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旧闻考/卷037
卷三十六 宫室·明四 ◄ | 日下旧闻考 卷三十七 京城总纪 |
► 卷三十八 京城总纪 |
〔臣等谨按〕 四方会极,厥惟京师。国家宅都燕蓟,威德之盛,声灵之远,超前古而立隆。至于宫阙制度,用式观瞻,则悉仍前明之旧,第略加修饰而已。今谨于城市门综举本朝都城之制,附以原书列代建置,为《京城总纪》二卷。《皇城》为四卷。内城、外城,凡衢市之分隶五城者,并据今制以次胪载于后。
〔增〕 京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门九:南曰正阳,南之左曰崇文,南之右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东之北曰东直,东之南曰朝阳,西之北曰西直,西之南曰阜成。明永乐七年为北京城,十九年乃拓其城。本朝鼎建以来,修整壮丽,其九门之名则仍旧焉。外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计长二十八里,高二丈,亦曰外罗城。门七:南曰永定,曰左安,曰右安,东曰广渠,西曰广宁,在东西隅而北向者,东曰东便,西曰西便。(《大清一统志》)
〔增〕 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分列八旗,拱卫皇居。镶黄居安定门内,正黄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正白居东直门内,镶白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正红居西直门内,镶红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居崇文门内,镶蓝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盖八旗方位相胜之义,以之行师,则整齐纪律,以之建国,则巩固屏藩,诚振古以来所未有者也。(《八旗通志》)
〔增〕 雍正三年六月十三日,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公同将拟定八旗形胜并分住地方分析缮列。(同上)
〔增〕 镶黄满洲、蒙古、汉军三旗,各按参领,自鼓楼向东至新桥,自新桥大街北口城根向南至府学胡同东口,系与正白旗接界。满洲官兵,自鼓楼向东,循大街至经厂,为头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经厂循交道口转南至棉花胡同东口,为二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南锣鼓巷北口至南口南锣鼓巷两边之鼓楼院、方砖厂、真武庙、鱼儿胡同、福祥寺、帽儿胡同、炒豆胡同、棉花胡同、兵马司、前圆恩寺、后圆恩寺、局儿胡同,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交道口大街向东,循新桥转南至香儿胡同东口,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香儿胡同东口向南,至府学胡同、马将军胡同、钱局周围,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交道口大街向北至安定门,为头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自北锣鼓巷南口至北口,北锣鼓巷两边所有之倒钞胡同、经厂、粉子亭、谢家胡同、伽蓝殿、法通寺、净土寺、豆腐池儿胡同、高古庵、郎家胡同、碾儿胡同,为二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新桥大街向北至方家胡同,为头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方家胡同向北至城根,为二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国子监前后头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方家胡同、国子监、大沟巷、萧家胡同,此七条胡同为三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柏林寺前所有之鼓哨胡同、草厂、王大人胡同、柏林寺,此四条胡同为四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自北小街南口至城根胡椒圈之周围手帕胡同、羊馆胡同、针线胡同、宽街,此四条胡同为五参领之十佐领居址。(同上)
〔增〕 正白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黄旗接界之处,系自府学胡同东口向南,各按参领,至四牌楼豹房胡同东口。与镶白旗接界之处,由皇城根至东大城根。满洲官兵,自镶黄旗接界处之棉花胡同东口,循大街向南至大佛寺西北角,为头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大佛寺西北角向南,至豹房胡同西口,为二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皇城东边所有之宽街、草厂胡同、取灯胡同、晾谷厂、弓弦胡同、双塔胡同,此六胡同为三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两大街所有之铁狮子胡同、贾家胡同、汪芝麻胡同、魏家胡同、十景花园、马大人胡同、墙儿胡同、大佛寺胡同、羊尾巴胡同、山老儿胡同、喇叭营,此十一胡同为四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自马市口向东,至四牌楼隆福寺周围所有之细小胡同,为五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府学胡同东口,循大街至五条胡同,为头参领之十五佐领居址。自五条胡同至四牌楼,为二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新桥大街至东直门,为头参领之十佐领居址。北新仓、海运仓、兴平仓、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此六仓门相近为二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东直门南小街北宋姑娘胡同、口袋胡同、慧照寺、王家胡同、船板胡同、板桥胡同,此六胡同为三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北新桥大街六条胡同、七条胡同、八条胡同、九条胡同、十条胡同,此五胡同为四参领之九佐领居址。北小街头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四条胡同、五条胡同,此五条胡同为五参领之九佐领居址。(同上)
〔增〕 镶白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正白旗接界之外,系自豹房胡同向南至单牌楼。与正蓝旗接界之处由皇城根向东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正白旗接界处由东长胡同东口,循大街向南至院府胡同东口,为头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院府胡同东口至长安街牌楼,为二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东长安大街两边所有之翠花胡同、东长胡同、奶子府胡同、烧酒胡同、锡蜡胡同、菜厂胡同、院府胡同、梯子胡同、口袋胡同、理藩院后胡同,此十胡同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长安街牌楼向东至单牌楼,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灯市口大街西口东至四牌楼大街向南两大街之间所有椿树胡同、金银胡同、煤炸胡同、帅府胡同、头条胡同、二条胡同,此八胡同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四牌楼向南循大街至堂子胡同,为头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自堂子胡同向南至单牌楼,为二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四牌楼向东至小街,为头参领之五佐领居址。自小街至朝阳门,为二参领之四佐领居址。禄米仓周围至哑巴胡同、方家胡同,为三参领之四佐领居址。小家子、史家胡同、干面胡同、小哑巴胡同,此四胡同为四参领之四佐领居址。羊尾巴胡同、堂子胡同、史大人胡同、羊仪宾胡同、总把胡同,此五胡同为五参领之五佐领居址。(同上)
〔增〕 正蓝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白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崇文门由金水楼向东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镶白旗接界处,由长安街牌楼向西进东长安门至金水桥,为头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自新街口南口至北口,为二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宗人府向南户部周围至中御河桥,为三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中御河桥至洪厂胡同北口,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洪厂胡同口向北至长安街,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单牌楼至崇文门,为头参领之十五佐领居址。自江米巷东口到洪厂胡同,为二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单牌楼观音寺胡同向东至举场西门,为头参领之六佐领居址。自羊肉胡同西口向东至水磨胡同,为二参领之七佐领居址。自表背胡同西口至东口,为三参领之五佐领居址。自苏州胡同西口东至马皮厂北口,为四参领之六佐领居址。自船板胡同西口向东至马皮厂南口,为五参领之七佐领居址。(同上)
〔增〕 正黄满洲、蒙古、汉军三旗自鼓楼向西,至新街口大街北口城根向南,至马状元胡同西口与正红旗接。满洲官兵,自鼓楼大街向西北药王庙南口至大城根,为头参领之十九佐领居址。自北药王庙街南口向西循大街至八调湾南口,为二参领之十九佐领居址。自八调湾南口循大街至德胜门转南至德胜桥,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鼓楼斜街循银锭街向西李广桥至德胜桥大街,为四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松树街北口至南药王庙,为五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松树街南口向西至德胜桥转北至宏善寺西口,为头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自宏善寺胡同西口至德胜桥,为二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护国寺街至棉花胡同南口罗圈胡同西口,为头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西口连棉花胡同、廊房胡同、草厂胡同,为二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蒋家房东口至西口,为三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自新街口向北至四条胡同东口,为四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四条胡同东口至城根及铜井,为五参领之九佐领居址。(同上)
〔增〕 正红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正黄旗接界之处,系自马状元胡同东口,与镶红旗接界之处,由皇城根向西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西直门大街曹公观之东至新街口,转南至石老娘胡同东口,为头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自石老娘胡同东口向南至四牌楼,转东至马市东口,为二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皇城西边所有之马状元胡同、太平仓胡同、毛家湾胡同、红罗厂胡同、拐捧胡同,此五胡同为三参领之十五佐领居址。自四牌楼大街西边所有之驴肉胡同、帅府胡同、报子胡同、臭皮胡同、石老娘胡同,此五胡同为四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四牌楼大街西边所有之卫衣胡同、太平侯胡同、五王侯胡同、车儿胡同、石碑胡同、宝禅寺胡同、帽儿胡同、宫衣库胡同,此八胡同为五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西直门大街南边所有之草厂胡同、柳巷胡同、观音寺胡同、陈线胡同、大觉寺胡同,此五胡同为头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自大觉寺胡同向南坚厂、翊教寺、祖家街、栅栏胡同、东观音寺胡同、椿树胡同、苦水井,此七胡同为二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阜成门循大街至宫门口,为头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宫门口向东至马石桥,为二参领之四佐领居址。马石桥北边所有之苏罗卜胡同、回子营,为三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回子营向北至茶叶胡同、翠花街,为四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宫门口向北至葡萄园东口,为五参领之三佐领居址。(同上)
〔增〕 镶红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正红旗接界之处,系自羊肉胡同向南至单牌楼。与镶蓝旗接界之处,由皇城根向西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与正红旗接界处之四牌楼大街向南至单牌楼,转东至长安街牌楼,为头参领之十三佐领居址。西安门大街南边所有之板场胡同、廊房胡同、酱房胡同、小酱房胡同、东斜街、细米胡同,此六胡同为二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细米胡同向南馓子胡同、狗尾巴胡同、背阴胡同、太仆寺街、李阁老胡同,此五胡同为三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李阁老胡同向南东夹道、东岳庙、岱北寺、小东岳庙、演象所、官磨房,此六胡同为四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馓子胡同向南堂子胡同、石虎胡同、蜈蚣卫胡同、油房胡同、茶叶胡同、西夹道、正沟胡同,此七胡同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以四牌楼大街西边所有之粉子胡同、后泥洼、十八半截、丰盛胡同,此四胡同为头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丰盛胡同向北之兵马司胡同、燕儿胡同、砖塔胡同、羊肉胡同,此四胡同为二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汉军官兵,以四牌楼大街西边所有之白庙胡同半壁街,此二胡同为头参领之二佐领居址。自白庙胡同向北车子胡同、榆钱胡同、沈篦子胡同、千张胡同,此四胡同为二参领之六佐领居址。自千张胡同向南打磨厂、半圈、高井、口袋胡同,此四胡同为三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口袋胡同向南施饭寺、皮裤子胡同、东夹道胡同,此三胡同为四参领之六佐领居址。自东夹道胡同向南白庙胡同、刑部街,此二胡同为五参领之四佐领居址。(同上)
〔增〕 镶蓝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红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宣武门金水桥向西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与镶红旗接界处之长安街牌楼向东进西长安门金水桥,为头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江米巷向北至长安门大街、中府、左府、四眼井周围,为二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河漕沿向东至石牌胡同、文昌阁、拴马桩、马神庙胡同,此四胡同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狮子口向东由皮市南口转北至扫帚胡同西口,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西单牌楼向南,由绒线胡同转东至河漕沿、六部口、抽屉胡同、关帝庙胡同、牛肉湾,此六胡同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宣武门至绒线胡同西口油房胡同、南拴马桩、翠花胡同、枣树街,此四胡同为头参领之十三佐领居址。中街、半壁街、前细瓦厂、新帘子胡同、旧帘子胡同,此五胡同为二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西单牌楼西边之抱子街东口至西口,为头参领之五个半佐领居址。自手帕胡同东口至西口,为二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铁匠胡同东口至西口,为三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石驸马大街东口向西至棕毛胡同,为四参领之五佐领居址。自头发胡同东口向西至臭水河,为五参领之四佐领居址。(同上)
〔原〕 南京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普,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关,古北之口,桑干河、高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中有瑶屿。(《辽史》。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 辽、金城池旧址与今四至不同,而实为都邑迭增之所自。原书有散见宫室门者,今悉移载卷内。
〔原〕 度卢沟河六十里至幽州,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曰启夏门,内有元和殿,东曰宣和。城中坊闬皆有楼。南门外有裕悦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清和后易之,南即桑干河。(《王文正上辽事》。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朱彝尊原按〕 《辽史·皇族表》有裕悦希达、裕悦赫噜、裕悦斡、裕悦休格、裕悦罗卜科、裕悦果实、裕悦乌珍。国语解,裕悦,贵官,无所职,其位居南北大王上。(按:赫噜,满洲语车辐也,旧作“喝鲁”。斡,满洲语气味也,旧作“哇”。罗卜科,蒙古语淖泥也,旧作“鲁不古”。果实,满洲语疼爱也,旧作“高十”。乌珍,满洲语重也,旧作“屋质”。今俱译改。)
〔臣等谨按〕 《辽史》无“清和”年号,惟圣宗尝改元“统和”。王曾封事所云“清和”,疑即“统和”之讹也。永平馆当在今城南,遗址已不可考。
〔原〕 太宗以燕城北有市,百物山偫,命有司治其征。(《辽史》。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原〕 永平馆在府南一十里,一名碣石馆,辽朝士宴集之所。(《明一统志》。原在城市门,今移改。)
〔增〕 辽开泰元年,始号为燕京。海陵贞元元年定都,号为中都。天德三年,始图上燕城宫阙制度。三月,命张浩等增广燕城。城之门制十有二:东曰施仁、宣曜、阳春,南曰景风、丰宜、端礼,西曰丽泽、灏华、彰义,北曰会城、通玄、崇智,改门曰清怡,曰光泰。浩等取真定府潭园材木营造宫室及凉位十六。(《析津志》)
〔补〕 贞元四年,金主亮率文武百官幸燕,遂以燕为中都,府曰大兴,定京邑焉。都城之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一正两偏。其正门两旁又皆设两门。正门常不开,惟车驾出入,馀悉由旁两门焉。其门十二,各有标名:东曰宣曜、曰施仁、曰阳春,西曰灏华、曰丽泽、曰彰义,南曰丰宜、曰景风、曰端礼,北曰通玄、曰会城、曰崇智。内城门左掖、右掖,宣阳又在外焉。外墨书粉地,内则金书朱地,皆故礼部尚书王兢书。(《金图经》。原在宫室门补遗,今移改。)
〔原〕 都城门围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其正门两旁又设两门,正东曰宣曜、阳春、施仁,正西曰灏华、丽泽、彰义,正南曰丰宜、景风、端礼,正北曰通玄、会城、崇智,此四城十二门也。(《大金国志》。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朱彝尊原按〕 《金史》城门十三,北有四门,一曰光泰,当以史为正。
〔臣等谨按〕 《大金国志》《金图经》皆言京都城门十二,《金史》独于北面多光泰一门。《析津志》亦作十二门,而又别出清怡、光泰二门。考《北平图经》,谓奉先坊在旧城通玄门内,而《析津志》又谓在南城清怡门内,二名错见,疑清怡即通玄之别称,而光泰或亦会城、崇智之别称欤!
〔增〕 天德三年,海陵意欲徙都于燕。上书者咸言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官艰于转漕,民难于赴诉,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言与意合。乃命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左丞蔡松年调诸路民夫,筑燕京,制度如汴。诏曰:“燕本列国之名,今立京师不当称燕京,改号中都,以析津府为大兴府。”(《元一统志》)
〔增〕 金朝筑燕城,用涿州土,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析津志》)
〔原〕 燕展筑南城,系金海陵天德二年。见蔡无可《大觉寺碑》。(《玉堂嘉话》)〔原〕 正隆四年二月,修中都城。(《金史》)
〔原〕 初,忠献王尼堪有志都燕,因辽人宫阙,于内城外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后各一门,楼橹池堑一如边城。每城之内立仓廒甲仗库,各穿复道,与内城通。时陈王乌舍,将军韩常、洛索皆笑其过计。忠献曰:“百年间当以吾言为信。”及海陵炀王定都,既营宫室,欲撤其城。翟天祺曰:“忠献开国元勋,措置必有说。”乃止。(《金国南迁录》)
〔原〕 燕山府城周围二十七里,楼台高四十尺,楼计九百一十座,池堑三重,城开八门。(《奉使行程录》。以上四条原在世纪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 据此条,燕京旧城周二十七里,至金天德三年展筑三里,见《析津志》所引金蔡珪《大觉寺记》。合计之,共周三十里。此皆指都城言之。至《大金国志》所称周七十五里者,则指外郛而言,犹今外城之制也。
〔又按〕 辽、金故都在今都城南面,元代尚有遗址,当时多谓之南城,而称新都为北城。自明嘉靖间兴筑外罗城,故迹遂渐湮废。其四至已不可辨。今即前人志乘、文集、碑刻所记,准以现在地面,参稽互审,如悯忠寺、昊天寺在今宣武门南,与广宁门相近,而元人皆称为南城古迹。又今城外白云观西南有广恩寺,即辽、金奉福寺,距西便门尚远,而金泰和中曹谦碑记谓寺在都城内。又金天王寺即今天宁寺,在广宁门外稍北,而《元一统志》谓在旧城延庆坊内。又今琉璃厂在正阳门外,而近得辽时墓碑,称其地为燕京东门外之海王村。又今黑窑厂在永定门内先农坛西,而其地有辽寿昌中慈智大师石幢,亦称为京东。又《图经志书》载都土地庙在旧城通玄门内路西,通玄乃金都城北门,而都土地庙今在宣武门外西南土地庙斜街。由是观之,则辽、金故都当在今外城迤西,以至郊外之地。其东北隅约当与今都城西南隅相接。又考元王恽中《堂事记载》,中统元年赴开平,三月五日发燕京,宿通玄北郭。六日午憩海店,距京城廿里。海店即今海淀,据恽所言,以道里核计,则金时外郛七十五里之方位不难约略而知矣。
〔原〕 南城在今城西南,唐幽州藩镇城及辽、金故都城也。隋之天宁寺旧在城中,今在城外矣。悯忠寺有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其铭曰:“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悯忠寺旧在城中东南,今在城外西南僻境矣。(《春明梦馀录》)
〔朱彝尊原按〕 隋唐之幽州洪业寺在城内,唐之幽州悯忠寺在城东南隅,辽之南京因之。康熙辛酉西安门内有中官治宅掘地,误发古墓,中有瓦炉一,瓦罂一。墓石二方,广各一尺二寸。一刻“卞氏墓志”四字,环列十二辰相,皆兽首人身。一刻志铭而书作志。志题曰:“大唐故濮阳卞氏墓志。”志文曰:“贞元十五年,岁次己卯,七月癸卯朔,夫人寝疾,卒于幽州蓟县蓟北坊,以其年权窆于幽州幽都东北五里礼贤乡之平原。”是今之西安门去唐幽州城东北五里而遥矣。金拓南城时,妆台在城之东北。至于元之中都则今德胜、安定、东直三门外皆城中地,而白马庙、琼华岛、妆台、太液池、柴市、悯忠寺、大悲阁咸在南城。迨徐宁又改筑,缩其北五里,废光熙、肃清二门,规制差隘。永乐中重拓南城,然悯忠寺、大悲阁仍限门外。盖都城凡数徙,坊市变置代有不同。阅《绛云楼书目》,有《皇元建都记》及萧洵有《故宫遗录》二编,惜燔于火。今博访未得,金元之遗迹遂多湮灭而无征矣。(以上二条原在世纪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 朱彝尊原按称琼华岛、太液池在南城者,乃指金时周七十五里之外城,非金都三十里之内城也。元至元间改建都城,去都东北三里,则指金之内城东北,若外城之琼岛、液池,元人即于此营建大内,并未尝全弃其地。《析津志》及元李洧孙《大都赋》记载甚明。详见后条。
〔原〕 王恽《复隍谣》:南城嚣嚣足污秽,既建神都风土美。燕人重迁朽厥载,睿意作新思有泚。一朝诏徙殊井疆,九陌香生通戚里。炀城密迩不刬去,适足囊奸养狐虺。城复池隍莫叹嗟,一废一兴固常理。今年戊子冬十月,天气未寒无雨雪。禁军指顾旧筑空,郊遂坦夷无壅隔。寂寞千门草棘荒,他年空有铜驼说。我诗虽小亦王风,庶配商盘歌帝哲。(《秋涧集》。原在世纪门,今移改。)
〔朱彝尊原按〕 《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年六月,发军修定大都城。而王秋涧诗则云“今年戊子冬十月”,是至元二十五年矣,与史不合。
〔原〕 刘崧《燕城杂诗》:南城土垣故不塌,西宫渠水自相通。野芦花似杨花白,蕊木叶如枫叶红。菜根磊磊红萝卜,草子崭崭白蒺藜。东蓟直通齐化外,南城更在顺承西。(《槎翁集》。原在世纪门,今移改。)
〔原〕 入丰宜门,过龙津桥,桥分三道,通用夺玉石扶阑。上琢为婴儿,状极工巧。(《北辕录》)
〔原〕 龙津桥在燕山宣阳门外,以玉石为之,引西山水灌其下。(《石湖集》)
〔原〕 范成大诗:燕石扶阑玉雪堆,柳塘南北抱城回。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军饮马来。(同上)
〔原〕 大定元年十一月,固云以军至中都,同知留守璋请至府议事。固云疑璋有谋,乃阳许诺,排节仗若将往者。遂骑从出施仁门,驻兵通州,见世宗于三河。(《金史》列传。按:固云,唐古特语,才能也,旧作“彀英”,今译改。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原〕 泰和八年八月,有虎至阳春门外,驾出射获之。(《金史》本纪)
〔原〕 泰和六年,诏建昭烈武成王庙于阙廷之右,丽泽门内。(《金史》)
〔原〕 郝经《义勇武安王庙碑》: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王庙。夏五月十有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则大为祈赛,整仗盛仪,旌甲旗鼓,长刀赤骥,俨如王生。千载之下,景向若是,况汉季之遗民乎?(《陵川集》)
〔原〕 元好问《梁园春词》:双凤箫声隔彩霞,宫莺催赏玉溪花。谁怜丽泽门边柳,瘦倚东风望翠华。(《遗山集》)
〔原〕 燕城西南门曰端礼,有大定末刘无党所撰《左丞唐古安礼碑》,云尹大兴时迎午休吏,燕雀语堂下,人不知有官府。(《玉堂嘉话》。唐古原作唐括,今改正。)
〔原〕 赫舍哩执中分其军为三军,由彰义门入,自将一军由通玄门入。(《金史》列传)
〔原〕 大安三年二月,通玄门重关折。九月,蒙古兵至中都,十月,遣泰州刺史珠赫哷果勒齐屯通玄门外。至宁元年五月,起呼沙呼复为右副元帅,领武卫军二千人屯通玄门外。八月,呼沙呼自通玄门入,妃嫔皆束装至通玄门。(《金史》纪。按,珠赫哷旧作“术虎”,今从八旗姓谱改正。果勒齐,满洲语中心也,旧作“高琪”,今俱译改。以上七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 朱彝尊原书宫室卷内,取史传之文有涉及金城门名者,广加采摭,以资博览,而于建置故迹无关,谨改附城市总卷内,用备故实。后仿此。
〔增〕 旧城中西南、西北二隅,坊门之名四十有二:西开阳坊,南开远坊,北开远坊,清平坊,美俗坊,广源坊,广乐坊,西曲河坊,宜中坊,南永平坊,北永平坊,北揖楼坊,南揖楼坊,西县西坊,棠阴坊,蓟宾坊,永乐坊,西甘泉坊,东甘泉坊,衣锦坊,延庆坊,广阳坊,显忠坊,归厚坊,常宁坊,常清坊,西孝慈坊,东孝慈坊,玉田坊,定功坊,辛市坊,会仙坊,时和坊,奉先坊,富义坊,来远坊,通乐坊,亲仁坊,招商坊,馀庆坊,郁邻坊,通和坊。东南、东北二隅旧坊门之名二十:东曲河坊,东开阳坊,咸宁坊,东县西坊,石幢前坊,铜马坊,南蓟宁坊,北蓟宁坊,啄木坊,康乐坊,齐礼坊,为美坊,南卢龙坊,北卢龙坊,安仁坊,铁牛坊,敬客坊,南春台坊,北春台坊,仙露坊。(《元一统志》)
〔臣等谨按〕 此条乃具录金时都城内各坊之名,其方位界至,岁久已就湮没。今以《析津志》《元一统志》《五城坊巷胡同集》所载寺院基址现存者参互考之,则归义废寺在今彰义门大街北,当为时和坊。都土地庙在今土地庙斜街,当为奉先坊。天王寺即今天宁寺,在广宁门外,当为延庆坊。又宣武门外菜市西,尝发地得仙露寺舍利石匣,当为仙露坊。又,宣北坊之昊天寺当为棠阴坊,竹林寺当为显忠坊,紫金寺当为北开远坊,大约皆在宣武、广宁二门之间。其馀则多不可考矣。
〔原〕 金自天德以后,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礼浸备。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圆坛三成,成十二陛,矰墙三匝,四面各三门,斋宫东北,府库在南,坛矰皆以赤土圬之,北郊方丘在通玄门外,方坛三成,四正陛,方矰三周,四面,亦三门。朝日坛曰大明,在施仁门外之东南,门坛之制皆同方丘。夕月坛曰夜明,在彰义门外之西北,掘地圬之,为坛其中,常以冬至日合祀昊天上帝、皇地祇于圜丘,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同上)
〔原〕 明昌五年,为坛于景风门外东南,岁以立春后丑日祀风师。又为坛于端礼门外西南,以立夏后申日祀雨师。是日祭雷师于位下。(《金史·礼志》)
〔原〕 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书省臣奏行高之祀。乃筑坛于景风门外东南端,地与圜丘东南相望。岁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位坛上南向西上,姜原、简狄位于坛之第二层,东向北上。前一日布神位,省牲器,陈御弓矢韣于上下神位之右,其斋戒、奠玉币、进熟,皆如大祀仪。(同上)
〔原〕 入宣阳门,由驰道西南入会同馆。(《北辕录》)〔原〕 会同馆,燕山客馆也,辽已有之。(《石湖集》)〔原〕 燕宾馆,燕山城外馆。(同上)
〔补〕 使至燕京,寓于来远驿,泛使则居远驿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补〕 宋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归侵地。宰相力以为未可。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金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书既上,殿中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辞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金之群臣或不平,议羁留使人,而金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金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事殊骇观听。事须详处,邦乃孚休。”既还,上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至于大用。至能在燕京,会同馆守吏微言有羁留之议。乃赋诗曰:“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浮沤!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鹤林玉露》)
〔补〕 淳熙十五年二月,遗留礼信使颜师鲁、高震至燕京,燕宾馆宴毕,入来宁馆,盖泛使之馆也。(《思陵录》)
〔补〕 宋人与辽、金南北通问,各设国信使。使至,俱置客省司,四方馆使引进有官,押燕有伴。其后使事不一,于即位、上尊号、生辰、正旦,则遣使贺;于国恤,则遣使告哀吊;国信奠进遗留礼物。又有告庆、谕成、报聘、报谢、报谕、祈请、申请、详问等目,大半多用词臣。北有燕宾馆,南有班荆馆。至燕京则许游悯忠、庆寿诸刹,至临安则伴使偕往天竺烧香,次冷泉亭、呼猿洞而归。当时纪行之书存于今者,王曾《上契丹事》、富弼《奉使录》、许亢宗《奉使行程录》、洪皓《松漠纪闻》、范成大《揽辔录》、周厓《北辕录》,仅寥寥数卷而已,其宫阙制度犹可藉以考证。外如路振《乘轺录》、宋敏求《入蕃录》、范镇《使北录》、刘敞《使北语录》、江德藻《聘北道里记》、沈括《使辽图抄》、李罕《使辽见闻录》、寇瑊《奉使录》、王曙《戴斗奉使录》、王晋《使范连鹏举宣和使金录》、何铸《奉使杂录》、雍尧佐《隆兴奉使审议录》、张棣《讲和事迹》、韩元吉《金国生辰语录》、姚宪《乾道奉行录》、馀嵘《使燕录》、楼钥《北行日录》、富轼《奉使语录》,多轶不传。又若赵良嗣《燕云奉使录》、马扩《茆斋自叙》、沈括《南归录》、郑望之《靖康奉使录》、李若水《山西军前奉使录》、傅雩《建炎通问录》、范仲熊《北纪》、晁公忞《金人败盟记》,虽散见于《北盟会编》而未必全。至若《皇华录》《南北欢盟录》《南北对镜图》《南北国信记》《议盟记》《接伴语录》《北朝国信语录》《贺正人使例》《使北录》《靖康要盟录》《绍兴通和录》《讲和录》《开禧通和特书》《通问本末》诸书,仅留其目,并作者姓氏皆佚矣。(《瀛洲过古录》)
〔原〕 范成大《燕宾馆》诗:九日朝天种落欢,也将佳节劝盘餐。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以上八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原〕 吴激《题燕山驿壁风流子词》: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念兰苕嫩叶,向吴南浦;杏花微雨,窥宋东墙。凤城外,燕随金步障,丝惹紫游缰。曲水古今,禁烟前后。暮云楼阁,春草池塘。回首断人肠。年芳但如雾,镜发已成霜。独有蚁尊陶写,蝶梦悠扬。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不似海门潮信,犹到浔阳。(《庚谿诗话》。原在城市门,今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