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史纲目/第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第二 东史纲目
第三
作者:安鼎福
1760年
第四

[编辑]

起甲戌新罗炤智王十六年。高勾丽文咨王三年。百济东城王十六年。尽戊申新罗真德女主二年。高勾丽宝藏王七年。百济义慈王八年。凡一百五十五年。

甲戌新罗炤智王十六年。高勾丽文咨王三年。百济东城王十六年。○驾洛钳知三年。○大国三。小国一。凡四国。春二月。扶馀降高勾丽。

扶馀。为勿吉所逐。王及妻孥。以国来降。此后无闻。○按通典及唐书。唐贞观十四年。流鬼国。三译入贡。自言北扶馀之裔。高勾丽灭之。北渡池漏河居焉。河东北流入黑水。其国在靺鞨东北。航海十五日乃至云。国北一月行。有夜叉国。人皆豕牙啖人云。更按日本北海中。有罗刹国。一名夜叉。疑此国。

夏四月。鸡林大水。○秋七月。鸡林侵高勾丽不克。退保犬牙城。百济遣兵救之。

新罗将军竹实等。与丽兵战于萨水之原不克。退保犬牙城。疑今三登县。丽兵围之。百济王。遣兵三千救解围。

齐册高勾丽王。

册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征东大将军。乐浪郡公。

冬十月。高勾丽桃李华。

乙亥新罗炤智王十七年。高勾丽文咨王四年。百济东城王十七年。夏四月朔。日食。中史不见。○秋八月。高勾丽侵百济。鸡林遣兵救之。

丽兵来侵。围雉壤城。百济请救于新罗。罗王命将军德智。将兵救之。丽众走。

丙子新罗炤智王十八年。高勾丽文咨王五年。百济东城王十八年。春二月。加耶。献白雉于鸡林。尾长五尺。○高句丽遣使如齐。齐加册高勾丽王。○夏五月。鸡林大水。○秋七月。高勾丽侵鸡林牛山城。鸡林将竹实。败之于泥河。

丁丑新罗炤智王十九年。高勾丽文咨王六年。百济东城王十九年。夏四月。倭冦鸡林。○百济真老卒。以燕突为兵官佐平。○秋七月。鸡林。命举才堪牧民者各一人。○八月。高勾丽攻鸡林。拔牛山城。

戊寅新罗炤智王二十年。高勾丽文咨王七年。百济东城王二十年。春正月。高勾丽立子兴安为太子。○百济设熊津桥。○秋七月。高勾丽创金刚寺。○八月。百济伐耽罗。不至而还。

济王。以耽罗不修职贡。亲征至武珍州。今光州。耽罗闻之。遣使乞罪乃止。

己卯新罗炤智王二十一年。高勾丽文咨王八年。百济东城王二十一年。冬百济饥疫。

百济大旱年饥。民至相食。盗贼蜂起。群臣请发仓赈救。王不许。于是汉山饥民。亡入丽者二千馀家。重以大疫户口萧然。

庚辰新罗炤智王二十二年。智证王元年。高勾丽文咨王九年。百济东城王二十二年。春二月。倭冦鸡林。陷长峯镇。○百济起临流阁。谏臣抗䟽不报。

阁在宫东。高五丈。又穿池置囿。养奇禽。谏臣抗䟽不报。恐有复谏者。闭宫门。与左右宴于阁中。终夜极欢。金氏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以明君。虚己临政。和颜受谏。犹恐人之不言。悬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而不已。今王。谏书上而不省。复闭门以拒之。庄子曰。见过不改。闻谏愈甚。谓之狼。其王之谓乎。

夏四月。鸡林暴风拔木。龙见金城井。黄雾四塞。○百济王。田于牛头城。○五月。百济旱。○百济王。宴群臣于临流阁。○秋九月。鸡林麻立干。纳捺已郡女。

初。捺已郡今荣川郡人波路。献其女碧花。年十六。真国色也。王不纳。及还宫。思念不已。屡至其第幸之。路见老妪。问曰。国人以王为何如主。妪曰。众以为圣。妾独疑之。王幸波路女。屡微服而行。夫龙为鱼服。渔者制之。今王不自慎重。此而为圣。孰非圣乎。王大惭。潜逆其女。置于别室。至生一子。崔氏曰。举动。人君之大节。出警入跸。左右扈从。仪卫甚严。犹惧其不自慎重。况离深宫。弃法驾。忘衔橛之虞。罔昼夜纵色荒者乎。王之过举。妇女犹知而不能自悟。终乃遂非。何哉。

冬十一月。鸡林麻立干炤智薨。再从弟智大路立。

王薨无子。奈勿王曾孙智大路立。或云智度老。一云智哲老。是为智证王。父葛文王习宝。母金氏乌生夫人。讷祗王之女。妃朴氏延帝夫人。登欣伊飡女。王体鸿大。胆力过人。即位时。年六十四。

辛巳新罗智证王二年。高勾丽文咨王十年。百济东城王二十三年。武宁王元年。春正月。百济京都老妪。化为狐。

时。百济灾怪叠出。王都有老妪化狐而去。二虎闘于南山。捕之不得。三月降霜杀麦。自五月不雨而至于七月民皆愁困。而王兴役不已。惟事游猎。民不堪命矣。

秋七月。百济设栅于炭岘。在今扶馀县以备新罗也。○八月。百济以卫士佐平苩加。镇加林城。今林川。○冬十二月。百济苩加。弑其王牟大于马浦村。子斯摩立。

王耽乐游宴。喜田猎。十月。猎泗泚东原。十一月。猎熊川北。又田于泗泚西原。阻大雪。宿于马浦村。初苩加。不欲出镇加林。辞以疾。王不许。是以怨王。至是。使人刺王。乃薨。谥东城王。百济谥法始此。按前此。盖卤王。名庆司则盖卤。谥也。第二子斯摩立。南史名隆。是为武宁王。身长八尺。眉目如画。仁慈宽厚。民心归附。

壬午新罗智证王三年。高勾丽文咨王十一年。百济武宁王二年。春正月。百济苩加叛据加林城。王自将讨诛之。

加。自加林。帅兵至牛头城。命捍卛解明讨之。加出降。王斩之。投于白江。金氏曰。人臣无将。将必诛。苩加之元恶。不即诛之。至其叛而后诛之。晩也。权氏曰。加既弑逆。举城以叛。其势强矣。武宁即位未久。能卛励将士。执而诛之。得讨贼之义矣。

二月。鸡林始禁殉葬。

前时王薨。殉以男女各五人。至是禁焉。崔氏曰。葬不遵古。作俑以葬。其弊至于殉人。不仁孰大。罗法王薨必殉。习以为常。历数十世而莫能革者。王能禁之。其视秦穆之乱命。康公之迫而纳之圹中者。岂不贤哉。

鸡林令州郡劝农。始教民牛耕。○冬十月。高勾丽地震。○十一月。百济遣将。袭高勾丽水谷城。○是岁。梁篡齐。册高勾丽百济王。

进丽王为车骑大将军。济王征东大将军。南史补。

癸未新罗智证王四年。高勾丽文咨王十二年。百济武宁王三年。秋九月。靺鞨冦百济。

靺鞨烧马首栅进攻高木城。今未详。王遣兵五千。击退之。

冬十月。鸡林定国号曰新罗。始称王。

群臣。言始祖创业以来。国名未定。或称斯罗。或称斯卢。或言新罗。臣等以为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业。其为国号宜矣。又自古有国家者。皆称帝称王。今立国二十二世。但称方言。未定尊号。今群臣一意。谨上号新罗国王。王从之。

甲申新罗智证王五年。高勾丽文咨王十三年。百济武宁王四年。夏四月。高勾丽遣使如魏。

丽使芮悉弗入贡。魏主引见于东堂。悉弗进曰。小国系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愆王贡。但黄金出扶馀。珂产涉罗。今未详。今扶馀为勿吉所逐。涉罗为百济所幷。二品之不登王府。诚由两贼。魏主曰。高勾丽世荷上奖。专制海外。九夷黠虏。悉得征之。甁罄罍耻。谁之咎也。卿宜宣朕志于卿主。还复旧疆。无失常贡也。

新罗。始颁丧服。

按礼者。人道之大节而冠婚丧祭。最切于用。箕王之世。必有一代之制。而惜乎夷貊交乱。彜伦斁㓕。礼乐文物。荡然无存三国幷兴。惟干戈是事。无礼俗之可称。以其见于中国史者言之。后汉书曰。高勾丽。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婚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便稍营送终之具。金银财币。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北史曰。高勾丽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男家送猪酒而已。无财聘之礼。或有受财者。人共耻之。以为卖婢。死者殡在屋内。经三年。择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丧服皆三年。兄弟三月。初终哭泣。葬则鼓舞作乐而送之。埋讫。取死者生时服玩车马。置墓侧。会葬者争取而去。百济。若朝拜祭祀。其冠两翅。拜谒之礼。以两手据地为礼。婚娶之礼。略同华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居服。馀亲则葬讫除之。新罗婚嫁礼。唯酒食而已。轻重随贫富。新妇之夕。女先拜舅姑。次即大兄。夫死有棺敛葬送起坟陵。王及父母妻子丧。居服一年。此其大略也。

秋九月。新罗筑骨火等十二城。

乙酉新罗智证王六年。高勾丽文咨王十四年。百济武宁王五年。春二月。新罗定州郡县。○新罗。以异斯夫。为悉直州军主。

外州置军主。始此。按罗初郡县之制。虽不得其详。而据此观之则州最大。郡次之。县为下。州置军主统郡县。犹我朝镇管之制。山险要害。皆置城以御外侮。其制槩可知矣。

冬十月。新罗始制舟楫之利。

新罗制度法章。自此稍稍备矣。

丙戌新罗智证王七年。高勾丽文咨王十五年。百济武宁王六年。春。百济大疫。○夏。新罗百济饥。皆发仓赈救。○秋七月。靺鞨冦百济。陷高木城。○冬十一月。高勾丽侵百济。遇大雪还。

士卒。冻皲而还。

丁亥新罗智证王八年。高勾丽文咨王十六年。百济武宁王七年。夏五月。百济立二栅于高木城南。

百济以靺鞨数侵。立二栅于高木城南。又筑长岭城备之。

冬十月。高勾丽将高老及靺鞨。攻百济汉城。进屯横岳。百济击退之。

戊子新罗智证王九年。高勾丽文咨王十七年。百济武宁王八年。梁。加册高勾丽王。

梁主。以王诚款不替。贡驿相寻。诏拜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常侍都督王幷如故。

己丑新罗智证王十年。高勾丽文咨王十八年。百济武宁王九年。春正月。新罗复置京都东市。

先是。新罗设京师市肆。至是置东市。设官以监之。

新罗。设槛阱。

将以除猛兽之害也。

庚寅新罗智证王十一年。高勾丽文咨王十九年。百济武宁王十年。春正月。百济修堤堰。令游民归农。○夏五月。新罗地震。

壬辰新罗智证王十三年。高勾丽文咨王二十一年。百济武宁王十二年。春三月。高勾丽。遣使如梁。○夏四月。百济遣使如梁。○六月。于山国降新罗。

于山国。在阿瑟罗州东海中。或名郁陵岛。地方百里。遗事亐陵岛。今作羽陵。在东海中。便风二日程。周回二万六千七百三十步。恃险不服。按拾遗记曰。蓬莱山东。有蔚夷国。又王维送日本晁监序曰。扶桑若荠。蔚岛如萍。皆指蔚陵岛也。至今为我国地方。多渔采之利。故倭人。常来渔钓云。军主异斯夫。奈勿王之孙也。善用兵多智略。谓于山人愚悍。难以威来。可以计服。乃多造木偶狮子。分载战船。抵其国海岸。绐曰汝若不服。放此兽踏杀之。国人恐惧即降。岁以土宜来贡。按异斯夫。遗事作朴伊宗。未详孰是。

秋九月。百济王。大破高勾丽侵兵于苇川。

丽兵。袭取加弗城。移兵破圆山城。虏男女千馀口。王帅勇骑三千。战于苇川北。丽人见军小易之。不设阵。王出奇急击。大破之。

甲午新罗智证王十五年。法兴王元年。高勾丽文咨王二十三年。百济武宁王十四年。春正月。新罗。置小京于阿尸村。今未详。

徙六郡及南地民。实之。小京之名始此。

秋七月。新罗王智大路薨。元子原宗立。始行谥法。

王薨。元子原宗立。是为法兴王。按南史。姓募名秦疑误。母延帝夫人。妃朴氏保刀夫人。身长七尺。宽厚爱人。三国。自有国以来。王薨无谥。高勾丽或有谥。多以园陵为号。其后自广开土。凡薨王别上号。其法亦颇仿于谥。百济,新罗。皆以王名为号。济自盖卤,东城王。始别为号。至是罗王薨。群臣上号曰智证王。东方谥法。始此。

丙申新罗法兴王三年。高勾丽文咨王二十五年。百济武宁王十六年。春三月戊戌朔。日食。○夏四月。高勾丽遣使如梁。

丁酉新罗法兴王四年。高勾丽文咨王二十六年。百济武宁王十七年。夏四月。新罗置兵部令。

按新罗。初置十七位。而无官府之制。其始有大辅主国政。后来。以伊伐飡,伊飡等官。或参国政。兼知兵马事。至助贲王。始以昔于老。为大将军。又有将军之号。又以主州郡者。谓州主郡主。主军者谓军主。主城者谓城主而已。至是。始置兵部令一人。始有官府之名。自此以后官制渐备焉。

戊戌新罗法兴王五年。高勾丽文咨王二十七年。百济武宁王十八年。春三月。高勾丽。大风毁宫南门。

己亥新罗法兴王六年。高句丽文咨王二十八年。安臧王元年。百济武宁王十九年。高勾丽王罗云薨。太子兴安立。

王薨。号文咨明王。太子即位。是为安臧王。

魏。册赠高勾丽王及嗣王。

时。魏主年幼。胡大后临朝称制。闻王薨。举哀于东堂。遣使册赠王车骑大将军。嗣王镇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勾丽王。

庚子新罗法兴王七年。高勾丽安臧王二年。百济武宁王二十年。春正月。新罗颁律令。始制百官公服。

自角干至大阿飡紫衣。阿飡至级飡绯衣。幷牙笏。大奈麻至奈麻青衣。大舍至先沮知黄衣。伊飡,迊飡锦冠。波珍飡,大阿飡衿荷绯冠。上堂大奈麻赤位大舍组缨。

高勾丽。遣使如梁。二月。梁册高勾丽王。

册为宁东将军。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高勾丽王。遣使者江法盛。赐王衣冠釰佩。至光州海中。为魏人所执。送于洛阳。魏亦封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勾丽王。

秋九月。高勾丽遣使如梁。

辛丑新罗法兴王八年。高勾丽安臧王三年。百济武宁王二十一年。○驾洛仇衡元年。夏四月。高勾丽王。如卒本。祀始祖庙。○驾洛君钳知卒。子仇衡嗣。○新罗。遣使如梁。

时。丽济二国。皆通聘上国。而新罗地偏东隅。无以自达。至是随百济使。奉献方物于梁。南史补○按南北史。始立新罗传。南史曰。新罗在百济东南五百馀里。其地东滨大海。南北与勾丽百济接。魏时曰斯卢。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其国小。不能自通使聘。梁普通二年。王姓募名秦。始使随百济。奉献方物。其俗。呼城曰建牟罗。其邑在内曰啄评。在外曰邑勒。亦中国之言郡县也。国有六啄评五十二邑勒。土地肥饶。宜植五谷。多桑麻作缣布。服牛乘马。男女有别。其官名。有子贲旱支壹旱支齐旱支谒旱支壹吉支奇贝旱支。其冠曰遗子礼。襦曰尉解。袴曰柯半。靴曰洗。其拜及行。与高丽相类。无文字。刻木为信。语言待百济而后通焉。

秋。百济饥。

百济。是岁五月大水。八月蝗。民饥亡入新罗者。九百馀家。

冬十一月。百济遣使如梁。梁加册王。

先是百济。为高勾丽所破。衰弱累年。迁居南韩地。至是上表。称累破高勾丽。始与通好而更为强国。武帝诏曰。百济王馀隆。守藩海外。远修贡职。朕有嘉焉。宜卛旧章。授玆荣命。加册宁东大将军。

壬寅新罗法兴王九年。高勾丽安臧王四年。百济武宁王二十二年。春三月。加耶请婚于新罗。

以伊飡比助夫妹。送之。

冬十月。百济地震。

癸卯新罗法兴王十年。高勾丽安臧王五年。百济武宁王二十三年。圣王元年。春二月。百济筑双岘城。今未详。

济王。幸汉城。征汉北民年十五以上筑之。三月还。

夏五月。百济王斯摩薨。子明禯立。始行谥法。

王薨。上谥武宁王。百济谥法始此。子明禯即位。是为圣王。知识英迈能断事。国人称为圣王。

秋八月。高勾丽侵百济。

丽兵至𬇙水。命左将志忠。帅步骑一万。战退之。

甲辰新罗法兴王十一年。高勾丽安臧王六年。百济圣王二年。梁册百济王。

册为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新罗。定官制。○秋九月。新罗王。巡南境。加耶君来会。

乙巳新罗法兴王十二年。高勾丽安臧王七年。百济圣王三年。春二月。百济聘新罗。○新罗。置沙伐州。号上州。今尚州府。

以大阿飡伊登。为军主。

丙午新罗法兴王十三年。高勾丽安臧王八年。百济圣王四年。春三月。高勾丽遣使如梁。○冬十月。百济修熊津城。立沙井栅。

戊申新罗法兴王十五年。高勾丽安臧王十年。百济圣王六年。新罗舍人异次顿。伏诛。

初。讷祗王时。沙门墨胡子。自高勾丽至一善郡人毛礼家。作窟室居之。时中国遣使遗香。王不知所用。遍问群臣。莫能对。墨胡子见之曰。是佛家三宝。曰佛陀。曰达摩。曰僧伽。烧此发愿。必有灵应。时王女病。王使胡子。焚香表誓。病寻愈。王喜馈赠甚厚。胡子辞归。不知所去。至炤智王时。有僧阿道和尚。与侍者三人。亦至毛礼家。貌如胡子。未几无病而死。侍者留住讲读经律。往往有信奉者。至是王欲兴佛教。群臣不信。王难之。舍人异次顿。一云处道。按遗事。姓朴名猒髑。请斩小臣以定众议。王召群臣议。佥曰今见僧徒。童头异服。议论奇诡。今若从之。恐有后悔。异次顿独曰。今群臣之言非也。夫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佛教渊奥。不可不信。王曰众人之言。牢不可破而汝独异言。下吏将诛之。异次顿。临死曰我为法就刑。佛若有神。吾死必有异事。及斩。血从断处涌。色白如乳。众怪之。不复毁佛。此新罗佛法之始也。权氏曰。佛氏之教。清净寂灭。必使此心之理。皆空而至于无。乃为正觉。心之所具者。三纲五常之理。人道之不可须臾离者也。而一切使无之可乎。杨朱为我。墨翟兼爱。孟子犹谓之无父无君。佛氏甚于杨墨。今法兴王欲兴其法群臣斥之。可谓有良知矣。异次顿。不惜其死。赞成其计。可谓基祸之主而陷君之臣矣。按西域之俗。善幻多技能。而佛其尤者也。故其种种灵异。见于传记。而不可诬者。不一而足。若大明永乐中。命蕃僧设法于灵谷寺。有庆云天花。青狮白象。云里罗汉。空中梵呗之异。灵怪之状。不可名言。群臣来贺。上亦由此。潜心释典。以成祖之明而不知见欺于幻化套中。噫。假使佛教灵异。实有此事。是不过物外虚诞之教。有何关于家国事耶。帝王之治天下。自有彜伦典常之道。实无待于他而世主。惑溺于恍惚神怪之中。不自觉焉。何哉。今此白乳之异。亦是胡鬼幻变欺诳之术而举国迷惑。遂至信奉。至于后世。竟以亡国。可不戒哉。世传阿道尝创寺设法。桃李冬华。故名山与寺曰桃李。在今善山府。占毕斋诗曰。桃李山前桃李开。墨胡已去道师来。谁知赫赫新罗业。终作毛公窟里灰。悲夫。

新罗始行佛法。

自异次顿之死。众心疑惧。王亦惑之。遂行佛法。

己酉新罗法兴王十六年。高勾丽安臧王十一年。百济圣王七年。新罗。禁杀生。

从佛戒也。

冬十月。高勾丽攻百济。拔穴城。

丽王。躬帅兵马。侵百济。拔北鄙穴城。今未详。百济佐平燕谟。领步骑三万。拒战于五谷原今未详不克。死者二千人。

辛亥新罗法兴王十八年。高勾丽安臧王十三年。安原王元年。百济圣王九年。夏四月。新罗置上大等。

置上大等。居百官之上。緫国事。以伊飡哲夫为之。上大等始此。

五月。高勾丽王兴安薨。弟宝延立。梁诏袭爵。

王好色。尝出游。至皆伯县。今高阳德阳县。有汉氏女。于高山头。燃烽火以迎王。后人名其地。为王逢。又曰高烽。今高阳高峯县。及薨。号安臧王。无子。弟宝延即位。是为安原王。身长七尺五寸。有器量。安臧爱友之。及嗣位。梁主。下诏袭爵。

壬子新罗法兴王十九年。高勾丽安原王二年。百济圣王十年。○是岁驾洛亡凡三大国。春三月。魏册高勾丽王。

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赐衣冠车旗。

驾洛国君金仇衡。以国降新罗。

仇衡一作仇亥地日削弱。遂与其妃及三子奴宗武德武力。以国币宝物。降于新罗。罗王礼待之。授位上等。以本国为食邑。三子皆授角干。驾洛亡。凡十君四百九十一年。

夏四月。高勾丽遣使如梁。六月。遣使如魏。○秋七月。陨星于百济如雨。○冬十一月。高勾丽遣使如梁。

癸丑新罗法兴王二十年。高勾丽安原王三年。百济圣王十一年。春正月。高勾丽立王子平成为太子。○二月。高勾丽遣使如魏。

甲寅新罗法兴王二十一年。高勾丽安原王四年。百济圣王十二年。春三月。百济遣使如梁。○夏四月。荧惑犯南斗。○新罗上大等哲夫卒。○是岁东魏。遣使册高勾丽王。

是岁。魏分为二。孝文孙宝炬。为宇文泰所立。是为西魏。清河王善见。为高欢所立。号东魏。诏加王骠骑大将军。馀如故。自是丽人。专意于东魏。贡献无虚岁。

乙卯新罗法兴王二十二年。高勾丽安原王五年。百济圣王十三年。春二月。高勾丽遣使如梁。○夏五月。高勾丽国南。大水。○新罗。创兴轮寺。

王。自行佛法以后。谢冕旒披方袍。施宫戚为寺隶。创此寺。凡十年而成。二寺古址。俱在今庆州府南二里。○三国遗事补。

冬十月。高勾丽地震。○十二月。高勾丽大疫。

丙辰新罗法兴王二十三年。高勾丽安原王六年。百济圣王十四年。夏。高勾丽大旱。发使赈饥。○新罗。始称年号。改元建元。

中国分裂。正朔难行。故遂自称年号。崔氏曰。周之时。吴楚僭称王。春秋夷狄之所以谨名分也。建号记年。天子之事。诸侯而僭之。越礼犯分。莫甚焉。是后泰封盗窃。复僭年号。虽以丽祖之明达。开国之初。尚袭此弊。法兴启之也。

秋八月。高勾丽。遣使如东魏。

自是贡献。亦岁岁不愆。

戊午新罗法兴王二十五年。高勾丽安原王八年。百济圣王十六年。春正月。新罗令外官。挈家赴任。○新罗。灭阿尸良国。今咸安郡。○百济。徙都泗泚。国号南扶馀。

都熊津。凡六十三年而迁。泗泚。一名所夫里。今扶馀县。

庚申新罗法兴王二十七年。真兴王元年。高勾丽安原王十年。百济圣王十八年。秋七月。新罗王原宗薨。侄彡麦宗年表作麦原一作深麦夫立。太后金氏摄政。彡山先深三音。

王薨。葬于哀公寺北峯。在今庆州府西岳里。王弟立宗之子彡麦宗立。是为真兴王。时年七岁。母金氏法兴王之女。王年幼。太后摄政。

八月。新罗大赦国内。赐文武官一级。○九月。百济侵高勾丽。

百济。遣将军燕会。攻高勾丽牛山城。丽王。遣精骑五千。击走之。

冬十月。新罗地震。桃李华。○新罗。选童男女。号风月主。

新罗君臣。病无以知人。欲使类聚群游。以观其行义然后举用。选童男容仪端正者。号风月主。求善士为徒众。以励孝悌忠信。后又择人家美艶女子。奉为源花。乃简南毛,俊贞二人。两花聚徒三四百人。二女争娟相妒。俊贞引南毛于私第。强劝酒至醉。曳以投河水以杀之。事觉伏诛。由是徒人。失和罢散。王。下令废源花。

辛酉新罗真兴王二年。高勾丽安原王十一年。百济圣王十九年。春三月。新罗以金异斯夫。为兵部令。

掌内外兵马事。

百济。与新罗和亲。○高勾丽百济。幷遣使如梁。

济王。请毛诗博士涅槃等经义。幷工匠画师。梁主从之。

甲子新罗真兴王五年。高勾丽安原王十四年。百济圣王二十二年。春二月。新罗作兴轮寺。度人为僧尼。

新罗自此。广兴寺刹。奉佛之勤。最于三国矣。

新罗。置中原小京。○新罗。置军幢等号。

幢。军号也。新罗至此。始立军号。曰大幢。置将军大监以真骨为之。又有弟监监舍知小监等官以掌之。又于十停。置幢停军营之称。十停曰音里火停。今商州青里县。曰古良夫里停。今青阳。曰居斯勿停。今巨宁县属镇安。曰参良火停。今玄风。曰召参停。在今咸安。曰末多夫里停。今未详一云多一作冬今南平。曰骨乃斤停。今吕州。曰伐力川停。未详一云今洪州。曰伊火兮停。今安德县属青松。各置队大监小监大尺等官。统骑步兵。又于都畿之内。置仇力后称大城郡西兄山后称商城二郡。分置六停。曰毛只停。后称东畿。曰道品兮停。后称南畿。曰豆良弥知停。后称西畿。曰雨谷停。后称北畿。曰根乃停。后称中畿。曰官阿良只停。后称莫邪。皆镇卫王城焉。自是以后。其军号之加设者。有二十三。曰六停。曰九誓幢。曰三千幢。曰五州誓。曰三武幢。曰罽衿幢。曰急幢。曰四千幢。曰京五种幢。曰二节末幢。曰万步幢。曰大匠尺幢。曰军师幢。曰仲幢。曰百官幢。曰四设幢。弩云梯冲车石投是也。曰皆知戟幢。曰三十九馀甲幢。京馀甲小京馀甲外馀甲是也。曰仇七幢。曰二罽幢。曰二弓。曰三边守。曰新三千幢。皆以绿紫白绯黄黑碧赤青罽衿色相别。其形如半月着衣上。又以金银铜铁为铃。大小随位高卑。悬马上。将军大监以下。各以猛兽皮鸷鸟羽大小长短。亦视位置杠上。谓之花。

乙丑新罗真兴王六年。高勾丽安原王十五年。阳原王元年。百济圣王二十三年。春三月。高勾丽王宝延薨。太子平成立。

王薨。号安原王。太子立。是为阳原王。一云阳冈上好王。生而聦慧。及壮䧺豪过人。

秋七月。新罗始修国史。

伊飡异斯夫。奏曰国史者。记君臣之善恶。示褒贬于万代。不有修撰。后代何观。王然之。命大阿飡居漆夫姓金等。广集文士修之。居漆夫。奈勿王之五世之孙。少有远志。初为僧。入高勾丽觇强弱。闻僧惠亮。开堂说法。遂诣听讲。一日亮问曰。汝从何来。因握手密语曰。见汝容貌非常。其殆有心乎。老僧不敏。亦能识子。恐子见执。宜速返将还。亮曰汝燕颔鹰视。必为将帅。他日无贻我害。与之相誓而来。从仕至大阿飡。

十二月。高勾丽。遣使如东魏。

丙寅新罗真兴王七年。高勾丽阳原王二年。百济圣王二十四年。秋七月。高勾丽。筑白岩城。○高勾丽。遣使如西魏。

丁卯新罗真兴王八年。高勾丽阳原王三年。百济圣王二十五年。春正月己亥朔。日食。

戊辰新罗真兴王九年。高勾丽阳原王四年。百济圣王二十六年。春正月。高勾丽以濊兵侵百济。新罗将朱珍。击破之。

丽王。以濊兵六千。攻汉北独山城。济王遣使。请救于新罗。罗王。命将军朱珍。将甲卒三千救之。朱珍日夜兼程。至独山城下。与丽兵一战。大破之。

己巳新罗真兴王十年。高勾丽阳原王五年。百济圣王二十七年。春正月。百济白虹贯日。○梁遣使。送佛舍利于新罗。

先是。新罗僧觉德。入学于梁。至是梁主。遣使与觉德。送佛舍利。王使百官。奉迎兴轮寺前。

冬十月。百济遣使如梁。侯景拘之。

时梁侯景。叛围㙜城。王不知。遣使入梁。使人既至。见城阙荒毁。号泣于端门外。见者莫不洒泪。景闻之。怒执囚之。及景平。方得还。

庚午新罗真兴王十一年。高勾丽阳原王六年。百济圣王二十八年。春正月。百济高勾丽交侵。各陷一城。新罗乘间击取之。

百济侵丽。拔道萨城。丽人攻拔济金岘城。罗王乘两国兵疲。命异斯夫。出兵击取二城增筑。留甲士一千。戍之。

是岁。北齐篡东魏。○高勾丽遣使如齐。齐册高勾丽王。

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勾丽王。

辛未新罗真兴王十二年。高勾丽阳原王七年。百济圣王二十九年。春正月。新罗。改元开国。○加耶乐师于勒。投新罗。

初。加耶王嘉实。见唐乐部有筝。以为诸国方言各异声音岂可一哉。乃仿筝制十二弦琴。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乐师省热县今未详人于勒。造下伽倻,上伽倻等十二曲。名曰加耶琴。至是勒以其国将乱。携乐器投新罗。王巡次娘城。今清州府。闻于勒及其弟子尼文知音乐。驻河临宫。令奏其乐。二人各制新歌奏之。王喜置之国原。今忠州府。命大奈麻法知,阶古,大舍万德等三人。传其业。勒。量其能而教之。教阶古以琴。法知以歌。万德以舞。三人既传十二曲。相谓曰此声繁淫。不可以为雅正。遂约为五曲。勒。始闻而怒。及听其五种之音叹曰。乐而不流。哀而不悲。可谓正也。业成奏之。王大悦而厚赏焉。谏臣曰。加耶亡国之音。不足取也。王曰。加耶王。淫乱自灭。乐何罪乎。圣人制乐。缘人情以为撙节。国之理乱。不由音调。乃行之以为大乐。有河临嫩竹二调。共百八十五曲。按子曰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孟子曰。今乐由古乐。先儒谓乐是一个和。由是观之。则和为乐之本也。声器其末也。如使政成人和则巴渝下里。足以为乐。苟或政乖人怒则咸韺韶頀。适足以增怨。真兴之言。可谓得矣。然而殚财佞佛。无有穷已则其所谓政。可知矣。○更按乐者。天地之和气也。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无论华夷。其本然之和则未尝已也。夫婴儿之欢咲。童子之讴吟。皆乐之始也。方隅虽别。为乐则同。夏商之际。东夷尝献其乐舞矣。周礼东夷之乐曰侏㒧。言阳气所通。万物离地而生也。五经通义。东夷之乐。持矛舞助时养也。由是观之则东夷之有乐。久矣。箕子东来。礼乐俱从则必有乐律之可言而史无所传。其人民之歌咏。有黄河嵩山之曲而文献无征。惜哉。自玆以降。因中国之史而略有可据。后汉书高勾丽传曰。武帝时。赐鼓吹伎人。其俗男女群聚为倡乐。北史曰。高勾丽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百济有鼓角箜篌筝竽箎笛之乐。投壶樗蒲弄珠握槊等戏。按遗事云。新罗人。以蹴踘为弄珠戏。南史曰。高勾丽。喜歌舞。国中邑落男女。每夜群聚歌戏。杜氏通典及文献通考曰。濊貊。常以岁十月祭天。昼夜飮酒歌舞。名为儛天。其作乐。大抵与扶馀同。特所用异耳。三韩。其俗信鬼神。常以五月祭之。昼夜群飮。鼓瑟歌舞。踏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如之。马韩国常以五月下田种毕功。因祭鬼神。昼夜聚飮歌舞。数十人踏地低仰。以手足相应为节。有类铎舞。农功毕。亦如之。扶馀。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飮食歌舞。名曰迎鼓。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高丽乐工。紫罗帽餙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缁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餙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二人赤黄裙襦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倂立而舞。乐用弹筝一搊筝一。凤首箜篌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以蛇皮为槽。厚寸馀。有鳞甲楸木为面。象牙为捍拨。画国王形。又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五弦一。义觜笛一。笙一。葫芦笙一。横笛一。箫一。小筚篥一。大筚篥一。桃皮筚篥腰鼓一。齐鼓一。龟头鼓铁板具担鼓一。具贝一。隋唐九部乐。有高丽伎。武后时。尚馀二十五曲。贞元末。唯能集一曲。衣服亦寝衰败。失其本风。傀儡幷越调夷宾曲。李𪟝。破高丽所进也。宋乾德四年。镇州进伶官二十八人。善习高丽部乐。赐衣服银带。遣归本道。百济乐。宋初得之。后魏太武。灭北燕得之而未具。周武灭齐。丽济二国各献其乐。周人列于乐部。谓之国伎。唐灭百济。尽得其乐。中宗时。工人亡散。开元中。岐王范为太常卿。复奏置之。其器有筝笛桃皮筚篥箜篌。其歌入般涉调。薛仁贵。破百济。得而进之也。歌有五种焉。其舞用二人。紫大袖裙襦。章甫冠皮履。章甫。商冠也。而东夷服之。岂亦得其遗制欤。古人谓礼失。求诸夷。信矣。其乐器。多仿中国。渤海。其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随之。更迭倡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锤焉。新罗。每岁八月十五日。设乐。令群官射。赏以马布。唐贞观中。献女乐二人。宋至道元年。定州言新罗设番人二十人。自契丹亡归。帝即见便殿。皆手持大螺。如五升器。称在契丹十一年。教令学吹此者。凡五十辈。帝令吹之。声重浊奋厉。大卛如角。问其曲云单于并隶军籍。以东史言之。丽济无考。新罗乐器。三竹三弦。拍板大鼓歌舞。舞二人。放舟幞头紫大袖公襕红鞓镀金銙腰带乌皮靴。三弦一玄琴二加耶琴三琵琶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笒即笛也。各有调曲。乡乐始于儒理王。三国史乐志曰。会乐及辛热乐。儒理时作。曰突阿乐。解脱时作。曰枝儿乐。婆娑时作曰思内乐。奈解时作曰笳舞。奈勿时作曰忧息乐。讷祗时作曰碓乐。慈悲时百结先生作曰竽引。智证时川上郁皆子作曰美知乐。法兴时作曰徒领歌。真兴时作曰捺弦引。真平时僧淡水作曰思内奇物乐。原郞徒作曰内知。日上郡乐也曰白实。坤梁郡乐也曰德思。内河西郡乐也曰石南思。内道同伐郡乐也曰祀中。北隈郡乐也。皆乡人喜乐之所由作也。凡十八曲。声器之数。歌舞之容。不传于后世。而乐工皆谓之尺。歌尺,巫尺是也。崔致远诗。有乡乐杂咏五首曰。金丸月颠大。面束毒狻猊。皆杂戯也。

秋九月。突厥冦高勾丽。

突厥,匈奴别种也。蠕蠕衰突厥复兴于北漠。至是来攻高勾丽。围新城不克。移攻白岩城。遣将军高纥。将兵一万。拒克之。杀获千馀级。

新罗。侵高勾丽。取十城。

罗王。命居漆夫及仇珍比台等八将。与百济连兵。侵高勾丽。济人先攻破之。居漆夫等。乘胜取竹岭以外高。岘以内十郡。

新罗。始设百座讲八关会。

居漆夫等。击高勾丽时。僧惠亮。卛其徒。见于道左。遂与俱来。见于王。王以为僧统。始置百座讲会。及八关之法。其法。每岁仲冬。会僧徒于阙庭。置轮灯一座。列香灯四傍。又结两彩棚。呈百戯歌舞以祈福。八关者。一不杀生。二不偸盗。三不淫泆。四不妄语。五不飮酒。六不坐高大床。七不着香华。八不自乐观听。关者。闭也。谓禁闭八罪不犯也。崔氏曰。此特一种枯槁寂灭之戒。固非关于君天下国家之事。君天下国家者。亦自有戒。钦若昊天。敬授人时。尧之戒也。兢兢业业。一日万几。舜之戒也。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禹之所以戒子孙也。三风十愆。汤之所以儆有位也。先知小人之艰难。卑服即康功田功。不敢盘于游田。文武之所以戒嗣王也。是足以保天命民心而历年愈长。八关之会。其无稽作俑之罪。大矣。

壬申新罗真兴王十三年。高勾丽阳原王八年。百济圣王三十年。高勾丽。筑长安城。○北齐。遣使高勾丽。请魏末流人。

先是。魏人多流入高勾丽。至是。齐王至营州。使崔柳于丽。以五千户返。北史补。

新罗。置上州停。○是岁。百济传佛法于倭国。倭史补。

癸酉新罗真兴王十四年。高勾丽阳原王九年。百济圣王三十一年。春二月。新罗主舍新宫为黄龙寺。

初。罗王筑新宫于月城。时有黄龙见。故王改为佛寺。赐号曰黄龙。凡十四年而成。古址。在今庆州月城东。丈六像尚在。

秋七月。新罗取百济东北鄙。置新州。

以金武力。为军主。

冬十月。新罗王娶百济王女。为小妃。○是岁。契丹万馀家。投高勾丽。

时。齐王讨契丹大破之。其后。复为突厥所逼。以其部落万馀家。寄于高勾丽。其俗与靺鞨同。好冦盗无礼顽嚚。于诸夷为最。至隋文帝时。别部出伏等。背丽附隋。通考补。

甲戌新罗真兴王十五年。高勾丽阳原王十年。百济圣王三十二年。威德王元年。秋七月。百济王明禯。侵新罗。战于狗川。兵败死。

先是。百济欲共新罗。谋伐高勾丽。罗王曰。国之兴亡在天。若天未厌丽。我何敢望。丽王。闻而感之。遂与罗通好。百济王怨之。亲帅步骑。来攻管山城。王。夜至狗川。新罗军主于德耽知等。逆战失利。武力。领新州按官职志曰。汉山停。本新州。然则今广州府。为新州。兵赴之。及交战。裨将三年山郡都刀。击杀济王。乘胜大克。斩佐平四人。士卒二万九千六百人。疋马无反者。

百济王子昌。立。

是为威德王。

冬十月。高勾丽。攻百济熊川城。不克。○十二月辛巳晦。日食。中史无。○是岁。百济遣使倭国。

先是。百济传佛法于倭。至是。又送五经医学等博士。自是。倭人崇信佛教。能通文字。倭史补○按海东记。倭皇钦明之十五年。百济送五经博士医学博士。

乙亥新罗真兴王十六年。高勾丽阳原王十一年。百济威德王二年。春正月。新罗置比斯伐州。号下州。今昌宁。○冬十月。高勾丽。有虎入王都。○新罗王。幸北汉山。

先是。北汉山。为百济所都。后没于高勾丽。为别都。与国内长安幷称三京。号汉城。至是。为新罗所取。王巡行北汉山。拓定彊埸。及还。复所经州郡一年租调。原轻罪。初新罗收汉山。筑城于汉山北汉江上。置重镇。号长汉城。后为高句丽所据。罗人举兵复之。作长汉城歌。以记其功。其遗址。在今广州梦村上江边。

丙子新罗真兴王十七年。高句丽阳原王十二年。百济威德王三年。秋七月。新罗置比列忽州。今安边。

以沙飡成宗。为军主。

丁丑新罗真兴王十八年。高句丽阳原王十三年。百济威德王四年。夏四月。高句丽立王子阳成。为太子。○新罗。废沙伐州。置甘文州。号青州。

以伊飡起宗。为军主。

新罗废新州。置北汉山州。○新罗。徙贵戚子弟六部豪民于国原小京。○冬十月。高句丽丸都城干朱理。叛伏诛。○是岁。陈篡梁。周篡魏。

戊寅新罗真兴王十九年。高句丽阳原王十四年。百济威德王五年。新罗。始作弩炮。

奈麻身得造之。列置城上。

己卯新罗真兴王二十年。高句丽阳原王十五年。平原王元年。百济威德王六年。春三月。高句丽王平成薨。太子阳成立。隋唐书名旸。

王薨。号阳原。太子立。是为平原王。一云平岗上好王。有胆力。善骑射。

夏五月丙辰朔。日食。

庚辰新罗真兴王二十一年。高句丽平原王二年。百济威德王七年。春二月。北齐册高句丽。

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句丽王。

高句丽王。幸卒本。祀始祖庙。

辛巳新罗真兴王二十二年。高句丽平原王三年。百济威德王八年。夏六月。高句丽大水。○秋七月。百济侵新罗。新罗击破之。○冬十一月。高句丽遣使如陈。

壬午新罗真兴王二十三年。高句丽平原王四年。百济威德王九年。春二月。陈册高句丽王。

授宁东将军。

秋九月。新罗伐大加耶国灭之。

加耶服属于罗。至是叛。王命伊飡异斯夫讨之。有斯多含者。奈勿王七世孙也。年十六为国仙。其徒千馀人。尽得其欢心。请从军为贵幢裨将。领五千骑。先驰入旃檀梁。加耶谓门为梁。立白旗。城中恐惧。不知所为。大兵乘之。遂灭其国。大加耶。与驾洛幷立。自始祖伊珍阿豉王。或云内珍朱智。九世有异脑。异脑七世。至设智而亡。凡十六世五百二十一年。按今高灵县南一里。有大加耶宫阙遗址。又县西二里许。有古藏。俗称锦村王。陵罗师还论功。含为㝡。王赏以良田及俘口三百。含分其田与战士。生口放为良人。王强之。请赐阏川不毛之地而已。国人美之。含。始与武官郞。约为死友。后友卒。哭恸七日。亦卒。年十七。时人怜之。

癸未新罗真兴王二十四年。高勾丽平原王五年。百济威德王十年。夏。高勾丽大旱。

王减膳祈祷山川

甲申新罗真兴王二十五年。高勾丽平原王六年。百济威德王十一年。新罗。始置各京仕臣。○新罗高勾丽。遣使如北齐。

按北史新罗传曰。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勾丽东南。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秦韩。辰韩之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其一也。亦曰斯卢。其官有十七等。一曰伊罚干贵如相国。次伊尺干。次迊干。次破弥干。次大阿干。次阿尺干。次乙吉干。次沙咄干。次及伏干。次大奈摩干。次奈摩。次大舍。次小舍。次吉士。次大乌。次小乌。次造位。外有郡县。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选人壮健者。悉入军。烽戍逻俱有屯管部伍。风俗刑政衣服。略与高丽百济同。每月旦相贺。王设宴会班赉群臣。其日拜日月神主。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其有大事则聚官详议定之。服色尚素。妇人辫发。绕颈以杂彩及珠为餙。妇嫁礼。唯酒食而已。轻重随贫富。新妇之夕。女先拜舅姑。次即拜大兄。夫死有棺敛葬送起坟陵。王及父母妻子丧。居服一年。田甚良沃。水陆兼种。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大业以来。岁遣朝贡。新罗地多山险。虽与百济构隙。百济亦不能啚之也。

乙酉新罗真兴王二十六年。高勾丽平原王七年。百济威德王十二年。春正月。高勾丽立子元。为太子。○二月。北齐册新罗王。

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

秋八月。新罗以阿飡春赋。出守国原。○九月。新罗废比斯伐州。置大耶州。今陜川。○陈。遣使聘新罗。

陈。遣刘思与僧明观。聘新罗。送释氏经论千七百卷。

丙戌新罗真兴王二十七年。高勾丽平原王八年。百济威德王十三年。春二月。新罗创祗园实际二寺。

是岁。黄龙寺成。有卛居者。画老松于壁。枝叶盘屈。乌雀往往飞栖。蹭蹬而落。岁久色暗。寺僧以丹青补之。乌雀不复至。世以为神画。

新罗立子铜轮。为太子。○新罗高勾丽。幷遣使如陈。○新罗。赐白云金阐。及女子际厚爵。

初。有二达官。家同里闬。一时生男女。男曰白云。女曰际厚。二家约为婚媾。白云十五而盲。际厚父母。欲改聘于茂榛太守茂榛今未详李佼平。际厚。密语白云曰生同一辰。约为夫妇久矣。父母改旧图新。违命则为不孝。归茂榛则死生在我。子有信义。寻我于茂榛。际厚既归。谓佼平曰婚姻。人道之始。请涓吉为礼。佼平从之。白云寻至茂榛。际厚出从。俱潜行山谷。忽遇侠客掠去。白云之徒金阐。勇士善骑射。追杀侠客。夺际厚以还。事闻。王曰三人信义可尚。赐爵。按爵禄者。命德之器而砺世之具也。三人。可罪而不可爵也。白云。纵有抱柱之信。既犯作奸之科。金阐。虽出许友之义。难免咎繇之执。际厚之必欲守约则贤矣。与外间男子。私相密。语已为非礼。与白云潜行山谷。无异私奔。为侠客所掠而又不之死则其节安在。罗王。不能断之以礼律。反加縻尔之宠以褒之。不亦过乎。

丁亥新罗真兴王二十八年。高勾丽平原王九年。百济威德王十四年。春三月。新罗百济。幷遣使如陈。○百济。遣使如北齐。

戊子新罗真兴王二十九年。高勾丽平原王十年。百济威德王十五年。春正月。新罗改元大昌。○夏六月。新罗遣使如陈。○冬十月。新罗废北汉山州。置南川州。即南川停也。今利川府。○新罗。废比列忽州。置达忽州。今高城郡。

庚寅新罗真兴王三十一年。高勾丽平原王十二年。百济威德王十七年。春二月。北齐册百济王。

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

新罗高勾丽。幷遣使如陈。

辛卯新罗真兴王三十二年。高勾丽平原王十三年。百济威德王十八年。春正月。北齐加册百济王。

为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

秋七月。高勾丽王。田于𬇙河原。五旬而返。○八月。高勾丽修宫室。寻以蝗旱罢役。○高勾丽新罗。幷遣使如陈。

壬辰新罗真兴王三十三年。高勾丽平原王十四年。百济威德王十九年。春正月。新罗改元鸿济。○三月。新罗太子铜轮卒。○新罗百济。幷遣使如北齐。○秋九月庚子朔。日食。○冬十月。新罗设八关会。

为战死士卒。设会七日而罢。

甲午新罗真兴王三十五年。高勾丽平原王十六年。百济威德王二十一年。春正月。高勾丽遣使如陈。○三月。新罗。铸黄龙寺丈六像。

铜重三万五千七斤。镀金重一万一百九十八分。左右二菩萨像。铁重一万二千斤。金一万一百三十六分。

丙申新罗真兴王三十七年。真智王元年。高勾丽平原王十八年。百济威德王二十三年。春。新罗置花郞。

时。新罗风月主源花之法。废已累年。王。以为欲兴邦国。须先风月道。更下令选贵人。及良家子弟之貌美有德行者。傅粉妆餙之。名花郞。亦曰国仙。于是。得薛原郞以奉之。国人尊事。自此徒众云集。多者至千馀人。或相磨以道义。或相悦以歌乐。游娱山水。无远不到。因此知其邪正。择其善者。荐之于朝。贤佐忠臣。良将勇卒。多从此出。后人。备记郞徒设教之由名仙史。按新罗人金大问。作花郞世记。又崔致远鸾郞碑序曰。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今皆不传。

新罗。遣僧安弘。入周求法。周本记作隋误。

弘。与胡僧毗摩罗。来献棱伽胜鬘经。及佛舍利。

秋八月。新罗王彡麦宗薨。次子金轮立。

王。自即位以来。一心奉佛。末年祝发被僧衣。自号法云。以终其身。王妃思道夫人朴氏。角干英失之女。亦落彩为尼。初毛礼之妹名史氏。投墨胡子为尼。妃与之此东方尼始住永兴寺。王薨谥真平。葬于哀公寺北峯。在今庆州府西岳里。子金轮即位。是为真智王。妃知道夫人朴氏。崔氏曰。萧梁舍身为奴。贻笑万世。然只舍其身。未闻舍及其妃。今王与妃。同时剃发。将何以奉宗社临群臣乎。是必髡一国之士女然后已也。新罗之终于佛法。衰败不亦宜乎。

新罗。以居漆夫。为上大等。

委以军国事

丁酉新罗真智王二年。高勾丽平原王十九年。百济威德王二十四年。秋七月。百济遣使如陈。○冬十月。新罗。败百济兵于一善北。筑内利西城。

百济。侵新罗西鄙州郡。新罗。命伊飡世宗。击破于一善北。斩获三千七百馀级。

高勾丽。遣使如周。周册高勾丽王。

拜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勾丽王。

十一月。百济遣使如周。○高勾丽。以温达为大兄。

温达。高勾丽之乞人也。容貌龙钟。乞食养母。破衫弊屦。往来市井间。时王有小女好啼。王戯曰。汝常啼聒我耳。长必归之愚温达。女年十六。将嫁上部高氏。女曰王者无戯言。王常语我为温达妇。今何故改前言。匹夫犹不食言。况至尊乎。王怒任其所适。于是。女以宝釰数十枚。系肘后出宫独行。访至温达家。见其母前拜。温达采楡皮而来。已而女与其母子。备言之。遂为夫妇。女出宝釰。买田宅奴婢。且令温达。买国马病瘦而弃者。温达如其言。女养之甚勤。马日肥壮。国俗常以三月三日。会猎于乐浪之丘。获禽祭天及山川神。至其日。王出猎。群臣及五部兵士。皆从之。温达。以所养马随行。其驰骋常在众前。所获亦多。王召问姓名。惊异之。是时。周主灭北齐。出师伐辽东。王。领军逆战于拜山之野。一作肄山。温达为先锋。斩数十级。诸军乘胜奋击大捷。及论功。温达为第一。王嘉叹曰。是吾甥也。备礼迎之。赐爵为大兄。宠荣优渥。按丽王之语。出一时调戯之事。初无与温达约婚者则王女虽欲守信。所谓皮之不存者也。况其自归温达。便是淫奔。婚礼不备。贞女不行。以王姬之尊。不惮厌浥之露。独行原野。自嫁于素不闻之氓庶。可谓贞乎。丽王。不能训诲一女。任其所适。其为辱国伤风。乱伦败义大矣。夷俗僻陋之致。何足道哉。

是岁。周灭北齐。

戊戌新罗真智王三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年。百济威德王二十五年。秋七月。新罗遣使如陈。○百济。遣使如周。○新罗与百济。阏也山城。今砺山。

己亥新罗真智王四年。真平王元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一年。百济威德王二十六年。春二月。百济筑熊岘,松述二城。

以梗新罗蒜山麻知岘内利西城之路。

秋七月。新罗王金轮薨。兄子伯净立。

王薨。谥真智。葬于永敬寺北。太子铜轮之子伯净。即位。是为真平王。生有奇相。身长十一尺。志识沉毅明达。母金氏万呼夫人。真兴之妹。妃金氏摩耶夫人。葛文王福胜之女。

冬十月。长星竟天。二十日而灭。○百济地震。○新罗。以弩里夫。为上大等。追封母弟二人。为葛文王。

伯饭。为真正葛文王。国饭。为真安葛文王。

新罗。作天赐玉带。

王。作带镌金妆玉。长十围。镌銙六十二。谓神人降。以上帝命赐之。名天赐玉带。国人以王是圣骨之主。故称曰圣帝带。与黄龙寺九层塔丈六佛。谓之新罗三宝。按经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成焉。论天之道。于斯尽矣。古昔圣君。道与天契。心与天通。未闻与天。言语往来而一隅夷裔之地。何其神奇之多也。桓䧺从天降。解慕漱往来天宫。解夫娄以天帝言而迁都。真平王又从天帝受玉带。又见三国遗事。景德王无子。使僧表训。请于上帝生子。帝许以女。又遣请生男。许之。生惠恭王。王转女为男。故儿时常为妇女之戯。噫嘻。东人之好怪诞而无忌惮。矫诬上天。至于如此哉。究其本源则皆异教兴行。习于妄诞。事在既往则驾虚立说。以惑后人。若在当时则自神其事。以愚世人。呜呼。人生斯世。醉生梦死于异教幻弄之中。几千馀年而不知悟焉。不幸也夫。

庚子新罗真平王二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二年。百济威德王二十七年。春。新罗以金后稷。为兵部令。

后稷。智证王之曾孙也。性本忠直。时王颇好田猎。后稷谏曰。古之王者。一日万几。左右正士。容受直谏。不敢逸豫然后。国家可保。今殿下。日与狂夫猎士。事鹰犬逐雉兔。不能自止。内则荡心。外则亡国。不可不省也。王不从。又切谏不听。后后稷病将死。谓其三子曰。吾为人臣。不能匡救君恶。恐王游娱不已。以至于亡。吾死须瘗于王游畋路侧。三子如其言。他日王出畋。中路有声。若曰王无去者。王顾问之。从者曰。彼后稷墓也。声从此出。遂陈后稷临死之言。王潸然流涕曰。夫子生而忠谏。死而不忘。其爱我深矣。若终不改。何颜见夫子于地下。遂不复猎。权氏曰。史鱼尸谏。前史美之。今后稷之死也。能托于声气。若呼而警之也。是其爱君之心。出于至诚。虽骨化重泉而精神不昧。感触而有声。志士仁人。岂以生死贰其心乎。人之精神。与天地流通。故死未散而现异。如结草之类多。何独疑于此。按书称尧舜从谏弗咈。又言成汤改过不吝。圣如尧舜而有可谏之事。德如成汤而有可改之过。则他尚何言。是以。圣人不咎其有过而贵于改过。若真平之好猎。是其过也。及闻后稷临死之言。潸然出涕。遂至不复猎焉。则其纳谏之诚。刚制之德。诚后主之所当法也。

辛丑新罗真平王三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三年。百济威德王二十八年。春正月。新罗置位和府。

如吏部掌选举。

二月。高勾丽星陨如雨。○秋七月。高勾丽霜雹杀谷。王巡抚赈饥。○是岁隋篡周。○百济高勾丽。幷遣使如隋。隋册百济高勾丽王。

册百济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授高勾丽王大将军辽东郡公。翌年。复皆遣使入朝。

癸卯新罗真平王五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五年。百济威德王三十年。春正月。新罗置船府署。

属兵部掌舟楫。

二月。高勾丽遣使郡邑。诸不急之事。悉减之。○新罗。伐倭西鄙。倭史补○按海东记。倭皇敏达之十二年癸卯。新罗来伐西鄙。罗济边倭。累被其患而交聘战伐。史籍罕记。未闻有渡海征倭之事。倭史年代记。应神天皇。当新罗儒礼王之时。罗兵至明石浦。杀白马受盟而归。至今其国赤间关之东。有白马冢。又记新罗来伐者数处。盖我史残缺不传也。今东莱绝影岛。有太宗台。俗传新罗太宗。伐对马岛时。驻跸处也。新罗。以区区一隅之地。能陆敌丽济。水伐岛倭。其兵力之䧺。可以想知。宜其混一东土也。后世以海东全地。受困岛夷者。必有其由矣。筹国之士。当思其抵御之策。

甲辰新罗真平王六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六年。百济威德王三十一年。春二月。新罗改元建福。○三月。新罗置调府乘府。

掌贡赋及车乘。

高勾丽。遣使如隋。

时。丽人连岁朝隋。或一岁二三至。至是。隋主宴使臣于大兴殿以宠之。

冬十一月。百济遣使如陈。

乙巳新罗真平王七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七年。百济威德王三十二年。春三月。新罗旱。王避殿减膳。御南堂录囚。○秋七月。新罗遣僧智明。入陈求法。

新罗奉佛已久。愈信其教。名僧高释。求法中国者。前后相望。安弘尝前此入周。至是。智明入陈。十八年而还。后圆光入陈。十二年而还。昙育入隋。十年而还。王尊礼智明。以为大德。

冬十二月。高勾丽遣使如陈。○新罗。置三宫私臣。

以大阿飡和文为大宫。阿飡首盻为梁宫。伊飡弩智为沙梁宫私臣。

丙午新罗真平王八年。高勾丽平原王二十八年。百济威德王三十三年。春正月。新罗置礼部。

其官。有令,卿,大舍称主簿,舍知称司礼,史。

夏五月。新罗星陨如雨。○百济遣使如陈。○高勾丽徙都长安城。

都平壤百六十年而迁。

己酉新罗真平王十一年。高勾丽平原王三十一年。百济威德王三十六年。秋七月。新罗大水。

国西大水。漂没人户三万三百六十。死者二百馀人。王发使赈恤。

是岁。隋灭陈。百济遣使贺隋。

隋既平陈。有战舰一艘。漂至耽牟罗。将还道经百济。王厚送。仍遣使奉表贺平陈。隋主善之。诏书褒美曰。相去虽远。事同言面。不须年别入贡。朕亦不遣使往。

庚戌新罗真平王十二年。高勾丽平原王三十二年婴阳王元年。百济威德王三十七年。隋以玺书。责谕高勾丽王。

丽王。闻陈亡大惧。理兵积谷。为拒守计。隋主。玺书责之曰。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今黜王。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洒心易行。即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勾丽之人多少。何如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王得书惶恐。将奉表陈谢而未果。

冬十月。高勾丽王阳成薨。太子元立。

丽自文咨以后。皆中才庸主。至王敬天勤民。有足多者。及薨号平原。太子即位。是为婴阳王。一云平阳。风神俊爽。以济世安民自任焉。

隋。遣使册高勾丽王。

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赐衣一袭。

高勾丽大兄温达。将兵欲复汉北旧境。战于阿旦城死之。

温达告王曰。新罗割我汉北之地。为郡县。汉北之民。未尝忘父母之国。愿大王。不以愚为不肖。授之以兵。往必复之。王许之。临行誓曰。所不以鸡立岘竹岭之西。归我者。不返也。遂行。与罗军战于阿旦城下。为流矢所中而死。欲葬。柩不肯动。妻来抚棺曰。死生决矣。呜呼归矣。遂举而窆。王闻之悲恸。

辛亥新罗真平王十三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年。百济威德王三十八年。春正月。高勾丽遣使朝隋。隋册为高勾丽王。赐之车服。○二月。新罗置领客府。

新罗。与倭交聘。置馆名倭典。以待其使。至是改号。

夏五月。高勾丽遣使如隋谢恩。

壬子新罗真平王十四年。高句丽婴阳王三年。百济威德王三十九年。秋七月壬申晦。日食。

癸丑新罗真平王十五年。高勾丽婴阳王四年。百济威德王四十年。秋七月。新罗改筑明活城。

新罗去岁。筑南山城。在月城南。周二千八百馀步。至是。又筑明活城。在月城东。周三千步。西兄山城。今庆州府西七里仙桃山。周二千步。

甲寅新罗真平王十六年。高勾丽婴阳王五年。百济威德王四十一年。新罗遣使朝隋。隋册新罗王。

拜王。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冬十月。有星孛于角亢。

丙辰新罗真平王十八年。高勾丽婴阳王七年。百济威德王四十三年。冬十月。新罗永兴寺火。王。亲临救之。

戊午新罗真平王二十年。高勾丽婴阳王九年。百济威德王四十五年。惠王元年。春。高勾丽冦隋。隋诏削王官爵。大举伐之。王上表谢罪。隋师乃还。

王。卛靺鞨之众万馀。侵辽西。营州揔管韦冲。击退之。隋主。闻而大怒。命汉王谅及王世绩。将水陆三十万众来伐。夏六月。隋主下诏黜王官爵。谅军出临楡关。值水潦馈转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周罗㬋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遭风船多漂没。秋九月师还。死者十八九。王亦恐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主。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秋九月。百济遣使朝隋。

济王。闻隋兴辽东之役。遣长史王辨那。请为军导。隋主下诏。谕以高勾丽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厚其使遣之。丽王知其事。由是恨之。侵掠百济之境。

冬十二月。百济王昌薨。子季明立。

王薨。谥威德。太子立。是为惠王。按威德之父。尝为新罗所杀则威德之于新罗。实有不共戴天之雠。王即位以后。只二度侵掠。反见败衄而四十馀年之间。未尝兴一义兵。何哉。若国势单弱。无以逞志则此时倭丽。皆与罗失和。王当哀告二国。使吾复雠之心。炳然不昧。必欲与之俱死。倭丽俱动。三面合攻。岂不能遂吾之志哉。庙号威德。遵何义欤。噫。

己未新罗真平王二十一年。高勾丽婴阳王十年。百济惠王二年。法王元年。百济王季明薨。子宣立。隋书以宣为威德王之子。

王薨谥惠。宣立。是为法王。

冬十二月。百济禁杀生。

禁民畜鹰鹞。焚网罟渔猎之具。

庚申新罗真平王二十二年。高勾丽婴阳王十一年。百济法王二年武王元年。春正月。百济创王兴寺。度僧三十人。○高勾丽修国史。

国初始用文字。时。有人记事百卷。名曰留记。至是。命太学博士李文真。约为新集五卷。

百济大旱。王幸漆岳寺祈雨。○夏五月。百济王宣薨。子璋立。

王遘疾。亲诣佛寺听讲。又多度人为僧。以冀阴佑而竟至于薨。谥法。子璋立。是为武王。风仪英伟。志气䧺杰。权氏曰。佛氏以因缘罪福之说。诳诱愚民。以为崇信其法则报应不差。生增福寿。死亦蒙益。此其所以久惑乎世者也。百济王宣。事佛勤故其死也。谥为法王。然生既不能使之增寿则死亦不能使之蒙益必矣。后之惑佛者。观此。亦可知其妄矣。

壬戌新罗真平王二十四年。高勾丽婴阳王十三年。百济武王三年。秋八月。百济攻新罗。新罗将贵山帚项。力战死之。百济败绩。

济兵围阿莫城。一名母山城。今云峯县。王遣精骑数千距战。济兵失利。新罗。筑小陁,畏石,泉山,瓮岑四城。今幷未详。侵逼济境。百济王怒。令佐平解仇。帅步骑四万。进攻四城。新罗。命将军干品武殷等。卛众拒战。解仇不利。退伏于泉山西大泽中。武殷乘胜。领甲卒一千。追至大泽。伏兵发急击武殷坠马。士卒惊骇。不知所为。武殷子贵山。大言曰。吾尝受教于师。曰临战无退。岂敢奔退以坠师教乎。以马授父。与其友帚项。挥戈力闘。杀数十人。诸军因奋击。百济败绩。横尸满野。解仇仅以身免。贵山帚项。金枪满身而死。王与群臣。迎于阿那之野。今未详。临尸痛哭。以礼殡葬。赠贵山奈麻。帚项大舍。

癸亥新罗真平王二十五年。高勾丽婴阳王十四年。百济武王四年。高勾丽。侵新罗北汉山城。不克。

自北汉为新罗所有。丽人必欲取之。至是。又遣将军高胜取之。罗王将兵一万。过汉水城中。鼓噪相应。胜以众寡不敌。恐不克而退。按列国分治。各有界限而其形胜之地。我守之而为要。敌据之而为害者。是有国者之所必争而为固者也。北汉为地。南临汉水。北阻临津。东连泰山。西俯大海而四方之道里正均。此实海东之第一要会也。是以三国之时。为必争之地。勾丽得之而罗济苦兵。新罗得之而颠丽踣济。诚得地理之宜也。

甲子新罗真平王二十六年。高勾丽婴阳王十五年。百济武王五年。秋七月。新罗遣使朝隋。○新罗。废南川州。复置北汉山州。○隋太子广。弑帝自立。

乙丑新罗真平王二十七年。高勾丽婴阳王十六年。百济武王六年。秋八月。新罗侵百济。

丁卯新罗真平王二十九年。高勾丽婴阳王十八年。百济武王八年。春三月。百济遣使朝隋。

王遣捍卛燕文。入隋朝贡。又遣佐平王孝邻。请讨高勾丽。炀帝许之。令觇其动静以闻。

高勾丽。遣使突厥。○隋广。敕高句丽入朝。王不从。

隋主。幸突厥可汗启民帐。时丽使在启民所。启民不敢隐。与之见隋主。裴矩说隋主曰。高勾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今其使者。亲见启民举国从化。可因其恐惧。胁使入朝。隋主从之。敕牛弘宣旨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亲至其帐。明年当往涿郡。王宜来朝。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苟或不朝。卛启民往巡彼土。王不从。隋主遂欲伐之。

夏五月。高勾丽侵百济。

高勾丽。攻百济松山城不下。移袭石头城。虏男女三千而还。

戊辰新罗真平王三十年。高勾丽婴阳王十九年。百济武王九年。春正月。新罗遣使朝隋。

罗王。患高勾丽屡侵。欲请隋兵以征之。命僧圆光。修乞师表。光曰。求自存而灭人。非沙门之行。然王有命。敢不从。乃述以闻。

二月。高勾丽。侵新罗北境。又拔牛鸣山城。○三月。隋遣使由百济如倭。

时。隋主以天下富彊。游心远略。北服突厥。东征高勾丽。又遣文林郞裴世清。使倭。经百济南海而过。

己巳新罗真平王三十一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年。百济武王十年。春正月。新罗地燃。

新罗。毛只岳西兄山郡今庆州地下地烧。广四步。长八步。深五尺。至十月乃灭。

辛未新罗真平王三十三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二年。百济武王十二年。春二月。隋广。自将击高勾丽。征天下兵。会涿郡。新罗百济。幷遣使如隋。请师期。

隋主。遣幽州揔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诏揔征天下兵。会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远奔赴如流。隋主。至涿郡临朔宫。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供载衣甲。令兵士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天下骚动。时。新罗遣使请师。许之。百济遣国智牟请军期。隋主悦。遣起居郞席律。使百济。与王相谋。

冬十月。百济。陷新罗椵岑城。县令赞德死之。

赞德。牟梁人。勇而有志节。时守椵岑城。今未详。百济兵。围城百馀日。赞德固守。王命上州今尚州,下州今昌宁,新州之兵。救之不克。皆引还。赞德愤。谓士卒曰。三州军帅。见敌强不进。城危不救。是无义也。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乃激昂奋励。且战且守。以至粮尽水渴。犹食尸飮尿。力战不怠。城将陷。赞德仰天大呼曰。吾王。委我以一城而不能全。为敌所败死。必为厉鬼。歼尽百济人。以复此城。遂攘臂瞑目。触槐而死。城遂陷。军士皆降。王以其子奚论。为大奈麻。

壬申新罗真平王三十四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三年。百济武王十三年。春正月。隋兵分道。击高勾丽。

时。四方兵皆集涿郡。隋主。问合水令庾质曰。高丽之众。不能当我一军。今以此众伐之。克否。对曰。伐之可克。然陛下亲行战。或未克惧损威灵。若车驾留此。命猛将劲卒。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机在速。缓则无功。帝不悦。遂下诏罪责高勾丽。略曰。高勾丽小丑。昏迷不恭。崇聚渤碣之间。荐食辽濊之境。诱纳亡叛。充斥边陲。乃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青丘修贡。遂敓攘琛贡𬨎车奉使而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且其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分执国钧。朋党成俗。货赂如市。重以饥馑。兵戈不息。朕省俗观风。吊人问罪。亲揔六师。用伸九伐。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馀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踏顿肃慎碣石东暆带方襄平等道。緫集平壤。凡一百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输者倍之。鼓角相闻。㫌旗亘九百六十里。

三月。隋军大败高勾丽兵于辽水。进围辽东。

大军至辽水。临水而阵。丽兵。阻水拒守。隋人以浮梁渡兵。梁不及岸。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隋勇将麦铁杖钱士䧺孟金叉等。皆战死。隋人更接梁以进。大战于东岸。丽兵大败。死者万计。隋军乘胜。进围辽东。即汉之襄平城也。隋主。命卫文昇。抚辽左之民。给复十年。建置郡县。

夏五月。百济大水。○六月。隋广至辽东。

初。隋主。戒诸将曰。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无得专擅。时辽东守将。数出战不利。婴城固守。隋主命诸军攻之。敕诸军高勾丽若降。宜抚纳。不得纵兵。城将陷。城中人。辄请降。诸将辄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隋主终不悟。至是。隋主至辽东。周览形势。召诸将诘责之。因留止城西数里。丽诸城坚守不下。

高勾丽。大破隋水军将来护儿于平壤城下。

来护儿。帅江淮水军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𬇙水。去平壤六十里。与丽军相遇。进击大破之。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丽人。伏兵于罗郭内空寺中。出战伪败而遁。护儿。逐之入城。纵兵俘掠。无复部伍。伏发夹击大败之。护儿。仅以身免。士卒还者。才数千人。丽军追至船所。护儿副将周法尚。整阵待之。丽军乃退。护儿引还屯海浦。

秋七月。高勾丽大臣乙支文德。击隋宇文述等九军三十万于萨水上。大败之。广。引还。

隋将宇文述。出扶馀道。于仲文。出乐浪道。荆元恒。出辽东道。薛世䧺。出沃沮道。辛世䧺。出玄菟道。张瑾。出襄平道。赵孝才。出碣石道。崔弘昇。出遂城道。卫文昇。出增地道。皆会鸭绿水西。述等兵。发自泸河怀远二镇。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枪矟。并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已上。重莫能胜致。下令遗弃粟米者。斩士卒。皆于幕下。掘坑埋之。才行及中路。粮已将尽。高勾丽有大臣乙支文德资治通鉴考异作蔚支文德沈鸷有智数。兼解属文。王遣诣仲文营诈降。实欲观虚实。仲文。先奉密旨。若遇王及文德来。必擒之。仲文将执之。慰抚使刘士龙。固止之。仲文。遂听文德还。既而悔之。遣人绐曰。更欲有言。可复来。文德不顾。济鸭绿水而归。仲文与述等。既失文德。内不自安。述以粮尽欲还。仲文议以精锐追文德。述固止之。仲文。怒曰。将军将十万众。不能破小敌。何颜见帝。军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述等。不得已从之。与诸将渡水追文德。文德见述军有饥色。故欲疲之。每战辄走。述等。一日七捷。既恃骤胜。遂进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文德遗仲文诗曰。神策究天文。妙筭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仲文答书谕之。文德。又遣使诈降。请于述曰。若旋师。当奉王朝行在。述见士卒疲罢。不可复战。且平壤城险难猝拔。遂因其诈而还。为方阵而行。文德出军四面钞击。且战且行。秋七月。至萨水。隋军半济。丽军尾击后军。辛世䧺战死。于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将军王仁恭。为殿。击丽军却之。丽军。追围薛世䧺于白岩山。世䧺奋击破之。来护儿。闻述等败。亦引还。惟卫文昇一军独全。初九军到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惟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隋主大怒。锁系述等。癸卯引还。时。百济亦严兵境上。声言助隋。实持两端。隋人是役。惟于辽水西。拔高勾丽武厉逻。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已。崔氏曰。自古兵家胜败。不在于兵之多少而在于将之贤否。苻秦。以百万之众。伐晋。谢玄。以八万兵。渡江一战。秦兵莫敢枝梧。由晋之君臣。将得其才。临机应变。得制胜之策耳。隋氏。既一天下。其兵其富。倍蓰于苻秦。炀帝动天下之兵。征一小国。古今出师之盛。未有如是者也。为丽计者。宜若束手乞降之不暇矣。乙支文德。虽在抢攘之中。从容筹画。伺隙力攻。如摧枯拉朽。炀帝大败而还。为天下笑。盖丽地偏在一隅。无江左西陵钜鹿谯城淝水之胜。无谢安王导素养之兵。以一平壤孤军。抗天下之大兵。卒获全胜。方之谢安。文德优焉。非文武才高。智勇兼全者。能然乎。自是以后。虽唐宗之神武。不得志于安市。以辽金蒙古之凶鸷。亦不得大肆毒螫。金山金始哈丹红冦之兵。皆歼于我国。天下后世。以吾东方。为强国而不敢轻犯者。岂非文德之馀烈乎。

癸酉新罗真平王三十五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四年。百济武王十四年。春正月。隋广。复征天下兵伐高勾丽。

隋主。还惭无功。复欲伐高勾丽。诏征天下兵。集涿郡。修辽东古塞。贮军粮。谓侍臣曰。高勾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光禄大夫郭荣谏曰。戎狄失礼臣下之事。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奈何亲辱万乘以敌小冦乎。不听。

夏四月。隋广攻辽东城不克。六月还。

隋主渡辽。遣宇文述杨义臣。趣平壤。王仁恭。出扶馀。进至新城。丽兵数万拒战。仁恭。帅劲骑一千。击破之。丽军。婴城固守。隋主。命诸将攻辽东。飞楼撞车。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丽人应变拒之。二十馀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隋主。命造布囊百馀万口。贮土积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又作八轮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欲俯射城内。指期将攻城内危蹙。会。杨玄感叛书至。隋主大惧。兵部侍郞斛斯政。与玄感通谋。事觉亡奔高勾丽。丽人。由是具知事实。隋主夜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不动。众心汹惧。无复部分。丽军觉之。然不敢出。但于城内鼓噪。至来日午时。方渐出外。犹疑隋军诈之。经二日乃出数千兵追蹑。畏其众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将至辽水。知御营毕渡。乃逼后军。后军犹数万人丽军随而钞击。杀掠数千人。

秋七月。隋遣使新罗。

隋使王世仪。至新罗黄龙寺。设百高座。邀僧圆光等。说经而归。

甲戌新罗真平王三十六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五年。百济武王十五年。春二月。隋广。复征天下兵。伐高勾丽。

隋主。复议伐高勾丽。群臣无敢言者。遂下诏。略曰。黄帝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德施诸侯。令行天下。卢芳小盗。汉祖尚且亲戎。隗嚣馀烬。光武犹自登陇。岂不欲除暴止戈。劳而后逸哉。今。高丽侮慢不恭。便可分命六师。百道俱进。朕当亲执武节。秣马丸都。观兵辽水。止除元恶。馀无所问。便宜宣布。咸使闻知。

新罗。废沙伐州。置一善州。今善山府。

以一吉飡日夫。为军主。

新罗真兴王妃比丘尼。死于永兴寺。○秋七月。隋广。至怀远镇。高勾丽奉表请降。广乃罢兵。

三月。隋主临楡宫。祃轩辕。斩叛者衅鼓。七月癸丑。次怀远镇。时天下已乱。征兵多不至。又属饥馑疫疠。自黄龙以东。骸骨相属。死者十八九。高勾丽亦困弊。隋将来护儿。至卑奢城。一名卑沙。自登莱海。趋平壤。先至卑沙城。丽兵逆战。护儿击克之。将趍平壤。王惧。遣使乞降。因归斛斯政。隋主闻之大悦。遂班师。召护儿还。征王入朝。竟不从。隋主。敕将帅严装。更图后举。竟不果行。唐李延寿曰。辽东之不列于郡县久矣。诸国朝正奉贡无阙。不能怀以文德。遽动干戈。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胜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闻也。北史补。○丽使之至隋军也。丽有人。密藏小弩于怀中。随使至隋主所。隋主引见使臣。受表读之。弩发中其胸。隋主惊惧失色。军中扰乱。其人遂佚去。索之不得。即命旋师。谓左右曰。朕为天下主。亲征小国而不利。万代之所嗤也。今见此人。必是荆聂之流也。乃还。按此事。不见于中史者。讳之也。宜详于本国之史而大抵三国史籍。荡失无存而丽济尤甚。盖兵火之馀。国史不全而然也。仅见于遗事而亦不详备。惜哉。今表出之。欲使天下之人。知东表绝域之外。有此奇伟之事。当与沧海力士。并流不朽矣。○史按。此时。独夫稔恶。天下云扰。若使高元。有拔乱之才而国势不至于雕弊则内用文德等诸臣。外和罗济。驱靺鞨之众而蹑其后。声罪致讨。横据医闾。传檄天下而高元庸才。方救死图存之不暇。岂可易言哉。惜夫。

[编辑]

乙亥新罗真平王三十七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六年。百济武王十六年。春二月。新罗大酺三日。○冬十月。新罗地震。

丙子新罗真平王三十八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七年。百济武王十七年。冬十月。百济侵新罗。

济遣达卛苩奇。领兵八千。攻新罗母山城。今云峯县。

十一月。百济京都地震。

戊寅新罗真平王四十年。高勾丽婴阳王二十九年。荣留王元年。百济武王十九年。新罗北汉军主边品。复椵岑城。幢主奚论。赴敌死。

北汉山军主边品。谋复椵岑城。发兵与百济战金山。幢主奚论。赞德之子也。痛其父死。常欲雪耻。至是从军。袭椵岑取之。百济救兵大至。奚论等。逆之。兵既交。奚论谓诸将曰。昔吾父殒身于此。今日是我死日也。遂以短兵赴敌。杀数人而死。罗王闻之流涕。恤其家甚厚。时人作长歌吊之。

秋九月。高勾丽王元薨。弟建武立。

王薨。号婴阳。建武一名成。婴阳王之异母弟也。是为荣留王。

是岁。隋亡唐代。

己卯新罗真平王四十一年。高勾丽荣留王二年。百济武王二十年。春二月。高勾丽遣使朝唐。

丽王。闻唐代隋。首先归附。遣使朝贡。自此连岁不绝。按唐书高句丽传曰。高丽。本扶馀别种也。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渡辽水与营州接。北靺鞨。其君居平壤城。亦谓长安城。汉乐浪郡也。去京师五千里而赢。随山屈缭为郭。南涯𬇙水。王筑宫其左。又有国内城。汉城。号别都。水有大辽,小辽。大辽出靺鞨西南山。南历安市城。小辽出辽山西。亦南流。有梁水出塞外。西行与之合。有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水色若鸭头。号鸭绿水。历国内城。西与塩难水合。又西南入于海。而平壤在鸭绿东南。以巨舻济人。因恃以为堑。官凡十二级。详见新大王二年。其州县六十。大城置傉萨一。比都督。馀城置处闾近支。亦号道使。比刺史。有参佐分干。有大模达。比卫将军。末客。比中郞将。分五部。曰内部。即汉桂屡部。亦号黄部。曰北部。即绝奴部也。或号后部。曰东部。即顺奴部。或号左部。曰南部。即灌奴部。亦号前部。曰西部。即消奴部。王服五彩。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冠。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珥两鸟羽。金银杂扣。衫筒袖。袴大口。白韦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俗喜奕。投壶,蹴踘。食用笾豆簠簋罍洗。居依山谷。以草茨屋。惟王宫官府佛庐以瓦。窭民。盛冬作长坑。煴火以就暖。其治峭法以绳下。故少犯叛者。丛炬灼体乃斩之。籍入其家。降败杀人及剽劫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故道不掇遗。婚娶不用币。有受者耻之。服父母丧三年。兄弟逾月除。俗多淫祀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国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祭。人喜学。至穷里厮养。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扃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通典曰自东晋以后。其王居平壤城。即汉乐浪郡王俭城。慕容皝来伐。后徙国内城。移都此城。亦曰长安城。在辽东南千馀里。其地后汉时。方二千里。至魏。南北渐狭。才千馀里。至隋渐大。东西六千里。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字统,字林。其国建官有九等。详新大王二年。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今验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禹贡碣石。为右碣石。此为左碣石。平壤城东北有鲁阳山。鲁城在其上。西南二十里有苇山。南临𬇙水。其大辽水。源出靺鞨国西南山。南流至安市。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与大梁水会。大辽水在国西。出塞外西南流。注小辽水。马訾水。一名鸭绿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鸭头。故俗名之。去辽东五百里。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塩难水也。二水合流。西南至安平城入海。高丽之中。此水最大。波澜清澈。所经津济。皆贮大船。其国恃此以为天堑。水阔三百步。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汉乐浪玄菟郡之地。自后汉及魏。为公孙氏所据。至渊灭。西晋永嘉以后。复陷入高丽。其不耐。屯有,带方,安市,平郭,安平,居就,文城,皆汉二郡诸县。则朝鲜濊貊沃沮之地。

夏四月。高句丽王幸卒本。祀始祖庙。

辛巳新罗真平王四十三年。高勾丽荣留王四年。百济武王二十二年。秋七月。新罗遣使朝唐。

罗使入唐贡方物。帝亲劳问之。遣散骑常侍庾文素来聘。赐玺书及画屏锦彩三百段。

按唐书新罗传曰。新罗。弁韩苗裔也。居汉乐浪地。横千里。纵三千里。东南日本。西百济。南滨海。北高丽。王居金城。环八里。所卫兵三千人。谓城为侵牟罗。邑在内曰啄评。外曰邑勒。有啄评六。邑勒五十二。朝服尚白。好祠山神。八月望日大宴。赉官吏射。其建官。以亲属为上。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兄弟女姑姨从娣妹皆聘为妻。王族为第一骨。妻亦其族。生子皆为第一骨。不娶第二骨女。虽娶常为妾媵。官有宰相。侍中。司农卿。太府令凡十有七等。第二骨得为。事必与众议。号和白。一人异则罢。宰相家不绝禄。奴僮三千人。甲兵马牛猪称之。畜牧海中山。须食乃射。息谷米于人。偿不满庸为奴婢。王姓金。贵人姓朴。民无氏有名。食用柳杯若铜瓦。元日相庆。是日拜日月神。男子褐袴。妇长襦。见人必跪则以手踞地为恭。不粉餙。卛美发以缭首。以珠彩餙之。男子剪发鬻。冒以黑巾。市皆妇女贸贩。冬则作灶堂中。夏以食置冰上。畜无羊少驴多马。马虽高大不善行。通典曰。新罗。魏时斯卢。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濊之地。遂致强盛。因袭加罗。任那诸国㓕之。并三韩之地也。其西北界。犬牙出高勾丽。百济之间。

高句丽遣使朝唐。○冬十月。百济遣使朝唐。

献果下马。按唐书百济传曰。百济。扶馀别种也。直京师六千里滨海之阳。西界越州。南倭北高丽。皆逾海乃至。其东新罗也。王居东西二城。官有内臣佐平者。宣纳号令。内头佐平。主帑聚。内法佐平。主礼。卫士佐平。典卫兵。朝廷佐平。主刑狱。兵官佐平。掌外。兵马有六万。方统十郡。大姓有八。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法叛逆者诛。籍其家。杀人者输奴婢三赎罪。吏受赇及盗三倍偿。锢终身。俗与高丽同。有三岛生黄漆。六月刺取沈色若金。王服大袖紫袍,青锦袴,素皮带,乌革履,乌罗冠。餙以金花。群臣。绛衣餙冠以银花。禁民衣绛紫。有文籍记时月如华人。通典曰。百济西南海中有三岛。出黄漆树。似小榎树而大。六月取汁漆器物。若黄金。其光夺目。

壬午新罗真平王四十四年。高句丽荣留王五年。百济武王二十三年。春正月。新罗王幸黄龙寺。○二月。新罗置内省私臣。

初。王即位。于大宫梁宫沙梁宫。各置私臣。至是以伊飡龙树。为内省私臣。兼掌三宫。自衿荷至角干。选授无年限。

唐。诏索隋末被俘人于高勾丽。且还勾丽人在中国者。

丽使朝唐。帝感隋末战士多陷于丽。诏曰今六合宁安。四海清平。玉帛既通。道路无壅。方申辑睦。永敦聘好。各保疆埸。岂非盛美。但隋氏季年。连兵构乱。各失其氓。遂使骨肉乖离。室家分析。多历年岁。怨旷不申。今二国通和。义无阻异。此有高勾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即遣送。彼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绥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于是悉搜隋人未还者万馀口以送。帝大喜。

癸未新罗真平王四十五年。高勾丽荣留王六年。百济武王二十四年。秋七月。百济侵新罗勒弩县。今未详。○冬十月。新罗遣使朝唐。

甲申新罗真平王四十六年。高勾丽荣留王七年。百济武王二十五年。春正月。新罗置侍卫府,赏赐署,大道署。○百济遣使入朝于唐。唐遣使册百济王。

帝嘉其诚款。遣使册为带方郡公百济王。

二月。高勾丽遣使入朝于唐。请颁历。唐册高勾丽王。

丽遣使如唐。请颁历。帝遣刑部尚书沈叔安。册王为上柱国辽东郡公高勾丽王。时丽人尊奉五斗米教。帝命道士。以天尊像及道法往。为之讲老子。王及国人听之。自是始崇道教。逾于释典。

三月。唐遣使册新罗王。

册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

冬十月。百济攻新罗速含等六城。陷之。守将讷摧死之。

百济大举兵。分攻速含。今咸阳。樱岑,岐岑,烽岑,旗悬,穴檀等城。今幷未详。王命上州,下州,贵幢,法幢,誓幢五军。往救之。至见百济兵盛。逗遛不进。诸将议曰。王以五军。委诸吾辈。国之存亡。在此一举。兵法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敌在前。轻进失利。悔不可追。然而受命出师。不可徒还。遂筑奴珍等六城今未详。而归。于是百济。攻陷速含,岐岑,穴檀三城。讷摧独以烽岑,樱岑,旗悬三城固守。闻五军不救而还。慷慨谓士卒曰。阳春和气。草木皆华。至于岁寒。独松柏后凋。今孤城无援。日益阽危。此诚志士尽节扬名之秋。若等将若之何。士卒曰不敢惜死。人皆殊死战。讷摧遂力战死之。初讷摧有一奴。强力善射。或谓曰小人而有异才。鲜不为害。宜远之。讷摧不听。是战也。奴常在讷摧左右。尽力捍御。遂与同死。王赠讷摧职级飡。○是时。三国交侵。疆埸多事。百姓困于防戍。老弱亦多从征。新罗栗里。民家薛氏女有艶色。父当防。年老衰病。薛自以妇人。不得代行。徒自愁悯。沙梁部少年嘉实。遂诣薛曰。仆尝以志气自许。愿代严君之役。薛喜告于父。父致谢。愿以女为配。嘉实退以请期。薛曰婚姻大伦。不可以苟成。妾既心许。有死无贰。待君还戍。筮日成礼未晩也。乃破镜中分为信。嘉实以一马属薛曰。此天下良骏。后必有需。请善饵之。遂行。会国有故。不以交代。奄忽六年。父谓女曰三年为期。期尽。可归他族。薛曰彼代戍边城。辛苦岁月。弃信食言。吾不忍为。父欲强之。潜约里人。婚期已定。薛密图遁去。见嘉实所留马。太息流涕。会嘉实代来。形容枯槁。衣服蓝缕。女见之。不识为嘉实也。以破镜验之。遂为夫妇。

乙酉新罗真平王四十七年。高勾丽荣留王八年。百济武王二十六年。冬十一月。新罗,百济幷遣使。入朝于唐。

新罗因讼高勾丽梗路。使不得朝。且数侵掠。三国之交诉上国。复始此。

高句丽求佛,老法于唐。

先是。帝谓侍臣曰。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土地。务其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裴䂓,温彦博进曰。辽东之地。周为大师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以高丽抗礼。四夷必当轻汉。且华之与夷。犹太阳之与列星。理无降尊。乃止。唐史补。

丙戌新罗真平王四十八年。高勾丽荣留王九年。百济武王二十七年。秋七月。唐遣使。诏谕三国连和。

时罗,济幷遣使入唐。百济献明光铠。因讼高勾丽梗路。不许入朝。帝遣散骑常侍朱子奢。持节谕三国连和。丽王上表谢罪。请与二国平。时三国朝唐。连岁不绝。

八月。百济侵新罗主在城。城主东所死之。

丁亥新罗真平王四十九年。高勾丽荣留王十年。百济武王二十八年。春三月。新罗大风。土雨五日。○秋七月。百济侵新罗。新罗遣使入告于唐。

济王。命将军沙乞。拔新罗西鄙二城。虏男女三百馀口。欲复新罗所侵地。大举兵出屯熊津。罗王闻之。遣使告急于唐。百济乃止。遣王侄福信。入唐朝贡。帝以罗,济世仇数相侵伐。赐百济王玺书曰。新罗王。朕之藩臣。王之邻国。每闻侵伐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朕对王侄福信及丽,罗使人。且敕通和。咸许辑睦。王必须忘彼前怨。识朕本怀。共笃邻情。即停兵革。济王因遣使奉表陈谢。而仇怨如故。

戊子新罗真平王五十年。高勾丽荣留王十一年。百济武王二十九年。春二月。百济攻新罗椵岑城。不克。○夏。新罗大旱。

移市画龙祈雨。

秋九月。高勾丽遣使入贺于唐。上封域图。

贺平突厥也。

冬。新罗大饥。

时。饥民卖子而食。大舍仇文之子釰君。为沙梁宫舍人。诸舍人。盗分仓谷。釰君独不受。诸舍人意其嫌少。欲加之。釰君笑曰。仆编名近郞徒。修行于风月之庭。苟非其义。虽千金。岂可动心。近郞。即伊飡大日之子。为花郞故云尔。釰君退诣近郞。诸舍人恐言漏。欲杀釰君而召之。釰君知之欲往。近郞曰胡不白于有司。釰君曰畏我死而抵人罪。不忍也。曰盍逃乎。曰彼曲我直而逃。非丈夫也。遂往。诸舍人阳谢之。置毒于食。釰君食之遂死。

己丑新罗真平王五十一年。高勾丽荣留王十二年。百济武王三十年。秋八月。新罗遣将。攻高勾丽狼臂城。拔之。

王遣伊飡任末里,苏判大因。大将军龙春一云龙树,白龙,舒玄等。卛兵攻高勾丽狼臂城。丽兵出城列阵。军势甚盛。罗军望之惧。殊无闘心。时舒玄子庾信。为中幢幢主。语其父曰。庾信平生。以忠孝自期。临战不可不勇。吾闻振领而裘正。提纲而网张。吾其为纲领乎。乃跨马突阵。三入三出。斩将提首而来。诸军乘胜奋击。斩杀五千馀级。生擒一千人。城中汹惧出降。舒玄。新罗名将武力之子。驾洛王金首露之十一世孙也。舒玄一名道衍。初舒玄见新罗葛文王立宗之子肃讫宗之女万明。悦之。不媒而娶。后舒玄为万弩郡今镇川太守。万明逃与舒玄之任。有娠二十月。生庾信。幼时。母日加严训。不妄交游。一日偶宿女倡天官家。母曰我日望汝成长立功名。为君亲荣。今与屠沽小儿。游戯淫房酒肆耶。号泣不已。庾信。即于母前自誓。不复过其门。一日被酒还家。马遵旧路。误至倡家。倡且欣且怨。垂泣出迎。庾信既醒。斩所乘马而返。天官寺在今庆州五陵东。自是。愈益奋励为学。十五岁为花郞。时人洽然服从。号龙华香徒。年十七。见丽,济,靺鞨。侵轶国疆。慷慨有削平之志。独入中岳石窟。斋戒告天誓曰。敌国无道。侵扰我封埸。略无宁岁。一介微臣。不量才力。志清祸乱。惟天降鉴。假手于我。其志节如此。至是从军立功。自是威名大振。

庚寅新罗真平王五十二年。高勾丽荣留王十三年。百济武王三十一年。春二月。百济重修泗泚宫。○新罗宫庭地裂。

辛卯新罗真平王五十三年。高勾丽荣留王十四年。百济武王三十二年。春正月。唐遣使高勾丽。瘗隋末战士。

唐念隋末战士多死于辽,萨。遣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战士骸骨祭之。毁当时所立京观。

二月。高勾丽筑长城。

东北自扶馀城。东南至海。凡千馀里。十六年而毕。

夏五月。新罗伊飡漆宿。谋叛伏诛。夷其九族。

漆宿既诛。其党伊飡石品。亡至百济。思见妻子。昼伏夜行。还至丛山。换着樵夫弊衣。负樵至家。见捕就诛。

秋七月。新罗献美女于唐。唐不受。

新罗献美女二人。魏徵以为不可受。时林邑亦献鹦鹉。帝喜曰。彼鹦鹉犹言苦寒。思归其国。况二女远别亲戚乎。付使还归。

新罗。流上舍人实兮于冷林。

实兮性刚直。守正不阿。下舍人珍堤便佞。为王所嬖。屡谗实兮于王曰。实兮无智慧多胆气。急于喜怒。虽王言。非其意。则愤不能惩艾。恐将为乱。盍黜之。待其屈伏而后用之。王然之。谪官冷林。或谓曰。君世以忠诚闻。今被谗远䆠于竹岭之外荒僻之地。何不直言自辨。实兮曰。屈原被黜。李斯被刑。佞臣惑主。忠士被斥。古亦然也。遂不言而往。作长歌以见志。

壬辰新罗真平王五十四年。善德女主元年。高勾丽荣留王十五年。百济武王三十三年。春正月。新罗王伯净薨。王女德曼立。

王薨。谥真平。葬于汉只。今未详○按舆地胜览。咸阳君子寺在智异山。俗传真平王。避位居此。生太子还国。舍家为寺。史皆不见。王无子。以长女德曼。宽仁明敏。立为王。上号圣祖皇姑。是为善德女主。母金氏摩耶夫人。初唐帝赐牧丹花图幷花子。真平王以示德曼。德曼曰。必无香气。主笑曰。何以知之。对曰此画绝艶而画无蜂蝶。是必无香。种其子。果如其言。其先识如此。金氏曰。古有女娲。非是天子。佐伏羲理九州耳。至若吕雉,武曌。临朝称制。史书不得公然称王。但书高皇后吕氏。则天皇后武氏者。以天言之则阳刚而阴柔。以人言之则男尊而女卑。岂可许老妪出闺房。断国家之政乎。新罗扶起女子。处之王位。诚乱世之事。国之不亡幸矣。

新罗以大臣乙祭。揔持国政。○唐追赠新罗真平王。

赠左光禄大夫。赐物段二百。

百济立子义慈。为太子。

义慈。䧺勇有胆决。幼有孝友之行。时号海东曾子。

秋七月。百济侵新罗不利。○冬十月。新罗遣使赈穷民。

癸巳新罗善德女主二年。高勾丽荣留王十六年。百济武王三十四年。春正月。新罗大赦国内。复州郡一年租调。○二月。新罗京都地震。○秋八月。百济攻新罗西谷城。拔之。

甲午新罗善德女主三年。高勾丽荣留王十七年。百济武王三十五年。春正月。新罗改元仁平。○新罗芬皇寺成。○二月。百济王兴寺成。

寺临水壮丽。创自法王时。至是告成。一名弥勒寺。王每乘舟入寺行香。又穿池于宫南。引水二十馀里注之。四岸植以杨柳。池中筑岛屿。拟方丈仙山。

三月。新罗大雨雹。

大如栗。

乙未新罗善德女主四年。高勾丽荣留王十八年。百济武王三十六年。唐册新罗女主德曼。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

权氏曰。天道阳刚而阴柔。人道男尊而女卑。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此天地之常经也。人君无后。当求宗室之贤。以正储副。此古今之通义也。真平无子。欲立其女。群臣不能以大义。择立宗室之贤。乃探先君之邪志。而立其女。其乱常甚矣。苟有明天子在上。当正其名。遣使责让。择立贤君可矣。若以遐方。难同中国。则置之可也。顾以太宗之英明。不能如此。乃遣使锡命。册女子为郡公国王。夫公与王。皆主国君民之称。滥加阴柔之身。是则尊卑之辨。纲常之重。太宗自毁。而尽弃之矣。未几。遂致武氏僭窃之祸。实自太宗此举而启之矣。

新罗灵妙寺成。

丙申新罗善德女主五年。高勾丽荣留王十九年。百济武王三十七年。春三月。新罗女主有疾。讲经度僧。

主有疾。医祷无效。设百高座于黄龙寺。集僧讲仁王经。许度僧百人。

百济王。游泗泚河。

王在位日久。耽于逸乐。与郡臣常游宴于泗泚河。今名古省津。北浦。两岸奇岩怪石错立。间以奇花异草如画图。王飮酒极欢。鼓瑟自歌。从者屡舞。时称其地为大王浦。在今扶馀县南七里。

夏五月。百济使将军于召。袭新罗独山城。不克见杀。

百济王。命将军于召。帅甲士五百。袭新罗独山城。时新罗宫西玉门池。虾蟆大集。主谓左右曰。虾蟆怒目。兵士之象。意者西南边邑。有邻兵至乎。乃命将军阏川往搜之。果见于召日暮解鞍休士。阏川掩击之。于召登石上。弯弓拒战。矢尽被擒。主喜赐绢二百匹。

秋八月。百济王。宴群臣于望海楼。○新罗遣僧慈藏。入唐求法。

新罗崇佛以后。贵戚子弟多祝发为僧。慈藏俗名善宗。真骨苏判金茂林之子。捐妻子舍家为寺。独处幽险。累征不赴。乃敕曰不就将斩。藏曰吾宁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破戒而生。事闻。许令出家。至是受敕入唐。凡八年而还。

新罗置牛首州。今春川府。

丁酉新罗善德女主六年。高勾丽荣留王二十年。百济武王三十八年。春二月。百济京都地震。三月又震。○秋七月。新罗以阏川。为大将军。○冬十二月。百济遣使入朝于唐。

百济频岁遣使如唐。贡献不绝。至是献铁甲雕斧。帝赐锦袍幷彩帛三千段。

戊戌新罗善德女主七年。高勾丽荣留王二十一年。百济武王三十九年。春三月。百济王与妃嫔。泛舟大池。○新罗七重城今积城县南大石自移。○秋九月。新罗雨黄花。○冬十月。高勾丽侵新罗七重城。新罗击败之。

丽人来侵。百姓惊扰入山谷。新罗命大将阏川安集之。阏川与丽人。战于七重城克之。杀虏甚众。

己亥新罗善德女主八年。高勾丽荣留王二十二年。百济武王四十年。春二月。新罗以阿瑟罗州。为北小京。

以阿飡真珠镇之。

秋七月。新罗东海赤热。

鱼鳖尽死。

冬十月。百济遣使入朝于唐。献金甲雕斧。

庚子新罗善德女主九年。高勾丽荣留王二十三年。百济武王四十一年。春正月。有星孛于西北。○二月。高勾丽遣世子桓权。入朝于唐。

帝劳慰。赐赉特厚。

新罗,高勾丽,百济幷遣子弟。如唐入学。

是时。帝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三国亦遣子弟入学。东方学生之入中国。此其始也。唐李延寿曰。九夷所居。与中国悬隔。天性柔顺。无横暴之风。绵邈山海而易以道御。夏殷之世。或时来王。箕子避地朝鲜。始有八条之教。踈而不漏。简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载不绝。今辽东诸国。衣服参冠冕之容。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游学于京都者。往来继路。或没世不归。非先哲之遗风。其孰能致于斯也。北史补。

秋九月。高勾丽日无光三日。

权氏曰。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象也。而三日无光。盖苏文弑逆之征。已先著矣。丽之君臣。当戒惶恐惧。防患于未然也。惜乎其不能也。

辛丑新罗善德女主十年。高勾丽荣留王二十四年。百济武王四十二年。王义慈元年。春三月。百济王璋薨。太子义慈立。

王薨。谥武。太子立。是为义慈王。

百济遣使告哀于唐。唐遣使归赙赠爵。且册嗣王。

百济使入唐。素服奉表曰。君外臣扶馀璋卒。帝举哀玄武门。诏曰怀远之道。莫先于宠命。餙终之义。无隔于遐方。故柱国带方郡公百济王扶馀璋。栈山航海。远禀正朔。献琛奉牍。克固始终。奄致薨殒。追深愍悼。宜加常数。式奉哀荣。赠光禄大夫。赙赐甚厚。又遣祠部郞中郑文。表王为柱国带方郡公百济王。自此三国君薨。无不告哀。新君之立。无不受册。而上国哀荣之典。亦渐隆而益备矣。

秋八月。百济遣使入谢于唐。○唐遣职方郞中陈大德于高句丽。报世子之聘。

大德入境。所至城邑。以绫绮饷守者曰。吾雅好山水。如有胜处。欲观之。守者喜。导大德游历殆遍。悉得山川道里险易。见隋末华人从军陷没者。为道亲戚故旧存亡。人人垂涕。及至都。王盛陈兵卫见之。及大德还。备陈其虚实。且奏曰高勾丽闻高昌之亡大惧。馆候加常。帝曰高勾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趍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但山东州县凋瘵。吾不欲劳之耳。宋范祖禹曰。大德出使绝域。当布宣德泽。以怀远人。使声教所及。无思不服。而以赂遗诡诈。为谍于外国。失使之职。岂不辱乎。

壬寅新罗善德女主十一年。高勾丽荣留王二十五年。王藏元年。百济王义慈二年。春正月。高勾丽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监筑长城。

盖苏文。一云盖金。姓泉氏。自云生水中以惑众。形体魁杰。意气豪逸。其父东部大人大对卢死。苏文当嗣。而国人恶其忍暴。不之立。苏文顿首谢众。请摄职。如有不可。虽废无悔。众哀而许之。遂嗣位。至是命监筑长城。男役女耕。民不得休息。权氏曰。自古弑逆之贼。必欲众人之附己。盖苏文。既为东部大人。又因筑城。招集徒众。以行诛赏。盖欲其附己者众也。惜乎。丽之君臣。不能察之于微。以制于未乱也。

二月。百济王。巡抚州郡。虑囚。○秋七月。百济王。攻新罗。取猕猴等四十馀城。○八月。百济将允忠。陷新罗大耶城。杀城主金品释。舍知竹竹死之。

先时。伊飡金品释。为大耶城都督。悦幕客黔日妻夺之。黔日恨之。至是。百济将军允忠。卛兵一万来攻。黔日内应。烧其仓库。城中汹惧。品释之佐阿飡西川。登城谓允忠曰。若不杀。愿以城降。允忠曰。若如是。所不与公同好者。有如白日。西川劝品释降。舍知竹竹。时为品释幢下。止之曰百济反复之国。不可信也。而允忠言甘。必诱我也。若出城。必为所杀。与其鼠伏而求生。不若虎闘而死。品释不听。开门先出士卒。百济发伏尽杀之。品释闻将士死。先杀妻子而自刎。竹竹收残卒闭城门自拒。舍知龙石谓竹竹曰。今兵势如此。必不得全。不若生降。以图后效。竹竹曰。吾父名我以竹竹者。使我岁寒不雕。可折而不可屈。岂可畏死而生降乎。遂力战。城陷。与龙石同死。允忠生获一千馀人。分居国西州县。留兵守城。济王。赏允忠功马二千匹谷一千石。罗王。赠竹竹级飡,龙石大奈麻。移其妻子于王都。厚赐之。

冬十月。高句丽泉盖苏文。弑其君建武。立王侄臧。自为莫离支。

盖苏文。嗣父以后。㐫暴多不法。诸大人与王密议欲诛。事泄。苏文悉集部兵。若将校阅。盛陈酒馔于城南。召诸大人临视。至尽杀之。凡百馀人。遂入宫弑王。断为数段弃沟中。号曰荣留王。立王弟太阳之子臧为王。是为宝臧王。苏文自为莫离支。莫离支官名。如唐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也。于是号令远近。专擅国事。莫敢谁何。身佩五刀。衣服冠履。皆餙以金彩。跳臂高步。傍若无人。左右莫敢仰视。每上下马。必令贵人武将。伏地而履之。出入必布队伍。前导长呼。人皆奔避坑谷。路绝行者。国人苦之。

十一月。唐遣使高勾丽吊祭。

帝闻王薨。举哀于苑中。诏赠物三百段。遣使持节吊祭。毫州刺史裴思庄。奏请伐之。帝曰。高勾丽。职贡不绝。为贼臣所弑。朕甚哀之。但山东凋弊。未忍用兵耳。

新罗遣宗室金春秋。乞师于高勾丽。高勾丽拘之。既而释之。

春秋。真智王之孙。真平王之外孙。伊飡龙春一云龙树之子也。仪表英伟。有济世志。其女为金品释妻。死于大耶之役。春秋闻其死。倚柱立终日不瞬。言曰嗟乎。大丈夫不能灭雠国乎。乃诣主曰。臣愿奉使高句丽。请兵报怨。主许之。将行。谓金庾信曰。春秋与君为股肱。休戚同之。若我不返。君何以处之。庾信曰。若然。仆之马迹。必交践于两王之庭矣。春秋遂与庾信誓曰。自料六旬当还。过此无再见之理。春秋行至代买县。今未详。县人豆斯智。赠青布三百疋。既入丽境。丽王素闻其名。遣对卢盖金馆之。燕飨有加。或谓丽王曰。新罗使非庸人也。今来。殆欲观我形势也。王其图之。王遂严兵卫见之。春秋曰。今百济无道。侵轶我疆域。愿仗大国之威。一雪之。使下臣。致命于下执事。王曰麻岘,竹岭。本我之地。地若还。兵可出。春秋对曰。臣奉命乞师。大王无意救患。而劫行人以归地。臣有死而已。王怒囚之。春秋以其青布。赂丽王宠臣先道解。以求免。先道解语春秋曰。子闻龟兔之说乎。昔东海龙女病心。医言得兔肝则可疗也。然海中无兔。龙王患之。有一龟曰。吾能得之。遂登陆见兔。言海中有一岛。清泉白石。茂林佳菓。寒暑不能到。鹰隼不能侵。尔若得至。可以安居无患。因负兔行二三里。顾谓兔曰。今龙女病。须兔肝为药。故不惮劳。负汝来耳。兔曰噫。我神明之后。能出五脏。洗以纳之。日者。小觉心烦。出肝洗之。暂置岩底。闻尔甘言径来。肝尚在彼。若归取肝。汝得所求。我虽无肝尚活。岂不两相宜哉。龟信之。乃还。才上岸。兔脱入草中。谓龟曰。愚哉龟也。岂有无肝而生者乎。龟惘默而去。子以为如何。春秋喩其意。移书丽王曰。二岭本大国地。臣归请还之。谓余不信。有如皦日。王乃悦。春秋入丽。既六旬不返。庾信请王伐丽。募死士一万人。谓曰吾闻。见危致命。临乱忘身。夫一人致死当百人。百人致死当千人。千人致死当万人。则可以横行天下。今邻国无道。国相见絷。志士仁人。腐心之秋也。其可畏死乎。遂行。过汉江。时丽谍者浮屠德昌。使人奔告王。王既见春秋书。又闻谍者之言。遂厚礼春秋而归之。春秋出境。谓送者曰。国家疆理。非使臣所得专。向日所言。图逭死耳。

新罗以金庾信。为押梁州军主。

癸卯新罗善德女主十二年。高勾丽王臧二年。百济王义慈三年。春正月。高勾丽王。追尊其父大阳。为王。○三月。新罗以僧慈藏为大国统。创通度寺。筑戒坛。

藏自唐。将佛头骨,佛牙,舍利百粒,金点袈裟而还。诏入宫。优礼待之。命住芬皇寺。请至宫中。讲大乘论。又于黄龙寺。演菩萨戒七日七夜。敕藏为大国统。主一切僧尼。令僧尼五部。各增旧学。半月说戒。冬春緫试。又遣使巡检外寺。诫励僧失。严餙经像。定为恒式。创通度寺。筑戒坛。藏佛舍利。于是。国中之受戒奉佛。十室八九。祝发请度。岁增月至。三国遗事补。

高勾丽遣使。请道教于唐。

盖苏文告王曰。三教如鼎足。阙一不可。今儒释幷兴。而道教未盛。请遣使于唐求之。王从之。帝遣叔达等八人。赐老子道德经。王喜。取僧寺馆之。尊道士。居儒士之上。分遣道士等。行镇国内山川。又于平壤。筑龙堰城。丽僧普德。见释教不行。南奔完山州。按道之大原。出于天。有道此有学。有学此有用。此儒道之所以卓然为百代之宗。而圣人之道。不外于是矣。其师。尧,舜,周,孔也。其业。六经,四书也。格致诚正。其工之存乎内者也。修齐治平。其行之著乎外者也。仁义道德。其体之源也。礼乐刑政。其用之具也。始于一心之微。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一心之非真也。无一事之非实也。彼二氏倡寂灭无为之学。为正道之异端。而后人。倡为三教之说。有若天地之间。原有此三者。而不可阙一。然是何其言之妄也。佛氏之绝灭伦理。道家之离群绝俗。已非生人之常道。而后世之溺于二氏者。不过曰轮回罪福。曰经传科教。而是其说之尤浅陋者也。顾乃崇信。乱政亡国者。前后相望。而不知悟焉。悲夫。道教虽自此时始行。而未几而灭。佛氏之说至今犹未已。其亦东人之不幸也欤。

夏六月。唐遣使。册高勾丽王。

先是。唐太常丞邓素。使高丽还。请于怀远镇增戍。以逼高勾丽。帝曰远人不服。修文德而来之。未闻一二百戍兵。能威绝域也。至是。帝谓群臣曰。盖苏文。弑君专政。诚不可忍。以今日兵力。取之不难。但不欲劳百姓。吾欲使契丹,靺鞨。扰之何如。长孙无忌曰。盖苏文自知罪大。畏大国之讨。必严设守备。陛下姑为隐忍。彼得以自安。必更骄惰。愈肆其恶。然后讨之未晩也。帝曰善。又遣使持节册王为柱国辽东郡王高勾丽王。

秋九月。百济侵新罗。新罗告急于唐。

济丽连兵。谋取新罗党项城。今未详。○或云今南阳等地。以绝朝唐之路。罗王闻之。遣使告急。言百济曾取四十馀城。又与高勾丽和亲。将大举来侵。社稷难保。愿乞偏师。以存救援。帝谓使臣曰。我实哀尔为二国所侵。尔国设何奇谋。以免颠越。使臣曰吾王事穷计尽。惟告急大国。以冀全之。帝曰我少发边兵。揔契丹靺鞨。直入辽东。二国自解。可援尔一年之围。此后二国。知无继兵。还肆侵侮。于尔未安。此为一策。我给尔朱袍丹帜数千。二国兵至。建以陈之。彼见以为我师来援。必皆奔走。此为二策。百济恃海之险。不修兵械。男女纷杂。互相燕聚。我以甲兵。衔枚泛船。直袭其地。可以取之。然尔国。以妇人为主。为邻国轻侮。我遣一宗支。与为国主。而不可独王。当遣兵营护。待尔国安。任尔自守。此为三策。尔宜思之。将从何策。使臣不能对。帝叹其庸鄙。非乞师告急之才也。济王闻罗王。遣使如唐乞师。遂罢兵。按帝以三策设问。而其第一策。则帝已言其不可。第二策则只可一试。而不可再用。惟第三策为善。而下一段。则非使臣所敢言。罗使当直陈其所以然。且言二国。不遵诏命。侵凌属国之罪。明陈救灾恤患柔远字小之义。则帝必有所听纳。而使人一失其对。使一国有无人之讥。可胜叹哉。遣使天子之庭。乞师伐人。是何等大事。而新罗不知抡选。而使此庸鄙之流。仰塞专对之命。岂非此时。女主秉国。政事无章而然耶。抑新罗用人。专论骨品。无可使之才而然耶。使之才不才。而国家之轻重系焉。可不戒哉。

唐遣司农丞相里玄奖。谕高勾丽百济。与新罗平。

诏曰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

是月望。高勾丽夜明不见月。众星西流。

甲辰新罗善德女主十三年。高勾丽王臧三年。百济王义慈四年。春正月。新罗,高句丽,百济幷遣使。入朝于唐。○二月。唐使相里玄奖还。

玄奖入丽境。时盖苏文。已将兵击新罗。破二城。丽王召之乃还。玄奖宣敕。盖苏文曰。往隋兵攻我。新罗乘隙夺我地五百里。不归我侵地。兵恐未已。玄奖曰。往事不可追论。今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置之。高句丽岂得必求故地。盖苏文。竟不奉诏。至百济。百济王上表陈谢。玄奖还。具言其状。帝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诏。侵暴邻国。不可不讨。东征之计遂决。

唐遣使高勾丽。盖苏文拘之。

帝复使蒋俨。谕旨高勾丽。以观其动静。盖苏文以兵胁之。使者不屈。遂囚窟室。帝闻之将征之。褚遂良谏曰。涉辽以左。或水潦平地三尺。带方,玄菟。海壤荒远。非万乘所宜行。万一蹉跌。伤威损望。更兴忿兵。安危难测。宜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如反掌。按自隋以来。中国议论。每如此。皇帝亲征。未尝得志。至辽耶律隆緖而犹然矣。帝不听。时郡臣多谏者。帝曰吾知之矣。去本以趣末。舍高以取下。释近以之远。三者为不祥。伐高丽是也。然盖苏文。弑君又戮大臣。一国之人。延颈待救。议者固未亮耳。

百济立子隆。为太子。○秋九月。高句丽盖苏文。贡白金于唐。诏却之。囚其使。

褚遂良曰。盖苏文弑君。九夷所不容。今将讨之。而纳其金。此郜鼎之类也。帝不受。使者又言。莫离支遣官五十。入宿卫。帝怒谓使者曰。汝曹皆事高武。有官爵。盖苏文弑逆。不能复雠。今更为之游说。以欺大国。罪孰大焉。悉以属大理。

新罗将金庾信。攻百济。取加兮等七城。○冬十月。高勾丽京都。雪色赤。○十一月。帝下诏亲征高勾丽。令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之。

先是。帝命阎立德。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载军粮。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以韦挺为馈运使。自河北诸州。皆受挺节度。便宜从事。命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至是。帝欲自将讨之。北输粟营州。东储粟古大人城。十一月。帝至洛阳。前宜州刺史郑元璹。尝从隋炀。伐高勾丽。召诣行在问之。对曰辽东道远。粮转艰阻。东夷善守城。不可猝下。帝曰今日非隋之比。公但听之。张俭等。值辽水涨。久不得济。帝以为畏懦。召之。具陈山川险易。水草美恶。帝悦。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揔管。帅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平壤。以李世𪟝。为辽东道行军大揔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合势幷进。集于幽州。遣行军揔管江行本,少府少监丘行淹。先督众工。造梯冲于安萝山。时远近勇士应募。及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帝又手诏。谕天下。以盖苏文弑主虐民。情何可忍。今欲巡幸幽,蓟。问罪辽碣。所过营顿。无为劳费。且言昔隋炀帝。残暴其下。高句丽王。仁爱其下。以思乱之军。击安和之民。故不能成功。今略言必胜之道有五。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理乘乱。四曰以逸待劳。五曰以悦当怨。何忧不克。布告元元。勿为疑惧。于是。凡顿舍供备之具。减者太半。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之。

乙巳新罗善德女主十四年。高勾丽王臧四年。百济王义慈五年。春正月。百济侵新罗。金庾信逆击破之。

庾信。自伐百济还来。及见王。百济大军复来。攻买利浦城。王复命庾信拒之。庾信闻命。不见妻子而行。逆击破之。斩首二千级。将凯还。封人又急报。百济大举来侵。王以事急。谓庾信曰。国之存亡。系公一身。往其图之。庾信又不归家。炼兵西行。道过宅门。一家男女。瞻望涕泣。庾信不顾而行。众曰大将军犹如此。我辈岂以离别骨肉。为恨乎。及至。济人望兵卫整肃。乃退。

三月。新罗造黄龙寺九层塔。

慈藏请于主曰。若建塔。邻国降伏。九韩来贡。主信之。请工匠于百济经营。铁盘已上高四十二尺。已下一百八十三尺。按为佛氏之说者曰。新罗之统一三韩。由于奉佛之勤。然则丽,济奉佛。不下于新罗。罗末施舍。殆过于前代。而俱至乱亡。佛则一也。而何其福于此而祸于彼。灵于前而不灵于后耶。是其说之妄也。天厌丽,济。而罗运方兴。其奉佛之事。适与之会故。无知者委之佛力。岂不可咲乎。新罗此时。兵争方始。政宜蓄谷贮财。以为军国之用。而殚竭于无用之地。冀其冥祐。噫国之不亡。幸矣。

夏四月。唐诸军集玄菟,新城。分兵击高句丽。

帝自洛阳至定州。令皇太子监国。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雠。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未老。用士大夫馀力。以取之。帝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李世𪟝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𪟝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壬寅。副揔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馀骑。直压城门。城中惊扰。无敢出者。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趍建安城。胡三省云。唐建安城。在辽东西南三百里。即汉平郭县。按今盖州东北界。破丽兵。斩数千级。

唐李世𪟝。拔盖牟城。

壬子。世𪟝,道宗。攻盖牟。癸亥拔之。获二万口。粮十馀万石。初盖苏文。遣加尸城今未详七百人。戍盖牟。及是被虏。请从军自效。后帝见之谓曰。汝为我战。高丽必杀汝妻子。得一人之力。而灭一家。吾不忍也。皆廪赐遣之。以盖牟城为盖州。

五月。唐张亮。拔卑沙城。

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即卑奢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将军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揔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获男女八千口。遣緫管丘孝忠等。耀兵于鸭绿水。

帝渡辽水。拔辽东城。

李世𪟝。进至辽东城下。庚午。帝至辽泽。泥淖二百馀里。人马不可通。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乙亥。高句丽王。发新城,国内步骑四万。救辽东。江夏王道宗。将四千骑逆击之。军中皆以为众寡悬绝。不若深沟高垒。以待车驾之至。道宗曰贼恃众。有轻我心。远来疲顿。击之必败。当清路以待乘舆。乃更以贼遗君父乎。果毅都尉马文举。策马趍敌。所向皆靡。既合战。行军揔管张君乂。退走。唐兵不利。道宗登高而望见。丽军阵乱。与骁骑数十冲之。世𪟝引兵助之。丽兵大败。死者千馀人。丁丑。帝渡辽水。撤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劳诸将。斩张君乂。帝自将数百骑。至辽东城下。见士卒负土塡堑。帝分其尤重者。于马上持之。从官皆负土。致城下。时世𪟝攻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帝引精兵会之。围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城内有朱蒙祠。祠有锁甲,铦矛。丽人称前燕世。天所降。方围急。守将餙美人为神巫。言朱蒙悦。城必完。军心恃以为安。世𪟝列炮车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丽人积木为楼。结絙网不能拒。以冲车撞陴屋碎之。时百济上金髹铠。又以玄金为文铠。士被以从。甲光炫日。甲申。南风急。帝遣锐卒。登冲车之末。爇其西南楼。火延烧城中。引麾将士登城。丽军力战。死者万馀人。唐兵遂入城。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百济袭新罗。取七城。

时新罗发兵三万。助唐伐高勾丽。拔水口城。百济乘虚。袭取其国西七城。新罗遣将军金庾信。侵百济。

帝进攻白岩城。城主孙代音降。

乙未。帝进军白岩城。丙申。乌骨城今沈阳之宁海县即其地。主遣兵万馀。为白岩声援。唐将契苾何力。以八百骑击斩千馀级。李世𪟝。攻城西南。帝临其西北。城主孙代音。潜遣腹心请降。临城投刀钺为信。且曰奴愿降。城中有不从者。帝以帜与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帜。城中人。以为唐兵已登城。皆从之。帝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帝怒其反复。令军中曰得城。悉以人物赏战士。世𪟝见帝将受其降。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帝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𪟝乃退。得城中男女万馀口。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他城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先是。辽东长史。为部下所杀。其省事官名。吏职也。自后魏以来有之。奉妻子奔白岩。帝怜其有义。赐帛五疋。为长史。造灵轝。归之平壤。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

帝进攻安市城。大破其救兵于城下。丽将高延寿,高惠真。降。

帝至安市城攻之。丁巳。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帅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帝谓侍臣曰。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略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淖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时高丽有对卢高正义者。年老习事。谓延寿曰。秦王内芟群䧺。外服夷狄。独立为帝。此命世之才。今举海内之众而来。不可敌也。为吾计。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奇兵。断其运道。粮食既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乃可胜也。延寿不从。引军直进去安市城四十里。帝恐其低徊不至。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延寿曰易与耳。竞进乘之。至城东南八里。依山而阵。帝乃与长孙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其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高勾丽与靺鞨。合兵为阵。方四十里。帝望之有惧色。江夏王道宗曰。高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根本。则数十万众。可不战而降。帝不应。遣使绐延寿曰。我以尔国强臣弑主。故来问罪。至于交战。非吾本心。入尔境。蒭束不给。故取尔数城。俟尔国修臣礼。则所失必复矣。延寿信之。不复设备。帝夜召文武计事。命世𪟝。将步骑万五千。阵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峡口。以冲其后。帝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是夜。流星坠延寿营。戊午。延寿等。见世𪟝军少。勒兵欲战。帝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幷进。延寿等。分兵御之。六军为丽兵所乘。殆将不振。候者又告。英公之麾黑旗被围。帝大恐。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应募在军中。著奇服。大呼陷阵。所向无敌。丽兵披靡。大军乘之。丽军大溃。死者二万馀人。延寿等。将馀众依山自固。帝命诸军围之。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拜伏请命。帝语之曰。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至于摧坚决胜。故当不及老人。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遂简耨萨以下官长五百人。授戎秩迁内地。馀皆纵之。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明光铠万领。他器械称是。高句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帝驿书报太子曰。朕为将如此何如。更名所幸山曰驻鞸山。按。海外小丑。初不关于中国之存亡。而亲劳玉趾。万里征战。已非帝王之远略。一战才捷。便有骄心。向子夸矜。此岂贻谋之道哉。命许敬宗。为文勒石。以记其迹。以延寿为鸿胪卿。惠真为司农卿。○初。新罗人薛罽头。尝与亲友言志曰。国家用人。惟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自振。我愿西游中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簪绅釰佩。出入天子之侧。足矣。随海船入唐。及是役。自荐为左武卫果毅。深入疾闘而死。功一等。帝问知为新罗人。泫然曰吾人。尚畏死。顾望不前。而外国人。为吾死事。何以报其功乎。问从者。闻其平生之愿。脱御衣覆之。赠大将军。以礼葬之。按。后世用人之法。虽有学校以以养士。科举以取人。而间有豪杰不羁之士。非此二者所能牢笼。都在君相。用之于法度之外然后。可以尽其才。而野无遗贤矣。苟为不然。使之落拓不遇。而为邻国之用。则所谓楚虽有材。晋人用之者也。是以王猛柄用于苻坚。韩延徽任事于契丹。张元主谋于曩霄。未尝不为中国之所恨。而究其所由。则当时君相。不能尽其任用之术而然也。新罗虽有花郞选士之法。而已非先王之令典。且其用人专论骨品。非世族宗姓则虽有才不能显用。此薛罽头之所以为唐用也。当此之时。三国分争。人才正急。虽搜访于山薮之中。拔擢于行伍之间。犹惧其不能尽一国之才。而徒然以门地用人。虽有豪杰之士。将何以展其才智乎。治国者。当以为戒也。

秋七月。唐张亮。破高句丽兵于建安城下。

亮军过建安城下。壁垒未固。丽兵奄至。军中骇扰。亮素怯。踞胡床直视不言。将士见之。更以为勇。力战破之。

八月。盖苏文使靺鞨。请救于薛延陁。

帝之东征。薛延陁入贡。帝语其使曰。语尔可汗。今我东征高丽。汝能为冦。宜亟来。真珠可汗。遣使致谢。请发兵助军。帝不许。至是盖苏文。使靺鞨说真珠。啖以厚利。真珠畏唐不敢动。时盖苏文谍者高竹离。为唐候骑所获。反接诣军门。帝召见解缚。问曰何瘦之甚。对曰窃道间行。不食数日矣。命赐之食。谓曰汝为谍。宜速返命。为我寄语盖苏文。欲知军中消息。可遣人径诣吾所。何必间行辛苦也。竹离徒跣。帝赐𪨗遣之。帝在辽外置营。但明斥候。不为堑垒。虽逼其城。丽人终不敢出为冦钞。

帝攻安市城不下。九月。下诏班师。赐城主缣百匹。

帝之克白岩也。谓李世𪟝曰。吾闻安市城。险而兵精。其城主材勇。盖苏文之乱。城守不服。盖苏文击之不能下。因以与之。建安。兵弱而粮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公可先击建安。建安下则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谓。城有所不攻者也。对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军粮皆在辽东。今逾安市。而攻建安。若丽人断吾粮道。将若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则鼓行而取建安耳。帝从之。世𪟝遂攻安市。安市人望见帝旗。盖辄乘城鼓噪。帝怒。世𪟝请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延寿,惠真。请于帝曰。奴既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今奴以高句丽十馀万众。望旗沮溃。国人胆破。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馀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群臣亦言。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句丽汹惧。幷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帝将从之。独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帝乃止。诸将急攻安市。帝闻城中鸡彘声。谓世𪟝曰。围城积久。城中烟火日微。今鸡彘甚喧。此必飨士。欲夜出袭我。宜严兵备之。是夜。丽兵数百人。缒城而下。帝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之。丽军死者数十人。馀军退走。道宗督众。筑土山于城东南隅。侵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士卒分番交战。日六七合。冲车礟石。坏其楼堞。城中随立木栅。以补其缺。道宗伤足。筑山昼夜不息。凡六旬。用功五十万。山顶去城数丈。下临城中。道宗使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山顶。以备敌。山颓压城。城崩。会伏爱私离所部。丽军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帝怒斩伏爱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帝曰汝罪当死。但朕以汉武杀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盖牟,辽东之功。故特赦汝耳。帝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帝嘉其固守。赐缣百疋。以励事君。命世𪟝,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乙酉。至辽东。丙戌。渡辽水。辽泽泥潦。车马不通。命无忌将万人。剪草塡道。水深处以车为梁。帝自系薪于马鞘。以助役。冬十月丙申朔。帝至蒲沟驻马。督塡道。诸军渡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敕燃火于道以待之。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夹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高延寿自降后。常愤叹。寻以忧死。惠真竟至长安。新安,建安,驻驆三大战。丽军及唐兵马死者甚众。帝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金氏曰唐太宗。圣明不世出之君。除难比于汤武。致理几于成康。至于用兵之际。出奇无穷。所向无敌。而东征之役。败于安市。则其城主。可谓豪杰非常者矣。史失姓名。与杨子所云。齐鲁大臣。史失其名无异。甚可惜也。○时唐军。所虏高丽民万四千口。先集幽州。将以赏将士。帝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讙呼之声。三日不息。帝还京师。谓李靖曰。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帝顾问。道宗具陈在驻驆时。乘虚取平壤之言。帝怅然曰。当时匆匆。吾不省也。

丙午新罗善德女主十五年。高句丽王臧五年。百济王义慈六年。夏五月。高句丽遣使如唐谢罪。唐诏绝其贡。

高句丽王及盖金。遣使谢罪。幷献二女。初帝将还。以弓服赐金。金受而不谢。而又益骄恣。虽遣使奉表。其言卛皆诡诞。又待唐使倨慢。常窥伺边隙。屡敕令勿攻新罗。而侵凌不已。至是。诏勿受其贡。更议讨之。且曰色者。人所重。然闷其去亲戚。以伤乃心。朕不取也。并还其女。

高句丽东明王母塑像。泣血三日。○高句丽长城。成。

丁未新罗善德女主十六年。真德女主元年。高句丽王臧六年。百济王义慈七年。春正月。新罗上大等毗昙等。起兵据明活城。

毗昙及廉宗等。谓女主不能治国。举兵欲废之。据明活城。官军屯月城。守十日不解。夜有大星。落于月城。毗昙谓士卒曰。吾闻落星之下。必有流血。此殆女主败绩之兆也。士卒呼吼。声震天地。主闻之忧惧。金庾信曰。吉㐫无常。惟人所召。故纣以赤雀亡。鲁以获麟衰。高宗以雉雊兴。郑公以龙闘昌。故知德胜于妖。则变异不足畏也。王请勿忧。乃造木人。抱火载于风鸢而飏之。若上天然。翌日。使人传言于路曰。昨夜落星还上。使贼军疑焉。

新罗作瞻星㙜。

炼石筑之。上方下圆。而通其中。人由中而上。高十九尺。以候天文察氛祲。在今庆州府东南三里。

新罗女主德曼卒。国人更立其从妹胜曼。

主平日预言死期。至是果薨。世称主知几三事。谓见画花知无香。闻蛙知有兵。预言死期也。主尝言我死。当葬于叨利天中。群臣不知。主曰狼山南也。及薨。谥曰善德。从遗命葬之。在今庆州府东九里镇山巓。国人。立真平王母弟国饭葛文王之女胜曼。是为真德女主。母朴氏月明夫人。一云阿尼姿质豊丽。身长七尺。垂手过膝。按真平薨而无子。此时王室至亲。有金春秋父子。宗戚大臣。有阏川辈。勋望幷著。为国人之所信服。则新罗群臣。当于此。择贤立之。而顾乃探先君之邪志。立其爱女。于是。而反阴阳之理。易男女之义。其悖道乱常。莫过于此矣。是以人心不服。毗昙等乘之而作乱。不足怪矣。当时事情。史不可详。岂非有大臣之贪权者。为擅弄之计而然欤。不然抑夷俗之杂乱而然欤。若谓名位既定。废立难行。则善德薨逝之际。当立宗室之贤者。而踵谬袭非。又立真德。牝鸡司晨。有若经常之道。金庾信辈。号称一代人物。而俛首帖耳。服事女主。而不以为愧。何哉。金氏时习。有善德王陵诗一篇。亦可以补史论之缺矣。其诗曰。君不见吕氏凭陵汉室时。汉室岌岌嗟将危。又不见武氏鸱张唐帝家。唐家功业终纷挐。由来哲妇必倾城。妇有长舌厉非经。新罗女主名善德。治则无闻崇怪慝。一生好事无与比。大喜浮屠神异事。死犹不悛瘗兜率。狼山之南神所室。驯致新罗自灭亡。只缘佞佛为滥觞。而今原野有培𪣻。荆棘丛中狐兔走。百年好事但留名。遗臭遗芳人所评。但得功业一生足。衣薪弃野亦不恶。

新罗金庾信。击毗昙。杀之。

时毗昙叛。而善德薨。内外汹惧。官军相拒不能克。庾信乃刑白马。祭于落星之地。咒曰天道阳刚而阴柔。人道君尊而臣卑。苟或易之。即为大乱。今毗昙等。以臣而谋君。自下而犯上。此谓乱臣贼子。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今天若无意于此。而反见星怪。此臣所不喩者也。惟天之威。从人之欲。善善恶恶。无作神羞。于是。督诸将卒奋击之。毗昙等败走伏诛。坐死者三十人。

二月。新罗以阏川。为上大等。

时新罗大臣。有阏川,林宗,述宗,武林,廉长,庾信。号六公。当国秉政。尝会于南山亐知岩。议国事。阏川膂力绝人。有虎走入座间。诸人惊起。阏川略不动。执虎尾扑地杀之。人皆壮之。然其威勇智略。咸推庾信。

新罗以大阿飡守胜。为牛头州军主。○唐遣使新罗。赠善德女主为光禄大夫。册嗣女主为柱国乐浪郡王。○三月。唐牛进达,李世𪟝,侵高句丽。

帝将复出师。朝议以为高句丽依山为城。不可猝发。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若数遣偏师。迭扰其疆埸。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帝从之。以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揔管。李海岸副之。发兵万馀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又以李世𪟝。为辽东道行军大揔管。孙贰郞副之。将兵三千人。因营州府兵。自新城道入。两军皆选习水善战者配之。自是。高句丽疲于奔命。终至于亡。

夏五月。李世𪟝。破高句丽南苏城而还。

世𪟝军既渡辽。历南苏等数城。高句丽多背城拒战。世𪟝击破之。焚其罗郭而还。

秋七月。新罗遣使。入谢于唐。○牛进达等拔高句丽石城。

进达等。入丽境。凡百馀战无不捷。攻石城盛京志。今凤凰城山上。有古城。是也。拔之。进至积利城下。丽兵万馀出战。李海岸击破之。斩首二千级。时帝复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宣,润,常,苏,湖,杭,越,台,婺,栝,睦,洪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欲以征高句丽。

新罗改元太和。○八月。彗星见南方。众星北流。○冬十月。百济侵新罗。金庾信击败之。

百济将军义真。帅步骑三千。进屯新罗茂山城下。分兵攻甘勿桐岑二城。今幷未详。新罗遣金庾信。以步骑一万拒之。济兵锐甚。庾信苦战力竭。谓麾下丕宁子曰。今日事急。非子谁能奋励出奇。以激众心乎。因与飮酒。以示殷勤。丕宁子再拜曰。今于稠广中独属我。可谓知己。当以死报。出谓其奴合节曰。吾今日上为国家。下为知己死。吾子举真。虽幼有壮志。必欲与之俱死。若父子倂命。家人畴依。汝与举真。好收吾骨。归慰母心。即鞭马横槊突阵。略杀数人而死。举真欲赴同死。合节止之曰。大人有遗命。负父命弃母慈。可谓孝乎。举真曰。见父之死。偸生苟存。岂谓孝乎。以釰击合节臂。奔入战死。合节曰私天崩矣。不死何为。亦交锋而死。三军感激争进。所向摧陷。斩三千级。义真匹马而遁。庾信抚三尸哭甚恸。王闻之。以礼葬之。恩赏甚渥。

十二月。高句丽王。遣子莫离支任武。谢罪于唐。

戊申新罗真德女主二年。高句丽王臧七年。百济王义慈八年。春正月。新罗,高句丽,遣使。入贡于唐。○唐遣薛万彻。伐高句丽。

帝诏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揔管。裴行方副之。将兵三万人及楼船战舰。自莱州泛海。击高句丽。

夏四月。百济侵新罗。金庾信击败之。

百济将军义真。侵新罗西鄙。取腰车等十馀城。夏四月。进军玉门谷。新罗命金庾信御之。庾信分军三道。夹击败之。追杀几尽。

唐乌胡镇将古神感。击高句丽败之。

神感将兵浮海来。遇丽步骑五千。战于易山破之。其夜丽人万馀。袭神感船。神感设伏又破之而还。帝以高句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隋末釰南。独不预辽东之役。百姓富庶。遣使釰南。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广半之。蜀人苦役。釰外骚然。诏莱州刺史李道裕。转粮及器械于乌胡岛。一作呜呼。

秋九月。高句丽群獐群狼。渡河西行。三日不绝。○唐薛万彻。破高句丽泊汋城而还。

万彻等。渡海入鸭绿。至泊汋城南四十里止营。城主所夫孙。帅步骑万馀拒之。万彻遣裴行方。领步卒及诸军乘之。丽兵溃。行方等进围之。泊汋城因山设险。阻鸭绿水为固。攻之不拔。丽将高文。帅乌骨,安市诸城兵三万馀人来援。分置两阵。万彻分军击之。丽军溃。万彻寻还。

冬。新罗遣使。入朝于唐。

罗使邯秩许如唐。帝敕御史问。新罗臣事大国。何以别称年号。秩许对曰。天朝不曾颁正朔。自先祖法兴王。私有记年。若大朝有命。小国又何敢焉。帝然之。

新罗金庾信。伐百济。拔二十一城。

初押梁州都督金庾信。欲炼兵训士。以报大耶之役。屯梁州数月。飮酒作乐。若无意军旅者。州人以为庸将。讥谤曰众人安居日久。有馀力可以一战。而将军慵惰。如之何。庾信知民可用。告主曰请伐百济。以报大耶之役。主曰以小触大。危将奈何。对曰兵之胜负。不在大小。顾人心如何耳。今吾众一心。可同死生。百济不足畏也。主许之。及义真来侵。庾信简炼州兵赴之。至大耶城外。百济逆拒。庾信佯北至玉门谷。百济轻之。大军来追。伏发分三道。掩击大破之。获其裨将八人。斩杀千馀人。使告百济曰。我军主品释及妻金氏之骨。埋于尔国狱中。今尔裨将八人。为我所擒。送死易生何如。百济佐平仲常。一作忠常。言于王。乃以品释夫妻之尸。椟还之。庾信许八人还。遂乘胜入济境。攻拔岳城今未详等十二城。斩首二万级。生获九千人。又屠进礼今锦山郡等九城。斩首九千级。虏六百人。主大喜。进庾信秩伊飡。为上州行军大揔管。

新罗遣金春秋。入朝于唐。

春秋与其子文王。奉使入唐。帝遣光禄卿柳亨郊劳之。既至。见春秋仪表英伟。厚待之。春秋请诣国学。观释奠及讲论。帝许之。仍赐御制温汤及晋祠二碑文。幷新撰晋书。又召燕见。赐以金帛特厚。问曰卿有所怀乎。春秋奏曰。弊国僻在海隅。服事天朝积有岁年。而百济强猾。屡肆侵凌。往年。大举深入。攻陷数十城。以塞朝觐之路。陛下不借天威。剪除凶逆。则弊邑梯航述职。无复望矣。帝深然之。又问闻尔国有金庾信者。其为人何如。对曰庾信虽少有材智。若不藉天威。岂能除邻患。帝曰诚君子之国也。乃敕将军苏定方。帅师二十万征百济。帝又曰。朕伐高丽非有他故。怜尔摄乎两国。每被侵凌。山川土地。非我所贪。玉帛子女。是我所有。我平定两国。平壤已南百济土地。幷乞尔新罗。永为安逸。春秋谢恩。春秋请改章服从华制。于是。内出珍服赐之。诏授春秋特进。文王左武卫将军。春秋将还。诏令三品以上饯之。优礼甚备。古未有也。春秋奏曰。臣有七子。愿留文王。以备宿卫。许之。春秋还至海上。遇高句丽逻兵。从者温君解。高冠大衣坐于船上。逻兵以为春秋杀之。春秋乘小船得免。王嘉君解。赠大阿飡。优赏其子。

是岁。唐以契丹酋窟哥。为松漠都督。置东夷校尉于营州。

隋开皇末。契丹部落渐众。遂北逐水草。当辽西正北二百里。依回讫临水而居。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亦鲜卑故地。分为十部。多者三千。少者千馀。随水草畜牧。至是。其酋窟哥。卛众内附。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拜窟哥。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于营州兼置东夷都护。以统松漠饶乐之地。通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