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月沙先生集/卷六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十 月沙先生集
卷之六十一
作者:李廷龟
1636年
卷六十二

南宫录

[编辑]

请册封世子启辞癸亥三月

[编辑]

启曰。自古帝王正位之后。有司请建储贰。非但为国本所系。诚以辅养宜早。伏闻元子年逾十岁。岐嶷天成。开筵讲学。一日为急。请据礼册封涓吉举行。传曰允。

启曰。世子册封事。既已命下矣。册礼之前。当先行冠礼。惶恐敢禀。传曰。元子年幼。明年为之。

请行王世子冠礼启辞癸亥四月

[编辑]

启曰。世子冠礼。明年为之事传教矣。冠礼当在册礼之前。受册之后。即有谒庙入学等礼。未冠而行礼。节次妨碍。自古帝王。虽十岁前。亦行冠册之礼。今未暇一一枚举。而汉文帝即位之初。景帝年甫十岁。而有司建请册礼。我朝仁庙。八岁行冠礼。诚以国本所系。储养宜早而不可缓也。昔鲁襄公在晋。晋侯问其年。曰十二。晋侯曰。十二年。一星终矣。可以冠矣。遂冠于成公之庙。今世子年已十二。政合成人之礼。何待来年。未冠册礼。既为未妥。则因此停册。尤为不可。请议大臣。定夺施行何如。传曰。如是妨碍。则册礼姑停。

启曰。册封储贰。国之庆典。以童丱受册。似不备礼。故欲先行冠礼于册礼之前。冒禀至再矣。伏承圣批以册礼姑停为教。臣等不胜惶恐未安之至。历观古事。未冠而册封。亦多有之。冠礼虽或稍退。册礼则成命已下。岂可因此而暂停乎。世子冲年。正当开讲之时。涓吉日正位号。一日为急。请依前启下。速为举行。大臣之意如此。敢启。传曰。元子冲幼。册礼姑停。

曺南冥书院撤毁人严加禁断启辞癸亥

[编辑]

启曰。先正臣曺植书院。顷年建设于中兴洞口。即者伏闻有人尽为撤毁。至于掷弃位板云。极为可骇。此书院。乃逆魁尔瞻所主张。故有识士子。则无一人与焉。而自初创建。到今守直。皆是无赖凶徒。侵虐京外。作弊闾阎。罔有纪极。怨之者多。乃有此患。致怨虽由于尔瞻。曺植自是儒先。岂尔瞻之私人哉。人心如此。士林之羞辱。为如何哉。请令本官多定军人。严加禁断事。下谕于京畿监司何如。传曰允。

私庙议礼启辞癸亥

[编辑]

启曰。圣上入承大统之后。其于私庙。当有合行典礼。而未敢遽为禀裁。今因祭文头辞。儒臣博考。大臣献议。皆未有折衷之论。臣等浅学。何能率尔讲定。礼称为人后者。为本生降服期。称伯叔父母。此实古今之通义也。殿下既继宣庙之后。则其于本生。封号大院。自有德兴故事。仿此以行。更无异议。惟其属称。未有明据。宋英宗之于仁宗。我宣祖之于明庙。皆叔侄行。故伦序甚顺。英宗既为仁宗之子。不得复以濮王为父。宣庙既为明庙之子。不得复以德兴为父。其称伯叔。事理明甚。今我圣上上继宣庙之后。以孙继祖。礼也。而考位则阙焉。正统固不可紊。天伦亦不可阙。凡人父之父为祖。父之兄弟为伯叔。有祖而后有父。有父而后有伯叔。今于所后。既无称考之地。而称伯叔于所生。情礼俱舛。今日之事。与汉宣帝略同。宣帝继昭帝之后。以侄孙承从祖也。其于本生史皇孙。不得不称考。悼考之称。其谁曰不可。惟其立寝园。不置后。称考而又加皇字。名位太隆。未免嫌贰。故程夫子谓之失礼乱伦。是实防微之意。非以考字为非也。今若称考而不加皇字。称子而不加孝字。别立支子以主其祀。祀典封号。一依德兴之例。则重宗统报本生之道。似为两尽矣。或以为伯叔之称。濮议有定论。汉宣帝之称皇考。程子谓之失礼。称以伯叔为当云。此说亦似有理。且德兴祭文头辞。则或以为当称从曾祖云。而臣等之意。德兴于宣庙。既为伯叔。则于殿下当有降杀之义。今于祭文。只书德兴大院君而属称不必书也。两款论说不一。久而靡定。臣等不敢擅便。并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领议政李元翼,左议政郑昌衍议。臣素无学识。其于难断之礼。何敢折衷以为之说。且就该曺所议而究之。私庙称大院。称考而不加皇字。称子而不加孝字。依德兴庙例。立支子以主其祀。德兴庙祭文。只书德兴大院君而不书属称。此说似为近礼云。上裁施行何如。传曰依议。

大院君神主请改旁题启辞癸亥五月

[编辑]

启曰。私庙遣官告祭。以初八日推择启下矣。祭文头辞属称及大院君封号。支子奉祀等事。本曹议大臣启辞。依议事已为命下。殿下致祭。祭文则称考。而神主则仍书显考。今于大院君封号后改题主时。以支子某奉祀。改傍题为当。然事体重大。臣等不敢擅便。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领议政李元翼等议。依该曹公事施行宜当。传曰。改题主姑停。告祭先行。○翌日朝讲。吏曹判书申钦所启大院君。当为下批。而节目非便。何以为之。领相所启节目。果为非便。更思之则大院君既为启下。今当改题主矣。不为下批而直书之可也。请令礼官改题主。传曰允。

启曰。私庙姑停改题主。先行告祭事批下矣。大院君封号。不为下批。直书改题主事。筵中已为禀定启下矣。告祭之前不为改题主。则祭文头辞。既称大院君。且神主傍题。曾以殿下奉祀书之。则告祭之时。似为妨碍。明日先行改题主。次行告祭。宜当奉祀傍题则姑停。而追书亦似无妨。大臣之意亦然。敢启。传曰依启。

告祭前一日。命招引对榻前启辞。

[编辑]

癸亥五月初四日。传曰。礼判引见。上曰。两私庙先妣位。不可不并行告祭。未知如何。李曰。自外全未知之。未及讲定。然小臣之意。恐难并行告祭也。德兴大院前告祭。亦未知必合与否。况德兴之先妣。则代数渐远。只是先王后宫。何必并告于此乎。上曰。常时忌日祭。则奉出所祭之位而行之。同在一祠。或行或否。情礼俱未安。似不可不行。李曰。此祭。当奉出正寝而行之。岂可祭于祠中。德兴今若在世。则当在北面之列。固无告祭之礼。但以宣庙私亲。故上推宣庙之意而尊之。故不敢独告于定远。幷行告祭。此意则好矣。其先妣则代数渐远。只是私家妇人。恐难并告。上曰。然则勿为亦可下。私庙先妣位。即定远妣。金嫔则于予甚切近。若亲祭则决不可不为并祭也。此事予当亲祭。而欲先为遣祭。次行亲祭。不料告祭之如是迟延也。议论久未停当。以至于此矣。李曰。亲祭事。今之外议。未知如何。而昔年。宣庙欲祭德兴庙。其时三司论执。李珥独以为亲祭无妨。小臣之意。亦以李珥之论为通论。今日亲祭。亦无不可。第臣以蒙学。适当变礼讲论之际。不能折衷的当。致有异论。极为惶恐。金长生一生沈潜礼学。多读古书之人。与臣相切。故此事曾与论辨。始则极以为难。或欲称考。或欲称叔。终乃动于程子论汉宣失礼之议。且以为人后者为之子。为本生当为伯叔之议。有此别论。小臣亦岂不知其所谓为人后者为之子。虽以孙继祖。或以叔继侄。当为父子云。而殊不知殿下为宣庙之子。则定远于殿下。当为兄弟。何得谓之伯叔。殿下于宣庙。有父子之道而无父子之名。于定远有父子之名而无父子之义。既不得以所生为父。而于所后又无称考之地。则天伦阙矣。决不可为也。上曰。此则固然矣云云。李曰。金长生。长者人也。以称考为非者。盖有深意。是亦好意思。盖虑偏重于所生。而后日或有加隆之议。有此防微之论。臣意则不然。既封大院君。立支子以显考书神主。而以主其祀。殿下祭文。则书考而不加皇字。书子而不称孝字。则大纲领已正矣。此则不过遣祭时头辞名称而已。似是节目间事矣。然而关系则甚重。初头不可不慎重耳。且圣上洞观礼经。汉唐宋为私亲谬规。必不拘泥。此则臣等不忧也。改题主事。才为草记。未知下览否。上曰。未及见之矣。必朝讲才罢故然也。李曰。臣等之意。先行题主告祭。而即改题主后。始行遣官告祭。次序甚顺。而圣批以姑停改题主先行告祭为教。臣未知圣意所在。上曰。题主事姑停何妨。李曰。此则不然。大院之封号。顷日筵中。以不出官教。直书神主为定云。不为改题之前。何可为告祭。况其傍题奉祀。应以圣讳书之。今于祭文。不称孝字。而仍存孝子某奉祀。甚为妨碍。此尤未安。大槩不书大院而行祭。大段未安之事。上曰。有难定事。姑停何妨。李曰。内间若以奉祀为难定。则傍题姑且勿书以待亦可。上曰。然则先为改题主。姑勿傍题为当。李曰。祭文头辞。定远大院前则曰。子国王讳谨遣臣某官某。告祭于考定远大院君。伏以云云。德兴前则曰。国王遣臣某官某。祭于德兴大院君云云。未知如何。上曰。然矣。德兴先妣。则不祭亦可下。私庙则何以为之。李曰。小臣之意。则似不当并祭。然事甚重大。退与大臣相议以启。

仁嫔祭仪启辞癸亥五月

[编辑]

启曰。仁嫔前并为告祭。节次非便。凡宗庙行祭时。祭官于王后神位前。有君臣之义。而犹以宫闱令执事。况此私庙。外官何敢奠献大院君神位前。本当奉出于正寝而行祭。仁嫔前。虽不并告无妨。至于德兴先妣位。则非但节次非便。本不当并告云。大臣之意亦然。敢启。传曰知道。

请奉移连珠府夫人梨岘宫启辞癸亥五月

[编辑]

启曰。连珠府夫人。尚在闾家。极为未安。当初臣曹启请奉移于梨岘宫。盖以梨岘宫。既非阙内。又与私第有异。且便于省觐故也。奉移之后。当有供奉节目。而其时圣批。以与大臣徐当议处为教。恭俟命下。以至于今。日月渐久。非但事体欠缺。千乘之君。以一国养。情礼之所不可已。而供奉一节。因此亦未能举行。下情不胜未安。惶恐敢此申禀。传曰依启。

启曰。梨岘宫奉移择日入启。则更为下教后为之事命下矣。奉移则当俟命下。而供奉节目。当先为磨炼。故与户曺再三同议。取各殿供上及物膳进上横看相考。则未有可据例。群议以为与大妃殿例一样。未安。依王妃殿例为之。而除各道方物及到界进上。议政府六曹节日物膳外。其馀京畿每朔望前。望后朔膳。各朔自二月至十一月节物。立春正朝冬至腊日端午秋夕诞日物膳。各道每朔朔膳。京各司逐日进排供上。每三日进排供上。各司诞日端午进上。各司正朝秋夕冬至进排物膳。正月以后各节日饼物。济用监每朔依式进排。尚衣院四节及诞日衣鞋及间一朔封进。春夏秋冬等封进等物。一依横看进排。而诞日则改以生辰。进上则改以进排。各道膳状。以梨岘宫书塡直封。似为宜当。而事体重大。先为议大臣定夺后。物目都数。别单书启禀裁施行何如。启依所启施行。议于大臣。则依该曹公事施行。传曰依议。

启曰。连珠府夫人梨岘宫修扫择日奉移事入启。则更为下教后择日事传教。故恭俟命下矣。至今不为移寓。而仍称梨岘宫。似为未安。梨岘宫。本非定名。只以地在梨岘。故称以梨岘宫。今当以东别宫称之何如。传曰。东别宫亦不妥当。更思以启。开录三望。以兴庆别宫,启运别宫,连珠别宫入启。则以启运别宫启下。

慈殿进号议定启辞癸亥七月

[编辑]

启曰。列圣嗣位之后。例即进号于慈殿。仁宗嗣位。即上圣烈之号于文定王后。宣祖嗣位。上恭懿之号于仁圣王后。上懿圣之号于仁顺王后。至于废朝庚戌祔庙后。上贞懿之号于今我大妃殿。此固历朝通行之礼也。圣上御极。礼当遵奉旧典。而慈殿又有复位之庆。尤当速为举行。然事系重大。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议于大臣。则以为向时上号一事。烦伙太甚。不为崇奉之礼。然而列圣嗣服之初。进号慈殿。已成规例。则依该曹公事施行。似不可已。传曰依议。

废妃丧事议定启辞癸亥十月

[编辑]

启曰。备忘记。废妃病逝。予甚惊悼。其敛袭时所用衣衾及棺板等物。急速下送事。言于该曹事传教矣。即闻江华状启废妃气绝之奇。此与废嫔之丧有异。应行丧礼。令儒臣急速博考。且令春秋馆考见实录。据礼施行。俾无未尽之事。初丧所用衣衾诸具。令该司罔昼夜下送。且自明日停朝市何如。传曰允。自初十日。三日停朝市。进素膳五日。

启曰。丧事之出。今已一日。敛袭诸具。该曺想必急速下送。而前日废嫔之丧。自上命以王子夫人例礼葬事。圣教至为丁宁。而有司不谨奉行。事多埋没云。故筵臣陈达榻前。至有推考之命。今此废妃。曾母临一国。送终之礼。与废嫔有别。初丧诸事。不可付之于本官。本曹堂上郞厅。今日内发送。使之看护初丧诸事以来为当。敢启。传曰依启。

启曰。江华初丧所用衣衾棺板等物。该曹今当磨炼下送。本曹郞厅亦当下去看护矣。诸具中未及下送之物及朝夕上食各奠祭物。令本官各别精备设行事。京畿监司及江华府尹处。急急下谕何如。传曰。允。堂上下送。


启曰。江华围篱内。只有婢子数人。今此废妃敛袭时。外人不可出入。执事之时。必不成形。极为未安。解事内人一人。急速下送似当。惶恐敢禀。传曰。一人似难敛袭。二人下送。

启曰。江华丧所。本曹堂上郞厅。虽已下去。而只可在外。未得入临。数三内人。必不解敛殡节目。恐有大段失礼之事。亲属中在京无故者一人。急速下送。使之参见护丧。似不可已。敢禀。传曰允。


启曰。铭旌所书称号。议于大臣。则皆以为若以王子礼为之。则王子夫人铭旌。当以邑号书之。但燕山反正之初。以燕山君降号。今番则当初无降封之节。似当以降封事。先捧承传后。依王子夫人例。以邑号书之。而系是变礼。实录及博考。俱无可据节文。未知果合于事宜。伏惟上裁云。实录虽无现出处。燕山降封。既有明据。大臣之意。欲以降封事。先捧承传后。以邑号书之。依此为之乎。敢禀。传曰依启。

启曰。江华葬事。臣某曾于榻前。亲承与大臣酌定之教。近日屡与大臣相议。他馀事。次知内官已承传教。尽情称礼。不待臣等禀覆。而返魂处所。未得可当之处。昨日筵中。有长兴洞废人旧宫可合之教。即使人往审。则果为空虚云。返魂此家为当。三年内朝夕上食朔望四名日等应行各祭奠及三年后四仲朔忌辰四名日祭物。令该司依燕山时例题给。墓所则杨州官题给为当。礼葬式例。则前日废嫔之丧。命以王子夫人例礼葬。此则似当以王子例为之。石灰及军人。归厚署横看相考。报该曹题给为当。石物则令该曹横看相考。禀旨处置。守墓军若干名。令本道差定。守护步数。则王子墓定限外。依燕山时例。加给三百步为当。返魂家奉祭守直。内官一人。宫人三四名。令该曺给料。军士二名。亦为定送江华。发引临时。本曹郞厅及京畿监司进去护丧。至墓所永葬时。亦为下去为当。大臣之意亦然。敢启。传曰允。

启曰。文城郡夫人神主入来时。本曹堂上郞厅。出往门外。迎来于返魂家。看检祭奠等事。似为宜当。敢启。传曰允。标石。书曰。文城郡夫人柳氏之墓。天启三年闰十月二十九日葬。后面书曰。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初八日病卒于江华。命辍朝三日。进素膳五日。礼曹堂上郞厅内官及京畿监司终始护丧。敛殡诸具。该曺一一下送。上遣中使致祭。特命隧葬。闰十月二十九日。葬于杨州积城洞亥坐巳向之原。命以王子例一等礼葬。定军守护。王子墓步数外。加给三百步。返魂于长兴洞旧第。定内官宫人。奉朝夕朔望及四名日四仲朔祭奠。官备祭需。

私庙典礼启辞甲子春

[编辑]

启曰。私庙典礼。上年夏初。臣曺已为考据经史。参酌情文。议大臣定夺。依德兴故事。称大院君。别立支子。以主其祀。而若有殿下亲祭之时。则于祝文头辞。称考而不加皇字。称子而不加考字之意入启。允下已二年矣。今者。朴知诫,李义吉等异论横生。淆乱是非。臣等之意。以为莫重典礼。既与儒臣考据。大臣议定。启下遵行已久。不可以一二人僻陋之见。有所更议。置之为当之意。亦仰陈于筵中矣。但于筵中。伏承圣教朴知诫,金长生之论何说为是云。金长生之论。虽有曲折之差殊。大意则与臣等同。朴知诫之论。则错谬甚矣。而圣教如此。窃伏念圣上或不能不动于朴李之横议。虽于筵中略为陈辨。若不据证先儒之论。则虽以圣上之明达。亦不无疑虑之端。请以先儒所论定为证。而更为陈辨。仪礼曰。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降服期。虽为祖后为伯叔后。其于所生。则当降服期。此乃圣人不易之制也。朴之疏。乃引仪礼为君之父母。君服斩。臣从服期之说。谓今于大院。既当称考。不可不服斩云。此甚错见处。贾疏云。所谓君之父母者。合立为君。而或因废疾不立。而已立受国于祖者云。此指继统合立之君。废疾不立。其子嗣立后其父母死者也。今欲引而为证。其与礼经本指。大相迳庭。此不足多辨。金长生守经之说。固是正论。而但并与称考而为非。所谓称考。只用于祭文头辞。虽无甚关系于大段礼节。亦不可不为之辨。若以宋英宗之于濮王。我宣庙之于德兴之事论之。则当称伯叔。不可称考。事理明甚矣。今我圣上。上继宣庙之后。以孙继祖。则不可以宣庙称考。既不可称考于宣庙。则又何得以称伯叔于大院乎。今日之事。与汉宣帝事正同。司马光之言曰。汉宣帝承昭帝之后。以孙继祖。故尊其父为皇考。而不敢尊其祖为皇祖云。盖其祖则昭帝之兄也。与昭帝相逼。故不敢称祖。其考则与昌邑同昭穆。昌邑既以罪废。称考于史皇孙。无嫌逼之地故也。故吕公著亦曰。宣帝以兄孙嗣从祖。故称史皇孙为考。无两考之嫌云。故其时建议称悼考。先儒未有贬议。及其后也。称皇考立寝园。不置后。故程子于论濮议时。引此而以为失礼。此只以立寝园不置后为非。非以称考为非也。是以汉光武上继元帝之后。而立四亲庙于春陵。未为不可。而朱子与何叔京论此事曰。若立兄子为后。以主私庙。则最得礼之正云。此实臣等请以绫原为后之意也。惟其祭文头辞。则不得不称考者。凡人父之兄谓之伯父。父之弟谓之叔父。今殿下既无称考之地。则其以大院为伯父乎叔父乎。若以宣庙为考云。则大院君当为兄。何得为叔乎。先儒氏论汉宣帝之事曰。昌邑则以侄入继。考昭帝可也。宣帝则以从孙入继。若陞一等而考昭帝。则又将降一等而兄史皇孙矣。故于所生之父。直称之曰考而已云。此甚分明说破。故臣等只以仪礼所谓为人后者为所生父母降服期之条为断曰。服则不可不降。而父母之名。亦不可废也。称考于祭文。有何所妨。若于此外。有所加隆。则圣明洞观古今。必无是矣。以支子速定旁题。以完大礼。以镇异议。不胜幸甚。然事系重大。议大臣定夺何如。

公州行在所献馘时请先露布启辞甲子二月

[编辑]

启曰。群议以为凡献馘时。必有露布。而今则逆魁为其手下人所斩献。此虽非元帅以下诸将大捷追剿之力。不可无露布。而只献首级云。故今以都体察使李元翼之名为露布。献馘之时。先为奉进。次献首级为当。敢启。

请行陈贺启辞甲子二月

[编辑]

启曰。伏闻陈贺勿为之命。今此逆贼。诚前古所未有之大逆。而十日之内。收复京城。凶腰乱领。騈首就诛。宗社之庆。莫大于此。国家元无陈贺则已。此则不可废之礼也。自上虽欲谦冲不居。其于臣民之缺望。何哉。伏愿亟命依仪举行。答曰。知道。予何颜受贺乎。陈贺其停之。礼曹以大臣意再启。从之

献馘仪甲子二月

[编辑]

逆魁首级到阵外。典设司设御座于时御所正殿。陈军乐于门内。鼓初严。兵曺勒诸部。盛陈兵仪于前庭。鼓二严。诸侍卫及从官入侍如常仪。宗亲文武百官。分东西列立。异位重行。并戎服佩剑。诸道观察使立于班末。守令察访儒生等。立于外庭。鼓三严。通礼启请外办。上戎服出御正殿。军乐作。都体察使李元翼奉进露布。献首级者。以首级传与宣传官及义禁府堂上于阵门之外。宣传官等持首级。陈于阶上。兵曹判书进前跪。告逆魁首级是实。上还内。仍行告庙礼。后百官陈贺。幷各有仪注。时事出苍黄。朝臣及各司胥吏。皆未随驾。仪注。口号记草。

露布草甲子二月

[编辑]

兼八道都体察使议政府领议政臣李元翼。伏以逆臣李适,韩明琏等。自西鄙称兵构乱。直犯京阙。窃据都城。焚烧宫室。杀掠士民。幸赖天地神人之佑。都元帅张晚,副元帅李守一等。总督官军。奋勇鏖杀。大捷于鞍岭。贼率馀众宵遁。诸军追薄于广州地。贼徒尽溃。乃于本月十二日夜。为其手下人李守白,奇益献,李先哲等所斩。贼适及其子栴,其弟邃。贼明琏及其侄。其党元宗庆首级并六颗。来献行在。此实宗社臣民莫大之庆。臣等不胜欢忭。谨露布以闻。

大妃殿进丰呈时仪注启辞甲子九月

[编辑]

启曰。丰呈仪注。不载于礼文。只据五礼仪王妃正至会命妇仪。略为参酌磨炼。而启运宫入参事。今当添入于仪注矣。座次未得恰当之礼。臣等反复商量。则殿下座在东。王妃座在西。启运宫座在王妃座之北差后。似为宣当。而臣等不敢擅便。且内外命妇。当为入参。而当宁无内命妇。先王后宫于大王大妃殿。当为内命妇。设位于外命妇之列。或云先王后宫。不可为南行之座。当在西壁后行云。臣等亦未敢擅便。且祖宗朝旧例。内外命妇。同参进爵云。而或以为内命妇公主翁主王子君夫人。则虽以家人礼。同参入侍。似无所妨。至于外庭士大夫之妻。未曾有朝谒之礼。而并参于自上侍宴之时。座次礼节。种种难便云。然论以古礼。则虽外庭妇人。皆有君臣之礼。入参行拜。即为朝谒之礼。同参于自上侍宴之时。未为不可。但于自上进爵之时。内外命妇。降立于阶间。以待卒事。还为入侍。似为宜当。且此乃为慈殿上寿之礼。故自上不得不设座于东。而至尊之位。座于东壁。事体极为未安。自上终日侍宴。亦似未安。行寿爵之后。王妃及启运宫。当次第进爵。进爵之时。自上似当降座。此节目。亦似难便。自上行寿爵之后。退入于御幕次。俟王妃以下尽行寿爵后。还为入座。行酒第一盏后。自上还出御幕。俟酒行九遍。礼毕之后。直入拜位。似为宜当。而亦未敢擅便。各项节目。俱是变礼。事体重大。臣等不能擅定。并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依启。启运宫座。似当在东矣。

启曰。议于大臣。则以为丰呈之仪。五礼仪无明文可据。曾闻先王朝进丰呈于大妃殿之时。座次则大妃殿北。大殿东。中殿西。先王后宫则侍坐于大妃殿之后。当宁后宫则侍坐于中殿之后。外命妇则坐于南行云。盖先王后宫当宁后宫。既不可坐于南行。则侍坐于大妃殿中殿之后。实出于此。排宴之后。大殿入。行礼进酌讫。出小次。中殿率内外命妇。行礼进酌。酌礼俱毕之后。大殿还入。行拜礼。大殿先后行礼之时。则命妇俱出避。不敢在座云。大抵外命妇中。如公翁主王子夫人。则或可以家人礼。侍参于大殿宴礼时矣。外宰之夫人。则只当于中殿行礼进酌时入参。大殿行礼时侍宴。则似无可据。稽之中国之制。命妇朝参之礼则有之矣。若侍宴于君父则无其例矣。启运宫坐次已行之规。无可比方者。该曺之欲设于西偏之北者。出于一时之参量酌定。上教欲设于东偏者。亦非不可行之礼。而但东西异座。既有男位女位之别。以此言之。则该曺之欲设于西之北者。不可谓无见。然系是大段仪节。不可臆定。令儒臣博考礼经及古今仪节。施行为当。至尊之座。以在东为未安者。固是经常之义。而大妃殿既北。则不得不以东者。势也。伏惟上裁大臣之意如此。上裁施行何如。

启曰。以大臣收议。传曰。依议事命下矣。他馀节目。则当以筵中禀定及大臣议启之意。参量磨炼矣。启运别宫座次。难得恰当之礼。儒臣今当博考。而如此事例。虽或有之。座次节目。现出于文籍者。未能得见。恐难考据也。设于东偏之未安。非但为大臣所谓男位女位之当别。东壁既设殿下之座。则御座之上。更设何座此是大段难处。若谓内庭之宴。但序家人父子之礼则可也。此则便是君臣之礼。名位之别。不可不慎。若以西壁差后为未安。则勿为差后。似为宜当。定夺此一款。然后方可磨炼仪注。大臣之意如此。惶恐更禀。传曰。知道。启运宫入参节目。勿为磨炼。

启曰。前日大臣献议。外庭命妇于大殿前后行礼之时。俱出避不敢在座云。依议事判下矣。侍座参宴。虽无可据之礼。既参其礼。而不为参谒于大殿前。似为未安。大殿行礼就座之后。外庭命妇。行四拜礼而出。为当。故仪注中如是磨炼。敢启。传曰知道。

启曰。传曰。丰呈时内命妇。以当坐于大王大妃之后。大臣议定矣。北壁座后。非但地势狭窄。先王后宫参宴之人。坐于座后。有若侍卫将士坐于御座之后。似为未安。更为讲定事传教矣。当初臣等之意。以为今日内命妇。虽是先王后宫。于大妃殿。则即为命妇也。似当于南行稍前设座矣。大臣之议。欲于北壁后行为座。故以大妃殿座右稍后为座矣。今承下教。以西壁差后磨炼为当。敢启。

王世子冠礼请先定讳启辞甲子十一月

[编辑]

启曰。王世子冠礼时。前期告庙。册礼时告庙社。在于礼文。告祭之时。似当举名。或用已定之名。或改定新名。然后冠礼之时。当有字之之礼。依议号例。择吉日。政府馆阁堂上六曹参判以上。宾厅会议禀定何如。传曰允。

王世子冠礼时仪仗议定启辞甲子十二月

[编辑]

启曰。王世子冠礼。正月二十一日。册礼。正月二十七日。推择启下矣。或以为冠礼之时。当用王世子仪仗及宫僚陪侍之仪。而冠礼在先。册礼在后。未受册之前。先用此仪仗。似为未安云。此言亦似有理。而五礼仪。冠礼在三卷。册礼在四卷。冠册之先后。旧例皆然。若欲先行册礼。后行冠礼。则非但以童丱受册。不如先冠后册之为顺便。而二十一日之外。更无冠礼吉日。若进定册礼于二十一日之前。则外方进贺笺方物。必未及到。以彼以此。俱未妥当。臣等之意。冠礼与册礼。相去只数日之间耳。虽未及受册。成命已下。名号既定。冠礼之时。先用仪仗宫僚。似无所妨。然事系重大。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依启。议于大臣。则皆以为依该曹启辞为之。似当。

王世子冠礼时请以讲官中一人执礼启辞乙丑春

[编辑]

启曰。王世子冠礼时节目。最为繁密。通礼及礼貌官。虽演习仪注。此非常行之礼。未免生疏。至于堂上行礼时。则礼貌官皆不得入参。只宾赞及主人赞冠。专掌行礼。而各有所执之事。许多礼节。若无指导之人。则临时必有差误之患。讲官中择定一人。持仪注入参。使之逐节指示何如。传曰允。

王世子冠礼请用乐启辞乙丑正月

[编辑]

启曰。冠礼时举动用乐与否。政院令本曹入启定夺矣。凡人君出入。皆有轩架鼓吹。大小行幸。皆有前后鼓乐。此所谓鸣和銮清节奏。钟鼓之声。管籥之音。非为游豫。实关威仪。非丧与灾。不可断悬遏密。自上即位之初。有奴酋平定间举动时。勿为用乐之教。臣等钦叹圣意出寻常万万。常时举动皆不用乐。此实无前之变礼也。天下未有无乐之国。故系关吉事贺礼。则并依例用乐。至于冠礼时。则仪礼曰。士冠无乐。此指三加醮字之时也。春秋传曰。君冠以金石之乐奏之。许慎曰。士冠虽无乐。而国君饭必举乐。冠而无乐。非礼意也云。以此观之。则国君之冠。用乐可知。五礼仪。世子三加醮字之时。则无用乐节次。而临轩命宾赞时。依例轩架鼓吹。盖参酌仪礼及春秋传而纂定也。系是莫大庆礼。故依礼文磨炼之意。敢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