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松岩集 (李载亨)/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松岩集
卷三
作者:李载亨
1758年
卷四

[编辑]

答崔表兄齐华[编辑]

所询礼疑。礼之大节。固非蒙陋荒迷所敢容喙。而义重一家。且蒙不外。可无一言。以孤俯勤之盛意耶。盖父母偕丧中服母一节。先儒之论。非不详熟。而各有异同。固难适从。然而细观沙溪前后之说。则其所折衷之意。昭昭可见。而实为今日可遵可行之断论。恐无贰议于其间。而撤几筵一条。亦非别间二架。似当为服期中次第之事。而今承转谕。悉愚伏之论父在为母之服而有期后不撤几筵之训。果不撤于父在之时。则偕丧中不撤。不须更论。虽未知古据如何。而愚伏乃一国名贤。安有以非礼之礼而可言者耶。因窃伏念尊在于父而不在于母。故于其母服固不得不降。而期后即撤几筵。是亦人情所不忍处也。未知愚伏之意其亦出于此。而使之权宜得伸其情耶。然而未详其本文语意之如何。不敢容易为说。更须详察。十分裁酌。千万千万。此非小节也。前于郑进士赍去䟽中。备达右意。而未免洪乔。良可叹也。

与崔表兄[编辑]

㣧子凤鸣顷日之事。闻来不觉体寒而气缩。未知渠欲作祸士类耶。欲自灾其身耶。其心所在。诚不可测度。固不欲挂之齿牙间。而但未知座下知而不禁耶。其不知而渠任其胸臆耶。知而不禁则非弟所敢知。固无复道。虽使不知。而既令如许子弟。任放恣行。致入于悖妄无谓之境。座下亦将何辞以逃其责耶。诚可慨惋。在凤鸣之道。固当杜门牢户。引咎自责。图所以减却一分前諐。而今闻抗颜出气。心不甘受士罚而欲起闹端云。果有之耶。是何无耻之甚耶。座下尚亦不知耶。前此弟因渠叔之事。略有云云之警。而闻渠有憾言。今不欲更以此等语为渠缕缕。以加一层之憾。而不忍孤负座下眷爱之至。敢布腹心。座下以为如何。传曰莫知其子之恶。座下诚莫知而以人言为过当。则弟自此谨当缄口封舌。以为过春之计。未知座下复何以教之耶。

与车伯枢斗行[编辑]

顷询前后室配祭及合葬之说。归而考礼则当日所对。未免剩错。为之懔惕。程张朱三说录呈。考领如何。

程子答富郑公曰。合葬用元妃。配享用宗子所出。张子曰夫妇之道。当其初昏。未尝约再配。是夫只合一娶。妇只合一嫁。今妇人夫死而不可再嫁。如天地之大义。夫岂得以再娶。然以重者计之。养亲承家祭祀继续。不可无也。故有再娶之理。然其葬其祔。虽为同穴同筵几。譬之人情。一室中岂容二妻。以义断之。须祔以首娶。继室别为一所可也。朱子曰程先生说恐误。唐会要中有论凡是嫡母。无先后。皆当幷祔合祭。又曰夫妇之义。如干大坤至。自有等差。故方其生存。夫得有妻有妾。而妻之所天。不容有二。况于死而配祔。又非生存之比。横渠之说。似亦推之有太过也。只合从唐人所议为允。惟葬则今人夫妇未必皆合葬。继室别营兆域。宜亦可耳。

三先生之说。自有不同。今当从朱说并祔合祭。而葬则朱子亦有云云之论。恐左右皆无不可同椟之说。今未记见处。故未得并呈伏恨。

与张汝成[编辑]

溟翰子立后之事。顷承面谕。更为考礼。则以长子继后于宗。虽非古礼。而伊川既有义起之训。国典亦已成宪。恐无可疑。而且于胄母保护之道。亦甚委曲。深服盛轸之精审恳到而出寻常万万也。以右意顷通于溟翰。而尚未得报。未知渠意更如何耳。

答池寿卿天齐[编辑]

奉玩辱示诸篇。非但盛作高到。朴亦难及。岂相磨得到此者耶。可服可仰。但以仆之陋见。盛诗则似欠精炼。朴诗则过于雕刻。此为小疵。幸望治之益精也。承批抹之谕。此实朋友之道。故不敢以拙辞而容肆妄喙。是乃盲而辨物。其能无错耶。幸须指出。毋吝往复。或于人言。无论曲直与可否。一切承受曰是乃虗受也。窃恐大易所谓虚受之道。似不如是姑息也。高意以为如何。

答池寿卿[编辑]

生亲之服。自有定礼。而出入时服着及其他制节。俗多异同。载亨生父在时。以此问于闵判书镇厚氏。则答曰着方笠生布直领。杖平日之杖。乃国俗通行之规云云。遽遭祸故。未及更有所考。只依闵说行之。而常以未见古据为歉。来辨及此。尤增惕然。既感盛勤。不敢不尽。乃就来辨各条下。引先儒说。附以鄙见。以备参量。幸望裁酌。终惠指迷千万。

称号当以伯叔父。断不容他称云云。

退溪论德兴君属称曰只称伯父。无乃与泛称同而益疏之耶。前贤犹有别立殊称之言。上追号之议。又曰只称大君。与常称大君相混。未见其殊异之号。臣谓宜仿唐时为世民特置天策府上将军之例。称为德兴府上大君为得体。德兴君乃宣庙所生之亲。而退溪之论如是。此实本于程子敻然殊号绝异等伦之言也。盖所生之父。于属为伯叔。而犹以只称伯叔为疏泛。必欲加殊异之号者。此非参以人情。欲其少伸故也欤。礼称生父母处固非一二。而我国之法。帐籍及科举单子榜眼。皆以生父书塡。生父母之称。实非创造臆说而有害义理。虽以此称谓。恐无不可。而来谕断不容贷。此在常情。所不能无碍者。然程子濮王议。既以伯称之。而又言称亲之非。盛意实本于此。敢不警念耶。

书式亦当用伯叔父母亡答人状云云。

沙溪答生亲丧状式之问曰。称丧人而已。不可称孤哀。人之为吊书者。亦以丧人待之。不可称大孝至孝。不称孤哀则虽用父母亡谢䟽。恐亦未为不可。盖礼虽压降。情则自如。何必尽变其攀号擗踊叩地叫天等语耶。

义之所压。恩固可绝云云。

伊川曰至诚一心。尽父子之道。大义也。不忘本生。尽其恩义。至情也。先王制礼。既明大义以正统緖。复存至情以尽人心。所后之义固至重。而所生之恩亦不轻。岂可尽绝耶。但不可并隆无杀。以害不二尊不二本之义也。来谕中绝恩二字。恐涉太薄。必如伊川之言然后始可谓得正理而合人情。

帝王家以支族继统者非一云云。

退溪曰帝王继序。守宗庙社稷之重。为亿兆臣民之统。其义之压恩。又有大于恒人之为后者。宋之英,孝二宗。我朝宣庙。皆以旁支继统。固可拟议于出为人后者。而既有帝王恒人之别。则不能无事同而体殊处也。

自有先王定礼。不可参以时俗云云。

退溪德兴君议。广引诸儒之说。极言明义压恩。而终焉结之曰。大纲既得其正则其间曲折。有古今国俗之异宜者。亦当斟酌损益。要在适于义尽情礼而已。观此一条。据经立法。固是先王不易之定论。因俗损益。实亦后世所不能全无者也。但未知闵公所谓国俗通行者。果能适于义尽情礼否也。然退溪曰凡节不可与泛期同之。沙溪状式亦以丧人为称号。则俗之所行。疑亦推本于此。而或不为元无所据耶。杖则与不杖之文。实相径庭。鄙亦不能无疑。但斩齐之杖。各有制度。与平日之杖。固自有别矣。且礼曰杖所以扶病者。出继之人。于其生亲丧。虽降外服。而中心哀毁。易致生病。则固与本生兄弟。自无异同。今用平日之杖。只使扶病而已。或无大妨耶。但立为定例则恐有流弊。

夫为人后。其妻为本生舅姑云云。

此则退溪答郑汝仁之书。窃想彼时出后之妻。为其本生舅姑。无许申心丧之制。故退溪因汝仁之问。创为此论。既自大功而引之于期。汝仁又欲自期而引之于三年。则虽不许其立定为法。而察其微旨所归。隐然已有许申之意。盖出后之妻。于其本生舅姑。虽云情义所至。比之其夫。固自有间。而退溪之论。犹且累回低降。必欲近情而从厚。则其于出后之人所以贷恩参情之道。又当如何耶。以此而推则先儒之意。固于大经大纲。虽不容贳。而其间多少制度之未免因情而从厚者。则其或不为全然呵禁耶。

窃观所论。盖以程朱之说为立论之脚。此诚天经地纬。千古不易之定法。区区人情。固不当与论于其间。而但有一说。不敢不尽于裁鉴之地也。大抵继姓者义也。所生者恩也。义易忽而难行。恩难忘而易流。其或少失严谨之道。蹉一步失一脚。则其流之弊。必至于徇情蔑义。斁坏伦纪之地。此先儒之所以每加严辞峻说。以立大法存大防。而靡不极其至也。然而程子曰所生之义。至尊至大。虽当专意于正统。岂可尽绝于私恩哉。朱子曰司马公于濮安懿王边。礼数太薄。退溪亦曰古虽有降私不祭之文。然人情极处。终是遏不得。若一切使不得少伸。恐或有激成大发之弊。先贤之于此。非前严而后忽也。盖人伦大经。固不可一毫干紊。而天属至情。亦不可一向强抑。故一则明伦纪以立大义。一则参人情以伸私恩。必如是然后可谓得两全。而各无不尽之憾矣。若曰于属为伯叔。而凡百必欲以伯叔之礼断而行之。则程子敻然殊号之言。退溪泛称益踈之说。皆为徇情害义。而必不开发于明伦立纪之间也。固知来谕之言实出于正。而少无参情贷恩之意。自不能无郁于情。如是奉对。幸可原贷而更赐反复耶。

答池寿卿[编辑]

生父生母之称。实亦参情之论。非礼之正也。但程子极言称亲之非。而礼称生亲处亦多。盖称亲固嫌于所后。而加生字则不相混而无嫌故也。今称生父母者。虽非正礼。而是亦生亲之例。似无大害于义理耶。来谕中移所生之名一段。意虽极婉转。而窃恐推之太过。盖名者明其实也。以所生之名。并移于所后。则非所以明其实也。如何如何。鄙书所引退溪说之意。盖谓退溪亦参情。故其言如此云尔。非直以退溪之言。为欲改伯父之称也。亦非欲私家之敢拟立殊号之例也。退溪曰朱子尝有称亲称伯皆未安之说云云。朱子此说。见于何书。定斋引此段曰程子说难行云云。所谓程子说。即指称伯之说耶。窃谓程子此言。实天地大经。今虽不能自行。而恐难如此立论。如何。

答池寿卿[编辑]

示谕争诘之事。病伏聋听。虽未知曲折之如何。而窃恐两家俱不免坠落于血气二字之科也。丑谈悖气。令人骇听。殊非士夫家好气象。况先祖传祀。何等重事。而有若作气势角胜负于其间者然。在天之灵。果能自安于冥冥之中耶。平日所望于左右及稚圭者。固不浅浅。而今闻二公如此。益见其血气之易能移人。而真不可不深戒也。然而既往之事。不须缕缕。尚有一路可以补其前过者。而但未知二公之意果如何尔。若使二公诚能痛自刻责。内讼于心曰。彼有妄作。而我亦妄作。虽不无先后轻重之分。而俱是一局之人。当自责之不赡。何暇呵及于人。而不思在我自新之道耶。诚心引咎。各陈前諐。一番解破。则岂不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而其更也人皆仰之耶。侧听累日。未有所闻。其终无闻耶。可叹。载亨于二公。契分素重。且事系先祀。常欲进一言。今因俯及。敢此罄布。实涉僭率。倘蒙恕察耶。

答蔡起甫振远[编辑]

获拜情翰。如对隔岁阻面。第顾此凉薄无所肖似。而赌取虗誉。太不近情。平生心契如兄直谅。宜加峻辞呵禁浮浪。而乃反益恢夸张。指拟非伦。令人失所望而汗背䩄面。欲逃而有不可得也。

答许龙津外裔[编辑]

昨于十九日。伏承吉州通文及胎惠盛谕。备审许铎等事状。罪不可胜言。一则与其嫡叔争嫡抗衡。一则欲眩孽名。诬衅先世。戴天立地。其有如此悖恶不道之人耶。辱人先世。犹且所不忍。而况自辱其先耶。示谕辨诬之举。固不可一日容缓。所当齐声共举。而但许门既以此闻官。报使刑推。则其于先世受诬之事。似不待更辨而已得伸白也。至于许铎等罪恶则固非一二度刑讯所可惩赎。而第念渠虽无状。是亦先祖血属。才经刑讯。继以请杀。其在同根之义。恐欠委曲恳恻之道如何。礼曰昆弟不孝于亲则当委曲开导。使自改心革面。不可遽加咈绝也。此实人情感恻处。于今日之事。亦可仿行。而姑且缓一步容一息。更俟日后自处之如何。抑或未晩耶。舆情愤郁。方深切齿。恐不当以此慢缓之论。容喙于其间。而区区所见。亦不敢自隐。谨以私帖仰禀。未知佥意以为如何。

与李推卿恕裕[编辑]

伏闻迁墓。此是前日区区奉规者。而今果行之耶。甚幸甚幸。第于旧山启墓。左右不欲亲赴。而欲代人看护云。果有之耶。传者妄耶。如其非妄而果有之。则未知左右缘何萌此不祥不道之心耶。孰不重死。然且臣有为君而死。子有为亲而死。其所重有甚于死故也。今此启墓不赴则生。赴则必死。改葬见尸柩。实与初丧无异。则为人子者。固不敢畏死而少有所避。况其生与死。又不可必知耶。且比之初丧。更有一事尤难。先丈别世已过四五十年。圹中之事。固不可预测。若事出不意。而子不临视。则人情天理。当复如何。左右以为人之致诚。果有愈于其亲子者耶。收骸之际。任人或不谨失一节。则是左右贼亲骸之一节也。失二节则是左右贼亲骸之二节也。若以此声罪而加贼子二字于左右之身。则天覆地载之间。不知左右将何所逃其𫓧钺哉。与左右相知近四十年。今闻此言。令人不觉心气俱丧。不忘旧义。敢布缕缕。左右以为如何。若以为未然则当自此有相处之道。更不欲费一辞也。

与吕士国尚贤[编辑]

玄丈状录。幸蒙俯示。而孤陋贱劣。加以匆匆。未能窥管而撤。实负左勤之盛意。迨用歉恨。未知厥后更加精硏耶。考行征德。全在于是。愿宽岁月。以尽十分底蕴而后发。亦或未晩也。如何如何。答问扇一条。曾以瞽见奉禀于奉拜之日。其更留意否耶。理与气初不相离。而亦非一物。故若于理气之间。一毫差错。则未免为认气为理认理为气之病也。今摇扇之论。固极精淳。而问答中两个理字。实不能无疑。其所谓游气触之。激而成风者。自是气。而其所以触激成风者。乃理也。或恐记录之际。不觉缘文而添却浮剩耶。濂溪咏户诗曰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此则可谓之论理。然而细破而言则上三句全言气。而末一句始说万物一太极之妙。以关锁之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论学条惩窒之训。实是顶门之针。极为要切。而但追而细思。亦不无偏孤之疑。盖为学之要。本不出损过益不及。而损之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益之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此千古不易之大训。而不可偏阙。如车轮鸟翼之不可废一也。是故系易之序九卦。必曰损德之修。益德之裕也。濂溪赞乾乾之用曰。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自古论学者。靡不以此对举而并言也。

与李川之汉荣[编辑]

院役尚无了期。寻常奉念。昨有人来言以左右之侵驳院中。纷纷骚骚。各有睽离之心云。不觉惊心。问其以何事。则乃向日院执事遆任之事也。未知左右果有是否耶。病伏聋听。虽未详曲折。而当初㣧哥及诸人之事。固不可谓无妄率之失。则士论之发。固不当非之矣。论议既定之后。虽或有一分未当者。而在我之道。固当自过引咎之不暇。况在于父兄患其不屈之心。其可助伸而强为之辞耶。此则盖出于爱子弟而反贻害于子弟也。且吾乡建院之议。百年始定。士林之幸。孰大于是。而敢为起嚣惹纷。以沮其大事耶。左右之资质之美持守之谨。实吾辈平日之所推重。宜无是事。而所闻如此。心深怪讶。传者错耶。相爱之间。不敢自外。罄尽心曲。倘不以狂率斥之。而特赐俯纳耶。令㣧素所爱重。而自处如何。日后加慎之意。俯布幸甚。仲廷向日相对。语及于此。少无吝过自护之意。真可谓高人一等。令人叹服。

与李以复[编辑]

监粜之扰。诚如所喩。今日事无不如此。求学道爱人之君子。殆未之见。斯人之不幸。可胜叹哉。某自寺溪入长涧。由杨村以出。所过不堪举目。有小诗云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藉正悲唫。若知赤子元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区区于此。深有所不能自已者。然出位犯分之愧。盖不胜言矣。

右朱子答蔡季通书也。载亨昨有浇展之行。而于所历民家。寻问饥状。诚有所谓不堪举目者。深可哀痛。而但未知今有爱人君子。果能济无辜之赤子否也。左右方掌校。而亦有民事。故敢誊呈一通。想乐闻而为自警之一助也。敬次诗韵走呈。幸博一笑。

与玄叔冕端翊[编辑]

所教制服之事。依教问于家严。则家严之意亦以为既为三岁前蒙养。则似不可不谓收养云。而崔兄之意亦不出此。惟在裁定。收养服制。出丧礼齐衰三年条下。想已素讲明。不须烦聒尔。

与玄叔冕[编辑]

意外伏承遭乳母之丧。无任惊怛。伏惟平生受养。恩义非凡。摧痛何堪。且闻在外闻讣。此又难忘之恨。载亨远未相慰。徒用仰溯。即此春和。侍候如何。益切区区。服制以何为定。闻有庭训。似难违越耶。此在兄为大节。相爱之心。欲知所处。故敢烦也。主祀彼有继后子云。自有归处。闻彼有生前之愿。故亦及之耳。

与玄叔冕[编辑]

缧绁非罪。此涂人所诵。窃以为慰贺。君子处厄。虽鼎镬在前。不变其志为贵。未知日来处心于何地。秋寒稍酷。病未往候。待日气舒畅时。而或恐未果耳。只望涉难明智。毕竟至自玉之地。馀都在早晩面勖耳。

与玄叔冕[编辑]

伏惟即辰。侍下体履益膺万福。瞻溯不已。紫阳全书。是义理府库。而赖兄宣力。幸而得致。天其或者将兴吾乡耶。实为斯文大贺。然中庸一书。非不常存。而孟子以后千馀年间。寥寥无闻。及至二程。而乃能因是而作。以此而言则书固不可无。而所能兴起者人也。兄既致书固可尚。而又能相率而倡振作之功。则当始终为盟主。尤所至祝也。欲相聚一番。未知肯诺否耶。会期当以册子到校之日为定也。

此纸遍示所亲中。以助激励之万一如何。

答玄叔冕[编辑]

承枉贲之喩。未知果在何间。日夕矫伫。俯惠辨说。明白周悉。极令人开发。且鄙之于此。略有讲说。而未知得失果如何。今详谕意。大槩与鄙说相符。尤切私幸。文字间少有合商量处。而其说甚长。当俟面究。所示易说。载亨之于易。素未窥斑。敢容妄喙耶。但既承俯勤。不可无说。以管见条对于别纸。非敢自是。盖欲发端以求教也。载亨答玄丈书誊呈。览后幸望批评。

别纸[编辑]

初筮告止不当告之欤。

再三渎渎则不告者。论语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之意。盖无诚一而徒事问难。则虽告之。必不信受。而反为渎蒙。故不告。若诚心愤悱。不知不措。则何可槩以为烦渎而不告耶。愚见如此。未知是否。

一二数之首颈止六九者何也。

一者数之始。二者一之次。故以一二为首颈。六者数之中。九者数之终。故以六九为腰尾。此以数之次第而言也。阳主进而九阳数之极。故谓阳为九。阴主退而六阴数之极。故谓阴为六。此举数之所重而称也。二者取义。各自不同。恐不可通看并说。如何。

答玄叔冕[编辑]

礼云父卒三年云云。

䟽说各异。果未知适从。沙溪犹以为不敢轻议云尔。则孤陋浅见。何敢容喙于其间耶。然问解并有丧条论此。而末乃结之曰若父死未殡母死。则未忍变在犹可也。其意所归。亦可槩见矣。

与崔艺卿齐岷[编辑]

退溪集有考校处。今始奉纳。想不免慢缓之诮。悚悚。人之无限工夫。都在此书中。而温恭之态。和悦之气。使千载下。人尚能熏心而袭骨。其在吾弟。尤为当病之药石也。千万留意。然而涉猎泛记。以为口舌之资。则不但无益于身。反有害于默体之道。此又不可不知也。

与朴廷最[编辑]

侍下哀履支胜否耶。瞻溯区区。谬拙文字。幸蒙左勤。净写一通。深感不外。且笔画精妙有体法。令人能爱玩不欲去手。尤荷尤荷。马价鄙所全昧。而顷以此奉烦。虽出于区区相爱之情。而殊甚率尔。谓蒙谴斥。闻儿子之言则不惟不斥。曲赐颔纳。至有减价之意云。此见乐取人为善之盛心。而非平日相信之笃。其何能至此耶。深服且感。近日于礼书工夫如何。所得复如何。幸因风及其緖馀否耶。窃惟左右气豪意快。或不无逾闲之虑。而近闻从事于礼。此为当病之药。私心喜幸。但过为辞逊。欲讳其名。此虽谦德。而其直前勇往之意。或恐缘此而少沮也。程子曰如避善名。无以为善。此亦不可不知。故并烦尔。

答朴远枝[编辑]

诗话板本。承审有追正之举。极幸极贺。营留印本。固当禀改。而但凡事各有主干。恐不可人人致烦。以凂严听也。幸须更加裁量。第念城主既干是役。而又自印布。则今此改正。恐当自禀请。而但未知城主之意果能肯许否。状草当拨拙仰副。而缘鄙意如右。姑停烦禀。倘蒙原察耶。悚悚。涵儿凡百。全恃左右。幸毋以不才而怠其矫揉之方。子之有过。虽是父之罪。而其为朋友者。亦恐未免为收司连坐之科。千万祈恳。然而此在左右自律之如何尔。世间安有不能自饱而能活人方法。荷相与之厚。敢布腹心。倘不以为狂而斥之耶。

与朴远枝[编辑]

子贶闻已入地。令人远悒。其家练事有无。既未得的据。非瞽昧所敢臆断。而但以丧中死者其服变除之节观之。则似可推商。故其本文别纸誊呈。裁处如何。家儿去时忙未奉烦。昏错可愧。

疑礼问解曰诸儒议定丧中死者丧服。陈于灵床。既葬撤灵床则藏于灵座之旁。待练祥时奠告易服。一如生时。昔年以此问寒岗。答曰葬前则象生时丧服置灵座。葬后则撤丧服云云。此见袭条。而加详考见如何。如诸儒说有易服之节则似当有练祭。而寒岗云葬后撤丧服。而丧礼备要以撤丧服为得。恐似无练。如何。

与尹度卿宪周[编辑]

不审近候如何。灾厄未尽。尚在滞累。未知果将何时而得出场耶。为之慨嗟不已也。然而非罪受绁。前圣所厚。若自反而缩则何必自挫。以害吾浩然之气耶。似闻左右过于致念。故因慰敢申。倘蒙垂察耶。

与尹吉甫遇周[编辑]

鄙册心经入装随行耶。若欲留览则不必趁期速还。而但当以买椟为戒也。前烦朱书。有可贸之路耶。方备债以俟。

答尹吉甫[编辑]

千里书回。足当一面。何慰如之。未知信后凡百更如何。政声远醒病耳。不觉起立。奉贺千万。但人情多有勤于始而怠于终。故更以有终二字敢奉诵。倘蒙不以狂率斥之耶。惠物依受。无任感感。但此等事。亦为清政所累。深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