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松岩集 (李载亨)/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松岩集
卷一
作者:李载亨
1758年
卷二

䟽状

[编辑]

辞召旨䟽戊午○政院以僭越还下送

[编辑]

伏以臣老病沉深。伏在床箦。而朝暮待尽者久矣。日昨本道监赈御史奉承圣教。临门宣谕。惊惶罔措。不知所出。而默数臣罪。殆非一二。臣以遐裔贱陋。一无肖似于人。而盗窃虗名。厚诬天聦。罪一也。往在先朝。三被除命。而一不趍谢。罪二也。及至圣朝。召命络续。而皆未奉承。罪三也。人臣而有此三大罪。在法难赦。宜伏重律。而圣德包荒。不惟不罪。曲加优容。复有今日之命。顾此无状。何以得此恩眷之出寻常万万耶。臣虽冥迷。犹非木石。敢不糜身粉骨。思所以报其万一者也。自度驽劣。他无所效。惟当一进天陛。百拜仰谢。而退塡沟壑。庶可以粗伸蝼蚁之忱。少赎前日之罪。此臣日夜耿耿于心者。而顾臣受气虗弱。自少婴疾。种种诸证。更迭作苦。而其中腹痞与脚气两证。最属危道。腹肚胀满。呼吸难通。脚筋反张。步履艰涩。百端医治。一无见效。而月加岁增。辗转成痼。虽州里间。不得任意出入者已过三十年。而从前累违恩命。实由于此。今则犬马之齿。已七十有四。真元虗脱。气血俱耗。不惟前证日觉层剧。一身百体。无不受病。而证兆之危恶。筋力之摧败。视前不啻倍蓰。则其有一分可以自力者耶。欲扶舁上道则必致颠仆。欲偃息在家则又添一罪。持此两端。进退俱难。而不知所以措躬之所也。君臣大义。人道之所不废。爵禄恩荣。人情之所同愿。臣则一病为祟。自不得齿比于人。而废伏田野。罪积违慢。诛罚是俟。乃知病之为灾。不独关死生一事而止也。臣以草野寒微。猥不敢干渎天聦。前日命下。一未上章自陈。而率皆转闻。中心抑郁。若以烦溷为嫌。而区区贱忱。终不自达于黈纩之下。则一朝溘然。实有难瞑之憾。玆因县道。敢冒仰吁。伏乞圣明亟命有司。治臣前后负恩违命之罪。臣虽万死。亦所甘心。无任战栗危惧。席稿俟罪之至。

辞持平䟽庚申○以在外见遆不果呈

[编辑]

伏以粪土贱臣。猥蒙殊恩。自丁未以后。所被召命。殆非一二。实是分外。而壹皆违慢。罪积如山。惶恐无地。若无所容。曾于戊午恩谕之下。忘分封䟽。敢陈危衷。其时政院以微末僭越。还给本䟽。区区情状。无以上彻。泯默退伏。惟俟谴罚之下。昨因县道。伏奉去月二十二日有旨。以臣除司宪府持平。乘驲上来者。臣始焉骇惶。继以愧惧。莫知其所以自措也。此何等重选。而反加于如臣无似之身耶。反复思惟。万不近似。不惟在臣微分。缩栗难冒。其于朝廷体貌。亦甚乖宜。日夕引领。颙俟公议之发。而迄未有闻。不知何谓。臣窃伏念㙜阁之职。责任甚大。上而格君心之非。下而正百官之仪。而政令之得失。纪纲之弛张。皆系焉。苟非其人。国受其弊。可不重其选而慎其择耶。不独朝廷之重选慎择。人之膺是选者。亦当量而后进也。臣虽甚冥迷。自知则明。而量之熟矣。以质则至愚极陋。以才则百无一能。以学则空空无闻。而地分又是遐裔贱微。默自点检。无一齿比于人。虽微官末职。犹不可承当。况敢冒昧以进于㙜端之重耶。且士之由科目而进者。自是例分。而臣则既无科名。其所宠擢者。顾非以臣贤而特进之耶。昔齐景公招虞人以㫌。而虞人不至。孔子取非其招而不往。今以贤人之招。招不贤无似之臣。而臣敢唐突冒往则其于孔子取虞人之意。为何如哉。若开此一路则假真售伪。盗名欺世之徒。竞骛于世。而美官清职。可坐而致。臣虽不肖。犹不忍以身启此弊。为一世嗤点也。虽然圣恩罔极。如天无涯。臣罪愈大。宠眷愈隆。至有今日之命。臣虽缩忸不敢承当。而刻镂肝肺。感泪沾襟。敢不糜身粉骨。思所以报其万一者也。顾此眇末。无以自效。惟当躬诣天陛。以首顿地。百拜仰谢。毕露腷臆。而退塡沟壑。庶可以粗伸蝼蚁之忱。少赎前日之罪。而臣自少得脚气与腹痞两证。月加岁增。辗转成痼。全废出入者三十馀年。而从前累违恩命。实由于此。如许情状。曾已申状州家。累次转闻。更不必缕陈。而今则犬马之齿七十有六。病与衰甚。筋力精血。皆无馀地。万无扶舁之路。一进躬谢。亦无以自力。抚躬自悼。但切入地难瞑之憾。区区肝膈。不容不披露。玆敢仰首哀吁。伏乞圣明镌臣所叨职名。无辱名器。且使床箦残喘。得以安分待尽。千万幸甚。方今大庆才经。举国莫不蹈舞相贺。思效嵩呼之悃。而臣独偃卧穷庐。猥以私恳。敢凂宸聦。情理阻矣。分义蔑矣。而又添一罪。益不胜陨越崩迫之至。

呈御史状乙卯

[编辑]

伏以载亨自丁未至己酉。四被恩谕。一未趍承。罪合万死。宜伏刑章。而圣德优容。不以为罪。仰祝俯幸。随分偃息于山林川薮之间矣。不料昨者阁下奉承圣教。临门宣谕。震越愧恐。不知所以措躬也。自度眇末。无可比数于人。以质则至愚极陋。以学则蔑如无闻。以才则无一能可任使令者。而直空空一庸人耳。有何可取。而拔例恩命。一至于此。极知分外。固不敢冒昧承当。而仰感德意。实亦篆心镂骨。而欲报无路。惟当一进天陛。百拜仰谢。而退塡沟壑。庶可以少效蝼蚁之忱。况君臣大伦。天经地纬。载亨虽极冥迷。亦尝粗讲与闻。而知命召不俟驾之义。其敢一毫退避。以自陷于昧分之诛也。顾自少婴疾。辗转沉痼。腹痞积塞。呼吸难通。脚筋反张。步履全废。虽州里间。不得任意出入者已过三十馀年。而今则犬马之齿七十有一。气血俱耗。百病层加。一息虽存。不过为朝暮人矣。从前累违恩命。实由于贱疾难强。而到今证兆之危恶。筋力之摧败。视前不翅加倍。则其有一分可以自力者耶。欲扶舁上道则实颠仆之决不免。欲偃息在家则固分义之所不敢。持此两端。进退俱难。而自不知所出。爵禄恩荣。人所同愿。而载亨则一病为祟。不惟不得所愿。𫓧钺之下。诛罚是俟。其情亦可哀也已。以如许情状。窃欲仰吁枫陛。冀蒙矜察。而草野贱臣。猥不敢烦渎。阁下既承圣教。俯鉴老败癃残之状。伏乞以实转闻。使垂死贱迹。得以安分待尽。千万幸甚。无任惶战之至。

[编辑]

答梦窝金相国

[编辑]

载亨谨再拜。风声攸曁。莫不瞻仰。而独区区之愚。粗尝受教于农岩先生之门。其于下执事。亦有一视师门之义。向往之忱。有非他比。而顾遐外贱生。不能无形迹之嫌。尚未敢仰通记府之问矣。昨因本道监司。猥蒙先施之问。此殆盛德包容。无物不逮。而自顾愚分。何敢承当。伏感之馀。惶汗无地。即当一进庭庑。仰伸微悃。而远未能谐。敢以书替烦。极涉僭凂。倘蒙原贷耶。春序向晩。伏祝加护鼎食。以慰具瞻。

上金三渊

[编辑]

府南奉别之后。因安舜哲自朱社回来。伏承征旆。翌日到彼。而气体平健。深慰瞻怅之怀。伏不审伊后行李凡百更如何。而今已得税驾耶。载亨穷裔末学。自抱梁坏之痛。恒切安放之叹。获陪杖屦。猥蒙俯眷之勤。而话及畴曩。恍若复承謦咳于丈席之间。怆感之馀。私幸万万。第缘匆扰卒迫。未及款承提诲。而行尘已邈。地北天南。无复有再侍之期。向风引领。未尝不为之怅然太息也。然而倘不以愚下鄙弃之。而因书诏之。使瞽蒙或得窥隙光于大明之馀。则是亦教诲之一道。何必提耳面命而后乃谓之教耶。区区所望于门下者。惟在于是也。归路七宝之游。想一番穷搜也。但彼时阴雨得无魔障否耶。其山品高下。在吾东山水为如何。固知于金刚,伽倻。直在下风。而比之香山,九月。亦不可以伯仲论耶。自古绝境异地。必待人而后名益彰。故欲得大君子一言之评。以为玆山之定价也。前呈图及说。极知僭凂。而既蒙采览。深荷容贳。倘赐痛加镌驳。以卒嘉惠耶。但全体病败。恐无地可以施绳墨也。别纸胎呈。俯鉴如何。申校理意外奄忽。不觉惊痛。得书未数月。凶闻遽至。人事之变。乃至于此耶。天气一变。伏乞为道增重。以慰瞻仰。

别纸

[编辑]

面承经义诸条。极明白条畅。深荷发滞。但以中庸致中和章句中。至静之中无所偏倚八字。截作二层工夫。在区区浅见。窃不能无疑。盖至静之中者。即此心之湛然虗寂之谓也。无所偏倚者。即此性之浑然在中之谓也。常人之心。虽未与物接。而常自昏扰。绝少虗静之时。必能戒慎恐惧。以极其至。然后此心始能湛然虗寂。而即此虗寂之境。便是此性在中之时节。非心既虗寂。而又做工夫。以致此性之在中也。譬之鉴衡。至静者。鉴无照物衡无称物之时。而无偏倚者。鉴之空衡之平也。既无称照。便即空平。而实非异境别时事也。故今欲于至静之中下着厓吐读。而以下文无所偏倚一句。作一段意看。未知如何。且盛教又以无偏倚。为犹未致中。而以守不失。始为致中。此亦愚见所未逮也。所谓守者。非守别件物事。只是守此无偏无倚。而持久无间断之谓。则无偏倚守不失。虽有横致直致之别。而其为致中则恐无异同。伏乞并赐勘照。以卒嘉惠。千万千万。

第二十五章曰诚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窃意自成者。谓不待做作而成也。此自字无情意。是自然之自也。自道者。谓人自去做而行也。此自字有气力。是自己之自也。上下两自字。似微有不同。细看章句所以自成所当自行八字可见。而小注所言自然成就道理者。是盖解其自成之义。恐无可疑。而盛意疑此自然二字。而以上下两自字皆欲作自己看。此区区所不能无疑。或听之未详而失其本意耶。

第二十章天道人道之说。姑未细究。不敢容易为说。当俟后便续请教也。先生文集第十二卷九板上尤斋先生问目论中庸章句中。人物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一段。想有尤斋所答。其答本尚留在先生本宅耶。伏乞誊惠。此间亦有此论辨。而尚未出场。欲得此以为断案也。

上金三渊

[编辑]

前月中。获拜七月初六日所惠下覆书。辞旨勤恳。诲谕谆复。伏读再三。恍若陪杖屦而承謦咳。不觉地之隔数千馀里也。第承令孙违世。无任惊怛。岁序向晏。伏不审气体更如何。瞻慕之怀。一倍转深。载亨丧戚病忧。苦鲜意况。而但奉老粗遣。馀不足烦达也。鄙撰图说。猥蒙不弃。私心窃幸。但奖许过溢。固知出于诱进狂简之盛意。而自不胜愧汗之至。人物禀性有异同之说。此间亦有此论。而尚纷纭未定。今承辨诲语甚痛快。当以此为决案而息争端也。前禀中庸说二条。盛诲明白有证。极令人发滞。仰荷仰荷。但以无所偏倚。为未至于中。而作思虑不萌之工夫。此于区区之见。犹不能无疑。窃欲更禀请毕教。而缘忙未究。当俟后便。一书往复之间。所得亦不浅鲜。倘能陪游于丈席之间。亲承面命。则其所资益。又当如何耶。南北隔阂。无缘得谐。每引领向风。徒切慨怅。馀伏乞为道保重。以慰瞻仰。

图及说中略有追改处。未知果优于旧耶。改处别纸录上。而图则更为模呈。伏乞裁鉴。特赐指教。

自此则子之说诚为确论止全无所据耶。改之曰凡图书之作。惟欲人易晓。而不以分析为嫌。故太极之体。实不出于阴阳一圈。而周子判以为五层。先天之数。固不外于奇偶二画。而伏羲分而为六十四卦。必如是者。以其不如是则区界不明而人未易晓也。今是图既于天圈。排太极及元亨利贞。而又以地与人物。并排于其中。则自不成位置。而眩于看见。故不得不分而位天于上。处地于下。盖用上天下地之说也云云。

自非聦明才智出于人止最出人下。改之曰非学究天人者。自不当与论于此也。吾子之才鲁识昧。人所嗤外云云。

右二条说中所改者。而上下二条。前承面诲。故谨依改也。

旧本于旁出之圈。以不违禽兽有同草木八字。分脚于性乃亡命不行之下。而是图皆以性命二字关锁首尾。则此圈中此八字。似为烦冗。故删去也。今本地圈中以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分排于四隅。而中着道字。盖本于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之说也。但乍看时道字似泛然。未知有他字可衬贴者耶。伏乞留意指示。

右二条图中所改补者也。此外又有数三删改处。而即图可鉴。故此不架叠。

上金三渊

[编辑]

夏间安舜哲之还。得审气体諐和。伏虑靡极。旋因京来人。获承勿药之报。而风便所传。犹未的然。区区仰郁。迨未能释也。伏不审伊间静摄复如何。而高栖之地。见今何处。山林经济。又何事业。久欲一书仰探。而地隔便稀。阅岁未克。况敢望其进于是者耶。每引领南望。未尝不为之怅然太息也。载亨侍旁幸粗健。但荒嬉无分寸之进。而又旁无师友之导。恐终无以自励。以此益用瞻郁。闻有京去。略此仰布。而下怀千万。都不能载。馀伏祝道体顺时保重。慰此远诚。

与李陶庵

[编辑]

高风盛德。逖听遐裔。区区向往。未尝不切。而地隔道阻。无计拜谒。只南望伏怅而已。顷日儿子涵因计偕之行。获近门墙。瞻望颜色。而归诵德仪之隆。若亲承謦咳。足慰素忱。况先祖妣㫌额。愿得名贤笔迹以增贲。而顾无以阶。特蒙俯察。以副贱恳。此仁人君子扬善彰美之至意。拜受感镂。殆不知所以仰酬也。即日冬寒。伏不审台体起居复如何。下怀千万。而猥不敢缕烦。秪伏乞为国为道。益加毖重。以慰舆望。

㫌额方镂板。而缘门役未就。尚未悬。悬期当在十二月初矣。但板悬月子与手笔所记相左。故谨就手笔中年字模二横画作二字。加于月字上。而作十二月。盖欲从实。而涉于僭猥。悚悚。

答李陶庵

[编辑]

春仲下书。夏初获拜。仰审道体万福。伏感且慰。继而城主临顾历道。其受教次第及门下凡节。若躬奉德仪。面承谆诲。殆不知关岭之重阻也。即日午炎。伏不审起居更如何。闻南方饥甚疫炽。僵尸遍野。不觉惨然。未知仁里能免此灾沴否耶。瞻溯倍剧。载亨老败杜蛰中。所以相依慰郁者。只有崔生。而遽尔失去。痛悼何达。病加衰甚。无精力可及于学。而每承责勉之教。只增缩恧。第素有区区欲仰质者。而猥不敢烦。既蒙俯勤诚。不可终隐自阻。敢以私居讲说二纸。仰凂盛听。此盖与人往复。而久未决疑者也。倘蒙恕其狂率。而明赐剖判。以示公案。则实僻居瞽聋千万之幸。无任伏恳之至。馀伏乞为道保重。以慰瞻仰。

与李陶庵

[编辑]

载亨再拜。夏间因官便。附呈候书及讲说二幅矣。其已登彻否耶。即日霜寒。伏惟道体茂膺万福。载亨切有鄙悃。而仰恃俯眷之勤。敢冒哀控。载亨之生亲府君生于遐裔。殁于遐裔。而名闻不显。志行无著。若终如此湮没。则其在人子之心。实有所隐痛于无穷者。谨窃伏惟大君子一字半辞。必传于世而可垂来后。倘蒙俯惠。以贲墓石。则幽潜之迹。庶可托以不朽。此区区迫切之至情。而在仁人所宜矜念者也。玆不避僭渎之嫌。而谨将所次家状。同封拜稽。使子涵上呈。伏乞特察哀情。曲副罔极之望。不胜恳祈切祝之至。孺人与府君同圹。故其家状亦并胎呈。以备裁酌。

与李陶庵

[编辑]

夏序将半。伏惟静居闲养。益膺神相。先垅表文谨拜受。而反复庄诵。辞约意圆。阐发潜翳之迹。久所隐结于心者。自此无复有馀憾矣。人家求此等文字。而终身不得者多。顾此诚薄。乃获遂愿于数年之间。岂以大君子哀其寒微而特加之意也耶。丘山之恩。无路仰酬。只自篆镂心髓而已。第不肖无状。实忝所生。而篇中指意。多有所不敢当者。殊极惶窘。其在微分。虽未敢一一请改。而其中尤所不安者。未免别纸奉禀。而并烦他恳。伏乞俯赐鉴谅。惶恐惶恐。

别纸

[编辑]

笃志为己四字。人固未易承当。而笃字尤重。在人犹然。况如载亨颓懒最出人下者耶。在私分极有所不安。故敢仰禀。伏乞察此微悃。特赐裁改。至仰至仰。文贞公之于生亲。亟称或以智量。或以缜密。或以所守坚确。其所称。固非一端。而状中只云称许。盖欲举其槩而语不详备。以致执事之泛然看过。伏恨君子一言之重。足以取信来世。恐不可阙。玆以奉禀。伏乞鉴量。略为补入于与焉之下如何。家状中适病未果四字。甚觉含胡。获蒙详实改定。极荷极荷。

答李陶庵

[编辑]

下示心字之论。固非昧陋所敢容喙。而既蒙俯勤。可无一言请教耶。盖心合理气宰一身者。而宰底是理。宰者是气也。以理而言则理无不善。初未有圣凡之别。以气而言则气有不齐。自不无清浊之殊。故古之论心者。随其所指。而言各不同。固不可执一而废一也。然理之在心。犹太极之在阴阳中。心之中。虽具是理。不可以心谓非气而纯善无恶也。是以朱子于心性之辨。有曰性无不善。心有善恶。此明训直旨。而恐不容他说也。但心之未发气不用事。而理不为所揜。故朱子又曰未发之时。自尧舜至涂人一也。此亦不可不知者也。所示前后两说。虽未知得失之如何。而恐皆不能无偏。前说偏气后说偏理鄙见如此。盛意以为如何。伏望批诲。

躯壳血气之说甚可疑。满腔子都是心。则外此躯壳血气而更有别个心在耶。朱子曰腔子是人之躯壳。又曰气中自有个灵底物事。

与李陶庵

[编辑]

家儿还。获拜下覆。兼听儿言。若躬奉盛诲于燕申之地。感慰无量。第承摄候新平。伏未知今复如何。窃惟斯文有相。已日益轻快也。载亨迫于私悃。敢以先垅文字。叠烦累渎。极知猥越。实深惶仄。特蒙矜察。亟副微悃。顾此贱陋。何以得盛眷至此耶。篆心镂骨。感涕无从。志愿已遂。死亦无憾。但碑石临砻泐露。方且改图。恐大事缘此迁稽。甚可慨恨。然方贸他石。虽未知早晏如何。而似不至以此沮却大事也。生亲表文已得金大谏笔。方为入石计耳。改定二条谨奉读。极惬鄙意。种种仰感。但笃志为己四字。未蒙裁改悯极。未免别纸更烦。实深惶悚。前呈心说。实涉僭易。而颇蒙然可私幸。

别纸

[编辑]

载亨平生大病。专在于不立志三字。而欲矫不得。盖气质庸下。不能自强故也。在盛年犹然。及此老败将死之日。而敢望有一分自振耶。固知盛谕出于奖进之至意。而自顾愚分。实难承当。玆敢更烦。伏乞俯赐商酌。或未蒙全改则笃字改以有字如何。先考墓文篇末学行二字。又有所不安。宣庙问学问之人于李某。对曰此难言也。学行二字。恐难轻下。并望鉴谅。

答李陶庵

[编辑]

载亨再拜。邦国不幸。尊舅奉朝贺大监奄忽违世。殄瘁之痛。朝野所同。伏惟情爱所笃。摧痛何堪。去秋拜下书。迨感不已。而无便稽谢。罪恨。即日春和。伏不审气体如何。凡节更如何。令㣧科事。在德门固不足烦贺。而未免俗情。犹不无区区仰喜也。载亨自去冬来。宿痾加作。日渐月剧。而精神筋力。无复馀地。所存者只空躯壳而已。何望久延。生亲表文中称道载亨过当处。终未蒙颔改。虽不敢每烦。而其在私义。实为赧颜。刻役方设。而力绵工拙。似未易就。闷极。先考墓石已得改造。而先妣殉烈。今始著显。春仲获奉㫌闾之命。表文中当以此补入。玆敢仰喋。伏乞终惠。千万至仰。有所疑。别纸奉禀。明赐指教。幸甚。

别纸

[编辑]

深衣小带。礼所不言。虽未详其缀处。而见家礼两襟相掩之图则可知其右缀腋下。左缀襟边。而相结于腋下也。但衣之前叶直下无斜幅。与今衣制不同。而襟在腋下则裳之前齐必高仰不齐。未知裁时稍加分寸。以取着后齐整之制耶。韩久庵以小带缀于左右两襟之旁。而相向而结。此则有违于两襟相掩之文。恐不可从。如何。

大带之制。家礼详之。而但再缭之说。与玉藻不同。家礼之再缭。指为耳而言。玉藻之再缭。指围腰而言。文虽同而所指则自别。玉藻之说。是古礼。而朱夫子既酌古今。以为定制。则恐当从家礼。而或云今世皆用玉藻之说。果尔则亦当用单二寸带耶。若用袷二寸。再缭于腰。则合为单八寸。恐非玉藻之制。愿闻指教。

与李陶庵

[编辑]

家礼辑览。曾所未见。承示始闻。有留寸之说。寡陋可愧。欲得其详。倘蒙誊示本条。发此蒙蔀耶。或说承悉。尽有意思。但礼书裁襟之法。只云反折即剪去之。备要深衣前图。前襟直下至裳齐。而皆无斜折之制。恐难臆创。大抵此衣之制。深邃古朴。不类俗㨾。非后人所可加文饰也。未知如何。

大带之说。家礼与玉藻不同。寻常疑之。未知适从。今承指一之教。仰荷仰荷。然带广本以四寸为度。而士带二寸。故玉藻则以单二寸。再缭腰而准四寸之度。家礼则以袷二寸。一缭腰而准四寸之度。其实玉藻,家礼未尝不同。而家礼之用袷。特以从简而然耶。以此而言则虽从家礼用袷一缭腰之说。恐未为失制。未知如何。玉藻之再缭。以围腰言。家礼之再缭。以结带言。此则终不容合为一说耶。

礼父在为妻不禫。或曰只言不禫。而不言不练。练则自当行之。或曰妻丧具三年之体。故有练有禫。今以父在而不禫则不练可知。且父在为妻不杖期。则不杖期之有练。于礼无据。礼只言不禫者。盖举一而并包也。二说如何。或问于尤庵曰父在为妻不禫则其子亦不禫乎。答曰为妻不杖期。古有其礼矣。然家礼不论父在与父亡而通为杖期。杖则禫矣。今之行礼者若遵家礼则无此疑矣。家礼是酌古今之书。而尤庵之言又如此。依家礼为妻通行杖期如何。

答李陶庵

[编辑]

七月初九日八月廿八日两书。相继拜领。而合牍奉阅。眷意之隆。溢于行墨间。感戢千万。殆不知所以名喩也。即日冬寒。伏惟气体益膺万福。载亨衰病日加。颓懒日甚。无复寻理旧业。而自顾平生。第有愧恨。伏承策勉之勤。差强人意。敢不佩服。城主左勤临顾。抚存过分。私心感愧。而窃闻自下车来。民不见吏。一邦宁息。亦可以知风之所自。玆敢仰贺。想闻之必莞尔也。书末下示谨领悉。而区区之前日所以待彼曲折。想已俯察矣。不通闻问。今虽已久。而亦无有显绝之辞。人之云云。固无足怪。而但断无夬五昵比之心也。闻时伯指为色目。怒语张皇。固知此等说话益招拳踢。而感不外之至意。敢此略报耳。因答家儿书。伏承令从奄忽。殊极惊怛。曾闻有人望。而今至于斯。宜其悼惜不已也。

答李陶庵

[编辑]

令㣧之行。望之已久。而今始惬愿。私幸曷喩。猥蒙辱临。因承下书。细审静中趣味。讲道次第。平生违拜之恨。一半减却。即日霜寒。伏惟道体益膺万福。载亨近日病加而怯寒闭户。些少看书。亦且全废。益自无聊。霜㙜之命。万万分外。欲逃不得。幸蒙递改。差安鄙悃。每书以业不如志为忧。亦可见孶孶不已之意。益觉钦叹。伏乞为道保重。以幸后学。

答尹屏溪凤九

[编辑]

向仰盖非一日。而地隔道阻。无由一奉。以慰下怀。瞻望德仪。只引领怅恨而已。不谓乃者执事过听游谈。手书先之。称许非伦。顾此陋劣。何敢承当。惭汗无地。即日秋凉。伏惟道体益膺神相万福。载亨非无向学之心。而屏居穷僻。苦无师友之导。卒无以自振矣。及其衰老。空空无得。顾省平生。第有愧恨。窃闻执事学有渊源。进德日新。一国善士。孰不愿趋下风供切磨。而乃反过自贬损。欲俯取于冗然一庸人耶。此殆执事怜其僻陋无闻。姑欲以是假借而奖进之也耶。此于区区。实为感幸。敢不策励驽顿。思所以仰副者也。但年今七十有五。虽欲长时承教。恐不可得。是可叹也。鄙陋文字。本不足犯他眼。而昨于李台枉过之日。无以谢厚意。且被其俯索。敢以未定草本。仰溷于对话之间矣。今承下勤。益增缩恧。然亦不无取正之愿。而尚未脱稿。徐当俟后。

与韩承旨德全

[编辑]

僻居聋听。获接有道。似非偶然。而回辕一南。千里重阻。时自矫首。不觉怅缺。背夏涉秋。伏惟道体益膺神相。载亨自春后得别证。委顿度日已数月矣。闷苦。前惠别幅。极荷不鄙。迨感厚赐。而长在病席。逢便又难。迄未奉复。愧负。献疑数条。录在别纸。非敢仰辨。实欲求教。而倾倒囷廪。倘不以狂率斥之。而终赐反复。以幸寡陋耶。

别纸

[编辑]

孟子性善之说。果为兼论物性耶。

玄生但知理之不离气一边。而不知理之不杂气一边。故鄙辨中引性善之说。以为理不杂气之证。非谓孟子兼论物性也。

仁义礼智在五行时。已各自为一性。不能相通。则勿论其他。天下之物。已有此五个不能全具矣。以此推之则物物皆具五常云者。不已太儱侗乎。

濂溪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此大分上说。若细推而言则五行之中。亦各有五行。春固木也而日之木火土金水又自流行于春。秋固金也而日之木火土金水又自流行于秋。远而古今。近而时刻。莫不皆然。而所禀之物。无一物不具五行。但多寡分数。有千差万殊。故朱子曰虽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也。退溪亦曰天下之物。无一不具五行者。此两说甚明的不可攻破。而谕曰物已有此五个不能具。恐考之未详。

天地生来。未闻有一物能尽五常底道理。万古铁定只如此。何可必物之皆具也。

尽字与具字。其意自别。必欲尽五常之道然后始谓之具此五常。则在人犹难。况在物乎。程子曰人则能推。物则不能推。于此玩味则不必待辨。而其说当自明也。

物既该人之理。则人亦当该物之理。人只禀得人之形气而更添物之理。物只禀得物之形气而更添人之理。则是为本分形气合受之外。各带许多冗剩赘疣之理。

此段尤可疑。物为气塞。以塞者言之则虽不可谓该人之理。而人性中万理具备。亦不可谓该物之理耶。程子曰吾生所有。既一于理。则理之所有。皆吾性也。若物理之于人。为冗剩赘疣。则中庸所谓能尽物之性者。是于己分之外。做得别件不干物事耶。其章句曰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于此详味则人贵物贱之界分。亦自犂然矣。

元亨利贞则固与仁义礼智相准。而四德天底五常人底地头差别。不可互换说。盖人与物同在生气窠中。生长成终。个个皆同。此为元亨利贞境界。一源理通人与物各具一副理。自有分量。自有方所。移易增减不得。此为仁义礼智境界。各一其性万殊一是竖说。一是横说。元亨利贞。通指形气前后。仁义礼智。专指形气以后。

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所言之地虽不同。实一理而血络分明。引彼明此。恐无不可。程子曰天人本无二。不可言合。且来谕以人物之在生气窠中。生长成终。专为天命境界。而不属于人物分上。恐亦未尽。其生之长之成之终之者。固是天之所命。而资而生资而长资而成资而终者。非人物所得之分耶。朱子曰元亨利贞性也。生长收藏情也。夫性不自用。必因情而行。则天之所以授乎人物者只此四情。而四德之理乘是而赋焉。天命人物之所以受乎天者。亦只此四情。此人物生长成终时节。而来谕以为命之境界。恐说命太晩。而五常之性。即是而具焉。天命之性此其根苗血络。贯串相连。而四情实为天与人物授受之枢机。今欲外是而论性之源。则是犹悬空索物。其果理耶。

此朱子所谓谓之理同则可。谓之性同则不可。

谓之性同则不可七字。固可为盛说之证。而先生尝曰性者人物之所同得。非惟人有是而物亦有是。又曰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恐不可执一而废一也。当观其所言之指如何也。

涂抹元亨利贞仁义礼智等字。人还他人之理。物还他物之理则妥帖矣。

元亨利贞仁义礼智八字。实天地间万化万物之根柢骨子。而今欲涂抹而后论人物之性。愚未知其果能妥帖否也。黄勉斋曰天地之间。只是个阴阳五行。其理则为健顺五常。贯彻古今。充塞宇宙。舍此之外。别无一物。亦无一物不是此理。

论性不论气则不备云者。岂非程子之言耶。

程子曰论性不论气则不备。论气不论性则不明。此矫其两偏之言。固不可阙一。而玄生之偏。专在于论气不论性。故只举下一句以矫之。而不及上一句。非讳而不言也。

果如尊说则孔子所谓性相近者。是为人之性与物之性相近矣。未知果然否也。

此段本朱子之说。载亨以数字悬注其下。只以解本文之意。而盛诲云云。恐失照勘。本文在语类及论语性相近章小注中。考见如何。其中四个性字。分别极明白。若就此详究上下语意。则其于天命气质之性。界分自昭然矣。

理之体虽冲漠无眹。各有条段。各有线索。不相搀汩。不相掩夺。

太极中虽有条理名目。实混融无间。故曰理一。既是一理则有何不搀汩不掩夺之可言耶。恐说得太间隔。而已蹉犯形气境界也。

论本然之性无过于中庸首章。而若其所命之性所率之道则不过为人之五常。马之驰牛之耕之类而已。

中庸首章之言性。固性之本然。而其章句曰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此果分人物而言性耶。道则虽曰率性。而实因行处得名。故或问中始分人物。而言其所得之偏全也。

所谓本然之性者。鄙答玄生云天命而此云本然。有意义耶。就这形气上除却形气而只挑出该载之理而言。如人则除了人之形气。而只论五常。牛除牛之形气而只论耕之理。马除马之形气而只论驰之理是也。所谓气质之性者。如人之五常有偏重过不及。牛之耕有强弱。马之驰有钝疾是也。

牛耕马驰。自是牛马形气上所得之偏理。若除却形气则便只是本源全体之理。又何复论耕驰之理耶。朱子曰人物之性本同。只气禀异。如水无有不清。倾放白椀中。是一般色。及放黑椀中。又是一般色。盖以水之清净喩性命。以椀之白黑喩形气也。若如盛说则是犹除却所放之椀。而犹说白黑也。恐无是理。夫性一而已矣。而其有天命气质之异其名者何也。性即理也。是理之在天。初无分段。亦无等别。只是浑然一体。天以是均赋。而非惟人人同得。物亦同得。此所谓天命之性也。理虽一而气万不同。禀气之清者随其所禀之形气而其性全。禀气之浊者随其所禀之形气而其性偏。非惟物各不齐。人亦不齐。此所谓气质之性也。自程张以来说此理甚明备。而朱子又以通天下一性为天命之性。以孟子所谓犬牛人性之殊者。为气质之性。此诚千古不易之定论。恐不容他说。而来谕所论一切反是。心窃惑焉。若以牛马耕驰。为天命之性。则是上天之载。已有许多般㨾。又有许多间架。而命物之际。自不胜其纷然矣。果可谓万物一源耶。此义理大源头处。毫厘有差。其谬千里。更愿十分加商也。

栗谷先生此段说。乃因论性而明一贯之旨。故直从天道上说下来。无障碍无泥滞。若是其通透洒落。而末以与其不明。曷若不备为谕。想必商量下此结辞也。

余方叔问于朱子曰仁义礼智信元是一本。而仁为统体。故天下之物有生气则五者自然完具。无生气则五者一不存焉。答曰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也。栗谷之说。盖本于此。而其曰理之乘气而局于一物者。是气质之性。而朱子所谓其分之殊者也。其曰理虽局于气而本体自如者。是天命之性。而朱子所谓理未尝不同者也。此于理气之辨。剖判明白。而更无去处。真可为今日明案。故曾答玄生之说。并以此举似。宜无他见。而非惟玄生不能领会。虽以高明之见。亦未深察。而至以栗谷此篇。为直从天道上说来。此尤非愚昧所敢知也。篇中既曰理局于一物。又曰局于物者气之局也。又曰零碎之理。各在一物。此数语亦可施之于天道上耶。恐高明之于此。察之未精也。篇末不备不明之说。亦非有别个意义。只言其论性论气偏主之病。而又以主气之病为尤重也。更商如何。

条对之外。更有一言。或问于朱子曰人物之性同。答曰要说同亦得。要说异亦得。又问人物之性有所谓同者有所谓异者。知其所以同。又知其所以异。然后可以论性云云。答曰此论甚有条理。何以谓之同耶。人物之生。受理于天以为性。而理无欠缺。故性之本体。自无不全。此所以同也。何以谓之异耶。人物之生。禀气于天以成形。而气万不齐。故所得之理随气而局。此所以异也。是以自程朱以来论人物之性者。言其同者半。言其异者半。而其说具在方册。高明之于此。想平日菽粟。而今之所论。犹且执其半而废其半。此区区所不能无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