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愚伏先生文集/卷九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八 愚伏先生文集
卷九
作者:郑经世
1657年
卷十

[编辑]

上西厓先生庚子

[编辑]

献岁发春。伏惟道体起居万福。区区欣贺。实切下诚。经世。病缩度日。仅免他挠。私居贫约。无由以时致人候起居。惟是向往之情。不能食息舍耳。冬间。伏承垂复。谨悉示喩曲折。第于浅见。有不能无疑者。草野之人。愤忠贤之受诬。闷国事之日趋于危亡。不得已而出位犯分。愿一言以报国。其于义理固无不可。而事势之利害便否。有不暇计。况其言其默。又非人所能与。若阻挠而使之默。则亦可怂恿而使之言耶。若然则不足为草野之清议也。但闻其事遂寝云。善人在患。饥不及餐。末世岂复有此事耶。却是怵迫祸福之见胜耳。近闻时议再转。如火益热。所谓党锢传不须读者。真可念也。首揆出城已久。未知近作何样狼狈。想亦不能久于朝。良可痛惜。在易困之彖曰。有言不信。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窃恐此老作事。见不得此等。而其忠诚直节。世不多得。可敬可敬。相去隔远。奉拜未涯。何缘尽此衷曲。此非传便。故略陈所怀。而多少非笔札所能悉。只祝为道加爱。以慰士望。

答西厓先生

[编辑]

数月来。为农务所困。不得一候起居。此虽私居者实状。有近于舍馆未定之对。寤寐驰想。徒切恨惧。日者因山阳人。伏承台翰。谨审台候摄理万福。不任欣贺。第信后日子已多。不省比来炎歊。道体起居何如。区区倾仰。与日俱积。前上致仕文字。闻为该官所防。恨李许两宰知先生未真。遂误此好机会也。经世。顷为痁暍所苦。今幸少苏。而元气未复。闲中日月。为病懒所占取者十居六七。日用虽不敢废书册之功。课程不严。昏愦常胜。悲叹如何。朱书节要。曾借于人。而卷秩不具。近且督还。殊以为悯。春间见李友㙉。自言蒙台慈以此书相付。不敢受来云。伏乞以其帙限岁月间惠下。至祝至祝。病踪妨出入。不得自致于江台烟月之境。随侍杖屦。日夕瞻跂。神魂飞越。

上西厓先生甲辰

[编辑]

初冬向寒。伏惟先生道体起居万福。区区下诚。不任攒喜之私。经世。跧伏穷山。无他兴况。惟时觉读书有味。但于反躬体验处。全未有毫毛得力。买椟还珠之戒。深可惧也。秋初。伏蒙录示一绝。庄诵叹玩。有如陪侍燕申于苔阶竹影之间。未觉形骸之异处。幸荷无已。自不知道者论之。则固或有认为禅样者。然究索工夫到后。自当有此境界。如朱夫子所谓恨盲废之不早。亦何可以捐书病之耶。惟初学未可便向此处理会。或有流为禅会之弊。故尝下一转语云。幽情全与世情疏。门掩空山一草庐。不解觅心资玩弄。闲来遮眼圣贤书。极知粗浅。不敢不奉告以为承教之地耳。朱书节要。谨已拜留。今世读此书。不善者何限。敬诵来教。令人怅然。第以先向蚕丝牛毛上寻讨头緖为病。则末学不能无惑焉。颜子见夫子所立之卓尔。由博文约礼上做起。今欲识老先生天高海阔底胸次。恐所谓蚕丝牛毛者。不可不先寻讨。而遽厌弃之。若然则是欲为一超顿悟者而已。惟但于此处著力。不求之于统宗会元之地者。方为口耳之学耳。区区窃谓易先以但。然后语意明白。庶不误后生辈眼目。如何如何。更乞有以反复教诲之。千万幸甚。闻累上休致之章。并未得请云。前头行止。未知何决。伏想一个难进字。未肯容易舍却也。末由趋候。适逢医局采药人。呼烛附此。不能一一。只祝为道加护。慰此瞻慕。

上西厓先生禀目

[编辑]

院占地在山腰。势不平衍。层层除地。设庙堂斋楼。逐层有阶累级。而庙前堂后之阶则又高数仞许。庙与堂虽相直。而高下悬绝。似无背坐未安之碍。以上下言则上庙下堂。以内外言则内庙外堂。自外而观之。位置齐整。入其中而视之。等级截然。而庙与堂俱占中央不偏之位。似为恰好。今欲依此排设。但念易东,陶山。庙宇皆在堂后东偏。有如家庙之位。当时排置深意。虽不敢测知。而窃以事势度之。则两处地势平衍。庙若正值堂后。则面背相当。前后遮掩。日用周旋之际。亦多不便。其势必须稍就东偏。使相参差。此外如无他义理。则今之立祠位置。虽不相同无害。如有义理必从东偏为是。则地势之偏正。位置之参差。皆所不计。望赐开示。

附西厓答

[编辑]

地势虽下。背坐终是未安。易东既经先生指定。其制必不苟。姑从易东之规。近东恐无妨。

庙中位次。以中为尊。古无此说而创于皇朝。帝王庙亦伏羲居中其是非得失。非所敢论。然礼曰。席南向东向皆尚右。西向北向皆尚左。古人之坐皆从一头排起。一二三四循此而坐。至于太庙祫享之坐。虽太祖居中。而此非一行之坐。太祖居西。则乃是不迁之本坐。群昭群穆之祫入者。左右分坐。南北相向。其次序行列。整截不紊。今作一行南向之坐于北壁之下。而以中为尊则既不应礼经尚右之文。又非太庙昭穆之坐。而左右交互之序。疑于错杂。今从朱子神坐尚右以西为上之说为定。似不必更究神制。未知如何。今文庙之坐。乃是圣师中堂。群弟环侍之象。其左右分行。又与昭穆之坐相似。与此自不同。

附西厓答

[编辑]

皇朝近世诸儒之议。皆以中为是。然其言之合义与否未可知。从朱子尚右之说。以西为上亦无妨。朱子书有濂溪两程祠堂记。又有四贤祠记。其坐次排置。必有已行定礼。更详考得。据而行之则尤善也。

书院当有名号。而未得美名。或欲因其地名而号曰洛渊。兼取伊洛渊源之义或欲摭其事实而号曰道南。未知何者为胜。或俱不稳贴则别锡嘉名。以贲道宇。尤为幸甚。

附西厓答

[编辑]

道南之号甚美。且与易东义相近。恐不须他求。如何如何。

与郑寒冈丙午

[编辑]

十年离违。一心瞻系。即玆秋凉。伏惟道体对时万福。因士友往来。得闻卜地深处。作泉声山色中计活。恨此病蛰之踪无缘陪侍杖屦于燕申之地。以释滞吝耳。经世蒙幸于天。受用闲中岁月不为不多。省愆图新。以求分寸之进此其时矣。而因循放过。遂成蹉却半生。穷庐之叹。虽切无补。奈何奈何。惶禀此州文庙之制。凡百草创。近方谋备簠簋罍爵。而其形体制度。不曾理会过。五礼仪图注。草略又不足征。欲考仪礼则此无其书。恐不足以尽于大事。两生为此进去。伏望一一提耳。使得遵依而不失其制。幸甚。别纸所禀。亦望细思批教如何。

别纸

[编辑]

旁亲无后者。今人多于庙中就东壁下安其主。按朱子之说。伯叔祔于曾祖之旁。在位牌西边安。伯叔母祔曾祖母东边安。又曰。遇大时节。请祖先祭于堂。坐次亦如在庙时排定。旁亲祔祭者。右丈夫左妇女。不从昭穆了。在庙却各从昭穆祔。其答万人杰妻丧问目曰。祔祖母室。岁时祭之。东厢胡氏曰。先生内子之丧。主只祔在祖妣之傍。据此数条则凡祔位皆当祔入于本龛之内。今安祔主于东壁。乃是祭于正寝之位。而施于庙内。必是考礼不审。或于庙中未能备龛堂之制。则无祔入之地。不得已而坐于东壁耳。今当据礼。各祔龛内无疑。但有一节不能无妨碍。如本位应祔之孙或至三四。则许多神主。同入一龛。必有狭窄难容之患。且如主人有亡妻。既祔于祖妣。又有兄弟祔于祖考。则是为嫂叔同入一室。虽东西异坐。以生人之理言之。则毕竞未安。未知当如何。曾见退溪先生答学者问目。正论祔位一事。而今忘其文。大意以为主人行礼于阶下。妻若弟祔在庙中未安。当藏之别室云。虽与家礼本注及朱子祔内子之仪不同。而亦家礼四时正祭。妻以下则设位于阶下之意也。且朱子答陈焞妻丧问目曰。祔毕于家庙。傍设小位以奉其主。不可于庙中别设位也。此则又是别室藏主之说。依此行之。又未知何如。经世方立先人之室。而适有此碍。故谨禀。○朱子曰。妻先亡别庙。弟亡无后。亦为别庙。须各以一室为之。不可杂也。此与家礼班祔条不同。却可疑。然弟与妻不可同祔一室之意。则据此又更分明。

与李完平元翼

[编辑]

献岁发春。伏惟台候起居神相万福。区区下情。不任瞻系。经世伏蒙馀庇。获保贱命。只以衰病日甚。无缘望履。为寤寐之叹耳。每念硕果在上。幸不见食。此殆天意。而阳复渐迟。白首野农。犹有漆室之忧。苦苦奈何。只祝上为圣眷。下为舆望。加护鼎茵。弘济艰难。

与李完平己未

[编辑]

许归无家。等是漂泊。犹念圣明察其无罪。为之攒手。穷阴寒沍。伏惟台候起居神相万吉。第闻空乏之忧甚于在谪之日。虽知固穷安命是一生得力处。而区区倾慕之忱。有不能不为之悲叹。瞻望德仪。只隔一岭。屏伏穷山。未由趋候。重念世道艰虞。日甚一日。未知此生能有承诲之期否乎。思之悢悢。经世。宿患脚痹之外。幸无大病。而叔父气力日减。食飮亦少。又常患秘涩。此虽老人常事。不得不为忧惧也。伏想台慈必欲知之故仰达耳。千万何能缕缕。只祝江皋岁寒。加护万重。慰此瞻仰。

与李完平甲子

[编辑]

数日来天气斗热。不审台候起居何如。区区倾仰之诚。未尝食息置也。经世。供世不善。厚招物议。跋前疐后。不知所处。闷闷。今早有人来言台慈以经世为忧。至有欲同祸福之意云。未知审否。果尔则甚非平日所望于相公也。经世以一言不合之故。为人所攻而去。只欲存士夫廉耻而已。非有争于国家大计也。相公当凝然自持。不动声色。以为镇定朝论之计。乔岳不言。而其泽自然及物矣。万一辞气之间。有一毫不平之形。则士论必有携贰之虞。而国事将不可收拾。岂不大可忧哉。窃计经远之虑必不出此。而或恐平日见爱之深。不欲坐视。故不免惊动于或人所传。敢此仰布。此乃赤心忧国之见。不但为经世与相公一时身已之计也。万一他日事机或变。经世将陷于不测之地。则于时相公出而一言。乃为千钧之力也。未由面罄。只冀台慈心鉴。

答李完平

[编辑]

昨上一书。略陈悃愊。适值台驾在鞫厅。未达而还。不意玆者走人郊外。俯赐酬答。辞旨恳恻。庄诵再三。不胜铭感。经世。自揣甚熟。岂不知冒据重地无所报效。而黾勉供职。而不能去者。只为圣明奖遇之恩出于寻常耳。今日何敢为悻悻之色。忍于永诀耶。实以受侮于人既已不少。呼蹴之食。乞人且不受。身为士夫。不可不存廉耻之防也。欲俟一两日上章乞递。或恐圣明不许。则一向渎扰。实所惶恐。既出还入则是为以去要君。不敢不敢。到此极为狼狈。窃愿台慈于入侍之际。以不妨暂递以全其进退之义。从容开达。则必有允许之望。伏乞留神不忘。待时而发。至祝至祝。

与李汉阴德馨

[编辑]

伏以书院之设。有关于藏修进学之功。退陶先生于此甚详。而其居官处乡之日。所以倡率后学者。亦必以是为急务。自是吾岭南书院之盛。甲于东方。殆至比邑有之。吾乡素以文献见称。而独未之有焉。自先辈有志者皆怀歉叹。兵燹之后。家塾党庠。所在荡然。导率作成之规。一切湮废。士习不善。乡风日偸。末梢之忧。将有不可胜言。则书院之作。在今日尤为至急之务。不可少缓。议者虽或有民劳财匮时屈举赢之虑。而有所不暇计者。仍念讲习观善之地。必有庙享先贤之典。吾东方道学之传。倡始于郑圃隐。集成于李退陶。中间有若金寒暄,郑一蠹,李晦斋诸先生相继而作。讲明洙泗濂洛之学。使斯人得免于夷狄禽兽之归者。秋毫莫非遗泽。而其生又皆在吾岭南一道之内。则吾党后生欣慕爱敬之诚。又非远方闻风之比。昔张定叟立濂溪两程之祠于宜春。而朱子作记以美其事。夫以濂溪两程非其土之人。而犹且立祠以祀之者。诚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立人极。其德其功。为不可忘也。况以吾乡居岭之上游。为岭之巨邑。而合祀岭之儒贤。以表率岭之搢绅。宜无善于此者。遂相与鸠材合力。选地于洛水之上。以七月始事。十二月十二日上梁。庙凡三间。堂凡五间。号曰道南书院。其馀斋舍厨库。则皆以力绵未遑焉。窃惟此系斯文重事。一乡大举。宜先禀定于台下。故上年令州士之赴举入都者。进达经始之意。顷者又书与全学正湜。令面白营构曲折。伏想已获关听。而口达之说。恐或不专。谨此陈闻。伏幸台慈照察。上年。伏闻台慈以此事为美。诺以事完后当为请额。多士闻之。莫不感叹。知台慈眷眷于吾乡之事者甚盛且勤。但今非惟此处工役杳然。未有完事之期。相公亦方杜门。此等铺张奖劝之举。留俟后日。徐为之谋。并冀台谅。干渎威尊。不敢缕悉。

答李五峯好闵

[编辑]

春初闻台旌南下。谨修候状。托之崔莹中。想为台驾退发。日子已多。故浮沈之也。玆伏承台翰。谨审行候神相万福。慰荷交切。世间万事。真无所不有。正使相对更仆。犹且说不尽。况可以笔札道耶。直须付之忘言而已。所祝为时加护。以慰瞻慕耳。经世屏伏省愆。粗以遣日。前头被制述之役。作一大狼狈。以此为闷。朋友多以恩既稽谢。役又不往为未安。或至贻书谯责。毕竞当作一行。而诏使之行。无路的探。道传又多荧惑。可叹。如有所闻。乞无惜示及。深望深望。

与李五峯

[编辑]

黄生赴举回。伏奉台翰。如承謦欬于燕申之地。讽诵再四。不能去手。季冬寒沍。伏惟台候起居对时珍卫。欣慕无已。经世。脚痛之证。今年忒甚。然亦不过废躄而已。正使溘然。亦没奈何。所念千里相望。际晤未涯。此为悢悢耳。诗帖。顷日来自苍石家。珠玉之傍。岂堪着秽。犹不敢全无一语以负来教。题数行跋语以上。想一笑也。万万不尽。

与张旅轩显光

[编辑]

十年倾慕之勤。而未获一日承诲于丈席。虽缘屏废之踪不敢为越境参拜之计。向德不诚之罪。亦所难逃。每思之。但切悚怍。即此霾炎。伏惟道体起居对时珍福。经世。力疾供职。幸免颠仆。甚无可言。上来登对之初。首访岭南人村。不佞首以左右对。其时已以持平下谕有日矣。厥后于筵中。屡闻玉音。倾伫甚勤。再昨于昼讲。进经世下问张某予甚愿见。而竞不来。实有疾病乎。抑有他故耶。经世对曰。自上礼待之意出于至诚。必有疾病。故不能趋朝矣。自上欲进秩下召。经世对曰。辞卑受尊。昔贤之所避不就。若然则病虽愈。必不来矣。大抵窃覵圣意。必欲一来之诚溢于言表。一向屏缩。似于分义未安。区区浅见。纵不能久于朝。一来谢恩。辞疾而还。于贤者进退之义。似为合宜。未知高明之见以为如何。极知卷舒之间已有成算。而窃感圣明如渴之望。不敢不以悉告。伏惟细量裁处。甚善甚善。千万不能缕缕。只祝为时黾勉。少回遐心。

答金沙溪长生问目

[编辑]

贾疏所谓今裹亲肤一句。先后学者误认令里亲肤。盖由家礼及仪礼误印以今为令。以裹为里之故也。令公亦不详察。更考之如何。贾疏所谓今。乃指记而言也。奇高峯所作握手说详之也。愚所作握手辨录上。幷望斤教。右问目

仪礼云云。愚按此疏家之说。则左右手各用一握手之义。分明可考。近世讲礼者。或云用一握手。两端上下角皆有系。其设之分置两手于两端四寸中。各以其系结之。使之不散云。未知何所据。而然姑以己见言之。疏家所谓广三寸。中央又容四指而已者。握手通长一尺二寸。三分其长则各四寸。乃就其中央四寸处搂敛挟小。使其间适足以容四指四寸。而释名所谓握。以物置尸手中使握之也。又留其馀两端各四寸不动。以待裹手之际可掩其手表之广也。又所谓长尺二寸裹手一端。绕于手表必重。宜于上掩者属一系于下角者。以其握手中央四寸。置之手内。又以两端各四寸掩其手表。必重叠相掩云耳。又所谓据从手内。置之长尺二寸中掩之。手才相对者。以长尺二寸之中央置于手内。而所馀两端各四寸。重掩其手表。则其两端之广袤。才与之相对。而无过不及之差云耳。或云才相对云者。谓其分置两手于一握手之两端系之。则其两手才相对而不散云。若如是说。则其重在于系手。而不在于裹手。家礼所谓握手者裹手之义安在。且袭敛。以厚芘肌体为重。故覆面者曰羃目。裹手者曰握手。而此二物俱有著。若以系手为重。则只用帛一端系之足矣。何必充之以絮乎。此亦可见也。且丘氏仪节,魏氏会成,六礼纂要,家礼简易及本朝五礼仪。俱曰用二。而无有用一之说。则此亦有所考而书之。又况经与记文如是分明。郑氏贾氏注疏之说又如此。或人之不能分释。缴绕于文义。是何意也。姑记所见。以俟知者。右握手辨

示握手说。鄙生自十年以前作此见解。每见人说当用一。辄据郑注辨之。而但未知搂中旁寸必令当掌处狭小是何义意。且疏云。广三寸中央又容四指而已。是乃令拇指在外。又安在其裹手耶。以此未免致疑。思之未透。前夏。忽有人来说用一为是之意甚勤而正。说破平日致疑处。以故不欲胶守初见。意彼说或是。故前日以为禀质耳。非决以用一为是也。大槪疏所谓绕于手表必重云者。用一则说不行。来谕得之。句绝皆精当。只是记所谓里亲肤一句。所以备经文之未备。文顺理明。自无可疑。不知高明何病于此。而必欲改里为裹。又改疏中令字为今耶。若如来说。则贾当于今字下着言字。不当作如此短涩文句有如始学语孩儿话也。且令里亲肤一句。在仪礼则犹可如此读。在家礼注中。则上面本无本经记里亲肤一句。又何可如此读耶。全不成文理。全不成意味。幸暂舍是己之心。参校彼此。反复寻绎。则不难见矣。窃想高明一生用力于册子上。遇有疑碍处。必不厌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而何故于此等不当疑处。便生疑难。不惟闻人说话掉却不信。至以古今经传文字指为误印。而辄加改易。自作主张如此耶。正使改得是当。已非古人和平审密气象。况未必是当耶。此则恐非但此一句论议上病痛。幸愿猛省而深思之。更就宽以居之上着力。则蒭荛之言。或不为无益于智者。僭易及此。不胜悚仄。

吾家有唐本仪礼。落张颇多。借人之唐本传书。乃他件异本也。皆作今裹亲肤。贾疏之意。经言握手长尺二寸。记言裹亲肤。所谓今。指记文而言也。来教以仆自作主张为非。鄙人谓仪礼乡本误印。令公则谓唐本误印。亦自主张。不肯更思。何不反之于身。而专责之于仆也。将无同也。令公多读古文。有涉躐不精之病。仪礼及朱子大全分明见在之文。亦谓之无有。主张太甚。不顾人言。自是己见。须求唐本仪礼考之。改前日之误见何如。鄙家所有仪礼二件。数年前考示宋生浚吉。使告于令公。非徒在此二件。昔年考他件亦如此。非我国本误印而何。考唐板性理大全家礼篇。作令里亲肤。中原人亦有如令兄之误见者。令兄所见亦非孤单也。贾疏之今裹。误书令里。致得前后学者争辨不已。握手用一之说。亦由于误印故也。其所谓裹者。即裹手之意。朱子所谓握手裹手之裹。乃由于裹亲肤之裹也。若曰里亲肤。则朱子何以曰裹手者也乎。惟记言裹亲肤。而此外经与记注及疏言握手处。绝无裹字。朱子裹手之裹。非本于此而何。以此尤信裹字之是也。若知裹字之为是。里字之为非。则决知握手用一之非也。今裹亲肤之文。反复读之。文理通畅。无有疑阂。但家礼注元非疏文。短涩周复。撰集之时。删节如是。令人难晓也。更考仪礼示教如何。

握手说。句读明白。尽无可疑。惟是记文里亲肤。贾疏令里亲肤。两句本自文从字顺。而高明必欲改里为裹。终始坚执。不肯听人说话。此深所未晓。且贾疏一款悬吐处。未免崎岖诘曲。虽蒙再三提示。终不敢闻命。高明若不暂舍旧见。则窃恐终无烂熳同归之日。可叹可叹。

丧服小记。从服者所从亡则已。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疏曰。此四者之中。惟女君虽没。妾犹服女君之党云云。按疏说虽如此。于古礼不现。未知为某之丧服何等服乎。可疑。妾字下疑脱子字。幸考示。

寻常每窃疑之。遍考仪礼丧服篇及图。幷无妾服女君党之文。只疑疏说或误耳。若如所疑妾下脱子字。则下文当言君母之党。不当直云女君之党。如何如何。

家礼期年服条下注。杨氏曰。当添一条。姊妹既嫁。相为期年服。此礼亦见于他书乎。仪礼及礼记。不得考疑。杨氏说误。恐不可从。

𫍲闻寡见。常以为疑。高明亦疑之矣。但闻姊妹皆嫁。不再降。亦未见其出处。只是理当如此。

来示未莹。不降服为期。理当否。依他人礼降服。理当否。

鄙语。但指不再降而言耳。而添条之疑。犹自若也。

童子未冠者。世俗例加首绖。其可乎。首绖者。缁布之𫠆项也。童子未冠。何缺项之有乎。亡友申义庆曰。按丧服章苴绖注。云首绖象缁布冠之缺项。疏曰。按士冠礼。缁布青组缨。属于缺。注云。缺读如有𫠆者弁之𫠆。缁布冠之无笄者。著组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丧服。法吉服而为之。吉时有二带。凶时有二绖。以腰绖象大带。明首绖象𫠆项可知。吉时缁布冠无笄。故用𫠆项以固之。今丧之首绖。与冠麻绳缨别。而不相缀。今言象之者。直取绖法象𫠆项而为之。至于丧服亦无笄。直用六升布为冠一条绳。与此全异也。又云。妇人之带。牡麻结本。注云。妇人亦有首绖。但言带者。记其异此。齐衰。妇人亦有苴绖。以此而言。妇人吉时虽云女带丝。以绖为带而无𫠆项。今于丧礼。哀痛甚。亦有二绖与绞带以备丧礼。故此绖具陈于上。男女俱言于下。明男女共有此服也。以此推之。童子及妇人亦皆有首绖。可见也。愚按。申生所引之言。虽如此缕缕。妇人之首绖则家礼及他书。分明有之。童子则未见其有明文。不能无疑。问于申知事叔正。其所见亦如申生。然尚未解疑。须示及。

童子首绖。礼无所考。而申说烦复。未晓其意。来谕所谓童子未冠。何缺项之有者。简易明白。恐攻破不得。

仪礼图。初丧未成服前。齐衰三年。亦用环绖。丘氏仪节。但服斩者用环绖。其馀齐衰以下。首不用绖。皆免耳。按丘氏说与仪礼不同。可疑。

环绖。仪礼及礼记。并无齐衰以下不用之语。寻常每疑丘氏之言以何为据。以高明之该博。亦未得考据。可叹。

裹肚。俗所谓裹肚天盖者恐非也。家礼。裹肚之用最在内。乃尸体亲近之物。必是如今包裹腰腹之物。

裹肚。来示无疑。惟勒帛。未详何物。昔年赴京时问于汉人。亦皆不知。可叹。后便示教。

附。沙溪答曰。勒帛。裹足也。向年见汉人以布三四尺裹足至膝。缚绕袴管者。疑即此物也。

答金沙溪

[编辑]

役役卯申。迄稽一造。但切歉叹。玆承令翰。仍想起居珍胜。不任欣贺之至。史略注。错处甚多。其大者如条不出兵。覆旷阙损。两注直是不成文理。其他何可枚数耶。委质亦只是致身之义。若以委贽为言。则岂不浅乎。先王之制。命士以上。父子方得异宫。兄弟亦异宫而同财。然所谓异宫。非如后世之各异家业。特别其门墙而已。故有南宫北宫之称。商鞅欲增其户数。尽役民丁。故虽父子兄弟。禁不得同居。虽一时暴见富强之效。而三代教民孝友之风。索然尽矣。此等处。以高明之见。当不烦讲评。而乃以俯询于空空。真所谓以多问寡。不惮下问。感叹之极。不敢不尽愚耳。至于开阡陌之说。朱子之辨。不啻详矣。世人不察。设有异见。其陋何足辨耶。

答金沙溪

[编辑]

再辱垂谕。诲以不及。深感盛意。无以为谢。室家之辨。不惟尔雅释宫详之。只看桃夭训诰。亦已知之矣。然古文亦或有混施处。故寻常见鞅变法处。但意其立法本意以刻核尽利为主。而不复致疑矣。蒙示朱子语一条。岂意其满山枯木尚有一叶青耶。奇哉奇哉。但念秦非纯戎狄。岂有父子兄弟率其妻妾同室而宿者乎。此莫无可疑耶。此无史纪及朱子语类。无由细考。然所示一条。似在论语小注中。何可置疑耶。

答金沙溪

[编辑]

续承盛翰。深荷不遗。就审寒沍。令候珍卫。尤以为喜。经世。病蛰已二日。未由趋候。但切忡怅。平生读书。多失之卤莽。至于史学则尤不能致意。今无以仰答俯询之勤。惭愧无已。然读史之法。参考兴亡治乱之迹。贤否忠邪之实。以为鉴戒。乃为致力处。如此等处。虽阙之恐无大害。如何。然此是不耐烦之病。想高明不为肯可矣。

与金沙溪

[编辑]

经夏入秋。伏惟令候起居对时珍福。经世。推挤不去。尚此汨没。每想归卧林丘。静趣益深。真黄鹄之与壤虫也。前日赍来家礼考证三册。奔忙卯申。未得卒业。而近有南归之计。恐留置客寓。或致损失。敢以附之令胤之行。早知如此。初不敢借来。古人所谓仕宦与读书背驰者。真名言也。然圣人之言则曰。仕而优则学。今人岂无公退之暇。只是自家无惜分阴之志。自强不息之功程耳。良可愧惧。未由趋拜。只祝燕申万吉。

答裵明瑞龙吉○丙午

[编辑]

逐月得书。非眷厚。何能至此。感荷。就审新正以来。侍奉学履比旧增胜。尤切忻慰。经世。齿发如许而昏愦益甚。所谓颓塌无振奋。意者在吾友未必然。而仆实有之矣。来喩谓今人以决科为事了。更莫肯屈首劬书。此固然矣。但何尝见三字。伤于迫切。似非有德者之言。而其于待一世之士。为已薄矣。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圣人之言。宽弘恻怛。其所以期望于人者。一节恳似一节。未尝如此一笔句断也。故孔子顺世无其人一句话。先儒以为全不类圣人家法。以吾人高明之见。岂不念及于此耶。得无为磊磈不平之气所发。而不自觉其言之过于激耶。若曰。此乃自道。而非所以评人云。则又失于自画。而非朋友所望于左右也。今人所以不能专意向学者。亦岂皆所谓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者耶。正为未决科。力分于举业。既决科。志夺于仕宦。一向因循。遂成枉了一生。今左右既不为此二累所系绊。高卧林丘。前头岁月。又不为不富。此正从吾所好。俛焉孶孶之秋也。前书摄心之云。乃是诚心奉告。初非不堪当之语。何至避不自居。必欲迁就为辞耶。恐非朋友间相悉之道。如何如何。如仆六年闲居。病懒相成。虽不敢全废书册之功。毕竟是悠汎底活计。如高架语类。借得来今有五年。果能如所谓兀兀穷年。则今已字字成诵。历落在肚里矣。惟是不曾办一两月辛苦工夫。其看过处草草没意味。正如鹘仑呑枣。不知酸甜。其十馀册则鹘仑呑又不得。全然未经眼。前日愿更迟数月者。盖欲卒其业也。今蒙督还甚急。不敢再违。谨已全付来人。珠与椟一倂还矣。惭叹惭叹。其有误字处。辄敢标识。固犯僭逾之罪矣。其中一册有淋染痕者。则乃是原初借来时途中遇大雨。未免透湿耳。乞勿以污坏律之。幸甚。千万襞积。非书可既。临纸惘然。但有驰情。

答裵明瑞

[编辑]

其论启蒙一款。高明之意盖谓图书位数同异之说匹似。于易无所当。于筮无所用。若是则虽不作亦可。而其所以如此论著者。是必有所当有所用。而思索不透。未得其说云尔。而不作亦可之下。欠了一转语。若使善知言者观之。则必能以意逆志而得之于言句之外矣。懵陋不敏。不能及此。反复来示。然后始审其发于愤悱之诚。此则距心之罪也。惭惧惭惧。但所谓自以为已知已能而不肯问人。以匿其不知不能之迹者。仆虽无似。平生最恶如此用心。每读中庸末章。大学第六章及先儒摊饭门外。敝缊中閟等语。未尝不三复击节而深致意焉。见人微有此等心术。即必心贱而色恶之。故后生辈来问文义。其所不知者则直曰不知。而未尝强说杜撰以为知。常日读书时。疑难满肚。随手拈出。录成一册。名之曰思问录。又畏人误以讲学之名归之。且𫖮其有少进益而自通透。未尝以质于人。实不敢妄自尊大。作为声势。以享前辈之名。如来教所云也。千万勿以此见疑。若以此相处。则亦可以告绝矣。至其论寒暄,一蠹处。则浅见实与高明之见不同。而前日作报时被来使督索。不能究言。今请直之。二先生造诣之浅深。有非末学所窥。而又未尝著书立言。无文字可征。前书所谓未有端的可据者。正谓此耳。非訾毁二先生谓无端的工夫也。何敢以此致疑于左右耶。然而儒先,景贤二录。皆退溪先生所证著。而二先生立志之大。讲学之笃。制行之高。大略具焉。设使众言殽乱。犹可以折衷于此矣。况今从祀之议。远近同辞。乃所谓百年论定者。于是而别生意见。别立论议。有若为异论立赤帜者。窃恐高明或未之深思耳。延平之未与两庑之祀。前此未曾知。孤陋是愧。少时执笾于州序。只谓延平在庑内。未曾致疑。目今无五礼仪。未由检考。想高明必有考据。乞后便批诲。果尔则诚千古之阙典。百王之欠事。高明既切尊贤尚德之诚。则闻之吾君。转奏天朝。以修举旷典。乃为伟事。不当反据欠阙之典。以为二先生不可从祀之证也。胡文定之立祀。陈俊卿,陈良翰执小节以疑之。魏元履之所扼腕。朱夫子之所慨然者。高明又不当引此自诿以人之唇舌不可禁者为当然也。虞史之稽尧舜。子贡之称仲尼。乃是形容赞美之辞。朱夫子之论杨谢侯尹。乃是辨析其所言之义理。正所谓不容毫发差处。凡此皆与所谓方人自不干事。孔子之论韶武。宰我之观夫子。果有比较之意。而其本心所在。主于推崇圣人而权衡尺度。又无毫厘黍累之差。未可容易援以为例也。今高明若于黄卷尚论之际。汎比二先生于延平而论其高下。则听之者当虑其推崇之太过。必不以訾毁见疑。今论二先生从祀之可否。而遽引之于延平曰。延平亦未与俎豆云。则窃恐本心所主。与孔子,宰我论圣人处。未免有南北矣。安得不召闹于人而取怪于世耶。来书有光偃然等语。轩轾太过。亦似未安。如何。尝见朱先生之论有两段。和靖录中说伊川未尝言前辈之短。而朱子善之曰。今人往往见二先生兄弟自许之高。便都有个下视前辈意思。此俗不可长。和靖之言。要当表而出之。又曰。今世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此二说虽若自相戾。病有刚果柔懦两种。故药亦有两种。今以吾两家气质偏处。各审其证。各求其药。则仆虽懵于医方。窃愿以后一药常自吃服。而以前一药备左右瞑眩之用。未知能肯受吃否耳。前日借看语类时。其印本误处。谨依先贤疑当作某之例。辄注圈头。盖不敢物我于左右。而轻率僭妄之罪。诚所难逃。承有不知本语出处而妄评者。尤不胜瞿然惊惕之至。傥非高明指出开示。浅陋何从而知之。伏乞因来不惜一一开录。批诲以发其蔀。仍命侍者悉行刊去。使免得罪于外人。千万恳祷。吾乡先正果有主困知者。而不至于右性恶。又未尝幷论于五贤。此则传者之误也。呜呼。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今既自家心地全没整顿。而乃欲以谨密奉规于左右。宜其言之无力而未蒙采纳。但念友朋偲切之道。惟当随所遇而尽其心。不当以吾知未至。吾行未力。而恝然于忠告之事。至于君子听言之道。则但当观其理之得失而为从违。不当视其人之贤否而为进退。来书亦论此理。此固至当之论也。是故。圣人择于狂夫。先民询于蒭荛。曷尝曰汝有此过。汝有此失。何以责于我云耶。今左右见仆妄作。未尝以一言相责。乃于一字不合之后。始举而数之曰。楚虽失。齐亦未为得。又曰。恐未及责人而自责之不暇。只此全不似君子虚受人底气像。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矣。窃为左右恨驷马之不及舌也。鄙性狷狭。不能曲相阿徇。又幸粗知朋友之义。故向来奉规于左右者亦非一再。左右亦尝乐闻而不以为忤。故顷蒙询问。不敢隐其所怀。盖有恃于好察之量也。不谓认为诮斥。全不容耐。满纸纵横。从头至尾都是当街打人。攘臂诟骂底气色。不审数年闲中读了圣贤书。因甚养成此气象耶。不宣。

答申叔正

[编辑]

病卧海滨。悬恋方苦。忽承令翰。甚慰幽郁。第审末疾为患。想亦非久当瘳。鄙生患在心腹。徂夏入秋。发作无常。旁无明医良药以救之。悯挠度日。甚无好况。斋文因此久未就。非敢忘也。别纸所示。甚见好古之意。生于向年读大全时。疑处颇多。而究索不出。示两疑正惬鄙见。一笑。窃意五间八脊。虽与殿屋四栋之制相似。而今俗多用之。况与四阿又不尽同。恐不嫌于僭。神座在西东向。祭者自户入。西向拜。甚得。若欲从古。此似无疑。但念室制太深。虽有户牖。为前面堂楹所蔽。恐难纳明。朱夫子所谓宫庐之制皆已不宜于世者。虽未必专指此等。而亦不得为稳便。况来示欲以东西厢为左右斋夹室。以藏书册。古者厢为堂。夹为室。屋五间。前皆为堂。后皆房室者是也。今以厢为斋。则士子恒居之所。必安土床然后可。以夹藏书。则经史尊阁之所。当用抹楼。是未免为堂室换位。不得纯于古制。如何如何。讲行古制。固是盛事。其不便宜处。恐不必泥。盖非义理是非所在故耳。此是循常之论。想博雅之见。必笑其陋矣。乡约凡例。极便于遵行。跋文所论规过一节。亦甚精确。不胜叹服。此间方欲行此。而令所必有他本。故原本谨留置耳。千万非纸笔可既。只希心谅。

答申叔正

[编辑]

续承令翰。教诲郑重。杂以嘲笑。奉读喜欢。如听善戏于燕申之地。幽郁为之醒快。天下只欠返老还童之药数句。不惟豪气动人。乃是理到真切语。但所谓湔肠涤胃。非华佗不可用。用则必杀人。何令教之太快耶。㰤㰤。鄙劣平生所著。皆是故纸上工夫。知之而不能行者何限。不独于医书为然。思之及此。又深惭叹耳。厦屋之制。曾于朱子大全中。略考其髣髴。而未透处颇多。故前日率尔之答。不得与高见默契。初非不经眼于其书而汎然应之也。今则本书不在。背念不起。尤不敢奉报。但以所见此屋本五架五间之制。而中三架三间为正堂。后楣北三间。中为室。左右为东西房。其东西两序外各一间亦分前后。前为东西厢。亦各东西堂。盖与中堂虽隔墙壁。而位次则相并。后为东西夹室。亦与东西房隔壁而并位。此所谓前皆为堂。后皆为室也。其前楣南五间。则中一间谓之两楹之间。左右各一间。谓之东楹东西楹西。又其外各一间谓序端。窃料其制大槪如此。故切疑以厢为斋。以夹藏书。未免堂室换位。今承镌诲。犹未莹然无疑于令见。以此观之。书札之不及于面论审矣。前堂后寝之制。不知别有三间单屋。每以后室当之。故前书以不得明快致疑。承示。甚愧孤陋。但此语似不载朱书释宫篇。未知见出何书。乞于后便示及。至仰至仰。古之主奥者在西东面。入者自户内西向而拜。乃是生人之礼。故祭时亦于阶下西向而拜者。与奥相对之义。果无拜于户内之礼。而前书汎笔错了。可叹可愧。但念燕寝之制。若正在正寝之北。则今以为庙。终有背坐之碍。恐不若就寝东占位。盖此亦三代之制。试考仪礼冠礼篇迎宾入每曲揖注疏则甚分明。如何如何。

答韩益之浚谦

[编辑]

前书中滞。前月望后。始得披承。未经旬又得后书。审徂春入夏。令候珍摄万安。慰写无已。仲夏向热。想益清胜。食贫自是吾辈常分。只恐谪客尤甚。然亦安之而已。直是奈何。他不得也。文字疵病处。蒙指摘见教。得一一修改以上。亦未知果能善变否也。乞更赐反复。使无大段颣语。则非独于鄙人为幸也。赍咨一款。仆在江陵时所闻如此。寻常叹服。故信笔写出。不觉与元状语相抵捂。今欲尽去之。则下面君子谓一款。似无照应。只以不相识三字换。却未知如何。庙制一款。陋见有所未安。故不敢书。略具别纸。颙俟再教耳。岁元体用图说。在此兄文字中最为精深。其馀诸作亦皆造道语。故以理到可传总称之。揲蓍辨等篇。乃于先儒成说外别立议论。故别论之。亦望更着眼目如何。无由相对剧谈。书札所论。终是未尽底蕴。良可喟然。只祝慎夏万重。慰此远怀。

别纸

[编辑]

立庙则左昭右穆。袷享则昭北穆南。上而迁祔祧藏。虽百世之远。各从其庙。下而燕毛合食。虽百世之远。各就其列。先王之制。所以明父子辨世代之意为重。非以父子并肩为嫌也。若然则虽祖孙亦岂得并肩耶。汉明以后。昭穆之制荡然。无复存者。而卒哭明日之祔。犹适于祖。先儒虽知其甚无义意。而终不敢改者。恐其羊亡而古礼遂废也。然而又不敢便复古礼者。以无其位而不敢议礼也。文昭前殿之坐。虽不敢轻议。而其为半上落下。不纯于古则明矣。况又未尝立法颁条以为上下通行之规。则不可谓时王已定之制矣。尊伯令兄笃信好古。不顾旁人是非。隐之于心。求其所安而断然行之。勇往则有矣。区区浅陋之见。犹恐不可以为训。何者。后生少年其见其识。不及于此兄。而或欲效之。则末流之弊将至于人自为制。而议者曰。久庵启之。岂不大可虑耶。近见中朝人轻变礼制。流而至于浦江郑氏家仪。则其祠堂位置排列。不古不今。直任己意。心窃病之。故于此一款。执笔逡巡。而不敢书者。为此惧也。伏望另为参商。更赐指教。谨端拜以俟。不敢执迷矣。

与韩益之

[编辑]

前日承令翰。致意勤至。深觉慰荷。而权丈归时。未及闻知。阙然无一语。亦是从前懒废书疏之致。愧叹愧叹。秋序向阑。伏惟令候动静珍福。鄙生入秋以来连患脚湿。殆成废疾之人。今玆少差。而元气困败。仅仅支过。近闻见拟海槎云。如不得免则势须力疾西上。以为受命之计。虽毙仆中途。固不暇虑。但念朝廷必使有深仇至痛之人屈膝于彼庭。未知古所谓体下之政亦如是耶。如曰。国家既已许款。私仇在所不计。则又大不然。圣上为宗社生灵亿万年之计。不得已而为此举。所谓饥死重而礼食轻也。一介信使之选。则不必强人以忘冤忍痛之事也。此说近于怨尤。非令兄不敢发。千万密之。馀俟面悉。

与韩益之甲子

[编辑]

贰公上箚。既以保全为辞。生亦未敢以为不是。反复思之。毕竞若更有难处一节出于意虑之外。不能终始保全。则岂不为圣德之大累。而先王遗体渐为黄台之苽矣。思来痛伤。欲上一箚略陈愚见。而似闻朝论已定。日昨引对之席。无一人异辞云。恐言之无益。故缩手不敢出。然素心尚在。本未能平。或恐他日因事触发。未知台意以为如何。

答韩益之

[编辑]

反复思之。前日台示所谓达权守经之论各自不同者。真是名言。玉堂迂儒。守一个经字。是渠道理。庙堂大臣权宜谋国。又是他道理。不当相推诿相敦迫也。但念延平必懑然。或相诟骂。若然则前日所告素心尚在。因事触发者。恐不能免。可叹。

答韩益之乙丑

[编辑]

经世。跧伏穷山。晩闻台慈遭意外唇舌不少。而懒于书疏之病。忧苦中益甚。不能作一书候问起居。惟有悬悬一念常在台躔。忽承手帖。谨审秋凉以来台候万福。不胜欣慰。经世。下来之初。为暑湿所伤。僵卧呻痛。末由致力于营窆之事。稍凉以后始得遍走邻邑。寻求葬地。顷始卜吉于咸昌检湖之西。而又为月克之说所拘。葬日远在至月旬间。受由已久。趋朝太迟。每念之。寝食为之不宁。玆承满纸示谕。尤增悚然。然父子之间。天理真切。葬埋之节。人道大经。迟留数月。竟不得临穴赠送。而遽尔还朝。则非徒自家情理有所不忍。人亦必视为不慈之父矣。台谕所谓群情疑惑者。特不能深察于此耳。以台慈相爱之深。而犹不能痒痾疾痛举切吾身。则他尚何望耶。至于稽谢恩命。果甚未安。而当初即乞递免。旋承调理上来之旨。此朱夫子所谓稍得自安者。其于公义。似亦不甚遗废。如何如何。望须细谅此意。特与陶镕。使孤危之踪得免于官谤。甚善甚善。

与牧使金景择尚容○乙巳

[编辑]

前日之进。察事不审。适值列邑守令阗满城中。踪迹狼狈。乘晓潜出。不得更拜而退。至今思之。惧与叹幷。伏惟即日。令候起居万福。经世。途中阻雨。昨日始到书院。经月停役之馀。百事茫然。工匠辈散在各处。无意还现。极力招呼。逃遁居半。闷闷。昨蒙停役之教。固知眷爱之勤。欲拔之毁谤之中。置之全安之地。不胜感仰。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彼所谓不先圣庙而先书院者。若非传闻失实之论。则必是吹毛洗垢之见。经世虽极无状。岂不知此二段轻重。设令经世不知。举一州父老士子又岂都无心孔。不知此轻重耶。当初文庙之作。在于疮痍未定物力荡竭之时。故不能如平时宏敞固为未尽。然亦奉安已久。得容周旋行礼于其中。则不可谓不先圣庙也。吾乡书院之议。乃自平时数十年之前。而延违未成。为先辈之恨者。仅定于今日。则又不可谓先书院也。令公来莅已久。既已察此事情。则何不于彼等说话。委曲开释。护得平昔相知一个痴汉。措诸无过之域。反以彼说为是而教以停役。有若推波助澜之为者。沈思数日。私切惶惑。知心难遇之叹。不得不发于中夜仰屋之际。而又不敢泯默于眷爱之地。有此喋喋。切幸曲察而深谅之。有以反复终教之。至祝至祝。今欲停役则艰难辛苦。费尽数千人之力。中道而弃之。有所不忍。若待盖瓦而后停役。则必在三月之中。时节太晩。文庙之役。不得及时。将无以副令公盛意。反复思之。惟有分出木手。姑先伐材输入。俟盖瓦后合工营建。似为两便。又虑工匠辈逃散颇多。不得召聚。俟聚集毕更达伏计。凡此曲折。最好奉拜商量。而未由承诲。脉脉奈何。

答郑时晦甲子

[编辑]

承示。感发多矣。岂不欲闻命。只是疾病深痼。已难自力。而目前爻象。有可以流涕太息者非一。中宵仰屋。忧愤塞胸。直欲吁呼于殿陛之下。而又虑言之不能有益于国。徒取不测之祸。则莫如移就散地。不居言职。庶几得免于尸素之诛。而无大愧于吾心。故不免呈告乞递今已八个日矣。初非为此一事也。老兄视仆岂谋身粉饰之人耶。千不然万不然。延平之意。本以保全王子为计。夫谁曰不可。只恐事变无穷。他日或不能如其计耳。老兄且道今日之事孰消孰长。谁刀谁肉。仰人鼻息以为舒惨。或是他人事。宜非狷挟者之所能为也。非兄何敢发此。幸看讫火之。勿令取不密失身之祸。至善至善。

答李圣征廷龟○癸亥

[编辑]

顷于頖上。终日陪坐。而不得款承緖论。何足以解积年悬郁耶。即承台翰。示以前后议礼之说。曾于朝报中得见此论。固已深叹其明白。而陋见亦尝如此。故略及于酬酢之间矣。盖汉宣初年。称史皇孙为悼考。母为悼后。而先儒无贬议。及其后有司复奏称皇考皇后。然后范镇讥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程子讥其失礼。至于司马公濮议中论宣帝一段。尤更分明。宜无他议。而惟沙溪金丈犹执当称伯叔父之说。向日略尝辨论而终不合。未知此论从何所折衷耶。惟金丈引春秋跻僖公三传中父子祖祢之说。而谓凡相继者。无论兄弟叔侄祖孙。皆当称父。此则恐未然。闵公弟也而同于父。僖公兄也而同于子者。乃礼家所谓尝为君臣。便同父子者。何可据此而便谓今日主上当以宣庙为考也。司马公既曰。宣帝以昭帝为祖。故不得更以戾太子为祖。此岂不大杀分明耶。既荷不遗。许以反复。故不敢以鄙浅为辞而自外于台眷。辄敢粗效管见。僭逾之罪。惟端拜以俟耳。

惟程子所论为人后者。谓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此天地之大义。宣帝称其所生为皇考。乱伦失礼甚矣。此则又似不但只皇字为非。如何如何。

与礼判李圣征乙丑

[编辑]

昨日习仪。因日暮忙未及详禀。及入见行礼处所。则与礼文不相应处颇多。如醴尊卓设于堂上。世子出东序时迆路就南而北。此等皆司钥辈误为排设之致。已令改之矣。惟受醴后西向拜一节。其误无疑。而台意以擅改五礼仪难之。请更申之。以听财择。夫醴席本南向。世子就席亦南向坐矣。今于降拜之际。只依当初坐向南面拜为顺。有何义意。必转面西向有若回班之为哉。且是时宾已退复位。位在醴席西南。世子降筵时若前进席南。与宾相对则西面拜为得矣。仪礼。左执觯。右祭腩醢。以柶祭醴等节。皆在筵上。啐醴在于筵末。奠觯拜又在于降筵之后。五礼仪。虽删去此等节目。而其曰降筵。则亦必退由席后。不当遽出于席前矣。既在席北。则与宾席尤远。顺席南向而拜。犹为向宾。转面西向。则与宾席全不成相向矣。且仪礼曰。冠者筵西拜受觯。注曰。南面拜也。五礼仪虽删去此节。而其曰南面。明是顺席。所向何可于此而异之乎。台意以为五礼仪本不尽用仪礼。何得一一求合乎。沙溪丈之见亦然。然鄙意则以为求之于理势而顺便。则固不求尽合于礼经。今此西向之拜。以理无据。以势不顺。据经改之。恐未为大不可也。况上文宾客席于冠席东。此东字其误甚明。故台监亦已许改矣。安知此西字亦是校印之误耶。史有阙文。阙之无害。至于礼文。则一字误便误一事。不可不细且熟讲。以为归一遵行之地。幸乞有以详之。如以浅见为可用。则内入仪注。请出付标至佳。又有一节当禀。凡礼文所谓先再拜答再拜云者。各有所当。如所谓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是也。详此则似当各为拜起。不可一时并行。今以世子拜时立视为未安。遂欲一时行礼。不知孰为先拜。孰为答拜。颇似未妥。虽以下膝先后为节。而两边拜跪。难于一一中节以分先后。不如各为拜起之为明白而从容。如何如何。礼判持难。不肯改付标。至行礼时。始觉有不便。余亦力辨之。乃从礼经南向拜之说。

与李润卿癸亥

[编辑]

水潦经月。不惟禾谷损伤。民命近止。亦令人感伤阴湿。易为疾病。可畏可畏。伏惟令候动静对时珍摄。慰慕两至。经世。头眩未瘳。腰酸幷作。虽感激圣恩。不敢每每告病。而其实将有所不堪矣。苦苦。盛稿略窥一帙。已令人亹亹兴叹。如得卒业焉。则望洋之惊。又当如何。不胜歆艶之至。第其语意太高。似有老庄气味。不识老兄何故作此见解耶。得非耽静太过。厌世太深而致之耶。朱夫子所谓不是说时病痛。乃是见处病痛者。窃为老兄忧之。无乃浅见妄耶。其中数段有疑处。随手标识。以资讲评。伏乞俯垂照勘。如有可采。毋靳舍己。有未当理。亦望反复教诲之。至善至善。蔡子履。未知其人如何用功。但其贬驳朱注。略无顾忌。正使所见果透朱子未到处。已失学者逊志之道。况其肤浅而率易如此。深恐此习流行。必启后生轻视先贤之心。终亦何所不至耶。世道之忧。可胜叹哉。

答李润卿

[编辑]

前日献疑数条。不蒙峻却。乃辱采用。其未中理处。又赐反复论辨。此是古人之事。而得见于今日。感戢无已。然于鄙意。犹有未能十分契合处。不敢不再陈瞽见以求镌诲之益。谨具别纸呈上。伏望勿以陋滞为罪。而有以终教之也。

答李润卿

[编辑]

询及礼疑。以多问寡。德固盛矣。借听于聋。恐未免于不智。如何如何。第以所闻。凡丧以岁计者不数闰。以月计者数闰。乃礼家说。非有轻重之分。特以二年三年之丧。不得不以初期再期为断故耳。然则十一月而练。亦是以月计者。或者之说似矣。但此是三年丧之练。而前与祥禫相为次第。若数闰于练。则祥为十四月。禫为十六月矣。若数于此而不数于彼。则一丧礼节。前后衡断。又似未安。恐未若与祥禫同蒙以岁计之文。而不数闰。似合于礼而顺于事。未知于台意如何。又有一义。礼曰。凡卜筮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丧事即葬与练祥也。盖有夺哀之义。非孝子所欲。故春秋传亦曰。先远日。避不怀也。圣人制礼之意。恻怛如此。今若拘于以月计之文。而数闰以练之。恐未免欲急之。非先儒礼疑从厚之意。如何如何。匶路之说。未知如何为得。不敢妄论。但以丧事即远。有进无退之义论之。则恐未若直从城外为是耳。迁葬非古也。宜其古无是礼。惟改葬缌一句外。未之见焉。丘公仪节。始著迁葬仪。为世所遵用。乡家亦有之。而不曾载来。玆未副教矣。

与金冠玉○庚午

[编辑]

即玆清和。伏惟台候起居神相万福。经世。比因眼疾甚重。阙仕于备局者今已累日。以此不得瞻望颜范。但切倾仰。昨暮。知申令公枉访。为致相公之命。以冠宾见邀。闻来瞿然不敢当。盖以作宾于相公门外。与之抗礼为未安也。知申请之不置。则不得已而请知申摄行主人礼。约以力疾趋造矣。夜来更思之。则古者冠子于庙者。圣人所以重成人之礼。故必宗子主之。今令知申摄行。则在经世瞿然之心则方才得安。而在相公则使子摄行宗子事。得无未安耶。窃念相公之尊。位绝百僚。六卿以下不敢与为宾主之礼固也。至于一家之事。则似与朝廷有间。而告庙冠子。又是莫重之礼。则降屈威尊。不惮斯须出迎。恐不至于亏损体面。而人之观礼者必将曰。相公之贤。重礼而忘爵位之尊。如此则不但于经世为荣。如何如何。常时私觌之际。每见出户相迎。有以见相公位愈高而心愈下。无一毫挟贵之念。非今日宰相比。故敢以此言进。然自念今日诸人中惟经世能以此言进。区区之见。窃自附于爱人以德之义。伏愿谅察而进退之。幸甚。

答李玉汝○丁卯

[编辑]

伏奉台翰。出于故旧不遗之盛意。深用感荷。然三复台教。有不能无疑者。请有以质之。圣人之言曰。朋友非有大故。不相绝也。朱夫子释之曰。大故谓恶逆。今台书既直以护逆斥之。护逆者即逆也。至以不共戴天之语加之。其他不忍正视之说。不一而足。若是则何不显然绝之。即请于朝廷。加以党逆之罪。而乃反贻书反复。有若置之可教之科耶。固知台监从前心气所激。不能择言。然亦不当如是之无谓也。且观台书语意。则有若凶逆之人与国为敌者坐在那边。若然则又何不沐浴请讨。出兵剿灭。而徒区区于攻两司攻玉堂。呶呶至此耶。况两司之引避。但以台箚结末一句。为不当出于臣子之口而加于臣子之身耳。故玉堂请出之箚。亦但以辱之以无理之说。为有所失。窃计虽以台监之辩。亦不能自谓无失矣。至于玉堂之辞避。乃平时所无。而辛亥年郑贼之攻退溪。幷侵三司。玉堂乃轻为引避。此乃识者之所叹惜。而其后遂成谬例。特台监未及察耳。大槪此等曲折。不足多辨。而台监既以不测之说致疑。窃恐自此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中心不平。言不知裁。

再答

[编辑]

昨日之复。触冒多矣。而乃不以为罪。又辱教之。窃详辞语之间。其忿懥之气。盖已十减六七。多贺多贺。前后台书所谓每每相反。同是为国者。已是说得尽矣。人之所见。不能尽同。区区愚见。自初但欲圣明之德必与光海相反。免得司马氏骨肉相残之祸。无取笑于渊聪辈而已。书生迂滞。虽未有防变远图。然皆出于爱君忧国之赤心。若律之以护逆。则岂不为故入之深文乎。千不然万不然。不服不服。台监每于峻攻人之际。动以赵盾书弑为证。不几于侮圣言乎。金裕之事。未详曲折。但闻推鞫大臣三请鞫问。而终始不允云。圣意所在。断可知矣。岂不为盛德之事。而台监乃以好名指之。其亦过矣。朱子之答袁机仲书曰。公之不能使我为公。犹我之不能使公为我。窃愿以此为台监诵之。经世。自夏来心病甚重。到今愈剧。承台谕至再。固知出于故旧不遗之意。而到得说话不近情处。不觉心动。切冀自此毋相激发。使酬应之间或失士夫相敬之风。幸甚幸甚。

别纸

[编辑]

甲子正月。上箚请节用爱民。中间有都体察以下各衙门军官权行停罢之语。被诸衙门哄然怒骂。斥以迂阔不识事。翌日。逆适叛报至。朝廷何尝一日用鄙箚罢军官。而乃以适之叛为经世之罪耶。所谓禁大将使不得闻变发兵云者何说耶。可怪可怪。台监每自恃雄辩。动辄勒定罪名。虽褐宽博亦不受。经世虽驽。安能默默而已耶。幸深谅之。

答权仲明论深衣戊辰

[编辑]

深衣之制。向与令孙郞略为说及。玆蒙再询。尤见慎重详审之意。为之敬叹。寒冈说未及见。不敢相质。惟久庵说久已得见。亦不能尽记。然心中窃尝疑之。今请略论。只恨不得起九原人相与评订耳。所谓衣取便身。不必尽拘礼经云者。乃因刘说而推广之。而至于裂去布幅。取足腰围。则其果于自是甚矣。幅广二尺二寸。而衣身四幅两边各除二寸。以为缝削之用。则腰围恰成七尺二寸矣。裳十二幅。挟头各八寸。广头各一尺四寸。而两边各除一寸以为缝削之用。则腰围亦七尺二寸。下齐一丈四尺四寸。玉藻所谓缝齐倍要。深衣所谓要缝半下。皆谓此而互备之耳。玉藻又曰。深衣三袪。盖袖口围二尺四寸。三倍其数则亦成七尺二寸。此所谓三袪也。其裁缝度数井井凿凿。不可增减分寸。而久庵只取便身。任意裁减。又病其三袪二字不可攻破。则乃曰。方领之形有似袖口。幷左右袖口为三袪。其牵强迂曲。殆不成说话矣。且天下虽有肨大之人。其腰必不能七尺二寸。若取便身则天下之人皆将裂去幅广而后可。若然则圣人何苦必为二尺二寸之度。费尽纺绩之工布帛之缕。以成天下空弃不用之物乎。其不然明矣。深衣本是古制。自与后世衣服。体样不同。曰缝掖之衣。曰褒衣博带。其制槪可想矣。汉初去古未远。而四皓衣冠。已为高皇所怪。况今于数千载之下。欲讲求先王法服之制而嫌其宽博。乃反求合于俗样。岂非不思之甚乎。若如久庵之说。则康节何以拒之不服乎。其曰。某今人。当服今时之服者。盖不欲其骇俗也。惟所论方领之说。鄙见亦与相符。而但立异于朱夫子之说。终觉不安。故不敢立说。而惟久庵敢之耳。今既问及。不敢不直陈所见。然亦非臆说。乃温公说也。礼曰。曲袷如矩以应方。详味其文则乃是其制本方。似非既交自方之谓也。郑注云。如今小儿衣领。语益分明。且今之丧服即是古制。而其辟领与袷皆方。安知古者衣领本皆如此耶。其领既方。又无左右衿。则其势必不得两衿相掩。必牵引之然后方及腋下。非徒领势微斜。不能如矩。衣裳亦皆后广而前狭。宽急不均。窃意当两衽相对直下。令前后方正。无牵引拘急之患。礼所谓衽当旁者。谓衽之两旁相当。非谓衽在身旁也。其释续衽钩边。虽似太巧。然古人之制。巧处亦多。如棺束之衽。质杀之缀旁。岂不巧乎。恐不可以此废其说也。寒冈之说。虽未及见。然似闻衣裳共十二幅。此则白云吴兴琼山之说。而浅见则犹颇疑之。若蒙示及全文。则当为卒业。而或有以反复之耳。

别纸示喩网巾一条。西厓先生遗书果有其文。子弟治丧时已遵用之。南中好礼之家亦多用之。金玉未安之疑。不曾闻。然台见正好。攻破良是良是。当俟病愈。一进面论耳。

答权仲明

[编辑]

晴旭满窗。披读惠翰。甚醒人意。尤以字划胜常为慰。病未快则必不能作此遒劲态也。钩边之制。生亦疑其伤巧。似非古人制度。然冒之缀旁。捾之小腰。窆之丰碑。亦皆古制。而其巧如此。似亦可以为据。但不言其制度。果如台喩所疑耳。只是领必欲方。内外衿必不欲缀。则其势衽不得不相当。衽既相对。则不得不钩其边。故疑久庵说为得之。非敢质言以为必当如此。惟在高明更商量耳。

附曲袷说

[编辑]

朱子家礼方领注。两襟交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余尝窃疑其与礼经所谓曲袷如矩之文不相应。妄意欲从温公说。故顷答权仲明书。略言之。且引丧服辟领之制。以为古者衣领本方之证。近温曲礼篇。有曰。天子视不上于袷。陈注。袷。朝服祭服之曲领也。据此则不独丧服之领。朝祭之服亦皆曲领。盖古制本如此也。杨图方领之状。只是斜方。不能正方。礼经所谓负绳抱方者。似不当如此。可疑。然此图本据朱子本注而作。何敢攻破。恨无由就质于千载之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