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089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神异典 第八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八十九卷
博物汇编 神异典 第九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八十九卷目录

 佛菩萨部总论

  梁沈隐侯集答陶华阳

  竹窗随笔菩萨不现今时

  竹窗二笔菩萨

 佛菩萨部艺文一

  佛影铭并序     宋谢灵运

  弥勒菩萨赞         傅亮

  文殊师利菩萨赞       前人

  佛影颂           鲍照

  千佛颂          梁沈约

  弥勒赞           前人

  弥陀佛铭          前人

  释迦文佛像铭        前人

  佛知不异众生知义      前人

  千佛因缘述意      唐释道世

  千佛述意          前人

  达磨大师法门义赞     释皎然

  普贤应梦记        宋孙觌

  释迦成道赋       金丁𬀩仁

  释迦牟尼佛文       明太祖

  禅海罗汉赞         同前

 佛菩萨部艺文二

  四月八日赞佛诗     晋释支遁

  咏八日诗三首        前人

  法乐辞十二首       齐王融

  吴中礼石佛        梁江淹

  舍利佛          隋阙名

  僧伽歌          唐李白

  赞佛牙          宋太宗

  前题            真宗

  前题            仁宗

  前题            徽宗

 佛菩萨部选句

 佛菩萨部纪事

 佛菩萨部杂录

 佛菩萨部外编

神异典第八十九卷

佛菩萨部总论

[编辑]

梁沈隐侯集

[编辑]

《答陶华阳》

[编辑]

难云:“释迦之现,近在庄王,唐虞夏殷何必已有?周公 不言,恐由未出,非关宜隐。育王造塔,始敬王之世,阎 浮有四,则东国不容都无。”答曰:“释迦出世年月不可 得知。佛经既无年历注记,此法又未东流。何以得知 是周庄之时?不过以《春秋》鲁庄七年四月辛卯恒星 不见为据。三代年既不同,不知外国用何历法?何因” 知鲁庄之四月,是外国之四月乎?若外国用周正邪? 则四月辛卯,《长历》推是五日,了非八日。若用殷正邪? 周之四月,殷之三月。用夏正邪?周之四月,夏之二月, 都不与佛家四月八日同也。若以鲁之四月为证,则 日月参差,不可为定。若不以此为证,则佛生年月,无 证可寻。且释迦初诞,惟空中自明,不云星辰不见也。 《瑞相》又有日月星辰停住不行。又云:“明星出时堕地 行七步,初无星辰不现”之语,与《春秋》恒星不现,意趣 永乖。若育王造塔,是敬王之世,阎浮有四,此道已流 东国者,敬王以来至于六国,记注繁密,曾无一概。育 王立塔,非敬王之时,又分明也。以此而推,则释迦之 兴,不容在近周世,公旦之情,何得未有?

竹窗随笔

[编辑]

《菩萨不现今时》

[编辑]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 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 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 朝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 岂其忍遗未度之生,亦有不现之刹耶?久而思之,乃 知菩萨随缘度生,众生无缘,则不能度。譬诸月在天 上,本无绝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则不现。况今末法渐 深,心垢弥甚,菩萨固时时度生,而生无受度之地,是 则临浊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竹窗二笔

[编辑]

《菩萨》

[编辑]
人见如来弹斥偏小,赞叹大乘,知菩萨道所当行矣
考证
然不审其实,而徒假其名,为害滋甚。是故未能自度,

先能度人者,菩萨也。因是而己事不明,好为人师,则 非矣。六度齐修,万行兼备者,菩萨也。因是而专务有 为,全抛心地,则非矣。无恶名怖,乃至无大众威德怖, 坦然自在者,菩萨也。因是而闻过不悛,轻世傲物,则 非矣。即杀为慈,即盗为施,乃至即妄言,成实语,种种 权宜方便,不可以常情局者,菩萨也。因是而毒害劫 夺、欺诳,甚而破灭律仪,拨无因果。如古谓“饮酒食肉, 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则非矣。此则徇名失 实,不善学柳下惠,而学步于邯郸者也。大道无成,业 果先就,慎之,慎之!

佛菩萨部艺文一

[编辑]

《佛影铭》
并序     宋谢灵运

[编辑]

“夫大慈弘物,因感而接,接物之缘,端绪不一,难以形检,易以理测,故已备载经传,具著记论矣。虽舟壑缅谢,像法犹在,感运钦风,日月弥深。法显道人,至自祗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 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滮涧,摹拟遗量,寄托青彩,岂惟像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充刊刻。石铭所始,寔由功被,未有。道宗崇大,若此之比,岂浅思肤学,所能宣述?事经徂谢,永眷罔已。辄罄竭劣薄,以诺心许,徽猷秘奥,万不写一,庶推诚心,颇感群物,飞鸮有革音之期,阐提获自拔之路。当相寻于净土。解颜于道场。圣不我欺。致果必报。援笔兴言。情迫其慨。

“群生因染,六趣牵𦆑,七识迭用,九居屡迁。剧哉!五阴 卷矣!”四缘遍使,转轮,苦根迍邅,迍邅未已,转轮在己, 四缘云薄,五阴火起。亹亹正觉,是极是理,动不伤寂, 行不乖止。晓尔长梦,贞尔沈诐,以我神明,成尔灵智。 我无自我,实承其义;尔无自尔,必祛其伪。伪既殊涂, 义故多端,因声成韵,即色开颜,望影知易,寻响非难。 “形声之外,复有可观。观远表相,就近暧景,匪质匪空, 莫测莫领。倚岩辉林,傍潭凿井,借空传翠,激光,发冏 金好。冥漠白豪幽暧,日月居诸,胡宁斯慨”,曾是望僧, 拥诚俟对,承风遗则,旷若有概,敬图遗踪,疏凿峻峰, 周流步栏,窈窕房栊,激波映墀,引月入窗,云往拂山, 风来过松,地势既美,像形亦笃,彩淡浮色。群视沈觉, 若灭若无。在摹在学由其洁精,能感灵独。诚之云孚, 惠亦孔续。嗟尔怀道,慎勿中惕。弱丧之推,阐提之役。 反路今睹,发蒙兹觌。式厉厥心,时逝流易。敢铭灵宇, 敬告震锡。

《弥勒菩萨赞》
傅亮

[编辑]

时无并后,道不二司。龙潜兜率,按辔候时。翳翳长夜, 怀而慕思。思乐朗旦,属想灵期。

《文殊师利菩萨赞》
前人

[编辑]

在昔龙种,今也童真。业化游方。罔识厥津。高会维那, 研微尽神。发挥幽赜,导达天人。

《佛影颂》
鲍照

[编辑]

形生丽怪,神照潭寂。验幽以明,考心者迹。六尘烦苦, 五道绵剧。乃炳舟梁,爰悟沦溺。色丹貌缋,留相琼石。 金光绝见,玉毫遗觌。俾昏作朗,效顺去逆。

《千佛颂》
梁·沈约

[编辑]

道有偕适,理无二归。照寂同是,形相俱非。千觉俯应, 递叩冥机。七尊缅矣,感谢先违。既过已灭,未来无像。 一刹靡停,三念齐往。不常不住,非今非曩。贤劫虽辽, 倏焉如响。栖林藉树,背室违家。前佛后佛,迹罔隆窳。 或游坚固,或荫龙华。能达斯旨,可类恒沙。甡甡群有, 均此妙极。先晚参差,各愿随力。密迹弘道,数终乃陟。 誓睹来运,永传今识。

《弥勒赞》
前人

[编辑]

乘教本一,法门不二。业基累明,功由积地。渺渺长津, 遥遥遐辔。道有常尊,神无恒器。脱屣王家,来承宝位。 慧日晨开,香雨宵坠。藉感必从,凭缘斯至。曰我圣储, 仪天作贰。尚想龙柯,瞻言思媚。镌石图徽,雕金写秘。 望极齐工,举光等邃。超矣福臻,融然理备。敬勒元踪, 式传遐懿。

《弥陀佛铭》
前人

[编辑]

法身无象,常住非形。理空反应,智灭为灵。穷寂震响, 大夜开冥。眇哉遐寿,非岁非龄。物爱雕彩,人荣宝饰。 事俭欲兴,情充累息。至矣渊圣,流仁动恻。顺彼世心, 成兹愿力。于惟净土,既丽且庄。琪路异色,林沼焜煌。 靡胎靡娠,化自馀方。托生在焉,紫带青房。眷言安养兴言遐适。报路虽长,由心咫尺。幽诚曷寄,刊灵表迹。 髣髴尊仪,图金写石。瀢沱玉沙,乍来乍往。玲珑宝树, 因风韵响。愿游彼国,晨翘暮想。七珍非羡,三达斯仰。

《释迦文佛像铭》
前人

[编辑]

“积智成朗,积因成业。能仁爽感,将吼妙法。驻景上天, 降生右胁。始出四门,终超九劫。眇求灵性,旷追元轸。 道虽有门,迹无可朕。物我兼谢,心行同泯。一去后心, 百非宁尽。式资理悟,悟以言陈。言不自布,出之者身, 有来必应。如泥在钧,形酬响荅。且物且人,应我以形, 而余朦瞽,守兹大夜,焉拔斯苦?仰寻灵相,法言攸吐。” 不有尊仪,薆焉谁睹。

《佛知不异众生知义》
前人

[编辑]

佛者,觉也;觉者,知也。凡夫之与佛地,立善知恶,未始 不同也。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 善之邪路。凡夫得正路之知,与佛之知不异也。正谓 以所善非善,故失正路耳。故知凡夫之知,与佛之知 不异,由于所知之事异,知不异也。凡夫之所知,不谓 所知非善,在于求善而至于不善。若积此求善之心, 会得归善之路,或得路则至于佛也。此众生之为佛 性,实在其知性常传也。

《千佛因缘述意》
唐·释道世

[编辑]

夫千佛乘晖,万灵景烛,观机适务,极圣弘恩。所以圣 人陈福以劝善,示祸以戒恶。小人谓善无益而不为, 谓恶无伤而不去。然“有殃有福”之言,乃华而不实;无 益无伤之论,则信而有征。是以大圣慈愍,哀斯愚惑, 广施六度,接引四生,弘宣二谛,停毒三有,故垂无限 之悲,计贤劫之缘也。

《千佛述意》
前人

[编辑]

盖闻“九土区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业难基。久覆 爱河,长流苦海,不生意树,未启心灯。故三明大圣,八 解至人,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形无不在,量 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 测,岂得以处所论。将欲启愚夫之视听,须示真人之 影迹。其犹谷风之随啸虎,庆云之逐腾龙,感应相招”, 仰惟常理。自鹿树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众生,归向 有征。虽千佛异述,一智同途。大悲平等,随性欲而利 生;弘誓庄严,运慈舟而济溺。众生有感,机缘契会也。

《达磨大师法门义赞》
释皎然

[编辑]

我师西来,传于真诀。大轮当路,小乘亡辙。冥冥世人, 初见日月。权迹有归,光云不灭。

《普贤应梦记》
宋·孙觌

[编辑]

“西方有圣人,悬隔山海,累数十译不能通。而学道之 士,秉心端严,不入诸相,一念瞥起,遂抚四海于俛仰 之中矣。”予尝过松江无碍院,兵火凋残,寺之入于草 莽者十九,独有普贤一堂,像设中峙,轮奂炳然。余问 其故,僧曰:“邑人宋泌者,营筑此室,为公媪追福之地。” 泌梦一大士,戴华冠,被珠珞,乘白象,手执如意,而公 媪导其前。神情安隐,萧散如平生,不见留滞冥幽之 态。既寤,叹曰:“此普贤菩萨也。”于是敬信之心,日以精 进。又图其像于家,事之益虔,道俗咸共瞻仰焉。余闻 惟圣人而后知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人子念亲属 纩之后影响,昧昧然不知其所之也。归依佛祖,涕泪 请救,援之火宅,为清凉山;出之苦海,为极乐国。解六 结为解脱门,破十习为无上道。诸佛赴感,示现神通, 起幽作匿,捷逾响报,无可疑者。答曰:“如是。请书其末。” 绍兴二十年正月望日。

《释迦成道赋》
金·丁𬀩仁

[编辑]

原夫佛者觉也,神而化之。修六年而得道,统三界以 称师。帝释梵王,尚有归敬;老聃宣父,宁不参随?昔如 来下兜率天,生中印土,降身而大地动摇,应迹而诸 天拥护。九龙吐水,满身而花落纷纷;七宝祥云,举足 而莲生步步。盖以玉辇呈瑞,金轮启图。思霑九有,行 洽三无。宝殿之龙颜大悦,春闱之凤德何虞?方知灌 顶之灵心,兴王后嗣;必为万类之化主,作帝中枢。岂 不知海量无边,天情极广。厌六宫珠翠之色,恶千妃 丝竹之响。雪山深处,全抛有漏之身心;海月圆时,顿 悟无为之法相。莫不魔军震动,法界奔惊。觉阎浮之 日出,睹优钵之华生。十方调御皆来,圆光自在;六趣 含灵尽喜,金色分明。暨乎万法归空,“双林告灭。演摩 诃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普光殿里,会十地之 华严;耆阇山中,授三乘之记莂。是知灵觉无尽,神理 莫闻。芥子纳三千之国,藕丝藏百万之军。目容修广 于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于皓月,照破迷云。群机 而不睹灵踪,万世而空留圣迹。嗟释迦之末法将尽, 仰慈氏何日调伏。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释迦牟尼佛文》
明·太祖

[编辑]

“天下大道,惟善无上。”其善无上者,释迦是也。固大慈 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论性原 情,谈心妙理,洁六尘之无垢,净六根之无翳,去诸魔 而清法界,制外道以乐人天。斯行斯修,而历劫无量。 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时道成午夜,明星相符。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 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谓无上 者欤!昔释迦之为道,孤处雪岭,于世俗无干。及其道 成也,善被两间,灵通上下,使鬼神护卫而听从。故世 人良善者愈多,顽恶者渐少。所以治世人主每减刑 法而天下治。斯非君减刑法,而由佛化博被之然也。 所以柳子厚有云:“阴翊王度”是也。

《禅海罗汉赞》
同前

[编辑]

尔怪且元。海气如烟。拂尘荡垢。鼎足而禅。薄天飞浪 何处宿缘。宜哉尊者处危自然。

佛菩萨部艺文二

[编辑]

《四月八日赞佛诗》
晋·释支遁

[编辑]

“三春迭云谢,首夏含朱明。祥祥今日泰,朗朗元夕清。” 菩萨彩灵和,眇然因化生。四王应期来,矫掌承玉形。 飞天鼓弱罗,腾擢散芝英。绿澜颓龙首,缥蕊翳流泠。 芙蕖育神葩,倾柯献朝荣。芬津霈四境,甘露凝玉瓶。 珍祥盈四八,元黄曜紫庭。感降非情想,恬泊无所营。 元根泯灵府,神条秀形名。圆光朗东旦,金姿艳春精。 含和总八音,吐纳流芳馨。迹随因溜浪,心与太虚冥。 六度启穷俗,八解濯世缨。慧泽融无外,空同忘化情。

《咏八日诗三首》
前人

[编辑]

大块挥冥枢,昭昭两仪映。万品诞游华,澄清凝元圣。 释迦乘虚会,圆神秀机正。交养卫恬和,灵知溜性命。 动为务下尸,寂为无中镜。

“真人播神化,流渟良有因。龙潜兜术邑,漂景阎浮滨。 伫驾三春谢,飞辔朱明旬。八维披重蔼,九霄落芳津。 元祗献万舞,《般遮》奏《伶伦》。淳曰凝神宇,兰泉涣色身。 投步三才泰,扬声五道泯。不为故为贵,忘奇故奇神。 缅哉元古思,想托因事生。相与图灵器,像也像彼形。 黄裳罗帕质,元服拖绯青。神为恭者惠,迹为动者行。” 虚堂陈药饵。蔚然起奇荣。疑似垂嚱微,我谅作者情。 于焉遗所尚。肃心拟太清。

《法乐辞十二首》
齐·王融

[编辑]

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禅衢开远驾。爱海乱轻舟。 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 右歌本起

百神肃以虔。三灵震且越。恒曜揜芳宵。薰风动兰月。 丹荣藻玉墀。翠羽文珠阙。皓毳非虚来。交轮岂徒发。 右歌灵瑞

《韶》年春已仲,明星夜未央。千祀锺休历,万国会嘉祥。 金容涵夕景,翠鬓佩晨光。表尘维净觉,汎俗乃轮皇。 右歌下生

袭气变离宫。重柝惊层殿。曼响感心神。修容转懽宴。 生老终已萦。死病行当荐。方为净国游,岂结危城恋。 右歌在宫

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心骸终委灭,亲爱暂平生。 长风吹北陇,迅瀑急东瀛。知三既情畅,得《一》乃身贞。 右歌四游

飞策辞国门,端仪偃郊树。慈爱徒相思,闺中空恋慕。 夙隶乖往涂,骏足独归路。举袂谢时人,得道且还去。 右歌出国

明心弘十力。寂虑安四禅。青禽承逸轨。文骊镜重川。 鹫岩标远胜。鹿野究清元。不有希世宝。何以导濛泉。 右歌得道

亭亭双月流,朏朏晨霜结。川上不徘徊,条间亟渝灭。 灵知常湛然,符应有盈缺。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右歌双树

春山玉所府。檀林芳所栖。引火归炎燧。挹水自清堤。 庵园无异辙。祗馆有同跻。比肩非今古。接武岂燕齐。 右歌贤众

昔余轻岁月。兹也重光阴。闺中屏铅黛。阙下挂缨簪。 禅悦兼芳旨,《法言》恋清琴。一异非能辨,宠辱谁为心。 右歌学徒

峻宇临层穹,苕苕疏远风。腾芳清汉里,响梵高云中。 金华纷苒若,琼树郁菁葱。贞心延净境,邃业嗣《天宫》。 右歌供具

影响未尝隔,晦明殊复亲。弘慈邈已远,睿后扇高尘。 区中禔景福,㝢外沐深仁。万祀留国祚,亿兆庆唐民。 右歌福应

《吴中礼石佛》
梁·江淹

[编辑]

幻生太浮诡,长思多沉疑。疑思不惭炤,诡生宁尽时。 敬承积劫下,金光烁海湄。火宅敛焚炭,药草匝卉滋。 尝愿乐此道,诵经空山坻。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轩骑久已决,亲爱不留迟。忧伤漫漫情,灵意终不缁。 誓寻青莲界,永入梵庭期。

《舍利佛》
隋·阙名

[编辑]

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僧伽歌》
唐·李白

[编辑]

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 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 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 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 孙藤。嗟余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散尽 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赞佛牙》
宋·太宗

[编辑]

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 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 彩完。定果熏心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间看。

《前题》
真宗

[编辑]

西方大圣号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妙 果。庶几饶益在黎元。

《前题》
仁宗

[编辑]

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域中夸是 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祇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 后人。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前题》
徽宗

[编辑]

《大圣释迦文》,虚空等一尘。有求皆赴感,无刹不分身。 玉莹千轮在,金刚百炼新。我今恭敬礼,普愿济群伦。

佛菩萨部选句

[编辑]

梁沈约《内典序》。“千佛摩顶,七住齐功。”

北周庾信《经藏碑》:“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 生世界。”

《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无容。“弃稷卨而同园绮。变菩 萨而作声闻。”

唐李商隐《上河东公启》:“儒童菩萨,始作仲尼,金粟如 来,方为摩诘。”

王维诗:“无著天亲弟与兄,嵩丘兰若一峰晴。”

杜甫诗:“不复知天人,空馀见佛尊。”

白居易诗:“如来说偈赞,菩萨著论议。”

李适诗:“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

皮日休诗:“贝多纸上经文动,如意瓶中佛爪飞。” 《元史》载《东昏寺》诗:“清钟夜半法王语,晓日天空老佛 心。”

赵彦昭诗:“皇心满尘界,佛迹现空虚。”

张昱诗:“古佛俨香阁真诠积华轩。”

《葛逻禄迺贤诗》:“世尊宁妄福,天道本无私。”

明王穉登诗:“试向白毫光里看,圣人前世是如来。”

佛菩萨部纪事

[编辑]

《莲社高贤传》:“僧济入庐山问道,精悟深要。远公叹曰: ‘绍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远公以烛遗之曰:‘汝可 凭此,建心安养’。”师执烛停想,延僧诵净土经。至五更, 以烛授弟子元弼,随僧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浮空 而行,见阿弥陀佛,接至于掌,遍示诸佛。须臾而觉,喜 曰:“‘吾以一夕观念,便蒙接引’。明日,复于空中见佛菩” 萨,谓弼曰:“佛来也。”即举首西顾,一息而终。时方炎歊 体,三日不变,异香郁然。

慧恭,豫章丰城人,与僧光、慧堪、慧兰同志为学。光等 学力不逮恭,而于净土系想则过人。后七年,兰等先 逝,去时并有奇应。又五年,恭病且笃,曰:“大道沿洄,何 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于是叩头雨泣,誓心安 养。念不少间,忽见无量寿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 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长生已居上品,吾 等不胜慰喜,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 告众,欣然奋迅而灭。义熙十一年也。

慧远法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惟以净土,克勤于 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 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 佛,身满虚空,圆光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 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 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 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邪舍、慧持、刘遗民在佛之 侧,乃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语法净、惠宝曰: “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 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为渐矣。”即寝疾,至期始顺寂刘程之性好佛理,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 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 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 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披之。他日念佛,又见入 七宝池,莲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 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寤, 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自慰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复 请僧转《法华经》,近数百遍后。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 合手气绝。

《法苑珠林》:“宋沙门昙远,庐江人也。父万寿,御史中丞。 远奉法精至,持菩萨戒。年十八,元嘉九年丁父艰。哀 毁致招疾,殆将灭性,号踊之外,便归心净土,庶祈感 应。远时请僧常有数人,师僧含亦在焉。远常向含悔 忏宿业,恐有烦缘,终无感彻。僧含每奖励,劝以莫怠。 至十年二月十六日夜转经竟,众僧已眠,四更中忽” 自唱言歌诵,歌诵僧含惊而问之,远曰:“见佛身黄金 色,形状大小如今行像,金光周身,浮焰丈馀,旛华翼 从,充牣虚空,瓌妙丽极,事绝言称。远时住西厢中,云: ‘佛自西来,转身西向,当宁而立,呼其速去’。”

姚秦沙门释道冏,弘始十八年,师道懿遣至河南霍 山采锺乳。与同道道朗等四人共行,持炬深穴。入且 三里,遇一深流,横木而过,冏最先济,后辈坠水而死。 时火又灭,冥然昏暗。冏生念已尽,恸哭而已,犹固一 心,呼观世音,誓愿若蒙出路,供百人会,表报威神。经 一宿而见小光炯然,状若萤火,倏忽之间,穴中尽明, 于是见路,得出岩下。由此信悟弥深,屡睹灵异。元嘉 十九年,临川王作镇广陵,请冏供养。其年九月,于西 斋中作十日《观世音》,斋已得九日。夜四更尽,众僧皆 眠,冏起礼拜,谢欲坐禅。忽见四壁有无数沙门,悉半 身出现,一佛螺髻,分明了了。有一长人,著平上帻布 裤褶,手把长刀,貌极雄异,捻香授道冏,道冏时不肯 受。壁中沙门语云:“冏公可为受香,以覆护主人。”俄而 霍然,无所复见。当此之时,都不见众会诸僧,唯睹所 置释迦文圣像而已。

齐上定林寺有释普明,姓张,临渭人。少出家,禀性清 纯,素食布衣,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及讽诵 之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 乘象,立在其前,诵《维摩经》,亦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 所救皆愈。

司徒竟陵王文宣王幼舍胜慧,结志隆云,诚感恳征, 亟发灵应。以永明七年二月八日,于西第在内堂法 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文宣望身顶礼,因而侍立。 自觉已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既而咳唾白如凝 雪,以手承捧,变为玉稻。

《梁书滕昙恭传》:“昙恭,豫章南昌人也。父母卒,昙恭水 浆不入口者旬日,感恸呕血,绝而复苏。隆冬不著茧 絮,蔬食终身。每至忌日,思慕不自堪,昼夜哀恸。其门 外有冬青树二株,时忽有神光自树而起,俄见佛像 及夹侍之仪,容光显著,自门而入。昙恭家人大小咸 共礼拜,久之乃灭。远近道俗咸传之。”

《佛祖统纪》:“陈文帝天嘉二年,善慧大士于山中行道, 常见七佛在前,维摩在后,唯释迦常与大士语。” 《法苑珠林》:“唐潞州法住寺释昙荣,俗姓张氏,定州人 也。贞观七年,清信士常凝保等,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忏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门僧定者,戒 行精固,于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从上而下,中 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 著、至真、等正觉,以汝罪销,故来为证。”然非本师,不与 受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词。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 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昙荣是汝灭罪良 缘,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身器清净,后当作佛,名为 普明。”若斯之应,现感灵祥,信难图矣。

坊州玉华宫寺南二十里,有古塔基,周文王为起砖 塔一十三级,左近村墟,常闻钟声。龙朔元年,京师大 慈恩寺沙门慧贵闻之,便往将事修理,感异僧曰:“我 是南方净土菩萨,行化至此塔,自古至今,已经四造, 勿辞牢倦,功用必成。唯须劳作,不事华侈,三层便止。” 贵闻此告亲事经营。

《宋高僧传》:“释佛陀波利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 师利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天皇仪凤元 年丙子,杖锡五台,虔诚礼拜,悲泣雨泪,冀睹圣容。倏 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 所求耶’?波利答曰:‘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 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 否?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 咒,除罪秘方,若不赍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能 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 广利群生,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弟子 当示文殊居住处’’。”波利闻己,不胜喜跃,裁抑悲泪,向 山更礼,举头之顷,不见老人。波利惊愕,倍增虔恪。 《华严持验》唐永隆中,长安人郭神亮,梵行清净,忽一日暴卒,有天人引至兜率天宫,敬礼弥勒。一菩萨谓 郭曰:“何不受持《华严》?”对曰:“以无人讲演故。”菩萨曰:“有 人现讲,何以言无。”既而郭甦,向薄尘法师述其事,始 知贤首之弘转法轮,其感通神异若此。

《太平广记》有先天菩萨憕,本起成都妙积寺。开元初, 有尼魏八师者,常念大悲咒。双流县百姓刘乙,名意 儿,年十一,自欲事魏尼,尼遣之不去。尝于奥室禅堂 白魏云:“先天菩萨见身此地。”遂筛灰于庭。一夕有巨 迹数尺,轮理成就。

《宋高僧传》:释怀玉天宝元年六月九日,俄见西方圣 像,数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银台,从窗而入。玉云:“我合 得金台,银台却出。”玉倍虔志,后空中报云:“头上已有 光晕矣,请跏趺结弥陀佛印。”时佛光充室,玉手约人 退曰:“莫触此光明。”至十三日丑时,再有白毫光现,圣 众满空。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

释法照,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于僧 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之东北 五十里已来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可五里, 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 获。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 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 殊一万众圣而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 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时有嘉延、 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然尚未 得台山消息。暨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 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未时,遥见祥云弥 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长丈许,执 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 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至酉 方灭。照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 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时 难路艰,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无留难。”言 讫不见。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夏满约往前,任是火 聚冰河,终无退衄。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与同志数 人,惠然肯来,果无阻碍。则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 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钵中 所见,略无差脱。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 照。照忙入堂内,乃问众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有僧 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 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 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 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 门,向北行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 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 者,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 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 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 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馀,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照 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 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 法门,最为真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 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 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 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 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 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 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 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 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 金手摩照顶,为授记,谓:“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 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 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 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 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遂至七宝 果园。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礼己举 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酉阳杂俎》:建中末,百姓屈俨患疮且死,梦一菩萨摩 其疮曰:“我住灵华寺。”俨惊觉,汗流数日而愈。因诣寺 寻检,至圣画堂,见菩萨一如梦睹,倾城百姓瞻礼,俨 遂立社,建堂移之。

《苏州府志》:孙觌《智积菩萨殿记》:“梁天监中,以吴王馆 娃宫故地为灵岩寺。寺成,有异僧负钵囊以入,憩殿 庑下,长身黧面,梵相奇古,其徒莫之省。夜半索笔墨, 自图其像于殿之东北壁而去。黎明不知所在,众始 惊异之。居无几,有胡僧顾见其画,惜曰:‘此西土智积 菩萨像也。何为在此’?于是道俗奔走来观,稽首归依”, 如师出世。唐宰相陆象先,吴人也。有弟失其名,得危 疾,国医不能疗。一日,有僧扣门问疾,象先引至卧内, 僧索杯水噀之,一噀而病良已。象先惊谢,出金帛数 床弗受,顾谓其弟曰:“我灵岩僧,它日还吴,来过我。”遂去,不复见。其年象先弟入尚书为郎,观察桂管,道吴 中,趋灵岩,如约问僧所舍无有,遍从寺僧求之,亦非 是。方怅然欲还,俄见壁间所画像肖焉,如言如笑,如 见师友,惊喜亟拜。施钱五十万,修供作佛事。徘徊数 日而后去。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案:《别传》云:“‘西域天竺黑蜂山龙 猛菩萨等者,二十四依中,此大士最为宏冠,威加异 道,德洽王臣,艺术智能,无不通练,号佛灭度后一切 智人也’。王为立寺,凿石为龛,拟于终天,不可改坏,龛 各立像,并一化主。经累年运功,府藏已竭,而寺不成。 王来拜曰:‘藏库已空,寺犹未立,徒有志愿,力不遂心, 如何’?”菩萨曰:“王之德化,无思不服,福报如影,随作有 功,何虑财尽寺不成也。可案行寺侧功用。若为。菩萨 先以要术为药,笔取点之,无不成金,随石小大,金块 亦尔。”王依言寻果见金聚,大悦,即以造寺,今犹现在。 故西域出金,名有多种。龙树金者,紫光外发,俗为第 一,自馀诸金,光色少减。昔菩萨长年七百馀岁,山寺 来往,无由固留。自隐以来,将及千岁,俗知有之,其道 重阻,从地穴入,方到其崖。近有一僧,被召夏坐,遍历 龛像,无不真金。所有经匣,充牣崖窟。方知三宝住持, 幽明两会也。夏满,欲持经出,寺人不许,曰:“本拟住法, 不得缺漏。”空手入穴,行经数里,乃得出焉。

《佛祖统纪》:“建隆元年十月,太祖亲征扬州李重进。十 二月城陷,上以其固拒,欲尽坑之。俄有异僧诣行宫 门,自称龙兴寺清范,表乞恩宥,上许之。翊日,驾幸寻 问,见殿上一罗汉,手擎草表。上大悟,敕建别殿,安其 像。”

太平兴国七年,嘉州通判王衮奏:“近往峨眉提点白 水寺修造,见瓦屋山皆变金色,中有丈六金身普贤, 次日午中见罗汉二身,乘紫云行空中。”

仁宗天圣二年,四明名儒卫开游学至洛阳,遇道人 李士宁于逆旅,谓开曰:“君乡城戒香寺有痖女者,过 去维卫佛也。若归,可往礼拜。”问其状,则曰:“缩臂扫地 者是也。”开归,亟往寺访之,一老尼曰:“圣姑坐化年馀 矣。”因示以画像,炷香作礼,自以不见尊容,为之愧恨。 明年,过钱塘客书吏陈式家,忽见小儿十数,拥一尼 童入门,哗传云:“痖女痖女!”开方惊顾,遽索纸书偈曰: “大地山河是阿谁,了无一法可思惟。夜来处处鸣钟 鼓,敲破髑髅人不知。”复于偈后书无去来。开前礼足, 略述戒香,得瞻遗像之意。复书偈云:“须弥山上摆铎, 大洋海底摇铃。若问痖女姓字,祗此便是真名。”出门 竟去,追问小儿:“痖女何人?”儿曰:“维卫佛也。”问:“儿何人?” 曰:“问取痖女。”忽俱不见。 《陜西通志》:“倒流菩萨,不知何许人,坐蒲团逆泾而上, 旋涅槃于邠州之景村。相传为宋天圣中事,有塔存。” 《佛祖统纪》:“元符元年,袁州木平山有舍利石塔,自然 出现五色虹光,有丈六佛在月轮中,观音罗汉列侍 左右。”

元符二年,袁州东山石崖有罗汉尊像出现,夏四月 不雨,袁州守臣王古往祷于木平山圣塔,岩中放光, 见白衣大士身金璎珞,获舍利五色,大如枣,中有台 观之状。复往仰山塔所,见泗州大士、维摩罗汉列居 左右。已而大雨霑足。

《玉照新志》:政和五年十二月己亥,宣德郎王恬等言: “本贯遂州。按《九域志》都督府,遂州为遂宁郡,武信军 节度使,元丰八年,陛下初封遂宁郡王,绍圣元年,复 以遂宁郡王出阁,与苏、润二州时同而事均。缘本州 遂宁县,元符二年,县下慧明院秋冬间忽观佛像五 次出现,父老咸曰:‘遂宁佛出,越三年,奉陛下即位,此 其祥兆,乞改府额’。”诏升为遂宁府。

《宋高僧传》:“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 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 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 来证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

《佛祖统纪》:尼法盛居金陵道场寺,习十六观想。一夕 礼像,遇病假寐,见大士乘杂华云,出宝色光,前来相 迎。时诸尼款门问疾,咸见光明迸溢。盛曰:“佛及菩萨 放光度我。”言竟而绝。

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间见佛菩萨来慰问,光 明照寺,奄然而化。

《河南府志》:“唐紧那罗,西天菩萨也。至正初,忽有一僧 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数年 殷勤莫晓姓名。至十一年,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 林,欲行劫掠。僧乃持一火棍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 峰。贼见,惊怖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殁。 人始知为菩萨化身,塑像寺中,遂为少林护法伽蓝。” 《明通纪》:“永乐十七年秋,御制佛曲成,并刊佛经以传。 九月十二日,钦颁佛经至大报恩寺。当日夜,本寺塔 见舍利光如宝珠。十三日现五色毫光,卿云捧日,千 佛观音、菩萨、罗汉,妙相毕集。续颁佛经佛曲,至淮安 散给。又现五色圆光,彩云满天,云中现菩萨罗汉、天花宝塔,龙凤狮象。又有红鸟白鹤,盘”旋飞绕。续又命 尚书吕震,都御史王彰,赍捧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 者名称歌曲,往陜西、河南颁给。“神明协应”,屡现“卿云 圆光宝塔”之祥。文武群臣上表称贺,上甚喜悦。中官 因是益重佛礼僧,建立梵刹,以祈福者,遍两京城内 外云。

《指月录》:宾头卢尊者,因阿育王内宫斋三万大阿罗 汉,躬自行香,见第一座无人,王问其故,海意尊者曰: “此是宾头卢位,此人近见佛来。”王曰:“今在何处?”尊者 曰:“且待须臾。”言讫,宾头卢从空而下,王请就座礼敬, 尊者不顾,王乃问:“承闻尊者亲见佛来,是否?”尊者以 手策起眉曰:“会么?”王曰:“不会。”尊者曰:“阿耨达池龙王” 曾请佛斋,吾是时亦预其数。

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 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 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 住。”如是而住。

《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后现本身。运大神力。 为父母说法。

《学佛考训》:“瓦屋山尝现辟支佛,乃普贤瑞相,夜有神 灯。”

佛菩萨部杂录

[编辑]

《列子仲尼篇》: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对曰:“丘也 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 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 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 用时政,圣非丘所知。”太宰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 子动容有间,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 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三宝感通录》:案:《别传》云:“佛令九十九亿大阿罗汉,三 明六通,住持正法,于三千界四大洲中,统通加护,极 人寿六十岁时,虽遇三灾,诸圣暂隐。至寿百岁,圣人 还出,广通佛法,如是渐臻,千岁万岁,终六万岁方涅 槃。七万岁时,辟支佛现。八万岁时,慈佛方降,云 佛祖统纪,佛为三界师,为天中尊。佛所住处,梵天帝 释皆”来卫从。

诸如来者皆是法身,若在世若灭后,所有供养福无 有异。

如来于周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入灭。凡在伽 蓝。必修供设礼。谓之“佛忌。”

《琅嬛记》:一人问应元曰:“观音大士女子乎?”答曰:“女子 也。”又一人曰:“经云‘观音菩萨勇猛丈夫,何也’?”答曰:“男 子也。”又一人曰:“观音一人而子,一男之,一女之者,非 矛盾乎?”答曰:非也。观世音无形,故《普门品》述现众身 为人说法。既能现众身,则飞走之物以至蠛蠓醯鸡 皆可耳,岂直男女乎?

《避暑录话》:释氏论佛菩萨号,皆以“南谟”冠之,自不能 言其义。夷狄谓拜为膜,音谟。《穆天子传》:“膜拜而受。”盖 三代已有此称,若云居南方而拜尔,既讹为谟,又因 之为南无、南摩。《后汉·楚王英传》:“伊蒲塞之馔”,伊蒲塞 即梵语优婆塞,时佛语犹未至中国,盖西域之译云。 然如身毒与天竺,其国名尚讹,况于语乎?

《坦斋通编》:列子述孔子曰:“西方有圣人。”佞佛者以为 指释氏而言,皆妄也。《国语》:姜氏曰:“西方之书有之,曰 怀与安,实疾大事。”注云:周诗“谁将西归,西方之人皆 谓周也。”予谓孔子果有是言,谓昔文王也,于佛何与? 至王通直指佛为西方圣人,其学可知矣。

《识遗》按:“《列子仲尼篇》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详《御寇》。 郑人,在孔子后,孟子先,其时巳说西方圣人,则佛传 中国,晚周也。

三藏法数。三迦叶,梵语迦叶,华言光波,谓身光炎涌, 暎馀光故也。毘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 感报,遂为兄弟。一优楼频螺迦叶,梵语优楼频螺,华 言木爪林,谓其居处近于此林,故以名之。将护四众, 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二伽耶迦叶,梵语伽 耶,华言城,谓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以名之。 观了诸法都无所著。教化众生最为第一。三那提迦 叶。梵语那提。华言河。谓其居止近于此河。故以名之。 心意寂然降伏结业,精进修行最为第一。

《佛法金汤编》晁说之尝答赵子和书,略曰:“我释迦牟 尼佛与阿弥陀佛,悯此众生,乃同一愿力,于无量无 边法门之外,建立此法门。释迦宾之也,弥陀主之也, 释迦生之也,弥陀家之也,释迦于病药之也,弥陀使 之终身不死也。释迦之土,犹逆旅也,弥陀之土犹乡 闾也。自西竺以望安乐国,与震旦之望安乐国一也《净土晨钟论》云:“菩萨未得无生法忍,不能度生,须求 生净土。得无生忍已,方克有济。”故初心菩萨必先舍 此苦处,生彼乐处。

《学佛考训》《须弥四域经》谓伏羲即宝历菩萨,女娲即 吉祥菩萨。《辨正论》亦称太昊为应声菩萨;《破邪论》云 孔子即儒童菩萨,颜子即光净菩萨,老子即迦叶菩 萨。《法行经》亦称颜子为月光菩萨。

《宣律师传》云。“周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乃迦叶 佛第三会说法也。”

《蜀都杂抄》:峨嵋,古今之胜境也。山中光怪若虹霓然, 每见于云日映射之际,俗所谓佛光者是也。予自陕 入川,巡抚陜西黄都宪臣伯邻为予言:“‘曩为川辖时, 亲登其上观佛光,光未发时,有鸟先飞过,若言施主 发心,菩萨来到。光既散,复来作声,施主布施,菩萨去 了’。又拾藏山中白石,大小皆六棱,照燿有光采,疑光” 怪即此石所为也。理当或然,但鸟声何为者耶?近余 编修承勋懋昭为余言,尝从杨修撰慎用修两宿其 上,登绝顶亦见光具五色,俯视在云壑中。其言白石, 与黄都宪同,惟云“鸟声只”三字。若言佛现了其鸟类 雀而稍大,只有三枚,别无种类。三鸟飞入佛殿中,尝 就僧食,但不见有长育耳。

《木人剩稿》:“善男子,诸佛世尊本为一大事因缘故,出 现于世,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 见,故说无量法门、八万修多罗藏法门。虽复众多,而 总归三学,所谓戒、定、慧也。然慧由定发,定藉戒生,是 知戒为三学之首,万善之基,众圣因兹而趣菩提,诸 佛从斯而成正觉。所以欲得无上妙道,须当至诚而” 禀受之。

菩萨利生,必以般若大慧为舟楫,六度万行为橹棹, 恒顺众生为风帆。烦恼苦海无边,非开般若慈航,莫 能济度群有。众生未尽,行愿匪穷,苟不坚固万行之 铁桡,橹棹,岂能超登彼岸者哉?

《太平清话》:“如来眉间有白毫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 尺,毫有八楞,周围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 洞。”

《珍珠船三昧经》:“佛咽喉如琉璃筒。”

《大智论》佛“舌色相,如珊瑚色。”

《竹窗随笔》: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 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己。不知己亦众生数也,焉有 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借口菩萨,逐 外忘内。

三、迦叶、目揵连诸阿罗汉,先师外道,已有成验,自负 不浅浅矣。而一闻佛,一见佛,幡然改图积岁,所尊所 崇,弃之如鸿毛,故能续佛慧命,师表万世也。向使先 入之言,牢主于中,硬竖刹竿,坚壁自固。喻如病者死 守旧医,纵有新方,掉首不顾,虽千佛出世,其将若之 何?

念佛号者,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竹窗二笔》:佛未出世,人皆以天为师;佛既出世,始知 奉佛。故佛号天人师,独王于三界而无伦者也。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 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 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 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 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 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 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性,皆 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 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 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 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 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 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 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经》云:“声闻人于骂者、害者,或嘿然,或远离。菩萨则不 然,更加慈心,爱之如子,方便济度,故远胜声闻,不可 为比。”予惟世人恒苦辱之难忍,况不惟忍辱,而更慈 爱之乎?《经》又云:“众生无恩于菩萨,而菩萨常欲利益 众生。”予惟世人尚有受恩不报,况无恩于己,而乃利 益之乎?得斯旨者。天下无一人不可与。天下无一人 不可化。

《竹窗三笔》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 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 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 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 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 生?喻如来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 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 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佛菩萨部外编

[编辑]

《桂苑丛谈》: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 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 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 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 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 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 化也。

《续元怪录》:昔延州有妇人白晢,颇有姿貌,年可二十 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 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 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僧自西域来见墓, 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 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 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 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 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 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宋高僧传》:释恒政入太一山中,甫行风教。文宗皇帝 酷嗜蜃蛤,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 中盈柈而进,有擘不张呀者,帝观其异,即焚香祝之, 俄为菩萨形,梵相克全,仪容可爱,遂致于金粟檀香, 合以玉绵锦覆之,赐兴善寺,令致礼之始,宣问群臣, 斯何瑞也。相国李德裕奏曰:“臣不足知,唯知圣德昭” 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恒政禅师,大明佛法,博闻 强识,诏入宣问。政曰:“贫道闻物无虚应,此乃启沃陛 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中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 而为说法也。”帝曰:“菩萨身已现,未闻说法。”政曰:“陛下 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 政曰:“陛下已闻说法了。皇情悦豫,得”未曾有。敕天下 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其菩萨至会昌毁佛舍, 乃亡所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