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斋全书/卷四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十 弘斋全书
卷四十一
作者:李算
卷四十二

封书三[编辑]

赐全罗道暗行御史金履永封书戊午[编辑]

今年湖南年事。沿海诸处。均之为歉。往往有甚于岭南之甚处。惟临陂,沃沟,金堤,万顷,古阜,扶安等六邑。所闻极其闷恻。同是尤甚。甚于龙安,咸悦,珍岛。倍甚于海南,务安,兴阳。而临陂十三面。沃沟八面。金堤十八面。万顷七面。古阜十九面。扶安十七面。民情之在在遑急。年事之邑邑歉荒。不下于甲寅。而邑分等。未必明的。则面区别。尤何取信乎。临陂流户。优过千数。切矜者黑石面。沃沟流户。亦近千数。切矜者白野面。两倅必也不堪任。意者不用力。而扶安流户。不及于临沃。由于其倅之拘絷。南来怨声。皆云聒耳。金堤之毁。古阜之誉。传说亦皆无错否。万顷如斗之邑。或云十室九空。而倅幸不至劣。此亦未可倾信。右六邑。先从民隐倅绩。悉心采探。以考其可堪与不可堪。

停籴能有实效。而大同之收捧。政值其时。其中万无办纳之类。必在于最甚之邑。退以秋大同。实为目下苏救之政。而遥度之拳筹。难以领略。此一款。竭力详审。如有后时之虑。则直为便宜从事。还朝后。具由书启为可。

荒政。莫紧于抄饥。莫切于分谷。其勤其慢。若精若麤。都系于守宰之得人与否。而凭借料贩。厥罪固可恶。夺饥氓口吻中物。作为入己润屋之端。其犯难容诛。且况冒禁劝分。与瞒报自备等。无耻不法者。在所拔例摘发。班族妇女之计绝糊口者。遗弃行乞之情急望哺者。无非令人鼻酸处。幷与抄饥者粥物之何以分馈。尔其身入其中。极意探察。外此诸件。自有䝴去事目。而亦在后录条列之中。一一殚诚奉行。

整理谷设施。即春种秋熟。一粒万颗。生生不穷之为小民苦心至意。兼欲昭慈德广慈惠也。前此凭公济私之奸状。至登筵臣之奏。未知其后查究之十分精核也。

还谷粜籴。本出益于民。而近为厉民之巨瘼。立本也。那移也。反作也。其弊不一。开仓有日。分秩已始。虽与冬间在库时有间。栍邑与沿路。必有真赃之莫掩也。人才。不可不搜访而节行。不可不周谘也。

戢盗之为平民除害。常年且然。矧当俭岁。镇营之从以侵虐。亦所著眼处也。

屠牛申禁。禁果行欤。乘轿申令。令果立乎。滥乘固微事。而颁施之令。欲知其立与不立。潜屠妨农政。则修明之禁。欲闻其无效有效也。

结役之弊。何道不然。未有甚于本道。班贱之各异其役。尚可曰土俗之难矫。营邑之属。百计诛求。弊至弩末。甚至上农夫一年之所营为。不能当卜定之岁加月增。朝家于此一念不弛。而奈其救助之方。无一人担当任怨。可胜寒心。扇竹册楮。特其一事。尔于出没村闾之际。必有知所不知者。为湖南之民。先察切苦之情。似无过此也。

本道及沿路诸道邑镇条件。如栍邑例。

赐庆尚道暗行御史吕骏永封书[编辑]

今春岭南公赈。为二十一邑镇驿。而左路之歉。无异癸甲。清河。近海而歉。玄风。依山而歉。大丘。挟野而歉。密阳。被山带海。又多沃野而歉。河阳。亚于大丘。龙宫。倍于密阳。外此可坐而致也。岁前救急。流散已多。春初始赒。漏滥相混。蚩蚩者民。翘首北望。愿一见绣衣持斧之行矣。设赈而抄户不均。抄户而分谷不精。或立本而征利。或劝分而勒取。有一于此。厥罪何居。尔须著意藏踪于还民赈口之中。考其谷品。尝其粥飮。惟吏绩是采。惟民瘼是访。毋负特遣之意。自馀具在事目。可以按验而下方开录。亦宜恪遵。

整理谷。所重果何如。为守令者。若体朝家逢此年备此谷之本意。宁忍染指于此。而筵臣之奏。既异风传。则道伯之查。何其爽也。到底采探。宜有领略者。昨冬。因仁同倅疏言。统还。以钱代捧。许令便宜从事矣。代钱槩欲纾民力。则若或托以歉岁。而加捧于市直之外。藉以统谷而翻弄于执钱之际。则惠反为怨。利反为弊。此不可不详探。而如有犯科者。各别论勘。尤甚各邑奴贡僧钱与还谷。停退矣。奴贡之多。莫如龙宫。岁之俭矣。僧与奴何间。而独于僧钱之停限以最尤甚。亦无向隅之叹乎。人才素称岭南。而玄风之郭。奉化之琴。星山之裴。古多闻人。今何寥寥。外此诸家。腊政提教。特举其往哲遗裔而已。与孝烈幷为搜闻。谷簿之紊。岭邑为甚。而况当岁荒。其弊可知。虽以玄风一邑言之。三千石虚壳。以钱为色落。则他邑可以类推。虽当开仓之后。亦可按廉。禁屠也。禁松也。乘轿之禁也。遗弃行乞之类也。虽载事目。又此申及。一有现发。不可饶假。楮竹培植。亦有新令。一体周审。以为劝惩之地。本道山郡。还弊。甚于他道。稍有裕产之民。抵死图免于排巡之还。故分还。尽归于贫户。或为十馀石内外。若按家座而分给。则岂有是弊。此不可不厘革。漕仓除留米。依前除留。则漕仓所属。自有沾漑之利。而自户曹贸取以后。渠辈皆失望。虽无害民之端。将致故败之弊。似此事情。亦当廉察。癸丑还起。至今为一道借口。亦宜详探。

沿邑廉察。视栍邑为例。

赐庆尚道暗行御史延日县监郑晩锡封书[编辑]

今以尔。为岭南暗行御史。朝家之视岭南。先于八路而岭南之为弊局。最于八路。今玆岁俭民穷之时。赈事方张。而实惠未究。逾大岭方千馀里。民生疾苦。吏绩臧否。窅然如隔异域。以至公私赈诸邑。立本劝分换录等诸般犯科。难以毛举。如统还也。倭供也。奴贡也。海税也。楮竹之培植也。牛松之申禁也。人才之搜访也。亦将因尔衣绣之行而采摭。则尔之责任。顾不重欤。前后绣行。辱朝廷多矣。俾小民。知持斧之威。污吏。怀解绶之心。将于尔行。卜之。恒言曰。人固畏虎。虎亦畏人。此言虽小。可以喩大。尚亦知畏。毋负委寄。虽有䝴去事目。可合按廉者。录之左方。

各邑民库。虽非朝家所置。民之休戚。实在于此。而用度岁增。在在枵然。而官不顾助。吏事椎剥。其势不得不加敛于民间。一户所敛。多至四五两。而民无以即办。则鞭扑随至。此不可不另行矫革。

本道谷物。自来麤荒。昨年捧还。则都是空壳。今春设赈时。至于石石称量。取其稍重者而排巡计给。名曰赈资。如是苟充。使彼洗鼎待炊之民。簸扬溲淅。不满升合。划即采探论勘。而极意精择之。赈资。犹尚如此。彼还民。势将食其赈馀之秕糠。则种粮。又将何赖乎。各邑贸易之䂓。价与物。太不相当。假令有春产而秋贵者。秋价减于春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吏亦民耳。一当贸易之役。逃散相续。毕竟害及蔀屋。虽有补役济民等库。法久弊生。政宜釐洗。

鸣旨岛煮盐。自巡营主管。谓之公盐。运致洛江。发卖之后。始许私卖。专为公盐之区处而然也。在前则公盐之价。太无限节。故上流一带之民。举皆呼冤。前后绣启与民吁。非止一再。间以多不过七两为定。近果遵守而无越乎。盐亦无滞。而民不患艰乎。闻之沿路。自可得实。

进献鱼物之捧纳也。营属点退。而预备物种。高价防纳。毕竟弊归海尺。此即海弊之一端。须与道伯。相议严饬。

右沿渔税之还属统营。已为数年。营校诛求。反有甚于邑吏。虽不可遽议其续续销刻。为弊祛弊之端。详探以闻。

驿弊无道不有。而岭南为甚。其弊有五。奴婢之纳赂放良也。位土之恣意潜卖也。各邑之侵责军役也。本驿之剥割外驿也。营阃之立待退托也。况邑属之视驿民。无异于盗贼与仇仇。驿民之弊。告诉无处。苟可以及时顾恤者。划即决给。苟系变通之政。亦不可率尔更张。随意见登闻。

税木捧上时。操纵多端。情债无节。及其上纳也。换以麤劣。俗所称清义慈彦之两端青丝。亦皆幻弄。该曹所捧。皆非寒女之出。民未蒙惠。吏缘为奸。亦宜另核严处。使今年岭民。皆曰绣行在道。

漕仓许多弊瘼。每由于都沙工差出之不以劳勚。而专以干嘱之致。各别查出。照法严绳。该倅一体论勘。至若捧上之滥杂。应下之消融。岂但该倅之罪。亦道伯不饬之失。为绣衣者。不可不知此。

赐全罗道暗行御史兴阳县监林汉浩封书[编辑]

北气高劲。南鄙脆弱。南赈素难于北赈。而湖为正南。尤所难于锦与岭也。况从古颠连之忧。未尝不在于春陵菜色乎。耿予一念。惟日憧憧。凡在共理之责者。不能终始殚力于赒济之策。匹未匹妇。不获厥居。予其不愧于父母斯民之义乎。抽栍湖南诸邑。命尔往廉。无论公赈私赈。赈邑另加周谂。饥口之分馈而尝其浓淡。贫户之抄拔而探其漏滥。以为论列劝惩之地。而沿邑流民。殆遍于内浦诸处。岂可曰邑有邑倅乎。且如私赈。外虽不烦公费。内实多事私贩。升龠头箕。名色不一。如使守法奉公。只用常廪所需。则许多赈资。将何处觅来。古人亦有生谷生财之道。非欲使之束手无措。而万一料理之害。及于小民。反弄之手。染于官物。而曰我私赈云尔。则民与官俱病而已。尔其另采。诚有尤无良者。直为封库。牛禁轿禁也。人才搜访也。幷当著念。而后录诸条。照此奉行。

当年还谷。无论三等邑。许令量宜停退者。盖为阔狭舒缩。一付之营邑。俾有究惠之实效。而稍实之户。率多冒入。最穷之类。乃反见漏。仓胥面任。惟意低仰。一村之中。笑咷不均。

班民结役。各为作夫。班结则只出常赋。民结则邑中所用。专属于民结。小民不胜横敛。同是一邑食土之类。则应役悬殊。即他道所无之例。而为小民偏苦之弊。

各邑营邸役价之预下。近虽稍减。而间多有之。仓簿虚欠。率由于此。

民库捧下之数。故相尹蓍东按藩时。因朝令。查正状闻。而只以当年应捧。定为恒式。故多有不足处。虽不加敛于民结。先为取用于还谷。待秋成分排征捧。如南平务安,茂长等邑。其弊尤甚。敛民则一。而特先后异耳。那移收捧之际。民受困苦。比前反有加焉。

罗州所管五十三岛。水田甚少。田税大同。皆于陆地贸纳。故该牧以准价代捧。而出江仓还米。以充其数。江仓则仍以私用谷。分给塡补。便成谬例。如其价平。固亦两便。而乘时射利。民岂不瘁。

兵营营四里。为其募民。限千馀户免役。而以其无役。民多移入。今几累千户。兵使不许签役。本县民户。不满数千。此所以军政之弊。最于道内。年前。定其兵营当属之户摠。而馀许邑丁之疤定矣。其弊犹复如前。

左水营。为营属之聊赖。以一库。扮作数十库。各各分还。假令一户所受为一包。则每库各给数斗。及至秋捧。如右例。皆有浮费。民之所纳。比他不翅倍蓰。

兵防船。近渐减小。约如津船。向有饬教。其果有效。而新造船样。一按可知。

本道诸邑。有立本租名色。长吏不知。方伯不知。所谓仓色。怂恿富户。多出钱货。春夏之间。以钱六七十文。计户分给。及至秋成。勒捧精租一石五斗。仍为发卖。恰过二两。民间谓之立本租。欲诉营邑。吏喝如虎。民不聊生。日甚一日。

茂长等邑。粮饷屯所在处。自昨年计士踏验之后。加敛之说。播及民间。或多移徙之户。

扇制变通。专为民瘼。而纸竹价之敛民。依旧高踊。似此微事。命令不行。岂可曰有纪纲乎。

灵岩清源契。最称无弊。其间遵行与否。在所当察。

南原。纸弊变通后。果有实效。而养竹之法。芟其旧植。俾茁新产。即要道也。营邑难于许斫。反有妨于养竹。有非当初定式之意。

长城等邑大同之移纳法圣。与本邑捧给间。邑镇之称便称苦。各异其说。未知真个事情如何。

右诸条。大者登闻。小则自断。或有与营邑相议厘正者。或有严核痛治。以警动吏民者。幷须一一详探。尽得其实后措处。沿路视栍邑例。

赐忠清道暗行御史申绚封书己未[编辑]

湖西一路。土瘠而既不多出。人惰而又不昏作。衣食之源。本不及于两南。而今年赈邑。又比两南伙然。一视之地。尤未忍䆁念者。此也。凡所以措施区划之者。钱为六万。谷近四万。而尤甚则照乙亥之例。愿纳则许空名之帖。若使长吏。得其人。湖山千里之间。尚庶几回咷而为笑。但邑邑有难择任。人人有难尽职。则虽倾敖仓之粟。而散水衡之财。顾何以济众生于沟壑之中乎。衣绣者号称直指。以指陈之尚直也。勿以势力为惮。勿以颜私为拘。赍去事目。特泛说也。外此当采者。左录可按。而栍邑之外。傍郡沿路。自可一体论列。

面里分等。尚云细矣。细固难矣。况民户乎。尤甚之中。又有最尤甚名色。而户之分等。视邑之分等。其所停退。以次递减。邑虽之次。户则尤甚。与尤甚邑之尤甚户。真个谚所云草绿一色。则牛羊何择焉。先自分等之精滥。各别详探。而停退之偏于官属而不及贫残者。亦须采勘。赈口。当从户分等矣。或有入于尤甚。而不入于赈者。或有付于赈。而初非入于尤甚秩者。则二者之中。一则误矣。见今轮气才霁。疮痍甫起。此政涵濡喣育之时。而所谓恤典之题给。不有朝饬。丘原浅土。行路犹叹。至于病民救急。则升龠有分。而奸胥辈诛求。督若官令。不但惠不下究。反为贻害之端。宁不骇痛。在所严惩。诿以岁俭。巧事掊克。牛酒之当禁。而其立心也在于征赎。不在于守法。民之受病。莫大于此。本道番上之军。尤甚邑。限明年换番。而各邑邑底。有所谓都家者。各哨旗队长。凡系呈诉粜籴。出入官府之时。日费百钱。酒肉淋漓。及其上番当次也。辄讨其债于旗队下诸卒。每人几出十馀两。尤为湖民痼瘼。恩津之江景。结城之广川。即湖西都会之地也。鱼盐之所出。舟车之所凑。民富俗厚。自古称乐土。而近来渐不如古。人烟日稀。商估罕至。此必官吏之诛求日甚。而村氓之生理日艰而然。其所以举瘼兴弊之策。另具闻见以奏。平泽。处在畿湖之交。而湖南大路。太半由此。故屠牛犯禁。自昔荡然。官家进排。又是无价。官不惟不禁。反令为之。距京师不满百五十里之地。法之不行。已如此。他邑何论。

赐全罗道暗行御史柳畊封书[编辑]

命尔按廉湖南。非但为赈也。即年分也。年分之规。如易画。然法愈密而民愈惑。何异于扬氏之三分。邵子之四分。而愈分而愈晦也。古昔只有灾实二字。及邑之分等出。而民有不均惠者矣。面里之分等出。而有识者为之窃叹矣。至若近来。则踏验无闻。邑倅凭面报。道伯凭邑牒。依样涂抹。号称年分。而面以豪右。邑以势力。殊有乖于真个灾实平头齐尾之义。则罢敬差官。而委之监司之本意。果安在哉。年分掷奸。盖欲自今伊始。莫曰春与秋异。自可名以迹求。先从昨年年分。而细栉详探。以为彰瘅之地。设赈臧否。另行黜陟。自馀条件。开录如左。

赈邑料贩。何道不然。而况在湖南。则倍甚于他道。以其生谷多而立本不难。饶户众而勒分甚易而然也。此为先加探察者。古阜,金堤,龙安,咸悦,临陂,沃沟,万顷,务安此八邑。上上年尤甚。上年又尤甚。官谷枵然。民力竭矣。诸倅中如有不治之闻于道路者。虽非栍邑。一一躬探。尤无状之倅。据其印文书。即为封库。而邑弊民瘼。无论巨细。登闻于还朝时。还谷停退之付道臣阔狭者。果有齐均平等之效乎。此不可不另究。纸弊厘正之后。又复生弊。营门之别卜定。虽曰少戢。不用文簿。以私𥳑与私通。今日取几卷。明日取几卷。则其为弊反有甚于别卜定之时。一如关东之近所现发云。而结役厘正。亦安知不然乎。拔例查探。至于扇竹之漆。漆用生漆。产漆之地。多有掘根而弃之者。梓漆之树。见于诗。漆楮之征。载于史。况是养送日用之需。岂可不培植以利用乎。幷与楮竹而严饬栽种。牛禁为劝农而禁之。昧方鄙琐之说。至登于筵席。如许之类查出。断不饶贷也。前冬劝农之谕。出于苦心至诚。营邑勤慢。各别考核。而且况栍邑。即堤洑根本之地。观于碧骨之设堤。而湖南之以湖得称。亦可知之。其间疏几堤筑几洑。能有实效。当采探。

赐庆尚道暗行御史金羲淳封书[编辑]

近来守令之数递。未有甚于岭南。而五朔之中。道伯与十六倅。皆是新叨。才经运气之病。又当赈赒之时。朱子所谓如坐烧屋之下。漏船之中。政为今日岭民道也。官与民既不相习。治与俗又未相孚。而不复光者鹄面也。不复聚者鸟散也。苟使为守令者。存心爱物。必有所济。济民之意。不如济己。己之先济。奚暇及民。抄饥之多少。设赈之名实。幷与吏绩民隐。而一付之尔行。尔须悉心采访。本道各邑夫夫皆言之弊瘼。自有赍去事目。而合查诸条。录之于下。

栍邑之外。如大丘,慈仁,龙宫,奉化,玄风等邑。连岁荐歉。民不堪苦。勿以不入于栍邑。如有疵政之入闻者。必也躬探。岭南谷品。自来麤劣。而况值连荒之馀。所捧还上。必不精且实矣。以此为赈资。以此为种资。民将何以聊活。设或有精实者。所谓回仓之法。无邑不有。官需衙禄。以此取用。则无辜者民也。岂可一任其反弄而不之禁也。本道多峡。而火税为弊。甲于诸路。新畬归于吏橐。废菑载于官簿。无论耕食与不耕食。民之应税则一。而流散相续。此不可不别加禁饬。洛东之源。出自金乌。而火田日辟。沙石流下。一路水势。渐至壅阏。沿江诸郡。沃壤尽废。太上禁火田。其次疏江水。抑为下策。而苟利于民者。即何道也。列邑结役之弊。所谓厘正。能至就緖而沿路驿弊。亦宜周察。牛禁之一味荡然。固甚可骇。出道之时。须以道路之真的闻见。严加惩治。守宰之无状者。使民无所容措。从以非理征赎。反违重农之意。此一款。另察论奏。行谊表著者。狱讼幽郁者。采探。颁农书劝农政之后。所谓疏堤之登闻者。果有实效乎。足迹未到处。虽难一一考勤慢。行过地方。各别细察。其中有名无实者。摘发登闻。岭伯状启。则以为各邑疏堤处。堤为一百八十七。堰为二。洑为一百八十。晋州堤三十七。洑十八。星州堤十二。青松堤九。洑二十一。河东堤三。堰二。洑十四。咸阳堤一。醴泉堤十。梁山堤一。洑十一。咸安堤七。陜川堤六。洑九。盈德堤一。义城堤十三。洑十。南海洑八。开宁堤十七。洑十一。宜宁洑五。河阳堤二十四。洑十。清河洑三。彦阳堤一。山清堤二。洑一。丹城堤一。熊川堤四。洑六。慈仁堤三十二。洑八。漆原堤三。洑十四。闻庆堤二。洑三十一。安义堤一。又有咸安郡北面山内二树亭新筑堤。堤前面筑长一百四十七尺。广四十七尺。修筑贮水。内高十一尺。外高十三尺。东西长一百九十五尺。南北广一百七十三尺。堤内南西北三面周回六百十九尺。水筒二处。水深四尺七寸。以上布帛尺。蒙利水田七十石下种地。

赐江原道三陟,杆城等邑暗行兼慰谕御史内阁讲制抄启文臣平海郡守权晙封书庚申[编辑]

杆城民户之被烧。尚云矜恻。别谕之后。奠接形止。营邑措处之勤慢。欲待结构后。差尔绣衣。潜行考察。仍即出道慰谕。兼问疾苦之莫彻。与蠲恤之未尽条件矣。此际又闻三陟烧户之近百。比杆城不啻倍蓰。宵旰一念。耿耿不置之馀。其所劳心。尤当如何。尔出自从班。宜知予为两邑忧勤之心。且尔所叨之邑与两邑不远。特差绣衣。尔即驰往三陟府。先探民情。仍又出道慰谕。然后可以便宜举行者。先为举行后。与目所见。一一状闻。而应式恤典外。会付谷户各一包。先令该邑措置。尔于出道后。逐户分给。仍往杆城。出道慰谕。出道之前。先加考察。以其所闻见之民隐民势状闻事。尔其著念举行。

一马牌一颗。与封书同封。下送两邑。先为潜行后慰谕。以其形止状闻。如有意见之条列陈闻者。别具别单。论理亦可。而马牌则姑留。时或潜行。限结构与奠接间。莫敢泛忽。待内阁下谕上来事。亦为知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