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之四
草之三 ◄ | 本草纲目 草之四 卷十五 |
► 草之五 |
草之四 隰草类上五十三种
[编辑]菊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节华(《本经》)、 女节(《别录》)、 女华(《别录》)、 女茎(《别录》)、日精(《别录》)、 更生(《别录》)、 傅延年(《别录》)、 治蔷(《尔雅》)、 金蕊(《纲 目》)、阴成(《别录》)、 周盈(《别录》)。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 ,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 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 。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崔实《月令》云︰女节、女华,菊华之名也。治蔷、日精,菊根之名也。《抱朴子》云︰仙方所谓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茎、花、实之名异也。颂曰︰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 中。 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
【集解】《别录》曰︰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弘景曰︰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华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之,取种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惟花白,五月取之。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藏器曰︰白菊生平泽,五月花,紫白色。
颂曰︰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种类颇 多。惟紫茎气香,叶浓至柔者,嫩时可食,花微小,味甚甘者,为真;其茎青而大,叶细气烈似蒿艾,花大味苦者,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如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
宗奭曰︰菊花近世有二十馀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九月应候而开者是也。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 瑞曰︰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时珍曰︰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刘蒙泉、范致能、史正志皆有《菊谱》,亦不能尽收也。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 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嫩叶及花皆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 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说出《周礼》。
花(叶、根、茎、实并同)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 损之曰︰甘者入药,苦者不入药。
杲曰︰苦、甘,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
时珍曰︰《本经》言菊花味苦,《别录》言菊花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谨按︰张华《博物志》,言菊有两种,苗花如一,惟味小异,苦者不中食。 范致能《谱》序,言惟甘菊一种可食,仍入药饵。其馀黄白二花,皆味苦,虽不可饵,皆可入药。其治头风,则白者尤良。据此二说则是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入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尔。故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 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之才曰︰术及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经》)。疗腰痛去来徐徐,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血脉,调四肢(《别录》)。治头目风热,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并无所忌(甄权)。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大明)。养目血,去翳膜(元素)。主肝气不足(好古)。
白菊
【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风眩,能令头不白(弘景)。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服之,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藏器)。
【发明】震亨曰︰黄菊花属土与金,有水与火,能补阴血,故养目。
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 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 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 ,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荆州记》言︰胡广久病风羸,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钟会《菊有五美赞》云︰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 食也。《西京杂记》言︰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附方】旧五,新六。
服食甘菊︰《玉函方》云︰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 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捣千杵为末,每酒服一钱匕。或以蜜丸梧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岁 老翁,变为儿童也。孟诜云︰正月采叶,五月五日采茎,九月九日采花。服食白菊︰《太清灵宝方》引︰九月九日白菊花二斤,茯苓一斤。并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 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藏器曰︰《抱朴子》 言刘生丹法,用白菊汁、莲花汁、地血汁、樗汁,和丹蒸服也。白菊花酒︰《天宝单方》︰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头旋眼昏,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 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空 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 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袋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苏颂《图经》)
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方》)
痘入目生翳障︰用白菊花、谷精草、绿豆皮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候泔尽,食柿,日食三枚。浅者五七日,远者半月,见效。(《仁斋直指方》)
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大人小儿皆宜,屡验。(《救急方》)
疔肿垂死︰菊花一握,捣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方也。冬月采 根。(《肘后方》)
女人阴肿︰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危氏《得效方》)
酒醉不醒︰九 月九日真菊花为末,饮服方寸匕。(《外台秘要》)
眼目昏花︰双美丸︰用甘菊花一斤,红椒 (去目)六两,为末,用新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
花上水
【主治】益色壮阳,治一切风(大明)。
野菊
[编辑](《拾遗》)
【释名】苦薏。时珍曰︰薏乃莲子之心,此物味苦似之,故与之同名。
【集解】藏器曰︰苦薏生泽畔,茎如马兰,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
时珍曰︰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
根、叶、茎、花
【气味】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调中止泄,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藏器)。治痈肿疔毒,瘰癧眼息(时珍)。
【附方】新四。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孙氏集效方》︰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愈。《卫生易简方》︰用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之,取汗即愈。或六月六日采苍耳叶,九月九日采野菊花,为末。每酒服三钱,亦可。天泡湿疮︰野菊花根、枣木,煎汤洗之。(《医学集成》)
瘰癧未破︰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以渣敷之。自消,不消亦自破也。(《瑞竹堂经验方
庵䕡
[编辑](音淹闾《本经》上品)
【释名】覆闾。
时珍曰︰庵,草屋也。闾,里门也。此草乃蒿属,老茎可以盖覆庵闾,故以名之。《贞 元广利方》谓之庵 蒿云。又史注云︰庵庐,军行宿室也。则闾似当作庐。
【集解】《别录》曰︰庵 子生雍州川谷,亦生上党及道边,十月采实阴干。弘景曰︰ 状如蒿艾之类,近道处处有之,仙经亦时用之,人家种此辟蛇也。颂曰︰今江淮亦有之。春生苗,叶如艾蒿,高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结实,九月采实。时珍曰︰庵 叶不似艾,似菊叶而薄,多细丫,面背皆青。高者四、五尺,其茎白色,如艾茎而粗。八、九月开细花,淡黄色。结细实如艾实,中有细子,极易繁衍。艺花者以之接菊。
子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雷公、桐君、岐伯︰ 苦,小温,无毒。李当之︰温。权曰︰辛,苦。
之才曰︰荆实、薏苡为之使。
【主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本经》)。疗心下坚,隔中寒热,周痹,妇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 食之神仙(《别录 》)。益气,主男子阴痿不起,治心腹胀满(甄权)。腰脚重痛,膀胱痛,及骨节烦痛,不下食(大明)。擂酒饮,治闪挫腰痛,及妇人产后血气痛(时珍)。
【发明】颂曰︰《本经》言久服轻身不老,而古方少有服食者,惟入诸杂治药中,如胡洽治惊邪狸骨丸之类,大方中用之。孙思邈《千金翼》、《韦宙独行方》,主 折瘀血,并单用庵 煮汁服,亦可末服。今人治打扑多用此法,或饮或散,其效最速。
时珍曰︰《吴普本草》及《名医别录》,并言 食庵 神仙,此亦谓其多寿尔。 乃兽名,似骡而小,前足长,后足短,不能自食,每负蹶鼠为之啮食。
【附方】旧一,新二。
月水不通,妇人宿有风冷,留血积聚,月水不通︰庵 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 研匀入瓶内,以酒二斗浸,封五日后,每饮三合,日三服。(《圣惠方》)
产后血痛︰庵 子一两。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煎饮。(《频湖集简方》)
【附录】对庐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苦,寒,无毒。主疥疮久不瘳,生死肌,除大热,煮汁洗之。似庵 。八月采。
蓍
[编辑](音尸。《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 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事能尽知也。陆佃《埤雅》云︰草之多寿者,故字从 。《博物志》言︰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集解】《别录》曰︰蓍实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干。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其茎可为筮。陶氏误以楮实为之。楮实味甘,此味苦,今正之。
颂曰︰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花,结实如艾 实。《史记‧龟策传》云︰龟千岁乃游于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所生之处,兽无虎野狼,虫无毒螫。徐广注云︰刘向言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也。褚先生云︰蓍满百茎,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取蓍者,八十茎以上,长八尺者,即已难得。但得满六十茎以上,长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皆不言如此。则此类亦神物,故不常有也。
时珍曰︰蓍乃蒿属,神草也。故《易》曰︰蓍之德,圆而神。天子蓍长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张华《博物志》言︰以末大于本者为主,次蒿,次荆,皆以月望浴之。然则无蓍揲卦,亦可以荆、蒿代之矣。
实
【气味】苦、酸,平,无毒。
【主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本经》)。
叶
【主治】痞疾(时珍)。
【附方】新一。
腹中痞块︰蓍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同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 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刘松石《保寿堂方》)
艾
[编辑](《别录》中品)
【释名】冰台(《尔雅》)、医草(《别录》)、黄草(《埤雅》)、艾蒿。
时珍曰︰王安石《字说》云︰艾可 疾,久而弥善,故字从 。陆佃《埤雅》云︰《博 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
【集解】《别录》曰︰艾叶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
颂曰︰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叶背白,以苗短者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曝干。陈久方可用。
时珍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 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草多生山原。 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浓。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曝干收叶。先君月池子讳言闻,尝著《蕲艾传》 一卷。有赞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又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亦可代蓍策,及作烛心。
叶
【修治】宗奭曰︰艾叶干捣,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末少许,谓之硫黄艾,灸家用之。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用。
时珍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故
《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 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气味】苦,微温,无毒。恭曰︰生寒;熟热。元素曰︰苦温,阴中之阳。时珍曰︰苦 而辛,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苦酒、【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别录》)。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弘景)。主衄血、下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苏恭)。止崩血、肠痔血,拓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捣汁饮,治心腹一切冷气、鬼气(甄权)。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大明)。 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温中、逐冷、除湿(时珍)。
【发明】诜曰︰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干饼子,用生姜煎服,止泻痢及产后泻血,甚妙。
颂曰︰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和丸,或作汤空腹饮,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发则热气冲 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震亨曰︰妇人无子,多由血少不能摄精,俗医谓子宫虚冷,投以辛热,或服艾叶。不知 艾性至热,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世人喜温,率多服之,久久毒发,何尝归咎于艾哉﹗予考苏颂《图经》而因默有感焉。
时珍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 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 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著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 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附方】旧二十三,新二十九。 伤寒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肘后方》)
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用艾叶如鸡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为二服。(《伤寒类要》)
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用熟艾三两,米醋炒极热,以绢包熨脐下,良久即苏。(《妇人良方》)
中风口 ︰以苇筒长五寸,一头刺入耳内,四面以面密封,不透风,一头以艾灸之七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胜金方》)
中风口噤︰熟艾 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各五壮。(《千金方》)
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 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著 舌缩口噤︰以生艾捣敷之。干艾浸湿亦可。(《圣济录》)
咽喉肿痛︰《医方大成》︰同嫩艾捣汁,细咽之。《经验方》︰用青艾和茎叶一握,同醋捣烂,敷于喉上。冬月取干艾亦得。李亚 所传方也。癫痫诸风︰熟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岁灸之。(《斗门方》)
鬼击中恶,卒然著人,如刀刺状,胸胁腹内 刺切痛不可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一名鬼排︰ 以熟艾如鸡子大三枚,水五升,煎二升,顿服。(《肘后方》)
小儿脐风撮口︰艾叶烧灰填脐 中,以帛缚定效。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气立愈。(《简便方》)
狐惑虫 病患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痒处,或下痢,宜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而下部生虫,食其肛,烂见五脏,便死也。烧艾于管中,熏下部令烟入,或少加雄黄更妙。罂中烧烟亦可。 (《肘后方》)
头风久痛︰蕲艾揉为丸,时时嗅之,以黄水出为度。(《青囊杂纂》)
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叶二两,醋一斤,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一、两上。( 心腹恶气︰艾叶捣汁饮之。(《药性论》)
脾胃冷痛︰白艾末,沸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蛔虫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煮一升服,吐虫出。或取生艾捣汁,五更食香脯一片,乃饮一升,当下虫出。(《肘后方》)
口吐清水︰干蕲艾煎汤啜之。(《怪证奇方》)。 霍乱洞下不止︰以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外台秘要》)
老小白痢︰艾姜丸︰用陈北艾四两,干姜(炮)三两,为末,醋煮仓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诸痢久下︰艾叶、陈皮等分,煎汤服之。亦可为末,酒煮烂饭和丸,每盐汤下二、三十丸暴泄不止︰陈艾一把,生姜一块,水煎热服。(《生生编》)
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野鸡痔病︰先以槐柳汤洗过,以艾灸上七壮,取效。郎中王及乘骡入西川,数日病痔大作五壮,忽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因大转泻,血秽并出,泻后遂失胡瓜所在矣。(《经验方》)
妊娠下血︰张仲景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下血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并宜胶艾 汤清酒三升,煮取三升,乃纳胶令消尽,每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妊娠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不止,或倒产子死腹中︰艾叶一鸡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后方》)
胎动迫心作痛︰艾叶鸡子大。以头醋四升,煎二升,分温服。(《子母秘录》)
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倾出,入胶烊化,分三服,一日服尽。(初虞世《古今录验》)
产后泻血不止︰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汤,一服止,妙。(孟诜《食疗本草》)
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矣。(《杨诚经验方》)
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团,水五升,煮二升服。一方︰烧灰水服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通妙 真人方》)
火眼肿痛︰以艾烧烟起,用碗覆之,候烟尽,碗上刮煤下,以温水调化洗眼,即瘥。更入面上 ︰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纳于中,同煎,令可丸妇人面疮,名粉花疮︰以定粉五钱,菜子油调泥碗内,用艾一、二团,烧烟熏之,候烟 尽 身面疣目︰艾火灸三壮即除。(《圣惠方》)
鹅掌风病︰蕲艾(真者)四、五两,水四五碗,煮五、六滚,入大口瓶内盛之,用麻布 二层缚之,将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热,如神。(陆氏《积德堂方》)
疮疥熏法︰熟蕲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后服通圣散。(《医方摘要》)
小儿疳疮︰艾叶一两,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三服。(《备急方》)
小儿烂疮︰艾叶烧灰,敷之,良。(《子母秘录》)
疮口冷不合︰熟艾烧烟熏之。(《经验方》)
白癞风疮︰干艾随多少,以浸曲酿酒如常法,日饮之,觉痹即瘥。(《肘后方》)
疔疮肿毒︰艾蒿一担烧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锻石如糊。先以针刺疮至 痛,乃点药三遍,其根自拔。玉山韩光以此治人神验。贞观初,衢州徐使君访得此方。予用治三十馀人,得效。(孙真人《千金方》)
发背初起未成,及诸热肿︰以湿纸拓上,先干处是头,著艾灸之。不论壮数,痛者灸至 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内攻,神方也。(李绛《兵部手集》)
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直指方》)
咽喉骨哽︰用生艾蒿数升,水、酒共一斗,煮四升,细细饮之,当下。(《外台秘要》)
误吞铜钱︰艾蒿一把,水五升,煎一升,顿服便下。(钱相公《箧中方》)
诸虫蛇伤︰艾灸数壮甚良。(《集简方》)
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纸上,铺艾,以箸卷成筒,烧烟,随左右熏鼻,吸烟令满口,呵
实
【气味】苦、辛,暖,无毒。
【主治】明目,疗一切鬼气(甄权)。壮阳,助水脏腰膝,及暖子宫(大明)。
【发明】诜曰︰艾子和干姜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以饭三、五匙压之,日再服。治百恶气,其鬼神速走出。田野之人,与此甚相宜也。
【附录】夏台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主百疾,济绝气。
弘景曰︰此药神奇乃尔,不复识用,可恨也。
时珍曰︰艾名冰台,此名夏台,艾灸百病能回绝气,此主百病济绝气,恐是一物重出也,故附于艾后。
千年艾
[编辑](《纲目》)
【集解】时珍曰︰千年艾出武当太和山中。小茎高尺许。其根如蓬蒿。其叶长寸余,无尖丫,面青背白。秋开黄花,如野菊而小,结实如青珠丹颗之状。三伏日采叶曝干。叶不似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叶成茸也。羽流以充方物。
叶
【气味】辛、微苦,温,无毒。
【主治】男子虚寒,妇人血气诸痛,水煎服之(时珍)。
茵陈蒿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
时珍曰︰按︰张揖《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作因尘,不知何义?
【集解】《别录》曰︰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
韩保升曰︰叶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陈出和州及南山岭上,一名石茵陈。
颂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阶州一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为茵陈入药。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者,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 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若误作解脾药服,大茵陈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 详本草正经,惟疗黄胆、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汴京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比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隔,去胸中烦。 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也。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更当考论尔。
曰︰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阴干,去根细锉,勿令犯火。
时珍曰︰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 酣糟紫姜之掌,沐酰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 食之。后人各据方士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 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 花实相似,亦有无花 实者。
茎叶
【气味】苦,平、微寒,无毒。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
权曰︰苦、辛,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陈︰苦,凉,无毒。伏 砂。
张元素曰︰苦、甘,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
【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本经》)。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别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藏器)。 石茵陈︰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乏绝(大明)。
【发明】弘景曰︰《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是误耳。
宗奭曰︰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身面悉黄者,用之极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面 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为散。每用三钱,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此药以山茵陈为本,故书 之。 王好古曰︰张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只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 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而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附方】旧二,新六。
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食医心镜》)
遍身风痒生疮疥︰用茵陈煮浓汁洗之,立瘥。(《千金方》)
疡风病︰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行功《纂要》)
风疾挛急︰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匀,如常法酿酒服之。(《圣济总录》)
痫黄如金,好眠吐涎︰茵陈蒿、白藓皮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三十六黄方》)
遍身黄胆︰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于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秘方也。 眼热赤肿︰山茵陈、车前子等分。煎汤调(茶调散),服数服。(《直指方》)
青蒿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草蒿(《本经》)、 方溃(《本经》)、 (音牵去声)、 蒿 (《蜀本》)、香蒿(《衍义》)。
保升曰︰草蒿,江东人呼为 蒿,为其气臭似 也。北人呼为青蒿。《尔雅》云︰蒿,也。孙炎注云︰荆楚之间,谓蒿为 。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 ,是也。
时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尔雅》诸蒿,独 得单称为蒿,岂以诸蒿 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耶?
【集解】《别录》曰︰青蒿生华阴川泽。
弘景曰︰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菹,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日干入药。《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沈括《梦溪笔谈》云︰青蒿一类,自 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 不青?
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 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修治】 曰︰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晒干。
叶、茎、根、子
【气味】苦,寒,无毒。
时珍曰︰伏硫黄。
【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本经》)。鬼气尸疰伏连,妇 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曝干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藏器)。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大明)。治疟疾寒热(时珍)。生捣敷金疮,止血止疼良(苏恭)。 烧灰隔纸淋汁,和锻石煎,治恶疮息肉 瘢(孟诜)。
【发明】颂曰︰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庭内,可辟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伏也。
【附方】旧四,新十四。
男妇劳瘦︰青蒿细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卧时,温酒吞下二十丸。(《斗门方》)
虚劳寒热,肢体倦疼,不拘男妇︰八、九月青蒿成实时采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晒干为末。每服二钱,乌梅一个,煎汤服。(《灵苑方》)
骨蒸鬼气︰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拣带子者最好,细锉)。相和,纳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净,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猪胆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炙熟为末,以煎和捣千杵为丸。 空腹粥饮下二十丸,渐增至三十丸止。(崔元亮《海上方》)
骨蒸烦热︰青蒿一握,猪胆汁一枚,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盏,煎五分,空心温服。(《十便良方》)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门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后米饮服二十丸,名青蒿丸。(《圣方总录》)
疟疾寒热︰《肘后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时采 青蒿(阴干)四两,桂心一两。为末。未发前,酒服二钱。《经验方》︰用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心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发物。 温疟痰甚,但热不寒︰用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 下。(《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采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名蒿豉丹。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
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极验。(《卫生易简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冷水,粪后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金疮扑损︰《肘后方》︰用青蒿捣封之,血止则愈。一方︰用青蒿、麻叶、锻石等分,五月五日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 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后方》)
耳出浓汁︰青蒿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锻石等分,淋汁熬膏点之。(《圣济总录》)
子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明目开胃,炒用。治劳瘦,壮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恶疮疥癣风疹,煎水洗之( 大明)。治鬼气,为末酒服方寸匕(孟诜)。功同叶(时珍)。
【附方】新一。
积热眼涩︰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阴干为末,每井华水空心服二钱。久 服明目,可夜看书,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节间虫︰见虫部。
黄花蒿
[编辑](《纲目》)
【释名】臭蒿
【集解】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叶
【气味】辛、苦,凉,无毒。
【主治】小儿风寒惊热(时珍)。
子
【气味】辛,凉,无毒。
【主治】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大明)。
白蒿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蘩(《尔雅》)、由胡(《尔雅》)、蒌蒿(《食疗》)、 (音商)。
时珍曰︰白蒿有水陆二种,《尔雅》通谓之蘩,以其易蘩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陆 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蒌蒿也,辛香而美。曰︰蘩之丑,秋为蒿。 则通指水陆二种而言,谓其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则皆呼为蒿矣。曰赖,曰萧,曰 ,皆老蒿之通名,象秋气肃赖之气。
【集解】《别录》曰︰白蒿生中山川泽,二月采。
弘景曰︰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既不用,皆无复识之。
恭曰︰《尔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叶颇似细艾,上有白毛错涩,粗于青 蒿
禹锡曰︰蓬蒿可以为菹。故《诗笺》云︰以豆荐蘩菹也。陆玑《诗疏》云︰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先诸草发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颂曰︰此草古人以为菹。今人但食蒌蒿,不复食此。或疑白蒿即蒌蒿,而孟诜《食疗》 又别著蒌蒿条,所说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异也。又今阶州以白蒿为茵陈,其苗叶亦相似,然以入药,恐不可用也。
时珍曰︰白蒿处处有之,有水、陆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种形状相似,但陆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尔。《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𬞟。𬞟,即陆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种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诗》云︰于以采蘩,于沼于 。《左传》云︰𬞟蘩蕴藻之菜,可以荐于鬼神,羞于王公。并指水生白蒿而言,则本草白蒿之为蒌蒿无疑矣。郑樵《通志》谓𬞟为蒌蒿,非矣。鹿乃山兽,蒌乃水蒿。陆玑《诗疏》谓𬞟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细叶直上,状如牛尾也。蒌蒿 生陂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而歧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吴酸蒿蒌不沾薄。谓吴人善调酸,瀹蒌蒿为齑,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
苗根
【气味】甘,平,无毒。思邈曰︰辛、平。
时珍曰︰发疮疥。
【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本经》)。生 ,醋淹为菹食,甚益人;捣汁服,去热黄及心痛;曝为末,米饮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烧灰淋汁煎,治淋沥疾(孟诜)。利膈开胃,杀河豚鱼毒
【发明】弘景曰︰服食家七禽散云︰白兔食白蒿仙,与庵 同法耳。
时珍曰︰《本经》列白蒿于上品,有功无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岂不得服之之诀欤?
【附方】旧一。 恶疮癞疾,但是恶疾遍体,面目有疮者,皆可服之︰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酿酒法,候熟稍服之。(《深师方》)
子
【气味】缺
【主治】鬼气。为末,酒服之,良(孟诜)。
角蒿
[编辑](《唐本草》)
【集解】恭曰︰角蒿叶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
保升曰︰叶似蛇床、青蒿,子角似蔓荆,实黑而细,秋熟。所在皆有之。
宗奭曰︰茎叶如青蒿,开淡红紫花,大约径三、四分。花罢结角,长二寸许,微弯。
曰︰凡使,勿用红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此香而角短尔。采得,于槐砧上细锉用之。
【气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干湿 ,诸恶疮有虫者(《唐本》)。治口齿疮,绝胜(宗 )。
【附方】旧二,新一。
齿龈宣露,多是疳也。角蒿烧灰,夜涂上。切忌油腻、沙糖、干枣。(《外台秘要》)
口疮不瘥,入胸中并生者。不拘大人、小儿,以角蒿灰涂之,有汁吐去,一宿效。(《千金 方》)
月蚀耳疮用蒿灰掺之,良。(《集简方》)
䕲蒿
[编辑](《拾遗》)
【释名】莪蒿(《尔雅》)、萝蒿(同上)、抱娘蒿。
时珍曰︰陆农师云︰䕲之为言高也。莪,亦峨也,莪科高也。可以覆蚕,故谓之萝。 抱根丛生,故曰抱娘。
【集解】时珍曰︰䕲蒿生高岗,似小蓟,宿根先于百草。《尔雅》云︰莪,萝是也。
《诗‧小雅》云︰菁菁者,莪。陆玑注云︰即莪蒿也。生泽国渐洳处。叶似斜蒿而细科,三月生。茎、叶可生食,又可蒸食,香美颇似蒌蒿。但味带麻,不似蒌蒿甘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破血下气,煮食之(藏器)。
马先蒿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马新蒿(《唐本》)、马矢蒿(《本经》)、练石草(《别录》)、烂石草(同上)、虎麻。
时珍曰︰蒿气如马矢,故名。马先,乃马矢字讹也。马新,又马先之讹也。
弘景曰︰练石草,一名烂石草,即马矢蒿。今方药不复用之。
【集解】《别录》曰︰马先蒿、练石草,并生南阳川泽。
恭曰︰叶大如茺蔚,花红白色。二月、八月采茎叶,阴干用。八月、九月实熟,俗谓之虎麻是也。一名马新蒿,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其子夏中熟。二物初生,极相似也。
禹锡曰︰按《尔雅》云︰蔚,牡 。注云,即蒿之无子者。《诗》云︰匪莪伊芳蔚。陆玑 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开花,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生角,似小豆角,锐而长。一名马新蒿,是也。
颂曰︰郭璞以牡 为无子,而陆玑云有子,二说小异。今当用有子者为正。
时珍曰︰《别录》牡蒿、马先蒿,原是二条。陆玑所谓有子者,乃马先蒿,而复引无子之牡蒿释之,误矣。牡蒿详见本条。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练石草︰寒。
【主治】寒热鬼疰,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无子(《本经》)。练石草︰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结气,利水道小便(《别录》)。恶疮(弘景)。
【附方】旧一。 大疯癞疾,骨肉疽败,眉须堕落,身体痒痛︰以马先蒿(一名马矢蒿,一名烂石草),炒捣末。每服方寸匕,食前温酒下,一日三服,一年都瘥。(《肘后方》)
阴地厥
[编辑](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邓州顺阳县内乡山谷。叶似青蒿,茎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黄,根似细辛。七月采根苗用。
时珍曰︰江浙亦有之。外家采制丹砂、硫黄。
根苗
【气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治】肿毒风热(苏颂)。
【附方】新一。
男妇吐血后,胸膈虚热︰阴地厥、紫河车、贯众、甘草各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牡蒿
[编辑](《别录》下品)
【释名】齐头蒿。
时珍曰︰《尔雅》︰蔚,牡 ,蒿之无子者。则牡之名以此也。诸蒿叶皆尖,此蒿叶独 而秃,故有齐头之名。
【集解】《别录》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
恭曰︰齐头蒿也,所在有之。叶似防风,细薄而无光泽。 生苗,其叶扁而本狭,末 有秃歧。嫩时可茹。鹿食九草,其一也。秋开细黄花,结实大如车前实,而内子微细不可见,故人以为无子也。
苗
【气味】苦、微甘,温,无毒。
【主治】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脉满盛(《别录》)。擂汁服,治阴肿(时珍)。
【附方】新一。
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
九牛草
[编辑](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筠州山冈上。二月生苗,独茎,高一尺。叶似艾叶,圆而长,背有白毛,面青。五月采苗用。
时珍曰︰陈嘉谟《本草蒙筌》以此为蕲艾,谬矣。
苗
【气味】微苦,有小毒。
【主治】解风劳,治身体痛。与甘草同煎服,不入众药用(苏颂)。
茺蔚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益母(《本经》)、益明(《本经》)、贞蔚(《别录》)、 (《尔雅》。音推)、野天麻(《会编》)、猪麻(《纲目》)、火 (《本经》)、郁臭草(《图经》)、苦低草(《图 经》)、夏枯草(《外台》)、土质汗(《外台》)。
时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谓之土质汗。林亿云︰质汗出西番,乃热血合诸药煎成,治金疮折伤。益母 亦可作煎,治折伤,故名为土质汗也。
禹锡曰︰《尔雅》︰萑, 。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刘歆云︰ ,臭秽也。臭秽,即茺蔚也。陆玑云︰ ,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思。
【集解】《别录》曰︰茺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有三棱。方用亦稀。
颂曰︰今园圃及田野极多。郭璞注《尔雅》云︰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实,医方稀有用实者。
宗奭曰︰茺蔚初春生时,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
时珍曰︰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药肆 往往以作巨胜子货之。其草生时有臭气,夏至后即枯,其根白色。苏颂《图经》谓其叶似荏,其子黑色,似鸡冠子,九月采实,寇宗奭《衍义》谓其凌冬不凋者,皆误传也。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种,茎、叶、子、穗皆一样。但白者能入气分,红者能入血分,别而用之可也。 按《闺阁事宜》云︰白花者为益母;紫花者为野天麻。《返魂丹注》云︰紫花者为益母,花者不是。陈藏器《本草》云︰茺蔚生田野间,人呼为郁臭草。天麻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孙思邈《千金方》云︰天麻草,茎如火麻,冬生苗,夏著 赤花,如鼠尾花。此皆似以茺蔚、天麻为二物,盖不知其是一物二种。凡物花皆有赤白,如牡丹、芍药、菊花之类是矣。又按︰郭璞《尔雅注》云︰ ,音推,即茺蔚,又名益母。叶似荏,白华,华生节间。又云︰KT ,音推,方茎,叶长而锐,有穗,穗间有花紫缥色,可以为饮,江东呼为牛 。据此则是 、KT 名本相同,但以花色分别之,其为一物无疑 矣。宋人重修本草,以天麻草误注天麻,尤为谬失。陈藏器《本草》又有錾菜,云生江南阴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主产后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
子
【修治】时珍曰︰凡用,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壳,取仁用。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别录》曰︰甘,微寒。
时珍曰︰甘、辛,温。灰制硫黄。
【主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本经》)。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别录》)。产后血胀(大明)。舂仁生食,补中益气,通血脉,填精髓,止渴润肺(吴瑞)。治风解 热,顺气活血,养肝益心,安魂定魄,调女人经脉,崩中带下,产后胎前诸病。久服令人有子(时珍)。
【发明】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时珍曰︰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而医方鲜知用。时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诸药治人,获效甚多。盖包络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补阴,故能明目、益精、调经,治女人诸病也。东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为其辛温主散,能助火也。当归虽辛温,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谓目得血而能视,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滞病目则宜之,故曰明目。
茎
大明曰︰苗、叶、根同功。
【气味】藏器曰︰寒。时珍曰︰茎、叶︰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并无毒。 镜源曰︰制硫黄、雌黄、砒石。
【主治】瘾疹痒,可作浴汤(《本经》)。捣汁服,主浮肿,下水,消恶毒疔肿、乳痈丹游等毒,并敷之。又服汁,主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胀闷。滴汁入耳中,主 耳。捣敷蛇虺毒( 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时珍)。
【发明】时珍曰︰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 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附方】旧十三,新十。
济阴返魂丹︰昝殷《产宝》曰︰此方,乃吉安文江高师禹,备礼求于名医所得者,其效 神妙,活人甚多,能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危证。用野天麻,又名益母,又名火 ,又名负 担,即茺蔚子也。叶似艾叶,茎类火麻,方梗凹面,四、五、六月节节开花,红紫色如蓼花,南北随处皆有,白花者不是。于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开时,连根收采阴干,用叶及花子。忌铁器,以石器碾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随证嚼服用汤使。其根烧存性为末,酒服,功与黑神散不相上下。其药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或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又可捣汁滤净,熬膏服之。胎前脐腹痛,或作声者,米饮下;胎前产后,脐腹刺痛,胎 动不安,下血不止,当归汤下;产后,以童子小便化下一丸,能安魂定魄,血气自然调顺,诸病不生。又能破血痛,养脉息,调经络,并温酒下。胎衣不下,及横生不顺,死胎不下,经日胀满,心闷心痛,并用炒盐汤下。产后血晕,眼黑血热,口渴烦闷,如见鬼神,狂言不省人事,以童子小便和酒化下;产后结成血块,脐腹奔痛,时发寒热,有冷汗,或面垢颜赤,五心烦热,并用童子小便、酒下,或薄荷自然汁下。产后恶露不尽,结滞刺痛,上冲心胸满闷,童子小便、酒下。产后泻血水,以枣汤下。产后痢疾,米汤下。产后血崩漏下,糯米汤下。产后赤白带下,煎胶艾汤下;月水不调,温酒下。产后中风,牙关紧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酒下;产后气喘咳嗽,胸膈不利,恶心吐酸水,面目浮肿,两胁疼痛,举 动失力,温酒下。产后月内咳嗽,自汗发热,久则变为骨蒸,童便、酒下;产后鼻衄,舌黑口干,童便酒下。产后两太阳穴痛,呵欠心忪,气短羸瘦,不思饮食,血风身热,手足顽麻,百节疼痛,并米饮化下。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者,薄荷汤下。妇人久无子息,温酒下。 益母膏︰《近效方》︰治产妇诸疾,及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痛,神方也。三月采益母草一名负担,一名夏枯草,连根叶茎花洗择令净,于箔上摊曝水干,以竹刀切长五寸,勿 用铁刀,置于大锅中,以水浸过二、三寸,煎煮,候草烂水减三之二,漉去草,取汁约五、六斗,入盆中澄半日,以绵滤去浊滓,以清汁入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状,瓷瓶封 收。每取梨大,暖酒和服,日再服。或和羹粥亦可。如远行,即更炼至可丸收之。服至七日,则疼渐平复也。产妇恶露不尽及血晕,一二服便瘥。其药无忌。又能治风,益心力。(《外台秘要》)
女人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立止。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韦宙《独行方》)
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绞取汁,顿服之。(韦宙《独行方》)。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益母草研汁,服一盏,绝妙。(《子母秘录》)
产后血闭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盏,入酒一合,温服。(《圣惠方》)
带下赤白︰益母草花开时采,捣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汤下。(《集验方》)
小便尿血︰益母草捣汁,服一升立瘥。此苏澄方也。(《外台秘要》)
赤白杂痢困重者︰益母草(日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痢干姜汤、赤痢甘草汤下。名二灵散。(《卫生家宝方》)
小儿疳痢垂死者︰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食之,取足,以瘥为度,甚佳。饮汁亦可。(《广 济方》)
痔疾下血︰益母草叶,捣汁饮之。(《食医心镜》)
一切痈疮︰妇人妒乳乳痈,小儿头疮,及浸淫黄烂热疮,疥疽阴蚀︰并用天麻草(切) 五升 急慢疔疮︰《圣惠方》︰用益母草捣封之,仍绞五合服,即消。《医方大成》︰用益母草四月连花采之,烧存性。先以小尖刀十字划开疔根,令血出。次绕根开破,捻出血,拭干。 以稻草心蘸药捻入疮口,令到底。良久当有紫血出,捻令血净,再捻药入,见红血乃止。 一日夜捻药三、五度。重者二日根烂出,轻者一日出。有疮根胀起,即是根出,以针挑之。 出后仍敷药生肌易愈。忌风寒、房室、酒肉、一切毒物。疖毒己破︰益母草捣敷,甚妙。(《斗门方》)
勒乳成痈︰益母为末。水调涂乳上,一宿自瘥。生捣亦得。(《圣惠方》)
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
粉刺黑斑︰《闺阁事宜》云︰五月五日收带根天麻紫花者,晒干烧灰。以商陆根捣自然 汁,加酸醋和搜灰作饼,炭火 过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药,甚能润肌。苏颂曰︰唐天后炼 益母草泽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著土,曝干捣罗,以面水和成团,如鸡子大,再 曝干。 仍作一炉,四旁开窍,上下置火,安药中央。大火烧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养之,勿令火绝。经一复时出之,瓷器中研治,筛再研,三日收用,如澡豆法,日用。一方︰每十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 马咬成疮︰苦低草,切细,和醋炒涂之。(《孙真人方》)
新生小儿︰益母草五两,煎水浴之,不生疮疥。(《简要济众》)
錾菜
[编辑](音惭。《拾遗》)
【集解】藏器曰︰錾菜生江南阴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
时珍曰︰此即益母之白花者,乃《尔雅》所谓 是也。其紫花者,《尔雅》所谓KT 是也。 、KT 皆同一音,乃一物二种。故此条亦主血病,与益母功同。郭璞独指白花者为益母,昝殷谓白花者非益母,皆欠详审。嫩苗可食,故谓之菜。寇宗奭言茺蔚嫩苗可煮食,正合此也。
苗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破血,产后腹痛,煮汁服(藏器)。
薇衔
[编辑](薇,音眉。《本经》上品)
【释名】糜衔(《本经》)、鹿衔(《唐本》)、吴风草(《唐本》)、无心(《吴普》)、无颠(《吴普》)、承膏(《别录》)、承肌(《吴普》)。
恭曰︰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即瘥也。
时珍曰︰据苏说,则薇衔、糜衔当作麋衔也。鹿、麋一类也。按郦道元《水经注》云︰ 魏兴锡山多生薇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则吴风亦当作无风,乃通。
藏器曰︰一名无心草,非草之无心者,方药少用。
【集解】《别录》曰︰薇衔生汉中川泽及冤句、邯郸。七月采茎叶,阴干。
恭曰︰此草丛生,似茺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赤茎。又有大、小二种︰楚人谓大者为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
保升曰︰叶似茺蔚,丛生有毛,其花黄色,其根赤黑色。
茎叶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微寒。
之才曰︰得秦皮良。
【主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 痈肿(《本经》)。暴症,逐水,疗痿蹶。久服轻身明目(《别录》)。妇人服之,绝产无子(藏器)。煎水,洗瘭疽、甲疽、恶疮(时珍,出《外科精义》)。
【发明】时珍曰︰麋衔乃《素问》所用治风病自汗药,而后世不知用之,诚缺略也。《素 问》︰黄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三、五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后饭者,先服药也。
【附方】新二。
年深恶疮︰无心草根、钓苓根、野狼毒、白丁香各五钱,麝香一字,为末掺之。又方︰无心小儿破伤风病,拘急口噤︰没心草半两,白附子(炮)二钱半,为末。每服一字,薄荷 酒灌下。(《圣济录》)
【附录】无心草(宋《图经》)
颂曰︰生秦州及商州,凤翔各县皆出之。三月开花,五月结实,六、七月采根苗,阴干用。性温,无毒。主积血,逐气块,益筋节,补虚损,润颜 色,疗 泄腹痛。
时珍曰︰麋衔一名无心草,此草功用与之相近,其图形亦相近,恐即一物也,故附之俟 访考焉。鼠耳草,亦名无心,与此不同。
夏枯草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夕句(《本经》)、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铁色草。
震亨曰︰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
【集解】《别录》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四月采。
恭曰︰处处有之,生平泽。
颂曰︰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 五月便枯,四月采之。
时珍曰︰原野间甚多,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丹溪云无子,亦欠察矣。嫩苗瀹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可食。
【正误】宗奭曰︰今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悴,春开白花,夏结子。
震亨曰︰郁臭草有臭味,即茺蔚是也;夏枯草无臭味,明是两物。俱生于春,夏枯先枯 而无子;郁臭,后枯而结子。
茎叶
【气味】苦、辛,寒,无毒。
之才曰︰土瓜为之使。伏汞砂。
【主治】寒热瘰癧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本经》)。
【发明】震亨曰︰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癧,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 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时珍曰︰黎居土《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 盖目珠连目本,即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 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一男子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及头半边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月馀。以夏枯 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附方】旧一,新六。
明目补肝,肝虚目睛痛,冷泪不止,筋脉痛,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为末 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食前。(《徐氏家传方》)
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圣惠方》)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大妙。(《徐氏家传方》)
扑伤金疮︰夏枯草(口嚼烂), 上即愈。(《卫生易简》)
汗斑白点︰夏枯草煎浓汁,日日洗之。(《乾坤生意》)
瘰癧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虚甚者,则煎汁熬膏服,并涂患处,兼以十全大补东加香附、贝母、远志尤善。此物生血,乃治瘰癧之圣药也。其草易得,其功甚多。(薛己《外科经验方》)
刘寄奴草
[编辑](《唐本草》)
【释名】金寄奴(大明)、乌藤菜(《纲目》)。
时珍曰︰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 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敷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敷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 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江东人谓之乌藤菜云。
【集解】恭曰︰刘寄奴草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山兰草而尖长,一茎直 上有穗,叶互生,其子似稗而细。
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类也。高四、五尺,叶似菊,其花白色,其实黄白色作穗,夏 月收苗日干之。
颂曰︰今河中府、孟州、汉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根淡紫色似莴苣。六月、七月采苗及花子通用。
时珍曰︰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 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 子。所云实如黍稗者,似与此不同,其叶亦非蒿类。
子(苗同)
【修治】 曰︰凡采得,去茎叶,只用实。以布拭去薄壳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曝干用。
时珍曰︰茎、叶、花、子皆可用。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下痢(苏恭)。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 (《别录》)。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大明)。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时珍)。
【附方】旧一,新七。
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二钱,即止。(《集简方》)
折伤瘀血在腹内者︰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水二升,煎七合,入酒及童子小便各一合,顿温服之。(《千金方》)
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酒煎服。不可过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 药也。(《卫生易简方》)
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汤火伤灼︰刘寄奴捣末。先以糯米浆鸡翎扫上,后乃掺末。并不痛,亦无痕,大验之方。凡汤火伤,先以盐末掺之,护肉不坏,后乃掺药为妙。(《经验方》)
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即止。(《圣惠方》)
小儿夜啼︰刘寄奴半两,地龙(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许。(《圣济总录》)
赤白下痢,阴阳交带,不问赤白︰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艾 元英如宜方》)
曲节草
[编辑](宋《图经》)
【释名】六月凌(音令。《图经》)、六月霜(《纲目》)、绿豆青(《图经》)、蛇蓝。
时珍曰︰此草性寒,故有凌、霜、绿豆之名。
【集解】颂曰︰曲节草生筠州。四月生苗,茎方色青有节,叶似刘寄奴而青软,七、八月著花似薄荷,结子无用。五月、六月采茎叶,阴干。
茎叶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发背疮,消痈肿,拔毒。同甘草作末,米汁调服
丽春草
[编辑](宋《图经》)
【释名】仙女蒿(《图经》)、定参草。
颂曰︰丽春草,生檀 山川谷,檀 山在高密界。河南淮阳郡、 川及谯郡、汝南郡等,并呼为龙芊草。河北近山、邺郡、汲郡,并名丛兰艾。上党紫团山亦有,名定参草,又名仙女蒿。今所在有之。甚疗 黄,人莫能知。
时珍曰︰此草有殊功,而不著其形状。今罂粟亦名丽春草,九仙子亦名仙女娇,与此同名,恐非一物也。当俟博访。
花及根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 黄黄胆(苏颂)。
【发明】颂曰︰唐天宝中, 川郡杨正进方,名医皆用有效。其方云︰丽春草疗因时患伤热,变成 黄,遍身壮热,小便黄赤,眼如金色,面又青黑,心头气痛,绕心如刺,头旋 欲倒,兼胁下有瘕气,及黄胆等,经用有验。其药春三月采花,阴干一升,捣散。每平明空 腹取三方寸匕,和生麻油一盏顿服,日一服,隔五日再进,以知为度。其根疗黄胆,捣汁一盏,空腹顿服,须臾即利三两行,其疾立已。一剂不能全愈,隔七日更一剂,永瘥。忌酒、面、猪、鱼、蒜、粉、酪等。
旋覆花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金沸草(《本经》)、金钱花(《纲目》)、滴滴金(《纲目》)、盗庚(《尔雅》)、夏菊(《纲目》)、戴椹(《别录》)。
宗奭曰︰花绿繁茂,圆而覆下,故曰旋复。
时珍曰︰诸名皆因花状而命也。《尔雅》云︰ ,盗庚也。盖庚者,金也,谓其夏开黄花,盗窃金气也。《酉阳杂俎》云︰金钱花,一名毗尸沙,自梁武帝时始进入中国。
【集解】《别录》曰︰旋复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
弘景曰︰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别有旋 根,出河南,北国亦有,形似芎 ,惟 合旋 膏用之,余无所用,非此旋复花根也。
保升曰︰叶似水苏,花黄如菊,六月至九月采花。
颂曰︰今所在皆有。二月以后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以来,叶似柳,茎细。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八月采花。 今近道人家园圃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同,极易繁盛,恐即旋复也。
宗奭曰︰旋复叶如大菊,又如艾蒿。秋开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色,其香过于菊。别有旋花,乃鼓子花,非此花也。见本条。
时珍曰︰花状如金钱菊。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人家栽者,花大蕊簇,盖壤瘠使然。 其根细白。俗传露水滴下即生,故易繁,盖亦不然。
花
【修治】 曰︰采得花,去蕊并壳皮及蒂子,蒸之,从巳至午,晒干用。
【气味】咸,温,有小毒。《别录》曰︰甘,微温,冷利。
权曰︰甘,无毒。大明曰︰无毒。宗奭曰︰苦、甘、辛。
【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本经》)。 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 ,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别录》)。主水肿,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甄权)。行痰水,去头目风(宗 )。消坚软痞,治噫气
【发明】颂曰︰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复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复汤。胡洽居士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复花丸,用之尤多。成无己曰︰硬则气坚,旋复之咸,以软痞坚也。
震亨曰︰寇宗奭言其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病患涉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宜戒之。
时珍曰︰旋复乃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药也。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李卫公言︰嗅其花能损目。唐慎微《本草》误以旋花根方收附此下,今改正之。
【附方】旧一,新三。
中风壅滞︰旋复花,洗净焙研,炼蜜丸梧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丸至七丸、十丸。(《经 验后方》)
半产漏下,虚寒相抟,其脉弦芤︰旋复花汤︰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金匮要略》)
月蚀耳疮︰旋复花烧研,羊脂和涂之。(《集简方》)
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癣退不生︰用野油花(即旋复花)、赤箭(即天麻苗)、防 风等分,为末。洗净,以油调涂之。(《总微论》)
叶
【主治】敷金疮,止血(大明)。治疔疮肿毒(时珍)。
根
【主治】风湿(《别录》)。
青葙子
[编辑](《本经》下品)
【释名】草蒿(《本经》)、萋蒿(《本经》)、昆仑草(《唐本》)、野鸡冠(《纲目》)、鸡冠苋(《纲目》)、子名草决明(《
时珍曰︰青葙名义未详。胡麻叶亦名青 ,此草又多生于胡麻地中,与之同名,岂以其相似而然耶?青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与决明子同功,故 有草决明之名。其花、叶似鸡冠,嫩苗似苋,故谓之鸡冠苋。郑樵《通志》言俗名牛尾蒿者,误矣。
【集解】《别录》曰︰青葙生平谷道旁。三月采茎叶,阴干。五月、六月采子。
弘景曰︰处处有之。似麦闸极花,其子甚细。别有草蒿,或作草 ,主疗殊相类,形名又相似可疑,而实两种也。
恭曰︰此草苗高尺馀,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
颂曰︰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生青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而软。茎似蒿,青 红色。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扁,似莨菪。根亦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根。六月、八月采子。
时珍曰︰青葙生田野间,嫩苗似苋可食,长则高三四尺。苗、叶、花、实与鸡冠花一样 无别。但鸡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团者。此则梢间出花穗,尖长四、五寸,状如兔尾,水红色,亦有黄白色者。子在穗中,与鸡冠子及苋子一样难辨。苏恭言其结角,误矣。萧炳言黄花者名陶朱术,与陈藏器所说不同。又有天灵草,亦此类也,并附于下。
茎叶
【修治】 曰︰凡用先烧铁杵臼,乃捣用之。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本经》)。恶疮疥虱痔蚀,下部 疮(《别录》)。捣汁服,大疗温疠(苏恭)。止金疮血(大明)。
子
【气味】苦,微寒,无毒。权曰︰苦,平。
【主治】唇口青(《本经》)。治五脏邪气,益脑髓,镇肝,明耳目,坚筋骨,去风寒湿痹(大明)。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恶【发明】炳曰︰理眼,有青葙子丸。
宗奭曰︰青葙子,《经》中不言治眼,惟《药性论》、《日华子》始言治肝明目。今人多用治眼,殊与《经》意不相当。
时珍曰︰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征。据《魏略》云︰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丸,年百馀岁,如五、六十者。
【附方】旧一。 鼻衄不止,眩冒欲死︰青葙子汁三合,灌入鼻中。(《贞元广利方》)
【附录】桃朱术
[编辑]炳曰︰青箱,一种花黄者,名陶朱术,苗相似。
藏器曰︰桃朱术生园中,细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镜向旁敲之,则子自发。五月五日乃收子,带之令妇人为夫所爱。
雁来红
[编辑]时珍曰︰茎、叶、穗、子并与鸡冠同。其叶九月鲜红,望之如花,故名,吴人呼为老少年。一种六月叶红者,名十样锦。
天灵草
[编辑]时珍曰︰按《土宿真君本草》云︰状如鸡冠花,叶亦如之,折之有液如乳,生江、湖、荆南陂池间。五月取汁,可制雄、硫,煮雌炼砂。
思蓂子
[编辑]曰︰思莫子、鼠细子,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同。思 子味粗,煎之有涎。
鸡冠花
[编辑](宋《嘉祐》)
【释名】时珍曰︰以花状命名。
【集解】时珍曰︰鸡冠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才数寸。其叶青柔,颇似白苋菜而窄,梢有赤脉。其茎赤色,或圆、或扁,有筋起。六、七月梢间开花,有红、白、黄三色。其穗圆长而尖者,俨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俨如雄鸡之冠。花大有围一、二尺者,层层卷出可爱。子在穗中,黑细光滑,与苋实一样。其穗如秕麦状。花最耐 久,霜后始蔫。
苗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疮痔及血病(时珍)。
子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止肠风泻血,赤白痢(藏器)。崩中带下,入药炒用
花
【气味】同上。
【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带下,分赤白用(时珍)。
【附方】新十一。
吐血不止︰白鸡冠花,醋浸煮七次,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下。(《经验方》)
结阴便血︰鸡冠花、椿根白皮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黄 汤下,日二服。(《圣济总录》)
粪后下血︰白鸡冠花并子(炒),煎服。(《圣惠方》)
五痔肛肿久不愈,变成 疮︰用鸡冠花、凤眼草各一两。水二碗,煎汤频洗。(《卫生宝 鉴》)
下血脱肛︰白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每服七十丸。一方︰白鸡冠花(炒)、棕榈灰、羌活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永类钤方》)
经水不止︰红鸡冠花一味,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孙氏
《集效方》)
产后血痛︰白鸡冠花,酒煎服之。(《李楼奇方》)
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钱。赤带,用红者。(孙氏《集效方》)
白带沙淋︰白鸡冠花、苦壶卢等分,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玄》)
赤白下痢︰鸡冠花,煎酒服。赤,用红;白,用白。(《集简方》)
红蓝花
[编辑](宋《开宝》)
【释名】红花(《开宝》)、黄蓝颂曰︰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
【集解】志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 今魏地亦种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 人家场圃所种。冬月布子于熟地, 至春生苗, 夏乃有花, 花下作梂汇多刺,花出梂上 圃人乘露采之, 采已复出, 至尽而罢, 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
时珍曰︰红花,二月、八月、十二月皆可以下种,雨后布子,如种麻法。初生嫩叶、苗,亦可食。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侵晨采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干。或捏成薄饼,阴干收之。 入药搓碎用。其子五月收采,淘净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又可为车脂及烛。
花
【气味】辛,温,无毒。
元素曰︰入心养血,谓其苦温,阴中之阳,故入心。佐当归,生新血。
好古曰︰辛而甘苦温,肝经血分药也。入酒,良。
【主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开宝》)。 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震亨)。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时
【发明】时珍曰︰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按《养 漫笔》云︰新昌徐氏妇,病产晕已死,但胸膈 微热。有名医陆氏曰︰血闷也。得红花数十斤,乃可活。遂亟购得,以大锅煮汤,盛三桶于窗格之下,舁妇寝其上熏之,汤冷再加。有顷指动,半日乃苏。按此亦得唐许胤宗,以黄汤熏柳太后风病之法也。
【附方】旧四,新四。
六十二种风,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 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钟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图经本草》)
一切肿疾︰红花,熟,捣,取汁,服。不过三服,便瘥。(《外台秘要》)
喉痹壅塞不通者︰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生花,以干者浸 湿绞汁,煎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熊氏补遗》)
胎衣不下︰方同上。(《杨氏产乳》)
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红花一两,为末,分作二服,酒二盏,煎一盏,连服。如口噤,斡开灌之,或入小便尤妙。(《子母秘录》)
耳出水 红蓝花三钱半,枯矾五钱。为方去矾。(《圣惠方》)
噎膈拒食︰端午采头次红花(无灰酒拌,焙干)、血竭(瓜子样者)等分为末。无灰酒一盏,隔汤顿热,徐咽。初服二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杨起《简便方》)
子
【主治】天行疮痘,水吞数颗(《开宝》)。 功与花同(苏颂)。
【附方】旧二,新一。
血气刺痛︰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拌子,曝干,重捣筛,蜜丸梧子大,空 心酒下四十丸。(张仲景方)
疮疽不出︰红花子、紫草茸各半两,蝉蜕二钱半,水酒钟半,煎减半,量大小加减服。 (庞安常《伤寒论》)
女子中风,血热烦渴︰以红蓝子五合。熬捣,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 渣,细细咽之。(《贞元广利方》)
苗
【主治】生捣,涂游肿(《开宝》)。
番红花
[编辑](《纲目》)
【释名】洎夫蓝(《纲目》)、撒法郎。
【集解】时珍曰︰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 元时,以入食馔用。按︰张华《博物志》言︰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域地气稍有异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惊悸(时珍)。
【附方】新一。
人所传。(王玺《集要》 )
燕脂
[编辑](《纲目》)
【释名】𧹬赦。
时珍曰︰按伏候《中华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或作𧹬赦。匈奴人名妻为阏氏,音同燕脂,谓其颜色可爱如燕脂也。俗作胭肢、胭支者,并谬也。
【集解】时珍曰︰燕脂有四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苏鹗演义》所谓燕脂叶似蓟,花似蒲,出西方,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面色者也。一种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户录》所谓端州山间有花丛生,叶类蓝,正月开花似蓼,土人采含苞者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红蓝者也。一种以山榴花汁作成者,郑虔《胡本草》中载之。 一种以紫矿染绵而成者,谓之胡燕脂,李𧹬《南海药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药用。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和粉饰面,亦谓之胡燕脂,见菜部。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小儿 耳,浸汁滴之(《开宝》)。活血,解痘毒(时珍)。
【附方】新五。
婴孩鹅口,白浓如纸︰用坯子燕脂,以乳汁调涂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集 简方》)
漏疮肿痛︰猪胆七个,绵燕脂十个洗水,和匀,搽七次即可。(《救急方》)
防痘入目︰燕脂嚼汁点之。(《集简方》)
痘疮倒陷︰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研末,用胡荽煎酒服一钱,再服取效。 (《救急方》)
大蓟、小蓟
[编辑](《别录》中品)
【释名】虎蓟(弘景)、马蓟(《范汪》)、猫蓟(弘景)、刺蓟(日华)、山牛蒡(日华)、鸡项草(《图经》)、千鍼草(《图经》)、 野红花 纲目 弘景曰 : 大、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少用。 时珍曰 : 蓟, 犹髻也,其花如髻也。 曰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曰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鸡项,因其茎似鸡之项也。千针、红花,皆其花状也。郑樵《通志》谓《尔雅》之蘻,曰狗毒者即此,未知是否。藏器曰 : 蓟门以多蓟得名, 当以北方者为胜也。
【集解】《别录》曰︰大小蓟,五月采。
恭曰︰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消肿,而俱能破血。
颂曰︰小蓟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二月生苗,二、三寸时,并根作菜,茹食甚美。四月高尺馀,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阴干用。大蓟苗根与此相似,但肥大尔。
宗奭曰︰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作菜虽有微芒,不害人。
大蓟根叶(同)
【气味】甘,温,无毒。弘景曰︰有毒。权曰︰苦,平。
大明曰︰叶凉。
【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别录》)。 捣根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甄权)。叶︰治肠痈,腹脏瘀血,作晕扑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 之(大明)。
小蓟根(苗同)
【气味】甘,温,无毒。大明曰︰凉。
【主治】养精保血(《别录》)。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并大明)。作菜食,除风热。夏月热烦瘥(孟诜)。
【发明】大明曰︰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健养下气也。
恭曰︰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附方】旧六,新九。
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九窍出血︰方同上。(《简要济众》)
卒泻鲜血︰小蓟叶捣汁,温服一升。(《梅师方》)
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 又方︰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千金方》)
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小便热淋︰马蓟根,捣汁服。(《圣惠方》)
鼻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台秘要》方)
小儿浸淫,疮痛不可忍,发寒热者︰刺蓟叶新水调敷疮上,干即易之。(《简要济众方》)
癣疮作痒︰刺蓟叶,捣汁服之。(《千金方》)
妇人阴痒︰小蓟煮汤,日洗三次。(《普济方》)
诸 不合︰虎蓟根、猫蓟根、酸枣根、枳根、杜衡各一把,斑蝥三分。炒为末,蜜丸枣 大。 疔疮恶肿︰千针草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为末。酒服二钱,出汗为度。(《普济 方》)
续断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属折(《本经》)、接骨(《别录》)、龙豆(《本经》)、南草(《别录》)。
时珍曰︰续断、属折、接骨,皆以功命名也。
【集解】《别录》曰︰续断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采,阴干。 日采。
弘景曰︰按《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脚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时人又有接骨树,高丈馀许,叶似蒴 ,皮主金疮。广州又有续断藤,一名诺藤,断其茎,以器承取汁饮,疗虚损绝伤,用沐头,长发,折枝插地即生。恐皆非真。李当之云是虎蓟,与此大乖,但虎蓟亦疗血。
恭曰︰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叶似苎而茎方,根如大蓟,黄白色。陶说非也。
颂曰︰今陕西、河中、兴元、舒、越、晋、绛诸州亦有之。三月以后生苗,干四棱,似苎麻,叶两两相对而生。四月开花,红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赤黄色。谨按︰《范汪 方》云︰续断即是马蓟,与小蓟叶相似,但大于小蓟尔。叶似旁翁菜而小浓,两边有刺,刺 人,其花紫色,与今越州所图者相类。而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医人但以节节断、皮黄皱者为真。
敩曰︰凡使勿用草茅根,缘真相似,若误服令人筋软。
时珍曰︰续断之说不一。桐君言是蔓生,叶似荏。李当之、范汪并言是虎蓟。《日华子》 言是大蓟,一名山牛蓟条,颇难依据。但自汉以来,皆以大蓟为续断,相承久矣。究其实,则二苏所云,似与桐君相符,当以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来,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起者为良焉。郑樵《通志》 谓范汪所说者乃南续断,不知何据?盖以别川续断耳。
根
【修治】 曰︰凡采得根,横切锉之,又去向里硬筋,以酒浸一伏时,焙干,入药用。
【气味】苦,微温,无毒。《别录》曰︰辛。普曰︰神农、雷公、李当之︰苦,无毒;扁鹊︰辛,无毒。之才曰︰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主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本经》)。妇人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踠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别录》)。去诸温毒,通宣血脉(甄权)。助气,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妇人产前后一切病,胎漏,子宫冷,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大明)。
【发明】时珍曰︰宋张叔潜秘书,知剑州时,其阁下病血痢。一医用平胃散一两,入川 续断末二钱半。每服二钱,水煎服即愈。绍兴壬子,会稽时行痢疾。叔潜之子以方传人,往 往有验。小儿痢服之效。
【附方】旧二,新二。
小便淋沥︰生续断捣绞汁服。即马蓟根也。(《古今录验》)
妊娠胎动,两、三月堕,预 宜服此︰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为末,枣肉煮烂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产后诸疾血晕,心闷烦热,厌厌气欲绝,心头硬,乍寒乍热︰续断皮一握。 水三升,煎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一里,再服,无所忌。此药救产后垂死。(《子母秘录》)
打扑伤损,闪肭骨节︰用接骨草叶捣烂罨之,立效。(《卫生易简方
苦芺
[编辑](音袄。《别录》下品)
【释名】钩、 (《尔雅》)、苦板。
时珍曰︰凡物稚曰 ,此物嫩时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弘景曰︰苦 处处有之,伧人取茎生食之。
保升曰︰所在下湿地有之,茎圆无刺,可生啖,子若猫蓟。五月五日采苗,曝干。
恭曰︰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时珍曰︰《尔雅》钩、 。即此苦 也。 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苔似蓟,初生可食。许慎《说文》言︰江南人食之下气。今浙东人清明节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疮疖。亦捣汁和米为食,其色清,久留不败。《造化指南》 云︰苦板大者名苦藉,叶如地其无花实者,名地胆草,汁苦如胆也。处处湿地有之。入炉火家用。
苗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面目通身漆疮。烧灰敷之,亦可生食(《别录》)。烧灰疗金 治丹毒(大明)。煎汤洗痔,
漏芦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野兰(《本经》)、荚蒿(苏恭)、时珍曰︰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芦。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芦 之称。《唐韵》作KT ,其荚如麻,故俗呼为鬼油麻云。
【集解】《别录》曰︰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 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恭曰︰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其鹿骊,山南谓之木藜芦,有毒,非漏芦也。今人以马蓟似苦 者为漏芦,亦非也。
志曰︰别本注言漏芦茎大如箸,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根。江宁及上党者佳。陶云鹿骊,苏云木藜芦,皆非也。漏芦自别。
藏器曰︰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乃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尺,有毒杀蛊,山人以洗疮疥。
保升曰︰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处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干,黑于众草。
大明曰︰花苗并可用。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颂曰︰今汴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茎叶似白蒿,花黄有荚,茎若箸大,房类油麻而小。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差相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者,花紫碧,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荆而细,又类葱本,黑色,淮甸人呼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虽别,而叶颇相类,但秦、海州者叶更作锯齿状。一物而殊类如此,医家何所适从?当依旧说,以单州出者为胜。又本草飞廉一名漏芦,云与苦 相类,其根生则肉白皮黑,干则黑如玄参。七、八月采花,阴干用。 所说与秦州、海州所图漏芦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名漏芦,不曰飞廉也。
曰︰一种真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谓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余见飞廉下。
根苗
【修治】 曰︰凡采得漏芦,细锉,以生甘草相对拌蒸之,从巳至申,拣出晒干用。
【气味】苦、咸,寒,无毒。《别录》曰︰大寒。藏器曰︰有毒。
杲曰︰无毒。足阳明本经药也。
大明曰︰连翘为之使。
【主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 年(《本经》)。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别风赤眼,小儿壮热,扑损,续筋骨,乳痈、瘰癧、金疮,止血排脓,补血长肉,通经脉(大明
【发明】弘景曰︰此药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见用之。近道出者,惟疗 疥耳,市人皆取苗用。 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附方】旧二,新六。
腹中蛔虫︰漏芦为末,以饼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
时泄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一钱,以猪肝一两,入盐少许,以水同煮熟,空心顿食之。(《圣惠方》)
入药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后末和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产后带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气脉壅塞也,又治经络凝滞,乳内胀痛,邪畜成痈,服之自然内消︰漏 二两半,蛇蜕十条(炙焦),栝蒌十个(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良久以热羹 汤投之,以通为度。(《和剂方》)
历节风痛,筋脉拘挛︰古圣散︰用漏芦(麸炒)半两,地龙(去土炒)半两,为末。生姜二两取汁,入蜜三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每以三杯,调末一钱,温服。(《圣济总录》)
一切痈疽发背,初发二日,但有热证,便宜服漏芦汤,退毒下脓,乃是宣热拔毒之剂,热退 半两,大黄(微炒)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李迅《痈疽集验方》)
白秃头疮︰五月收漏芦草,烧灰,猪膏和涂之。(《圣济总录》)
飞廉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漏芦(《别录》)、木禾(《别录》)、(《别录》)、伏猪(同)、天荠(同)。 尾,有角,能致风气。此草附茎有皮如箭羽,复疗风邪,故有飞廉、飞雉、飞轻诸名。
【集解】《别录》曰︰飞廉生河内川泽,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极似苦 ,惟叶多刻缺,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其花紫色。 俗方殆无用,而道家服其枝茎,可得长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别有漏芦,则此漏芦乃别名尔。
恭曰︰此有两种︰一种生平泽中,是陶氏所说者。一种生山冈上者,叶颇相似,而无刻 缺,且多毛,其茎亦无羽,其根直下,更无旁枝,生则肉白皮黑,中有黑脉,日干则黑如玄参。用茎叶及根,疗疳蚀杀虫,与平泽者俱有验。今俗以马蓟似苦 者为漏芦,并非是也。
保升曰︰叶似苦 ,茎似软羽,花紫色,子色白。所在平泽皆有,曰︰凡使,勿用赤脂蔓,与飞廉形状相似,只赤脂蔓见酒则色便如血,以此可表识之
颂曰︰今秦州所图漏芦,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所图漏芦,花紫碧色,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荆而细,又类葱本,与陶苏所说飞廉相近,然彼但谓之漏芦。今医家罕有用飞廉者,不能的识。
时珍曰︰飞廉,亦蒿类也。苏颂《图经》疑海州所图之漏芦是飞廉。沈存中《笔谈》亦言飞廉根如牛蒡而绵头。古方漏芦散下云,用有白茸者则是有白茸者,乃飞廉无疑矣。今考 二物气、味、功、用俱不相远,似可通用,岂或一类有数种,而古今名称各处不同乎?
根及花
【修治】 曰︰凡用根,先刮去粗皮,杵细,以苦酒拌一夜,漉出,日干细杵用。
【气味】苦,平,无毒。权曰︰苦、咸,有毒。
【主治】骨节热,胫重酸疼。久服令人身轻(《本经》)。 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久服益气明目不老,可煮可干用(《别录》)。主留血(《甄权》)。疗疳蚀,杀虫(苏恭)。 小儿疳痢,为散,浆水服,大效(萧炳)。治头风旋晕(时珍)。
【发明】时珍曰︰葛洪《抱朴子》书,言飞廉单服可轻身延寿。又言服飞廉煎,可远涉 疾行,力数倍于常。《本经》、《别录》所列亦是良药,而后人不知用,何哉?
【附方】旧一。 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虫如马尾大,相缠出无数。十日瘥,二十日平复。(《千金翼方》)
苎麻
[编辑](《别录》下品)。
【释名】时珍曰︰苎麻作 ,可以绩 ,故谓之 。凡麻丝之细者,为 ;粗者为 。 陶弘景云︰苎即今绩苎麻是也。麻字从广,从林(音派),象屋下林麻之形。广音掩。
【集解】颂曰︰苎麻旧不著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剥其皮可以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而无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著细穗青花。其月、八月采。按陆玑《草木疏》云︰苎一科数十茎,宿根在土中,至春自生,不须栽种。荆 扬间岁三刈,诸园种之岁再刈,便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浓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用缉布。今江、浙、闽中尚复如此。 数十穗,青白色。
时珍曰︰苎,家苎也。又有山苎,野苎也。有紫苎,叶面紫;白苎,叶面青,其背皆白。 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种。宿根亦自生。
根
【气味】甘,寒,无毒。权曰︰甘,平。大明曰︰甘、滑,冷,无毒。
【主治】安胎,贴热丹毒(《别录》)。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烦,天行热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药人心热, 毒箭蛇虫咬(大明)。沤苎汁
【发明】震亨曰︰苎根大能补阴而行滞血,方药或恶其贱,似未曾用也。
藏器曰︰苎性破血,将苎麻与产妇枕之,止血晕。产后腹痛,以苎安腹上即止也。又蚕咬人毒入肉,取苎汁饮之。今人以苎近蚕种,则蚕不生是矣。
【附方】旧四,新八。
痰哮咳嗽︰苎根( 存性),为末,生豆腐蘸三五钱,食即效。未全,可以肥猪肉二、三片蘸食,甚妙。(《医学正传》)
小便不通︰《圣惠方》︰用麻根、蛤粉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新汲水下。《摘玄方》︰用苎根洗研,摊绢上,贴少腹连阴际,须臾即通。 妙。亦治诸淋。(《圣惠方》)
五种淋疾︰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顿服即通,大妙。(《斗门方》)
妊娠胎动,忽下黄汁如胶,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苎根(去黑皮,切)二升,银一斤,水九升,煎四升。每服以水一升,入酒半升,煎一升,分作二服。一方︰不用银。(《梅 师方》)
肛门肿痛︰生苎根捣烂,坐之良。(《濒湖集简方》)
脱肛不收︰苎根捣烂,煎汤熏洗之。(《圣惠方》)
痈疽发背,初起未成者。苎根(熟)捣敷上,日夜数易,肿消则瘥。(《图经本草》)
五色丹毒︰苎根煮浓汁,日三浴之。(《外台秘要》)
鸡鱼骨哽︰《谈野翁试验方》︰用苎麻根捣汁,以匙挑灌之,立效。《医方大成》︰用野苎 麻根捣碎,丸如龙眼大,鱼骨鱼汤
叶
【气味】同根。
【主治】金疮伤折血出,瘀血(时珍)。
【发明】时珍曰︰苎麻叶甚散血,五月五日收取,和锻石捣作团,晒干收贮。遇有金疮折损者,研末敷之,即时六月收野苎叶、苏叶,生猪血试之,可验也。秋冬用干叶亦可。
【附方】新三。
五日采麻叶,阴干为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勿吃热物,令人闷倒。只吃冷物。小儿半钱。(《杨子建护命方》)
冷痢白冻︰方同上。 蛇虺咬伤︰青麻嫩头捣汁,和酒等分,服三盏。以渣敷之,毒从窍中出,以渣弃水中即不发。看伤处 有窍是雄蛇,无窍是雌蛇,以针挑破伤处成窍,敷药。(《摘玄方》)
𦯶麻
[编辑](𦯶 ,音顷。《唐本草》)
【释名】白麻。
时珍曰︰ 一作KT ,又作KT ,种必连顷,故谓之KT 也。
【集解】恭曰︰ ,即KT 麻也。今人取皮作布及索者。实似大麻子,九月、十月采,阴干。
颂曰︰处处有之。北人种以绩布,及打绳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苎而薄,花黄,实壳如蜀葵,其中子黑色。
时珍曰︰ 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湿处,人亦种之。叶大似桐叶,团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如半磨形,有齿,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以茎蘸硫黄作淬灯,引火甚速。其嫩子,小
实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赤白冷热痢,炒研为末,每蜜汤服一钱。痈肿无头者,吞一枚(苏恭)。 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时珍)。
根
【主治】亦治痢,古方用之(苏颂)。
【附方】新三。
一切眼疾︰ 麻子一升。为末。以 猪肝批片,蘸末炙服一字,陈米饮下,磨去壳,马尾筛取黄肉去焦壳,每十两可得四两药慢炙熟,为末,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一方︰以KT 实内袋中蒸熟,暴为末,蜜丸。温水下。(《圣济总录》)
大青
[编辑](《别录》中品)
【释名】时珍曰︰其茎叶皆深青,故名。
【集解】《别录》曰︰大青三四月采茎,阴干。
弘景曰︰今出东境及近道,紫茎长尺许,茎、叶皆用。
颂曰︰今江东州郡及荆南、眉、蜀、濠、淄诸州皆有之。春生青紫茎,似石竹苗叶,花 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根黄,三月、四月采茎叶,阴干用。
时珍曰︰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对节而生。八月开小花,红色成簇。结青实大如椒颗。九月色赤。
茎叶
【气味】苦,大寒,无毒。权曰︰甘。时珍曰︰甘、微咸,不苦。
【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别录》)。除时行热毒权)。治热毒风,心主热毒痢,黄胆、喉痹、丹毒(时珍)。
【发明】颂曰︰古方治伤寒黄汗、黄胆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内亦用大青。大抵时疾多用之。 寒也。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 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
【附方】新六。喉风喉痹︰大青叶捣汁灌之,取效止。(《卫生易简方》)
小儿口疮︰大青十八铢,黄连十二铢。水三升,煮一升服。一日二服,以瘥为度。(《千金方》)
热病下痢 困笃者︰大青汤︰用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三两,胶二两,豉八合。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不过二剂瘥。(《肘后方》)
热病发斑,赤色烦痛︰大青四物汤︰用大青一两,阿胶、甘草各二钱半,豉二合,分三服。每用水一盏半,煎一盏,入胶烊化服。又犀角大青汤︰用大青七钱半,犀角二钱半,栀 子十枚,豉二撮,分二服。每服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南阳活人书》)
肚皮青黑,小儿卒然肚皮青黑,乃血气失养,风寒乘之,危恶之候也︰大青为末,纳口 中,以酒送下。(《保幼大全方》)
小青
[编辑](宋《图经》)
【集解】颂曰︰小青生福州,三月生花,彼土人当月采叶用之。
叶
【气味】温,无毒。
【主治】生捣,敷痈肿疮疖甚效(苏颂)。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
【附方】新三。
蛇虺螫伤︰《卫生易简方》︰用小青一握(细研),入香白芷半两。酒调服。手 患处,候 黄水出为效。《摘玄方》︰用小青、大青、牛膝叶同捣汁,和酒服,以渣敷之。 中暑发昏︰小青叶(井水浸去泥),控干,入沙糖擂汁,急灌之。(《寿域方》)
葫芦巴
[编辑](宋《嘉祐》)
【释名】苦豆。
【集解】禹锡曰︰葫芦巴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今人多用岭南者。或云是番萝卜子,未审的否?
颂曰︰今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盖其地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今医家治元脏虚冷为要药,而唐已前方不见用,本草不著,盖是近出。
【修治】时珍曰︰凡入药,淘净,以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或炒过用。
【气味】苦,大温,无毒。杲曰︰纯阳。
【主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嘉 )。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时珍)。
【发明】宗奭曰︰膀胱气,用此合桃仁(麸炒)等分。为末,半为散,半以酒糊和丸梧 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下;其散,以热米饮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时珍曰︰葫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宋
《惠民和剂局方》,有葫芦巴丸,治大人、小儿,小肠奔豚偏坠,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 痛,不可忍者。用葫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并炒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酒下。太医薛已云︰一人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葫芦巴,频频不缺。不周岁而目中微痛,如虫行入 ,渐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门之功,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也。
【附方】新六。
小肠气痛︰葫芦巴(炒)研末,每服二钱,茴香酒下。(《直指方》)
肾脏虚冷,腹胁胀满︰葫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黄各七钱五分。为末,酒煮曲糊丸梧桐子大,每盐汤下三、四十丸。(《圣济总录》)
冷气疝瘕︰葫芦巴(酒浸晒干)、荞麦(炒,研面)各四两,小茴香一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或盐酒下。服至 两月,大便出白脓,则除根。(方广《心法附余》)
阴 肿痛偏坠,或小肠疝气,下元虚冷,久不愈者,沉香内消丸主之︰沉香、木香各半两,葫芦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盐酒下。 气攻头痛︰葫芦巴(炒)、三棱(酒浸焙)各半两,干姜(炮)二钱半,为末,姜汤或温酒每服二钱。(《济生方》)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胡芦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纸(炒 香)各四两。为末。以木瓜切顶去瓤,安药在内令满,用顶合住签定,烂蒸,捣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杨氏家藏方》)
蠡实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荔实(《别录》)、马蔺子(《唐本》)
马帚(《尔雅》)、铁扫帚(《救荒》)、剧草(《本经》 三坚。
恭曰︰此即马蔺子也。《月令》︰仲冬荔挺出。郑玄注云︰荔,马薤也。《通俗文》云︰一名马蔺。本草谓之荔实。 高诱云︰荔挺出,荔草挺出也。讲礼者不识,呼为荔挺,又作马苋,并误矣。马苋亦名豚耳,即马齿也。 河南北人呼为铁扫帚,是矣。
【集解】《别录》曰︰蠡实生河东川谷,五月采实,阴干。 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汴尤多。叶似薤而长浓,三月开紫碧花,五月结实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细长,通黄色,人取以为刷。三月开花,五月采实,并阴干用。许慎《说 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高诱云︰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多,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不知即马薤也。
时珍曰︰蠡草生荒野中,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苗高三、四尺,叶中抽茎,开花 结实。
【正误】宗奭曰︰蠡实,陶隐居言方药不用,俗无识者。本草诸家所注不相应。若果是马蔺,则《日华子本草》不当更言可为菜蔬。盖马蔺叶出土已硬,又无味,马牛皆不食,岂 堪人食?今不敢以蠡实为马蔺,更俟博识。 荔字之讹也。张揖《广雅》云︰荔又名马蔺,其说已明。又按︰周定王《救荒本草》言︰其嫩苗味苦,炸熟换水浸去苦味,油盐调食,则马蔺亦可作菜矣。寇氏但据陶说疑之,欠考矣。 陶氏不识药多矣。今正其误。
实
【修治】时珍曰︰凡入药炒过用,治疝则以醋拌炒之。
【气味】甘,平,无毒。保升曰︰寒。
颂曰︰山人服之,云大温,甚有奇效。
【主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风寒湿痹,坚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轻身(《本经 》)。止心烦满,利大小便,长肌肤肥大(《别录》)。疗金疮血内流,痈肿,有效(苏恭)。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晕,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止鼻衄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杀蕈毒,敷蛇虫咬 (大明)。治小腹疝痛,腹内冷积,水痢诸病(时珍)。
【附方】旧二,新六。
诸冷极病,医所不治者︰马蔺子九升洗净,空腹服一合,酒下,日三服寒疝诸疾,寒疝不能食,及腹内一切诸疾,消食肥肌。马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以面拌煮吞之,服尽愈。(姚僧坦《集验方》)
喉痹肿痛︰《卫生易简方》︰用蠡实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搅匀,细呷,大验。《圣惠方》︰用马蔺子二升,升麻一两。为末,蜜丸。水服一钱。又方︰马蔺子八钱,牛蒡子六钱。为末,空心温水服方寸匕。水痢百病︰张文仲《备急方》︰用马蔺子,以六月六日面熬,各等分,为末,空心米饮服方寸匕。如无六月六日面,常面亦可,牛骨灰亦可。又方︰马蔺子、干姜、黄连各等分,为散,熟汤服二方寸匕,入腹即断也。冷、热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轻之。忌猪肉、冷水。肠风下血,有疙瘩疮,破者不治︰马蔺子一斤(研破 酒浸,夏三、冬七日,晒干),何首乌半斤,雄黄、雌黄各四两,为末,以浸药酒打糊丸梧 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日三服,见效。(《普济方》)
花、茎及根、叶
【主治】去白虫(《本经》)。疗喉痹
【发明】颂曰︰蠡草、花、实,皆入药。《列仙传》云︰寇先生宋人,好种荔,食其葩 实,是矣。
时珍曰︰按《叶水东日记》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饱胀者,取马楝花擂凉水服,即泄数行而愈。 据此则多服令人泄之说有验,而蠡实之为马蔺更无疑矣。
【附方】旧三,新七。
睡死不寤︰蠡实根一握,杵烂,以水绞汁,稍稍灌之。(《外台秘要》)
喉痹口噤︰马蔺花二两,蔓荆子一两,为末,温水服一钱。 喉痹肿痛,喘息欲死者︰《外台秘要》︰用马蔺根、叶二两,水一升半,煮一盏,细饮之,立瘥。《圣惠方》︰用根捣汁三合,蜜一合,慢火熬成,徐徐点之,日五七度。一方︰单 汁饮之,口噤者灌下。无生者,以刷煎汁。 沙石热淋︰马蔺花七枚(烧),故笔头二七枚(烧),粟米一合(炒)。为末。每服三钱,酒下,日二服。名通神散。 小便不通︰马蔺花(炒)、茴香(炒)、葶苈(炒),为末,每酒服二钱。(《十便良方》)
一切痈疽,发背恶疮︰用铁扫帚,同松毛、牛膝,以水煎服。(《乾坤生意》)
面上瘢 ︰取铁扫帚,地上自落叶,并子,煎汤频洗,数次自消。(《寿域神方》)
面 鼻渣︰马蔺子花,杵敷之佳。(《肘后方》)
【附录】必似勒(《拾遗》)
藏器曰︰辛,温,无毒。主冷气,胃闭不消食,心腹胀满。 生昆仑,状似马蔺子。
恶实
[编辑](《别录》中品)
【释名】鼠粘(《别录》)、牛蒡(《别录》)、大力子(《纲目》)、蒡翁菜(《纲目》)、便牵牛(《纲目》)、蝙蝠刺。
时珍曰︰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也。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为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俚人谓之便牵牛。河南人呼为夜叉头。
颂曰︰实壳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亦如羊负来之比。
【集解】《别录》曰︰恶实生鲁山平泽。恭曰︰鲁山在邓州东北。此草叶大如芋,子壳似栗状,实细长如茺蔚子。
颂曰︰恶实即牛蒡子也,处处有之。叶大如芋叶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似栗 ,而小如指
时珍曰︰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剪苗 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 而小,萼 细刺百十攒簇之,一 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者近尺,其色灰黪。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子
【修治】 曰︰凡用拣净,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捣粉用。
【气味】辛,平,无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温,阳中之阴,升也。
杲曰︰辛,平,阳也,降也。
【主治】明目补中,除风伤(《别录》)。风毒肿,诸 (藏器)。研末浸酒,每日服三、二盏,除诸风,去吞 一枚,出痈疽头(苏恭)。炒研煎饮,通利小便(孟诜)。润肺散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元素)。消斑疹毒(时珍)。
【发明】杲曰︰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 膝之气,是也。
【附方】旧四,新十二。
风水身肿欲裂︰鼠粘子二两,炒研为末。每温水服二钱,日三服。( 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为末。热酒服一寸匕 痰厥头痛︰牛蒡子(炒)、旋复花等分,为末。腊茶清服一钱,日二服头痛连睛︰鼠粘子、石膏等分,为末,茶清调服。(《医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风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末。食后汤服二钱,当缓缓取效。(寇氏《本草衍义》)
悬痈喉痛,风热上抟也。恶实(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启关 方》)
喉痹肿痛︰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为散。每空心温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 子三两,盐二两,研匀,炒热包熨喉外。(《广济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钱,桔梗一钱半,粉甘草节七分,水煎服。(《痘 风热瘾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汤服二钱,日二服。(初虞世《古今录验》)
风龋牙痛︰鼠粘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儿痘疮,时出不快,壮热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涩,小儿咽喉肿,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钱二分,荆芥穗二分,甘草节四分。水一盏,同煎至七分,温服。已出亦可服。名必胜散。(《和剂局方》)
妇人吹乳︰鼠粘二钱,麝香少许,温酒细吞下。(《袖珍方》)
便痈肿痛︰鼠粘子二钱,炒研末,入蜜一匙,朴硝一匙,空心温酒服。(《袖珍方》)
蛇蝎蛊毒︰大力子,煮汁服。(《卫生易简方》)
水蛊腹大︰恶实(微炒)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十丸。(张文仲方)
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本事方》)
根、茎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平。
藏器曰︰根须蒸熟曝干用。不尔,令人欲吐。
【主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别录》)。根︰ 主牙齿痛,劳疟诸风,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冷气积血(苏恭)。根︰ 浸 酒服,去风及恶疮。和叶捣碎,敷杖疮金疮,永不畏风(藏器)。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轻(甄权)。切根如豆,拌面作饭食,消胀壅。 茎叶煮汁作浴汤,去皮间习习如虫行。又入盐花生捣,拓一切肿毒(孟诜)。
【发明】颂曰︰根作脯食甚良。茎叶宜煮汁酿酒服。冬月采根,蒸曝入药。刘禹锡《传 信方》︰疗暴中风,用紧细牛蒡根,取时避风,以竹刀或荆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捣绞取汁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温分两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郑中丞。郑因食热肉一顿,便中暴风。外甥卢氏为 阳令,有此方。服,当时便瘥。
【附方】旧五,新一十六。 时气馀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盏,效。(《圣惠方》)
天行时疾︰生牛蒡根,捣汁五合,空腹分为二服。服讫,取桑叶一把,炙黄,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顿服取汗,无叶用枝。(孙真人《食忌》)
热攻心烦恍惚︰以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二服。(《食医心镜》)
伤寒搐搦,汗后覆盖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锉,于盆内研细,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绞取汁。以炭火半秤烧一地坑令赤,扫净,倾药汁入坑内,再烧令黑色,取出于乳钵内细研。每服一钱,温酒下,日三服。 (朱肱《活人书》)
一切风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药,浸 无灰酒三升内,每任意饮之。(《外台秘要》方)
老人中风,口目 动,烦闷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晒干,杵为面),白米四合(淘净)。和作 ,豉汁中煮,加葱、椒五味,空心食之。恒服极效。(《寿亲养老书》)
老人风湿久痹,筋挛骨痛。服此壮肾,润皮毛,益气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黄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绢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温服二、三盏,日二服。(《集验方》)
头面忽肿,热毒风气内攻,或连手足赤肿,触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净 研烂,酒煎成膏,绢摊贴肿处。仍以热酒服一、二匙,肿消痛减。(《斗 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茎叶,捣取浓汁二升,无灰酒一升,盐花一匙头, 火煎稠成膏,以摩痛处,风毒自散。摩时须极力令热,乃效。冬月用根。(《箧中方》)
头风白屑︰牛蒡叶捣汁,熬稠涂之。至明,皂荚水洗去。(《圣惠方》)
喉中热肿︰鼠粘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儿咽肿︰牛蒡根捣汁,细咽之。(《普济方》)
热毒牙痛,热毒风攻头面,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 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三度,瘥。(《圣惠方》)
项下瘿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为末,蜜丸常服之。(《救 急方》)
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牛蒡叶汁、生地黄汁二合,和匀,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盏,煎三五沸,调滑石末一钱服。(《圣济总录》)
疖子肿毒︰鼠粘子叶贴之。(《千金方》)
石 出脓,坚实寒热︰鼠粘子叶为末,和鸡子白封之。(《外台秘要》)
诸疮肿毒︰牛蒡根三茎(洗)。煮烂捣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济方》)
积年恶疮,反花疮、漏疮不瘥者。牛蒡根捣,和腊月猪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结成症块,腹肋胀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锉)。蒸三遍,以生绢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温服一盏。(《普济方》)
葈耳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胡枲(《本经》)、常思(弘景)、苍耳(《尔雅》)、卷耳(《诗经》)、爵耳(《诗 疏》)、猪耳(《纲目》)、耳珰(《诗疏》)、地葵(《本经》)、葹(音施)、羊负来(弘 景)、道人头(《图经》)、进贤菜(《记事珠》)、喝起草(《纲目》)、野茄(《纲目》)、缣 丝草。
颂曰︰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苍耳,《广雅》谓之葈耳,皆以实得名也。陆玑《诗 疏》云︰其实正如妇人耳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呼为爵耳。《博 物志》云︰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负来。俗呼为道 人头。
弘景曰︰伧人皆食之,谓之常思菜。以叶覆麦作黄衣者,方用甚稀。
时珍曰︰其叶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与地肤同名。诗人思夫赋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张揖《广雅》作常枲,亦通。
【集解】《别录》曰︰ 耳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氏《诗疏》云︰其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 。郭璞云︰形如鼠耳,丛生如盘。今之所有皆类此,但不作蔓生。
时珍曰︰按周宪王《救荒本草》云︰苍耳叶青白,类粘糊菜叶。秋间结实,比桑椹短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饥。其子炒去皮,研为面,可作烧饼食,亦可熬油 点灯。
实
[编辑]【修治】大明曰︰入药炒熟,捣去刺用,或酒拌蒸过用。
【气味】甘,温,有小毒。《别录》曰︰苦。权曰︰甘,无毒。 米泔,害人。
【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本经》)。治肝热,明目(甄权)。治一切风气,(大明)。炒香浸酒服,去风补
【附方】旧三,新四。
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捣汁服亦可。(《朱氏集验方》)
葶苈(末)等分。每服二钱,水下,日二服。(《千金方》)
两(炒)。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医心镜》)
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冷即吐去,吐后(孙真人《千金翼》)
钱。(《证治要诀》)
嗜酒不已︰毡中苍耳子七枚,烧灰投酒中饮之,即不嗜。(陈藏器《
茎叶
[编辑]【修治】 曰︰凡采得去心,取黄精,以竹刀细切拌之,干用。
【气味】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溪毒(《别录》)。中风伤寒头痛(孟 膝风毒。夏月采曝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为丸,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服。满 百日,病出如 疥,或痒,汁出,或斑驳甲错皮起,皮落则肌如凝脂。令人省睡,除诸出涎,去目黄好睡。烧灰和腊猪脂,封疔肿出根;煮酒服,主狂犬咬毒(藏器)。
【发明】时珍曰︰苍耳叶久服去风热有效,最忌猪肉及风邪,犯之则遍身发出赤丹也。 按《苏沈良方》云︰ 耳根、苗、叶、实,皆洗濯阴干 二灶炼之。灰汁耗,即旋取傍釜中热灰汤益之。一日夜不绝火,乃旋得霜,干瓷瓶收之。每日早晚酒服二钱,补暖去风驻颜,尤治皮肤风,令人肤革清净。每澡沐入少许尤佳。宜州 文学昌从KT ,服此十馀年,至七、八十,红润轻健,皆此药力 也。《斗门方》云︰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嫩心阴干为末,以酒服一大钱,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顶门连脑,盖即苍耳也。
【附方】旧十二,新十七。
疮杖疮,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以筛滤去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煎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每以敷 贴,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 (《集简方》)
五日午时附地刈取 耳叶,洗暴燥,捣下筛,每服方寸匕,酒或浆水下,日二、夜三。若觉 吐逆,则以蜜丸服,准计方寸匕数也。风轻者,日二服。若身体作粟或麻豆出,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针刺溃去黄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采用。(《千金方》)
一切风气︰苍耳嫩叶一石(切),和麦 五升作块,于蒿艾中 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炊作饭,看冷暖,入曲三升酿之,封二七日得令密,密则溢出。忌马肉、猪肉。(孟诜《食疗本草》)
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若吐,则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杨氏 经验方》)
血风脑晕︰方见发明下。 毒攻手足,肿痛欲断︰苍耳捣汁渍之,并以滓敷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千金翼》)
卒中水毒,初觉头目微痛,恶寒,骨节强急,日醒暮剧,手足逆冷,三日则虫蚀下部;六、七日脓溃,食至五脏,杀人也。捣常思草,绞汁服一、二升,并以绵染,导其下部。 (《肘后方》)
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所伤,口噤眼黑,手足强直,毒攻腹内成块,逡巡不救︰苍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温灌之,以滓浓敷伤处。(《胜金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时多采苍耳嫩叶,阴干收之。临时为末,冷水服二钱,或水煎举 家皆服,能辟邪恶。(《千金方》)
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茎、叶、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圣惠方》)
面上黑斑︰苍耳叶焙为末,食后米饮调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赤白汗斑︰苍耳嫩叶尖,和青盐擂烂,五、六月间擦之,五、七次效。(《摘玄方》)
大风疠疾︰《袖珍方》︰用嫩苍耳、荷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日二服。《干 坤生意》︰用苍耳叶为末,以大枫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汤下,日二服。 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带露采苍耳草,捣取汁,熬作锭子。取半斤鳢鱼一尾,剖 开不去肚肠,入药一锭,线缝,以酒二碗,慢火煮熟令吃,不过三五个鱼即愈也。忌盐一百日。 卒得恶疮︰苍耳、桃皮作屑,纳疮中。(《百一方》)
反花恶疮,有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用苍耳叶捣汁,服三合,并涂之,日二上。(《圣济总录》)
日三服,拔根甚验。《养生方》︰用苍耳根、苗烧灰,和醋淀涂之,干再上。不十次,即拔根出。 齿风动痛︰苍耳一握,以浆水煮,入盐含漱。(《外台秘要》)
缠喉风病︰苍耳根一把,老姜一块。研汁,入酒服。(《圣济总录》)
赤目生疮作痛︰道人头末二两,乳香一钱,每用一钱,烧烟搐鼻。(《圣济总录》)
鼻衄不止︰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盏服。(《圣惠方》)
五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苍耳茎、叶为末。水服方寸匕,甚效。(《千金翼》)
赤白下痢︰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用水煮烂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产后诸痢︰苍耳叶捣绞汁,温服半中盏,日三、四服。(《圣惠方》)
误吞铜钱︰苍耳头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馀度,饮水愈。(《肘后方》)
花蜘蛛毒咬人,与毒蛇无异︰用野缣丝(即道人头)。捣汁一盏服,仍以渣敷之。(《摘 玄方
花
[编辑]【主治】白癞顽痒(时珍)。
天名精
[编辑](《本经》上品)
【校正】时珍曰︰据苏、沈二说,并入《唐本》鹤虱,《开宝》地菘,《别录》有名未用松。
【释名】天蔓荆(《别录》)、天门精(《别录》)、与地同、玉门精(《别录》)、麦句姜(《本经》)、蟾蜍兰(《别录》)、蛤蟆蓝(《本经》)、蚵 草(《纲目》)、豕首(《本经》)、彘颅(《别录》)、活鹿草(《异苑》)、刘 草( 音,胡革反)、皱面草(《纲目》)、母猪芥(《纲目》)
,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恭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别录》一名天蔓荆,南人名为地菘,叶与蔓荆、菘菜相类,故有此名。其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蓝。香气似兰,故又名蟾蜍兰。
时珍曰︰天名精乃天蔓荆之讹也。其气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颅之名。昔人谓之活鹿草,俗人因其气臊,讹为狐狸臊者,是也。《尔雅》云︰ ,豕首也。郭璞注云︰江东呼为首,可以炒蚕蛹食。藏器曰︰郭璞注《尔雅》蘧麦,云即麦句姜者,非也。陶公注钓樟条云︰ 有一草似野狼牙,气辛臭,名为地菘,人呼为刘 草,主金疮。按《异苑》云︰宋元嘉中,青州刘 射一獐,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 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 因密录此草种之,定非二物。
【正误】弘景曰︰天名精即今之 ,亦名 首。夏月杵汁服之,除热病。味至苦而云甘,或非是也。
恭曰︰ 首苦而臭,名精辛而香,全不相类也。
禹锡曰︰苏恭云︰天名精南人名地菘。陈藏器《本草解纷》,亦言天名精为地菘。《开宝 本草》不当重出地菘条,例宜刊削。
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 ,本草又出鹤虱 一条,都成纷乱。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叶似菘,又似蔓荆,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又《别录》有名未用 松,即此地菘,亦系误出,今并正之,合而为一。
【集解】《别录》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泽,五月采。 荆,又名天芜菁。叶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条,颇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
志曰︰地菘所在皆有,生人家及路旁阴处,高二、三寸,叶似菘叶而小。又曰︰鹤虱,出波斯者为胜。今上党亦有,力势薄于波斯者。
恭曰︰鹤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细,合茎叶用之。
颂曰︰天名精,江湖间皆有之,状如韩保升所说。又曰︰鹤虱,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南人呼其叶为火 。按火 即 ,虽花实相类,而别是一物,不可杂用。
时珍曰︰天名精嫩苗绿色,似皱叶菘芥,微有狐气。淘净炸之,亦可食。长则起茎,开小黄花,如小野菊花。结实如茼蒿,子亦相似,最粘人衣,狐气尤甚。炒熟则香,故诸家皆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负 ,南人食山柰之意尔。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贱,而《唐本草》言鹤虱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 哉?盖当时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药,且土产所宜故尔。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知中土饲马者即是也。详见 下。
叶(根同)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 生汁吐人。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轻身耐老(《本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别录》)。破血除诸毒肿,疔疮 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松︰主眩痹(《别录》有名未用)。
【发明】时珍曰︰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 松,皆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杀虫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疟 治猪瘟病也。按︰孙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妇乳蛾,喉咙肿痛,及小儿急慢惊风,牙关 紧急,不省人事者。以鹤虱草(一名皱面草,一名母猪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净捣烂,入好酒绞汁灌之,良久即苏。仍以渣敷项下,或醋调,搽亦妙。朱端章《集验方》云︰余被檄 任淮西幕府时,牙疼大作。一刀镊人以草药一捻,汤泡少时,以手蘸汤挹痛处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皱面地菘草也,俗人讹为地葱。沈存中《笔谈》专辩地菘,其子名鹤 虱,正此物也。钱季诚方︰用鹤虱一枚,擢置齿中。高监方︰以鹤虱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风、鹤虱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处,皆有效也。
【附方】旧二,新九。
男女吐血︰皱面草(即地菘),晒干为末。每服一、二钱,以茅花泡汤调服,日二次。(《卫生易简》)
根、叶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妙。《圣济总录》︰用杜牛膝、鼓锤草,同捣汁灌之。不得下者,灌鼻得吐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点患处,令吐脓血痰沫,即愈。 二丸,即愈。干者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经效济世方》)
诸骨哽咽︰地菘、马鞭草各一握(去根),白梅肉一个,白矾一钱,捣作弹丸,绵裹含咽,其骨自软而下也。(《普济方》)
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同捣敷之,立效。(孙氏《集效方》)
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伤寒类要》)
恶疮肿毒︰地菘捣汁,日服三、四次。(《外台秘要》)
恶蛇咬伤︰地菘捣敷之。(《易简方》)
鹤虱
[编辑](《唐本草》)
【气味】苦,平,有小毒。
大明曰︰凉,无毒。
【主治】蛔、蛲虫。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唐本》)。虫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
【发明】颂曰︰鹤虱,杀虫方中为最要药。《古今录验方》︰疗蛔咬心痛,取鹤虱十两。 捣筛,蜜丸梧子大。以蜜汤空腹吞四、五十丸。忌酒肉。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之便愈。李汁下之。五岁,一服二分,虫出即止也。
【附方】新一。
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鹤虱末,水调半两服,自愈。(《怪疾奇方》)
豨莶
[编辑](音喜锨。《唐本》)
【校正】并入《唐本》猪膏母。
【释名】希仙(《纲目》)、火锨草(《唐本》)、猪膏母(《唐本》)、虎膏(《唐本》)、狗膏(《唐本》)、粘糊菜(《救荒》)。
时珍曰 : 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猪膏、虎膏、狗膏,皆因其气,以及治虎、狗伤也。火锨当作虎莶,俗音讹尔,近人复讹豨莶为希仙矣。《救荒本草》言︰其嫩苗炸熟,浸去苦味,油盐调食,故俗谓之粘糊菜。
【集解】恭曰︰ ,田野皆识之。一名火 。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三月、四月采苗叶曝干。又曰︰猪膏莓,生平泽下湿地,所在皆有。一名虎膏,一名狗膏。叶似苍耳,茎圆有毛。
颂曰︰ 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芥叶而狭长,文粗。茎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 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曝干用。
藏器曰︰猪膏草,叶似荏有毛。
保升曰︰猪膏叶似苍耳,两枝相对,茎叶俱有毛,黄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
时珍曰︰按︰苏恭《唐本草》谓 似酸浆,猪膏莓似苍耳,列为二种。而成纳《进丸表》,言此药与本草所述相异,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 此草金棱银线,素茎紫 ,对节而生,蜀号火人妄认地菘为火 。有单人不识,重复出条也。按此数说各异,而今人风痹多用 丸,将何适从耶?时珍尝聚诸草订视,则猪膏草素茎有直棱,兼有斑点,叶似苍耳而微长,似地菘而稍薄,对节而生,茎叶皆有细毛。肥壤一株分枝数十。八、九月开小花,深黄色,中有长子如茼蒿子,外萼有细刺粘人。地菘则青茎,圆而无棱,无斑无毛,叶皱似菘芥,亦不对节。观此则似与成张二氏所说相合。今河南陈州采 充方物,其状亦是猪膏草,则沈氏谓 即猪膏矣。苏恭所谓似酸浆者,乃龙葵,非 ,盖误认尔。但沈氏言世间单服火 ,乃是地菘,不当用猪膏莓,似与成张之说相反。今按 、猪膏莓条,并无治风之说。惟《本经》地菘条,有去痹除热,久服轻身耐老之语,则治风似当用地菘。然成、张进御之方,必无虚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风之功乎?而今服猪膏莓之 者,复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见有服之者。则 之为猪膏,尤不必疑矣。
【气味】苦,寒,有小毒。又曰︰猪膏莓︰辛、苦,平,无毒。
藏器曰︰有小毒。苏恭曰︰猪膏无毒,误矣。
【主治】 ︰治热 烦满不能食。生捣汁三合服,多则令人吐。又曰︰猪膏莓︰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苏恭)。
主久疟痰阴,捣汁服取吐。捣敷虎伤、狗咬、蜘蛛咬、蚕咬、蠷 溺疮(藏器)。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疮(时珍)。
【发明】颂曰︰蜀人单服 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曝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曝。如此九过,则气味极香美。熬捣筛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气,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诸州所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唐本同。惟文州及高邮军云︰性热无毒。服之补益,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用。须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曝。两说不同。岂单用叶,则寒而有毒,并枝、花、实,则热而无毒乎?抑土地所产不同而然欤?
时珍曰︰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慎微曰︰按江陵府节度使成讷《进 丸方表》略云︰臣有弟欣,年三十一中风伏枕五年,百医不瘥。有道人钟针因睹此患,曰︰可饵 丸必愈。其草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当夏五月以来收之,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温水洗去泥土,摘叶及枝头。凡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以取足为度。仍熬捣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忧虑,是药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复故;至五千丸,当复丁壮。臣依法修合,令欣服之,果如其言。服后须吃饭三日采者佳。奉敕宣付医院详录。又知益州张咏《进 丸表》略云︰切以餐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疗济时之药,辄陈鄙物之形。不耻管窥,辄干并药方二件。依方差人访问采觅,其草颇茎叶颇同苍耳。不费登高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须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失音不语。臣与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严,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 斜,时时吐涎。臣与十服,亦便得痊。今合职员史元奏进。
【附方】新五。
风寒泄泻︰火 丸︰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火 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圣济总录》)
痈疽肿毒,一切恶疮。 草(端午采者)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三服,得汗妙。(《乾坤秘韫》)
发背疔疮︰ 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
调下。汗出即愈,极有效验。(《集下五十丸。(《百一选方》)
【附录】类鼻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酸,温,无毒。主痿痹。生田中高地。叶如天名精。美根,五月采。
时珍曰︰此似猪膏草也。古今名谓或不同,故附于此。
羊屎柴
时珍曰︰按《乾坤生意》云︰一名牛屎柴,生山野中。叶类鹤虱,四痈疽发背,捣敷之。冬月用根。可以毒鱼。
箬
[编辑](《纲目》)
【释名】 (与箬同)、时珍曰︰箬若竹而弱,故名。其生疏辽,故又谓之辽。
【集解】时珍曰︰箬生南方平泽。其根与茎皆似小竹,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而叶之面青背淡,柔而韧,新旧相代,四时常青。南人取叶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女人以衬鞋底。
叶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男女吐血、衄血、呕血、咯血、下血。并烧存性,温汤服一钱匕。又通小便,利肺气喉痹,消痈肿(时珍)。
【附方】新一十二。
一切眼疾︰笼 烧灰,淋汁洗之,久之自效。(《经验方》)
咽喉闭痛︰辽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之,甚妙。(《集简方》)
耳忽作痛或红肿内胀︰将经霜青箬露在外,将朽者烧存性,为末。敷入耳中,其疼即止。(杨起《简便方》)
肺壅鼻衄︰箬叶(烧灰)、白面三钱。研匀,井花水服二钱。(《圣济总录》)
箬叶灰、蚕纸灰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肠风便血︰茶篓内箬叶,烧存性。每服三匙,空心糯米汤下。或入麝香少许。( 《百一选方》)
男妇血淋,亦治五淋︰多年煮酒瓶头箬叶(三、五年至十年者,尤佳)。每用七个,烧存 性,入麝香少许,陈米饮下,日三服。有人患此,二服愈。福建煮过夏月酒多有之。(《百一选方》)
小便涩滞不通︰干箬叶一两(烧灰),滑石半两,为末,每米饮服三钱。(《普济方》)
男妇转脬︰方同上。 吹奶乳痈 五月五日粽箬烧灰,酒服二钱,即散,累效。(《济急仙方》)
痘疮倒靥 箬叶灰一钱,麝香少许。酒服。(张德恭《痘疹便览方》)
芦
[编辑](《别录》下品)
【校正】并入《拾遗》江中采出芦。
【释名】苇(音伟)、葭(音加),花名
时珍曰︰按毛苌
《诗疏》云︰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
【集解】恭曰︰芦根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名蓬 用。
颂曰︰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其根取水底味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按郭璞注《尔雅》云︰葭,即芦也;苇,即芦之成者。 , ,似苇而谓之KT ,即荻也花皆名 (音调)。其萌皆名 ,堪食如竹作帘者是也。所谓 者,今以当薪者物。水旁下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芦苇皆可通用矣。
时珍曰︰芦有数种︰其长丈许中空空、皮浓、色青苍者, 也,已成得名。其身皆如竹,其叶皆长如箬叶。其根入药,性味皆同。其未解叶者,古谓之紫 。
曰︰芦根须要逆水生,并黄泡肥浓者,去须节并赤黄皮用。
根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别录》)。疗反胃呕逆不下食,胃中良(苏恭)。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明)。
笋
【气味】小苦,冷,无毒。
【主治】膈间客热,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诸鱼蟹毒(宁原)。解诸肉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并浓朴二味等分,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附方】旧六,新六。
生姜各十两,橘皮、茯苓各五两,水二斗,煮八升,去滓,分五服,取汗乃瘥。(《外台秘要》)
水煮浓汁,频饮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服愈。(《肘后方》)
膈气滞,烦闷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温服。(《金匮玉函方》)
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分服。(《千金方》)
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千金方》)
霍乱胀痛︰芦根一升,生姜一升,橘皮五两。水八升,煎三升,分服。(《太平圣惠方》)
食狗肉毒,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忽发热妄语︰芦根煮汁服。(《梅师方》)
中马肉毒︰方同上。(《圣惠》)
鱼毒︰方同上。(《肘后方》)
食蟹中毒︰方同上。(《千金》)
中药箭毒︰方同上。(《千金》)
茎、叶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霍乱呕逆,肺痈烦热,痈疽。烧灰淋汁,煎膏,蚀恶肉,去黑子(时珍)
治金疮,生肉灭瘢(徐之才)。江
【发明】时珍曰︰古方煎药,多用劳水及陈芦火,取其水不强,火不盛也。芦中空虚,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虚热。
【附方】新七。
霍乱烦渴腹胀︰芦叶一握,水煎服。又方︰芦叶五钱,糯米二钱半,竹茹一钱。水煎,入姜汁、蜜各半合,煎两沸,时时呷之。(《圣惠方》)
吐血不止︰芦荻外皮烧灰,勿令白,为末,入蚌粉少许,研匀。麦门冬汤服一、二钱。三服可救一人。(《圣惠方》)
肺痈咳嗽,烦满微热,心胸甲错︰苇茎汤︰用苇茎(切)二升,水二斗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取二升,服。当吐出脓血而愈。(张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神效。(《乾坤秘韫》)
痈疽恶肉︰白炭灰、荻灰等分。煎膏涂之。蚀尽恶肉,以生肉膏贴之。亦去黑子。此药只可留十日,久则不效。(葛洪《肘后方》)
小儿秃疮︰以盐汤洗净,蒲苇灰敷之。(《圣济总录》)
蓬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霍乱。水煮浓汁服,大验(苏恭)。煮汁服,解中鱼蟹毒(苏颂)。烧
【附方】新二。
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二升。(《肘后方》)
诸般血病︰水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服。(万表《积善堂方》)
甘蕉
[编辑](《别录》下品)
【释名】芭蕉(《衍义》)、天苴(《史记注》)、芭苴。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焦。俗谓干物为巴,巴亦蕉意也。《稽圣赋》云︰竹布实而根苦,蕉舒花而株槁。芭苴乃蕉之音转也。蜀人谓之天苴。曹叔雅《异物志》云︰芭蕉结实,其皮赤如火,其肉甜如蜜,四、五枚可饱人,而滋 味常在牙齿间,故名甘蕉。
【集解】弘景曰︰甘蕉本出广州。今江东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耳。
恭曰︰甘蕉出岭南者,子大味甘;北间者,但有花无实。
颂曰︰今二广、闽中、川蜀皆有,而闽广者实极甘美可啖,他处虽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时中州种之甚盛,皆芭蕉也。其类亦多,有子者名甘蕉,卷心中抽干作花。初生大萼,似倒垂菡萏,有十数层,层皆作瓣,渐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白者如蜡色,谓之水蕉。其花大类象牙,故谓之牙蕉。其实亦有青黄之别,品类亦多,最甘美,曝干可寄远,北土得之以为珍果。其茎解散如丝,闽人以灰汤练治,纺绩为布,谓之蕉葛。
宗奭曰︰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抽出,一茎止一花,全如莲花,瓣亦相似,但色微黄绿,中心无蕊,悉是花叶也。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也。
时珍曰︰按万震《南州异物志》云︰甘蕉即芭蕉,乃草类也。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余。叶长丈许,广尺馀至二尺。其茎虚软如芋,皆重皮相裹。根如芋魁,青色,大者如车毂。花著茎末,大如酒杯,形色如莲花。子各为房,实随花长,每花一阖,各有六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也。蕉子凡三种,未熟时皆苦涩,熟时皆甜而脆,味如葡萄,可以疗饥。一种子大如拇指,长六、七寸,锐似羊角,两两相抱者,名羊角蕉,剥其皮黄白色,味最甘美。一种子大如鸡卵,有类牛乳者,名牛乳蕉,味微减。一种子大如莲子,长四、五寸,形正方者,味最弱也。并可蜜藏为果。又顾 《海槎录》云︰海南芭蕉常年开花结实,有二种︰板蕉大而味淡;佛手蕉小而味甜。通呼
《虞衡志》云︰南中芭蕉有数种︰极大者凌冬不凋,中抽一干,长数尺,节节有花,花褪叶根有实,去皮取肉,软烂如绿柿,味极甘冷,四季恒实。土人以饲小儿,云性凉,去客热,谓之蕉子,又名牛蕉子。以梅汁渍,曝干压扁,味甘酸有微霜,名芭蕉干。一种鸡蕉子,小于牛蕉,亦四季实。一种芽蕉子,小于鸡蕉,尤香嫩甘美,惟秋初结子。一种红蕉花,叶瘦,类芦箬,花色正红,如榴花,日拆一两叶,其端各有一点鲜绿尤可爱,春开至秋尽犹芳,俗名美人蕉。一种胆瓶蕉,根出土处特肥饱,状如胆瓶也。鲁诸地,无米谷,惟种芭蕉、椰子,取实代粮也。
【气味】甘,大寒,无毒。
恭曰︰性冷,不益人。多食动冷气。
【主治】生食,止渴润肺。蒸熟晒裂,舂取仁食,通血脉,填骨髓(孟诜)。生食,破血,合金疮,解酒毒。干者,解肌热烦渴(吴瑞)。除小儿客热,压丹石毒(时珍)。
根
【气味】甘,大寒,无毒。恭曰︰寒。
颂曰︰甘蕉、芭蕉,性相同也。
【主治】痈肿结热(《别录》)。捣烂敷肿,去热毒。捣汁服,治产后血胀闷(苏恭)。主黄胆(孟诜)头风游风(大明)。
【附方】旧四,新六。
发背欲死︰芭蕉根捣烂涂之。(《肘后方》)
一切肿毒︰方同上。
赤游风疹︰方同上。
风热头痛︰方同上。
风虫牙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热含嗽。(《普济方》)
天行热狂︰芭蕉根捣汁饮之。(《日华子本草》)
消渴饮水,骨节烦热︰用生芭蕉根捣汁,时饮一、二合。(《圣惠方》)
血淋涩痛︰芭蕉根、旱莲草各等分。水煎服,日二。(《圣惠方》)
产后血胀︰捣芭蕉根绞汁,温服二、三合。
疮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良。(《直指方》)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头风热,止烦渴,及汤火伤。梳头,止女人发落,令长而黑(大明)
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取吐,极有奇效(苏颂)。
【附方】新一。
小儿截惊︰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匀,涂头顶,留囟门,涂四肢,留手足心勿涂,甚效。 (《邓笔峰杂兴》)
叶
【主治】肿毒初发,研末,和生姜汁涂之(时珍,《圣惠方》)。
【附方】新一。
消或破,皆无痕也。(《仁斋直指方》)
花
【主治】心痹痛。烧存性研,盐汤点服二钱(《日华》)。
蘘荷
[编辑](《别录》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并入有名未用 草为一。
【释名】覆菹(《别录》)、 草
弘景曰︰本草白 荷,而今人呼赤者为 荷,白者为覆菹。盖食以赤者为胜;入药以白者为良,叶同一种尔。
时珍曰︰覆菹,许氏《说文》作 苴,司马相如《上林赋》作 且,与芭蕉音相近。骚‧大招》云︰醢豚若狗脍苴 。王逸注云︰苴 (音博), 荷也。见本草。而今之本草无之,则脱漏亦多矣。
【集解】《别录》曰︰ 草生淮南山谷。
颂曰︰ 荷,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芽而肥,其叶冬枯,根堪为菹。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潘岳《闲居赋》云︰ 荷依阴,时藿向阳,是也。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仲冬以盐藏 荷,用备冬储,又以防虫。史游《急就篇》云︰荷冬日藏,其来远矣。然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赤者堪啖,及作梅果多用之。
宗奭曰︰ 荷,八、九月间腌贮,以备冬月作蔬果。治病止用白者。
时珍曰︰苏颂《图经》言︰荆襄江湖多种,今访之无复识者。惟杨慎《丹铅录》云︰就章》注︰ 荷即今甘露。考之本草形性相同。甘露即芭蕉也。崔豹《古今注》云︰ 荷,似芭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败时可食,久则消烂矣。根似姜。宜阴翳地,依荫而生。又按王 《山居录》云︰ 荷宜树阴下,二月种之。一种永生,不须锄耘,但加粪耳。八月初踏其苗令死,则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为菹,亦可酱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则过冬不冻死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革牛草,真相似,其革牛草腥涩。凡使白 荷,以铜刀刮去粗皮一重,细切,入砂盆中研如膏,取自然汁炼作煎,新器摊冷,如干胶状,刮取用之。
根
【气味】辛,温,有小毒。思邈曰︰辛,微温,涩,无毒。
【主治】中蛊及疟,捣汁服(《别录》)。溪毒,沙虱,蛇毒诸恶疮。根心︰主稻麦芒入目中不出,以汁注目即出(苏恭)。
赤眼涩痛,捣汁点之(时珍)。
草
【气味】苦、甘,寒,无毒。大明曰︰平。
【主治】温疟寒热,酸嘶邪气,辟不祥(《别录》)。
【发明】弘景曰︰中蛊者服 荷汁,并卧其叶,即呼蛊主姓名。多食损药力,又不利脚。人家种之,亦云辟蛇。
颂曰︰按干宝《搜神记》云︰外姊夫蒋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蛊。其家密以 荷置于席下。忽大笑曰︰蛊我者,张小小也。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蛊药多用之,往往验也。
《周礼》庶氏以嘉草除蛊毒,宗懔谓嘉草即 荷是也。陈藏器云︰ 荷、茜根为主蛊之最,谓此。
时珍曰︰《别录》菜部 荷,谓根也;草部 草,谓叶也。其主治亦颇相近,今并为一云。
【附方】旧八,新一。
密置病患席下,勿令知之,必自呼蛊主姓名也。(《梅师方》)
取白 荷根捣汁服,蛊立出也。(《梅师方》)
喉舌疮烂︰酒渍 荷根半日,含漱其汁,瘥乃止。(《外台秘要》方)
吐血痔血︰向东 荷根一把,捣汁三升服之。(《肘后方》)
妇人腰痛︰方同上。
月信涩滞︰ 荷根细切,水煎取二升,空心入酒和服。(《经验方》)
风冷失声,咽喉不利︰ 荷根二两,捣绞汁,入酒一大盏,和匀,细细服,取瘥。(《肘后方》)
伤寒时气,温病初得,头痛壮热,脉盛者︰用生 荷根、叶合捣,绞汁服三、四升。(《肘后方》)
麻黄
[编辑](《本经》中品)
【释名】龙沙(《本经》)、卑相(《别录》)、卑盐(《别录》)。
时珍曰︰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味麻,其色黄,未审然否?张揖《广雅》云︰龙沙,麻黄也。狗骨,麻黄根也。不知何以分别如此?
【集解】《别录》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
弘景曰︰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
恭曰︰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同州沙苑既多,其青、徐者亦不复用。
禹锡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麻黄茎头开花,花小而黄,丛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颂曰︰今近汴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春生苗,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以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茎阴干。
时珍曰︰其根皮色黄赤,长者近尺。
茎
【修治】弘景曰︰用之折去节根,水煮十馀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根节能止汗故也。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
曰︰微温。普曰︰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李当之︰平。权曰︰甘,平。
元素曰︰性温,味苦而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
时珍曰︰麻黄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僧继洪云︰中牟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泄内阳也。故过用则泄真气。观此则性热可知矣。服麻黄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凡用须佐以黄芩,之才曰︰浓朴、白薇为之使。恶辛夷、石苇。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本经》)。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别录》)。治身上毒风𤸷痹,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甄权)。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大明)。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元素)。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时珍)。
【发明】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
颂曰︰张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及葛根汤、大小青龙汤,皆用麻黄。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浓朴麻黄汤,皆大方也。
杲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馀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成象,故可去之。麻黄微苦,其形中空,阴中之阳,入足太阳寒水之经。其经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以泄表实。若过发则汗多亡阳,或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证用之,则脱人元气,不可不禁。
好古曰︰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二物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营卫药也。心主营为血,肺主卫为气。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剂,桂枝为手少阴心之剂。伤寒伤风而咳嗽,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时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明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 郁。故用麻黄、甘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泄东所以补西也。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浓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沉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泻肺热也。皆是脾肺之药。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一锦衣夏月饮酒达旦,病水泄,数日不止,水谷直出。服分利消导升提诸药则反剧。时珍诊之,脉浮而缓,大肠下弩,复发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过杂,抑遏阳气在下,木盛土衰,《素问》所谓久风成飧泄也。法当升之扬之。遂以小续命汤投之,一服而愈。昔仲景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用麻黄汤平其肝肺,兼升发之,即斯理也。神而明之,此类是矣。
【附方】旧五,新七。
天行热病,初起一二日者︰麻黄一大两(去节)。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为稀粥。先以汤浴后,乃食粥,浓覆取汗,即愈。(孟诜《必效方》)
麻黄十斤(去节),杏仁四升(去皮,熬),大黄一斤十三两。先以雪水五石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后,纳大黄搅匀,桑薪煮至二石,去滓。纳杏仁同煮至六七斗,绞去滓,置铜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令得二斗四升,药成,丸如弹子大。有病者以沸白汤五合,研一丸服之,立汗出。不愈,再服一丸。封药勿令泄气。(《千金方》)
黄醇酒汤主之︰麻黄一把(去节绵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千金方》)
里水黄肿︰张仲景云︰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麻黄四两(水五升,煮去沫),入甘草二两,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千金》云︰有患气虚久不瘥,变成水病,从腰以上肿者,宜此发其汗。水肿脉沉属少阴,其脉浮者为风,虚胀者为气,皆非水也。
麻黄附子汤汗之︰麻黄三两(水七升,煮去沫),入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日三服,取汗。(张仲景《金匮要略》)
风痹冷痛︰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饧。每服一匙,热酒调下,至汗出为度。避风。(《圣惠方》)
小儿慢脾风,因吐泄后而成︰麻黄(长五寸)十个(去节),白术(指面大)二块,全蝎二个(生薄荷叶包煨)。为末。二岁以下一字,三岁以上半钱,薄荷汤下。(《圣惠方》)
尸咽痛痹,语声不出︰麻黄以青布裹,烧烟筒中熏之。(《圣惠方》)
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子母秘录》)
心下悸病︰半夏麻黄丸︰用半夏、麻黄等分,末之,炼蜜丸小豆大。每饮服三丸,日三服。(《金匮要略》)
痘疮倒 ︰寇宗奭曰︰郑州麻黄(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数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热服之。避风,其疮复出也。一法︰用无灰酒煎,其效更速。仙源县笔工李用之子,病斑疮风寒倒 已困,用此一服便出,如神。
中风诸病︰麻黄一秤(去根),以王相日、乙卯日,取东流水三石三斗,以净铛盛五、七斗,先煮五沸,掠去沫,逐旋添水,尽至三、五斗,漉去麻黄,澄定,滤去滓,取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滤,取汁再熬,至升半为度,密封收之,一、二年不妨。每服一、二匙,热汤化下取汗。熬时要勤搅,勿令著底,恐焦了。仍忌鸡犬阴人见之。此刘守真秘方也。(《宣明方》)
根节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止汗,夏月杂粉扑之(弘景)。
【发明】权曰︰麻黄根节止汗,以故竹扇杵末同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麻黄根等分,为末,生绢袋盛贮。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时珍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 诸证,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东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附方】新入。
盗汗阴汗︰麻黄根、牡蛎粉为末,扑之。
盗汁不止︰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无灰酒下。外以麻黄根、故蒲扇为末,扑
小儿盗汗︰麻黄根三分,故蒲扇灰一分,为末。以乳服三分,日三服。仍以干姜三分同为末,三分扑之。(《古今录验》)
诸虚自汗,夜卧即甚,久则枯瘦︰黄 、麻黄根各一两,牡蛎米泔浸洗 过,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小麦百粒,煎服。(《和济局方》)
虚汗无度︰麻黄根、黄 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产后虚汗︰黄耆、当归各一两,麻黄根二两。每服一两,煎汤下。 劳热︰麻黄根、石硫黄各一两,米粉一合。为末。敷之。(《千金方》)
内外障翳︰麻黄根一两,当归身一钱。同炒黑色,入麝香少许,为末。搐鼻,频用。此南京相国寺东黑孩儿方也。(《普济》)
【附录】云花草
时珍曰︰按葛洪《肘后方》治马疥,有云花草,云状如麻黄,而中坚
木贼
[编辑](宋《嘉祐》)
【释名】时珍曰︰此草有节,面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
【集解】禹锡曰︰木贼,出秦、陇、华、成诸郡近水地。苗长尺许,丛生。每根一干,无花叶,寸寸有节,色青,凌冬不凋。四月采之。
颂曰︰所在近水地有之,采无时,今用甚多。
时珍曰︰丛丛直上,长者二、三尺,状似凫茈苗及粽心草,而中空有节,又似麻黄茎而稍粗,无枝叶。
茎
【气味】甘、微苦,无毒。时珍曰︰温。
【主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崩中赤白(嘉 )。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发明】禹锡曰︰木贼得牛角 、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余粮、当归、芎 ,治崩中赤白。得槐蛾、桑耳,治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实,治痔疾出血。
震亨曰︰木贼去节烘过,发汗至易,本草不曾言及。
时珍曰︰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升也,浮也。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疾也。
【附方】旧三,新九。
目昏多泪︰木贼(去节)、苍术(泔浸)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或蜜丸亦可。
急喉痹塞︰木贼以牛粪火烧存性,每冷水服一钱,血出即安也。(《圣惠方》)
舌硬出血︰木贼煎水漱之,即止。(《圣惠方》)
血痢不止︰木贼五钱,水煎温服,一日一服。(《圣惠方》)
泻血不止︰方同上,日二服。(《广利方》)
肠痔下血,多年不止︰用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二钱半,并于铫内炒黑存 性,为末。每粟米饮服二钱,甚效也。(苏颂《图经本草》)
大肠脱肛︰木贼烧存性,为末掺之,按入即止。一加龙骨。(《三因方》)
妇人血崩,血气痛不可忍,远年近日不瘥者,雷氏木贼散主之︰木贼一两,香附子一两,朴硝半两,为末。每服三钱,色黑者,酒一盏煎,红赤者,水一盏煎,和滓服,日二服。脐下痛者,加乳香、没药、当归各一钱,同煎。忌生冷硬物猪鱼油腻酒面。(《医垒元戎》)
月水不断︰木贼(炒)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一服。(《圣惠方》)
胎动不安︰木贼(去节)、川芎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金银一钱,煎服。(《圣济总录》)
小肠疝气︰木贼细锉,微炒为末,沸汤点服二钱,缓服取效。一方︰用热酒下。(寇氏《本草衍义》)
误吞铜钱︰木贼为末,鸡子白调服一钱。(《圣惠方》)
【附录】问荆 藏器曰︰味苦,平,无毒。主结气瘤洲渚间,苗如木贼,节节相接,一名接续草。
石龙刍
[编辑](《本经》上品)
【释名】龙须(《本经》)、龙修(《山海经 莞(《别录》)、草续断(《本经》)、缙云草(《纲目》)、方宾(《别录》)、 西王母簪。
时珍曰︰刈草包束曰刍。此草生水石之处,可以刈束养马,故谓之龙刍。
《述异记》︰周穆王东海岛中养八骏处,有草名龙刍,是矣。故古语云︰一束龙刍,化为龙驹。亦孟子刍豢之义。龙须、王母簪,因形也。缙云,县名,属今处州,仙都山产此草,因以名之。崔豹《古今注》云︰世言黄帝乘龙上天,群臣攀龙须坠地生草,名曰龙须者,谬也。江东以草织席,名西王母席,亦岂西王母骑虎而堕其须乎?
【集解】《别录》曰︰石龙刍生梁州山谷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曝干。以九节多珠者良。
弘景曰︰茎青细相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
藏器曰︰今出汾州、沁州、石州,亦处处有之。
保升曰︰丛生,茎如 ,所在有之,俗名龙须草,可为席,八月、九月采根曝干。
时珍曰︰龙须丛生,状如粽心草及凫茈,苗直上,夏月茎端开小穗花,结细实,并无枝叶。今吴人多栽莳织席,他处自生者不多也。《本经》明言龙刍一名龙须,而陶弘景言龙刍似龙须但多节,似以为二物者,非矣。
茎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
【主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本经》)。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疗蛔虫及不消食(《别录》)。
败席
【主治】淋及小便卒不通,弥败有垢者方尺,煮汁服之(藏器)。
龙常草
[编辑](《别录》有名未用)
【释名】粽心草。
时珍曰︰俚俗五月采,系角黍之心,呼为粽心草是也。
【集解】《别录》曰︰生河水旁,状如龙刍,冬夏生。
时珍曰︰按《尔雅》云︰KT ,鼠莞也。郑樵解为龙刍。郭璞云︰纤细似龙须,可为席,蜀中出者好。恐即此龙常也。盖是龙须之小者尔。故其功用亦相近云。
茎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轻身,益阴气,疗痹寒湿(《别录》)。
灯心草
[编辑](宋《开宝》)
【释名】虎须草(《纲目》)、碧玉草(《纲目》)。
【集解】志曰︰灯心草生江南泽地,丛生,茎圆细而长直,人将为席。
宗奭曰︰陕西亦有之。蒸熟待干,折取中心白穰燃灯者,是谓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干剥取为生草。入药宜用生草。
时珍曰︰此即龙须之类,但龙须紧小而瓤实,此草稍粗而瓤虚白。吴人栽莳之,取瓤为灯炷,以草织席及蓑。他处野生者不多。外丹家以之伏硫、砂。《雷公炮炙论》序云︰ 遇赤须,永留金鼎。注云︰赤须亦呼虎须草,煮 能住火。不知即此虎须否也?
茎及根
【修治】时珍曰︰灯心难研,以粳米粉浆染过,晒干研末,入水澄之,浮者是灯心也,晒干用。
【气味】甘,寒,无毒。元素曰︰辛、甘,阳也。吴绶曰︰淡,平。
【主治】五淋,生煮服之。败席煮服,更良(《开宝》)。除水肿癃闭(元素)。治急喉痹,烧灰吹之甚捷。烧灰涂乳上,饲小儿,止夜啼(震亨)。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烧灰入轻粉、麝香,治阴疳(时珍)。
【附方】旧一,新九。
破伤出血︰灯心草,嚼烂敷之,立止。(《胜金方》)
衄血不止︰灯心一两,为末,入丹砂一钱,米饮每服二钱。(《圣济总录》)
喉风痹塞︰《瑞竹堂方》︰用灯心一握(阴阳瓦烧存性),又炒盐一匙,每吹一捻,数次立愈。一方︰用灯心灰二钱,蓬砂末一钱。吹之。一方︰灯心、箬叶(烧灰)等分。吹之。《惠济方》︰用灯心草、红花烧灰,酒服一钱,即消。
痘疮烦喘:小便不利者灯心一把,鳖甲二两,水一升半,煎六合,分二服。(庞安常《伤寒论》)
夜不合眼:难睡灯草煎汤代茶饮,即得睡。(《集简方》)
通利水道︰白飞霞自制天一丸︰用灯心(十斤,米粉浆染,晒干研末,入水澄去粉,取浮者晒干)二两五钱,赤白茯苓(去皮)共五两,滑石(水飞)五两,猪苓二两,泽泻三两,人参一斤(切片熬膏)。和药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用一丸,任病换引。大段小儿生理向上,本天一生水之妙,诸病以水道通利为捷径也。(《韩氏医通》)
湿热黄疸︰灯草根四两,酒、水各半,入瓶内煮半日,露一夜,温服。(《集玄方》)
灯花烬
[编辑]见火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