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拙修斋先生集/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拙修斋先生文集
卷八
作者:赵圣期
1710年
卷九

[编辑]

答崔副学汝和锡鼎[编辑]

兄之绝仆。仆之褊性责人太苛。姑舍是可也。而但兄既见鄙人贻贯令书。其中所言。颇有鍼芥于心中者否。见此书而默会其意于言语之表。则可知仆见绝之语初不怒兄之不一顾病仆而发。其爱兄太深望兄太过。懃懃恳恳不能自已。而终不免犯交浅言深之戒。冒越樽代庖之讥。其痴𫘤固甚可笑而其诚或可谅。其人虽甚微而其言之是非。理之得失。义之公私。事之利害。不必随其人。而或有所大段关系轻重于高明乐闻虚受。询荛择愚之地。与夫一时贤公卿大夫不耻下问。下士受善之习。此意兄或知否。且子桑户固尚矣。而孰如姬公之执贽还贽。张廷尉之结袜广廷。我国金元冲之身为尚书而日袖大学。步就老泉,静庵之不鄙皮匠。数数就见。其怜才好善。下士尊贤之流风馀韵。至今可以耸动衰俗。为千载大训至范之为得乎。虽然兄贵而我贱。兄贤而我愚。兄当局而我局外。此等琐琐迂说。不宜烦溷于贵者之视听。而以平素向往之厚。亦不容终默不言。复此一番葛藤。兄以为如何。嗟乎。天下之事会无穷。坌至沓臻。苦不胜其纷纭万变紊乱难整。而人之所以应乎其中者。常暗而不明。私而不公。重枝弃而轻本根。详细苛而忽大体。使其纷纭无穷者。愈益纷纭无穷。终莫底清一安静之效。而紊乱难整者。日自至于败溃裂坏。终莫可收拾矣。愿明者于此。大着肚高着眼。更加一番仔细。必于今日时辈规模议论风声气习之外。别有个用心处。惟以日求知其所未知。日求闻其所未闻。日求行其所未行。为今日第一义谛。使天下之正理。常得于此。而机应于外面无穷之变者。自无所欠阙偏废。则庶乎天下之事不自我作坏。而平日忘身报国之意。少可输抒其万一矣。仆之此言。非谓执事今日当此任而有此失。又非谓据此权而可以办此事。但执事方为论思之长。于天下之事。宜无所不可言者。而言行道亦行。则此欧阳永叔之所以责范司谏也。如何如何。宿恙比剧。倚枕苦呻。艰此口号倩草。不成式。

答崔持平汝久锡恒[编辑]

意外华翰远存。慰沃良深。第细审书中辞意。则若疑仆不能无介然于执事之不复相访。故辱此委伻垂问。其交谊之厚。下士之美。情溢言表。有可蔼然三复者。而反不胜悚愧之至。盖仆之雅志。已罄于日昨答仲氏令公书中。苟能因其辞而得其心。则此岂悻悻发怒于一往一来形迹之间者哉。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而友道之重。在于责善。仆获交于当世数三名流。妄以此自励。言议之间。未曾苟相唯诺。绝一毫从谀之态。此则固有之。而亦何尝妄希坐屈轻动。要人追田方自高之习。学鲁连轻世之风。终未免贻笑识者。见讥当世乎。嗟乎。郢质无凭。牙弦久绝。瞑眩之剂。人皆厌其苦口。丑石之顽。谁复信其攻玉。滔滔末路。讳疾而忌医者皆是。独执事昆季误以至庸极陋之一病夫。为或有可取。既屈己而来访。又伻问之相继。若有非今日势利之合市道之交。燕游拍肩。招损益愆日究污下者之比。则未知仆何以得此于执事。而亦将何以有报于执事耶。夫吾人之抱负虽大。圣贤之训说虽详。而其归不过存此心而复其性而已。盖此心中所具之理。得诸天而赋之身。其全体大用之纯粹至善。不以古今而有限。凡圣而有异。其所以由身及家。推之于尊主庇民治国平天下之实者。率不越乎此个物事。但人自局于气禀之偏。溺于嗜欲之私。大者小全者偏纯者驳善者恶智者愚明者昏。不但己既若此。又必以人人为然。而常好其合己者。恶其不合己者。既不能自反。又未尝求益。骄者自肆。吝者讳失。贪富贵者先家而后国。重名誉者尚文而轻质。终至于天理日晦。本心日亡。种种病痛。只是成就一个己私而止。谁能拔此诸累之外。而明开眼目于此心高明正大粹然至善之界分。恍然自觉其本体之善力量之全。有不可斯须放失。徇己忘本之为大耻乎。苟见乎此。则心可存性可复圣可学贤可希。君恩可报。国事可做。而终不失为善人君子。享安荣于一世。无愧耻于方寸。假使不合于一世。而犹有辞于天下后世。垂令闻于不朽矣。既觉其如是。而必有个许多好事。则亦必觉其不如是。则必有个许多不好事反是矣。愿执事犹着精彩。透得此一关。然后更以此个心字。反复商量。血战理会。或有疑而难明。有拘而难行。则复求之此心。次求之经训。又不惮与病仆辈探讨质难。大开口讲评。极彼此之所知。俾克有判决归一之期。则是心之本明本善者。自能寻向上去。有日新无穷之妙。而天下归仁之效。不难收于一日克己之馀矣。仆今日敢以一个心字为献。答盛意之万一。而此心之体段。本具诸自家腔子里面。非从外得。则仆之此书。特为一时前茅之导而已。何足为有无轻重于高明日后之真正工夫许大能事也哉。力疾口号。自不觉支离至此。幸执事谅之。

与吴参议贯之道一[编辑]

公退卒卒之中。居然返高盖于路中。不脱朝衣。远临穷巷。此固今世不多见。况仆于昨日。多发触冒之言。间以谐谑嘲诮无所不至。而默察执事无一毫几微之发于色辞。此又岂今日诸公之所可企及哉。病仆眼孔虽小。十年俯视尘中。无一介可人意者。今于执事。自不觉中心爱重。倾倒至此。执事其亦谅此意否。至于必立己见。未免胜心之诲。尤可见执事之爱人以德。随事切磋之至意。古人云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仆敢不乐闻虚受。以为书绅之至戒也哉。但仆每逢执事。辄谈及时事。讫不知止。此虽出于伤时忧世恳恳不能自已之意。而终未免违不谋之训。犯出位之戒。此后则执事若或来顾。而仆只当随问尽言。冀为他山攻玉之资。不欲唱之自我。而呶呶争卞。徒归一场纷闹而后止。如何如何。夫泛论而不偪切。谈古而少谈今。审危逊之戒。精语默之节。此局外散人退夫之所以自守自靖之方便法门。况如病仆之废疾沈顿者。尤当优游暇逸。以安病躯。暇而咏为诗歌赋词。以发抒其闲静萧散之趣。打乖自恣于风花雪月之境可也。若此外世间万事之鼓作狂闹。晷刻千变者。固无得以聒其声耳累其胸次。此老仆之十年以来所以传安乐祖师之衣钵于千载之远。想执事闻此言。亦必悠然轩举。洒然神爽。不待终朝。而思欲褰裳而就我矣。如何如何。虽然执事虽非慕位干没之徒。亦非世外高蹈之流。况今日所居之地所遭之时。与仆辈大不同。而仆上所云随问尽言者。固自有深意。亦吾人切偲之终不可全废者。然则如执事昨所言事不由己而言不见信。叹人才之绝少。忧党论之难解者。其必有处之之道。亦必有救之之方矣。盖局外心公。傍观眼快。况处静而观动。执古而御今。仆辈于此。亦不无一斑所窥乎。万万都在默会。昨日一番自力说话之后。惫昏益甚。艰此口号倩草。挂一漏万。

执事所言四件事。亦和令之所以自沮自诿者也。想执事或与相会。幸以此书示之如何。和令之绝仆久矣。而仆犹不能忘言。盖仆平生服膺于邵尧夫士老林泉成所愿。民颠沟壑谅何辜之语。而今日随分弥缝救时一段工夫。专在于令公及和令一辈人。然则仆之以此望和令者。亦非浅之为丈夫也。

与吴贯之书[编辑]

昨日仆之玩侮无礼。想必为执事之所厌。而但自处以粹然之王道。反斥仆以功利之陋。则是执事虽欲自欺。而此心不可欺。此心可欺。而他人不可欺。他人可欺。而上天不可欺。然则仆至引天厌之说以斥之者。宁有一毫之过中乎。且绝飮酒好读书。喜讲磨下贤士。克己从善。日求知其所未知。日求行其所未行。而至于主一时保合之论。有十分和平之实。宁屈此而伸彼。不屈彼而伸此。义理所在。常先其公而后其私。忘其强而居其弱。当其长而虑其消。真心所发。诚意蔼然。有可以感鬼神贯金石者。则虽有金李百辈。亦必囿于大度包容之中。而回嗔作喜。变谤为颂。绝彼此角胜之习。有沕穆欢欣之效。虽其中最忮愎好骂兄者。喙虽欲动而心不自应矣。仆之迂心苦言。毕露于此。而想执事听之邈如。无一毫采用之实。嗟乎。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若执事不以仆言为全然无可取。则明间或可更赐暂顾。仆可从容细陈。必不使执事有奋然径起之患。而执事之所唱。仆必和之。仆之所言。执事亦必为之曲采。无昨日之喧聒。有酬酢之如响。则在仆可以谢前日暴慢之失。而在执事亦必有取人为善之美矣。未知执事以为如何。此等迂言。必为执事之所冷笑。而言之在我。听之在人。虽圣贤亦有所不能必矣。仆何与哉。何与哉。万万灯下口号。字不成样。暂此不成式。

答柳集仲成运[编辑]

仆病比剧。畏寒太甚。朝常不能早起。以致儿辈不为来告。贵价未免虚还。罪恨罪恨。来书三复以还。但觉议论之快直。文辞之畅达。求之今日时流。此岂可易得哉。不胜叹服之至。但命意遣辞之际。抑扬太过。痛今人之全无反身体行之工。有讲学之名。无讲学之实。而虽欲一意力行。反忘却古人讲学明理寻思推究底工夫。盖来教中虽亦以古圣贤学问思卞格致明善之训。指谓为学之规模次第自当如此。而终不肯依其所言。两处下工。循序不偏。终期于真有所得。只是一味大言力行之美。不自觉其终归于矫枉过直。偏重不举之病。今若以仆言为一毫过当。愿左右试取自家此篇文字。细看一过。何尝有一言半辞明言思学相资。博约两至。读书玩理。深探苦索。彻底理会。弗得弗措底一段工夫。以为目下真切体认。见诸躬行之实者耶。今欲逐条论卞。以求至当之归。而但念鄙人言辞论议。少委曲婉逊之致。多激发偏隘之病。若从头至尾。一一详说。有若寻瑕摘疵。全事攻斥者之为。则不但乖鄙人平日献愚之至恳。亦恐有伤于高明好问虚受之和气。且既形诸文字。或致异日纷诘不平之争端。玆不得不临纸迟回。遂默不言。而粗举其最初四五段。以明鄙意之不尽同于高明者。若于此看得破。则其所不言者。可类推而知矣。夫尧舜之尽此道者。谓知之无不明而行之无不当也。若知有不尽。则行何由尽。而程夫子所谓无尧舜之许多聪明睿知。则必无尧舜之动容周旋一一中礼者矣。此即圣人之生知安行。而若非圣人之生知。则亦何以有圣人之安行乎。伊尹之觉此道。觉非知耶。惟其有觉故能行。今高明引此以明力行之意何耶。孟子之道性善。亦是知此性之有善无恶。人人皆有此性。人人皆可为尧舜。故能大开口说话。无所疑难。而终能见诸躬行矣。若如告子之不知性。则虽欲一意力行。而所见不明。将何以有孟子之德行耶。八岁入小学。凡事亲敬长。周旋进退。许多节级条目之宜。今详具小学书中。此岂非小子之不能自知。必待大人之教诏。使之详知而力行者耶。况小学一书。专为力行而设。而其间寻思推究一段说话。朱子必为插入何耶。大学则已进于大人格致诚正之学。于致知工夫。无容议为。尧舜之相授受。既有惟精一段工夫在于惟一之先。则高明于此。又不免为强引矣。至若孟子之举仁义之实。以明事亲事长之道。此固道得真固亲切处。左右之言是也。而独不见下一段又有知之实知斯二者不去之一言耶。且以朱子之后不务致知。只可遵其言而力行。自能为圣为贤。则朱子何不曰生我后者。于读书穷理两段工夫。不必大段着工。只务力行之为得。而必有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底不出之训耶。亦何以于格物一章。辛勤补亡之外。又就或问中先之以程子之说。继之以己说。又申以诸儒之误作此解者。惟恐其工程之不明。卞析之不精。重言复言。不厌其支离若此其至耶。然则左右所引前古圣贤之言。诚有不尽如左右之意者。而求诸朱子之说则尤似有迳廷。此不可不深思而痛改也。心术公平正大。言行纯白无瑕。则不害为一世之吉人君子。亦岂得为真儒乎。夫以司马温公之德行。尚不得为真儒。以其所知不明。终不识大道之真故也。然而温公一生读书博学。无所不讲。则亦岂如高明之只务力行一边。不尚讲学明理之为偏乎。且世未有知不明而公平正大纯白无瑕者也。此亦不可易言也。大抵来谕此外又有大可疑难处。而仆之不欲极言竭论。已如右所告。只愿左右或可暂赐枉顾。彼此遂得从容倾倒。平心商较。庶可有舍短取长。一分讲磨之益耳。既辱宠诲之及。不辞𫌨缕至此。虽其言多触冒。负罪实深。而区区微恳。实为高明倾倒无馀。惟祈精加去就。更有以辱教之幸甚。万万。力疾倩草不成式。

与沈进士齐贤[编辑]

昨乃历顾。非情访也。但吾赏其人。不究其情。况数刻谈文说理。足令老者增气。病夫十年闭户昏睡。得此于人盖寡。良荷良荷。嗟乎。良玉出石。必资琢磨。真金在冶。不厌累炼。是以为学者。不可舍一日讲评之工。而求百年进修之益。足下其亦知此意否。夫知之深则求之切。求之切则其所以尽吾心竭吾力于会文辅仁之地者。必大觉其有不及而无过。而凡今日世俗之所违。吾必就焉。凡情之所厌。吾必乐焉。一时区区形迹之细。有不足言矣。如何如何。万万病昏略此。倩候不成式。

答洪进士伯亮禹采[编辑]

便中承拜惠书。凭审寓中起居佳胜。慰谢区区。仆日事呻吟。病抱离怀。益复难聊。奈何奈何。山寺之行。未知为主人所坚挽而迁就否。山寒节早。花意尚较迟。而茅檐晴日。禽鸟想已和声。万壑雪消。前溪亦复漾绿。此景亦大可人意。仆想此题目。临纸自不觉清气之袭人。况亲履真境界者乎。想左右见此书。担笈蹑屐之兴。便悠然不能遏也。万万昏顿不成字。

答洪伯亮书[编辑]

来书不但慰别后思想之积。有以见左右文字比向日长得一格。意简词古。句语节奏。骎骎乎作者遗则。看来不觉喜动于心。手不能释。而口为之讽味数四。若更读眉山父子,张,陈诸文。细寻其篇内意旨如向所告者。而读之久而益精。必至老苏所谓若人之言固当然之境而后已。今古作文之法。了了眼中。措之笔下。益的然而有据。沛然而有馀矣。此言勿以屡闻而忽之。今更一番猛着精采如何。仆病近益沈顿。以此筋力神思。决难拼数刻构思之工。序文姑徐之。仆后当践言。早晩何关。万万灯下眼眵。且昏瞀比甚。力疾艰草仅成字。

答闵参奉以升书[编辑]

去秋惠书。到今秋而尚阙报谢。疏慢不敏之责。在所难逭。而废疾者之人事。或可垂恕也。伏惟此时。尊学履清相。神用日胜。区区仰慕。难容言喩。仆夏初惨遭子妇之丧。老境摧痛之馀。宿恙添剧。昏瞀沈顿。殆不可支撑奈何。仄闻执事博通五经。自本经正文之外。下至诸传注之细。无不应口诵无疑。奇哉奇哉。何幸当吾世而有此人也。恨不一奉清范。快接緖论。使病里十年昏睡。一番醒然。引领山门。徒增耿耿。去书中所及讲习之教。仆岂其人乎。岂其人乎。不敢当不敢当。但执事既自以多问于寡。以能问于不能。输心讲劘之益。则仆亦何心敢不倾囷倒廪。竭其一得之知。以自效平日区区向往之至悃。乐自附于好问虚受之下风乎。但病里书牍。无计费思胪列。率皆情笔口号。取次千言。辞理多有不成样处。惟执事取其槩而略其细。录其长而舍其短。幸甚幸甚。窃以人之为学。莫切于此心。此心之善。人皆有之。此心之妙。人皆知之。亦自运而用之于日用寻常百事之间。无时而不然。而其求而存之。明而通之。亦无神方秘诀。惟在整而一之于视听言动之际。谨而无失于暗室屋漏之隐。思而能极乎天地物我之变。明而不昧乎酬酢运用之顷。使一身百行之本。圣贤之所以谆谆教诏。使之尽心而复性者。至是而有得。使裁成辅相之道。天地之所以分而任之者。至是而无亏。使屈伸动静之机。鬼神之不得专其妙者。至是而相合。使兴亡理乱之迹。阅历古今而其变无穷者。至是而能运。庶几此心无穷之妙用。真正之能事。不负天赋之厚。而无愧圣贤之训矣。盖具于一身而为酬酢万变之主。有神明不测之妙者。即此心也。性是心中所具之理。情是此心已发之用。而心则统性情贯体用。自其主宰万化。该括无遗而言则心固谓之太极。自其一性浑然。万理具备而言则性亦可谓之太极。盖天地之所以有无穷之化者。止是一太极。人心之全体太极。本无亏缺。其参三才之用而为一一之物者。正在于此。但气禀之所限。物欲之所夺。局于初而牿于后者。相为终始。大者有时而小。粹者有时而驳。全者有时而偏。明者有时而昏。太极之全体大用。于是乎几息。而人心本来天赋之正。终无以自存。虽欲如上所云视听言动之整。暗室屋漏之谨。通天地物我之变。贯古今治乱之迹。亦无从而自致矣。虽然此心之体本正。欲善则善。莫之能御。此心之知本明。思之则通。无微不烛。苟能血战理会于圣贤经传中遗训。以究其本末。十分用力于惺惺寅畏之地。以谨其节度。使之形有所管摄检制。日用之作止言为。动遵天则。而一身气禀物欲之私。一切不行。理有所钻硏勘核。道理之精粗体用。洞究源委。而万事是非得失之归。自能点检。苟如是则此心天赋本然之体。不期复而自复。小者复大。驳者复粹。偏者复全。昏者复明。而太极之全体大用。于是乎行矣。且圣贤经传中所言。虽甚高大精粹。邈难几及。而其理实具于吾心。其事实在于日用。但圣人能知之能行之。既自知之行之。又复笔之于书。以垂后世。而吾自不能知不能行。今若因圣人之所训。验吾心之事理。以此心本具之理。以日用常行之事。体圣人之所已言。求圣人之所已行。凡吾所以存诸中而发于事者。有不及圣人者则必企而追之。有微同圣人者则必扩而充之。有大违于圣人者则必亟悔而速改。有吾之未及思未及行。而圣人之所详言明戒者。则亦为之一一服膺。为方来之龟鉴。盖此心之灵。无不能知。此心之善。无不能行。向也吾私吾身。气禀物欲之为祟。故本体之明。本体之善。尚有未尽知未尽行者。今若笃信圣贤之训。为之依归。而日日体验。其理精熟。其机于日用作为之际。事迹形显之境。则此理之本具于心中。此事之常发于眼前者。宁不涣然而奋发。沕然而相契。跃然而有喜。沛然而有得乎。然则圣贤之千言万语。终不出于吾人一个心字。而无非为吾今日躬行之条目。穷格之明证矣。嗟乎。时有古今之限。人有凡圣之分。事理有书册心性虚实之判。形迹有内外隐显之异。而此心此理则无古今凡圣虚实内外之分。盖古今者时日年月之先后。而此心此理则古犹今也。圣贤则能有以全此心此理。贤于凡夫。而此心此理。实无二也。书册形迹。即此心此理之发于言显于事。而虚实内外。同一致也。是以人能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道。复此心之此理。则内外自合。虚实相发。虽人非周程张朱。而其学则可同。虽时异唐虞三代。而其治则可追。虽文非圣训贤谟。而其理则可拟。学至于此。可以通天地万物之理于一人之心。同古今圣贤之善于一心之内。非敢曰人自能之。盖此心之能也。非此心之自能。乃得诸天赋之厚。而太极之全体妙用在是故也。然而得天赋之厚者。非但圣人独得之。而凡夫不预也。凡自古至今。举世人人之所同得。而吾亦其一人也。然而圣贤为圣贤。而吾尚为凡夫。此今日献愚。自不觉其满纸葛藤。叨叨至此。而犹不能自止。盖以平日自讼自咎之意。欲效其他山攻玉之资也。盖仆自弱冠之初。粗有窥于此个物事。而因循懒废。重之以痼疾在身。到今白首。无分毫之得。实是天地间一蠹。更有何可言。但闻左右之聪明绝世。博通诸经。有可为之资。而又辱下问之勤恳如前书之所云。则仆之此书。虽知为僭率妄越之归。而亦非可已而不已者也。但执事于此事。想见之已精。行之已熟。固不待仆言。而若其十分之知十分之行。尚有未可轻议者。况一人之聪明有限。而此心之道理无穷。询荛择愚之益。在高明尤有不可废者。何不暂出山门。来叩城南小扉。与病生一番大开口讲评。极彼此之所知。庶有判决归一之乐乎。夫以执事之知而教仆之不知。以仆之愚而献疑于执事。若不有得于彼则必有得于此。程伯子岂欺我哉。若其城市出入之碍。彼此先屈之嫌。则此庸儒小夫屑屑计较形迹者之所为。以高明之脱洒。必不至芥滞于此。而亦非病仆所敢知也。僭易至此。愧悚愧悚。方患暑委枕苦呻。强起口号。连占数纸。神昏气短。不得毕所欲言。而言无伦序。意多欠阙。亦未暇点检以上。惟执事谅之。万万昏甚倩草不成式。

答闵彦辉书[编辑]

自世分竹马之交至云云

世分竹马之教。若非知学者。则相逢只可道寒暄叙情素而已。惟志气许与者。方可开口极论义理。愚意如此。执事以为如何。

自心与性亦有分焉至云云

此一段。主分心性而为言。而不明言是性之本体。泛引性者万物之一源等语。则亦未免疏缓不切矣。

自性者万物之一源至云云

此一段。主言能尽其性者。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只由于是性之与天地万物同一理故也云云。此当直举天命本然之体。人物所同得健顺五常之德。分明说去。以立议论。而今乃插入外面义理。泛说天地古今之远。人物事为之众。其理差别千万云。而即继之以下面尽性议论。于本体既无所发明。于工夫又不甚亲切。文字亦甚龃龉不贯通。如何如何。且中庸尽性。槩言上面工夫已至之效。且本就行上说。此在细注。可考知也。今乃于同一理之下。即继之以是。故为穷格之学者云云。此亦意不相贯。文不相连。如何如何。

自戒惧存养扩充省察至云云

此一段。主言心上工夫。而戒惧存养等议论末梢。便结之以尽心知性之训。盖孟子尽心知性。朱夫子既言其就知处说。至引大学之序。物格知至之训以明之。今乃结之于戒惧存养之下。大涉未妥。且尽心知性之下。又承之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亦未免语意突兀。文势甚龃龉。此亦如何如何。

自不明乎心性之分至云云

古人于心性。有分言之者。有浑沦言之者。盖鄙人昨书。主浑沦而言。而况其间心性之分知行之实。未尝不明言者乎。执事若以鄙说为未然。则古贤浑沦言之者。初未尝分心分性。各说两边工夫。如此者甚多。此不必深卞也。

自毕竟欠躬行一段至云云

古人知行之说。亦有单言兼言之不同。鄙人与友人书。只主思索为言。故不兼举躬行工夫。然而鄙书中亦虑人之见之者如执事所疑。故末段添入此一段议论矣。但古人单言之者。言知言行。各尽其意。而不必一一相合而言。执事取考古书则可知矣。

自限量二字用之于思。亦似未稳。至云云。

心性非可尽之物。而圣贤既云尽心尽性。朱夫子又言尽乎此心之量。今此鄙书中极思之限量等语。亦自如是。盖此限量非如江河斗斛之限量。正欲极执事所云上升天下入渊。包宇宙尽尘微。无限量之限量。此又不必深卞矣。如何如何。

顷因风便。承拜去晦日惠覆书。有以见执事之文字议论奥衍古雅。大非今日名流之所可及。不胜三复叹赏之馀。况书中数三诲语。尤可见相爱之至意。仆敢不拜受铭心。以为进修之至戒乎。感荷感荷。仆病益痼而气益衰。秋来亦未见一分苏健之效。悯怜奈何。来教中议论似不无些少可论者。每条下略标所疑以上。或可采择其一二否。鄙人性极偏隘狂妄。每于亲知书札往复之际。率多肆意极言。无所讳匿。甚或排摈嘲诮。无所不至。如来书所云仲和令公辈久已谅此。终不至有损交道。况今玆所复。初无大段悖忤之语。以执事之高识旷度。尤不宜有所芥滞。仆于此盖亦有所恃而敢发。而其不知妄言之罪。依然故在。悚汗悚汗。病昏比甚。略此倩草。不成式。都在庶弟口申。

夫看书论文之法。必先看其大体实用实事实功之所在。然后方可核其气象言语偏全粹驳之不齐。是以古人文字其言语气象。虽极粗鲁狂肆。不耐点检。而终是意先乎言。言切乎理。而核其归宿。真个有实用。终不可以因其短而废其长。若后贤文字。则其言语气象。虽极温藉和平。绝无可议。而于理无实得。于事无实见。于学无实功。核其归宿。终究于无用。诚不可以因其言而求其实。而末路俗儒词人之文。尤不免陷此科臼。终不能脱出。望执事于此等处。更须明着眼目。入心细商。精有所卞择如何。且广引圣训而昧自家运用之机。安排文字而乏日用下手之实。词彩虽华而少经事综物之要。议论虽繁而绝精神贯通之妙。此最论事论学者之大忌。仆平生常以是自警。又以勖诸数三侪友及后生来访者。今日敢复献于执事。执事以为如何。仆始草此书。几至数千馀言。而畏执事侈大夸张之戒。书垂成而复毁。略以此寥寥数语。微见鄙悃。其所未及言者。都在默会。

答闵彦辉书[编辑]

国哀臣民攀号恸慕之怀。曷有其极。此际忽承惠书。辞意谆复。盈纸溢幅。不胜感佩叹赏之至。但来教每与鄙意不合。欲默而不言则大有乖于切磋忠告之道。欲遂索言不置则恐左右之不尽乎人言而督过之日深也。请遂略言之可乎。夫文字之麤鲁狂肆。固非知道有德之发。而汉唐以后诸君子之文。类不免此病。若以孔孟之遗训。程朱之格言。持此格彼。则不合者甚多。不独宋时同甫一人而巳。彼纵横家流一切欺天罔人。张揣摩捭阖之辩。逞变诈诡谲之术。以猎取一时之声利。与彼麤鲁狂肆。有些不合于圣贤者。不可混斥而并论甚明。执事于此。斥之亦太过矣。且温藉和平。固尽善矣。若温藉和平而无实用。则反不若麤鲁狂肆而意有所托言有可采之实矣。此正吾夫子所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之遗意。盖出于衰世不得已之言。执事何嫌焉。且一乡之愿。人人皆以为善人。而夫子独斥其为德之贼。末路俗儒之文。人皆称其温藉和平。而惟明者方卞其无适用之实。仆之所斥温藉和平而无实用者。正指此等无实德实行。而徒修饰其言语。务为温藉和平底样子者也。嗟乎。今世之文字。其果为事功之文乎。其果为德行之文乎。其果温藉和平而有实用乎。其果麤鲁狂肆而有实用乎。吾不得而知也。吾不得而卞也。第观执事之文。亦似有微近乎今而大违乎古。观其言语气像。若无大疵。而核其实事实用。多有可议。然则随人随分。核其归宿。乌可已乎。且古人文字。必以所知所得。发之于外。而其所知所得。必在于事物道理之实。故心发于言。言宣于事。而所言无虚浮假托之陋。所行有真正的确之效。后人则不然。所知不过乎文字训诰之习。所得不过乎详言正色之学。以是而发之于外。其言语文字。亦不过发明其所知所得之实而已。是以文字训诰之习。无以发明道理之渊源。详言正色之学。无以措诸事务之实用。既无以明是理。又无以措诸事。则如是作文。虽一一掇拾圣贤文字。字字而效焉。句句而仿焉。衣被而说合。精摹而力追。无一线之罅缝。有百般之可称。终不过为外面之观美。无用之色泽。有何补益于一分此理之实一分此事之效乎。散缓而无统要。衰飒而无作用。执事之言固是矣。但人无实见则必以散缓者为和平。衰飒者为温藉。亦或不免夫言不能极其意之所发。明其事之所干。而况意有所昧。而其所未能极言者。愈益昧没而无章。事有未明。而其所未能极言者。愈益假托而无用。然而以无为有。以伪为实。其所以为是者未必真是。其所以为非者未必真非。言益大而理益晦。意愈切而辞益诬。后贤言语文字之许多病痛。未必不由此也。愿执事于此等处。更加眼目如何。德行事功。虽有义理之分。吾儒及汉唐名贤。虽有醇疵之异。其各有实得各有实行则一。而文字之发于外者。从而像焉。后人则反是。愿执事先卞乎此。而必务其实。然后先王之道必可学。后世之陋必可黜。发乎言者粹乎其正而无背于是理。措诸事者确乎其实而必有其真功。刍豢菽粟之味。经世卫道之效。方可以追踵乎圣贤。而俯视汉唐诸君子矣。如何如何。且人之为学。必老而谙练。已有深得。然后方可指摘人之差失。开发人之迷惑。彼此有所益矣。如或不然。而既不尽乎人言。又未明乎实理。昧以少问老之益。循彼我胜负之私。据一时之所见。迷是非之本末。于其不当斥而斥焉。不当疑而疑马。徒惹一时之争端。终绝反己之工夫。则大有害于虚问好受取人为善之正道。今以执事之乐闻过喜实攻。而又且博诵五经。谙练有得。则仆非敢妄有所指意有所讽而发。正以年少气锐者。于此等病痛。诚不可不预防而先戒。故僭易及此。悚汗悚汗。万万。闻执事将向富平。忙甚口号。不能一一。唯谅之。

与闵彦辉书[编辑]

顷令儿子往候。值执事方寓山寺。不利而还。迨不胜怅恋之私。此时已返高栖。学履日益清胜。仆宿患诸症。遇寒益苦。闷怜奈何。今冬在高灵所讲习者何书。而凡圣人之用意立言。传诸天下万世。所以使后人诵其言味其旨求其道。反之于成己成物之功。究此心体用之全。一事物无穷之变。不迷于当行。无惑乎他岐者。果能渐得其门户之分明。窥其堂室之渊奥。有以长一格于向日思量见闻之外者乎。盖此理此事之在书与在心。初无二致。苟明于彼。必晓乎此。既得乎内。能运于外。此由于内外本合而体用一源故也。但今之读书者。有讲之以文字训诂者。有体之以身心性情者。讲之以文字训诂者。不过博诵古圣贤典谟。略通其文意而已。体之以身心性情者。因其言而得其实。内有以验此理于方寸之微而操存益固。外有以践其事于日用之显而扩充益力。不止为诵空言而醉糟粕。记古训而无实用者之比。执事以为如何。且此理之发见于礼乐刑政之间。其名目度数在外之粗迹。虽若易考易知。而若其天命民彝之本。皇王制作之蕴。质文名实之分。所以随事设教。随时修举。劝惩斯在。损益相因。圣人之所以为鼓舞风化之懿。维御节度之正。运用变通之妙。则虽今日号为博古之士。反茫然其莫卞。懵然其莫睹。此事之昭载于千古史册。其兴亡理乱已然之陈迹。亦若易考易知。而若其若何而兴。若何而亡。若何而理。若何而乱。人之所以行乎其先者若何。而其效之现于其后者复若何。既明乎古。必验于今。而凡今日之所以应务出治者。若何而可以转危为安变衰为盛。人才日衰。如何以复振。风俗日坏。如何以复正。人心日离。如何以收拾。纲纪日紊。如何以整顿。党论日溃。如何以保合。夫正喜怒爱恶之大用。以立其本。而发必中节。动无不格。严赏罚用舍之大权。以厉其人。而人思自奋。绩必有成。审本末大小缓急虚实之所在。以发其政。而政不妄举。事必有终。我之所为。常有以运一世而不为一世所运。使一世之人心世道。皆囿此规模建立次第运用之中。而莫不欢欣感奋。敬信帖服。日自底于公道大行。私意灭绝。安和平泰。定一无事之域。此古今贤豪之士所以循国忘私。调护一世。随时随事。机不错应。而天下蒙其利。生灵受其泽。此理甚明。在古已然。执古御今。今亦无异。而虽今日号为博古之士。反倘然其大惑。惘然其莫措。是以后世之士。一生读经读史。所知所得。常在其易而不在其难。徇其粗而不及其精。徒能肆然设议论于尚口失真浮华文具之界。而不能的然措实用于身心家国大体实用之地。仆于此常深虑而痛惜。思所以救其万一。夫以今日执事淹博贯通之学。其于圣学明体适用之全。开物成务之大。已深有所领会。本无可疑。而但恐末路之俗习易痼。千载之真见甚罕。因循依违之际。或不无微近乎此者。则先事献愚。随分进言。在友朋切磋之道。亦似不可已者。故仆复不辞葛藤至此。若夫宽僭猥之责。采一得之愚。惟在执事求诸道而已。僭尔及此。悚汗悚汗。顷与朴大叔相会。终日稳讨。未尝不悬悬于左右。仆因告以执事顷有岁暮雪落一番相会之诺。今可作书复致郑重云。渠闻此欣然。故遂有此书。幸执事必践前言。切勿以细故小冗为托。遂失此一番良晤。幸甚幸甚。万万力疾口号倩草不成式。

与友人书[编辑]

承问深谢。示意备悉。夫理者非他。只是天地万物所以然者。所以然者。非有奇特玄远底物事。只是随事随物。所以为是事物本末曲折之妙是。故大必有所以为大之本末曲折之妙。小必有所以为小之本末曲折之妙。至于高下远近通塞偏正皆然。虽盈天地间无穷之物。形形色色。种种自别。各具一性。而其所以为各具一性之本末曲折本然之妙则一也。此非所谓理一而分殊者乎。且所以然中自具北溪所云能然必然当然自然底体段。具足充满。纯粹至善。无小欠缺。于此等处。更宜精加眼目。细心体验。方于此理上。有一分见处。此岂如后贤所谓虽为有形有为之主。而一任是气之作用。若不能自主张之说乎。然则此一段物事。虽无形无为茫无声臭影响之可言。而凡天地万物万事无穷之变。无非是物之流行发见。随其大小高下终始远近虚实清浊是非得失之归。虽各似有面貌情意之不齐。而终莫不主宰根柢乎此物。且天地万物万事无穷之变。皆此物之所为。而若此物之神且妙则非天地万物万事之所能使为然。而若非天地万物万事无穷之变则亦无以见此物本然之妙体广运之神用。然则原此一个冲漠无朕之中。而随物各赋。因物现用者。乃此物所以为体用之妙。而其体潜用显。无为而无不为。千变万化。妙圆不测。无穷之体段。大可以笼六合之广而非钜。小可以入秋毫之密而非细。远可以亘万古之久而非旷。近可以容瞬息之暂而非速。盖合此无穷之妙用不测之神化。具一个体段之真根。万象主宰之功能。命物而不命于物。能生物而不自形物。能命物而不命于物。故彼盈天地间万物万事无穷之变。皆此物之所主张。而无一事一物之不命于此物矣。能生物而不自形物。故彼六合之广。秋毫之密。万古之久。瞬息之暂。极万物万事大小精粗远近迟速无穷之变。皆不能外此物而自生。而其两在不测之妙。实非一事一物形迹之所能限矣。是故虽其分一源于万殊。若无穷极。而初无不足。摄万有于一本。反诸至约。而亦非有馀。此岂非奇乎奇妙乎妙。而非寻常揣测之可识。非嗟叹名言之可悉者乎。愿左右于此。更须高着眼目。猛着精彩。勿似前日之悠悠闲看也。且其事物之非与失者。虽可谓失此物本然之正。而若无此物。则亦无因而有此。于此可见此理之无往而不在。而天下无一个理外之事物矣。然而其理气一本万殊之用。同异粹驳之分。亦不可不明卞而洞察。不然则恐或至于以气为理。认欲为性之患也。万万朝起昏瞀特甚。略此倩人艰草。固知辞理多疏舛欠阙错杂重叠之失。而无计点检删定。且所欲言者。亦未暇极意说得。若因其所已言而去短取长。究其所未言者。则其大意之所归宿。可默默会得矣。谨此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