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忠武公全书/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首 李忠武公全书
卷一
作者:李舜臣
1795年
卷二

[编辑]

赠别宣水使居怡[编辑]

北去同勤苦。南来共死生。一杯今夜月。明日别离情。

无题六韵[编辑]

萧萧风雨夜。耿耿不寐时。怀痛如摧胆。伤心似割肌。山河犹带惨。鱼鸟亦吟悲。国有苍黄势。人无任转危。恢复思诸葛。长驱慕子仪。经年防备策。今作圣君欺。

闲山岛夜吟[编辑]

水国秋光暮。惊寒雁阵高。忧心辗转夜。残月照弓刀。

附追和诸作判书洪处亮[编辑]

忠烈华夷伏。声名日月高。遗孙不忘郢。夜夜抚长刀。

判书南龙翼[编辑]

闻笛睢阳咏。千秋节并高。时危忆良将。中夜抚龙刀。

判书柳赫然[编辑]

号令山河动。功名日月高。如今破壁上。夜吼旧龙刀。

参判李秞[编辑]

太庙郞李弘毅甫。袖持忠武公遗句二幅来示秞。要得一言而帖之。槩以追感之盛意。而忠武公于余。宗姓之先辈也。平生忠节。后世所仰。而至于知字韵一联。槩可见之。幸此一联。流传世间。而独恨其未见全篇。且闲山岛绝句。可想镇边忧国之诚也。噫。世之相后八十有馀年。而何幸二诗见寄于绝塞之行。其亦异矣。今余来守北边戍楼。辛苦之馀。尤想忠武公为国之一心也。遂感而击节。忘其固陋。尾而和之。时自观焉。

北来星斗近。南望岭天高。自笑书生老。雄心倚宝刀。

右议政申翼相[编辑]

云海将星落。麟台勋业高。英雄满襟泪。遗恨泣龙刀。

参判李寅焕[编辑]

千秋精爽在。万里海云高。一绝看忠义。犹存匣里刀。

参议任奎[编辑]

日月精忠贯。山河壮气高。鲸鲵犹跋浪。怊怅抚龙刀。

副提学赵持谦[编辑]

大海旌旗耀。将军意气高。千秋留一绝。咏罢抚长刀。

监司李喜龙[编辑]

阅尽南征录。公勋第一高。英灵犹未泯。匣里吼龙刀。

修撰李寅宾[编辑]

大树飘零后。芳名百岁高。何人传宝唾。忠赤凛霜刀。

判府事尹拯[编辑]

张中丞睢阳城中。有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之句。与将军此作。意思一般。诸葛丞相谥忠武。将军勋业。宜其同受大名也。国家南北受敌。仇耻未雪。人之思将军。当愈久而不已。如吾辈腐儒。直铅刀耳。脱有缓急。安有一割之用。感慨之极。情见于辞云。

睢阳遗响远。诸葛大名高。八哀思劲翮。一割愧铅刀。

领议政李畬[编辑]

第一中兴将。身歼勋更高。闲山秋夜意。旧匣尚双刀。

领议政李濡[编辑]

义与秋争烈。名将日并高。平生报国意。看取匣中刀。

判府事赵相愚[编辑]

万斛龙骧驶。千层虎帐高。雄心犹不死。碧血染霜刀。

判书李墪[编辑]

忠武公水国秋光暮一绝。少幸得赏于世人传诵之馀。居常讽咏而扼腕流涕者久矣。今其玄孙都事字致远者。即余友也。请于大学士德水李公。推其诗意而略序其事。又历请于诸名士和其韵。其意非借此以图不朽。欲垂诸子孙而不忘焉耳。属余和有年。而固有所不敢者。辄辞之矣。今于遆官而归也。其请益恳。义不当终拒。不以芜拙。而书以赆之。致远其恕之。

江淮唐保障。功烈较谁高。旧物犹遗恨。龙吟大小刀。

参判任弘望[编辑]

欲识吾乡事。唯当着眼高。至今牛斗上。馀气射龙刀。

参判兪集一[编辑]

贼势风雷疾。将军气槩高。营门秋月夜。闲坐抚龙刀。

右议政闵镇远[编辑]

功盖三韩大。名垂万代高。人亡忧转剧。慷慨抚腰刀。

参议宋征殷[编辑]

丁丑春。余出守牙州。洎至县即询访旧迹。父老言忠武公之墓在某里。噫。公当壬辰之岁。蛇豕荐食。起自末将。受命阃臬。蔽遮湖海之间。卒能弭凶靖难。再奠国步。其精忠伟烈。焯焯在人耳目。居平。未尝不钦仰。矧公衣冠之藏。在吾所莅之地。其感慨敬慕。尤何如哉。一日。其后孙新宁公。袖公闲山岛中所咏一绝以示余。即盥手展纸。讽咏一饷。其气豪而志烈。词高而格清。虽残膏賸馥。足以见公忠义之溢于辞而不可揜也。夫古之属櫜鞬治韬略者。宜若与觚墨踈。而馀事文章。或能攘羭于文苑。词缋暎发。可传于后。岂其天赋通才。不习而能者耶。昔韩文公称张巡好学无所不读。诵汉书不错一字。公亦能于弓马之暇。染指书史。其蕴于中形于言者有如是。夫公之不朽于世。顾非藉于此。而唯其咳唾之馀。有不容泯没者。近世诸公。多次公韵。殆十数篇。新宁公属余拼和。不可以文拙辞。谨步而略叙之。以寓高山景行之意云尔。

赫赫勋名壮。三韩义节高。平生手里物。惟有两龙刀。

参议赵湜[编辑]

气作山河壮。名将星斗高。露梁千载月。曾照匣中刀。

参议李三硕[编辑]

师出身先死。功尊节益高。平生满襟泪。霑洒旧龙刀。

参议吕必容[编辑]

海岳勋名重。秋天节义高。哀荣纡圣渥。不卖旧时刀。

监司吴命峻[编辑]

诸葛祁山烈。千秋较孰高。闲山残月恨。夜夜吼龙刀。

牧使任弘亮[编辑]

德水人豪挺。闲山韵更高。三韩再造烈。看取旧龙刀。

[编辑]

秋光入咳唾。忠义可争高。先烈知无忝。晟刀即愬刀。

右秋光句。用原韵意。寄李宣传凤祥。以寓期待勖勉之意。古语曰。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昔唐李晟。乃中兴名臣也。有宝剑克成中兴之功。以其剑传诸子孙。其后李愬又以先剑平淮蔡。故用其事。庸视区区之望。

[编辑]

酆城菀狴气。光射斗牛高。一试将军手。千秋作宝刀。

[编辑]

仙李楼船将。拔鞘天为高。试问将军剑。何如大食刀。

都事李畯[编辑]

声名云水白。忠义秋天高。馀事乃文墨。奇勋在大刀。

大提学金楺[编辑]

云愁孤岛立。水咽海天高。万古英灵在。时时夜击刀。

掌令李圣肇[编辑]

忠烈争秋凛。威名盖世高。诛鲸馀旧物。光出匣中刀。

从孙之纲[编辑]

功盖青丘域。名悬白日高。至今馀壮气。光吐匣中刀。

无题一联[编辑]

誓海鱼龙动。盟山草木知。

附题跋右议政李端夏[编辑]

右诗一绝一联。忠武李公之所作。而出于公日记中。日记年久。缺破其一。不得为完篇。可惜也。呜呼。公之勋烈盖邦家。忠贞贯日月。其事迹。载诸史乘。勒之金石。播于国人之思咏者。垂宇宙而将不泯矣。惟此咳唾之遗。即其精神所寓。其曰誓海鱼龙动。盟山草木知者。可见其壮志精忠。成就得大功底气像。其曰水国秋光暮。惊寒雁阵高。忧心辗转夜。残月照弓刀者。亦可见其忠义与秋色争高。而语其气像。殆是大星将殒之时乎。念我先君子。尝撰公谥状。有曰每夜休士。必自理箭羽。亦与忧心辗转残月弓刀之语意相符。庄诵感叹。令人酿涕。公之玄孙直长弘毅。以其诗为帖。要余跋其后。余虽不文。义不敢辞故识。

文正公宋时烈[编辑]

余每读岳武穆送张紫微诗。未尝不击节而三复。以为其忠毅雄勇固其所也。至于文词。亦何其奇且新也。今见李忠武闲山之作。可谓千载而同符者也。余尝作露梁碑。略记公伟迹。孝宗大王闻之。亟征草本而读之。极有汉帝钜鹿意。今公玄孙弘毅。持是作见示。一唱三叹。不能去手。仍喟然而叹曰。使逮孝庙时得蒙乙览。则必将益加睿奖。爱及于屋上乌矣。今弘毅以不附权贵人。失官落魄。人不知为忠义家子孙。呜呼。其有能以告于执政者耶。

闲山岛歌[编辑]

闲山岛月明夜。上戍楼。抚大刀深愁时。何处一声羌笛更添愁。

按赵庆男乱中杂录。有闲山吟咏二十韵云。而屡经兵燹。散佚不传。只有一联一歌传于世。可胜惜哉。

杂著[编辑]

剑铭长剑一双分镌。即公笔也。今在公后孙家。[编辑]

三尺誓天。山河动色。

[编辑]

一挥扫荡。血染山河。

附次剑铭判府事赵相愚[编辑]

一铸双龙。鬼神动色。

[编辑]

手剸鲸鲵。气带山河。

上体察使完平李公元翼[编辑]

伏以事有不已之势。情有莫急之形。以莫急之情。而值不已之事。则宁得罪于忘家之义。而势或屈于为亲之私矣。某有老母。今年八十有一。当壬辰之初也。怯于俱焚。幸于苟全。遂以一家浮海而南。寓于顺天之境。于是之时。以母子相见为荣而不暇计其他矣。越明年癸巳。皇威扫荡。丑类逃遁。此正流民怀土之时也。第以黠虏多诈。变谋百出。一隅聚屯。夫岂徒然。更若豕突。则是遗其亲于饿虎之口。是以。不能决归而式至于今日矣。虽然。某以庸才。叨承重寄。事有靡盬之责。身无自由之路。徒增陟岵之瞻。莫慰嗟季之心。朝出不还。尚有倚闾之望。何况不见已垂三载乎。顷因家僮。代人寄书曰。老病日甚。馀生无几。愿于未死。再见汝面。呜呼。使他人闻之。想欲泪下。况为其子者乎。自见此语。方寸益乱而更无关心之事也。某往在癸未之岁。为咸镜道干原权管。而某之父死焉。某千里奔丧。生不能侍药。死不得永诀。而常以为终天之恸。今者母年已高于时制。堂日且迫于西山。若又一朝而忽有风树之悲。则是某再为不孝之子。而母亦不能瞑目于泉下矣。某窃自惟念。岛夷之请成。所谓无故之和也。皇朝之使节已下。而迄无渡海之形。前头之祸。恐有甚于往日。不以是冬归宁于母。而春防又及。则决不可离阵。阁下幸察寸草之情。给以数日之暇。则乘舟一觐。而老母之心。庶可少慰矣。设有缓急。则岂以阁下之命而敢误机事者耶。

附答书[编辑]

至情所发。彼我同然。此书之来。令人心动。第缘公义所系。未敢率尔定夺也。

答陈都督见青山岛陈都督碑文[编辑]

吾忠不及于武侯。德不及于武侯。才不及于武侯。此三件事。皆不及于武侯。而虽用武侯之法。天何应哉。翌日。果有大星坠海之异。

附原书[编辑]

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东方将星将病矣。公之祸不远矣。公岂不知耶。何不用武侯之禳法乎。

上某叔书[编辑]

顷闻气候违和。仰虑罔已。今则已见勿药之喜耶。侄伏荷下赐。无事供剧。母亲所患。或作或撤。久不得见差。伏闷伏闷。前禀药材。随所有下惠伏望。洛中。胡差入城。胡将能巨里。领一万兵。以田猎事号称。来在义州越边九连城。贼谋难测极可虑也。适闻有便。凭候起居。

上某人书[编辑]

伏未审体候若何。仰慕仰慕。前日再度下书。伏欲进谒。兼禀讨贼方略。而接战时不能自护。中贼铁丸。虽不至死境。深犯肩骨。连日着甲。丸穴烂破。恶汁长流。罔昼夜。桑灰水或海水浴洗。尚未差复。伏闷伏闷。发军行师之日。定在何间。勤王一事。在今急急。而身病如此。北望长恸而已。但此道人心。一闻征聚之奇。皆怀奔溃之计。沿海之人。又以谓从水路往西关。则还返难期。沿边之地。无人守御。将作贼薮。父母妻子。无复相见云。人心涣散。至于此极。何以制合耶。

[编辑]

伏未审体候若何。瞻恋之至。无任下诚。即闻台体失宁。而戍守远海。未易探候。徒极闷仰闷仰。此处贼势。时无他迹。连日探尝。则多有饥馁之色。其意必在谷熟。而我国备御。处处龃龉。万无防守之势矣。倭奴所畏者舟师。而水卒之赴战者无一人。移文方伯。则略无检督之意。军粮尤无所赖。百尔思惟。罔知攸措。舟师一事。势将罢撤。如舜臣一身。万死无惜。其于国事何。全罗新方伯及元帅。沿海舟师之粮。遣军官。转库输去。舜臣在他道。远海无措制。势至此极。奈何奈何。若别遣舟师。御史揔检舟师之事。则似可济事故状启。而且未知朝廷处分也。从事官丁景达。尽心于监屯。而前方伯移文曰。道主之外。不可续续耕屯。一切勿检云。伏未知其意也。丁公今为咸阳倅云。其所检之事。将归虚矣。仰闷仰闷。收获间。未可仍之耶。

与某侄书[编辑]

西南远隔。每增怅痛。今见蕰侄。又见汝书。悲恸尤极。汝兄等不欲还乡耶。吾虽似粗喘。天将叠到。求索烦多。未能一一应答。奈何奈何。汝在故土。何以为度。须速下来。为可为可。无可骑。则荟处马相议骑来。为可为可。此书示于荟处可可。

答谭都司宗仁禁讨牌文[编辑]

朝鲜陪臣三道水军统制使李某。谨答呈于皇朝宣谕都司大人前。倭人自开衅端。连兵渡海。杀我无辜生灵。又犯京都。行凶作恶。无所纪极。一国臣民。痛入骨髓。誓不与此贼。共戴一天。各道舟舰。无数整理。处处屯驻。东西策应。谋与陆地神将等。水陆合攻。使残凶馀孽。只橹不返。拟雪国家之仇怨。本月初三日。领先锋船二百馀只。将欲直入巨济。荡灭巢穴。次次歼灭。俾无遗种。而倭船三十馀只。阑入于固城,镇海之境。焚荡闾家。杀戮遗民。又多掳去。输瓦斫竹。满载其船。原其情状。尤极痛愤。撞焚其船只。追逐其凶徒。驰报舟师都帅府。领大军合势直𢭏之际。都司大人宣谕牌文。不意到阵。奉读再三。谆谆恳恳。极矣尽矣。但牌文曰。日本诸将。莫不倾心归化。俱欲卷甲息兵。尽归本国。尔各兵船速回本处地方。毋得近驻日本营寨。以起衅端云。倭人屯据巨济,熊川,金海,东莱等地。皆是我土。而谓我近日本之营寨云者。何也。谓我速回本处地方云。本处地方。亦未知在何所耶。惹起衅端者。非我也。倭也。日本之人。变诈万端。自古未闻守信之义也。凶狡之徒。尚不敛恶。退据沿海。经年不退。豕突诸处。劫掠人物。有倍前日。卷甲渡海之意。果安在哉。今之讲和者。实涉诈伪。然大人之教。不敢违越。姑观程限。驰达国王。伏惟大人遍晓此意。俾知逆顺之道。千万幸甚。谨昧死以复。

祭赠参判郑[编辑]

呜呼。人生必有死。死生必有命。为人一死。固不足惜。君独可伤者。国运不幸。岛夷作孽岭南诸城。望风奔溃。长驱席卷。所向无前。都城一夕。凶丑成巢。千里关西。銮舆播越。北望长痛。怒胆如裂。嗟我短拙。讨歼无策。与君论难。披云见曜。计定挥剑。战艘相连。决死挂席。冒刃先登。倭奴数百。一时流血。黑烟涨天。日东愁云。四度报捷。是谁之功。恢复宗社。指日可期。岂意神天不佑。毒丸遽及。彼苍者天。理宜难究。回船更突。誓欲报怨。日且奄暮。风亦不顺。未遂所愿。平生之痛。岂过于此也。言念及此。痛若割肌。所恃者君。更将何为。一阵诸将。痛惜无已。鹤发在堂。已矣谁将。抱恨穷泉。曷时瞑目。呜呼痛哉。呜呼痛哉。才不展时。位不满德。邦家不幸。军民无福。如君忠义。古今罕闻。为国忘身。有死犹生。长恨世间。谁识我心。含哀致诚。遥奠一酌。呜呼痛哉。

读宋史[编辑]

呜呼。玆何等时而纲欲去耶。去又何之耶。夫人臣事君。有死无贰。当是时也。宗社之危。仅如一发之引千钧。玆正人臣捐躯报国之秋。去之之言。固不可萌诸心。况敢出诸口耶。然则为纲计奈何。毁形泣血。披肝沥胆。明言事势至此。无可和之理。言既不从。继之以死。又不然。姑从其计。身豫其间。为之委曲弥缝。死中求生。万一或有可济之理。纲计不出此而欲求去。玆岂人臣委身事君之义哉。

约束各营将士文[编辑]

千古所未闻之凶变。遽及于吾东方礼义之邦。岭海诸城。望风奔溃。致成席卷之势。銮舆西迁。生灵鱼肉。连陷三京。宗社丘墟。惟我三道舟师。莫不欲奋义效死。而机会不适。未展志愿。今幸天朝遣大将军李提督。领十万兵马。扫荡箕城之贼。已复三都。为臣子者踊跃欣忭。不知所言。又不知死所也。自上遣宣传官。截杀大遁之贼。片帆不返。丁宁下教。五日再至。正当奋忠忘身之秋。而昨日临敌指挥之际。多有巧避逗遛之形者。极为痛愤。即当按律。而前事尚多。又有三令之法。更教以效力。亦兵家之长策。姑容其罪。不为摘发。约束辞缘。一一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