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懒斋先生文集/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懒斋先生文集
卷之三
作者:申悦道
卷四

[编辑]

朝天时闻见事件启戊辰[编辑]

臣以冬至圣节谢恩使书状官。跟同上使臣宋克讱。前赴京师。事完回来。凡所闻见。逐件开录于后。谨具启闻。

崇祯元年七月十一日庚午晴。臣等辞朝。

十二日辛未晴。留京。

十三日壬申晴。黎明发行。到临津。午憩于长湍。夕抵松都。

十四日癸酉晴。留松都。以登州军门揭帖礼单事及船只篙工水手未及整齐之意。修上状启。

十五日甲戌晴。黎明发行。午憩于平山猪滩。夕抵平山。

十六日乙亥晴。黎明发行。午憩于旧安城。夕抵瑞兴。

十七日丙子晴。早发午到凤山。因留宿。

十八日丁丑。夜雨朝晴。日晩发行。午到黄州。因留宿。

十九日戊寅晴。留黄州。

二十日己卯。雨终日。阻水未发。以全罗船只不即到泊事。修上状启。

二十一日庚辰晴。巳时发行。夕抵中和。

二十二日辛巳晴。病留中和。

二十三日壬午晴。早发午到平壤。因留宿。

二十四日癸未晴。留平壤。○二十五日甲申晴。留平壤。○二十六日乙酉晴。病留平壤。○二十七日丙戌晴。病留平壤。○二十八日丁亥阴。病留平壤。

二十九日戊子晴。臣等乘船于𬇙江。查点一行员役及梢工水手。分属各船。船凡四只。而贸贩船则据平安监司臣金起宗移文。称以第五船。译官则称以射手。录于计开咨文中。辰时乘船。因留待风。

八月初一日己丑阴雨。午后乘汐水发船。才行十馀里。过祖旺滩。滩浅舟阁。宿舟中。

初二日庚寅阴雨。风势甚顺。午后发船。夕泊于龟岸。龙冈地是日行九十里。宿舟中。

初三日辛卯阴雨。阻风停泊。未时开棹。行十五里泊于仇吾地。东黄州西龙冈宿舟中。

初四日壬辰。午时发船过急水门。东黄州西龙冈两崖相对如门。众流所汇。湍势悍急。行八十里泊于秃山。三和地宿舟中。

初五日癸巳晴。天未明发船。行六十里。泊于松串。长连地第五船自安岳追到。

初六日甲午晴。午后发船。行三十里。泊于朱罗岛。宿舟中。

初七日乙未阴。辰时大风雨。无所依泊。还棹入松串。

初八日丙申阴。阻风仍留松串。宿舟中。

初九日丁酉晴。逆风不止。仍留宿舟中。

初十日戊戌晴。发船至朱罗岛。逆风又作。仍为停泊。

十一日己亥晴。辰时东风乍起。挂席而行。过德岛凛如砥柱。申时泊于石多山前洋。平壤地是日历三和,龙冈,咸从等邑。行二百里。宿舟中。○盖此水路。自𬇙江至急水门二百里。自急水门至石多山三百里。通共为五百里。急水门以上。舟阁浅滩。必乘潮汐之势而运行。急水门以下。正当江海之交。湍势悍急。又多恶草。洋中暗滩谓之草必潮水方盛。风势恰顺然后可以行船。而潮盛风顺之日。绝无而仅有。臣等淹滞海曲凡十有二日。而始达于石多山。若自平壤直抵石多山。则其道里相间。不过一日程也。舍一日便近之陆路。而由迂远险恶之海道。使臣艰危之状。有不足恤。而迁延之际。秋气渐高。风势转紧。万里越海之行。恐或不及于节日。此岂细虑也哉。平安监司金起宗之必使乘船于大同者。盖欲省陆路供亿之费。以纾残民一分之力。而臣等愚意以为平壤则残败无形。而如海西沿海诸邑。被兵不至甚酷。犹足以接应使行。日后赴京之行。使之直到海西。乘船于殷栗之广嵓。或丰川之许沙。则平壤自无厨传夫马之弊。而使行亦免艰关淹滞之患。变通之举。似不可已。事系闻见。惶恐附陈。以备采择焉。

十二日庚子晴。黎明乘顺风。挂席而行。过云从岛夕抵皮岛。是日行四百里。未及都督镇五里许。止泊于后洋。宿舟中。

十三日辛丑阴。移泊于毛镇前洋港口。闻都督前此已向三坌河。或云时在长山岛。臣等送名帖及礼单于副摠毛承禄。承禄辞不受。要讨一路护送文字。则毛副摠及中军陈继盛。各为票帖一度。俾达于都督所驻处。午时译官李大立赍有旨及登抚咨揭而来。臣等即为祗受。修启上送。椵岛周回可三四十里。地势环抱向北。而前有孤峯陡起临海。毛镇在峯下。人居稠密。仓储亦多。

十四日壬寅阴。矴索断绝。令译官呈请于副摠。副摠即差夜不收许贸新件。日没后移泊于港口前洋。昏大风。

十五日癸卯晴。逆风不止。夜半始因顺风。挂篷而行。过车牛岛。

十六日甲辰阴。黎明过薪岛。巳时到鹿岛。日候阴曀。飓风忽作。不得已停泊洋中。波涛掀荡。达宵不定。夜半因微风发船。未及石城岛一息许。而天已曙矣。

十七日己巳。载阴载阳。辰时到泊石城岛。自皮岛抵石城一千一百里。岛中有军兵屯守。臣等前在皮岛时。闻海中有水贼。令译官持名帖土物。往见守将。仔细探听。答以六月间。果有水贼。摽掠唐船数只于平岛近地。而伊后无闻。使臣可放虑而行。岛之周回二十馀里。迆东迆北。皆有岛屿连陆。人户几数百。留屯军兵亦可数千。而守将即中军程蕴也。

十八日丙午阴。大风掀荡。雪浪滔天。仍泊石城。初昏因顺风发船。月色如昼。竟夜而行。比及长山岛。日已出矣。是日行三百里。

十九日丁未晴。巳时大风。仍泊长山岛。岛中有军兵屯守。参将刘印科领之。臣等书送名帖。则参将即为回帖。遗米浆鸡菜等物。臣等以纸扇等物谢之。仍问水贼之奇及都督所住处。答曰小贼有时出没于三山平岛之间。而贵船长大坚致。贼以小船撞触不得。但遇疑船。切勿买卖来往也。都督自三坌河来至平岛。为飓风所驱。泊于皇城岛。而登抚要面议军务邀去。时无东回消息云。岛之地形。宽平阔大。周回五六十里。两面岛屿环拥。只有东西港口。真藏船处也。人居五百馀户。

二十日戊申晴。因顺风发船。未及广鹿岛一息许。西风㬥作。舟楫掀荡。人皆失色。遂斜帆而行。日没仅泊广鹿岛港口。唐船数十只来住。皆登州运粮船也。夜大风。是日行二百里。

二十一日己酉晴。夜大风。广鹿岛形势在诸岛最雄。又有军兵屯守。居人甚多。巳时发船。夜三更泊三山岛前洋。距广鹿三百里。

二十二日庚戌晴。鸡鸣时到三山岛。祭海神。日候清明。而西风又起。不得开棹。因泊岛东五里许。

二十三日辛亥晴。阻风停泊。午时唐船数十只。乘风挂帆而来。使一差官向我船问曰此是何㨾船。因讨出文凭。臣等即以陈中军票帖与之。小顷差官领军十馀名。持兵器突入船。又讨出文凭。臣等答云旗面既书进贡船。虽不见文凭。有何可疑。差官大怒。令绑缚译官黄孝诚。督出国书甚急。不得已出兵部预备咨示之。差官遽即夺取。跳入厥船。臣等令译官辈力争其不可。而差官多发悖语。掉舟而去曰老爷今泊广鹿岛。陪臣可来听分付而去。臣等计无所出。遂即回棹。因顺风申时达广鹿岛。都督已过矣。仍为停泊。夜半我国船一只到泊。乃进香使通事金克俊等。被执于游击毛有坚而来也。闻使臣洪霶已还登州。而卜物尽数被夺云。

二十四日壬子晴。留泊广鹿岛。见夺咨文。当即推还。而差官已去。追之无及。不得已臣等发向登州。即差译官朴廷俊。赍呈文前进督府。使之推咨文受票帖。而追及于登。是夜西风大作。波涛震荡。

二十五日癸丑晴。逆风不止。仍留广鹿岛。

二十六日甲寅晴。逆风。留广鹿岛。

二十七日乙卯晴。逆风。留广鹿岛。

二十八日丙辰晴。巳时北风乍起。斜帆而行。夜半回泊于三山岛。

二十九日丁巳晴。晓发三山岛。行祭于龙王堂。初昏泊平岛。相距百里许。前所经诸岛及平岛旅顺口。皆管辖于都督府。

九月初一日戊午。西风猝起。阴云四塞。仍留平岛。

初二日己未晴。鸡鸣时。北风乍起。斜帆而行。望见我国船二只。自旅顺口迤向平岛。似是进香使臣洪霶之行。而相距杳茫。不可了了。才到水宗。逆风大起。舟子惶惧。将回向旅顺口。忽遇顺风。船行无滞。申时到泊皇城岛。是日行七百里。岛之周回二十里。南有岛屿。相对环拥。岩石奇怪。沙砾明净。为诸岛中奇胜。

初三日庚申晴。平明棹出十里许。无风停泊。午后南风作。移泊港口前洋。初更进香第三船过去。因见译官郑慎男等。得知进香使行昨果经过。而登州卜物被夺之说。亦不虚矣。因其行。付上前日广鹿岛所封状启。

初四日辛酉晴。风势甚恶。卸舟入岛中。有军兵屯守。以港口阔大。无避风处。故唐船数十只。皆掘港藏置。千摠庄作忠领之。每于春秋。轮递防守。自皇城至庙岛。皆管辖于登州。夕同上使出宿于海潮寺。岛之地形。三面皆岛屿。而惟东临大洋。寺在岭腰。俯压一岛。金碧焕耀。有住持号国常者。颇聪慧解文字。又有智宗上人年十八。豪爽俊迈。入处惮室。硏朱点经。延入进茶。榼中果物。皆是橘皮,冰糖,雪交,龙眼,荔枝之类。

初五日壬戌晴。阻风因留皇城岛。

初六日癸亥晴。巳时开船。夜二更到泊鼍矶岛前洋。风势颠猛。终夜掀荡。距皇城岛二百里。

初七日甲子晴。东南风转紧。移入港口。有军兵屯守。都司卫时炤领之。投送名帖及若干物。卫即回帖谢之。

初八日乙丑晴。阻风仍留鼍矶岛。终夜大风。

初九日丙寅。大风微雨。午后乘顺风发船。过真珠门。申时泊于庙岛。岛有天妃庙。天妃即东海广德王第七龙女也。凡舟行过是庙者。有祷颇著灵异。前代立祠封号。本朝增修敕封杨总兵国栋。重修庙宇。立石记事。并为毛帅所打破云。是日行二百里。岛之周回不过二十里。前有长山岛。环拥相对。峯顶逐设烟墩。佛宇之焕耀。过于皇城。又有军兵屯守。把摠赵奇齐领之。

初十日丁卯晴。午后发船。日没到泊登州水城门外。风浪激射。两船相触。几至破碎。以竹篙撑拒而得免。夜二更下陆。宿于登极使依幕。是日行八十里。

十一日戊辰晴。留登州。早朝参将陈良谟。遣其中军王胜。要一行员役梢工水手及各船所载物件。一一开录。臣等以前无规例争之。胜曰都督分付如此。不可不为。臣等恐惹生他变。不得已开录与之。陈乃毛帅标下参将。管粮留登者也。臣等欲定舍馆。而登人不肯许。盖前此两使行。水手辈与华人争斗生变故也。陈参将出票文定馆于城外任姓人家。任乃镇江人。避乱移居于此。臣等严立条约。令水手及员役辈毋得出入买卖。

十二日己巳晴。诣军门行见官礼。于阶上再拜。军门答再揖。入而行茶。即趋出旗鼓官郭士绰。督呈礼单。恐喝通官。而衙门军卒需索无已。皆前此所无云。军门孙国桢。浙江慈溪县人也。登州隶山东省。高山阻于前。大海环于后。其俗少文。行好斗讼。城池壮固。闾阎栉比。市廛逼侧。物货堆积。搢绅第宅牌楼相望。有本朝陈鼎官至按察使。子其学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戚继光嘉靖间讨平倭冦。官至摠督。此其表表者也。

十三日庚午晴。留登州。早朝诣知府。知府往教场不得见。仍祗谒文庙。五圣及十哲。皆为塑像。东西庑设木主。殿宇荒凉。板槛摧折。寂无弦诵之声。第四船追到。

十四日辛未。大风雨。留登州。令译官呈咨文礼单于知府及海防厅。知府萧鱼海,海防同知贾名杰俱送谢帖书仪。夕军门掾房来查一行员役内。赴京几名。留登水手几名。总兵又送票文。令查报员役。即为报单以送。各衙下隶需索土物。罔有纪极。抚院中军罗寰英送帖。以为将以十五日洁治杯茗。奉迓车徒。用慰贤劳云。是日风浪震荡。第二船致坏。

十五日壬申晴。留登州。早朝诣兵备衙门呈咨文及礼单。兵备王廷试乃江西南昌人也。午后罗中军设宴于教场。臣等辞以小邦饥荒。寡君减膳。进参盛礼。有妨私分。军门固请。不得已往参。凡七酌而罢。夕海防中军来查一行员役及水手计开而去。盖留登水手粮馔。自本厅支放故也。

十六日癸酉晴。留登州。诣军门谢宴。军门令免见。以米商事呈文。午后兵备中军朱应辰以兵备令设宴教场。臣等往参焉。夕见军门告示。以为朝鲜由登进贡。虽为慕义。但迫逼虏酋。未必无观望之意。又查访得丽人。假借进贡。潜买硝黄。转为虏有。深为大害云。臣等见之。不胜痛惋。

十七日甲戌晴。留登州。以军门告示事。拟构呈文辨诬。

十八日乙亥晴。留登州。辨诬事。以军门不坐不得呈。午后因皮岛回还唐船。付送到泊登州状启。

十九日丙子晴。留登州。闻军门被参递职。雷伴送灵雨送欑盒。自前使臣于伴送处有礼送之例。即以土物回谢。如各衙门中军及蓬莱县丞主簿之类。皆送拜帖欑盒。盖为需索土物也。

二十日丁丑晴。留登州。闻贵州道御史任赞化奏本。媚臣附权。起祸殃民。伏乞圣明早赐夬断云云。语甚切直。令人钦叹。

二十一日戊寅晴。留登州。朝译官等诣军门。赂旗鼓官。始得呈文。夕军门批下有云登地土人客商。往往有嗜利私结贸易。本院出示严禁。正防其渐。为柔远之永计。

二十二日己卯晴。留登州。朝诣军门。因听事吏又呈文。军门批下以为国家封疆事重。不得不预防其渐。仰严谕从人。俾无私买违禁等情。自然地方相亮。何必哓哓多辨云。是日即撤告示。夕送差于臣等及登极使船所查点格军。

二十三日庚辰晴。留登州。前诣督府译官朴廷俊与伴送周世登偕到。闻毛帅以臣等不即追进。受票发怒。欲使我人不得买卖于登地。而自专龙断之利。起送差官。令押回船只及员役物件云。夕差官文高来见臣等曰。进贡员役外夹带杂人。当尽为押去。臣等答以自有计开咨文。何敢夹带。高曰明朝当复来查。

二十四日辛巳晴。留登州。早朝伴送周世登送毛帅牌文。略曰朝鲜国贡船。例有督押差官。以防夹带。仰本官候都司文一到。协同查盘夹带情弊及在船货物外。听都司文督押三船回鲜。其二船官吏。听凭本司督押进贡云云。巳时周世登与文高偕来。查点员役物件。责出夹带人。臣等答以员役数目。俱载咨批。梢工水手射手名目。亦录在计开中。安有国书外夹带人邪。高曰虽无夹带人。三船及员役物件。依都督令当押去云。臣等答曰员役皆以国王命押领方物。进贡京师。俺等知有君命。不知其他。高曰陪臣之受命国王。俺之承差都督一也。都督既令押回。安敢违令。臣等答曰此有抚院大卫门。可以禀处。高曰抚院管内地。都督管海外。自不相干。臣等又言节日已迫。若捉挐员役去。何以押领方物。及期进贡。高曰进贡事。于吾无关。言辞绝悖。仍令其家丁五六人。昼夜守直于臣等馆所。

二十五日壬午阴。留登州。以差官拦阻事诣军门。将欲呈文。适逢雷伴送。细陈曲折。且言呈文之意。雷曰若为呈文。吾当周旋云。

二十六日癸未阴。贸贩译官及员役等。私聚白金七百。以赂差官。差官以为员役若干人虽放还。而船只当押去云。壑欲无厌。诚可痛矣。

二十七日甲申晴。留登州诣军门呈文。而不即批下。惟批米商事。略云内地即有馀粮。鞭长不及马腹。昨行道府会议。俱具文难其事。本院已批行该道。仰本官入贡。面行奏请。取旨定夺可也。

二十八日乙酉雨。留登州。雷伴送贻书催行。

二十九日丙戌大风。留登州。早朝文高来到。面给两件咨文。而拈出员役张应善等十馀人。又夺卜物二十馀只。封置一处。并欲押去。上通事禹启贤多发愤言。文大怒绑缚而去。寻放送。

三十日丁亥大风。留登州。令译官呈计开咨于军门。又以回咨揭帖事呈文。批云昨日回咨据呈。令贺登极陪臣赴领至日给付云。臣等馆主任姓者。言员役处。收青布一千二百同。给付差官。则船只及员役皆不押去云。盖与陈良谟,文高通谋。操纵在于渠手。奸巧莫甚。

十月初一日戊子阴。留登州。海防厅牌文来到。牌文略曰登州府海防同知贾。为急催鲜人赴京事。准本府关蒙海防军门孙批。朝鲜陪臣宋克讱,申悦道等。呈前事蒙批。仰登府查照旧规。行速督赴京徼等因。批府关厅准此。合行差人急催为此牌仰本役。即催朝鲜陪臣等。限次日起行。星驰赴京。不许容留在登。致误公务不便。须至帖者。

初二日己丑晴。留登州。早朝令译官呈文于海防厅。夕雷伴送贻书。以为海防厅据呈文转报登府。登府转报军门。开谕差官。毋令押去船只员役云。是夜呈礼单于摠兵衙门。

初三日庚寅大风。留登州。臣等雇骡子。将以初五日发行。而差官犹不许放送员役。意在征索土物也。夕军门出票许。令我国人买卖。闻其亲属自南方多赍物货而来。故为此出票云。诚为可骇。军门兵备知府多官。无不贪婪。而惟海防同知贾名杰清慎可称云。是夜员役等。赂差官始得放。

初四日辛卯晴。留登州。早朝往谢军门。又送拜帖于参将雷伴送。誊送海防厅知府申文。大槩及军门批。军批略曰进贡大典海外官。何得擅自羁留。仰该府速速督行事。竣移令该国酌处云。我国使行船只。前例若具上副使则驾坐外各有夹带凡六只。若单使则船止四只。外此加数。乃贸贩船也。登人无不洞知。故海防厅水手散料票文。指第五船为贸贩。而不为散料。且前此则私船贸贩船皆呈咨。而今则既称第五船。故未得呈咨。毛将所谓夹带私商。军门所谓假借进贡者以此。臣等虽呈文辨诬。而不为听施者。盖无怪矣。

初五日壬辰晴。周伴送世登来查方物员役駄数及留登物件数目。巳时发登州。夕抵黄县。遇登极使臣韩汝溭,副使臣闵圣徽,书状官臣金尚宾等。细闻北京事情。因其行修付状启。宿城外民家。县属登州。相距六十里。

初六日癸巳晴。晓登极使行发向登州。臣等辰时发行。午憩白马铺。过麻姑仙里。见卢仙遗踪。夕抵黄山驿。驿隶登州。距黄县六十里。

初七日甲午晴。早发午憩新城铺。夕抵朱桥驿。是日行六十里。

初八日乙未晴。早发过宋辛次膺故里。午憩莱州二十里铺。夕抵莱州东馆驲。是日行六十里。州隶山东省。罗山亘其东。潍水阻其西。神山据其南。渤海枕其北。风土甲于青齐。其俗好经术矜功名。城郭之雄。人物之殷。无异登州。而人才之盛倍焉。如甯戚,晏婴,郑玄,蔡齐。俱本州人。又有本朝张信掖县人。性至孝。母病求医不效。遂仰天发誓。引刀取胁下血。和面以食之。母病遂愈。事闻旌表。擢拜少卿。城东二里许。有侯侍郞墓。侍郞名东莱字儒宗。以兵部侍郞。赠三代诰命。刻在碑上。又作享堂于墓前。紫檀罗列成行。○知府李鸣珂。掖县知府洪恩炤。

初九日丙申晴。早发莱州。由城东门入。历谒吕东莱书院。盖以东莱之先。实莱人。故祠之也。西门内有孙给事善继林园。循长廊数百步而入重门。别院书堂碁阁名花异草木假石假之类。竆极奢丽。不可胜记。午憩三十里铺。所过学田皆立碑为表。历掖县度沙河。夕抵灰阜驿。是日行七十里。

初十日丁酉晴。早发渡新河。河水浑浊。不见其底。中火于福庄店。渡淮河。夕抵昌邑县东馆驲。是日行八十里。所过大道如砥。村落铺店。在在相望。槐柳掩映于左右。县属平度州。知县李联芳清简有政声。

十一日戊戌晴。早发昌邑。穿城中而过街。路间牌楼相望。其著者都御史冯续,兵部侍郞葛缙,左副御史孙梦豸也。南门外有关西夫子庙。以其地名同昌邑。故立庙于此。过四十里铺。有营丘旧封。即王彦方故里。午憩寒亭店。亭即寒浞所封故名。历潍县二十里铺。有晏平仲故里。又十里铺。有孔融庙。揭号文举甘棠。渡古白浪河。榜曰北通渤海。南溯穆陵。夕抵潍县东馆驲。县属莱州。距昌邑八十里。知县乃秦煕。而时未上任云。

十二日己亥晴。早发行十馀里。过潍水。即韩信囊沙上流也。又过魏孝子王裒及逢萌故里。望见孤山。上有伯夷庙。以伯夷居北海之滨。故后人因祀之。道侧有碑。刻伯夷待清处五字。夕抵昌乐县东馆驲。距潍县五十里。知县刘秀芳

十三日庚子晴。早发过东方朔旧垅。古剧都城及尧沟放勋桥。渡洰洱河。午憩河边店。又过白杨河。夕抵青州府东馆驲。是日行七十里。州隶山东省。东有琅瑘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澥之利。其俗好经术矜功名。务农桑崇学业。府之形胜雄伟。比登莱过之。知府王极湖广人

十四日辛丑。夜雨朝阴。巳时发行。由城中而过。有孟尝君遗址。又有亲藩衡王府。宫阙侈丽。街上牌楼无数。兵部尚书石茂华,太学士王珝,礼部尚书冯琦号琢庵。三世显仕。兵部尚书邢玠其最著者也。过马耳门。其上新构寺刹。突兀中天。盛张佛事。远近士女顶盆烧香而往者塞路塡街。出古城门。迆过青龙桥。富相亭。午憩淄河店。路傍有齐桓公景公宣王墓。皆有碑表。牛山在淄水之南。榜曰牛山淄水。管鲍墓在牛山下。两冢相连。有如同穴者然。渡淄水夕抵金岭驿。距青州七十里。

十五日壬寅晴。早发金岭。午憩张店急递铺。夕抵长山县南馆驲。距金岭七十里。有榜曰廉士芳名处。即于陵仲子故址也。山势自登以后。飞腾趻踔而西。至掖县界而断焉。自昌邑迆南而复起。至青州为云门山。雄峙秀丽。至临淄为牛山而不甚高大。又逦迤渐远。突兀高起。为长白山。县名长山以此也。一名会仙山。县属青州。知县马斯臧有德政。甚得民心。夜二更大雷雨。

十六日癸卯晴。早发过刘阁老鸿训第。新揭金榜曰帝心妙简。西门外有孝妇河。昔有颜文姜事姑孝。姑喜飮历山新泉。颜氏常越险汲来以供之。忽于室傍新泉涌出。遂至成河。宋进士王馀有诗曰好将此穴无竆水。洗尽人间不孝心。宋时封顺德夫人。又过伏生庙。午抵邹平县西馆驲。是日行三十里。城内有时任浙江巡抚张延登花园。榜曰寄清园。高堂凉室。曲栏层轩。极其华丽。石假尤奇壮。宛有蓬壶之趣。延登三世显仕。其孙同居,广居等出接。皆俊士也。

十七日甲辰阴。早发邹平。午憩青阳店。夕抵章丘县东馆驲。自邹平西望长山奇秀。中有古刹。乃范文正读书处。有怀范楼云。知府钱弘谟

十八日乙巳晴。早发章丘。过濛河。有石桥长可四十步。下有虹门七八所。南望长白山。蜿蟺扶舆。环拥而西。中有闾阎。左右栉比。夕抵龙山驿。是日行四十里。有丧家招僧设乐。笙簧交奏。盖为发引时娱神。预为之习乐。极可骇异。

十九日丙午晴。早发龙山。午憩王舍店。山脉自长山至此。皆腾跃而西。萃于济南。府之西南。一支蜿蟺。而北为华不注山。或断或续。又萃于济南府之西北。势极雄伟。夕抵济南府东馆驲。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日丁未阴。留济南府。令译官呈咨于军门知府。

二十一日戊申晴。发济南府。历谒虞舜庙。庙在府城南门内。榜曰玄德殿。二妃祠在舜庙之西。舜泉在舜庙之东。历山在城南五里。即舜耕田处。今为书院。趵突泉在院之西。泉脉从石窦喷出雪浪。常如沸汤。一名瀑流泉。以奇观名天下。省城周回十五里。形胜凭负海山。为两路要冲。俗务耕作。士尚功名。民物之殷。甲于青齐。茅焦,伏胜,终军及本朝薛瑄铁铉。皆本府人。铁铉洪武间为山东布政使。及靖难兵起。募军固守。事定械至京师。不屈而死。行过十五里许。望见泰山。气像雄伟。距济南一百七十里云。过济河有大清桥。长数百步。下作九虹门。往来帆樯。皆由此出入焉。夕抵济河县北馆驲。是日行七十里。瀑流泉源出王屋山。伏流至济河县涌出。过黄河溢为荥波。西北至黄山渴马厓。伏流五十馀里。至城西复涌为北泉。或于上流汎糠以验之信然。至是会诸泉入城。汇为大明湖。流为小清河。济南名泉七十二。瀑流为上。金线珍珠次之云。泉上有台曰漱玉。东畔有白雪楼。楼前有石桥横跨方塘桥上。榜曰蓬山遗迹。其北有来凤对泉二亭。又有观澜亭。以祀吕洞宾。自漱玉而南。有水鉴亭。亭外有石桥。桥下之水。西流与趵突泉下流合。

二十二日己酉阴雨。留济河县。○二十三日庚戌阴雨。留济河县。○二十四日辛亥雨雪。留济河县。

二十五日壬子阴曀。日晩发济河。午憩晏城店。过漯水。路逢泰山进香人。金符帖额。大群千馀。小群百馀。幢𣄣前罗。杠盖后随。塡街塞路。昼夜不绝。以祈福利于天仙圣母,碧霞真君云。夕抵禹城县西馆驲。距济河七十里。城中有禹庙。

二十六日癸丑阴。早发禹城。午憩黎吉店。过东方朔故里。夕抵平原县北馆驲。是日行七十里。省城周回四十馀里。城外人物殷盛。知府殷聘之有善治声。

二十七日甲寅晴。早发平原。城内有颜真卿庙,三义庙。历管辂故里。祢衡高楼及桃园故地。行三十里。午憩由六店。夕抵德州。州为南北要冲。商贾辐凑。车马騈阗。城郭之雄。民物之殷。市肆之盛。倍于登莱。与济南相甲乙矣。是日行九十里。知州李应元

二十八日乙卯晴。早发德州。过卫河。河不逾数丈。而浑浊不见底。东南漕运。皆由此达于天津。官船商舶。首尾相接。津头人马騈阗。未易得涉。午憩南柳枝铺。过董子下帷处。夕抵景州南馆驲。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九日丙辰阴。早发景州。过董子祠及周亚夫细柳营。夕抵阜城县南馆驲。距景州五十里。知县郝士遂。华阴人。

三十日丁巳阴。早发阜城。午憩富庄驿。过滹沱河上流。夕抵献县南馆驲。是日行八十里。知县李粹白。有政声。

十一月初一日戊午晴。早发献县。渡二浊河。午憩商家店。夕抵河间府。是日行七十里。府隶北直战国时为燕齐赵三国之境。东滨沧海。西麓太行。其俗敦厚淳朴。贵德而务农。府东十里。旧有莲花亭。贼臣魏忠贤新之。金碧照耀。自献县土地泥淖。筑长垣设画桥。榜曰八方通济。三辅要津。莲花之东西畔。各构小亭。陂池相连。柳丝如织。为一府胜槩。皆忠贤所建也。亭之北。夹路作长廊。高立牌楼。盖颂美忠贤者。而及忠贤败。皆撤去云。

初二日己未晴。早发河间府。过蒲禾毛苌授诗处。其书院在尊福乡。午憩新中镇。夕抵任丘县南馆驲。县属河间。汉平帝时。中郞将任丘所居。故名通衢。有牌楼镌石为之。太子太傅左都督田尔耕所建也。尔耕以忠贤腹心。恣行不义。及忠贤败。尔耕亦被诛戮。籍其田舍云。是日行七十里。

初三日庚申晴。早发任丘。行四十里。憩牟州店。自此渐近易水。陂泽汎溢。每当夏涝。平陆成海。筑长墙三十馀里以通道。道傍万柳垂阴。十里五里。画桥相望。皆忠贤所筑也。渡易水。过召公遗化牌门。夕抵雄县南馆驲。县即古雄州。今隶保定府。士夫家返魂者。前导仪物。皆象生时。五服之人以次护行。妇人拥帐以来。而但鼓吹沸天。丧主不哭。士夫有识者亦如此。极可骇异。是日行七十里。任丘城内。牌楼相望。即兵部尚书李汶,刑部尚书闵煦,左副都御史边复初。而李闵二尚书。皆十世承恩者也。

初四日辛酉晴。早发沿河而行。河名拒马。两边筑墙三十里。以障水患。即宋与辽分界处也。午憩白沟店。过三义庙王嫱故里。夕抵新城县南馆驲。县隶保定府。有督亢胜迹牌门。是日行七十里。雷灵雨,周世登等要索盘缠。而行槖萧然。未能优给。世登怒形于色。

初五日壬戌。早发新城。大雾四塞。不辨咫尺。过燕丹故闾。午过涿州境三家店。州西南五十里许。有楼桑村。即汉昭烈故居。有庙在焉。夕抵州之南馆驲。是日行六十里。自济南府所经无一点山。至此忽见西山郁然。山即太行之一支。迤向西北。拥卫皇城者也。

初六日癸亥晴。早发涿州。城中闾阎栉比。物货山积。城池壮固。雄于畿辅。夕抵良乡县南馆驲。是日行七十里。县属顺天府。乐毅墓在县南三里。涿州北三四里有石桥。长二百馀步。榜曰万国朝宗。桥之左右。皆作石栏。河上数里。夹筑石堞。以防河决。又十馀里有石桥。长百馀步。极其高壮。桥边有巨刹。皆魏忠贤所造也。所过多寺刹。皆揭以封敕。

初七日甲子晴。早发良乡。午憩庙堂。过芦沟桥。桥长数百步。设石栏为狮形。下有十虹门。桥之宏侈过于济河之太清桥。夕抵大井店。是日行五十里。

初八日乙丑晴。早发大井店。行十馀里。抵阜城门外。我国使臣。例由朝阳门入。故循城而东。过宣武崇文二门。抵东岳庙。佛宇侈丽。塑像累千馀。傍有道院。道士数人居之。少憩更衣。使上通事先呈报单于监门内官。内官受赂后方许受单。过广仁长安等街。申时到玉河馆。馆于西照。琉球使臣林国用,毛继贤等。以册封奏请。先已到馆。留在东照。是日大风。沙尘涨天。○自登州至皇城一千七百馀里。大道如砥。无一险阸。村居野店。十里相望。鸣吠四达。烟树迷空。商贾行旅。络绎不绝。公卿士庶第宅连云。数百年升平气像。于此可见。但风俗重名利捐廉耻。轻丧制尚鬼神。文庙书院。鞠为茂草。佛宇道观。轮奂增新。缁黄之徒。与士女杂处。而弦诵之声。罕闻于里闾。

初九日丙寅晴。在馆。闻阁老刘鸿训以受赂被参。序班陈允中,韩孔麒来言鸿胪寺呈报单时。当优进礼单。下吏亦宜优给云。

初十日丁卯晴。令译官呈报单于鸿胪寺。多用情费。小甲来言明日四更头。诣阙见朝。已为出票云。

十一日戊辰晴。四更头诣东长安门外。监门阉官受赂许入。过承天门端门。至午门外。少憩朝房庑下。待天明。序班引诣常参官班行之后。四拜三叩头而退。诣光禄寺。领钦赐酒饭。才设卓上。已被人攫去。还诣午门外。一拜三叩头而出。闻馆夫谓译官曰前此两使臣之行。皆留土物于登州。私贸物货。尽被毛将所夺。而你等又为留置于登州。当告于提督主事。行文取来云。盖馆夫等详闻曲折于骡主处而有是言也。令译官细陈毛差驱迫收税曲折。今若输来。必有大患云而不之信也。

十二日己巳晴。晓诣灵济宫。参冬至初度演仪。少憩东长廊。闻鼓而出。立于中庭。俄而殿上有鸣磬声。皇上殿坐时举动也。千官分东西序立。北向朝谒。赞唱四拜。拜毕跪良久。又四拜而罢。午时提督主事庄应会下馆。仍招通事黄孝诚,禹启贤等诘之曰。进贡员役赍来土物。开市买卖于馆中。自是古规。闻你等留置于登州。难免私买之律。今当行文取来。土物数目一一录呈。孝诚答曰使臣到登之后。毛差追到。查点物件。封置一处。使之买卖收税。故不得已留置而来。非小的等敢欲私卖而然。今若推来。陪臣归路必生大患矣。提督不听。督呈数目。小甲往来如织。臣等窃念贸贩之物。既未呈咨。而提督托言私买而行文取来。则不无勒夺之虑。不得已书呈土物若干。周世登挟憾于盘缠等事。自请往登押来。馆夫等又百般怂恿于提督。而提督自是不廉之人。必欲行文取来。

十三日庚午微雪。在馆。早朝小甲来督取来呈文。以事系毛营。构呈文书送。

十四日辛未阴。在馆。小甲来言一昨呈文。提督不为听理。又督呈文。臣等又以不可取来之意。书送呈文。

十五日壬申晴。在馆。午时小甲持示印本毛镇塘报。十月初七日。据游击曲承恩飞报。探得㺚贼猝犯义州。破毁城楼。改造船只。而于鸭绿江渡兵运粮等情。初八日又据南路大旗尤吉龚也祥,守备毛永华飞报。探得黄州太守李硕达,差官李孝信等。带领马兵百馀名上城。来看公文。口称贼兵已近王京八十里下营。止隔一河。丽兵堵住浅水。未知胜负。今先差后报。探的信另再飞报云云。看来心胆堕地。员役辈至有号泣者。

十六日癸酉晴。诣礼部行见堂礼。序班引诣臣等于砖上。三揖四拜。又一揖而出。尚书郞官每于拜礼时答揖。因诣仪制司主客司亦如之。盖表状呈于仪制司。咨文方物呈于主客司故也。尚书何如宠南直婺源人。左侍郞马之骐河南新野人。右侍郞周延儒南直宜兴人。仪制司郞中王曰善湖广江陵人。主客司郞中何万化南直上海人。询问我国贼报。皆以不知答之。疑信未定。闷郁而已。夕礼部出票。当以十八日验进方物。小甲又督呈文。闻袁军门题本。以为毛帅反形已具。请及时剿灭云。

十七日甲戌晴。在馆。构草呈文。备陈毛差始终作挐之状及归路生衅之患。欲为亲呈。先令译官等恳诉于提督。则馆夫等齐进诬诉。以鲜人将欲潜买硝黄。留置土物于登州。至请棍核译官。提督偏听其言。仍督取来呈文。且曰若以归路生衅为虑。则以上通事名呈文可也。仍出稽查出入簿一册。有曰礼部提督庄。为奉旨立簿稽查。以杜奸弊事。照得鲜人在馆者。出入有禁。启闲依时。防卫固严。稽查亦密。第法久人弛。甲夫积猾。居贡使以为奇货。甘言密语。内骗参货。外骗客拜。百计笼络。溪壑无厌。以至弱肉强食。追逋无法。鲜人在馆。羁滞日月。查其宿弊。皆由私相受授。不行查考所致。况屡奉明旨。法令森严。贡使贸易。用柔远人。势难禁断。但贸易有开市交易之期。物货有验包盘诘之举。相应置立门簿二扇。仰副使通官收执。一。以记出物。一以记入物。每日除食用薪水外。一应货物。逐一登簿。不许擅自交易。至于万杂挨至闹市者。俱候本部进署之日。当堂禀明出入。仍令通官尽押。以杜弊端。如有寅夜夹带。或逾墙递送者。即系违禁犯法。验包之日。照验不对查出。重责枷号。按律参送。决不轻纵。须至簿者。

十八日乙亥晴。在馆。是日礼部当验进方物。而提督以不为呈文之故。不肯验进。令小甲又督呈文。

十九日丙子晴。在馆。小甲来督呈文。且曰提督贪婪无比。输来土物。欲为分利。若不从。必有生事之患。臣等更思之。当初若呈贸贩咨于登州抚院。言顺理直。可以呈文搪塞。而既不呈咨。迹涉私卖。一向坚执。恐有意外之变。不得已以禹启贤名呈文。序班陈允中,韩孔麒来见。详问我国贼警。则前日塘报皆构虚云。副使舒桂荣送拜帖欑盒。即为回帖谢之。

二十日丁丑晴。在馆。使黄孝诚献方物于礼部。礼部该吏及小甲等。刀蹬验进方物人情。

二十一日戊寅阴。在馆。主客司验进方物。小甲又索仪制司表文验进时人情及郞中前礼单。闻留登船二只为毛差所夺去。

二十二日己卯晴。在馆。礼部进献冬至方物于内府。内府出票。求索人情。

二十三日庚辰晴。在馆。仪制司验进表文。○二十四日辛巳阴。在馆。○二十五日壬午晴。在馆。

二十六日癸未晴。在馆。日南至。皇上亲祀天坛。礼毕还宫。御皇极殿。受庆成礼。琉球使臣长史府左长史林国用送领受本国礼单移文。

二十七日甲申晴。四更头诣阙。参冬至贺礼。洞开三虹门。列仪仗象辂于午门外。皇上御皇极殿。臣等于午门外行礼。相去隔远。不得瞻仰穆穆之仪。而士大夫在班者。举皆动止有度。亦可见中朝文物之盛矣。外国贺至者。惟我国及琉球。而琉球次于我国。其使臣闲习礼仪。亦善华语。问其国距中国几何。答云得东南风六七日到福建。自福建至北京万馀里云。诣光禄寺。领钦赐酒饭而退。象之状狞甚。牙长二尺馀。鼻长过牙。吃草鼻取以纳口。目甚细。足大如柱。右足纽以铁锁。长十馀尺。腰围八九尺。衣以锦韀。著以金鞍驾辂。而列于午门外者六。

二十八日乙酉阴。在馆。提督还送礼单人参。使之择好品更进。无耻甚矣。

二十九日丙戌大雾终日。在馆。小甲进呈果品。如葡萄红柿林禽。皆如新摘。细糖药果之类。亦曾所未见者也。

十二月初一日丁亥。夜雪朝晴。在馆。小甲誊示琉球使臣呈表。略曰先王昇遐。世子尚丰请袭封爵。首尾九年。不蒙吊袭。小邦峻法。将前遣二官。已惩弃市。今复遣臣林国用。摅外国恭顺之诚。循周礼九服之例。赍疏吁天。并呈咨文及本国保结。业已题奉圣旨。下部题覆。守候逾月。未蒙奏覆。伏因海隅小邦。土产全无。金银罕见。以此久稽。伏乞早赐覆题。含恩命而永被龙光。袭封藩而世承殊宠云云。

初二日戊子晴。在馆。序班来见言皇上逐日开筵。引儒臣讲学。提督送拜帖及诗扇登科试券。

初三日己丑晴。在馆。○初四日庚寅晴。在馆。

初五日辛卯晴。在馆。闻袁军门上本。奴贼来犯宁远卫。

初六日壬辰晴。在馆。

初七日癸巳晴。在馆。提督下馆。小甲持示通报。

初八日甲午晴。五更头往参圣节初度演仪于灵济宫。礼部及提督下人来索人情。不胜其扰。

初九日乙未晴。在馆。朵颜三卫进贡㺚子百馀名入来同馆。游击彭姓人领兵卫护。小甲持示督帅袁崇焕塘报。

初十日丙申晴。在馆。序班韩孔麒来言以明日往登州。要索盘缠。

十一日丁酉大雾。在馆。韩孔麒与馆夫及通事朴孝一,韩之望等。发向登州。闻毛镇塘报。刘亥等投降云。

十二日戊戌阴在馆。提督下馆。○十三日己亥大风寒甚。在馆。

十四日庚子大风。在馆。闻留登员役等持物不得换卖云。

十五日辛丑晴。在馆。见毛镇塘报。奴贼来屯镇江。率官兵水陆并进。擒活夷四百馀名。斩三千级云。

十六日壬寅晴。在馆。往参正朝初度演仪于灵济宫。○十七日癸卯晴。在馆。提督下馆。

十八日甲辰晴。礼部进圣节方物于内府。出票求索人情。

十九日乙巳晴。在馆。序班来见。

二十日丙午晴大风。在馆。以本国饥荒。上下马免宴事。呈文礼部。

二十一日丁未晴。在馆。

二十二日戊申晴。在馆。礼部进谢恩方物于内府。出票求索人情。

二十三日己酉晴。在馆。令译官呈焰硝别贸咨于兵部。兵部以为必有奏本。可以题请。无奏本不可为之云。

二十四日庚戌晴。四更头诣阙参圣节贺礼。一如冬至仪。三卫㺚子入参西庭。辫发罽衣。形容丑恶。

二十五日辛亥晴大风。在馆。周伴送来见。

二十六日壬子晴。在馆。○二十七日癸丑晴风。在馆。○二十八日甲寅晴。在馆。

二十九日乙卯大风。在馆。提督下馆封印。

三十日丙辰晴。在馆。提督令朝鲜琉球勿参正朝贺班。主客司郞中何万化招通事言曰袁军门以毛帅侵害你国贡使。故请改贡道于山海天津之间。说与陪臣知悉云。小甲来言圣节进贺时。三卫㺚子入阙。诣光禄寺领酒饭。提督适更衣于后廊。被㺚子侵辱。提督令㺚子等勿参正朝贺班。㺚子以为朝鲜琉球不参则已。如或进参。吾等当拦入云。提督之令朝鲜,琉球勿参者。盖以此也。

二年正月初一日丁巳晴。在馆。○初二日戊午晴。在馆。

初三日己未晴。在馆。小甲来言军门以毛帅移镇登州事。通于各衙门。各衙门以此事状。当为奏本云。小甲徐庠之子尔隽及其师李桢国来见。

初四日庚申阴。早朝提督下馆开印。臣等进见。

初五日辛酉阴。在馆。○初六日壬戌晴。在馆。

初七日癸亥朝阴晩晴。提督下馆。以勿改贡路事呈文。大堂之意。禀于提督。答曰此事出于袁老爷题请。皇上及朝廷方倚重袁爷。决难更改云。且请票帖。即出票给之。

初八日甲子晴大风。在馆。早朝副使舒桂荣下馆送小帖。有曰旧国王因何失国。今国王因何得国。旧王见居何地作何状。须将前后事情。备细开示。以便呈报云。臣等答以废主得罪伦纪。先寡君昭敬王妃金氏。奏闻皇朝。因小邦臣民归向之心。请立今王。钦蒙皇朝特允。封典曲折。详在奏本中。废主处于王京一日程江华都中。供奉无阙。仍问副使曰其时奏本必当在于大部。何以有此问也。副使答曰尚书未知其由。使之开报云。巳时往礼部。先诣主客司呈文。恳陈山海天津水路险恶。难以得达之状。郞中曰虽则然矣。袁老爷既为题请。皇上及朝廷一从袁爷之言。登州之路。不可复通。此外如有别样好路则好矣。臣等答以更无可通之路。郞中曰陪臣回国。启知国王。奏请可矣。要见袁本则郞中令堂吏出示。看未过半。遽即取去。大槩谓朝鲜媾倭款奴。改贡路于山海。以杜隐忧事也。见甚惊骇。是日寒甚。尚书不为坐堂。因姓黄堂吏投呈后堂。堂吏谓译官曰袁爷乃外皇帝。皇上言听计从。你等贡路勿改之请。虽用累千合。决不可谐云。

初九日乙丑晴。在馆。○初十日丙寅晴。在馆。

十一日丁卯晴。在馆。陈允中来言礼部以改贡路事。俱为上本。时未启下云。

十二日戊辰晴。在馆。

十三日己巳晴。在馆。闻以上元张灯。放暇三日。往登馆夫二人先回。员役等已发行云。

十四日庚午晴。在馆。礼部堂吏誊示袁军门题本。乃礼科抄出改贡路一款也。

十五日辛未晴。在馆。贸贩译官朴孝一,郑梦台等回自登州。闻本国消息及毛差夺去船只青布收税之事。

十六日壬申晴。在馆。○十七日癸酉晴。在馆。○十八日甲戌阴在馆。序班等来见。○十九日乙亥阴。在馆。

二十日丙子晴。在馆。皇上幸国子监谒圣。夕还宫。子夜大风。沙尘涨天。

二十一日丁丑晴。在馆。

二十二日戊寅晴。在馆。提督下馆。禀以辨诬呈文事。提督曰待大堂出座日。当出票给之云。且请恳告大堂。以雪冤枉。提督许之。令誊写呈文一通以来。出票时又求索土物。

二十三日己卯晴。在馆。○二十四日庚辰晴。在馆。

二十五日辛巳晴。在馆。馆夫言袁军门移文封闭海口。你国船只将送于庙岛云。

二十六日壬午晴。在馆。

二十七日癸未晴。在馆。提督下馆。令译官请出二票帖。呈辨诬文于礼部。又呈事完通状于通政司。提督即为谕帖云通官来禀欲递事完通文。今各衙门俱以考察自陈不坐堂。且待赏本旨下去投亦为未晩。又陪臣仰陈诬冤。冀蒙矜察。以凭转奏。一呈本府。已对大堂为朝鲜细陈其冤。俱各洞然。毋烦致辨。其原呈待大堂坐堂日。即为转送云。考察乃考绩。五年一次为之。

二十八日甲申晴。在馆。○二十九日乙酉晴。在馆。

三十日丙戌晴。在馆。韩孔麒来言礼部移文袁军门。问贡路改易与否。覆题云盖以前日呈文之故。并为枚举行文云。

二月初一日丁亥阴。在馆。○初二日戊子阴。在馆。○初三日己丑晴。在馆。

初四日庚寅晴。在馆。闻皇后周氏巳时诞生皇子。

初五日辛卯晴大风。在馆。夕主客司郞中招通事面谕改贡路覆题事书送。末端结语云现在进贡陪臣。原从登海而来。舟楫尚待于登州觉华。未谙夫新道相应。暂放登还。俟其归国。料筭停妥。自今岁为始。往来贡道。悉从觉华岛以入。伏乞敕下臣部。一。移文抚道。放前贡臣从登州归国。一。咨谕朝鲜。令后贡臣从觉华岛以入。庶柔远之仁与牖户之防。两得云云。

初六日壬辰晴。在馆。闻礼部一本。琉球中山王世子尚丰。请袭父爵。奉圣旨。

初七日癸巳晴。在馆。提督下馆。臣等面请出票呈文。提督答曰大堂以考察不坐。我当袖去。亲呈于私第也。又禀事完通状。答曰过十五日考察后。即为出票也。又问皇子诞生陈贺时。陪臣当为随参。而一昨陈贺。不得随参。极为未安。答曰过十四日大陈贺颁诏时。当即随参矣。

初八日甲午晴。在馆。礼部堂吏来言皇子诞生庆诏。如不遣天使颁降。例应差官赍去。差官纳贿愿往者甚多。你等多用人情。可以预图云。臣等答以庆诏之颁。自有规例。惟俟天朝处分。安用人情。

初九日乙未晴。在馆。

初十日丙申晴。在馆。礼部堂吏誊示贡道覆题草本。

十一日丁酉晴。在馆。提督送谕帖曰皇长子诞生。天朝例应遣使颁谕属国。今朝鲜庆贺陪臣在馆。若顺赍归藩。亦称两便。尔众酌议妥当。翌早具呈大堂。以凭奏夺施行。年月日。谕朝鲜国陪臣知悉。小甲言此事在大堂酌处。提督不当干预。而为此谕帖者。欲为受赂。礼单不可不优给。如不从之。当以差官赍送云。臣等答之如答堂吏之语。仍答提督谕帖曰窃详示谕。深仰老爷顾恤小邦。欲为省费之盛意。第皇朝诞降。乃是天下之大庆。而遣使颁谕。又是属国之至荣。诏敕顺赍与否。下邦陪臣不敢擅便。伏惟老爷酌宜裁处。

十二日戊戌晴。在馆。礼部堂吏誊示贡路事。奉圣旨。这朝鲜贡道覆议既确。今岁著从觉华岛入辽平照旧。现在陪臣。暂放登还。俱如议行。朝鲜恭顺。方协力图奴。每岁两贡。准一次赍行。以休烦费。你部便咨谕该国王知道。

十三日己亥阴。在馆。小甲来言提督要诏敕顺付礼单。否则当送差官云。

十四日庚子阴。在馆。礼部送历日一百一本。一本乃御览件也。

十五日辛丑阴。在馆。

十六日壬寅晴。在馆。小甲以提督之意。来督礼单。臣等答以奉敕事完后当给之云。

十七日癸卯晴。在馆。○十八日甲辰晴。在馆。

十九日乙巳晴。在馆。小甲来言礼部以你国颁诏事。数日内当为上本。而差官纳贿愿往者甚众。馆夫张国禄者。方多聚银。两图属于差官之行云。

二十日丙午晴。在馆。闻考察犯赃者多至一百三十馀员。而皇上以犯赃者。皆是小官而无大官。敕下吏部。更为查核云。

二十一日丁未晴。在馆。礼部堂吏及仪制司该吏。纳受人情而去。

二十二日戊申晴。在馆。提督下馆。以考察未下。各衙门不坐之故。不许事完通状票帖。闻差十三省颁敕天使。侍讲朱之俊,副使行人姜应甲往浙江,庐凤,淮杨等府。侍讲许士荣,礼主事闵心镜往徽宁池,太安,庆广,德州。礼部南中允,陈仁锡,中书弓省距往河南,广平,顺德,大明,永平等府,山海关,辽东。侍讲伍锡衮,中书刘宇扬往云南,贵州等处。礼科仇维桢,礼主事王原昌,工科刘安行,礼主事河闳中往湖广。行人郭建邦,李献往山东。行人谈性学,汪桂往陕西,四川,潼关。行人李日登,郭维隆往福建,江西。行人李日烨,陈万龄往广西。奉圣旨。

二十三日己酉晴。在馆。仪制司该吏持示礼部一本。谨题为传奉事。议制司案呈照得。崇祯二年二月初四日。皇子诞生。例该颁给诏书。前往朝鲜国谕知。案呈到部看得。圣嗣笃生。普天胥庆。诞敷明诏。欢同华夷。例差翰林六科二员。前往朝鲜开读。已经题奉。钦依在案。皇华特遣。实为下国之荣。而皇使鼎临。亦有供帐之费。及查天启七年皇上登极诏书。钦奉明旨。止令该国陪臣顺赍。盖于率由旧章之中。寓体恤小邦之义。所以省其物力。用奖忠勤。无非圣明之德意也。今此喜诏。或以事关大典。仍遣专官。抑念往返费烦。姑从新例。理合恭请圣裁。敕下臣部。遵奉施行。谨题请旨。奉圣旨朝鲜庆诏。照登极例。著陪臣顺赍开读。以见体实该国之意。

二十四日庚戌晴大风。在馆。○二十五日辛亥晴风。在馆。○二十六日壬子晴风。在馆。

二十七日癸丑晴。在馆。提督下馆。赂堂吏金天吉等。出事完通状及礼部呈文票帖。

二十八日甲寅晴。在馆。○二十九日乙卯晴。在馆。

三十日丙辰阴。以呈文事往礼部。尚书以位不齐不坐。投呈后堂。

三月初一日丁巳晴。在馆。

初二日戊午晴。在馆。提督下馆。礼部堂吏持示呈文批下云朝鲜累世恭顺。据呈备悉诚悃。督帅请改贡道。意在申严登州海禁。不专为该国也。宜益矢忠贞。勿怀疑虑。

初三日己未晴。在馆。○初四日庚申晴。在馆。

初五日辛酉晴。在馆。令译官呈事完通状于通政司。左参议杨绍震言你国事机。与前有异。硝黄弓角。不可容易许贸。必得提督许贸公文。然后方可准许云。

初六日壬戌晴。在馆。

初七日癸亥晴。在馆。提督下馆。以硝黄弓角许贸事。成送移文于通政司。闻登州消息。水手等自正月不为放料。举皆饥饿。以船上回粮支放云。

初八日甲子晴。在馆。

初九日乙丑晴。在馆。闻百官陈贺。颁诏天下。

初十日丙寅晴。在馆。闻西黑酋扠汉儿俱叛。

十一日丁卯晴。在馆。

十二日戊辰晴。在馆。提督下馆。以速为打发事呈文。即出票催督硝黄弓角领赏等事。又令序班往内阁。探问奉敕日期。

十三日己巳晴。在馆。通政司受事完通状。而正堂不坐。不为成帖。故不得移送礼部云。

十四日庚午晴。在馆。小甲来言表里礼物次知该吏处。当给人情云。

十五日辛未晴。在馆。禹启贤,黄孝诚进往通政司。始移事完通状于礼部。堂吏誊示皇长子诞生敕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帝王膺天眷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妙躬。嗣服丕基。夙夜祗念。我皇考皇祖。集庆发祥。源深緖远。伫昌嗣续。仰慰贻谟。玆荷上帝居歆。宗祊垂祐。以今年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胤之光。万国惬元良之祝。肆颁渥泽。覃被多方。所有恩条。胪列如左。於戏震祥肇毓。坤元赞干。始以凝休。涣号鸿宣。解泽丽巽。申而布令。诞告中外。咸使闻知。崇祯二年三月初九日。

十六日壬申晴。在馆。

十七日癸酉晴。在馆。提督下馆。呈文催行。序班要索奉敕人情甚多。提督送扇子求题诗。

十八日甲戌晴。在馆。

十九日乙亥晴。在馆。序班持前日受敕时礼单人情单子示之。答以前规虽如此。势难一一应副云。

二十日丙子晴。在馆。○二十一日丁丑晴。在馆。

二十二日戊寅晴。在馆。领钦赐下程冠带。羊七口。鹅七翼。出正厅。一拜三叩头。

二十三日己卯晴。在馆。序班刀蹬奉敕人情。不得已依前例许给。

二十四日庚辰晴。在馆。

二十五日辛巳晴。在馆。序班誊送诏敕草本。且云诏敕批红已下。而适乏金钱纸。未得正书安宝。俺等进司礼监方催督云。

二十六日壬午晴。往国子监谒圣庙。庙在三重门之内。祗谒于中庭。见正门左右。列石鼓十一枚。字画磨灭不可晓。适值正堂开座。博士官十馀员来见臣等。问毛帅住箚贵国。未有扰害否。臣等答以毛帅在于孤岛。不相干涉云。又往天坛。周回十馀里。旷庭植柏成行。内有殿宇。榜曰大享殿。上宇下坛。坛内东西。各设位座。以为祭天配祖之所。殿之西南。有皇帝斋室。殿内设御榻浴室。扃鏁甚严。不得开见。

二十七日癸未微雨。日晩开霁。诣阙领赏。

二十八日甲申晴。四更头诣阙。谢钦赐赏物。

二十九日乙酉晴。在馆。伴送周世登来见。要索盘缠。且言奴贼万馀骑。来屯铁山。钞略蛇浦等地。掳游击毛姓人而去。其言虽不可信。而闻之惊骇。

四月初一日丙戌阴。在馆。小甲誊示吏部都察院接出圣谕。惩治魏珰文武官员全报。

初二日丁亥夜雨朝晴。在馆。○初三日戊子晴。在馆。

初四日己丑晴。在馆。闻以天旱。皇上亲祷宫中。分遣祭官。祷于南北郊镇国,昭应庙等处。

初五日庚寅晴。在馆。○初六日辛卯晴。在馆。

初七日壬辰晴。在馆。提督下馆。开市许贸年例硝黄弓角。令馆夫设办。邀诸名官会飮。礼部郞中员外四五人来参。下庭亲点货物。问其价之高下。

初八日癸巳阴。卯时诣阙。将受敕。内阁下人及阉官刀蹬人情。序班陈允中亦为怂恿。贷银准给后始许入。由午门左掖门而入。过金水桥。登会极门月廊。臣等向阙牌前跪四叩头。翰林奉敕授使臣。使臣跪受。四叩头而出。诰敕文张四知所撰。敕书则倪元璐所撰也。

初九日甲午晴。在馆。○初十日乙未晴。在馆。○十一日丙申晴。在馆。

十二日丁酉阴。在馆。提督及兵部郞中到馆验包。○十三日戊戌晴。在馆。

十四日己亥晴。四更头诣阙辞朝。啰嘛国僧人十馀名为进贡而来。戴白巾著朱衣。

十五日庚子微雨。巳时发行。出自河岱门。馆夫等来饯于门外。夕抵大井店。是日行四十里。

十六日辛丑晴。晓发大井店。朝火于良乡县。夕抵涿州东馆驲。是日行一百二十里。闻登州客商朱姓人之言。毛营差官三月初到登州。夺取第五船。装载军粮。送于皮岛。差官则留待臣等之行云。

十七日壬寅晴。早发涿州。午憩新城县。夕抵白沟店。是日行九十里。

十八日癸卯晴。早发白沟店。午憩雄县。过易水。夕抵香城铺。是日行九十里。

十九日甲辰。密云不雨。早发香城铺。午憩新中镇。夕抵河间府南馆驲。是日行九十里。道逢一差官。言袁军门上本。请令毛帅移镇宁远卫。圣旨允下。此后则毛帅不得侵害你国贡使云。

二十日乙巳晴。早发河间府。午憩献县。夕抵富庄驿。是日行一百里。

二十一日丙午晴。早发富庄。午憩阜城县。夕抵景州。是日行九十里。夜见白气横天。有如长虹。自东指西。其长竟天。

二十二日丁未大风。早发景州。午憩德州。由间路而行。夕抵土桥铺。是日行九十里。

二十三日戊申晓微雨。早发土桥过陵县。午憩凤凰铺。夕抵临邑县西馆驲。是日行九十里。

二十四日己酉阴雨。早发临邑。冒雨行三十里。抵王家坊。

二十五日庚戌晴。早发王家坊。午憩济阳县。阻雨止宿。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六日辛亥阴。早发济阳县。渡杨河及浊河。午憩凤家店。道遇登州客商陈姓人。言毛差率家丁百馀名。三月初到登州。夜打水城门。突入作挐。兵备道令驱逐之。毛差优送礼单。兵备许令上岸。遂夺取使行第五船。装载军粮。待使臣之还。押回皮岛云。夕抵邹平县。是日行一百二十里。

二十七日壬子晴。早发邹平。过长山县。道遇登州兵备中军朱应辰。问我国消息。答云俺以招致刘爱塔事。承差往皮岛。毛帅言奴贼数万骑。来屯宣铁地方。借船于朝鲜。要攻皮岛。而国王不许。诚为可嘉云。刘爱塔则不为入送。兵备将此事意上本。故赍往北京云。问毛差留登与否。则答云留登已久。而以军门巡到故。兵备道严督发送。想已回还云矣。夕抵金岭驿。是日行一百里。长山县主。乃刘鸿训伴傏也。言于译官曰刘爷昔年奉使你国。你国人以为如何也。译官答以东人至今称道盛德。第未知缘何被参递职也。答曰因偏党相攻击。而然刘爷无所失。攻之者皆贪墨之人云。

二十八日癸丑晴。早发金岭。午憩淄河店。到青州少憩马耳门上。有冯姓人。言军门以防海事巡向登州。盖缘你国有事云。欲详问则曰烦不敢言。只书毛字示之。更为密问。则言毛帅以借粮事。举兵向你国云。其言虽不可信。而心甚疑虑。夕宿州之东馆驲。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九日甲寅晴。送先来译官朴孝一,张后堪于登州。早发青州。午憩尧沟店。过昌乐县。夕抵周流店。是日行一百里。

三十日乙卯晴。早发周流店。过潍县。有我国人全海龙者。丁卯岁以冬至使格军。遗落潍县。愿与俱还。即为带来。午憩寒亭店。夕抵昌邑县东馆驲。是日行一百二十里。

闰四月初一日丙辰晴。早发昌邑县。午憩卜庄店。渡新河抵掖县之沙河店。是日行一百里。

初二日丁巳晴。早发沙河店。过莱州府掖县。知县洪恩炤出候。巡按御史于路左。军卒塞路。午憩州东十里铺。夕抵朱桥驿。是日行一百一十里。

初三日戊午晴。早发朱桥。午憩黄山驿。夕抵黄县。见留登团练使文告。毛差船十馀只。三月初到登州。搜括各船。劫夺什物。又取第五船载粮。先送于皮岛。登极使所留船只。幷为夺去。待使臣还登。偕往皮岛云。而以济南军门巡到之故。差官避在庙岛。其家丁则留守登极使船只。以待使行之还云。

初四日己未阴雨晩霁。即发黄县。午后到登州船所。第五船果为毛差所夺去。是日行六十里。昏大雨震电。

初五日庚申晴。留登州。早朝诣军门。见官问我国地方奴贼来犯之说。答以未闻。又辞于兵备道令免见。海防厅中军送牌文。当以初六日验包云。巡按御史王政新。是日巡到。

初六日辛酉晴。留登州。早朝往辞摠兵衙门。令免见。许给火药。臣等将还推登极使船只。而毛差家丁知几先避。掉舟而去。

初七日壬戌晴。晓祭海神。未时乘顺风发船。过庙岛鼍矶岛。夜半过皇城岛。

初八日癸亥晴。晓头风势不顺。迤向铁山嘴。舟子极力斜帆而行。巳时到泊旅顺口。闻毛帅来住平岛。是午发向皇城岛。舟舰蔽海而过。初昏唐船不知其几只。拥入港口。问之则毛帅因风势不顺。自皇城回来云。最后我国船一只来到。乃译官金彦浑,领将朴楫为迎候臣等来也。

初九日甲子晴。留旅顺口。早朝行见官礼于毛帅。毛帅在船上。命坐待茶。先言你国贡道。改由觉华岛。此路决不可通。我当题请因旧登路矣。臣等答以如此则小邦蒙老爷之恩莫大。又以带来本国迎候船只称谢。答曰你国王诚贤君。而备宰边将不能遵奉。以误国事。诚可痛心。我住你国。于今九年。彼此心肠。岂有不知之理哉。我厚受皇恩。官至都督。追赠四代。荣宠极矣。有何异志。而你国边臣做出虚言。称以举兵向王京。使我致此狼狈。此何道理。顷因粮乏。求助于你国。则国王欲许。而备局一向搪塞。至于奴贼。今日借粮而许之。明日借之而又许。殊不知壑欲难充。其心不可测也。顾今贼势有可剿之机。当送银子于你国。多买战马。协力讨贼。而你国诸臣。自来如此。何可期也。国王贤君之说。啧啧不离口。初昏毛帅发向登州。舸舰六十馀只。军兵数万。降胡三百。并为带去。

初十日乙丑阻风。因留旅顺口。

十一日丙寅阴。阻风因留旅顺口。夜大风雨。

十二日丁卯阴。大雾蔽海。巳时乘顺风发船。过平岛三山岛。酉时过广鹿岛。彻夜而行。

十三日戊辰晴。黎明过石城岛。风势不顺。投泊鹿岛港口。初昏因顺风发船。晓过薪岛。

十四日己巳晴。午过车牛岛。风势不顺。斜帆而行。酉时泊于皮岛。逢管饷使臣成俊耉。详闻朝廷消息。

十五日庚午阴。阻风因留皮岛。巳时送先来译官及军官二人。渡蛇浦由宣川路上京。

十六日辛未晴。发船泊于杻岛。风势不顺。棹舟还向蛇浦。过薪弥岛后。夜半泊甘城岛。定州地

十七日壬申晴。午移泊于蔚岛。初昏发船。竟夜而行。

十八日癸酉晴。午到泊于平壤石多山。○臣等留京师六个月。而牢锁孤馆。不得以时接见通报。其于天朝事情。有同聋瞽。大槩皇上幼冲。纪纲委靡。朝廷粉饰升平。不以外虞为虑。贪风大肆。上下同流。如提督主事礼部郞官。公然出票。征索土物。而提督尤甚。每入后堂。与馆夫附耳私语。以牟利为事。又如序班副事衙门胥吏小甲之类。日日诛求。罔有纪极。琉球使臣从人只五六。馆夫等不为顾存。仅通薪水。事完经年。无赠赂之物。打发无期。中朝如不革此弊。外国朝聘之礼。几乎息矣。惶恐敢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