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冈先生文集/卷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六 东冈先生文集
卷十七
作者:金宇颙
1755年
附录卷一

碑志[编辑]

始祖太子詹事府君墓碑[编辑]

我始祖高丽太子詹事府君讳龙庇公之墓。在庆尚道召文县治之南五土山震向之原。县人以府君有功德于民。久而不敢忘。共为禁其樵牧。又相与立祠县中。以时修祀。罔敢不虔。臧获之在境内者。官复其徭。以奉祀事。如是数百年。以为故事。正德间。慕斋先生金相国安国。出按是路。实我府君之弟龙弼后也。感其事。嘉其俗。为申蠲复之令。自此邑人奉之弥谨。万历五年。府君之裔孙吏曹佐郞诚一。告于同宗子孙。各出财力。为之立碑于墓前。作治逾时而功告讫。使裔孙前副校理宇颙。记其事以入石。宇颙窃惟古者。凡有功德于民者。皆在祀典。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所以厚报功施。不忘初也。降及后世。尚有遗意。其有功德入人之深者。则皆有以致其崇敬而兴慕景向焉。如孔明之在巴蜀。遗黎祭于道陌。羊祜之在襄阳。行旅为之堕泪。皆出于人情之自然而不能已者也。我始祖之在召文。观其邑民之崇敬慕向。至于绵历异代累数百年之久而不敢忽忘焉。则非功德入人之深而能如是乎。惜乎。我国之载籍不备。无所考证。不知我祖之于斯民。能御大灾者何事。能捍大患者何事也。独其兴慕崇敬有出于人情之自然者。则愈远而愈不可泯耳。府君三子五婿。长子讳宜。尚书左仆射。次讳纮。义城府院君。次讳英。判典客寺事。左仆射之子曰瑞之。内盈少尹。少尹之子曰台权。奉翊大夫。文睿府左司尹。司尹之子曰居斗。奉翊大夫。工曹典书。典书之子曰宣略将军都万户洊。万户之子曰县监永命。县监之子曰承文知事汉启。知事之后三世而至成均生员讳琎。有五子。曰克一。今为通训大夫密阳府使。曰守一。曰明一。皆生员。曰诚一则吏部也。曰复一。成均学录。文儒彬彬。萃于一家。当世称之。府院君之子曰英烈。义城君。义城君之子曰兴复。上护军。曰申复。护军。女适领议政韩永矴。二护军之后。冠绅辈出。而韩议政有三子。曰确。左议政,西原府院君。曰磌。参判。曰𥑇。正郞。左议政之子曰致仁。西城君。曰致义。青阳君。曰致礼。西陵君。女为德宗大王妃。即昭惠后也。寔诞我成宗大王及月山大君婷。判典寺事讳英。子讳之锐。艸溪郡守。郡守之子长讳光富。奉翊大夫兵部判书。次讳修德。某官。某官之子讳用超。佐我太祖大王。为原从功臣湖南道兵马节制。节制后六世而至宇颙先君子讳希参。仕我中仁明三大王朝。蜚英台阁。佐铨天曹。操履学行。取重士林。官至通政大夫三陟府使。有四子。曰宇弘。今为通训大夫光州牧使。曰宇宏。中直大夫议政府舍人。曰宇容。未仕。其弟则宇颙也。五婿之后。名卿钜公。前后相望。载在谱牒。今不殚录。夫以我始祖积德之厚。流泽之远。至于数百年而愈益光显。使我辈裔孙。得以藉其馀烈。承其家训。劝忠勉孝。以自树立于世。此其源流所自。可谓深且远矣。吾子孙。其又何敢忽焉而不之识也。今吏部与同宗诸贤。立石以识之。其追远报本。用意勤至。所谓佳子孙者。其不在玆耶。宇颙忝在末裔。谫陋不文。不克敷扬我祖之功德。而惧夫湮晦莫之白也。徒以同宗诸军过误见推。义不敢辞。于是乎略序其首末如右。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斗岩金公墓志。[编辑]

中流而失舟楫。中道而殒骅骝。惊涛未息。险途难尽。可不为大哀耶。故左议政金公之亡是已。公讳应南。字重叔。号斗岩。原州人。新罗敬顺王之裔。在高丽。有曰巨公吏部尚书。允侃侍中。时宝代言。良信政堂文学。资赞成事。义宣州守。瑨兵部尚书。晐吏部尚书。得两汉城左尹。乙辛工部尚书。连宗赠参议行直长。彭寿赠参判行通政。末孙赠判书行兵使。寔公之曾大父也。大父曰安祐。赠左赞成。考曰珩。赠领议政。三代皆以公秩追崇。领议政娶善山金氏赠参判德裕之女。以嘉靖丙午三月二十八日。生于熏陶坊之苎洞。生而岐嶷。三岁能读书。八岁能诵诗书。通大义。年十四。丧所恃。念家计清贫。须立扬奉亲。攻苦为文。日就月将。丁卯。中司马试。戊辰。捷龙榜。选补承文院正字。辛未。丁内忧。先大夫寝疾。关西公侍汤药。衣不解带。虮虱落地。刲股以进。祷天号泣。定州人至今称之。有流涕者。庐墓三年。一不践中门之内。癸酉。服阕。荐翰林。以终制未久。不就试才。甲戌。拜弘文馆正字。乙亥。升博士修撰。丙子。授司谏院正言。移兵曹佐郞。转献纳。丁丑。复拜修撰。升校理。授司宪府持平。己卯。拜吏曹佐郞知制教。赐暇读书。庚辰。授司宪府掌令。辛巳。拜兵曹正郞。复入铨曹为正郞。移弘文馆应教。壬午。升典翰直提学。移执义。递授司瓮院正。升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癸未。东西祸作。士类尽斥。三司为之一空。公亦在指斥中。特除济州牧使。公闻命即陛辞。引对赐虎皮胡椒貂皮耳掩。慰谕而遣之。公感泣而出。渡海赴官。适值饥馑。道殣相望。公请粟以赈。再活一岛之民。兴学校劝孝弟。变犷俗知礼义。民至今称慕。立碑以颂之。乙酉。召还。拜右承旨。升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丙戌。拜都承旨。移司谏院大司谏。迁成均馆大司成。复拜大司宪。戊子。拜吏曹参判。移刑曹参判。己丑。前修撰郑汝立以谋叛诛。一时士大夫坐交游被祸者。无虑百馀人。公独以谨慎免。庚寅。出补安边府使。俄遭台劾罢官。莅职仅一月。而阁境感德。如失父母。其冬叙用。辛卯。以圣节使赴京。时倭酋秀吉弑其君自立。志欲无厌。有射天之谋。胁令我国遣通信使。朝廷不得已遣之。犹未敢奏闻天朝。公临行上疏曰。日本与安南琉球接境。且近福建。商舶络绎。我国通信。宁有不知之理。中朝若问此事。臣将何辞以对。上意亦以为然。命议大臣具由奏闻。初上国闻我国通日本。果大疑。许阁老国曰。朝鲜礼义之邦。必无欺隐。圣节使不久当至。可问以验之。公行适及其际。礼部招问。公奏对详明。又移咨于许公。许公见其帖曰。文辞甚美。字法亦佳。必文章宰相来也。由是天朝释疑。遂下褒嘉之诏。使还。上喜甚。特加资宪。手持金带赐之。授汉城府判尹。壬辰。倭贼陷京城。大驾西幸。公以兵曹判书从。忠勤备至。癸巳。拜议政府左参赞礼曹判书副提学大司宪。冬。拜吏曹判书。扈驾还都。经乱之馀。朝廷草创。奸党尚炽。公议不行。公沈机不露。确志靡挠。收合士类。转移世道。重恢之后。稍有阳复之望。皆公之力也。胡泽之来。始倡羁縻之说。公独执不可。上箚以排之。甲午夏。升崇政大夫议政府右赞成。行吏曹判书。其冬。卜相。拜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经筵监春秋馆事。乙未。升左议政兼世子傅。和事不成。倭贼再渡海。迫令王子大臣入质。朝议依违。公建白遣郑期远等请兵于天朝以御贼。湖西人宋儒真叛诛。辞连者多冤枉。公白上释任琦等。丙申。李梦鹤又叛。就捕连建。平民尤众。公为推官。按核详明。申释湖西二百馀人湖南三十馀人。两湖人心。赖以稍定。丁酉。舟师败衄。倭贼蹂躏两湖。遂迫京城。天兵单弱。大小业业。萧按察应宫。挟沈惟敬来。欲遣诣贼营议缓兵。时皇朝以沈与贼通。方议其罪。杨经理麻提督。皆以为不可遣。柳相以为贼兵已迫。事无可为。欲奏请遣沈。以冀万一之幸。公毅然上箚争之。以为沈不可遣。若听按察之言。轻自上本。深恐他日得罪于天下之公议。上从公言。俄而贼退。是年九月。公以延慰经理。往还松京。感风寒失音。以国事方殷。不敢告病。十月。以按抚使往岭南。行至丰基。证势猝剧。舆疾还京。经年床席。药饵无效。戊戌十月二十四日。捐馆舍。享年五十三。讣闻。上震悼。方与唐官相对。命去肉膳。辍朝三日。赠赙有加。公卿士庶。莫不嗟惜。家无甔石。敛乏衣服。经理初丧。皆赖亲旧。且无以掩土。朝廷恻然。启达天听。题给墓军葬需。乱离以来未曾有也。公德厚而量宏。外柔而内刚。勇于为义。淡于财利。其在家则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分财之际。奴婢自择老羸。尽以壮实与弟起南曰。汝计活甚艰。宜赖以资生。其在朝也。律身方严。论议持正。而不自表见其所长。谟谋帷幄。密勿忠益。盖有人不及知者。当官处事。一以至公。好善嫉恶。出于天性。然每戒子弟曰。好善加一倍。恶恶减一倍。与人言寻常是非。则或有放过。至于临大事决大疑。确然不动。直行其志。立朝三十馀年。未尝营一田宅。每曰。受禄而食之。赁屋而居之。不劳心力而安享本分。莫如我也。不衣锦。不重肉。酒量虽大。飮不过度。不喜丝竹宴乐。凡奢丽之物。一不近之。清白一节。求之古人。罕有其俦。避权势如避水火。身在清要。戒惧不弛。恒杜门谢客。车马绝稀。及为宰相。年少后进。非公事。亦不往来。掌铨衡时。除拟精当。人不敢干以私。甄拔人才。如恐不及。如其贤也。虽寒门必取。亦不以贵势为嫌而不用。尤谨于守令之选。惟以公道。不容私情。有一人以忠孝大节闻于世。即公父执也。公敬事之。如事父兄。以其人之短于吏才也。每来求县。一不注拟。后于经筵。陈达其人节行。上嘉之。命陞堂上。公拜相于国事板荡之后。忧时发愤。寝食俱忘。常以为恢复之要。不在于炼卒筑城。而惟在于收合人心。所以收合人心。则在于伸雪己丑冤枉。尝于榻前。论李泼无辜曰。臣岂敢为死官。欺罔君父乎。追赠崔处士永庆时。朝议欲以堂下官赠之。公曰。不足以表其风节。乃赠大司宪。于是士论定。而权奸构捏之罪。无所逃矣。君父之雠。不共戴天。宁为请兵而亡。不肯媚贼而生。此公之所以不主和议。而告急于天朝者也。天兵东征。虽不能一举扫荡。而人知讨贼之义。不屈膝于贼庭者。又安知非公之功耶。时势艰危。南北之论又起。公慨然曰。今日正宜同心拯救。而惹起争端可乎。傥有攻击始祸者。当为小人。公之为相。适当此时。无偏无党。屹然持正。不动声色。而镇压之功多矣。天不暇寿。岂非关国家之成败。系士林之安危乎。呜呼痛哉。金虏方张而天夺紫岩。牛,李酿祸而不遗晋公。内外之患。交迫于前。不知天意果何如也。公之云亡。岂但邦国殄瘁而已哉。公乐善取友。不遗葑菲。宇颙狷狭迂滞。不适世用。而公图济时事。竭诚周旋。虽其好尚不同。而特以公议相取。常切磋论议。如州平孝直之于孔明。故公之亡。宇颙以诗哭之。有平生法孝直之句云。明年己亥二月十一日。葬于阳川南山里斗洞丑坐未向之原。从先兆也。夫人韩山李氏。赠领议政之蕃之女。克配君子。贤有行。先公十七年而殁。至是迁墓。同茔而窆。公有一子命龙。东宫洗马。侧室有一子二女。皆幼。洗马以宇颙于公有知心之分。泣血而属之。使志其墓。义不敢辞。谨叙其颠末。以俟铭彝鼎者考择焉。

行状[编辑]

南冥先生行状[编辑]

先生姓曺氏。讳植。字楗中甫。自号曰南冥。曺氏为昌山著姓。高丽太祖神德王后生德宫公主。下嫁于曺氏。生刑部员外郞瑞。寔为鼻祖。其后九世平章。代有伟人。先生以弘治辛酉六月二十六日辰时生。生有异资。早岁豪勇不羁。稍长喜为文。务为奇古。以文章自负。判校公每勉以举子业。先生自雄其才。谓科第可俯取。年二十五。偕友人肄举业于山寺。读性理大全。至鲁斋许氏语。有曰。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出则有为。处则有守。丈夫当如此。先生于是惕然警发。惘然自失。始牾从前所趣之非。而古人所谓为己之学者盖如此也。遂喟然发愤。竟夜不就席。迟明。揖友人而归。自是笃志实学。坚苦刻励。终日端坐。夜以达朝者累年。既已博求经传。旁通百家。然后敛繁就简。反躬造约。而自成一家之学。嘉靖丁酉。先生年三十七。始断弃举业。一意吾学。屏居丘园。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萧然自适。由是潜修静养。磨厉精神。而所造益以高远矣。家世清贫。先生授室于金海。妇家颇饶。先生既蚤孤。遂奉母夫人。就养于海上。乙巳。丁忧。奉柩还葬于嘉树。遂居本业。晩岁卜居头流之德山洞。以定菟裘之计。先生以中庙朝。用荐特除参奉。不就。明庙嗣服。再除主簿。皆不就。乙卯岁。特除丹城县监。又不就。上封事。略云。殿下之国事已非。邦本已亡。天意已去。人心已离。慈殿塞渊。不过深宫之一寡妇。殿下幼冲。只是先王之一孤嗣。天灾之百千。人心之亿万。何以当之。何以收之耶。川渴雨粟。其兆伊何。音哀服素。形象已著。当此之时。虽有才兼周召。位居匀轴。亦末如之何矣。况一迷身才如草芥者乎。上不能持危于万一。下不能庇民于丝毫。为殿下之臣。不亦难乎。号召勤王。整顿国事。非在于区区之政刑。惟在于殿下之一心。汗马于方寸之间。而收功于万牛之地。其机在我而已。独未知殿下之所从事者何事也。好学问乎。好声色乎。好弓马乎。好君子乎。好小人乎。所好在是。而存亡系焉。诚能一日惕然警悟。奋然用力。忽然有得于明新之内。则明新之内。万善具在。百化由出。举而措之。国可使均也。民可使和也。危可使安也。疏入不报。丙寅。朝廷大召名儒成运李恒林薰金范韩修南彦经等。复以遗逸召先生。辞。再有旨敦谕。乃就征。除尚瑞院判官。拜命。引对思政殿。上问治乱之道。为学之方。对曰。古今治乱。载在方策。不须臣言。臣之意以为君臣之间。必情义交孚。然后可以有为也。因极陈小民流移困顿之状。上又问三顾草庐事。对曰。诸葛亮。英雄也。非不能料事者。然与昭烈同事数十年。竟不能兴复汉室。臣所不得以知也。先生意盖谓孔明不当出来也。先生既入对。即发南还。不俟朝命。隆庆丁卯。今上即位。首下教书。所以奖谕求助者甚至。已而。继有旨。待日候温暖。乘驲上道。先生再辞。初辞所志。有老甚病甚罪甚之语。又言宰相之职。莫大于用人。今乃不论善恶。不分邪正。再辞所志。略云。请以救急二字献为兴邦一言。以代献身。方今邦本分崩。百弊斯极。所宜大小急急。如救焚拯溺。罔或支持。而徒事虚名。论笃是与。幷求山野弃物。以助求贤美名。名不足以救实。犹画饼之不足以救饥。请以缓急虚实。分拣处置。是时主上方向儒学。诸贤满朝。论说性理。而朝纲不振。邦本日蹙。先生盖深念之。故奏及之。戊辰。又下旨趣召。辞。上封事。开陈君德。大抵以明善诚身为要。而于其终篇。有云。臣前日所志。救急之言也。尚未闻天意感动。应以为老儒卖直之言。不足以动念也。况此开陈君德。不过为古人已陈之涂辙。然不由涂辙。更无可适之路矣。又言当今王灵不振。政多恩贷。令出惟反。纲纪不立者数世矣。非振之以不测之威。无以济百散糜粥之势。非润之以大霖之雨。无以泽七年枯旱之艸。必得命世之佐。上下同寅恊恭。如同舟之人。然后稍可以济颓靡燋渴之势矣。又极言胥吏之状曰。堂堂千乘之国。藉祖宗二百年之业。公卿大夫济济后先。相率而归政于儓隶乎。此不可闻于牛耳也。军民庶政。邦国机务。皆由此刀笔之手。丝粟以上。非回捧不行。方土所献。一切沮抑。无一物上纳。岂意殿下不能享大有之富。而反资于仆隶防纳之物乎。此而不厌。加以偸尽帑藏之物。靡有寻尺斗升之储。国非其国。盗贼满车下矣。夫以尹元衡之势而朝廷克正之。况此狐狸鼠雏腰领。未足以膏齐斧乎。布列王国者。谁非命世之佐。夙夜之贤邪。奸臣轧己则去之。奸史蠧国则容之。谋身而不谋国。靡哲不愚。以乐居忧。臣索居深山。俯察仰观。嘘唏掩抑。继之以泪者数矣。臣于殿下。无一寸君臣之分。何所感于君恩。而赍咨涕洟。自不能已耶。交浅言深。实有罪焉。独计身为食土之毛。尚为累世之旧民。忝作三朝之征士。犹可自比于周嫠。可无一言于宣召之日乎。疏奏。有旨优答曰。观此格言。益知才德之高矣。当留念焉。己巳冬。以宗亲府典签召。辞。庚午正月。再召。又辞。朝廷虚位以待者逾年。竟不至。辛未夏。特命本路。宣赐米菽若干斛。以周其乏。先生上疏陈谢。因献言君义云云。上报曰。省览疏章。可见忧国之诚。虽在畎亩。未尝忘也。是岁腊月。先生寝疾。壬申正月。本路以疾闻。上遣中使问疾。未至而先生易箦。二月八日也。是日。大风暴雪。天地昏暝。山颓斗陨。岂小变哉。讣闻。特命赐赙赐祭赠爵。壬申四月六日。葬于山斋后峯壬坐丙向之原。遵遗命也。夫人南平曺氏忠顺卫琇之女。先五年卒。葬于金海。生一男。隽异。先生奇爱之。九岁而夭。一女适万户金行。生二女。长适权知承文院副正字金宇颙。次适士人郭再祐。旁室子三人。曰次石,次磨,次矴。女幼。呜呼。先生可谓间世之英豪矣。雪月襟怀。江湖性气。特立万物之表。俯视一世之上。高识远见。出于天资。临机论事。发人意表。而忧时愤世。忠激义形。发于囊封奏对之间者。槪可见也。天性伉慨。未尝俯仰于人。常与学士大夫。语及时政阙失。生灵困悴。未尝不扼腕哽咽。或至流涕。闻者为之竦听。其拳拳斯世如此。然而由道守义。不肯自小以求用。安贫固穷。未赏自屈以从俗。故与世长辞。岩穴终古。使其未试于廊庙。而经纶之业。零落于烟霞。呜呼。是孰使之然哉。其所得于性分之内。而亘万古而不磨者。则初不以用舍而加损也。先生才气甚高。豪迈绝人。议论英发。仪容峻厉。英毅之气。达于面目。每对其仪形。接其言论。则放逸之心。偸懦之气。自不敢萌于中矣。至其造诣之高。自得之妙。则有非污愚管见所能测度而臆说之者。而姑即其可见之实。则独处书室。整齐潇洒。书册器用。安顿有常。终日端坐。未尝见其𬯎隳倾倚之时。夜分就寝。亦未尝昏睡。尝语学者曰。夜中工夫尽多。切不可多睡。又云。恒居不宜与妻孥混处。虽有资质之美。因循汨溺。终不做人矣。其厉志自立。多此类也。其为学也。略去枝叶。要以得之于心为贵。致用践实为急。而不喜为讲论辨析之言。盖以为徒事空言而无益于躬行也。其读书。不曾章解句释。或十行俱下。至切己处。便领略过。其用功之笃也。常佩金铃。以自警省。号曰惺惺子。盖唤醒之工也。尝以净盏贮清水。两手捧之终夜。盖持志之事也。又有短屏。画先圣先师遗像。常置几案上。每对之。肃然如侍坐而后先焉。尝模画神明舍为图。以寓目存警。其铭曰。太一真君。明堂布政。内冢宰主。外百揆省。承枢出纳。忠信修辞。发四字符。建百勿旗。九窍之邪。三要始发。动微勇克。进教厮杀。丹墀复命。尧舜日月。三关闭塞。清野无边。还归一。尸而渊。其革带铭曰。舌者泄。革者结。缚生龙。藏漠冲。其剑铭曰。内明者敬。外断者义。其反己内修。笃信自力。类如此。其在金海。有书室曰山海亭。枕山临海。幽邃而宏豁。名其房曰继明。左右图书。静坐潜养。盖三十馀年。嘉树精舍。名曰鸡伏堂。取涵养如鸡抱卵之语。名书室曰雷龙舍。取尸居龙见渊嘿雷声之语。山居精舍。亦揭名雷龙。书其旁曰。雷则晦冥。龙则渊海。使龙眠画雷龙状。一幅垂之坐隅。最后作书室曰山天斋。取易大畜之义。斋有板窗。左书敬字。右书义字。其敬字边旁。细书古人论敬要语。常目击而心念之。至于疾革之日。犹诵其语不绝口。寝疾逾月。精爽不乱。其与学者语。犹以行己大方。出处大节。谆谆不倦。疾甚则命旋席东首。挥妇人勿近。戒内外安静。笑谓门人曰。死生常理耳。又曰。天祐之死。鸣琴鼓缶。罗列歌舞而化。此岂人情耶。渠不学故如是。某却不要如此。天祐者。三足堂金先生大有也。呜呼。观其死生之际。确然不乱如是。则可见其平生问学之工。定力之固。有大过人者。卓乎其不可及已。其教学者则有云。遨游于通都大市之中。金银珍玩。靡所不设。终日上下街衢而谈其价。终非自家家里物。只是说他家事尔。却不如用吾一匹布。买取一尾鱼来也。今之学者。高谈性理。而无得于己。何以异此。又言濂洛以后。著述辑解。阶梯路脉。昭如日星。新学小生。开卷洞见。至其得力之浅深。则只在求之诚不诚如何耳。又言吾于学者。只得警其昏睡而已。既开眼了。自能见天地日月矣。以故未尝为学徒谈经说书。只令反求而自得之。然其精神风力。有竦动人处。故从学者。多所启发。却非区区讲说所能及也。颇喜看参同契。以为极有好处。有补于为学。至于阴阳地理医药道流之言。无不涉其梗槪。以及弓马行阵之法。关防镇戍之处。靡不留意究知。盖其才高志彊而无所不学也。平生酷好山水。凡泉石佳处。游历靡遗。尤爱头流山水之壮丽。至于十往来不厌。尝与李黄江诸公游头流。有录行于世。未尝著书。只有读书箚记要语。名曰学记。呜呼。此特讲学之规模。做功之次第。议论之緖馀耳。其用功则亲切著明。要自确实头做来。故其炯炯之心。烈烈之气。卓立颓波。照映方来。而廉顽立懦于百世之下矣。章句小儒。寄命乎耳目。出入于四寸。而犹欲以学术议先生。至其临小利害仅如毫发。而张皇失措。进退无门。求其屹然独立。毅然不拔如先生者。百未见一人焉。则于先生又胡可以轻议焉哉。小子蠡测。本不足以窥沧海之浅深。徒以从游之久。其于行事之迹。瞷之最熟。粗述所见。庶几备立言君子采摭之万一云尔。

南冥先生言行录[编辑]

中庙朝。用李霖李彦迪荐。除献陵参奉。

癸亥岁。宇颙初拜门下。先生出所佩囊中铃子以赠曰。此物惺惺子。清响解警省人。佩之觉甚佳。吾以重宝与汝。汝其堪保此否。又曰。此物在汝衣带间。凡有动作。规警诮责。甚可敬畏。汝其戒惧。无得罪于此子也。问莫是古人佩玉意否。先生曰。固是。抑此意甚切。不止于佩玉也。

宇颙尝请教。先生写雷天二字与之。盖大壮之义。

先生举古语诲宇颙曰。行己之初。当如金玉。不受微尘之污。

又曰。丈夫动止。重如山岳。壁立万仞。时至而伸。方做出许多事业。譬之。千钧之弩一发。能碎万重坚壁。固不为鼷鼠发也。

又曰。沈潜底人。须刚克做事。天地之气刚。故不论甚事。皆透过。公力量浅薄。须做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底工夫。庶可耳。

谓宇颙逑曰。天下第一铁门关。是花柳关也。汝等能透此关否。因戏言此关能销铄金石。汝辈平日所操。到此想应消散无馀矣。

谓宇颙曰。吾平生有一长处。抵死不肯笱从。汝尚识之。

又语宇颙逑曰。汝等于出处。粗有见处。吾心许也。士君子大节。惟在出处一事而已。

所居书室。皆施丹雘。取其明净也。宇颙尝问丹雘。恐非寒士所宜。愿不必如此。先生戏云。吾却有富贵气。不似儞苦淡模样也。

又答门人仁弘书曰。此何等时也。何等地也。虚伪之徒。尽是麟楦于此。而俨然冒处贤者之位。若宗匠然可乎。箕子之佯狂。非关商室之兴亡。身处明夷。欲不以圣贤自居也。近日之寒暄孝直。皆不足于先见之明。况如我者乎。吾欲浑浑处世。无异于杯酒间人也。亦何叫呶使气。若忘物者然乎。今吾只是自守其身。迈迈逃走重名之下耳。老夫非无所见而然也。

好养海鹤。尝有一咏曰。双鹤身同三作口。三山家在四为邻。

爱人好士。不事表襮。开心坦怀。一见如旧。豪气绝伦。议论凛然。仪表士林。至于鄙夫野人。皆知有南冥先生。而学士大夫识与不识。称先生者。必曰秋霜烈日云。

尝爱阇崛山之明镜台。往来栖息者累年。常关门独坐。看书达晓。静嘿终晷。有寺僧言其所处之室。终日寂然无声。但时闻以手指抵书案微有声。因知其尚读书也。

长于譬谕。引物连类。明爽不凡。亦有英气太露处。杂以谐谑嘲讽之言。

家贫。轻财好施。兄姊弟妹。友爱笃至。分家产时。先生以承祀受京中藏义洞家舍。及居海上。以与姊夫李公亮。公亮以真归之。受而颁诸弟妹之贫者。一毫不自取。又尽以兔洞田产与弟桓。迨其始还。无立锥之地。资衣食于弟妹。亦旷然不以为意也。

一时名士如听松成先生守琛仲玉,大谷成先生运健叔,东州成先生悌元子敬黄江李先生希颜愚翁松溪申先生季诚子𫍯。皆为知己友。成参奉遇仲虑,郭司谏珣伯瑜。交契亦厚。二人死于乙巳。每念之。未尝不流涕。与人语及。必呜咽哽塞。至死不忘。与三足金先生大有天祐。交道最深。尝以天下士许之。其卒也。先生视之。三足念先生贫乏。遗令诸子。岁遗之粟若干。先生不受。以诗复之曰。于光亦不受。此人刘道原。所以胡康侯。至死贫不言。其辞受之不苟如此。先君子雅敬重先生。尝奉使岭表。访高隐于兔洞。赠之以诗曰。古人好静坐。今日见夫君。

婚姻丧葬祭祀之礼。皆略仿家礼。取其大意。其节文。不求尽合。其执亲之丧。哭泣三年。身不脱衰。足不出庐。于婚礼。则以国俗行礼。于妇氏。不得行。亲迎一节。只令婿妇相见于厅事。行交拜之礼。盖以是为复古之渐也。又于婚丧。不从俗说高排果床。一时士夫之家多有化之者。而风俗亦为之少变矣。

少时大奋业文章家。最喜读柳文而力慕效之。虽俯就场屋。亦不肯暂看东人俗下文字。其为诗。亦刻意慕古。晩岁尝自言。吾学古文而不能成。退溪之文。本是今文。然却成熟。譬之。我织锦而未成匹。难于世用。退溪织绢成匹而可用也。写大字。颇遒劲。效雪庵兵卫森帖。然亦未尝留意。自言其不成也。

丙寅被召时。与一斋诸先生幷在都。一斋以师道自居。接引后学。门庭塡溢。先生独杜门扫轨。士子或有求教者。至以戏语答之。

南还后。玉溪卢公以书问其遽归之事。报书曰。某累承恩命。礼宜一进拜阙。栖迟都下。更欲何为耶。明公朝夕入朝。若无行道之事。而久留不退。亦未免苟禄也。时玉溪家食。

辛未十一月二十一日。先生患背疽。壬申正月。疾革。诸门人侍坐。先生曰。我非学者。平生多侠气。但济以学力耳。量狭而才小。似不能当大事。但爱人好善。欲得许多人。各付许多事。我却要退坐。为其无才故也。

是月十四日。先生病甚。门生等进曰。请先生有以教小子。先生曰。凡百义理。君辈所自知。但笃信为贵。且曰。诸朋友在此。吾死亦荣矣。且不见儿女悲啼之态。此是大段快乐事也。又极论时事。慷慨扼腕。有如平日。

宇颙请曰。万一不讳。当以何号称先生乎。曰。用处士可也。此吾平生之志。若不用此而称爵。是弃我也。若金海墓碣称令人者。以次石所立故也。

十五日朝。呼宇颙曰。吾今日精神异前。殆其死矣。其勿复进药。以手拭两眠。开视眸子。精明无异平生。又令开窗曰。天日如许清明也。又曰。书壁敬义二字。极切要云云。学者要在用工熟。熟则无一物在胸中。吾未到这境界以死矣。又曰。殡我于山天斋可也。宇颙请东首以受生气。先生曰。东首岂能受生气。再三请之。且言正终之说。先生许之曰。君子之爱人也以礼。遂东首。

是日。先生既断药物。米飮不入口。终日沈卧。了了不乱。仁弘进曰。药物之断。固闻命矣。至于米飮不入口。恐非自然底道理。先生为进少许。日夕而稍苏。更留连二十馀日而终。先生虽在甚病之中。未尝一刻忘操存之意。殆古人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者也。

先君子七峯先生遗事[编辑]

中庙朝二年正德二年丁卯四月日。先生生于星州沙月谷之里第。

幼有至性。岐嶷异常。孝友之德。出于自然。而其在亲庭。提挈训诲。无非法语。所以㴠泳熏陶。成就美质。非他人比也。

少时。受书于沙村裵进士以张。

稍长。从李上舍明远于赤山寺。又从宋执义天章受学。执义名希奎。乙巳正人也。

公自著扬录云。初诵古文尚书。为文颇有奇气。既而。亲意欲其早为立扬。而或谓不宜于举业。乃改其气习。从事于俗下文字。

辛巳。娶清州郭氏承议郞医书习读官讳仁和之女。以公故封淑夫人。后因子宇宏官显。追赠贞夫人。

嘉靖壬午。长子宇弘生。

三年甲申。次子宇宏生。

从真乐堂金先生游学。先生讳就成。字成立。居嵩善。自号西山布衣。受学于洛下松斋先生朴公英。其学好静坐。以主静㴠养为本。公自为秀才时。往来讲学。义兼师友。先生雅称重焉。

公家在七峯山下。自号七峯山人。尝以进斋名其书室。金先生之弟对越斋文之。名就文为之说。

辛卯。先生二十五岁中司马科。

戊戌。子宇容生。

庚子。先生三十四岁登文科出身。子宇颙生。

真乐先生以书贺之。有云。幸到大地。得行道焉。不啻如己已。其相期之重如此。

又尝贻一帖云。涵养本源之工。诚易间断。但才觉得间断。便是相续处。从此提撕。接续久之。自然天理明矣。持此面论难言之妙。愿焉。

公游宦京城时。尝以先生手书此帖粘壁间。宇颙幼时见之。

家世清寒。沈沦草泽。承旨府君。每愿公显扬。扶持门户。公以此屈意举业。及释楬时。承旨公已下世。淑夫人及见而禄不及养。每以此为终天之痛。

登第时。考官慕斋金先生安国。得其对策。喜曰。必士人也。遂得举。慕斋又力荐之。选槐院。与河西金先生麟厚。同行免新礼。相与游。交契甚深。甲辰。季女生。适奉事李应命。见墓志。南冥曺先生所撰

丙午。长子宇弘。俱中生进。公自下邑。发身登朝。惟以公议。敭历显要。常杜门自守。不喜交游。河西尝言慕斋之贤。劝赉剌往谒。而公亦不即从。后因公事。始造其门。

乙巳以后。世道艰危。公益自晦。每公退。杜门绝迹。未尝寻访人。人亦无来访者。门庭常闲然。以此经历危险而得免于世。

公有藻鉴能知人。尹彦久当朝时。好为清疏语。人或见欺。而公独知其怀奸。绝不与交。又如陈复昌李无疆辈用事时。公尝预言其必败。既而果然。

为正言。忤陈复昌。出为高山察访。未几还朝。出入三司官吏兵曹郞僚。多以病休告。未尝久于其任。

辛亥。受敬差之命。踏验灾伤于庆尚右道。辞朝时。政丞李芑谓曰。国计方不足。公须严核将熟作荒者。若将荒作熟则不须问也。公鄙其言。到任尤严核将荒作熟者。接事精明。州县惮其风釆。莫敢欺瞒。深山穷谷。靡不亲历。因此积劳。遂成瘕疾。还朝。按劾数邑。皆将荒作熟者也。庙堂不悦。寝其事。公亦自是抱病移告。不复久于朝矣。

按事时。尝至三嘉县。访南冥曺先生于鸡伏堂。南冥知公有归田之志。因劝其早决云。南冥有诗数章。有云。𬳽𬳽之子路。头玉何亭亭。又云。人鬼回头面。非天只在斯。其题语。有云。求田问舍。言无可釆。徒枉了贵人。馀不能记。

壬子。仲子宇宏中司马壮元。

癸丑。拜司饔院正。以病求外补。授三陟府使。长子宇弘登文科。

为政。以慈详爱民为本。不施鞭朴而吏民爱戴。不严而整。凡为期会。不令而事集。平易近民。各得输其情。民亦亲之如父母。治为一道最。

府中有白雉岐麦之瑞。府人欲献于朝。公止之。

戊午。子宇颙中司马科。

因御史状启。以善政。升通政大夫。

教书有云。始勤终怠。人情之常。而尔之治愈久而不懈。叠赏累恩。王政之重。而予之眷至再而弥隆。盖以前此因状启。已有表里之赐故云。仍令仍任二年。

己未。患眼恙。移疾还乡。

庚申秋九月八日。终于正寝。享年五十四岁。

是岁六月。四印堂卢侯庆獜为地主时。以迎凤书院即今川谷文烈公文忠公立祠事。贻书问之。先生答书。略曰。道学。百行之源。忠义。道中之一事。忠义固可尚矣。学者之所宗。不可不以圣贤为之依归也。又曰。寒暄堂金先生。卓然以学圣人为己任。潜心性理。精思力践。以立诚为本。以居敬为要。此岂非道学之渊源。真儒之领袖也。愿阁下参酌采择。使吾州书院。尽善尽美云云。四印堂答书云。回示文烈祠事。得以决疑。当视同龟卜。今载迎凤志

公于物。绝无嗜好。田园财产之类。无一置意中者。至于文房之器。亦适用而已。未尝留意其间。接物之际。一以至诚。人无老幼贵贱。惟恐有伤其意。而于人情伪。自能照察。望之俨然。而人不敢慢。即之温然。而人无不亲。常时言语。恂恂若无甚可否。而至于是非所在。则断然坚执。人莫敢回夺。其清白之德。出于天性。绝无作为之意。故人人心服而不敢嫉之。

贞夫人郭氏恭俭慈柔。克承君子。而公亦礼敬备至。闺门之内。怡愉肃穆。和而有法。初筮仕时。官微俸薄。未得挈眷。旅寓京城时。尝卜一妾。河西金先生非之曰。公内子提挈群穉子。穷困于远邑。而公遽自安姬侍。无乃不可乎。公遽矍然称善。自是不复眄之。河西先生每称其难。公终身无姬妾。常翛然一室。左右书籍而已。

资禀醇粹。局量宽厚。不资谈论口耳之学。而实德之积。人自以不及。不为崖岸斩绝之行。而律身之严。人莫与伦比。

性简重和易。平居若无甚异于人。而其独处主敬之工甚笃实。每中夜起坐。俨然庄肃。讽诵圣贤训辞。至暮年犹然。以宇颙所闻。则爱诵大易及庸学语孟之说。尝曰。每于中夜室人寝息之后。独坐诵大学知止章。殊觉意思明快也。

事亲极其孝。于宗族尽其诚。终鲜具尔。只有一庶兄希贤。号钝庵。居处游学。未尝不相随。其友爱特至。视同一体。希贤亦至诚事公。公殁。白笠三年。如执亲丧。

待子弟。惟劝勉义方。慈惠以教。未尝严加诃责。而至于非义之事。则皆畏公之知而不敢为也。于祭祀。极其诚敬。自初至终。未尝少懈。至晩岁多病。或使子弟代行。而公危坐致敬。至于终事。亦未尝少忽也。

襟韵飘洒。雅乐佳山水。虽游宦荣达。而其志超然。常在轩冕之外。晚岁还乡。种松莳竹。为终焉之计。卜地于倻水之滨。将筑书室。未就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