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国李相国后集/卷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 东国李相国后集
卷十一
作者:李奎报 高丽
1251年
卷十二

十三[编辑]

丁学士而安扫与墨竹四干。各作赞云。[编辑]

露竹[编辑]

介然孤竹。生亦艰涩。天其怜之。露以濡湿。宜体天意。逢雪勿怯。

风竹[编辑]

所贵于汝。节直而已。低昂不持。迺风所使。斯亦本空。孰披拂是。

老竹[编辑]

宁老而摧。节则安改。如玉之折。其贞尚在。叶大不陨。犹召清籁。

新竹[编辑]

擘地而生。芳苞锦皮。谁擢其颈。挺然其猗。干天亦可。高则易危。

丁而安写予真。自作赞曰。[编辑]

髯麤而靡。唇厚且赪。此何人者。似若春卿。果是春卿。影耶形耶。形尚虚妄。惟梦之似。何况是影。梦中梦尔。五纪升沈。区区一身。八幅素中。俨然似人。写心虽难。微露于真。凡我子孙。毋笑予丑。但传其心。无忝祖考。

酒壶铭[编辑]

壶兮壶兮。盛酒斗二。倾则复盛。何时不醉。兀我之身。豁予之意。或舞或歌。皆汝所使。随尔者予。但不竭耳。

松广社主大禅师梦如。遣侍者二人求得丁而安墨竹二干。仍邀予为赞云。[编辑]

雪竹生笋[编辑]

竹之耐寒。虽则其性。未闻其笋。冒雪亦迸。唯昔孝子。诚感天地。泣出冬笋。以中母嗜。不尔法身。妙色湛然。不为时节。劫所能迁。法子森立。一似其体。既克似之。安有寒暑。

风竹二丛。一动一静。[编辑]

大风所吹。万殊同受。何一竹中。有动与不。一丛困风。摇簸不息。一丛自若。植植其直。有如二人。同学于禅。一人悬悟。心已慹然。一犹未尔。群动坌起。返闻闻性。动静迺已。

幻长老以墨画观音像。求予赞。[编辑]

观世音子。观音大士。白衣净相。如月映水。卷叶双根。闻熏所自。宴坐竹林。虚心是寄。童子何求。曲膝拜跽。若云求法。法亦在尔。画像者谁。韩子是已。丁君写竹。能事毕矣。予复赞之。疣赘于二。

东国诸贤书诀评论序幷赞○晋阳公令述[编辑]

夫书契之兴。尚矣。自苍颉制字以代结绳。然后鸟迹蝌蚪篆籒隶书之法作焉。寝及后代。踵事增华。于是真行草飞白之制。各体互兴。若秋菊春兰俱不可废。且古之闻人韵士之工于书者。不可胜算。有攻一体者。有兼之者。远至于晋。以王羲之为第一。前则梁武帝评其体曰。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后有唐文皇赞之曰。烟霏露结。凤翥龙蟠。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向所谓古之闻人不为不多。而独举逸少者。盖我国之第一人者。有与逸少无异者。故先举其偶者耳。第一者其谁。金生是已。此迺神笔也。何以言之。世传尝有人忽至金生前。请写帝释经。写毕。问所从来。其人曰。我帝释使者也。命我请书故来耳。因忽不见。又书安养寺额。隔数年。其钉额之屋南倾侧。即请书屋北。然后其屋还平。又写青龙寺额。常有云雾笼焉。又学士洪灌赍其书入宋。其朝诸贤见之。叹曰。不意今日见王右军真迹。灌答曰。不是右军书。迺我国金生书。屡言之终不信焉。则金生之书。与右军无异明矣。然则当以金生处神品之第一。

王师坦然书。于行尤所长。每一披阅。精彩烂发。如芙蓉之出池中。含骨鲠。掩以琼肌。如巧工之施材。稳当相衔。亦无雕凿之痕矣。此岂学而得之。必受之天者欤。然则当以坦然居神品之第二。

晋阳公崔书。于真行草。无所不兼。草则如迅鹘飞空。轻风卷雾。真行则如阵马齐首。步骤闲舒。无不中规。然中有奔逸薾云之气。少放则自亦不能遽遏也。公尝书大观殿额。时奇相国亦能书额。见公所书。愕然自服。信可谓神品矣。但闻公于某品。皆不欲居。令漏脱之。此谦德也。美则美矣。然此非私意。迺一国之公望也。若以谓吾今当国。人或面谀。则其中亦有正直之士。岂皆取一时之媚。传为万世之所谤耶。决不然矣。今虽不尔。后世之评者。亦如今议。公虽欲避之。得乎。请处之神品之第三。

柳员外伸书。大抵好合行草二体书之。昔王子敬好为此体。人谓之非草非行。亦谓之行草。伸之于子敬。虽所书之体不同。亦其遗法也。其体纯尚筋骨。以壮士拔釖将赴敌场比之。可也。以骥马瘦立。益露骏骨况之。亦可也。此亦通神。非一生所习。当居神品之第四。

君主则太祖仁宗明宗皆工书。然至尊非评品所到。皆略之。其馀士大夫桑门逸士之工书者。有若学士洪灌,宰相文公裕,宗室僧统冲㬢,首座道休,侍郞朴孝文,宰相柳公权,邵城侯金居实,宰相奇洪寿,学士张自牧,山人悟生了然等。亦可以妙品绝品次序焉。然以予有未见其书者。故今不得优劣之。迨摠集而观。然后备论。不尔。俟后之达识有以明白甄别耳。神品四贤各赞

金生[编辑]

朝露结兮夕烟霏。怒虬挐兮灵凤骞。金生耶羲之耶。身虽异兮手则同焉。心手相应。付之者天。神哉异哉。言所难传。

坦然[编辑]

皎如明月之拨云。粲若芙蓉之出池。非谓脆弱兮如美妇人。外若妍媚兮中以筋持。一点一画。妥帖得宜。非意所造。神者迺施。

晋阳公[编辑]

朝日排云兮不足况其明丽。鸾腾凤翥兮未足比其联翩。妍莫妍兮中有强。强莫强兮还有妍。气骨风流。惟公兼焉。天符神契。得乎自然。

柳伸[编辑]

轩乎悍蛇之昂首。严乎长戟之森张。何怒兮惟拳是挥。何战兮惟力斯扬。锋钻棱生。纯是铁钢。其人渐远。其书益翔。

[编辑]

蔡枢密松年字序[编辑]

枢密相国蔡公思所以代其讳者。请字于予。予字之曰天老。其意何哉。传有之。受命于天。唯松柏独也青青。又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凡物之中。能贞固守节。莫松柏若也。非独守其节。亦能享其天年。有至千百年。不改柯易叶者。此天之所使老之者也。天不使老焉。则月花朝槿。亦能久生。何贵乎松柏哉。公尝以此自名久矣。果能以落落凌霄之姿。抗节玉立。为天一柱。又必以阴功隐德。享寿无疆。为国元老无疑矣。然则其不曰天之使然乎。由是观之。公之自名之意。于此已效。而予以天老字之。庸讵不与之符会吻合者耶。月日。某谨序。

新序详定礼文跋尾代晋阳公行[编辑]

夫帝王之政。莫先于制礼。其沿革也损益也。宜一定之。以淑人心。以齐风俗矣。安可因循姑息。不即立常典。使之纷然异同哉。本朝自有国来。其礼制之损益。随代靡一。病之久矣。至仁庙朝。始敕平章事崔允仪等十七臣。集古今同异。商酌折中。成书五十卷。命之曰详定礼文。流行于世。然后礼有所归。而人知不惑矣。是书跨历年祀。简脱字缺。难于考审。予先公迺令补缉。遂成二本。一付礼官。一藏于家。其志远也。果于迁都之际。礼官遑遽。未得赍来。则几若已废。而有家藏一本得存焉。予然后益谙先志。且幸其不失。遂用铸字。印成二十八本。分付诸司藏之。凡有司者。谨传之勿替。毋负予用志之痛勤也。月日。某跋。

[编辑]

朴枢府有嘉堂记[编辑]

距斗城数百许步。有地之控形胜吸秀气。势成金盏者。于焉有洞曰万石。父老相传云。盖以多石而名之也。予曰。非也。此洞当有俸八万石之庆而云耳。非必以石之多也。其后果有士大夫多来家焉。今又本兵枢府相国朴公来卜其居。方新其宅也。邀予及宾友落之。且令阅其所营制度何似。予观之曰。美矣尽矣。无以复加矣。大抵世之富贵者之构屋也。多以回万牛之材。丰其栋宏其柱。壮则壮矣。侈云侈矣。然未有萧洒出尘之意。今公所构。有异于是。大小得中。不不隘。其华靡则可谓臻其极。而然中有洒落物外之想。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此岂公之心匠眼匠所致然耶。凡作堂三间。用二间为厅事。其上皆以承尘塡之。凡十二井。悉文以丹雘藻缋。光彩焕发。夺人目睛。求名于予。遂名之曰有嘉。盖取此宅当有嘉庆之意。亦取诗所谓我有嘉宾。以是堂为迎迓宾客之所故也。隔一间为佛室。作斋心之所。乃至佛仪。无所不备。入处可以清心。因名曰静虑。盖取禅那。此云静虑者也。其傍边左右地。净如湔洗削平。人不敢唾焉。绕宅环回。皆植以黄花。花凡十八种。繁艶异常。时已侵冬。黄白交开。烂熳纷糅。其相对正赏外。或有隈墙隐映。如娇饶美妇人半出帷房。作佯羞态度者。此尤可赏。有竹无虑四十馀本。葱笼蒙密。仅类江南所见。然江南所产。虽其大可围。其高干云。其贱如蓬。此直地性使然耳。非所可贵也。夫岂若此竹之整齐行伍。如人削出束立。迫不至侵。离不为迂。凡皆如意者乎。其馀花草之奇。非止此耳。迟春迺见耳。此不得叙。夫以清净心。居清净地。是即神仙也。何必玉京十二楼之要处耶。吾尝言男儿于世。得宰相难。得而得至致政又难。今公以枢府带左揆。先期得谢。优游于此。日与亲旧作挥金之乐。是亦人所难得者。噫。可谓明哲保身。乐性君子者欤。仆也蒙见嘱以记。叙万一以备后之标识而已。非好事为也。时某年某月日。谨记。

幻上人竹斋记[编辑]

吾尝观人各有嗜。非一揆也。众人之嗜。特滋味而已。君子之嗜。有异于是。目寓清赏。有所留意。亦名曰嗜。以是古之贤达有嗜书嗜画者。有嗜石嗜水嗜竹者。其所谓竹也。往往多为高人释子尤所嗜爱者。何哉。盖相对而观之也。亦足以虚其心地。圆通无碍。抑又生法师所谓尽是真如之观。于是乎存焉。亦于法门。究竟坚固。如竹之四时一色。不移其守。斯可尚已。有幻上人者。性或爱竹。先是。尝使画家名手韩某。摹白衣观音像。其傍所立双竹。则不令其人画之。迺就丁学士而安。固乞扫焉。又于丁君。求得墨竹二本。装成簇子。常宝之。盖丁公墨竹。妙绝一时故尔。复于松家岛普门精舍之侧。别立一斋寓焉。皆以竹构之。因号竹斋。于其宴息偃卧之中。见榱桷栋桴。皆呈竹色。上人以此为乐。或曰。苟如是。其种而养之。观玉立萧洒。天然自态。何有不可。而传之于墨。已是失真。复以枯竿死干。营此区区者耶。曰。夫所谓浮屠者。萍其迹云其身。游学无方者也。此竹斋。乃一蘧庐耳。今日在西。明日东北。又何处不办作一斋耶。画能随身。斋因地有。不曰可乎。若种而观之。安知不有类桑下之恋耶。斋成。固乞予为记。为略标之。上人名了幻。字而谁。于沙门可与为道友者。

空空上人兔角庵记[编辑]

瑜伽大士景照。字空空。其游刃空门。已可谓法王。而又馀事工于诗。故世或以诗僧称之。宋朝禅老祖播闻其名。遥赆以斑竹杖一事,乌漆钵五器,黄赤文木槵子一串。兼以诗寄之。又名所居曰兔角庵。自书其额以寄之。予嘉二师千里相契之意。既和播师诗。略言大槩。师又以记其庵为请。再三来扣。然予未知所以名之之意。久有难色。今方以予妄意度之。岂以子之字空空。而以空无兔角对之而名之耶。然则空空兔角。其义虽一。兔角又深于空空。而以空空归于兔角。是则顽空执空之类。非子之所宗唯心唯识入圆成实者也。予复思之。是意不然。名之景照。而字曰空空。则如楞严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者是已。由是观之。以兔角空空。丽之于照。是岂顽空哉。必以此而名之也。外此予亦无所言已。

杂议[编辑]

书白乐天集后[编辑]

予尝以为残年老境消日之乐。莫若读白乐天诗。时或弹加耶琴耳。加耶琴。盖古秦筝之类。但欠一弦耳。弦不伤指。其声切切。令衰情易荡也。白公诗。读不滞口。其辞平澹和易。意若对面谆谆详告者。虽不见当时事。想亲睹之也。是亦一家体也。古之人或以白公诗。颇涉浅近。有以嗫嚅翁目之者。此必诗人相轻之说耳。何必尔也。其若琵琶行长恨歌。当时已盛传华夷。至于乐工倡妓。以不学此歌行为耻。若涉近之辞。能至是耶。呜呼。凡讥议乐天者。皆不知乐天者也。吾不取已。但加耶琴。予于老境好弹耳。不可令人人皆同吾嗜也。弹亦不工。可笑。

王文公菊诗议[编辑]

予按西清诗话。载王文公诗曰。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见之曰。凡百花皆落。独菊枝上黏枯耳。何言落也。永叔之言。亦不为大非。文公大怒曰。是不知楚辞云夕飡秋菊之落英。欧阳九不学之过也。予论之曰。诗者。兴所见也。予昔于大风疾雨中。见黄菊亦有飘零者。文公诗既幸云黄昏风雨暝园林。则以兴所见。拒欧公之言可也。强引楚辞则其曰。欧阳某何不见此。亦足矣。乃反以不学。一何褊欤。修若未至博学洽闻者。楚词岂幽经僻说。而修不得见之耶。况修一代名儒也。而以不学目之。又何大甚也。予于介甫。不可以长者期之也。

李山甫诗议[编辑]

诗话。又载李山甫览汉史诗曰。王莽弄来曾半没。曺公将去便平沈。予意谓之此佳句也。有高英秀者讥之曰。是破船诗也。予意以为凡诗有言物之体者。有不言其体而直言其用者。山甫之寓意。殆必以汉为之船。而直言其用曰。半没平沈也。若其时山甫在而言曰。子以吾诗为破船诗。然也。予以汉拟之船而言之也。而善乎子之能知也。则为英秀者。其何辞以答之耶。诗话亦以英秀为恶喙薄徒。则未必用其言也。但诗话不及是议。予所未知也。

承误事议[编辑]

古人错用故事。而后人承之。又后人以此为承误。而不之甚咎者。如李白黄庭。杜牧一麾之类是已。予以为非也。何者。人不能无失。虽大手容或有失。失则因以鉴诫足矣。又承而用之。此何异于尤而效之者欤。此则特小失耳。若或有差大于是者。又以为古贤所用。而承其误耶。承误之说。虽古人有或肯焉。吾不取已。

问答[编辑]

甲午年礼部试策问首望制可[编辑]

问。我国家因狼子之难。率民迁都。得完社稷。则此虽圣天子贤宰相之妙算长策也。亦莫非天之所佑然也。果必为天之所佑。则必有兴复之期矣。坐而俟之可乎。必勤修人事。以应天心然后可乎。所谓人事者。施德化安人民。务稼穑备水旱之类是已。然以今之势观之。列郡残民之流移不得土着者皆是。安集之要。当在何道。田畴芜废。而地之闲旷者多矣。兴农之计。亦在何术。其水旱所备。德化所施。何者为最。诸生明于古今理体。宜悉陈之无隐也。

同前策问次望不行[编辑]

问。传曰。文武并用。长久之道。则自古国家之所不可偏废者。文武是也。本朝非不厉精于此。而近年已来。军队仅虚而不实。儒风极衰而不振者。岂修之之道有所未至耶。将天数使然耶。以士林言之。古者入仕之路甚难。故士必力学而从于科举者多矣。今则入仕之路甚易。故士不必要科举。而趋于学者寡矣。其入仕之难易。古今所以不同。何也。其革弊复古之术。又如何而可哉。以军队言之。皆各有所受分田。今忽安往而队伍之不充耶。必散归其田所在。若有司考而逼还。则独饥寒无援者至焉。顾役苦食乏。则不虑后患。逃还者众矣。古当不尔。而今之至是。其故何也。岂内外有司不能追考而一一惩之耶。其考之惩之之术。亦安在哉。诸生宜悉言之无讳也。

答石问[编辑]

有石𬒈然大者。问于予曰。予为天所生。居地之上。安如覆盂。固若植根。不为物转。不为人移。保其性完其真。信乐矣。子亦受天所命。得而为人。人固灵于物者也。曷不自由其身。自适其性。常为物所使。常为人所推。物或有诱。则溺焉而不出。物或不来。则惨然而不乐。人肯则伸焉。人排则屈焉。失本真无特操。莫尔若也。夫灵于物者。亦若是乎。予笑而答之曰。汝之为物。何自而成。佛书亦云。愚钝痴顽。精神化为木石。然则汝既丧其妙精元明。落此顽然者也。况复和氏之璞见剖也。汝亦从而俱剥。昆冈之玉将焚也。汝亦与之同煎。抑又予若驾龙而升天也。汝必为之骗石。因得而践焉。吾将示死而入地也。汝当为之丰碑。因刻而伤焉。玆讵非为物所转。且伤其性而反笑我为。予则内全实相而外空缘境。为物所使也。无心于物。为人所推也。无忤于人。迫而后动。招而后往。行则行止则止。无可无不可也。子不见虚舟乎。予类夫是者也。子何诘哉。石惭而无对。

问造物予厌蝇蚊之类。始发是题。[编辑]

予问造物者曰。夫天之生蒸人也。既生之。随而生五谷。故人得而食焉。随而生桑麻。故人得而衣焉。则天若爱人而欲其生之也。何复随之以含毒之物。大若熊虎豺䝙。小若蚊虻蚤虱之类。害人斯甚。则天若憎人而欲其死之也。其憎爱之靡常。何也。造物曰。子之所问。人与物之生。皆定于冥兆。发于自然。天不自知。造物亦不知也。夫蒸人之生。夫固自生而已。天不使之生也。五谷桑麻之产。夫固自产也。天不使之产也。况复分别利毒。措置于其间哉。唯有道者。利之来也。受焉而勿苟喜。毒之至也。当焉而勿苟惮。遇物如虚。故物亦莫之害也。予又问曰。元气肇判。上为天下为地。人在其中。曰三才。三才一揆。天上亦有斯毒乎。造物曰。予既言有道者。物莫之害也。天既不若有道者而有是也哉。予曰。苟如是。得道则其得至三天玉境乎。造物曰。可。予曰。吾已判然释疑矣。但不知子言天不自知也。予亦不知也。且天则无为。宜其不自知也。汝造物者。何得不知耶。曰。予以手造其物。汝见之乎。夫物自生自化耳。予何造哉。予何知哉。名予为造物。吾又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