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谷集/卷二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六 文谷集
卷二十七
作者:金寿恒
1699年
卷二十八

书牍二十四首[编辑]

上尤斋戊申[编辑]

孤哀幼失所恃。鞠于外氏。岁己卯。寄寓原州。方先祖遐于岭南。使舍伯书九容四勿以寄之。手书以诏曰。朝夕观之。念念不忘。是余望也。孤哀时年过就傅。稚昧无所识知。及其稍长。犹习于嬉放。不能有所体行。又不幸而骤窃名位。风埃干没。抛却数十年光阴。其不为醉生梦死者几希。无以仰副先祖期望之意之万一。到今酷罹巨创。孑然孤露。俯仰人世。更无馀念。而每于墓庐展省之馀。追惟先训。回顾半生。不觉怵然以惧。忾然以伤。非独为霜露之感也。仍念先祖平生言行。一以持敬为主。伊时举斯二者。以勉于孤哀者。其意似非偶然。而有孙如此。终为怠弃之归。深惭至痛。死不可逭。迨此一息未灭之前。如欲奋厉自新。以少赎其罪愆。则诚不可以他求。玆以九四名斋。庶几顾名思义。不至坠失。虽有日暮途远之叹。亦犹愈于昧行终夜者耶。于此而又得阁下一言以教之。其于开发昏蔀。为益益大矣。顾此斩疚之中。乞文阐述。有不敢焉。第暴其衷素如右。非欲文之。愿有以警焉。如不以为不可。幸赐顶门一鍼。俾赖以唤醒何如。

上尤斋问目己酉[编辑]

退溪先生曰。练后虽止朝夕哭。晨昏当展拜几筵。此一段编入于新增丧礼备要小祥条。而沙溪先生答人问。又以为以朱子说观之。三年内有常侍之义。朝夕参拜。亦未知其如何。更详之二说。差有异同。未知宜何所适从耶。若以展拜为违于常侍之义。则既辍朝夕哭之后。更无他可行之礼否。

三年内上冢则哭。出于人情之所不能已。孤哀辈每到墓庐。朝夕上冢哭临。日以为常。盖以在家侍几筵。则有朝夕哭与朝夕上食之哭。而独于墓下。无朝夕展省之节。情有所不忍故也。近阅退溪集。门人问小祥止朝夕哭。则庐墓者或于祥后晨昏上冢哭临。此亦止乎。退溪答以晨昏哭冢。本为非礼。况辍乎此而犹为彼乎。此等事君子不贵也。看来。不觉瞿然。朝夕攀柏。小学所载。退溪之若是严斥者。抑何意耶。若如此论。则练后虽上冢。亦不当哭耶。

礼云。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其意以为居重丧而吊哭于人。哀在彼则忘吾亲。哀在亲则吊为矫伪也。吊哭则固然矣。至于亲旧遭丧。书疏相慰。亦有此嫌否。抑或有间于吊哭耶。世俗率多行之者。未知如何。

家礼。陈馔饭右羹左。诚未晓其意义。重峯先生以生死异设为无所据。沙溪先生亦以为然。而又谓当依家礼左设。不可有异议者何耶。退溪曰。时祭右陈。神道尚右故也。今人以饭右羹左为左设。饭左羹右为右设。沙溪所谓左设亦如此。而退溪谓之右陈者。岂以饭右为主而然耶。若如退溪之说。则饭右羹左。果合于尚右之义耶。

上尤斋问目[编辑]

练后参拜从李先生说。谨闻命矣。第念朝夕哭。本无拜礼。盖以三年内常侍几筵。孝子不忍死其亲之意故也。沙溪所引朱子之说。其意亦出于此。其为常侍则练前练后一也。而及止朝夕哭。遽行参拜之礼。此与入庙后晨谒似异。亦有违于朱子不死其亲之训。如何如何。然犹为彼善于此否。

又尝闻退溪以朝夕哭莫为一事。以卒哭后犹朝夕哭。与小祥后止朝夕哭之哭。并认为上食哭云。据此则其所谓练后止朝夕哭。晨昏展拜云者。未免有所迳庭。窃不能无惑。伏乞明以申谕。

家礼云。卒哭疏食水飮。礼记云。小祥飮水浆。所谓水飮与水浆。抑有异耶。

上尤斋丙辰[编辑]

寿恒自早岁盖尝不无向学之志。而顾其才凡志慵。少学于家庭。既无以自发于擩染之馀。又无明师强辅提撕丽泽之助。不能一日实用功力。然其心则顾未尝一日忘此事也。不幸早出世路。又为浮名所缠缚。汨汨风埃者。数十年于玆矣。既无丝毫有裨于国家。而顾其事为之间。尤悔山积。其不为醉生梦死者几希。虽曰其心不忘。其谁信之。每一反顾。只增懔惕。今幸得蒙恩谴。屏居穷寂。欲乘此闲静。收拾身心。寻绎书册。粗窥古人之糟粕。以酬宿志。以图新功。而但本以庸下之质。未免有日暮涂远之叹。陈后山诗所谓晩知书画真有益。却恐岁月来无多。其言诚有味。书画尚然。况其大于此者乎。厌烦趋约。固是学者之大患。而今寿恒精力已觉不逮。欲汎滥博极。以为约礼之本。则恐非所能。亦恐终为寿陵之步。何以则可能得其径而入其门耶。伏想执事必不以既往之迷而靳其指南之导。伏望因便一赐謦欬。以为终身服行之地。岂胜幸甚。晦庵全书。虽尝窥其面目。有同望洋。不得以卒业矣。来此适借得一帙在案。方欲翻阅。而以小生聪明诚有当年不能究之患。毕竟难望其受用。是可惧也。昔黄霸与夏侯胜并系狱中。受夏侯尚书。尚有朝闻夕死之言。则小生虽面墙。区区顾学之诚。不下于人。若得执事一言之诲。何翅朝夕于函丈。而今日之狼狈颠顿。在小生幸也。非不幸也。伏惟财谅而进退之。

上尤斋[编辑]

林涑便后。一向不复闻问。徂岁骎骎已流火矣。每听蝉声。益不堪恋德之私。不意三山人专至赍致手教。披复拜慰。忽不知岭海之阻也。今夏歊赩殆不可过。窃想火维蒸铄。彼此同然。而况于栫棘扃锁之中耶。区区驰慕。诚有不能自已者矣。然十年瘴烟。面如红玉。清虚子之所能。岂以执事而不能于此哉。用是恃以无忧耳。夏初。南生有昌过此云将躬造函丈。托一书上问。兼以先墓文字一二所疑随见仰禀矣。迄今尚阻关听。岂南生有故濡滞而然耶。殊用叹讶。数日前。又于鳌山递中附候。未知果不如前书否也伯丈碣文中一段。承教添改。而此外数处。亦有繁穴可改者。并录别纸以呈。仰俟财商。远道往复未易。可改与未改。直加涂抹。不必更烦俯询也。侧闻慈圣违豫之候既危而遄复。耸抃难状。可验宗社灵长之福也。小生春夏以来。病不去身。唯以呻痛遣日。因此昏惰益甚。虽不敢抛废简册。而顿无接续进益之功。如此而可望其有就耶。每诵蒙庄闻道虽晩以拙补勤之语。不觉有愧色也。最是开卷有疑。无可叩质。尤有擿埴之叹。窃闻执事方箚释朱子书。未知今至第几编。此诚嘉惠后学之一大事。甚幸甚幸。无由进承绪论。只增渴仰而已。千万非泓颖可既。伏惟下谅。

上尤斋[编辑]

朱夫子答曹立之书。论元祐诸公事。有曰若某自为之则必有甚于元祐诸公之所为。而陷于范滂,阳球之祸。气质一定。不能自易。奈何奈何。学问之道。所以变化气质。而朱子之言如此。岂有所激而发耶。窃恐后学骤看。便谓大贤犹如此气质之病。非学问之功所可变。以此为自昼之地也。伏望特下一转语。以祛其惑何如。

上尤斋别纸丁巳[编辑]

先墓文字前后所禀质。并蒙一一改定以惠。自此可以满愿无憾矣。感铭肌骨。诚不知攸谢也。但末端不肖兄弟名下所系之语。不可不改之意。曾已备悉仰暴。而犹未蒙印可。尤增悚赧。第有终不敢自安者。先曾祖都正府君志文。即象村申相公所撰也。其中称述先祖兄弟之辞。初则曰某某公文章德望冠冕一世云云。先祖以其语意过重。极请删去。而象村不肯。至其屡恳。则改之曰令闻令望羽仪朝端。而其意难于全删。故先祖虽不得固请。犹以此为不安矣。今此下语之猥重。比之象村所称述于先祖者。不翅倍之。而不肖辈晏然承当。若固有之。则非唯大愧于私心。岂不为忝先之归乎。使他人闻之。亦恐为累于执事非细故也。凡此所陈。实出肝膈。伏乞更加参量。毋祈删改。千万幸甚。

前后诲谕委曲勤挚。不翅若致身函丈之侧。亲承面命。有以见不鄙之盛心也。自今佩服乎斯。得以卒免小人之归。则为赐大矣。第念寿恒气质浮浅。见识窒暗。其于道体大原。不敢望其窥得一斑。而区区之志。唯欲从事简策。以收检身心。且就日用切近处。省察饬砺。庶几免于大过而已。少读四子诗书。而未免涉猎忽略。有书自书人自人之患。近方更读论语。便觉意味比向时自别。孟子庸学。亦将以次理绎。而顾此精力日退。工夫多间。每诵朱夫子书中年运易往。时不待人。中岁以后。尤宜汲汲之语。不觉凛然以惧也。朱子全书。常常循览。而犹未能熟读淹贯。是用歉然。且其中疑晦甚多。而无可考质。尤有孤陋之叹。曾闻有箚录之事。窃自欣幸。亦不但为私也。及承回教。固知出于㧑谦之过。而第惟执事行道济时之志。既不得展施。则立言著书。以诏后学。自是执事今日之责。天之所以厄穷执事者。其意亦未必不在此也。况注解疑文晦义。以便学者之据信。如近思释疑之例。顾何不可之有哉。愚见如是。未知如何。伏乞更教。且朱子语类浩汗散漫。难于领会。若取其切于受用者。条分节略。一遵近思录规模。则亦可为学者求端用力之方。而非执事。莫可任此矣。此亦平日所存于中者。并此仰暴。幸望恕其僭妄而财察焉。

下询寇公事。如寿恒蒙学窽见。何足以知之。窃详盛谕。辞严义正。诚无容更议。第论人之道。不徒观其迹。必须原其心。迹虽相近。而心或不同。则不可以一槩论也。寇公忠义功烈。固所谓社稷之臣。而若其不学无识。在当时已不免其讥。张乖厓之劝读霍光传。亦以此也。意者徒知后妃预政之为大可忧。而不知以臣子而废母后之归于悖逆。至于逆探上意。阴定处画。岂非皆由于不学无识之过也。朱子之载此于言行录。其意或出于垂戒。而其并录蔡齐去钱书之事者。岂亦原其本情只出于无识。而非如曹操之志在纂逆故耶。试以霍光事论之。既知其妻之毒杀许后。而终不发举。又立其女为后。虽曰非其自弑。绳以春秋之义。乌得免弑逆之律乎。然朱子答或人之问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取人之善。为己师法。不当如此论之也。岂朱子此论。亦不欲以不学暗理之过。而掩其匡国家安社稷之功耶。以此推之。以寇公而班于曹操,安老。恐或为太过。而此则只是原情委曲之论也。若责之以大义。则有不可曲恕者。恐不可不明辨痛斥。以为后世人臣之戒也。如何如何。猥承俯叩。不敢不暴陋见。妄率及此。悚怍无已。伏乞更赐财教。以破昏惑。幸甚幸甚。

慎副学天翊。尝于己丑自京南归之日。历候先祖。寿恒适在侧。得以一接其面目矣。其人固非末路龌龊者比。其恬退一节。亦可谓过人。而只以甲午副学时做错。大见非于士论。至被金伯玉之弹劾。世不复论以完人矣。甲午之事。诚有不可知者。或谓之畏祸。或诋以顺旨。未知此老心事果如何。而岂以四十年蝉蜕荣利之人。至于晩节。反为祸福所挠而遽丧其所守也。窃不能无疑于此矣。今来此地。得闻于乡之人士。其处家居乡。诚有可尚者。而且闻其家子弟之所传说。此老尝以宇远甲午之疏讦而不正。大有所不快。其意见本自如此。当时所处。非有他意云。此或然矣。独其夜半承召。苍黄趋赴。自同于踵常途之人。未知其意何居也。今其子弟来请墓道之文。而既不知其人。难于泚笔。窃想执事必有平日所泾渭于中者。敢此仰质。幸乞有以回教之也。

上尤斋[编辑]

夏末光山便。伏蒙辱赐下复。诲谕谆切。庄诵感篆。弥久而无斁也。今年旱炎之酷。曾所未有。秋已殷矣。歊蒸犹未已。仰惟安时处顺。节宣康适。近事不欲言。朱夫子所谓上天至仁。何故生此等辈。败人国家者。可谓千载一辙矣。以坡老与何人书谈笑死生之语观之。则今日事。固不足为执事云云。而至于为世道长吁隐痛。则自不觉抆泪于中夜也。寿恒经夏积病。日就沈顿。薾然无复生意。占毕之业。亦且废却久矣。岂志之不立。天亦不欲辅以成之耶。只自惭悼而已。政院日记数条。皆宜补入于先谱。向来搜聚颇勤。而犹未免漏失。蒙此投示。幸荷曷已。当通议舍兄。续有以仰报也。箚疑插入。管见非惟僭猥之甚。且恐𫍲寡草率。无以仰副好问之盛心。亟欲奉完。兼质一二所疑。而不可付之褫传易纸。亦有未讫。容俟日后的便耳。千万病困匆迫。潦草欠恭。亦不能尽言。所祝为斯文加卫。以慰千里向仰之诚。

鲁论读未及半。病作中辍。其已读者。亦无异于未读。今承下叩。不任赮缩。性相近一章。陋浅之见。亦何能看得仔细。第就程朱二先生所论而反复之。则恐不至于终不分晓。而朱子所释兼气质之兼字。发程子之所未发。尤觉真切有味矣。愚意此章固可与孟子性善之说参观。而学者苟能审察于性习远近之分。就其善而去其恶。终至于习与性成则所谓性善之性。亦不外此矣。如此读之。不至大乖本旨否。伏乞更有以镌诲之。幸甚。

上尤斋[编辑]

杪秋。光罗诸章甫有进候杖几者。谨以一纸附候。并纳札疑一册。不审果无沈滞否也。信音之阔忽。已逾数月矣。霜冰替序。剥复交互。伏惟匀体节宣对时康福。下诚瞻仰。靡日不悬悬也。寿恒粗保粥饭生活。真所谓惠州未第秀才。处之无所不可。而唯是病懒日痼。志业日荒。专由旧习缠绕。未能脱洒。诚有如横渠之说者。益自悼从前虚抛好光阴。徒贻老大之伤悲也。倘蒙时赐镌诲。以开其昏冥。或不至终为小人之归耶。适闻曹生家有怀乡便。略此仰修起居。以冀早晩转达。千万不暇备悉。

上尤斋[编辑]

向于光罗诸生之回。承拜赐书辱复累纸诲谕。不翅提耳而面命已。足以慰此慕用之私。且得之诸生口传。窃闻匀体康茂。燕申和适。此虽素位处顺。理有所固然者。而亦可验神明之有劳矣。区区攒贺。诚不容自己也。陋窝文字。乃蒙逐旋下副。拜惠无斁。而晨夕瞻玩。用替盘盂之铭。其警发亦大矣。尤何幸也。横渠之说。初欲兼取二义。而顾此所处正当险难之境。必济之功。非曰能之。窃有勉焉。今者责勉之意。更深一节。此非浅陋所能及。益不胜感戢而钦叹也。札疑订禀。僭率为愧。反垂奖与。非所敢当。岂以他山之石。亦有资于良玉之琢磨耶。只俟镌诲其阙误耳。寿恒一味懒废。病忧从而挠之。此岁亦骎骎尽矣。环顾蔑如。只增瞿瞿。奈何奈何。适闻光山有便。略申起居。所欲禀者非一。匆匆不究。阳复在近。所祝若序加卫以慰倾仰。

上尤斋别纸戊午[编辑]

补谱事。前后盛谕。谨己承悉。第念先祖诗中。虽有释疑之语独步往来。虽是某想自赎之一事。既不能明知先祖诗意之必出于此。而载入谱中。恐未得当。只取朴公引对时说话。而丁丑筵说则并置而不举。以存恶恶短之意。如前日执事所教似或可也。未知如何。

罪累之中。酬应墓道文字。有所不便。固莫如一切辞却之为宜。而先辈或以幽志与显刻之烦人眼目有间。而为之不辞。故此来或有亲故之见属者。亦用此例为取舍矣。但朱先生答刘韬仲书云。时论正如此。岂是作文字刻金石之时。至如记文之类。亦皆却之矣。朱先生所遭。视今之时。不无有间。而其所以处之者犹如此。今日所处得无有违于此义耶。窃闻执事居东以后。亦或应副此等述作。必有商度而处之者。玆敢仰质。伏乞指教。以为持循之地。幸甚幸甚。

上尤斋别纸[编辑]

朱先生殁后待制之命。诚甚可疑。虽曰郡不申殁。殁已三年。而朝家犹不闻知恐无其理。况言路既有约束葬徒之请。则其殁已闻于朝矣。又何以生存出命也。此间适得续发明纲目。见其中嘉泰壬戌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贬谪者官之下。有云赵汝愚追复资政殿学士。党人见在者徐谊,刘光祖以下诸人。咸先后复官自便。时朱某殁已逾年。周必大,留正各已贬秩致仕。诏朱某以待制致仕。必大复少傅。正复少保云云。以此推之。先生生时既许致仕。故至是仍前以待制致仕。若今之死后复官之例。而非以生存出命也。但年谱与行状所录。皆据当时事实。非如传闻之讹谬。抑其时事例虽身故之人。而州郡不申于朝。则真拜官职。如生存之人耶。终有所不可强解者矣。箚疑中所贡管见。至举贱称而别之。不但私心惶愧。恐贻外人诮谤。重为盛德之累。前书敢有所陈。反蒙援尊之论。一倍悚恧矣。奏状文字。最患疑晦。今因札释开发多矣。寡陋之见。宁复容议。其中一二所疑。标签冒禀。以备采择耳。向者朴和叔闻小生手抄箚疑。贻书戒以非中年爱养精力之道。此固然矣。而鄙意则闲中无他吃紧工夫胜于此者。此事比之抄药和陶。亦有间矣。以此答和叔。而旋念和叔此言。亦可为不务实践缴绕文义者之戒。令人发上蔡之背汗也。文字应副。伏蒙垂谕曲折。前后所处。皆有意义。此外恐无他道理矣。但既不能一切谢却。则进攘之际。未免添一谤议。此最难处。而且世俗墓刻。例重名位。必欲书职衔。则势有难便。又不可进退年月。以犯朱夫子不诚之戒。如此之类则有难强副矣。至于事涉当世忌讳。则尤难泚笔。如欧阳公之于石守道。俟其谤焰熄而始为之志。朱夫子之志魏国录。恐贻丘垄之祸。不欲察察言之。后乃始补其阙。其意可见也。此皆幽志则当如是。若显刻则益有所不敢者矣。如何。

退溪先生不作碑文。诚未晓其故。或云先生之意。以应副之难于取舍。论人之难于得中。而初不欲当之云。此出于少时传闻。未知信否。退溪平生事事谦慎。而第恐此非物来顺应之道。岂其然耶。因此抑又思之。铭之义称美不称恶。固与史传之体不同。而叙述之辞。多失之溢。以昌黎而犹未免谀墓之议。当欧阳公时。犹以繁其文而备其事为病。则况于今之时耶。文字稍简。则作之者自疑于不信。而求之者亦嫌其疏略。世俗之所好恶。而文体亦随而变焉。诚可叹也。虽以寿恒之浅陋。非不知此。而每成一篇。其无愧色者鲜矣。此固由于权度之不审。而退溪之不作。岂亦以此故欤。

上尤斋[编辑]

秋阴多雨。凉燠不常。伏惟匀体神佑康福。徂岁骎骎。秋事且殷矣。一向不得闻问。仰德之私。诚不翅饥渴也。今年歊赩。实所创见。况边海重围。瘴湿想益甚。节宣得无少愆否。固知安时处顺。外邪不能入。而然不胜区区之虑也。春夏以后。续有褫便传到三度赐翰。仰承累纸诲谕。至今留在几案。每一展读。恍若亲奉警欬于函文之间也。第缘往来绝罕。久阙修敬。中间光山伯报有伻人。而适在于侄女讣到之日。其便亦难于迟待。遂失附候。箚疑诸册。承教已阅岁。而尚稽奉完。尤讼不敏之罪也。寿恒家祸未殄。半年之内。荐遭重戚。此外功缌之惨。亲友之丧。相闻无虚月。此莫非同一运气。不但虎食其外也。然其情理悲苦。亦有不可自遣者矣。仍想期制已毕。执事今日情境。岂但潘令朔望尽之感也。每为之怆然也。外事不欲挂口。而最是天理民彝。斁蚀殆尽。几于无阳矣。皓天不复之忧。其将无疆矣。朱夫子中夜流涕。视今日则可谓太过。若使看此时节。当作何如怀也。即今吾人所自致者。唯在弟子勉学一句。而又未免因循放弃。虚送日月。近又丧威疾疢。外内交铄。自觉筋骸精力顿然消减。简册工夫。虽不敢全抛。而殆同镂冰划脂。终无以见功。况其进乎。此者耶。恐遂没没无闻而死。用是日夕战兢也。南生适来告行。凭申起居。并纳箚疑二本。此下续草若干编。倘蒙付之其还。俾得卒业。岂胜幸甚。自馀具在别幅。所祝为世道倍加珍卫。以慰瞻企。千万不备。

近有一种论议。以庚子以后士论排摈骊尹尹鑴太过。激成今日之祸为咎。士友之有识者。亦或有此论云。彼之心术。尽露于庚子。而未有声罪劾正之举。只废弃不用而已。若以此为罪。则庚子以后。久居铨地者。莫如小生。小生当为罪首矣。然若舒究事理。则窃恐为此论者。未之深思也。彼之当初论礼。只出于异同之公。则固无坐废之理。而其包藏祸心。与海尹尹善道表里之状。既已昭著莫掩。则便是未下手之衮,贞也。在政曹黜陟之道。何可预忧他日之逞祸。而仍待之以遗逸之科乎。或以为何不以常调例迁而羁縻之云。此则尤有大不然者。到今彼之名位权势。可谓极富贵无欲矣。而犹且意望无厌。必欲独专国柄而后已。况以一守宰一该官之职。而能使彼低首革面。以沮其祸心哉。此事理之万万所必无也。其亦不思之甚矣。元祐初年。程伯子言当与元丰大臣共政。而朱子以为须有明道广大规模和平气象。然后有以尽其用。无此等力量。以权谲之心为之。其悖理而速祸也尤甚矣。又曰。元祐诸公。不能开导君心。固有罪。然谓不当斥逐小人。使至相激。则亦未通。又曰。当时如蔡确辈留得在朝廷。岂不害事。以此等语观之。则无明道规模力量而欲效其为。适足为速祸之归。况彼危谋凶计。不但如煕宁大臣之嗜利无耻而已耶。譬如置冰炭薰莸于一器之中。虽欲并容。其可得耶。褊见如此。终不能自解。至于眼不识人之愧。小生亦尝与其人相从。虽不如受台契许之密。到今乌得免一律也。第念知人惟帝其难。而人之识见。亦有浅深开蔽之殊。向时士友间。以其人礼论归之谬见。而非出于祸心者。亦多有之。此由平日许与之过。未免为爱惜之意所蔽。而亦其见之有未到也。恐不必深罪。如何如何。

自昨年以来得于流闻。铁瓮,李参判惟泰时谪宁边。鲁城尼山辞说极纷纭。多有骇听者。久欲仰请其故。而远外传闻。未必端的。且不欲烦之笔札以增多口。默默以至于今矣。似闻铁瓮既有悔谢之书。其幸不可言。但春间。始得见其所谓礼说。即甲寅秋所成也。果如此则不知何人指为谪中新作而谓之傅会时论耶。此极可怪矣。或云彼此门生子弟。不能通知父师之志。相贰而致此云。闻之亦不敢以为然也。昔我先祖与北渚鹤谷二相情好之笃。即所谓异姓兄弟也。至其趣向之殊。不翅弦韦。亦举世之所知也。然先祖终不失亲故之道。不肖辈幼侍分甘。未尝闻先祖指斥二公之过。以此不肖辈在先祖之侧。亦不敢臧否二公矣。况执事平日道义之交。不过若而人。而其所相许相勉者。又非世俗交友之比。则门生子弟之所擩染服习者。为如何哉。而至有此阋墙之变也。决知其传者之过也。然无论虚实。致有此言。亦是门下诸人之所宜反求处也。至于鲁城事。又何以至此。今亦不得妥帖否。自此二说之行。傍观者之窃笑。固不暇言。而士子之居两间者。亦不无推波助澜。而至欲归之于齐楚之得失。良可叹惋。然人心不如我心。虽圣贤亦无奈何矣。君子之道。唯尽其在我者。而自外至者。吾无与焉可也。固知大君子裁处事物。各当其理。有非浅见所敢议。而古人有言处顺境易。处逆境难。区区爱慕之私。犹恐酬应之际。或有纤毫过中。以藉人之口实。烔然此心。不能自已。玆敢毕露悃愊。僭率极矣。伏乞俯垂宽恕。如有谬妄。随即镌诲。不胜幸甚。

牛山安老。邦俊自少闻其名。而不知言行风旨之如何矣。昔在庚寅年间。偶于同春座上。得见此老抵慎独先生及执事书。极论己丑诸贤出处之失。诋斥无馀力。俄闻申冕辈以此书为至论。大加奖诩。意谓此老居在远方。过听失志辈之谤言。有此妄发。终为群小辈嚆矢。心窃嗟惜矣。近从其门生。得其遗稿而阅之。向所见两书与执事所答书。具载其中。而第未知此老见执事书后。复作如何解脱耶。其书所论执事之所已辨破。今不必更赘。而但念君子一出一处。唯义之与比。不必以处者皆是而出者皆非也。己丑所遭。诚千载一时。虽不幸事与心违。终致狼狈。而若其所秉大义。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而此老至以前退后进择君媒进讥之。岂其全不知诸贤心事而有此论耶。尝闻此老好尚节义。义孰大于尊周复仇。而所论如此。所谓节义。果何事耶。节义岂不是大闲。而苟无明理持敬之功以为之本。则临难处变。亦何能审察义理而得其取舍之正也。观其立论。以节义学问。分而二之。亦恐有乖于吾儒之本旨也。且其跋兪杞平疏箚。盛推其谠直之节。而至其父子之变。诿以非大过。于此亦可见其偏尚节义之失也。朱夫子尝以江西士人不患不慷慨。但于本领上多欠工夫为忧。窃恐后之祖述此论者。唯以愤骂大言为节义。而不复知格致践履之为何事。则其流之害非细故也。执事于此老。既见而知之矣。愿闻其大致。以为祛惑之地焉。

上尤斋[编辑]

一年行且尽矣。其间不得承闻德音。不翅强半日月矣。自投东峡。地又荒阻迂僻。讨便附候。视南土尤难。区区悬仰之私。唯托之梦寐。不意李右相童乌递致至月二日下赐答教。承拜惊感披玩。慰幸未可以笔舌形喩也。情钟之痛。古人已言之。况执事今日所遭。虽使任达者当之。亦有所难遣者矣。以身设处。靡日敢忘。然想亦为世道斯文之重。不至以死而伤生也。寿恒移就善地。获近京辇。私分可谓幸矣。但窃瞯前后圣指。非谓情犯可恕。特以行遣岁久而改从轻典焉。则其为懔惕。于是益甚矣。况居东之舃。尚迟西归。而顾此分甘。羽山之葬者。独蒙宽恩。其亦何安于此也。箚疑逐旋俯示。俾得开发其疑晦。在鮿生则幸甚。而愧未有一得之助也。乃其管见蠡测。辄蒙收采。今又改其标题。所以委曲而俯就之者。至于如此。尤不胜悚戢之至。前书所陈。虽出爱慕之过。极知僭妄无所逃罪。非唯不加非斥。宽容开纳。有逾寻常。益见大君子无我之盛心。钦颂曷已。问目二册。当俟卒业还纳。第以的便难得为虑。诗编四卷以下改本。并蒙早晩投寄则幸也。适闻李家又有去人。匆匆申谢。千万不究。凝沍正严。所祝加护茵鼎。以慰瞻系。

上尤斋己未[编辑]

李家人还。又传前腊甘九所赐教帖。拜领伏读。慰幸难量。况蒙别纸垂谕。谆复勤至。所以不鄙其愚。与之反复者。有逾寻常。钦叹佩戢。所得多矣。也间雨雪风曀。伏惟匀体节宣万福。仍念东山三年。殆将倍之矣。固知盛德所临。百神劳相。鳄海蛮烟。不足以动其髭发。而每一念至。自不觉忾然以增欷也。然此岂但区区慕用之私耶。皓天不复。诚有无疆之忧矣。风玉文字。方以未即承拜为歉。至烦再辱录寄。虽其责勉之过隆。非所敢当。而其为珍玩则不翅拱璧之惠矣。第以揭之陋室。反有不称之惧也。此中窃有鄙恳。敢烦匀听。寿恒姊婿李延安早入寒门。受学于先王父。甚见爱重。虽其厄于公车。不得策名登朝。而其家行之纯笃。吏绩之循良。固是士友之所称许。朝廷之所奖擢。不假私好者一二谈也。至于晩途所自立确然不挠者。则又有人所难及者。而有人所不尽知者焉。今者不幸长逝。已就窀穸。以其操行之懿。生不得显于世。殁又不得传之后。则终于泯泯而止耳。岂不重可哀也。诸孤辈欲乞大君子一言。以为不朽之图。窃念此兄父子。亦尝屡登龙门。与被容接之光矣。程叔子所谓知其生。必当念其死。爱其人。必欲成其名者。执事亦必念及于此矣。今其第二孤世白。冒哀踵门。以听将命者之进退。家状之外。自当面诉哀恳。而寿恒所为兄姊二志。并以呈览。不腆之辞。固无可采。然寿恒虽甚污。亦不敢下以诬逝者。而上以罔立言君子或有以财谅也。如蒙俯垂矜愍。俾得借手以归。则生死受赐。感结罔极矣。此亦方持文字之戒。不当以此仰溷于执事。而猥蒙眷顾之厚。视同一家。其于兄姊后事。必不异视。玆敢妄率干冒。战越无已。千万只祝加护茵鼎。以慰瞻仰。

瓮说之不明谕。盛意所存。岂不仰揣。益可见哓哓者之浅之知矣。鲁事承谕。有请皆从。而前日所闻。与此相左。其文字。既无由得见。虽未知所不满者为何。而其所请改。如非害义不可从。则俯赐勉从。以释彼此疑阻。以息外人之多口。恐无不可。如何如何。至于门弟之尊师。岂不是当然之理。而太过则有弊。不但今日鲁门为然。天下之事。未有无其弊者。诚可以为戒耳。

上尤斋[编辑]

前月甥侄有所仰吁于门下。冒哀委进。谨以一书附候。不知几日得彻匀听也。春事忽已向杪。雨雪风凉。殊无载阳之候。滨海出日之地。想不并以北。伏惟匀体起居神相益福。日夕南望。驰慕曷已。寿恒塞窦穷峡。人事绝罕。静寂之味。有加于在南之日。而病与慵尤有加焉。虽有小小占毕之功。殆同捧漏沃焦。终归于无益。只增恧缩而已。密谷南生千里重茧来过累居。又将转诣函文。风谊之高。令人感叹。卓契顺巢谷辈何足道哉。馀祈倍万保重。以幸斯文。以慰瞻仰。

前者别纸盛谕所引朱先生论明道语。出于语类所记。此与先生与东莱书意大相左。诚甚可疑。然邵伯温亲闻明道之语。先生既已收入于渊源录。而与东莱书中辞意又如许。恐当以此为正也。且其所谓掩目捕雀之喩。若如先生与东莱书所论。无明道规模力量。而以权谲利害之心为之。则宜不免此诮矣。何至以此直加讥刺于明道耶。语类虽是门人辈所亲闻而记之者。凡人听言各异。记事亦易差。此是古今通患。区区浅见。窃不能无疑于此。伏乞更加剖析以教之。幸甚。

蒙惠风玉记中。有云莹仲,莘老犹不免智数被吓之讥。莘老诸人之死。当时人多疑之。至如范淳夫之死。朱夫子终以为疑。则被吓之讥。固所难免矣。若莹仲所处。视此有间。而今倂斥之以为子瞻之下。未知如何。亦乞明教。

宋参赞台叟。于圭庵先生为堂从。而当圭庵之遘祸。参赞公有所表里于群奸之谋云。岂其然否。圭庵行状墓文。皆出于参赞之手。若使云云之说不诬。必不以此等征后之文托于其人。岂有别样曲折耶。曾见退溪集与参赞往复书札。极其推许。岂退溪不及察其隐恶而然耶。此皆后生所不可不知者。敢此冒禀。

上尤斋庚申[编辑]

昨在阙下。忽见小报。不胜惊愕。归路历候寓馆。车马已出城矣。固知久于朝非志。而不谓若是其果也。顷闻左揆之论。以为阁下今日所自处。当以潞公事幼主为法。不当以伊川西监之义为例。今者不待一月。而惟其所欲。则视伊川得不为太早计耶。窃想圣谕之下。必有三宿之恋。况今国家忧患方殷。岂忍决然渡江也。即拟追蹑行尘。少展下怀。而在公靡暇。第增怅仰之私。敢以一书替布。匆匆草此。语不知裁。伏惟下察。

上尤斋辛酉[编辑]

寒气乍涤。伏惟匀体增福。赤舃在朝。晋接日勤。公私不任欣颂。而适此病蛰。未获承陪后尘。人事之喜乖至此。为之瞻叹。贱疾数日间略有一分差意。夜来又复添剧。恐无复起之望。奈何。仍禀亡女入地已有期。敢乞挽语之赐。略具委折于别纸矣。此固涉于虚文。而䑛犊私情。亦有不能自已者。且渠自幼知文章为可贵。古人所谓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者。正是今日情恳也。抑因此而尤有所悲者。曩在岭海。渠未尝暂去膝下。每阁下书至。辄从旁窃窥曰。此某爷书耶。钦玩不已。及至去冬阁下之赴朝也。渠闻而语寿恒曰。某爷入都。必一来过大人。儿亦从户屏得一瞻仪形耶。甚有企幸之色。此虽大君子盛德。能为妇孺所尊慕。亦可见渠夙慧之一端矣。是以日者阁下之临慰也。浑舍摧咽。实有不自胜者。必欲得阁下一言。以为泉路之荣。固将纂次其事行。以徼惠圹隧之文。而悲苦病昏。姑有未暇。先以此为请。伏乞哀怜而财幸焉。倩笔没礼。千万不备。

上尤斋[编辑]

春日又复作寒。伏惟匀体万福。瞻仰不任区区。昨者郑金吾来致下翰。承拜庄诵通昔不敢忘。寿恒贱患近才有差意。而犹且弥留沈顿。未易就列。惶闷罔喩。侧闻圣学日进。晋接靡倦。岂非宗社之福。而所愧在下无承弼之益。兼且庶事泮涣。朝论无主。此为大可忧耳。松翁事迹。自省事以来。听于舆诵者外。曾所习闻于家庭者。自谓非他人之比矣。记昔与沧渊金丈相会。每言松翁遘祸之后。谗构者固不论。虽素号爱慕者。鲜不挠于浮议。唯吾两家终始独无贰云。此实与家庭之闻相符。及今历变愈多。俯仰今昔。居常感慨于其遗事之托。所可致其心力。何间于吾祖先哉。况阁下教谕之勤。至于如此。何敢不为奉承哉。但才力不逮。疾病又痼。恐未免迟误大事。是用愧惧也。昨缘日暮匆迫。未及修敬。力疾作此。昏瞀草率。尤悚尤悚。

上尤斋[编辑]

昨夕儿子归。传起居之详。且承诲谕。感幸难量。夜来天气不佳。伏惟昼接之馀。匀体益福。寿恒亡女幽明之诀。只在此宵。自有不能遣情者。深羡东门不哭。何等旷达也。此中仍有所禀。国葬前。遭丧之家。虽未免径行葬事。而反哭则不当如仪云。人言多如此。已行者亦多。如此未知义理果如何。伏乞下教。

上尤斋[编辑]

伏承教答。感幸无已。但反哭一节。初禀不能分晓。敢复请教焉。以古礼言之。国恤之日。固不敢持私服。在家则犹可以伸其私。至于行之道路。分义恐涉未安云。此则不但反哭为然。虽发引亦不当以衰服从丧耶。更乞裁教。俾得有所持循。幸甚。屡烦崇听。悚惧悚惧。馀谨不备。

上尤斋壬戌[编辑]

瞻望舃仪。尚幸非遥。而向来一倍扰勷。不得更申候问之礼。第增罪悚。不意褫中忽蒙辱赐教翰。恭审。乍寒。匀体燕申万福。感慰岂胜仰喩。小生自经鞫事。疾病顿剧。方在危缀之中。当此天怒主忧之日。未有一言一策仰辅圣志。唯以引疾控免为事。惶愧闷蹙。不知所措也。阁下休致之请。小生曾亦亲承盛谕矣。岂不知前后陈乞。出于至恳。而亦岂无赞成美事之意哉。然圣上之不欲遽舍三朝宾师之大老者。亦出于诚礼。事体之不容已。而至于今日则尤有所非宜者。以圣上至诚隆眷。经年勤召之馀。才得致幡然一起。而坐席未煖。遽被一宵人敲撼。苍黄去国。不及俟日之终。则上下企伫想望之心。既无以少慰。而阁下赴朝之初计。亦岂欲如是而止哉。今者既不得复回出昼之行。而又从而仍许纳诰之请。则窃恐朝家举措终归于颠倒忽略。而亦无以解中外群情之疑惑矣。左揆之所持难。亦必以此也。昨者伏见圣谕。辞旨感动臣邻。至于君臣之间贵相知心之教。槩可见圣意之所存矣。在阁下自处之道。亦宜仰体恩旨。更进天陛。虽侍清燕一日之间。亦可以不孤圣上尊德敬贤之意。而然后毕陈情势。更申前恳。则天听亦岂至于终靳乎。如是则君臣之间。诚意两尽。而阁下进退之节。亦可以从容中道矣。如何如何。至于不可复住之谕。愚意窃以为不然。设令此事未即得请。几杖之仍留近圻。顾何嫌之有哉。况使命往来之频繁。无间于远近。则尤不宜以此而为拘也。伏乞深加思量而审处之。不胜幸甚。既蒙谕及。不敢自隐管见。冒昧仰布。僭率极矣。病昏倩笔。冞切悚息。不备。

近以罢榜之论。台阁之上。纷纭未已。而鄙见有不能苟同。屡斥其非。终至潡成不靖之端。固当自讼之不暇。而然小生此论。非出于臆见无稽。亦尝有所受矣。昔在仁祖乙亥年间。两司并发大小科俱罢之启。论议极崚。先王父以都宪。自杨山承召入朝。援举宣庙朝受教。极陈罢榜之不当。以僚议不同。引避至于三四。出仕之后。独停其论。其时京外大小科场乱杂之事。非今科之比。王父停论之后。如赵絧峻论之辈。亦多有拂郁不乎。力诋王父者。而亦不敢再发既停之论矣。王父不但立朝论议如此。平居每以此切戒子弟曰。罢榜本我国之弊习。虽有识之人。当此论则无不力主。诚可异也。夫科举之不可不严。虽稍解事理者。无不知之。岂王父独不念及于此哉。盖以末俗哓哓。每当设科。浮议百出。若动于浮议。辄罢其榜。则终无以严科举。而适足以先损国体。圣祖矫弊之令甲。不可不遵守故也。不肖辈自幼所习闻于家庭者如此。则到今何可遽弃旧闻而苟循时俗之论哉。以故榻前奏对朝论可否之际。不得不直陈己见。诮谤之来。固已自料。亦何足叹也。只是不量时宜。妄引家训。欲以抗一时方张之论。毕意于国无益。在私取辱。至于王父姓名非所援证。而以不肖之故。横被斥举于台章之中。其忝先之罪。可谓大矣惭悔无及。诚无面于朝端也。未知匀指于此事是非果如何。如有不可。乞赐镌诲。以破愚惑。不胜幸甚。

上尤斋癸亥[编辑]

馀寒尚峭。伏惟匀体万福。日者猥蒙降屈。荣感无量。而第缘病甚声喑。未得从容承诲。兼摅下怀。亦未即躬谢门屏。罪负歉恨。弥日不释也。昨者侧闻入侍讲筵。窃不胜钦耸。而继又伏见圣上哀痛之教。有足以格豚鱼而泣鬼神。病昏之中。亦不觉感动而奋起也。有君如此。国其庶几。而独恨无状贱臣。尸窃匪据。终无以承应也。此中忽闻有人言。以为小生。请急托以让位阁下。而实不欲同事。故为此退避。致令阁下因此不安。将有去朝之计。闻之。使人竦然。骇惑未定。小生虽甚污暗。亦不至如人言。而若其寻医之计。久己奉闻于匀听。岂有他哉。阁下今日进退。亦岂视此为前却哉。然人之为言至此者。无非小生诚信不能素孚之致。只自愧讼而已。小生去就。不足为一时轻重。而阁下前后诲谕之勤。出于至眷。宁无感篆之私哉。只以疾病顿剧。实无以自力。有负盛意多矣。然阁下诚欲勉承圣旨。留辅国家。则即今贱疾虽难于就列。当俟调息少苏。趋佐下风。不敢以疲病为辞也。仰恃眷爱。毕布腹心。伏惟恕察而财教。不胜幸甚。

上尤斋戊辰[编辑]

今此西行。窃想盛意欲为公私展哀之计。而第念业已来诣山陵。又被圣论勤恳。则其势似不得不一遭入城。虽或入城。一番登对。旋即引退。固无害于去就之义。而即今时象之可怕。比向来不翅一层之加。此时动静。恐不可不审也。既诣山陵之后。则不承命入对。亦涉难便。且闻湖南人白光瑚辈为尼尹投疏立帜。圣上虽已严辞斥退。而在执事自处之道。尤有所不安矣。未知其疏本已入览否。若闻此消息。其于去就之决。必不待人言。而窃不胜过虑。敢贡区区如此。僭率是惧。伏想有以恕谅也。且小生今日决退。固无更进之义。已有自画于心者。而洛下诸议或以为今畨所遭。异于他事。自上既以追悔洞释为教。屡次敦勉。则一向迈迈。反有然怼之嫌。在下分义。尤涉未安。不可不一诣近郊。陈情而退云。老峯相公之意亦如此。未知果如何。伏乞特念推己之义。曲赐指导。千万至幸。但湖疏之后。则小生难进之势。亦更添一节矣。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