越大夫”。

五、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计39处)

顺序号 分类号 名称 时代 地点 说明
62 1 圣婴院遗址 东山区淘金路47号 加拿大天主教会开设的圣婴院旧址,1933年从大新路迁于此。专门收养家庭无力抚养的婴儿和弃婴。现存两个埋死婴的土坑和“帝国主义的罪证”碑。
63 2 安来市旧址 清至民国 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 含文塔。清末民初商业街。长约400米,宽约14米,两边商铺相对而立,均为两层建筑,青砖灰瓦,旧式排木板门。该市保留了当地清末民初市井生活的一些旧貌。文塔,三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平面呈六角形,塔高约18米。
  64 3 何柳堂故居 番禺区沙湾镇北村官巷大街20号 故居深两进,青砖石脚。何柳堂(1874—1933),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广东音乐曲雅派的开拓者之一。
65 4 何与年故居 番禺区沙湾镇北村高瑶巷8号 故居为青砖砌筑的平房,部分已拆除。何与年(1880—1962),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对广东音乐及粤曲唱腔造诣甚深。
66 5 陶陶居 1880年 荔湾区第十甫路20号 西关著名老字号茶楼,光绪六年(1880)创办,初名葡萄居,后取“乐也陶陶”之意,改名陶陶居。牌匾为康有为所书。
67 6 莲香楼 1889年 荔湾区第十甫路67号 西关著名老字号茶楼,以莲蓉饼食闻名于世。创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牌匾为翰林学士陈如岳所书。
68 7 双清楼 1897年 海珠区南华西路龙溪新街42号 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居所。因在窗前读书、赏月,取“人月双清”之意,故名“双清楼”。
69 8 惠普医院旧址 1910年 白云区江高镇广花路江村路段西侧 白云区最早的一所西医院,新西兰基督教传教士筹款创办,共有楼房10栋,均为二、三层的西式洋楼。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是该地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70 9 基督教救主堂 1912年 东山区万福路184号 广州早期具有圣公会教堂特色的建筑。1912年由中外基督教教徒集资兴建。外墙用红砖砌筑,铺砌绿色琉璃瓦,主体建筑前上建一四角攒尖顶方形塔楼,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
71 10 伍汉持墓 1913 年 东山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    花岗岩砌筑,墓园的西南角有胡汉民撰、陈融书的《伍汉持先生纪念碑》。伍汉持(1872—1913),广东新宁县(今台山)人,参加民主革命,创建红十字会,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被天津警备司令杨以德杀害。
72 11 塔影楼 1919年 荔湾区沿江西路36号 著名革命家陈少白所建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和寓所。陈少白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号称“四大寇”之一,辛亥革命后弃政从商,仍积极资助革命政府。
73 12 杨家祠 1920年 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中共著名革命家杨匏安、张太雷等人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祠堂原深两进,现仅存首进。
74 13 新青年社旧址 1921年 越秀区中山五路昌兴街26、28号 为两栋相连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青年社和丁卜书店均设于此。
75 14 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 1924年 芳村区花地中市 广州市郊最早的农民协会。1924年8月15日,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于此成立。
76 15 伍廷芳、伍朝枢墓 1924 年1933年 越秀区越秀公园内 伍廷芳、伍朝枢父子同为著名民主革命家。1988年两墓于从二望岗迁葬于此。亭内立孙中山撰的伍廷芳墓碑。
77 16 国民政府旧址 1925年 越秀区越华路118号(现广东省民政厅大院) 此处原为两广总督署,1911年黄花岗起义时义军曾进攻此处。1925年国民政府设于此。现仅存大门。
78 17 王彭楼 1927年 花都区花东镇鱼笱庄 为爱国华侨王彭建造的一座碉堡式的楼房。1927年,农民自卫军以王彭楼为据点,抗击反动地主武装,现外墙壁残留有许多弹痕。
79 18 读月楼 1927年 花都区花山镇平山村 寓所与碉堡结合的民居建筑,又名德仔楼,高四层,第四层的四角突出半圆形碉堡。
80 19 林伟民墓 1927年 天河区银河革命公墓 林伟民,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1925年,林伟民被选为中国第一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病逝。原墓在先烈路,后迁葬于此。
81 20 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1929年 越秀区越秀公园“百步梯”中段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其卫士抗击陈炯明叛军而立。该碑立在孙中山和宋庆龄居住过的“粤秀楼”遗址上。碑的正面刻“孙先生读书治事处”,背面刻有功卫士名单。
82 21 岭南艺苑旧址 1930年 荔湾区第十甫路湛露直街24号 国画大师赵少昂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的地方。建筑是西关典型的竹筒屋,青砖砌筑。门额镶嵌的“岭南艺苑”石额,由赵少昂题书。
83 22 陈复烈士墓亭 1932年 海珠区江南大道中东街 陈复(1907—1932),中共党员,1932年在广州被国民党秘密绑架杀害,遗骸由其父陈树人埋葬在自己的寓所息园内。墓园由墓、墓亭和陈树人撰写的碑记等组成。
84 23 粤海港检疫所旧址 1938年 海珠区南石头南石西兴隆大街44号 侵华日军在广州的细菌试验所。1938年侵华日军第四支细菌部队波字8604部队在广州组建,对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将南石头的惩戒场改为穗港难民收容所,并设粤海港检疫所,实为日军提供人体细菌试验。
85 24 燕岗桥碉堡 1938年 增城市中新镇西福桥边 钢筋水泥二层建筑,右边为堡,左边为柱状望楼。该碉堡曾驻日军,1939年,抗日游击队曾在此毙敌多名。
86 25 广州酒家 1940年 荔湾区文昌南路2号 1935年“食为先”改建为西南酒家,1939年毁于战火,1940年重建,改名“广州酒家”。中为庭园,营业厅房围绕中庭布置,步移景换,别有生趣,享誉海内外。
87 26 太和乡抗战殉国同胞纪念碑 1946年 白云区太和镇联升西路广州市77中学校园内 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太和乡殉国死难同胞而立。为方尖碑,上刻“太和乡抗战殉国同胞纪念碑”。
88 27 泮溪酒家 1947年 荔湾区龙津西路212号 广州著名的传统园林式酒家。建于南汉国“昌华苑”故址,因附近有小溪,故名“泮溪”。酒家倚湖畔而建,以游廊连接的厅堂、别院掩映在湖光水色之间。1959年扩建,由莫伯治设计,荟萃江南庭园特色精华。
89 28 潘达微祖居 民国 天河区东圃镇棠东村启明大街27号 含启明大街6巷8号故居遗址。 潘达薇,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员,少年时在此生活。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的遗骸七十二具敛葬于广州黄花岗。
90 29 张发奎故居 民国 越秀区崔府街孝友东街2、4号 砖木结构楼房,现基本保存完好。张发奎(1896—1980),字向华,广东人。少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北伐战争时,所率部队被誉为“铁军”。
91 30 协和堂 民国 荔湾区西增路广州市师范学校内 原广州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址之一。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两层,砖砌筑,绿琉璃瓦顶,保存完整。
92 31   5  庐 民国 海珠区同福西路龙导新街14号 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园林住宅,由园门、主体建筑及两翼的附属建筑组成,墙壁贴进口的墨绿色繁花瓷砖,门框上镶嵌着用隶书书写的“ 6 庐”匾。内部装饰中西兼用,别具风格。
93 32 南达堂 民国 海珠区同福路165号    跨度较大的骑楼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三层。正中央弧形山花上塑有“南达堂”三字,具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94 33 南园 民国 海珠区小港路晓港公园的西侧 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园林式酒家建筑。假山、小桥、鱼池,回廊迂回曲折,厅堂布置雅致,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韵味。
95 34 李福林官邸 民国 宝岗大道1号海珠区政府内 李福林任广州市市长期间所建的一处官邸,建有围墙,主楼高四层,仿欧式巴洛式风格,门窗的装饰华丽,建筑保存完好。
96 35 陈宗南故居 民国 增城市三江镇四丰白石岭村 由主楼、次楼、平间和小院组成。陈宗南(1886—1962),教育界知名人士,曾赴美留学,在东南亚华侨中深负众望。
97 36 五十四军赴印、缅作战阵亡将士纪念亭 民国 东山区永福路某部队的营区内 1943年,五十四军参加了中缅边境的腾冲、龙陵、畹町等战役,打通了滇缅公路。抗日战争胜利后,阵亡将士遗骸安葬于此。墓园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纪念亭。
98 37 东皋大道皋园、增园、达庐 民国 东山区东皋大道 三十年代的华侨和官僚所建的别墅洋楼,近代典型别墅建筑。
99 38 中共广州市委第一机关旧址 民国 越秀区广大路广大二巷4号 大革命时期中共广州市委的第一个机关所在地,也是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秘密居所和1927年张太雷策划广州起义的地点之一。
100 39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旧建筑群 现代 流花路 含医院门楼、华侨楼、解放楼和胜利楼。 1933年陈济棠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医院,1949年广州解放,先后改为陆军总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并添建部分建筑。此建筑群是广州较好的近代建筑,对广州军事医院发展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六、其它(共计4处)

顺序号 分类号 名称 时 代 地点 说明
101 1 吊碑井 越秀区六榕路六榕大厦侧 宋代名井。 井内北侧有一石如碑,上半部嵌于井壁,下半部斜挂于水中,无文字,故名吊碑井,史籍有著录。
102 2 日泉、 月泉 番禺区市桥镇蔡边一村 同一时代、同一风格的井泉。相传泉水清澈,煮食不腐。古时有人出了上联“日月相联明白水”,至今无人对出下联。两泉至今保存完好。
103 3 九龙泉 无注录 云区白云山摩星岭下 广州名泉古井。平面呈六角形,直径约1.1米,旁绕以龙柱护栏,立有行书“九龙泉”石碑一方。相传此地原为秦代隐士安期生修隐处,本无泉水,一日,忽有9个童子出现,片刻即见泉水涌动,故名九龙泉。
104 4 清水井 不详 番禺区沙湾镇市中心 原为一口公共水井,做工考究,保存完好。

本作品为单纯事实消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所以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