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00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卷 |
第二百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
胸腹门一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阳别论 刺热篇 腹中论 举痛论 厥论 奇病
论 标本病传论 脉解篇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气厥论 病能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寿夭刚柔篇 师传篇 胀论 寒热病篇 玉版篇
经脉篇 经筋篇 营气篇 卫气篇 骨度篇 热病篇 四时气篇 癫狂篇 厥论
百病始生篇 痈疽篇〉
扁鹊难经〈腹痛〉
张机金匮要略〈胸中诸病 腹中诸病 少腹诸病 脐悸 肠痈〉
华佗中藏经〈满痛诸证 肠鸣 脐突 脐下重〉
王叔和脉诀〈肠腹诸病〉
孙思邈千金方〈胸腹诸病 试胸内生痈法 肠痈〉
杨士瀛直指方〈腹痛 肚皮痛〉
窦汉卿疮疡全书〈井疽发 穿心冷瘘 蜂窝发胸 发肚毒 肚痈 肋
肚痈 脐痈 九发 小肠痈 盘肠痈 胃脘痈 心肝痈〉
严用和济生方〈心痛〉
艺术典第二百卷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
[编辑]胸腹门一
[编辑]《黄帝素问》
[编辑]《金匮真言论》
[编辑]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故仲夏善病胸胁。
〈注〉“俞”者,经气之所注也。此言“脏气实则病气,脏气虚则病脏”也。
《阴阳别论》
[编辑]三阴三阳俱搏,心满腹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注〉三阴三阳者,五行之气也。阴阳二气俱搏击而不和,故尽五行之数,终而死也。心满,阳搏于上也。不得隐曲,阴搏于下也。腹居身半之中,阴阳相交者也。腹发尽者,阳尽发于上,阴尽发于下,而无阴阳中见之和也。
一阳发病,少气善欬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注〉一阳者,少阳之气病也。饮食于胃,浊气归心,脾胃受伤而为泄,故心虚而掣痛矣。《灵枢经》曰:“脾脉微急为膈中。”又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此皆少阳之木邪干土。
《刺热篇》
[编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
〈注〉此内因之热,外感之风寒,外内交争,热干神脏,故卒然烦痛也。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胁满。
〈注〉肝脉环阴器,抵小腹而上胁肋,故腹痛胁满。
脾热病者,腹满泄。
〈注〉腹乃脾土之郛郭也。
《腹中论》
[编辑]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 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 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 溺涩之病。
〈注〉此论邪留气分而为伏梁也。气行于肌腠之间,是以身体股胻皆肿。风为阳邪,伤人阳气,此风邪伤气而留于脐腹之间,故曰此风根也。大肠,谓大肠之外,空郭之间。风邪之气,充溢于大肠之外,而留著于膏肓,肓之原出于脖胦,正在脐下,故绕脐而痛也。不可动者,不可妄攻以动之也。盖风邪之根,留于脐下,动之则风气淫佚。而鼓动其水。水溢于上。则小便为之不利矣。
《举痛论》
[编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 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 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帝 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 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 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 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 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 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 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 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热则痛立止,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注〉莫子晋曰:“太阳日中之火也。太阳主诸阳之气。阳热之甚者也。此受天之寒邪。得吾身之阳气以化热。故痛立止。”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 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气血乱, 故痛甚不可按也。
〈注〉荣血行于脉中,阳气行于脉外,寒邪在脉,与阳气相搏,则血气淖泽而脉满矣。脉满,故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于脉中,阳气惟升而从上,血气不能相将而循行,则乱矣。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 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注〉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则内引小络而痛。气为阳,经络为阴,如邪客于脉外之气分,而迫于经络为痛者,或得炅,或按之而痛止,盖寒邪得气而易散也。如邪入于经络而为痛者,甚则不可按,或虽按之无益,盖阴分之邪难散也,此邪在膜原之气分,牵引小络而痛,故按之即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 也。
〈注〉侠脊之脉,伏冲之脉也。伏冲之脉,上循背里,邪客之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 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注〉夫冲脉之循于背者,注于经;其浮而外循于腹者,至胸中而散于脉外之气分。故脉不通,则气因之而“喘动应手”,谓脉逆于胸之下,而气因病于胸之上。“喘动应手”者,《人迎》气口喘急应手也。
寒气客于背腧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 痛止矣。
〈注〉背腧之脉者,足太阳之脉也。太阳之脉循于背,而五脏六腑之俞,皆在太阳之经,故脏腑血气皆注于俞,故寒客之则脉涩而血虚,血虚则痛矣。夫心主血脉,五脏六腑之俞,皆注于心,故相引心而痛,心为阳中之太阳,与太阳之气标本相合,是以按之则热气至而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气系于肝。寒 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注〉“肝主血,故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涩脉急。”肝脉布胁肋,循阴器,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 痛引阴股。
〈注〉厥阴之脉,上抵少腹,下循阴股,故腹痛引阴股。盖言经气上下相通,故邪正相引而为痛。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 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注〉盖邪在于外内之络脉者,必转入于大经,而后乃代谢。如血气稽留于络脉,则宿昔而成积矣。宿昔,稽留久也。大经,脏腑之大络也。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 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注〉寒气客于五脏,脏阴之气,厥逆于上,而从上泄,则阴气内竭。阳热之气未入于内,则里气虚伤,故卒然痛,死不知人。阴阳之气,复反于内则生也。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注〉寒气客于肠胃之间,从胃上出,故痛而呕。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注〉此言寒气客于小肠之间,转入于肠内,故不成积聚,而为后泄腹痛也。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 痛而闭不通矣。
〈注〉“热气”者,寒气稽留而化热也。小肠为赤肠,乃心脏之腑,故感火气而化热。小肠主液,肠中热,则液消而为瘅热矣。液消热燥,则受盛之物坚干而不得出,故痛闭不通矣。
《厥论》
[编辑]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注〉手心主者,手厥阴包络之气。手少阴者,心脏之气。君相二火并逆,将自焚矣,故死。
《奇病论》
[编辑]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 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注〉皮肤为阳,筋骨为阴,是以筋病则尺脉数。诸筋之会聚于宗筋。冲脉者,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筋病而腹必急。夫十二经之筋病,惟手太阴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足少阴筋病甚者,死不治。是以白色黑色见者,则病甚也。
《标本病传论》
[编辑]“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注〉心先痛者,病先发于心。欬者,一日而之肺;胁支痛者,三日而之肝;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者,五日而之脾。此皆逆传其所胜,是以三日不已而死。心为火脏,冬之夜半者,水胜而火灭也。夏之日中者,亢极而自焚矣。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 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注〉病先发于肾,则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则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而之胃,则腹胀;三日而之肝,则两胁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灭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绝而不能生也。
“肝病头目眩,胁文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 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注〉“病先发于肝,则头目眩,胁支满;三日而之脾,则体重身痛;五日而之胃,则胀;三日而之肾,则腰脊少腹痛。三日不已,死。”夏早食者,寅卯之时,木气绝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时,金气旺而克木也。
《脉解篇》
[编辑]《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 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注〉九月少阴心主气,少阳为君火之相,故九月为心之表,其气更甚。然君相之火,为时所遏,故心胁痛。九月收藏之时,少阳不能枢转,故不可反侧。
《阳明》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 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注〉此无形之水气,上乘而为之也。
《气交变大论》
[编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溏泄肠鸣。
〈注〉诸甲之岁,土运太过,雨湿流行,腹痛,乃肾脏之病,土胜而水伤也。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肠鸣,腹支满。
〈注〉“诸壬之岁,木运太过,则胜土”,肠鸣腹满,脾病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 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甚则腹大满腹肠鸣。
〈注〉“诸丙之岁,水运太过,寒气流行,故邪害心火。”寒气上乘,迫其火气外炎,故身热心烦。心悸者,水气上凌于心也。躁者,火气不交于阴也。阴气寒甚,故厥逆于上。上下中寒者,三焦之火衰也。心神不宁,故谵妄也。
岁火不及,寒迺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郁冒曚昧, 心痛暴喑。
〈注〉火运不及,寒乃胜之,则阳气不能施化,故为此诸痛,所谓寒胜则痛痹也。郁冒曚昧,寒湿之气,冒,明也。水寒乘心,故心痛。心主言,故暴喑。
岁水不及,湿迺大行,复则大风暴发,痛于心腹。
〈注〉水弱土胜,木后复之,故大风暴发,风气入于膈中,在上则痛于心,在下则痛于腹也。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
〈注〉“中清”,中气冷也。胠胁少腹痛,肝木之病,肝气虚逆,更兼中清,故肠鸣。
岁金不及,炎火迺行,《复》则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注〉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金弱火亢,水乃复之,故水寒之气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扬而甚, 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寒中, 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
〈注〉“六己之岁,土运不及,木反胜之”,由是风木伤土,民则有飧泄霍乱,体重腹痛,肌肉之病。
《五常政大论》
[编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心痛,胃脘痛,厥逆,鬲 不通。
〈注〉《灵枢》曰:“厥阴心包络所生病者,心痛烦心。胃脘痛者,木克土也。土位中央,鬲不通,则上下厥逆。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寒迺复,善 忘,甚则心痛。”
〈注〉寒气下临,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霜寒以复之,是以神气伤而善忘,甚则心痛也。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胸中不利,厥逆,心下 否痛,少腹痛,时害于食。
〈注〉“太阴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心下否》”者,上下水火之气不交也。少腹痛者,肾病于下也。时害于食者,水上乘土也。
《六元正纪大论》
[编辑]金郁之发,民病欬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 侧。
〈注〉此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灵枢》曰:“足少阳是动,病心胁痛,不能转侧。
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䐜,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
〈注〉腹胀肠鸣诸证,皆感土气而发。
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 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注〉腰脽,肾之腑,关节屈伸,筋骨之病。肾主骨,而筋属于节也。厥逆痞坚腹满者,阳气下藏,中气塞也。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 食饮不下。
〈注〉此受司天在泉之制胜,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如丁卯、丁酉岁,少角木运,而上临阳明;壬子、壬午岁,太角木运,而阳明在泉,则木气皆郁矣。“胃脘痛”等病,木胜而土伤也。
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
〈注〉此春病之常也。土位中央。而分旺于四季。故四时为痞稸中满之病。
太阴所至为稸满。
〈注〉此夏病之常也。
太阴所至为中满。
〈注〉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编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心痛肺䐜,腹大 满,膨膨而喘欬。
〈注〉少阴司天,子午岁也。胸中烦热诸证,乃火淫而金伤也。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腹胀。
〈注〉“厥阴司天,巳亥岁也。胃脘痛”等病,乃木淫而土伤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胸腹满,手热肘挛 腋肿,心澹𣽃大动,胸胁胃脘不安。
〈注〉“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心痛诸证”,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而水火寒热交争也。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腹中鸣,心胁暴痛,不可反 侧。
〈注〉“阳明司天,卯酉岁也。腹中鸣”,寒清于中也。心胁暴痛,肝经病也。
岁少阴在泉,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少腹中痛,腹大。
〈注〉“少阴在泉,卯酉岁也。腹中鸣,气上冲胸”,火气上奔也。热在下焦,则少腹痛,热在中焦,则腹大也。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 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
〈注〉“厥阴在泉,寅申岁也。”厥阴肝脉,上贯鬲,布胁肋,故为心痛支满等病。腹胀善噫,木淫而土病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心痛胃满,少腹满,复则体重中 满,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
〈注〉心痛者,木盛而传于火也。胸中,膻中也,宗气之所居,阴气上逆,故胸中不便。
厥阴之胜,胃膈如寒,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 飧泄,少腹痛,甚则呕吐,鬲咽不通;复则少腹坚满,里 急暴痛,厥心痛。
〈注〉“胃鬲如寒”,胃土病也。风气淫于上,则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鬲咽不通;淫于下,则肠鸣飧泄,少腹痛也。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阴之气,郁而欲发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少腹痛,下沃赤白。
〈注〉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也,而与心主包络相合,故烦心心痛。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胸中不便,复则心痛,否满,腹胀 烦心,病在鬲中。
〈注〉胸中不便者,阳明清气在上也。心痛否满腹胀者,乘火土也。烦心者,病在鬲中,阳明之气上逆也。
太阳之胜,凝溧且至,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复则厥 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注〉太阳寒水气胜,故凝溧且至。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也。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心痛,郁冒 不知人。
〈注〉烦躁,火烦而阴躁也。“少腹绞痛”,少阴之气发于下也。心痛,乃火气自伤。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
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 作。
〈注〉心痛发热,乃“寒水之主气,上乘在泉,君火也。”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 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
〈注〉腰腹痛恶寒者,客胜而太阳之主气病也。太阳之气伤,故恶寒甚则下白。溺白者,病及于阳明,太阴之主气也。盖金主气,气化则溺出,溺白者,气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气伤而大便色白也。因客胜而主气反病,故曰“反。”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者,君相二火之客气,反上行而自
病也。格中而呕者。太阴之客气自病也。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 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 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注〉“清气动下”者,清肃之天气而动于下也。少腹坚满而数便泻者,太阳寒水之病也。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者,太阳寒水之气发于下也。“下为鹜溏”者,水下泄也。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者,寒气逆乘阳明之大肠,而上及于胸中之肺脏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注〉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也。
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 痛,不能反侧。
〈注〉阳明在泉,子午岁也。呕,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者,足少阳病也。
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 食不入。
〈注〉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阴之气。郁而欲发也。呕吐饮食不入。木淫而土败也。
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欬仰息。
〈注〉“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火土之气上逆也。
《气厥论》
[编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 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注〉肾为水脏,肺主生原,肺之寒邪,下移于肾,而肾之水气,反上涌于肺矣。大肠乃肺之腑,肺居膈上,故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有声,如以囊裹浆者,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也。
《病能论》
[编辑]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 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 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 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注〉胃脉,右关脉也。人迎,结喉两旁之动脉。盖胃气逆,则不能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乃热聚于胃而不行,则留滞为痈也。
《灵枢经》
[编辑]《邪气脏腑病形篇》
[编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微滑,为心疝引脐。
〈注〉微急。乃邪薄于宫城之外。而脏之神未受伤。滑则阳盛。在下则少腹当有形也。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微大,为 肺痹,引胸背。
〈注〉肺寒热者,皮寒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肺主气,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痛,皆肺虚寒之所致。微盛于上,则为肺痹,引胸背,盖从下而上也。
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欬,引小腹。
〈注〉肝脉抵少腹,上肺欬,引小腹,经气逆于上下也。
《寿夭刚柔篇》
[编辑]“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注〉此因风寒之病气,所谓“气胜形”者是也。
《师传篇》
[编辑]寒中之属,则便热。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注〉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者,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脐已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已下皮寒。胃中 寒则腹胀。
〈注〉“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胀论》
[编辑]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 化。
〈注〉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腑胀也。
《寒热病篇》
[编辑]《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 关元也。
〈注〉《三结交》者,足太阴、阳明与任脉交结于小肠脐下也。
《玉版篇》
[编辑]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逆也。
〈注〉此荣卫血气之不调,逆伤于肾也。
《经脉篇》
[编辑]肺手太阴之脉,所生病者,欬,上气喘渴,胸满。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心 下急痛。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循胸中出胁。是动则病胸 胁支满,心痛掌中热。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肝足厥阴之脉所生病者胸满。
〈注〉凡此皆经脉所循之部分为病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其实则支膈。〈注〉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名曰“通里。”其气实。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注〉手心主别络。与经相干于内关之间。心系实则心痛。心系与包络之相通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其别者,入络肠胃,实则肠中 切痛。
〈注〉足太阴之别络,与经相干于公孙之间。其别行者,入络肠胃。气有馀而实。则为肠中切痛。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
〈注〉盖言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以散于腹。络气实则腹皮急,虚则痒搔。
《经筋篇》
[编辑]手心主之筋,其病前及胸痛,息贲。
〈注〉手心主之筋,散胸中而结于胃脘之贲间,故前及胸痛息贲也。
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其病下引脐痛。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循臂下系于脐。
《营气篇》
[编辑]营气入脐中。
《卫气篇》
[编辑]“卫气在腹”者,止于脐左右之动脉。
〈注〉阳明之血气,从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故与冲脉会于脐之左右动脉也。
《百病始生篇》
[编辑]积留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 益小。
〈注〉阳明之经,乃胃之大络,故挟脐而居。饱则水谷之津注于外,故大;饥则津血少,故小也。
《骨度篇》
[编辑]胸围四尺五寸。
〈注〉此胸骨围转一周之总数也。
《热病篇》
[编辑]热病挟脐急痛。
〈注〉“挟脐急痛”者,外淫之风邪,客于心下而为伏梁也。
《四时气篇》
[编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注〉此邪在大肠而为病也。大肠为传导之官。病则其气反逆。是以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也。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注〉此邪在胃脘而为病也。“食饮不下。膈塞不通。”如邪在上脘。则不能受纳水谷。如邪在下脘。则不能传化糟粕也。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
〈注〉此邪在膀胱而为病也。膀胱主约。下焦。邪客之。则小腹肿痛。不得小便也。
《癫狂篇》
[编辑]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将若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 而不能食。
〈注〉此足少阴之本气,厥逆而为病也。少阴之气逆于内,故足暴清也。“胸将若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者,厥气从腹而上及于心胸也。
《厥论》
[编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注〉夫四脏厥逆而为心痛者,从经脉而薄于心之分也。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心不受邪。若伤其真脏,而为真心痛者,不竟日而死矣。
《百病始生篇》
[编辑]虚邪传舍,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 食不化。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 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 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䐜满雷 引,故时切痛。
〈注〉“虚邪”者,虚乡不正之邪风。“孙络”者,肠胃募原间之小络。盖胃腑所出之血气,渗出于胃外之小络,而转注于大络,从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其著于内之孙络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其臂。手孙络之居于外也,浮而缓,不能拘束其精而止之,故往来游行于肠胃之间,胃腑之水津渗注于外,则濯濯有声也。
《痈疽篇》
[编辑]痈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 下入腹,不出七日死矣。
〈注〉胸者,膻中之分,宗气之所居也。宗气出于阳明,不早治,则下入于腹,而伤阳明胃气,胃气伤则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𦸈。𧁾常苦寒热, 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注〉膺乃足厥阴阳明之部分,故疽发于此。其名曰“甘。”色青,状如谷实𦸈。𧁾者,如米谷,如䒷蒌之子实也。阴阳互交,故往来寒热,至十年而后发乃死。此即乳岩石痈之证也。盖脏腑之气将衰,则毒气发而溃烂死矣。
《扁鹊难经》
[编辑]腹痛
[编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 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
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 小腹急痛。
脉有三部: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胸中诸病
[编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 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 痛者,以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 上小紧数,“䒷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䒷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 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 实生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 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 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 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 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有支饮家。欬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 宜十枣汤。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 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审如 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 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 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 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 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 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 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㹠,其水扬溢, 则浮欬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 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𬹼齿,可与大 承气汤。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 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 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 之。即胸满短气。
呕而胸满者。茱茰汤主之。 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 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 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 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术防己汤主之。虚者即 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术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 之。
腹中诸病
[编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 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 主之。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 之。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 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 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 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圆》主之。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 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 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 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 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 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 曰“气分。”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酒黄疸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 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腹满舌萎黄。躁不得眠。属黄家。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 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 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 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汤。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奔㹠,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诸劳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 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少腹诸病
[编辑]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 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 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 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 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 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脐悸
[编辑]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主之。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 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 主之。
肠痈
[编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 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 散”主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则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 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 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
《华佗中藏经》
[编辑]满痛诸证
[编辑]心病则胸中痛,虚则胸腹及腰背引痛,及心中疼。心 脉大,甚则胸中满而烦。又心病则先心痛而欬,心积 则胸满悸,脉虚则不乐,胸腹中若痛。
脾脉急则膈中不利。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则肠㿗。 脾病腹中鸣痛。脾寒则使人腹中痛。
胃寒则腹中痛,虚则胸中短气,谷不化肺实则胸满,脉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
大肠积冷则脾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虚则喜满。 肾有水则腹大脐肿,小腹结痛,气上冲心,寒则结在 脐下也。有厥气则脐下重闷,或有痛绝。
下焦病,则令人腹胀气满,小腹坚,溺而不得便,而窘 迫也。寒则饮食不消,虚则肠鸣膨胀。
病心腹胀满。痛不止。脉坚大洪者死。
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
肠鸣
[编辑]脾脉微滑,则蛊毒肠鸣中热。
胃者,腑也,虚则肠鸣胀满,引出滑泄。
中焦虚则肠鸣膨胀。
脐突
[编辑]肾有水,则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 头汗出,是为逆。
脾脉至大而虚,有积。脾气绝,则十日死。又脐出者,亦 死。
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
脐下重
[编辑]肾中寒结在脐下。肾脉来而细软。附于骨者是也。实 则烦闷。脐下重。
膀胱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有痛绝,则三日 死,死鸡鸣也。
《晋王叔和脉诀》
[编辑]肠腹诸痛
[编辑]《下指定位图歌》“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肺脉歌曰:“溢出胸中满,气泄大肠鸣。”
《脾脏歌》曰:“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
《滑脉歌》曰:“尺部见滑脐似冰,饮水下焦声沥沥。” 《涩脉歌》曰:“尺部如涩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紧脉歌》曰:“隐指寥寥入尺来,激结绕脐常手捧。” 《微脉歌》曰:“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胸腹诸病
[编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 刺,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然 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 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杀 人。
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感于寒,微 者为欬,甚者为痛,为泄。厥心痛,与背相引,善瘈,如物 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腹胀满,心 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针锥刺其心,心痛甚, 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 者,肝心痛也。厥心痛,卧若从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 不变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 夕死,夕发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 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 坚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针刺之,复久持之,虫不动,乃 出针。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于腧。肠中有虫 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鍼。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䐜,气与谷争 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 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 恒山丸主之。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腧百壮,可服续 命汤。
《试胸内生痈法》
[编辑]胸中痛而短气者,当令入暗室中,以手指捺左眼视, 若见光者,胸中有结痈,若不见光者,是瘭疽内发出 也。
肠痈
[编辑]卒得肠痈而不晓其病候,愚医治之错则杀人。夫“肠 痈之为病,小腹重而强抑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 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 者,小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 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中出,或大便出脓 血。”
问曰:“官羽林妇病,医脉之,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为 下之即愈。”师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 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 血为浊败,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 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血下则愈,大黄牡丹 汤主之。”
《宋杨士瀛直指方》
[编辑]腹痛
[编辑]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
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证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 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为可验。
肚皮痛
[编辑]肚皮痛者,由肾虚不能行水,加之酒面无度,酒与水 交聚于腹中,而面毒复缠滞其气,是以水渗于肚皮 而作痛矣。以钱氏宣风散,用蜜水煎咽下神保丸,俟 其大便流行后,以青木香丸一分,安肾丸倍之,用二 陈汤煎水,空心咽下,脾肾气复,自然向安。
《窦汉卿疮疡全书》
[编辑]井疽发
[编辑]此证发于胸者,名曰“井疽”,状如豆大,三四日起。若不 早治,必入于腹。入腹不疗,十日当死。急服“内固清心 散”可治。若内发伤膜,主死无疑。治法与发胸、发背同。
穿心冷瘘
[编辑]此毒生于心窝,初起则心头如火热,其毒则先内溃 心包,方出皮肤,令人心神恍惚,盗汗多出,二目皆红, 舌如鸡金,背里外俱热,易治。若毒发于外,冷气攻心, 常呕吐恶心,口吐冷痰,恶闻食味,然气臭者死。
蜂窝发胸
[编辑]此证蜂窠发于胸乳间,乃心火热盛,须用依前疏导 心火之药,稍治之迟,则热必攻心,必然死矣。内服发 胸煎药,外贴膏药,后用掺药,洗用猪蹄汤。
发肚毒
[编辑]发肚之毒,有发腹肚,或手肚足肚者,俱为发肚。若不 速治,必致丧命。便服蠲毒流气饮三四服,并服六皮 四子汤、内托散加木瓜、槟榔、苍术,空心煎服。未溃用 金箍散,已溃后外贴金丝膏,内服蜡矾丸。
肚痈
[编辑]此毒生于脾经,因食煎煿油腻,酒醉太过,及行房事, 以致毒不流通,聚成此痈。或生在外,或生在内。若不 速治,溃透脾膜即死。先服六君子汤加厚朴、砂仁、青 皮、芍药、木香、枳壳、甜瓜子、黄芪;次服“内补十宣散、蜡 矾丸。”
溃后久不愈,用六合回生丹、猪腰子法治之。未溃烂 之前,按内有脓状,急用肠痈之行药追脓,大便中出, 庶易愈矣。
肋肚痈
[编辑]此痈受在大小肠二经,气壅而发出在表,乃结痈聚 毒也。当用“内托流气饮”,外用围药,内服肠痈从大便 会脓之药治之,调理禁忌之法相同。
脐痈
[编辑]此证生于脐内,因食生冷油腻之物,积聚于气海之 间,聚结成痈。若不速治即内溃,脐内出脓,四围坚硬, 或出血水者,即难治也,无此则生。
如未溃破。按之有脓。将治肠肚痈。行药从大便中出 甚妙。痛加乳香。
妇人此痈,受在心,流于小肠经,发在脐中,坚硬如石, 与男子不同,此是恶毒证也。当用“内托流气饮、定痛 三香饮”治之。治法须用围药,并同男子脐痈之药加 减治之。
九发
[编辑]九发者肺疽、心疽、肝疽、肾疽、脾疽、胃疽、大肠疽、三焦 疽、小肠痈。须验其人所摸为依据,此候审定痈疽浅 深,其病从何脏腑发,先曾食何乳石,又验其气血虚 实,穿溃出入者,可治;发于内者,则伤膜流脓,大便出 者,必难治。若以药令脓大便出者,则药味入于经络, 引出无害,当参详而疗之。愈后一年之外,不许远行 及行房事。若不知戒,终至于毙。
小肠痈
[编辑]此证因膀胱有热,蓄毒不流结成。以致脐中坚硬结 核,小便疼痛,日夜下利无度。用败毒散加猪苓、泽泻、 木通、灯草、甘草梢、瞿麦,又用连根葱十根,捣烂盦脐 上,多服“金花丸。”《大要》用前肠痈、肚痈之法治之。
盘肠痈
[编辑]此毒因闪肭而得之,用“独活散”,此即治腕疽药。
胃脘痈
[编辑]《素问》云:“人病胃脘痈,当候胃脉沉细者气逆,气逆者, 人迎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逆而盛,热聚胃口不行, 故留为痈。”其发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嗽或呕,或吐 脓血,宜升麻连𧄍汤。热聚胃脘,留结为痈,须要知戒。
心肝痈
[编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二官有君臣之分,一身之主宰,其可伤也?此痈受在 心,心主行血气,血热伤于经络,此是恶毒之证,不可 不审也。当用“定痛败毒散。”如不散,用“内托流气饮。”
《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心痛
[编辑]夫心痛之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一曰虫心痛,二曰 疰心痛,三曰风心痛,四曰悸心痛,五曰食心痛,六曰 饮心痛,七曰寒心痛,八曰热心痛,九曰去来心痛。其 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内汨七情,或饮 啖生冷果食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闭寒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夫心迺诸脏之主,正经不可 伤,伤之则痛。若痛甚手足青过节者,则名曰真心痛。 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若乍间乍盛,成疹而 不死者,名曰厥心痛,不过邪气乘于心支别络也。寸 口脉紧,心脉甚急,皆主心痛。又有痛甚而心脉沉伏 者有之矣。王叔和云:“心腹痛,脉沉细瘥,浮大弦长,命 必殂。”治法当推其所自而调之,痛无“不止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