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本访书志补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日本访书志 日本访书志补
作者:杨守敬 
1930年

周易》六卷日本古抄本

[编辑]

按《隋书经籍志》称,《周易》十卷,王弼《上下经注》六卷,韩康伯《系辞注》三卷,又王弼《略例》一卷,合数为十卷。《新、旧唐志》云《王弼注》七卷,则并《略例》数之也。日本古钞《周易》多只王弼注六卷,彼国人称为六朝之遗。此本亦六卷,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五、六两卷,半叶八行,行十六字,每卷后记经注字数。第二、第三未记。顾未见钞写年月,然前四卷与后二卷笔法迥不相同,其为原补配本无疑。考此本文字注末亦颇多虚字,其异同亦多与山井鼎所称古本、足利本合。篇中凡遇“贞”字皆缺笔,《访古志》称系从北宋本钞出,似为可信。但不知其经文何以与《唐石经》出入,其注文与岳刻本又多异,今以岳本一一校对,朱笔圈记之。其异文不见于山井鼎《考文》者,如《小畜·彖》注“何由知其未能为雨”,岳本脱“其”字。《困·彖》注“唯履正而能体大者也”,岳本无“唯”字。《震》注“故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岳本脱“曰”字。《艮·九三》注“至中则列夤矣”。岳本脱“夤”字。《节·九五》注“所往有尚也”,岳本脱“所”字。《既济·九三》注“故能贞也”,岳本“贞”作“兴”。其馀无关宏旨,尤不胜记,读者当自得之。光绪壬辰秋七月宜都杨守敬记于邻苏园。

《尚书孔传》残本五卷日本古抄本

[编辑]

右残本《尚书孔传》,存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五卷,旧为日本容安书院所藏,见《经籍访古志》。册首又有涩江氏印,然则又为涩江首纯物也。余从森立之得之。册尾有“天正第六戊寅六月吉秀圆”题记并花押,当明万历六年也。又按《访古志》,求古楼藏此全本亦有秀圆记。

余既从森立之得容安书院藏本二册,后又从市上得此二册,第一、第二、第九、第十。相其格式笔迹,的为一书。据《访古志》所言,是森立氏尚见全部,不知何时散落。计余归已十稔,无复得全理,为之太息。

《古文尚书》十三卷影日本旧抄本

[编辑]

旧抄本《古文尚书》十三卷,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装为四册,每册首有“智福山法轮寺”印,册尾有以荷包印界栏上,篇中古字、俗字甚多,与山井鼎《考文》所载古本合,而与薛季宣《古文训》又多异。按《释文·序录》云:“《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今宋、齐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不可写用。”盖指此等书也。因此可知此为唐初旧籍。如“允厘百工”注:“厘,理。”又“则能信理百官”,皆以“治”作“理”,避唐高宗讳,其为唐人之遗无疑。其中为“长兴”以下板本所夺误者,藉以订正不少。如山井鼎、物观等所校出者是也。然有板本不误,而《考文》所称反误者,今依此本覆校之,有应有不应,乃知山井鼎、物观所见之二本,偶有传录之差,非古本尽如是也。如《舜典》“诗言志”注“谓诗言志以导之,”《考文》云“古本无‘谓’字”,此本则有“谓”字;“陟方乃死”注“三十征庸”,《考文》云“古本‘庸’作‘用’”,此本仍作“庸”;“凡寿一百一十二岁也”,《考文》云“古本‘岁’作‘载’”,此本仍作“岁”。《咎繇谟》“降水儆予”注“水性流下”,《考文》云“古本‘性’作‘惟’”,此本仍作“性”;“克勤于邦”注,“卑其宫室”,《考文》云“古本‘宫’作‘居’”,此本仍作“宫”。《益稷》“予思日孜改”,注“奉承臣功而已”,《考文》云“古本‘承’作‘成’”,此本仍作“承”;“惟慢游是好”注,《考文》云“古本无‘惟’字”,此本有“惟”字。又有山井鼎、物观所漏校而甚有关于经义者,如《尧典》:“定朔方曰幽都”,注“北称‘朔’,亦称‘幽’”,宋以后皆误“幽”为“方”,遂以“方”有“北”训,不可通;“父顽,母嚚,象傲”,注“心不测德义之经为‘顽’”,岳本此下有“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九字,此本无之。按上文“嚚讼可乎”,注“言不忠信为‘嚚’”,既释“嚚”字,故此处不再释,岳本非也。《大禹谟》“万邦咸宁”,注“则贤才在位,天下安宁也”,岳本脱“宁”,非也;“奉词伐罪”,注“‘词’谓不敬”,各本作“恭”,此因避宋讳改,《考文》失校。大抵日本古钞本注文之末每多虚字,有不可通者,山井鼎一一校录,阮文达《校刊记》诋之,或者遂疑古本为赝本不可信。不知皆非也。唐以前古书皆钞写本,此因钞书者以注文双行排写,有时先未核算字数,至次行馀空太多,遂增虚字以整齐之,别无意义。故注文多虚字,而经文无有也。至宋代刊本盛行,此等皆刊落,然亦有未铲除尽净者。如宋椠玄应《一切经音义》是也。即如此书,《咎繇谟》“宽日■〈〈卤,仌代乂〉上木下〉”九句,七句注脚皆有“也”字,唯“柔而立,强而谊”二句无“也”字。以此二句或六字或八字,皆两行双齐,不烦增字也。并记于此,以释来者之惑。光绪壬辰春杨守敬记。

《书集传》六卷元刊本

[编辑]

元椠《蔡氏书集传》六卷,首蔡氏自序,序后有木记云“梅隐书院鼎新编绣梓”八字,下载《纂图》一卷,又载《朱子说书纲领》。疑即蔡抗《表》所称《朱子问答》一卷。又有木记称:“两坊旧刊《诗、书集传》俱无《音释》,览者有遗恨焉。本堂今将《书传》附入鄱阳邹氏《音释》,《诗传》金华许益之《名物钞音释》。各依名儒善本点校句读,仍取《纂图》寘之卷首,大字刊行,精加校正无差,庶几读者豁然无疑矣。与坊中旧本玉石判然,收书君子幸监。至正丙午孟冬梅隐精舍谨识。”据此知为合刊《诗集传》之记。又载蔡抗《进书传表》。第二册首标题“朱子订定蔡氏集传”,所录孔安国序、《汉书艺文志》、孔颖达之说,皆有注文。“今按”以下,则朱子之说,末有“今定此本”云云。知此书本朱子之志。下接《书序》,每条皆有注。与蔡抗《表》有《小序》一卷合。此如朱子之《诗集传》,于《诗序》皆逐条辨驳也。再下为本书,首行题“《书》卷第一,无‘经’字。蔡氏《集传》”。按:今本题“《书经》卷之一蔡沈《集传》”,又删除其《书序辨说》、朱子《纲领》及蔡抗《进书表》,皆为谬妄。其经文异者,如“洚水儆予”,不作“降”。据蔡氏注,称作“降”者为古文,则《集传》本作“洚”可知。《益稷》“敖虐是作”,不作“傲”。《金縢》“惟朕小子其新逆”,不作“亲迎”。据注,知“‘新’当作‘亲’是蔡氏订定之辞”,其正文必仍作“新”。“逆”作“迎”者,则又后人臆改。《酒诰》“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不作“百工”。《武成》一篇有注,今考定《武城》一篇低一格,无注。惟“垂拱而天下治”后,夹注十馀行,与今本大异,且增多百馀字。观此知蔡氏虽改定此篇,犹以旧文为主。今本则两篇并载,注文繁复,非注书体。又其注文如《禹贡》:“九河既道”,注“齐威塞八流以自广”,不作“齐桓”。蔡氏避宋讳,自应作“威”。皆当据以订正以还蔡氏之旧。至其中亦间有讹字,则由坊刻不校之过,读者当自得之。

又按:宋元之际所刊书籍,多有木记,称某书院校刊。今日藏弆家直以为当时官本,其实皆坊肆所托,如此本《纲领》后木记云云,决知非官刊之书。

又此本木记既云“附入鄱阳邹氏《音释》”,而全书实无《音释》,当是坊贾故作此语欺人。但今日则又深幸未附《音释》,尚存蔡氏原本面目。

又此书前所载《纂图》,不著作者姓名,后有“合沙先生”云云,按《经义考》,合沙渔父,郑东卿自号。东卿有《尚书图》一卷,此必其所作也。光绪庚寅夏四月宜都杨守敬记。

《毛诗郑笺》二十卷日本古写本

[编辑]

古钞本《毛诗郑笺》二十卷,卷首题“《毛诗》卷第一”,次行“《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毛诗国风》郑氏笺”,款式与山井鼎《考文》所载合。第十卷末有经、注字数,第二十卷末有篇数、章数、句数、字数。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界长六寸强,幅四寸六分。卷尾记“四国与州宇和之庄多田长寿寺宗训书”。卷首有“龙□”、“碧□”二印。此森立之《访古志》所载,云是求古楼藏,今以此本照之,一一相合。每卷首有“掖斋”印,狩谷望之号也。掖斋藏书名“求古楼”,日本文政间学人之最,其藏书之富,又过于官库。读森立之《访古志》足见一班。按山井鼎《考文》所载足利学所藏古本,皆称是隋、唐之遗,独《毛诗》所据本多衍文误字,顾千里遂谓其古本是采《正义》、《释文》而作,而于其绝佳者亦多略之。此本则与山井鼎所记多不合,则知《考文》弟据足利学所藏,非日本古本尽如斯也。第以《国风·周南》一篇校之,其不相应者已不下数十处,如《关雎·笺》云“古本作‘后妃之德,无不和谐’”;“荇,接余也”,云“‘余’下有‘菜’字”;“乐必作也”,云“‘作’上有‘皆’字”。《葛覃序》“后妃在父母家”,云“古本‘母’下有‘之’字”;《传》“濩,煮之也”,云“无‘之’字”;“王后织玄𬘘”,“‘织’上有‘亲’字”;“命妇成祭服”,无“成”字,“未之将所适”,“将”下有“有”字;“乃能整治之”,云“无‘之’字”;“我见教告”上,有“言”字;“告我以适人之道”,“适”上有“嫁”字。此尤非是。《卷耳·笺》“必有醉而失礼者”,云“无‘而’字”。《传》“石山载土曰砠”,云“‘山’下有‘之’字”。《樛木序》“而无疾妒之心焉”,云“‘焉’作‘也’”。《传》“本之下曲曰樛”,云“本枝下曲曰樛”。《螽斯·传》“振振,仁厚也”,云“‘厚’下有‘貌’字”。《桃夭·序》“国无鳏民也”,云“‘民’下有‘焉’字”;“灼灼其华”,云“‘华’下有‘也’字”。此尤非。《兔罝·笺》“皆以御难也”,云“‘皆’下有‘所’字”;“有武力可任为将帅之德”,云“无‘可’字”;“兔罝之人”,云“下有‘贤者’二字”。此亦非。《芣苢》“薄言襭之”,云“‘襭’作‘撷’”。《传》“袺,执衽也”,云“‘袺’下有‘者’字”。《汉广·笺》:“纣时淫风”,云“下有‘大行’二字”。《传》“乔,上竦也”,云“‘乔’下有‘木’字”。《笺》“将不至也”,云“‘不’下有‘敢’字”;“尤翘翘然者”,云“‘尤’下有‘长’字”。《汝坟·笺》“弃我而死亡”,云“无‘而’字”。《麟趾·笺》:“无以过也”,云“‘过’下有‘有’字”。尤非。凡此《考文》所记,此本皆不相应,而皆以此本为长,惜山井鼎未之见也。然则日本古本自五山板本外,当以此本为正,因使书手传录一通,以原字既过小,又多草率,遂有原本不误而书手传写误者,今为圈正之,善读者当不以为嫌也。光绪壬辰春杨守敬记。

《仪礼郑注》十七卷明刊本

[编辑]

此本校顾亭林所云《仪礼》脱经文五处皆在,唯《乡谢》“士鹿中”下脱注文。经、注不及宋严州本及明徐氏本、钟人杰本,而胜于闽、监、毛本。又按陈氏既刻此本,不脱经文,何以其后刻注疏本并脱经、注而不觉,遂使后来闽、监、毛皆沿其误。

《仪礼注疏》十七卷明刊本

[编辑]

此本我朝校刊家皆不见,其板式文字皆与陈凤梧注疏本合,未知谁为后先。序下题“贾公彦撰”,删“等”字,疑此又在陈本后也。7

《礼记》二十卷影日本古钞本

[编辑]

古钞本《礼记》二十卷。日本古钞经书,唯《礼记》与《左传》为最少。山井鼎《考文》所据只一通,森立之《访古志》所载只二通,此其一也。余于日本竭力搜求古钞本,《易》、《书》、《诗》皆有数通,《左传》有卷子本,独《礼记》除此本外,只有残本二通,盖彼土习此经者亦少也。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八、九、二十字不等。首题“曲礼上第一”,次题“礼记一”,再下“郑氏注”。合于大题在下古式。而卷六、卷七、卷十三,此三卷均大题在上,不知何故。卷一及卷十四末记经注字数。第一册首有“法云寺”三字,盖古刹之旧籍也。据森立之《访古志》,此为狩谷望之求古楼所藏,顾无掖斋印记。求古楼藏多不钤印,而皆有古铜色纸包裹之,是其证也。篇中文字与山井鼎《考文》合,而亦间有不合者。如《曲礼》“三赐不及车马”注“卿、大夫、士之子”,《考文》云“古本‘之子’作‘子之’”,非是。此仍作“之子”。“幼子常视勿诳”注,《考文》云“古本作‘诳,毋诳欺也’”,亦非。此无上“诳”字。全书如此甚多。则知《考文》所据本偶有误衍,非古本尽如此也。至若《曲礼》“三赐不及车马”注“受车马而身所以尊者备矣”,各本脱“受”字;“则必赐之几杖”注“亦明君尊贤”,各本“尊”作“贪”;“执友称其仁”注“执友,执同志者也”,各本脱下“执”字;“年长一倍”注“今四十,则二十者有子道矣”,各本“则”误“于”;“孝子不服暗”注“礼,男女夜行以烛也”,各本脱“礼”字;“不许友以死”注“死谓执仇雠也”,各本“谓”误“为”;“主人固辞”注“再辞曰‘固辞’也”,各本脱“辞也”二字;“尊客之前不叱狗”注“不敢厌倦”,各本脱“厌”字;“二名不遍讳”注“言征不言在,言在不言征”,各本下二“言”字皆作“称”,与疏不合。凡此皆各本误,而此独是者。全书如此甚多,此第就《曲礼》一篇言之。而洪震煊为阮文达重校此经,或从或驳或略之,未足见古本之长也。是当别为校议以发明之。至其注脚虚字,每以“之”字当“也”字,此是钞胥者省笔所为,无关宏旨,存而不论可也。

光绪癸巳春二月宜都杨守敬记。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影日本古钞卷子本

[编辑]

旧读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各经皆有古钞本,唯《左传》经注本、注疏本,皆只据足利学所藏宋椠,因疑日本《左传》无古钞本。及得小岛学古《留真谱》,中有摹本,第一卷首叶字大如钱,迥异日本诸钞本。问之森立之,乃云“此书全部三十卷,是古钞卷轴本,藏枫山官库,为吾日本古钞经籍之冠,山井鼎等未之见也”。余因托书记官岩谷修于枫山库中检之,复书乃云无此书,深为怅惘。故余《谱》中刻弟□卷首一叶,以为帜志。而森立之力称断无遗失理,且道卅卷共一椟,为格□五,并告其椟之长短尺寸。使严谷再检之,久之乃得,且许假我一月读。计全书卅卷,无一字残损,纸质坚韧如硬黄,纸背亦有校记,日本所谓“奥书”也,均是未裱本。各卷后有建长中越后守宝时、参河守教隆,文永中清原后隆,正嘉中清原直隆,弘安中左近卫将监显时跋,皆系亲笔题署。森立之云。又有延久、保延、仁平、久寿、应保、长宽、嘉应、治承、养和、寿永、元历、建保、承久、延应各记。第三十卷末有“应永十六年八月一日览了”跋。每卷有“金泽文库”印,篇中朱墨校记,其称“才■〈有,去月〉”、“才九”者,谓宋椠折本之有无也。“才”即“折”字,“■〈有,去月〉”即“有”字,其称“乍某”者,“乍”即“作”字也。皆校书者省笔。余以为此绝无仅有奇书,不可不传录之,乃雇书手十馀人,穷日夜之力影摹之。又以其笔法奇古,摹钞未能神似,每卷双钩首一叶及卷后题字,以存真面。凡一月而成。其中文字多与陆氏《释文》所称“一本”合,盖六朝旧籍,非唐以后所可比勘。其经、传之异于《唐石经》者且数百字,其注文之异于宋椠者,不可胜纪,明以下俗刻更无论矣。今略标数条,如昭廿七年《传》:“夫鄢将师矫之命,以灭三族,三族国之良也。”自《唐石经》以下,皆不叠“三族”二字,文义不足,得谓非脱文乎?日本又有唐人书昭廿七年《左传》一卷,亦叠“三族”二字。其卷藏高山寺,余于纸币局见之。其注文如庄十九年《传》“刑犹不忘纳君于善”注“言爱君明非,臣法也。楚臣能尽其忠爱,所以兴”。自岳本以下,皆脱下“臣”字,不可通矣。又如桓九年《传》:“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注:“为三部伏兵,祝聃帅勇而无刚者先犯戎,而速奔,以过二伏兵至后伏兵,伏兵起,戎还走,祝聃反逐之。”云云,宋以下刻本“过”皆作“遇”,又不叠二字,最为谬误。盖祝聃引戎师过二伏兵,而戎尚不知遇伏,至后伏兵之处,伏兵尽起,戎始知遇伏而还走。若至二伏兵即相遇,则必斗,安能引至后伏兵处乎?叠“伏兵”二字,情景如绘,盖三伏兵并起也。若夫“死而赐谥”等要义,皆绝胜俗本。全书朱墨校具在,细意详考,知为六代旧传无疑。其中亦间有钞胥夺误,深识者自能辨之,亦无事曲徇。余尝谓据今所得日本《七经》古钞本重校一过,当胜山井鼎,此其一征也。光绪壬午夏六月宜都杨守敬记于东京使馆。

《春秋穀梁传》二十卷传钞本

[编辑]

此《穀梁注》,盖从宋监本《注疏》录出,唯序文并疏录之,馀只录《传》文。第一至第六标题“春秋穀梁传”,自第七至第二十并称“监本春秋穀梁传”。校其中文字,虽有脱误,而不沿明闽、监、毛之误,可喜也。

《论语义疏》十卷日本旧钞本

[编辑]

《论语皇疏》自日本根本书逊志刊本流传入中国,鲍氏刻之《知不足斋丛书》中。有深信为古本者,有异议者。其信为古本者,以其中佚事旧闻往往而在,如公冶长通鸟语之类,独见于此书。其有异议者,则据《经典释文》“子行三军是谁与”云“皇音‘馀’”,又“子温而厉”云“皇本作‘君子’”。今此书二条皆不相应。余谓以《释文》勘《皇疏》,诚为切证,但通读《皇疏》,无为经作音者。按《释文·叙录》有徐邈《论语音》。又“不易得也”下,《释文》云“孙音”,亦盖指孙兴公《论语集注》。然则此“音馀”之说,或是孙、徐之本,传写者误为皇与?若《子温章》皇本云:“明孔子德也。亦有云‘子曰’者。”是皇本明同今本,别无可解说。亦恐《释文》有误。大抵欲勘此书,当知此十三家之注,虽纯驳不一,而义训自古。又六朝人声口与唐代不同,今以他经旧疏照之,其语言如合符契。如果日本人有此手眼,是与《孟子》孙奭伪疏何啻天渊!考日本自源氏以来,荒灭已甚。其崇尚经学,在德川氏中叶。而彼土今存此书钞本,有在四五百年前者,则谓即根本伪作者,未核其实也。余独怪根本所刊《义疏》体式全同闽、监、毛之《邢疏》本。按合注于疏,始于南宋,今所见十行本《注疏》及黄唐本《尚书注疏》、《周易注疏》、《礼记注疏》及元元贞刊本《论语邢疏》,皆注文双行,安得《皇疏》旧本一同明刊之式?此怀疑未释者。及来日本得见《皇疏》古钞本数通,乃知其体式迥异刊本,每章分段,以双行先释经文,提行处皆顶格,注文则别行低一格,大字居中。亦有不跳行者,则空数字,疑抄胥为之。其有所疏者,亦以双行释之,提行处并低一格,俱不标起止,足知刊本之妄。且其文字,为根本以他本及邢本校改者,亦失多得少。此本无钞书年月,相其纸质,亦二百年前之物。后有重刊此书者,当据此正之。

又按六朝义疏既有此式,何以唐人《五经正义》皆不循此辙?余疑《皇疏》古原本亦必标起止,别为单疏。今此式亦日本人合注于疏者之所为,而删其所标起止与?惜日本所传古钞本皆不出元明之世,无从实证之耳。

光绪甲申余归后,总理衙门致书日本公使,索皇氏此《疏》原本,使署中随员姚君子良以根本刊本进,且称其古钞本多讹字,不足据,是真买椟还珠矣。光绪乙酉夏杨守敬记于黄岗学舍。

《覆正平本论语集解》十卷《古逸丛书》校本

[编辑]

此合日本诸古本及守敬所搜得诸旧抄本合校,拟并吉宦从校本录出,以附《覆正平论语》后,卒未得如愿,存之以俟后人。癸丑五月守敬志。

《孟子章句》残本日抄本

[编辑]

右《孟子赵注》残本四卷,盖从南宋“重言重意”本出也。光绪辛巳借之问山黄村,校于足利活字板上。守敬记。

按宋十行本及明闽本《注疏》无《题辞》,此本亦无之,乃知赵注之夺乱不自明代始也。附记之。

《尔雅注》三卷影写北宋本

[编辑]

北宋刊本《尔雅》,日本东京高阶氏所藏。卷末有“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一行。按王明清《挥麈录》:“后唐平蜀,明宗命大学博士李鹗书《五经》,仿其制作刊板于国子监,监中印书之始。今则盛行于天下,蜀中为最。明清家有鹗书《五经》印本存焉,后题‘长兴三年’也。”据此,则此本当根源于长兴本。今日海内所存宋椠,当以此为第一,勿论《尔雅》刊本无与之为比也。其中文字足以订正他本,不胜指数。其尤妙者,《释畜》“狗四尺为獒”注引《书·孔传》:“犬高四尺曰獒。”即此义十一字,段茂堂据单疏谓此非郭注,后人所附益。此本不引《孔传》,与段说合。

释名》八卷日刊本

[编辑]

此书有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行本,旧藏张金吾处。又有明吕柟刊,即从陈道人本出,相传为此书善本。然按戴表元《题孙过庭书谱后》云:“往时杭州陈道人家印书,书之疑处,率以己意改令谐顺。”然则陈道人本亦未可尽信。此本亦未知与陈道人本何如,记之以俟他日。甲申正月、戊子正月,阅陆心源《仪顾堂集》,知吕桱野重刊陈道人本,《释天·慧星》上脱“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十九字,此本亦脱,则知此本原于吕本。而程荣校何镗《汉魏丛书》本,又沿此本之误也。守敬再记。

《埤雅》二十卷明刊本

[编辑]

此本亦原于张存性本,故缺简皆同。然间有误字,又失张存性一序,不如顾域校刊之精。唯每卷后有《释音》,而顾本无之。按宋人刻书多附《释音》。此所载虽不敢谓原出陆氏,然其为宋时旧有必矣。原书今俗谓“虹”为“虹”字下有云:“音降。”此当是顾氏原音。然全书只此一条,盖以俗音诠义,故特出之。

又卷首标题“新刊埤雅”,顾刊无“新刊”二字。当亦宋本之旧。据张存性序,此书自宣和刊本后,再刊于赣州,故有“新刊”之目,宋人重刊书多题如此。非毕氏增加也。胡文焕《格致丛书》亦沿此本,而刊落陆宰一序,又删农师官衔,则妄矣。戊子正月守敬记。

《净土三部经音义》四卷日抄本

[编辑]

《净土三部经音义》四卷,日本沙门信瑞纂,自序题“嘉祯三年”,当宋理宗端平三年也。卷一、卷二为《无量寿观经》,卷三为《观无量寿经》,卷四为《阿弥陀经》。其引《广韵》则陆法言、孙愐分著,引《玉篇》则亦时见野王按语。是其所见古本与今殊异。又所引《东宫切韵》中载郭知玄、薛峋、麻果、韩知十、祝尚丘、武玄之、王仁煦等之说,皆唐以前小学书之散逸者。其见于新旧《唐志》者,不过数家。馀多见其国《现在书目》。虽卷帙无多,固当与玄应、慧琳《众经音义》并珍也。光绪癸未春三月宜都杨守敬记于东京使馆。

《史记河渠书》一卷日本古钞本

[编辑]

右卷子本《河渠书》残卷,自“山东西,岁百馀万石”起,至卷末止。日本延喜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家牍所用。前一行署“右大臣藤原忠平公印”,又下题:“右一卷,师海屋氏所藏天保二年辛卯仲春上浣,为紫山先生腾于三缄堂南窗,啼鸟𪾢睆、读书咿唔之处。浪速邨井俊。”按延喜二十年当梁贞明六年,此初写底本之年也。天保二年当道光十一年,此覆影写之年也。藤原忠平后为左大臣,又为关白,卒于日本天历三年,当中国汉乾祐二年。其生平事迹详《日本史》。此卷书法端整,犹有唐有风格。集中笔误之字,甚多俗体、别字,如“穿”作“■〈穴上身下〉”、“砥”作“底”、“谷”作“■〈殸上木下〉”不计外,“蒲阪”作“蒲反”,“而水湍石”,“水”下有“多”字。“故卤地”作“故恶地”,与《沟洫志》合。“东至山岭”,“领”不从“山”,与《古兰亭叙》合。“延道”不作“正道”。“东郡间”不衍“流”字,与《沟洫志》合。“旰旰”不作“洋洋”。今本“菑”、“灾”错出,此本并作“灾”。皆足订今本之误。

《汉书·食货志》一卷日本影钞本

[编辑]

右古写卷子本《汉书·食货志》上卷,末附“邓通传”残字六行,日本医官小岛春沂所影摹者,今据以入木。结体用笔,望而知为唐人手书,不第缺文皇、高宗两讳也。卷中如“揉木为耒”,各本作“煣”,宋子京云“煣”当为“揉”。按《说文》:“煣,屈申木也。”“揉”字《说文》不收,则作“煣”字为正。但《易·系辞》已作“揉”,别无作“煣”之本。若《汉书》本作“揉”,师古不应无注,疑颜氏所据之本,原作“揉”。所不解者,宋子京竟不见作“揉”之本耳。又引《诗》“兴雨祈祈”,今本皆作“兴云”。按颜之推《家训》,疑“云”当为“雨”,引班固《灵台诗》云“习习祥风,祈祈甘雨”为证。据此,则六朝经文无作“兴雨”者。若《汉书》本作“兴雨”,何劳远引《灵台诗》。自陆氏《释文》已有作“雨”之本,当是因《家训》校改。师古作此书注,在陆氏之后,或遵其祖说,又据《释文》一作之本改班《书》,亦情事所有。而后之钞录者,仍遵旧本作“云”,遂致此参差耶?凡此二义,均难裁定。其他异同夺误,互有是非,别为《札记》附其后。光绪壬午四月宜都杨守敬记于日本东京使馆。

据何义门所校各本,又以宋刘之问本、元刘文声本、朝鲜活字本、日本宽永活字本,互相比勘,凡此卷与诸本有一合者,皆不出;正、俗通用字习知者,亦不出。

南齐书》五十九卷宋刊本

[编辑]

南监本、《七史》本、宋蜀大字本,字体方整。元代有重修之板,稍趋圆活,明嘉靖又经补刊,则更为劣矣。此本首尾一律,定为宋、元间所印,绝无元修之迹。冯梦祯刊本即从此翻雕,可覆按也。或谓宋纸薄而纫,无如此之厚重者。然余所见元印郑氏《通志》,即此等纸也。书之以质世之博涉者。壬子仲冬宜都杨守敬记于上海寓庐,时年七十有四。

《历代职源》五十卷日钞本

[编辑]

《书录解题》:“《职源》五十卷,大理司直金华王益之行甫撰。亦简牍应用之书,而专以今日见行官制为主。盖中兴以后,于旧制多所并省故也。”然则原书每条之后必多胪列历代典故,以备简牍之用。此本首题“撮要”,盖删其类典而存其总纲。考宋南渡官制者,当以此书为详实。惺吾记。

《臣轨》二卷日本古钞本

[编辑]

此书以宽文刻本根源为最古,此本注中大有删削,然墨色如漆,审其笔势,当为日本六七百年前人所抄。其原本不与宽文本同,故卷首有“郑州阳武县臣王德纂注上”十一字,而宽文本无之。按此书别有大正间抄本,亦有“王德纂注”之文,则知宽文本脱也。光绪戊子四月宜都杨守敬记。

又按宽文本卷末有“垂恭元年撰”五字,《佚存丛书》因之,阮文达遂有异议。此本无此五字,岂宽文本为后人所窜入与?守敬再记。

《农书》二十二卷武英殿聚珍本

[编辑]

王祯《农书》,典雅详实,《齐民要术》之亚也。惟武英殿聚珍本有之。杭州、福州重刊聚珍本,均不刻此书,可谓无识。余求之二十年未得,丙戌入都,始以重值购之。他年有力,必当重刻之。此书所引《齐民要术》,足订《秘册汇函》本之谬。

《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日人学古校本

[编辑]

胡益谦刊本《巢氏病源候论》,日本医官小岛学古据宋本、元本、日本国刊本、聿修堂钞本,又以《外台秘要》、《医心方》日本人所撰所引合校之,凡订正不下数千事,似可无遗恨矣。顾余尝校《三因一极方》宋本有云“《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馀件”,盖为示病名也。今各本唯有一千七百二十六论。又校元张从正《儒门事亲》足本引《妇人杂病带下候》曰“《巢氏内篇》四十四卷”云云,是此书并有内、外篇之目。今各本此条皆在三十七卷,颇疑此书有残缺,因取《外台秘要》重校之,引有《伤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各本皆无之。又《伤寒毒攻眼候》,其文大异。又有《重下候》,各本亦无。更取《太平圣惠方》此书中土久佚,余得之日本古钞校之,引有《食痫候》,《医心方》引有《小儿鬼舐头候》,皆各本所无。然则今本果非巢氏之旧,意其脱佚,当在宋绶校刊以前。顾不解陈言、张从正所言,何以有异同。抑天圣刊本南宋已有脱佚,书贾重刊,妄移卷第,仍标足本?得知者,如《瘿瘤门》有《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体臭候》、《漏掖候》、《狐臭候》,读其文义,并与瘿瘤不相涉,当是别篇错文,为书贾所乱。不然,宋绶奉敕校定此书,不应疏忽至此?惜乎学古精于比勘,于此书用力至勤,尚未疑及此也。光绪甲申春三月宜都杨守敬记。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元刊本

[编辑]

大德壬寅宗文书院刊本,书中避孝宗嫌名,盖源于宋刻,为慎徽原书。按此书有两本,一名《大观本草》,艾晟所序,刻于大观二年者,即此本所源也。一名《政和本草》,三十卷,以三十一卷移于三十卷之前,合为一卷,而删其所引十六家《本草义例》,最谬。又疑并三十一卷为三十卷,系张存惠所为。政和六年曹孝忠奉敕刊者。二本皆不附入冠宗奭《本草衍义》。至元初,平阳张存惠重刊政和本,始增入《衍义》,及药有异名者,注于目录之下。首有木记,称“泰和甲子下己酉南至,晦明轩记”。钱竹汀、程易畴考为元定宗后称制之年,距金亡已十有六年,其说至确。《提要》以为金泰和刻本,误矣。余别有详考,载入明成化重刻《政和本草》之首。然此本不传。至明成化四年,山东巡抚原杰又重刻之,于原书略无增损。嘉靖间亦有刻本,首有陈凤梧序。迨至万历丁丑,宣城王大献始以成化、政和之本改从宗文书院《大观》本之篇题,合二本为一书。卷末有王大献后序,自记甚明,并去政和本诸序跋,独留《大观》艾晟序及宗文书院木记。按其名则“大德”,考其书则“泰和”,无知妄作,莫此为甚。又有万历庚子巡按两淮盐课御史彭端吾据此本重刊,并去艾序及木记。《提要》所称“大德”及钱竹汀所录,皆是此种。《提要》见此本亦增入《衍义》,遂谓元代重刊,又从金本录入。而不知大德原本并无《衍义》。又有朝鲜国翻刻本,一依宗文本,不增一字,较明人为谨饬焉。此书集《本草》之成,最足依据。且墨筐墨盖,白字黑字,使神农《本经》、隐居《别录》、苏敬《新修》皆可识别,其例亦最为谨严。下视李时珍之《本草纲目》庞杂无序,不可为典要矣。顾大观、政和两本,糅杂不清,前人未见古本,多不能分辨,故为详疏如此。后有刻此书者,以宗文原本还慎徽之旧,别以寇氏《衍义》附刻其后,则尽善矣。余得宣和刻本《衍义》。光绪乙酉杨守敬记。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明刊本

[编辑]

成化四年山东巡抚原杰重刊平阳张存惠本。按此书本名《备急本草》,凡三十一卷,见于元宗文书院刊本大观二年艾晟序。此本改“备急”为“备用”,又以第三十一卷移置三十卷之首,有政和六年曹孝忠序,盖重校刊此书者。又有麻革序,称平阳张魏卿得解人庞氏本,附以寇氏《衍义》,命工刻梓。复载刘祁跋,皆只称“乙酉”,不著朝代、年号。首有木记,称“泰和甲子下乙酉冬日南至,晦明轩记。”《四库提要》谓是“金大定乙酉”,盖从“泰和”上逆数之误也。钱竹汀考为元定宗后称制之年,距金亡已十有六载,当宋理宗淳祐九年而存惠犹以“泰和甲子下”统之,隐寓不忘故国之思。此恐亦求之太深,盖元初无年号。余谓金泰和凡八年,无“乙酉”,泰和四年为“甲子”,称“甲子”下“乙酉”,则明为入蒙古时矣。钱氏说是也。又有宇文虚中皇统三年《书后》,此则更在泰和甲子前六十年,下距“乙酉”又四十六年,安得相接?是盖存惠仰慕虚中之名,因其集中有《书后》一通,故载之,非存惠刻书时所作也。此书又有嘉靖间刊本,首有陈凤梧序,即以此本为源。又有明万历丁丑宣城王大献以政和之本依其家藏宗文书院篇题合二本为一书,而“大观”、“政和”两本皆乱矣。张氏本既不传,近来著录家皆据成化本以存政和之旧,因亟录而藏之。光绪癸未四月宜都杨守敬记。

《外台秘要》四十卷《目录》一卷明刊本

[编辑]

此日本东京医官小岛尚质以纪藩竹田氏宋椠本校勘,又以《巢氏病源》、孙氏《千金方》,凡王焘所引书之尚存者,莫不对读,可谓精审之极。小岛三世以医鸣于日本,余得古医书秘本多出其家,凡医经正本,罔不参互考订,一字无假。余尝谓校订之学,经书、小学而外,即当以医籍为最要,一字讹谬,充其量即可杀人。读小岛校订诸书,不能不叹异域之有人。而后知精斯术者,妙悟神解,仍从一字一句做起。束书不观,妄逞意见,借口古方不能治今病,流失败坏,等诸贱技,而苍生之祸极矣。光绪壬午四月宜都杨守敬记。

《和剂局方》十卷元刊本

[编辑]

每半叶十五行,行廿四字,双边。目录分十四门,凡七百八十八方。据目录每门有阴识增入《绍兴续添方》、《宝庆新增方》、《淳祐新添方》、《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按《玉海》称,大观中,陈师文校正《和剂局方》五卷,二百九十七道,二十一门。此本前有日本有补钞师文上《表》,与《玉海》合,而与此本不符。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和剂局方》其后有增补,殆谓此与?然除绍兴以后所增之方,实得二百九十六方,师文之旧,尚可寻检。唯所分十四门,每门下又有附目,又得十门,共二十四门。是则增添合并,不可考矣。宋制最重医学局方,自北宋元丰中诏天下名医以秘方下太医试验,至大观、绍兴,代有增益,故南、北宋间,皆奉此本为圭臬。自朱震亨《局方发挥》出,其风始稍杀。余谓操古方治今病,固不能尽合,师心自用,随意下药,又岂有准平?和、缓、匾、陀,旷代一见,《千金》、《外台》古方奚止千万?不有拣择,何以示中材?末有《局方指南总论》上、中、下三卷,标题称“敕授太医助教前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许洪编”。而《四库提要》著录本不著“许洪”之名。按许洪虽无可考,据其官衔,亦必南宋人。其所论列,皆有断制,非深明医术者不能。《提要》称其从《图经本草》钞录增入,亦浅之乎视洪矣。光绪壬午二月杨守敬记。

余又得大德甲辰余志安刊于勤有堂本,体式颇异,文字全与此本同,而又缺目录,末亦无许洪《总论》。

又检《曝书亭集》,有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与此本悉合。

又得明崇祯丁丑朱葵刊本,绍兴以下续添之方皆合,并不复识别,且多所增损。治妇人诸疾增添至一百五十九方,不知所据何本,然望而知为俗刻。

又检《学津讨原》刊本,标题“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有《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三卷,无指南之名,其十四门除“产前、后二法”、“胎神游方”、“催生符”及后附“四香”不可谓之“方”外,止六百七十四方。据称,从钞本入木,未得古本订正。则亦未可据依。按“胎神”诸符,元本无之。“四香”一门,则元本所有。又案《癸辛杂识》称《局方》牛黄清心丸廿九味,前八味至蒲黄而止,自干山药以下廿一味,乃山芋丸所误入。今此本牛黄清心丸药味次第,蒲黄在第十三,而干山药在第廿六。余志安本亦同。与周氏所说不应,而与张海鹏刊本次第亦复不同。张刊次第与朱葵本同。知此书为后人所乱不少。大观之本既不得见,则此较胜于朱、张两刻,有心世道者,亟宜重刊,为业医者示之,的为惠民者广其术焉。壬午九月廿二日灯下再记。

余又得日本丹波元胤《医籍考》稿本,有许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注自序》,末题“嘉定改元,岁在戊辰日南长至,敕授大医助教前差充四川总领所检蔡惠民局许洪谨书”。乃知许洪有《局方注》,其《指南总论》冠其注本之首,后人刻《局方》去其注,而存其《总论》,故附于书后。序文中又称洪袭父祖业三世矣。按许叔微有《普济本事方》十二卷,叔微,维扬人,绍兴三年进士,洪岂其孙与?存以俟考。癸未五月守敬再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序》

昔神农尝百草之味,以救万民之疾;《周官》设疾医之政,以掌万民之病。著在简编,为万世法。我宋勃兴,神圣相授,咸以至仁厚德,涵养生类。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术,莫先方书。故自开宝以来,蚤敕近臣雠校《本草》,厥没纂次,神医普救。刊行《太平圣惠》,重定《针艾俞穴》,校正《千金》、《外台》,又作《庆历善救简要济众》等方,以惠天下。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是虽神农之用心,成周之致治,无以过也。天赐神考,睿智承统,其好生之德,不特见步方论而已。主上天继深仁,孝述前烈。爰自崇宁增置七局,揭以“和剂惠民”之名,俾夫修制给卖,各有攸司。又设收买药材,所以革伪滥之弊。比诏会府,咸置药局所,以推广祖考之德泽,可谓曲尽。然自创局以来,所用之方,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得于陈献之士,未经参订,不无舛讹。虽尝镂板,须以未免传疑承误。故有药味脱漏,铢两过差,制作多不依经,祖袭间有为妄。至于贴榜,谬戾尤多,殆不可以一、二举也。顷因条具,上达朝廷,继而被命,遴选通医,俾之刊正。于是请书监之秘文,采贤之书录,公私众本,搜猎靡遗。事关所从,无不研核。或端本以正末,或溯流以寻源。订其讹谬,折其淆乱。遗佚者补之,重复者削之,未阅岁而书成。校正凡柒佰捌拾处,增损总柒拾壹方,作看详壹拾参册,净方五卷,计贰佰玖拾柒道,分贰拾壹门。缮写甫毕,谨献于朝,将见和合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纤芥之疑。须此成书,惠及区宇。遂使熙、丰惠民之美意,崇、观述事之洪规,本末巨细,无不毕陈。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亿万斯年,传之无极,岂不韪欤?

将仕郎措置置药局检阅方书陈承,奉仪郎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方书裴宗先,朝奉郎守节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谨上。

《新编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影钞本

[编辑]

森立之《访古志》称陈氏真本唯朝鲜活字本,而未载其行款字数。又载新刊残本二卷,每半页十二行,行廿四、五字不等。此本半页十二行,行十九字,有小岛学古叠文印,与《仁斋直指》,同装一椟。《仁斋直指》为朝鲜活字本,此亦从朝鲜活字本出无疑。故其篇幅、行款、字数、装式悉与之合。按此书《四库》著录,载有元勤有堂刊本。而近代藏书家如张氏“爱日精庐”、陆氏“皕宋楼”、丁氏“八千卷楼”、黄氏“士礼居”均不载,则其传本之稀可知。日本虽有朝鲜活字本,亦惟存诚药室及怀仙阁有之,且亦多补钞。日本医家以其书难得也,故亦多展转传钞。余以此书中土罕传也,故既得小岛精钞本,又购得寻常抄本二通。行款皆不改。他日或不终绝焉。宣统庚戌四月五日宜都杨守敬记。

或谓此钞本小岛学古并未称从朝鲜活字本出,而余乃质言是朝鲜本,未免臆断。盖余又得熊宗立《妇人良方补遗》残本,存第三至第六一册,又自十三至十八一册,又自十九至二十四一册,不知何人所校。其中引韩本异同,皆与此本合,益知此从朝鲜本出,断断然矣。同日守敬再记。

《新编妇人良方补遗大全》二十四卷元麻沙本

[编辑]

首陈自明自序,次行题“临川陈自明良甫编集”,三行题“鳌峰熊宗立道轩补遗”,每半板十二行,行二十二字。熊宗立未详何代人,以此本字体定之,当为建安麻沙本。《访古志》载有明天顺八年刊本,余亦得残本三册,行款与此同,而镌刻失其圆润,当是据此本重翻。据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凡例》一,各论有陈无择、熊鳌峰二先生评论云云。以宗立与自明并称,知所补必皆有依据效验,故薛氏推重之。且宗立于陈氏原书多所删削改订,正可参其异同而核其长短。况此熊本今亦不常见,安得不亟录之?宣统庚戌四月七日宜都杨守敬记。

《新刊仁斋直指方论》二十六卷影抄本

[编辑]

景定甲子三山杨士瀛登父自序,目录前有“环溪书院刊行”一行,卷一题“三山名医仁斋杨士瀛登父编撰,建安儒医翠峰詹中元本‘中’上有‘宏’字洪道校定”。每半页十二行,行十九字。有小岛学古三印。学古为日本侍医,藏书之富,自多纪外,罕有其匹。余所得医籍,大抵皆其旧藏。按森立之《访古志》称聿修堂藏宋椠本,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其书亦为守敬所得,实是元刊本,与此本行款不合,篇幅亦异。其每卷或题“新刊”,或题“新编”,或题“增修”,莫知其义例所在。二十六为《妇人类》,有《血气》、《拾遗》二子目,元本则有《血气》、《吐衄》、《拾遗》三门。此书有明朱崇正补遗本,其《妇人类》有《子嗣》一门,此与其中文字经小岛学古以朱笔校宋元本及《医方类聚》多所异同,大抵以此本为是。又《访古志》称怀仙阁、酌源堂均有朝鲜国活字印本,此本原与影抄朝鲜《妇人良方》同装一椟,其篇幅行款皆同,则此从朝鲜活字板出无疑。元本二十六卷,有《伤寒类书》、《小儿方论》、《医学真经》,此本无之。盖朝鲜以重印《直指》,而以陈自明《妇人良方》配之,故行款皆同。学古校此书,虽未题此本为何代刊本,而于明朱崇正本上,胪列宋、元本。其称宋本,皆与此本合,则此本小岛固以为宋本也。或谓此本目录前题“环溪书院刊行”与元本同,书院刊书多出元代,疑此亦元刊。余谓不然,考建安有三山书院,宋宝祐中提刑王汝建;又蓝田书院,宋绍兴中建;环溪在罗源县东。当南宋时,书院之设遍于闽中,此书在宋时已刊于环溪书院,至元时复刻之,而改其行款。不然,以元刊反多讹字耶?此书《四库》著录已只有明朱崇正本,且云宋椠旧刊已不存。近日藏书家,若归安陆氏、钱塘丁氏皆只得明朱崇正本。则此本诚为天壤间罕觏之物矣。宣统庚戌四月五日宜都杨守敬记。

宋本

卷一新刊卷二新刊卷三新刊

卷四新刊卷五新刊卷六新刊

卷七新刊卷八增修卷九增修

卷十增修卷十一增修卷十二增修

十三增修十四增修十五增修

十六新编十七增修十八增修

十九增修二十增修二十一新编

廿二新编廿三新编廿四增修

廿五增修廿六新刊

元本

卷一新刊卷二新刊卷三新编

卷四新刊卷五新刊卷六新刊

卷七新刊卷八增修卷九增修

卷十增修卷十一增修十二增修

十三增修十四增修十五增修

十六新编十七增修十八增修

十九增修二十增修二十一新编

廿二新编廿三新编廿四增修

廿五增修廿六新刊

《唐宋白孔六帖》残本四十四卷宋刻本

[编辑]

海内著录家有宋单刻《白氏六贴》,而无宋《白孔六贴》合刻本,故皆以明本为祖刻。此为宋刻宋印,精妙绝伦,虽残缺,当以吉光片羽视之,不第为海内孤本也。癸丑五月端午邻苏老人记。

《大唐新语》十三卷《稗海》本

[编辑]

首缺刘肃《自序》,末缺《总论》一篇。又《政能》第八标目误刻于《持法》篇“韦陟”条末,与冯本同。《提要》称《稗海》本于刘肃《自序》增入“世说”二字。今以此本照之,并无刘肃《自序》。盖《稗海》所刻书,皆妄删原序原跋,不独此本也。《提要》所云盖是冯本,而误属商氏也。观此本每卷仍题“大唐新语”,尚仍《唐志》之旧,足见无改增序目之事。其每篇文字与冯本亦互有长短,而此本较胜。今一一校出,以与冯本并读,庶乎善本焉。《提要》又云,据诸本校定为三十篇,《总论》一篇,似合为三十一篇。今从《持法》分出《政能》一篇,实只二十九篇,合《总论》为三十篇,《提要》所云盖稍未分析云。光绪癸巳春三月宜都杨守敬记。

《文子》二卷万历五年刊本

[编辑]

首有潜庵子序,称得墨希子所藏徐灵府注本,因汇刻之。然仅存《文子》正文,其徐注则皆删之,可惜也。《四库提要》称此书有明道潜堂刊本,未知谁为后先。然以《缵义》所列异同,则此本与道潜本多合。又钱氏《守山阁丛书》据《云笈七签》卷九十一引《九守篇》与此分篇迥异,知宋本尚不误。然则序称从灵府本出,恐未然。戊子五月杨守敬记。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日写本

[编辑]

右《经》一卷,白麻纸书,书法不甚精,唯波磔尚是旧格。后有日本题为“弘法大师书”,谬也。弘法大师者,释空海之号,余见其手迹,可与唐明家抗行,此去之尚远。光绪庚寅三月杨守敬记。

《文章正宗》二十六卷明刊本

[编辑]

此本不记刊行年月,望其字体,盖即在嘉、隆间。亦无荆川序跋。每卷第二行题“荆川唐顺之批点”,中缝亦题“唐荆川批点”。《文章正宗目录》,每篇止或作“。”或作“、”,或作直竖,或并“。”、“、”无之。书中无篇题,上或著一、二字。如第一卷第一篇批“转折”二字,第二篇批一“转”字,第三、四篇批一“直”字。栏外眉上间批数字。文中著圈点处甚少,皆批隙导窍,要言不烦。明代书估好假托名人批评以射利。闵齐伋所刊朱墨本,大概多伪托。此则的出荆川手笔,故阎百诗《潜丘札记》极称之。迩来学文者喜读古文家诸论,纷纷刻《归方评点史记》,独此书流传甚少,惟明刻,固当珍惜之矣。

所圈点至二十二卷止,其二十三卷后诗歌,则无一字之评。荆川本以古文名世,故只论文笔,而韵语非所长,遂不置一辞。然则视今人之强不知以为知者天间矣。

《倪注庾开府全集》十六卷原刊本

[编辑]

《四库提要》称鲁玉钱塘人,康熙乙酉举人,官内官中书舍人。是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之,颇伤漏略,乃详考诸史云云。今观此书题辞及后跋,皆不著年月,大抵此书之刻,在康熙末年。吴注之刻,则在康熙戊辰,鲁玉不容不见吴本。而鲁玉书首仅载张溥一序,并不及有吴注本,又似未见吴注者。近日叶廷琯《吹网录》议鲁玉《哀江南赋注》“楚老相逢,泣将何及”引《汉书》两龚事,与情事不合;不如吴兆宜注引《列子》“燕人生长于楚”云云。今按注《哀江南赋》是诸家集成,此书失注出典者,当不止此一条。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元刊本

[编辑]

此即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原刊本,其目录末有馀氏篆文木记。此本缺目录及第一卷。余得之寺田弘。据森立之《访古志》,有枫山官库本,卷末有“至大庚戌余志安刊于勤有堂”记。此本卷末将木记挖去,不知何故。案杨、萧二家皆只注李诗,不注其文,故《爱日精庐藏书志》及枫山官库皆只诗二十五卷,即明许自昌刊本亦然。唯明郭云鹏本有三十卷,然自二十六卷以下,皆题“吴会郭云鹏编次”,则知附杂文五卷,出郭手也。《四库提要》著录为三十卷,不知后五卷出何人,且疑是杨、萧所为,盖未见此元刊本也。光绪戊子五月十一日守敬记。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卷明翻刻本

[编辑]

此为明中叶重刊元建安余氏勤有堂本。目录末空格,即勤有堂木记,翻刻者挖除耳。卷首萧士赟一序,自郭云鹏、玉几山人、许自昌刻本皆逸去。近日海昌将光煦《东湖丛记》始从元刊本录出。此本序亦有残缺,据元刊本补录之。郭云鹏本玉几山人,雕刻虽佳,然删除注文过甚。玉几山人及许自昌本亦略有删除,非萧氏原书。固当以此本为据也。

《萧序》

唐诗大家,数李、杜称首,古今注杜诗者号千家,注李诗者曾不一二见,非诗家一欠事与?仆自弱冠知诵太白诗,时习举子业,虽好之,未暇究也。厥后乃得意于此间,趋庭以求闻所未闻,或从师以蕲解所未解。冥思暇想,章究其意之所寓;旁搜远引,句考其字之所原。若夫义之所题,概不赘演。或疑其赝作,为移置卷末,以俟真眼者自择焉。此其例也。一日,得巴陵李粹甫家藏左绵所刊舂陵杨君齐贤子见注本读之,惜其博而不能约,至取唐广德以后事及宋儒记录诗词为祖,甚而并杜注内伪作苏东坡笺事已经益守郭知达删去者,亦引用焉。因取其本类此者为节文,择其善者存之。注所未尽者,以予所知附其后,混为一注。《全集》有赋八篇,子见本无注,此则并注之,标其目曰《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吁!晦庵朱子曰:“太白诗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则其意之所寓,字之所原,又岂予寡涵之见所能知?乃欲以意逆志于数百载之上,多见其不知量矣。注成,不忍弃置,又从而刻诸枣者,所望于四方之贤师友是正之、发明之、增而益之,俾笺注者由是而十百千焉,与《杜注》等,顾不美欤?其毋诮以注虫鱼,幸甚。至元辛卯中秋日章贡金精山北冰崖后人粹斋萧士赟粹可。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明玉几山人刊本

[编辑]

此本为明嘉靖丙午玉几山人校刊,卷首有重刊序,后于郭云鹏刊本三年。板式与郭本同,而注文但略有删节,不如郭本之甚。亦仅有诗二十五卷,不刻杂文。后来许自昌刊本即从此本出也。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明许氏刻本

[编辑]

明长洲许自昌刊本。许君好刻古书,此盖合《工部集》同刊者。以杨、萧元刊本照之,注文亦多删略。盖原于嘉靖丙午玉几山人刊本也。戊子五月守敬对校记。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三十卷明刊本

[编辑]

此本为明嘉靖癸卯吴人郭云鹏刊本。按元刊杨、萧《补注》本只诗廿五卷,无杂文。此并杂文为三十卷。观卷末云鹏自跋,知系云鹏所为。《天禄琳琅》载此本,缺云鹏跋,遂疑云鹏为书贾,误也。守敬记。

樊川文集》二十二卷宋刊本

[编辑]

宋椠《樊川文集》廿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原本藏日本枫山官库,无刊板年月,避“桓”、“镜”等字,不避“贞”、“慎”字,当是北宋本。然每卷不为总目,而以总目居卷首,亦非唐本之旧。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八、九是许浑诗。牧仕宦不至南海,而《别集》乃有《南海府罢》之作。”是刘所见者,《别集》外更有《续别集》。此本无《续别集》,故无《南海府罢诗》。《提要》误以刘所指者在《别集》中,又以今之《别集》只一卷,较刘所见少二卷,遂疑又为后人删定。不知《别集》有熙宁六年田槩序,明云“五十九首编为一卷”,此本一一相合,安得有删削之事?则知后村所见《续别集》更为后人所辑,反不如此本之古。《全唐诗》编牧诗为八卷,其每七、八两卷皆此本所无,而与《丁卯集》复者五首,当即后村所见之《续别集》中诗。考牧诗唯《正集》皆为牧作,其外、别两集已多他人之诗。如《外集》之《归家》一首为赵嘏诗,《龙邱途中》二首、《隋苑》一首,见《李义山集》。《别集》之《子规》一首,见《太白集》。皆采辑之误,不独《续别集》有许丁卯诗也。樊川诗文为有唐大家,近唯桐乡冯氏注其《诗集》行世,其《文集》罕传。余故不惜重费使书手就库中影摹以出,待好事者重镌焉。光绪癸未四月宜都杨守敬记于东京使馆。

《孙樵集》十卷明刊本

[编辑]

此本盖从王济本重刊者。顾涧薲跋宋本,称《龙多山录》“樵起辛而游,洎甲而休”,又《刻武侯碑阴》云“独谓武侯治于燕奭”,此本皆仍济之之误,未能订正。余尝以《文粹》所载樵文十篇校之,此本尤多脱误,然胜于汲古本远矣。观樵自序前不标“孙可之文集序”,题衔在序后,犹是古式,异于妄改者也。光绪丁亥守敬记。

此本为小岛尚质藏,见森立之《经籍访古志》。盖彼土无宋本,固不得不以此为秘书。

《刘蜕集》六卷明刊本

[编辑]

是书《四库》著录,称《文泉子》一卷,明崇祯庚辰闽人韩锡所编。此则香城吴馡所辑,云原本得之于桑悦,天启甲子吴绯又重加搜辑者也。至崇祯癸未,闽中黄烨然又为之补缀重刊,合《孙可之集》行世。按黄本后于韩锡本四年,同为闽人,顾不知先有韩本。今韩本流传亦少,仅有《别下斋》重刊本。余架上无韩本,未知与此书异同若何。他日当得韩本一校之。

此本根源于《文粹》、《文苑》,故篇中亦以二书校异同,而脱误复不少。刘本长沙人,故文《冢铭》自题甚明,他书皆据其流寓著录,非也。

又按明崇祯时,乌程闽齐伋亦刻此集,名曰《拾遗集》。惜未见。士礼居有之。

《山谷内集注》二十卷日本覆宋刊本

[编辑]

此蜀大字本《山谷内集》,末有其子黄垺跋,自来无著录者。余得自日本,义宁陈君伯严欲重价购之,余不忍割,乃议借刻,别以所藏朝鲜古刻《外集》、《别集》补之。一时风行,其实较比原本十得四五耳。癸丑五月守敬记。

1996年1月1日,这部作品在原著作国家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之前在美国从未出版,其作者1915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99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