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敬斋集 (河演)/卷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 敬斋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河演
1919年
卷五

附录[编辑]

年谱[编辑]

皇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九年丙辰高丽禑二年

八月十三日乙未亥时。先生生于晋州尼丘山下馀沙村第。

尼丘在州西四十里。屹然临水。河氏世居其下。俗传礼义如鲁阙里故名。馀沙。今称沙月。

十二月。王考晋山府院君苦轩公卒。

十年丁巳。先生二岁。

十一年戊午。先生三岁。十二年己未。先生四岁。

十三年庚申。先生五岁。

八月。曾王考晋川府院君松轩公卒。

○先生与群儿戏游。踬仆伤额。母夫人戒之曰。古书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先生闻甚惕然。忧形于色。自是行不妄动。举止有度。手不持玩好之物。口不出鄙倍之言。

十四年辛酉。先生六岁。

秋。从皇考木翁公于丰海营。

时木翁公为海西观察使。

十五年壬戌。先生七岁。

秋。从木翁公自丰海还京第。

第在松京。先是。松轩公占松岳之东冈以居。晚年还乡。及木翁公从仕于京。修葺旧第而居焉。

十六年癸亥。先生八岁。

始入小学。

木翁公教之以孝悌忠信。先生曰。何不言敬。木翁公曰。既行孝悌忠信。则敬在其中。

正月。祖妣贞敬夫人卒。

十七年甲子。先生九岁。

春。读伯夷传。

读至于首阳采薇而食。顾谓伯兄郡事公曰。首阳周地。薇亦周物。何以隐于周地而食周物。木翁公奇之。

十八年乙丑。先生十岁。

文辞大进。笔法端正。

李牧隐穑见而奇之曰。此非鸭江以东之才。其早成。虽唐,宋诸儒。未必过此。

夏。从木翁公于清州任所。

时木翁公服阕。拜清州牧使。

十九年丙寅。先生十一岁。

时旭元国男女三十馀人。漂到蔚山津。路过清州。先生于路上观之。旭元人聚观先生曰。伟哉真大人气像。女人以杂佩遗之。先生微笑曰。吾本不喜玩好之物。况女子杂佩。岂丈夫所取。遂不受。

二十年丁卯。先生十二岁。

秋。从木翁公自清州还京第。

时木翁公自清州还朝。拜兵曹判书。

二十一年高丽昌元年戊辰。先生十三岁。

二月。陪木翁公游春塘。拜冶隐吉先生。

木翁公与冶隐畅怀于春塘。共论王室艰危。先生进曰。不事二君。是人臣之道。冶隐顾语木翁公曰。此儿一言。真吾辈职分乎。

二十二年恭让王元年己巳。先生十四岁。

受业于圃隐郑先生。

木翁公。与圃隐道同志合。又所居邻近。昕夕相从。至是命先生就学。先生天姿近道。立志甚高。既得贤师。益加自勉。深究性理之学。

二十三年庚午。先生十五岁。

从木翁公于清风任所。

木翁公既辞大司马之命。不欲安于朝。屡乞外补。是岁除清风郡守。

二十四年辛未。先生十六岁。

秋。从木翁公自清风还乡。

时丽运将讫。王室艰危。木翁公不忍宗国之亡。遂自职所。托疾归乡。

十月。入京谒圃隐先生。

及还。圃隐送至洞外曰。君去南。吾道南。

二十五年我太祖大王元年壬申。先生十七岁。

四月。哭圃隐先生。

先生早岁及门。薰炙道义。深被奖育之恩。至是在乡承讣。惊恸不已。后挽其子宗本。有契托趋庭后。情同骨肉亲之句。

二十六年癸酉。先生十八岁。

二十七年甲戌。先生十九岁。

二月。聘夫人星山李氏。

重大匡开城尹存性女。月城府院君庆州李成林外孙。○按姜通亭淮伯。即松轩公外孙。其夫人李氏。乃先生夫人之兄也。其孙晋山君希孟撰通亭行状。有曰。希孟生三岁。鞠于王母。王母常教余曰。乃祖尝器表侄河某之为人。以吾季妹妻之。河公尝治第晋曲。乃祖戒之曰。子当践敭美官。为国大相。非终老乡曲者。劝令之京。后其言无一不中云。

二十八年乙亥。先生二十岁。

秋。中司马乡试两场及文科汉城试。

二十九年丙子。先生二十一岁。

春。中司马,覆试两场。夏。擢文科会试。金益精榜下三等第一人

三十年丁丑。先生二十二岁。

正月。授从仕郞奉常寺录事。直艺文馆。

秋。自晋州就居京城铸洞。后移居敦义门外

三十一年戊寅。先生二十三岁。

建文皇帝元年定宗大王元年己卯。先生二十四岁。

十二月。升通仕郞春秋馆修撰官。

二年庚辰。先生二十五岁。

十二月。升务功郞门下注书。

按朝野记闻。是岁命先生改官制。以门下及都评议司。合为议政府。

三年太宗大王元年辛巳。先生二十六岁。

四月。升宣务郞济用库副使。

五月。移宣教郞供正库副使。

四年壬午。先生二十七岁。

五月。加承训郞。拜司宪府监察。

先生以年少新进。初入殿中。百僚整肃。

太宗文皇帝永乐元年癸未。先生二十八岁。

五月。除承议郞典农寺主簿。

六月。移承训郞奉常寺主簿。

闰十一月。拜承议郞。仍奉常寺主簿。兼尚瑞院录事。

十二月。拜礼曹佐郞。兼尚瑞院直长。

子孝明生官至副正

二年甲申。先生二十九岁。

正月。仍礼曹佐郞。兼尚瑞院主簿。

七月。迁直长。

十月。移兵曹佐郞。仍兼尚瑞院主簿。

十二月。升奉训郞。移刑曹佐郞。复移供正库使。

三年乙酉。先生三十岁。

正月。加奉直郞。拜吏曹正郞。

十二月。移兵曹正郞。加通善郞。

四年丙戌。先生三十一岁。

二月。拜吏曹正郞。加通德郞。

闰七月。仍吏曹正郞。兼知制教。

十二月。升朝散大夫奉常寺副令。直集贤殿。

五年丁亥。先生三十二岁。

十二月。除奉列大夫知安岳郡事。兼劝农兵马团练副使。

六年戊子。先生三十三岁。

春。乙任安岳。

先生初受郡寄。专意民事。诚于惠恤。勤于劝课。筑迎春亭片月亭大树亭鱼跃亭笔峯亭。视篆之暇。登临巡省。劝督农事。又作农讴数阕以相之。民乐趋业。治化大行。出安岳名宦录

七年己丑。先生三十四岁。

八年庚寅。先生三十五岁。

春。自安岳秩满还朝。

七月。拜奉直大夫礼宾寺少尹。

九年辛卯。先生三十六岁。

春。子悌明生。官至佐郞

十年壬辰。先生三十七岁。

七月。除奉直大夫全罗道都观察黜陟使经历所经历。不赴。

八月。拜内资寺少尹。直宝文阁。加奉正大夫。

十二月。迁典祀寺副令。直集贤殿。升世子右文学。

按笔苑杂记。先生燕居常著乌纱帽。去软角。焚香静坐。终日吟哦。为诗奇古。笔法遒劲。时在春坊。作诗写之。河浩亭仑叹曰。河文学作而河文学写之。亦一人间宝玩也。自是一世搢绅求诗文者。皆欲先生作而书之。

十一年癸巳。先生三十八岁。

四月。除典祀寺令。直集贤。殿陞世子左文学。

五月。子友明生。官至同知中枢。号莲塘。配享新川书院。

十二年甲午。先生三十九岁。

正月。移典祀寺少尹。

三月。移敬承府少尹。兼世子左文学。

九月。拜司宪府掌令。直集贤殿。

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岁。

二月。升中训大夫。除中和郡事兼平安道左翼兵马团练副使。不赴。

三月。直宝文阁。

十四年丙申。先生四十一岁。

六月。加中直大夫。拜司宪府执义。

先生在台。独持风裁。言事称旨。上心嘉之。

十五年丁酉。先生四十二岁。

四月。擢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代言,经筵参赞官,宝文阁直提学,知制教,春秋馆编修官兼判军器监事,知工曹事。

先生与诸代言入谢。上执先生手曰。卿知所以在此乎。先生对以未知。上曰。曩卿在台独奏。克扬宪职。予于此时。已知卿矣。先生拜谢而退。

六月。升拜右副代言。兼如故兼判军资监事。知户曹事。

九月。除左副代言,集贤殿直提学。经筵制教,春秋幷仍。兼判司宰监事知刑曹事

十二月。除右代言。兼如故兼判军资监事。知户曹事。

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十三岁。

七月。除左代言。兼如故兼判司仆寺事。知兵曹事。

八月。参侍宴。升知申事兼尚瑞尹,修文殿直提学,春秋馆修撰官,判典祀寺事。知吏曹内侍茶房事。

世宗实录曰。戊戌八月十日。上即位。诣上王殿献寿。孝宁大君补,领敦宁柳廷显,领议政韩尚敬,右议政李原及宗亲驸马,六代言侍宴联句。联句见本集◑时国家多事。策应不一。而先生周旋其间。小心谨慎。两宫际遇交隆。赏赐稠叠。

扈从广津。

国朝宝鉴曰。恭靖大王避暑在广津。上王与上幸东郊台山。邀恭靖王置酒极欢。抵暮而罢。上王乘白马而还。中途下马。召知申事河演。谓曰。予素爱此马驯良。今遗主上。又顾谓演曰。吾父子之事。历代所无。

十七年世宗大王元年己亥。先生四十四岁。

入侍经筵。进讲大学衍义。

先生以扶正道兴斯文为已任。而职在论思。尤惓惓于勉圣学。是岁世宗新即位。首开经筵。虚心问道。筵臣皆极一时之选。先生时以参赞官。与同僚论奏明剀。剖柝精详。逐日赐对。竟晷而罢。◑国朝宝鉴曰。元年。始开经筵。领经筵事朴訔,李原,知经筵事柳观,下季良,同知经筵事李乙刚,参赞官河演,金益精,李随,尹淮,侍讲官郑招,柳颖,侍读官成槪,检讨官金赭,副检讨官权蹈等进讲大学衍义。上好学不倦。日御经筵。未尝暂废。

二月。升嘉善大夫。拜江原道都观察黜陟使。兼兵马节制使,监仓安集转输劝农管学事,提调刑狱公事。

原州即王考苦轩公遗爱之地。先生一意为治。克追家声。

十月。入为右军都摠府同知摠制,宝文阁提学。

十八年庚子。先生四十五岁。

正月。拜礼曹参判兼宝文阁提学。以进纸箚。兼请免金银事奉使如京。

陛辞之日。先生请曰。朝廷若问代以何物。对之如何。上王曰。国家选择而使卿。在卿专对如何耳。

三月还。仍拜礼曹参判。兼如故

时巨济人民避倭流寓于居昌加祚县。上王及上特命还徙于水内本土。仍命先生主掌施行。◑按癸酉先生寄李中枢诗序。有曰。己亥春。吾以礼曹参判。主掌施行云。而今考政案。先生于己亥春。初陞嘉善。未及拜礼参。行状亦曰。庚子正月。拜礼参。当更考。◑又按东国历代编年。是岁始设集贤殿云。而先生于太宗丙戌。已有集贤之直。且太宗戊戌。始开经筵云。而先生于丁酉。已带经筵之职。编年与政案相左。并当更考。

十九年辛丑。先生四十六岁。

十月。拜全罗道都观察黜陟使。兼兵马都节制使,劝农管学事,提调刑狱公事。

二十年壬寅。先生四十七岁。

春。作高山三奇亭记。

是岁春。先生巡到高山县。县东数里许。有一小冈。景致殊绝。水石及老松尤奇胜。先生登临娱玩之馀。斫木白而书之曰三奇。及还。县监崔得之构亭其上。请先生记之。其略曰。见水之清。则吾心本然之明德益明。见石之岩岩。则确然不拔之志益坚。见松之晚翠。则贞固之节益高。此冈三物。足以为操心养性之机云。

巡到长兴。作长宁城记。

城即府城。以其合遂宁县。故取长兴遂宁二字而名之。

九月。到南原府游山洞。有诗刻石。诗见本集

后乙丑。监司韩磌悯其字刓。命工改刻。因记事曰。山洞在南原中防县。河监司适宿县舍。梦有老翁来告曰。吾有五孙为君馈被捕。愿勿杀。仍以诗赠之。觉而问之。果有五生鲤。即令放之。仍游渊上。忽云气晦暝。有黄龙初出左曲。次出右曲。终出首如马头。白髯黑角。熟视良久。欣然而逝。传说洋洋。而不及诗中。先生德量。益可想云。○按芝峯类说。记此事言监司河某。而不言名。乃曰监司见龙怖死。盖传闻之误。

十二月。以兵曹参判召还。

士民攀辕愿留。至以土石遮道成阜。

二十一年癸卯。先生四十八岁。

三月。拜司宪府大司宪。上疏斥佛。

先生既长宪府。以激浊扬清。斥邪扶正为已任。凡士大夫贪淫无行者。弹击不少饶。朝著为之肃然。时承高丽末弊。崇奉浮屠。至有试选爵秩奉养土田之规。先生慨然上疏。极言其广立佛宇施土田纳臧获之非。仍请于京师只留二寺。诸道各止二三。永罢试选之法。勿下僧职之批。疏上。上下其议。大臣亦以为宜。即命并曹溪,华严七宗为禅,教两宗。京外只留三十六寺。量给土田。馀悉罢之。○姜晋山希孟所撰先生行状曰。时世宗锐意于治。诸大臣若赞上行之。尽如公言。则岂非吾道之幸。

撰柳忠景公墓志。

柳公名亮。即先生女婿。京生父。

二十二年甲辰。先生四十九岁。

四月。拜刑曹参判。

十二月。拜中军都摠制。同日又拜庆尚道都观察黜陟使兼兵马都节制使。

南忠简智所撰先生神道碑曰。世宗励精治道。尤致详于庶狱庶慎。凡廷僚之可大用者。既简在心。必试之方岳。岭。新罗旧疆。地踔远。号难治。岁乙巳。命大司宪河公。既之任。政明修举。治成绩煕云去。○按政案。先生之拜岭伯。在甲辰十二月四日。而碑云乙巳。似以翌年莅任为言。

仁宗昭皇帝洪煕元年乙巳。先生五十岁。

春。之任岭营。以择遣参佐。状请于朝。

时先生二亲。年皆望入。而先生建节本道。季弟溥又以高阳县监。受暇同来。人皆荣之。○朝廷择遣南智为都事。○南公所撰碑曰。公既之任。有决辄当。一日。阅久牒。得细大疑滞凡一笥。以状请于朝。择庶僚之有材干可参决决疑。公所恢恢尔。特谦邦不自专。恐一事或致误旷分忧也。余不佞承乏佐幕。幕礼毕。可辨者专。可质者覆。公亦不异焉。遂猥推诩器局。赐交忘年。虽公之误知余。而余之得幸于岭大矣。

闰七月。序本道营主题名记。序见本集

八月。巡到礼安。作秋兴亭记。

亭在县之客馆东。郡守朴洁所建。先生名以秋兴。仍记其事。

到咸安。登清范楼。

楼即郡守禹承范所建。禹公请名于先生。命以清范。○按洪汝方记曰。楼用郡守之名。欲其人之不忘也。加之以清。慕其人之德也。

到宜宁县有记。

按舆地胜览。有苍江大野高冈茂林之语。

登密阳岭南楼有诗。诗见本集

登巨济抚夷楼有诗。

先是巨济人民之还徙也。先生以礼参主掌施行。及为监司。亲承上旨。凡本县军民事之未遑者。率以便宜措置。劳来抚摩。于是。县境大苏。

到晋州。与南都事智共登矗石楼。

楼在州之南江上。○按名臣录。先生与南公行到晋州。叹山川云物之胜。南改容曰。山川虽胜。品官甚恶。先生大笑。人服其雅量。

奉教编庆尚道地理志。

时上教春秋馆。令各道方伯收送地理志。先生奉旨。令大丘郡事琴柔,仁同县监金镔掌其事。编成十部上之。于是。道人经历南智,判官郑介保,东都尹吴湜请别纂一部。藏之本营。先生从之。仍作序记其事。

奉教。以四书五经大全及性理大全等书锓板。

一部输校书馆。一部置本营。

十二月。以吏曹参判召还。

宣宗章皇帝宣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一岁。

正月。拜忠清道观察黜陟使兼兵马节制使。辞不赴。移拜礼曹参判。

二年丁未。先生五十二岁。

八月。除仁顺府尹。同日。移拜平安道都观察黜陟使管学劝农事兼平壤府尹。

三年戊申。先生五十三岁。

春。坐事罢。谪守天安郡。

碑文曰。天安之谪。言者过言。非公过也。公自过无几微色云。○先生再受郡寄。四秉节钺。为政廉平。以革弊利民为先。所至氏恒爱之。虽去而追思不已。

四年己酉。先生五十四岁。

春。自天安召还。

碑文曰。上察公忠谅。不一年召还。在谪亦优恤。盖异恩数云。

四月。加嘉靖大天。拜兵曹参判。

八月。拜黄海道观察黜陟使。不赴。移拜右军都摠府摠制。

五年庚戌。先生五十五岁。

闰十二月。加资宪大夫。拜刑曹判书。与许相公稠奉教纂五礼仪。

采洪武旧制及东国仪礼。参酌损益。而禀旨取裁。

六年辛亥。先生五十六岁。

二月。拜艺文馆大提学。

时上在位日久。明习国家事。知先生才器。每加奖拔。际遇日隆。先生文章典雅。学问精深。为世儒宗。至是遂典文柄。

六月。丁先妣贞敬夫人忧。秋。葬贞敬夫人于杨州丰壤之八贤洞。

先夫人以至正丁亥生。是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八十五。

七年壬子。先生五十七岁。

八年癸丑。先生五十八岁。

八月。服阕。起拜三军都镇抚。掌禁府。未几又拜大司宪。

按先生宪长之拜。政案则在于八月。而行状曰十二月。当更考。

十二月。丁皇考木翁公忧。

木翁公自壬申以后。谢绝世事。决意嘉遁。及诸子仕宦干京。为便养之。方奉至于京。而木翁公义不八城。僦屋于敦义门外。先生以所居铸洞。稍间于亲侧。乃移居奉侍。与诸兄弟尽诚色养。别构一堂于亲侧。名曰具庆。两亲康彊无恙。俱逾八耋。岁时节日。奉觞称寿。凡所以慰悦亲心者。靡所不至。一时搢绅之士。无不钦叹。至为咏歌其事。如国老郑郊隐以吾首为绝句以倡。权阳村近,崔提学兴孝,赵判院末生,辛参判引孙继而和之。尹清香淮序以记之。木翁公以至正庚寅生。是月十二日卒。享年八十四。先生连遭巨创。年方衰暮。而前后居忧。情文备至。人皆称孝。

九年甲寅。先生五十九岁。

春。葬木翁公于先夫人墓右。仍庐墓三年。

十年乙卯。先生六十岁。英宗睿皇帝正统元年丙辰。先生六十一岁。

二月。服阕。

三月。修葺具庆堂。改扁永慕。

先生既外除。修葺木翁公旧堂。盖以茅茨。而处其中。改扁永慕。以寓羹墙之思。子侄请易以瓦。先生叹曰。先人旧居。垂之后人。以昭俭德。不亦可乎。其勿改也。○木翁公尝仕松京。修葺松轩公旧居。改扁永慕。倩画成障。以著先世俭约之德。且戒儿孙虽当改贯。必遵旧制。先生之改扁永慕。不许易瓦。盖有来矣。

四月。拜刑曹判书。

六月。升拜议政府右参赞。

洪府尹汝方以诗贺之。先生次其韵。

秋。为义禁府提调。

与赵判院末生,皇,甫判书仁,沈判书道源同为提调。

十一月。兼修文殿提学。

先生次金学士韵。有曰。先祖飘缨处。今吾继踵时。盖以王考苦轩公曾为修文提学故也。

十二月。拜礼曹判书。仍兼修文提学。

二年丁巳。先生六十二岁。

八月。拜吏曹判书。仍兼修文提学。

十月。加正宪大夫。

十二月。以吏判兼宝文阁大提学。是岁始定两南贡税法。

时国法尚未一定。先生与一二执政定行贡税年分法。地分六等。年分九等。以上下其税。而先从两南为始。

三年戊午。先生六十三岁。

以诗答柳府尹思讷书。兼寄殽酒。

柳公书云。去丙辰年数大匈。申子谨闻之悲叹。蒸霜华备美酒送慰之。能无事过了。推数者又云。今戊午亦难。阁下如申公之惠则可免。先生送以酒肉。兼寄诗戏之。有岂啻好过今戊午。敢将殽酒祝高年之句。

十月。升拜议政府左参赞。兼修文殿大提学。

时北虏连年有警。朝廷遣崔润德,李顺蒙将兵讨之。而馀患未息。上留意边事。日与三司六卿文武大臣。讲画戎务。昕夕不辍。领相黄喜,左相孟思诚,右相权轸,判中枢河敬复,吏判许稠,兵判崔士康,户判安纯,礼判申商,工判赵启生,赞成李孟畇,成抑,参赞申槪及先生,咸吉道观察使郑钦之,节制使金宗瑞或登对。或箚论商确未已。

十二月。兼世子左宾客。

四年已未。先生六十四岁。

六月。以左参赞兼判吏曹事。仍兼世子左宾客。

时上欲贷死囚。先生与相臣黄喜,申槪,赞成李孟畇等论奏轻刑害及良善之弊。仍援大叔宽纵之害。子产宽猛之喩以申之。请从律文。上从之。

行四孟朔颁禄之制。

先生与诸宰执禀旨讲定。

五年庚申。先生六十五岁。

五月。升拜崇政大夫议政府右赞成。仍兼修文殿大提学。判吏曹事。

时吏判崔府误举人注官。上御思政殿受常参。大司宪郑甲孙启曰。判书崔府固失铨政。河某素知事体。而有此误举。请鞫之。先生与崔府入侍奏曰。臣职在判选。敢曰不知。仍自引请罪。上知其无他。遂怡颜两解之。

六年辛酉。先生六十六岁。

五月。丧长子孝明。

宣德末。劝登武举。至是以军资副正卒。年三十九。后赠吏曹参判。

九月。升左赞成。兼如故答李云义书。

兼寄以诗。有金风八月犹炎瘴。自愧疏慵职赞成之句。

七年壬戌。先生六十七岁。

三月。扈从伊川温井之幸。联和匪懈堂诗帖。

匪懈堂。安平大君瑢号也。大君于东书堂古帖室。得宋英宗宸翰八景诗。蹋其诗昼其图。仍名其堂曰八景。请当世之善诗者赋以歌之。先生与集贤艺文诸学士成三问,崔恒,郑麟趾,南秀文等十七人咸作诗亲笔。联成一帖。中朝人翁正春以八分书其首曰海宇奇观云。

定各品行守法。

先生与诸宰禀旨所定也。◑时上益明治体。凡军国大小事务。一委政府。至于铨选之政。专责吏部。先生入赞大政。出判曹务。清白自励。尽心奉公。重惜名器。裁抑侥幸。处事必计之于未为之前。虑之于已行之后。由是事无过举。敷奏之际。言语精当。动辄称旨。眷注日隆。

八年癸亥。先生六十八岁。

三月。扈驾温阳。

七月。以左赞成。兼判户曹事。始改田品。

先生平时礼接士大夫。门无停客。及判铨曹前后五载。一切不受私谒。至被论斥。而不以为意。性厌奔竞。尝有诗曰。广迎秪为明时辅。用舍何由独见闻。至是改判户部。◑先生判地部。与诸宰禀定田分五等岁分六等之法。

九年甲子。先生六十九岁。

三月。扈驾椒井。自椒井因事先还。赋贺醴泉诗。寄侍从诸友。诗见本集

时上以风患。又幸清安之椒井。先生与李公垲,申公叔舟,黄公守身,李公思哲,安平大君瑢侍从。有诗联和。

闰七月。以左赞成。兼行承政院都承旨。

按行状所载。履历如此。而政案则是年无都承旨批目。可疑。且政案以正统八年七月为闰。误。

十二月。加崇禄大夫。仍左赞成。

十年乙丑。先生七十岁。

正月。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升拜议政府右议政。领集贤殿经筵事。监春秋馆事。世子傅。以年满七十赐几杖。

先生于释褐之初。已有公辅之望。至是大拜。时上以忧勤有疾。命世子参决庶务。先生与首相黄喜,左相申槪同心协辅。上倾心委任。

十一年丙寅。先生七十一岁。

赠守陵官南智诗。

二月。昭宪王后薨。因山既成。守陵官难其人。南公阕私丧。伏阙下自请大被时议。先生首以诗解之。一时名公继而和之。柳参议义孙作序美之。于是时议乃息。◑南公撰先生碑曰。记昔丙寅。余守昭宪圣后陵。公辱以诗。起居同朝诸公亦和之成轴。今在箧。拟以为传家宝。今于志公之文。尤有所感慨云。◑按名臣录。郑文成麟趾传记昭宪山陵时事。有曰。领议政河某云云。而先生领相之拜。在于后四年庚午。则名臣录。恐字误。

十二年丁卯。先生七十二岁。

春。为文科读卷官。

取李承召等三十三人。

六月。升左议政。兼如故

按政案。先生之陞左揆在是月。而行状作正月。当更考。

秋。拜殿试读卷官。

取姜希孟等二十五人。◑姜公撰先生季子同枢公旌门记曰。丁卯秋。文孝公典贡举。希孟释褐为壮元常在门下。钦仰德音。式刑动静久矣云。

又为重试读卷官。

取集贤殿修撰成三问等十九人。◑慵斋䕺话曰。丁卯重试。成谨甫三问居首。金墩,李垲,申叔舟,崔恒,朴彭年,李石亨,柳诚源,李克增,李胤保,李成,郑昌孙,金礼蒙。皆居三等云。

九月。同政府六曹大臣。会成均馆明伦堂。赋诗颂御赐尊钟。

辛判书硕祖成均馆受赐尊钟记曰。成均馆。旧有青画钟一事。品颇奇绝。太示命有司匣而藏之。丁卯八月。大司成郑麟趾从容以启。上即赐白尊二双白钟画钟各二双并御酒。越数日重阳。政府六曹大臣。会明伦堂课诸生。设赐器酌黄封以相庆。酒半。右议政河公某赋诗以颂。卿士继而和之云。按行状及政案。先生之拜左揆。已在是岁之春夏。而辛公犹云右议政。可疑。

十三年戊辰。先生七十三岁。

时国家升平日久。先生与右相南公智同在相府。贯餙文治。世以太平良相称。◑一日。先生顾谓南公曰。监司若非急足。几为都事所蹑。盖以庆尚监司时。南公为都事。而相得甚欢故也。一时传为美谈。

十四年己巳。先生七十四岁。

作晋州乡校四教堂记。

堂在州东三里。教官姜公元亮所建。走书请记于先生。记见本集

八月。送子友明。从军北行。

天朝时有北虏之警。上忧之。命将往备。先生自以身在相位。义同休戚。使季子应募佐幕。作诗送行。勉以奋忠辅国毋负所生。

恭宗景皇帝景泰元年庚午。先生七十五岁。

正月。送倪侍讲谦,司马给事两诏使。

时翰林侍讲钱塘倪公,给事中司马公奉诏来宣。及还。先生与河东郑麟趾。河阳许翊,坡平尹炯,昌宁成念祖,光山李先齐,完山李思哲,晋阳郑陟,图山高得宗,骊江李审,韩山李季甸,李垲,东莱郑昌孙,丹城金钩,鹫山辛硕祖,㠉梁崔恒,咸从鱼孝瞻,延山李石亨,晋山姜孟卿,丹溪河纬地,阳城李芮,李承召,鲁山李永瑞,达城徐居正,西原韩继禧,平阳朴彭年各赋诗为赆。高灵申叔舟为之序。昌宁成三问为之跋。其后有人购书燕肆。得一书。名辽海编。乃倪侍讲,司马给事在本国时。与诸公酬唱之作也。流布中国。为绝世奇观云。

二月。论大慈庵重修之非。

先生亲见丽末崇佛之弊。故常以扶正辟邪。为挽回世道之责。每遇佛老之事。必极力抵斥。是月世宗昇遐。文宗即位。欲重修大慈庵。先生以为新政之初。不可崇信左道。复修已撤之屋。固争之。上自先生为师傅时素敬重。故遂从之。○先生于文宗之立。身居相位。辅翊新政。故有诗叙怀曰。精一心传授受时。手扶初日出咸池。又有德乏虽嫌违物论。年高稍幸称朝仪之句。

秋。掌试。

取权㧛等三十三人。

十月。升拜领议政府事。领经筵,艺文馆春秋馆书云观事,世子师。以老病再上疏乞退。不许。传犀带于幸君硕祖。

按笔苑杂记。自国初相府有三公相传犀带一腰。传必门生。为中书故事。传或失人。则为世所讥。故不轻传授。自黄翼成喜,许文敬稠相传至先生。又传辛文僖。其后带不复传。传犀带诗。见本集。

二年文宗大王元年辛未。先生七十六岁。

正月。修世谱。

先生以为先世之积累。不可以不念。宗支之亲疏。不可以不知。遂修明谱系。著为图籍。名之曰上集下集。以遗后来。仍作序以记之。

二月。作自警箴。

先生自少为学。从事于敬。尝自号敬斋。书揭朱子箴干壁。以为常目之地。日用行事。动以古人自期。不殖产业。不畜声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平居鸡鸣盥栉。正衣冠。拜家庙。身为首相。年纪笃老。而未尝或废。不以事务丛萃。祁寒盛暑有变也。坐必向阙。手不释卷。左右图书淡如也。清素俭约。出于天性。尤以利欲之陷人为戒。作箴以自警。其略曰。贵则近祸。富则不仁。如何云壑。怡养精神。一片颜巷。乐在其中。三迳陶园。皓月清风。圣贤尚然。况乎小儒。屋八九间。可容残躯。田数十亩足。慰饥渴。我安我分。不趋利欲。其年高位。尊而清白。自励不懈。于律身如此。

三月。乞暇还乡。重修凝石影堂。祔以皇考木翁公遗像。立宝藏库。

影堂在集贤山之凝石寺。即先生曾王考松轩公妥真之所也。是岁。先生弟大谏公洁递付西枢。先生与之乞暇还乡。重修影堂。祔以木翁公像。仍出财力。以为香火之资。名曰宝藏库。赋诗揭壁。大谏公和之。玩易斋姜硕德,承旨姜孟卿,敦宁府事李明晨,左议政皇甫仁,赞成金宗瑞,参赞安崇善,吏曹判书郑麟趾,都承旨李季甸,右赞成郑苯。皆次其韵。

夏。拜文科读卷官。

取洪应等四十人。

冬。以老疾乞解机务。不许。辞愈力。乃令致仕。

先生历事五朝。感激恩遇。益励清谨。五载掌铨。七年为相。忧国如家。终始不懈。故虽当休致之年。屡上乞退之章。而上眷弥隆。不即赐允。至是始许。

三年壬申。先生七十七岁。

二月。作承恩亭记。

锦城大君瑜。即世宗大王第六子也。作亭于恩赐瑞云坊华山下。扁以承恩。请先生记之。◑先生释负居家。年高病深。而犹日焚香静坐。不废吟哦。人有求诗。援笔立就。而词致笔画。两臻其妙。人皆宝重。

四年端宗大王元年癸酉。先生七十八岁。

七月。有疾。上临视。咨以国事。又问家中有何所恨。先生对曰。国家升平。朝野无事。而猥蒙圣恩。荣宠已极。有何所恨。但殿下冲年嗣服。基业艰大。臣虽死不能忘耳。八月十五日辛亥。考终于城西之正寝。遗命不作佛事。讣闻。上震悼。辍朝三日。致赙赐祭。十月。葬于仁川苏莱山负坎之原。上命官庀葬事。神道碑文成。左议政南智撰

时长子孝明已卒。仲子悌明。季子友明。与承祀孙福山奉葬如礼。友明仍庐墓三年。

五年甲戌。

赠谥文孝公。太常献议。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亲曰孝。配享文宗庙庭。论师傅旧恩也。

英宗睿皇帝天顺七年世祖大王八年癸未

九月。行状成。晋山君姜希孟撰

命录清白吏。旌忠孝门。

光庙即阼乙初。重先生名德。特陞季子友明佥枢。召以都镇抚。至是命录先生于清白吏。又命旌闾。

宪宗纯皇帝成化三年丁亥

二月。建影堂。

季子友明性至孝。且善绘事。尝手摹先生及贞敬夫人像。及大人卒。友明奉葬于先生墓左。仍庐墓。是岁丧毕。建先生影堂于墓傍。祔以夫人像。置位田以为春秋香火之资。事载三网行实。弘治乙卯。追祔友明像。

神宗显皇帝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四十一年戊申

秋。移建影堂于陜川之冶罏县。

先是。季子友明仍家仁川。奉守影堂。至是。其宗孙早殁无嗣。后孙洗马浑,主簿应宝移奉真像于所居乡。陕川也。○曾在壬辰。仁川影堂遇兵燹。失先生影帧。乱平。浑与从侄应宝,景纬等往省旧堂。梦。先生来语曰。吾久困于苏莱北岩石间。翌朝往验。果得影帧。盖贼赍去。渐觉背重不能逾岭。大惧。还置于此。仍题其岩曰此天下名宰相像云。

四十三年光海君七年乙卯。

移建忠孝门于陜川冶罏影堂前。十月。赐额影堂曰妥真。

时苏莱旌门。岁久颓废。一时卿士之论。皆以为不可不重建。而宜于影堂所在处。是月十四日。全城君李准,知事李时彦,凝川君朴震元,骊城君李志完,同中枢宋英耇,前佐郞河应观,前察访河浑,社稷令朴彩,奉事河濂,前判官河彦桢,前主簿河应宝,前主簿河宗海,司果河震,佥知郑震哲,前县监柳世温,将仕郞河应濩,前悬令李敏善,生员申命休,前参议李尚吉,前献纳曺挺立,幼学河景新,从仕郞河景咸,河岦等以移建旌门之意呈礼部,入启允下。李准等仍以影堂宣额之意。申请于礼部。入启蒙允。赐额曰妥真。

熹宗哲皇帝天启四年仁祖大王二年甲子

三月。陕川,新川书院成。

是岁。陜之多士齐议建祠。而以先生季子莲塘公友明配享。○后正庙丙午。复以五世孙暮轩河浑,璞斋金纽,耻轩柳世勋配享。

毅宗皇帝崇祯十三年庚寅。

上遣官赐祭。

因相臣金瑬所启。○是岁。岭南观察使具凤瑞以先生外裔。巡到陜川。奉审妥真堂遗像。悯其绡本剥落。捐俸改模。仍赞曰三韩真气。一代宗臣。经纶当日。功德在人。

肃宗大王三十四年戊子

春。文义友鹿书院成。

先是。先生嗣孙赠承旨鲐寿自京徙居文义。后孙必清模奉真像于鲐寿所居。士林齐议。仍作俎豆之所。

是岁。上遣官赐祭于墓所。

四十四年戊戌

二月。跻享于晋州宗川书院。

院即先生弟大谏公洁,后孙谦斋弘度,台溪溍并享之所。至是士林以为先生本乡。合有崇奉之礼。遂跻享焉。

英宗大王二年丙午

春。安岳肃清堂成。

安岳即先生遗爱之乡。故士民立祠。奉安遗像。

正宗大王十年丙午

冬。长渊盘谷书院成。

移建肃清堂为书院。

二十一年丁巳

八月。上亲制祭文。遣承旨宋铨赐祭于墓所。

纯祖大王十九年己卯

春。移建妥真堂。

堂旧在书院西。址础倾陊。士林合议。移建于院东。郡守徐凤辅相其役。◑妥真堂祭品。自万历乙卯。已有官供定式。而岁久渐减。是岁秋。礼判金鲁敬移关本道。推复如古。后四年癸未。郡宰李鲁俊备仪复初。

二十一年辛巳

春。茂朱柏山书院成。

湖南即先生观风遗爱之地。故士林建院崇奉。

二十六年丙戌

夏。文集成。

先生诗文。多失于兵燹。五世孙浑收拾。编入于晋阳联稿刊行。浑所撰联稿跋。略曰。晋山姜通亭淮伯得松轩,苦轩五六绝句。诵而传之。我敬斋闻而录之。我先君又得木翁敬斋诗若干篇。并莲塘遗录精写一通。犹恨所得不敷。往在戊子。再从弟淏游两湖。得敬斋诗百有馀首。封寄请入梓。余受而藏之。岁丙午。搜辑为一卷。名日晋阳联稿。至是。后孙达海,达明等复搜辑而重刊焉。

宪宗大王八年壬寅

夏四月。升友鹿影堂为书院。

本道观察使姜时永因文义,清州,公州,燕岐,怀德五邑多士及后孙寅焕,箕泓,汉基之议。升享为院。甘结本县。奉进享羞。且遵忠勋府成均馆完议。画定院生十七名保奴二十名。

哲宗大王八年丙辰

秋。改刊文集于友鹿书院。

后孙寅焕,在九,箕泓,在准,龟泓,万基干其事。○先生有箕城三十一咏。至是始搜而并刻之。前是。南判书秉喆撰安岳丘台碑。金判书洙根,李判书明迪撰南原山洞碑。阁序亦附之。

隆煕纪元后十三年己未

冬。重刊文集于密阳之秣方山房。

后孙大永,键,致祚,弘基,基镐,尚洛,锭,冀祚,箕范,润孝,大斗,在图,镇赞,玑秉,镇东,傍裔泰奭干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