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本陆军操典/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日本陆军操典
卷六
作者:洪英植
1881年

骑兵生兵教练[编辑]

第一章 此教练整于诸马及武器之驯练且演习 马之诸𩣝度至熟练目的造自骑兵 盖得其成功专在教师之教练第一日使新兵姿制 于马上逐顺次而驯练得其基本先可主教其诱导 而御马之术 为此教练实适当于乘马生兵之规则也教师先看 新兵之骑坐且看诸马之镇静并足始乃演习是元 来出马于廏中也其势力强盛之故耳及终演习又


等并足盖于演习可先验其并足及早足数回蹄迹 见骑乘之坚固然后乃移诸运动及直线变换等事 演习之方惟在人之敏倢马之良善 第二章 为骑兵之休憩教师下左令 休 此令要执骑兵不动之姿制 教师殊自初可使时时休憩而且其休憩时间以既 教谕之事业寻问于骑兵 当再运动教师先下左令 气着


此令执骑兵运动之姿制使之能加注意 第一教 第一部 马之诱导 乘马前骑兵之姿制 乘马 乘马骑兵之姿制 头首左右 缰之伸长 缰之短缩


以左手十字执缰法 两手执缰法 以右手十字执缰法 缰之操作 两脚之操作 两缰两脚之操作 行进 驻立 静止间右或左回转 静止间右或左背面回转


静止间右或左四分一回转 退却及驻立 下马 列伍溃散 第二部 右或左手前行进 行进中右或左回转 驻立再行进 并足复早足早足复并足变换法 手法变换


行进中左或右执缰及两手分法 行进中一骑右或左回转 正面行进中一骑左或右背面回转 纵队行进间一骑左或右背面回转

第一教[编辑]

第一部[编辑]

第三章 此第一部每教谕一名是为易会得之端 故凡教练之初教师一员执此教操之节骑兵不过 四员而一线配列三米突间隔设立标旗以别区分 骑兵备略衣略帽着长沓及拍车装置鞍具绳纽长


缰着于鞍之后轮环在处长垂之是为鞭类 附记此教练之书中为避重复故乘马或下马 等之动作与武器携带及二列编制之演习之 大略加之于此部矣教师之教谕不要部分又武 器之不常用者要省于诸部演习以下诸教部 适合揭示而教部以外之事每于平行低二字 书之以分记载之有别 马之诱导 第四章 骑兵为诱导其马沿两缰于马之平颈贯 其端末于鞍后轮之左环以右手执两缰而高举之


使马不得飞跃其执缰之法至马口间为十六珊知 米突也 骑兵若携带武器之时剑可挂钩 枪队 枪则骑兵握其上端一米突之三分二处伸拇 指沿柄以食指及诸指握柄石突则至地五珊 知米突间可举 既到调马场剑脱于钩枪建于左侧足傍 乘马前骑兵之姿制 第五章 骑兵立于马之左傍以右手握其马颐之


线对两缰瓜下至马口离十六珊知米突 骑兵置两踵于一线成丈之地足尖正角稍狭开伸 膝重体而上体稍前倾又开两肩垂左手于胁下手 掌稍向外方小指着于股引之缝目头容正直 骑兵若携带武器之时右手则沿剑垂下枪则以 左手握之手高于胸襟之前臂沿于枪柄直立石 突距左足尖三珊知米突之地置在 乘马 第六章 教师下左令 乘马用意 二节终二动


此令之第一节乃各列之第一号及第三号先移左 足六步四米突之前而保其间隔 枪则石突至地为五珊知米突则其举之高为 二夫又秀 第二节之第一动骑兵右踵差后于左踵八珊知米 突之距乃引两踵右方一百三十五度回转右回转尚其半 加回转后置右足于前而放右缰只延左缰于右手之 内右足进二步后左足尖右回转骑兵之右侧倚对 于马之胁服则右踵乃差后于左踵八珊知米突之 距离以右手执缰之上端置于后轮之上枪立于左


足侧傍地 第二动右足之三分一纳镫中镫共附接于马肩右 手瓜立成丈伸左手越两缰握其鬃其鬃先出季指 之侧此时枪放于手中 乘 二节 第一节强引其鬣以右足刎上又以右手压鞍是防 鞍之倾回而体保直立 第二节伸右足触马臀越静体坐鞍右手放缰左举 置铳囊上以掌压之诸指向外方复以两手执缰右 足先履镫中


手铳则附胁而垂下 枪队 以右手握枪左手放缰枪则放越马首高举枪 下石突入于受个以右手握之高于衣襟 列返 此令之终节乃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举拳即执缰之手

而附接其两脚以防蹄蹴各列之第二号第四号静 入于第一号第三号之伍间 既为编制第二列距第一列一米突之三分二量离 立


建枪 第七章 教师及其乘马下令时其势节间量其馀 时之如何使骑兵上镫正直驻立 教师对骑兵静坐鞍上以右手举缰 教师对骑兵举镫以十字形挂马之颈上右下左上 乘马骑兵之姿制 第八章 尻置鞍上成丈前坐鞍 两脚之内面自然附接马鞍 两脚自然垂下 两手执两缰拇指伸于缰上两拳之间为十六珊知


米突诸指双方相对于缰之上端 尻等鞍上安置是骑兵体制之基本体之全重惟托 于身体坚固正直 头为铅直而若不直乃倾体势 两肩自在回旋体且运动是为自己之运动 头首右左 第九章 随时回旋自有节次 缰之伸长 第十章 教师下左令 左右缰伸 一节二动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撮 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撮缰处放而闭手两拳置复元位 缰之短缩 第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 撮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引上放缰再闭左手置复元位 右缰之伸长短缩同左缰只以反对之法施行 以左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执左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拳致体之中央半开合右缰于其中 右手垂于胁下 两手执缰法 第十三章 教师下左令 分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手半开以右手握右缰缰离于左手 十六珊知米突置复元位 以右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执右缰 一节 此令之操作以第十二章所记之法反对为之 此操作为其易会得教师以操作为教谕 缰之操作 第十五章 缰从马之诸种运动且驻立之操作为施 行而其操作渐次要两脚之操作等事 缰之操作要得每手柔软炼达其运动肩拳 两脚之操作 第十六章 两脚进马前左右回转次第压服带之


后应其马之强弱为其操作之缓急此操作当得于 两脚屈伸膝上之事又排开此操马既从意徐徐驰 之 两缰两脚之操作 第十七章 两拳稍举而上又两脚附接于马体渐 得聚缩右缰之开以右脚压马右回转左缰之开以 左脚压马左回转稍下两拳马自前进而以两脚压 之共促前进 行进 第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前 一 进 第一令为聚缩马体稍举其两拳附接其两脚 第两令两拳稍下名为慢弛云而应马之强弱两脚 之压量缓急增减马既从意渐次止其操作 第十九章 骑兵若示动令聚缩马体时第两令中 诸种运动之事或早过或迟过若当运动之令两拳 下时自有马前进法 驻立 第二十章 骑兵数步行进后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 二 止 第一令以步度之将短缩更聚缩马体 第两令伸上体而保缰同时次第举两拳压两脚驻 立其马将为退却马既从意则以两拳两脚置复前 位马不从意则应其感触以右缰或左缰交互紧引 第二十一章 骑兵两股两脚之强压也惟难驻马 之事而若紧引两缰仍压两脚马必正直驻立 骑兵极力并引两缰或以次第引之之时自有马速 驻立与退却之法


静止间右或左回转 第二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止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开右缰次第压右脚且以圆形狭进三米突 间画弧圆状而此运动之将终也减右缰右脚之操 作以全左缰左脚之操作乃终其运动 第三令稍举两拳又压两脚驻立其马于新方向之


地而两拳次第复置于前位 第二十三章 如上记之画弧圆状是不失其运动 狭进之法此运动之将终时减右缰右脚之操作用 左缰左脚之操作马乃右向过 静止间右或左肯面回转 第二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半轮 二 进 三 止 此运动之时示其右或左回转之法则以六米突间


弧圆画为背面向 第二十五章 骑兵之运动精密会得于第二十二 章及第二十四章之所记而教师从马肩沿示画弧 圆状如运动之法以教谕之 静止间右或左四分一回转 第二十六章 教师下左令 一 斜右左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稍开右缰压之右脚右四分一回转而同时 为左缰左脚之操作保斜向正度


第三令稍举两拳附接两脚驻立其马于四分一之 方向而两缰两脚渐渐置复于前位 教师下第两令后又直下第三令始自运动之时殊 为告谕会得斜行之度其馀细事要精密辨解 第二十七章 如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及第二 十六章所记之精密右运动后左转施行乃相反右 回转之法则 退却及驻立 第二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后


二 进 三 骑兵 四 止 第一令收缩马体 第两令坚固其体高举两拳仍压两脚马既从意渐 次下两拳或两拳上举之事为其幔弛▼(马+立)立也 第三令为用意▼(马+立)立 第四令乃下两拳附接两脚使马▼(马+立)立马既从意两 拳及两脚复置前位 第二十九章 骑兵之坐体若不坚固之时因马之


运动至倾体势 下马 第三十章 教师先卸两镫下左令 一 下马用意 二节 第一令第一列之第一号及第三号六步间六米突前 进第二列之第二号及第四号四步间四米突退却互 保其间隔各列之诸骑兵皆右准移右缰于左手其 上端侧出于杻指 枪队 举其右手拔枪平直自缰体之间越马颈之上


投之地上设前一势节如是活泼抛于地上以 石突置于马右前足一米突之三分一间直移 左手 以右手附接于左手之拇指握两缰之上部右 拳更置于铳筒之上脱右镫以左手把鬣由缰 上握之手不放枪 一 下马 二节终二动 第一令履左镫中以右脚触马之臀左股越接右股 保体制同时以右手移其缰置于鞍后 第二节徼动其足投于地上体保正直两缰置之一


线放左手所把之鬣以右手执缰之上端插于后轮 之左环直执左缰 枪常高执于胸襟前 第二动左向为之左足进二步移左缰于右手而至 马口十六珊知米突之间握其两缰如乘马前体制 教师下此令者为其最精密如第七章所记 列两缰返 此令之终节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为防马蹄之蹴 右手稍上之第二号及第四号沈静之枪之石突浮 地上距五珊知米突之间后如第五章之所记再置地


上 列伍溃散 第三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一 右左列散 二 进 第一令钓挂其剑以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 左手垂于胁下枪队则以左手担枪于肩凹剑挂于 钓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如第四章所记左 手握枪 第两令各列之右翼骑兵将为前进四步前进右回


转其向新方举拳而坚固执缰以防马之飞跃各列 之诸骑兵逐次同为运动而但见前骑兵既四步前 进然后始为运动左列之散亦同方法

第二部[编辑]

第三十二章 第二部之演习则骑兵八员过之一 线配置双方间隔为三米突而教师则骑兵乘马后 十字履足于镫上 伍长二员或熟练兵二员置列之左右为先头但此 二员先为着镫


右或左手前行进 第三十三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前两缰进 第一第两令则诸骑兵之静止间左右回转如第二 十二章之记载施行 第三令之终节两拳下之又两脚压之从先头兵正 直前进 先头之骑兵既至右回转信地则他诸骑兵从先头


兵右手前行进马首指立于前马之臀后距离为一 米突之三分之一 第三十四章 骑兵右侧对向调马场之内右手前 行进云若其左侧对向调马场之中央则左手前行 进云 第三十五章 教师从诸骑兵蹄迹之侧趣之 诸骑兵之通过也其姿制之精密铭铭教谕尤要理 会之易得 行进中右或左回转 第三十六章 诸骑兵从先头兵至调马场隅角时


行进间为右或左回转之操作此回转之时教师于 骑兵前外肩内屈从马之诸运动为和 驻立再行进 第三十七章 诸骑兵到调马场长侧时教师下左 令 一 骑兵前 二 止 诸骑兵之驻立如第二十章所记而为再行进下左 令 一 骑兵前


二 进 第三十八章 教师为其诸骑兵之业熟屡次驻立 再前进而且▼(马+立)立之时注意其骑兵之上体或前倾 在前进体或后倾必于驻立之间精密教谕 并足复早足及早足复并足变换法 第三十九章 诸骑兵驯习马之运动后变换其早 足𩣝度故诸骑兵纵队行进调马场之长侧时教师 下左令 一 早足 二 进


第一令𩣝度增进事收缩马体 第两令稍下两拳从马之强弱两脚压之移𩣝度早 足马既从意以两拳置复前位 第四十章 早足演习之初教师渐次缓为早足是 虑其诸骑兵之或失体制 教师见骑兵之体制或失则并足▼(马+立)立 第四十一章 早足之变换为并足教师下左令 一 并足 二 进 第一令缓其𩣝度聚缩马体


第两令次第举两拳变换𩣝度为并足而且为防其 ▼(马+立)立两脚压之马既从意两拳及两脚置前位 手法变换 第四十二章 诸骑兵右或左手前一二回行进时 驻立于调马场之其侧为其手法之变换教师下左 令 一 回右左 二 前进 第一令之终节先头兵右回转 第两令之终节先头兵通过于调马场之中央正直


前进则他诸骑兵正面随行 一 回左右 二 前进 第一令之终节先头兵左回转 第两令之终节再蹄迹正直行进则他诸骑兵至先 头兵之回转地逐次同为运动回转正直随行 教师于此手法变换之时兼为并足及早足之法 行进中左或右执缰及两手分法 第四十三章 教师于诸骑兵行进时缰执十字及 分两手操作之法如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及第十八


章之所记载 此操作之方专事激动为短缩𩣝度附接两脚 执两缰十字时右回转则手稍出右前之方左回转 则手稍出左前之方而瓜常下向 行进中一骑右或左回转 第四十四章 诸骑兵纵队行进至长侧中央时教 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前进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各骑兵行进间右回转 第三令之终节各骑兵正直前进既至反对之蹄迹 二米突之地时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前进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各骑兵以前同法右回转 第三令之终节再蹄迹正直前进教师使诸骑兵以


前之顺次再为运动 正面行进中一骑左或右背面回转 第四十五章 如前记右回转既至反对之蹄迹时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半轮右左 二 进 三 前进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各骑兵行进间右背面回转如第二十四章 所示


第三令之终节各骑兵正直前进教师则骑兵既到 蹄迹二米突之地发唱进令其后一骑左或右运动 反对之蹄迹上得行纵队编制 纵队行进间一骑左或右背面回转 第四十六章 骑兵纵队行进先头兵到调马场之 长侧隅角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半轮右左 二 进 三 前进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行进间右背面回转 第三令之终节诸骑兵正直行进到着反对之蹄迹 先头号令左回转教师使诸骑兵以前之顺次复为 反对之运动施行 第四十七章 行进间左右回转及左右背面回转 之运动此教操中诸骑兵训练马之诸种之操作故 教师此运动并足施行此时诸骑兵就一般之动静 注意而各个之运动行止亦加最密注意 骑兵右手前行进时教师为右回转及右背面回转 又左手前行进时为左回转及左背面回转而诸骑


兵熟练此运动后手前为右或左背面回转及右或 左回转再蹄迹行进则是自异于上示之手法变换 第四十八章 为休憩教师到诸骑兵调马场长侧 之中央时为右或左回转驻立于蹄迹之外再运动 始为左或右回转 既从演习教师与诸骑兵卸镫下马溃散列伍



线对两缰瓜下至马口离十六珊知米突 骑兵置两踵于一线成丈之地足尖正角稍狭开伸 膝重体而上体稍前倾又开两肩垂左手于胁下手 掌稍向外方小指着于股引之缝目头容正直 骑兵若携带武器之时右手则沿剑垂下枪则以 左手握之手高于胸襟之前臂沿于枪柄直立石 突距左足尖三珊知米突之地置在 乘马 第六章 教师下左令 乘马用意 二节终二动


此令之第一节乃各列之第一号及第三号先移左 足六步四米突之前而保其间隔 枪则石突至地为五珊知米突则其举之高为 二夫又秀 第二节之第一动骑兵右踵差后于左踵八珊知米 突之距乃引两踵右方一百三十五度回转右回转尚其半 加回转后置右足于前而放右缰只延左缰于右手之 内右足进二步后左足尖右回转骑兵之右侧倚对 于马之胁服则右踵乃差后于左踵八珊知米突之 距离以右手执缰之上端置于后轮之上枪立于左


足侧傍地 第二动右足之三分一纳镫中镫共附接于马肩右 手瓜立成丈伸左手越两缰握其鬃其鬃先出季指 之侧此时枪放于手中 乘 二节 第一节强引其鬣以右足刎上又以右手压鞍是防 鞍之倾回而体保直立 第二节伸右足触马臀越静体坐鞍右手放缰左举 置铳囊上以掌压之诸指向外方复以两手执缰右 足先履镫中


手铳则附胁而垂下 枪队 以右手握枪左手放缰枪则放越马首高举枪 下石突入于受个以右手握之高于衣襟 列返 此令之终节乃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举拳即执缰之手

而附接其两脚以防蹄蹴各列之第二号第四号静 入于第一号第三号之伍间 既为编制第二列距第一列一米突之三分二量离 立


建枪 第七章 教师及其乘马下令时其势节间量其馀 时之如何使骑兵上镫正直驻立 教师对骑兵静坐鞍上以右手举缰 教师对骑兵举镫以十字形挂马之颈上右下左上 乘马骑兵之姿制 第八章 尻置鞍上成丈前坐鞍 两脚之内面自然附接马鞍 两脚自然垂下 两手执两缰拇指伸于缰上两拳之间为十六珊知


米突诸指双方相对于缰之上端 尻等鞍上安置是骑兵体制之基本体之全重惟托 于身体坚固正直 头为铅直而若不直乃倾体势 两肩自在回旋体且运动是为自己之运动 头首右左 第九章 随时回旋自有节次 缰之伸长 第十章 教师下左令 左右缰伸 一节二动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撮 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撮缰处放而闭手两拳置复元位 缰之短缩 第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 撮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引上放缰再闭左手置复元位 右缰之伸长短缩同左缰只以反对之法施行 以左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执左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拳致体之中央半开合右缰于其中 右手垂于胁下 两手执缰法 第十三章 教师下左令 分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手半开以右手握右缰缰离于左手 十六珊知米突置复元位 以右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执右缰 一节 此令之操作以第十二章所记之法反对为之 此操作为其易会得教师以操作为教谕 缰之操作 第十五章 缰从马之诸种运动且驻立之操作为施 行而其操作渐次要两脚之操作等事 缰之操作要得每手柔软炼达其运动肩拳 两脚之操作 第十六章 两脚进马前左右回转次第压服带之


后应其马之强弱为其操作之缓急此操作当得于 两脚屈伸膝上之事又排开此操马既从意徐徐驰 之 两缰两脚之操作 第十七章 两拳稍举而上又两脚附接于马体渐 得聚缩右缰之开以右脚压马右回转左缰之开以 左脚压马左回转稍下两拳马自前进而以两脚压 之共促前进 行进 第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前 一 进 第一令为聚缩马体稍举其两拳附接其两脚 第两令两拳稍下名为慢弛云而应马之强弱两脚 之压量缓急增减马既从意渐次止其操作 第十九章 骑兵若示动令聚缩马体时第两令中 诸种运动之事或早过或迟过若当运动之令两拳 下时自有马前进法 驻立 第二十章 骑兵数步行进后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 二 止 第一令以步度之将短缩更聚缩马体 第两令伸上体而保缰同时次第举两拳压两脚驻 立其马将为退却马既从意则以两拳两脚置复前 位马不从意则应其感触以右缰或左缰交互紧引 第二十一章 骑兵两股两脚之强压也惟难驻马 之事而若紧引两缰仍压两脚马必正直驻立 骑兵极力并引两缰或以次第引之之时自有马速 驻立与退却之法


静止间右或左回转 第二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止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开右缰次第压右脚且以圆形狭进三米突 间画弧圆状而此运动之将终也减右缰右脚之操 作以全左缰左脚之操作乃终其运动 第三令稍举两拳又压两脚驻立其马于新方向之


地而两拳次第复置于前位 第二十三章 如上记之画弧圆状是不失其运动 狭进之法此运动之将终时减右缰右脚之操作用 左缰左脚之操作马乃右向过 静止间右或左肯面回转 第二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半轮 二 进 三 止 此运动之时示其右或左回转之法则以六米突间


弧圆画为背面向 第二十五章 骑兵之运动精密会得于第二十二 章及第二十四章之所记而教师从马肩沿示画弧 圆状如运动之法以教谕之 静止间右或左四分一回转 第二十六章 教师下左令 一 斜右左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稍开右缰压之右脚右四分一回转而同时 为左缰左脚之操作保斜向正度


第三令稍举两拳附接两脚驻立其马于四分一之 方向而两缰两脚渐渐置复于前位 教师下第两令后又直下第三令始自运动之时殊 为告谕会得斜行之度其馀细事要精密辨解 第二十七章 如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及第二 十六章所记之精密右运动后左转施行乃相反右 回转之法则 退却及驻立 第二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后


二 进 三 骑兵 四 止 第一令收缩马体 第两令坚固其体高举两拳仍压两脚马既从意渐 次下两拳或两拳上举之事为其幔弛▼(马+立)立也 第三令为用意▼(马+立)立 第四令乃下两拳附接两脚使马▼(马+立)立马既从意两 拳及两脚复置前位 第二十九章 骑兵之坐体若不坚固之时因马之


运动至倾体势 下马 第三十章 教师先卸两镫下左令 一 下马用意 二节 第一令第一列之第一号及第三号六步间六米突前 进第二列之第二号及第四号四步间四米突退却互 保其间隔各列之诸骑兵皆右准移右缰于左手其 上端侧出于杻指 枪队 举其右手拔枪平直自缰体之间越马颈之上


投之地上设前一势节如是活泼抛于地上以 石突置于马右前足一米突之三分一间直移 左手 以右手附接于左手之拇指握两缰之上部右 拳更置于铳筒之上脱右镫以左手把鬣由缰 上握之手不放枪 一 下马 二节终二动 第一令履左镫中以右脚触马之臀左股越接右股 保体制同时以右手移其缰置于鞍后 第二节徼动其足投于地上体保正直两缰置之一


线放左手所把之鬣以右手执缰之上端插于后轮 之左环直执左缰 枪常高执于胸襟前 第二动左向为之左足进二步移左缰于右手而至 马口十六珊知米突之间握其两缰如乘马前体制 教师下此令者为其最精密如第七章所记 列两缰返 此令之终节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为防马蹄之蹴 右手稍上之第二号及第四号沈静之枪之石突浮 地上距五珊知米突之间后如第五章之所记再置地


上 列伍溃散 第三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一 右左列散 二 进 第一令钓挂其剑以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 左手垂于胁下枪队则以左手担枪于肩凹剑挂于 钓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如第四章所记左 手握枪 第两令各列之右翼骑兵将为前进四步前进右回


转其向新方举拳而坚固执缰以防马之飞跃各列 之诸骑兵逐次同为运动而但见前骑兵既四步前 进然后始为运动左列之散亦同方法

第二教[编辑]

第一部[编辑]

第五十二章 骑兵之人员以十二员乃至十六员


为此演习其服装则着廏衣略帽及长畓亦着拍车 诸骑兵配置二列列间为六步则排开六米突之间 隔而其互伍间为一米突之三分一以伍长置前同 距离各列之先头示二列编制之基本 教师则各列之骑兵算以四骑乘马上镫如第六章 所记 拍车 第五十三章 教师告示骑兵拍车之操作及功用 又为骑兵两脚之操作马不从意时乃用拍车 拍车乃扶助之器械刑戒之器械用之其稀然马不


从骑兵之意失其机会则直强用之 用拍车之方固定上体中体及拳而两股两膝及两 腨附接于马体其足尖稍向外方其拳稍下而以拍 车强压服带之后但此时必要少不失体制既用拍 车马不从骑兵之意决事踌躇压之既从其意渐次 止其两拳及两脚之操作 骑兵用此拍车之方较量两缰之固着若何其固着 两缰与用此拍车功用相反故能以马进退又骑兵 用此拍车必适直其要用 第五十四章 为诸骑兵之调马场诱导教师下左


令 一 联右左 二 进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各列右翼之骑兵右回转直前进第二列之 骑兵同为操作而一步则保一米突之间隔第一列 兵双行 他诸骑兵逐此同为操作右回转互先头兵正面随 行 右或左手前行进


第五十五章 骑兵诱导于调马场行进其长侧之 中央既到各列之先头中央地时教师下左令 一 回左右 一 前进 此第一令之终节第一列之先头兵左回转第二列 之先头兵右回转共向其新方前进各列之先头兵 蹄迹到二步二米突之时教师下左令 一 回右 一 前进 此第一令之终节各列之先头兵为右回转向其新


方直线右手前正面前进 教师于纵队中之间隔前马之臀后马之首算一米 突反又其三分之一为距离排开 各列之先头兵定其马之𩣝度互同时要到调马场 反对之隅角故第二列之先头兵常准第一列之先 头兵以为缓急𩣝度 教师常保诸骑兵之姿制弥正得自在同调之𩣝度 行进各骑兵为一直线行进其前骑兵常以其马正 直行进又互定距离保有若过定距离失度则直回 复为之与殊为注意


第五十六章 马首尾一直线正直行进 骑兵右手前行进时若其马之肩右出则稍开左缰 压之右脚马若其臀右开时附接右脚感触左缰 马若开蹄迹于调马场内面之方时骑兵开外缰压 内脚回复其元蹄迹 第五十七章 通过调马场之隅角教师殊告谕右 或左回转之操作如第三十六章之所记故到其隅 角必收缩其马 隅角右通过行进间施行右回转之运动故通过隅 角墙壁之处为要回转诸骑兵准前兵之操作到回


转地以各个两缰两脚之操作要右或左回转 并足早足及早足并足变换 第五十八章 诸骑兵纵队行进调马场之长侧时 教师为早足变换 骑兵为并足早足之变换如缓步急步之变换常渐 次沈静变换𩣝度 诸骑兵纵队行进长侧早足时教师为变换并足 为早足并足之变换渐次示其𩣝度之移 调马场短方直线变换 第五十九章 教师于调马场之短侧用手法变换


此是直线变换而纵队之结尾兵互相触地为此运 动 此直线变换之方则纵队之结尾兵▼(马+立)立及𩣝度短 缩之事同调行进又先头兵两手及两脚之操作十 分为之以𩣝度短缩回转 调马场长方直线变换 第六十章 此直线变换以前所记载变换方法施 行但其先头兵通过调马场之隅角时教师下左令 一 回 先头兵出调马场短侧之中央三步到三米突之地


时教师下左令 二 右左 三 前进 此令则先头兵右回转各列之兵纵队互触蹄迹上 行进 一 回左右 二 前进 第六十一章 先头之骑兵过第二隅角长侧行进 时斜行进为直线变换教师下左令 一 回右左


二 前进 第一令之终节先头兵右半回转 第两令之终节其时方向对调马场斜行正直行进 各纵队互通过左方先头兵既至先定之蹄迹时如 左号令再蹄迹上行进 一 回左右 二 前进 他诸骑兵到先头兵回转之地逐次同为操作随行 教师则先头兵既为左或右半回转不失其时前进 下令


各个斜直线变换 第六十二章 教师于此直线变换以骑兵为调马 场之长侧直线变换而其先头兵向调马场短侧之 中央行进一直线时下左令 一 纵队 二 止 此第一令各骑兵定距离正直驻立 教师于信地右或左四分一回转其方法如第二十 六章记载 为此四分一回转后其方向间隔正得斜方行进教


师下左令 一 骑兵前 二 进 此第两令诸骑兵其向新方以同调之𩣝度前进诸 骑兵既到蹄迹之前一米突之地教师下左令 前进 此令之终节行进中左方四分一回转复马之元姿 制而两手轻举两脚附接而再蹄迹上行进 教师施行此运动行进间两列诸骑兵为直线变换 于调马场之长侧各纵队转向调马场之短侧行进


其马首尾长侧一直线时教师下左令 一 斜行右左 二 进 三 前进 第一令收缩马体 第两令四分一回转直为新方向对时附接两脚同 调各个𩣝度正直前进 第三令之终节复马之元姿制 第六十三章 如前诸章直线变换之方教师则缓 急其𩣝度照先头兵线正面


圆形行进 第六十四章 两列先头之骑兵到调马场之长侧 三分一地时教师下左令 一 轮乘右左 二 进 第一令两先头兵及诸骑兵逐次收缩马体 第两令两先头兵马两蹄迹之间一圆形轮乘则他 诸骑兵正面随行 第六十五章 通过其圆形之方马体应其圆形为 此操作以内缰定其线附接内脚仍保其线又同时


为外缰之操作得其适宜 第六十六章 若不紧引内缰则过时易离其圆形 又不紧引外缰则马其狭回圆形 若轻两脚之减触则马臀先得过圆形之同线又不 保外缰则马臀倾于圆形之外 圆形行进中手法变换 第六十七章 教师下左令 一 回右左 二 前进 第一令之终节两先头兵为右回转


第两令之终节两先头兵向反对之地正直行进于 圆形之中央两先头兵到反对之地进二步二米突时 教师下左令 一 回左右 二 前进 第一令之终节两先头兵为左回转 第两令之终节再新手前圆形行进 他诸骑兵要正为随行于先头兵之同线 教师以前同法复操早足 圆形行进间殊狭早足圆形行进时诸骑兵应其马


之𩣝度差倾外肩及外腰引之后方以为直线置之 与否教师殊注意 圆形行进中前进之两先头兵到调马场之长侧时 教师下左令 前进 此令之终节两先头兵之马以前姿制复为正直行 进他诸骑兵亦正直随行 第六十八章 诸骑兵并列为廏中诱导而教师则 距离各骑兵一米突之三分二间隔到两先头兵同 线之地为调马场之短侧直线变换


各列之先头兵既相对向调马场之中央时教师下 左令 一 回左右 二 前进 此第一令第一列之先头兵左回转第二列之先头 兵右回转二列成纵队编制其列间互保一米突之 距离 此纵队既出调马场之外教师下左令 一 正面 二 止


第一令各列之先头兵左回转正直前行 第两令第一列之骑兵驻立第二列之骑兵保第一 列距一米突之三分二间隔驻立 他诸骑兵逐次并列为左回转直前进既至前骑兵 驻立之一线为驻立 教师既终演习从第三十章及第三十一章之记载 方法为下马然后列伍溃散

枪则石突至地为五珊知米突则其举之高为 二夫又秀 第二节之第一动骑兵右踵差后于左踵八珊知米 突之距乃引两踵右方一百三十五度回转右回转尚其半 加回转后置右足于前而放右缰只延左缰于右手之 内右足进二步后左足尖右回转骑兵之右侧倚对 于马之胁服则右踵乃差后于左踵八珊知米突之 距离以右手执缰之上端置于后轮之上枪立于左


足侧傍地 第二动右足之三分一纳镫中镫共附接于马肩右 手瓜立成丈伸左手越两缰握其鬃其鬃先出季指 之侧此时枪放于手中 乘 二节 第一节强引其鬣以右足刎上又以右手压鞍是防 鞍之倾回而体保直立 第二节伸右足触马臀越静体坐鞍右手放缰左举 置铳囊上以掌压之诸指向外方复以两手执缰右 足先履镫中


手铳则附胁而垂下 枪队 以右手握枪左手放缰枪则放越马首高举枪 下石突入于受个以右手握之高于衣襟 列返 此令之终节乃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举拳即执缰之手

而附接其两脚以防蹄蹴各列之第二号第四号静 入于第一号第三号之伍间 既为编制第二列距第一列一米突之三分二量离 立


建枪 第七章 教师及其乘马下令时其势节间量其馀 时之如何使骑兵上镫正直驻立 教师对骑兵静坐鞍上以右手举缰 教师对骑兵举镫以十字形挂马之颈上右下左上 乘马骑兵之姿制 第八章 尻置鞍上成丈前坐鞍 两脚之内面自然附接马鞍 两脚自然垂下 两手执两缰拇指伸于缰上两拳之间为十六珊知


米突诸指双方相对于缰之上端 尻等鞍上安置是骑兵体制之基本体之全重惟托 于身体坚固正直 头为铅直而若不直乃倾体势 两肩自在回旋体且运动是为自己之运动 头首右左 第九章 随时回旋自有节次 缰之伸长 第十章 教师下左令 左右缰伸 一节二动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撮 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撮缰处放而闭手两拳置复元位 缰之短缩 第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 撮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引上放缰再闭左手置复元位 右缰之伸长短缩同左缰只以反对之法施行 以左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执左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拳致体之中央半开合右缰于其中 右手垂于胁下 两手执缰法 第十三章 教师下左令 分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手半开以右手握右缰缰离于左手 十六珊知米突置复元位 以右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执右缰 一节 此令之操作以第十二章所记之法反对为之 此操作为其易会得教师以操作为教谕 缰之操作 第十五章 缰从马之诸种运动且驻立之操作为施 行而其操作渐次要两脚之操作等事 缰之操作要得每手柔软炼达其运动肩拳 两脚之操作 第十六章 两脚进马前左右回转次第压服带之


后应其马之强弱为其操作之缓急此操作当得于 两脚屈伸膝上之事又排开此操马既从意徐徐驰 之 两缰两脚之操作 第十七章 两拳稍举而上又两脚附接于马体渐 得聚缩右缰之开以右脚压马右回转左缰之开以 左脚压马左回转稍下两拳马自前进而以两脚压 之共促前进 行进 第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前 一 进 第一令为聚缩马体稍举其两拳附接其两脚 第两令两拳稍下名为慢弛云而应马之强弱两脚 之压量缓急增减马既从意渐次止其操作 第十九章 骑兵若示动令聚缩马体时第两令中 诸种运动之事或早过或迟过若当运动之令两拳 下时自有马前进法 驻立 第二十章 骑兵数步行进后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 二 止 第一令以步度之将短缩更聚缩马体 第两令伸上体而保缰同时次第举两拳压两脚驻 立其马将为退却马既从意则以两拳两脚置复前 位马不从意则应其感触以右缰或左缰交互紧引 第二十一章 骑兵两股两脚之强压也惟难驻马 之事而若紧引两缰仍压两脚马必正直驻立 骑兵极力并引两缰或以次第引之之时自有马速 驻立与退却之法


静止间右或左回转 第二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止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开右缰次第压右脚且以圆形狭进三米突 间画弧圆状而此运动之将终也减右缰右脚之操 作以全左缰左脚之操作乃终其运动 第三令稍举两拳又压两脚驻立其马于新方向之


地而两拳次第复置于前位 第二十三章 如上记之画弧圆状是不失其运动 狭进之法此运动之将终时减右缰右脚之操作用 左缰左脚之操作马乃右向过 静止间右或左肯面回转 第二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半轮 二 进 三 止 此运动之时示其右或左回转之法则以六米突间


弧圆画为背面向 第二十五章 骑兵之运动精密会得于第二十二 章及第二十四章之所记而教师从马肩沿示画弧 圆状如运动之法以教谕之 静止间右或左四分一回转 第二十六章 教师下左令 一 斜右左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稍开右缰压之右脚右四分一回转而同时 为左缰左脚之操作保斜向正度


第三令稍举两拳附接两脚驻立其马于四分一之 方向而两缰两脚渐渐置复于前位 教师下第两令后又直下第三令始自运动之时殊 为告谕会得斜行之度其馀细事要精密辨解 第二十七章 如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及第二 十六章所记之精密右运动后左转施行乃相反右 回转之法则 退却及驻立 第二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后


二 进 三 骑兵 四 止 第一令收缩马体 第两令坚固其体高举两拳仍压两脚马既从意渐 次下两拳或两拳上举之事为其幔弛▼(马+立)立也 第三令为用意▼(马+立)立 第四令乃下两拳附接两脚使马▼(马+立)立马既从意两 拳及两脚复置前位 第二十九章 骑兵之坐体若不坚固之时因马之


运动至倾体势 下马 第三十章 教师先卸两镫下左令 一 下马用意 二节 第一令第一列之第一号及第三号六步间六米突前 进第二列之第二号及第四号四步间四米突退却互 保其间隔各列之诸骑兵皆右准移右缰于左手其 上端侧出于杻指 枪队 举其右手拔枪平直自缰体之间越马颈之上


投之地上设前一势节如是活泼抛于地上以 石突置于马右前足一米突之三分一间直移 左手 以右手附接于左手之拇指握两缰之上部右 拳更置于铳筒之上脱右镫以左手把鬣由缰 上握之手不放枪 一 下马 二节终二动 第一令履左镫中以右脚触马之臀左股越接右股 保体制同时以右手移其缰置于鞍后 第二节徼动其足投于地上体保正直两缰置之一


线放左手所把之鬣以右手执缰之上端插于后轮 之左环直执左缰 枪常高执于胸襟前 第二动左向为之左足进二步移左缰于右手而至 马口十六珊知米突之间握其两缰如乘马前体制 教师下此令者为其最精密如第七章所记 列两缰返 此令之终节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为防马蹄之蹴 右手稍上之第二号及第四号沈静之枪之石突浮 地上距五珊知米突之间后如第五章之所记再置地


上 列伍溃散 第三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一 右左列散 二 进 第一令钓挂其剑以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 左手垂于胁下枪队则以左手担枪于肩凹剑挂于 钓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如第四章所记左 手握枪 第两令各列之右翼骑兵将为前进四步前进右回


转其向新方举拳而坚固执缰以防马之飞跃各列 之诸骑兵逐次同为运动而但见前骑兵既四步前 进然后始为运动左列之散亦同方法

第二部[编辑]

镫之长短


第六十九章 始为教练教师使骑兵先验其镫之 长短适度长短既准度骑兵起立于镫中保得高低 之间隔 镫中两脚之姿制 第七十章 足入三分一于镫中两踵则稍低于足 尖 镫保脚之重量而骑兵之骑坐宜不失位置从两脚 之姿制适当为其操作 足之三分一入于镫中者骑兵若浅履于镫中当其 𩣝度迅速之时自然足脱于镫而又或深履其镫则


两脚垂下至失姿制 两踵稍低于足尖者其足渐脱于镫中是自然之势 且脚之关节自在而拍车十分离马体 行进中一骑右或左回转 第七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如第四十四章之记载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前进 下此令各纵队结尾兵第二伍之骑兵到他先头兵 调马场之长侧一直线行


第两令示动令 第三令各骑兵正直前进正其方向𩣝度互为间隔 通过至反对之长侧再纵队行进注目位地 诸骑兵互通过其间隔方两脚压之短缩𩣝度 教师以此运动之方要注目于一般运动唯各骑兵 之马如诱导之规则以为行最是紧要 诸骑兵正面行进时右或右背面回转 第七十二章 教师为此运动如第四十二章之记 载且其操作一如规则施行最为注意 诸骑兵纵队行进时右或左背面回转


第七十三章 教师为此运动如第四十六章之记 载 两纵队行进时施行此运动而现在先头纵队之结 尾兵最注意短缩𩣝度之事诸骑兵亦不迟滞且再 为此运动至前蹄迹时诸骑兵同先头兵示条注意 事要 纵队之先头结尾诸骑兵顺次变换 第七十四章 诸骑兵驭马之事最要驯练而两脚 两缰之操作又使容易运动故教师屡屡交换先头 兵各骑兵互为先头之运动


两纵队之先头兵互为行进调马场之长侧中央时 教师变换其先头兵先下告谕之令 受此告谕之令两先头兵至各纵队之结尾地收缩 马体且为行进后次骑兵运动𩣝度此运动为六步

六米突弧圆画而压外脚背面回转直保其纵队同线 行进再为第二背面回转至蹄迹上距其纵队结尾 兵一米突又三分一之地随行 此顺次变换之方今先头将进次骑兵收缩马体保 外缰及两脚注意诱导之事 教师变换纵队之先头必交替诸骑兵之顺次以为


行进后次兵直定距离密收 教师又驯诸马密收间隔时保其骑兵之疏开距离 次第行进 驻立早足 第七十五章 诸骑兵纵队驻之调马场之长侧时 教师下左令 一 纵队前 二 早足 三 进 此第两令各骑兵收缩马体


第三令渐渐两拳下之两脚压之早足前进马既从 意两拳及两脚次第复置于前位 早足▼(马+立)立 第七十六章 诸骑兵早足行进到调马场之长侧 时教师下左令 一 纵队 二 止 第一令收缩马体 第两令激动之事是为驻立而避其马之侧傍或为 退却常上举两拳附接两脚马既从意正为驻立两


拳及两脚次第复于前位 教师下诸骑兵之进令一齐早足前进又下止令一 齐激动驻立 早足早驼驱及早驼驱早足变换 第七十七章 诸骑兵早足行进到调马场之长侧 时教师下左令 𩣝度伸 此令之终节稍下两拳又压两脚伸长其𩣝度马既 从意两拳两脚渐次复置前位 教师使诸骑兵伸𩣝度适宜时其体制之能保与否


注意看了 教师殊注意骑兵之姿制其姿制先为铅直上体轻 用两手必以两缰软和为之而两脚及两股自然垂 下乃至操作之停止从其运动告谕 骑兵为此运动之际其马之前蹄若躅于后蹄则高 举引缰之两拳又两脚适宜附接 教师伸𩣝度后左或右手前向调马场蹄迹上一二 回行进若其𩣝度不伸则馀时更正诸马之运动𩣝 调 第七十八章 为早驼驱早足之𩣝度变换时教师


下左令 𩣝度阖 此令之终节两拳两脚渐次附接后早足转换其𩣝 度马既从意则两拳两脚次第复置前位 早足驱定变换 第七十九章 诸骑兵正其位置于鞍上操作凝固 早足行进时最保其姿制之坚固教师乃以驱足转 换𩣝度一二回行进 此驱足之运动教师使骑兵要得𩣝度之调驯操作 之精密而各骑兵从马之运动坚固其姿制


始为驱足之演习教师于第二列纵队之到调马场 长侧时面其纵队下左令 一 正面 此令第二列纵队之骑兵正面向到六步六米突之地 教师下左令 二 止 此令各骑兵激动驻立之事如第六十八章记载 第一列之纵队驻立后复续行进则听教师之令早 足转换排回于四步四米突之距离再以教师之令转 其𩣝度驱足变换


诸骑兵于隅角之方先伸早足收缩马体而且保左 肩稍张左缰 诸骑兵通过隅角时两脚渐次压之而激动 马既驱足之时为保𩣝度轻用两手附接两缰一二 回行进后转换早足又移并足于调马场之短侧为 手法变换再从前记之方法左手前运动施行其后 教师以第一列纵队正面向调马场之短侧驻立第 二列纵队以同法为运动 马首墙壁面右或左横步 第八十章 并足行进两纵队既到调马场之长侧


时教师如第七十一章之所记为右或左回转之运 动马首面于反对之墙壁驻立时下左令 一 右左横步 二 进 三 骑 四 止 第一令开右缰压右脚 此第一令之操作只看马肩行进用意其运动 第两令开右缰右保其马压左脚为后部之运动同 时左缰及右脚之操作适宜横𩣝


蹄迹上为一二步横𩣝后教师驻立 第三令静止右缰及左脚之操作以为左缰及右脚 之操作保得正直两脚渐次复置前位 左横𩣝及驻立施行相反之方法 第八十一章 教师始为此运动一骑得其驯练则 各骑兵一齐同为运动 马从骑兵之操作激动𩣝度 马若斜向线行进时增左脚及左缰之操作马乃正 直𩣝度 马若墙壁正直面或出后部之反对时增右脚及右缰


之操作马为右方斜线行 马若为急横𩣝时减右缰左脚之操作增左缰右脚 之操作 马若向墙壁行进时减两脚之操作增两缰之操作 马若退却时增两脚之操作减两缰之操作 纵队右或左横步 第八十二章 马首墙壁面横步后诸骑兵入再蹄 迹右或左手前行进调马场之长侧直线变换而纵 队两列互为相对于中央时教师驻立为右或左横 步之运动


诸骑兵既到横队之蹄迹时教师再为驻立 既驻立于调马场之蹄迹上骑兵再为运动到调马 场之中央 时诸骑兵到蹄迹上直为纵队行进转成横步之运 动 第八十三章 诸骑兵之马首墙壁面横步时教师 为退却及驻立之运动如第二十八章所记 第八十四章 诸骑兵熟练横步演习后教师以左 掌内十字执缰之姿制诱导其马为此操作而注意 看诸骑兵之正坐鞍上与否


第八十五章 教师终此教练将归其营如第六十 八章之记载行之

足先履镫中


手铳则附胁而垂下 枪队 以右手握枪左手放缰枪则放越马首高举枪 下石突入于受个以右手握之高于衣襟 列返 此令之终节乃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举拳即执缰之手

而附接其两脚以防蹄蹴各列之第二号第四号静 入于第一号第三号之伍间 既为编制第二列距第一列一米突之三分二量离 立


建枪 第七章 教师及其乘马下令时其势节间量其馀 时之如何使骑兵上镫正直驻立 教师对骑兵静坐鞍上以右手举缰 教师对骑兵举镫以十字形挂马之颈上右下左上 乘马骑兵之姿制 第八章 尻置鞍上成丈前坐鞍 两脚之内面自然附接马鞍 两脚自然垂下 两手执两缰拇指伸于缰上两拳之间为十六珊知


米突诸指双方相对于缰之上端 尻等鞍上安置是骑兵体制之基本体之全重惟托 于身体坚固正直 头为铅直而若不直乃倾体势 两肩自在回旋体且运动是为自己之运动 头首右左 第九章 随时回旋自有节次 缰之伸长 第十章 教师下左令 左右缰伸 一节二动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撮 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撮缰处放而闭手两拳置复元位 缰之短缩 第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 撮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引上放缰再闭左手置复元位 右缰之伸长短缩同左缰只以反对之法施行 以左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执左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拳致体之中央半开合右缰于其中 右手垂于胁下 两手执缰法 第十三章 教师下左令 分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手半开以右手握右缰缰离于左手 十六珊知米突置复元位 以右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执右缰 一节 此令之操作以第十二章所记之法反对为之 此操作为其易会得教师以操作为教谕 缰之操作 第十五章 缰从马之诸种运动且驻立之操作为施 行而其操作渐次要两脚之操作等事 缰之操作要得每手柔软炼达其运动肩拳 两脚之操作 第十六章 两脚进马前左右回转次第压服带之


后应其马之强弱为其操作之缓急此操作当得于 两脚屈伸膝上之事又排开此操马既从意徐徐驰 之 两缰两脚之操作 第十七章 两拳稍举而上又两脚附接于马体渐 得聚缩右缰之开以右脚压马右回转左缰之开以 左脚压马左回转稍下两拳马自前进而以两脚压 之共促前进 行进 第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前 一 进 第一令为聚缩马体稍举其两拳附接其两脚 第两令两拳稍下名为慢弛云而应马之强弱两脚 之压量缓急增减马既从意渐次止其操作 第十九章 骑兵若示动令聚缩马体时第两令中 诸种运动之事或早过或迟过若当运动之令两拳 下时自有马前进法 驻立 第二十章 骑兵数步行进后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 二 止 第一令以步度之将短缩更聚缩马体 第两令伸上体而保缰同时次第举两拳压两脚驻 立其马将为退却马既从意则以两拳两脚置复前 位马不从意则应其感触以右缰或左缰交互紧引 第二十一章 骑兵两股两脚之强压也惟难驻马 之事而若紧引两缰仍压两脚马必正直驻立 骑兵极力并引两缰或以次第引之之时自有马速 驻立与退却之法


静止间右或左回转 第二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止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开右缰次第压右脚且以圆形狭进三米突 间画弧圆状而此运动之将终也减右缰右脚之操 作以全左缰左脚之操作乃终其运动 第三令稍举两拳又压两脚驻立其马于新方向之


地而两拳次第复置于前位 第二十三章 如上记之画弧圆状是不失其运动 狭进之法此运动之将终时减右缰右脚之操作用 左缰左脚之操作马乃右向过 静止间右或左肯面回转 第二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半轮 二 进 三 止 此运动之时示其右或左回转之法则以六米突间


弧圆画为背面向 第二十五章 骑兵之运动精密会得于第二十二 章及第二十四章之所记而教师从马肩沿示画弧 圆状如运动之法以教谕之 静止间右或左四分一回转 第二十六章 教师下左令 一 斜右左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稍开右缰压之右脚右四分一回转而同时 为左缰左脚之操作保斜向正度


第三令稍举两拳附接两脚驻立其马于四分一之 方向而两缰两脚渐渐置复于前位 教师下第两令后又直下第三令始自运动之时殊 为告谕会得斜行之度其馀细事要精密辨解 第二十七章 如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及第二 十六章所记之精密右运动后左转施行乃相反右 回转之法则 退却及驻立 第二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后


二 进 三 骑兵 四 止 第一令收缩马体 第两令坚固其体高举两拳仍压两脚马既从意渐 次下两拳或两拳上举之事为其幔弛▼(马+立)立也 第三令为用意▼(马+立)立 第四令乃下两拳附接两脚使马▼(马+立)立马既从意两 拳及两脚复置前位 第二十九章 骑兵之坐体若不坚固之时因马之


运动至倾体势 下马 第三十章 教师先卸两镫下左令 一 下马用意 二节 第一令第一列之第一号及第三号六步间六米突前 进第二列之第二号及第四号四步间四米突退却互 保其间隔各列之诸骑兵皆右准移右缰于左手其 上端侧出于杻指 枪队 举其右手拔枪平直自缰体之间越马颈之上


投之地上设前一势节如是活泼抛于地上以 石突置于马右前足一米突之三分一间直移 左手 以右手附接于左手之拇指握两缰之上部右 拳更置于铳筒之上脱右镫以左手把鬣由缰 上握之手不放枪 一 下马 二节终二动 第一令履左镫中以右脚触马之臀左股越接右股 保体制同时以右手移其缰置于鞍后 第二节徼动其足投于地上体保正直两缰置之一


线放左手所把之鬣以右手执缰之上端插于后轮 之左环直执左缰 枪常高执于胸襟前 第二动左向为之左足进二步移左缰于右手而至 马口十六珊知米突之间握其两缰如乘马前体制 教师下此令者为其最精密如第七章所记 列两缰返 此令之终节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为防马蹄之蹴 右手稍上之第二号及第四号沈静之枪之石突浮 地上距五珊知米突之间后如第五章之所记再置地


上 列伍溃散 第三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一 右左列散 二 进 第一令钓挂其剑以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 左手垂于胁下枪队则以左手担枪于肩凹剑挂于 钓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如第四章所记左 手握枪 第两令各列之右翼骑兵将为前进四步前进右回


转其向新方举拳而坚固执缰以防马之飞跃各列 之诸骑兵逐次同为运动而但见前骑兵既四步前 进然后始为运动左列之散亦同方法

炮兵生兵教法[编辑]

第一条 此生兵教练熟达马之制驭及兵仗之使 用 此结果教官先使炮卒练和肢体在马上安意且守 渐次要领授其驭马方法兵仗使用 此授兵卒教练之务自六名乃至八名 炮卒之服廏衣冠略帽履长靴在用预教课业 徒步生兵教练示基则适用于乘马生兵教练 课业间教官于炮卒过误顺次说明正之而基则中 举要领了解必勿拘泥


教官定位而其运动丁宁说明而教官常端正姿势 要使炮卒模范 始为演习也撰用柔顺之马而教官时时与炮卒交 换其马 始为课业也教官之气着令此炮卒正其姿势捌其 缰又下炮卒休令使缓缰然勿放弃之 常𩣝行进休憩时炮卒则虽休着意勿变𩣝度 最初则虽屡屡休憩每休憩时质问炮卒之已所学 教法 诸演习中教官屡屡变换𩣝度而炮卒及马如疲劳


要制限其时间 预教课业 马导演马场法 飞乘及飞下法 执缰及捌缰法 乘马炮卒之姿势 静止间四肢运动 行进间四肢运动 轻乘法 第二条 预教课业生兵之肢体练和演习其姿势


续次为教移 调马缰之使用为生兵怀恐怖且速习熟教官宜注 意此二件 预教课业演习级次要顺序施行而教官之意任预 教课业只炮卒乘马而次教要目补助动作及诸种 𩣝度目的 预教课业演马场或墙马场施行而炮卒于演马场 往复之初手导其马以熟从导之乘马 置马鞍副衔缰着镫十字载鞍前桥上可也 调马缰课业拘鼻用之又副衔缰之而镮贯调马缰


共得施行而驭马之法就示教导基本

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撮缰处放而闭手两拳置复元位 缰之短缩 第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此令之终节拳必双方正直以右手之拇指及食指 撮左缰 第二动半开左手引上放缰再闭左手置复元位 右缰之伸长短缩同左缰只以反对之法施行 以左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执左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拳致体之中央半开合右缰于其中 右手垂于胁下 两手执缰法 第十三章 教师下左令 分缰 一节 此令之终节左手半开以右手握右缰缰离于左手 十六珊知米突置复元位 以右手十字执缰法


第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执右缰 一节 此令之操作以第十二章所记之法反对为之 此操作为其易会得教师以操作为教谕 缰之操作 第十五章 缰从马之诸种运动且驻立之操作为施 行而其操作渐次要两脚之操作等事 缰之操作要得每手柔软炼达其运动肩拳 两脚之操作 第十六章 两脚进马前左右回转次第压服带之


后应其马之强弱为其操作之缓急此操作当得于 两脚屈伸膝上之事又排开此操马既从意徐徐驰 之 两缰两脚之操作 第十七章 两拳稍举而上又两脚附接于马体渐 得聚缩右缰之开以右脚压马右回转左缰之开以 左脚压马左回转稍下两拳马自前进而以两脚压 之共促前进 行进 第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前 一 进 第一令为聚缩马体稍举其两拳附接其两脚 第两令两拳稍下名为慢弛云而应马之强弱两脚 之压量缓急增减马既从意渐次止其操作 第十九章 骑兵若示动令聚缩马体时第两令中 诸种运动之事或早过或迟过若当运动之令两拳 下时自有马前进法 驻立 第二十章 骑兵数步行进后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 二 止 第一令以步度之将短缩更聚缩马体 第两令伸上体而保缰同时次第举两拳压两脚驻 立其马将为退却马既从意则以两拳两脚置复前 位马不从意则应其感触以右缰或左缰交互紧引 第二十一章 骑兵两股两脚之强压也惟难驻马 之事而若紧引两缰仍压两脚马必正直驻立 骑兵极力并引两缰或以次第引之之时自有马速 驻立与退却之法


静止间右或左回转 第二十二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右左 二 进 三 止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开右缰次第压右脚且以圆形狭进三米突 间画弧圆状而此运动之将终也减右缰右脚之操 作以全左缰左脚之操作乃终其运动 第三令稍举两拳又压两脚驻立其马于新方向之


地而两拳次第复置于前位 第二十三章 如上记之画弧圆状是不失其运动 狭进之法此运动之将终时减右缰右脚之操作用 左缰左脚之操作马乃右向过 静止间右或左肯面回转 第二十四章 教师下左令 一 一骑半轮 二 进 三 止 此运动之时示其右或左回转之法则以六米突间


弧圆画为背面向 第二十五章 骑兵之运动精密会得于第二十二 章及第二十四章之所记而教师从马肩沿示画弧 圆状如运动之法以教谕之 静止间右或左四分一回转 第二十六章 教师下左令 一 斜右左 第一令聚缩马体 第两令稍开右缰压之右脚右四分一回转而同时 为左缰左脚之操作保斜向正度


第三令稍举两拳附接两脚驻立其马于四分一之 方向而两缰两脚渐渐置复于前位 教师下第两令后又直下第三令始自运动之时殊 为告谕会得斜行之度其馀细事要精密辨解 第二十七章 如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及第二 十六章所记之精密右运动后左转施行乃相反右 回转之法则 退却及驻立 第二十八章 教师下左令 一 骑兵后


二 进 三 骑兵 四 止 第一令收缩马体 第两令坚固其体高举两拳仍压两脚马既从意渐 次下两拳或两拳上举之事为其幔弛▼(马+立)立也 第三令为用意▼(马+立)立 第四令乃下两拳附接两脚使马▼(马+立)立马既从意两 拳及两脚复置前位 第二十九章 骑兵之坐体若不坚固之时因马之


运动至倾体势 下马 第三十章 教师先卸两镫下左令 一 下马用意 二节 第一令第一列之第一号及第三号六步间六米突前 进第二列之第二号及第四号四步间四米突退却互 保其间隔各列之诸骑兵皆右准移右缰于左手其 上端侧出于杻指 枪队 举其右手拔枪平直自缰体之间越马颈之上


投之地上设前一势节如是活泼抛于地上以 石突置于马右前足一米突之三分一间直移 左手 以右手附接于左手之拇指握两缰之上部右 拳更置于铳筒之上脱右镫以左手把鬣由缰 上握之手不放枪 一 下马 二节终二动 第一令履左镫中以右脚触马之臀左股越接右股 保体制同时以右手移其缰置于鞍后 第二节徼动其足投于地上体保正直两缰置之一


线放左手所把之鬣以右手执缰之上端插于后轮 之左环直执左缰 枪常高执于胸襟前 第二动左向为之左足进二步移左缰于右手而至 马口十六珊知米突之间握其两缰如乘马前体制 教师下此令者为其最精密如第七章所记 列两缰返 此令之终节各列之第一号第三号为防马蹄之蹴 右手稍上之第二号及第四号沈静之枪之石突浮 地上距五珊知米突之间后如第五章之所记再置地


上 列伍溃散 第三十一章 教师下左令 一 右左列散 二 进 第一令钓挂其剑以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 左手垂于胁下枪队则以左手担枪于肩凹剑挂于 钓两手脱腮锁再以右手握两缰如第四章所记左 手握枪 第两令各列之右翼骑兵将为前进四步前进右回


转其向新方举拳而坚固执缰以防马之飞跃各列 之诸骑兵逐次同为运动而但见前骑兵既四步前 进然后始为运动左列之散亦同方法

马导演马场法[编辑]

第三条 炮卒诱导其马于演马场之时移缰颈上 以右手执两缰而瓜下离马口十五珊知米突马若 跃飞手上固缰防之 到演马场教官炮卒各隔三米突到中央线上列立 各炮卒保徒步炮卒之姿势在马左方 教官正立其马于中央线直角而检之 第四条 马之四肢垂直头颈及体同方向正立置 之

飞乘及飞下法[编辑]

第五条 飞乘之令对马之左肩以左手握其鬣其 端出少指之方右手保缰托鞍之前桥上快活跃跳 轻上鞍乘之 两手执副衔缰闭诸指依拳两拳隔对十五珊米缰 之上端出拇指之方 第六条 教官下飞下之令 第七条 教官下飞下飞乘之令

执缰及捌缰法[编辑]

第八条 左缰执之令右手之缰移于左手右手胁


垂之 捌缰之法左手中右缰执于右手 右手执缰又捌之 第九条 炮卒缰揃两拳相接以一手之拇指食指 接他手之拇指上撮缰而短缩之 第十条 教师随时下放缰及执缰之令使之放执 而始令时炮卒落缰而垂两手于胁下

乘马炮卒之姿势[编辑]

第十一条 凡此姿势炮卒之进步从体之诸部渐 渐练和由得


臂同等于鞍上安成丈前 两腿用力转其平部同等接鞍而跨胫重从垂 两膝自在屈曲 两胫自在而两足尖齐之自然垂下 体之上部安然直立两肩同等退后 头容正直两臂自在而两手自然垂下 副衔缰如第五条所示执以两手 第十二条 此姿势则体之上部及胫以其自在之动 作应炮卒之演习 盖动作时或因马之抵抗炮卒受其徼动必要固着


鞍上 若炮卒甚退臀后方则沿马之运动由后桥易受损 伤且体之上部俯至前方故必正直坐鞍且屡屡举 臀运动如第十七条演习 腿转其平部以为接鞍应马体之运动 腿转内方则必开其胫作下部之补助要得运动之 无错 又腿或外方转意外拍车触马体乃开膝减腿之固 着由第十八条方法改良此失误 腿乃垂直接着炮卒以燕尾状保其跨势自由得马


之运动而或此失误则举臀运动由第十七条改良 为可 第十三条 上记炮卒之姿势马为驻立每加注意 然应此姿势景况间歇之方法及连续之方法以为 变换 炮卒常占其定位以间歇之方法变此姿势 炮卒托其体量于马之前身及后身以连续之方法 变其姿势又马之蹴跃时前方或后方进退其体以变 姿势

静止间四肢运动[编辑]

第十四条 此运动准预教课业及徒步生兵教练 炮兵于四肢运动一手执缰或捌之或放之又还执 等事须要因号令施行 臀之运动 第十五条 臂之运动注意其缓和之节度 腰之前后屈法 第十六条 体之上部务静坐鞍手支前倾膝起后倾 腿举法 第十七条 举两腿保等水平胫足自然垂下教官 使炮卒举腿而手握前桥前方行进炮卒听止之之告


谕腿复本位 腿转回法 第十八条 开膝下之务要腿接其鞍 胫屈法 第十九条 腿之位置方不便且马触之时务屈两 胫保正直其体之上部 足转回法 第二十条 惟恐姿势或乱以两足徐徐作同形之 运动 跨势变法


第二十一条 炮卒行左之演习右后或左后转回 其体复于本位

行进间四肢运动[编辑]

第二十二条 为行进教师向导而指示熟练之炮 卒一名以之蹄迹上从行他各炮卒随此后方纵队 线直行教官于马之运动及驻立须要驭马之要领 说明各炮卒必随先行之马 炮卒已熟乘马之运动此是教官于静止间施行者 而四肢运动于行进间反复施行注意各炮卒之姿 势驱𩣝时四肢运动以预教课业保持体制施行


放其缰垂两肩以取急𩣝而此际炮卒或失跨势则 必听令改良教师于行进间施行其飞乘及飞下之 法是为熟习其业也

轻乘法[编辑]

第二十三条 轻乘者柔软生兵之身体学习特别 之体操以增勇气故熟兵每有此性质轻乘演习最 为调马缰之作业而且蹄迹上之作业俱为施行

静止间课业[编辑]

第二十四条 此课业飞步中施行一兵以副衔缰 付着于马之头部


一名之助手在反对侧从炮卒之诸运动准备其落 坠兵保护之节

飞走课业[编辑]

第二十五条 轻乘课法先行飞乘飞下而炮卒以 右手当马肩如第五条所载施行 第二十六条 乘马行进时于左向或后面向有转 移其胫之法为左向则右胫转移于马肩上因正体 坐鞍为后面则左胫转移于马臀上手助而旋回自 己之臀 第二十七条 侧方飞乘法 飞乘之时只凭左侧


轻坐 第二十八条 侧方坐时马飞越法 右手沿马肩 左手握其鬣两胫延于马臀上从右方地飞越 第二十九条 马飞越法 占位飞乘体倾于马上 则赖两拳起立 第三十条 一手飞乘法 左手握其鬣右腕沿于 马肩上退右肩进左足占位于马之左肩前更为进右 肩开右胫活泼飞乘 第三十一条 此诸运动左方施行后更于右方装 置鞍具施行轻乘之运动


第三十二条 由铗形变跨势法 乘马时以两手 握鎹赖两拳起体举胫前俯体之上部交叉两胫于 鞍上翻身旋回之际放鎹乃以两手握把子而后面 运动

飞走课业[编辑]

第三十三条 侧方飞乘法 起身飞走于地一蹴 左手压马之肩上右手加马之背而乘之 第三十四条 侧方马飞越法 同一前条之运动 而炮卒移两胫于右方 第三十五条 从马臀飞乘法 走行一蹴以两手


接着马臀上起身腹带前乘之 第三十六条 从马臀飞乘从马肩下马法 飞乘 如前条之所记而转移右胫于左倂接左方下地 第三十七条 从马臂飞乘背面法 飞走如前条 之所记而交叉其颈赖两拳旋回其体背面上坐 第三十八条 马臀上直立两膝飞乘法 同一飞 乘之运动而惟延伸其胫 第三十九条 飞走课业反复于轻乘鞍法

驱𩣝课业[编辑]

第四十条 此课业之初以大腹带行之后以轻乘


鞍续行而马装副衔缰

大腹带课业[编辑]

第四十一条 飞乘及飞下法 左手握鎹右手握 前桥或他鎹立于马之左前足处右肩乍退后方而 沿马之𩣝度飞乘马上又赖两拳起体从马肩飞下 第四十二条 马上转移右胫于马头上飞下还直 飞乘法 右胫转移而放鎹再握飞下飞乘 教官变此运动左或右飞下左侧或右侧坐 第四十三条 马飞越法 坐于左侧握鎹犹豫而 从左右飞越之地再为乘马


第四十四条 上之诸运动加铗形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