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金石之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金石之一 本草纲目
金石之二 卷八下
金石之三 

金石之二 玉类一十四种[编辑]

[编辑]

(《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玉屑。

【释名】玄真。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技,洁也。其字象三玉连贯之形。葛洪《抱朴子》云︰玄真者,玉之别名也,服之令人身飞轻举。故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

【集解】《别录》曰︰玉泉、玉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

弘景曰︰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诸处皆善。洁白如猪膏,叩之鸣者,是真也。其比类者,甚多相似,宜精别之。所以燕石入笥,卞氏长号也。 曰︰《异物志》云︰玉出昆仑。《别宝经》云︰凡石韫玉,但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也。

颂曰︰今蓝田、南阳、日南不闻有玉,惟于阗出之。晋平居诲为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作《行程记》,载其采玉之地云︰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地有禁,器用服食,往往用玉。各地所有,亦自彼来。王逸《玉论》,载玉之色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者时有,黄赤者绝无,虽礼之六器,亦不能得其真者。今仪州出一种石,如蒸栗色,彼人谓之栗玉,或云亦黄玉之类,但少润泽,声不清越,为不及也。然服食者,惟贵纯白,他色亦不取焉。

承曰︰仪州栗玉,乃黄石之光莹者,非玉也。玉坚而有理,火刃不可伤。此石小刀便可雕刻,与阶州白石同体而异色尔。时珍曰︰按︰《太平御览》云︰交州出白玉,夫余出赤玉,挹娄出青玉,大秦出菜玉,西蜀出黑玉。蓝田出美玉,色如蓝,故曰蓝田。

《淮南子》云︰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观此诸说,则产玉之处亦多矣,而今不出者,地方恐为害也,故独以于阗玉为贵焉。古礼玄圭苍璧,黄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时而立名尔。《礼记》云︰石蕴玉则气如白虹,精神见于山川也。《博物志》云︰山有谷者生玉。《尸子》云︰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地镜图》云︰二月山中草木生光下垂者有玉,玉之精如美女。《玉书》云︰玉有山玄文,水苍文,生于山而木润,产于水而流芳,藏于璞而文采露于外。观此诸说,则玉有山产、水产二种。各地之玉多在山,于阗之玉则在河也。其石似玉者, 、琨、 、璁、璎也。北方有罐子玉,雪白有气眼,乃药烧成者,不可不辨,然皆无温润。《稗官》载火玉色赤,可烹鼎;暖玉可辟寒;寒玉可辟暑;香玉有香;软玉质柔;观日玉,洞见日中宫阙,此皆希世之宝也。

宗奭曰︰燕玉出燕北,体柔脆如油,和粉色,不入药用。

玉屑[编辑]

(《别录》)

【修治】弘景曰︰玉屑是以玉为屑,非别一物也。《仙经》服 玉,有捣如米粒,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冢中玉璞。

恭曰︰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屑如麻豆服者,取其精润脏腑,滓秽当完出也。又为粉服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义殊深。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

【气味】甘,平,无毒。 曰︰咸,寒,无毒。

时珍曰︰恶鹿角,养丹砂。

【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大明)。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李)。

【附方】新三。

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圣惠方》)

癖鬼气,往来疼痛,及心下不可忍者,不拘大人小儿。白玉、赤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圣惠方》)

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圣济录》)

玉泉[编辑]

(《本经》)

【释名】玉札(《本经》)、玉浆(《开宝》)、琼浆。

普曰︰玉泉,一名玉屑。

弘景曰︰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通一为玉尔。

志曰︰按︰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故一名玉液。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

宗奭曰︰《本经》言︰玉泉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无玉,而泉水古今不言采。陶氏言玉为水,故名玉泉。如此则当言玉水,不当言玉泉,泉乃流布之义。今详泉字乃浆之误,去古既远,文字脱误也。《道藏经》有金饭、玉浆之文,唐李商隐有“琼浆未饮结成冰”之诗,是采玉为浆,断无疑矣。别本所注不可取也。若如所言,则举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耳。

时珍曰︰玉泉作玉浆甚是。别本所注乃玉髓也,《别录》自有条,诸家未深考尔。

【修治】青霞子曰︰作玉浆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铜器中煮,米熟绞汁,玉屑化为水,以药纳入,所谓神仙玉浆也。

藏器曰︰以玉投朱草汁,化成醴。朱草,瑞草也。术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

【气味】甘,平,无毒。

普曰︰神农、岐伯、雷公︰甘。李当之︰平。畏款冬花、青竹。

【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三年色不变(《本经》)。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治血块(大明)。

【发明】慎微曰︰《天宝遗事》︰杨贵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王莽遗孔休玉曰︰君面有疵,美玉可以灭瘢。后魏李预得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馀枚,捶作屑,日食之,经年云有效验,而好酒损志。及疾笃,谓妻子曰︰服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而吾酒色不绝,自致于死,非药之过也。尸体必当有异于人,勿使速殡,令后人知餐服之功。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停尸四日,而体色不变,口无秽气。

弘景曰︰张华云︰服玉用蓝田谷玉白色者,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馀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

志曰︰《抱朴子》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但其道迟成,须服一、二百斤,乃可知也。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 ,亦可饵以为丸,亦可以烧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死。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得璞玉乃可用也。赤松子以玄虫血渍玉为水服之,故能乘烟霞上下。玉屑与水服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宜十日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冷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董君异常以玉醴与盲人服,旬日而目愈也。时珍曰︰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亦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尔。养尸招盗,反成暴弃,曷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

白玉髓[编辑]

(《别录》有名未用)

【校正】并入《拾遗》玉膏。

【释名】玉脂(《纲目》)、玉膏(《拾遗》)、玉液。

【集解】《别录》曰︰生蓝田玉石间。时珍曰︰此即玉膏也,别本以为玉泉者是矣。《山海经》云︰密山上多丹木,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黄帝乃取密山之玉,KT 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谨按密山亦近于阗之间。是食者,服食也。是飨者,祭祀也。服之者,佩服也。玉膏,即玉髓也。《河图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记》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抱朴子》云︰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鲜明如水精,以无心草末和之,须臾成水,服之一升长生。皆指此也。藏器曰︰今玉石间水饮之,亦长生润泽。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无子,不老延年(《别录》)。

青玉[编辑]

(《别录》有名未用)

【释名】谷玉。

时珍曰︰谷,一作 ,又作 ,谷、角二音。二玉相合曰 ,此玉常合生故也。

【集解】《别录》曰︰生蓝田。

弘景曰︰张华言合玉浆用谷玉,正缥白色,不夹石者。大如升,小者如鸡子,取于穴中者,非今作器物玉也。出襄乡县旧穴中。黄初时,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求之。

时珍曰︰按︰《格古论》云︰古玉以青玉为上,其色淡青,而带黄色。绿玉深绿色者佳,淡者次之。菜玉非青非绿,如菜色,此玉之最低者。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无子,轻身不老长年(《别录》)。

【附录】璧玉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明目益气,使人多精生子。

时珍曰︰璧,瑞玉圜也。此玉可为璧,故曰璧玉。璧外圆象天,内方象地。《尔雅》云︰璧大六寸谓之 ;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

玉英[编辑]

《别录》曰︰味甘,主风瘙皮肤痒,生山窍中,明白可作镜,一名石镜,十二月采。

合玉石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益气,疗消渴,轻身辟谷。生常山中丘,如彘肪。

时珍曰︰此即碾玉砂也,玉须此石碾之乃光。

青琅玕[编辑]

(《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拾遗》石阑干。

【释名】石阑干(《拾遗》)、石珠(《本经》)、青珠(《别录》)。

时珍曰︰琅 ,象其声也。可碾为珠,故得珠名。

【集解】《别录》曰︰青琅 ,生蜀郡平泽,采无时。

弘景曰︰此《蜀都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琅 亦是昆仑山上树名,又《九真经》中大丹名。

恭曰︰琅 有数种色,以青者入药为胜,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今出 州以西乌臼蛮中,及于阗。

藏器曰︰石阑干生大海底,高尺馀,如树,有根茎,茎上有孔,如物点之。渔人以网罾得之,初从水出微红,后渐青。

颂曰︰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 青色,生海中,云海人以网于海底取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与《别录》生蜀郡平泽,及苏恭所云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雍州缺贡球、琳、琅 。《尔雅》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 、琳、琅 。孔安国、郭璞注,皆以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 。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而状森植尔。大抵古人谓石之美者,多谓之珠,《广雅》谓琉璃、珊瑚皆为珠是也。以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乃云海底得之。盖珍贵之物,山、海或俱产焉,今医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

宗奭曰︰《书》云︰雍州厥贡球、琳、琅 。《西域记》云︰天竺国正出此物。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之物,琅 非火成者,安得同类?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琅 ,石之似玉者。

孔安国云︰石之似珠者。《总龟》云︰生南海石崖间,状如笋,质似玉。《玉册》云︰生南海崖石内,自然感阴阳之气而成,似珠而赤。《列子》云︰蓬莱之山,珠 之树丛生。据诸说,则琅 生于西北山中及海山崖间。其云生于海底网取者,是珊瑚,非琅 也。在山为琅 ,在水为珊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种青珠,与碧靛相似,恐是琅 所作者也。《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珠树即琅 也。馀见珊瑚下。

【气味】辛,平,无毒。

之才曰︰杀锡毒,得水银良,畏鸡骨。

【主治】身痒,火疮痈疡,疥瘙死肌(《本经》)。白秃,浸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别录》)。疗手足逆胪(弘景)。

石阑干︰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烧投酒中服(藏器)。

珊瑚[编辑]

(《唐本草》)

【释名】钵摆娑福罗(《梵书》)。

【集解】恭曰︰珊瑚生南海,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

颂曰︰今广州亦有,云生海底作枝柯状,明润如红玉,中多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更难得,采无时。谨按《海中经》云︰取珊瑚,先作铁网沉水底,珊瑚贯中而生,岁高三二尺,有枝无叶,因绞网出之,皆摧折在网中,故难得完好者。不知今之取者,果尔否?汉积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条,云是南越王赵佗所献,夜有光景。晋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并不闻有此高硕者。

宗奭曰︰珊瑚有红油色者,细纵纹可爱。有如铅丹色者,无纵纹,为下品。入药用红油色者。波斯国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取之。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变赤,枝干交错,高三、四尺。人没水以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则腐蠹。

时珍曰︰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汉赵佗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俱可作珠。许慎《说文》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据此说,则生于海者为珊瑚,生于山者为琅 ,尤可征矣。互见琅 下。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目中翳,消宿血。为末吹鼻,止鼻衄(《唐本》)。明目镇心,止惊痫(大明)。点眼,去飞丝(时珍)。

【发明】 曰︰珊瑚主治与金相似。

宗奭曰︰今人用为点眼箸,治目翳。

藏器曰︰珊瑚刺之汁流如血,以金投之为丸名金浆,以玉投之为玉髓,久服长生。

【附方】旧一。小儿麸翳未坚,不可乱药。宜以珊瑚研如粉,日少少点之,三日愈。(钱相公《箧中方》)

马脑[编辑]

(宋《嘉 》)

【释名】玛瑙、文石、摩罗迦隶(佛书)。

藏器曰︰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亦云马脑珠。胡人云是马口吐出者,谬言也。

时珍曰︰按《增韵》云︰玉属也。纹理交错,有似马脑,因以名之。《拾遗记》云是鬼血所化,更谬。

【集解】藏器曰︰马脑生西国玉石间,亦美石之类,重宝也。来中国者,皆以为器。又出日本国。用砑木不热者为上,热者非真也。

宗奭曰︰马脑非玉非石,自是一类。有红、白、黑三种,亦有纹如缠丝者。西人以小者为玩好之物,大者研为器。

时珍曰︰马脑出西南诸国,云得自然灰即软,可刻也。曹昭《格古论》云︰多出北地、南番、西番,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刀刮不动,其中有人物鸟兽形者最贵。顾荐《负暄录》云︰马脑品类甚多,出产有南北,大者如斗,其质坚硬,碾造费工。南马脑产大食等国,色正红无瑕,可作杯 。西北者色青黑,宁夏、瓜、沙、羌地砂碛中得者尤奇。有柏枝马脑,花如柏枝。有夹胎马脑,正视莹白,侧视则若凝血,一物二色也。截子马脑,黑白相间。合子马脑,漆黑中有一白线间之。锦江马脑,其色如锦;缠丝马脑,红白如丝,此皆贵品。浆水马脑,有淡水花;酱斑马脑,有紫红花;蛐 马脑,粉红花,皆价低。又紫云马脑出和州,土马脑出山东沂州,亦有红色云头,缠丝、胡桃花者。又竹叶马脑,出淮右,花如竹叶,并可作桌面、屏风。金陵雨花台小马脑,只可充玩耳。试马脑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辟恶,熨目赤烂(藏器)。主目生障翳,为末日点(时珍)。

宝石[编辑]

(《纲目》)

【集解】时珍曰︰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红者名刺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马价珠;黄者,名木难珠;紫者,名蜡子;又有鸦鹘石、猫精石、石榴子、红扁豆等名色,皆其类也。《山海经》言骒山多玉,凄水出焉,西注于海,中多采石。采石,即宝石也。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 蝎。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张勃吴录》云︰越 、云南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缥碧、绿碧。此即碧色宝石也。

【主治】去翳明目,入点药用之。灰尘入目,以珠拭拂即去(时珍)。

玻瓈[编辑]

(《拾遗》)

【释名】颇黎(《纲目》)、水玉(《拾遗》)。

时珍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集解】藏器曰︰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或云千岁冰所化,亦未必然。

时珍曰︰出南番。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碾开有雨点花者为真。外丹家亦用之。药烧者有气眼而轻。《玄中记》云︰大秦国有五色颇黎,以红色为贵,《梁四公子记》云︰扶南人来卖碧颇黎镜,广一尺半,重四十斤,内外皎洁,向明视之,不见其质。蔡絛云︰御库有玻璃母,乃大食所产,状如铁滓, 之但作珂子状,青、红、黄、白数色。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藏器)。摩翳障(大明)。

水精[编辑]

(《拾遗》)

【释名】水晶(《纲目》)、水玉(《纲目》)、石英。

时珍曰︰莹澈晶光,如水之精英,会意也。《山海经》谓之水玉,《广雅》谓之石英。

【集解】时珍曰︰水精,亦颇黎之属,有黑、白二色。倭国多水精,第一。南水精白,北水精黑,信州、武昌水精浊。性坚而脆,刀刮不动,色澈如泉,清明而莹,置水中无瑕、不见珠者佳。古语云水化,谬言也。药烧成者,有气眼,谓之硝子,一名海水精。《抱朴子》言︰交广人作假水精碗,是此。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熨目,除热泪(藏器)。亦入点目药。穿串吞咽中,推引诸哽物(时珍)。

【附录】火珠 时珍曰︰《说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音枚回)。《唐书》云︰东南海中有罗刹国,出火齐珠,大者如鸡卵,状类水精,圆白,照数尺。日中以艾承之则得火,用灸艾炷不伤人。今占城国有之,名朝霞大火珠。又《续汉书》云︰哀牢夷出火精、琉璃,则火齐乃火精之讹,正与水精对。石(音软)时珍曰︰出雁门。石次于玉,白色如冰,亦有赤者。《山海经》云︰北山多石。《礼》云︰士佩 玫,是也。

琉璃[编辑]

(《拾遗》)

【释名】火齐。

时珍曰︰《汉书》作流离,言其流光陆离也。火齐,与火珠同名。

【集解】藏器曰︰《集韵》云︰琉璃,火齐珠也。《南州异物志》云︰琉璃,本质是石,以自然灰治之可为器,石不得此则不可释。佛经所谓七宝者,琉璃、车渠、马脑、玻璃、真珠是也。时珍曰︰按︰《魏略》云︰大秦国出金银琉璃,有赤、白、黄、黑、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此乃自然之物,泽润光采,逾于众玉。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以众药灌而为之,虚脆不贞。《格古论》云︰石琉璃出高丽,刀刮不动,色白,浓半寸许,可点灯,明于牛角者。《异物志》云︰南天竺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 ,亦琉璃、云母之类也。按︰此石今人以作灯球,明莹而坚耐久。苏颂言亦可入药,未见用者。

【主治】身热目赤,以水浸冷熨之(藏器)。

云母[编辑]

(《本经》上品)

【释名】云华、云珠、云英、云液、云砂、磷石(《本经》)。

时珍曰︰云母以五色立名,详见下文。按《荆南志》云︰华容方台山出云母,土人候云所出之处,于下掘取,无不大获,有长五、六尺可为屏风者,但掘时忌作声也。据此,则此石乃云之根,故得云母之名,而云母之根,则阳起石也。《抱朴子》有云︰服云母十年,云气常覆其上。服其母以致其子,理自然也。

【集解】《别录》曰︰云母生泰山山谷、齐山、庐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间,二月采之。云华,五色具;云英,色多青;云珠,色多赤;云液,色多白;云砂,色青黄;磷石,色正白。

弘景曰︰按︰《仙经》云母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者,名云母;色黄白多青者,名云英;色青黄多赤者,名云珠;如冰露乍黄乍白者,名云砂;黄白 者,名云液;皎然纯白明澈者,名磷石。此六种并好服,各有时月。其黯黯纯黑,有纹斑斑如铁者,名云胆;色杂黑而强肥者,名地涿,此二种并不可服。炼之有法,宜精细;不尔,入腹大害人。今江东惟用庐山者为胜,青州者亦好,以沙土养之,岁月生长。

颂曰︰今兖州云梦山及江州、淳州、杭越间亦有之,生土石间。作片成层可析,明滑光白者为上。其片有绝大而莹洁者,今人以饰灯笼,亦古扇屏之遗意也。江南生者多青黑,不堪入药。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惟中山卫叔卿单服法,用云母五色具者。葛洪《抱朴子》云︰云母有五种,而人不能别,当举以向日看之,阴地不见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砂,宜季夏服之; 纯白者,名磷石,四时可服也。古方服五云甚多,然修炼节度,恐非文字可详,不可轻饵也。损之曰︰青、赤、黄、紫、白者,并堪服;白色轻薄通透者,为上;黑者,不任用,令人淋沥发疮。

【修治】 曰︰凡使,黄黑者,浓而顽;赤色者,经妇人手把者,并不中用。须要光莹如冰色者,为上。每一斤,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干者细锉,湿者取汁了,于瓷锅中安置,下天池水三镒,著火煮七日夜,水火勿令失度,云母自然成碧玉浆在锅底,却以天池水猛投其中,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净,取沉香一两捣作末,以天池水煎沉香汤三升以来,分为三度,再淘云母浆了,日晒任用。

《抱朴子》曰︰服五云之法︰或以桂葱水玉化之为水,或以露于铁器中,以玄水熬之为水,或以硝石合于筒中埋之为水,或以蜜溲为酪,或以秋露渍之百日,韦囊 以为粉,或以无颠草樗血合饵之。服至一年,百病除;三年,反老成童;五年,役使鬼神。

胡演曰︰炼粉法︰八、九月间取云母,以矾石拌匀,入瓦罐内封口;三伏时则自柔软,去矾;次日取百草头上露水渍之;百日,韦囊 以为粉。

时珍曰︰道书言盐汤煮云母可为粉。又云︰云母一斤,盐一斗渍之,铜器中蒸一日,臼中捣成粉。又云︰云母一斤,白盐一升,同捣细,入重布袋 之,沃令盐味尽,悬高处风吹,自然成粉。

【气味】甘,平,无毒。

权曰︰有小毒。恶徐长卿,忌羊血、粉。

之才曰︰泽泻为之使,畏 甲及流水。弘景曰︰炼之用矾则柔烂,亦是相畏也。百草上露乃胜东流水,亦有用五月茅屋溜水者。

独孤滔曰︰制汞,伏丹砂。

【主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本经》)。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别录》)。主下痢肠 ,补肾冷(甄权)。

【发明】保升曰︰云母属金,故色白而主肺。

宗奭曰︰古虽有服炼法,今人服者至少,谨之至也。惟合云母膏,治一切痈毒疮等,方见《和剂局方》。

慎微曰︰《明皇杂录》云︰开元中,名医纪朋,观人颜色谈笑,知病浅深,不待诊脉。帝召入掖庭,看一宫人,每日昃则笑歌啼号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视之曰︰此必因食饱而大促力,顿仆于地而然。乃饮云母汤,熟寐而失所苦。问之,乃言太华公主载诞,某当主讴,惧声不能清长,因吃 蹄羹,饱而歌大曲,唱罢觉胸中甚热,戏于砌台,因坠下,久而方苏,遂病此也。又《经效方》云︰青城山丈人观主康道丰,治百病云母粉方︰用云母一斤,拆开揉入大瓶内筑实,上浇水银一两封固,以十斤顶火 赤取出,却拌香葱、紫连翘草二件,合捣如泥,后以夹绢袋盛,于大水盆内摇取粉,馀滓未尽,再添草药重捣取粉。以木盘一面,于灰上印一浅坑,铺纸倾粉在内,候干焙之,以面糊丸梧子大。遇有病者,服之无不效。知成都府辛谏议,曾患大风,众医不愈,道丰进此,服之神验。《抱朴子》曰︰他物埋之即朽,著火即焦;而五云入猛火中经时不焦,埋之不腐。故服之者长生,入水不濡,入火不烧,践棘不伤。

时珍曰︰昔人言云母壅尸,亡人不朽。盗发冯贵人冢,形貌如生,因共奸之;发晋幽公冢,百尸纵横。及衣服皆如生人,中并有云母壅之故也。

【附方】旧七,新七。服食云母︰上白云母二十斤薄擘,以露水八斗作汤,分半淘洗二次。又取二斗作汤,纳芒硝十斤,木器中渍二十日,取出绢袋盛,悬屋上,勿见风日,令燥。以鹿皮为囊揉之,从旦至午,筛滓复揉,得好粉五斗,馀者弃之。以粉一斗纳崖蜜二斤,搅糊,入竹筒中,薄削封口漆固,埋北垣南崖下,入地六尺,覆土。春夏四十日、秋冬三十日出之,当成水。若洞洞不消,更埋三十日。此水能治万病,及劳气风疹。每以温水一合和服之,日三服。十日,小便当变黄;二十日,腹中寒 消;三十日,龋齿更生;四十日,不畏风寒;五十日,诸病皆愈,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千金方》)

痰饮头痛、往来寒热︰云母粉二两(炼过),恒山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汤服取吐。忌生葱、生菜。(《深师方》)

牝疟多寒︰云母(烧二日夜)、龙骨、蜀漆(烧去腥)等分。为散。未发前,浆水服钱。(仲景《金匮方》)

小儿下痢赤白及水痢︰云母粉半两,煮白粥调食之。(《食医心镜》)

赤白久痢、积年不愈︰饮调云母粉方寸匕服。二服,立见神效。(《千金方》)

妇人带下︰水和云母粉方寸匕服,立见神效。(《千金方》)

小便淋疾︰温水和云母粉服三钱。(《千金方》)

妇人难产,经日不生︰云母粉半两,温酒调服,入口即产,不顺者即顺,万不失一。陆氏云︰此是何德扬方也,已救三、五十人。(《积德堂方》)

粉滓面 ︰云母粉、杏仁等分。为末。黄牛乳拌,略蒸,夜涂旦洗。(《圣济录》)

风疹遍身,百计不愈︰ 云母粉,清水调服二钱,良。(《千金方》)

一切恶疮︰云母粉敷之。(《千金方》)

火疮败坏︰云母粉和生羊髓涂之。(《圣惠方》)

金疮出血︰云母粉敷之,绝妙。(《事林广记》)

风热汗出︰水和云母粉,服三钱,不过再服,立愈。(《千金翼》)

白石英[编辑]

(《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徐锴云︰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种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莹者。

【集解】《别录》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泰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白棱,名赤石英;青端赤棱,名青石英,黑泽有光,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弘景曰︰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

恭曰︰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四寸,长五、六寸。今通以泽州者为胜。

宗奭曰︰白石英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若水精。

时珍曰︰泽州有英鸡,食石英,性最补。见禽部。

【气味】甘;微温,无毒。《别录》曰︰辛。

普曰︰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之才曰︰恶马目毒公。

【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本经》)。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耐寒热(《别录》)。治肺痈吐脓,咳逆上气,疸黄(甄权)。实大肠(好古)。

五色石英[编辑]

【主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胃中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随脏而治︰青治肝;赤治心;黄治脾;白治肺;黑治肾(大明)。

【发明】藏器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时珍曰︰白石英,手太阴、阳阴气分药也,治痿痹肺痈枯燥之病。但系石类,只可暂用,不宜久服。

颂曰︰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饮。其黄、赤、青、黑四种,本草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宗奭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只令 咀,不为细末,岂无意焉?若久服,宜详审。

【附方】旧二,新八。

服石英法︰白石英一斤,打成豆大,于砂盆中和粗砂,著水 二三千下,洗净又 ,仍安柳箕中,入蒿叶少许,同水熟 至光净,即以绵袋盛,悬门上。每日未梳前,以水或酒吞七粒,用饭二匙压下小腹。一切秽恶、白酒、牛肉,石家所忌者,皆不忌。久则新石推出陈石,石常在小腹内温暖,则气息调和,经脉通达,腰肾坚强,百病自除。石若得力,一斤即止;若不得力,十斤亦须服。此物光滑,既无浮碎著人肠胃作疮,又无石气发作诸病也。又法︰泽州白石英,光净无点翳者,打小豆大,去细者,水淘净,袋盛,悬铛内,清水五大升,煮汁一升,澄清,平早服。以汁煮粥更佳。服后饮酒三、二杯,可行百步。一袋可煮二十度。如无力,以布裹埋南墙下三尺土内,百日又堪用也。石煮猪肉法︰白石英一两,袋盛,水三斗,煮四升;猪肉一斤,同葱、椒、盐、豉煮,以汁作羹食。石蒸羊肉法︰白石英三两,打作小块,精羊肉一斤包之,荷叶裹之,于一石米饭中蒸熟,取出去石,切肉,和葱、椒作小馄饨,煮熟。每旦空腹冷浆水吞一百个,后以冷饭压之。百无所忌,永不发动。石煮牛乳法︰白石英五两,捣碎密绢盛,以牛乳三升,酒三升,同煎至四升,去石,以瓶收之。每食前暖服三合。治虚损劳瘦,皮燥阴痿,脚弱烦疼。石饲 牛法︰白石英三斤,捣筛。取十岁以上生犊 牛一只,每日和豆与食,经七日,即可收乳。每旦热服一升,馀者作粥食。百无所忌。润养脏腑,悦泽肌肉,令人体健。凡服石并忌芥菜、蔓菁、芜荑、葵菜、荠 ,宜食冬瓜、龙葵,压石气。(孙真人《千金翼》)

风虚冷痹,诸阳不足,及肾虚耳聋,益精保神。白石英三两,坩锅内火 酒淬三次,入瓶中密封,勿泄气。每早温服一钟,以少饭压之。一法︰磁石(火 醋淬五次)、白石英各五两,绢袋盛,浸一升酒中五六日,温服。将尽,更添酒。(《千金翼》)

惊悸善忘,心脏不安,上膈风热,化痰安神。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为散。每服半钱,食后煎金银汤下。(《简要济众方》)

石水腹坚胀满︰用白石英十两,捶豆大,瓷瓶盛好酒二斗浸之,以泥重封,将马粪及糠火烧之,常令小沸,从卯至午住火。次日暖一中盏饮之,日三度。酒尽,可再烧一度。(《圣惠方》)

紫石英[编辑]

(《本经》上品)

【集解】《别录》曰︰紫石英生泰山山谷,采无时。

普曰︰生泰山或会稽,欲令如削,紫色达头如樗蒲者。

弘景曰︰今第一用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无根。又有青绵石,色亦重黑明澈。又有林邑石,腹里必有一物如眼。吴兴石,四面才有紫色,无光泽。会稽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先时并杂用,今惟采泰山最胜。《仙经》不正用,而俗方重之。

禹锡曰︰按《岭表录异》云︰泷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质莹澈,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煮水饮之,暖而无毒,比之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宗奭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但色紫而不匀。

时珍曰︰按︰《太平御览》云︰自大岘至泰山,皆有紫石英。泰山所出,甚瑰玮。平氏阳山县所出,色深特好。乌程县北垄山所出,甚光明,但小黑,东莞县爆山所出,旧以贡献。江夏矾山亦出之。永嘉固陶村小山所出,芒角甚好,但色小薄尔。

【修治】时珍曰︰凡入丸散,扩火 醋淬七次,碾末水飞过,晒干入药。

【气味】甘,温,无毒。《别录》曰︰辛。

普曰︰神农、扁鹊︰味甘,平;李当之︰大寒;雷公︰大温;岐伯︰甘,无毒。

之才曰︰长石为之使。畏扁青、附子。恶 甲、黄连、麦句姜。得茯苓、人参,疗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疗霍乱。

时珍曰︰服食紫石英,乍寒乍热者,饮酒良。

【主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本经》)。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别录》)。养肺气,治惊痫,蚀脓(甄权)。

【发明】好古曰︰紫石英,入手少阴、足缺阴经。

权曰︰虚而惊悸不安者,宜加用之。女子服之,有子。

颂曰︰《乳石论》,无单服紫石者。惟五石散中用之。《张文仲备急方》,有镇心单服紫石煮水法。胡洽及《千金方》,则多杂诸药同用。今方治妇人及心病,时有使者。

时珍曰︰紫石英,手少阴、足缺阴血分药也。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湿以去枯也。心生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补,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别录》言其补心气,甄权言其养肺者,殊昧气阳血阴营卫之别。惟《本经》所言诸证,甚得此理。

【附方】旧三虚劳惊悸,补虚止惊,令人能食︰紫石英五两,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二升,细细服,或煮粥食,水尽可再煎之。(张文仲方)

风热螈 ︰风引汤︰治风热螈 ,及惊痫螈 。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寒水石、石膏、干姜、大黄、龙齿、桂枝、牡蛎、甘草、滑石等分。 咀。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后温呷,无不效者。(仲景《金匮方》)

痈肿毒气︰紫石英火烧醋淬,为末。生姜、米醋煎敷之,磨亦得。(《日华本草》)

菩萨石[编辑]

(《日华》)

【释名】放光石、阴精石(《纲目》。义见下)。

【集解】宗奭曰︰嘉州峨眉山出菩萨石,色莹白明澈,若泰山野狼牙石、上饶水精之类,日中照之有五色,如佛顶圆光,因以名之。

时珍曰︰出峨眉、五台、匡庐岩窦间。其质六棱,或大如枣栗,其色莹洁,映日则光采微芒,有小如樱珠,则五色粲然可喜,亦石英之类也。丹炉家 制,作五金三黄匮。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蝎、野狼、犬、毒箭等伤,并末敷之(大明)。明目去翳(时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