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 感树斋先生文集
卷五
作者:朴汝梁
1914年
卷六

杂著[编辑]

通岭南儒绅[编辑]

惟我岭南。自鲸鲵冲突之后。列城瓦解。如入无人之境。司命潮退。列邑鼠窜。民卒溃散。邑里萧条。尽为贼丑之窟。无复有着手处矣。适我招谕使金相公承哀痛之教于板荡之馀。张胆挥泣。义不与此贼共戴一天。以倡义恢复为己任。到界之初。即发通喩于各邑。明君臣之分。倡恢复之义。言辞切到。忠义感激。闻之者无不扼腕。见之者莫不陨泪。同声相应。远近响发。以千百疲散之卒。抗凶丑方突之锋。蔽遮要害。沮遏其势。使国家将有恢复之望者。其谁之力欤。今闻招谕相公移授左道方伯。此岂但数邑民生之无禄。抑亦将士离心。想有涣散之势。一篑功堕。又失恢复之机。然则始之已亡而复存者。招谕公之来也。后之垂成而复败者。招谕公之去也。去来同为国事。而缓急之势。有彼此之别。左右同是一道。而削平之机。必由此始。鄙等之意。欲与邻邑诸君子。先修借冦之疏。以附宣之行。又留之请于招谕是计。想诸君子必有不言而心会者矣。各卛邑中士子十百。会枉于弊校。

通列邑运粮文[编辑]

六七载连兵结祸。尚稽鲸鲵之坐刘。千万里挽粟飞蒭。难免庚癸之有叹。事无急于此者。策当咨其补之。洪惟我国家治隆。实无愧盛世道洽。传之子传之孙。十有三代显哉承哉。道以德齐以礼。二百馀年美矣盛矣。渐摩仁义之俗。陶甄礼乐之风。梯航南蛮。鲸波不起于南海。冠带北俗。狼烟永静于北门。自有东以来之小中华。实无异内服于大明国。何恬嬉文武之已久。而梗化干纪之乃兴。蕞彼小夷。越自今蠢。谓我谁敌。肆𤞤狁匪茹之谋。曰天可欺。动密人不共之说。乘我不意。如入无人。鲁鸡之不期。岂蜀鸡之可抗。费子之莫戒。固蕫子之难支。幸列镇波析之朝。当诸将鸟散之夕。撗行南国七十州。草木染腥。直𢭏北京数千里。山河带愤。长蛇封豕荐食。无异于吴祲。巨鳄㐫蛟闪舌。有志于周鼎。遂致七庙之莫守。锺𥲤荒凉荆棘中。终使六龙之蒙尘。翠华惨惔风埃里。尤有痛哭不忍形言。龙湾一隅。芜蒌之豆粥或阙。朔风万里。汉中之消息难传。凡有血气而含生。孰慢君父而畏死。然兵寡而力弱。奈羊狼而鸱张。幸天子一视同仁。虽海外万里明见。既念唇亡齿寒之至计。又虑枝蕃干殁之深忧。以礼以诚。事大之仪既无间于平素。之屏之翰。恤小之举宁可缓于殊方。乃发纶音。爰整师旅。央央㫌旆。围将鹤野之风。𬳶𬳶牧马。欲尽鸭江之浪。天威非诈力可抗。三京之㐫丑波奔。王师以遅重为先。八莒之䧺镇成列。非不知草薙而禽狝。将欲以马羁而牛縻。天包地容。皇恩可图报于粉骨。岁去年积。蜂虿更肆毒于祸心。又值人谋不臧。天意莫悔。杀檀道济之猛将。自坏长城。罢张魏公之视师。乃弃天堑。遂使水道陆路之并进。置之于无可为。行将清正之长驱。视之而莫敢敌。苟非天兵稷山之捷。安得仇奴海曲之逃。事有至难而幸存。势可莫遏而复止。吁可惧也。顾非幸欤。又今㐫徒之出没无常。情不测而难赦。天王之赫怒方懠。期尽歼而莫遗。既添三十六万之生兵。又发维亿及稊之军饷。所患者兵而如是其众。所急者粮而如彼其多。寔有战则必胜。宜无往而不克。然而诸葛出师于祁野。以木牛木马而运粮。公刘兴兵于邠郊。必于槖于囊而启道。是所急也。其可缓乎。隋炀帝之于辽阳。倍馈运而进旅。唐太宗之于安市。患粮尽而退师。萧何继巴蜀祖。沛公五年成帝业。项羽尽垓下食。楚歌四面皆重围。如欲士卒宿饱。大事必成。当使调粮不绝。甬道相属。玆者平安黄海诸处之积粟。非无如砥如京。庆尚全罗两路之输粮。实虑或继或绝。军兴根柢。莫重于斯。恢复机关。实系于此。若使军无见粮。士有饥色。固知兵不久留。事在土崩。方国家物力凋残。抑民间牛马耗尽。人頳肩而马脱足。卒不堪生虫之叹。舟摧棹而海涌波。士木免食椹之苦。非徒大军急于望哺。抑恐机事毁于垂成。凡所继运之筹。宜无用其极。况闻自九重百思其策。减一日三时所供。既出司仆之马而输其粮。又命内外之官而补其力。使吾君忧至此极。宜臣民食不下咽。故将忧国之拙谋。敢望好义之善策。诚能或诞告于场市。或善喩于里闾。有谷粟者不惜斗谷之捐。有货贝者无爱匹丈之利。量力可及。贵贱无间。惟义之归。巨细宁论。积小成大。以是而佣人食人。因寡致多。以是而买马养马。则岂无涓埃之报。庶助漕运之劳。辽豕欲献于朝。计虽可笑。细流尚添于海。义当急趋。同此心同此性者。均有一段良知良能。有是谷有是财者。岂择数种大牟大米。非徒是耳。又有一焉。逃难流寓之徒。岂无游手而游食。逋役转徙之类。亦多有牛而有马。假食乎数月数旬。莫非天兵攻守之力。何爱乎一肤一发。不急国家朝夕之忧。且欲喩昏迷。当在痛说此贼。岂但国家百世之怨。实是私门万古之仇。焚室庐荡贿财。旧业灰烬于一夕。毁家庙握冢墓。先灵污辱于重泉。痛父子鱼肉于凶锋。惨妻孥臣妾于贼手。谁无兄弟花零棣萼之枝。孰无朋友香掩芝兰之室。白骨峥嵘兮谁吊。青毡飘荡而莫收。魂未招于南方。命苟活于异域。罪既盈于贯恶。雠共戴于旻天。苟有能复我之仇。固所当尽己之力。忘亲仇不能自报。微乎微矣。讨家贼欲望于人。惑之惑欤。有钱财爱其施焉。何面目立于世乎。佛氏以死生轮因之说。尚能惊动之祸福之。吾人禀天性仁义之心。而忍为遗亲者后君者。诚愿列邑守宰诸路士民。各置有司。必使喩家道户。咸动至虑。毋为弃义而循私。此非无阶而难行。诚是不费而能惠。生等初心弧矢。晩计腐儒。国已败家已亡。乱离瘼矣。事将急势将迫。国计奈何。只手负山。力虽微于蝼蚁。衔沙埴海。诚独深于冤禽。故国寒月照三更。楚猿之肠寸断。新亭风景异昔日。周𫖮之泪几挥。不量铁爪治河之愚。敢陈杯水救焚之议。呜呼。东海不远。北辰有临。人饥若己饥。况忍王师之不饱。贼死吾乃死。不与此虏而共生。兵出无名。已迫自亡之运。谋立于义。当竭在己之诚。想宜出心力而相应。故玆敷肾肠而用亶。

天岭孝烈录[编辑]

玉溪卢公讳禛字子膺。居介坪。己卯荐。参奉信古堂友明子。年八岁丧父。悲哀如成人。母劝之食肉。不许曰吾今年八岁。若过再忌则十岁矣。安有十岁之人。不服父丧者乎。自是不与群儿嬉游。读书深思。已如成人。十三学大学于乡师。已知其大义。十八未冠中别科初试。对殿策。考官见其卷子。皆欲取之。时金安国为上试官。是公之父友也。以为年少登科不幸。不果取。二十中丁酉生员一等。二十九登丙午增广。龙榜司马则与兄禧为同年也。自少时。事母祇顺。事兄如父。训其弟能不失家声。官至正卿。母尚无恙享其养。为亲常乞邑。在朝者无多日。尝以通政作昆阳郡守。为其便养也。所居堂扁曰养休。年五十九丁母忧。既葬庐于墓侧。晨上冢哭尽哀。若大雪大雨。于詹下望哭焉。监蕫石役。寒暑不废。公自少素患脾胃。衰年尽礼。人皆以为难保朝夕。朝廷遣医常在其侧。毉劝荤菜以助气力。终不肯从。服阕未禫。丁国忧奔哭。嬴毁之馀。身疾遽作。历拜刑吏曹判书。视事不能如意。年六十一。卒于京中。事闻㫌闾。公天性浑厚端确。不妄言笑。闻道早。既精思力践。处事精敏。无不翕服。终日危坐。燕居不废。对人循默。正是一团春风。及至论事。慨然精气激切。以柔济刚。教人必自小学始焉。又以四书为阶梯。其待亲旧。虽穷且饿。接引济恤。必尽恩义。无不得其欢心焉。其返柩也。时在冬月。虹藏不见。而时自南原至故里。数日之间。或雨或晴。沿路虹见。随灭随起。此实异事。古之贤人君子之卒也。或多有风水星虹之异焉。殆不诬也。阖郡各坊。备物为文以祭之。乡人为立祠于溏州。

介庵姜公。讳翼字仲辅。居牛鸣村。中己酉进士。公异母兄在湖南。同母弟营产业。公奉偏母。承颜以色。养以菽水。融泄无间言。性平坦乐易。不设畦畛。沉潜静敏。喜怒不形。虽顽傲无知之人。无不知其敬慕焉。天品高明。学问纯笃。读书求志。探赜义理。至于盘错肯紧人所难解处。投刃而解。指陈开释。闻者如客得归。家贫屡空。不以为怀。居智异山中。买田结庐。为终老计。在乡与玉溪为友。出则为南冥先生所推重。玉溪为晋州牧使时。公尝一造焉。以妓荐枕。月馀一不近之。余年未省事。公已卒世。但记得好须髯美风仪而已。今想像其髣髴。则天质纯美。济以学力。已至八九分地位也。公之舅梁君悦居与二邻。朝夕必省焉。在书楼望见其出野。辄下楼拱立。以俟其过。明庙朝特命一蠧先生赐祭。春秋行事子家庙。公遂倡议。请于朝。立书院以祠之。我国建院。自竹溪以后。此为第一。见闻未熟。浮论多起。公独毅然不动。与数三同志。决意始役。先立祠宇。讲堂东西两斋楼门厨庠。次第咸具。池垣洁正。松竹成行。又为之设科立规。裒糓聚书。教养生徒。远近士子。闻风还集。事闻赐额蘫溪。颁以书册以荣之。皆公之力也。以德溪吴斯文之荐。拜昭格署参奉。未行而卒。与一蠧并祠于滥溪。

郑寿字眉叟。居于池内村。少丧父。未服丧。既老遇亲死之年月日。一依初终之仪。追服三年。居庐墓下。服阕后还家。题诗云坟前泣别泪无穷。守殡三年二梦中。祭毕丧终归去后。孤魂千载与谁同。以乡论屡闻于朝。

竹轩郑挚字仲尹。居于大树村。以孝友行谊。称于乡里。与曺湜,姜文弼为友。三人结为梅竹松。世因分称之。

梅庵曺湜字幼清。居于席卜村。为人不羁。休休乐善。家至贫𫗴粥不继。或数日不食无㥻容。与仲尹结契。卜地连屋以居。有古人交友之风。与兄弟友爱。人甚称慕之。年十岁。书家请求暎雪志远海连天十字。笔力道健。非但笔法之出于天品然也。观此十字。可观其胸次也。

松亭姜文弼守姬老。居于柏田村。居丧尽礼。乡里称之。抚养诸妹。人无间言。信于乡党。乐于为善。少事葛川门下。君之卒。在郑曺二君之后。视其孤若子。二家孤依以为父友。往来不绝云。

郑业字世兴。居毛看里。事父母孝。母年八十五。病在床者三十馀岁。君时在别家。晨起而问寝。至食罢乃退。虽大雨大暑不替。年六十丁忧。老病备至。而能尽礼终丧。

郑栗字彦收。业之弟也。初居毛看村。奉父母移居席卜。早丧父。三年终不梳发食肉。泪不自收而终服。事偏母。母多子而独随君以居。盖其安心也。母多病。常在寝褥。起居飮食。暂不离侧。保之如婴儿。可口之物。尽力必致。母患痢半年。蜜药竭力求用。忽家后古木中有蜂盛蜜。调药给足而病苏。污秽之服。身自澣濯。夏雨冬雪。熯以熨火。合于病母之意。平生慕一蠧,晦斋诸先生。浑和之德行。口不言人过。而常称古人之善良。公子德裕德颙。皆君子人也。

郑践言字叔行。居德谷村。平生无疾言遽色。其事父母爱兄弟。可知其为人也。遭母忧。居庐墓侧。距家未满二马场。三年内一不到家。

赵大忠字惠叔。居于德谷。高丽忠臣扶馀监务赵承肃之后也。事母顺志。人称孝子。居丧曲尽情私。家计甚穷。而襄事极备。生五子。皆教以义方。光立等其子也。

愚溪河孟宝字大哉。居牛项村。事父母。无忤言违色。爱兄弟朋友。怡怡偲偲。为乡人所取重。年近六十。连遭内外艰。与其弟仲宝,季宝。居庐墓侧。啜粥三年。事闻㫌闾。

卢士温字直而。居介坪村。观察使叔仝玄孙也。主累世家庙。奉先极其诚敬。祭物必备。丁父忧。飮粥蔬食。居庐墓侧。三年之内。一不到家。朝夕上冢哭尽哀。风雨不废。君于吾为姑夫也。少学于君而未能者。故知之详悉。而言之而为愧焉耳。

卢士豫字立夫。居介坪村。玉溪先生从子也。善事亲友兄弟。常在玉溪侧。卛循礼法。为玉溪良子弟。吾少学于君。见其事母。勤于定省。食必亲进。有疾则不设容。行不徐。忧怖之色。可掬于面。性又沉默强果。恂恂为君子人也。丁母忧。居庐墓侧。飮粥蔬食。一依礼文。朝夕拜哭于冢上。一不到家。以经三年。事闻㫌闾。

卢士㑘字德夫。与兄立夫。比屋而居。少丧父。奉偏母。君为季也。母安之。随而居。遭忧与兄立夫居庐三年。壬辰以后。受募粟之任。颇有勤干之称。尝以荐除孝陵参奉。不赴焉。

卢士譱字乐夫。玉溪先生之从子也。居介坪村。弱冠遭父忧。三年居墓下。不离不脱绖衰。一依礼文。

卢士尚字志夫。乐夫之弟也。未冠遭父忧。与兄乐夫居庐三年。能自致力于学。慨然有慕古伤今之叹。中己丑生员。寻师就学。志存时务。非世俗科目儒也。丁酉贼变。遭母丧于流徙之中。假窆于长溪之地。以情事未伸。发不梳面带垢。飮粥哀痛。常如袒括。贼逼不能常处。朝徙暮迁。所寓必别内外。夫妇不混处。如是者五个月矣。在益山寓舍疾革。妻至卧内问疾。几乎不能言者已数日矣。睽目处挥之曰。丧人不敢近妇女。但问有友人在外否。盖有所托。而已不能言矣。已而乃逝。有女而无子。事闻㫌闾。

朴𧂍字景实。居毛看村。笃志力行。取信于师友。遭父母丧。并结庐墓侧。以终三年。朝夕上冢。风雨不废。几筵设于家。使弟守之。朔望则至几筵行祭。丁酉贼变。病不远避。入马鞍山遇贼。贼逼之使行。骂不绝口曰吾读书之人。岂肯从汝乎。贼遂杀。师友甚恸惜之。

赵光立字斡甫。惠叔君之子也。世居德谷。笃行孝友。庭无间言。其事亲则人未尝见其有怠慢辞色。在外奉父书札。则必起立跪受而读之。其友兄弟则兄弟五人。同在一园之内。衣无各服。足无常鞋。至于牛马。亦相与共之。人不知其某家之畜。丁酉贼变。负其母避匿山中。母老病不能远避。光立与其弟光献,光建,光成,光德。不离母侧。环立呼泣。騈首就死。及收尸。五人身首枕藉一处。

许宏字仲仁。武人也。居池内村。丁酉贼变。负其父避匿山中。贼具至。父老不能行。他兄弟皆避走。君独弯弓御贼。与其父并避害。事闻㫌闾。

慎孝先字百源。居池谷村。以善父母友兄弟。见称于人。父母有疾。虽流离困顿中。忧悸之色。常在于面。药饵之物。傍求必致。连遭父母丧。啜粥过哀。遂不起。其葬也。余佐幕本道。哀孝子之无劝。且怜其穷无以入土。发军窆之。事闻㫌闾。

卢士俨字汝叔。仕于朝。历典仁同,怀德。丁父忧结庐于墓右。卛子弟守墓庐。距家不盈数弓。而一不归家。亲旧婚丧。尽其力救之。

郑景龙字玄卿。挚之子也。自少不为苟且事。在父侧。未尝有子弟过。父亦从之。父子间。自谓为知己。故父称之于人而不辞。在朋友中。亦致恳到直深。可谓君子人也。早死无子。惜哉。

郑淳字士古。乐善好义有志气。外交知名。内事父母。且善于弟妹。父性严急。君每以和色怡声谏。而不从则又谏之。父亦屈意从之。丁酉贼变。入黄石山城。贼至城陷。既出不知所从。无子而死。与郑德颙最相善。

郑庆云字德颙。居小孤台之侧。自号孤台。早丧父母。依于兄家。年未冠。兄罹重疾。汤药必尝。不离病侧。及终。仰寡嫂如母。抚孤侄如子。经纪其家。人不见其有彼此。年二十五。始有室居。在官侧。一不眄女色。人以为难。丁酉之变。蘫溪书院尽为灰烬。贼退之后。奉一蠧,玉溪,介庵三先生位板于埋置中。立假祠而安之。收拾馀烬。改卜罗村。立两祠宇。再恢前规。皆君之力也。

李氏。吏曹判书李青莲后白之妹也。为士人朴承元之妻。朴君死。一勺水不入口者四日。啜米飮者三年。不食肉者十五六年。三年上食。必具鱼肉。一日阙供。方闷泣不已。忽有家猫捕山鸠而至。遂奠之。人以为诚感所格。立家庙。丹雘垣墙。焕然极备。且致石物于墓道。节序身自上冢。遇先世内外忌日。前期致祭。涤扫室堂而行事。凡丧祭皆合于义理。可谓女士也。

燕之。故观察使宋千喜之婢妾也。宋公年老。使之侍寝食。燕之时年甚少。或疑其未尝近也。公卒后守节不嫁。遇忌日设位行祭。以终其年。年近九十以死。居在宋公旧里。郡西柏田里也。

者叱非。私婢也。家牛鸣村。邻有姓林者。少时相遇。及林娶妻。更不顾见。女以年少美色。虑有强暴。断发佩刀。以终其年。

房氏。禹鏶妻。进士房处仁之女也。居牛项村。丁酉贼变。与其夫避匿山中。为贼所获。恐贼复入其夫所匿处。初若甘心随贼然喜走。引贼而行至远。始与贼抗。贼以年少有貌色。强欲犯之。房氏以石击之。贼不能犯。欲逼而行。房氏横卧路中。曳而不起。骂不绝声。贼遂杀之。事闻㫌闾。

潘氏。林景春之妻也。故孝子潘腆之后也。安阴人。丁酉贼变。避匿山中。遇贼知不能免。以佩刀自颈而死。盖所佩短刀。为自尽计也。居牛鸣村。有子昌道。与其婢银今。收其尸而葬之。

卢氏。为朴菶之妻。卢士温之女也。丁酉贼变。避匿于安阴智遇山。遇贼欲逼之使行。卢氏方年有貌。骂贼不从。贼遂杀之。贼去之后。夫朴君哭而抚其尸。体尚温矣。于吾为姑女也。

郑氏。郑孤台之女也。年十四而丁酉贼变。以处子避匿山中。遇贼逼令从行。骂贼不屈而死。事闻㫌闾。

语燕子[编辑]

甲辰夏。余寓鹤村舍。闲居岑寂。方极无聊。有一双燕子含泥作巢于窗壁间。巢已成。村童数辈。叫突而至欲毁之。余急令止之。乃叹曰古人有言覆巢破卵。凤凰不至。燕虽微物。以人为依。殷斯勤斯。积累其功。将成巢而鬻子。其忍毁诸。我为主而不能呵噤之。是不得其为主之道矣。乃朝起而视之。暮起而赏之。以为破闲之一助。观其辛勤剧劬卵育顾复之状。果非凡羽族之类也。自始至终凡四十馀日。雏鷇始成。遂将之而去。去后日一至焉。或再至三至焉。傍詹而飞。向人而啼。若有眷恋之情。余喟然而谓之曰。堕卵孕圣。尔之灵著于史也。社去乙归。尔之性顺阴阳也。访姚家死殉。非尔之忠乎。曳红缕而访主。非尔之信乎。朱门彩壁。非无捿托之地。而独寻茅庐于寂寞之滨。寄巢生子。为旅人羁客之一伴。及其去也。徘徊顾恋。不忍舍去。非尔之无取舍于寒暖而忠且信焉。孰能然乎。噫物之偏塞者。能无负于知己。而人之最灵者。反不信于朋友乎。此夫子所以起不如之叹。而诗人之所以咏矧伊之刺者也。世之所谓结交者。以势而不以道。以利而不以义。拍肩握手。吐出肺肝。论轻胶漆。义重金兰。及其九疑生于平地。三峡起于方寸。吹毛而觅瘢。求过于无过。翻云覆雨。只在呼吸。是何人心之所不忍为。而忘我之诮。反有甚于蛮僚耶。言未毕。余困于敲绝。倚枕而睡。睡罢视之。则燕亦不得见矣。

渔父难[编辑]

余以海尺事。东巡海上。行到盈德,清河之间。沿海汀瞰沧溟三十馀里。令人便有乘桴之意。且信天地间为物之钜矣。时见渔塩海夫之幕。侧于汹涛舂撞之头。傍有小艇布置焉。其制如槽子样。两片木合而为之。其大仅容三四人矣。余遂下马于岸上。使招海尺数人。赐之坐而语之。皆人面而语不可了也。余诘之曰避危就安。人之心也。洪涛短棹之危。孰与荒野斗室之安。鱼虾海错之适口。孰与山田粱粟之充腹。与其寄命于万顷波头。曷若安身于平原地上乎。以余而观之。渔父之生涯。不如野叟之契活矣。风樯浪楫。少失其机。则危生毫忽。祸起叵侧。鲸鲵之所呑食。波涛之所覆没。使其家人父子。不知所终。可以人而不知所止乎。言之咄咄不能已。傍有一老翁起而言曰。官之问则然。而官之言则知一矣。凡人物皆有所定居守岭之雉。谚不云乎。在山之麋鹿。不可使之居水。在水之鸥鹭。不可使之居山。此一定之理。不易之性也。侬渔父也。又以渔明之。茫茫大海。含蓄万类。浑浑无涯。若无界限。而大蟹出于盈宁。碧鱼产于兴延。东溟之蝮鱼小而南海之蝮鱼大。南海之文鱼小而东溟之文鱼大。虽以水族之微。其产有常处。其居有所定。不可易也。侬等生于斯长于斯。从事于斯。不知居野之为安。又安知居水之为危。且涓埃之地。莫非王土。海有税舡有赋。朝出而沉于海。暮出而钓于海。一以应官需。一以养妻子。劳于身则虽苦。而吾之心则安焉。噫子非渔。安知渔之乐乎。夫劳于身。孰如劳于心。安于身。孰如安于心。以侬而言之。官不可谓不劳于心者也。又不可不谓安于身者也。心劳劳于身之劳。身安不及于心之安。官能择可居而知可安乎。骋驲骑卛驺从。前呵后拥。传食列邑。其身则果似荣矣。然官之安。恐不如人之安。而官之忧。恐有甚于人之忧也。且问官人所居之地。世人目之为宦海云。朝承恩宠。暮见斥逐。青紫桎梏。相寻于无穷。死生荣辱。只在于翻覆。雪拥蓝关之句。见于南海之行。去海十里之诗。发于雷州之役。当时显达之荣。为如何哉。而浮沉干没之患。又何如哉。侬以为子之所居之海。有危于侬之所居之海也。然则海之名虽同。而祸之大小悬绝矣。官岂无石田可以耕。茅屋可以居。山南水北可以捿遅。而奈何役役风尘之路。急急升斗之禄。侧深渊蹈危机而不知止焉。反嘲人为。余默然不答。茫然赠愧赧。欲与之更言则翁乃菀尔而笑。扣枻而去。渺不知其所适矣。时癸卯二月。书于乌川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