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建康志 (四库全书本)/卷1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五 景定建康志 卷十六 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   宋 周应合 撰
  疆域志二
  镇市
  淳化镇在上元县东四十五里鳯城乡淳化五年置金陵镇在江宁县南六十里本陶吴铺景德二年改为镇
  秣陵镇在江宁县南五十里
  常宁镇在句容县东南五十里天禧元年以镇置寨下蜀镇在句容县北六十里
  土桥镇在上元县东南六十里与句容县两界
  东阳镇在句容县西北六十里郡国志云楚汉之际改秣陵为东阳郡因为名有馆驿
  江宁镇在江宁县西南六十里
  邓步镇在溧水县南一百二十里乾道四年正月差官收税宝祐四年权镇张师鲁申府移东坝市收税孔家堽镇在溧水县南四十五里
  固城镇在溧水县南九十五里
  高淳镇在溧水县南一百里
  举善镇俗名戴步在溧阳县南三十五里
  社渚镇在溧阳县西南六十里乾道四年移税额于溧水县邓步
  古市按宫苑记吴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宋武帝永初中立北市在大夏门外归善寺前宋又立南市在三桥篱门外鬭场村内亦名东市又有小市牛马市谷市蚬市纱市等一十所皆边淮列肆稗贩焉内纱市在城西北耆阇寺前又有苑市在广莫门内路东盐市在朱雀门西今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笪桥清化市皆市也旧志
  考证南史徐度传云徐嗣徽任约等来冦高祖与敬帝还都时贼已据石头市㕓居民并在南路去台遥远恐为贼所乘乃使度将兵镇于冶城筑垒以断之以此知六朝市㕓多在淮水之北冶城之东也 通典梁有大市南市北市令大南北三市丞陈淮水北有大市自馀小市十馀所 隋食货志言陈时淮水北有大市十馀所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庾阐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都赋云其宝货则瑶琨琅玕青碧素珉阳球散火阴田潜珍云英水玉错耀龙鳞焕若金膏晃若银烛瑠璃冰清而外映珊瑚触石而上翘牙簟列文于象齿火布濯秽于炎焱西岨石城则舟车之所会东尽金塘则方驾之所连 梁庾肩吾㳺市诗云旗亭出御道㳺目暂回车 晋史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南史后废帝元徽二年张敬儿破贼宣阳门庄严寺小市 丹阳记曰苑城市谓之苑市秣陵有门埸市寰宇记云东晋咸和中置七尉右尉在纱市今属上元县锺山乡张循王北庄前平地是也 宫苑记南尉庄草市北湘宫寺前其地在今上元县治东北齐东昏侯宫中立宫市使宫人屠沽帝为市魁后主重关市之征以阳惠明为大市令
  汤泉市在上元县神泉乡汤山延祥院之前去城六十里
  栖霞市在上元县长宁乡摄山栖霞寺之前去城四十五里
  索墅市市有索墅坊在上元县清化乡去城五十里泉都市在上元县泉水乡亦名龙都去城五十五里东流市市有桥曰东流以水流自东因名之在上元县宣义乡去城四十里
  花林市南至曺村五里北至大江十二里齐梁诸坟多在其地属上元县清风乡去城三十五里
  龙湾市在上元县金陵乡去城一十五里
  竹篠市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二十里
  蛇盘市在上元县开宁乡去城二十里有馆驿
  麒麟市在上元县开宁乡去城三十里
  西干市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四十五里
  章桥市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五十里
  石井市在上元县长宁乡去城二十五里
  五城市在上元县崇礼乡去城二十五里
  土桥市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城六十里
  湖熟市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城六十里
  新林市在城西南二十里
  板桥市在城西南三十里
  铜井市在城西南八十里
  东口市在城南长干桥下东今乌衣巷口是
  西口市在城南长干桥下今西街口是
  小口市在城西南江宁县安德乡
  朱门市在朱门南
  水桥市在江宁县归善乡
  杜桥市在江宁县万善乡去城四十里
  路口市在城南七十里
  仓头市在句容县仁信乡去城九十里
  柴沟市在句容县琅邪乡去城七十五里有馆驿白土市在句容县来苏乡
  高友步俗名上步在溧阳县南二十五里
  周城步在溧阳县西南四十五里
  上兴步在溧阳县西六十里
  黄连步在溧阳县西北五十五里
  街巷
  古御街按宫城记吴时自宫门南出至朱雀门七八里府寺相属晋成帝因吴苑城筑新宫正中曰宣阳门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馀名为御道夹道开御沟植槐柳梁武帝克东昏焚其奢淫服六十二种于御街今自天津桥直南夹道犹有故沟皆在民居即古御街也又有古御街在台城西掖门外按宫苑记吴太初宫北曰玄武门北直对台城西掖门前路东即古御街是也其实自大司马门出为御街自端门出为驰道自西掖门出为古御街端门即阊阖门
  朱雀街按宫城记自宫门南出来苑路至朱雀门七八里府寺相属舆地志云朱雀门北对宣阳门相去六里名为御道夹开御沟植柳环渠吴纪曰天纪二年卫尉岑昏表修百府自宫门至朱雀桥夹路作府舍乂开大道使男女异行夹道皆筑高墙瓦覆或作竹藩庾阐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都赋云横朱雀之飞梁豁八达之遐冲
  考证世说曰宣武出镇南州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业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也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今台城在府城东北而御街迤逦向南属之朱雀门则其势诚纡回深远不可测矣 侯景缘淮作塘自石头至于朱雀街十馀里中楼雉相属 宋彭城刘悛司空勔之长子勔见害于朱雀街悛兄弟平生不行此路
  焚衣街在御街
  考证齐东昏侯制四种冠五彩袍一月中二十馀出晨出三更归夜出清晨返梁自襄阳出师废东昏侯焚奢淫异服六十二种于御街后人号其所曰焚衣街杨虞部诗雉头金镂及珠胎𤎆结香云画不开御路旁人空叹息逡巡红熖作青灰 马野亭诗玉指亲裁五彩衣尚方工作极纎竒看来亡国都缘此𬋖向通衢了不遗鹬羽化为青烧去雉头还有紫𤎆随更湏大字书华表要使将来尽得知
  孔子巷在青溪侧大仁寺前西南古长乐桥东一里考证舆地志云孔子庙在乐游苑东隔青溪奉圣亭侯所奉之庙也旧在溪南丹阳郡之东南本东晋所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庙至齐迁于今处以旧地为浮图今名孔子寺亦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 建康实录晋孝武太元十一年立宣尼庙故丹阳郡城前后移庙过淮水北以旧处为孔子寺亦呼其巷为孔子巷
  国子监巷今镇淮桥北御街东旧比较务即其地考证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里俗呼为国子监巷
  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今城南长干寺北有小巷曰乌衣去朱雀桥不远旧志
  考证丹阳记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 晋记江左初立琅邪诸王居乌衣巷王敦谋逆导忧覆族使郭璞筮之卦成叹曰吉无不利淮水竭王氏灭子孙繁衍 世说王导曰庾元规若来吾角巾还乌衣南 王僧䖍为御史中丞领骁骑将军甲族由来不居此官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䖍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尔 建康实录云纪瞻立宅于乌衣巷屋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翫焉 吴虎臣能改斋漫录云今世小说尤可笑者莫如刘斧摭遗所载乌衣传引刘禹锡王谢堂前之句遂谓唐朝金陵人姓王名谢因海舶入燕子国其实以乌衣为燕子国不知王者王导等人谢者谢鲲之徒也按世说诸王诸谢世居乌衣摭遗之说亦何谬耶 艺苑雌黄云按舆地志晋王氏自立乌衣宅当时诸谢曰乌衣之聚皆此巷也王氏谢氏乃江左衣冠之盛者故杜诗云王谢风流远又云于今王谢即比观刘斧摭遗乃以王谢为一人姓名其言既怪诞遂托名于钱希白终篇又以刘梦得诗实其事希白不应如此谬是刘斧妄言耳 宋书云谢鲲风格高峻少所交纳惟与族子灵运瞻曜洪微并以文义赏会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㳺鲲五言诗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子侄其地在今城东南五里刘禹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释此诗者云乌衣者士服之多也朱雀桥边野草花喻无大贤也乌衣巷口夕阳斜谓岁久儒服少也可怜王谢堂前燕谓二贤旧居不存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谓此地俗人所居伤其时乃作是诗也 杨虞部诗人物风流往往非空馀陋巷说乌衣旧时帘幕无从觅祗有年年社燕归 朱存诗阀阅沦亡梐枑移年年旧燕亦双归茅檐苇箔无冠盖不见乌衣见白衣 任斯庵诗羊车暇日劳挥麈玉树春风自满庭欲问乌衣旧时事静无秋燕有秋萤 曾极诗吴兵曽驻黒云都江左夷吾此定居休把乌衣轻马粪悬鹑结驷揔丘墟○马野亭诗依依燕子可怜生相向于人直有情不道华堂曽止息如今穷巷莫经营六朝盛事同流水千载遗踪只旧城白日飞忙难话此话时须等夕阳明 阙名 乌衣池馆一时新晋宋齐梁旧主人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
  运巷在今天庆观相接
  考证沈约自序曰王父从官京师义熙十一年高祖赐馆于都亭里之运巷 世说叙录冶城在今运巷东旧里亭今俗呼为黄泥巷
  主簿巷在明道书院右
  考证明道先生程纯公尝为上元主簿政教在人至今呼为主簿巷
  坊里
  锺山坊在行宫前东夹道
  石城坊在行宫前西夹道
  东锦绣坊在御街左
  西锦绣坊在御街右
  状元坊二一在御街左东锦绣坊南一在府学南报恩坊在御街右西锦绣坊南
  安乐坊在御街右报恩坊北
  金泉坊在御街右报恩坊南
  嘉瑞坊在御街左状元坊南
  舜泽坊在御街右金泉坊南
  金陵坊在御街右舜泽坊南
  建业坊在御街右镇淮桥西北
  长乐坊在御街左镇淮桥东北
  招贤坊在府治南
  经武坊在府治左
  武胜坊在府治东北
  细柳坊在都统司后军寨前
  青溪坊九曲坊并在府治东
  嘉会坊在緫领所前
  尊贤坊在明道书院之右
  东市坊在鱼市东
  鳯台坊在鱼市南
  西市坊在鱼市西
  鹭州坊在鱼市北
  长春坊在东市之东
  宽征坊在西市之南
  清化坊钦化坊并在西市之北
  朝宗坊佳丽坊并在西市之西
  保宁坊在保宁寺前
  广济坊在广济仓南近水西门
  武定坊在镇淮桥东南
  崇胜坊在镇淮桥西南
  长干里在秦淮南
  考证越范蠡筑城长干 丹阳记大长干寺道西有张子布宅在淮水南 吴都赋曰长干延属飞甍舛互李喜注江东谓山间为干建业之南其间平地吏民居之故号为干 实录云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岗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小长干在瓦棺南巷西头出江罗北谷诗山陇中间号曰干此长干里盛衣冠想应王谢朝囘后日日行人看绣鞍
  鳯凰里在今保宁寺后
  考证宋元嘉十四年大鸟二集秣陵民王觊园中李树上大如孔雀头足小高毛羽鲜明文彩五色声音谐从众鸟如山鸡者随之行三十步顷东南飞去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以闻改鸟所集永昌里为鳯凰里今保宁寺是其处
  表孝里在溧水县
  考证乾道四年邑人伊小乙割肝以疗母疾知县陈嘉善榜其居旌之
  乡社
  金陵乡县北慈仁乡县东北锺山乡县西北北城乡县东北清风乡县东北长宁乡县东北惟政乡县东旧名惟信开宁乡县东北宣义乡县东鳯城乡县东清化乡县东神泉乡县东北丹阳乡县东南崇礼乡县东南泉水乡县东南道德乡县东尽节乡县南长乐乡县东
  右十八乡隶上元县
  鳯台东乡 鳯台西乡并县东南安德乡县西南新亭乡县东南随车乡县西光宅乡县西南 开元乡县南万善乡县南长泰南乡县南长泰北乡县南驯翚乡县东南惠化乡县南葛仙乡县东南建业乡县南 永丰乡县东南归善乡县西南处真乡县西南铜山乡县南 朱门南乡 朱门北乡县南横山南乡 横山北乡县南
  右二十二乡隶江宁县
  句容乡县东南福祚乡县南临泉乡县西南上容乡县西南承仙乡县南政仁乡县南茅山乡县东南崇德乡县南来苏乡县东望仙乡县东北移风乡县东北孝义乡县北仁信乡县北鳯坛乡县西北琅邪乡县西北通德乡县西崇信乡今废
  右十七乡隶句容县
  上元乡县东南思鹤乡县西赞贤乡县南白鹿乡县东南丰庆乡县东归政乡县东北崇贤乡县北长夀乡县北山阳乡县南崇教乡县西南游山乡县南仙坛乡县东南安兴乡县东南仪鳯乡县南永宁乡县西南唐昌乡县东南立信乡县西南
  右十七乡隶溧水县
  永成乡县东北福贤乡县东举福乡县西南明义乡县西惠德乡县南德随乡县南从山乡县西南桂夀乡县西南奉安乡县西北崇来乡县西北来苏乡县北允泰乡县北允定乡县北
  右十三乡隶溧阳县本县旧领乡十七端拱元年割昭德丰乐彰德三乡属建平县嘉祐六年分成乐乡并入永成福贤二乡今领乡十三
  铺驿
  驿路五十一铺每铺相去十里
  东门铺  东十里铺 蛇盘铺  麒麟铺
  东流铺  昆仑堽铺 张桥铺以上七铺属上元县
  江城湖铺 宣家岘铺 山口铺  庙林铺
  下蜀铺  纪大店铺以上六铺属句容县
  右十三铺系东路直抵镇江府界炭渚铺
  土门铺  夹堽铺  迟店铺  清水亭铺园墓桥铺 秣陵铺  李村铺  路口铺
  乌坼桥铺以上九铺属江宁县
  方墟铺  石头堽铺 乌山铺  齐家店铺南亭堽铺 南十里铺 蒲塘铺  三角子铺孔家堽铺 土山铺  罗家林铺 戴公堽铺漆桥铺  朱家店铺 汤师娘铺 松儿堽铺以上十六铺属溧水县
  右二十五铺系南路直抵广德军界顾置铺
  越台铺  石子堽铺 官庄铺  板桥铺
  三城湖铺 江宁铺  青松林铺 铜并铺
  葛家堽铺以上属江宁县
  右九铺系西路直抵太平州界慈湖铺
  府前铺  西门铺  石碑冲铺 靖安铺以上属上元县右四铺系北路直抵滁州界宣化铺
  县路十一铺每铺相去二十里此系诸县不通驿路处递传之路
  石井铺  七里堽铺
  右二铺属上元县界
  周郎桥铺 县西门铺
  右二铺属句容县界
  县东门铺 茭塘铺 破湖铺
  右三铺属溧水县界
  黄运步铺 中桥铺 乌山村铺 县西门铺
  右四铺属溧阳县界
  永宁驿旧基在南唐仪仗院今为待漏院而驿徙置緫领所西闪驾桥之南绍兴十五年晁公谦之建
  江宁驿在江宁县西南五十里
  秣陵驿在江宁县南五十里
  七桥驿在溧水县南七十五里岁久圮坏仅存故址淳熙中重建榜曰迎华堂
  石头驿张九龄有候使石头驿楼诗李白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诗云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梦笔驿
  考证江淹集云尝宿于冶亭梦见一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公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管以授之嗣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按建康有冶亭在冶城又有东冶亭在秦淮上皆六朝士大夫饯送之所淹本集所载始末皆建康事也梦笔驿不知在何处 庚溪诗话云梦笔驿江淹旧居姚宏诗一宵短梦惊流俗十载高名挂里闾遂使晚生矜此意痴眠不读半行书 曽极诗晋尚清谈笔力衰文章高下亦随时景纯不作文通死五色毛锥付与谁
  金陵驿亦名蛇盘驿在上元县长乐乡蛇盘市俗呼佘婆音之讹也淳熙十二年留守钱公良臣建
  考证曽极有蛇盘驿诗枳篱华屋半雕残列肆屠羊客卸鞍霸气销沉形胜歇龙盘何事作蛇盘 王半山题忆昔东游未有须扶衰重此驻肩舆市中年少今谁在鲁老当街六十馀又重冈古道春风衷草色花光似故人却喜此身今漫浪田家随处得相亲
  东阳驿西至金陵驿四十五里淳熙十二年留守钱公良臣建
  柴沟驿西至东阳驿十五里淳熙十二年留守钱公良臣建
  下蜀驿西至柴沟驿十五里东至镇江府界十五里绍兴八年三月已已车驾未入建康次下蜀驿有御座在焉淳熙十二年留守钱公良臣重建驿
  太平驿在溧阳县治西街北太平兴国六年嘉定十三年重建
  望仙驿旧在句容县治南元丰二年移县治东
  漆桥驿在溧水县南七十五里
  官塘驿在溧水县东南二十五里
  坊墟驿在溧水县北三十五里
  淮源驿在溧水县东北三十五里
  仪賔驿在溧水县南一百一十里
  招贤驿在溧水县南一百一十里
  莆塘驿在溧水县南二十五里
  白马驿在溧水县东南四十里
  延賔驿在溧水县西四十七里
  青阳驿在句容县东二十里
  竹里驿在句容县北六十里仓头市
  云亭驿在句容县
  右自漆桥以下十二驿今并废
  昭华驿在句容县开宝中焚圮太平兴国二年移县街东或云望仙驿是也
  中山驿在溧水县南三十步惠政桥西南
  考证伪吴顺义中置后知县李彦重建伪唐昇元二年萧俨添置轩廊建炎焚毁绍兴八年李朝正重建鲁詧作记嘉定十五年史改之重修添置廊庑绍定四年史弥巩重修来者便之
  马驿二所在下蜀东阳宝庆二年重修
  道路
  秦皇驰道
  考证秦始皇三十六年东游自江乘渡江驰马于此王荆公诗穆王得八骏万事不期修落落千载间复此好远游车轮与马迹此地亦当留想当治道时劳者尸如丘
  吴帝驰道
  考证吴都赋云朱阙双立驰道如砥
  宋帝驰道
  考证宋书大明五年孝武初立驰道自阊阖门至于朱雀门为南驰道又自承明门至玄武湖为北驰道八年罢南北二驰道景和元年复立 宫苑记宋筑驰道为调马之所杨虞部诗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翠拂烟玉勒金羁天下骏急于奔电更挥鞭 马野亭诗南城来到北城隅更北直趋玄武湖一上雕鞍三十里两旁官柳数千株六朝都邑真如此旧日咸秦得似无暑月行人不张盖漫天自有翠廜□
  小丹阳路今在江宁县横山乡陶吴镇西南十里与太平州当涂县接界里俗犹呼丹阳
  考证晋咸康三年历阳内史苏峻叛陶囘谓庾亮曰峻知石头有重城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阳南道步来宜设伏邀之可一战擒也亮不从峻果自小丹阳来迷失道夜行无复部伍亮闻乃悔之
  黄城大路在今上元县清风乡黄城村
  考证梁太清二年侯景遣军至江乘拒邵陵王纶赵伯超谓纶曰若从黄城大路必与贼遇不如径指锺山突据广莫门出贼不意城围必解
  湖头路在今玄武湖东北
  考证南史东昏侯永元二年崔慧景奉江夏王内向遣中领将军王莹都督众军据湖头筑垒上带蒋山又王敬则举兵朝廷遣沈文季持节都督屯湖头备京口路
  白杨路在城南十里石岗之横道
  考证陈大建末始兴王叔陵反部麾下度小航将趋新林萧摩诃追擒于白杨路马野亭诗此路如何名白杨白杨林木苦非良开知宰树常多种想见坟茔在两旁三国英雄尘一窖六朝兴废字千行行人过此休惆怅往古来今緫混茫
  竹里路在句容县北六十里仓头市东有竹里桥南边山北滨大江父老云昔时路行山间西接东阳绕摄山之北由江乘罗落以至建康宋武帝讨桓玄其路经此今城东佘婆岗至东阳路乃后世所开非古路也谢玄走马路在上元县崇礼乡土山下至今不生草详见土山下
  姜巴路在小茅山后通延陵
  考证真诰秦时有士周大賔及巴陵侯姜叔茂者来住句曲山下秦孝王时封侯故以姜巴名其路
  制使姚公希得任内甃砌街道先是东西锦绣坊及经武坊一带街衢多有损坏缺䧟去处不便往来景定三年三月十七日兴工至四月二十日毕重新布砌用砖二十馀万口工物緫费五万二千一百馀缗米六十一石七斗有竒
  桥梁
  天津桥在行宫前旧名虹桥政和中蔡公薿建为石桥号曰蔡公桥后改今名
  考证天津本西京大内前桥名即康节邵雍闻杜鹃处今移其名于此不忘京师之思也石龟翁逢龙诗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惟怜一桥月曾照六朝人金剥宫门字红飞粉壁尘中官来宿内因问帝乡亲 周彦夫诗下车聊复问何如尚忆重来四纪馀钟阜秦淮俱好在祗怜双鬓自萧疏聨镳去作蒋山游路转天津绕御沟忽作故都禾黍恨洛阳宫殿镯千秋
  镇淮桥在今府城南门里即古朱雀航所旧志
  考证按世说叙录及舆地志丹阳记皆云吴时南津桥也名曰朱雀航大寕二年王含军至丹阳尹温峤烧绝之以遏南众定后京师乏良材无以复之故为浮航至咸康三年侍中孔坦议复桥于是税航之行者具材乃值苑宫初创材转以治城故浮航相仍至太元中骠骑府立东航改朱雀为大航 晋起居注曰白舟为航都水使者王逊立之谢安于桥上起重楼上置两铜雀又以朱雀观名之 实录云咸康二年新立朱雀航对朱雀门南渡淮水亦名朱雀桥本吴南津大航桥也王敦作乱温峤烧绝之权以浮航往来至是始议用杜预河桥法长九十步广六丈冬夏随水高下浮航相仍至陈每有不虞之事则剔之晋书王敦作逆明帝以应詹都督朱雀桥南诸军
  事 齐高祖讨袁粲黄囘与粲通谋萧顺之率家兵据朱雀桥囘遣觇之遂不敢出 梁高祖以义师伐东昏东昏使江道林率兵出战退保朱雀航凭淮自固东昏又遣王珍国等列阵于航南开航背水以绝归路与王茂等战败一时投淮死者积尸与航等后至者乘之以济 北齐兵至故秣陵陈高祖分兵御之遣杜棱顿航南 元徽中贼党杜黒蠡分军向航刘勔御之败死 侯景兵至航建康令庾信率兵屯航北见景至命彻航始除一舶弃军走南塘游兵复闭航渡景乘胜至阙下 乾道五年留守史公正志重造得旧址増广一丈郡从事丘崇为之记乾道五年十一月建康府重作镇淮饮虹二桥六年正月桥成惟二桥横跨秦淮据府要冲自江淮吴蜀游民行商分屯之旅假道之賔客杂㳫旁午肩摩毂击穷日夜不止淮水至其下奔流而西势益悍湍激射冲啮滋甚昔之为桥者又不暇顾计久远薄费而亟成重负而弱植之无何辄坏则姑补苴其甚仅取不废岁縻缗钱数百多或至千岌岌自若也留守待制史公厥既治成有废必举大备都邑之制乃因民所欲为作而新之率增其旧四之一镇淮长十有六丈为二亭其南属民以诏令饮虹长十有三丈加屋焉凡十有六楹而并广三十有六尺基以巨石甃以厚甓千寻之材世守之土必坚必良是度是营而属其事于浮图氏致胜法才又躬为程度俾以从事创意靡密有非工人所迨及者讫其成无一不合规模壮大气象雄伟隆然相望阛阓四合军民父老扶携纵观推美诵休曰公诚劳噫公所建立大于此者不可殚纪桥未足多也惟厥经始人狃故常役大用宏谓不可为公决作之未既累月十世之利卒号有济人乃大服推是而言则天下事有可以为而又以为不可为者独桥欤彼能者处之虽若不可以为而卒为之以成者又独桥欤公名正志字志道南徐人左文林郎建康府观察推官丘崇记开禧元年丘公崇来为留守重建桥刘叔向为之记金陵为古天险之区城郭宫室凡几变矣而秦淮则犹故也跨淮而济者有桥曰镇淮在吴为南津大桁在晋为朱雀航曰饮虹在晋宋间为万岁桥据都邑之冲屹波流之湍车马如云千艘鳞鳞北拱行阙鲸卧虎蹲此二桥者盖与秦淮相终始而邦人所恃以为安也岁在已丑今留守敖学侍郎丘公以抡魁入幕府睹斯桥之将颠毅然取而更造之规模调度有公所述丰碑在焉后三十五年绾麟符而来则桥非旧矣乃庀工度材彻旧架新纵横广袤一视前日惟创二祠于镇淮之上渐复晋人铜雀观之遗意而两亭各浚巨井以济民之乏经始于嘉泰甲子十月庚戌明年乙丑三月丁邜桥成会其费为缗钱万四千有竒而锱铢不以累诸人也嗟乎物之兴废岂偶然哉韩文公记王中丞新修滕王阁有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治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又易新之维此二桥与滕王阁之事适相似然惜不得当代宗工钜儒如文公者大书特书之尔开禧改元三月望从事郎建康府观察推官刘叔向记宝祐四年桥坏于潦留守马公光祖重建之梁椅为之记周夏官掌邦政而其属有司险以成桥梁郑大夫能整比其国至褰裳溱洧者舆之则谓之不知政金陵故有桥曰镇淮曰饮虹雄跨秦淮淮水集涧谿贯城邑以达于江奔流驶湍冲撼激射雨甚势益横不可俯而车马憧憧无停晷商人戍夫与诸道贡输之入于饟馈者舳舻戛摩桥不得休息大抵亡虑数十年辄弗支宝祐乙邜东阳马公自户部尚书出镇越明年修戎器缮斗舰创㳺击营而奎翰之堂邮传之舍掾史之居哲人胜士之流风馀址诸凡经度以序即功向二桥适同圮于潦公不移日召匠饬材以通判何君宗姚莅铢寸从官出工人欢趋岁十月桥成修广如其旧加坚缜焉万舟萦环遥岑掩映如巨鳌赑负冠山以与阳侯角武而争雄也东西行者胥咨嗟咏歌以德公赐噫公之德于民独桥哉桥馀事也然过都越国往往倾陊刓阙听民掲且厉水怒至即相望如万里隔间起而图之则又以其隐民者厉民故君子于以占政焉天地间运动流行一精神耳人以精神为事业则栉比而发理枢旋而户随钜纲细目畴不在精义利用中公表里忠勤炯炯心目环吾土皆若车辙马迹朝夕至者桥讵足烦公咄嗟哉然尝观留侯客下邳间从容步游圮上而老人者以兵法授之迄持以兴汉兹岂适相邂逅然耶凭高而眺远临流而观逝子房于是志念深矣是邦一瞬关河公方蚤夜秣马厉兵思系单于颈献阙下而桥西直天堑东挟龙蟠志士忠臣过而生慨安知无衣褐之翁跪履之子把六韬三略往来论议其上将赴公精神以济登四海焉亦如此桥矣试以斯文招之门生从政郎差充沿江制置使司干办公事梁椅谨记门生朝奉郎差充沿江制置使司参议官胡居仁谨书并题盖六年桥毁于火留守赵公与𥲅重建
  饮虹桥一名新桥在鳯台坊
  考证建康实录南临淮有新桥本名万岁桥后改名饮虹新桥乃吴时所名至今俗呼为新桥袭其旧也乾道五年史公正志重建上为大屋数十楹极其壮丽与镇淮桥并新丘崇记之 开禧元年丘公崇重建刘叔向记之 宝祐四年马公光祖重建梁椅记之镇淮桥每与此桥同建诸记并附镇淮桥下兹不复载
  日华桥在行宫城东华门跨䕶龙河
  月华桥在行宫城西华门跨䕶龙河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
  东虹桥在行宫之左府治之北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
  西虹桥在景定桥北运司东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
  景定桥在永宁驿北旧名清化俗呼为闪驾桥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跨运渎
  太平桥在运司西南旧名钦化俗呼为笪桥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跨运渎
  鼎新桥在太平桥西旧名小新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
  乾道南北二桥在古运渎上今斗门桥北二桥相望乾道中洪公遵建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自书榜斗门桥在乾道南桥之南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跨运渎
  武定桥在镇淮桥东北淳熙中建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
  崇道桥在天庆观东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
  武卫桥在天庆观西旧名望仙桥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
  广富桥在月华桥北跨䕶龙河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修
  武胜桥在府治亲兵教场即北门桥
  青溪七桥按实录注最北乐游苑东门桥乐㳺苑在覆舟山南桥宜与今散福亭相连次南尹桥今潮沟大巷东出度此桥次南鸡鸣桥即舆地志今所谓新安寺南东出开善寺路度此桥次南募士桥次南菰首桥一名走马桥次南青溪中桥在湘宫寺门前巷东出度溪有桃花园次南有青溪大桥今城东北有渠北通玄武湖南行经散福亭桥竹桥抵府城东北角外西入城濠里俗呼为长河即古青溪本在今竹桥西南行五代杨淳于此截溪立城由是青溪半在城外其在城中者岁久堙塞但城东北隅迤逦至上元县治东南上水闸以西一带青溪遗迹或见或隐桥亦不详所在青溪中桥按建康实录青溪七桥次南中桥今上水闸里俗相传青溪中桥路齐书始安王遥光反曹虎领军屯青溪中桥陈书隋军陷台城后主与张贵妃俱入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即此地青溪大桥按石迈古迹编实录云东出句容大路度此桥西即陈尚书令江揔宅今上元县东南百馀步叚氏居乃江揔宅也桥宜在此宅之东岁久堙废今不复有桥矣 旧称青溪九曲盖自玄武湖引水从东北萦回达于秦淮其曲折有九故于其间跨桥有七今城外青溪皆已堙塞桥废久矣惟城内仅存一曲溪上长桥有四皆马公光祖所作也
  运渎六桥按实录云孝义桥本名甓子桥次南杨烈桥宋王僧䖍观闘鸭处次南西州桥宜在今笪桥西次南高晔桥建康西尉在此今建兴寺北路东出度此桥宜在今乾道桥左右次南禅灵寺桥对禅灵渚宜是今斗门桥按建康实录注古城西南行者是运渎古城苑城也吴大帝赤乌三年使御史郗俭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即此渎是也今宫城西北兴严寺前有沟迤逦至清化市东乃古运渎但自此西南悉堙塞不复可辨虽东南为宫城西堑疑非古迹然由宫墙堑至清化桥西折过钦化桥再南则运渎旧迹复见今乾道桥一带河是也六桥所在亦可髣髴得其次第清化桥即闪驾桥钦化桥即笪桥今桥与名皆非旧矣闪驾桥为景定桥钦化桥为太平桥皆马公光祖之所重建详见于前
  飞虹桥杨文公谈苑云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直澄心堂每襆被入直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棰之流血掣缰却立铉贻书于馀杭沙门赞宁答云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乃是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兽骨上胫可长三尺脑骨若㫁柱积柴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才沤之遂烂焉南唐有虹桥小虹桥飞虹桥皆傍宫桥也
  南渡桥李白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云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乃秦淮上桥也今不详其处
  张侯桥吴张昭所造故名之晋义熙六年卢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其地在今城南不详其处
  赤兰桥杜祭酒别传曰桓宣武馆于赤兰桥南曰延贤里今城南有赤兰坊桥不详其处
  长乐桥唐秦淮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南六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
  狮子桥在城北湘宫寺北
  囘龙桥在城西门
  白下桥一名上春桥在城东门外其侧有白下亭重建桥记金陵为六朝故都风土遗迹历历可考自上元县治东行里许有桥曰白下白下之义访诸故老无传焉宋元徽间征北将军张永屯白下唐武德中迁金陵县于白下村其地盖在东晋白石垒之下也国朝自六飞南驻以是邦为陪都白下一桥当江浙诸郡往来之冲不惟士夫民牧所必经行而日饮万马于秦淮旬给诸屯之粮饷舍此无他道也旧架木为之岁久朽蠧若将压焉人以病告前后邑宰熟视而不敢为三衢郑君缉视事之初窃鄙前人作计之不远毅然欲取而更新之未几运石山积下筑万桩曰吾将以石易木为千百年不朽之利观者且喜且骇疑不克就甫五阅月而桥成长鲸卧波飞梁驾虚材良石坚天造地设虽怒涛激湍疾风甚雨而过者如登康庄得大安稳旁有賔饯之亭因桥而名亦就摧剥并葺治之更増其前楹三雄壮窈深气象夐别上元为邑赋筭一孔以上悉输州家倾囊倒布力弗能继谒诸阃台得𦈏钱合二千米斛百自嘉泰癸亥九月壬午首事明年二月戊午讫工会其费为钱几四百万顾不轻矣而十八乡之民曽不与知虽畚锸舆负不烦一人既成或者以白下之语不宜于举子请更之留帅文昌李公名以上春权也呜呼桥梁不修汉薛宣歉然于彭城之政徒杠舆梁易事也子产之智不及之郑君垂大惠于笑谈间是可书也因其请故不复辞嘉泰四年三月望日从事郎建康府观察推官刘叔向记
  长干桥在城南门外五代杨溥城金陵凿濠引秦淮绕城西入大江遂立此桥
  铜桥在城东一十里按五代史李昇天祚三年十一月以步骑八万讲武于铜桥今字作桐讹也
  高桥在城东一十五里属丄元县长乐乡
  考证金陵故事云梁乱庾信为建康令守朱雀门众溃台城门已闭信走羇旅于此桥信有哀江南赋云高桥羇旅是也 石迈古迹编云皋桥旧名高桥按庾信哀江南赋注云吴郡图经以皋伯通所居因名其桥曰皋后人转皋为高 南史齐徐嗣徽等复入丹阳至湖熟陈高祖追侯安都安都率马步拒之于高桥 记室新书云高桥羇旅之士 按郡国志云通门内有桥即汉皋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赁舂之所是吴自有皋桥在建康者乃高桥也庾信赋南史皆曰高崔令钦注石迈古迹编易高为皋绍兴十七年本县新治桥路易榜曰皋桥因承其误失于不考耳
  石步桥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即古罗落桥也
  考证宋高祖起义丹徒进至罗落桥遇皇甫敷檀凭之战死即此地下有罗落浦北入大江又有罗落坊罗落干罗落山皆在其处今石步酒坊名罗落坊
  钱公桥即章桥以西接张山亦曰张桥在府城东北五十七里上元句容二县以此桥为界
  考证建炎元年高宗皇帝幸建康次张桥山水暴溢堤啮桥坏势甚可畏转运副使李谟黄崇书被劾俱罢见孙觌所撰李谟行状淳熙十一年钱公良臣易为石桥运使赵公师揆榜曰钱公桥乾道志以为古罗落桥者非也馀见石步桥
  复古桥属上元县长乐乡去县十四里宣和间赐锺茅山经此地桥损堙塞久不修复春夏塘水壅遏民颇病涉绍兴十年县治桥路因创复之改名复古桥
  葛桥在上元县崇礼乡方山东南按齐书李安民传宋建安王景素反安民破景素于葛桥
  墅城桥在城东三十里即晋谢玄别墅之所
  檀桥在青溪按齐书刘𤩽以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𤩽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
  亭子桥在上元县清风乡黄城之东徐铉栖霞寺新路记云建高亭于路周跨重桥于川上即此桥也里俗呼为亭子桥去栖霞寺三里今土桥危险夏潦则民皆病涉
  周郎桥在城东八十里上元县丹阳乡湖熟镇下临横塘旧志
  考证石迈古迹编云旧传周瑜尝至此 按吴书瑜渡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熟此桥正通秣陵必瑜当时经历之地马野亭诗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日阿瞒犹避此兹时小寇定应逃双鞬锦领纷相逐大羽青丝各自操料得军行争看此霜天徤鹘已辞绦
  土桥在城东七十五里
  西流桥在城东北三十里
  东流桥在城东北四十里
  安济桥在城东北四十里即东流市桥淳熙十二年钱公良臣重修改今名
  韩桥在城东北三十里
  白水桥在城东北二十里
  杨堰桥在城东二十里
  走马桥按建康实录走马桥东有燕雀湖里俗相传今府治之东斜桥即走马桥也桥之东有水平阔是为燕雀湖或云惟政乡白荡湖即其地
  右隶上元县境
  板桥在城南三十里
  考证吴后主闻晋师将至甚惧乃自选羽林精甲以配沈莹孙振等屯于板桥晋使王濬緫蜀兵沿流直指建业司马伷帅六军济自三山遣周浚张乔等接战破吴军于板桥莹等皆遇害 金陵故事云晋伐吴丞相张悌死之悌家在板桥西 建康实录云晋简文帝尝与桓温及武陵王晞同载游于板桥温遽令鸣鼓吹角车驱卒奔欲观其所为晞大恐求下车帝安然无惧色温由是惮服 梁武帝起兵令吕僧珍与王茂进军于白坂桥非此也李白诗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䋲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㵼落月洲渚晓寒凝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徴元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曽极诗轮转千年路欲迷板桥名在市朝非元晖太白微吟处独酌悠然命驾归
  新林桥在城西南一十五里扬州记云金陵南沿江有新林桥即梁武帝败齐师之处
  白坂桥在城南
  考证按梁吕僧珍传武帝次江宁僧珍与王茂进军于白坂桥筑垒垒立茂移顿越城僧珍犹守白坂
  秣陵桥在城东南五十里
  五城桥唐景云中造以渡淮广明元年废于火南唐保大十年重造国朝开宝八年又废详见五城
  杜桥在城东南三十里
  江宁桥在城南六十里临江宁浦
  木龙桥在城南七十里
  河亭桥在城东南一十五里
  马务桥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唐置马务于此
  真武桥在城东南三十七里
  令桥在城东南七十里临令水
  乌刹桥在城东南九十三里
  牧马桥在县东南三十九里南朝放牧者在此南出有浦水阔三丈深一丈有桥
  右隶江宁县境
  白鹤桥在县东南三里一十五步茅君内传云大茅君每年十二月二日驾白鹤于此会诸真故以名桥沈公桥在县南二十五里沈公谓沈庆之也
  赭渚桥在县东一里二百四十一步
  归善桥在县南一里一百七十五步
  于乡桥在县南二十五里
  西霸桥在县南三十二里
  降灵桥在县东南二十七里
  义城桥在县南二十里
  高平桥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斜桥在县东五里
  柳桥在县北二十五里有前柳桥后柳桥
  悬毒桥在县西十五里
  宣家桥在县西北三十里
  永安桥在县南十里下有小港归于秦淮
  降真桥旧记云在玉晨观西句容路三十里桥是也芦堽桥在县南三十里
  集仙桥在县南有诗石可考游冠卿题县之南桥作于元丰之三年元祐改元之秋岁适大水舆梁为之辄坏往来病涉愁叹满道乃请于府而新之购材董役未逾月而功就而桥素无题榜因其路入三茅遂以集仙名之且为小诗以记岁月兴废云南桥颓废长官差新作川梁代济舟上应星文横北极下飞虹影落中流惭无子产乘舆惠谩绝襄公茀道忧路接蓬山仙世界品题今为邑人留予旧岁得集仙桥诗石上叚于平易堂墙南角惜其不全好今年六月十六日风雨终夕又得石下段于堂之西破墙底因粘缀成文并以旧年筑地所得亀跌坐此石然隐伏显露虽各以时向使子不先得之顾今断石将安用焉特不过础柱砧衣且桥屋七间工役浩大而舆梁之复未知何日观是诗者可以知邑之事力视昔不侔云又四日记
  右隶句容县境
  临淮桥一名惠政桥在县南二十步下即秦淮水也旧图云临淮桥前任司马公重建兵火烧毁复造土桥景徳二年知县史良率众钱重造版桥旧名浊水桥绍兴八年李朝正重建石桥嘉定五年坏于暴涨知县汤诜重建石桥榜曰惠政卓田为记
  通济桥在县南二十五步旧有刘公攽所为记至绍兴八年知县李朝正重建石桥李南寿作记
  巫家桥在县寨外三百步
  栖贤桥在县南门外西南
  易俗桥在县市中
  望京门桥在县北一里
  南门桥在县南门外皇祐间邑人刘应之重建石桥僧从雅作记刻石
  唐家桥在县市西二百五十步
  楼家桥在县南门外二百七十步
  马沉桥在县南去县三十七里
  利涉桥在县北三里俗呼虎捍桥
  安政桥在县北三里俗呼翻车桥
  戴公桥在县南一十里
  俞初桥在县南一十里旧图作俞母桥
  大觉寺桥在县东南八里
  莆塘桥在县南二十五里今废
  白沛桥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长乐桥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李墅桥在县东北三十里
  张墅桥在县东北三十里
  段亭桥在县东六里
  板阁桥在县东二十五里
  王师桥在县东三十三里
  神靖桥在县东南四十三里旧名神龙桥知县李公朝正易今名
  白马桥在县东南四十里
  梅塘桥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邓步桥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张沛桥在县东南八十五里
  永昌桥在县南九十里旧图云呼为固城桥
  漆桥在县南七十五里
  马墅桥在县西一十五里
  石埭桥在县西三十五里
  汤桥在县西四十里
  孟桥在县西三十五里
  钱埭桥在县南三十五里
  许村桥在县东南一十二里
  右隶溧水县境
  砚渎桥在县东北相传云晋谢公涤砚于此
  东石桥在县东门外
  新建桥在县南门外
  谢家桥在县东
  通微桥在县东南一里
  仙人桥在县南十五里
  南昆仑桥在县东南十八里
  北昆仑桥在县北十里
  乡党桥在县南三里
  高要桥在县南二十五里通广徳军路
  高友桥在县南三十里
  故县桥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青安桥在县西三里
  平陵桥在县西北三十里今俗呼湖渎桥或名沙滩桥平陵城在桥西一里
  奉桥在县南五十里
  上兴步桥在县西北六十里
  黄连步桥在县西北五十五里
  舒塘桥在县西北五十五里通溧水县大路
  板子桥在县西北六十里舒塘桥北
  破堰桥在县西北六十里板子桥北
  雨城桥在县西北六十五里破堰桥北
  檀石桥在县北六十里
  三了桥在县南四十里
  石塘桥在县北二十里
  望仙桥在县南一十里
  社渚桥在县西南六十里
  望婆桥在县西南五十里
  横涧桥在县东南六十里
  金皆桥在县南六十里
  双涧桥在县西南五十里
  招仙桥在县西三十里
  斗门桥在县北二十里
  冯塘桥在县北二十里
  虎塘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豆桥在县南二十里
  张野桥在县南二十里
  湖桥在县西一十八里
  仙桥在县南六十里
  王堰桥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洪桥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塘路桥在县北十五里
  徐塘桥在县西二十七里
  徐桥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南阳桥在县西四十里
  西里桥在县西南六十里
  春雨桥在县东旧曰东市桥嘉定十四年三月知县陆子遹重修
  西市桥在县西
  甓桥在县北六十里祥符润州图经云径渎阔一十步县西十三里长塘湖北口至江宁府溧阳县三十七里春夏水深三尺胜五十石舟秋冬深一尺胜二十石舟隋大业术宣州永世令达奚明因晋宋之旧加疏决为桥甓甃两岸取其坚固今桥在溧阳县界
  嘉定桥在县西北四十里陵跨中江本名中江桥俗名中桥或呼为通江桥唐开元中县令乔翔尝创浮梁本朝元祐三年建桥曰众乐倾圯久之公私病渉庆元中县丞周文璞奉檄兴创伐石粗集而不果成嘉定十一年俞运使建行部命县尉赵时颂重建改今名
  右隶溧阳县境
  二十四航旧在都城内外即浮桥也
  考证按舆地志云六朝自石头东至运渎总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以税行直淮对编门大航用杜预河桥之法本吴时南津大桥也一名朱雀桥当朱雀门下渡淮水王敦作逆温峤烧绝之今皆废杜牧有诗青山隐隐水迢迢九月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杨虞部诗青雀浮航夜照波星繁云静月华多江楼人凭栏干立直下天心耿耿河
  四航皆在秦淮上曰丹阳曰竹格曰朱雀曰骠骑考证按实录晋宁康元年诏除丹阳竹格等四航税注云王敦作逆从竹格渡即此航也朱雀航本吴时大航骠骑航在东府城外渡淮会稽王道子所立并丹阳郡城后航总为四航 今四航皆废镇淮桥即朱雀航旧所也详见桥类杨虞部诗桥上层楼楼上梯秦淮两㟁绿杨堤春风影动波光碎翚翼孤飞雀并栖 马野亭要问当时朱雀航秦淮岸口驾浮梁既为铜雀施重屋又作璇题揭上方波底净涵楼阁影桥闲望断水云乡不知此处今何在湏有遗基在两旁
  津渡
  石头津在城西方山津在石头津之东
  考证隋食货志云郡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察禁物及亡叛者
  龙安津在城西北二十里与真州宣化镇相对今为靖安渡
  南津在城西南
  考证金陵故事云南朝置校尉以镇此津侯景入冦举朝无殉难之夫惟校尉江子一与弟二人同死王事梁书江子一尝为南津校尉
  五马渡在上元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按晋书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曾极诗仲逹欺孤与操同岂能长世抚提封瑶图暗换君知否班特浮江自化龙 杨备诗何事金陵王气锺琅邪𨳩幕据江束舟人忽见风云起一旦龙飞五马中
  麾扇渡在朱雀航之左
  考证晋太安二年广陵相陈敏据建业顾荣密报刘凖率兵临江敏令甘卓屯横江荣与周玘因卓兵断桥尽收船于淮水南敏自出军临大航岸荣以白羽扇挥之其军自溃因以为名杨虞部诗旌旗烁日刄凝霜甲马如龙人似狼羽扇一麾风偃草䇿勲多谢顾丹扬 马野亭诗此扇拈来一羽轻如何退得十千兵百年雨露蒙君赐一日衣冠繋贼营正欲倒戈为向背远观挥手极分明而今但得旌旗白便可中原取次行
  五城渡在上元县东二十五里
  考证晋王敦死王含钱凤乃率馀党自栅塘西置五城造营按图经五城如却月势高二丈相去各二十丈 陶季直京都记五城边淮带湖祖道送归多集此处 唐景云中县令陆彦恭于城侧造桥度淮水即今之五城渡也
  竹格渡按建康实录王敦作逆从竹格渡即此航也在今县城西南二里舆地志云两岸要冲处并以航济西自石头东至征虏亭凡二十四所平陈惟此渡独存今旧桥西是其处
  马家渡在府界上
  考证皇朝中兴编年纲目载云采石江阔而险马家渡江狭而平两处相去六十里皆与和州对㟁昔金人南侵直犯马家渡则此渡比采石尤为要害今分上下二渡
  张公凸渡在上元县金陵乡长庆村之西正临大江与真州六合县梅家步相对自张公凸渡至南岸夏四十里冬五十里
  考证石迈古迹编云隋文平陈宇文述以行军緫管自六合济即此也今皆严备
  堰埭
  浮山堰庆元建康志云在城东南二十里梁天监十三年
  考证按梁史天监十三年用魏降人王足计欲以水灌寿阳乃假太子左卫康绚节督卒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锺离不知何所据也今志云在建康
  杜桥堰在城南三十里长五里阔一丈五尺堰杜桥浦水
  真武桥堰在城南三十七里长三里阔二丈堰浦水通秦淮
  牧马桥堰在城西南七十里长三里阔二丈五尺堰牧马浦水
  百堽堰在句容县西南三十五里通秦淮属上元县界与福祚乡相接
  黄城堰在句容县东三十里长一里深四丈灌田三百亩
  陶堰在句容县南六十里其堰逐年填塞不能潴水属临泉乡五都
  范家堰在句容县西北三里湾曲长二里深四尺灌田二百亩在通徳乡第二都
  周戴新堰在句容县南一十五里通百堽堰
  于家堰在溧水县南九十里长一十里
  银林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长一十一里即鲁杨五堰也
  考证按前汉地理志丹阳郡芜湖注云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后汉郡国志芜湖中江在西又水经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孔颕达书义疏亦引汉史为证今芜湖县南有支江俗称为县河经县市中东达黄池入三湖三湖丹阳顾城石臼湖也至银林正所谓中江东至阳羡即此也苏常承此下流常病飘没故筑银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由芜湖西出达于大江故滨湖之地皆堤为圩田中江亦渐隘狭故老云当时虑后人复开此道则苏常之间必被水患遂以石砌五堰路又液鐡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
  分水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长一十五里
  若李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五里长八里
  何家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一十里长九里
  余家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一十五里长一十里春冬载二百石舟
  考证昔吴王阖闾伐楚因开此渎运粮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南唐书杨行密据宣州孙儒围之五月不解行密将台濛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军得不困卒破孙儒鲁阳者即于家等五堰是也故道尚存
  百坡堰在溧水县西北一十里长一里阔一丈五尺竹墩堰在溧水县西北二十五里长一里阔一丈五尺乌刹堰在溧水县西北四十里阔一丈八尺
  青泥堰在溧水县南九十五里长十里
  龙盘堰在溧阳县北六十里檀口桥前长一十步堰在溧阳县西南二十五里
  鸡鸣埭建康实录青溪有桥名募士桥桥西南过沟有埭名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锺山射雉至此鸡始鸣图经云今在青溪西南潮沟之上又按南史齐武帝数幸琅邪城宫人常从早发至湖北埭鸡始鸣故呼为鸡鸣埭若尔其埭又当近北父老传云今清化市真武庙侧是其处也二埭恐皆当时所历姑两存之杨虞部诗辇出城时鸡未鸣春罗蝉翼赭袍轻蒙尘猎骑奔如电到此闻鸡第一声马野亭诗台城五里到青溪埭在青溪西复西向日只缘贪射雉当时过此始鸣鸡鸟翚用处亦无茂羽翮贡来谁敢稽更是游观湏有节如何晨夕恣荒迷
  方山埭建康实录吴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勲发屯田兵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方山埭又按南史湖熟县方山埭高峻冬月行旅以为难齐明帝使沈瑀修之瑀乃开四洪断行客就作三日便办其地今去城西四十五里柏冈埭赤山湖埭也宋元㐫传决破柏冈方山埭以绝东军亦曰百冈堰
  南埭今上水闸也王荆公赠段约之诗云闻君更欲通南埭割我锺山一半青正对今青溪阁
  长溪埭在城南五十里阔二丈堰秣陵浦水通秦淮破岗埭按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勲作屯田发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晋宋齐因之梁以太子名纲乃废破岗渎而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流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至陈霸先又堙上容渎而更修破岗渎隋既平陈诏并废之以此知六朝都建康吴会漕输皆自云阳西城水道接至都下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至云阳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邻里相送于方山徐陵上容路碑有云涛如白马既碍广陵之江山曰金牛用险梅湖之路莫不欣兹利涉玩此修渠云阳今丹阳县
  县埭在溧水县东南八十里长二里阔二十里与溧阳县分界其埭上下有二𣲖上一𣲖西北入县界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景定建康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