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敬亭先生续集/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敬亭先生续集
卷二
作者:李民宬 显宗年间
卷三

朝天录中[编辑]

七月初一日己丑。雨。到潍县。朝。发行过昌邑城东。迆南而行。午。憩寒亭店。中火而行。不数里值雨。张雨备而行。道上见军马旗麾十里不绝。以迓按察之行云。按察即游监军士任也。来时入莱州。大操于教场。别队扮作胡服。以试阵法云。过一石桥。名渔河桥渡潍河抵潍县城外之东馆驲。潍河在城东数里。自密州界经昌邑地过潍县入海。一云背囊河。韩信破龙且之处也。自昌邑到此八十里。知县冯来聘。浙之钱塘人。

初二日庚寅。到昌乐县。朝。发潍县。过玉皇阁泰山祠洛阳桥。昌乐东界值雨。憩周流店。即魏孝子王裒之故里也。过安仁旧治。寓昌乐东城外王姓人家。县属青州。距潍县五十里。知县刘养粹。颖川人也。

初三日辛卯。到青州。朝。发昌乐。过古剧南城尧沟益都官庄巨弥河。河广而且险。或谓之巨昧河。汉耿弇追张步至钜昧水上。即此也。源出沂山东北。至益都寿光界入海。自登州以西号为河者。皆浑浊不见底。小水俱污潴。停流而不渫。又渡白杨河抵青州北城门外。寓弥陀寺。府距昌乐七十里。○青州郡名齐郡。又云北海。即禹贡青州之域。武王封太公于此为齐国。秦置齐郡。汉分北海郡。宋改镇海军。元改益都路。本朝改为府。属州一县十三。曰莒州。府南三百里。古莒子国。曰益都。附郭县地。后为益都侯国。曰临淄。府西三十里。本营丘地。曰博兴。府北百二十里。周薄姑地。曰高苑。府西百五十里。古苑墙地。曰乐安。府北九十里。古广饶地。曰寿光。府东北七十里。古斟灌地。曰昌乐。府东七十里。亦古营丘地。曰临胊。府东南四十里。本伯氏騈邑。曰安丘。府东二百里。古渠丘地。曰诸城。府东三百里。鲁诸邑。曰蒙阴。府西南二百五十里。鲁颛臾国。曰沂水。莒州西北七十里。周之郓邑属莒州。曰日照。州东百五十里。本琅琊郡海曲县地。亦属莒州。青州为府。东北据海。南距岱。东有琅琊。西有浊河。四塞之地。古称东西秦。秦得百二。齐得十二者。以此也。云门山在府南五里。顶有通穴。可容百馀人。傍有黑龙洞。富弼知州时。题名刻于石壁。尧山在府西北八里。尧巡狩登临故名。海岱楼在城内。今颓圮。富相亭在府西四里。瀑水涧。富公所建。后人名之琅琊台。在诸城东南百五十里。东枕大海。句践所起。秦始皇登留三月。超然台在诸城北城上。苏子瞻新之。子由名以超然。穆陵关在临胊东南大岘上。左传南至于穆陵。刘裕伐南燕度大岘。皆此地也。范公泉在府西门外。范文正知州时醴泉出。人名之。上有范公亭。欧公诸贤赋诗刻于亭中。尧祠,后稷,太公,桓公,刘章庙皆在境内。仓颉冢在寿光西。太公冢在临淄南十里。太公葬于周。而齐人葬衣冠于此。管仲墓在牛山之阿。杞梁,晏婴三士墓俱在临淄。三士者。晏婴以二桃所杀之士。孔明梁甫吟三坟。是也。正使以此为荡阴里。以梁甫吟有遥望荡阴里故也。因指为嵇绍卫帝溅血之地则非也。且引林子顺荡阴赋首句临淄道上为证。不觉失笑。司马越奉驾征颖之处。即相州之荡阴县。今隶河南省辉卫府。去长安不远。况彼为县名。而此为里名者乎。子顺误认为临淄之荡阴。其时主司之不察。甚矣。副使过齐之作有云卧龙此地吟梁甫者。亦未稳。孔明隐于南阳隆中。作梁甫吟。盖伤孔融,杨修,祢衡见杀于曹操。而托兴于齐之三士。其意显而其辞婉。此盖寓言。实非步出齐城。遥望荡阴而作也。且如韩退之乃南阳人。左传晋启南阳。即今河内之修武。而唐书本传以为邓州南阳人。盖唐之南阳属于邓州。故妄增之尔。因倂录之。以资博辨。孟尝君第在府城西北隅。今为城隍庙。公冶长墓在城西。王蠋墓在临淄之愚公山。隽不疑,李膺,孔融,李邕,寇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余靖,赵抃。或为青州刺史。或为北海太守。或知军州而历代名贤之为境内州县官如陈蕃,苏轼之类。不可尽记。山川形胜。人物之出于传记者。又不可殚举。诸王府俱在城中。知府韩旽。山西沁水人。

初四日壬辰。到金岭镇。朝寺僧远祥导入佛殿。榜曰大雄宝殿。壮丽无敌。创于宋熙宁中。苏子有题。览毕而行过青社驿。出西北外城门。又出古西北城门。过漏泽园。漏泽园之法。起于有宋元丰间。盖官葬无主之处也。过冯尚书墓。墓在益都西北十里地。有碑刻皇帝祭文。尚书名琦。号琢庵。临胊人。籍在广宁。万历癸卯。终于礼部尚书。其遗疏略曰。臣谨取病中未上之疏。补缀上之。惟皇上在位三十一载矣。自古帝王。即有享国长久。未有历年三十馀年。而方春秋鼎盛。正际中天之运。臣愿陛下穆然自省。所行尽是邪则三十馀年者。固陛下持盈保泰之时。所行未尽是邪则三十馀年者。亦陛下回心转意之时。此盛壮之年。正是理乱之会。若不将大小政务。整顿一番。中外人心。收拾一番。日复一日。盛年渐往。蛊惑益深。即欲挽不返之势于倦勤之馀。亦无及矣。夫朝政未肃者。病在人情之惰。吏治未清者。病在士风之贪。君臣上下之睽者。病在形迹之疑。而其要在于服人心。陛下柰何以二百年固结之人心。一朝令其涣散至此乎。古称成汤改过不吝。非是圣人无过。惟圣人乃能改过耳。汉武帝垂老而悔。唐德宗经乱而悔。若不老不乱而悔者。千古更有何人。以圣主当盛年。一日不悔。即汉唐。一日悔。即尧舜。章疏可一日发。缺官可一日补。百姓所不便者。可一日罢也。陛下何惮一日之发。不以成万世之业立万世之名乎云云。过临淄县南界齐桓公,景公,宣王,田单墓。俱有碑表。诸冢如丘垄。累累不绝。午。中火于淄河店。过淄河公署。遇官人于道。相揖以过。乃济南都司为察院迎谒而来。路左右有牛山,淄河二碑。管鲍庄亦在焉。牛山在临淄县南十里平原中。不甚高大。俯临齐都。齐景公与梁丘据登临涕泣处。其山足委靡抵于淄河之东岸。淄河源出莱芜县。经临淄至寿光入济水。禹贡潍淄其道者即此也。但此细流。不足为众流之纪。疑世久变迁。与古不同耳。所过果谷蔽野。桑枣柿林郁密路傍。按农桑书有荆桑鲁桑之辨。荆桑叶细而薄。鲁桑叶大而厚。今见齐桑。异于他处。盖与鲁桑同也。夕。抵金岭镇。宿于公署。是日行七十里。

初五日癸巳。到长山县。朝。发金岭。过益都西北九十里界。又过张家急递铺。自登州西南而北。所望之山抵牛山狭厄而近于路。过此渐远。横驰西北。逦迆不断。其间坊郭畎浍。但可领略。晌午。中火于长店。过长山县界。又过二十里坊。历演武镇。午后。抵长山之东馆驲。知县王梦尹。夕。雷震且雨。入夜大雨。

初六日甲午。到章丘县。朝。发长山。出西城门。门外有河曰孝妇河。摆船以渡。过雍齿墓。县西十八里有伏生庙及书院。乃伏生教授处。又有范文正读书堂。怀范楼在其傍。前有白莲池。范公本苏人。幼随母适长山读书。即此处也。午憩邹平县。城南之胡家店中火而行。城内人物繁伙。刘天使弘训。乃县人云。南望九节黄龙山。世传山下有太公钓鱼处。未知是否。怀仙山在其前。奇峭雄拔。山上有店。名曰山头店。或云韩家店。山阿有径。曰向鲁郓汶阳龟阴之路云。岂自此达泰安之间路耶。逾青龙山。岭腰凿厓开道。过浒山店。店西有湖。周三十里。草塞其半。抵章丘县。东城门外有石桥牢壮。浊河流过桥下。乃漯水也。源出长白山。西北流入于小清河。望西南数里许有山。不甚高峻。名曰小荆山。长白山在西南五里许。隋贼王薄之所据也。入东城门。门内有石桥。桥广可六七步。长四十馀步。桥下皆虹门。名曰水城桥。浊河弥漫城内。名曰蒙河。漯河之别派也。闻东南三十里有明水镇。有泉涌出曰明水。人居稠密。搢绅士族。多出其处云。县城内人物殷庶。牌楼摐摐于街路。名宦颇多。所过城隍关庙岳祠玉皇庙之宏大侈丽。在在皆然。不可尽记。青龙山脉自牛山以后渐远。西南望之。而行到此。乃逾其脊。又复腾掷趋西而去。夕。寓城南之宋家。自长山到此九十里。知县冯悉。

初七日乙未。到济南府。朝。发章丘行四十里。中火于龙山驿。午后。发行逾紧坡。涉一小河。原上有碑。题曰齐卿鲍叔牙原封采邑云。过朝仓店。店西有弘济桥。莱芜知县吕明伦凿七十二井。以渫济漯之流。桥横跨其上。万历十八年所刱。而宋应昌巡抚山东时重修云。距府十里许。有石川稍清。名曰山河。旱天则涸为平陆云。东北有孤山如芙蓉。问诸居人则皆以华山答之。入外城东门。通事黄汝中等不为预定馆所。懵然前导。向西而南。又迆北而西。抵书院之戟门外。徘徊无所之。夜已深矣。提究汝中。副使亦笞丁仁信。遂往西馆驲。与副使同寓西廊。正使落后。夜深不得相问。自章丘到此一百一十里。

初八日丙申。留济南府。朝。闻正使寓城南书院。经夜于外大门。朝告知县。移寓院内。送人邀之。与副使就其处。乃历山书院也。其正厅曰精一堂。乃儒生讲业课试之所。从西夹门出。有泉曰趵突。城西疏泺水。夹筑石埭。曲折引流。注之方塘。而泉脉又从石窦喷涌以出。雪浪常如炰烹。一名瀑流泉。源出王屋山。伏流至济源县涌出。过黄河溢为荥。西北至渴马厓。伏流五十里。至城西又出为北泉。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而见之于此者。又会诸泉入城。汇为大明湖。流为小清河。济南七十二泉。以瀑流为上。金线次之云。有石桥跨下流。名曰广会桥。赵松雪,王阳明皆有题。至今脍炙。盖济泺乃此处水泉之总名。而独以此为天下奇观。泉上有堂曰漱玉。左畔有小楼。前有石桥横跨方塘。其北有亭曰圣境仙泉。亦云观澜亭。以祠吕洞宾。自漱玉而南。又有亭曰冰鉴。又其前有厅堂。外有大门。门外有石栏桥。桥下之水连通院门外之桥下。名曰书院。而弦诵寂如。闲人坌集。轰飮其上。且居人不知大舜之德。而敢以吕纯阳俎豆其间何耶。夕。大雨雷震。知府李天经,同知唐谦育,通判王三揖,推官吴执御俱送拜帖。各致程仪。并回帖称谢。○济南亦青州之域。春秋战国并为齐地。秦为齐郡。汉初属齐国。后改郡。天宝初。改临淄郡。寻改济南。宋陞府。元改路。本朝改为府。领州四县二十六。曰滨州,府东北三百里。汉为千乘郡。泰安州,府南百八十里。汉奉高博县地。德州,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本秦齐郡地。武定州。府东北七十里。秦为齐郡地。曰历城,府之附郭县。古历下城。章丘,府东百十里。春秋时齐高唐邑。邹平,府东北百八十里。古邹侯国。淄川,府东二百三十里。本汉般阳县。长山,府东北二百里。本汉济南郡。新城府东北三百二十里。本唐宋长山县。元因地广。始置城邑。故曰新城。济河,府西五十里。本汉祝阿县。齐东,府东北八十里。汉之邹平地。宋之齐东镇。济阳,府北九十里。本北齐长乐县地。禹城,府西北一百里。汉祝阿县。临邑,府北百五十里。本汉旧县。长清,府西南七十里。本汉卢县地。肥城,府西南百六十里。古肥子国。青城,府东北二百二十里。本临邑,宁津二县地。陵县,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汉安德县地。新泰,泰安州东南百八十里。汉之泰山郡。莱芜,泰安州东百二十里。春秋时夹谷地。德平,德州东百六十里。汉之平乐县。平原,德州东南百二十里。汉之平原郡。阳信,武定州北四十里。汉属渤海郡。海丰,武定州东北六十里。本汉阳信地。乐陵,武定州西北九十里。本汉富平县。商河,武定州南百二十里利津,滨州东六十里。本渤海之永利镇。霑化,在滨州西北六十里。本渤海县地。蒲台。州南三十里。汉为湿沃县。滨州,利津,霑化,海丰俱滨海。历山在府南五里。即舜耕处。郑玄谓在河东。曾巩辨其非。以齐之南山为历山。庙山在府东十里。有舜庙故名。华不注在府东北十五里。孤峯特立。下有华泉。即昨望见之孤山而误云华山者也。左传晋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唐李白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峯。即此也。黉山在章丘二十五里。连淄川,邹平二县界。郑玄注诗于此。古井有书带草。泰山在泰安州北五里。即岱宗也。盘道屈曲。至绝顶四十馀里。有石表曰东岳庙。有封禅坛。又有三峯。东曰日观。鸡鸣可见日。西曰秦观。可望长安。南曰越观。可望会稽云。亭徂徕,石闾梁父俱在泰安之境。大清河即济水之故道。自兖州流经本府利津等地。入于海。小清河一名泺水。即济之南。源发府西趵突泉。经新城入海。大明河。一云西湖。在府城内西北隅。源出舜泉。占府城三之一。由北水门出。与济河合。弥漫无际。遥望华不注若在水中央。有芙蓉,百花等桥。乃历下绝胜处也。泺水又自西湖流不注山下。汇为湖。湖上有鹊山亭。李,杜俱有诗。金线泉在城西石甃方池。泉发其下。东注城濠。波心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舜泉在城内舜祠下。杜康泉在祠西庑下。世传杜康酿酒之泉。与江心水惠山泉秤之。只欠一铢云。诸王府俱在城中。闵子书院在府东五里。闵子墓前有祠。苏辙撰碑。兄轼书。竹溪六逸堂在徂徕山。唐孔巢父,李白隐居处。历山,泺源二堂俱在历山之阴。宋曾巩知州时所建。有碑刻在曰。齐州趵突泉二堂记。历下亭在布政司傍。有水香,环波二亭。百花台在府城南。曾巩游处。因呼为南丰台。凝香斋在布政司治内。曾巩取韦应物诗句名之。左丘明,东方朔,孙复,石介等墓俱在境内。郅都,萧望之,刘宠,范丹,李固,皇甫规,史弼,韩韶,李邕,颜真卿,吕夷简,王岩叟,韩琦,唐介,范纯仁,苏轼,曾巩,晁补之,李常,赵孟𫖯皆为路州县官。其馀知名者甚多。公晢哀,茅焦,伏胜,终军,东方朔,高诩,羊续,祢衡,高堂隆,管辂,羊祜,孟简皆境内人物。其形胜则凭负。海山两路要冲。今为省城。城周十五里。济河绕郭为濠池。藕芰莼鲫之属。充牣其中。城内外民物之殷富。甲于青州矣。

初九日丁酉。留济南府。呈申文于军门。又以德州前路水陆脚乘事。呈文于兵备道。兵备道批给船只。以空衔申文不谨赍持。致令沾湿。押来译官全有后,崔俊男等各棍打六下。来时别赍空衔申文数三件。所经衙门。如有呈辨处。则临时书塡该衙门职衔。以便就呈。谓之空衔咨。午后。欲打发而人马不齐。又照点方物文书。故遂停之。军门即山东巡抚兼兵部尚书赵彦。兵备道即按察使曹尔祯,布政司程启南。

初十日戊戌。到晏城店。朝。发历城。过十五里地。平野有一石山。无一茎草木。名曰奎山。上有神祠。祷雨必应云。药山亦在西北。产阳石故名。行五十里过济河。乘船摆渡。又过大清桥。桥可百馀步。横跨济水。入济河县城东门。门内有晏公祠。憩于察院衙门。午。骤雨旋霁。发行二十里。抵晏城店之李家。晏城故驿名。驿今移县治云。是日行六十里。泰山在泰安州北五里。途上可以望见。而适被云罩不得见。

十一日己亥。到平原县。朝。发晏城行四十里。抵禹城县。憩察衙。西墙外有禹庙设塑像。行过平原界十里地。汉司农高诩故里也。诩以清操著名。不仕王莽。光武征拜大司农。是日行一百一十里。颜鲁公庙在东门内。又在陵县南门云。按陵县旧属平原郡。方朔故里亦在平原。而墓在陵县。知县贾师达送下程。差门子三人伺候。左右厨人等服役甚勤。

十二日庚子。到德州。朝。送拜帖以谢知县。闻颖川境内有大鸟集于大隗山。高七尺。五彩遍身。群鸟随之。七日乃去。河南省臣具奏指为仪凤云。张主事国柱家在城中。要见通官。李膺等谒见。则主事讨看方物状。答称包匦当发于本司验看之日。不可径发。望须裁度。张以提督主事。因出使过其家。以通官来谒。颇自夸诩于乡闾云。午发行过桃园故址。相传汉昭烈与关,张结义之处。夫知是否。又过萧望之遗爱碑。望之为平原太守。征入少府云。行四十里憩于黄花驿。有碑表曰齐鲁之交。路遇钦差行人司之行。停轿问及东事。对之以实。行人曰晓得。行人以册封藩府往济南云。夕到德州城外之张家。自平原抵此八十里。

十三日辛丑。留德州。以讨船只。将由水路故也。朝移寓夏家。与正使连榻。知州安受善送拜帖。准兵备道曹票给船六只。官捉商船。封标待令。

十四日壬寅。雨。留德州。巳时乘船。译官申应瀜等以水手口粮讨给事。诉于知府。伴送许选与水手同心。刁蹬船价。不即打发。因留宿船所。

十五日癸卯。发船到泊老君堂。水手等日晩无形影。李膺,申应瀜诉于户部郞中曰。陪臣留此三日。不得发行。屡诉州爷。未蒙划施。老爷虽非所管。乃是京官。恳乞指挥。郞中即发差来督。见人调鹦鹉而来者。小于家鸽。觜钩而黑。遍身绿毛。性慧而驯。申时水手来现。发船于安德水驲。河流循城而转。砖筑长埭。人居夹岸。鸣吠相闻。河即卫河也。在州城西。本卫漳黄河诸水合流。自武城县界入州境。北径河间府入于海。东南漕运商旅及外国朝贡。皆由于此。振河关在西城。上河虽浑浊。其流甚驶。官船商舶。舳尾相衔。往来不绝。本州城郭高壮。市肆列货山积。比之登莱为优云。越岸有银瓦寺。一云慈氏寺。与副使乱流而渡。登千佛阁。观毕回船即发。夜半泊于老君堂河岸。唐船综泊者四十馀只。自州郭到此水路四十里。

十六日甲辰。到泊花园庄。晓发船抵桑园吃饭。过良店驿,安宁镇。俱吴桥县地。距县治八十里。又过东窝镇吴桥县。河流浊如泥。水不堪飮。凡做茶饭。磨小杏仁投水便清。夜抵花园。宿十里浦。行一百六十里。吴桥乃河间府景州之属县。本属平原郡。金始置县于吴川。名以吴桥。在州东五十里。

十七日乙巳。到泊花园二十里地。晓发船。使船俱落后。过直柳庄新桥驿。驿属交河县。距县治七十里。县亦属河间府。在府南八十里。又过薛家凹砖河驿。驿属沧州。距州治七十里。又过沧州。州亦属河间府。在府东百五十里。州治去河东岸仅三里。岸上有河海尊神庙。过刘翰林别墅。扁其门曰浣花洲。遂停舟步观。中有花园。林馆池亭。相望于葱蒨中。挹翠绿漪漱芳之属。潇洒幽静。不类近郭。去岸跬步。店肆栉比。高楼杰阁。映带左右。风帆浪舶。出没于烟云杳霭之间。最为胜槩。过长芦巡检司。又过兴济县之乾宁驿。县亦属河间府。在府东百八十里。距此六十里所过。以花园名者三数。而此有上下园。乃河间府之青县地。在府东百五十里。离花园二十里许停泊。是日行一百七十里。

十八日丙午。到泊弰子口。晓发过流河驿。亦青县地。又过奉新驿。乃静海县地。又过静海县。县治据河之西岸。闾阎稠密。亚于沧洲。但地势洼下。尔县亦河间属县。在府东百八十里。过独流镇。亦静海地。廨宇人居。无异县治。祠刹摐摐。丹碧照耀。过杨柳青。乃武清县地。县治距此六十里。县属顺天府之通州。夜到泊于弰子口。是日行二十五里。二更大雷雨。雨下如注。衣衾行李尽被沾湿。披蓑而坐。

十九日丁未。朝。到天津卫。早朝发船。抛泊于卫城之北门外。去弰子口十里。日头出将行李出晒。船上水手王季忠等辞去。季忠乃临清人。天津卫有左右卫。俱在静海县小直沽。永乐二年。筑城南京湖广江西浙江四省漕运辐凑于此河之湾洄弥漫处。逐成潴泽。舟之渟泊者近万艘。往来上下者不在此。城池人物之盛。甲于德州。河流屈曲。滨河耕种之处。俱免汎溢之灾。河道之善可知。夕。正使要往泊于玉皇庙前。因寓庙里。适大风。船人坚执不发。恐他船撞著致伤耳。夕。雨。与两使共寓西门外之侯家。

二十日戊申。留天津卫。朝。申应瀜,坚后曾以讨船只夫马事。呈文于通判。通判以事出外。不得呈。依军门分付。一行员役开录以呈。

二十一日己酉。留天津卫。朝。李恂同骆惟信以讨船并夫马事。往诉军门。且书塡空衔。申呈之军门。即天津巡抚李邦华也。因孙阁老之议。新设军门于天津云。户部侍郞毕自严以督理辽饷驻此。推官孟养志者乃其管下云。伴送许选怂恿骡子主。未即完雇。为李恂所斥。仍诉军门。请加给站马十匹。盖为掩迹计。阳若致力于我行者。军门曰。为朝鲜通官。已给廿匹。你是何者加请十匹乎。命黜之。盖自德州至天津。为顺流河。自此至漷县。为逆流河。牵挽以行。艰苦经旬。雇骡讨马。从旱路为便故也。军门出宪票。令巡捕厅拨船三只。杨村驿拨马二十匹。拨夫三十人。毋得迟悮。军门语李恂曰。俺为陪臣摆宴。而不意催发。仍送拜帖幷书仪。遂差人送帖叩谢。

二十二日庚戌。禹启贤,黄珀等乘船发行。郑昌云亦从水路去。以骡马不敷故也。

二十三日辛亥。到汉口里。巳时。发行。抵卫城东门外。停轿河畔。以等船只。申应瀜偕夜不收拿二船来。与副使同舟。脚力别船摆到七八里下岸。从旱路行。抵席厂里打火。副使先发。正使轿夫三名逃去。逢过去的给价钱使之抬去。路逢工部尚书之行。停轿避之。尚书回籍青州云。是夕独落后。冒夜李恂跟行。初更。抵汉口里。寓王姓人家。行四十里。闻诸骆惟信则科官差人往我国。扮作商人。潜察事情。近当回报云。的有是事则可𫠊。

二十四日壬子。到杨村河岸。店窝相连十馀里。驲丞逃避。夫马轿夫无递代者。遣申应瀜等往讨武清县故留此。

二十五日癸丑。到河西驿。早发杨村。有南北村。人居稠密。又过顿丘地。离武清四十里抵义村之白衣庵做朝饭。住持僧海量进茶。午。抵河西务。有城子市廛如县治。户部郞中一员监督河西务钞关。夕。雷雨旋霁。雇轿夫摆船渡河。投路傍店舍。乃韩参将宗功之所寓也。参将乃辽人李宁远之赘婿云。辽阳陷。全家避地我国。蒙护送登州。故致谢设酒。但称毛将之欺罔朝廷曰。辽兵安有四万耶。非但天朝之忧。亦贵国腹心之忧也。察其言。颇有怨怼之意。

二十六日甲寅。到通州。朝发河西。午。抵漷县。县残陋不逮河西。李恂自河西先到此。预整夫马。故即打发。过张家湾。河之湾曲。连樯簇立几数千馀艘。自杨村登旱路。犹循河岸。但有径迂耳。张家湾通州地。元时有张万户者家于此。故名焉。有城子。城中廛肆甚盛。新设摠镇。张士显为摠兵云。户部尚书李三才家在城中。三才万历癸卯。为凤阳巡抚。有辞职疏。其略曰。今天下必乱。人人欲乱矣。九边之乱则以辽东为可畏辽东实京师左臂。最为要害。虏既无日不来。我无日不战。窃计岁月之间。辽东恐非我有。辽如不虞。京师震动。虽黄金遍地。珠玉际天。岂一人之所能守所能运哉。尚且高高下下。作不急之池台。铢铢两两。括已尽之膏血。轻其所重而重其所轻。虽有善者。亦末如之何矣。伏望皇上。详其轻重。度其缓急。毋宝粪土之珠玉。而宝康济之贤才。毋图耳目之狎翫。而图身心之安泰云云。三才以治河善于漕。职有能名。及是疏。直声振朝。入通州城东门。过户部分务衙门。出西城门寓西馆驲。通州直隶顺天府。距府四十里。本汉潞县。金陞为通州。取通漕之义。在平野。无高山。城东四十里有山如土阜。而童曰孤山。有西仓。东南漕船。皆凑泊于大通河。内外城皆置仓廒。过八里桥大兴县十里界。抵东岳庙。殿东西庑及后头。设塑像累千馀躯。佛宇道院。焕然一新。赵孟𫖯所撰幷书碑树于殿后之东庭。有道士进茶。中火后修容入朝阳门。过兴仁,长安等街,玉河堤,詹事府。到玉河馆。寓东照。自通州抵京师四十里。其间二十里之地。闾阎夹路栉比。达于城外。路左多大官葬地。其封树茔域与人家相间。

二十七日乙卯。在馆。天朝以七八日不受章奏。故不得呈报单。午。雨旋止。

二十八日丙辰。在馆呈奏本于鸿胪寺。坚后曾以呈报单禀票。则提督主事票批云。该国人到全时方拜。以落后员役时未齐到。故有此云。译官等措辞周旋后准拜。似是外郞辈所弄云。主事毕自肃淄川人。天津卫毕侍郞之同气也。

二十九日丁巳。大雨。见朝。自去夜初昏逮晓雨不止。黎明具袯襫诣阙。到东长安门外。皇城门已启。入自东庭外门。冒雨以进。过承天桥。入承天门。又入端门。止于午门外之东长廊。有六象牵出左右常参官。重行班序于门前。御路上红袍幞头者为首。吏部侍郞回自山陵复命云。序班引诣班列。五拜三磕头罢出。入东掖门诣光禄寺。领钦赐酒饭。才入门。望见卓上所排。被人争攫而去。还诣午门外。叩谢而出。

三十日戊午。晴。在馆序班曹维信,高锺元,陈允中,韩孔麟到馆送拜帖谢之。主客司讨看方物状。颇有略鲜之意。至发于言。李膺等答曰。方物乃王大妃照旧例封进。不敢有所增减。若谢恩方物则国王封进。数目为优云。主事犹未解。

八月初一日。己未。见堂于礼部。朝诣部里。尚书右侍郞坐堂。郞官行礼出。即从东阶入。跪揖四拜。退立西阶。作揖而出。仍诣主客司。主事坐司。使臣再拜。主事答拜。余再拜。答揖。俱退立西阶。主事叫议政来。正使进前立。主事立语李膺等曰。你国请罪旧君后请封可矣。事体重大。部里不可擅便。在圣旨如何耳。其问答详具密启。呈礼单则答以从容。其下人语译官曰。须送本家为便。仪制司不受礼单。下人亦要送本家云。闻提督坐北馆。即回就行礼后还馆。尚书兼翰林学士林尧兪。闽之莆田人。侍郞兼侍读学士钱象坤。浙之会稽人。主客司主事周锵。浙之海宁人。仪制司郞中周尔发。闽之同安人。午。圣旨下。属国废立。系关甚重。该部看议来说。午后。禹启贤,郑昌云等来。二更。大雨。

初二日庚申。在馆。见礼科成明枢题。为属国废君。亟宜问罪。恳乞圣明。速为处置。以正大义于天下事。奉圣旨该部倂看议来说。其全本具使臣状启。又见叶阁老辞本。为量力不堪。闻言增愧。恳求罢斥。以重政几事。御史曹守勋以朝鲜处置事关抚去留事。俱下部酌议。而不为担当斥之。以模棱故云云。

初三日辛酉。雨。朝。呈文于内阁。过文德坊大明门武功坊。到西长安门。以伺于翰林朝房。适韩阁老进即诣阙。门外列立于行马内。阁老下轿令免跪。捧呈文而去。有顷。朱阁老进。亦免跪。只捧呈文。顾阁老进亦如之。惟魏阁老前呈文未及完写。不得投呈。最后叶阁老进。使臣以下跪于路左。阁老立语曰。为甚么事来。令李膺等奉对曰。为册封事。阁老曰。坏旧君自立。事不明白。何以来请耶。痛辨如答主客司而加详悉。阁老曰。何故不报朝廷而径自废置耶。答曰。旧君在位。谁敢以失德报闻天朝。而既废则不可一日无君。此则理势之自然。而内奉王大妃之教。外迫臣民之推戴。此等曲折。幸加谅察。阁老和颜曰。查了。仍请揖。遂磬折作揖。阁老答揖而去。何,朱两阁老先诣内阁。故未及投呈。因候其出。申时。六阁老连袂而出。跪于阙外。诸阁老停止。叶阁老曰。你国举事时。引用倭兵三千何耶。力陈孟推官挟憾构诬之状。阁老曰。若他外国之事则第循其请。你国与天朝一般。须加慎重行查后方可准也。极陈无可查之事。阁老曰。行查。非但天朝事体当然。于你国亦顺。通查文武臣民状辞。然后可悉一国事情矣。答曰。本国议政统率一国文武百官。其申文在焉。不待查而可悉矣。且小邦南邻倭北接辽。朝夕对垒。凡干征缮。一日为急。而未准之前。不可发号令于国中。是以小邦臣民。颙俟封典。一刻为急。行查往返。自底迟滞。不胜闷郁焉。阁老曰。虽则然矣。天朝事体。不可不略查。你犹未达耶。又极言事理。非惟不必查。亦不当查。阁老曰。当与部里讲议。遂叩谢而退。叶阁老名向高。闽之福清人。韩阁老名爌。山西蒲州人。何宗彦。江西金谿人。朱国祯。浙之乌程人。即朝投呈者也。顾秉谦。南京昆山人。朱延禧。山东聊城人。魏广微。北京南乐人。孙承宗。籍在北京高阳。位在何宗彦之下。以督理关城军务。驻箚楡关。

初四日壬戌晴。呈文于礼部。朝。诣西长安门。将投呈于科廊。守门内官拦阻不许入。适成,郭两科官罢出。投呈于路左。科官曰。此非讲话之地也。不顾而去。成即成明枢。郭乃郭兴言也。译官太德立呈解送漂流人咨于兵部。见御史胡士奇题。今日之时势。孰急于东御奴而西救黔哉。毛文龙以一成之旅。孤悬海上。少示牵制。据其报称。辽,广,开,铁,顺民太半南归。其伪将阴受节制。犁庭扫穴。虽未轻言。招集辽人。数年教训。兼以朝鲜助兵八万。摩厉以须。可攻可守。凡犒赏之资。粮饷器械。所当亟发。不可迟疑也。臣更有疑于朝鲜焉。不奉朝命而擅自废立。虽助兵效顺。安知其不二心于我。且八万之众。乌合蚁聚。缓急恐未可相恃。宜敕毛帅。侦其虚实。果真委身归命。戴罪讨贼。功过相准。然后羁縻勿绝云云。

初五日癸亥。在馆。闻黔中夷酋安邦彦,奢寅等叛乱。贵阳土官苗仲何,仲蔚等响应。焚毁城郭。劫杀殆尽。楚,蜀,滇,贵之间骚然。

初六日甲子。在馆。提督下馆。呈礼单。即回帖送程仪。俄而还送礼单。癸卯年到馆时馆夫张应爵,刘礼等皆作故。独鬻书王伢子生存。记余面目。闻山东海防摠兵沈有容往海滨。择岛驻箚。督率诸将。规取四卫。与毛文龙相应。共济大谋。三月十二日早。军门置酒蓬莱阁。饯有容。拜而送之。

初七日乙丑。在馆。见礼部覆题。其大槩。敕下臣部会同兵部。再遣贞士信臣。同毛文龙集举国之臣民。再三细询。俟勘议既明入告。当再议之。以听圣断云云。及奉钦依。属国废立。关系甚重。该部即看议来说事理。未敢擅便。谨题请旨。且见袁军门前后三本。山东巡按御史游士任,礼科给事中成明枢,御史樊尚璟,王允成,田惟嘉,天津督饷户部侍郞毕自严等题。其全本具在使臣状启。

初八日丙寅。在馆。礼部以释奠齐戒。不坐。

初九日丁卯。朝。雨。在馆。见礼部题。圣旨大槩你部还同兵部计议。差官查明定夺。详在状启。

初十日戊辰。呈文于礼,兵部。朝。先诣礼部。尚书林尧兪,右侍郞钱象坤坐堂。行礼后。令李膺等跪禀曰。陪臣等将小邦事情。呈叶老爷阁下。则谕以你国封事。略查后可议。在该府议覆如何云。专恃大堂老爷。速赐处分。朝廷必欲行查。则今日事势。与常时有异。小邦安危。在此一举。伏乞曲谅事势。只于拨上移文督府。则庶往返不至迟悮。是天朝有行查之实。而小邦蒙曲全之恩矣。尚书答曰。你国之事。我已知悉。但行查。在天朝事体。不得不尔。而于你国亦好矣。然当与兵部相讲善处云。遂退出。仍诣兵部。尚书董汉儒遭外艰。左侍郞李瑾,高第,右侍郞余懋衡坐堂。呈文大槩。查官若差遣正官。则治行候风。必至旷日。势难于冬前往还。请马上差人。达于登抚。替送摠镇。定以日限事具呈。则李瑾酬酢娓娓。因曰。已为知道。当议处云云。独余懋衡不假辞色。语甚峭厉。

十一日己巳。呈文于叶阁老。令李恂等禀告曰。老爷于东国事情。已尽洞烛。而必欲略查。以存天朝体面。然后方准封典。轸念小邦之恩意。至矣尽矣。目今小邦调兵运饷。军务方殷。查官直到国中。则大小臣民。必为惊惶。请移文于毛摠镇。定以日限。使之查访而来。则恐为便当。阁老曰。你言有理。然则免遣查官。只行文毛帅处。使之题本。你等放心。我已晓得矣。入于阙内。招译官李恂等面语曰。圣旨亦已好下。说与陪臣放心回馆。

十二日庚午。在馆。闻红夷在东南海中。与福建相近。掠据彭湖。筑城积粮。寇抄不绝。彭湖去兴化府一日程。去漳,泉二郡只四五十里。闽广吴越俱被其患。而闽南殆甚云。以查事报闻。次出送译官申应瀜。呈禀于提督曰。蒙朝廷行查。使臣经冬。则登州数百水手。必至冻馁。将衣粮取办事。出送通官云。提督准票。所过关津照验。毋得拦阻云。

十三日辛未。在馆。见叶阁老辞本。略曰。奉敕谕东省妖寇荡平。辅臣运筹。劳绩茂著。朕心嘉悦。特进上柱国。赏银段。臣不胜惶惧。阁臣之不叙边功久矣。臣之所运何筹。劳绩何在。而冒此重赏。传之天下。宁不贻笑。望收成命。东省妖寇。上年间。徐鸿儒以妖术啸聚于邹滕间。连陷兖郓。旋就捕诛云。

十四日壬申。在馆。叶阁老再上辞本。圣旨特准辞免。成卿谦慎之美。典礼举行。阁务重望。即出佐理。慰朕延伫至意。

十五日癸酉。在馆。闻南京监生陈鼎相。因星变谋为不轨。共推庶宗人睿爁。事觉就捕。

十六日甲戌。大雷雨。在馆。十七日乙亥。晴。在馆。

十八日丙子。在馆。

十九日丁丑。在馆。见兵部移礼部咨。大槩以小邦之事。轻动皇华之旌。屑屑焉曲访其迹。亵体谓何。惟专督之毛帅可矣。今查文龙见差。有加衔参将汪崇孝在。即令赍一札。交付文龙。秉公采访。据实回报。不失于经权。其结局善后。自有贵部之职掌在。非任军旅者有可越俎于其间也。

二十日戊寅。在馆。闻查官兵部以汪崇孝差遣。见提督主事毕帖。为曲谅事情。早完封典事。据陪臣李庆全等呈前事。奉堂批。即行会同馆。详译来说。等因准此。仰朝鲜馆序班高锺元等。即照原呈。备询李庆全等所呈。有无焚烧的确。具结回复。以凭移会云云。即据实具呈提督前。幷移牒序班高等。提督批高锺元等报司手本曰。准收存案。

二十一日己卯。在馆。见礼部覆题。臣部之遣官查勘者。示中国之体也。而兵部之拟箚行毛帅者。恤彼国之情也。一听兵部酌议举行。上不失朝廷之大体。下得彼国之情形。庶几议论归一。封典不悮云云。此迺礼部因兵部回咨而有此覆奏也。兵部咨中不欲遣官委查。颇涉显然。故礼覆语意如此。

二十二日庚辰。在馆。见礼部题。臣部向者折衷内外诸臣之论。因奉有明旨。随咨兵部议遣何官。原无适莫之意。而兵部咨回。仍责毛文龙查确报命。盖以多事之国。省其供亿之烦。此天朝涵盖之恩。出于震叠之外。言非互异。心本相成。惟是毛帅前疏。梗槩已具。乃封国重典。非可率略从事。即懿亲翦桐。犹质之五宗。参之巡奏。海外远情。或未可以毛帅一言决之也。登莱巡抚建牙海上。体统严重。声息易通。合无一面移咨抚臣袁可立。一面箚付毛文龙。听其酌遣的当官员。到彼详加体访。取该国臣民公本回复。倂抚臣具奏。恭俟圣裁。所有咨箚。仍依兵部委赍。再乞天语。丁宁勒限。庶往返不敢久稽。而予夺可以早定矣。奉圣旨依议行。仍著勒限。作速回奏。

二十三日辛巳。在馆。见礼科周朝瑞题。海外之使已轻。不宜再轻。乞敕当事。慎重选任。以全中国之体。无取轻四夷事奉圣旨。该部一倂议覆。又见兵科周之纲题。属国遣勘宜慎事奉圣旨。该部知道。两周科具题本意。在于慎选查官。而馆副使郭忠报以免查云者。妄也。

二十四日壬午。在馆。夜。大雨。

二十五日癸未。朝。阴。晏晴。呈文于礼部尚书。林侍郞钱坐堂。行礼后进前。禀以行查方物等项。答曰。行查覆议。今明日圣旨当下。即为定限发送。方物则商量处置云。遂退。夕仪制司叫通官去。问以自京里到登州几日。自登州渡海几日。下陆到王京又几日。李膺等对以拨上往登州七日许。顺风渡海亦不过六七日。下陆抵王京四日可到矣。郞中曰。然则四十日可以往返矣。

二十六日甲申。在馆。夕。大雷电雨雹。

二十七日乙酉。晴。在馆。译官申应瀜,军官姜潗等。持状启出去。

二十八日丙戌。在馆。二十九日丁亥。在馆。

九月初一日戊子。在馆。见御史吕云鹏题。通略曰。闻奴约以明岁与西虏大举。而白莲馀蠥为之乡导。此语或出于细作。而脱有意外之变。果有人策应否云云。

初二日己丑。在馆。见兵部移会袁军门咨倂毛文龙箚付。顺付摠镇标下汪崇孝。前往登抚。投递于毛摠镇。

初三日庚寅。在馆。

初四日辛卯。将孟推官养志构毁本国事。呈文辨诬于礼部尚书坐。火房嘱堂吏呈之。尚书批下曰。行查是天朝之体。近已移咨登莱巡抚及箚付毛摠兵。酌遣的当官员到彼。谅无骚扰事情。且奉有明旨勒限回报。封典之行。当不久稽。方物且暂收储。俟允封后即为恭进耳。

初五日壬辰。在馆。初六日癸巳。在馆。初七日甲午。在馆。

初八日乙未。呈文于内阁。朝诣西长安门。投呈辨诬呈文。韩阁老受而览过。仍问我国事情。令李膺等措辞以对。则阁老曰。晓得。封典等待查回。朝廷必为准完。准完则自然辨诬。只是早晩耳。继而礼科给事中彭汝枏诣阙。投呈文。且陈被诬之状。给事立而倾听。捧呈文而去曰。当从容看过。

初九日丙申。在馆。

初十日丁酉。在馆。闻汪崇孝发行于初八日。陈希顺亦当继发。使臣具状启付骆惟信。使之替付陈都司。转付督府接伴使。且具禀帖于督府。依骆惟信之言也。

十一日戊戌。在馆。主客司主事周锵就礼单内收参纸笔墨。批云收四色。馀壁云。

十二日己亥。在馆。十三日庚子。在馆。十四日辛丑。在馆。十五日壬寅。在馆。戌时。月有食之。

十六日癸卯。在馆。十七日甲辰。在馆。

十八日乙巳。在馆。见兵部移登抚。催督汪崇孝咨云云。咨文二甬箚付一道。于九月初二日。牌仰毛镇将官汪崇孝顺赍投递。定限本月十五日到彼等因。去后今奉本部送据朝鲜国陪臣呈。前项差员。昨始缓缓起身。海上冰冻。回报无期。伏乞拨上驰人。立催本官。火急前去。俾得十月内查明回奏等情。到部拟合就行。为此一咨。倘崇孝愆期误事。即为严捉究惩。仍希咨回。以凭查考施行。

十九日丙午。在馆。二十日丁未。在馆。二十一日戊申。在馆。

二十二日己酉。在馆。李恂等以验方物事。诉于提督主事。答曰。昨见周主事。查事完了后当收云。你们不须烦诉。

二十三日庚戌。在馆。见毛摠兵塘报。七月初五日。据哨探把摠贾于祥呈称。奴于七月初六,十九两日。要犯关职。派马应魁等。领兵从满浦。易承恩等从昌城。王辅等从千家庄。王承鸾从别东。杜贵从水口进剿。分拨已定。职从鹿岛统率徐鸣泰等率马步六千。馀至汤站等处下寨。以应五路。各授方略。去后所排空营。埋地雷炮。㺚子四五万。十三日齐到满浦。经由空营。被地炮登击。自相踏死者二万馀。马倒死三万馀。只有真㺚二万一千云。岂滇黔方有叛乱。西凉又被羌扰。而草泽啸聚之徒。处处有之。或为此夸张之报。以镇远裔耶。

二十四日辛亥。在馆。二十五日壬子。在馆。二十六日癸丑。在馆。二十七日甲寅。在馆。二十八日乙卯。在馆。

二十九日丙辰。在馆。见毛报。五月间。毛文俊驾船赴蔴羊岛。候接刘爱塔。因约内应。计取南卫。却被马骢等谋掘民间窖内银钱。其军卒四名。被贼活捉。绑解辽阳。奴酋亲审爱塔内应等情。六月十三日。将金,复二州,永宁监等处人民数万。尽数一空云。爱塔。辽人。复州伪将也。马骢。沈摠兵标下云。

三十日丁巳。在馆。见工科参看得毛文龙向苦无兵。而括辽人四万以实军伍。而朝鲜又助兵八万。声势愈壮。况奴中我机关绑械。爱塔及李永芳之长子。而杀其弟刘兴仁。尽驱南卫之人。四百里膏壤。一朝弃去。而不烦一镞。今日之势何如也。檄集各路兵将。四面夹攻。而文龙提素所简练。出没其中。秋高大举。一鼓成擒。亦理之所宜有也。得此机而失之。志士灰心。边臣飮泣。何以谢天下。抄出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