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谷集/卷二十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七 文谷集
卷二十八
作者:金寿恒
1699年

书牍五十八首[编辑]

与洪君实庚寅[编辑]

枯旱之馀。甘澍大至。不审兄静履何似。向因春长闻兄以弟谤兄于人。而颇有憾色云。盖兄向来之事。殊与弟见相左。故弟果显斥于众中。所谓谤之者。非虚言也。但弟不面规而谤于人。兄之憾宜矣。今当毕陈衷曲。冀以祛吾兄之疑惑也。当初讲院捉致典仆之时。人皆谓太学与讲院将有相较不靖之端。多忧之者。弟独不以为然曰。他人不思事理。虽或妄作。调剂两间之责。君实必当任之。非所忧也。所以云然者。平日期待之重。莫如吾兄。侪辈情意之相通。亦莫如吾兄。故临事责望。亦非他人比也。岂料兄挻身主张。反出他人之上耶。人之论此事者。皆曰胥失。弟意则有不然者。圣庙守仆推捉之举。实是三百年所无之变。而讲院始作俑焉。则在诸生之道。乌得晏然而已乎。讲院下人。虽曰尊重。不过为讲官之跟随。而常时本院亦得以任意治罪。则其视圣庙守仆师儒以下不敢擅治者。不亦悬绝乎。太学之推治讲院下人。弟未见其过也。设令诸生处事。或有过激。讲院先自做错。则惟当愧谢之不暇。而陈启告讦。是何意思。是何举措耶。启辞中语意之无伦。固难一一毛举。而撮其大而言之。则推治下人之举。出于诸生公共之论。本非馆奴所知。则本院之以囚禁首奴为请者。其实请罪儒生也。儒者国家之元气。自古人君犹不得以罪之。况其下者乎。若以一下人拘留之故。而罪诸生。则是以诸生不如一下人也。凌蔑太学。可谓甚矣。捉致守仆。非所可论也。国家之摧折士气。无如近日。在下者虽不能以扶植培养之道勉吾君。而其可侵辱之慢侮之。使吾君贬薄多士之心。又从而长乎。他人固不足说。如兄深思远识之人。犹不能虑及于此者何耶。使兄知而故为之则不也。不知而为之则不明也。兄于静中平心试思之。兄之前后处事。是耶。非耶。吾辈今日之言。公耶。私耶。兄之所处事。果无一毫差失。则吾辈之言妄矣。如其不然。则吾辈之言当矣。妄则无损于兄。当则无憾于吾辈。如是则不待费辞分疏。而自当释然于中矣。世无朋友责善之道。其来盖久。况如弟庸陋。忝在交游之末。有何切偲之益。而既不能先事而忠告。又不能随过而切责。徒向人呶呶。自陷于谤友之归。是可愧也。唯愿兄及此闲暇。勉加进修。增益其所不能。终至于不贰过之域。则必有风雷之益。岂但朋友之幸。千万不宣。

与闵大受甲辰[编辑]

昨送行舟。东望黯黯。目力与樯影。倂尽于斗峡矣。江湖聚散。亦令人销魂。岂少旷达而然耶。天雨又如此。想今停棹于何村。恨不使此雨先一日以留得令行也。弟近将仍栖于此。而殊觉岑寂难聊只俟令回舟。更续佳会耳。千万只祈行李珍啬。

与闵大受己未[编辑]

世道至此。执事亦不免行遣。长吁隐叹。曷有其已。然吾侪今日偃息岭海。亦是十分亨泰。顾何足相慰也。计今税驾已有月矣。伏惟旅次兴居万相。曾于在南日。惯闻冠山风土薄有瘴气。未知果如何。此最可虑之甚也。然比之春循雷化。则亦可谓善地矣。第想参商落落。必有不能遣情者。始知琼雷相望。亦非易事也。累人病困畏约。尚保形骸。此固已逾分。然其生意已索然矣。亦复奈何。秋高。唯祈强食自重。以幸士友之望。

世道一至此极。而握事者意犹未怠。皓天不复之忧可谓无疆矣。朱夫子与章茂献书。有云昨在经筵。不能上为明主。预陈此说。吾辈亦不得为无罪矣。以此论之。则今日吾辈之罪。尤无所逃免。惭痛奈何。惭痛奈何。

答李季周丙寅[编辑]

伏承早辱下翰。诲谕谆复。幸荷无量。和而不同。君子之事。钟律之终身异见。本不相妨昔贤推车之喩。真是至论。此实今日吾侪之所共勉也。况小生平日陋见。每以讲经之全废。文义为无据。甲子献议。亦可见矣。岂有他意于其间哉。只以不先晓谕。卒改讲式。或有乖于先甲三令之义。且庚申以后。阅变已多。虽祖宗法制之可行。朝家所执之为是者。挠于群怨浮议。乍行乍辍者。非止一二。今于此事。亦不无过虑。此实怯懦之见也。果能自今日此举为始。能用冯河之勇。坚持如金石。则岂不善哉。章疏所陈虽详。终莫如面对辨论之为愈。姑待十三登对。更入定夺似宜。且此事。左台自初力主。而还朝之期。似不出旬望之间。讲试尚隔数月。待左台同议停当。亦恐未晩如何如何。盖鄙意则当初收议判下之后。不即行会。该曹难免其责。而朝家事体。虽不可以出于朝报。而便谓之晓谕八路。比之临科猝颁新式。则亦有间矣。讲经之际。虽不能一遵法式。试官以发问文义为主。渐次复古。则庶乎其可也。未知如何。至于别纸出城之谕。不觉愕然失图也。大监所处之位。与前日不同。虽欲自轻。如国体何。如众望何。况此事虽重。非如规谏君违。不得其言之比。则当此之时。何至以此决去就也。窃恐大监或未深思也。切乞勿复以此意思存诸灵台。至仰至仰。极欲驰进面讨多少。而寒疾添剧于昨日。达宵涔涔。末由自力。尤不胜歉恨。伏惟下察。

答李季周[编辑]

伏承下翰。感慰倍品。第审有疾忧。无任贡虑。下示尤爷书。与献议之意大异。辞意严截。不觉愯然自失。然小生辈有所持难于此事者。只以事体重大。亦不无过虑而然也。岂敢畏下流之怨谤。而自同于阴幸不成之流乎。此爷之意。未知其别有所指而诚不敢自安也。至于言不行而去。泛论义理。固有如此爷之说。而鄙意则亦恐不然也。昔在孝庙初服。潜谷金相新入鼎席。首发大同之议。先祖父与慎独斋意见差异。金相因此出郊引退。祖父与慎老亦皆不安。相继去朝。而国事遂至于溃裂。至今为士林之遗恨。今小生辈虽不敢自比于先辈。而大监若以言不行辞退。则如小生异议者。亦安得独为晏然乎。如是则朝廷气象。愈益不和。恐不可不深长思也。如何如何。社仓文字。依教奉完。而反复究览。比前详备。依此行之。恐无窒碍难便之端。只以申饬通行之意。知委诸道似当耳。适有公事。扰甚不宣。

答李季周丁卯[编辑]

伏承辱赐下札。感慰无量。贱疾初失和解。以至弥留。而子妇孙儿之病。危厉非常。几绝者数矣。心绪煎挠。不暇调息。因此本火用事。夜不交睫。神气益薾然。苦闷奈何。政院启辞。真是药石之论。吾辈固当受以为罪。而似闻出于知申之手。虽未知本意之如何。观其条列专攻与遣辞间泛及有异。似非寻常底意思矣。顷见大监札辞。以此为引咎之端。大监新入鼎席。犹有所不安。况如小生之久叨蔑效者。实当其责。尤不敢晏然。方才上章。以申策免之请矣。此等所遭。固不当有愠意。而公议如此。则亦不宜冒没苟蹲。未知此后去就何以处之。伏望深加思量以教之。幸甚。病昏不备。

答申寅伯丙辰[编辑]

前月家督来。承拜令辱复札。迨极感荷。春事向杪。伏惟令候益福。先大监墓文之托。固非陋拙所敢当。而屡勤盛教。不敢以此为解矣。及至今日。则身为僇人。登名金石。实非私分之所安。至于进塡月日之教。虽出于委曲之意。反复思惟。终有所未安。前书敢暴鄙意矣。不然。不佞之于先大监。无论通家之谊。平日慕用之诚。固不浅浅。其于墓道之役。岂敢为固让之计哉。来书以王大监于先曾祖墓文。始辞而终就为教。而其时王大监始辞显刻而终撰幽志。则不可比同于今日之事矣。若尤翁之撰。谿谷碑文。出于先后先王之遗教。则事体尤有大别矣。年前赵内翰持谦以浦渚相公墓表见属。而亦以此辞之。诚非独辞于令监者也。状草玆敢奉还。幸加参量。早求于他作者。毋令大事久稽也。书末所谕。曾因家兄所示。已悉其曲折矣。当初家兄之贻书告绝。道理之所固然。而及至令引过悔谢。不翅申申之后。则从而解释。亦事势之所不已也。第念令之自咎。每以醉呓为解。而舍兄之所开释。亦以醉中之言。不可责以常理也。然不佞之于此。犹有所惧者存焉。何者。令监向日之言。若在于醒时。则既悔之后。必不至再蹈其失。而初既因醉而发。则今虽追悔于一时。安能保他日之醉不复如前日也。此固酒人之通患。而令监之从前不能刚制杯勺。亦侪友之所通知。至于今日。何独不然。若是则为子孙而每闻侵犯祖先之语。何可每归之酒失而自安于心乎。抑恐令监将不胜其悔谢。而不佞辈亦将有不胜开释者矣。不几于昔贤所谓频复不已。遂至迷复者耶。虽欲长保旧好。有不可得矣。此不佞之所大惧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与朴和叔乙卯[编辑]

南来闻问益渺然。悠悠之思。唯托之梦寐。不意庐儿远致惠书。副以清制二律。寄意之厚。有非偶然。披复玩绎。不翅面承良诲。空谷闻跫之喜。未足以喩此也。累弟数十年奔走风埃。未有一分禆益于世道。而坐见此百罹。一言妄发。徒远大僇。不觉愧惧欲死。唯是因谴得闲。优游自在。不可谓非幸。而懒病已痼。全无所事事。此为尤可愧也。读易之教。甚荷忠告之勤。但念少日精力已不逮人。而到今日觉衰减。今之汲汲自勉。以图赎前愆者。只在于切近工夫。窃庶几朱夫子所谓以敬补小学之阙。而犹有日暮途远之叹。如欲致力象数之学。又非草草涉猎所可能。未知何以则可也。并乞指导其方为幸。千万书何可既。所冀献岁履道增重。以副远系。力疾潦草。统希崇谅。

与朴和叔癸亥[编辑]

歊虐已甚。伏惟令体履清福。昨月以来。官冗倍剧苦。无须臾暇。兼且身病家患败顿挠汨。实无馀力自致于远巷。阙然至此。未谢前枉之辱。罪负之馀。瞻怅实多。即者得见日昨所进乞退之疏。不觉愕然失图。继之以惭悚也。顾此昏谬叨冒。动辄乖宜。使朝论不靖。物情大乖。疏中砭切之语。无非药石。唯当受以为罪。不敢更有他辞。而至于事为论议之际。不无异同可否。则亦岂有他哉。记昔孝庙初年。先祖父与慎斋诸贤协辅新化。旨意规模。靡所不同。慎斋所建请丧礼变通之议。又系国家大礼节。而祖父以其古今异宜。有所持难。然彼此情意。未尝有一毫阻阂。事过之后。不复语及。若未始有是事者。不佞幼时。窃识以为先辈相与之道。国事交济之义。固如是也。今日所争。初不甚重大。而毕竟未免为睽乖之归。则吾辈之事。岂非有愧于古人者耶。然此亦鄙劣平素诚信未孚。有以致之。只有怛然自讼而已。默而息乎。深恐益致疑阻。略暴腹心。冀有以垂谅也。适有忌故。未获趋造。以抒此多少。尤增愧恨。伏惟令恕察。千万不宣。

与黄周卿世桢○戊午[编辑]

铁瓮礼说与送书蓬山之事。曾因洛下所传。微闻之而无由得其详矣。顷间有一士子自湖中来者。略传蓬山书往复说话。槩如来谕。而第闻所谓礼说作于甲寅秋间。亦尝送示于尤斋。尤斋以为大体似好。只点改若干字以还矣。到今尤斋非斥其说之说。盛行于京乡。及于铁瓮之耳。故闻而大怒。有此移书诟辱之举云。未知其间曲折。果如传者之言否也。其说果作于甲寅秋则此在兄在湖乡之日。岂不曾有闻也况尤斋之初则称好。从而非斥云者。尤不近理。俱未可知也。无论曲折之如何。此岂非士林之一大不幸而使人大惭处耶。不但此也。似闻以尤斋所撰鲁西墓道文字。大为彼此疑阻之端。尹门子弟。向尤斋公肆诋骂。或曰。鲁西在时。规戒尤斋。多有触忤之言。最为尤斋所严惮。故到今尤斋之薄于鲁西。专由于此。或曰。尤斋恶鲁西之名出己上而为此。其所丑诋。略无顾忌。子仁中丞一人外。无不皆然云。传之者非一。可知其非虚言也。尤斋之于鲁西心事。或有不相悉者。则为其子弟门生者。以此为痛闷。分疏其本情。未为不可。而今乃恶言慢骂。一至于此。其所云云两款语。虽稍知自好者。亦所深耻而不为。其忍以此加诸尤斋耶。且道德声望。自有公论。非子弟门生所得以私者。所谓名出己上云者。果出于公论而可以服人心耶。槩观近来世情。他人固不暇论。至于名为尊慕长者。而实非诚心爱护之人。其不推波助澜者鲜矣。如铁瓮长书。真所谓非意之横逆。尤斋亦无如彼何。答以一哂。有何少损于道理。而一种浮论之辈故为敷衍煽播。隐然归之于两非之地。此何心术。此何义理耶。痛心痛心。以此观之。今日之忧。不在于颛臾而在于萧墙矣。未知兄亦尝闻此否。心常慨惋而不曾开喙。今于兄发之。罪累之人齿舌益可怕。切乞览过即畀炎。毋暂留也。蓬山书中其人一款。弟亦始闻。而弁髦程朱之论。灭伦悖理如此者。固不可一二数。人之无状。一何至此。弟于昔年。亦尝相从。情分之亲密。虽不及兄辈。而到今有眼不识人之愧则宁有异耶。蓬山书所谓学术之差。可为自警者。诚然诚然。王魏之不死。不但程子定论为然。朱夫子亦曰。只为见得功利。不知以义理处之。来谕只出于一时贪生之故云者。可谓有见于此矣。

与黄周卿[编辑]

严霜早戒。随以风雨。寒事已迫矣。伏惟旅中将摄清迪。弟游羿彀半年。已绝北归之望。而忽闻台议自停。移配于铁原。益信行止尼使。非人所能也。金吾郞今明当到。到即就途。此来虽不得相遌。犹幸时接声问。以慰孤寂。自此便成秦吴。前期又渺然未涯。回望云海。不觉销魂。古人所谓有情谁得免此者。岂非实际语也。仍念涪陵髭发之胜。固无以议为。至如清虚王定国。一骚客耳。十年瘴烟窟中。面如红玉。不知何修而致此哉。此诚吾辈所宜反求者。敢以是为高明诵之。以附古人赠处之谊焉。临行草草。作此不暇。一一都在神会。

与崔善馀世庆○戊午[编辑]

今春看又暮矣。离索之怀。益觉难聊。不意便中承览惠札。披豁欣写。何翅接清范而展良晤也。蓬山消息。岁后漠然无闻。承示良慰。世事纠纷。无所不有。只当付之苍苍。而朱夫子所谓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者。诚今日吾侪之所当勉也。此来闲寂。无他所事。不得不以书籍为遣日之资。而懒习已痼。丧病悲忧。又从而夺之荏苒数年。依旧放倒。顿无一分进益之功。每诵先圣朝闻夕死之训。不觉懔懔。今承过惰之教。尤令人赧恧。岂盛意欲发此以为唤醒之地耶。然其勉人如此。则自勉之慥慥。可推而知矣。不任钦叹。相望落落。无由资益于丽泽。是可怅也。千万书何可既。来人匆匆旋归。草此不究。惟冀倍加珍啬。以副驰往。

与徐生凤翎戊午[编辑]

崇朝之地。再接宠翰于浃旬之间。何异面承清论。幸荷深矣。仍想残暑。履用清裕。尤慰瞻𨓏。累拙病躯当暑。若遇勍敌。推败万状。而近又热疹遍身。上浸头面。久废盥栉。作一蓬垢之形。尤可苦也。新粳领惠佩戢。但瘠亩旱馀。登场几何。而能波及于人耶。况此负累之踪。终岁无事而安坐食新。念及粒粒之苦。深有愧于伊川一蠧之戒也。新秋风月。不减黄冈。而奈此默默幽居。顿无江渚之兴。始觉坡仙清福。非人人可企也。千万夜草不能究。伏惟雅亮。

与罗显道仲辅乙卯[编辑]

岐路分携。自不免作恶。此诚中人之常情也。秋气稍觉憀栗。远惟侍眷静味匀胜。生仅仅跋涉。去廿八到配。栖息粗定。风土之佳。果符前闻。月出晴光。常在几案间。若使仍住于此。不恨羁系之久京国之远也。第恐世人觉此。俾不得饱吃惠州饭耳。畿内岁恶如许。想前头居大。不易为之。系念非细。千万书何可既。只冀凡百珍毖。副此悬悬。

答罗显道仲辅[编辑]

京洛音书之阻。动涉旬月。况骊江去京洛信宿之远耶。今得惠书于悬企之中。披慰觉一倍矣。仍想阳复。侍眷增福。尤用驰慰。闻入太白探讨而归。未知果得福地于仇池小有天之间耶。岁行尽矣。纸窗竹屋。静对青灯。此间佳趣。可与坡翁争霸。而恨不得与佥贤共之也。李甥登第喜甚。复元科名。六十年来所初见。尤可喜也。千万曷既。穷阴加护。

与罗显道仲辅丙辰[编辑]

翼龙归寓书。未知几日入案也。新春亦已向半矣。远惟侍学康裕。悬悬之思。与日俱永。北耗久不入耳。不知有何爻象。亦未知彼苍将何以范围斯世也。南梅遍开如雪。而落落各天。无由共此清赏。临书神驰。千万加爱。

答罗显道[编辑]

尺素亦久断矣。一春又向阑矣。居然有目极千里之思。手滋忽堕。披写此怀。不可胜量。第审仲辅所苦。久执不废。未免就医京洛。为之驰念不浅。舍兄旧第。竟不得保。有回思东头西头之乐。自不堪易主之感。而所幸不归于别人耳。此间只以病懒送岁月。馀无可言。曾于翼奴归寓书。闻其经月不到。亦一怪事也。到此惯见洛下人家奴辈之来者。辄皆濡滞忘返。若使此辈编配于此。则虽至终身。必无北归之念矣。好笑好笑。乘忙草此。只冀侍奉加卫。

与罗显道仲辅[编辑]

南菊再逢。北书不至。杜陵诗语。政为今日准备也。霜候日㦧。佥侍学想益胜。向得仲辅手旱。可想神气苏旺。殊可慰也。但久未奉显道书。且闻奔走靡闲。尤为之驰系。此间粗保粥饭。生活窗外翻空之浪。已任之矣。先志今始完就以呈。其欲阐扬德美。以效后死之责者。情岂有穷己。而无如笔力不从心何。卤莽若此。第增汗颜。唯在览绎而进退之也。千万难既。匆匆草此。

答罗显道丁巳[编辑]

改岁一倍驰想。奴回收览惠帖。虽非新元消息。慰怀则不翅十分也。此间粗守本分。一饷误恩。天所以揶揄此罪汉也。只付之梦中昼饼矣。蓬铁所争。未知如何。而闻之愕然。可谓不幸之甚也。但一边之诋笑。职由于士友间率口煽扬之咎也。窃观近来名为尊慕长者。而实少爱护之意。有违于春秋为贤者讳之义者多矣。此诚吾辈之所宜相戒而慎毖者也。如何如何。千万难悉。都在神会。

答罗显道[编辑]

木工与应奴归。续领前后惠书。慰可知也。仍想大归上游。侍学安适。尤岂非可乐耶。但闻问自此益疏阔。每咏坡老诗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之句。自不觉怅然也。此间粗守随分二字。而第未知终得保此境界否耳。今日事。唯有扫影灭迹塞耳涂目。为第一快活。而此亦不可得。谓之何哉。仲辅志气。诚令人耸听。而恐不免贻忧高堂。是不能无虑也。适逢忙褫。烦不能尽言。只冀蒸溽。以时加爱。

答罗显道乙丑[编辑]

便中敬承辱复。凭谛迩间侍馀字履清福。慰泻良至。示谕辞意领悉。近日鄙论之有咈于盛意。固已自度矣。然仆之不能为左右。犹左右之不能为仆。意见既相迳庭。则强为分疏。徒归于争讼。莫如默而息乎。而但气势充满之语。素不出于鄙口。可讶。亦可笑也。至于庚申年尼山小纸袖过之示。看来极用惊感。小纸中辞意大致。则果曾得闻盛谕矣。若其所引栗谷入山一节。曾未有闻。而至于目见其全文。则茫然不能省记。左右必非讏言者。仆虽无状。亦岂至于既见而讳之也。此必仆昏耗遗忘之致也。设令其时果曾见之而无所可否。到今提起纷纭。非仆之所自创。则恐不宜以前后异见致责之深也。大抵鄙意。则此事初不提起固善矣。既发之后。则不得不归之于妄发。而一时之人。必欲推之于尽善无失之地。致令一种丑正之徒。藉为诬贤之嚆矢。中外章甫。四馆台阁。便与一番人合而为一。顷得湖南消息。南中儒生之为邪论者。自闻此论。公然声言曰。吾辈之所欲斥者。栗谷削缁之说。幸有公论发于尼山。便是吾辈人唯当挟䇲往事云云。以此见之。将来邪说之肆行。可推以知。此岂尹都宪之本意哉。而其为不幸则甚矣。若此不已。则将来之祸。不止于追贬先贤而已。为世道虑者。安得不为距邪杜渐之举哉。区区本意。不过如此。实非为挤陷尼山之计也。然身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今日彼此俱不离于堂下。则只宜俟堂上人之公论。或以俟百世可也。恐不必呶呶争辨。以伤和气。如何如何。千万纸尽不既。

答柳参奉应寿乙丑[编辑]

日者虽荷枉过。尚恨未稳。承辱札。就审清和斋况佳迪。披慰难量。仆病劣日甚。尚未免劳攘。私悯奈何。园官无他职事。山居闲静。便是儒士模样。可以无妨于进修之功矣。但此身方在醉梦走作之中。岂有警语之可相发者耶。承谕反增恧然。然来谕以终为庸人为惧。朱夫子所谓即此欲改之心。便是能去之药者。高明已得之矣。又何资于他山之石哉。黄处士虽无一日之雅。闻名则饱矣。遽闻长逝。为之惊惜也。两种山蔬。领惠珍谢。千万不尽。

答李喜朝丁巳[编辑]

此岁忽复暮春矣。悬悬之思。曷有其已。前月惠墨。迄玆披慰。先志文字。固知疵颣非一。而不能自见。今蒙和叔兄一一摘示。俾不至大谬。良幸良幸。所报录在别纸。如有更商者。不妨屡示也。承谕贫冗有妨学业。是固恒人之所不免。而第朱夫子答或人在家衮衮工夫间断之问曰。只是无志。若说家事。又如何汨没得自家。以此言之。所患吾志不立。不患家冗之妨功矣。且朱夫子与辅汉卿书云。汉卿身在都城俗学声利场中。而能闭门自守。味众人之所不味。吾之定乎内者。苟能坚固。则外境外物。皆不足以为吾患矣。况贤静居山涧之中。无嚣尘声利之挠。其与汉卿所处。亦悬殊矣。果能益坚其志。随时随事。不废存省之功。则虽不能䟎程读诵。而如是积久。岂无进益之效也。累拙此来闲寂。实是数十年所未有。书册之外。无他所事。而精力已耗。懒病且痼。了无分寸新得。近又疾疢交侵。并与占毕之业而抛却久矣。每诵先圣朝闻夕死之训。不觉懔懔。益觉从前虚度好光阴为愧悔。而所望于贤辈。益不浅浅也。千万书何可既。只冀对时珍啬。

答李喜朝[编辑]

中夏书披慰久未已。夏尽秋且殷矣。远惟侍学益胜。悬悬之思。靡日有间也。此间歊赩所铄。殆无不病之日。薾然无复生意。此亦任之。而匝月之间。三哭疆近之戚。情事有不可聊遣。奈何奈何。近事不欲闻。亦不欲言。只仰彼苍而已。岁且大侵。人皆凛凛有庚辛之忧。况如贤素穷之家。将何以卒岁也。念之不能忘。近日见读何书而觉有进益之功否。今日只此一事。尚属自家。不以世道之污隆而有所加损。诚不容陨获而自沮。岂非吾人之所宜相勉也。且近来士子辈。多未免横渠所谓不肯自治。只言短长之病。固知贤之不效此。而亦愿加意而存戒也。千万只冀以时珍毖。

答徐宗震丙寅[编辑]

旱炎弥酷。奉奠孝履何似。前者书来。有所询问。而病昏中未即报答。迨恨迨恨。以古礼考之。父母偕丧。其葬母。亦服斩衰者从重也。斩衰之麻与齐衰之麻兼服之。男子重首。特留斩衰之绖。妇人重腰。特留斩衰之带。即轻者包重者特也。此皆总论持重服之义也。至于服父之服。既练则服母之服。嫡孙之服祖母亦然。盖既练之后。则其服渐杀。后丧之服。反有重焉。故服之如此。参以礼意。槩可见也。既有此明文。则哀之今日所处。当为服齐无疑。而但几筵未能如古礼之异。几合设于一处。同行朝夕之祀。则服齐行祀。果涉未安。于此似不得不服斩。如何如何。外客之为后丧来吊者。则服斩受吊。亦恐非宜。似当随其所为吊者而变著斩齐耳。然素昧礼学。只以臆度而对之如此。幸博议于识礼之人而审处之。俾勿有悔如何。病暍昏倒。潦草不具。

答徐宗震丁卯[编辑]

不意凶变。同知令监奄忽捐馆。承讣惊怛。不能自已。仍想哀巨创之中。又遭重哀。孝思摧裂。益复何堪。顷承哀札。愧荷无已。所询变礼。平日素蔑讲究之功。何敢妄为之说。第以礼经及先正所论见之。礼云。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注云。将祭。将行小祥或大祥之祭也。祖父母丧则比之昆弟固重。而然礼曰。三年之丧既顈。其练祥皆行。注云。前丧后丧。俱是三年之丧。其后丧既虞受葛之后。得为前丧行练祥之礼也。沙溪先生亦云。以礼经诸说推之。三年丧则既顈。得为练祥。自期以下。既殡之后。择日行祥禫。不须待服尽也。所谓择日云者。练祥之日。在于未殡之前。则别为择日也。祖父母丧虽重。比之三年丧则有间。既曰自期以下。则殡后异宫之诸孙。为父母行练祥。恐无不可。而莫重疑礼。不敢以臆见自断。幸质于识礼之人。且询士夫家已行之例。参商审处之。如何如何。馀俟躬进。姑不具。

答朴重绘己巳[编辑]

讲服华问。不日月矣。一见之愿。不但为先故之谊。南来之路。谓有邂逅之便。而竟至乖违。迄玆耿耿。若有所失。不意柳斯文行远辱书问。寄意郑重。感佩盛谊。言不可尽谕也。鄙拙之于先大人。虽过从未洽。而若其慕用之私。则实藏之中心矣。秋原班荆之会。恍若昨日事。而十年之间。世道人事嬗变至此。向者行过仙庄。实不胜九原难作之感。今承谕及。尤为之哽怆也。此间食息苟保。而外面火色日急。朝夕不可知。只得任之而已。荀子之言曰。弟子勉学。天不忘也。今日所望于诸贤者。惟在于此。所冀倍加珍毖。以副向𨓏。千万匆匆不尽。

答集儿壬寅[编辑]

昨今拨便。连见廿三廿四书。知侍奉稳过。深慰深慰。余今到宣川。再明当抵龙湾耳。黄教官不知何许人。而人物文学。亦如何云耶。若是善诲之人。则往学何妨但自前汝等往来教官家。不为勤读。但与诸儿辈结党游戏。有大害而无小益。今又如是。则莫如在家静坐之为愈。虽或往学。切勿如是可也。况汝今已加冠娶妻。与前日儿时有异。尤不可追逐群儿。以骇观瞻。慎之慎之。且作书之时。若不至太忙。则以楷字精书。勿为杂草。至可至可。馀望过岁安吉。以慰远念。

答集协[编辑]

前后每见汝等书。多有匆匆之意。已知其奔走游戏。不能从容作书矣。似闻汝等终日出游。全废书册云。前者书中勿为冒寒浪游之意。果安在哉。此必汝等以余远出为幸。乘时游拏。不念余远虑之意。此乃不知事父之道也。余虽远出。汝母在焉。而不从教训。则此乃不知事母之道也。人而不知父母。其可谓之人乎。汝等虽不知父母。父母为子之心。不得不忧虑。汝等之勤学成人。固不可望。而当此严寒。追逐杂类。日夜游戏。必生大病。大病若生。则余与汝母之忧虑当如何耶。今日所望。只在于勿为游挐而已。学与不学。有不暇论也。黄教官家。亦勿往学可也。

答儿辈癸卯[编辑]

即见廿六书。为慰。未知新岁安否如何。恋虑恋虑。余客里过岁。仅得无事。明明客行越江后。当即回程耳。岁已新矣。汝辈人物学业。亦能日新。勿为浪游。以贻父母之忧。则新年大庆。岂过于此哉。馀忙不一。

答集儿[编辑]

今日拨便。得见汝等初一初二书。知新年侍奉安过。深慰恋怀。余今到安州。明向顺安。而前路尚远。可闷可闷。今见汝等书。有惶恐知罪之意。可喜可喜。前日所责。亦出于爱汝等之意。若能因此动念。勿为游惰。则余心之喜。当复如何。黄教官果能善诲。则汝辈勿与杂类追逐浪游。专意受学勤读不辍可也。余意亦非欲其勿为学书也。只恐其学未专而害益甚故也。汝辈诗章见之为喜。即为和送矣。馀不一。

答儿辈乙巳[编辑]

即见廿二廿三书。知集病已差。觅家移寓。深慰郁虑之怀。余仅仅支遣。而去夜雷雨大作。假家湫湿。苦况万状。可闷可闷。汝辈近日做何工夫耶。科期只隔数月。而一向浪游。岂非可闷之甚耶。虽不能受学。而前日所读李白唐诗。勤勤熟读。逐日作诗习字。则可见长进之效。须惜分阴。切去怠惰之习。至可至可。余今远出。杂儿之追逐。必倍于前。古人事亲之道。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何可以父母之不见不闻而不自敬谨乎。戒之戒之。

与儿辈戊申[编辑]

祖父母丧。以礼言之则期服未尽之前。所当常著布巾。而既不长在丧侧。则势有所不能如此者。故余辈曾于先祖考服中。在家之日亦著漆冠矣。然孔子吊于人犹不玄冠。以此言之。则出入庐次之时则似不可著玄冠。汝辈在家则著冠。来此则著笠囊草笠似宜矣。

答集儿丙寅[编辑]

见书为慰。余病状夜来一样。而拣择果定于青阳从子昌国家。今朝自内有所通报。此间惊愕。何可言何可言。今日此举。既为宗社大计。虽他家女子。明知其有病。则身为大臣。不容无言。况此儿宿患之外。腹病血病极非轻。今若不先陈暴其实状。则日后虽被重谴。亦无以自解矣。设令终未回天听。在吾辈道理。不得不如此。故即将㫒疾诣阙。以为请对力陈之计。而必致添伤。种种闷叹。馀不一一。

与集儿[编辑]

今日蒸热转酷。何以经过。为念明日疏决。仲氏及余当入侍。承旨昌协亦以该房入侍。而汝又以玉堂同入。则一家父子兄弟联翩前席。实非私分所安。不觉兢兢。若无推移之势。则固无奈何矣。同僚如有替入之人。则须通议善处如何。玆以委布。夜深不必回答也。

答集儿丁卯[编辑]

阻音有日。恋郁殊切。奴来见书。知合衙安过。甚慰甚慰。催科不但最为官吏之劳。实是官家第一大政。缓急难以得中。于此一有得失。而民之休戚毁誉系之。不可不审慎也。此处仅支大成昌协幸得清风。自此踪迹可以少安。而只以稍远为怅耳。馀不一。只冀慎护。

寄集儿戊辰[编辑]

夜来安否如何。感冒得已和解否。驰念驰念。余昨夕出来。姑免大段添伤矣。初欲留此一二日。而恐有意外难处之端。玆以仍向旧栖。以为安顿之计。而念及国事。中夜不寐。万事灰心。深愿汝辈亦脱去华贯。得寻遂初赋耳。馀忙不一。

寄集儿[编辑]

朝承仲氏下书。以为今番敦勉。异于他事。自上既以追悔洞释为教。申申勤至。则一向撕捱。尤有所皇恐。若终始违命。则在下分义。亦有怨怼之嫌。恐益难处。左台及诸议亦或如此云。去就既有素定。且人之所见各不一。有难适从。不必以外言有所挠改。而但仲氏书中怨怼之嫌一款。亦不无动心者。揆以分义道理。亦果如何。虽有乍退乍进之嫌。义理有不可不进。则姑就近郊。陈情而退。亦何难哉。余意则今此进诣中路。以病陈疏而归。亦出于不敢晏然退伏之意。且今则病势如此。实无前进之路。他不必论。而去就之义。有未能明审灼见。或书通于闵承宣。俾之禀议于其大爷。如或亲拜闵台。试为问议如何。在此陈疏之后。欲留待批下然后退归。而以此病状。一日留此极可闷。恐难仍留此。亦未知如何也。病中百虑婴怀。祸福固已任之。而自处之义。恐未免差失。玆以及之耳。

答集儿[编辑]

连见两书知无事。为慰。余昨暮还寓。而十馀里触寒。犹未免添伤咳喘。达夜苦苦。外感亦未解。恐至弥留。可闷。示意具悉。余之本意则固如汝前书所示矣。今闻闵台意见如许。可谓委曲得中。恨不及早与商确也。然今番之行。则前进仍住。诚有两难。其势固不得不退归。而前头又有一节。若趁国葬发引前旬间。进诣近郊。上疏陈情而退。则此与无端更进有异。而自上亦可以下烛今番径归之为实病也。且向日出来时所留之疏。虽以当退之义历举陈达。而自上视以为专由于今番之事。若终始不进。则上意必以为终不释然于今番之事。前头去就。恐益难处。若一番诣近陈疏。则可以明其本情。而日后自处亦有馀地。未知果如何。但其前病若未差。则无如之何。亦当观疏批辞旨而量处之耳。馀姑不一。

答集见己巳[编辑]

再昨到德坪。因次石之来。见初二书。到天安。龙奴传初三书。昨夕敦府郞厅之来。又见初四书。知无事为慰。时事变幻于俄顷之间。天也谓之何哉。此后燎原之势。罔知所届。一身死生祸福。犹是馀事。奈何奈何。余气力一向澌顿。不能䟎程。而此时迟留途间。亦涉不安。昨自天安疾驰来宿振威。病惫益觉难支。今晩欲向龙仁。明间当抵宫村耳。复命后出郊之计。余亦思之如此矣。今观台启。必有次及之事。此时独犯。火色。晏然入城。亦恐难便。欲到东郊。以病陈疏。以为观势前却之计。未知如何也。如有通报之事。明日送人于宫村为佳。龙奴先归。困倒不一。

答协儿己酉[编辑]

即见书为慰。再明谢恩时及十三谒圣时。必须先诣壮元家。一时随往为可。近来此风渐替。亦可以观世变。勿循弊习。大庭放榜之仪。即同初见君父之日。步趋拜起之际。加意详慎。至佳至佳。馀忙不具。

寄协儿丁卯[编辑]

昨于扈厅房子之归付书见否。昨夕水阁便见书。知无事为慰。此处仅遣。而昨日疏批。比前颇有开释之意。此必由于右台所达而然也。意外又有进诣陵下之别谕。史官踵至。不敢复以情迹为辞。以病剧难动之意仰对矣。今晓仲氏驰书委教。以为曾在先朝。洪相被论在郊外。而适当温幸。先王命诣行宫。洪爷不得已随往。还宫时落后留江外。今此谕旨。不可不承。陵所异于城中。姑为进诣。还宫时或以病陈疏落留。似为得中云。昨夕史官之回。既以病未承命之意附达。虽欲依此为之。今无可及。而且闻今番敦谕。盖因李判府事召赴陵所之举。知申陈达请在外诸大臣一体谕召。致有此举云。此与先朝洪相事。亦或差异矣。且连日施灸之馀。气甚惫苶。臂脚痹疼。触寒有加。今此病状。亦无出脚之势。奈何。但谕召频繁。史官交道。已极悚蹙不安。而此后敦勉不但已。则展转狼狈。渐入难处之境。极可闷也。馀忙不一。

寄协儿[编辑]

余之去就。到今更无难处之端。还可幸也。而期月之间。朝著一新。此后自当有次第布置整顿之事。未知终至于何境而后已也。闻畿伯往见领相。极言国事之日危。请以至公处事。且言权持事是非之不可不明。答以吾亦非不知其是非。而恐落于一偏。不敢有所言云。自古安有不辨是非邪正而能为国家之理乎。当国大臣之意如此。则国家将安所恃乎。畿伯闻此。寒心而归。以为无可奈何云矣。

寄翕儿乙丑[编辑]

顷因斧壤便。得廿八书。为慰。第闻转入枫岳。音问益无凭。思念难尽言也。汝之谢弃诸缘。入峡久留本意。只在于就静养病。则凡系疲形敝神之事。一切倚阁可也。似闻诸少随入者甚众。应接之烦可想也。燔瓦鸠工。又有构舍之役。则营度之劳。亦必不赀矣。今又被人牵挽。陟险探幽。虽曰既往之后。聊欲优游一处。毋徒疲走于登顿。而想其事势有未易如意。则安保其得免伤损也。若是则恐与初计相左。何其能刚决于辞家之日。而不能割断于傍人之掣肘耶。古人有言山栖虽胜事。稍有系恋则亦市朝。杯酒是乐事。稍一徇人则亦狴牢。徇人之害。岂独杯酒为然也。若免致伤生病而遄返旧巢则亦幸矣。此间大都如昨。多少忧病倥偬之状。不欲烦传于远外。以乱其意也。应奴有事追往。草此不尽。只冀慎护。

答翕儿丁卯[编辑]

东郊分路后累日无闻。恋郁殊切。金庆立来。见书知无事。为慰。余姑寓栗北新舍。栖息安稳。大归之所。以平康家龃龉。不堪过冬。势将姑就清城亭舍留泊耳。示意具悉。此亦似然矣。而但若有吾庐之可归。则他固不论。既不能然而借寓他家。则东西远近。亦不必甚拘。来此之后。即承别谕。既以归死松楸为对。旋又他迁。亦涉不便。目前之计。姑欲无远墓下。前头洞阴新屋稍得修缮。则自此移就亦未晩也。且观时势未定所底。况余处地非如他人。无论远近深浅。恐难望其安顿。晦翁所谓告讦之门既启。世间群小无非敌国。便能因树为屋。自同佣人。亦已晩矣者。岂非真切语也。汝亦姑为苟完过冬之计。以便往来省觐。待开春观势改图似宜。如何如何。馀不一。

答翕儿戊辰[编辑]

见书知入城为慰。余归栖就温。调息得宜。外感颇解。而咳喘剧歇无常。夜则尤妨寝睡。是可闷也。示意具悉。削迹敛避。余意本自如此。今之欲进近郊。非有他意。东郊留疏所陈当退之义。缕缕历举者。虽是素定于心。久欲上陈者。而适在于因近事去朝之日。故自上视以为专由于问目一事。势固然也。前后谕旨既以追悔洞释为教。不翅申复。虽交际之间。得其悔谢。而犹且介执。其于人事何如也。虽每以前事为自解之地。终无见信之理。此后去就转益难处。无宁趁国葬进诣郊外。略申分义。更暴前后情势。仍随𫷷卫。到陵下。过大葬后。更寻初服。则设令此后敦迫之举相寻。而自处之道绰然有裕。岂有仆仆趋命之虑也。其所定计。不过如此也。馀姑不一。

答业儿丙辰[编辑]

前后便中。连见初八初十十二三度书。且因应奴口传。细悉合家安过。慰不可量。示意具悉。即今时议。以不赴科为一罪案。若无端不赴。则固不免致人之疑。而余方在投荒之中。汝辈之不敢入场屋。义所当然。虽有疑谤之者。有辞可诿。顾何患也。然为士子之道。固当利其器以待其时。不可以即今不赴举而遂辍其学业也。况士之读书勤学。岂专为科举而已耶。昔年先祖考在雪窖书教吾兄弟。有曰读书非必为科第也。人而不学。有同面墙。尔辈勉之。此诚今日汝等之所宜勉也。念之毋忽。适因郡便。忙不一一。只冀凡百慎旃。

寄业儿丁巳[编辑]

汝近日见读何书。而能勤而不辍否。为士者无论学问文章。必先读经书。以立根基然后可以用之有馀矣。汝于经书不读者尚多。如史记外家诸书。则无时不可读。而至于经书。非早读。难可得力。汝亦今已晩矣。失今不勤。后且无及。须先读大学。次读论,孟。又次读诗,书,中庸。而必以百遍为限。论,孟中一书及诗,书。则比他倍读尤好。曾闻先辈之言。庸学则以士为名者无不恒诵。如朝夕飮食之在口云。其笃志可法也。岁月如川之流。一往而不复。勉之勉之。

寄业儿[编辑]

程子曰。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丧志。书札犹然。况其他乎。汝于绘事。好著成癖。每虑其有妨于学业矣。盖一以此得名之后。则一家之间。或被强迫而亦不得辞。势固然矣。近闻汝以摹画之役。无暇读书。数月之内。将未易断手云。此固汝自取而亦非细虑也。今后则一切放下。勿复留意于此事。唯以读书作文为业。而人有强请者。以家庭有教。不敢犯戒之意。峻辞谢却。虽一家父兄之所教。亦以此意委曲开陈。则必不以为非矣。即今所摹画。未知何样画。而多至数本云。如已始役则其中一二本完毕以送。此后则断然废却。如以一刀断割。至佳至佳。

寄业儿[编辑]

汝今年读何书。闻汝汨于家冗病忧。不能专意学业。势固然矣。而此非细忧也。汝之文理犹未大达。而年岁骎骎将逾二十矣。学业一过其时。则老大之悔。亦将何及。此诚反顾瞿然处也。缉儿文理颇进。而制述之功尚阙。汝须与缉儿。同处于汝家或本家册房。与共做学。或读或制。兼以资益于汝兄。至佳至佳。且缉也不可使长处妻家。汝若与之同处。则彼此岂不两便也。余之此言非偶然。须勿泛听。依此为之。以副余千里外眷眷之望也。

与业儿甲子[编辑]

汝之今日之举。实非平日所料。初既错误。以至此境。岂有善后合宜之道乎。良可咄咄。余之书意。非欲其暗然托故出来也。欲其以余意明言于疏厅诸人而出来也。且见疏草。其遣辞主意。大与余见有异。如此则虽随参不可为也。疏中辞意。无侵逼于鲁西。虽其攻小尹之辞。唯以明是非为主。而毋甚乖激可也。今此疏辞大异于是。余曾于榻前。以崔慎疏中论鲁西事。轻加评议为妄率。而观此草本。其所云云。不止如崔疏所论。则汝之参此疏。尤岂非未安之甚乎。今虽删节其文字。必不能终归于平正。况多士之论。必无一一曲从之理。莫如初不当之之为得也。余意如此。更加思量而审处之。至佳至佳。

答业儿戊辰[编辑]

别纸所问。虽未能详知。妇见之礼。以见舅姑为重。岂有献币于祖父母而不献于舅姑之理乎。古者见尊者必有贽。不但祖父母。虽如伯叔父母。皆可献贽也。并献祖父母与舅姑则可也。不献舅姑则决知其不可矣。昌城既与后未人并坐受贽。则谒庙时虽不用贽。恐无不可也。然世俗于舅姑之有父母者。祖父母则只行拜礼而不献币者。类多有之。恐不至害义。闵台家所行。亦必有据。依此行之似可矣。

上伯氏己巳[编辑]

前承十一日下书。又于室人行。伏见寒食日下书。仍审过祀入城。起居粗安。仰慰仰慰。弟姑得免恙。而闻层加之论朝夕必发。此固所已料者。万事在天。只得顺受而已。尚复何言。唯是落落参商。无由拜面相诀。此为凄黯。奈何奈何。蓬山消息。益复渺然。念之只增于邑。金骨山录。曾有誊本。而未及取来。蒙此录示。破寂为幸。其山去郡不甚远。在岛中。岩峦稍可观。而所谓三窟。极其危绝。难以转足云。罪迹虽不如此。衰年病脚。实无致身之望矣。馀祈若序万卫。以副悬慕之怀。千万不备。伏惟下鉴。己巳閠月初三日。

上伯氏[编辑]

顷承廿一日下书。即于归便上答矣。想未及传至也。信后起居复何如。仰慕无已。业,协来时。十七十九两度下书。亦得承览。迨极仰慰。弟姑保食息。而加论之发已过旬日。未闻处分之如何。殊觉郁郁。自念人事已极时势至此。一死自是早晩事。固无可恨。而惟其履盛不止。求退不遂。终至蹈此祸机。上忝先训。下负素心。惭痛莫追。谓之何哉。蓬山消息。近又有闻否。迎日已得还洛耶。驰虑难胜。千万匆匆不备。只祝向热。合候万吉。己巳四月初三日。

上伯氏告诀[编辑]

今日之祸。固所自料。人事已极。一死亦复何恨。而不得更拜告诀。蓬山则益渺然。死生不相闻。此为恨结耳。直侄及到。得承手翰。稍慰此怀。后事虽不必关念。而诸儿皆病弱。恐难保全。扶护病母。返葬故山。实无可望。凡事唯在指挥而教戒之耳。千万只祝倍加珍卫。草草不备。伏惟下鉴。己巳四月初五日夜。

上仲氏告诀[编辑]

弟之今日一死。固所自料。人事已极。亦复何恨。而东南渺若异国。不得更拜告诀。一心恨结。唯在此耳。自念平生本少宦情。而惟其履盛不止。求退不得。以至于此。上负先训。下乖初心。惭痛莫及。谓之何哉。诸儿皆病孱。且其病母万无一生之理。绝海之外。去留俱难。不得不关念。而伯氏与兄主各处涯角。凡事无以仰禀指导。奈何奈何。玆以一书仰诀。只祝千万珍卫。以副泉下之望。草草不备。伏惟下鉴。己巳四月初五日夜。

寄诀李甥世白,李甥濡[编辑]

俺一死。自是早晩事。人事已极。无复可恨。而国恩未报。终陷大僇。此为惭痛耳。相望渺然。不得与令辈面诀。耿结奈何。诸儿皆病弱。扶护病母。返榇故山。恐不可望。凡事令辈必尽情顾护。如我在时。唯此之恃耳。馀冀珍爱。草草不尽。己巳四月八日。

洪甥昆季才已有书。令之诸季及宋甥处。未及各书。可递照此纸也。

寄诀李婿涉[编辑]

俺之今日一死。固已自分。人事已极。无复可恨。而与君相别隔年。不得更面以诀。此为耿结耳。前后三书俱得见。稍慰。亡女后事。托在君家。凡事君必尽情。何待吾言也。死而有知。未知果能相随于泉壤。少泄十年恸毒之怀否耶。千万草草不尽。只冀珍爱而已。己巳四月初六日。

亡女表石。曾已伐取于清风。输下德渊江边。因文字未就。不及镵刻矣。须与儿辈相议。早晩得便营立。是望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