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129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二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九
经络门四
朱肱活人书〈辩六经受病〉
李杲十书〈问手足三阳俱会于首然六阳会于首亦有阴乎 问经络之数有几
问三焦有几 三阳气血多少 经脉始终 日用〉
朱震亨心法〈十二经见证〉
滑寿十四经发挥〈手足阴阳流注篇 奇经八脉总论 督脉 任脉 阳
𫏋脉 阴𫏋脉 冲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带脉〉
楼英医学纲目〈辩误〉
李梃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仰人经络全图 㐲人经络全图
十五络脉歌 奇经八脉歌〉
李中梓诊家正眼〈奇经八脉〉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八脉总论 阴维脉 阳维脉 二维为病 阴𫏋
脉 阳𫏋脉 冲脉 冲脉为病 任脉 督脉 督脉为病 带脉 带脉为病 气口九
道脉〉
艺术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医部汇考一百九
[编辑]经络门四
[编辑]《宋朱肱活人书》
[编辑]《辨六经受病》
[编辑]此论经络。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又况伤寒看外证为多,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孙真人云:“问而知之,别病浅深,名为巧。” 医病家云:“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引饮恶寒,或口燥舌干,则知病在少阴经也;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 然后切脉以辨其表里虚实,以汗下之。古人云:“问而知之为中工,切而知之为下工。” 若经隧支络。懵然不分。按寸握尺。妄意疾诊。岂知“坐授《明堂》。藏室金兰” 者耶。
《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兮,为四道, 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 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 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 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足阳明胃之经,从鼻起,侠于鼻,络于目,下咽,分为四 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内,维于身。盖诸阳在表, 阳明主肌肉,络于鼻。故病人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其脉尺寸俱长者,知阳明经受病也。
足少阳胆之经,起于目外眦,络于耳,遂分为四道,下 缺盆,循于胁,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 三部。故“病人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 热而呕,其脉尺寸俱弦者,知少阳经受病也。”
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布于脾胃。络于嗌 喉。故病人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细者。知太阴经受 病也。
足少阴肾之经,其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别行 者,入足跟中,上至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直行者,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 少阴之经,“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又经发汗 吐下已后,脏腑空虚,津液枯竭,肾有馀热亦渴,故病 人口燥舌干。其脉尺寸俱沉者,知少阴经受病也。” 足厥阴肝之经。厥者,尽也。《灵枢》曰:“亥为左足之厥阴, 戌为右手之厥阴,两阴俱尽,故曰厥阴。”夫阴尽为晦, 阴出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其脉循阴器,而脉 络于舌本也。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 青舌卷而卵缩。凡病人烦满而囊缩,其尺寸俱微缓 者,知厥阴经受病也。
《元李杲十书》
[编辑]问手足三阳俱会于首然六阳会于首亦有阴
[编辑]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阳也。五脏者,五阴也。肺开窍于鼻,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是五阴也。又有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是六阴也。耳者, 肾也,复能听声,声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复 能闻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 有脾也。目有五轮,通贯五脏。口为脾,脾为坤土,主静” 而不动,故无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与督 脉共计十三阴也。脑为诸体之会,即海也。肾主之,是 为十四阴矣。
问经络之数有几
[编辑]答曰:“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 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问三焦有几
[编辑]答曰:“手少阳者,主三焦之气也。《灵枢经》云:‘足三焦者, 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脉,入络膀胱,约下焦’”,是知三 焦有二也。
《三阳气血多少》
[编辑]寅为少阳,何以复为太阳?盖一阳初出于地之外,即 嫩阳也,故谓之少阳;二阳过卯,故谓之阳明;三阳至 巳,故谓之太阳。太阳之气升至极之分,便是太阳也。 三阳俱为太阳之气,居其底,却为少阳也。以此推之, 三阳所呼之名异,非有二体也,以其从多少而言之 耳。
阳气之极,举阴于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阳 即为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气少。阳明居太阳少阳之 中,二阳合明,故曰阳明,阴阳等也,所以气血俱多。少 阳者,初出之气少,而不能鼓舞阴气,阳伏地中尚多, 故为龙火为震为雷为足,俱属地之下也,所以气多 血少。少阳极,举阴于九天之上,肺为卫,天之极表也, “所以上气,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为手太阴。”阴于 此为秋气而复降,重阳补下焦元气,重阴补上焦元 气。辛为天之味,能补地之分,自上而降于下也;苦为 地之味,能补天之分,自下而升于上也。此二者,皆从 其源也。六阳俱极,举阴于九天之上,故阴自天而降, 是阴降于九天之上,而姤封之阴,复何以从下生?盖 阴之首虽从天而降,其阴之尾已至地矣,故阴从地 而生,所以一阴从五阳之下也。凡所生从下,皆从乎 地也。故地为万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从地而生者 为春气,从天而降者为秋气,九天之上为夏,九天之 下为冬。
《经脉终始》
[编辑]“寅,手太阴肺,始于中焦,终于次指内廉出其端。” “卯、手阳明大肠,始于大指次指之端,终于上侠鼻孔。 辰足阳明胃,始于鼻交頞中,终于入大指间出其端。” “巳、足太阴脾,始于大指之端,终于注心中。” “午手少阴心,始于心中,终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未,手太阳小肠,始于小指之端,终于抵鼻,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
申足太阳膀胱。始于目内眦。终于小指内侧出其端。 酉、足少阴肾。始于小指之下。终于注胸中。
“戌:手厥阴心包,始于胸中,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亥:“手少阳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终于至目锐眦。 子足少阳胆,始于目锐眦,终于小指次指,循大指内 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阴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终于注肺中。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是高能接 下也。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是“下能趋 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为和。《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 而上行。”《易》曰:“山泽通气。”故气寄于辛,用于寅,平旦始 从中焦。注:循天之纪,左旋至丑而终。昼夜通行五十 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则妇随,血随气而上行。殊 不见润下之意。《经》云:气主呴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 《书》云:“水曰润下。”如何说得从气之血,有不行之体,如 百川右行,东至于海。请示。
《日用》
[编辑]复临泰壮夬干《姤遁否》观剥坤二六。“青白正分开与 辟,赤黑往来通道路。泰即居艮否居坤,干作天门巽 地户。气终于丑始于寅,血谛辛阴从下去。丙潜壬内 却从高,顺至乙穴还上注。妇随夫倡几曾停,万派千 流无暂住。血气包含六子中,昼夜行流五十度。食时 骸理敬修行,元府身周匀闭拒。排山倒海毒非常,撩” 鼻撚髭心不怖。天长地久太虚持,不亏八一元来数。 休说乘虚谩履空,嬴取康宁三六足。知之非难行之 难,造次颠沛宜常虑。
《朱震亨心法》
[编辑]《十二经见证》
[编辑]足太阳膀胱经见证: “头苦痛, 目似脱, 泪出, 头两边痛, 脐反出, 下肿便脓血, 肌肉痿, 项 似拔, 小腹胀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足阳明胃经见证: “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惊, 颜黑, 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不能言, 唇肿 呵欠, 消谷善饮, 呕, 颈肿, 膺、乳、阴股、伏兔、胻外廉、足 跗皆痛, 胸旁过乳痛, 口㖞 腹大,水肿 奔响, 腹胀, 跗内廉胕痛, 髀不可转,腘似结,腨似裂, 膝膑肿痛, 遗溺失气, 善呻数欠, 癫疾 浸淫, 心欲动则闭户独处, 惊 身前热,身后寒栗。” 足少阳胆经见证: “口苦 马刀挟瘿, 胸中、胁、肋、 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诸节痛, 足外热, 振寒 憎风, 体无膏泽, 善太息。”
手太阳小肠经见证: “面白, 耳前热, 苦寒, 頞颔肿,不可转, 腰似折, 肩臑,肘臂外后廉肿痛, 臑臂内前廉痛。”
手阳明大肠经见证: “手大指次指难用。 耳聋,煇 煇焞焞,耳鸣嘈嘈, 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 气满, 皮肤壳壳然坚而不痛。”
足太阴脾经见证: “五泄注下五色, 大小便不通。”
面黄 。舌本强痛 。口疳 。食即吐。食不下咽。
怠惰嗜卧, 抢心, 善饥善味,不嗜食,不化食, 尻 阴、股膝、臑、胻足皆痛, 烦闷, 心下急痛, 有动气, 按之若牢,痛当脐, 心下苦痞, 腹胀肠鸣,飧泄不 化, 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九窍不通, 溏泄水 下,后出馀气,则快然, 饮发,中满,食减,善噫, 形醉。
皮肤润而短气 。肉痛 。身体不能动摇 。足胻。
肿若水。
《足少阴肾经》见证: “面如漆, 䏚中清, 面黑如炭。”
咳唾多血 。渴 。脐左胁下。背肩髀间痛 。胸中
满。 大小腹痛。 大便难。 饥不欲食。 心悬如饥。
腹大颈肿。喘嗽 。脊臀股后痛 。脊中痛 。脊股
内后廉痛。 腰冷如冰。及肿 足痿厥。 脐下气逆。
小腹急痛。泄 下肿 。足胻寒而逆 。肠癖 阴。
下湿, “四指正黑, 手指清厥, 足下热, 嗜卧, 坐而欲起, 冻疮 下痢, 善思 善恐, 四肢不 收,四肢不举。”
足厥阴肝经见证: “头痛 脱,色 善洁, 耳无闻。”
《颊肿 》肝逆。颊肿 。面青 。目赤肿痛 。两胁下。
痛引小腹, 胸痛 背下则两胁肿痛, 妇人小腹 肿, 腰痛不可俛仰, 四肢满闷, 阴挺长热, 呕 逆,血 肿, 睾疝 暴痒, 足逆寒 胻,善瘛,节时 肿, 遗沥,淋溲,便难,癃,狐疝洞泄,大人㿗疝 眩冒。
转筋 阴缩两筋挛 ,善恐 胸中喘 骂詈。
血在胁下喘。
手太阴肺经见证: “善嚏, 缺盆中痛, 脐上肩痛。”
肩背痛 。脐右。小腹胀。引腹痛 。小便数 溏泄。皮肤痛及麻木 。喘少气。颊上气见 交。两手而
瞀悲愁欲哭, 洒淅寒热。
手少阴心经见证: “消渴, 两肾内痛, 后廉腰背 痛, 浸淫, 善笑,善恐,善忘, 上咳吐下,气泄, 眩 仆, 身热而腹痛 悲。”
手厥阴别脉经见证。〈心主〉 笑不休。 手心热。 心中 大热。 面黄目赤。 心中动。
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 头顶痛,足太阳手少阴 黄疸,足太阴少阴 面赤,手少阴厥阴手足阳明 目黄,手阳明少阴太阳厥阴;足太阳 耳聋,手太阳 阳明少阳太阴,足少阴 喉痹,手足阳明手少阳 鼻鼽衄,手足阳明太阳 目䀮䀮无所见,足少阴厥 阴 目瞳人痛,足厥阴 面尘,足厥阴少阳 咽肿, 足少阴厥阴 嗌干,手太阴、足少阴厥阴,手少阴太 阳。 哕,手少阳、足太阴 ;膈咽不通,不食,足阳明太 阴。 胸满,手太阴、足厥阴手厥阴。 胸支满,手厥阴 少阴。 腋肿,手厥阴、足少阳。 胁痛,手少阴、足少阳。
胸中痛,手少阴、足少阳 。善呕苦汁,足少阳、足阳。
明 逆少气,咳嗽,喘喝上气,手太阴足少阴 喘,手 阳明足少阴手太阴。 臂外痛,手太阳少阳。 掌中 热,手太阳阳明厥阴。 肘挛急,手厥阴太阴。 肠满 胀,足阳明太阴。 心痛,手少阴厥阴足少阴 痔,足 太阳手足太阴。 凄然振寒,足阳明少阳。 如人将 捕,足少阴厥阴。 疟,足太阴足三阳。 汗出,手太阳 少阴足阳明少阳。 身体重,手太阴、少阴。
《滑寿十四经发挥》
[编辑]《手足阴阳流注篇》
[编辑]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注〉“手三阴”,谓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胞。“手三阳”,谓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足三阴”,谓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足三阳”,谓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袤行体者而言也。
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 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
〈注〉“手三阴从脏走至手”,谓手太阴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阴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手厥阴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谓手阳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挟鼻孔。手太阳起小指之端,至目内眦。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眦。“足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谓足阳明起于鼻,至入中指内间。足太阳起目内眦,至小指外侧端。足少阳起目锐眦,至入小指次指间。“足三阴从足走入腹”,谓足太阴起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足少阴起足心,至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起大指丛毛,至属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入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散舌下;少阴乃复从肾上挟舌本;厥阴乃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
手少阴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循胸出胁,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而厥阴则又上出于巅。盖厥阴阴之尽也。所以然者,示阴无可尽之理,亦犹《易》之“硕果不食” ,示阳无可尽之义也。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身之阴阳,以脏象言。气则无形,而脏象有质,气阳而质阴也。然则无形者“贵乎阳,有质者贵乎阴” 欤。
络脉传注。周流不息。
〈注〉“络脉者,《本经》之旁支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于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
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注〉经脉之流行不息者,所以运行血气,流通阴阳,以荣养于人身者也。不言“络脉”者,举《经》以该之。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 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厥 阴、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 阴。
〈注〉始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句〉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 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注〉经脉之行,其始则自起中焦,其气则常以平旦为纪也。营气常以平旦之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气行则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止,与天同一运行也。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而复会于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其营气盈缩当何如?然:漏刻虽有长短之殊,而五十度周于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
《奇经八脉总论》
[编辑]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 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 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于后,任 脉任于前,冲脉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 则维络诸阴,阴阳自相维持,则诸经常调。维脉之外, 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至于两足𫏋脉,有阴有阳。阳 𫏋得诸太阳之别,阴𫏋本诸少阴之别。譬犹圣人图 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亦若是 也。今总集奇经八脉所发者,气穴处所,共成一篇,附 之《发挥》之后,以:《通考》云:
《督脉》
[编辑]督脉者,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之端,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 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 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 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 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 上系两目之中。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 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治在督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侠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 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 故《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 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此为 病令人脊强反折。
“督脉从头循脊骨入骶,长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注〉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骨两旁二穴名长强。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龂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阳会,故止载二十七穴。
《任脉》
[编辑]任脉者,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 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馀于 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 交,脉不荣其口唇,故髭须不生。是以任脉为病,男子 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难经》曰:“任脉起于中极” 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 目。属阴脉之海。
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 四穴。
〈注〉按《内经》云。任脉所发者二十八穴。经阙一穴。实有二十七穴。内龂交一穴。属督脉。承泣二穴。属足阳明𫏋脉。故止载二十四穴。
《阳𫏋脉》
[编辑]“阳𫏋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 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𫏋脉,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 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 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 也。𫏋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附阳为郄,本 于仆参,与足少阴会于居髎,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 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臑俞,与手足阳明 会于地仓,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髎,又与任脉足阳 明会于承泣。以上为阳𫏋脉之所发,凡二十穴。阳𫏋 脉病者宜刺之。
《阴𫏋脉》
[编辑]阴𫏋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 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𫏋脉者,少阴之 别,别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 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眦,合于 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𫏋脉长八 尺,而阴𫏋之郄在交信,阴𫏋脉病者取此。
《冲脉》
[编辑]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故曰: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 而散。此为病,令人逆气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 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 阴侠脐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鍼经》所载冲脉与督脉 “同起于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 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 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阳维脉》
[编辑]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 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 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𫏋脉会于 臑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髎,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 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 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痖门。《难 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此阳维脉气所发。凡二十四 穴。
《阴维脉》
[编辑]阴维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 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郄,名曰筑宾,与 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 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 痛。”此阴维脉气所发,凡十二穴。
《带脉》
[编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 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正名带 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此 带脉所发凡四穴。
以上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参合为篇。
《明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辨误》
[编辑]许昌滑寿著《十四经发挥》,释经脉为曲,络脉为直经, 为荣气,络为卫气,乃所以惑乱来学也。谨按经云:“经 脉十二,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又云:“诸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 而出入,复合于皮。”又云:“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 今《发挥》谓手太阴脉,其支从缺盆上侠口鼻,交于足 阳明者,为手阳明络。凡十二经之支脉伏行分肉者, 皆释为络脉,则是络脉亦伏行分肉之间,而不浮见, 亦能经大节而不行绝道,亦当经脉一十六丈二尺 内之数,而非不当数也。又按:经云:足少阳之脉,起于 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未尝言其脉有曲折也。今 《发挥》谓足少阳脉起目锐眦,作三折,从目锐眦至完 骨是一折,又自完骨至睛明是一折,自睛明至风池 是一折,则是《内经》以经脉之曲折朦胧者为直行也。 又按:经云:水谷入于胃也,其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 胸中,出喉咙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沁其津液,注之于 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皆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卫出于上焦,常与荣俱,昼行 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故至平旦五十 周,复与荣气大会于手太阴矣。”此言卫气与荣气相 会,未尝及宗气。今《发挥》谓“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 行八百十丈,适当寅时,复会于手太阴,则是将积于 胸中”,呼吸与荣周相会之宗气。牵合作昼行于阳。夜 行于阴。与荣五十周方会之卫气也。乖舛经义。罪孰 甚焉。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编辑]经十二,络十五,凡二十七,气血相贯,无有休息。故一 岁阴阳升降,会于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于寅时。荣 卫循环,上应天之度数,下应地之分野。天有宿度,地 有经水,人有经脉。经水者,谓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 水、泗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济水也。经脉者,谓 手足三阴三阳之脉。所以言者,以内外参合,人气应 之,故言“及”也。内足阳明,外合海水;内足太阳,外合清 水;内足少阳,外合渭水;内足太阴,外合湖水;内足厥 阴,外合沔水;内足少阴,外合汝水;内手阳明,外合江 水;内手太阳,外合淮水;内手少阳,外合漯水;内手太 阴,外合河水;内手心主,外合漳水;内手少阴,外合济 水。内外输应,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 络,周人身一体而无间,应漏水百刻而不违,日夜一 万三千五百息,乃平人之常也。”察阴阳,决生死,虽经 络流注,如环之无端,岂能逃于脉之三部耶?至于草 木昆虫,尽皆得气之先,所以虽干枯陈朽,亦可以调 脏腑而治疾病,其气同也。
伏人经络全图
{{{2}}}
《十五络脉歌》
[编辑]人之一身,经络脏腑,百骸九窍,尽皆贯通。足太阳行身之背,足阳明行身之前,足少阳行身之侧,络穴俱在两经中间,乃交经过络之处。十二经络,周流迭运,荣于肢节。另有三络,阳𫏋络、阴𫏋络,脾之大络是也。外有感伤,内有传变,今故图绘,以便熟玩。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为通里。手厥阴络为内 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遍历当,手少阳络外 关位。足太阳络号飞阳,足阳明络丰隆议。足少阳络 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锺,足厥阴 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络乃会阴地。脾大 络兮称“大包,十五络穴君须记。”
《奇经八脉歌》
[编辑]“督脉起自下极俞,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頞鼻入龂 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 浆里,阴脉之海任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 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 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𫏋起足之跟里,循外 踝上入风池,阴𫏋内踝循咽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 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郄。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郄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肋间,会于维道足少 阳。脏腑筋骨气血脉,交相维系顺其常。
“督” 之为言都也。阳脉都会,男子之主,任脉为生养之源;女子之主,冲脉即气冲,乃胃脉发源。三脉皆始于气冲,一原而分三岐,督脉行背而应乎阳,任脉行腹而应乎阴,冲脉自足至头若冲,冲而直行于上,为十二经脉之海,总领诸经气血也。三脉同起于气冲,气冲又起胃脉,知此则知胃气为本矣。阳𫏋脉行于背“为阳,阴𫏋脉行于腹为阴。𫏋者,捷也,言此脉之行,如足之捷也。” 维,持也。阳维持诸阳,阴维持诸阴,阴阳不相维,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拾主持其身。故阳维病属表,多寒热;阴维病属里,多心痛。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𫏋脉会于前肩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窌,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
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池、痖门,此阳维之脉,起于诸阳之交也。阴维之郄曰筑宾,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廉泉、天突,此阴维起于诸阴交会也。带脉回绕周身,总束诸脉,如束带然,起于季肋,即章门胁,下接腰骨之间,此《奇经》八脉,相连相会,维系诸经,乃顺其常。人脉隆甚,入于八脉,泛溢横流,却不还流于诸经,故十二经亦不能拘制。因此受邪蓄热,则为疮疡热毒,当以砭刺也。《经》云:“腑会中脘穴,脏会章门穴,筋会阳陵泉穴,髓会绝骨穴,血会膈俞穴,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穴,气会膻中穴” ,此八会之穴也。
《李中梓诊家正眼》
[编辑]《奇经八脉》
[编辑]督脉 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洁古云。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其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巅。极于上齿缝中龈交穴。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内经》以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王叔和以为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
任脉 寸口紧细实长至关。又曰“寸口边丸丸。”
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上喉,至下龈交极于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都纲。其为病也,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王叔和以为少腹绕脐,引阴中痛。又曰:“寸口丸” ,丸主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俛仰拘急,紧细实长者,中寒而气结也。
冲脉: 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冲脉起于气街,侠脐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之根本,故称经脉之海,亦称血海。《灵枢》云:冲脉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女子数脱血,不荣其口唇,故髭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故须亦不生。越人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东垣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王叔和曰: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冲脉与督脉无异,但督脉浮而冲脉沉耳。”
阳𫏋脉 寸部左右弹。
按阳𫏋脉起于跟中。上外踝。循胁上肩。挟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越人》曰:“阳𫏋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注曰: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前部左右弹者。阳𫏋也。苦腰背痛。癫痫僵仆。恶风偏枯。𤸷痹体强。
阴𫏋脉: 尺部左右弹。
按:阴𫏋脉起于跟上内踝,循阴上胸,至咽,极于目内眦睛明穴。《越人》曰:“阴𫏋为病,阳缓而阴急。” 王叔和注曰:“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 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𫏋也。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 张洁古云:“𫏋者,捷疾也。二𫏋之脉起于足,使人𫏋捷也。阳𫏋” 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阴𫏋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
带脉 关部左右弹。
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瘛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即无带下漏经之证矣。
阴维脉, 尺外斜上至寸。
按: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发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胁上胸,至顶前而终。叔和曰:“若癫痫僵仆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 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主胸中痛,胁下满,心痛脉如贯珠者,男子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
阳维脉, 尺内斜上至寸。
按: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发于足外踝上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叔和云:“苦肌内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荣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荣卫和谐,荣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李时珍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者曰经,旁支者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沟渠溢满。“霈河泽。”此《灵》《素》未发之旨也。又曰。阳维起于
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荣分,所以谓一身之纲维也。阳𫏋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𫏋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𫏋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𫏋主一身左右之阳,阴𫏋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冲任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张紫阳云:“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𫏋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𫏋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在顶后一寸三分。” 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𫏋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阴𫏋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桃康,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嘿嘿,如醉如痴。要知西南之乡,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编辑]《八脉总论》
[编辑]《奇经》八脉者,阴维、阳维、阴𫏋、阳𫏋、冲、任、督、带也。阳维 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 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 也。阳𫏋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𫏋起 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𫏋 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 “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 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 夹齐而行,且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 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 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 言也,阳𫏋主一身左右之阳,阴𫏋主一身左右之阴, 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 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 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 则虎龙升降,元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阴维脉》
[编辑]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 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 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 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 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
《阳维脉》
[编辑]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 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 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 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 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 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𫏋于臑俞,上循耳 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 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 至本神而止。凡三十二穴。
《二维为病》
[编辑]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 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 相维,则营卫和谐矣。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 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出,是卫气不与 营气和也,宜桂枝汤和之。”又云:“服桂枝,反烦不解,先 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此二穴乃阳维之会,谓服” 桂枝后,尚自汗发热恶寒,其脉寸浮尺弱而反烦,为 病在阳维,故先鍼此二穴。仲景又云:脏无他病,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桂枝汤主之。 又曰: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 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 萸汤主之。
〈注〉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证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加减治之。若夫营卫
惵卑而病寒热者,黄芪建中及八物汤之类主之。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乎扩充。至于阴维为病主心痛,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按近者为实。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四逆汤;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凡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失笑散;兼太阴者,承气汤主之。若营血内伤,兼火任冲手厥阴者,则宜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之类,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差矣。
王叔和《脉经》曰:“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 也。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 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 又曰:“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动苦癫 痫,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 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取阳白、金门、仆参。”
〈注〉王叔和以癫痫属阴维、阳维,《灵枢经》以癫痫属阴𫏋、阳𫏋,二说义异旨同。盖阳维由外踝而上,循阳分而至肩肘,历耳、额而终行于卫分诸阳之会;阴维由内踝而上,循阴分而上胁至咽,行于营分诸阴之交。阳𫏋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股外,至胁、肋、肩,转行于一身之左右,而终于目内眦。阴𫏋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股内,阴气行于一身之左右,至咽喉,会任脉而终于目内眦。邪在阴维,阴𫏋,则发癫;邪在阳维,阳𫏋则发痫。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
《素问腰痛论》曰:“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 阳维之脉,与太阳合腨间,去地一尺。”
〈注〉阳维起于阳,则太阳之所生,并行而上至腨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锐腨下分肉间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则筋缩急,刺肉里 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注〉肉里之脉,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绝骨之后,阳维所过分肉穴也。在足外踝上,绝骨之端后二分,筋肉分间,刺可五分。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拂拂然,甚则悲以恐。
〈注〉此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五寸腨分中,并少阴经而上也。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一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筑宾穴也。《甲乙经》云:“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曰飞阳。”
《阴𫏋脉》
[编辑]“阴𫏋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阳然谷 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 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頄内廉,上行属 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𫏋五脉会于睛明而 上行”,凡八穴。
〈注〉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𫏋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阳𫏋脉》
[编辑]“阳𫏋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 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 三寸,以附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上胛,会手 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髆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手足阳明、 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窌,复会任脉于承” 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𫏋五脉会于睛 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凡二 十二穴。
《灵枢》曰:“风痉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血络出血,若 中有寒邪,取阴𫏋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注〉足太阳京骨穴也。在足外侧小指本节后,大骨下,赤白际陷中。鍼三分,灸七壮。腘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后横文中。鍼三分。阴𫏋取交信穴见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侧三毛中,肝脉之井也。鍼三分,灸三壮。血络者,视其处有络,脉盛满者,出其血也。
《灵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 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徐疾, 而先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焉。”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
“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𫏋陷,不得入于阴则阴虚,虚故目不瞑也。治当补其不足,泻其有馀,以 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 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 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 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 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 三饮而已。
〈注〉《灵枢》有云:“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寒则筋急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又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营卫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人气血衰,气道涩,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卧者,肠胃大而皮肤涩,分肉不解,卫气行迟故也。”张子和云:“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卧,胆病多烦而不眠。”王叔和《脉经》云:“水流夜疾有声者,土休故也。”人亦应之。人夜卧则脾不动摇,脉为之数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𫏋,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可互考者也。
《冲脉》
[编辑]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 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少阳二 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侠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 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 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素问》水热穴论曰:“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 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一云冲脉起于气冲,冲直而通,故谓之冲。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 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注〉心藏在南,故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曰太冲。足少阴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此两脉相合为表里也。冲脉在脾之下,故曰“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王海藏曰:手少阳三焦相火为一腑,右肾命门为相 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为生气之门,出脐 下,分三岐,上冲、侠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 所系焉。又足三焦,太阳之别,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 胱,约下焉。三焦者,从头至心,心至齐,齐至足,为上中 下三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脏无腑。《脉诀》云:“三 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一云:其腑在气街 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齐旁。 下焦在齐下膀胱上口,治在齐。”经曰:元气者,三焦之 别使也。肾间动气者,真元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 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注〉“三焦”即命门之用,与冲、任、督相通者,故附著于此。
《冲脉为病》
[编辑]李东垣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痿乃四肢痿 软,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甚则火 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须也。《经》曰:‘下气不足, 则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 苓散加酒洗黄蘗、知母,以泄其湿热’。”
〈注〉曰:“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馀也,宜渗泄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
张仲景曰:“伤寒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之则衄而渴, 心苦烦,饮水即吐,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头眩咽 燥,鼻乾心悸。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之则头眩,汗不 止,筋惕肉𥆧,此为难治,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 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踡。动气在上,不可发汗, 汗之则气上冲,正在心端,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 身热汗泄,欲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之则无 汗,心中大烦,骨节疼,头痛且运,恶寒吐谷。不可下,下 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
〈注〉此乃齐之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病也。成无己注:“妄以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盖未审四脏乃兼邪耳。”
《任脉》
[编辑]“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 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 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气海,会足少阳、 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 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 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 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 龂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凡二十七穴。按《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 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别绕臀至 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 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 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 柱,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痖门,会阳维,入系 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 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顖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 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于足阳 明,至兑端,入龂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 一穴。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齐 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 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 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 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侠 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岐,一行于身之前,一 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 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 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注〉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元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候,自有别传。再按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齐。下为天地之根,元牝之门。通厥阴,分三岐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坚,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干。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督脉为病》
[编辑]《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疾,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 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闭,遗溺,嗌干,治在骨上, 甚者在齐下营。”
〈注〉此乃任冲二脉之病,不知何以属之督脉。按督脉虽行于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由小腹直上贯齐中,贯心入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眦,故显此诸证。《启元》盖未深考尔。
秦越人《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注〉王海藏谓:此病宜用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莘、稿本、大黄、黄连、附子、乌头、苍耳之类。
《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 则为目风眼寒。”
〈注〉“脑户”乃督脉足太阳之会故也。
《带脉》
[编辑]“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 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 道。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下 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注〉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为病》
[编辑]王海藏曰:“小儿㿗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其与带 脉行于厥阴之分,而太阴主之。”
又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血闭 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法,始则四物入 红花,调黄芪、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 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调易老没 药散。”
《气口九道脉》
[编辑]《手检图》曰:“脉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 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 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 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注〉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
各出诊法。乃岐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