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斋先生遗稿/卷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 明斋先生遗稿
卷之十
作者:尹拯
1732年
卷十一

[编辑]

上郑抱翁

[编辑]

吾党不幸。令胤贤友。竟夭其生。承讣长恸。不能已已。常谓此人。必不止此。虽闻病甚危。犹不以此为虑。命矣命矣。夫复何喩。想其炯然神识。赍志就木。令人不堪痛惜涕下也。伏惟衰白之境。遭此惨毒。慈天至情。何以自忍。日月已经旬日。想已盖棺视肂。行谋窀穸之事矣。逝者已矣。唯乞宽抑理遣。强餐加爱。以慰区区之诚。千万泣祷。拯等人事跧蛰。末由趋慰于服次。且拯于亡友。最荷相爱之深。而病未能执手以诀。殁未能抚棺以恸。惭负幽明。只增悲系。庚子七月六日。

意外越便中。伏承千里赐书。伏审今岁旱涝。抚字有相。体履清福。感与慰幷。瞻幸无已。至于小小所苦。自是暮境常事。惟乞务加完养。享用晩节。此实区区之祝也。膝下遗孤何如是多病耶。使人怜念。不能已已。但病不能杀人。况此一块。理应寿长。亦愿抱哺之外。早施教督。以端蒙养。以基圣功。幸甚。拯仅保亲傍。而舍弟宿疾。三岁益痼。今夏则几不可支。以此长在忧煎之中。重以儿少数个迭遘疠虐。竟见女儿之下殇。此间祸厄。何以形喩。缘此汨汨无况。都抛身心。区区占毕之业。亦未免束阁。时月荏苒。甚可忧惧。自怜奈何。馀缕纸促。只此不备。癸卯八月十五日。

瞻慕之际。伏承下书。传自越中。披豁远怀。不任卑诚。第书出恰已一月。比来老暑。不审节宣。起居又何如。区区冞切倾仰也。分外之官。过限自递。伏蒙垂念。为增惶愧。襄野及沃盆两事。为我老丈。劳费心力不少。此则远坐一方。为不耕获不菑畬之计。虽荷知仲之盛谊。不亦已泰乎。拯昨岁不能南至太白。今因此会。必欲一行。而家亲以拯之羸劣善病。过念致疾。趑趄未决。今得幸教。诚获我心矣。第病冗为拘。汔未赴哭亡姑丧次。故今旬二。陪鸿山叔父行向洛。仍过秋夕墓祀于交河。欲自彼转入越中。则身到沃原。似在八晦九初间矣。多少都在面奉。馀祝加护清福。甲辰七月六日。

去廿五入城里。流闻从者有此行。行过全义县衙。为诇动止。则云或已回辕矣。不胜怅然而返。即承下书于意外。奉审执御果南。极恨不得少淹也。今则末由强疾追攀。一承德诲。夙计区区。而值此好便。失于造次。瞻望行尘。浩叹奈何。新兆有定。实神奉佑。第恐启迁于七十年之后。事实重大。虽安厝之孝心。不可穷已。而或有狼狈。难以追悔。伏望更加十思。熟讲而决之。如何。此事岂当敢僭论者。而鄙诚耿耿。不得不暴。更切惶悚之至。襄野,沃盆二事。家亲想已说破矣。一幷舍去。虽若有负于盛义。以安分守约。思患戒得之道相处。岂亦非惠也耶。馀只祝薄寒。行李万安。九月十日。

自镇回辕之后。音信便阻。雪关连天。瞻恋正深。意外伻至。伏承手赐书。凭审穷阴。对时崇毖。鞍马之馀。起居保重。倾倒慰感。不任区区。第先墓迁奉。期在开春。至计已决。不敢更容他喙。而倘地中事。或有不可言者。不识何以处之。为之过虑。实不能自已也。下教朱子大全。果有箚疑之意。而当初不曾别书于册。只就大全原册纸头。略略记取而已。玆未有以仰副愧叹。岁且除矣。惟祝加护杖屦。以迓三阳之庆。至月二十七日。

连奉手书。伏审祖祢两輤。已就新兆。窃想孝思罔极。亲见旧柩。号慕如新。不以缅礼而情杀也。且承水气及衽。不觉惊悚。克定大计于七十载之后。去凶即吉。永安体魄。此实吾丈诚孝之至。感彻幽明也。从前妄献过虑。几陷大罪。追惟愧栗。叹服冞深。拯义当趋。执引绋之役。少伸古人所谓九原之思。兼拜床下。以抒积阻之怀。亲癠未已。贱疾亦苦。末由自尽于人事。瞻望痛恨。奈何。所祝勉自爱护。以慰吾党之望。乙巳三月六日

雪中闭户。正尔龟缩。千里伻来。手书忽坠。惊慰之忱。何可尽喩。间者窃闻关外大侵。道殣相望。赈活之责。忧在字牧。遥想吾丈抚呴焦劳。必倍他人。实非老病精力之所能堪。为之耿耿瞻虑。今承欲归未得。强疾为政。于人虽有所济。约食惫心。岂是少忧。令人悬切。益不自已。谱板刊误。更无所欠。斯文幸甚矣。第恐以此重费神观也。令孙消息。不觉悲喜。吾丈与吾友不食之报。其在斯乎。顾此病蛰人事。不能自振。未得一走以见。每不堪其兰玉之容。黯黯于梦寐耳。拯等亲傍粗安。仲父来归。团欢之乐。方以为至幸。而庆吊相随。好况都尽。咄咄奈何。推病尚痼。拯又不健。相守穷庐。年迈学退。夙夜惕惧。病有不暇忧者。岁穷寒沍。只冀加餐保爱。以副百里之望。丙午十二月二十二日

与晩庵李相国尚真

[编辑]

伏承手赐札。伏审夜来。台体起居万福。不任瞻慰之至。昨蒙和韵。已是分外。而又此投寄。且引以奉酬。不谓强屈威尊俯就之至。此诚深恐怍。不知所喩。抑因而窃想。端居深念。无以抒娱。姑托此以遣漫兴耳。为之三复增叹。第长者再有命。礼不容无报。而昨吾道之喩。今春风咏归之教。褒借太过。有不敢冒承者。以此不敢仰赓。只以他拙句书上。以为本色。只是如此云耳。未知可蒙一莞否。薄晩便忙不备。己未二月十八日。

伏承下书。伏审春和。台候万福。感慰无任。拯伏蒙台庇。仅保病陋。而家祸亦惨。堂侄殷教。遽致夭折。怜惜不可喩。此即参判叔父之长孙也。才娶未有子。虽有其弟尚幼。成立难期。恐至于绝世。其为痛迫。不但夭者之可悲而已。奈何。李生玄龄。昨果来栖邻寺。留十许日而还。其资才开明而多质。无蓄缩之气。如期三百注。皆出于自得而无滞碍。大抵不必不如所闻矣。粮尽不能留劝。其依朱子谕学者。自用工夫一段。读一书毕。箚记疑难以相讲。庶交有益于彼此也。来书及所馈。谨当留以致之耳。馀外缕缕不备。庚申三月三日。

自蒙枉驾山间。倏已岁遒。逖闻明命。进位匀轴。公私攒庆。不容名言。一奉咫尺之书。少露瞻诵之忱者。下诚耿耿。岂敢有怠。而惟是分外误恩。一味惶缩。实不敢旋旋于人事。非但苟避形迹之嫌而已。乃蒙俯就勤施。特加惓顾之意。拜领衔戢。不知所以仰报也。徂夏汔冬。中间事变多少。况今警异叠臻。忧虞溢目。鼎足之地。百责所萃。窃想为上为下。进思退思。讦谟远猷。不遑暇逸。岂可与琴冈闲卧之时。同日道哉。三复来教。为之怅然。然即以君实无党之心。自仗诸葛尽瘁之义。惟当竭吾诚力。以身报国而已。不敢以急流故事。仰献于门下也。区区贱臣之微衷。既已悉吁于天日之下。非敢一毫外饰。以重矫诞之罪。下教一望清光之语。不觉感动而陨涕也。苟有一段蝼蚁之性。岂无是心。只以一番呈身。不足以仰答隆恩。而秪贻明廷之羞。故虽知艮限熏心之厉。而不敢为头出头没之计。如门下知怜有素。倘蒙将此实状。特为道地。俾得以速蒙拣斥。获免于逋慢违傲之诛。则其为恩轻重。有不暇言。而亦门下陶甄庶物之一事也。猥被垂念。未免缕慁。僭越忘分。悚仄无已。十二月三日。

伏承匀下赐书。伏审新秋。匀体起居神相万福。不胜感慰之至。拯向者江外之行。出于迫不得已。进不得应命。退不能守分。毕竟添窃异数。添负罪戾而归。至今追思。犹有馀惕。伏闻其时。委遣胤侍垂问。虚枉于寓所。追切感戢。无以容喩。贱臣心迹。一番暴露。庶几圣慈之有以下谅。而分外特恩。又复例加。终始蛰缩。而陞跻至此。古所未有也。震恐罔措。日夜忧惧而已。书末忧时之意。不胜三复感慨。惟我圣主至诚招贤。委任宰辅。宵旰图治。诚为不世之盛际。而世道之溃裂。一至于此。蔀屋之下。亦不堪通昔不寐之忧。况于廊庙之上乎。窃想燕居深念。不以吾身之将退而少弛其爱君之诚。庶几忠忱上格。终有回天之力。而大慰士林之心也。然此实时运所关。奈何。蒙荷眷顾。有此俯教。内省贱分。不敢尽意。惟祝为国为时。加护鼎茵。以副中外之望。癸亥七月二十七日。

区区更有小禀。今此草定。初不敢久违尊命。今亦不敢不呈纳。以备裁择。而僭猥拙陋。终恐不堪于用。若一赐览。即不待鄙恳。而可以垂悉也。古人如泷冈阡表。不嫌于孝子之自述。若加商量。即以家状文字入刻。其于传示久远。岂不益有光也耶。蒙荷辱眷特出寻常。不敢自外。敢布心腹。伏乞鉴谅。墓表。窃见朱子大全。惟二篇有铭外皆无铭。后世文字皆然。且铭辞。尤非陋拙之语所能髣髴。故依他例不敢着意矣。今又不敢违教。敢缀数句于末。以备去取。十月十日。

下教以一时唇舌为言。不胜悚仄之至。第既不敢辞避。当此述作。则当用一世公议。有不容苟焉者。故区区病蛰贱分。犹不敢自恤指目。乃门下反以为嫌耶。必不得已若以终始不失望于人。亦难矣。十字代之。则或不浅轻。似胜于前。而语涉抑扬。尤似僭妄。实不知所以仰喩也。伏乞下谅而去取之。十一月四日。

伏承匀下赐书。伏审新春。匀体起居对时万福。瞻言庆慰。不任贱诚。沟壑人事。不敢以候问常礼仰渎。而伏蒙盛德。每受辱存。愧惧之私。恒切于中。况且诲谕矜念之笃。戒勉之勤。至意蔼然。溢于言外。三复感激。铭篆心曲。不知何以仰报。半世虚名。误了无限恩数。毕竟以屏蛰微分。为世道之一大累。以贻害于国家。其为忧惶迫蹙。实不但不肖之故。而羞辱亡亲。为私心之自痛而已。奈何。凭递修敬。不敢尽下怀。千万伏祝为国加护。以副中外之望。乙丑二月十日。

伏承匀下赐书。伏审比来寒沍。匀体起居神相万安。区区瞻慰。无任下诚。拯伏蒙匀下庇。仅保馀喘。而罪戾微分。尚为一累于世道。私心惶懔。常若无措躬之所。重勤匀念。有此俯谕。益不胜悚仄之至。仰德微忱。何尝少弛于穷谷。而一自贻玷门下之后。不敢为更通贱名之计矣。忽承下存。又若添罪。殆不知所以仰谢也。千万不敢缕渎。戊辰十二月二十九日。

国家不幸。坤仪变易。位在承弼。理宜共戚。自夫从者之出关。中外瞻聆。莫不仰为圣朝叹息。而俯为门下贺。然大臣体国之诚。岂但苟塞众望而已哉。伏读盛箚。直欲无生之语。虽在穷谷之中。实不胜三复而流涕也。又不意凶变。尊阁夫人奄忽违世。承讣惊愕。不能已已。伏惟伉俪义重。存没分睽。悲悼沈痛。尤何堪胜。向者暑热甚酷。伏不审严程行役之馀。匀体起居何如。伏乞深自宽抑。素行忧患。以慰远迩之望。拯衰病缠身。世变惊心。自遭朴甥之丧。心神益以忽忽。久而不能自定。呻吟幽忧。与死为邻。无田一拜座下。公私慰诉。忧想黯结。不任远诚。怀川竟亦不免路被后命。旧义所在。不觉惨然。情义之不终。莫非不肖无状之致。而其所语及于亡亲者。实多有不忍见者。以故终不敢为一哭之计。抚念平昔。只自怆疚。知门下矜念有素。敢此附及。己巳六月七日。

与权同知顺昌

[编辑]

仲夏已热。伏惟尊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瞻慕。不任远诚。前年伏承下复书。当时曲折。伏蒙开示之详。感激哀陨。何以尽喩。即拟更以一书。替伸下忱。而外间纷纭。愈往愈甚。一味缩蛰。人事废绝。以此趑趄迁延。汔未遂诚。寻常罪叹。耿耿如结。伏想尊丈。亦有以下谅矣。近者。又以拯之顷年与友人往复一书。谓有排斥尊堂伯先丈及金公之意。呜呼。岂料人言之至于此极耶。夫二公之事。先人之平生所诵义者。至于上达宸听者。亦非一再。则不肖虽极无状。安敢有一毫非议之心哉。不肖本意。只妄以先人为无必死之道。故以为二公则得死所。以遂其志。不然则其义亦或与先人无异云尔。此不过以为死固成仁。而生亦非害于义而已。何尝敢以先人之生。而非议二公之死哉。不肖无状。若一毫有此心于方寸。则身死之日。亦无以见先人于地下矣。唯其遣辞之际。不思审慎。幷及仙源自焚之事。而简率乃尔。非但使人被之以情外之罪。而无辞以白此本心也。即幽明诵慕之地。文字语句之不能敬谨。乃至于此。先人平日。每以不肖文辞之不婉而欠详。常加训责。到今益验其为大罪。此则不肖近来日夜自刻。而无所逮及者也。区区屏蛰之分。已以杜门念咎。待尽无言。为目靖之义。何敢有向人分疏之计哉。惟于吾尊丈。事同一家。不可不一暴此衷。故敢此缕缕。而贤从侄令兄前。则犹惧烦不敢奉状。伏乞垂察。情迫辞蹙。千万不备。只祝加护几杖对时康宁。以副瞻仰。乙丑五月。

附权同知答书

[编辑]

来示谨悉。玆事曲折。虽未承勤教。岂不知高明之见。万万不近于外间纷纭之说也。死固成仁。生亦非害于义之教。诚是不易之论。虽如仆鄙朴。亦能知其如此。台岂有一毫非议之心哉。可谓质诸神明而无愧。台之引咎。何至于斯耶。仆于少时。猥与先执事交游。两家情义。虽同一家。至于公是非之地。何敢阿好于垂死之年乎。世事悠悠辗转。以至于疵谤先执事之事。顾念平日亲知。尽为零落。谁可与相慰而吐此慨然之怀也耶。凡此所言。非仆庸驽所敢干预者。而当时之事。照人耳目。今日之斥。实出意外。玆不得不一为左右言之。庶不至于幽明之负耳。然士论不出常情之外。公议不待百年而定。何暇仆一二谈哉。来札即示从侄。其意与仆。亦岂有异同也耶。

答韩礼山如海

[编辑]

病伏穷谷。人事殆绝。区区竿牍之礼。亦未自振。时因族子辈及令侄二贤之往来。辄奉询杖屦动止。以慰瞻慕之诚而已。不料今者。特赐问札。所以眷顾之意。不啻郑重。而先人遗墨。蒙此收拾寄还。平日笃厚之谊。存没感伤之情。溢于言辞之表。伏读三复。不胜感泣之至。孤露馀喘。苟延至今。先人侪友间。惟我执事在世耳。其欲一觌颜范。躬承德音。此心憧憧。何日可忘。既以衰蛰。重阻山川。无由一致身于座下。瞻望黯结。奈何奈何。叔父简札。谨当幷与下教。传示从弟耳。纸末所教。向来之事。贻辱亡亲。贻累世道。莫非不肖之罪。尚何言哉。重蒙慨念。有此提谕。感陨之极。不知所以仰喩也。私家不幸。才遭室人之丧。悲挠数日。惫愦俱剧。千万不能尽下怀。惟伏祝静养宁康。对时万福。以慰区区远诚。季丈城主。伏想联床昆仲。并享大耋。世所罕觏。遥切瞻庆。何能已已。庚午四月。

与崔执义攸之

[编辑]

昨蒙令胤以命来访。俯致存讯。不胜哀感之至。仍伏审迩来。尊体起居对时清和。窃想江潭静散。随处杖屦。盖无异安乐之行窝。区区瞻慰。尤不自已。宠示太极人心之图。有以仰窥闲中潜玩之资。有如此者。荒迷蒙陋。惟不足以当此盛寄是惧。至于商订之教。益服若虚之大德也。理气离合之妙。人物偏正之殊。体用善恶之分。性复同归之实。萃于一幅。了然咸备。诚学者之标的。与前日所著罏火之说。表里钻硏。累日未见罅隙。何敢强摘同异。僭有容喙。倘罪喘获延。哀迷稍间。而反复之久。或有会疑处。则敢不请益。以卒承明诲也耶。拯顽冥忍痛。再期奄迫。叩心号陨。更无逮及。日夜罔极而已。凶疚人事。既无由自近门屏。又乏僮指。未能替申。此诚块伏之中。但切悬仰。辛亥四月二日

岁暮江潭。伏惟静养起居对时崇毖。区区瞻仰。不任下诚。侍生强疾行役。去月始归。闭尸龟缩。吟病度日。无由一候高寓。稳承清诲。此岂平昔慕义之诚哉。只自怜叹而已。昨自叔父所。递示一篇盛制。书末又有辱寄之教。圭复之馀。为增感愧。仍窃仰窥观玩自乐之中。未尝弛其体健之功。令人钦叹。不但词理之富美而已。岁翻当一进。姑凭递便。敢申起居。只祝素履加护。以迓阳泰之休。十一月六日。

与朴和顺成阜

[编辑]

再获陪晤俱欠从颂。既退冞切瞻仰。高轩清谧。歊赩难到。杖几相对。世纷不及。恨此失计西迁。块蛰穷谷。无由一致身于座边。以慰孤怀也。先状文字。谨复详阅。窃谓德业之著见者。虽非一端。而若撮而论之。则在汉书。合入于循良之传。以此区区僭见。要以此为主。而吾尼又是最为蒙泽之地。故首以为言。而铭以申之。且皆实迹实效。不敢没略。辞虽似繁。在我尼民之义当然也。今以下教之故。反复三四。而终不觉其多。不免只就其中。去其若干冗字而呈上。未知尊意以为如何。惟是笔力拙陋。终不堪传后。更看益增汗惧。不知所以容喩也。己未六月十八日。

与金都事

[编辑]

昨因人伏闻。达田有以门下鼓作士论。颇相传说云。此事恐贻累门下不少。不胜惊虑之至。此事无论义理。只以利害言之。终不如静之为得。况此先声之出。尤非小患。伏虑之私。夜不能寐。既有所闻。不敢不仰达。伏乞下谅幸甚。乙丑。

经营一进。而秋僮多冗。未免忙辞而退。下情不胜回怅。即伏承委伻下书。伏审夜来气体万福。伏不胜慰感之至。侄久蛰之馀。仅得一动而归来。困惫殊甚。衰劣筋力。只堪怜闷。昨伏见于诸人来处。问基问材。烦费已多。心窃恐惧。不但罪蛰微分。或不无添戾之端。抑恐贻累于执事。伏乞即赐寝罢。勿令流传之烦广。如何。昨路中。言此意于朴友。想早晩归达矣。至于别为书堂之教。人亦知其终为侄地。则在侄有类于掩耳伦铃。而于暮境颐养之道。亦不可虚为费力之事。亦乞快决弃之。幸甚。侄计已不能动着。故不敢不毕达。下谅千万。丁卯九月十四日。

令孙以下书至。伏审秋热。气体神相万福。区区感慰。不任下诚。下教之意。谆谆至此。敢不服膺。常谓人之为学。无他玄妙。只是读书饬躬。从事勤谨。不求速效。循序渐进。末梢自有所就。若其大小高下。则在其人耳。然下教所谓好善二字。实是本领。以此相勉。庶乎得相长之益矣。第自顾衰颓拙陋。无以振拔其志气。此却可愧耳。八月十七日。

与朴元老世耆,台老世耇。

[编辑]

竹林里名。改以聚星。甚佳。其馀所拟。皆不及此。门名由道。亦最好。以此刻之如何。向阳亦好。而门实西出。且不如由道之义大也。入德入道。则他院多有之。恐不必因袭也。丁巳二月二十五日。

和叔书。见责以分义甚切。诚不胜悚恐。自知才必不堪。而以一番呈身。为报主之计者。鄙意则此于分义。反为不敢矣。未知老兄之意如何。乞示破可否。召命或不久又下。恐惧冞增。而和叔之意。前则相勉而已。今则直据义峻责。使人手足无措。闷闷。癸亥寒食前日

与朴参知世坚

[编辑]

叔兄气质之厚。俊拔之才。实不谓至此而止也。如今已矣。复何言哉。窃念有志有才。不克成就。而中道夭殁。泯泯同归。此非独兄弟之所深悲。而朋友之所深悼也。抑亦并世君子之所共深惜者也。诚能掇拾平日之言行。略成状诔之成书。以蕲并世君子之一言。以垂于后世。使斯人不全泯灭于世。则死者有传。生者无憾。此诚朋友之至愿。而兄弟之任也。玆敢不顾愚陋。猥此仰禀。庶几赞左右友于之义耳。拯也。去岁丧再从弟拭。今又遭此。静念平素。肝胆痛裂。无聊闷绝。诗以抒志。庶以少泄满腔之悲怀耳。并此录去。一览还掷如何。辛卯。

东村戚丈之归。付惠手札。承拜虽晩。披慰实多。即此秋霜。不审仕履起居何如。区区瞻傃。每切驰仰。拯春间。被仲父委招。使从山海之游。遂得以一登枫岳。东临大海。北自丛石。南至竹西。仍为暑雨所阻。过夏于越中。昨又乘舡顺流。历探北壁龟岛。直至寒碧楼下。舍舟西归。凡所游历。皆向来从者之周旋处也。每到佳处。未尝不奉怀高风。而追恨其不少留。以作我主人也。适凭褫布谢。千万只此。唯新凉加爱。以副悬情。壬寅八月五日。

与任林川

[编辑]

审有卷还京口之计云。不觉缺怅。又念胤郞文学未就。而气血不充。在此虽愧相长之益。而唯冀朝夕切磋。庶不负当初委托之义。且往来便近。庶免道路触冒之患矣。今若果决卷还之计。则相聚源源。既不可与向来同。而往来之间。动费日月。此虑殊不浅浅。第此少壮时节。实易蹉过。今后十年。若复悠泛。则无可望矣。伏幸特留念焉。如何。今科得失。不足挂意。正好三馀。读得一书。而见其病色犹在。难于刻苦。此中寒淡依旧。无以滋补。是最可闷也。九月七日。

令胤欲归不能留。第坚坐读书。甚不易得。此时正好勤业。而往来废日可惜。此后则乞命久留如何。此非为渠辈室家之愿。如此专静之日。实亦未易。而优游出入。后生之大患也。未知以为如何。

答韩汝翼圣翼

[编辑]

仄闻欲西入延衙。随处团栾。实暮景之一乐也。其于独归穷乡。常抱离忧。岂不相万耶。又为之瞻傃无已。拯衰陋日甚。呻吟苟免。徒增岁暮之感而已。书生活计。唯在黄卷。而眼暗艰于翻阅。其他又何说也。只堪怜叹。书中所戒废书札守静默。实出于爱我之至意。三复铭佩。不胜感戢。自初至今。非不欲如此。而亲友间有所问及。不能不皂白。以致翻传于颊舌。且意有所不平。未免发之于口。既作于心。发于口而欲人不闻者。无是理也。此诚学无定力之一验也。从今当益加兢慎。以无忘老兄之心诲也。乙丑十二月望日。

与宋希张光栻

[编辑]

昨青衿斋任李生文煕来言。民亦当入于追录云。前蒙面命。欲陈鄙怀。而意谓必见垂谅。未敢先发矣。今不得不一布。以俟指教。当初青衿之修录也。民之兄弟皆入。而民独不参者。初非有不屑校籍之意也。亦非有图免儒役之计也。只以乡校事体。与书院不同。一入其中。动与公家从事。如民之屏迹潜伏。不敢自列于平人者。诚不宜随行于众趋之地。故已不愿入。而人亦不强矣。玆者官家首整儒案。而特举民名。有若摘出落漏之为。则始乃瞿然深恨。前此不能预讲于师友之间。而苟然自同于闲游之流。使受知如执事者。尚亦不知其心之所存。此实不敏之罪也。今民之处此有二义焉。其一则曰。民之于国。各有所属。士农工贾莫不有职。为士于此土者。不可不属于其乡之校。既属之后。赴举与不赴举。则各任其志。而凡生徒例礼如参祭祗迎等事。则不可辞也。此则执事今日之所执。而古所谓召役往役之义也。其二则曰。国家之制。内而馆学。外而乡校。其体一也。藏修息游于其中者。莫不以进为世用为志。故国家之待之者亦以此。馆学则有计点升补之举。乡校则有科举录名之规。今籍名于校。而无士之职。则既非学校录士之意也。为农于野。而籍名于校。则又非凡民守分之义也。如拯则名为士。而其实农也。此则从前鄙意之所程。而古所谓非招不往之义也。曾于遁院请额之疏。多士皆列名。而民独以私义之不敢。具禀于尤庵,草庐二丈而不与焉。此亦可见民之素心矣。伏望以此两款。更加商量。若以后一说为然。则当蒙汰去。若以前一说为是。则民亦不敢自是。谨当不避僭猥。奉禀于诸先生之前。以为奉以周旋之地。庶几有所持循。而终免于悔吝耳。千万开诲。以破固陋。幸甚。

与权次仁

[编辑]

逾五望六。头颅可知。应举觅官。欲何为乎。今日之事。此中之得失。则固有之矣。至于阴阳白黑之大判。则不可诬也。独行素履。不失其正。不亦可乎。而舍龟朵颐。褰裳涉波。愚不知其为智也。昨者令侄之归。意兄必不赴官。故不作书矣。及承念后登程之示。则不觉怃然失图也。固知愚言之不槪于兄心。而诚惜兄之果于自弃。不免委伻相告。迁延谢病。未为无说。虽已决计。幸入三思。若不相信。则愿泯之勿使人知。古人有止人之仕而被祸者。兄可深谅也。

与尹仲麟趾善

[编辑]

伏惟清和。匀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瞻仰。不任下诚。拯眩病比加。房户之间。往往晕仆。精神茫昧。日以益深。自知难久于世。而分外恩命。一向荐叠。近侍络绎。圣谕隆重。此岂粪土贱臣所敢堪当。惶恐战灼。日夜祈死而已。窃念拯以蝼蚁微物。分死沟壑。而虚名辗转。到此地头。其为侥冒。古今之所未有也。而自朝廷言之。虚加官爵于不试之臣。隆恩异数。靡有限量。亦古今之所未有也。假使拯贪冒荣宠。怵迫分义。不免于牵拽一出。不量僬侥之力。强负千匀之重。覆跌狼狈。一握为笑。则未知于朝廷为光华耶。为羞辱耶。于世道为有益耶。为贻累耶。何如许其自知之明。自量之审。因其辞而退之以礼。俾圣朝征召之下。犹得一介守分知耻之士。不犹愈于彼耶。今拯已自画以终不敢应命矣。一向撕捱。坐拒朝命。盗窃恩宠。无所不至。涯分滥溢。人鬼共疾。毕竟陷于刑辟。罹于祸殃而后已。情势可谓穷极矣。夫天地之生成万物也。洪纤高下。各赋其形。圣人之成就学者也。成德达才。各因其人。固未尝㮣之以一律也。况先王之待臣。设致仕之大限。汉高之求贤。令癃病者勿遣。程子易传。发高尚之四等。温公通鉴。论道德清修之二科。而栗翁于圣学辑要用贤之章。分言其处之之义。不翅分明矣。倘执事于都兪之际。为明此等古义。而于贱臣之事。若以为渠之私义。自少以屏伏没齿为分。两朝除召。一未应命。今年已七十矣。安有一毫当世之念。朝廷不必强迫以爵名。使之涵濡大化。得遂其志。以毕其馀日。亦圣朝待士之一义也云尔。则圣主岂不释然于斯耶。在朝廷。姑无虚假癏旷之弊。在世道。或警夸毗躁竞之风。而在拯之贱分。则庶以得其分愿。安意以待尽矣。此固王政使民各得其所之一端。而执事陶镕之化。拯实偏蒙矣。其为知遇之感。何可量也。前后疏吁。竭沥腔血。而蝼蚁微忱。无以上格于皇穹。忧惶闷迫。不知所出。敢复控诉于秉匀之地。亦以为执事知我也。未知高明以为如何。今之议者。或以为宰相。当以招贤为务。不可苟徇其私情也。此言似矣。而用之于拯则不可。所谓贤者。有当招来者。有当许退者。若一切以罗致为主。则程子温公栗谷之论。何以如许耶。许退者。非徇其私清也。乃物各付物之公议也。此非拯之私言。乃道理之当然也。议者又以拯谓当一来谢恩。陈情而退云。此亦不然。世安有一番呈身之出处。而朝廷之误加恩礼。至于此极者。岂在于一见其面目耶。于公于私。实无其义。而相亲之间。亦或有为此言者。良可闷也。千万病昏支烦。不能尽布衷曲。伏惟匀慈鉴谅。丁丑闰三月二十七日。

与朴季肯世堂

[编辑]

大奴至。凭审迩来服履万重。胤哀无恙。襄事有定。为之慰幸。无任远诚。北关之行。闻在开初。想无进退耶。刘元城过岭一誓。可为后人之法。古人瘴烟几年。面如红玉。唯在不致伤于内。则外沴不能侵。千万自爱保重。以慰区区。奉念之切。不觉冒效愚悃。想有以俯谅之耶。前闻李学士端夏往彼时。北儒有为先师市南及乐静赵公俎豆之举。未知事已就緖否也。澄清之暇。望留盛意。此却非细事。想高明之见。不待鄙言也。千万更祝加护。动忍增益。以需时用。丙午八月二十日。

区区书札之还往。或谓不如相忘之为省事。而忽承手墨。不觉心眼之俱开。则信乎古人有千里面目之喩。而不可少也。仍审迩来。素履无恙。尤用慰幸。辅甥庠选。在渠未足为伙。而其慰悦我老姊则大矣。志文。恨识昧辞陋。无能少阐幽光。而承示缕缕。使人愧悚。唯是辅甥追远之笃。真可谓有后矣。每得渠书。辄增感叹也。愿加策励。使之展拓地步。以充其量。以继前人之志。是所祝也。拯等不能赴前冬大葬。从此人事益以废绝矣。时事一变。祸遍师友。杜门吟病。颠毛尽改。穷索情况。无可言者。从兄童稚相长。孤露相依。一卧旬日。奄作今古。摧痛之私。久而愈酷。至性驯行。韬光守拙。人既鲜知。天又啬年。命矣悲夫。垂慰甚勤。幽明哀感。千万纸促。阻抱难展。唯慎暑加爱。勉思增益。以副人望。乙卯五月二十日。

离索憀栗之中。得辅甥远来。相守五日而别。聚散忻怅。难以具言。仍审闲居气味。一向清适。令人瞻慰。第时事至此。忧危满目。想近臣体国之心。不以在野而少弛也。耿耿奈何。辅甥见识趣操。非儿曹之比。心羡老兄阶庭之间。有此益友也。日与涵畅而刮磨之。当见𢽾学相长。老少俱进。为之歆叹。千万何尽。唯加护岁寒。慰此区区。八月晦日。

惠札珍重。况二绝。意致清远尤堪讽咏。敢不拜戢良规。第务实偏。则亦做病。不可困于所长。落于一边也。临行匆卒。未及和呈。当演此义。更请教焉。未知高明以为如何。因事濡滞。归意甚忙。末由转叩衡门。怅黯奈何。壬戌五月既望。

意外伊川便至。得承兄下复。谨审悲疚中起居保重。慰幸不可喩。窃闻卜得新阡于高居之傍麓。而启期已迫。想惟手足之情。幽明之感。有不能自遣者。重为之忧。想不能已已也。弟既末由赴哭。欲替送儿子。而亦竟不得如意。情义阙然。惭负难胜。昨者分外恩命。至于史官淹滞多日。人微而礼隆。实愧而名浮。其为陨获。何以尽喩。呻吟迁延。竟未出头。从此庶蒙上下之哀怜。或不复有怵迫之事耶。唯是世禄之臣受恩罔极。而当此殷忧之日。未有报效之路。此为臣子之大罪。将死不足以自赎矣。慨然自悼。奈何。和叔起当世道。公私忧喜。夜不能寐。造朝有日。应有契合设施之盛。而末由得闻可郁。便回眩草只此。唯乞深自宽抑。勉护暮境。以慰区区之望。癸亥二月二十九日。

伏惟新秋。令静体起居对时清福。贤胤意外恩谴。想恼倚闾之情。和叔一出。不能以行道。而适使贤胤。为之祸先。岂时运所关耶。咄咄。弟衰劣日甚。而误恩愈加。自量此生报效无术。且世道如彼。而虚名又如此。日夕忧惧。殆不知税驾之所也。奈何。七月晦日

国哀奄迫因山。臣民普痛。何以尽喩。初拟及赴郊外。而贱疾沈淹。竟不成行。分义之诛。益无所逃。奈何。转造溪斋。款承名理。谓有便会。而亦归虚。相望落落之叹。老来转切也。昨岁儿还。蒙寄韵语。讽味无已。即依韵聚字。而慵未写去。今不可记。只得休把鹰扬较采薇一只。想亦心会耶。适得南州徐君景翚所示向来令兄滦河一律。辞高意远。尽不可及。不翅一日而三复也。徐自有续和。虽未娴于声病。山人高论。也自不恶。聊以附呈一笑。舍弟欲历候。仍入伊衙省姊。千万付此行。只此。甲子三月二十五日。

书札欲来。梦寐先感。信息甚大者。其谓是欤。承审春和。静履休畅。甲子将周。衰相何足叹耶。比闻闲居趣味已成。非复昔日之比。世间所谓清福。兄实专之。仍念兄以津涂轨辙。独保幽贞。而仆则病伏微分。自纳罟擭。愚智相去。奚翅千里哉。诫诲真切。敢不铭佩。第已晩矣。恨不能早得而服膺也。半生虚名。误了无限恩数。毕竟不免为世道之一大累。以贻害于国家。其为罪戾。不但羞辱先人。私心自痛而已。奈何。稍俟此事之出场。欲归省墓。仍省老姊而还。庶有邂逅一候之便。而未知汹汹者。果使人得遂此计耶。乙丑二月十六日。

昨于广滩归路。独咏非复别离时之句。而为之累回首矣。及承手札。益以黯然。拯辞离墓侧。情緖依恋。再至州衙。又留一日而去。相望渐远。后期难定。瞻矫林泉。怅如之何。昨适承浩气之论。唯愿老而不衰。以慰思仰。留书略谢。书不尽意。戊辰正月十日。

天乎天乎。此何故耶。雷霆之下。虽木石当糜烂。而乃以血肉之躯。得免于当日。天实生之也。以此谓天可恃。唯日望稣回之幸。而不料其竟至于此也。痛哭痛哭。目前残酷。何忍见之耶。呜呼。子之将仕。父教之忠。而死于忠。又何咎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命之不永。亦复奈何。所可痛者。以其才学以其抱负。不能充其量究其用。而一朝陨之。使世人。只知为一谏臣而已。呜呼。此世何处更得。正气堙没。吾道无托。痛惜之心。有甚于悲哀也。痛哭痛哭。奈何奈何。老兄老兄。愿勿以无几之馀日。枉作无益之悲也。祸福之莫之为者。实是正命。古人以为君子之幸。而吾辈后死。安知眼见何等世变。而却羡先死者为快也。唯是衰病人事。末由抚柩一恸。而一握以慰。只自西望号咷而已。又想老姊肝肠已断。将何所赖倚以为生。岂料命道之奇险。一至此极也。使汝为善。我不为恶。自古如此。此何理耶。若有一块嗣续。则岂不少慰穷天之痛耶。已矣已矣。奈何。泪迸胸塞。千万只此。己巳五月十日

书成后。见传讣书言。精神至死不乱。天乎天乎。歼我良人。虽欲百身。何可得也。何辜于天。冤哉痛哉。已矣奈何。

迷奴归。伏承前后手复。执书悲哽。更何言哉。第审令体起居无恙。是用慰幸。复官之恩。虽于九泉之人。已无所及。而其为朝廷补过之端则大矣。瞻祝之馀。为增哀伤。奈何无后变节。固已悲虑。今唯当立后而后。可无诸碍。欲俟稍长。似出于未定之虑。恐不必为拘。如何。不然则姑从显辟之称。不为无据。而稍近情理。唯在尊意之裁处耳。世以再绝。是何天道。老姊书愈不忍见。人之无命。一至于此。痛矣痛矣。舍弟欲病间即行。姑先凭递仰复。千万何尽。霜候已届。唯乞对时加护。八月十六日。

士元题主事。既复官则事当改题。而称谓未得其宜。既已出继。则不可以亡子称之。以宗子为主。则当以朴弼思之名。称以从叔父。而情理似远。故欲姑从显辟之称者。出于不得已也。今者立后之事。既有不敢者。则以宗子之称称之者。礼之正也。以显辟为称者。稍近于情理。当择于斯二者矣。如何。抑更思之。复官时。想必以文告之矣。虽未安。姑勿改题。以俟他日立后而改之。亦或无妨耶。令人于邑。盖士元三年之后。兄主神主。亦当待士元立后而后改题。势不得即行矣。如此则留待三年之间。可以立后。则立后而同时改题。似顺矣。如何。

昨因递便。有仰复者。关听否。比来霜冷。起居又如何。日月渐积。可以忘矣。而忽然思痛。有如砭骨。秋怀憀栗。益无可聊。恨无由致身座下。写此悲菀也。八月晦日。

孤露馀喘。唯老姊是恃。秋后迎归。为数年侍奉之计者。方计日耿耿。孰谓祸迫如此。而莫之觉耶。承讣罔极。不知所言。每于书中。唯愿速化。以忘无限悲恼。今庶以遂此愿矣。天乎天乎。何至此酷。病未及驰省。丧未得即奔。漠然远坐。何异路人。终天悔痛。无所逮及。只自号叩而已。伏承手札。泪暗不能读。窃想独当悲苦。百感在中。为之怆恍。尤不能已。亲忌在十八日。过此后。即当奔赴。窆事凡百。唯俟奉议。而只是无后之丧。立后以葬。庶免魂气之无归也。谨此先禀。未知以为如何。攀诉不远。心神昏挠。不能一一。千万只祝宽抑加护。以慰远诚。辛未四月六日。

论大学格致。论语井有人章。别纸。

[编辑]

朱子曰。自格物至平天下。圣人亦是略分个先后。与人看不成做一件。净尽无馀。方做一件。如此何时做得成。

此一段。可解高明之所疑耶否。传文。是逐条发传。章句是逐章解义。故一事各到底说耳。岂谓一事必到底而后方做一事耶。今以学者日用言之。日间有面前多小事。格致诚正修齐。只可随分着力。安有今日格物。而明日诚意之理。只是知得不彻时。做得亦不彻。知得彻时。做得亦彻云耳。此看书太局之病

井有仁焉云云。

若如老兄说。则于可逝也一句说不去何也。谓人落井中。故往见耳。若谓仁在井中。则孰有往见者乎。人落井中者。可欺之方也。仁在井中者。罔也。非欺也。若闻井中有仁而往见之。则虽不陷入而求之。往见已是被罔也。恶在其难罔耶。此看书太浅之病。

右两款巨细虽殊。而高明之见。不能无差则一也。由此而推之。则其不可轻于自信也明矣。近观浦翁文字。其用功之笃。可谓至矣。而至于不免异同之处。辄曰不敢自是已见。唯以备一说云云。其致谨又如是。而只以逐章说去。有若别书之故。览者以为未安。老兄曾见谿谷漫笔论中庸处否。若依此法。段段立说。要以质疑于先贤而已。则不悖于大一统之义。而存留已见。以俟知者。两无所妨。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向者悲苦病惫之中。不能一一披览。览者亦草草过目。今此僭论。可谓妄率之甚矣。且所效漫笔云云。有类于紾臂姑徐之云。而诚见老兄用力之勤。而其枉费工夫处为可惜。且过于主张。而谓古人为错会者。无论言之得失。气象已不好。尤为可惜。故忘其愚陋。有此缕缕。千万心谅。且即去之。勿令后生辈见之。以为闲争也。所谓以俟知者云者。亦不必俟知者于后世。高明用功不懈。安知不终与先贤合耶。然则录之以自考。亦好矣。如庄子解横说竖说尽无妨。至于穷格存养等大节目处。决不容有异见。幸更思之。

市南先生有诗书说。名以琐说者。只如漫笔之例。无本书篇目。而只段段录己见而已。故虽不无异同之处。而无别作一书之嫌。规模却可为法。欲奉效而递便不可付。老兄欲一览。则早晩当仰呈也。

西溪答书

[编辑]

拈示摠论格致治平之说。道理果自如此。岂非平日所服膺者。但此似出于异时泛说。若求之章句。则微有与此不同者。如补亡章所谓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朝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此谓物格。此谓知至者。非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而一以贯之者。则恐不足以当此义。岂格一物而物斯格。致一知而知斯至之谓乎。且如上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之说。又皆必曰理无不到。知无不尽。此亦殆与随物用功即功见效之义有异。故其所以指明此义者则有曰。知至谓天下事物之理。知无不到。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细。知高远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须要无所不知。乃为至耳。前后为说。一皆如此。独无可疑者乎。大学本。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今顾为物格知至之说如此。岂不与向所谓不成做一件净尽无馀者。未免于矛盾耶。今据大学诚意正心之说。皆指事切物。不翅耳提口诏。愚妇小儿。亦若可知可能。则何尝有如许宏大言语。使听之者。瞠然有不可企及之忧耶。此愚陋之所甚惑。不审老兄于此。信以为然乎。若是则愚陋所疑。不在传文。而在于章句。所谓知彻。非众物之理无不到之谓。只言一物。而馀可推见也。

井有仁一章文义。本自浅易不难见也。常谓先儒偶失于此。今老兄坚守至此。窃不胜怃然。此章之指。不在于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乎。老兄且试掉下仁字勿论。只把告之曰。井有人一句。反复致详。见此所告。本非理之所无。而其告之者。未觉其辄有相陷之端。则即可悟人字之误。而旧文为正也。盖欲从仁而入井。是为见陷。而君子不然。故曰。不可陷也。信仁之在井。是为见罔。而君子不然。故曰。不可罔也。今求之于所谓井有人者。则终未见其为陷为罔。圣人何故辄谓不可陷不可罔也。只如来谕人落井中。故往见者正见其非陷非罔。而若谓仁在井中。孰有往见者。又明其为不可陷不可罔也。而乃反以此为见欺之说。真所谓弟子之惑滋甚者也。盖夫子所言可逝不可陷。以答宰我其从之一句。可欺不可罔。以答宰我所设井有仁一句。意各有所指。非如今老兄所云也。

上两段所论。皆为虽蒙指诲之缕缕。而愚蔽犹前。更申所疑。固如终无以少槪于老兄笃信之意。然各言尔志。圣人犹许之。幸勿以狂率而不知裁见。以为外学异端比也。至轻于自信。过自主张之谕。非敢然也。徒以尽其所疑。而不敢有隐之。故言语之间。终有不得宛转处。此岂有自信与自主张而然乎。若至辨论之。有曰可曰否。此理在于天地之间。恐不可废。君臣师友。自古以然。老兄为此区区一微物。欲免众谤。则岂不知感。而抑非所以救末俗自涂其心。以媚世自贤。甘为乡愿之归之病。未知如何。

格致存养等。诚为为学之大节。固非末学所敢轻议。但此初不系解说经义。而直出先贤所自立说。则在于区区。实万万不敢辄容一喙。今顾未然。经文具在。实有不能无疑于一毫者。老兄果谓经虽未达其旨。而不妨为学。不须刻意深求。只看传注。为足以自立于世耶。

昨所效两款说。意谓庶可解老兄之所疑。而举此巨细两端。则馀可推类。而更加商量。以求契合于先贤之旨者。只在高明之加意焉耳矣。今奉来谕。依旧缠绕。而不能放下。以昧陋之见。尚自晓然无疑。而高明者犹有此滞泥不通者。何也。还可怪也。补亡章。所谓因其已知之理。即凡天下之物。益穷用力等语。皆格致之工夫也。老兄所谓格一物而物斯格。致一知而知斯至。随物用功。即功见效者。在其中矣。所谓表里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无不明者。即格致之功效也。即老兄所谓尽穷天下事物之理。而一以贯之者也。盖一物格一知至。随物用功。而即功见效者。方是着功之事。而不可谓物格知至之全体。故必极其全体而言之耳。岂谓必如此而后方可做诚意工夫耶。所谓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吾心之灵。莫不有知。因吾之知。穷物之理云者。岂非指事切物。耳提口诏。新学小儿。亦可知可能者乎。若其表里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无不明。则即尽心知天地位。岂易及之耶。只是初学者。必求至此地位。故说得十分耳。所教朱子摠论一段。似出于一时泛说。与章句未免矛盾云者。亦恐未之考也。如答一学者书所谓随处提撕。随处收拾。随时体究。随事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自然纯熟。自然光明云者。其言提撕收拾整顿。则存心修身之谓也。体究讨论理会。则格物致知之谓也。乃使之逐日幷下工夫。则此非老兄所谓随物用功即功见效者耶。如此等语。不一而足。而已包在补亡章用力二字中耳。特补亡章主释格致一段。故不幷及于修行耳。盖释格致。则当说到格致之极处。释诚意则当说到诚意之极处。如诚意之心广体胖。亦岂新学小儿之可及耶。只是说诚意之极功耳。岂是欲为宏大之言耶。今若以为心广体胖。然后可下正心工夫。则不亦误耶。适教小儿。见有一段虽鄙俚。可以取喩者。田单取城中牛之下。备言饰牛之事。至烧其尾。而后方言凿城数十穴。今若执此文。以为烧尾而后方凿城。则岂不可笑耶。言节牛事。故说至末梢耳。亦何以异此。老兄试平心一见。则可以涣然矣。至于井有人一章。非敢为集注而坚守也。只可逝也一句。解不得耳。逝者。往见之谓也。言井有人。故往见耳。若言井有仁。则孰有往见者乎。此章之旨。只在于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诚如来教可逝不可陷。答其从之一句。可欺不可罔。答井有仁一句。亦如来教。夫人落井中者。可欺之方也。故可被欺而往见也。若以身从陷于井中而救人者。无其理。故不可罔。而不从陷也。若谓井中有仁。则直是无理之言耳。安有可逝之理哉。若闻井中有仁而往见之。则虽不陷入而求仁。独不为被罔乎。然则恶在其难罔也。宰予谓仁者急于救人。而不顾其身。故意其从人于井。夫子谓人以人之落井欺之。则惊而往见之者。以人有落井之理也。其被欺固也。人以从入于井罔之。则以在井上。可以救彼。从入无其理也。故不被罔而不从入也。其义只如此。若谓之仁在井中则可逝之逝字。何以见之耶。反复观之。未得其说。幸更详于逝字上如何。

当时悲惫之中。不能一一览过。设令一览。安能于一览之顷。可以尽人言之意耶。不能尽人言之意。而辄欲论说。可谓妄率之甚矣。然偶思右二条。似若明白易晓。而老兄所疑似有太局太浅之病。故不敢不效其愚。以冀少助高明。慎思明辨。修辞立诚之实业。亦以仰谢不鄙开示之盛意。而今因高明之未契。又辱赐反复。又不得不更申鄙见。不觉支蔓之至此。还切愧悚。未达经旨者。安可谓不妨。自涂其心者。安可谓非病。只是如此者滔滔耳。如鄙人之为儒亦其一耳。此等却何足道。程子有言。荀卿才高。故其过大。惟此言不可不猛省也。未知老兄以为如何。欲更请取来详览。而路远不敢烦。且此浅者近者。亦不能遽契。则深者远者。恐益难率尔也。市翁稿一册。依教呈上。览后还掷如何。妄谓兄之所述。亦依此规模。则自能成书。而其言之是非得失。直可上质于先贤。而下付于后学。庶无大妨矣。如何。

铸洞便意外至。伏承令惠札。披慰不容喩。第审向来体中久愆。虽已获安。老境一败。完复实难。为之仰虑。无任区区。坤仪复位。前古未有。日月之更。率土忻仰。独奈九原。不可复作。事往嗟何及。怀贤泪湿衣者。直个古人苦痛语也。远想老兄情緖。方切怆然。书至此际。不觉呑声。奈何奈何。弟等省墓私计。寒食既不果。拟端午又不果。衰病日甚。一动之不能如意。至此只自怜叹。未知秋间。或可得遂否。广滩比闻其所苦非轻。宠命之下。恐未易起膺也。如拯之蒙叙。则只增惶恐而已。此便告归。眼暗神昏。不能尽意。天时向热。惟乞加意保摄。以慰远诚。甲戌四月二十二日。

顷者舍弟获拜而归。为言兄气貌无异往年。尚善饭。躬履田畴。其为慰仰。何以逾此。比来暑雨。窃想清健一羕否。又增驰溯。连见铸洞谚书。赠职赐祭旌门等恩典荐降。感泣之馀。痛惜冞深。奈何。又闻已立后改题。幽明之间。庶无遗憾。恨此老病无由往拜亡姊之灵。以伸悲慰之忱也。拯眼昏遇暑尤甚。精神从而微茫。乍与舍弟分张。尤无以自聊。殆难遣日也。向来前后罪斥。在私分则实得其所。而不料复有分外叨冒。惶闷何可言。此已不可忧他。而于和台。又不得不为之忧。此亦可谓逾分矣。因便仰候。千万何尽。惟乞对时加护。以慰远诚。甲戌六月五日

岁前人还。伏承手书赐答。愆候快安。其为忻慰。何以胜喩。孙息年弱无教。方以为惧。过蒙赏予。尤切私幸。即此新元。伏惟茂膺祉福。起居益健。区区瞻庆。为倍常年也。拯呻吟度岁。日月环周。复见丁丑之春。自痛人生之至顽而已。儿子荣名。在渠为匪分。在我为添忧。若得一薄邑而救饥则足矣。而亦何可几也。伏荷垂念。愧戢愧戢。丁丑元月五日。

周急之恩。不敢渎辞。终于冒受。老病微物。奚翅蠧虫。而虚蒙赐赉。每至于此。循墙不得。闷恐无地。老兄亦当不安于此也。今年年事。此中则有甚于昨年。圻甸则如何。晩秧后。又旱以风。皆未发穗。此岂私忧而已。西北及两南稍稔云。果尔则犹可幸也。丁丑八月一日。

从弟子敬。遽以一疾不起。老境相依。奄见先逝。悲怀忽忽。不能自定。奈何。比来。亲知又零落相继。浮生早晩。莫非数也。只思与平生久要。一握以笑。慰此馀日。而顾如晨星之相望。邈不可得。想老兄同此孤怀也。戊寅三月十七日。

台所述先叔氏墓文。其末当附入亡姊事行一款。幸望垂念。文字不必多。只着数句语。道实德足矣。如鄙人兄弟之言。不足为有无。所以愿出于高明之笔也拟一面陈迁就至此。今始仰布。更希亟图之也。己卯正月二十五日。

昨于李生之归。付书以谢矣。即此意外荷此君远访。仍伏承台下札。伏审迩来霜冷。台体起居神相万重。区区瞻慰。不能容喩。向者匆匆辞别。无以泻积阻之怀。怅缺之私。固自如结。而再奉来示。所以惓惓者。殆有加焉。更令人惘然而增感也。披复再三。不能已已。下教先正墓文。鄙陋何敢当此重事。不胜恐悚。顾以教意之郑重也。又不敢奉还。姑奉留以俟后命耳。鄙虑则古人或自为先世作铭者亦有之云。出于执事之手。恐无不可。未知如何。景文所托。以情义则宁有可辞者。而精识之销亡如此。亦恐不能勉强。副其委勤之意也。千万不能尽意。天时将寒。惟祝加护杖屦。以慰远诚。庚辰九月二十九日。

岁换已久。而尚未修新年起居之问。病惛人事之不振可知也。春日渐暄。伏惟调摄神相。向来不安节。已得复常。区区瞻悬。寤寐不能已也。先正贞宪公墓道文字。重违勤教。忘其陋拙。谨此草定。此岂合于金石传后之文。玆以草本呈上。切乞加意修润。俾无一字一句之未尽处。然后投还。则当更净写以纳耳。前日所禀叔氏墓文中。略添亡姊事数语。若已点缀。则亦望命誊一本下示。幸甚。拯精神日益昏忘。真是尸居。而一家丧服。病忧连绵。无况可言。因便修候。馀万不备。惟乞对时冲和。履道增健。以慰远诚。壬午二月十日。

中庸说泮疏。该曹所摘语句。想其截去首尾。有乖本意。而然见者皆为之疑惑。草本若在。则恐不如就加删去。又推其类。如此语句。皆删之似好。此非遽动于攻击之说。为苟且遮护之计也。揆以道理。正宜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非谓此等事耶。况至登于圣教。尤当加惕。苟知其未安。何吝于更改也。鄙见如此。未知以为如何。此事当在自家之手。后人则不能为也。故敢此仰布于病患之中如何。若病患中不能自力。则使门下可任者。禀教整顿。亦无妨。幷冀谅察。癸未。

与朴和叔世采

[编辑]

远惟新元。尊静履春生。令人瞻仰倍切。前冬家亲行回。拜承前后两书。讲诲冞勤。辞意冞款。已不胜其感叹之私。而至于舂容大篇。追赐酬和。体力雅健。铺置庄密。手墨粲然尘室生辉。何料弊帚。博得千金。且幸且愧。无以喩谢也。所教百世乱说者。解春秋者。乱说春秋之义耳。似非以百世为非也。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以此观之。则仇人之子孙。何可以无预于仇而不杀也。盖不杀则终无泄冤之所。所谓看他甚事等话。只是论不能报得亲杀吾父兄之仇之语耳。庄公既与襄公释怨。故无可报于桓公之理。若无释怨之事。而有必报之志。则虽鲁自庄至定。齐自襄至景。无不可报之时。庶人亦然。五世之间。既不能报之于亲杀之仇。则报之于其子孙若曾玄。方是相偿。若谓仇之于身。则孝子慈孙。于何尽其心乎。尊兄所谓天子与诸侯无异也。所谓只以杀其君父言。不当以灭国为言也。所谓阙语类之疑。而从谠议也。此等言语皆是。而百世五世。皆从此边说之说。及灭宗社俘君臣。不必杀其孙之说。则不知其可。而周礼疏。所谓仇止其身者。所谓五世以服差等者。皆可疑而难从。望须更加精思。回以教之如何。此间凡百。子文能道之。亲癠身病弟病汨没。只依旧尽觉日月之可惜。而新旧之际。尤不觉惕若也。离索孤陋。志不胜气。年力日颓。气质难变。终恐闻道之无日也。千万岂能尽意。惟日新德学。以慰远诚。戊戌。

复仇许五世云云。祖之仇承后者。同父云云。

此两款。俱是疏家说话。然朱子既谓虽不当臣子之身。未及五世之外。犹在必报之域。而不论夫服制之轻重与曾玄之远近。则来教所谓适庶不分。而常变有异者。恐为得之。未知如何。

万世必报之仇云云。复百世之仇乱说云云。

此两欸。俱是朱子之语。而自相迳庭。鄙意谠议序是朱子定论。又见于与陈侍郞书。则不是泛然答问之比。然语类所录。亦难以失实断定。则来教所谓万世者。指宋朝而言。百世者。据庶人而言者。恐为得之。如此看之。则两不妨矣。未知如何。

语类论孝宗朝事。胡传论鲁庄公事。

上款。非是与谠议序相反也。反复言须亲杀其杀父母者。只是痛恨高宗之意也。来教所谓戊戌答问尽之矣。末段时不可事不成等说。则又论不务实而为空言之害。戊申封事中一段。亦有此意。来教下文。所谓不计生死存亡云者。似亦说得此病矣。庄公事。语类所论详矣。敌怨敌惠。只是寻常道理。恐不足以处非常之变。孝宗与庄公。事虽相类。而义绝不同矣。未知如何

恶止其身。罚不及嗣。

此两言者。只是论用刑之道。恐不可引以为证也。如以宋朝言之。金以胡虏。僭窃中华。擒杀其君父。翦灭其社稷。此所谓必报之仇也。阿骨打子孙。虽与亲犯手者有间。相去亦几何也。如使金主雍。尽反阿骨打之所为。奉还徽钦之梓宫。悉归河洛之陵寝。尽献中原之地。去其僭伪之号。则是为去逆而效顺也。变仇敌而为臣民也。然后所谓恶止其身者。始独归于阿骨打。而罚不及嗣者。可得以为赦雍之律矣。未知如何。

夫仇亦多般样。承万世之统者。有万世之仇。有五世之亲者。有五世之仇。虽轻重低仰。诸说之不同。而要之。不出此两端而巳。来教之意。大抵以谠议序及语类二书。为未决之公案。而敌怨敌惠等说。为有助于语类。故辞意去就之间。微觉此边之较重。窃恐失于多思。而有累于正见也。是以谓之不共戴天为纲。而五世万世为目则是矣。而又疑其少分别。而说不行则未可晓也。谓之夷其宗庙。俘其民人。恢复土疆。刷雪仇耻则得矣。而又疑杀虏君臣将相之有违于理。则未可晓也。谓之语类疑于失传则可矣。而又疑谠议序为未定。则未可晓也。一转则将变。而为忘仇释怨之论矣。岂不殆哉。窃计高明。非有疑于此。只欲剖析于毫厘之间。以求夫天理人情之极摰处耳。鄙意则以为不如据明白之定论。以折衷诸说之为寡过也。但迷昧之见。僭妄之论。如有不能尽高明之言意者。幸乞痛加剖击。以发蒙蔀如何。

檀弓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子曰。寝苫枕干。不仕不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不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

方氏曰。寝苫则常以丧礼自处。枕干则常以戎事自防。不仕则不暇事人而事事。不与共天下。与不共戴天同义。

曲礼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

今日处变之道。上之所以处下。下之所以自处。恐各有其义焉。请先言下之所以自处也。仇为天子。已无可避之国。则隐居终身。以示不臣之意者。王裒是也。仇在异国。疆域有限。得以仕于吾君。以为复雪之计者。刘子羽是也。虽仇在异国。而含痛守志。屏藏不出者。刘子翚是也。既仕吾君。则惟君所使。奋不顾死。虽往仇庭。有所不避者。刘珙是也。虽仕于朝。若值仇人之来。则不忍相对。姑暂避之者。即古者避仇如诸葛靓于吴则仕。于晋则避而不见是也。之例。而近日诸臣是也。义理多般。人品各异。或出或处。或去或就。要之不失其忠孝之心者也。至于上之所以处下。则当以身体之。以礼使之。许令孝子慈孙。各得以自尽其心。虽或有过节失中。径情直行之事。亦宜恻恤培养。俾遂其不忍之心。勿使摧伤之禁遏之。同趋于忍其亲忘其仇之域者。乃是不易之义也。仁祖孝宗两朝。许令金,李诸人伸其私情者。岂非圣人处物之至义也。今之谈者曰。有私仇则初不可入仕也。既入仕则又不可避仇也。此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徒执一切之法。责下之所以自处。而不知上之所以处下至仁尽义之道也。若果必皆不仕而后伸其私情。则刘子羽之仕。朱子不以为非何耶。况今圣朝每以褒录死节者之后。申谕于两铨。夫既录用忠节之后。则为上者当许其志而用其才耶。抑抑勒其志而禁锢其身耶。既令录用。而反令不仕。宁有是理哉。今或有不肖之子孙。忘其亲之仇。而求一己之利。干名冒进。无所不至。而托称于避仇图免其苦役。则虽如谈者之所斥。固不可辞也。然自斥之者言之。则亦是出于亿逆。伤于迫隘。而失吾忠厚嘉矜之道矣。况不恕其情。而徒执其迹。举疑其如此。不亦已甚矣乎。此则谈者之失也。然欲避私仇者。平居从他仕宦。临事暂为引入。实出于一段不忍之至情。而为十分不获已之举措。则实圣主之下体。而同朝之见谅也。若反娴然自好曰。拜彼者。为屈为辱。不拜者。为高为洁。拜彼者。为浊流俗流。不拜者。为士类清类。为之区别而彼此之。则向者含冤忍痛沫血饮泣之志。不表于平日。而干名专利。虚骄纵恣之迹。难厌于众心。所以来谈者之疑斥而益世人之忌嫉。此则避仇者之不可不知者也。故为今之计。莫若以此意。条析分开。明白陈闻。期以感悟于上心。特下明旨。使死难者之子孙。不充于使价。不参于延接。如不容不参者。则姑递其职。事过后还授。定著为令甲。使行者无怨于独贤。居者不嫌于私便。以立夫一代士大夫规模。然后上下各得其处之之道。而彼此无复忌争睽乖之患矣。一徐已为筌蹄。而世俗之见大槪同然。然可以理喩其心。而不可以气折其口。所以通畅彼我之情。而消散忿郁之衅。使上下和悦。朝著平靖者。岂非当世道者之任也。

前书率尔仰复。初不能尽高明之意。而妄加疑揣。言不知裁。无论心地觕浅。无由硏精于义理。其有负于尽发积年之蕴。辱开讲诲之端之盛意者深矣。方为之追切兢愧。乃蒙不以斥外。复惠手墨。所以采纳引诱者。靡不曲致其志。而至于所论数款。愈加详辨。通畅彼此。切劘肯綮。凡前日之未免晦滞者。悉皆涣然冰释。温谦之美。晓人之道。可谓两得之矣。令人敬服。第有一二小处。犹不能无异同。若惩前之咎。而不罄其愚。则无以益闻明理之言。而解吾之惑。故敢复僭论。冀得幸教。夫五世者。匹夫之事也。万世者。王者之事也。来谕所谓以人而论仇。以国而论仇者。是矣。以人而论仇。则仇止其身。不在子孙者固也。以国而论仇。则其国之君臣上下非仇而何哉。苦苦分别于其国与其子孙。终恐说之不成也。周礼调人之说。谓杀人之中。情迹有可恕者。则令勿仇之而已。非指此等事也。假以宋言之。金之子孙。据有中原。虽非亲杀徽钦者。金国之人。无非宋世世之警也。何得言是为仇人之子孙。无与于已而有可成之理耶。语类之说。正不必太泥。其义之合于夫子所手书者取之。否者阙之耳。所谓鲁宋之不同者。鄙意以为鲁则天子之列国。其义恐与庶人同。与金之于宋。灭其社稷者。有异耳。果若如此。则百世乱说者。虽非以庶人。言其为通看谠议之的。则固无妨矣。未知如何。五世自子至玄通彼此而言者。不记前书有何云云耶。鄙意亦不如此。其馀亦无不同者。只是五世之间差等曲折。反复思惟。终不分晓。欲于夫子之书求见明文。如疏说者。而时未有得。姑不敢僭有所复耳。大抵目今世道渐变。所谓大义者日远月忘。且近日闹端与此小异而大同。如此论议。或不无推波助澜之归。故前书未免为高明过忧之想。有以谅之也。季肯近相见否。顷与之一场说话。不能相契。临罢告之以无妄之传。虽正亦邪四字。未知其果能省念否也。后封背上之示。不敢忘戒。只从弟搢。已预闻緖论。故使一见之矣。千万更加镌谕。勿以为迷昧。而靳于反复。幸甚。

出处说。伏蒙投示。使固陋者。亦得以预闻两兄精义之微言。幸甚。第区区之愚。于二兄之说。俱有不能无疑者。若以僭妄为嫌。而不敢左右。则孤负佥兄辱示之意。而又岂区区就正之道哉。玆敢悉布。以冀订诲。惟佥兄之裁察焉。夫夷狄与篡弑不同。以篡弑得国者。可预于正统。如晋,隋,宋之类。而以夷狄得国者。不可与于正统。如胡元之类。以程传羿,莽犹可言。娲,武不可言之义推之。则夷狄之为非常之变可知也。如公山佛肹,卫辄,荆楚之类。今以人家比之。只如拒父之子。畔主之仆。虽甚悖逆。其主其父固在也。犹有可导可化之理。既导既化。则君臣父子之间如初也。夷狄则不然。如女之为男也。夜之为昼也。为中国之人者。力可以除去之则除去之。不能则独善其身而已。圣神之权。虽不敢知。而以程,朱以下规模揆之。则必无事虏之义。和兄所谓亦有事彼之理者。此亦可疑之甚者也。养兄所谓虽圣人道大。岂肯一日北面。臣事禽兽之说及所谓荆楚与虏有间之说。正与鄙意合矣。夫圣贤之于斯民。虽若疾痛之在己。未尝枉尺而直寻也。未尝暴虎而冯河也。遭此变故之世者。尊中国正天下。出者之第一义也。谨守大防。处者之第一义也。下此一等。则进有计功之私。而退有失身之咎。无一可者矣。如管仲之称仁。只因其见成事业而称其功。岂以管仲之功为至善也。如成败利钝。不可逆睹云者。只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耳。岂以为不成不利而为之也。今曰。虽不能尊中国攘夷秋。使吾东免于夷秋。其功亦已伟矣云。则不免有枉尺计功之病矣。今曰。一日而雪此仇耻。君子只当行其义也云。则又不免有空言无实之病矣。非以雪耻行义。为未安也。只以只为一日之计。只为行义之声而已。则为有欠于实心实功底道理矣。此则养兄之说。亦不能无疑者也。至于养兄所谓仕今日。与仕彼有间者。则鄙意亦然。尝见石潭语录。以宋高之忌君父。称臣于仇贼。谓不可预于正统。盖其意。不欲以昭烈晋元之例许之也。此意恐合猛省。但比之于我国。则宋为胜焉。盖宋则犹是敌国。而我则纯是属国也。只以疆域有限。爵禄之命。犹自我国出。此为与仕彼有间云耳。而所谓仕之之义。则恐无以易和兄之说也。盖大贤以上。则出而有为。以下则退而守身。朝廷之上。犹有阳复之志。则禄仕犹可为也。若中国之人。于彼虏。则虽大贤以上。不可出也。虽禄仕。不可为也。此即鄙所谓有间者也。所谓有间。与养兄同。而义则少异。大抵和兄之说。则学者犹可守而无咎。如养兄之说。则非大贤以上。不可试。正如马伏波鹄鹜狗虎之喩。吾党之士。可以知所择矣。如何。区区瞽见。不敢自外于两兄去取折衷。僭论至此。望须更加辨论。以袪蒙蔀。幸甚。

如和兄所谓圣神作用之说。似有太快过大之病。养兄所谓一日云云之说。似有枉尺计功之病。所谓成败云云之说。似有空言无实之病。未知二兄之意。以为如何。如养兄有间之说。及和兄大贤以上可出之说。则正与鄙意合。而亦微有不同者。初欲详说以求正。而复有不能自信者。先此略复。当追后或面罄底蕴也。

附论李养以书

[编辑]

行义行道。此四字。是头脑处。敢略论之。虽知道之不行。而必欲行道者。乃所以有君臣之义故云尔。非行义一节之外。又有行道一节也。非为行道而仕。则于何而见其非。忘义而循利耶。若以一番肃谢为行义。则和叔所谓奉旨辞免。自异乱伦避世之士。入阙肃谢。未及行义常仕之说。此言正与鄙意合。如何。一番肃谢与在家呈状。所争几何。彼逾垣闭门者。安有辞免文字耶。

全篇大义。和叔所答。已自曲畅。欲别为说。几于叠床矣。其所谓所以不仕。正欲致谨于事君之义。所谓度分善道。就其小而择其中。所谓尊周之义。不可随世久而遂变等说。一一切实。未知得此之后。高明所见。又何如也。恨未得鼎坐。听两兄之往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