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月沙别集/卷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 月沙别集
卷七
作者:李廷龟

附录[编辑]

遗事门人崔有海述[编辑]

月沙李相国在戊戌遭国有丁应泰之变。上命月沙制进奏文。至于称祖称宗之说则只曰。此乃高丽以后累代沿袭之谬举。莫非无知妄作之罪。虽非身犯之咎。若以此论罪。则死无所恨云。草入。上命示于柳成龙。柳相时遭台评。待罪东郊。杜门谢客。月沙以上命之意传谕。则柳相曰。他语则极其明快。此一节直言伏罪。则恐有贻责于君父。不言则近于不直。罔知所为云。朝议皆以为不及此事于辨奏中为当云矣。一日。上别教曰。有罪无罪。天日在上。人臣讳不直言。迹涉欺诬。幷依奏文元草书送云。及至中朝。六府九卿十三省科道官会议朝廷。礼部尚书温纯。乃应泰之党。看到奏文。颇有失色。一处与党。会见奏草。招通官语之曰。称祖称宗。自称无知妄作。极是老实。人臣事君。固不当如是耶。朝鲜其无忧矣。廷议皆称冤伸理。皇上痛辨昭释。降敕慰谕。时郉军门在京中。自北京飞报。六日传达。上感动涕泣。其时奏文等语。若回护不直。则国家安危。终不可卜也。非但文章之明畅。亦因忠悃而得伸者也。

月沙与华使熊化相接。极有推重之义。中国以请止谓之闲。熊公曰。待客不来。过夜半闲云云。月沙答曰。西出阳关。无故人劝云。熊公曰。吾之所言。只因闲字而发。待客不来之语。不合于今宴。月沙所对则允合事情。不可不加一杯也。月沙再至中朝。熊公方为都御史。清名满世。迎接月沙。极其敬礼。请月沙坐北壁。自坐南壁。熊公曰。吾于今后会面难再。若有足下亲朋到北京。则当相接如元宾云。未知所亲者何人也。月沙对曰。吾于朋友。固多君子之流。然其心相乐。此酒是一朋也。见月对酒。遥忆不佞。亦一道也。熊公嘉叹不容口。月沙以佩刀赠之曰。此乃吕虔刀也。熊公爱而佩之。所赠者怀素亲笔千字文一轴。苏东坡亲笔书一幅。皆直千金。华人开心见诚。以文字结义者。未有如月沙熊公之交际云。

月沙于昏朝。最有恩遇。丙辰。自北京初回。贼臣等请废大妃。廷请甚急。刑祸且惨。时内戚因公所亲者密谕祸福。公称病杜门。誓死不参廷请。公之踪迹危急之状。非他人比。况有贼筠猜嫌不平。合尔瞻巧构。祸机叵测。公终能壁立不屈。人之所难。廷请之终不成惨祸。实有赖于公等之不从云。此亦后人之不可不知者也。

月沙尝构栗谷先生行状。延平李公请之曰。吾于栗谷先生。门人也。癸未年陈疏辨明栗谷之诬。此事可入于行状云。月沙曰。此事虽好。若入于先生行状。则涉于支漫。当入君之行状也。白沙李相公闻之曰。月沙文章之精。能举此可见云矣。

一日。月沙与子明汉等往访白沙。则白沙策蹇驴。同往道峯书院。联衾于枕流堂。使明汉对月悲歌。感叹世道。月沙问前头若有废妃收议。则公将何以措语耶。白沙曰。死生有命。死于慈殿。则死得其所。但主上必不能大杀吾辈。放逐流窜。有何所恤耶。未几。白沙献议远窜。月沙亦遭贬累年云矣。

月沙在癸巳年。以说书被选。与黄秋浦慎,柳梦寅。往于宋经略应昌之幕府。讲论义理。每言程朱大学编定注释。多不合理。使之随问讲解。公指言外之意。不悖程朱之旨。亦不沿袭于旧注。通畅明快。浑然天成。学之早达如此。而为言东国有晦斋先生。亦有讲论大学之说。颇合于中朝之论议云。宋经略大欲考阅。因时事未定。不及考正云。盖宋之为学。颇有得于陆学者也。

月沙以大提学。为顾天峻天使远接使。陛辞日。上特赐貂掩。教曰。闻今行诏使。文才甚高。卿今迎接。吾不以为忧。但徐居正不待天使之制。或自请先述。反不如天使之制。此可为戒也。月沙对曰。其时徐居正先制者风月不随黄鹤去。烟波长送白鸥来此一句。乃前朝人金克己所作云。上曰。若然。浮妄尤甚。月沙到龙湾。异论颇多。月沙辞递。因为延慰使。延陵代之。部曲仍管之。天使越江。所赓之什。多所改易。而丘坦辈因在行中。每指月沙曰。此乃真学士。何故辞递也云矣。

月沙尝述栗谷行状。使有海看读。持草归家。翫诵累日。事迹之所当添入者。文字之所当删润者。或付标。或作长书以陈。则无不俯从。少无愠色。胸襟洞豁。此实古人之所难也。及白沙制栗谷碑文。措语或有奇僻。月沙公曰。此论学处。当尽为删改。可以适用云。有海曰。何语也。月沙曰。世安有倒用工夫者耶云。此语不似濂洛论道之旨。改之可以明栗谷之德义也。有海曰。朱子以为古人之入学者。必下学上达。后世异端乱真。必以太极大原先明之。可以明道义云。此乃白沙论学之意也。朱子曰。张敬夫不历阶级而得之。程子以为邵尧夫犹空中楼阁。若潻入此语。则益有所据云。月沙遂采而用之。而删改数处。发明栗谷之道德。多有切实处。此皆可见月沙先生乐善好义之一端也。

月沙以梁监军接伴使到安州。余以御史在道内。因往候之。公述别章八篇。示以问字句之妥否。余即陈所见。公欣然采用。厥后公还到成川。适值壬戌之七月既望。公赋诗作歌。船游数日。使余作西都主人。极欢乃已。以降仙楼之形胜。适逢月沙之风流。赋胜游于壬戌之七月。足继苏仙之遗迹矣。

戊辰。月沙之孙宗相登第。年才十七。古今所稀。余以书贺之。公答曰。妙年登第。可以为慰。不可为贺也。其言颇孚于古人恶荣之旨矣。一日。妻父洪景绍曰。吾祖忍斋公。以甲子生。再典文衡。以礼判兼带二相。戊辰入相。月沙公之生年文章位次与之暗合。未知八十之年。公能享之否。及乙亥。公考终年七十二。国人叹惜不已。其后国有兵火。国家之惨祸。多有人所不忍言者。人皆以公之先事乘化。比之于登仙云。比于忍斋。则虽减十年之寿。福禄子孙。颇有重于忍斋云。

余少时挟册著文字。拜于公之门。公以故人稚子。视之如子。待于卧室。呼夫人隔壁应答。沽酒以飮。指教撰文之方曰。吾读论语二百遍后。读东坡万言书几千馀遍。文章遂精。少时先君教我以汉书韩诗。精诵不已。至今笔气尚有所得。此亦可法云。余之承教之切当如此。终不得成文才致大名。益增惭负。而公之恩义。则平生不可忘者也。

月沙先生文集跋崔有海[编辑]

不佞孤露墑埴。弱岁请𢽾于先执月沙先生。泫涕濡恩。诏以典谟。牖以道义。跻而汲之。垫而济之。礼遇期许。允与古人侔也。恩懋报蔑。遽遭山颓。只殷公私之痛。加麻之日。两孤痛哭以嘱曰。先子遗籍。莫非沥血之忠。遄图公传。可征文献。而时益阽危。若猝遌猘逞。则盈架钜帙。安保其得全耶。古之名籍。逸于世变者何限。孤等茹痛终天。又不寿先子之大业。则死难瞑目。唯子既结问字之义。盍图垂后之谋。不佞不容迟诺。始役未几。中外知旧。合鸠私财。方伯朴侯明榑。综理以督。而本家不欲因私累公。上下礼赙。稛载应需。方伯因令办盐足饷。酬劳割材。招募髡流。人皆乐趋。毫不烦民。大役亟完。不虞燹毁。先生德义浃人心风一世者。允征于兹矣。诗文凡七四编诗冠朝天录。文以表笺为首。而大学讲语,南宫录终焉。盖皆先生所自定也。不佞露盥庄诵曰。多矣哉。在东国古鲜其俦者也。盖诗则髓镕韩杜。声协正始。雄益精致。清益劲炼。华实兼优。沨沨乎大家之音也。文则理彻鲁论。气夺韩苏。汇以西汉之源。灏灏乎不可闯其涯岸。有若春嘘和气。林林者总总者各得自然之芳华。妙斡天机之变化。斐然大成。一何具众美也。大学讲语。非独契私箚也。早蹑云程。角义理于华士摅素。学阐微旨。能屈华士之心。黜异大正路。颇著卫道华国之效。而平生志。皆演道源而润鸿猷矣。应泰之憸。拑肆螫。凶铓甚锐。天朝蓄疑。国是靡定。若不快湔。国不为国。圣明䀌伤。慎简超擢。先生不避危机。膺命殚忠。奏纶明剀。煕朝诵叹。应辨畅义。至𫍯动天。卒能关群奸之口。而回天日之耿。光东土万世。弘受丕休。则辨诬一录。实先生鸿业之领要。与大学讲语。弁诸文集。以树学业文章之根柢。克谐于理。何可混齿诗文之后也。兹敢表出改编。讵逭不韪之谴耶。两孤曰善。因谕不佞使书编刊颠末。以彰平日之情义云。情既至矣。忍以文拙辞。噫。时皇明崇祯九年丙子夏四月初十日。门人通训大夫公州牧使首阳崔有海。再拜谨识。

书月沙所著抗义新编序后牛山安邦俊[编辑]

吾友月沙李公廷龟为诸生时。读书山寺。闻有通信之行。草疏极言其不可。辍榻下山。将为叫阍之举。时公之妻父权公克智为大司宪。公先见权公谓曰。不可通好篡酋。大义甚明。而朝廷无一人言之者。吾欲抗章昌言之。丈人方为言官。亦不当齚舌无言。权公取其草览之。叹曰。此论极是极是。然儒生何必上疏。吾当以此意论启。君可姑止。遂删去请斩倭使等数款。尽用其文而为箚上之。答曰。箚陈忠谠之论。深嘉为国之诚。但庙堂岂偶然计而如是议定乎。兹未得从之。公时年尚少。与先生素昧平生。而千里之外。所见不谋相符如此。真所谓鲁有两生而不可谓秦无人焉。今此序引。公乐为之当笔者。盖亦义气相感。而览是书者之不可不知也。

跋天使熊化书帖尤庵宋时烈[编辑]

右月沙文忠公与熊诏使化往复书帖也。其失得显晦之实。公曾孙喜朝同甫记之详矣。此在当时已为可珍。况今日不可复见耶。岂造物者用意葆护。使今人想像兴怀。以发匪风泉水之思。而助成中兴之伟烈也耶。呜呼。岂可易与俗人道哉。

尝闻仁祖朝郊迎诏敕二使。礼数有所异同。敕使不悦。诘之曰。均受皇帝命。何以差殊观耶。上苍黄未有以答也。顾承旨曰。召李某。公进对曰。诏是普谕天下。敕是只赐一邦。故故事如是矣。敕使首肯之。上大悦。此事或阙于史官。则非细事也。幸同甫识之于帖后也。

寄别同甫北征序语尤庵宋时烈[编辑]

仰惟同甫曾王考月沙先生。尝对陆学王人之问也。专主晦翁说以抗其言。而王人亦不能屈也。今同甫之渊源如此。则宜乎啖荠山间以校大全也。

书朱子感兴诗后赠同甫尤庵宋时烈[编辑]

右为同甫书于羲农洞南涧。愿书感兴诗。同甫意也。昔文忠公先生。远宗朱氏说。以御陆学之华使。同甫其后孙而渊源也。崇祯丁卯月日。德殷宋时烈。

记少时所闻玄石朴世采[编辑]

业文章者。喜读老庄诸书。其气质过高者。又多转而求道于释氏之门。唐宋诸贤是也。至我朝。平时则金乖崖。近世则张谿谷。皆不能免。其知病此。欲窃附于吾学。而卒不能自解者。无如李芝峯睟光。以其于吾学实功。无一吃紧见者。拟议说话。都在上达处。宜乎过高而不通也。殊可叹惜。其卓然无累者。殆泽堂李公植乎。盖其初入头。专在经书训诂上。又颇染指于程朱书。故能卞异学肯綮。其次为鳌城月沙,二公。虽习文章读庄老书。而不受其毒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