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集/卷三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十四 月沙集
卷三十五
作者:李廷龟
卷三十六

书牍[编辑]

寄白沙[编辑]

万里之还。憧憧一念。先在门屏。而死病才歇。缕命仅存。致身则固无计。候问亦未遑。可叹。曾见亭舍过豁。不合老人居住。露坐延爽。是台素性。常以此忧之。而亦一献规矣。今果以此致伤。所幸者。不至大段也。昨邀全佥知。闻知台脉候。服牛黄后心经之热。颇似疏散。此是吉兆。朱砂安神丸。最合云。侍生亦患心𧏮。才有新剂。敢此投呈。惟祝调摄万重。

向也扶病往叩者。盖念阁下必有今日事。某亦不知朝暮何之。欲一长别也。久病之馀。猝然跨马远出。心眩气喘。不能稳成话。吟得一律。亦不敢书呈者。怕人传也。短日催暮。倏尔辞还。自后病势尤重。闭户牢蛰。惟待溘然。旋闻廷论震动。坐俟严谴耳。阁下此事。想早已自分。台评不应介念。但穷冬积雪。非远行之时。阁下重病在身。静室调治。犹有忧念。况冲冒苦寒。撼顿严程。七十老人。其何以堪。念及于此。心骨俱痛。某病亦垂死。入地不远。顷者儒疏。以诛窜拟律。纵或末减。当随阁下而行。亦任之已耳。衰门祸惨。外舅奄忽。不得凭棺一哭。死别生离。病怀益复殒绝。八味顺气散十服送呈。姑希台谅。不备。

卧想登程在今日。自然泪在枕边。非独为故旧分离之恨也。六十年读书。正为今日得力。只应快适。如某杜门俟罪。终不能出一声。真古人所谓虽生如死。况病亦将死。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曲江虽瘴滨。不比西关之有虏忧。且闻其地泉甘。人多寿耇云。可想风土之淳焉。知非天意耶。保命丹。治风善药。橙丁。治痰消食。雄黄大块。清香百枝。并腊剂各种。奉备行资。无由掺别。临楮邑邑。

即闻天恩易播。稍令人舒息。感激涕零。但垂死病人。七十老翁。此是长诀。而不得一掺。耿耿此心。何论远近。惟愿神明持护。终保欲生之渥也。别语何待申教。非但昏塞。亦不敢长语。姑以前日令儿口达者。冀台心记之。且俟后便耳。不备。

日因李金吾。略审沿途消息。即见杨口诸人。且承手札。就想寓居安便。台候苏迪。千里慰豁。如何如何。侍生待命城外。今四十日矣。圣候久未复常。因此白简姑停。请诛之疏。又再三上矣。速得流窜。实为大幸。而彷徨岐路。未知何归。悬迟至此。火色益急。又不知毕竟生出何事。令人恼死。益羡台爷做事快活也。北路则大臣多配。朝家不欲送。西关则疆事有闹。鄙情不愿去。势将投身瘴滨。自此南北杳然。音墨亦难继。思之惘然。北海风气常劲。愿静养为世道自爱。生将欲卜筑蟾津之上。闻郑佥使是光阳主人云。何时出来。为我幸道此意。匆匆不宣。

答白沙[编辑]

凤奴来。伏睹前后两度书。仰审台愆度快苏。区区惊倒之馀。喜慰何量。念此病若真是再中。则七十老人。何以堪之。此必春寒取凉于溪边。偶致痰厥也。久久将护。自应平复。但长夏瘴滨。气候想不齐。炎蒸又台鉴常所不堪。不审此间调摄如何。侍生彷徨岐路。已半年矣。台评乍出乍停。令人莫测。已将七尺长身。付之柱后惠文。南北远近。任之朝暮耳。家食虽有屡空之忧。西湖几案间。入眼怡神。使儿辈朝读南华经。昼诵唐人诗。凭几而听之。此乐足以忘饥。第未知金吾使临门遣定在何时也。西贼犯中朝。白日杀大将。羽书征兵。辽左震动。庙算莫定。忧虞万端。终恐又得罪于父母之邦。无以自立也。仰屋长嗟而已。赵通判来传台绝句。近又有人传台歌曲。思归恋阙。情意蔼然。苦语凄然。诵之自然泪涔下。然比之前日在东冈时所寄却笑灵均意不宽之句。气象颇似低垂。岂绝塞穷荒。怀抱自不能平耶。思之邑邑。步韵一绝及见月有怀一律。录在别纸。孤寂中幸为千里面目。如何。又短律。是前冬进别时口占。而令豚儿口达者。不能终隐。览过快付丙。勿令更添齿舌也。不宣。

寄完平相公[编辑]

献岁发春。伏惟台履珍福。区区瞻慕之怀。与日俱积。苦无风便。未奉书久矣。屏逐深落之后。谢绝人事。丰德父子。亦皆转徙乡曲。闻问两阻。凭探起居。亦无其路。只向风驰注而已。某得罪朝廷。分甘诛窜。而至今未蒙行遣。彷徨岐路。已过一年。未知朝夕飘落何方。旧栖湖上。受风病重。为近医药。侨寓南郊。同时议律之人。或已谪死。或皆远流。而偃息洛下。苟全性命。家厄未殄。岁前一姊二叔。相继捐背。三丧未葬。百须关念。悲苦度日。只身偶不死耳。曾因东来人。伏闻台候康健。窃想神明默护。天意或者有在。只恨此身无路陪杖屦于东阡南陌之间耳。鳌翁墓草宿矣。思之长恸。然俯仰人间。世无一好况。此后未知更见何事。翩焉长逝。真个人豪也。但亲知凋丧殆尽。存者又落落相望。会合杳无期。亦付之一慨而已。春寒未解。惟祝为世道加爱。适逢李郞之奴。匆匆附候。不宣。

春寒未解。伏想山家疏冷。何以堪遣。区区忧慕之私情。不但为国家为世道而已。小生庭请未罢之前。旧疾复作。舆还呻痛。台鉴渡江之日。始闻出城之奇。瞻望靡及。怅叹何可尽言。病伏之中。遽承礼部之命。非但病势决无支堪之望。癸亥议礼之初。禀承台诲。参酌情文。降服不杖封号大院。支子主祀等事。既已启下。而到今节节迳庭。势难复为礼官。大鉴以此去朝。而犹不能尽回天听。则小生独力。既无格天之望。诡遇顺旨。曾所未学。以此连上三告。不敢拜命。幸因大鉴辞箚及左右台陈启。得允丧主之请。已往之事。既有悔之之教。前头节目。讲定为急。加由之后。严旨又下。不得已扶病出谢。以礼葬誊录及国丧仪轨。参酌裁损。议于左右相。别单以启。如石物中除去石栏干,屏风石,文武大石人石,羊马虎等事。即其裁损。而他亦类此。并蒙准下。多幸多幸。但返魂。请于启运本宫为之。则以本宫狭窄。仁庆宫为之事命下。故昨日以绫原当主。三年馈奠。寝处阙中。事体未安。私庙返魂。不可于阙中为之之意。备辞陈启。时未发下。未知毕竟如何也。大鉴虽暂出江外。此礼之不至大段差谬。皆大鉴之力。伏见前后圣谕。悔悟之诚。满纸蔼然。大鉴一向迈迈。未知如何。伏愿台鉴千万为世道为国家。幡然入来。随事匡辅。以完大礼。以成朝廷公私之望。适遇药房之去。敢候起居。匆匆不宣。

答沈一松在北京时[编辑]

奏译便。伏承台手字。如承台诲。汉水燕山。咫尺间也。因台示。审台尚不作春明梦。致仕人臣大节。上下俱当慎重。暮年闲养。昔人清福。只恐加额人不舍耳。侍生使事幸得句当。而敕书节目尚多。锁馆中了此三夏。满身疮痒。眠食俱妨。崦滋之景。所馀几何。长此苦海中生活耶。圣旨特命顺赍。而黄中允之来。有图得天使之教。皇上成命。谁得而改之云。奈何。无乃以此又被洪命元之罪耶。计于开旬起程。潦阻虏梗俱可忧。闷闷。为世道自爱。不宣。

日儿豚溷馆下。叨蒙赐款。归詑家庭。馀芬及人。仍想松鹤仙姿。健爽犹昔。恍然此身如在几席之傍。尤恨望望不得亲也。忽接手教勤恳。读之感戢。侍生送敕使至安州。还朝已经月。而途间得病。委身床席。又以安牧之纳娼监军事。并被台评。此乃侍生离安州后浪传之说。虚实虽不可知。年来此身。已作齿吻间软物。今则律名甚轻。因此得归。庶可了残日。而亦何可望也。时事日复艰危。会合杳难期。思之邑邑。秋气乍凉。望台为时自玉。不宣。

寄一松[编辑]

入夏来。伏惟台履静胜。曾在城西。屡勤记存。病患忧挠。衾枕又移。自来湖上。门墙更远。郊扉阒寂。与世相隔。僮使缺乏。候问久阙。盈盈一水。此心如注。侍生彷徨岐路。已至半年。归处莫定。万事蹉违。近海常多大风。闭户呻吟。生趣索然。然倘得过夏于此。则西湖几案间。日有佳致。暂时栖息。何莫非圣恩。日者伏蒙前后辱赠诗。拜受而珍诵。何日去手。猥有攀和。亦已久矣。而疏迂之迹。困于齿舌。万念都灰。视笔砚如仇。诚恐狂臆或露。不惟重罪累。抑以玷高明耳。以此次且不敢发。今因候便。始敢尘览。亦见小巫之沮。斯强颜耳。覆瓿为感。天时向热。为世道自爱。

答一松[编辑]

日屡蒙俯存。今又承手札之问。宛接台范。慰感如何。罪生病卧之日。已知有此。尚谁咎哉。但积败之馀。绝远之行。虽似可虑。亦奈何亦奈何。近以自上受鍼。姑停白简。羁栖待命。益难度日。万事都已任天。岭海远近。莫非圣恩。唯是残年知旧。落叶分飞。无复再会之期。瞻望门屏。便是长诀。此为悢悢耳。前秋寄惠琼章。至今珍诵不释手。非但病废笔砚。虽有吟得。怕传不敢仰呈。真所谓不敢长语者也。今承人日寄诗之示。益荷台盛意。临行应有赠。拱以俟之。匆匆不宣。

答金沙溪[编辑]

经岁归来。儿豚迎至鸭江。先问吾丈消息。略闻安稳。到京。贤郞来访。始具审乡居静便。眉宇宛然。此身如在左右也。今又得见手滋。推枕展读。慰泻当复如何。某三经大病。几死者数。今虽少定。元气未复。看书无意味。薾然惟思倦睡。病与老期。衰换日甚。奈如之何。眼中知旧。不死则徙。思叔已作泉下人。正直刚方。那能复见如此人。自失此友。忽忽无人世念。白沙相公。前月受风。神昏语迟。低垂不振云。此翁年垂七十。名位已极。岂非可忧。敬叔上年去时。别于江外。今在峡中。杳无见期。时晦为养。乞宰岘山。今明将发。自为计则得矣。暮境离怀。不禁邑邑。栗谷先生行状。厥后多有删改处。未知更为入览否。碑石将磨正。诸事略有经纪。而因景临父子遭患而停之云。此事非委于景临。而多士索然无气力。生又不在。至今未成就。因此荏苒。前头难可卜。可叹。示仪礼经传通解十卷。一本则鄙家本有之。今借沈一松。此则不甚紧。续通解六十卷。则久欲得见。今行恳求。而闻并刊于九经注疏中。多至三百馀本。价高难尽买。又不抽卖。奈何。清香二封。奉备棐几一销。对使忙书。不尽所怀。只希慎寒珍毖。

春间待命城外。贤郞来传手札。未及仰报。而栖息又移湖上。自后苦未遇归便。寻常耿耿。又于前月旬间郑上舍之来。续奉辱翰。丁宁厚意。千里不隔。如对几席。面承清诲也。侍生负罪明时。分甘诛窜。而圣恩如天。尚今假贷。所谓大论。乍出乍停。令人莫测。朝夕岭海。未知何往。彷徨岐路。已至半年。湖上小庐。不蔽风雨。尽室栖栖。生趣都尽。而随遇而安。亦足自适。第去年哭思叔。今年又哭鳌老。平生知旧。零落殆尽。存者又落落晨星。每一念之。忽忽不乐。来书所谓若贬远方。生前恐不得相见云者。政实际语。读之宁不怆然。世难未已。国事未知税驾地。吾侪俱衰白。前头会合。杳不可期。奈何。姜生一年苦滞。今始还乡。可怜。只愿为道崇深。别纸所喩。复在别纸。统希鉴亮。所欲禀者多。便忙不备。

别纸[编辑]

栗谷先生行状。侍生曾将贵稿。与子方,时晦,敬叔诸友。再三证勘。檃括改构。经年始得脱稿。想已彻尊览。厥后又因诸人之言。略有删润矣。蒙示金铠承李浚庆意。欲劾奇高峯,李青莲,朴思庵等事。则生亦尝闻之前辈。且近见奇高峯与退溪先生往复亲札。金欲劾思庵,高峯。并侵退溪以下一队士类。明有公案。无可疑者。李相浚庆。虽不自为下手。而素倔强自高。常比退溪于山禽。盖惩己卯之祸。务欲裁抑过激。不喜名士。故论议乖张。展转至此。极可痛恨。然此是李相之失。不干于栗谷。栗谷则止于末杪。论承旨请对是非之时。与李相议相左耳。似不须提入于行状中。且李相虽欠学识。有此崖异事。自是士类中人。特金铠辈假托承望。以起闹端耳。必非李相本心。其定策大节。立朝事业。有古大臣风。世皆以为名相。今不必指摘疵累。以益先生之敌。一边人当有按剑起者矣。以故贵稿中李相遗表朋党事。亦与诸友议而删去。只入先生论乙巳伪勋时与李相相辨一款耳。至如仁庙延恩殿之说。非独李相。其时相臣如权辙诸人。得罪千古之案。退溪辨之详矣。栗谷则论议虽与李相相背。而别无诘正事。此则当于先大鉴朴思庵及退溪碑状中详之。故侍生昔撰先大鉴志文时。此一款。亦备及之矣。今于栗谷状中。不须并为𫌨缕也。鄙见如此。未知如何。因便更教为幸。鳌相所撰碑文。誊书以上。此文之出。多士之质疑于侍生者甚多。或嫌其推许不满。或疑其论癸未年事不明白。侍生之意。则诸说皆非也。此翁喜为古文辞。不欲沿袭宋儒陈文。故当初制时。已忧其有此谤。屡言于生矣。先生一生所施设所建白。若欲掇入无漏。则须用先儒文字。方可详备。而欲守习气。不肯敷陈。未免有牵强不畅语。然无大段阙遗。自是碑家体格。推许则可谓尽矣。只铭辞末结。文气少似低衰。然起得太突兀。何可谓不满乎。癸未年事。群小虽以党论攻击。在先生特一蚊虻之过耳。君臣际遇。可谓千载一时。然此非先生大段事业。先生常以拔出流俗。打破东西为意。则何必以癸未年事。为先生断案。而费力详陈于墓道乎。况碑文与行状。文体自别。此等事。鄙所撰行状中。似已备入矣。大槩鳌翁此文。自是奇作。今世无能为此者。况今已作千古人。谁能加减一字。又谁能舍此而偃然为段文昌乎。多士之哓哓。久应自息。老兄须痛言于诸人。以定群心勿挠。用此文为当。但吾侪俱废困无气力。世乱复如此。恐刻出事功。未易入手。以此为难耳。退溪。高峯往复书二幅。虑未及见。敢并誊上。

今年旱热。古所无也。地近南服。想倍之。衰境林居。何以度此。向风驰注。正月念一日所寄书。得之于仲春之末。继又有寄札。而不捧答书。岂有来人而无去便耶。病故汨没。未能访得归人。久稽仰复。怅叹。前书所示鳌碑。尊丈之意。既已释然。此实鄙情当不疑而定用。亦颇以丈意。谕于诸生。诸生今方始磨正之役。计于秋前毕手矣。第碑文中多有可议语。再昨与郑时晦,吴汝益诸人。会而揣摩。则序文起头及铭辞起头。不但文气突兀。推许亦尽。甚好甚好。其间有些少语病。此则虽略加点化。非入结撰新语。只添原语。使之详备而已。相公在时。亦以为然。任人安改矣。与诸公相议。录在别纸。幸取元文。一一指教如何。前日下问诸件。亦仰复于别纸之下。两地千里。无由面承清诲。百年几何。长此相忆而已。为之邑邑。统希盛亮。

别纸[编辑]

胡云峯情义之发。与退溪论理气等语。似不衬贴说破。当依行状中原语。而自坡州有成牛溪。至为芤者众矣。似当插入于下摠论之头云。

论癸未事下。当入三司构先生实状也。擅权慢上等语。又入先王传教。

末段论学似胡乱。莫知意向。盖相公之意。则推尊先生。非不极尽。而其意常以先生之学。似无循序渐进功夫。故比之凿龙门。其所云不可穷其间架。决千载不可考之轻重等语。皆以一蹴上达之是否。世无能知者之意也。然而文不婉曲。语不明白。有似疑先生之学者。诸意以此为难。未知丈意如何。

行状中前日所示朋党疏事。初则入之。而群意以为若不𫌨缕尽入。则不如不入云。未知如何。

白三宰代疏事。先生之意。虽出于至公。程子代彭之疏。亦非必法之事。何必入也。

朴相推考事。虽是可骇。其时公论。皆以为非。非独先生之论。不入亦可。

大院君亲祭事。礼虽出于情。既非正礼。则何必劝行。不入甚当。

许篈停拟事甚微细其下有曰为先生所斥三憾合势云云则意在其中不必入也

前书之去。已逾月矣。苦待复教。而邈焉无便。方用瞻往。即承手翰。就审经潦入秋。道体增重。瞻慰瞻慰。侍生两年之内。四处迁移。生趣索然。又值岁荒。奈如之何。时事已无更为之势。未知税驾何地。只仰屋长恸耳。先生碑文事。详在别纸。幸考元文。一一细察如何。前书去时。郑时晦亦奉书。已以略为添删写刻之意仰禀云。想皆关听。西报日复忧危。秋冬间定有骚屑。一或有警。则此事瓦解。谁复收拾。诸生之意。极欲速为。故与时晦,汝益,可晦诸公。会诸生勘定。南窗老丈。今方写石。虽如此而刻役甚迟。冬前恐未输送。以此为虑。大槩群意以为作者既已作古。虽一字不敢增减云。则此文虽弃。不可仍用也。既云不可不用。而又有不得不改处。则略为删润。务得备详。俾无疑议为当。至于论学处。则鳌相之意。虽出推扬先生高明透出处。而措语皆出外家。千万人见之。皆以先生之学。为或近象山。或近禅学。或似花潭,南冥云。吾侪见之。亦复如此。一边好诋议者。应添一般唇舌。先生之学。门路最正。见得最高。而缘形容不衬。使人生疑。作者之意。虽不如此。安能家道户说也。以此时晦,汝益之意。则总论以下。极欲尽弃而改之。鄙意则以为文之归重。在于总论。若尽改则文体不伦。且极未安。不如全用元文。而略添数语。以证前贤之论。略改数字。以破后人之疑而已。故群议终循鄙意。如是勘定。只恨尊丈不在此。不得面承清诲。而又无僮使。不得驰书往复也。然前已奉书。通告军匠。不可虚费粮料。事出于不得已也。鳌相为文务气。元欠商量。看书又不细绎。以此用古语多错。如慈良于丧者皆是。而然苟非有害于先生。有补于先生者。则不删不添。自家文疵。不必尽改也。鄙意则如是。幸赐指教。行状中所谕诸款。当依命容俟禀定耳。玉汝移在高阳。顷以碑文事。暂来鄙寓。一宿即返。岂有留滞京洛之理。当谕示意。

别纸[编辑]

闻退溪李先生隐居。先生往见退溪先生。讲论许多义理。退溪多从公说。非只问主一应事之要也。其下又曰。自是知行并进云。若然则有若一见退溪之后学始成就者然。亦非实著。故如是改之。且入退溪先生书中之语以明之。

出家入金刚山。先生在山寺一年而还。未尝削发。生等亦尝闻之。金同知玄成公亲见其发于下山之时。其曰出家者。似失实。故此二字去之。

公少读书。至张公艺。只称敦睦而不及孝悌实行。似未备。故添入事庶母事仲兄等实迹。

四书集注。集注者。大注也。岂错乱乎。改以小注。

朝臣多以形迹。朝臣下添入前后辈三字。

一时坡州有成牛溪。自此至为芤者众矣此一款。是大段论学处。乃入于历官叙事之中。语似错杂。故抽入于下总论论学之头。使之承上接下。而且牛溪先生一时名贤。不必言某之子。既曰隐居坡山。而又曰坡州有成某云云。则有若坡州人。语亦似叠。大槩先生碑文。不必并讃牛溪。故此一句去之。

体用一源不可岐分之语。体用二字。似无据。盖退溪,牛溪两先生。谓之理气互发者。虽本于朱子四端专言理七情兼言气之说。而实非互发之意也。先生之论。则以为理与气。既非二物。又非一物。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盖发之者气。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无先后无离合。不可谓互发。今若谓之互发。则是理气二物。各为根柢于方寸之中。未发之时。已有人心道心之苗脉。理发则为道心。气发则为人心。然则心有二本也。此为大错矣。此乃先生与牛溪往复累十书。而牛溪竟从先生之说者也。今谓体用一原。则有若但指未发已发而言。其曰一原。亦非吻合。故略为删改。

遂为颛门。所谓专门。即如百家异说之各立门户。先生最得宗派。谓之专门。甚未妥故删去。

顶门上下针。有病痛然后方可下针。且神指妙按之下。即云方寻真脉。是为承接。既下针后何可更为寻脉。故此五字删去。

擅权慢上。若只云擅权慢上。而不言其擅慢者何事。则后人见之。或疑其实有擅慢之事也。故其间添入圣教数十字。以明其时言者诬捏之状。

总论以下论学处。群议皆以为杂而不切。后人若不解见。则恐转成疑案。以此从前论议不一。到今临刻。又复呶呶不已。盖白沙公为文。以气为主。下语务出新奇。今者论先贤学问。而不用儒家文字。推许则至矣。而语或不莹。其曰凿龙门。其曰上达而后下学。其曰蜃阁之浮于海等语。其意盖以先生之学。一蹴高明。似无循序渐进之功。故人或疑其倒用工夫。而此特英爽过人。所见卓然故然也。此是白沙洞见先生之学。自谓独得妙处。故其下所谓世无桀巨人。眇眇余一人之见。决千载不可考之轻重等语。皆指此也。主意如是。而人皆不能解见。安能家道而户说。甚可叹也。然此是笔力奇桀处。决不可杂以拙手。鄙意则终始如此。故全用原文。而略添程子朱子语以证之。

御风历阶。御风之语。虽非稳当。曰历阶。则是循序渐进。故改以暗合道妙。

致曲之利。致曲者。从善端一偏发见处而致之之意。是初学工夫也。精义制事。是圣人形著动变之功。语势似倒。故改之。

总论初头。先生立朝事业。论议才识及与人讲学立言著说等事。俱不可阙。故略为添入。

南还之后。节序屡变。虽因贤郞学士。恭审起居。而向来官冗汨没。无便奉一书。伤离恋德。结想为劳。兹伏承手札之问。披读再三。顿觉沈痾少苏。侍生自前月初三日。将赴早朝。忽眩晕昏仆。初谓暑风所伤。症出积伤。日渐加剧。委身床席。今几二个月矣。三告再箚。仅解金吾。至蒙遣医赐药之恩。尚今偃卧。药饵为命。时事艰危。无一策裨补恩私。又未能筋力奔走。与闻朝堂末议。仰屋闷叹而已。逆狱又起。初甚惊虑。旋闻圣旨疏决不逾日。只二人伏诛。而宰臣至被诬引逮系。以此一边论议。哓哓不止。国家不幸。爻象每每如此。奈何。号牌虽出于不得已。而民未息肩。有此大政令。应有骚屑。然业已颁布。期限已迫。朝家命令。岂容每每挠改如儿戏也。未知庙议坚定试行否也。人情不固。浮议甚盛。百事不可做。只当束手付之观音菩萨耶。西报甚不吉。韩贼子侄入奴中。诳诱弘立奴贼。将欲东抢云。今冬恐有一番惊动。守与避。庙谟时无定计。殊甚泄泄。亦付之观音耶。保合之示。甚是今日大公之论。而爻象不佳。日复乖张。一人妄有陈白。辄谓党论互相诋訾。人皆疑阻。是由老成去朝。士论益孤。将见群枉入腹。吾侪终无着手之地。数年遭际。亦已泰矣。此实时运之盛衰。亦任之而已。夏间连有召命。筵中下教非一。令监其无西笑之意耶。冬节向寒。老人栖息。恐不如山中。以此忧念。而区区之望。不弛于中。别纸所喩。从前承诲多矣。已尽佩服。无容考史而更证。朴家之疏。曾在礼部。攻破无馀。私庙之礼。朝廷已定。大院成例。祭文头辞。名称难阙。故不得不称考。鄙意前已备陈。此实微细。不须提论。但顷者亲祭时。今宗伯与侍生相议建白于筵中。请速书旁题。而未有发落。政院更请。则以当议处为教。以此有后日之忧。吾侪退散之后。必有以此论起而攻之者矣。圣明洞览今古。必不为非礼之举矣。万万容一。嗣布便回。草草不备。惟愿为道自爱。

寄申敬叔[编辑]

新春履端。想客居佳顺。记鹭江之别。年律已四换矣。会合何时。但有瞻往。冬初兄家惨痛。思之至今酸鼻。未久而吾家亦遭此患。长姊捐背。两舅继逝。衰年骨肉。相依为命。飘转之中。叠遭至痛。忽忽无生意。造物小儿。侵我辈一何偏耶。三丧未葬。百须纷然。关念奔走哭泣。仍遇寒疾。闭户苦吟。今月馀矣。病怀牢落。殊不可堪。眼中亲旧。凋落殆尽。洛下虽有数三存者。各皆蛰伏深落。不得相见。无异于兄。浩叹奈何。居闲以来。唯以看书自遣。自经丧患。泪眼眯昏。不能见字。惟有杜门面壁。或清坐负暄耳。大年奄忽。已为知旧之长恸。而胤子缞绖继殁。人间乃有此耶。东阳公时时来访。苦忆时聊以披慰典刑耳。告行草草。附候。春寒未解。惟冀保重。不宣。

还自燕山。已经年矣。杜门病卧。断绝人事。唯是忆亲朋一念。缠绕未能摆脱。逝者已矣。生者亦杳然。无会面期。残年垂死之人。馀日几何。结想为劳。每如是也。思之直欲奋飞而不得也。春寒。想惟客居静便。生一病沈绵。不离床席。大论方张。不得随参。持斧者林立。请诛之疏。今已三入。受恼若此。头胪可知。闻拟律太严。末减为窜云。南北远近。固已任之。唯愿速死不见此景色耳。此时最羡者秋浦。其次兄辈也。沙相改配。圣恩如天。但闻病势颇重。七十老人。何望生全。不得相诀。言之哽塞。即闻贤胤之去。忙寄一字。从今此身未知朝暮何方。只冀珍重。伏枕草草。不宣。

答申敬叔[编辑]

见贤郞。且睹手滋。宛然隔年仪。台评久已分知。尚谁咎。又何惊。侨居待命已半月。未知归定处。药饵起居。俱未稳便。此为苦耳。贤郞亦犯此律云。形迹似在可恕。而亦尤可怕。兄在谪中。复有分离之患。思之愍然。吾家父子。亦有此忧。亦任之而已。风波滔天。非闭门塞窦所可免。奈如之何。沙相得好过楚原书。想今已抵配所。此翁稍伸所怀。抗声首路。犹胜吾侪拘噤病蛰。騈首受罪也。呵呵不宣。

答郑时晦[编辑]

李上舍来传台札。具悉侍奉吉庆。慰喜。生西还后。一病支离。顷于大礼时。乍出趋班。添伤惫卧。眩症极重。常如在雾中。两耳专聋。对人语。望口而痴笑。衰相种种可怜。闻兄健爽如旧云。静养之效。有如是也。紫云书院。已于今月十五日奉安。洛下士夫。无气力多事故。往参者只金冠玉辈五六人。而海西士子甚多来参。亦盛事也。碑石印出竖立之费。又得横财。可笑。然非迫之强出。彼亦以诚求助。奈何。

寄郑时晦[编辑]

日雨中之枉。获成终夕良晤。此亦穷途难得之胜缘也。即者。湖上起居佳稳。弟长豚病暑颇重。绝粒今十馀日。忧挠度日耳。栗谷先生碑文。净写一通。其中事庶母仲兄一款。乃孝悌至行。不可泯没云。故应入处添入。且总论中头论学处。更添数语。比前似加该备。故其下则去其添语。以存全文。今则似为无欠矣。元文一一付签。参考览还。则一边始刻。一边送于沙溪,玄翁,景择,可晦诸友为计。昨见张好古。贼氛甚炽。秋冬必来无疑云。今方劫盟。未知庙算何以办此。兄为守御之任。不能无忧也。统希盛亮。

寄吴汝益[编辑]

无雨闷有雨苦。以此度日。何时顺适。想惟静居安胜。生身虽粗遣。而长儿病势危剧。忧挠不堪耳。碑文。前日所议处。近者时晦连日来讨。一一添删。而鄙意则元文不欲删去。只于遗缺处。略添数语耳。参考览送如何。欲趁速刻竖。盖以时甚可忧。秋后恐有警急。又复停撤故也。何由相对。向来舟中之会。乐哉。何可再也。盛暑自爱。

与时晦汝益别纸[编辑]

体用一源不可岐分之语。初尝泛看。今更消详。则理与气非一物。又非二物。谓之不可岐分。是矣。谓之体用。错矣。其曰一源者。亦非吻合语。今当依先生本集语改之。曰发之者气。所以发者理。无先后无离合。不可岐分云。则似为明白。未知如何。

自明诚。乃进学之常序。其与论不历阶级者。太不衬贴。然欲改则必须尽去其一款。下手处太多。似为未安。且观其引用之意。只取天开日明自然无蔽之义而借用之。此文不胜意之患也。仍存亦无大妨。

活敬之活字。心经亦有死敬活敬之语。引喩虽不类。用之无妨。

致曲之利。精义制事。是形著之功。致曲。是推致善端发见之偏。语势似倒。今当改之。曰适用之利。则先生明体适用之学。可以发见矣。精义制事。语虽太重。只取制事之意。似无妨。

论学之头。元文涉览经传以下十四字及添入深探独契以下三十馀字。语似支烦。故删去矣。

穷神知化四字似过。故以穷天贯古改之。此语出柳文。天存道亨之天字。似无意味。天何尝不存而道有时亨否。或改以人存道亨。或改以天存道存。未知何者为得。或云。董仲舒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此亦其意。泛然看过则无妨。此于先生无损益。不过述者之小欠详察。不必改也云。鄙意亦以为然。

铭于牲系。韩碑作诗牲系云者。乃家庙牲系之谓也。此则神道碑。似为未衬。然不过不察。而古人于墓表与碣则或用之。不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