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渊鉴𩔖函 (四库全书本)/卷05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十二 御定渊鉴𩔖函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渊鉴𩔖函卷五十三
  帝王部十四帝治 制作 増实录 増宝训 増记注 兴造 迁都 教化 来逺帝治一
  原春秋纬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庄子曰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轩辕氏尊卢氏伏羲氏当是时也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若此时则至治也 易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逺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𩔖万物之情 庄子曰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吕氏春秋曰神农教曰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亲耕妻亲绩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列子曰黄帝喜
  天下之戴己也养正命娱耳目乃喟然叹曰养一已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华胥氏国不知距齐国几千里齐中国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又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国矣 帝王世纪曰帝喾以人事纪官故以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𭣣为金正𤣥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于是化被天下又曰帝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时方岳之职故名曰四岳也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又曰尧老命舜代已摄政尊任伯禹稷契皋繇伯益
  时有苖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徳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苖请服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三载一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庄子曰舜问于尧曰夫王之用心何如尧曰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用心也 论语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时民大乐其骈三圣相继故夏者大也 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以待四方之士为铭于簨簴曰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 贾谊新书曰周成王问鬻子曰寡人闻圣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寿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在天乎鬻子对曰夫圣王在上位天下无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鬬也则民得尽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徳化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人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饿已得二生矣圣人在上则君积于仁吏积于爱民积于顺则刑罚废而无夭遏之诛则民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人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民得四生矣帝王世纪曰文帝先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得发兵深入恐烦苦百姓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受赂遗金钱觉上常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専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又曰文帝断狱四百几致刑措 汉书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弊网宻文峻而奸宄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𥠖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后汉书曰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外内无幸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世之上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然而锺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𢎞仁之度未优乎 帝王世纪曰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业賔礼耆艾动式旧典宫无嫔嫱郑卫之燕囿无般乐游畋之豫躬履至徳虚静自损是以屡获丰年逺近风承 増唐书曰太宗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三四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逺方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此髙祖太宗致治之大略及其成效如此 又曰髙宗即位之初海内乂安长孙无忌等辅政未见失徳数引刺史入阁问民疾苦増户十五万 又曰开元时海内富实斗米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又曰穆宗尝问崔植贞观开元中治道最盛何致而然植曰太宗资上圣兴民间知百姓疾苦故励精思治又以房𤣥龄杜如晦魏徴王圭为之佐君明臣忠圣贤相维治致升平固其宜矣明皇在天后时身践忧患既即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早夜孜孜纳君于道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观省以自戒 又曰元和之治百度修举称朝无幸人通鉴曰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举贤才黜贪残寘租
  税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 又曰宋太祖如西京都民垂白者相谓曰我辈少生乱离不图今日复观太平天子仪卫宋史太宗赞曰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封禅者接踵而至 又曰真宗景徳四年诸路丰稔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 又曰自景徳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又曰大中祥符间河南府狱空有鹊巢其户 又曰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馀年之基 又曰英宗立诏富弼入觐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又问边事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徳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金史世宗谕宰臣曰人皆以奉道崇佛设斋读经为福朕使百姓无冤天下安乐不胜于彼乎 又曰世宗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馀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 元史曰仁宗御便殿李孟进曰陛下御极物价顿减方知圣人神化之速帝曰卿等能尽力赞襄使兆民乂安庶几天心克享至于秋成尚未敢必今朕践祚曽未逾月寜有物价顿减之理孟愧谢 又曰仁宗时逺夷自古未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 通纪曰蹇义夏原吉对明仁宗曰民无科敛之扰徭役之繁可谓治世 通纪曰宣宗谓杨士奇曰忆五年五月共尔宿齐宫论寛恤事且两阅岁民事不又有可恤乎士奇退与胡濙条上十数事即命行之
  帝治二思治 识治附
  原人皇虚无六韬 伏羲立卦 清净无为说苑 俨然𤣥黙淮南子 允恭𤣥黙东观 至治洞和陈思王 天为公礼记 无为而天下化庄子 垂拱天下治淮南子 不为刑辟春秋 不言而信 不化而行列子 不为而善韩康伯不降席而天下治子思子 不罢而治说苑 不设法度
  淮南 未使民化未尝民劝六韬 不知喜怒六韬 其输而不伪 不劳而成并淮南子 功不赏贤不使 人虽有智无所用之并庄子 食鸟兽肉衣其羽皮 污樽抔饮蒉桴土鼓并礼记 不识不知 鹑居鷇饮庄子 浮游不知所来罔两不知所往淮南子 天下和平孝经 天下咸悦 天下和乐帝王世纪 天下化成 天下懐安史记天下殷富杜笃论 四海㑹同 海内劝慕王褒 四
  海为家史记 四方无虞 海外有截毛诗 海内乂安薛莹 光天之下至于海隅 至于海表罔有弗服并书泽及四海 守在四夷春秋 经营四方毛诗 皇化四逺曹植 光被四表 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并书 光被六幽班固 上畅九垓司马相如 洋溢八区扬雄 宻静天下东观徳合上天化感无外张景阳 镇抚方外淮南子 协和万邦 洽和万国典略 万方底定陆机 万国咸寜万邦咸寜 万国咸休并书 九州影从何晏 九有有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毛诗 六合殷昌张衡 员首顺风
  抱朴子 𢌞首面内封禅书 前番禺后椒涂扬雄 左汤谷右虞泉 东渐于海西被流沙 东包月窟西暨日宿缪袭 经静兆民薛莹 静济天民傅毅 宜民宜人毛诗民宜其寿贾谊新书 保乐洽寿东观 国静民康曹植 充实殷富桓子 克内外无患春秋 民用和睦孝经 人乐其性文子 民乐其业春秋 四方乐业东观 黎民乐业续汉书吏无百里之径民无出门之役东观 耕者让畔史记 田不侵畔市不务贾淮南子 家给人足乐稽 道不拾遗淮南子 单车露宿东观 外门不闭史记 民不反乱春秋 民无疠疫 民无反祸贾谊 国无鳏民 刑措不用囹圄空虚淮南子 膑者墨者宫者履菲前汉刑法志曰墨黥之属菲履赭衣而不纯师古曰菲草履也 善为国者不师春秋 无兵车之事贾谊 寝天下兵冠 偃武脩文 藏兵偃武 五刃不砥三革不累尸子 销兵刃史记 兵无血刃汉书 焚甲兵淮南子𭣣兵为钟史记 铸戈为耨潘左 倒载干戈包以虎皮
  礼记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毛诗 日辟国百里 马驾鼓车剑赐𮪍士东观 虎贲脱剑礼记 去剑搢笏 偃伯灵台司马相如 城复于隍 丹塞𭣣烽元徼释驾张协 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秋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盐铁论甘雨以时淮南子 旬而一雨盐铁论 有渰凄凄兴雨祁祁毛诗 圣人在上无雹春秋 庶草蕃庑 庶𩔖蕃殖百物阜安周礼 百榖用成 松柏斯兊 梧桐生
  矣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曽孙之稼如茨如梁 我仓既盈我庾惟亿 亦有髙廪万亿及秭并毛诗 太仓之粟露积于外史记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鱼丽于罶鱼跃于渊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并毛诗 昆虫闿泽
  司马相如 无堕鷇 地平天成 泰阶夷清曹植 行同伦礼记 人伦既正 朝廷既治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毛诗 山川鬼神亦莫不宁 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礼记 农夫咏于田曹植 颂声作于下闵鸿 𤣥𩯭巷歌黄发击壤张景阳 老人击壤逸士𫝊 小儿抚尘应璩 増黄金与土同价齐世祖曰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 闾阎弦诵相闻宋文帝除隋之乱比隆汤武 致治之美庶几成康唐太宗 务农兴学慎罚薄敛宋太祖 加惠兵民轻徭薄赋元仁宗三十年间四境晏安户口蕃息宋文帝 华夏富庶旅不赍粮时称治平元太宗 朝廷清明天下安静宋哲宗元祐百官任职天下无事宋仁宗 天下晏然国富民足元仁宗朝无阙政生民皆安明仁宗 春风暄和万物畅茂四
  方无事宋太宗谕 百榖丰登雨旸时若此为上瑞明文皇诏勤于为治赏罚严明后魏显祖 仁厚恭俭勤于为政宋文帝勤政忧民帝王常事宋太宗语 诏书敕㫖无非仁政明仁
   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 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 国未尝无嬖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 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𩔖之气宋史仁宗赞 无一物之失所 见万国之咸寜赵普言 以天下之乐为乐 乐在时平民安并宋太宗语 不以繁华为乐盖以民安为乐宋太宗语李昉 与世休息迄于丕平宋太祖但求顺理以致太平刘大夏对孝宗 制礼作乐有太平之风元魏显祖 承百王之末粗致承平宋太宗诏赵普 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唐髙宗 有贞观永徽之风通鉴唐睿宗 言政治者称元嘉焉宋文帝 真宗之世号为盛治 仁宗之世天下承平 元祐之政庶几仁宗宋史 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元世祖 时称小元祐宋理宗 时号小尧舜金世宗 一民不得其所朕之责也明文皇诏 御得其道则昆虫草木无札瘥夭阏之患通鉴胡致堂论 云物之祥征于治世明洪武恩威逺加山川效灵明永乐 天下无事灵贶并至张知
  白上真宗 所宜端拱穆清啬神和志 自可逺继三皇俯观五帝赵普上太宗 原思治忧天下之不治列子 在心天下说苑 忧劳百姓淮南子 殚心万几晋书 削心约志六韬心愁忧苦帝王世纪 念兹在兹 夙夜基命毛诗 昧
  旦丕显春秋 鸡鸣而起孟子 夙寤晨兴汉书 坐以待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并书 日晏坐朝后汉 昼
  不暇食夜不暇寝贾谊 不贵尺璧而重寸阴淮南子 髙居逺望深视审听六韬  不能得治本唐文宗谓李石曰朕即位十年不能得治本 致太平之难又问郑畋曰奈何致太平之难 责治太早李石对文宗 求治太急苏轼对神宗 求治不宜太急明宣宗尝问刘大夏天下何时太平朕何如古帝对曰求治不宜太急 欲庶几二祖之道徳风烈唐宪宗尝称太宗明皇之盛欲庶几二祖之道徳风烈 原识治识其政事内脩政事诗注 治常清静风俗通 其治严静春秋 养性爱民庄子 畏天而爱人大戴 务徳而安民 分徳利民春秋 以乐乐民黄石公 守在约孙卿子 富其民文子 综核名实汉书 循名责实邓析 总摄纪纲桓谭 専正人道白虎通 总览威柄华峤 朝无权臣 朝无宠幸东观 勤恤务本 恤民务本汉书 事天任人尸子云 损上益下 内无疵政汉书 朝无疵政晋书 临下以简御众以寛 借耳分听抱朴子 假目以览抱朴子 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毛诗 増圣哲之治其应如响 期月而可盖不甚难魏徵对太宗 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同上 平乱责武臣守文责文臣唐髙宗语 劝我行仁义既效矣唐太宗尧舜之化慈俭而已赵宗儒对唐太宗 大乱易治譬饥人
  易食魏徵 丧乱之民思治犹饥渴之望饮食明太祖谕 用徳则逸 用法则劳明桂彦良对太祖 善政在于养民 养民在于寛赋 寛而有制不以废弛为寛 简而有节不以慢易为简明太祖谕
  帝治三
  原神教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神化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甄冶董仲舒曰以贪狠为俗法出奸生如以汤止沸以薪救火上之化下犹泥之在钧唯甄之所为金之在镕惟冶之所化斧斤贾谊曰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权势法制人主之斧斤 校事魏太祖置卢洪赵逵
  为校事使察群下髙柔曰非居上信下之㫖又逵等以爱憎作威福太祖不听后逵等以奸利杀之乃谢柔治身列子楚聘詹何问治国之要对以治身之术王曰治国何如曰未闻身治而国乱也 熙
  庶绩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张四维贾谊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辨物居方 厉精更始宣帝诏令自新也 遗九年食三年耕则馀一年之食三载考绩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二十七年遗九年食然后王徳流洽礼乐成为天下师萧曹以寛厚清净为天下师 必世后仁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所至咸服三代至盛际天接地人迹所至咸賔服 无宿忧天下无宿忧宿久也无兵事贾谊书 不拘禁忌明帝时反支日不受章奏帝惊曰民废农桑逺来诣
  阙拘以禁忌岂为政之意 不知所之庄子 百姓休和百姓休和兆民赖之三代至盛 守成尚文 遭遇右武 日用而不知百姓制理于未乱 増羙利唐文宗言不能以羙利及百姓 休息明杨士奇
  对仁宗曰更得二三年休息庶几人皆得所 寛恤明宣宗春和行寛恤之令 升平唐李石谓文宗曰诚务脩将来之政视太宗升平之期犹不为晚 治定功成宋太祖 旋乾转坤宋游似侍经筵帝问唐太宗贞观治效何速如是对曰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功徳兼隆唐太宗赞自古功徳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恭勤所致宋李昉谓太宗四海清晏民物阜康皆恭勤所致 坐隆大业宋赵普谓太宗登极十年坐隆大业 务行故事宋王旦对真宗曰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 励精政治宋孝宗励精致治唐宪宗新剪蜀乱励精致治 自视何如即位时唐李石谓
  文宗曰陛下春秋少非起人间也而知人情伪今日视何如即位时帝曰有间矣 今日承平亦希矣唐穆宗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致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 庆历圣徳颂宋石介作 太平圣徳诗明杨士奇作太平圣徳诗十章以献儒臣亦皆有作
  制作一
  原尚书序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帝王世纪曰庖牺氏都陈作瑟三十六弦 又曰庖牺氏制嫁娶之礼 吕氏春秋曰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作笙簧 又曰神农氏作五弦之琴 龙鱼河图曰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伏帝王世纪曰颛顼命飞龙效八风之音作乐五英以祭上帝吕氏春秋曰帝颛顼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 又曰帝喾化被天下遂作乐六茎以康帝位 又曰尧以尹寿许由为师夔放山川谿谷之音作乐大章吕氏春秋曰帝喾命咸黒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 又曰舜作大韶之乐箫韶九成鳯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故孔子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礼记曰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春秋元命苞曰汤之时其民大乐其救之于患害故乐名大濩濩者救也 乐叶图曰四时之节动静各有分职不得相越当以度行谓调露之乐注曰调露和致于甘露 増通鉴曰周公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乐曰勺 事文𩔖聚曰汉髙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又有房中祠乐唐山夫人所作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寛备其器数更名曰安世乐 汉书曰武帝既灭南越下公卿议曰民间祠有鼔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唐书曰唐制七徳舞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及即位宴㑹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 又曰九功舞者本名功成庆善乐太宗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临幸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弦名功成庆善乐 五代史曰周世宗天历六年诏王朴考正雅乐朴以十二律管互吹难得其真乃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废 宋史曰宋初窦俨改周乐文舞崇徳之舞为文徳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 又曰始太祖以雅乐声髙不合中和乃诏和岘以王朴律凖洛阳铜望臬石尺为新度以定律吕故建隆以来有和岘乐以后至崇寜凡六改作 又曰仁宗皇祐二年出亲制明堂乐八曲又以自制黄钟五音五曲并肄于太常三年礼官上大乐名曰太安 又曰徽宗时蔡京主魏汉津之说破先儒累黍之非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以帝指为律度铸帝鼎景钟乐成赐名大晟谓之雅乐 金史曰大定间命礼部学士院太常寺更撰乐名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又曰后改文舞曰保大定功之舞武舞曰万国来同之舞 元史曰世祖名乐曰大成文舞曰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曰内平外成之舞续文献通考曰太祖洪武中上亲制大祀天地乐章八年正月上亲大祀遂用焉 通纪曰太祖命礼部尚书陶安等作宴享九奏乐章上善之悉屏俗乐 唐书曰开元九年麟徳历署日蚀不验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十五年草成名开元大衍历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后世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五代史曰周世宗即位端明殿学士王朴通于历数乃诏朴撰定岁馀朴进钦天历世宗嘉之诏司天监用之史论曰前代造历其法不同而多差至唐一行始以天地之中数作大衍历最为精宻后世善治历者皆用其法朴亦能自为一家然不能宏深简易而径急是取至其所长虽圣人不能废也 宋史曰太平兴国间巴中人张思训创作浑仪以献太宗召工造于禁中逾年而成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 元史曰元初用金大明历世祖十三年平宋遂诏许衡王恂郭守敬改治新历成名授时历自古及今其推验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 又曰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乃尽考其失创作简仪又作候极仪作浑天象象虽形似莫适所用作玲珑仪作仰仪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有古人所未及者 续文献通考曰明太祖以刘基精于天文时占乾象佐行军辄效擢为太史监太史令率其属髙翼等上大统历皆依郭守敬法故积分犹授时之数 又曰西域当昆仑之阳为得风气之正故西域独有历元之季世其历始东历家以为最宻太祖造大统历得西人之精乎历者以其历与中国历相参推歩而后成之 元史曰世祖即位命国师帕克斯巴制𫎇古新字字成上之其字仅千馀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关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主至元六年诏颁行于天下 明纪事本末曰太祖尝问宋濓孔克仁汉治何不及三代也克仁曰王霸之道杂太祖曰咎将谁始曰在髙祖太祖曰然髙祖创业未遑礼乐孝文时当制作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使汉家终于如是三代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
  制作二
  原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制度数议徳行 象天地以立制傅元天体 变天下之法礼含文嘉 改正朔易服色礼记 制礼作乐史记 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记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河出圗洛出书圣人则之 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圣人作易幽赞神明并易 庖牺作易𢎞开大道古史考 伏羲作易绵络天地扬雄 历象日月敬授人时 圣人作历黄帝造历续汉书 立四时之制尸子 著九六之文帝王世纪 推三光立八节春秋 治五气设五量大戴礼 合五纬春秋 正六宗拾遗记 吹律定姓纪钟甄声帝王世纪 省风作乐春秋 作乐崇徳 作乐防满乐稽 黄帝作乐曰咸池乐纬 少昊作乐曰九渊帝王世纪 禹作夏 武王作武并郑注礼 命咸黒为歌吕氏春秋 命伊尹歌晨露韩诗庖牺氏作瑟文王益其少宫南听凤以定律 神农作琴帝王世纪 朱襄作琴吕氏春秋 黄帝庖牺作瑟世纪 作箫以象凤风俗通 禹作夏龠吕氏春秋曰禹立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使伶伦作律吕氏春秋 命咎陶作刑纪年 黄帝作𭥆冕世本治其丝麻以为布帛礼记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构其木樔以避群害韩子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结绳为罟以佃以渔并易 作网罟用禽鸟典略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子 烹榖为粥燔肉为炙 取牺牲以充庖厨帝王世纪 作釡甑成火食之道古史考 后圣有作范金合土礼记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神农作耒耜古史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服牛乘马引重致逺以利天下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易之以棺椁易之以书契并易 以新书石从事魏书 以典论刻石魏志 黄帝作弩古史 以铜为兵越绝 黄帝蹴踘刘向 武王作翣世本 使马钧作司南车魏略 采铜铸鼎史记 铸鼎象物春秋 増变律令革官名 功极作乐 治终制礼唐傅奕上髙祖 考制度脩通礼 定正乐议刑统周世宗 左圆右方 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鹳 执㦸而舞以象击刺往
  唐太宗七徳舞即秦王破阵乐 进蹈安徐以象文徳太宗九功舞 更制歌辞太宗命魏徵褚亮虞世南李百药等更制破阵乐歌辞 作上元舞唐髙宗作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以象元气上元二年诏惟圆丘方泽及太庙用之 化育诒庇孰非厥功髙宗时奏破阵乐舞入帝常立以视乐阕乃坐裴守真言二舞诚祖宗盛德然古无天子立观者化育诒庇孰非厥功不应歌舞别申严奉奏可 追思王业勤劳若此髙宗观乐舞而叹 六变以象功业宋淳化中和㠓言二舞有六变之象每变以象太祖功业推让宜先文舞和岘言陛下以推让受禅宜先奏文舞 上亲制乐大中祥符间上亲制乐献王清昭应宫及景灵宫 御制乐章真宗又御制配享乐章 作乐崇徳天人之极致唐元徳秀言 制作简缪闻者皆悲愤自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石晋诏太常详定二舞冬至㑹朝崇元殿廷设宫县二舞在北登歌在上然礼乐废久制作简缪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参乱雅音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登歌发声悲离烦慝舞者行列不应节闻者皆悲愤 太宗増十部乐燕乐唐髙祖平隋仍其制设九部乐太宗平髙昌増为十部 作九弦琴 作五弦阮宋太宗尝谓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王因之复加以文武二弦朕今増之为九其名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则九奏克谐而不乱矣阮四弦増之为五其名曰水火金木土则五材并用而不悖矣 宫中制浑天仪宋五仪志归于金中兴更谋制作袁正功献浑仪様髙宗先自为一仪寘诸宫中以测天象其后卲谔所铸盖祖是焉 禁中作观星台续通考明仁宗洪熙初作观星台于禁中上时时登台观象初太祖精于天文每以指训故成祖仁宗皆知天象 钦定历注明历式有二曰王历曰民历洪武二十九年钦定历注 改铜鱼符唐髙祖罢隋竹使符颁银兔符其后改铜鱼符 秬黍之制或差毫厘 锤钩为奸害及黎庶宋太祖淳化三年诏曰国家万邦咸乂九赋是均顾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式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锤钩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着为通规 安得不新其耳目唐傅奕言 制作可施于后世五代史论周世宗制作皆可施于后世 锐意制作以文太平宋徽宗
  实录一
  増通鉴曰晋秘书监孙盛作晋春秋直书桓温枋头之败温怒盛诸子私改之 又曰后魏崔浩与髙允等共撰国记曰务从实录浩刋所撰于石以彰直笔有𧮂其暴扬国恶浩竟诛死 唐书曰髙祖太宗实录初敬播所撰信而详及许敬宗身为国史窜改専出己私 又曰吴兢初与刘子𤣥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𤣥已亡不可受诎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又曰肃宗时经大乱后史籍燔阙于休烈奏国史开元实录起居注及馀书三千八百馀篇藏兴庆宫兵兴焚炀皆尽请下御史核史馆所由购府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官一资一篇绢十匹凡数月止获一二篇唯韦述以其家藏国史百三十篇上献 又曰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文宗诏路隋刋正隋言改脩非是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羙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臣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非自己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义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删定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馀不复改汉等亦不罢 又曰文宗每言顺宗事不详实史臣韩愈岂当时屈人耶昔司马迁与任安书辞多怨怼故武帝本纪多失实郑覃曰武帝中年大发兵事边生人耗瘁府库殚竭迁所述非过言李石曰覃所陈因武帝以谏欲陛下终究盛徳帝曰诚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又曰武宗时周墀言故宰相李德裕重定元和实录窜寄他事凡人君尚不改史取必信也遂削新书 五代史曰汉隠帝诏贾纬与王伸窦俨等同修晋髙祖出帝实录广顺元年实录成纬求迁官不得由是怨望是时宰相王峻监脩国史纬书日历多言当时大臣过失峻见之怒曰贾给事子弟仕宦亦要门阀奈何历诋当朝之士使其子孙何以仕进言之太祖贬斥之 又曰周太祖既黜宰相王峻以峻监脩国史意其所书不实因召史官取日历读之史官以禁中事非外所知惧以漏落得罪及李榖监脩因请命近臣录禁中事付史馆乃命枢宻直学士就枢宻院录送史馆自此始 宋史曰太平兴国中李昉扈蒙撰太祖实录咸平初王禹偁与脩太祖实录直书其事 又曰钱若水引柴成务宗度吴淑杨亿同脩太宗实录八十卷真宗览书流涕锡赉有差八十卷内杨亿独草五十六卷真宗称其才长于史学 又曰治平中召宋敏求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脩起居注及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踈者许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知绛州王圭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敏求议初不误即召还 又曰绍圣元年蔡卞请重脩神宗实录曽布请以王安石日录载之 又曰初安石且死悔其所作日录命从子防焚之防诡以他书代绍圣间蔡卞为中书舍人即防家取以上因删落事实文饰奸伪尽改所脩实录正史于是吕大防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皆获深谴 又曰徽宗立徐𪟝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祐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専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议论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讨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又曰髙宗时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𫝊信后世宜召范冲刋定胜非言神宗史多増王安石日录哲宗史经京卞之手议论多不正命官删脩诚足以彰二帝盛美会胜非去位赵鼎以宰相监脩二史是非得其正 又曰髙宗命范冲重脩神哲两朝实录冲父祖禹元祐中尝脩神宗实录尽书王安石之过以明神宗之圣其后安石婿蔡卞恶之祖禹坐谪死岭表至是复以命冲上谓之曰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壊故以属卿 又曰髙宗以常同脩撰哲宗实录且谕之曰是除以卿家世𫝊闻多得事实故也一日奏事上愀然曰向昭慈尝言宣仁保佑大功哲宗自能言之正为宫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因生诬谤欲辨白其事湏重脩实录具以保立劳效昭示来世此朕选卿意也同乞以所得圣语宣付史馆仍记于实录卷末他日上谕勾涛同此 金史曰熙宗皇统间史臣进先朝实录三卷上焚香立受之 元史曰世祖至元间司徒色埒黙等进读祖宗实录帝曰太宗事则然睿宗少有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给宪宗汝独不能忆之耶犹当询诸知者 又曰王鹗言国家以神武定四方皆出太祖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久而遗忘宜置局纂就实录附脩辽金二史从之 又曰文宗时以尝命脩辽金宋三史未成以累朝故事有未备者史官请以翰林国史院脩祖宗实录时有司所具事迹参订翰林院言于帝曰实录法不得𫝊于外则事迹亦不当示人遂已弇山堂别集曰明制脩实录例以内阁大臣总裁而
  元勋上公一人监脩独太祖实录以曹国公李景隆监脩户部尚书夏原吉副之至嘉靖中脩睿宗实录用礼部尚书席书吏部尚书廖纪盖特典也 又曰重脩太祖实录以布衣陈济与学士解缙为总裁官而礼部尚书李至刚及讲读以下仅为纂脩官 又曰明实录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脩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
  实录二
  増唐历柳芳上元中坐事谪黔中时髙力士亦贬巫州因从力士质开元天宝及禁中事具识本末而所撰国史已送官不可追刋乃仿编年法为唐历四十篇颇有异闻然不立褒贬义例 唐年补录唐自武宗已后无实录史官之职废贾纬采次𫝊闻为唐年补录当唐之末王室微弱诸侯强盛征伐肆出天下多事纬论次多所阙误而事迹粗存亦有补于史氏 纪年录后唐明宗时以武王庄宗实录未脩何瓒等上言张昭有史材尝私撰同光实录十二卷又闻其欲撰三祖志并藏昭宗朝赐武王制诏诰九十馀篇请以昭所撰上史馆拜昭为史馆脩撰委之撰录昭以懿祖献祖太祖并不践帝位仍补为纪年录二十卷又撰庄宗实录三十卷上之优诏褒美 尊尧集陈瓘尝著尊尧集谓绍圣史官専据王安石日录改神宗史变乱是非不可传信深明诬妄以正君臣之义张商英为相取其书既上而商英罢后陈执中当国起迁人石械知台州就瓘家胁取尊尧集瓘受祸最酷几不免至髙宗时读其书嘉其忠特赐谥以表之 朱墨史范冲重脩神宗实录为考异一书明示去取旧文以墨书删去者以黄书新脩者以朱书世号朱墨史 辨诬录冲脩哲宗实录别为一书名辨诬录 六世实录宋敏求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百四十八卷 三朝实录周广顺中窦俨与贾纬王绅同脩晋髙祖少帝汉祖三朝实录 三朝帝纪孝宗时魏𣏌撰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帝纪 四朝㑹要孝宗时陈俊卿虞允文等上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㑹要 世称良笔蒋乂撰徳宗宪宗实录偕又撰文宗实录蒋氏三世踵脩国史世称良笔 陈寿之流敬播撰髙祖实录兴创业尽贞观十四年至是又撰太宗实录讫二十三年房𤣥龄尝称播陈寿之流 窜无完篇韩愈为顺宗实录议者哄然不息卒窜定无完篇 万世公论元仁宗谕省臣曰翰林集贤儒臣朕自选用汝等毋辄拟送人言御史台任重朕谓国史院尤重御史台是一时公论国史院是万世公论佞史谤书陆佃以脩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
  晦隐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称故事以折之初太宗有畜犬甚驯常在乘舆左右及崩鸣号不食因送永熙陵寝李至尝咏其事欲钱若水书之若水不从吕端虽为监脩以不莅局不得署名至抉其事以为専美若水称诏㫖及唐朝故事以折之时议不能夺 援诏令以廷诤钱若水又重脩太宗实录参以王禹偁李宗谔梁颢赵安仁未周岁毕安仁时为宗正卿上言䕫王于太宗属当为兄实录所纪缪误若水援国初诏令廷诤数四乃定 召脩实录太宗以太祖朝典䇿未备乃召范杲于濠州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重脩太平实录耳 乞脩实录仁宗初太后临朝夏竦在外急于进取乞与脩真宗实录不报 征山林遗逸之士洪武间上谓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史所以劝惩不可废乃诏李善长宋濓为总裁徴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寛等十六人同纂脩
  宝训
  増皇祖有训 圣谟洋洋嘉言孔彰 聪听祖考之彝训 率乃祖文王之彝训 赤刀大训𢎞璧琬琰在西序 用答扬文武之光训并书 𬣙谟定命逺猷辰告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帝范十二篇唐太
  宗作以赐太子 三朝宝训宋仁宗时吕夷简上 法宝新录吕夷简上景祐法宝新录 𫝊法宝录神宗时蔡确参定编脩 祖宗家法哲宗御迩英阁召宰执讲读官读宝训至汉武帝籍南山为上林苑仁宗曰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也丁度曰臣事陛下二十年每奉徳音未始不及于忧勤此盖祖宗家法尔 事亲之法吕大防因推广祖宗家法以进曰自三代以后惟本朝所立家法最善臣请言其略自古人主事母后朝见有时如汉武帝五日一朝长乐宫祖宗以来母后皆朝夕见此事亲之法也 事长之法前代大长公主用臣妾之礼本朝必先致恭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此事亲之法也 治内之法前代宫闱多不肃宫人或与廷臣相见唐入阁圗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宻内外整肃此治内之法也 待外戚之法前代外戚多预政事常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皆不预政此待外戚之法也 尚俭之法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宫殿止用赤白此尚俭之法也 勤身之法前代人君虽在宫禁出舆入辇祖宗皆歩自内廷出御后殿岂乏人力哉亦欲渉历广庭稍冒寒暑此勤身之法也 尚礼之法前代人君在禁中冠服尚简祖宗以来燕居必以礼窃闻陛下昨郊礼毕具礼谢太皇太后此尚礼之法也寛仁之法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逺窜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寛仁之法也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此皆祖宗家法足以致太平者陛下不湏逺法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哲宗甚然之 节费王岩叟尝侍迩英进读宝训至节费岩叟曰凡言节用非偶节一事便能有济当每事以节俭为意则积久累日国用自饶 知人又读仁宗知人事岩叟曰人主尝欲虚心平意无所偏系观事以理则事之是非人之邪正自然可见 多识典章髙宗朝曽几承平时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多识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诏脩神宗宝训书成帝称善讲求谟训光宗立余端礼言寿皇睿谟圣训仁政善教所当施于天下者愿与二三大臣朝夕
  讲求而力行之 仁厚发为英明郑清之进读仁皇训典谓仁宗之仁厚发为英明故能脩明纪纲而无寛弛不振之患 英明本于仁厚又言孝宗之英明本于仁厚故能涵养士气而无矫厉峭刻之习 戒子篇太宗 字民训理宗 寛恤诏令孝宗宝训要言王洙读宝训要言于迩英阁 三朝圣训金章宗时右补阙请𩔖集
  太祖太宗世宗三朝圣训以备观览从之 皇图大训元泰定帝时司天监纽泽许师敬编𩔖帝训成请经筵进讲仍俾皇太子观览后更名曰皇圗大训 陈说明训元文宗诏虞集等曰自惟早岁䟦渉艰阻视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岂能周知故立奎章阁置学士员日以祖宗明训古昔治乱得失陈说于前使朕乐于听闻卿等其推所学以称朕意 金匮宝训元英宗㑹诸王于大明殿诏拜珠进读太祖金匮宝训威仪整暇语音明畅莫不注目竦听 昭鉴录明太祖训戒太子尝命采经𫝊格言为书名曰储君昭鉴录至成祖命稍充广之益以太祖圣谟大训以为子孙万世帝王之法祖训录共目十有三上自为序仍命宋濓序之 皇明宝训太祖又择言行之大者为皇明宝训五卷 文华大训明宪宗制文华大训成命詹事彭华等进讲东宫每起立拱听
  记注一
  増唐书曰褚遂良兼知起居注太宗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 又曰太宗曰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逺群小不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 又曰杜正伦知起居注帝尝曰朕坐朝不敢多言必待有利于民乃出诸口正伦曰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于书千载累徳帝说通鉴曰太宗谓监脩国史房𤣥龄曰朕之为心异于
  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𤣥龄乃与许敬宗等删髙祖今上实录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隠谓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𩔖是矣史官何讳焉今可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唐书曰永徽后左右史惟对仗承㫖仗下谋议不得闻姚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授史官从之时政有记自璹始 通鉴曰贞观之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纪之及许敬宗李义府用事奏事多俟仗下于御座前屏左右宻奏监察御史及侍制官逺立以俟其退諌官史官皆随仗出仗下后事不复预闻及宋璟为相欲复贞观之政令史官随宰相入侍群臣事非秘宻者皆令对仗奏闻史官自依故事 唐书曰文宗与宰相议政适见郑朗执笔螭头下谓曰向所论事亦记之乎朕将观之朗曰臣执笔所书者史也故事天子不观史昔太宗欲观之朱子奢曰史不隠善不讳恶自中主而下或饰非䕶失见之则史官无以自免且不敢直笔褚遂良亦称史记天子言动虽非法必书庶㡬自饬帝恱谓宰相曰朗援故事不畀朕见起居注可谓善守职者然人君之为善恶必记朕恐平日言之不协治体为将来羞庶一见得以自改朗遂上之 又曰帝索起居注魏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又曰大中时裴休奏言宰相论政上前知印考次为时政记所论非一详已辞略他议事有所阙史氏莫能详请宰相人自为记合付史官诏可 宋史曰太祖七年知制诰扈蒙上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起居郎起居舍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及枢宻直学士轮脩日历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每季虽有内殿日历枢宻院录送史馆然所记者不过臣下对见辞谢而已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昩于宣播史官疏逺何得与闻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令发自圣衷可书简䇿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日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 又曰程琳脩真宗实录而大中祥符以来起居注阙琳追述上之遂脩起居注 又曰韩维同脩起居注侍迩英讲英宗初免丧简黙不言维疏言迩英阁者陛下燕闲之所也侍于侧者皆献纳论思之臣可以博咨访之义穷仁义之道究成败之原今礼制终毕臣下倾耳以听玉音臣请执笔以俟 又曰神宗元丰时王存为编脩官脩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事必禀中书俟㫖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 又曰徽宗时以天暑令记注官卯漏正即勿奏事仍具为令周常言本朝记注𩔖多兼谏员故凡言动得以所闻见论可否神宗时脩注官虽不兼谏职亦许以史事于崇政殿延和殿直前陈述陛下于炎曦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令则必记于日录𫝊之史笔使后人观之将以为倦于听纳而忘先王之美事矣事遂寝 又曰隆兴时胡铨擢起居郎论史官失职者四一谓记注不必进呈庶人主有不观史之美二谓唐制二史立螭头之下今在殿东南隅言动未尝得闻三谓二史立后殿而前殿不立乞于前后殿皆分日侍立四谓史官欲其直前而阁门以未尝预牒以无班次为辞乞自今直前言事不必预牒阁门以有无班次为拘诏从之 又曰孝宗践阼先是左右史久不除并记注壅积周必大请言动必书兼脩月进乃命必大兼编𩔖圣政所详定官 辽史曰辽圣宗诏脩日历官毋书细事金史曰世宗谓宰臣曰海陵时脩起居注不任直臣
  故所书多不实可访求得实详而录之参政孟浩进曰良史直笔君举必书自古帝王不自观史意正在此又曰一日世宗屏侍臣与宰臣议事记注官亦退上曰史官记人君善恶朕之言动及与卿等所议皆当与知其于记录无或有隠可以朕意谕之 元史曰英宗时御史李端言朝廷虽设起居注所录皆臣下闻奏事目上之言动宜悉书之以付史馆从之 通纪曰洪武七年命詹同宋濓等纂脩日历成凡一百卷 又曰词林记曰太祖初建国首设起居注以魏观宋濓为之日侍左右记言动洪武十四年定起居注秩从七品单仲祐詹同尝任焉其后竟废令翰林院史官兼之每朝则立班记事入馆则载笔以从书动以为日历书言以为宝训永乐洪熙间王直在翰林犹从事于记注宣徳后寖以废矣成化𢎞治中臣僚累建言欲复起居注之旧或欲即命史官记时政于其中如宋朝政房之制皆未举行
  记注二
  増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 国有简册君举必记言动之微可不慎欤唐魏知古言 史官惟询采二史不注起居唐刘知㡬言 记言动不敢侵官唐文宗尝敕魏谟曰事有不当母嫌论奏谟曰臣顷为誎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 立侍宋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石扬休奏脩起居注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之 召侍经筵宋仁宗初视事退御迩英阁召侍臣讲读而脩起居注官独先出贾黯言召臣下访对动关政体而史臣不得预闻请并召侍经筵诏许之 分立殿上宋王介宁宗末除起居舍人言本朝循唐入阁之制左右史不立前殿若御后殿则立朵殿下何所闻见而脩起居注乎乞依欧阳脩王存胡铨所请分立殿上留身奏事宋旧制脩注官经筵官许留身奏事而近例无有髙宗时洪遵请复旧制从之 操笔赤墀下唐郑覃曰记注操笔赤墀下所书为后世法 执笔螭头下见记注一唐文宗 老儒恬退宋仁宗时初脩起居注缺中书舍人彭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 谨厚长者金世宗尝顾脩起居注王崇璧曰斯人谨厚长者故置诸左右欲诸臣效其为人也 解其记注宋仁宗言冯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 记注与制诰为邻宋英宗在藩邸时闻苏轼名及即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逺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英宗曰且与脩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乃召试入史馆 书之起居注宋余靖言尝有吕觉以治狱赐对祈易章绶陛下谕之曰朕不欲因鞫囚与人恩泽觉退以告臣臣书之起居注 书之时政记宋御史萧之敏劾虞允文允文上章待罪孝宗过徳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上为出之敏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寛厚命曽懐书之时政记 迩英延义记注宋景祐中置崇政殿说书贾昌朝诵说明白帝多所质问昌朝请记录以进赐名迩英延义记注后罢 迩英记注宋髙宗时洪遵直学士院帝曰卿再登三馆常典书命今以脩注处卿遂拜起居舍人以经筵官除罢及封章进对宴㑹锡予讲读问答等事萃为一书名之曰迩英记注 祥曦记注乾道二年洪迈为起居舍人言起居注皆据诸处关报始加脩纂虽有日历时政记亦莫得书景祐故事有迩英延义二阁记注今废不续陛下言动皆罔闻知恐非命侍本意乞今讲读官自今各以日得圣语关送修注官令讲筵所牒报使谨录之因今所御殿名曰祥曦记注制可圣政日历宋孝宗上太皇圣政日历于徳寿宫 寿皇日历光宗上寿皇日历于重华宫
  兴造
  原匠人建国辨方正位 体国经野并周礼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水地以县周礼注曰于四角立植而县以水望其髙下髙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置𣙗以县视以景周礼注曰𣙗古文臬假借字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县正之视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 识日出之景周礼曰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 昼参日景夜考极星周礼 揆之以日毛诗 规天矩地张衡 审曲面势 右社稷而左宗庙礼记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周礼注曰经纬谓涂也经纬之涂皆容方九轨疏曰九经九纬者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注曰王宫所居也宗祖庙面犹乡也王宫当中经之涂也 室度以几堂度以筵堂脩七寻三尺 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歩涂度以轨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并周礼 宫隅七雉城隅九雉周礼注曰宫隅城隅谓四角浮思也雉长三丈髙一丈 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周礼疏曰环涂谓绕城道如环然谓之环也野涂国外谓之野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筑室百堵 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救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 俾立室家 迺立冡土并诗 疏龙首以抗殿张衡 既新作于迎风増露寒与储胥张衡 増土阶茅茨唐尧以昌 始皇兴阿房而秦祸烈 文帝惜露台而汉祚永唐薛𭣣言规构鸿侈隋杨素营仁寿宫规构鸿侈 营缮相继唐太宗时翠微玊华营缮相继军营马监靡不恢崇 佛寺道宫悉皆轮奂宋太宗时田锡
   趋末弃本唐景云初作金仙等观韦凑以为方农月兴土虽赀出公主然髙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以夜继昼宋丁谓营玊清昭应宫令以夜继昼每绘一壁给二烛 登洛北绝岸延眺良久唐髙宗营东都乃登洛北绝岸延眺良久诏即其地营上阳宫 卜锺山之阳定作新宫明太祖命刘基卜地定作新宫于锺山之阳増筑新城延亘周围凡五十馀里 止从俭素天眷元年命少府监卢彦伦营建宫室止从俭素 朴素不饰明太祖新内三殿成曰奉天华盖谨身左右楼曰文武殿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寜六宫以次序列皆朴素不为饰 陂池台榭皆深宫复禁唐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 武功旧第才蔽风雨唐蒋世长侍宴披香殿谓太宗曰陛下武功旧第才蔽风雨耳 阅实工徒隋崔善为督工徒五百营仁寿宫总监杨素索簿阅实善为执板暗唱无一差缪 匿匠楼下宋张商英为相劝徽宗息土木尝葺升平楼戒主者张丞相导𮪍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 书尚书无逸于二阁宋仁宗置迩英延义二阁写尚书无逸篇于屏 书大学衍义于两庑明太祖命侍臣书大学衍义于两庑壁间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今用此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迁都一
  原帝王世纪曰帝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商丘 又曰武王代殷以木承水自酆徙都镐 史记曰成王少周公摄行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启代殷后国于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吴志曰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郡都鄂改名武昌 又曰黄初元年四月祭南郊即皇帝位迁都建业  通鉴曰后魏主以平城地寒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大举伐齐行至洛阳戎服乘马而出谕群臣曰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茍不南伐当迁都于此旧人虽不欲内徙而惮于南伐遂定迁都之计 金史曰海陵贞祐二年诏迁都燕京有司图上燕城宫室制度营建阴阳五姓所宜海陵曰国家吉凶在徳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 又曰贞元元年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 又曰金宣宗决意南迁五月遂发中都七月车驾至南京髙琪请脩南京里城 又曰左司谏仆散毅夫乞更开封府号赐美名以尉氏县为刺郡雎州为防御使与郑延二州左右前后辅京师上曰山陵在中都朕岂乐久居此乎 元史曰世祖在潜邸尝从容语巴图鲁曰今天下稍定我欲劝主上驻跸回鹘以休兵息民何如对曰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世祖怃然曰非卿言我几失之后世祖至开平即位遂定都于燕尝曰朕居此以临天下巴图鲁力也 又曰世祖初命刘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通纪曰永乐十四年将建北京宫殿命群臣㑹议于是文武群臣䟽言北京为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南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宜兴工营建以为子孙万世帝王之业从之 明纪事本末曰永乐十八年九月北京宫殿垂成诏以明年正月朔御新殿乃命召太子太孙于京师
  迁都二
  原少昊徙曲阜帝王世纪 盘庚迁于殷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古我先王将多前功 匪亟其欲遹追来孝 作邑于丰宅是镐京并诗 召公相宅周公成周 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并诗 非敢违卜用宏兹贲并书 度其夕阳 度其鲜原 迺陟南冈 迺觏于京并毛诗 迺正厥位 奠厥攸居 建城市营宫室 太史抱法周礼 永命新邑 安定厥邦 永建乃家 四方和㑹并书 四方入贡史记 民利用迁 増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宋靖康金兵薄城下唐恪议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帝将从之何𣓨言不可乃止 永嘉不幸暂都江左 方当荡平区宇旋轸旧京晋王述折桓温 宣宗南渡弃厥本根 宣宗南播疆宇日蹙金史 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宋太祖如西京欲留都洛阳群臣与晋王光义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徳不在险帝曰晋王之言固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遂还 与大臣宻议数月而行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四月奉天谨身华盖三殿灾主事萧仪言迁都非便上震怒诛之既而科道上言朝廷不当轻去金陵建都于燕故有此变上曰方迁都时朕与大臣宻议数月而行非轻举也言者因劾部院大臣上命言官与大臣午门对辨尚书夏原吉奏曰言官职当言路应诏陈言皆当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议臣等合当有罪上乃两释之
  教化
  原圣人以神道设教详帝治 先王观民设教风以动之 教以化之 垂世立教孔安国诗序 垂裕后昆宓牺神农教而不诛 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周书 三皇设言民不违 五帝画像世顺机何休公羊 开物成务克绥厥猷 成天之道礼记 取地之财大戴礼 式
  和民则 式化厥训 敛时五福 敷佑四方并书 天之牖民 因民为制周制 肇脩人纪 长育人材诗序 则山髙以居贤依巽风以善俗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并易系 章善瘅恶树之风声 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左氏著之话言左𫝊 教之道艺周礼 章善瘅恶以示民厚
  礼记 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天地尊化风俗通 教思无穷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教之防利告之训典左氏 风以诗书 以礼教亲则民不怨周礼 以乐教和则民不乖 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以俗教民则民不偷 以刑教中则民不虣 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以度教节则民知足 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以贤制爵则民慎徳 以勲制禄则民兴功并周礼 每岁孟春以木铎徇于路 正月朔日布王治于天下周礼教民播种淮南 教民耕农古史考 教民食糓贾谊新书
  神农作教管子 燧人教渔尸子 虙牺教猎尸子 教民渔田越绝 教民巢居颜峻始学篇 节水火大戴礼 化腥臊韩子养才以任地履时以象天大戴礼 教化若神淮南子
  化如神明刘邵七萃 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孝经 休风偃物淳化元通王粲七释 行于江汉 声暨海外七释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并诗 有典有则诒厥子孙 圣有谟训明征定保 徳音孔昭视民不恌 追琢其章金玊其相 増王者以教化为大务董仲舒䇿 民至愚而神元王恂言于世祖 吾不之疑则反复化为忠厚同上 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 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 汤武承大乱之后身致太平唐魏徵言于太宗 民力息则生养遂 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元大徳时吴元圭言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 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明太祖谕 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 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同上 方今承平之际正宜讲究此事金章宗时户部尚书邓俨等言 不明教化不知礼义明太祖谕刘基列圣所循皆尚徳教唐权徳舆对宪宗 宜以祖考躬行之
  教为法宋张纲对徽宗 躬履节俭以示四方宋孝宗时周淙知临安府上言风化必自近始同上 教化之行当自贵近始金世宗谕廷臣人皆以教化为馀事金章宗时宰臣言今之察举官吏者多责近效以干办为上其
  有秉心寛厚欲行教化者辄谓之迂阔故人皆以教化为馀事此孝弟所以废也若谕所司官吏有能务行徳化者擢而用之则教化可行孝弟可兴矣 儒者所以隆孝悌而敦风俗唐明宗言 敦朴素 革浮伪 过行者被嗤于乡 不眤者蒙摈于亲唐太宗时髙冯言 禁丧葬作乐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戒饬风俗禁民奢侈宋光宗诏 定制度辨上下 服用居室各有差等 抑昏丧过度之礼 禁追逐无名之费金章宗时宰臣集议 脩学校崇经术旌节孝使士不趋于文华重农桑寛赋税省徭役禁游惰则民力纾不趋于浮伪元世祖时姚枢言 月朔读法洪武二年命郡县长吏月朔㑹民读法 分教郡国明太祖以北方丧乱之后命选国子生往各郡分教 社学师儒各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 大诰三篇训化民俗明太祖仿成周大诰之制以训化民俗取当世事之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著为条目既而又续为一篇以申其意使民观感知所劝惩自是民之作非者鲜从化者多故又作三篇其意益切至矣 家识慈孝人知廉耻唐太宗时髙冯言士敦操尚乡耻轻薄宋文帝元嘉之政 识朕此懐务相安
  养 海内之人皆为兄弟唐太宗诏劳刺史陈君賔 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宋文帝 孝友俭让近于淳古宋太宗时陈旭十三世同居民间风俗闻稍淳俭金世宗言 刲股割肝咸见庆赏 数世同居辄复其家 孝义所感醴泉甘露芝草异木之瑞史不绝书宋史论 本朝之化感人心之深也唐宪宗时权徳舆言 宋之教化有足观者矣宋史论
  来逺
  原懐逺以徳尚书 诞敷文徳尚书大禹 舞干羽而有苖格 弗宝逺物则逺人格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明王慎徳四夷来宾 柔逺能迩安劝庶邦并书 柔逺能迩以定我王 惟徳动天无逺不屇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并书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方外百蛮无思不服汉书 蛮夷率服 蛮夷懐服大戴礼 逺夷稽颡续汉书 蛮夷皆服吕氏春秋 夷狄思慕司马相如喻蜀书 邻国襁负归徳尚书中候 四方襁负而至 骏奔稽颡委质重译张景阳七命 诸侯同日贡者五百国帝王世纪 桀无道囚汤后释之诸侯八译来者六国尚书大𫝊 逺方来译至者十六国帝王世纪桑榖合生四方来附 一时归汤帝王世纪一时归汤者三十六国 通道百蛮国语武克殷 肃清万里晋阳秋髙祖伐公孙 庶邦丕享 不遐有佐 近者恱逺者来论语 幽邦肆险逺国亡遐应玚华林园诗 延颈举踵向风慕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心歌腹咏乐在归附胡综为吴质作降文 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详帝功 风雨所至莫不从助史记五帝本纪 宻须归文王吕氏春秋 夙沙归炎帝帝王世纪神农氏 匈奴来朝汉书宣纪 鲜卑送玺晋中兴书元帝大典 奇肱车至括地圗 肃慎来贡 僬侥贡没羽帝王世纪 濊貉贡良弓典论 西戎献剑列子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 西戎献杯十洲记云周穆王征西戎献杯是百玉之精 西旅献獒越裳贡雉史记周本纪越裳贡白雉 倭王献锦魏志景初中倭奴王国献文锦献吉光毛裘武帝天汉三年西域国王献吉光裘 火浣以示百寮魏志
  齐王芳即位西域重译献火浣布诏大将军太尉临试以示百寮 楛矢陈于玉阶王沈贺肃慎贡献表 増徳礼形则逺者来格唐魏徵言 脩政事则逺人来归宋吕蒙正言 民既安利则人敛衽而至 以徳懐逺以惠利民则逺人之归可立而待宋张齐贤言 殊方异俗相率向化宋赵普言 懐荒振逺谕以赏格宋太宗时杨亿议弃灵州逺人来归宜有旌异明成祖谕 与民休息遣使往来宋太
   声教逺被自当来賔 脩文徳以来逺 无钝兵而挫锐宋太祖时田锡言 示绥懐万国之心 用驾驭四夷之䇿同上 垂天覆之仁 假来王之便宋真宗时朱允符言 不使北面则逺方何所瞻仰唐髙祖时髙丽贡方物帝欲让而不臣温彦博曰辽东本箕子国汉元菟郡不使北面则逺方何所瞻仰 二岁一进此非所以来逺人宋神宗时令洮河诸国限二岁一进游师雄曰如此非所以来逺人也 王㑹圗唐太宗时逺方朝贡甚众服装诡异命颜师古作王㑹圗以示后 西州程宋太宗太平兴国间髙昌国遣使朝贡太宗以逺人输诚遣王延徳使焉雍熙二年使还撰西州程记以献 仙晨帝所隋炀帝在东都以外国朝贡踵至悉召天下奇倡怪伎大陈端门前曵锦谷珥金琲者十馀万百官都人列绘褛幔阁夹道被服光丽廛邸皆供帐池酒林胾在所令邀饮食蛮夷嗟咨谓中国为仙晨帝所 玊帛风云明永乐时上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外国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上顾皇太孙曰可谓万方玉帛风云㑹矣 汉文帝却千里马 晋武帝焚雉头裘唐魏徵语葱岭以东皆奉贡贽唐髙祖 西域诸国来朝献地隋炀帝诸蕃毕集洛阳同上 四国扈从东封唐明皇封泰山新罗百济儋罗
  倭四国毕赴 不受康国内附唐太宗时康国求内附上谓招来绝域靡费百姓谢不受交趾献前贡物元世祖将征交趾丞相博果宻曰不如遣一介之使谕以祸福彼能悔过
  自新则不烦兵而下矣帝从之于是交趾感惧遣其王等诣阙谢罪尽献前六岁所当贡物 大小逺迩悉奉琛币 东逾辽水重译来附 西南极逺之国俱来朝受封爵明成祖






  御定渊鉴𩔖函卷五十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