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政院日记/仁祖/四年/十一月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1月1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有政。以姜硕期为应教,郑经世为大司宪,姜大进为掌令,金堉为持平,李后阳、郑沇为兵曹佐郞,闵应恢、朴潢、韩必远为直讲,崔有渊为刑曹正郞,金秀南为刑曹佐郞,金尚容为判中枢,郑光绩为知事,朴安悌为礼曹正郞,李景义为文学,吴百龄为同知,金坽为掌令,赵邦直为宗簿正,申垓为佥知。

○备局启辞。大槪,依传教西路边将、边倅、主客将官,千把摠、哨官百馀人,各给绵布二匹事。传曰,依启。千把摠加磨炼题给,可也。

○接伴使书目,都督二十六日起程铁山府宿所,直向云从岛云云事。

○府启,赵濈罢职事。答曰,不允。已上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领议政李元翼二十四度呈辞。入启。

○明日冬至望阙礼,三严卯初。

○备忘记,前仁城君珙前后之事,或出于怵祸,或系于无情,故每拟一番论释,而重其公议,迄未发端,今闻其母病势苦剧,命在喉间云。言念母子情事,不觉呜咽泪下矣。今不放释,使母子不得再见而永诀,则非但予心没世不安,必有天殃。先王在天之灵,亦必有恨,放释急速议大臣,俾及来见。

○义禁府启曰,议于大臣,则左议政尹昉议,公议至严,有难轻释,而圣旨恳恻,殆不忍读,不敢有异议。右议政吴允谦议,伏承圣教,至诚恳恻,谁不感动?珙之被谪,今已二载,国法行,而公议伸矣,因玆放释,使母子得以生前相见,公义私恩,可谓两全,臣不敢有别议。领议政李元翼,领府事郑昌衍,判府事申钦,病不收议。传曰,依议放送。

○传曰,仁城珙,遣中使护来,上来时给马,以驾轿护送事,下谕。

○禁府,许稷元情判付,除刑议启。

○礼曹,静嫔闵氏卒逝,礼葬等事,依法典举行。启。传曰,允。

○府启,赵濈事,无城上所姑停。已上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3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上,行冬至望阙礼于崇政殿。

○答领议政李元翼呈辞,勿辞,安心调理事谕之。

○平安监司书目,昌城驰报,都督毛永贤,领兵挈妻子,碧潼越边上去,毛永嘉庶平越边桥洞屯所越去,计料真㺚十名,唐人押领,铁山下来事。已上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4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因右赞成李贵箚,谏院避嫌,答曰,今此仁城之放释,仁兴之疏也。尔等少无所失,勿辞退待。已上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5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修撰李昭汉三度呈辞。入启。递差。

11月6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谢恩,应教姜硕期。

○政院启曰,大妃殿司钥,以慈教来言,十四日诞日权停礼为之事,命下矣。传曰,知道。

○明日魂宫仲朔亲祭,三严辰正。

○兵曹口传政事,都摠管沈器远。

○府启,赵濈罢职事。答曰,不允。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7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罢漏后,二品以上,大殿诞日,三殿问安。

○上幸魂宫,亲行仲朔祭。

○府启赵濈罢职事,停启。

○明日大驾还宫,三严辰初。

○以姜硕期为执义,郑云湖为江陵府使,李德淳为稳城府使,崔有渊为兵曹正郞,李时稷为兵曹佐郞,赵䌹、田辟为礼曹佐郞,权省吾为刑曹正郞,许瑢为刑曹佐郞,权涛为修撰,李省身为副校理,朴安悌、李士祥为实录兼春秋。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8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御营厅启曰,御营军当初事目内,外方郡邑,各其境内,必有力弯强弓,射能命中,膂力过人,能举三百斤者,及鸟铳三十步外,能中鸟雀者,自持战马,愿为骑兵者,必以如此之人,大邑,则六七名,中邑,则三四名,定式抄送事,启下,至于监兵使处,下书,申饬矣。今见各官抄送之答,或有年近五十,不知操弓者,疲癃残劣,不合战用者,并为别单以启,如此之人,留之无益,即为下送,及此诸色军兵,通融作户之时,更以有根着,才艺勇力,必合于事目者,十分精抄,来十二月初二日前上送,前日不谨抄送守令,并从重推考,色吏拿致军门,科罪之意,各道监兵使处,一体行移,宜当,敢启。答曰,依启。已上《御营厅誊录》

11月9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接伴使书目,都督发向龟城、龙山云云事。

○明日魂宫练祭出宫,三严申初。

○号牌厅启辞。大槪,因本厅启辞,仍任荣川郡守宋尔昌,归在本家,无意还官,令本道,囚次知督送。传曰,囚次知,殊未妥当。宋尔昌削夺官爵,其代,急速差送。

○礼曹,皇太子诞生别试,来丁卯年二月初四日,殿试,三月十五日,放榜,四月初二日。启。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0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上,以练祭,幸魂宫。

○谢恩,副校理李省身。

○礼曹,来丁卯式年进士覆试二月二十八日,放榜三月初十日,文武科覆试讲经三月二十一日,会试讲经毕,间一日,殿试四月初六日,放榜四月十二日。启。

○明日大驾还宫,三严辰正一刻。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1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上,亲行魂宫练祭。

○祭罢后,百官奉慰问安。答曰,闻卿等奉慰,尤为罔极。

○府启,前察访康文翼,戊午废母后收议之日,以天何共戴人可云云等八字为辞,而其下二字所不忍书者,请按律定罪。答曰,献议之辞,若是悖恶,则当初必无网漏之理。且今始论罪,似为太晩,勿烦,可也。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2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有政。以李景奭为副修撰,张维为大司宪,李植为承旨,柳秩为平壤庶尹,柳袗为荣川郡守,李慎仪为刑曹参判,李坰为兵曹佐郞,赵景禛为户曹正郞。

○接伴使书目,都督自青龙山,还宣川事。

○院启,康文翼,按律事。凤山郡守罗德宪,多行泛滥,征敛无艺,请罢事。泰仁县监林㙐,为人诡谲,居官泛滥,请罢事。观象监兼教授,请令该曹,详查澄汰事。东部参奉李建,为人愚劣,请递事。在乡家除授守令,号牌厅启请,除朝辞赴任,请堂上、郞厅推考事。答曰,依启。守令罢职事,尔等不顾国家大事,如是轻劾,不可谓之台阁有人也。若无现著犯赃之物,则此时决不可递罢,过数月后,详闻论之未晩也。康文翼,远窜,兼教授事,不允。

○府启,康文翼事,与院批答同。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3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府启,康文翼事。答曰,既已远窜,停论,可也。

○院启,康文翼事。罗德宪事。林㙐事。答曰,风闻未必尽实,此时守令,决不可递易,亟停勿烦,可也。康文翼事,与府批答同。前启观象监教授事,停启。

○承文院启曰,李明汉、郑百昌,副提调差下。启。答曰,允。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4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大妣殿,诞日问安。

○备忘记,学宫,乃是储养人才之地,虽以士子言之,学古而修身之所也。今者西学儒生等,不法孔子,反效废朝宫人之习,投托叛奴,救护不已,无私讼官,挂榜削籍,何其无耻蔑法,若是之甚也?士习至此,国事寒心。孟轲曰,无礼无义人役,此辈之谓也。其令该曹,首倡儒生,汰定军保,扶植廉耻。

○答儒生疏曰,省疏具悉。诵法圣贤,实是儒生之事,遂非文过,非孔、孟之道也。

○政院启辞。大槪,上疏儒生汰定军保,初非正罚,似非敷教在宽之意,惶恐敢启。传曰,勿烦。

○府、院启,以国忌齐戒,姑停。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5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平安监司书目,都督十二日向云从岛事。

○政院启曰,大妃殿司钥,以慈教,明日诞日,雨势如此,王世子百官陈贺勿为事来言,敢启。传曰,知道。

○以国忌正日,无所启。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6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谢恩,副修撰李景奭。

○传曰,顷日成均馆掷奸时,书启儒生,明日殿讲为之。

○殿讲时,命官右议政吴允谦,考官李弘胄、李尚吉,参考官李圣求、洪命享、金光炫、朴安悌。

○府启,顷日望阙礼时,班行稀疏,无故不参人员,查核推考事。西学儒生还收定军之命事。答曰,依启。

○有政。以金寿贤为大司谏,赵廷虎为司谏,李景义为献纳,闵应恢、赵䌹为正言,郑弘溟为舍人,金敬直为荣川郡守,李楘为承旨。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7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传曰,今日应试军兵,依中日例,兵曹、都摠府眼同,别遣中使试射。

○平安监司书目,铁山府使驰报,王中军所载船败没事,昌城府使驰报,唐人等同类相杀食缘由事。

○传曰,殿讲《易》通进士元海益、朴英哲,生员李兴勃、权益邻、卢后卨,并直赴会试,《易》略进士庾长益,给二分,《大学》略尹衡美,给一分,《大学》粗李信,纸五卷、笔五柄、墨五丁赐给。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8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禁府,甫下佥使金渊拿囚。启。

○禁府启曰,李时吉罪犯,系干赃污,上裁。启判付内,削夺官爵,边远定配,义州定配。

○院启,康文翼按律事,罗德宪、林㙐罢职事。答曰,不允。

○平安监司书目,昌城报,今月初八日时,梗仓北边二十馀尺间,雾暗下雨,虹霓起立,移时而消,且唐人率去儿童,结项杀之炙食事。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19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有政。

○典翰李敬舆三度呈辞。入启。递差。

○谢恩,校理尹顺之。

○吏批,以金寿贤为承旨,徐景雨为大司谏,尹煌为辅德,郑百昌、李明汉为承文院副提调,李楘为礼曹参议,李景曾为文学,李士祥为礼曹佐郞,柳舜懋为都摠管,李德泂为知事。

○号牌厅启辞。大槪,利川牒呈,境内压良为贱之人,自首者,至于三人,自首人李扬一、李朴、李希哲等,依近例,令该曹录用。启。传曰,依启。李景严,表里一袭赐给。

○院前启,康文翼、罗德宪、林㙐事。答曰,不允。

○府启,司艺许𥛚独执谬见,不顾公议,顷以练祭退行事,投议政院,其中有追崇入庙一款,此曾所未有之论也。其议,则为政院所却,而闻者,莫不骇怪,请罢职不叙事。春秋馆官员,无缘阙直,极为可骇,请应入员罢职。答曰,依启。许𥛚陈其所怀,未有不可,不必深治。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0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春秋馆阙直应罢,待教沈东龟。

○府启,许𥛚事。答曰,不允。

○院启,康文翼、罗德宪、林㙐事。答曰,不允。

○刑曹,无号牌罪人姜成男当日行刑。启。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1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禁府,徐键刑问一次不服,加刑。启。传曰,削职放送。金渊元情公事,刑推当否,议启。

○领议政李元翼二十五度呈辞。传曰,安心调理事,谕之。

○院启,许𥛚事,罗德宪事,林㙐事。答曰,不允。康文翼按律事,停启。

○府启,各官月课军器,限数年,姑勿复设,以为苏息民力之地事。户曹参议睦长钦,当光海废母之日,为礼曹参议,西宫贬降节目,乘诸堂上不在,独自担当,行会八方。又与吴焕、韩惟翔互相缔结,附会凶谋,请命罢职事。京外校学生考讲,请令本厅,速为定夺,御史未发送前,行会八道事。答曰,古之校生,皆是簪缨士族,非今日杂类之役,尔等不识古事,而如是言之,可谓不察矣。且尔等,俱以执法之官,欲为坏了法制,未知其可也,所论中,不无可采之辞,令本厅,参酌处置。月课军器事,令备局议处。睦长钦曩日之事,不无其间曲折云,勿为已甚之论,可也。许𥛚罢职不叙事,不允。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2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有召对。

○召对。入侍,参赞官李植,侍读官李基祚,检讨官李景奭,假注书裵尚益,记事官金霱、尹绛。讲《孟子尽心》篇,自高子曰止其言约而尽矣。已上经筵日记

○禁府,康文翼海南定配。启。

○院启,许𥛚、罗德宪、林㙐事。答曰,不允。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3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有政。以尹烇为持平,申达道为正言,金宗一为礼曹佐郞,李浣为工曹佐郞,李性源为兵曹正郞,司勇金翼龙加嘉善,李瓘为监察,李敬舆为直讲,兪守曾为典籍。

○政院启曰,成均馆官员来言,西学儒生朴继宗,以首倡,徐守一、洪柱一、韩岗、朴斗亨、李蘅等,以斋任,停举云。传曰,知道。限几年乎?

○府、院前启。答曰,不允。

○院启,罗德宪、林㙐事,停启。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4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平安监司书目,郭山驰报,王士善到本郡,擅开仓库作拿事。

○接伴使书目,游击毛有男,自登州,领银出来事。

○政院启曰,传教矣。问于四馆,则西学儒生此停举,不得限年云矣。传曰,首倡者外,其馀,并为限年停举。

○政院启曰,成均馆官员来言,徐守一以下,则限二年停举云矣。传曰,知道。

○院启,许𥛚事。答曰,不允。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5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有政。以郑世经[郑经世]为副提学,朴东善为大司宪,严惶为执义,李景曾为持平,韩必远为文学,孟世衡为礼曹正郞,沈器周为工曹正郞,李晫为掌乐佥正,顺安县监洪稙加通政。捕大傥

○府启,许𥛚事,睦长钦事。答曰,不允。

○院启,许𥛚事。答曰,不允。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6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副提学郑经世初度呈辞。入启。传曰,还出给,遣内医看病。

○管饷使书目,都督旗鼓王士善,率家丁四十馀名,嘉山郡守陈诚一无缘乱打,㤼夺三百石米太事。

○以台谏所启,备局回启,各道月课军器,限五年停罢事,传曰,姑以三年为限,可也。

○西学儒生申缵延等上疏,请与朴继宗、洪柱一等均被罪罚事。答曰,宜勿烦渎,退修学业。

○府启,许𥛚事。睦长钦事。答曰,不允。

○院启,许𥛚事,答曰,不允。

○未时,太白见于巳地。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7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副提学郑经世辞职箚子。入启。答曰,省箚具悉卿恳。须勿固辞,安心调理。

○府、院前启。答曰,不允。

○礼曹启辞。大槪,《五礼仪》魂殿朔望亲亨仪,练后无哭云,而《家礼》,练后止朝夕哭,唯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云。臣等,未敢擅定,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依启。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8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接伴使书目,都督为义州杀伤差兵,贴臣书帖上送事。宣川报徐孤臣都督前牌文虏情事。

○庆尚监司书目,今此监试,东堂交通之言,右道尤甚,前县监李日章,本以借述之人,无端到试所,令该曹处置事。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

11月29日[编辑]

都承旨洪瑞凤。左承旨。右承旨。左副承旨。右副承旨。同副承旨。注书。假注书。事变假注书。

○上在庆德宫。停常参、经筵。

○礼曹启曰,议于大臣,则左议政尹昉,右议政吴允谦以为,《五礼仪》,乃时王之制,遵行,宜当。但亲临,则依《家礼》会哭之文而为之,似合情礼。上裁。传曰,依议。

○忠清监司安兴牒呈,荒唐船人十六名捕捉事。

○以国忌,无所启。

○政院启曰,雨势如此,魂宫举动,何以为之?传曰,停。已上故判书《朴鼎贤日记》郞厅李基德校正。郞厅金朝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