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惜抱轩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文集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文集二 惜抱轩诗文集 文集三
清 姚鼐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文集四

惜抱轩文集三


 序


  老子章义序


天下道一而已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贤者之性又有


高明沈濳之分行而各善其所乐于是先王之道有异


统遂至相非而不容并立于天下夫恶知其始之一也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者老子


也孔子告曾子子夏述所闻老聃论礼之说及老子书


言以丧礼处战之义其于礼精审非信而好古能之乎


南行者久而不见冥山求之过也夫老聃之言礼盖所

谓求之过者矣方其好学深思以求先王制礼之本意

得先王制礼之本意而观末世为礼者循其迹而谬其

意苛其说而益其烦假其名而悖其实则不胜悁忿而

恶之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夫礼贵有诚也老子之初

志亦如孔子而用意之过贬末世非礼之礼其辞偏激

而不平则所谓君子驷不及舌者与且孔子固重礼之

本然使人宁俭宁戚下学上达而已庸言之必谨逮七

十子之徒推孔子之义极言之固多高远失中此亦圣

门好古达于礼者之言失也夫老子特又甚焉耳孔子

遇老聃问礼于其中年而老子书成于晚岁孔子盖不

及知也老子书所云绝圣弃智盖谓圣智仁义之伪名


若灭武仲之为圣耳非毁圣人也而荘子乃日圣人不


死大盗不止老子云贵以身为天下者言不以天下之


奉加于吾身为快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以是为自贵爱


也而杨朱乃日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皆因其说而益甚


为谬夫老子言诚有过焉虽举其末学益谬推原及老


子以为害天下之始老子亦有所不得辞然是又岂老


子所及料哉世乃谓老子之言固已及是而儒者遂不


肯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老子之行夫孔子于老子


不可谓非授业解惑者以有师友之谊甚亲故日我老

彭解论语者顾说为商之大夫不亦远乎其说出于大


戴礼记吾意其辞托于孔子而实非殆不足据耶抑所

举别有是人耶若论语之老彭非商大夫可决也老子

书六朝以前解者甚众今并不见独有所谓河上公章


句者盖本流俗人所为托于神仙之说其分章尤不当

理而唐宋以来莫敢易独刘知几识其非耳余更求其


实少者𣃔数字多则连字数百为章而其义乃明又颇

为训其旨于下夫著书者欲人达其义故言之首尾曲

折未尝不明贯必不故为深晦也然而使之深晦迂而


难通者人好以已意乱之也荘子天下篇引老子语有

今文所无则知传本今有脱谬其前后错失甚明者余

少正之并以待世好学君子论焉

太史公书不甚知姓氏之别又自唐以前读者差不若

汉书之详故文多舛误夫老子老其氏也聃其字也太

史公文盖曰老子者楚苦县厉郷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汉末妄以老子为仙人不

死故唐固注国语以为即伯阳父流俗妄书乃谓老子

字伯阳此君子所不宐道当唐之兴自谓老子之裔于

是移史记列传以老子为首而𡡾者遂因俗说以改司

马之旧文乃有字伯阳谥日聃之语吾决知其妄也老

子匹夫耳固无谥苟弟子欲以谥尊之则必举其令德

乌得曰聃孔子举所严事之贤士大夫皆举氏字晏平

仲蘧伯玉老聃子产其称一也陆德明音义注老子两

处皆引史记曰字聃河上公曰字伯阳不谓为史记之

语陆氏书最在唐初所言史记真本盖如此则后传本

之非明矣老子所生太史公曰楚苦县或日陈国相人

荘子载孔子阳子朱皆南之沛见老子夫宋国有老氏

而沛者宋地言老子所生三者说异而荘子尤古宐得

其真然则老子其宋人子姓耶子之为李语转而然犹

姒姓之或以为弋也彭城近沛意聃尝居之故日老彭

犹展禽称柳下也皆时人尊有道而氏之晋穆帝名聃

字彭子汉晋旧儒必有知老彭为聃之氏之说者矣后

世失之乃不能明也乾隆四十八年夏六月桐城姚鼐

后汉书桓帝纪章怀注史记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吾作此序未及检引

然则改此文疑元宗以后事

  荘子章义序

汉艺文志荘子五十二篇陆德明音义载晋宋注荘子

者七家惟司马彪孟氏载其全书其馀惟内七篇皆同

外篇杂篇各以意为去取自唐宋以后诸家之本尽亡

今惟有郭象注本凡三十三篇其十九篇经象删去不

可见矣昔孔子以诗书六艺教弟子而性与天道不可

得闻其得闻者必弟子之尤贤也然而道术之分盖自

是始夫子游之徒述夫子语子游谓人为天地之心五

行之端圣人制礼以达天道顺人情其意善矣然而遂

以三代之治为大道既隐之事也子夏之徒述夫子语

子夏者以君子必达于礼乐之原礼乐原于中之不容

已而志气塞乎天地其言礼乐之本亦至矣然林放问

礼之本夫子告以宁俭宁戚而已圣人非不欲以礼之

出于自然者示人而惧其知和而不以礼节也由是言

之子游子夏之徒所述者未尝无圣人之道存焉而附

益之不胜其弊也夫言之弊其始固存乎七十子而其


末遂极乎荘周之伦也荘子之书言明于本数及知礼


意者固即所谓达礼乐之原而配神明醇天地与造化


为人亦志气塞乎天地之旨韩退之谓荘周之学岀于


子夏殆其然与周承孔氏之末流乃有所窥见于道而


不闻中庸之义不知所以裁之遂恣其猖狂而无所极


岂非知者过之之为害乎其末天下一篇为其后序所


云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意


谓是道之末焉尔若道之本则有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者周盖以天人自处故日上与造物者游而序之居至

人圣人之上其辞若是之不逊也而苏子瞻王介甫乃


谓其推尊圣人自居于不该不遍一曲之士其于荘生


抑何远哉若郭象之注昔人推为特会荘生之旨余观


之特正始以来所谓清言耳于周之意十失其四五夫


庄子五十二篇固有后人杂入之语今本经象所删犹


有杂八其辞义可决其必非庄生所为者然则其十九


篇恐亦有真荘生之书而为𧰼去之矣余惜荘生之旨


为说者所晦乃稍论之为章义凡若于卷


  左传补注序

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自左氏邱明作传以授曾申

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


虞卿传荀卿盖后人屡有附益其为邱明说经之旧及


为后所益者今不知孰为多寡矣余考其书于魏氏事


造饰尤甚窃以为吴起为之者盖尢多夫魏绛在晋悼


公时甫佐新军在七人下耳安得平郑之后赐乐独以


与绛魏献子合诸侯于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


恤其夸此岂信史所为论本事而为之传者耶国风之


魏至季札时亡久矣与邶鄘鄫等而札胡独美之日以


德辅此则明主也此与魏大名公侯子孙必复其始之


谈皆造饰以媚魏君者耳又忘明主之称乃三晋篡位

后之称非季札时所宐有适以见其诬焉耳自东汉以


来其书独重世皆溺其文词宋儒颇知其言之不尽信


然遂以讥及左氏则过矣彼儒者亲承孔子学以授其


徒言亦约耳乌知后人增饰若是之多也哉若乃其文


既富则以存贤人君子之法言三代之典章虽不必邱


明所记而固已足贵君子择焉可也自服杜以后解其


文者各有异同近时有顾亭林惠定宇皆为之补注余


以为有未尽乃别记所见者若总古今之说择善用之


萃为一书则以俟后之君子


  西魏书序

当拓跋氏之衰朝廷失政而边镇横武夫㬥兴而国柄


移天子寄居亟立亟废盖高欢一人而援立之帝三焉


安定废而孝武兴孝武奔而孝静立计其得失之故虽


不甚相远而以时论之则孝静固始为孝武之臣也魏


收书外孝武而以天平为正岂理也哉南康谢蕴山观

察旧居史职出剖郡符闲以退处数年之暇慨魏收之


失当𢰅西魏书二十卷以正其失可谓勤学稽古雅怀

论世者矣吾观李延寿北史本纪录孝武于东魏孝静


之前而不日西魏意盖以收为非者然拓跋自崔浩被

诛史笔回罔故纪道武以往事多侈词又自道武以前

二十馀世率加以皇帝之号延寿因之不能正也今观


察所纪仅抂其末二十五年事固有延寿之得而无其


失者然延寿自序言见别史千馀卷今时代远隔泯亡

无一存不获使观察据之以考稽同异而裁定焉惜哉


惜哉读者知其纲罗放失述作之志存焉可也

  族谱序


昔三代帝王及卿士大夫巫医祝卜之职莫不出于世

族当时姓氏之分端绪著僃而朝廷又专设之官而掌


之故黄农虞夏支裔流别数千岁之纪可得而知也自

汉以降王者兴于草泽将相出于屠牧皆不能纪其先

世而谱谍寖以不详及晋宋因魏制以九品官人重门


戸辨族地而后谱学复兴以至于唐然考唐以前诸家


世谱所能详皆始于魏晋魏晋而上或依托谬妄盖郞


邪王氏自云出于王子晋兰陵萧氏自谓本萧何望之


皆为昔人所诮由是言之谱谍之详略非时俗风尚之


有盛衰由世族之崇替存亡异也当世族之存非特子


孙能详其先人之传凡天下学士博于闻见者历举各


族系世如循庭木之支如举其室之庪物迄世族亡则


子孙有不能推明其祖而始诬托名人求以自重是亦


可谓愚也与自五代至宋故家残灭及元明屡遭兵火

今日天下无复有千年相传之家谱矣吾族先世本于


田农又自馀姚迁桐城正当南宋末元兴之日江淮之


闲居民麤定而谱叙皆失故居馀姚以前祖不可得而


知不可知则阙以为愈于诬托者之愚也谱自先云南


参政及先职方府君及叔祖灨州太守尝三修之逮今


孙子益众为文益繁故少变其体依古世表之法率横


列而注历职生卒妻子于其下欲其文简而易检也初


自馀姚来居桐城大有郷之麻谿人谓麻谿姚氏逮明


中叶而始有谱又垂及今二百馀年自是以往子孙之


崇替不可知而谱之存亡不可必也然而差冀其经历

久远者惟文𠕋轻简易挟而藏则传久之道与


  代州道后冯氏世谱序


吾尝谓三代重姓族而系世详其后晋宋六朝尚门地


而谱谍之学亦贵独中闲秦汉之世公卿大夫崛兴草


野而谱系蔑可征焉世变使然学者不能强说也汉书


载公卿名人传皆不详其先世而所详者独司马迁扬


雄冯奉世三传而已子长子云皆以其所自序故载之


然则宐郷之族亦必有能自序者故史得因其文异于


他传以此推之冯氏之有谱旧矣自汉以后𣃔续不可


尽明而今代州之冯兴于明之中叶至 国朝乃益盛

非苐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矣以余所及交则湖


北按察使冯君弼其人介然自立士也君弼既没于武


昌数年其从父弟右书来为安徽布政司经历因得识


之又识其弟汝咨皆敦谊好学异于流俗右书示佘所


藏海内名人为其先世作传志数十篇信乎其世济为


君子也余与右书汝咨论近世人作谱繁而非法夫谱


欲简要而卷𠕋少俾子孙百世流转海内易携以行其

体当略如古世表之法因略与分别所宐载与不者右


书汝咨以为善后余别去次年再见之皖中则右书汝

咨已如余论作道后冯氏谱成书矣而余为族谱反未

及成右书汝咨之勇于取善如此余能无愧乎哉冯氏


古多伟人矣而今谱首于明时者缺所不闻以为信也


余闻右书之考秀山令君应郷试时夜揭榜有走报其


已得举者令君方卧闻应之而已顾熟寐至晓其气量


之闳远如此乃仕终于令虽有惠政而泽未及远今右


书弟兄方嗣其德贤者子孙宐更有大兴者他日史氏


为名人列传而纪及其先意或有资于是谱而余又欲


用是书之体为世作谱者式也故序之


  包氏谱序

周时天子重神明之姓使小史奠系世载以世本之纪

讽以瞽蒙之诗延及春秋黄农虞夏商周之裔散在列


国者可考而别也而人臣功德尤异思褒录其子孙则


又因所生地谥字赐姓氏族用别纪之而政教衰赏罚


乱所命族氏不加于贤者则得氏不足以为重上无掌


系之职而私谱亦兴盖去先王之义益远矣宋兴五代


之末天下俗败坏而道不明洎仁宗之时大贤乃出包


孝肃公亦于其闲以忠言谅节闻于朝后世闻而慨


之盖孝肃合肥人其后有移居桐城北郷者于是吾邑


有包氏焉自古贤者少士囿于俗或一姓数百年未有


闻人然则幸遇贤者之裔而庶见其先遗风馀烈君子

未尝不乐得而亲友之也包氏世故有谱卷首载孝肃


像及宋诰敕详其世自孝肃而下今某方重修之以语


余余谓谱别纪孝肃为宗谊近于古又尝慕贤者之懿


而乐道其家事也于是为之序云


  医方捷诀序


余少有羸疾窃好医药养身之术泛览方书然以不遇


硕师古人言或互殊博稽而鲜功深思而不明十馀年


无所得乃复厌去夫医虽小道然其本出于圣帝所为


三代以来设官而氏其族其极至于使人无疵疠夭札


之伤而群生乐育导天和安民命至治之隆有赖焉又

推原其故必自君子躬能循天理之节应六气之和固


筋骨之束调气血之平于是安乐寿考永享天禄然后


推其意以为医药以及庶民此其意至精且厚是以后


世医者虽多然苟非慈明笃厚之君子终不能究其义


而虽有笃厚慈明之心苟不世业而少习者犹不能尽


其曲折变移之理审其几微而察其离合也吾郷有严


氏世为医前世有号则庵者其术神验余恨不及见之


今其孙以恬能继其学岀其传书曰捷诀者以示余其


言𥳑直使人易入能尽疾病之变状又操论得中无偏


驳之弊盖严氏既世其业又欲以此明诸人人信哉君

子之用心矣惜乎余方以事牵不能从以恬尽学其术

以获养身济人之益也乃为之序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