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敬亭集/年谱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补遗 敬亭集
年谱卷一
作者:李民宬 显宗年间
年谱卷二

年谱[编辑]

皇明穆宗皇帝隆庆四年宣祖大王三年庚午十一月八日亥时。先生生于义城县南苏侍郞里第。先生之先。永川人。六世祖讳丽。当国初。隐居军威于良谷。考鹤洞公授室于义城之平山申氏。始移居焉。

五年辛未先生二岁

六年壬申先生三岁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四岁

二年甲戌先生五岁

三年乙亥先生六岁

四年丙子。先生七岁始受学。先生器度端重。聪明绝伦。不待程课。已缀句语。见者惊异之。

五年丁丑先生八岁

六年戊寅先生九岁

七年己卯先生十岁

八年庚辰先生十一岁

九年辛巳先生十二岁

十年壬午先生十三岁

十一年癸未先生十四岁

十二年甲申先生十五岁○先生天资近道。潜心力学。汎观经史。尤喜古诗雅颂。慨然有秩世教之志。

十三年乙酉先生十六岁

十四年丙戌。先生十七岁聘夫人襄阳权氏。士人文渊之女○陪往鹤洞公青松任所。

十五年丁亥先生十八岁

十六年戊子。先生十九岁春。承鹤洞公命。往游鹤峯金先生之门。鹤洞公与金先生交契甚厚先生与弟紫岩公民寏承亲命同往闻为学大方

十七年己丑先生二十岁九月。丁母夫人申氏忧。时申夫人殁于青松府衙十月。归葬先夫人于县西霞岘兑坐原。先生斩然在疚。守制甚严。

十八年庚寅。先生二十一岁撰先夫人墓志。

十九年辛卯先生二十二岁十一月。服阕。

二十年壬辰先生二十三岁春。陪往鹤洞公江陵任所。未几倭寇充斥。持贼檄者至。鹤洞公命斩之。即领军出战。斩获甚多。以功陞通政阶。时先生与紫岩公周旋左右。实有傍赞焉。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二十四岁陪往鹤洞公中和任所。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二十五岁九月。夫人权氏卒。祔葬于霞岘先兆下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二十六岁二月。聘夫人宜宁南氏。察访以仁之女作凤凰来仪赋。水色许公禞设艺最亢。眼空一世。见此赋叹赏曰。我不能作其中一句。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二十七岁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二十八岁四月。中廷试第四名。选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五月。兼春秋馆记事官。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二十九岁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三十岁陪往鹤洞公忠州任所。时古玉郑公碏历过先生于子舍。为诵其子规诗。因请评骘。先生指其剩语。郑公起拜曰。子真吾师也。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三十一岁十二月。升正字。○作彰赐亭诗幷序。为李五峯好闵。作。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三十二岁正月。升著作转拜奉常寺直长。○七月。参同道会于掌乐院。与郑柏谷崑寿,李五峯,姜东皋绅诸贤会燕。有契帖。十二月。升博士。○作大学文庙重修记时经大乱。重缮文庙。先生撰进记文。

三十年壬寅先生三十三岁闰二月。拜承政院注书兼春秋馆记事官。○四月。除侍讲院说书。旋拜司书。○十月。升成均馆典籍兼司宪府监察。差王世子册封奏请使书状官赴京。与金公信元,张公晩。偕行。至安兴。别弟紫岩公。时紫岩公以待教。膺香山史库看审事。追送于安兴。先生赋诗以别。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三十四岁正月。到孤竹城。谒夷齐庙。有诗到广宁望医闾。忆贺先生钦。日录略曰。贺钦字克恭。隐于医闾山中。杜门读书。其学盖出于陈白沙。而笃实过之云。作六公咏幷序。六公。望诸君,田子春,管幼安,刘越石,家铉翁,文信公。○序略曰。自辽抵燕。沿途数千里。上下数千载人物。有感于怀者。得六人焉。效颜光禄,李北海。人各一篇云。谒三忠祠。诸葛武侯,岳武穆,文信公。各有诗。二十六日。到皇京。翌日。呈奏本于鸿胪寺。时中朝群议以舍长立少为辞。屡请阁部终不准封。在玉河馆。赋燕中记事百韵。呈两使求和。○五月。复命。行橐萧然。不带一物以来。六月。复拜典籍兼知制教。转拜礼曹佐郞。○七月。参国朝实录厅校正。○九月。移兵曹佐郞。兼如故。○送李苍石埈赴京。有诗秋。省鹤洞公于关东。仍陪游枫岳。时鹤洞公为关东伯。先生与紫岩公受暇省觐。因陪游枫岳。五峯李公贻鹤洞公书云。昔苏老泉率天下文章二子。过题桥柱。令公此行。为千古幷美。题石阳正画竹帖。时石阳正从鹤洞公游丛石亭先生请写墨竹。因帖以题之。冬。从旅轩张先生往冰溪书院。讲周易。时张先生为邑宰。先生从赴讲会。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三十五岁春。往龟旨山。拜别旅轩先生。时张先生弃官径归。先生就别焉。二月。复拜典籍。兼如故。○三月。参同道会于训炼院。与李五峯,金柏岩玏,李苍石诸贤。设会。遂帖以传。冬。移兵曹佐郞。辞不赴。○吴楸滩允谦见访。时吴公以日本回答使历访。先生诗以谢之。十二月。升正郞。兼如故。○送金正字蓍国往关西。有诗幷序作望日轩记。为关西伯金公荩国。作。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三十六岁五月。授龙骧卫副司直。○六月。差济州点马御史。时朝议拟先生于天官郞。仁弘嗾其党沮之。出为过海行。人皆危之。先生怡然笑曰。濯足南溟。振衣汉挐。是吾意也。即登途。一松沈相公喜寿赠诗云。忠信千官表。文章一世豪。与金清阴尚宪登恋北亭赋诗。先生与清阴先生同庚。而又屡经同僚。交契甚密。至是清阴为监赈御史。先生与之涉海往还。七月。复命。辞朝四十馀日。竣事以还。时浣亭李公彦英在史馆。以不惮勤劳。尽心国事等语纪之。冬。应月课制。壬癸乱后。久废课制。至是复设。先生连得三魁。五峯李公诵其文亟称曰。今世文衡。必此子矣。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三十七岁三月。复除知制教兼春秋馆记注官。○制进领议政李恒福四度不允批答。○扈驾慕华馆。陪谒太祖大王影帧。有诗夏。与紫岩公解官。买舟南归。时朝著不靖。先生无意仕进。托以亲老。浩然赋归。洛中知旧咸惜其去。五峯李公作诗赆行。以疏广,受二子未老退归喩之。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三十八岁五月。闻西厓柳先生讣哭之。及葬。作文遣乡儒以祭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三十九岁二月。宣庙昇遐。先生闻变。即赴公廨哭临三月。拜司宪府持平。赴召。先生久在乡庐。及还朝。物议翕然。时有鞠狱。诬引狼藉。被诬之人多前日忌先生者。而先生持论平正。多所救解。世称其德量。五月。授龙骧卫副司直。○六月。拜侍讲院文学。○制进宣祖大王挽章○八月。复拜持平兼知制教。辞不就。○冬。赐暇湖堂。先生承命瞿然曰。书堂之设。为预养人才。以备国家需用也。其可燕嬉自废乎。每终日正坐。看书不辍。赞宣祖大王兰竹图。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四十岁春。录弘文选。差远接使从事官。以亲老辞不赴。○作酊庵记。为宣慰使作。遗日本僧玄苏。七月八日。为鹤洞公设庆寿宴。时鹤洞公寿跻八耋。先生兄弟设酌生朝。献寿称庆。鹤洞公先吟八十人间世。今稀古亦稀。命先生足之。先生进曰。还将十变百。彭祖与同归。远近传为盛事。十六日。丁鹤洞公忧。○九月。合祔鹤洞公于贞夫人墓。先生哀毁尽诚。庐墓三年。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四十一岁撰鹤洞公墓志。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四十二岁九月。服阕。

四十年壬子先生四十三岁春。筑冷泉亭。先生雅好溪山。占村前一区。为宴息之所。作诗九绝以自娱。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四十四岁五月。拜礼曹正郞。兼如故。○论救汉阴李相公德馨。因递罢。时永昌狱起。李尔瞻嗾三司将置之法。李文翼公箚救之。尔瞻指以党逆。李惺,朴鼎吉等请按律。先生极力论救。坐是递罢。六月。拜弘文馆校理兼经筵侍读官。○上箚讨造,讱等谋废母后之罪。时巫蛊狱起。诬及大妃。造,讱等发迁后之论。先生首疏斥之。其略曰。国家不幸。逆变外起。巫蛊内作。神人之痛。人伦之变。实前古所未有也。讨逆之义。不可不严。而处变之道。亦不可不尽。苟于二者。少有一毫之未尽。则王法有所不行。而人道亦几乎熄矣。以殿下无间之孝。遭千古所无之变。一国臣民之所望于殿下者。岂不以古圣人至极之道。为法于今日乎。顷者。郑造,尹讱等。掇拾李伟卿之疏。指斥慈殿。至曰显有当绝之恶。又曰为今日臣子者。不可以国母待之。又引逊邾迁后之语而结之以臣等之所见如此。此岂人臣所可道之言耶。其得罪于伦纪。甚矣。云云。○先生因此疏锢废多年。癸亥以后。口不言此事。疏亦不载于遗稿。盖微意也。子牧使公廷机。恐泯当日实迹。收拾于政院日记。以附集末。七月。复拜校理兼文学。辞不就。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四十五岁次李东岳安讷寄扇韵。时李公尹东都七月。拜副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检讨官。○九月。复拜副修撰兼持平。○差关西京试官。先生抡选公明。西士悦服。十月。复拜校理兼经筵侍读官。○进追崇贺笺。忤旨见罢。时光海追尊所生母。令百官进贺笺。先生叹曰。追崇非礼。而群下不匡。固群下罪也。遂于笺文中。使鲁国成风语。讽之。以此见罢。作梦乌亭记。为雪蓑南公以恭作冬。与崔讱斋𬀪。游修净寺。有唱酬诗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四十六岁正月。授忠武卫司果。○伸救梧里李相公元翼。遂弃官归。因削职禁锢。时李文忠公以大内诅祝之变上密箚。有大妃将不保位号之语。光海大怒。尔瞻等又从而论罪甚力。先生严辞以斥之。知终不可救。遂弃官归。群凶尤嫉先生。谋所以构诬。摘贺笺中成风语。论以不敬。削职废锢。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四十七岁杜门屏居。专心性理之学。先生自是尤用工于中庸。尝有诗曰。潜玩中庸理气章。何尝求道杳冥乡。须知上下鸢鱼妙。只这吾心勿助忘。和丁东园好善送溪藤松菌诗韵以谢。○哭权晦谷春兰。有挽诗简郑愚伏经世。兼以诗见志。○哭金柏岩。有挽诗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四十八岁二月。与申梧峯之悌会冰溪。设酌赋诗。紫岩公亦往会焉作鸢鱼亭上梁文。赤罗县西有台岩。临江陡起。景致奇绝。先生有志藏修。先命亭名。作六伟文以俟。尹白沙暄来访。时尹公以道伯见访遗诗。先生次之。作打麦词。有人传示崔简易岦。简易惊问曰。文力雅健。非今人口气。古人集中亦未多见。人始言先生所制。简易叹玩移时曰。不料此老文章至于如此。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四十九岁秋。送紫岩公赴征西幕。时建虏陷抚顺卫。天朝征兵于我国。紫岩公以文从事赴阵。先生送之曰。王事也。行矣勉之。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五十岁冬。哭姊婿梅窗郑公士信。有挽诗

光宗皇帝泰昌元年庚申先生五十一岁正月。闻寒冈郑先生讣哭之。先生尝从郑先生游。当日讲论往复文字。逸无传焉。有挽诗一篇。闻神宗皇帝崩。北望痛哭。先生闻变痛哭曰。东土含生。得至今日。皆圣天子再造之恩也。况我远外贱臣。获望龙光者乎。因赋长律以抒哀。往见紫岩公于关西。西师之没。紫岩公被执不屈。拘絷虏栅。经十七个月。时我国刷送逃胡。虏人感其意。出送将官三人。紫岩公与焉。至是还到平壤。先生往见赋诗曰。大汉威灵远。人从大泽归。惟存手中节。无怪鬓边丝。云云。题诗朝闻录后。紫岩公在栅中。得二程全书,性理群书,名臣言行录等书。箚其格言。名以朝闻。先生遂题其后。

熹宗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先生五十二岁四月。从旅轩先生讲论经义于冰溪。○九月。哭伯氏赠判书公。民宖

二年壬戌先生五十三岁冬。哭一松沈相公。有挽诗哭朴龙潭而章。有挽诗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五十四岁三月。仁祖反正。特差奏闻使书状官。○四月。除宗簿寺正知制教兼春秋馆编修官司,宪府掌令。○十五日。入京肃拜。因陈辞疏。不允。先生以壬寅赴京事。陈疏乞递。批曰。发程日期已迫。勿以小嫌为辞。二十六日。偕两使李公庆全,尹公暄。入侍于文化堂。引见时教曰。陆路之行。犹为关念。万里沧溟。只凭叶舟。殊可虑也。及退。特赐弓箭鹿豹皮腊药。是日。辞朝发程。郑愚伏,任疏庵叔英诸公来饯。五月。至宣沙浦。为文祭大海神。文载元集到椵岛。见毛都督文龙。都督要见一行。颇示厚意。因言贵国新王贤哲。俺已知之。封典一事。当为具题奏。即出示奏稿。给沿路护送牌文。又差都司骆惟信伴行。六月。至石城岛。遇风涛作诗以镇之。是日至洋中。飓风大作。沦溺之患。迫在俄顷。梢工辈挼手祝天。先生整坐不动。吟诗自若。舟中人赖而定。到登州。与正使入寓开元寺。先生对正使。诵尝作骤雨诗一绝云。隐几才闻万窍风。波涛声撼太虚空。谁将一片江南地。移就营丘水墨中。正使曰。此乃过海朝天之谶也。事皆前定。岂可逃耶。先生曰。人或不达于理。而妄以几微见诸言面。不亦误哉。和吴相公大斌诗。相公号晴川。以文行见重于上国。闻先生名。投诗求和。先生遂次以赠。吴以书谢之曰。非胸藏琬琰。口吐珠玑。不能也。遍示搢绅士大夫。皆敛衽敬服。我中国能有几人哉。非敢面誉而貌言也。因以蓬莱阁图见遗而去。识王中丞辋川图后。浙人王荣闻先生名。袖摩诘辋川图。示之。因要叙其卷。其画幷诗。皆摩诘手墨也。轴末有赵松雪虞集等所题。先生识而还之。登蓬莱阁。题诗东坡海市碑后。○至临淄。望苍颉,太公冢。俱有诗至长山。登怀范楼。感而赋诗。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其傍至莱州。谒东莱书院。题诗赡士田碑后。○至平原。谒颜太师庙。登历下亭。忆李北海,杜少陵。俱有诗至趵突泉。题诗曾南丰碑刻后。○七月。到玉河馆寓东照。○二十八日。呈奏本于鸿胪寺。○二十九日。诣阙行见朝礼。序班引至光禄寺。领钦赐酒饭。八月一日。诣内阁呈文。因面陈被诬状。时阁部诸科。皆以为本国废立。事体关重。而不即禀命。烧宫室坏旧君。引用倭兵。种种可疑。不可准封。先生与正副使面陈废君在位时。虽极无道。何得赴愬于天朝。虽王大妃方在幽闭中。无路上告。及其反正之日。即驰报于毛督府。以便转奏。而陪臣等赍奉奏申。继发前来。事势自至如此。岂有不为禀命。宫女误落灯烬。暂延即灭。旧君别处无恙自在。而倭奴之于本国。百世之仇也。引入国内。万不近理云云。呈禀帖于毛都督。时朝议将遣官行查于我国。先生与两使屡请移咨毛府。俾主查报。故有此禀帖。闻叶阁老乞退。作诗以寓意。阁老名向高。号台山。德望为三朝老成。盖其去就。有关天下。且致力于我国事。故先生有诗云。圣主敦留岂为私。三朝德望四夷知。傅岩梦卜千龄会。辽塞降书六载迟。轩冕倘来虽视屣。纶言切至奈如丝。大臣进退安危系。公奭明农亦一时。九月。呈文礼部。辨孟养志构诬。先是。推官孟养志挟憾我国。做出三件诬说。播告于阁部诸司。朝议因此纷纭。先生与两使呈文辨明。其略曰。烧宫室坏旧君引倭兵此三者。职等之已经呈辨者也。为此说者。原其本意。不过恣行凶臆。构诬小邦。而实则欺诳朝廷。谋害属国。此非但职等之所痛心疾首。而亦阁下之应且憎者也。职等请直之。孟推官之赍敕来也。讨索甚多。不获尽副所需。乃以此含愤。传布谎说于各衙门。可欺以其方。则宜乎其说之易入。而谁复辨明于隔海万里之外哉。其曰。绑缚旧君。投诸火中。吁。是何言也。废君虽失德无道。不得保有天位。而自大妃视之则其子也。自群臣言之则旧君也。其敢为此说。加我以弑逆之名。举一国不免为禽兽之归。苟非至不仁者。胡宁忍此哉。旧君方无恙处于畿邸。此则可质诸鬼神而不惑。告于天地而无愧矣。我新君以言其緖。则我先王之孙也。以言其贤则仁孝之德。属望于中外。内有所承于王大妃。外迫大小臣民之推戴。名正言顺。毫无可疑。谓之篡逆者。不亦痛且诬乎云云。闰十月十二日。呈礼部。请以吉服参贺班。前此我国使臣凡于贺班。不得著吉服。先生与两使呈于该部。始得以红袍随参班序。自是因以为例。十六日。入参皇子诞生颁诏仪。退而赋诗。○二十一日。呈文礼部。请速完封典。时本国臣民公本及抚镇咨报俱到。故有是请。二十二日。诣朝天宫。参冬至贺礼。○十一月初八日。参圣节贺礼。○二十九日。构奏本呈礼部。请转奏皇上。时朝议不一封典久未准下。故依林尚书尧兪所谕。撰呈本部请一体上本。亟降封典。闻洪畿伯命元,兪罗牧昔曾讣。以诗悼之。○在馆读书。感而赋诗。其诗云。北学渊源应有自。东来衣钵岂无传。中朝学士闻而传诵。不名以李谪仙称之。十二月。呈文于内阁。又诣礼部。面陈亟降封典事。时天朝只许权署国事。故有此申请。前后呈文。多先生手笔也。十八日。钦奉封册敕旨。四年甲子。先生五十五岁参正朝贺礼。○谒历代帝王庙。在景德街遗诗毕主事。主事名自肃。见先生所制前后呈文。亟称不容口。使通官求诗。先生题赠一律。诣内阁呈文。请并封王妃。阁部诸议。诿以本国事异于常规。封妃一款。不为并准。故累次呈禀。至国子监谒圣庙。先生有小识云。大圣位版题以至圣先师。与我国不同。按丘琼山之论大成之云。假设之辞。非真实之德。施之圣号为未妥。窃念皇朝崇圣之仪。超越前代。不敢加以爵号。可谓至矣。万经理世德谒文庙。移咨本国。亟令一依天朝。而其时大臣礼官不克举行。未知其见之如何也云云。作石鼓歌。石鼓在国子戟门内。凡十枚。周宣王猎碣。史籀所篆者。二月初一日。遇宣祖大王忌辰。赋诗寓感。其诗云。寝园濡露入新年。龙驭如今益杳然。万里孤臣空洒泪。风吹难到穆陵边。初二日。见并封王妃敕书草。谕德姜逢元所制同两使往观天坛。坛在正阳门外十一日。诣会同馆。领下马宴。○赠诗琉球国使臣。马胜连,林国用。以其国请封事。来寓顺风厅。钦先生文章。来见求诗。故赠之。十七日。诣阙门外月廊。领敕谢恩。○二十六日。诣礼部。领钦赐赏典。时天朝以本国解送漂流人。故有此赏典。银二百两。彩缯六十匹。二十九日。诣礼部。谢赏典。仍诣会同馆。领上马宴。○赠诗林尚书尧兪。尚书号兼宇。致力于封典事。待先生甚厚。故先生赠诗云。盛德英名四海驰。春官典礼属清时。趋崇入座班联重。封殖三韩际遇奇。舞急锦腰催玉柱。花低帽角落金卮。明朝可是辞堂去。兰省无缘得再窥。三月初二日。诣东极门领钦赐解送漂流人敕书。○呈辞朝报单于鸿胪寺。○初三日发行。至任丘过毛苌授诗处。至昌乐访伯夷故墟。至景州谒董子庙。到邹平过伏生授书处。遍搜故迹。俱有诗。至广鹿岛值奔鲸。赋诗以谕之。舟行洋中。有巨鲸喷风涛。海壑掀荡。舟中人错愕失措。先生独从容赋诗以谕之。俄顷波恬鲸遁。人比之韩文公鳄鱼文。○龙洲赵文简公追题诗后曰。操数寸管。与鲸波雪山争强。何等精神。诗中江海赋云。四月十一日。至新安。先生留皇都既年。惟使事是勤。他无经心。及还。只有书籍数箱而已。闻申梧峯讣。○十六日。除成均馆司成兼司宪府执义。○二十日。入京。○翌日。上引见于隆政殿。教曰。无事往还。且成事而来。予甚喜焉。特陞通政阶。赐土田臧获。○五月。解官南归。石楼李公饯于东门外。以诗赠别。先生和之。辑燕槎唱酬录。幷两使和韵为三编。朝天录成○九月。拜刑曹参议。辞不赴。

五年乙丑先生五十六岁五月。拜承政院同副承旨知制教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送蔡湖洲裕后赴京。有诗作象贤书院记。承命制进次郑愚伏赏莲韵以寄意。○冬。复拜同副承旨。辞不赴。

六年丙寅先生五十七岁正月。为文祭申梧峯。○二月。升右副承旨。寻迁左副。转拜右承旨。时启运宫丧出。先生拟一诣都下。而有此除命。故遂行。承命往审金浦葬山。回启。仁顺王后山陵卜于金浦。勋臣疏陈制杀不当之法。上命先生审视回启曰。制杀之法。详具方书。此说孟浪则他方书一样孟浪矣。信彼而不信此。未知所见之如何。传曰。献议之言。不无所见。因用金浦。时谓之片言回天。请寝山郡收布启。略曰。今此颁诏之行。出于意外。远近惊惶愁痛。该曹继请收布于山郡。下三道木绵连年绝贵。况山郡原所不产之处乎。宜寝收布之令。以除民间一分之弊云云。蒙允。追和张元帅晩西征诗。癸亥四月。张公受一命西征。在朝诸钜公。皆赋诗赆行。至是张公请诗于先生。故追述以赠。制进启运宫挽诗。○与郑愚伏论经筵进讲事。○六月。拜左承旨。寻迁右承旨。○直银台。与李泽堂植,李观海敏求,李白洲明汉。联编唱酬。○因白虹贯日陈启。反正后。与建虏相绝。会有虹贯之变。先生虑有外患。上箚。略曰。日者。众阳之宗而人君之象也。虹者。不正之气而兵乱之象也。小人而胜君子。夷狄而侵中国。可忧之端不一而足。天之谴告丁宁。实出于仁爱殿下云云。时朝廷不之省。翌年春。金兵渡江。人始服先见之明。送李白洲奉使关西。有赠行诗以宣祖庙别立乐章事。收议入启。○请寝拜园事启。时上将行金浦拜园之仪。先生陈启曰。园事甫毕。霜露届节。圣心怵惕。诚为罔极。速行展谒。此固至情所发。而第冒夜举动。致愆玉候。不但惟疾之忧。只切于慈殿。而如在之灵。亦或虑念于冥冥。以殿下如存之诚。宁不惕然于中乎云云。请纂修厅堂上郞厅。勿用兼带事启。略曰。纂修之役。极为苦重。若复兼仕而玩愒。则决无汗青之日。今后一切除本司之仕。使之专意校雠云云。题李苍石诗卷后。

七年丁卯。先生五十八岁闻熹宗皇帝崩巷哭。○春被荐左道义兵大将。时金兵侵至平山。上出幸江都。世子南下全州。旅轩先生以号召使。荐先生为左道义兵大将。辟紫岩公为从事。而先生已赴全州。驰赴分朝。引对献策。先生既至全州。与梧里李文忠,柳川韩文翼二公。共赞兵事。遂引对。奏今日急务。收拾人心为本。而两西最急。闻伊贼反为招辑。使还出耕种。其计尤凶。臣意两西被陷。城镇守令边将。间以土望塡差。其处山川险隘。素所谙历。而乡曲情面。无不详熟。其附贼者。易于诱引。流散者易于招集。必不至于靡然从贼。或保山砦。相机攻剿。其感戴报效之诚。必倍于他处之人云云。答体府李相公问弊二条。略曰。民间目前之弊。莫急于运饷。姑以岭中言之。如庆,蔚等远邑之粮储。直输于汉江军前。一石运价。下道则二十匹。中道十五匹。上道十匹。粮料俱不下十馀斗。千里艰辛。颠仆相连。民间骚然。愚计先查本道派守军兵几何。畿邑粮储共通几何。为先照数搬运。以便支放。次次转输。以偿截数。彼此通融。远近均平。接济无欠。民获苏醒。惟在裁处。○又曰。岭中田税最为不均。江右一结出四斗。江左则八九斗。苦歇顿殊。左道敬差官姜繗又勒定。自觉有一县多至四百结之处。小民怨苦。专在于此令。本道监司逐一明查。从实施行。恐或宜当。作忧愤诗。时朝廷讲和解兵。先生赋此以见志。三月。诣江都行在。扈驾还朝。○四月。解官南归。先生与浣亭李公同赴分朝转向沁都至是又同还分别有诗十一月。拜左承旨。辞不赴。寻拜右承旨。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戊辰先生五十九岁正月。复拜左承旨。○四月。承命往江陵。奉审集庆殿影帧论启。时殿有鼠变。先生承特命。驰到本府。奉审后启曰。臣探听本府物论。皆言影帧污漏之变。由于前参奉崔光远不谨守护之致。其时掩匿不报。手自裹持。潜到屏匠家。用熨斗熨过。至于御袍上油晕处。溶蜡摖涂。痕迹分明。闻来惊痛罔极。事系极重。敢此追启。自上拿推光远。舆论快之。送申书状悦道赴京。有诗送李石潭润雨赴任潭阳。有别诗六月。复拜左承旨。辞不就。○题关东录后。江陵奉审时所作。题李听雨斋昌庭朝京录后。○次洪方伯霶历访见赠韵。

二年己巳先生六十岁四月。拜刑曹参议。辞不赴。○七月。授龙骧卫副护军。○往冰溪。参旅轩先生讲会。张先生自立岩来到书院。先生率儒生赴会。讲论经旨。因议定院规。八月十五日。考终于冰月堂。先生自越海朝天。得引飮之证。至是添肿。患弥革。紫岩公吮之。无验。竟至易箦。士林相吊。痛失依归。讣闻。上震悼。特致赙加厚。异数也十一月三日。葬于淑夫人权氏墓右。远近士林会葬者累百人。显宗大王十三年壬子。士林奉安位版于藏待书院。与梧峯申公合享。○李孤山惟樟撰常享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