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革命的好形式
探索教育革命的好形式 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革命组 1969年10月29日 |
|
我们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的革命师生,在淮南煤矿参加了几个月生产劳动,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之后,于今年四月上旬到合肥化工厂对口搞教育革命,继续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我们采取专业相应对口进行教育革命的探索,目的是为了从实际斗争中找出一套适应三大革命斗争需要,适应生产和科学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案。
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编辑]开始,化工系师生对到合肥化工厂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有顾虑,担心这样学习有局限性,将来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有的同学说:“我们工大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全国的,即使把合肥化工厂的本事都学来,也不可能适应全国化工厂的需要。”有的教师也有同样的看法。工宣队针对部分师生的这种顾虑,组织师生学习了毛主席的《矛盾论》。毛主席在这部光辉著作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毛主席的教导象把金钥匙,打开了师生的心窍。为了探索教学领域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师生和工人师傅一起参加生产实践。先熟悉典型产品的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典型产品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然后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和工人师傅一起解决生产问题。他们运用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打破了过去理论脱离实际的旧教学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乐果车间回收甲醇,需用蒸馏方法。师生就这个问题和工人师傅一起开展了教学活动,讲了蒸馏的基本原理、设计计算和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蒸馏生产的过程,解决了甲醇回收问题。
与生产实际结合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化工系师生经过反复实践才逐步认识的。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化工系五年学了三十多门课,由于教学脱离生产实际,结果学了不顶用。这样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只要学生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了化工生产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典型产品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紧紧和工人群众相结合,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变成真正有用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教育革命与技术革命相结合促进了教学、生产、科研工作
[编辑]化工系师生还和工人师傅一道,结合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开展教育革命,进行教学活动,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文化大革命前,合肥化工厂由于在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统治下,在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的把持下,乐果车间生产乐果,有许多重大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贵重化工原料白白地流进了下水道,生产的乐果,成本也很高。为了彻底攻下这道难关,厂党委和驻系工宣队组织师生和厂里的工人师傅一起,开展了革命大批判,激发了师生对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痛恨。师生和工人师傅一起,经过分析研究,决定首先解决几个急需解决的革新项目。这几项革新项目,如果依靠资产阶级技术“权威”,从小型试验、设计、绘图、总工程师批准,到购置设备、安装、试车、投产,需要两年才能够完成。在这次技术革新活动中,师生和工人师傅遵照毛主席关于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命的教导,乘“九大”强劲的东风,怀着对大叛徒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仇恨,充分利用旧料和原有设备,在厂党委和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师生和技术人员一起与工人师傅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边研究、边试验,只用两个月就全部完成了。每年要为国家创造价值几十万元的化工产品,降低了乐果生产的成本。
在完成这几项革新项目的过程中,广大师生培养了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神,学到了在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几项革新项目,从设备到工艺,不论对工人师傅和对化工系师生都是新的。工人师傅和师生一起学习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工人师傅提高了理论水平,为工人进一步登上大学的讲台创造了条件。过去大学由于理论脱离实际,生产中的新技术,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有些教材非常陈旧。这几项革新项目,为师生和工人师傅一起编写新教材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使教学、生产、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69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