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089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八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八十九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九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八十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六十九

  扁鹊难经一上经

艺术典第八十九卷

医部汇考六十九[编辑]

《扁鹊难经一》
[编辑]

《上经》
[编辑]

滑寿曰:“此书固有类例,但当如《大学》朱子分章,以见记者之意则可,不当以己之立类统经之篇章也。今观《一难》至二十一难,皆言脉;《二十二难》至二十九难,论经络流注,始终长短度数,奇经之行,及病之吉凶也。其间有云脉者,非谓尺寸之脉,乃经隧之脉也。三十难至四十三难,言荣卫三焦脏腑肠胃之详。《四十》” 四《五难》言七冲门乃人身资生之用。《八会》为热病在内之气穴也。四十六、《七难》言老幼寤寐,以明气血之盛衰。言人面耐寒,以见阴阳之走会。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言诊候病能,脏腑、积聚、泄利、伤寒、杂病之别,而继之望、闻、问、切,医之能事毕矣。六十二《难》至八十一难言脏腑荣俞,用针补泻之法。又全体之学所不可无者。此记者以类相从。始终之意备矣。

脏腑阴阳寒热之图

脏腑阴阳寒热之图

关格覆溢之图

关格覆溢之图

{{{2}}}

{{{2}}}

脏。迟寒。诸阴为寒。

腑。数热。诸阳为热。

色脉相胜相生之图

色脉相胜相生之图

五行子母相生之图

五行子母相生之图

滑寿曰:“右寸手太阴阳明金,生左尺足太阳少阴水,太阳少阴水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厥阴少阳木生左寸手太阳少阴火,太阳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少阳火生右关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复生右寸手太阴阳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男女生于寅申之图

男女生于寅申之图

虞氏曰:经言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谓其父母之年会合于巳上,男左行十月,至寅而生,女右行十月至申而生也。故推命家言,男一岁起丙寅,女一岁起壬申。《难经》不言起而言生,谓生下已为一岁矣。壬丙二干,水火也,水火为万物之父母,寅申二支,金木也,为生物成实之终始。木饱在申,金饱在寅,二气自饱相配,故用寅申也。“金生于巳,巳与申合,故女子取申。木生于亥,亥与寅合,故男子取寅。” 所以男年十岁,顺行在亥,女年七岁,逆行在亥。

男子十六,天癸至左行至巳。巳者,申之生气。女年十四,天癸至右行亦在巳,与男年同在本宫生气之位,阴阳相配,成夫妇之道,故有男女也。《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二八而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故能有子。” 此之谓也。

肝肺色象浮沉之图

肝肺色象浮沉之图

{{{2}}}

{{{2}}}

“木得水而浮            ,金得水而沉” ,象    乙角也,释其微阳其意乐。金 象   辛商也,释其微阴其意乐。火青    庚之柔,吸其微阴,行阴道多 。白   丙之柔,婚而就火,行阳道多。肝得水而沉            ,肺得水而浮。

五脏声色臭味液之图

五脏声色臭味液之图

声色臭味液    ,肺主声,肝主色,心主臭,脾

肝 呼青臊酸泣    主味,肾主液,是五脏各有。心 言赤焦苦汗    所主也。然而一脏之中又脾 歌:“黄香甘涎    各有声,色臭味液五五二” ,肺 哭白腥辛涕    十有五,五行错综之道也。肾 呻黑腐咸唾。

手足阴阳荣俞刚柔流注之图

手足阴阳荣俞刚柔流注之图

七传间脏之图

七传间脏之图

{{{2}}}

{{{2}}}

手足阴阳荣俞刚柔流注之图

手足阴阳荣俞刚柔流注之图

按难经图绘旧本浮亥豕甚多。其十二经流注之图。舛漏尤甚。以讹承讹。已非一日。是使轩岐之道。欲彰而弥晦也。其可乎。兹编稍为正误补遗。亦以尽厥所知而已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滑寿曰:“十二经,谓手足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也。手经则太阴肺,阳明大肠,少阴心,太阳小肠,厥阴心包,少阳三焦也。足经则太阴脾,阳明胃,少阴肾,太阳膀胱,厥阴肝,少阳胆也。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谿,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禾窌,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大谿、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类也。谓之经” 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 者,以血理之分袤行体者而言也。故经者径也,脉者陌也。越人之意,盖谓凡此十二经。皆有动脉。如上云云。今置不取。乃独取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滑寿曰:此篇之大旨,下文详言之。寸口,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云者,皆手太阴所历之处,而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也。《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也。《灵枢》第一篇云:“脉会《太渊玉版论》”云。“行奇。”之法。自太阴始。注谓先以气口太阴之脉。定四时之正气然

后《度量奇》。之气也。《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又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合数论而观之,信知寸口当手太阴之部。而为脉之大会明矣。此越人立问之意。所以独取夫寸口。而后世宗之。为不易之法。著之篇首。乃开卷第一义也。学者详之。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 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 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 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 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滑寿曰:“承上言,平人不病而息数匀者也。呼者,气之出阳也;吸者,气之入阴也。《内经·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呼吸之数言之,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以脉行之数言之,则五十度周于身,而荣卫之行于阳者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阴阳,参考互注,无少间断。五十度毕,适当漏下百刻为一晬时,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复会于手太阴,此寸口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而法有取于是焉’。” 盖以荣卫始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计呼吸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漏下二刻为一周身” ,于是复还注手太阴,积而盈之,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时八刻,计一千八十息,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馀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也。一息脉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时八刻,脉行六十四丈八尺” ,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计九十六刻,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馀,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行阳行阴” ,谓行昼行夜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太要会也。

滑寿曰:“《说文》云:‘尺,度名,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规矩事也。古者尺寸只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故从尸从一,象布指之状。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寸口从又从一,按如《说文》所纪,尤可见人体中脉之尺寸也’。” 尺,阴分;寸,阳分也。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脏六腑,莫不由于阴阳,而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难》言“寸口为脉之大会” ,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脉之大要会” ,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手太阴之脉,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两手大指之端,其鱼际却行一寸九分,通谓之寸口。于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矣。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之所治也。

滑寿曰:关者,掌后高骨之分,寸后尺前两境间,阴阳之界限也。从关至尺泽,谓尺尺之内,阴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寸口之内,阳所治也。故孙思邈云:从肘腕中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此“九分者。自肘腕入至鱼际为一尺。十分之为十寸。” 取第九分之一寸中。为脉之尺位。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此寸字非寸关尺之寸乃从肘腕横文至鱼际却而取十分中之一是一寸也以此一寸之中取九分为脉之寸口故下文云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滑寿》曰:“寸为阳,尺为阴,阳上而阴下,寸之下,尺也,尺之上,寸也。关居其中以为限也。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此之谓欤。”自“鱼际穴起” ,一寸之后,分为尺。自“《尺泽穴》一尺之前分为寸” 也。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滑寿曰:“老阴之数终于十,故阴得尺内之一寸。”此“尺” 字,指鱼际至尺泽,通计十寸者而言。老阳之数极于九,故阳得寸内

之九分。此寸字指人手却寸而言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滑寿曰:“寸为尺之始,尺者寸之终。” 云尺寸者,以终始对待而言,其实贮寸得九分,尺得一寸,皆阴阳之盈数也。庞安常云:“越人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 盖谓此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 关有格,何谓也?”

滑寿曰:“太过不及,病脉也。关格覆溢,死脉也。关格之说,《素问·六节脏象论》及《灵枢》第九篇、第四十九篇,皆主气口人迎” ,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气口也。今越人乃以关前关后言者,以寸为阳而尺为阴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滑寿曰:“关前为阳,寸脉所动之位,脉见九分而浮。九,阳数,寸之位,浮阳脉,是其常。过,谓过于本位,过于常脉。不及,谓不及本位,不及常脉,皆病脉也。”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滑寿曰:“遂者,隧也,径行而直前也。谢氏谓遂者直上直下,殊无回旋之生意,有旨哉!《经》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 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 过”,减者法曰“不及。”

滑寿曰:“关后为阴,尺脉所动之位,脉见一寸而沉。一寸阴数,尺之位沉阴脉是其常过,谓过于本位,过于常脉。不及,谓不及本位,不及常脉,皆病脉也。”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滑寿曰:《经》云:“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 以阴气不得营于阳,阳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为内关外格也。内关外格,谓阴内闭而不上,阳从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阳乘阴位之脉也。

故曰“覆溢。”

《滑寿》曰:“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滑寿曰:“‘覆溢之脉,乃孤阴独阳,上下相离之诊,故曰真脏之脉,谓无胃气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脉,虽不病犹死也。此篇言阴阳之太过不及,虽为病脉,犹未至危殆,若遂上鱼入尺,而为覆溢,则死脉也。” 此“遂’字最为切紧,盖承上起下之要言。不然,则太过不及,阴阳相乘,关格覆溢,浑为一意,漫无轻重矣。” 或问:此篇之阴阳相乘,与二十篇之说同异?曰:此篇乃阴阳相乘之极而为覆溢,二十篇则阴阳更相乘而伏匿也。“更” 之一字,与此篇“遂” 字大有迳庭。更者,更互之更,遂者直遂之遂,而覆溢与伏匿又不能无辨。盖覆溢为死脉,伏匿为病脉,故不可同日语也。此书首三篇,乃越人开卷第一义也。《一难》言寸口统阴阳关尺而言。二《难》言尺寸,以阴阳始终对待而言,《关》亦在其中矣。《三难》之覆溢,以阴阳关格而言,尤见关为津要之所。合而观之,三部之义备矣。《一二难》言阴阳之常。三《难》言阴阳之变。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 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滑寿曰:“呼出为阳,吸入为阴,心肺为阳,肾肝为阴,各以部位之高下而应之也。一呼再动,心肺主之;一吸再动,肾肝主之。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脾之候也。故曰: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在中者,在阴阳呼吸之中,何则?以脾受谷味,灌溉诸脏,诸脏皆受气于脾,土主中宫之义也。”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滑寿曰:“浮为阳,沉为阴。” 此承上文起下文之义。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 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 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 之法也。

滑寿曰:“心肺俱浮而有别也,心为阳中之阳,故其脉浮而大散;肺为阳中之阴,其脉浮而短涩。肝肾俱沉而有别也,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牢而长;肾为阴中之阴,其脉按之濡,举指来实。古益袁氏谓肾属水,脉按之濡,举指来实,外柔内刚,水之象也。” 脾说见前。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 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 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 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 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 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 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 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 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滑。寿曰:“设问答以明阴阳脉见于三部者,不单至也。惟其不单至,故有此六脉相兼而见。浮者轻手得之,长者过度本位,滑者往来流利,皆阳脉也;沉者重手得之,短者不及本位,涩者往来凝滞,皆阴脉也。惟其相兼,故有一阴一阳,又一阳一阴,如是之不一也。夫脉之所至,病之所在也,以脉与病及经络脏腑参之” ,某为宜。某为不宜。四时相应不相应。以名病之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 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 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 也。故曰“轻重也。”

滑寿曰:“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脉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主血脉,故其脉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脉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脉如十二菽之重;肾在肝下,主骨,故其脉按之至骨,举指来实。肾不言菽,以类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 今按此法以轻重言之,即浮中沉之意也。然于《枢》《素》无所见,将古脉法而有所授受耶?抑越人自得之见耶 ?庐陵谢氏曰:此寸关尺所主脏腑,各有分位,而一部之中,脉又自有轻重。因举陵阳虞氏说云: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之至,馀以类求之,夫如是,乃知五脏之气,更相灌溉,六脉因兹,亦有准绳,可以定吉凶,言疾病矣。关尺皆然。如《十难》中十变脉例而消息之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 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 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滑寿曰:“浮沉以下指轻重言,盛虚以阴阳盈亏言。轻手取之而见减小,重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阴盛阳虚也。重手取之而见损小,轻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阳盛阴虚也。大抵轻手取之阳之分,重手取之阴之分,不拘何部,率以是推之。”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 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 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 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

滑寿曰:“六者之王” ,说见下文。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 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 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 大要也。”

滑寿曰:“上文言三阳三阴之王脉,此言三阳三阴之王时,当其时则见其脉也。历家之说,以上古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为历元,盖取夫气朔之分齐也。然天度之运,与日月之行,迟速不一,岁各有差,越人所谓冬至之后得甲子,亦以此欤?是故气朔之不齐,节候之早晚,不能常也。故丁氏注谓冬至之后得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后,少阳之至始于此,馀经各以次继之。纪氏亦谓自冬至之日,一阳始生,于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脉王也。若原其本始,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常例推之,则少阳之王,便当从此日始,至正月中,馀经各以次继之。” 少阳之至,阳气尚微,故其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犹有阴也,故其脉浮大而短。太阳之至,阳盛而极也,故其脉洪大而长。阳盛极则变而之阴矣,故夏至后为三阴用事之始,而太阴之至,阴气上微,故其脉紧大而长。少阴之至,阴渐盛也,故其脉紧细而微。厥阴之至,阴盛而极也,故其脉沉短以敦。” 阴盛极则变而之阳,仍三阳用事之始也,此则三阳三阴之王脉,所以经六甲而循四时,率皆从微以至乎著,自渐而趋于极,各有其序也 。袁氏曰:“春温而夏暑,秋凉而冬寒,故人六经之脉,亦随四时阴阳消长迭运而至也 。” 刘温舒曰:“《至真要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 大而长,亦随天地之气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尔。若《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难经》引之以论三阴三阳之脉者,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篇首称“经言” 二字,考之《枢》《素》无所见。《平人气象论》虽略有其说而不详,岂越人之时别有所谓上古文字耶?将《内经》有之而后世脱简耶?是不可知也。后凡言经言而无所考者,义皆仿此。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 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 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 根,吸呼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 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 绝于内也。

滑寿曰:“肾间动气,人所得于天以生之气也。肾为子水,位乎坎,北方卦也,乃天一之数,而火木金土之先也,所以为生气之原,诸经之根本,又为守邪之神也。原气胜则邪不能侵,原气绝则死,如木根绝而茎叶枯矣。故寸口脉平而死者,以生气独绝于内也 。” 此篇与《第一难》之说,义若相悖,然各有所指也。一、难以寸口决生死者。谓寸口为脉之大。

会。而谷气之变见也。此篇以原气言也。人之原气盛则生。原气绝。则寸口脉虽平。犹死也。原气言其体。谷气言其用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 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 知脏腑之病也。

滑寿曰:“凡人之脉,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脉四至,闰以太息。脉五至,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脉也,其有增减,则为病焉。故一息三至曰迟,不足之脉也;一息六至曰数,太过之脉也。脏为阴,腑为阳。脉数者属腑为阳为热;脉迟者属脏为阴为寒。不特是也,诸阳脉皆为热,诸阴脉皆为寒。脏腑之病,由是别之。”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 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 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 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 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 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 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滑寿曰:“五邪者,谓五脏五腑之气,失其正而为邪者也。刚柔者,阳为刚,阴为柔也。刚柔相逢,谓脏逢脏,腑逢腑也。五脏五腑,各有五邪,以脉之来,甚者属脏,微者属腑,特以心脏发其例,馀可类推,故云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 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 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滑寿曰:“《灵枢》第五篇云:‘人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 按:五脏肾最在下。吸气最远。若五十动不满而一止者。知肾无所资。气当先尽。尽犹衰竭也。衰竭则不能随诸脏气而上矣。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鍼者反实其外; 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鍼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 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 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 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 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滑寿曰:“《灵枢》第一篇云:‘凡将用鍼,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第三篇曰:‘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鍼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鍼以致其’’” 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馀,故躁。此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 。纪氏谓“此篇言鍼法” ,冯玠谓“此篇合入用鍼补泻之类,当在《六十难》之后,以例相从也。”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 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 应,为之奈何?

滑寿曰:“《灵枢》第四篇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谓色脉之不相得也。色脉既不相得,看得何脉?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已,愈也。参,合也。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 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 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 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滑寿》曰:“色脉当参相应,如是则见其色,得其脉矣。”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 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滑寿曰:《灵枢》第四篇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变定矣。”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小,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尺之皮肤亦滑;脉涩,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八,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此

通上文所谓“色脉形肉不相失” 也。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 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 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滑寿曰:“若之为言,或也,举色青为例,以明相胜相生也。青者肝之色。浮涩而短,肺脉也,为金克木;大而缓,脾脉也,为木克土,此相胜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为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为水生木,此相生也。所谓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 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滑寿曰:“说见前三,谓色、脉、皮肤三者也 。此篇问答凡五节,第一节为问辞,第二、第三节,言色脉形肉,不得相失,第四节,言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尺相应,然假令以下,但言色脉相参,不言声臭味,殆阙文欤?抑色之著于外者,将切于参验欤?第五节,则以所知之多寡,为工之上下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 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 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 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滑寿曰:“平人之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脉四至,加之则为过,减之则不及,过与不及,所以为至为损焉。离经者,离其经常之度也。夺精,精气衰夺也。至脉从下而逆上,由肾而之肺也。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肾也 。谢氏曰:‘平人一呼再至,脉行三寸。今一呼三至,则脉行四寸半,一息之间行九寸,二十息’” 之间行一百八十丈,比平人行速过六十丈,此至脉之离经也。平人一呼脉再至,行三寸,今一呼一至,只得一寸半,二十息之间,脉迟行六十丈,此损脉之离经也。若夫至脉之夺精,一呼四至,则一息之间行一尺二寸;损脉之夺精,二呼一至,则一息之间行三寸,其病又甚矣,过此者死而命绝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 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 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 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 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 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滑寿曰:“至于收病也” ,当作“至脉之病也” ,“于收” 二字误。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各以所主而见其所损也。反此为至脉之病者,损脉从上下,至脉则从下上也。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 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 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滑寿曰:肺主气,心主血脉,肾主精,各以其所损而调治之。荣卫者,血脉之所资也。脾主受谷味,故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如春夏食凉食冷,秋冬食温食热,及衣服起居各当其时是也。肝主血,血虚则中不足。一云:肝主怒,怒能伤肝,故损其肝者缓其中。《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缓者和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 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滑寿曰:“此再举损至之脉为问答也。盖前之损至,以五脏自病得之于内者而言,此则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之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之谓,疑衍文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 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 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 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 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小大者,为难治。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著床。所以然者,血 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此四字即 前衍文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滑。寿曰:“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脉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然又以前大后小,前小后大,而言病能也。前后,非言寸尺,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末言也。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矣。故脉洪大者,苦烦满,病在高也;沉细者,腹中痛,病在下也。各以其脉言之” ,滑为伤热者,热伤气而不伤血,血自有馀,故脉滑也。涩为中雾露者,雾露之寒,伤人荣血,血受寒,故脉涩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

困矣。若脉更见浮大沉细,则各随昼夜而加剧,以浮大顺昼,阳也,沉细顺夜,阴也。若不见二者之脉,人虽困犹可治。小大即沉细浮大也。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增之极也,故为死脉。沉细夜死,浮大昼死,阴遇阴,阳遇阳也。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以血气皆不足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谓两息之间脉再动,减之极也。故曰:“形气有馀” ,脉气不足者死。故曰:“无魂而当死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 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 元气,故知不死。

滑寿曰:“譬如” 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此又以脉之有无,明上下部之病也。纪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是邪实并于上,即当吐也。若无吐证,为上无邪而下气竭,故云当死 。东垣李氏曰:下部无脉,此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于胸中,太阴之分,而春阳之令不得上行故也,是为木郁。木郁则达之,谓吐之是也 。谢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者,阴气盛而阳气微,故虽困无能为害。上部无脉,如树枝之槁;下部有脉,如树之有根。惟其有根,可以望其生也 。四明陈氏曰:至,进也,阳独盛而至数多也。损,减也,阴独盛而至数少也。“至脉从下上” ,谓无阴而阳独行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矣。“损脉从上下” ,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 。《一难》言“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 ,谓气口为五脏主也。《四难》言“脾受谷味,其脉在中” ,是五脏皆以胃为主,其脉则王关上也。此《难》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则以尺为主也。此越人所以错综其义,散见诸篇,以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云。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 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 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 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 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 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 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 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 之脉也。

滑寿曰:此《内经平人气象玉机真脏论》,参错其文而为篇也。春脉弦者,肝主筋,应筋之象。夏脉钩者,心主血脉,应血脉来去之象。秋脉毛者,肺主皮毛。冬脉石者,肾主骨,各应其象,兼以时物之象取义也。来疾去迟刘立之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 之降而下也。

如有变奈何?

滑寿曰:“脉逆四时之谓变。”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为太 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为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 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 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 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 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 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 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 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 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 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 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 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 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 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 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 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 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 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滑寿曰:“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巅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为气泄。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脉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此岐伯之言也。” 越人之意,盖本诸此。变脉言气者,脉不自动,气使之然,且主胃气而言也。春脉厌厌聂聂,如循榆叶,弦而和也;益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也;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但弦也。夏脉累累如环,如循琅玕,钩而和也,如鸡举足钩。

多而有力也。“前曲后居” ,谓按之坚而搏,寻之实而居,但钩也。秋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微毛也。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毛多也。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但毛也。冬脉上大下兑,大小适均,石而和也。上下与“来去” 同义,见前篇。啄啄连属,其中微曲,石多也。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石也。大抵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故有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无胃气则死,于弦钩毛石中,每有和缓之体,为胃气也。此篇与《内经》中互有异同。冯氏曰:“越人欲使脉之易晓,重立其义尔。按《内经》第二卷《平人气象论》篇云:‘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稍;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病肾脉来,如引葛之益坚。死肾脉如发夺索,辟辟如弹石’” ,此为异也。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 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滑寿》曰:胃属土,土之数五也。万物归之,故云“水谷之海。” 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故云“主禀四时。” 禀,供也,给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 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见也。

《滑寿》曰:“脾者中州,谓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其平和不得见,盖脾寄王于四时,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之脉平和,则脾脉在中矣。衰乃见者,雀啄屋漏,异乎常也。雀啄者,脉至坚锐,而断续不定也;屋漏者,脉至缓散,动而复止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 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谢氏曰:“此篇问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经》并不答所问,似有阙文。今详三部九候” ,则《十八难》中第三章言之,当属此篇,错简在彼。阴阳见四难,轻重见五难,一脉变为四时,即十五难。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也。六十首。按《内经》方盛衰篇曰:“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 王注谓奇恒六十首,今世不存,则失其传者,由来远矣。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滑寿》曰:“此盖答辞,与前问不相蒙,当别有问辞也。”

其病为之奈何?

滑寿曰:“问内外证之详也。”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 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 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滑寿曰:得肝脉,诊得弦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腑,故善洁。肝为将军之官,故善怒。喜,犹善好也。面青,肝之色也。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脐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者,若谓其动气,按之坚牢而不移,或痛也。冯氏曰:“肝气䐜郁,则四肢满闭。《左传》曰:‘风淫末疾是也’。” 厥阴脉循阴器,肝病故溲便难。转筋者,肝主筋也。此内证之部属。及所主病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 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滑寿曰:掌中,手心主脉所过之处。盖真心不受邪,受邪者手心主尔。啘,干呕也。心病则火盛,故啘。《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 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 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滑寿曰:《灵枢》口问篇云: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经曰:脾主四肢。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 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寒热。有 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滑寿曰:岐伯云:“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洒淅寒热,肺主皮毛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 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 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如读作而

滑寿曰:“肾气不足则为恐,阴阳相引则为欠,泄而下重,少阴泄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 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

滑寿曰:“此篇所问者三,答云可尽知也,而止答病之死证,馀无所见,当有阙漏。”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 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滑寿曰:“肝开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病也。肝病见肺脉,金克木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 涩而微者,死也。

滑寿曰:“病实而脉虚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

死也。

滑寿曰:“脱血脉实相反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 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滑寿》曰:“阳病见阴,脉相反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 也。

滑寿曰:“泄而脉大相反也。大腹,腹胀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 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滑寿曰:此篇立问之意,谓人十二经脉,凡有三部,每部之中有四经。今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也?盖三部者,以寸关尺分上中下也。四经者,寸关尺两两相比,则每部各有四经矣。手之太阴阳明,足之太阳少阴,为上下部者,肺居右寸,肾居左尺,循环相资,肺高肾下,母子之相望也。《经》云:“脏真高于肺。脏真下于肾” 是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 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 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 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 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滑寿曰:“手太阴阳明金,下生足太阳少阴水,水性下,故居下部。足少阴太阳水,生足厥阴少阳木,木生手少阴太阳火,及手心主火,火炎上行,是为上部。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居中部,复生肺金。此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此盖因手太阴阳明足太阳少阴为上下部道,推广五行相生之大。《越人》亦以五脏生成之” 后,其部分之高下而推言之,非谓未生之前,必待如是而后生成也。而又演为三部之说,即《四难》所谓“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者中州” 之意。但彼直以脏言,此以经言,而脏腑兼之。以上问答明经,此下二节,俱不相蒙,疑他经错简。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 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 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 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谢氏曰: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错简在此,而剩出“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 十字。审而刺之纪氏曰:欲诊脉动而中病不可不审,故曰审而刺之。刺者,言其动而中也。陈万年传曰:“刺候,谓中其候。” 与此义同。或曰:刺,鍼刺也,谓审其部而鍼刺之。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滑寿曰:“此下问答,亦未详所属。或曰:当是《十七难》中,或连年月不已答辞。”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 则气微。

滑寿曰:“结为积聚之脉,肺脉见结,知右胁有积气。右胁,肺部也,积气有微甚,脉从而应之。”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 右手脉当沉伏。

滑寿曰:“肺脉虽不见结,右手脉当见沉伏,沉伏亦积聚脉,右手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滑寿》曰:“此复问外之痼疾与内之积聚,法将同异?”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 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滑寿曰:“结为积聚。伏脉行筋下主里;浮脉行肉上主表,所以异也。” 前举右胁为例,故此云“左右同法。”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 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 脉,是为死病也。

《滑寿》曰:“有是脉,无是病,有是病,无是脉,脉病不相应,故为死病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 也?

滑寿曰:“恒者,经常也。脉有逆顺,据男女相比而言也。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此男女之脉有别也。逆顺云者,男之顺,女之逆也,女之顺,男不同也。虽然在男女则各有常矣,反谓反其常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 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 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滑寿曰: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阴阳也。纪氏曰:“生物之初,其本原皆始于子,子者万物之所以始也。自子推之,男左旋三十而至于巳,女右旋二十而至于巳,是男女婚嫁之数也。自巳而怀娠,男左旋十月而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右旋十月而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谢氏曰:“寅为木,木生火,又火。”

“生于寅而性炎上,故男脉在关上。申为金,金生水,又水生于申而性流下,故女脉在关下。” 愚谓阳之体轻清而升,天道也,故男脉在关上。阴之体重浊而降,地道也,故女脉在关下。此男女之常也。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滑寿》曰:“男女异常,是之谓反。”

其为病何如。

滑寿曰:“问反之为病也。”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 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 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滑寿》曰:“其反常,故太过不及,在内在外之病见焉。”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邪?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 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 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滑寿曰:居,犹在也,当也。阴部尺,阳部寸也。乘犹乘车之乘,出于其上也。伏犹伏兵之伏,隐于其中也。匿,藏也 。丁氏曰:“此非特言寸为阳,尺为阴,以上下言,则肌肉之上为阳部,肌肉之下为阴部” ,亦通。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滑寿曰:“此《五十九难》之文,错简在此。”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 曰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 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周仲立曰:“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忺美,而脉得四时之从,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紧浮滑,沉涩不一,残贼冲和之气,是皆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病人不病也 。仲景云:‘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气,神虽困,无苦。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 眩仆不识人,短命则死 。谢氏曰:“按《本经》答文,词意不属,似有脱悮。”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 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 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 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 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滑寿曰:呴,煦也。气主呴之,谓人之真气煦嘘往来,熏蒸于皮肤分肉间也。血主濡之,谓人之血脉濡润筋骨,滑利关节,荣养脏腑者也。此“脉” 字,非尺寸之脉,乃十二经隧之脉也。此谓十二经隧之脉,每脉中辄有二病者,盖以有在气在血之分也。邪在气,气为是而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留而不行,为气病,血壅而不濡为血病。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先后云者。抑气在外。血在内。外先受邪。则内亦从之而病欤。然邪亦有只在气。亦有径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后拘也。经者,《灵枢》第十篇也。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 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 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 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 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 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𫏋脉,从 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 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 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 长短之数”也。

滑寿曰:“此《灵枢》二十七篇全文。三阴三阳,《灵枢》皆作‘六阴六阳,义尤明白。按经脉之流注,则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此举经脉之度数,故皆自手足言人’。” 两足𫏋脉,指阴𫏋也。阴𫏋脉起于跟中,自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循腹上胸里,行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内廉,属目内眦,合太阳脉,为足少阴之别络也。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考工记》亦云:“人身长八尺。” 盖以同身尺寸言之。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 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 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 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 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滑寿曰:“因者随也,原者始也,朝犹朝会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经脉之尺度,而推言经络之行度也。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兼阳络、阴络,脾之大络,为十五络也。谢氏曰:‘始从中焦者,盖谓饮食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也。络脉十五,皆随十二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朝于寸口人迎,以之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侠喉两旁动脉为人迎。至晋王叔和,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之。” 愚谓“昔人所以取人迎、气口者,盖人迎为足阳明胃经,受谷气而养五脏者也;气口为手太阴” 肺经,朝百脉而平权衡者也。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 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 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 也。

滑寿曰:按谢氏云:“《灵枢经》第九篇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又曰: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此一节因上文寸口人迎处百病,决死生而推言之,谓欲晓知终始于阴阳为能定之。盖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气口也。朝使者,朝为气血,如” 水潮应时而灌溉。使,谓阴阳相为用也。始如生物之始,终如生物之穷,欲知生死,脉以候之,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则不病,一或不相朝使,则病矣,况三阴三阳之脉绝乎?绝必死矣。其死之形状,具如下篇,尤宜参看。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 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 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 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 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濡读为软

滑寿曰:“此下六节,与《灵枢》第十篇文皆大同小异。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绝则不能充于骨,荣于发。” 肉濡而却,谓骨肉不相著,而肉濡缩也。戊己,土也,土胜水,故以其所胜之日笃而死矣。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 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滑寿》曰:“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绝则肉满唇反也。肉满,谓肌肉不滑泽而紧急䐜膹也。”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 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 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 死,庚日笃,辛日死。

滑寿曰:“肝者脉之合,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肝绝则筋缩引卵与舌也。” 王充《论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常之庚申。”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 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 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 笃,丁日死。”

《滑寿》曰:“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绝则皮毛焦而津液去,皮节伤,以诸液皆会于节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 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滑寿》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绝则脉不通,血不流,色泽去也。”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 者则志先死。死则目瞑也。

滑寿曰:三阴通手足经而言也,《灵枢》十篇作“五阴气俱绝” ,则以手厥阴与手少阴同心经也。目眩转目瞑者,即所谓脱阴者目盲,此又其甚者也。故云目瞑者失志而志先死也 。四明陈氏曰:“五脏阴气俱绝,则其志丧于内,故精气不注于目,不见人而死。”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 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滑寿曰:“汗出而不流者,阳绝故也 。” 陈氏曰:“六腑阳气俱绝,则气散于外,故津液脱而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 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 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滑寿曰:此篇问答,谓五脏六腑,配手足之阴阳,但十一经耳。其一经者,则以手少阴与心主,各别为一脉,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以此一经,并五脏六腑,共十二经也。谢氏曰:“《难经》言手少阴心主与三焦,凡八篇,三十一难,分豁三焦经脉所始终。三十七难言肾有两,左曰肾,右曰命门。初不以左右肾分” 两手尺脉。《三十八难》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主持诸气。复申言其有名无形。《三十九难》言:“命门者,精神之所舍,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气与肾通。” 又云:六腑正有五腑,三焦亦是一腑。《八难》。六十二,六十六三篇言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也。其名曰原。三焦则原气之别使也。

通。此篇参互观之,可见三焦列为六腑之义,唯其有名无形,故得与手心主合。心主为手厥阴,其经始于起胸中,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若手少阴则始于心中,终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此手少阴与心主各别为一脉也 。或问“《手厥阴经》曰心主,又曰心包络,何也?” 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 虞庶云:“诸家言命门为相火,与三焦相表里。” 按《难经》止言手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无命门、三焦表里之说。夫左寸火,右寸金,左关木,右关土,左尺水,右尺火,职之部位,其义灼然。於乎!如虞氏此说,则手心主与三焦相为表里,而摄行君“火明矣。《三十六难》谓命门其气与肾通,则亦不离乎肾也。其习坎之谓欤?手心主为火之闰位,命门则水之同气欤?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亦明矣。” 虞氏之说,良有旨哉。诸家所以纷纷不决者,盖有惑于《金匮真言篇》。王注引《正理论》谓“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手心主,下合右肾” ,遂有命门三焦表里之说。夫人之脏腑,一阴一阳,自有定耦,岂有一经两配之理哉?夫所谓上合手心主者,正言其为表里,下合右肾者,则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而言之尔。知此则知命门与肾通,三焦无两配,而诸家之言,可不辨而自明矣。若夫诊脉部位,则手厥阴相火居右尺之分,而三焦同之,命门既与肾通。只当居左尺。而谢氏据《脉经》。谓手厥阴即手少阴心脉同部。三焦脉上见寸口。中见于关。下焦与肾同也。前既云初不以左右肾分两手足脉矣。今如《脉经》所云。则右尺当何所候耶。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馀三络者,是何等 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𫏋之 络也;阴络者,阴𫏋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滑寿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经犹江汉之正流,络则沱潜之支派,每经皆有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之类。今云络有十五者,以其有阳𫏋之络,阴𫏋之络,及脾之大络也。阳𫏋阴𫏋,见《二十八难》。谓之络者,盖奇经既不拘于十二经,直谓之络亦可也。脾之大络,名曰” 大包,出渊液三寸,布胸胁,其动应衣,宗气也 。四明陈氏曰:“阳𫏋之络,统诸阳络;阴𫏋之络,统诸阴络。脾之大络,又总统阴阳诸络,犹脾之能溉养五脏也。”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𫏋、有阴𫏋、有冲、有督、有任、有 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滑寿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奇对正而言,犹兵家之云奇正也 。” 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此八脉者,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冲脉为诸阳之海,阴阳维则维络于身,带脉束之如带,阳𫏋得之太阳” 之别;阴𫏋本诸少阴之别云。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 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 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霈妄作。圣人不能复 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滑寿曰:经络之行,有常度矣,奇经八脉,则不能相从也。故以圣人图设沟渠为譬,以见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而为此奇经也。然则奇经,盖络脉之满溢而为之者欤?或曰:“此络脉” 三字,越人正指奇经而言也,既不拘于经,直谓之络脉亦可也 。此篇两节,举八脉之名,及所以为奇经之义。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 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 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 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 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 一周。“阳𫏋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𫏋 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 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 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 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 能拘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滑寿曰:“继” ,《脉经》作系。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其脉起下极之俞,由会阴历长强,循脊中行,至大椎穴,与手足三阳脉交会,上至喑门,与阳维会,至百会,与太阳交会,上至鼻柱人中,与阳明交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为人生养之本。冲脉起于气冲穴,至胸中而散,为阴脉之海。《内经》。作“并足少阴之经。” 按冲脉。

“行幽门、通谷而上,皆少阴也,当从《内经》。” 此督、任、冲三脉皆起于会阴,盖一源而分三岐也。带脉起季胁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犹束带然。阳𫏋脉起于足跟中申脉穴,循外踝而行。阴𫏋脉亦起于跟中照海穴,循内踝而行。𫏋者,捷也,以二脉皆起于足,故取𫏋捷超越之义。阳维、阴维,维络于身,为阴阳之纲维也。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𫏋脉会于臑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窌,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痖门,此阳维之起于诸阳之会也。阴维之郄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也。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之下,则于此无所间,而于彼得相从矣。其受邪气蓄云云十二字,谢氏则以为于本文上下当有缺文,然《经脉》无此疑衍文也。或云当在《三十七难》关格“不能尽其命而死矣” 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 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 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𫏋为病, 阳缓而阴急。阳𫏋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 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 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 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阳维为病云云十四字说见缺误总类

滑寿曰:“此言《奇经》之病也。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行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行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故苦心痛。两𫏋脉病,在阳则阳结急,在阴则阴结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缓也。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逆气里急;督脉行背,故脊强而厥。” 任脉起胞门。行腹。故病苦内结。男为七疝。女为瘕聚也。引之回身一周。故病状如是。溶溶无力貌。此各以其经脉所过而言之。自《二十七难》至此。义实相因。最宜通翫。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 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 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 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 荣卫相随也。

滑寿曰:“此篇与《灵枢》第十八篇之言同。但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灵枢》作‘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为少殊尔。皆受于气’”之气,指水谷之气言。五十而复大会,说见《一难》中。四明陈氏曰:“荣,阴也,其行本迟;卫,阳也,其行本速。然而清者滑利,浊者慓悍,皆非涩滞之体。故凡卫行”于外,荣即从行于中,是知其行常得相随,共周其度。滹南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一阴降,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天之清不降,地之浊能降为六阴,驱而使之下也。云“清气” 者,总《离》之体言之。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故子后一阳生,即肾之生气也,故曰“浊气为卫。”地之浊不升地之清能升为六阳举而使之上也云浊气者总坎之体言之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之谓也。”愚谓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谓清气为荣,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纪氏亦云:“《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之悍气’”则浊,精气入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清。或问:“《三十二难》云:‘血为荣,气为卫,此则荣卫皆以气言者何也’?”曰:《经》云:“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又云:“清气为荣,浊气为卫。”盖统而言之,则荣卫皆水谷之气所为,故悉以气言可也。析而言之,则荣为血而卫为气,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