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旅轩先生文集/卷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 旅轩先生文集
卷七
作者:张显光
1642年
卷八

杂著[编辑]

孔圣[编辑]

天生孔子。既隆大其道德。而乃不畀之以其位者。岂偶然而然哉。固以理有不得不然者也。何以言之。盖此理之为太极者。本自无极焉。而气之出于此理者。必有以配乎此理。准乎此极。则于是乎理而气。气而形者。又必有以天于上。地于下。人于其中。而三才具矣。才者。合理气为造化致事业之谓也。事业者。行尽其道之谓也。故三才莫不有其事业。然后三才之道尽矣。然则天有天之事业。地有地之事业。人有人之事业矣。而三才阙一才。则宇宙不宇宙矣。故天地虽尽其在天在地之事业。而必待吾人能尽其在人之事业。然后天地事业。得成其事业。而宇宙得为宇宙焉。则吾人事业。大参三才。重贯三才者。为如何哉。所谓吾人事业者。便是尽性至命。裁成辅相。参赞位育之道也。其事业。即三皇之所皇。五帝之所帝。三王之所王者是也。故有天地人物矣。而上古无三皇不得也。中古无五帝不得也。唐虞以下。无三王不得也。无三皇则孰尽夫此道之为性者乎。无五帝则孰尽夫此道之为德者乎。无三王则孰尽夫此道之为权者乎。三王去而入于霸。则道非心出。而事业不得不卑矣。此道之为性为德为权。使宇宙为宇宙者。不几于亡乎。若于此时。不有孔子。则宇宙间三才之道。孰为之扶植阐明。万世如一日哉。此所以太极之不得不生孔子于三王之后者也。然则三皇亡而三皇之道得不亡者。有五帝以传之也。五帝亡而五帝之道得不亡者。有三王以传之也。三王亡而三王之道得不亡者。毕竟有孔子以传之也。设孔子不生于三王之后。则后世谁知三王之道。本于五帝。五帝之道。本于三皇。三皇之道。本于太极哉。夫以此道行之当世。乃有道有位者事业也。然而有位者之事业。止于一时。故三皇之道。行于三皇之世而止。五帝之道。行于五帝之世而止。三王之道。行于三王之世而止焉。止者。谓其规模条例也。道之在性者则非止也。此皆一时之事业。若以此道掲示流行于万世者。惟有道无位者能之也。有道无位者。固亦心三皇之心。德五帝之德。道三王之道。而顾其身不居三皇五帝三王之位。则此道无从可行于一世。故必为之著书立言。以垂于后世。惟其所著之书。皆三皇五帝三王之道之所载也。所立之言。皆三皇五帝三王之圣之心法也。三皇五帝三王之所心所德所道。即无极太极之理也。然则孔子之道流行于万世者。不但三皇之所以皇。五帝之所以帝。三王之所以王之道也。即亦天所以天。地所以地。太极之所以无极者也。此乃大圣事业。实乃满宇宙终天地而无竆者也。夫如是则其道德其事业。却是三皇之所不能尽于皇。五帝之所不能尽于帝。三王之所不能尽于王。天所不能尽覆。地所不能尽载者矣。其为弘大永久。不可言形。不可记尽者。其果有可譬者乎。此当与天同其高明。与地同其博厚。日月同其光。四时同其常。至今千百载之下。人知有所心之性。所身之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朋友为朋友者。其谁之教化欤。此乃无位之位。不业之业。非可以人为而酬其万一也。况可爵之名之乎。有谁得以任其口而称之。用其手而陞之哉。多见其不自量也。呜呼盛哉。乃至我大明朝。始发此理。始建此议。痛革前古所加之爵。而止以先师先圣之号。题于位版。则此岂非万古之一快哉。

道统说[编辑]

道者。吾人日用常行之道也。何以谓之道乎。盖以吾人受形于天地之形。受德于天地之德。受位乎天地之中。斯焉以为人也。不有是形。无以载是德。不有是德。无以用其形。不有载德之形。用形之德。无以责其任矣。形能载德。故形不为徒形。德能用形。故德得为实德。形德相准。故便是人矣。然后形践其所受乎天地之形。德充其所受乎天地之德。位塞其所中乎天地之责任。而可以谓之尽其道也。所谓道者。即此道也。所以谓之日用常行者。何也。固以人之为人也。内则有五脏六腑。外则有头腹四体。上则有目耳鼻口。下则有手足指节。皆各有所职。必各有其则。内焉者主之。外焉者承之。上焉者察之。下焉者供之。然则内外百体之无所不具。无所不备。而合之为全形者。即其身也。大小百体之各职其职。各则其则。而有日用事业者。即其道也。此所以践形充德修责任之谓也。责任者。何业也。即宇宙内事也。宇宙内许多事业。都在吾人。若非吾人责其事业。则宇宙为空器矣。故夫既为人而有是身。则自不得无其道焉。身以道为身。道得身为道。合道与身为之人。人固不可离道者。此也。以其不得不常行而不可须臾离。故曰道。道者。道路之借喩也。借彼道路之道。喩此道理之道。则人当就认其固不可须臾离之妙矣。统之为言。有传有承之谓也。所谓传所谓承者。不必身传面承而谓之统也。其心法德业之相契。则隔百世越千里而可以传承矣。惟非至圣至诚能有以参天地者。其可谓之得此道之统耶。然而是道也。虽以在人者言。而生吾人者天地。则为吾人者。岂是自道其道哉。道之原。乃自有所出矣。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亡。道亦不亡。此皆言道之原出于天也。然而生吾人者天地也。而生天地者太极也。则所谓太极者。岂非道之大原乎。太极者。此理最上原头之称也。天地未有。而此理自常有焉。此理自常有焉。故遂为之出元气。以生位上之天。则天于是乎始有矣。天既有矣。以生位下之地。则地于是乎始有矣。天地既皆有矣。天动于上。地静于下。动焉资始。静焉资生。而造化流行。则于是乎吾人与万物。亦皆各得其所禀。而元元群群于两间矣。然则太极之理。自有为天之理。故天为天也。亦有为地之理。故地为地也。又须有为人之理。故人为人也。虽至于万物之微者。亦莫非有其理。故为其物也。特皆为造化之具。吾人之用耳。于是乎天顺为天之理者。天之道也。地顺为地之理者。地之道也。人顺为人之理者。人之道也。其道即一太极之理也。故天顺其理。而天常不失其为天焉。地顺其理。而地常不失其为地焉。惟吾人者。不能无气质之杂。物欲之诱。而或不能自顺其为人之理。以尽其参三之道。故得此道之统者。惟德为至圣。道为至诚之人也。则人而至圣至诚者。其有几哉。此非天地之赋畀吾人者。有不均焉。生为吾人。自不能尽其道者居多。故是道之统。自有所归。而自古及今。得其统者无几也。然则是道也。以天地言之。天有阴阳。而阴阳又分为大小。地有刚柔。而刚柔又分为大小。日月星辰之象于天。水火土石之质于地。昼夜寒暑之代行。雨风露䨓之时作。春夏秋冬之有常。生长收藏之必序者。皆此道也。以万物言之。性情形体之相因。飞走草木之汇分。弱壮老死之必然。贵贱盛衰之不齐者。皆此道也。就以吾人言之。性焉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也。发焉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也。伦焉有五品。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也。世焉有四业。家而齐。国而治。天下而平。宇宙而继往圣开来学也。五常者。斯道之体。出于天者也。七情者。斯道之用。机于心者也。五伦者。斯道之条理。遍尽亲疏也。四业者。斯道之功用。准及近远也。吾人之道。其有外于此乎。所谓至圣至诚者。不是此道之外。别自有他道也。圣以通此道而为圣。诚以纯此道而为诚。则亦自是所性焉全之。所情焉和之。所伦焉惇之。所业焉毕之。而吾人之道。自尔尽焉于此矣。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又所谓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又所谓聪明睿知。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又所谓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者。为可以得此统也。昌黎韩子著原道之篇。有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有宋诸先生。皆以韩言为得之也。盖自上古至后世。达而居上位为大君为大臣者。凡有几何。而在帝王独举尧舜禹汤文武。在辅相独举周公。若竆而在下位者。亦几君子也。而独举孔孟。则其得与于道统之传者。不常有矣。必也藏于心而为德性。发于身而为言行。施于世而为事业者。一皆纯于天理。而无一毫之欠乏。无一毫之逾过。无一毫之偏倚。然后乃可谓之道也。此即唐虞之厥中。大学之至善。中庸之至诚也。然则道统之传。非有命世者而得之乎。在书契以前之世。则虽有君有臣有民。而无从考知其德行事业焉。只想其举世上下。无非真性纯德之人。则道自在其中矣。何可指言夫道统所在乎。至于伏羲以降。则八卦画矣。书契造矣。礼法作矣。名分等矣。政事行矣。吾人之道。始阐明矣。又至神农。而生人之本业。通货之普规。寿民之神方。无不备矣。又至于黄帝。则天地之悭秘毕开矣。造化之微隐毕发矣。经纶之机轴毕设矣。所以经天纬地格神化民之策。无所不举。则吾人斯道之本。大启于三圣人之世也。自不须言统。而其道为三才之宏纲。万世之通范。亦不可以统字而尽之也。

太极之为道也者。在天为气则曰阴与阳也。在地为质则曰柔与刚也。在人为德则曰仁与义也。气之为气。亦此理也。质之为质。亦此理也。德之为德。亦此理也。即莫非此理也。故皆谓之道。不有气。无以为造化之机。故覆上之天。必以气为之道也。不有质。无以成造化之功。故载下之地。必以质为之道也。不有德。无以出参赞化育。裁成辅相之事业。故位中之人。必以德为之道也。徒气不得为道也。故有天必有地。徒气与质。不得为道也。故有天地必有人。然则三才之道。必至于有吾人之德。然后始备。而天之为天。地之为地者。得吾人然后乃可以为覆载之大化。而太极之理。得尽其为极之妙也。此所以道统之责。乃在于吾人。人其可自轻其身。而不自尽其为人之道乎。自有宇宙以来。斯道之统。承之者有其人。则三纲以之纲。五伦以之伦。世得为文明之世。鸟兽咸若。戎狄归化。日月光华。四时顺序。阴阳调风雨时。天不失为高明之天。地不失为博厚之地焉。斯道之功用。其如是哉。若道统无传。则纲不纲伦不伦。世为昏乱之世。兽蹄鸟迹。交于疆域。戎马蛮兵。横行中国。三光晦蚀。四时易气。阴阳乖戾。风雨淫狂。天降灾沴。地多变怪。一与太平之世相反焉。此岂非吾人之道。有以致之哉。三代以上。至圣至诚。代出而在上。体此道于心。行此道于身。明此道于家国天下。故其君则曰三皇五帝三王也。其世则曰唐虞三代也。自是以降。得斯道之统者。孔孟也。而竆而在下。怀抱终身。则人岂见至德之世乎。达而在上者。虽或有一二近道之君。不心帝王之心法。不踵帝王之轨范。而皆以杂霸为道。则何可得以传统言之哉。呜呼。天一天也。地一地也。天地未尝亡矣。则道岂尝有亡哉。人不能自人。故统绝而莫之续矣。

书院说[编辑]

书院。古所未有也。世至最后而始有作焉。其作也。非出于先世帝王之邦典也。非由于一时朝家之政令也。而特后贤之私自义起者也。其式出自中国。详在一统志。可考而悉矣。其为制也。中立庙。以祀其地所尚之人。傍设堂斋。以为后学藏修之所焉。则老师宿儒之抱道者。或为之唱焉。志道向学之秀才者。亦乐归焉。自是以后。凡有一行一节之著闻者。或尝居其境。或有存其游历之迹焉。则莫不置庙设斋。号之曰书院。不惟一行一节之可称。至于从古以来。圣贤所起之乡及虽非其乡。而特有慕尚之思者。亦莫不为创别院而享之者多有之。则盖至于无贤不庙。无地不院矣。此即书院为后世别学也。古者。国有学。乡有校。州有序。党有庠。闾有塾。此三代之学也。后世虽有兴替沿革之不同。其为典常也。则犹皆世守之。此外无他学也。今之书院。其亦闾塾之义耶。古者其有功德于乡。而乡所不能忘者。则必有祭于社之事焉。今之院庙之享。亦其义耶。岂非揆之道理。无所妨害。而作振士气。多其补益。故先儒皆以为一种可好底事焉。不惟不以非之。亦必与之助之。而其规益昌且广矣。我东方凡事。必动遵华制。故书院之作。其亦有所传于中国者也。其效法创设之本意。则固好矣。然其为举也。果皆出于公义。而其所尚之人。实有斯文之功。世教之补。无愧于受享。传之后世。亦足为师范则可矣。如或不然。一或涉苟。则能不为羞悔于无竆耶。我东书院。亦未知其几所矣。其在先代及国朝名贤之章章表出者。固无可议矣。其馀则或云某地人为某公立书院。即其后裔某某之所唱也。或云某乡人为某公立书院。即其门徒某某之所唱也。余以为为后裔者。其先世果有人所不忘之功德。为乡众所共崇慕。而血食于公庙。则固后裔之荣幸矣。若或其议不出于公论。而出自后裔。则不但于其受享之神道为未安。其亦不为后裔之悔耶。为人后裔者。其先世有可范之行。所垂之教。则止当自作一家之范。一家之训。服行无斁。克追先志。又能自尽于分内当行之祀事。使人称之曰。某公其能有子孙矣。此非致孝之道耶。至于为门徒者。其所师宗之者。果有道德学问之可称。而我既曾被其教迪之恩。则在我职分所当为者。只合笃守提耳之训。克发终惠之恩者。乃是尊其道。尚其德。传衣钵之实业也。若不自尽其当尽之道。必以见享外祠为务。岂尽尊师之道乎。且书院。初非邦典国学之常例。乃是后世科外别设之所焉。则凡其规画之要。持受之道。必须舍烦而用简。除文而尚质。去丰而取淡。然后得以宜稳于事理。可继于久远。而为不负于先贤创设之本义矣。愚尝欲以此义。一与同志者戒之。故今适来在乡院。有是说焉。

旅轩说[编辑]

人有轩号。自中古始焉。盖上古之人。无其名。人但有声而已。盱盱胠胠。言亦不分。则宁有其名哉。想其时也。人文方晦。人伦未著。人各自涵性命。自能生生。只相与听声而相应和。见色而相识别。则奚待乎名哉。虽无名不为碍也。及乎风气稍开。大朴渐散。则人文不得不明。人伦不得不著。于是。圣人首出。为之发挥焉。因物有字。随人置名。然后教有可施。事有可行。此乃名之所以作也。然人各有一名。自可以无所不通。又何别名以赘之哉。世又稍降。而尊卑之等。不可不章。长幼之序。不可不明。则道不可以徒尚其质矣。既各有名。又因其名之义而换称之。所谓字者于是乎作焉。故人无贵贱。有其名则又必有其字。比之古则字之称。似赘矣。然无是字。其于尊卑长幼之间。当不无所嫌亵者矣。此圣人所以酌古今之宜。不得不置字于人。而宣尼之于春秋。亦必或名或字。以寓与夺之意。字岂可无乎。然有名有字而已。而足以该之。又降而为后世。世道不明。治日常少。天下或有怀奇蕴真之士。若不能出而施志于当世。则退而散处于山林江湖之间者。不欲衒名于时人之耳。登字于俗子之口。则自超于名字之外。求号于无竞之地。或因其所居之室。或因其所处之地。与夫江湖池泽溪山谷洞凡其心所乐。其身所寓之物。随所取而号之。总名之曰轩号。其后生小子尊慕其人者。不敢口其人之名字。多以其轩号为常称焉。轩号之作。盖以此。而其盛行。亦以是也。是故。宋之诸先生。亦莫不各有所号。夫岂若好事者之为哉。固以潜光晦迹。造物为徒。不与人争。不为物忌。举一身生涯而附之于一号。古人之意。其有得乎。至于纡金拖紫。名显庙堂。生称公侯。死得美谥者。亦皆有轩号。至取夫林壑湖山之名以矫之。此则吾不知其可也。余则天地间一蠹也。非工非贾。不农不士。虽尝从事于文字之学。实不自笃于身心之功。犹且不保庸分。盗取伪名。至欺明时。冒受一官。纵能知其非分。今得退安山野。然而躬不自耕。尚取饱煖。顾余平生。非蠹而何。曾有相从之友。或以轩号为劝。余应之曰。轩号。岂如余者亦得以有者哉。夫轩号者。以其人之足号也。己之自顾于中也。果有人之所有。而为可自负者焉。人之视我也。亦皆曰能有人之所有。而堪为可观者焉。然后吾自无愧于有号。人亦不辱于唤号。若自顾人视。其中则扫如。而以碌碌之身。效硕人之称。以庸庸之夫。冒高士之号。不独自愧。而其如愧于人何。不独愧于人。而其如污我江湖池泽。辱我溪山林壑。以得罪于造物翁何哉。余实自顾扫如。人视无观者也。中两间参三才。既不能尽人之道。践人之形。则人名之有。尚且仰愧而俯怍。况自加以轩号乎。为人子而无孝行。父锡之嘉名。已自愧焉。为朋友而无信道。友赐之美字。亦已惭焉。然二者虽愧且惭。其不可易焉。则只宜国人目之曰张显光。知旧呼之曰德晦。足矣。又何他号之敢取哉。既以此言拒之。仍无轩号。今且四十馀年矣。今者始以旅轩为号焉。自以是号加我。不为僭矣。而又合乎其实故也。然则轩在何所。无常处也。曷谓之旅。以余常为旅也。旅者。客于人之名。窃观易中旅之为卦。离上艮下。山止而不迁。火行而不居。违去为不处之象。故卦名以旅。若有恒居。不行于外。岂曰旅哉。余玉山人也。幼而孤露。游学四方。其不能在家也。自少然矣。顷于壬辰夏。玉山为倭贼直路。余家又在路傍。奔而窜之。最在人先。而家烬兵火。只有丘墟。虽在寇退之后。不能返于故土。自是不托于亲戚。则必依于朋友。携挈家累。迁此移彼。或一岁而三四迁。遂作东西南北之人。其为旅也。孰有如我乎。如是则号以旅轩。不亦宜耶。或曰轩必有常所。然后可因以为号。今子则旅矣。而号以轩。子之轩。果有常所乎。而况轩乃主人之有也。子以旅而为己之号。则无乃非其有而取之乎。余曰。轩无常所。又非己有。故以旅而名其轩。轩而曰旅。名固当其实矣。夫轩无常所。而随往有轩。则我之有轩也常矣。有轩也常矣。而不滞于一轩。则轩之为主人之物者自若矣。无焉而不沦于无。有焉而不系于有。此余之常为旅。旅而必有轩者也。然则旅轩为号。乌可谓非其有而取之者乎。或曰。子之以旅轩为号者。吾既闻之矣。然宇宙之间。惟太极无方所。无形体。若夫万物。则必有形体。必有方所。今子之轩。既曰轩焉。则乌得无形体之可言。又乌得无方所之可指者。又岂无可安可乐之实哉。曰吾之轩。既在有无之间。宁有一定之形体。然其可安可乐之实。则无时不然。无处不然矣。请试言之。其在也。或在东邻。或在西邻。或在山之南。或在水之北。或在千里之外。或在十步之内。或在湖海之边。或在溪涧之畔。或在深山之谷。或在大野之头。不必取乎俭素。虽高堂敞宇。亦或安之。不必取乎轩敞。虽茅斋斗室。亦或乐之。花竹满坞。不以为烦。田园蓁芜。不以为污。且非特以堂宇为轩。至于清阴绿树之下。亦吾轩也。白云苍崖之上。亦吾轩也。芳草溪边。亦吾轩也。清风山畔。亦吾轩也。或有一日之轩。或有数日之轩。或有阅月之轩。或有逾时之轩。或有一岁之轩。或有数岁之轩。轩之所在。不一其地。而合而为一身之轩。轩之所留。不一其时。而积而为一生之轩。吾之所轩。其诸异乎人之轩乎。凡物有方所。则区域一定。而不可遍于东西南北。有形体。则规模一定。而不可变于大小虚实。故有定方者。其势必狭。而无定方者。其广无竆。有定形者。其用必室。而无定形者。其通无碍。此吾轩所以处无方之方。兼天下之形胜。立无体之体。备四方之景致。为轩也不亦大乎。不亦富乎。若乃轩中所有之物。则数卷圣贤书。四个文房友。三尺一长剑。晨梳一帖子。轩上所对之人。则或好古嗜学之士。或通经业史之人。或吟风咏月之豪。或村翁野老之类也。时有异趣之客。背面之人至者。亦所相容。其于庸拙微贱。尤所矜接也。轩边所从之少。则数三童子。或执役于左右。或学字于闲暇。未尝相离焉。至于旅翁所为者何事。见同志则论之以道义。见后生则劝之以学问。遇文人则论文。遇诗人则言诗。野夫来而语桑麻。渔翁至而话鱼鳖。或劝之以酒。必醉无辞。或逢村翁。碁局消日。无客则开卷看书。如见千古圣贤之心。既倦则曲肱闲睡。若游希夷至德之世。既睡而觉。开户游目。则天地悠悠。鸢鱼泼泼矣。乘兴而步。访花随柳。则方寸坱然。与物同春矣。兴极而返。吾轩自静。整顿衣冠。肃然瞑目。则无极太极之妙。果不离于日用之间。而无形有形。未尝二理焉。先天后天之易。可默契于心目之间。而前圣后圣。本同一道焉。如此而终日。如此而终岁。此旅翁之事也。然则吾轩之乐。可谓至矣。或曰。子之乐乐则乐矣。然为客乐。不如在家贫者。古有其言。子独不知旅之苦。而反以为乐。其无乃反于人情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坐取饱煖。妻不织而免于寒。仆不锄而充其腹。又无乃以不劳之享为可甘。而不知无事之食为可耻耶。余曰。余果不劳而享。无事而食。以四方为家。以旅游为乐。宜乎有或者之讥也。然天地之间。物理难诘。时变难竆。木有樗栎。土有沙砾。樗栎何用于材也。而空被雨露之养。沙砾何用于土也。而空为闲废之壤。则于物固有无用而费造物之功者。于人独无如我者乎。且此兵火之际。虽有资身之长计者。亦不免于失所。况余之拙乎。若其宜苦而不以为苦。非乐而独以为乐者。非其好恶自反于常情也。夫吾所谓乐者。非以旅为乐。但能在旅而不失其乐耳。君子随遇而安。则何遇而不可安。大人处困而亨。则何困而不可亨哉。凡人之忧患困苦。皆自外至者也。惟吾所以处之者。不失其理而已矣。自外者。乌足以累吾之方寸哉。若不知在吾之理。无亏欠。无空缺。随时随处而自足者。忧患焉敖敖。困苦焉戚戚。常用心于为旅之艰。每用力于免旅之方。则其不至忘理而失义者鲜矣。惟能超然于忧患困苦之外者。无所往而不自得。东寄西托。而我常为我。转彼移此。而莫非吾地。固不可以外失其所。而内从而失其守焉。且天下莫非吾土。落地皆我兄弟。男子以天下为家。万物为身。世若平常。则井其井乡其乡者。固此理也。时逢变乱。则秦人以越乡为土。蜀客与齐士为党者。亦此理也。处常处变。莫非此道。则家此家彼。何适不可。况我东方。偏小一邦。今我所旅者。不出乎朋友族党。特非玉山而已。岂曰旅云乎哉。然而曰旅者。其取义也远矣。余既尽吾为旅之说矣。复当以旅之义。推以广之。我之为旅。一小旅也。若以天地观之。凡寄生于天地间者。孰非旅也。惟天地万物之逆旅也。生于其间者。忽尔而来。忽尔而往。往者过。来者续。曾未有一人与天地相终始焉。则非旅而何。生天地者。亦谓之旅焉。则其所以思尽其道。得无愧于一生者。其可不力焉哉。夫人之旅于人而过也。能守其理。不失其义。内能无愧于吾心。外亦不怍于馆人。则在我可以慊于心矣。人亦曰善为旅矣。若不能守理。求不当求。又不能安义。行不当行。有或窃屦者。有或取金者。则其不为馆人之所丑者乎。不但为其所丑。若推其甚。则或至于速狱就刑。亡其身而后已者有之矣。可不惧欤。可不慎欤。旅于天地者亦然。物不足道也。最灵者吾人也。受形为人。其贵无比。必须知吾所以为人之理。明吾所以当行之道。幼而学之。壮而行之。老而保之。死而终之。可谓能践其形而不失为人矣。当时仰而尊之。后世称而慕之。则岂不曰大丈夫。而无愧于天地哉。至或绝其为人之理。乱其有人之伦。家而不孝不悌。乡而不恭不顺。国而不忠不道。生而流毒亿兆。死而遗臭万年。则其不与为旅不谨。速狱亡身者同乎。呜呼。一生须臾。百年无几。而彼耗其精神。丧其性命。逐逐役役。无所不为者。自以为竆心志极嗜欲。其为一生计者得矣。而悖天逆理。明为人怒。幽作鬼诛。则果可谓得乎。余在吾轩。几见此等人。而心悯之哉。若余则坐卧吾轩。衣朋友之衣。食朋友之食。恣意于水石之间。放情于风月之中。幸吾精神自完。性情不败。则公虽笑之。我则乐哉。或曰。子今举两间人物。皆谓之旅焉。则其谁为主者乎。子无乃自孤其身。欲推而广其类乎。抑万物皆为旅。则造物者。乃为之主乎。余曰。小而寄于人。大而寄于天地。其理一也。故其说同也。且天地不能常为一天地。以万物视之。则虽不见其始终。而以道观之。则天地亦有消息之数焉。一元之后。今天地便为往者。而后天地复为来者。天地亦为道中之一旅耳。造物翁何得为常主乎。但求主于外。终无有主为主者也。惟能物各自反。则却自有为主之道焉。人自不察耳。举吾最灵而言之。吾之形气。是客也。而此心之理。即主也。祸福荣辱之自外至者。是客也。而吾心之所守者。主也。理无往而不在。故身无往而不安。祸福荣辱。其如我何哉。彼或理受制于形气。而形气为一身之主。祸福荣辱之自外来者。挠夺吾心之所守。而吾心不得自顺于天命。则是一身失其主。而躯壳为祸福荣辱之客馆。不亦可怜乎。今余则一身虽失其所。而主乎吾心者。理也。旅轩之乐。莫不根此理而生也。此所谓人之安宅也。有吾安宅。然后能乐吾旅轩。如无安宅之乐。旅轩岂得以乐吾心哉。或者曰。因为旅之道。得为人之道。今日之闻。大矣。然则旅轩之旅翁。乃安宅之主人也。余又谢之曰。非我有是也。只言其理尔。然旅轩之志。则亦不外是焉。万历丁酉夏。旅轩在青凫之旅轩。以记其说。

凤台说[编辑]

闻韶金城山之西。有水曰下川。川之上流。有一石壁曰凤台。壁之高可数丈。长比其高可什倍焉。川之上下各二十里间。皆无奇胜处。故近境之人。乃以此壁为第一地也。余不识以凤名台之意。问之故老。曰。金城山之下。今有召文里。召文乃古之国名也。因其国名。今为里名。而里中尚传为其墟者。方其立国也。以所主之山。为飞凤形。凤为灵鸟。而飞则不留。恐福庆之享。随而不长也。于是。为其止留之方者。无不备设。以为高张其网。可防其飞。则目其南横之岭曰百丈。又置寺而因其山名。谓吾网百丈。凤不可越也。以为凤鸟择栖。必取梧桐。则称其西山之峯曰梧桐岭。谓既守其栖。凤不他适也。又聚土为卵形。罗布前后。名之曰凤卵。谓其卵育于此。代不乏雏也。又其东南。山回水周。地广人稠。则号其地曰佳音。谓其凤鸣常闻于此也。惟此石壁。为一境胜地。凤游其上。可以为乐所。遂名曰凤台。谓其凤鸟以此地为可乐。则不敢有飞去之志也。仍置寺焉。此百丈桐岭佳音等名。犹不革于国灭之后。而凤台之称。所以幷传也。余闻是言而思之。昔者三韩鼎峙之时。各有属国。其属国各自区分。各立名号。大者数百里。小者百馀里。亦称之曰国。以属于大国。则所谓召文者。亦岂非其国耶。县之别号。亦曰闻韶。盖亦因召文凤形之说。取夫来仪于九成之义。以有其号也。大槩凤形之说。其为无理也甚矣。夫山水之理。辟丑以来。固有之矣。必也山形辏会。水势绕包。然后风气斯聚。人物阜盛。立国者固不可不择。若夫享国之盛衰。历年之短长。只在于君德之厚薄。治道之得失。其何有于地理之善恶哉。设令吉凶必由于地理。岂可以名号之假称。能制风气之向背乎。山脉既结于开辟之初。自有一定之形。偶然似之。非实凤也。固无飞去之理矣。假名之凤。宁有栖集之所乎。宁有卵育之事乎。既不鸣矣。何音之佳乎。既不飞矣。何网之防乎。然则所谓凤台者。亦岂真凤鸟之所游者也。余闻王者能有实德。则真所谓凤凰者可致之矣。昔周文王之邑于岐下也。体天地生物之心。以爱其民。故和气致祥。而五采其羽。哕哕其鸣者。果至乎岐山之上。当是时也。惊之不飞。逐之不去。百丈之网。不必假其名也。依太和之气。以为其巢。梧桐之木。不必假其名也。卵育于圣德之中。不必聚土而假其卵也。天下共闻其声。不必有佳音之名里也。自可来仪于王庭。又何必假名之台哉。惟其真凤之致也。故不期久长。而终享八百年之遐禄。此非实验耶。倘使召文之君。自行文王之政。则安知岐山之凤。复鸣于金城之山。不待假名。而自有周家之禄乎。吾不知召文之君。其享国也几世。而其所以致亡者何道欤。然以山形假凤之说推之。其促亡之道。无乃作于假凤之时乎。其所深信者。既在于地理。则其心以为有吾百丈之山。吾凤不得逃矣。有吾梧桐之山。吾凤可栖息矣。卵而有可育矣。台而有可游矣。吾凤之佳音。其永不辍乎。于是。不知邦本之可固。国脉之可养。日惟逸豫之是事。田猎之是恣。则飞凤之形。其能救于民散天怒乎。余非谓召文之君。必以此道而致亡也。但因台名以证其惑焉。即今台上有村人居之。凤去台空江自流之句。余复咏于今日也。

皮帒说[编辑]

余少而失学。晩始觉悟。先欲究极三才之理。乃作一小帖册子。排写天地古今人物事变之题目。名之曰宇宙要括。要随一身所适。必携此册。看其题目。次第竆思。以其或在路上。难恒在手。则必有其佩持之具。于是造为皮帒。帒之为制也。先用薄板子。长可布尺而馀。广可七八寸者。为其背之干。遂以儿牛之皮。帖布其里。从背而裹之。至其腹而合缝之。塞其底而虚其口。以为受盛之地。又裁同皮一小片。而圆其一边。属其底于背板。而向腹垂之。以掩其口。就其近口处而设双纽。存两孔于盖皮。以受其纽。而为封固之资焉。帒既成则佩持帖册。自此有其具矣。帖册既入。而稍有馀空。可容他物。则他册一两卷及梳帖砚匣笠帽等物。又从而入矣。余凡有出。帒必持焉。其后一二年。倭乱作。余方在忧中而奔避。凡从身什物。无所持者。而独此皮帒。乃令一童子负之。其所入者。即其帖册及易经二卷,易会通唐本一卷,梳帖砚匣也。其窜伏山谷。流移东西。帒未尝离。余身焉卧则为枕。食则为床。读则为案。行则躬自负之者。自壬辰至甲午矣。乱及稍缓。余或从人觅得残编只卷。或手写诸经。积至累卷。则帒不足以容之。不免用布帒以裕其里。故自是皮帒渐不见亲切于身也。盖此为帒。只合输持帖册梳帖等物而已。不能容得他大篇巨秩矣。又其腹板梗顽。不合稳用。故益不见重也。然余虽不以为稳用。而以其造之也功焉。带之也旧焉。经于乱也偏资焉。故亦未尝轻而贱之。犹于实用。则未有所可焉者有年矣。忽于近数日来。因虑亲身之些少诸具。无可收持者。辄思是帒之捐于不用也。手自取出。拂刷尘毛。涤去垢污。反复省察。则毕竟制拙而里窄。虽欲强意用之。终难稳也。于是欲因其成而稍变之。以便其用。则析解其腹缝。自口至半而止。使之出纳稍便。而看者皆云殆胜于前用。故又令加双纽于解缝之左右。得收闭其贮焉。其自是帒将复用哉。余乃为之欢曰。一皮帒之用舍行藏。亦岂非有数者也。初因帖册而造之。余颇以为切焉。每行必持。曁乎避乱之日。凡文房百用。重于此帒者。曾几物也。而他物无一能保。惟此一皮帒。为余所持。终始不相遗。则帒之所以见用而得行也。至于中间。以其不合稳用而疏之。出既不持。入亦不近。置之床侧。视而不见。使蛛网其口。尘合其缝者。殆六七岁。则帒之所以见舍而空藏也。乃于今日。余无合用之物。势已竆矣。然后还取而修之。变其制而稍通之。复欲以为亲身之用焉。此又帒之自今日见用而得行之时也。然则我一我也。而其于帒也。或亲而用之。或疏而舍之。帒一帒也。而其于我也。或见用而行焉。或见舍而藏焉。其孰使之然哉。我岂有意于亲之疏之。而自不能不为之亲疏焉。帒岂有情于一进一退。而自不得无其进退焉。则其亲疏其进退。果是何为者哉。我则人也而主其帒者也。造之者我也。改之者我也。用之者亦我也。舍之者亦我也。能造能改能用能舍。而我亦不自知其使我造之。又使我改之。使我用之。又使我舍之。既使我舍之而复使我用之者。谁也。则况彼帒者。物也。其于我。又何情焉哉。以此而言之。其亲疏用舍进退行藏者。非我也。非帒也。惟其数也哉。余今复已收尔而将用之矣。第未知其用之几何岁月。而又舍之欤。其果舍之耶。其或不舍而帒自弊尽耶。抑不为永弃。而或为其不切之用耶。皆未可知也。余不能无感焉。姑录其造改出入之故。以为后考焉。造帒之工。即族生正甫之奴。其名鹤京者。而死于乱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